自主优化

2024-09-14

自主优化(通用10篇)

自主优化 篇1

在初中阶段,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顾了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和语言技能培养,是熏陶学生情感的重要环节。而读书是获知的基础,读书是明理的基础,读书更是造就灵魂的工具,由此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理念,语文阅读教学也与时俱进,从单纯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到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愿意阅读文章;再在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之美,培养自主阅读文章能力;最后再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不断巩固和加强自主阅读文章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要开展自主式阅读教学,就必须要令学生愿意读,愿意独立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独立阅读。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章的“乐”,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到阅读文章的“易”。读书其实是一件乐事,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并且尽量为学生创设与阅读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跳跃和文字的力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分享阅读见解,让乐趣加倍。而且,初中生是渴望胜利的孩子,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理解文本,开阔视野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到阅读文本,理解思想,汲取精华并不是一件难事,激发他们独立阅读的斗志。

例如,在 《皇帝的新装》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教学之前先截取一小段关于“皇帝的新装”的影视短片,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教师可以把阅读文本描述成是短片的“剧本”,让学生将看短片时的愉悦情绪移接到文本阅读当中;然后当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从旁指点:“童话类文章的阅读应该先思考写作手法,再思考文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相对应的现实意义, 最后通过 对比得出 作者写作 的意图。”这样一点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向就明确清晰得多,畏难情绪也将大大削弱。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分享独立阅读文章后的见解,体验自主阅读的成功乐趣。

二、发现阅读之美

每篇文章都有着作者赋予的独特灵魂,学生自主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文本材料相融合,对作者笔下的灵魂存在着共鸣,发现阅读之美,发现共鸣之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阅读之美,让学生体现到与作者对话的奇妙。阅读之美的范围很广,但是考虑到学生自主阅读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笼统地概括成语言之美,行文布局之美和精神之美。

例如,在教学 《背影》 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之美 (文章语言的质朴美:文章出现的走到铁道边,探下身,手撑地,两脚伸到月台边,身子往外挪等等细节描写,虽不华丽但到位,艰辛地爬过月台只为给儿子买两个橘子的高大老父亲形 象呼之欲 出 )、 行文布局 之美 (文章首尾呼应,四现“背影”,层层递进,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和精神之美 (文章感情真挚,再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质朴的语言中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也体现出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来发现这文章的“美”。这样学生也会在发现“美”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所收获的父爱,引起学生的无限共鸣, 继而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伟大,树立孝敬父母的正确人生观。

三、开展阅读活动

当学生自主性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增高,发现阅读之美的能力增强,教师就要适当开展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阅读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多彩的,例如从教材文本延伸到教材以外的相关读物的“以读引读”课外阅读活动,从口头分享讨论转为相关材料阅读积累的“以说引读”阅读活动;从写作活动促进广泛阅读的 “以写引读”阅读活动和从思考生活到阅读释疑的“以生活引读”阅读活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层面,有选择性地定期开展适当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当教师教学 《背影》 一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 《父爱是金》 这一文章,这就是“以读引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在不断阅读中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利用所有的外部条件调动起学生的自主阅读文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逐步发现“乐趣”和发现“美”,在广泛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阅读能力,这才算得上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尊重个体差异 促进自主优化 篇2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促进自主优化

当出现算法多样化时,优化算法不是教师认为优化就优化,优化算法的标准应是学生,是以学生认为优化为主。既然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那么就要有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宽松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大胆地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主动地优化过程易于学生得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教学中,本人始终注重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力求让优化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每当出现不同算法时,一贯的宽松氛围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优化。当然,这种氛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产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日师生交往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信任、尊重、沟通中逐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当课堂氛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时,才有可能燃起学生的求知火花,去积极主动思考、比较、反思、自我完善。

