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治疗

2024-08-03

间质治疗(共12篇)

间质治疗 篇1

间质性肺炎早期部分患者的胸部平片正常, 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可见外周血红细胞增高, 多数为斑片状阴影、广泛的点片状、双肺中下野散在。间质性肺炎很少发展为管肺尖部病, 但随着病情的加重, 双肺外带明显, 出现斑点状浸润性阴影、条索状浸润性阴影、弥漫性网状, 有时还会出现胸腔积液、气胸的症状。大量的研究证明, 间质性肺炎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引起, 是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病毒感染、肺部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所以说间质性肺炎又称病毒性肺炎。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主要治疗方法有:清化开宣法、泻肺逐瘀法、清润化解法、清润化解法、宣泻热痰法、宣肺活络法、宽胸通络法、通阳行痹法。本文主要以上述7种治疗方法为切入点来论述间质性肺炎的中医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清化开宣法

在姚楚芳等[1]看来, 间质性肺炎是肺痹的一种。以肺痹论治, 证属肺气不宣、痰热闭肺。治以宣肺开闭, 清热化痰。所拟陈皮理气化痰, 使痰消气顺, 助半夏化痰之力;杏仁破壅降逆, 调理气分之郁, 疏利开通, 善开闭而止喘;白芥子气温、味辛, 温能发散, 辛能入肺, 宽胸利气, 祛体内壅滞之痰;六安七味煎方中半夏消痰涎, 去胸中痰满, 下肺气;浙贝母、开金锁、黄芩等属, 用之可宣肺启痹、清肺祛痰;茯苓健脾渗湿, 痰无由生, 湿去脾旺;

2 泻肺逐瘀法

在张颖等[2]看来, 间质性肺炎是咳嗽失治或治疗不当引起的, 属“咳嗽“范畴”。咳嗽的病因是外邪侵袭、肺失宣肃。咳嗽久拖不决, 致邪郁化热, 热灼津液, 津液为痰。痰多而咳嗽不决, 致痰热互用, 恋肺难愈, 即形成间质性肺炎。主证为口渴苔黄、痰少而黏、咳嗽连连等。以苇茎汤祛痰化瘀, 清热泻肺, 合葶苈子, 苦寒泻肺逐痰, 开泄肺气。以期痰瘀同治。主药鱼腥草、葶苈子, 辅药当归、蝉蜕、马勃、桑白皮、百合、桃仁、杏仁、苇根、僵蚕, 并甘草调合。

3 清润化解法

在沈其霖[3]看来, 间质性肺炎属“风温夹湿”之病, 起快热重是主要特点。风温易治, 不日即去, 而所遗脾湿肺燥难祛去。清润化解汤化湿解毒, 清热润肺故能治也。崩大碗、鱼腥草、黄芩、连翘解毒清热;鱼腥草、黄芩, 清利苦燥, 排除湿毒;浙贝母南沙参、黄精解燥润肺;赤芍、枳壳, 活血行气, 化解湿毒, 使气机调畅。经临床证实, 清润化解法能祛除肺部炎症, 改善肺功能, 解除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症状。

4 宣泻热痰法

在刘娜等[4]看来, 间质性肺炎属“喘证”范畴。为痰热壅肺型, 可随证用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治疗, 宣肺理气, 治痰、治瘀, 泻热化痰。若痰多质黏且腥, 痰热偏盛, 加千金苇茎汤, 合桃仁、冬瓜仁、芦根, 逐瘀排脓, 清热化痰, 防痰热蕴毒成痈;若肝气郁滞所致, 由情绪波动而发, 可加白芍、柴胡, 柔肝缓急, 疏肝解郁, 合四逆散, 待肝郁得舒, 咳喘自平;若痰浊较重, 则清以热邪, 后加茯苓、焦术, 健脾利湿, 拒“生痰之源”。喘证虚实夹杂, 虚实互转, 短日难祛, 易于复发, 故疾病后期, 应虚实同治, 固本保效, 补益肺脾肾三脏, 扶正祛邪。

5 宣肺活络法

在柯梦笔等[5]看来, 间质性肺炎由外感之邪侵肺系所致, 可用宣肺活络汤治之。紫菀、百部, 止咳理气;黄芩清肺;牛蒡子、桔梗、杏仁, 止咳利咽, 祛痰宣肺;川芎、丹参, 通络活血;陈皮、前胡、白前化痰利气。诸药相伍, 齐止咳化痰, 通络宣肺之效。

6 宽胸通络法

在江瑞云等[6]看来, 间质性肺炎由肺络郁滞不通, 痰热互结所致, 可以苇茎陷胸汤治之, 宽胸通络、清热化痰。苇茎陷胸汤治组成:鱼腥草、黄连、苇茎、冬瓜仁、桃仁、苡仁、瓜蒌仁、法半夏、黄芩、白芥子、北细辛。加减:痰中带血加白芨、旱莲草;胸腔积液加大枣、葶苈子;低热加柴胡, 青蒿;大便偏稀易瓜蒌仁为瓜蒌壳;胸痛甚加丝瓜络。

7 通阳行痹法

在李科翠[7]看来, 间质性肺炎由痹阻气机