二、把握优化的时机,促进自主优化

算法优化应该以尊重学生思维个性为前提,不能强求算法优化,要抓住适当时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求12、20、24的最小公倍数”,上黑板板演的学生按基本算法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集体订正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当我肯定了大家的做法后,一位同学说道:“老师,我发现这道题中12和24成倍数关系,所以是24的倍数的肯定也是12的倍数,因此这道题我只要求出20和24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了。”对于她的这一建议,我给了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少学生还主动地进行了讨论和验证,很快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既简便又不易出错,我也当即给予了那位同学很高的评价。随后,我又出示两组题,即一组有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和一组不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让学生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对不同算法进行优化的时机,不少学生求其中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用优化出的方法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前面提到的例子中,遇到其中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时,虽然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用基本算法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恰恰是学生那一节课个性思维的真实体现,是那部分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于是,对于用基本算法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学生,我利用另一节课,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比较帮助这部分学生逐步进行算法优化。课堂中还安排了一个“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环节,通过集体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动优化。可见,优化的时机不只局限于第一课时,只要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就应把握优化的时机促进学生自主优化。

三、运用多种形式,促进自主优化

面对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主体优化。教学中,本人尝试借助以下的形式,促进学生主体的优化。

1让学生体验

算法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主体的体验能帮助学生“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本人曾有过这样一个实践,在教学“分数连乘”时,本人没有给学生任何暗示,而是在例题教学完后,补充了11/15×14/9×9/11=529/83×59/477×477/529这两道题让学生自己去做。有了做这两道题的体验,促进了学生主体优化,因而学生都能自主地得出三个数连乘,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比较简便这一结论,并且能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2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当出现算法多样化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讨论、互相比较、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主体优化的过程,因此往往能得出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特别是当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时,认识到差距,从而产生了修正自我的内需,促进了主体优化,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鼓励性评价

巧制“古国名片”优化自主探究 篇3

以“名片”为载体的教学设计

1.入情入景, 导出情景素材。

曾看到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情感, 犹如汤之于盐。在导入新课时, 依次播放金字塔、空中花园、雅典卫城、印度佛像的图片, 教师进行朗诵式的导入如下:

尼罗河畔, 古老的金字塔仍旧雄伟;空中花园, 美丽的故事让我们产生无尽遐想;希腊卫城, 孕育着多少神秘的神话;印度的大佛, 还是那样慈祥!正因为这不同的文明, 同样的灿烂, 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今天同学们将以各国小公民的身份制作“古国名片”, 向世界游客介绍你们古老的文明。

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丰富的情景素材, 创设一种情景氛围。

2.师生协作, 制作“古国名片”。

在上课前,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小组课堂活动的方式, 然后进行制作“名片”的活动设计。 (1) 活动目的:作为该国的小公民请你制作“古国名片”, 向世界游客介绍你们国家的灿烂文明。活动方案:分成四大组, 分别代表四大文明古国, 每个大组有两个小组, 相互协作, 制作“名片”后展示优秀名片。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古代希腊“名片”作为范例。 (学生首先进行单独制作, 然后进行讨论, 在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名片”, 特别是一句话的概括特别精彩。但在完成的过程中, 时间已经用去了近十分钟, 可能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 (2) 成果展示:各组组长推选最成功的一张“名片”进行展示。

3.分析地图, 探究文明“异同”。

本节课的课标重点是: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 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所以, 整堂课从导入、过程设计、小结到最后的拓展都应围绕课标展开。活动一为分析奠定基础, 探究一结合地图直指课标的要求。 (1) 指导各小组学生完成表格, 并进行总结。学生对于不同点较好掌握, 而对于共同点较难概括, 需要进行指导, 进行总结。 (2) 结合地图, 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师生共同探索早期文明的异同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已有知识和地图展示的基础上, 学生能较好地概括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图片展示金字塔、空中花园、雅典卫城和罗马高架水桥, 教师从它们的建筑目的, 引领学生来探寻文明繁荣的原因, 导出活动二。

4.名片比拼, 探索繁荣原因。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 仍旧以“名片”活动为载体, 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名片大比拼”。选取学生已经制作好的优秀“名片”, 以此为依托进行探究活动。 (1) 教师展示古希腊和中国的“名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分析“名片”上古国的异同。 (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完成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异同) (2) 探寻文明繁荣的原因——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学生结合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地图, 分析“这两个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 (地形、河流等) 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 学生结合提示材料分析:在国家制度方面, 古希腊和古中国有着哪些差异?为什么?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材料的内容, 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并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5.共同爱护, 世界和而不同。

在不同文明之间异同的比较和探究之后, 可以进行情感的升华, 对于不同文明的认可和爱护, 能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和对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和谐共存。 (1) 课件展示“圆明园之痛”和“巴米扬大佛被毁”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对待不同的文明。 (经过教师点拨, 学生能较好地回答) (2) 不一样的文明, 共同的爱护。课件展示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 刻有“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案例。学生讨论“面对此事, 你想对丁锦昊说些什么”? (学生比较有兴趣, 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6.课堂“急智”, 向游客推介“名片”。

本节课结束时, 让学生将制作好的“古国名片”送给教师以及其他同学, 作为世界小公民向游客推介自己的古国。这样始终以“名片”为载体, 在展示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也能让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 (活动一的时间超出了预设的时间, 影响了成果的展示, 面对课堂的意外, 可以让学生将成果的展示放在课后, 将“名片”在课后送给教师以及其他同学,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名片”为载体的教学思考

在课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 针对如何让课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特别是如何上好《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综合探究课, 我进行了思考, 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巧用“名片”设计, 搭建有效活动平台。

(1) 自主复习单元知识, 引导深层探究。综合探究课要将知识的复习和深层的探究达到一种平衡。在“名片”的制作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制“名片”的活动, 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整合。例如, 在活动一“自制名片”时,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名片”, 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了知识要点。另一方面, 在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 学生会去积极思考、归纳和记忆。分析早期区域文明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这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并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

(2)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引领有效合作。新课程标准重视“我思”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巧用“名片”教学, 可以较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活动一中, 我让学生先自主制作“名片”,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在活动二“名片大比拼”时,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 然后再进行讨论。在“我思”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 这样就能避免综合探究课陷入只有部分学生思考, 而大部分学生只是“盲从”的尴尬境地。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我思”之后, 学习愿望和兴趣更浓厚, 师生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频繁,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变得轻松而高效。

(3) 成功展示课堂成果, 便于效果评价。“名片”作为一种活动载体, 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便于成果展示。作为一种合作学习的载体, 除了在教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工具来呈现知识以外, 也能作为学生的工具, 来展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小组合作的成果。例如, 在“名片”制成后, 我就让各小组选取最优秀的“名片”进行展示。在课后将自己制作的“名片”送给听课的教师, 作为向这些游客推介自己古国的礼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名片”制作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工具。

(4) 巧用综合探究工具, 发挥学生主体性。《历史课程标准》主张在教学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创设师生、生生间“沟通、合作”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以“名片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 因为学生在制作、比较、讨论的过程中表达他们思想的过程, 最能激活学习的动力。例如, 在“名片”制作结束时, 我要求每位学生对这个古国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 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优化活动载体, 创设有效课堂活动。

(1) 减少形式, 注重实在。叶澜教授倡导:“在扎实、充实、丰实、真实的课堂中上出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的、常态性的课。”有效的活动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教师在活动载体设计时, 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 以把握活动的方向。有时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任务是什么, 如何开展此项任务, 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活动载体的创设, 只图新颖、出奇, 而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意识模糊, 目标不明确, 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 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2) 问题创设, 链接活动。在载体确定后, 应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问题的创设。问题的创设必须符合活动载体搭建的平台, 不要脱离设置的课堂情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创设。问题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阶梯性的创设, 不要让课堂活动仅仅成为个别优等生表演的舞台。

(3) 有效载体, 充分留白。活动载体的创设中,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随意进行课堂活动。课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就如清风拂山冈, 缺乏给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提升的空间和时间, 岂不知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没有充裕的独立思考时间, 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优化作业设计 促进自主学习 篇4

关键词:作业;优化;自主

长期以来的作业观是考试考什么,作业就练什么,甚至是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业。单调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超大的作业容量,不注重人文关怀,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吞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淡化了学生的主体色彩。

近几年,我致力于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现介绍如下方法,以抛砖引玉: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趣味性作业能使学生变得轻松愉快,能使儿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要求学生用这单元的知识,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设计成一道谜,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其中有位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我家的电话号码依次是:( )最小的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的合数;( )奇数中最小的合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的最小倍数。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数学实践性作业,将生活中的事物作用于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认知、语言、思维、情感、意志等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例如:在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仿照家里的钟表自己做一个钟表面,到校后比一比谁做得最完整、最精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动手中,也让其弄清了钟面的结构,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设计拓展性作业

数学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

学生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后,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之后,我让学生试着计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四、设计个性化作业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不尽相同。我根据其不同特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让孩子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兴之所至中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愉快地完成作业。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考虑问题:(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要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块?在作业交流中学生们作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

五、设计多样化作业

1.鼓励学生推荐作业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由教师设计作业,不仅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我鼓励学生推荐作业,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评价能力,培养自主整理、归纳知识、强化学科内或学科间知识整合的能力。变换作业形式,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每人搜集一道题,题型不限,让学生说明推荐本题的理由,分析解题思路与过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回顾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难点,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能要搜集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相关资料,找到有代表性的类型题,而且只有自己先弄懂才能推荐出来。这样促使学生要认真听课,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增添了学习信心,同时使享受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成为作业的真正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能促进自我最大限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自己布置作业

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我时常让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各自出题,然后统一时间做答上交。我让学生自编相关内容的试卷。学生自己布置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份信任和情感,赋予了作业以人文色彩,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变作业“要我做”为“我要做”。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而学生好强的心理,会使有的学生对过去不敢碰的较难习题也尝试着去解决,品尝成功后的喜悦。作业优化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设计灵活新颖,富有趣味的作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我深深体会到:优化作业设计,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优化阅读教学体现学生自主 篇5

一、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第一步, 让学生带着探新与好奇心理, 尝试着自己去读, 去思考, 去领悟。通过自主阅读, 可以初步感知内容, 理清脉络, 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交流自读, 确定目标

学生在自读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交流学习信息。

1. 组内交流——自愿组合, 力求优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让“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得到真正的落实。

2. 集体交流——筛选分层, 确定目标。

通过组内交流, 学生已对某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这时让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学习的收获, 提出心中的疑惑, 增加信息交流的有效度。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 积极补充。

三、尝试研读, 自主感悟

这一步的自读, 是有主题、有目的的研究性阅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 深入细致地读书, 反复地品味, 有序地思考, 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和发现。

1. 主题式研读。

这种形式较适合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学生在首次交流、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很容易形成一个研读的问题情境。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可以围绕“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研读。这一问题, 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所在。

2. 板块式研读。

有的课文虽然内容比较复杂, 但“灵魂”只有一个。此时教师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他们围绕文章主旨确定几个相应的专题进行研读,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挑山工》一文, 通过问题梳理, 可确定如下三大板块: (1) 挑山工行走的路线; (2) 挑山工的话; (3) 作者的话。然后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自主研读。

3、对照式研读。

有的课文配有较鲜明的插图, 研读时可进行图文对照, 看看图上画着什么?课文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如《鸟的天堂》一文, 学生在研读描写大榕树的段落时, 对“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不理解。此时, 教师播放了有关“鸟的天堂”的录像, 学生图文一对照, 深切感受到了大榕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四、深入交流, 展示学情

尝试研读的过程, 是一个主体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因此, 能否充分展示尝试研读的情况, 便成了能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动积极地尝试探索, 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读结果从多角度、多层次予以展示。如学习《雨中》一文时, 学生重点对孩子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内容进行了尝试研读。有的从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和“封锁交通”这两件事中体会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思想, 这是从课文情节入手研读课文;有的从“没等姑娘招呼”读懂了孩子们帮助姑娘是很主动的, 这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研读;有的则认为姑娘生怕孩子们抢走她的苹果, 但结果姑娘的“焦虑”和孩子们的表现形成了反差, 可以想象此时姑娘的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感激和内疚, 这是从侧面进行研读……这样的交流活动, 为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多向交流中, 学会了阅读的技巧, 掌握了阅读的规律。

五、自主迁移, 灵活运用

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 要想熟练运用, 还必须经过实践练习才行。阅读练习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迁移。所谓迁移, 就是运用, 就是举一反三。它主要分为课内迁移和课外迁移。

1. 在多元化写练中迁移。

写练活动可以是教师来设计, 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需要自己来设计。这样的写练活动, 更有利于充分展示“自我”的学习个性, 使学习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 就让学生写《妈妈的爱》……这样, 学生在读中悟, 在写中练, 语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 在延伸实践中迁移。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如让学生去搜集跟课文主题有关的资料, 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组织学生访问、调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总之, 要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六、总结升华, 掌握方法

总结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 整合自主阅读的成果。 (2) 评价自主阅读水平。这里的评价可以是自评, 也可以是互评。 (3) 总结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这种多角度、多形式的总结,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优化创业环境促进自主创业 篇6

把握关键点, 抓培训重帮扶, 让自主创业企业良性发展

让有志自主创业者知道怎样创业、敢于创业, 并帮助其成功创业, 是劳动就业管理站的核心任务。

提供免费培训, 勤当创业“指导师”。

有创业热情, 如何创业?怎样创好业?这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13年来, 我们社区管理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坚持抓好创业培训不放松, 先后举办创业培训班10期, 已有317人参加了“创办你的企业” (SYB)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GYB) 创业培训, 培训老师倾心传授创业理论, 讲解操作方法, 介绍成功案例, 指导学员如何选择项目, 如何写创业计划, 进行SWOT分析, 用理论武装头脑, 学员均表示大有收获。特别是初创业者, 理清了思路, 学会了综合考虑。光明小区“便民快餐店”老板郭久英, 曾经是一名失业职工, 过去生意一直不太好。她通过参加创业培训, 转变了经营理念, 形成了独特的营销策略。去年扩大经营, 又在苏北路上开了一家连锁分店。现在她还经常和培训中心的老师联系, 就经营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讨教。

落实政策措施, 甘当创业“扶持者”。

为有效帮助失待业人员解决创业贷款难题, 劳动就业管理站就创业贷款项目的贷款额度、利率、担保方式以及贷款程序等问题, 与银行进行了详细协商, 争取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减免办卡费用。对初创业人员实行“四免一优惠”政策, 即免主卡工本费、免交易明细折工本费、免小额账户服务管理费、免主卡年费、优惠异地取现手续费。二是办理无息贷款。对失待业人员自主创业贷款, 积极协调办理发放小额无息贷款。三是优化担保方式。为了解决成功自主创业企业的资金困难, 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出面与银行协调, 采取抵押、质押、联保等担保方式贷款, 简化办事手续, 打造绿色通道, 提供便利服务, 使自主创业企业生产经营得到良性发展。去年, 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为大禹园林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协调担保贷款300万元;为20个微利项目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0万元。原失业人员赵金燕, 后来自主创业, 创办了小加工店, 小额担保贷款为她的微型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始终充满活力, 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资金扶持极为感谢。

触动兴奋点, 实行多层面宣传, 让自主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创业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 还能通过带动更多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但是, 我们中原油田目前的社会创业氛围不浓, 失待业人员对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思想认识。为让失待业人员深入了解自主创业, 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多层面、立体式宣传。

一是设置网上宣传阵地。在“社区网页”设置失待业人员就业创业专栏和失待业人员创业论坛, 公布创业小额贷款、无息贷款项目信息, 对失待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网上互动解答。二是制作项目宣传画册。画册详细介绍了创业贷款项目实施背景、发放方式、额度、期限、担保方式、优惠政策以及贷款程序, 公布劳动就业站、银行联系电话。三是深入小区宣传。利用宣传橱窗、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黑板报、LED显示屏等载体, 积极宣传国家、油田创业优惠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转变各类失待业人员的就业、创业观念, 树立新的创业理念, 为推动社区失待业人员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截至2013年11月, 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克服重重困难, 不仅为油田输送180多名业务外包人员, 还向上海、昆山、厦门、郑州等地输出劳务人员98人, 帮助920人在油田周边企业实现了灵活就业, 60多人自主创业。四是策划新闻专题宣传。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主动与油田电视台《社会观察》栏目、中原石油报《服务周刊》联合, 以现身说法的方式, 报道赵连群、岳喜国、张胜利、曹晶等一批自主创业典型的创业事迹、创业成就, 激发了失待业人员的创业热情。

在创业典型人物事迹的引领下, 经创业培训班培训的井敬等20多人走上了先自谋职业再创业的道路, 将国丽、王芳等新一批自主创业者走上了创业之路, 向左伍、张红梅等一批不向困难低头, 不向组织伸手, 凭借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办起自己的企业;王金燕、鲁晓燕等一大批新建五小企业, 即小饭店、小加工店、小商店、小美发店、小粮店等, 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多个领域。截至2013年10月底, 社区管理中心劳动就业管理站先后兴办大小自主创业企业40余家, 安排202名失待业人员就业。

突出着力点, 优化创业环境, 为自主创业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良好的发展环境, 是企业做优做强的先决条件。为了优化自主创业企业的发展环境, 让他们长大, 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社区管理中心劳动就业站甘当为他们服务的“保姆”。

自主优化 篇7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 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 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 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 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 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 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 积极开动脑筋, 在玩中学, 学得生动有趣, 学有所得, 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 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 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 有时, 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 在新课伊始, 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 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 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 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 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 迁移方法, 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 在教学“约分”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 于是, 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如下) , 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 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 10 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5 20 2 60 50 30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 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 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 进而通过分析对比,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 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 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 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 起点要低, 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 掌握概念, 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 以旧带新, 新旧联系, 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 宽4米, 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 比宽多3米, 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 宽比长少15米, 除空1米做门外, 其余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 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 夯实基础, 灵活掌握新知, 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 学生就有了选择, 有了知识的坡度, 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 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拓思维实梦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 还要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内化知识、体验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数学思维,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此,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 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拓宽思维, 彰显个性, 提升思维含量。如:在“约分”教学完之后, 我设计了一道习题: (16) / (31)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样的数, 约分后会等于3/4加上的数是 ( ) 。刚开始, 学生都是通过举例子硬推的办法去试, 费时又找不到答案。我就提示:“想一想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好一阵子静默思考后, 有学生想到了利用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份是 (3116) 的道理, 运用方程解的方法进行尝试:16+X=15×3或31+X=15×4得出最终答案是29。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同样的数, 约分后也会等于3/4?进而总结方法。通过本题的练习, 笔者认识到, 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 给予一定的指引,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自主优化 篇8

一、自主小结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所讲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而自主小结是学生主动对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

1.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和动力”, “没有反思, 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2]只有学会反思, 学生才能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即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断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特点, 改进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反思的机会, 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领悟, 并自觉地将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于后续学习中,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 不断提高主动获取数学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小结, 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重点、难点, 又可以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穿整合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而, 培养学生自主小结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在学生的脑海中第一时间完成知识建构.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归纳的能力

数学学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又是不断归纳、提升的过程.自主小结, 通过对知识与方法的归纳总结, 使知识整体化、有序化、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形象化, 使之便于理解, 便于记忆, 便于应用.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层次, 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经历某种学习活动 (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 .自主小结的“过程”, 则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 自主小结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因此,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小结,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自主学习,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 (能力、思想等) 的提升和数学知识的学习双赢.

二、自主小结能力的培养途径

1. 学会“看书”、“看例题”

“看书”并不是把数学教科书当作数学“小说”, 只注重书中的“情节”走马观花, 而忽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看书”应注重对知识理解、体悟 (如理解各种数据、图表、增长率、利率、税率、商品的性价比等) , 注重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能力培养.

“看例题”不是简单看看这道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 而是在自己独立“解完”本题后, 对照例题呈现出来的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 跟你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对比, 包括解题思路是否相同, 解题格式是否相同等.

案例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象如图所示, 有下列结论:

其中, 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所以b2-4ac>0.

从函数图象和对称性看出x=3时, y<0, 于是有9a+3b+c<0.

答案:D.

对于这道例题, 先做, 对于 (1) b2-4ac>0 (2) abc>0 (4) 9a+3b+c<0没有问题, 但对于 (3) 8a+c>0感到有些困难, 此时可以看例题中的分析过程:一是看 (3) 是怎样分析的, 二是看 (1) (2) (4) 的分析过程, 如在确定b的符号问题时, 学生是采用“左同右异”的方法确定的.这样先经过学生思考、对做不起来的习题再看答案,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比较做法的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学会建“错题集”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本“数学错题集”, 把平时做错的题收入其中, 每章小结时把本章中的错误进行简单的归类, 并与同学一起进行纠错检查交流, 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看的习惯, 改变过去“只要一错, 总是常错”的痼疾.通过建立错题集, 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 对自己时时加以警戒, 培养严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反思能力.

建立“错题集”, 不仅能有效防止同类错误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和归类,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自主小结”培养了能力.

3. 学会“反思”

(1) 课堂反思:一节课下来, 学习了哪些知识, 经历了怎样的探究历程, 领悟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获取了怎样的学习研究经验, 甚至是遭受到了怎样的挫折等等, 都需要学生及时进行反思.

例如:每节课堂上、下课后, 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学习上的不足或缺漏,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后或经过一周的学习后, 学生可以就目前学习的内容, 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和要求, 进行及时反思.

由于反思的内容是正在学习或最近刚学过的数学内容或最近发生的数学事件, 具有时效性且有的放矢, 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学生提高数学复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 在解题的基础上认真总结, 及时归纳, 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 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规律, 又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是一种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能力很有效的途径.

(2) 阶段反思:可进行每单元反思、每个月反思、每学期反思的尝试.

学生要通过这种形式, 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总结得失.除了针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外, 更可以审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的用心程度如何?学习效果怎样?等等.这种反思, 既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全面、正确的认知, 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

4. 学会“说题”

这里所讲的“说题”, 是指学生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 对习题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依据、解题后的感想以及此类习题的变化形式进行阐述;还可以就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定义、定理和公式, 或者老师上课讲过的例题、习题进行复述, 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 讲讲定义、定理、公式的应用, 或者讲讲例题、习题的变化方式.

学生“说题”如下:

本题的实质是“利用轴对称性质求最小值”问题, 如图 (2) , 在直线l上找一点P, 使点P到A, B的距离之和最短.解决此类问题时先过B点作直线l的对称点B′, 连结AB′交l于点P, P就是所求的点, 它能使PA、PB距离之和最短.本题只是背景变成了具有对称性的圆, 只要找出点D关于半径OC的对称点D1, 连接AD1, AD1的长就是最小值.它还可以将背景由“圆”变成“角”, 如变化 (1) ;还可以将背景变成“双曲线”, 如变化 (2) ;还可以是其它轴对称图形, 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变化 (1) :背景—角

如图 (3) , ∠AOB=45°, 角内有一点P, PO=10, 在角两边上有两点Q、R (均不同于点O) , 则△PQR的周长最小值是____________. (提示:画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1, 点P关于OB的对称点P2, 连接P1, P2交OA, OB于点Q)

变化 (2) :背景—双曲线

通过“说题”,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原题的解法, 而且通过“说”原题的变化, 使之抓住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奠定了基础.

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 其求解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完一道题, 引导学生思考此题是否可作一般性推广和引申, 这样能使学生解决多题一解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 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 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5. 学会写“数学日记”

上完一节课后,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数学日记的形式, 让学生围绕“数学日记”的格式进行归类小结, 并且让学生坚持写下去.

数学日记格式:

设计意图: (1) 设计“知识归纳与整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相关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并尝试将知识内化, 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 (2) 设计“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利用自我评价的激励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表达出来. (3) 设计“我的收获与感悟”的目的是检验并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设计“老师, 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 是希望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典顺.人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意义的哲学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 (4) :57.

有效自主探究优化数学教学 篇9

关键词 自主探究 鼓励 优化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践,本人认为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较好地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一、辨证地开展合作探究方式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再好的学习方式,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所有问题和知识都适合使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有意义接受”性质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教学中应让学生直观认识,而不是理性思考。而对于“有意义发现”性质的知识,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型”。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画圆:画圆是这节课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第一次我们让学生单独自主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然后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准备学生作品),让学生自主思考怎样才能画出一个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画圆的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同时为后面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埋下了一个伏笔。

第二次我们让学生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规定大小的圆,男生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女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通过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得出半径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这一概念,同时提出“为什么有些同学画的圆没有画到正方形的内部呢?”(准备学生作品)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明白要让圆画到正方形的内部,只要移动圆心就可以了,在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说圆:圆画好后紧接着就是说圆。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本,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作好知识层面的铺垫。通过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化学生对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的掌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小组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推理来发现圆的特征,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完善发现,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运用这些特征。这样,教学重点得到了强化。

3.剪圆: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上到一半时容易疲劳,此时我们顺势引进一个游戏——剪圆比赛。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剪我们刚刚画的圆,一组剪课前准备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游戏的不公平性,并发现这种不公平是由什么造成的。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圆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的区别,即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非常光滑与饱满。

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可以说评价是探究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真诚地赞扬。

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自主探究的能力不一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學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分层要求,及时鼓励,让学生鼓起积极参与的“风帆”,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开展创造性学习做准备。

自主优化 篇10

一、材料的优化, 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准备的观察实验材料既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又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结构性, 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取感性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有利于学生认识, 符合建立概念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 使活动更为有序。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 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 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溶解过程, 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 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玻璃管 (吸管) 内液面的变化, 我们可以往烧瓶内的清水中加几滴红墨水。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 一位老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特意跑到小商品市场买来小巧的气球, 代替学校实验室里的大气球, 结果, 把小气球套在锥形瓶口, 热水倒下去, 小气球马上鼓了起来;放入凉水中, 小气球瘪了;再放入冰水中, 小气球向内缩进了锥形瓶内, 三种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上《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 教师要选择各种不同的食品:保质期长的和短的, 要求冷藏的和常温保存的, 透明包装和不透明包装、真空包装的, 材料的结构性越强, 学生的发现也就越多。像这样典型有结构的材料, 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 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 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探究目标。

二、材料的优化,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要研究“同种材料的物体, 沉浮与轻重、大小无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身边的萝卜由于新鲜度的不同, 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不一致。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选用萝卜做实验, 这无疑是一种冒险。将萝卜弃之不用, 肯定得选择另一种沉浮现象稳定, 又容易寻找到的材料来代替。苹果这种很常见的水果, 就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这是对生活中的材料的再发现。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既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较为直接地获取感性认识。而且, 苹果又作为学生们熟悉却又往往忽视的水果出现在科学课堂上参与我们的实验,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验材料, 才能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如此兴致盎然的美丽课堂上, 会边实验, 边感叹:原来, 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材料的优化, 有效落实探究目标

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研究的对象大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到他们生活环境的周围, 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学习“叶”, 让学生到校园、田野采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学习“铜、铁、铝”, 让学生观察学校、家里用铜、铁、铝制成的物品, 搜集一些废铜、铁、铝;认识“昆虫”, 让学生到学校周围、家的周围观察虫子, 捉一些虫子。学习“声音”,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体。在布置学生带实验材料的时候, 学生们常常会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师, 你说的玻璃小瓶子能不能这种蜂黄浆瓶子代替?”“老师, 你说的口哨能不能用我的水笔盖子代替?吹了也能发声的。”说着还示范地吹了一下。对呀!只要能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 并不一定要规定材料的大小、形状、性质啊!再如, 原本布置学生带泡沫小球, 研究声音的产生。结果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带。按照约定, 只能“参观实习”。但是, 又是学生们, 来了个“灵机一动”:他们从草稿本上撕下一张纸, 撕碎了以后捏成若干个小球, 效果照样和泡沫小球不相上下。

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好处多多, 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工作负担, 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 丰富了实验材料的品种、数量, 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 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 还是在间接地认识大自然, 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 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正是有了如此正儿八经的材料准备工作, 学生才能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一个美丽的科学课堂, 需要付出的前期准备是如此繁琐, 又如此地有成就感!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提倡低成本高回报。所谓低成本, 即来自于生活, 简便易得, 有些实验材料可以一材多用, 如普通的双黄连小药瓶, 既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 又可以插上一根吸管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一些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缺乏, 有时也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 教材要求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样大小的三张有孔卡纸, 这是比较难办到的, 己打孔的话, 三张纸的孔的位置可能不一致, 会影响实验时的效果。我们可以用用废旧光盘代替有孔卡纸, 光盘外贴上即时贴, 减少反射。光盘大小一样、孔位置一样, 符合实验器材要求。

上一篇:就业胜任力下一篇:保护升级改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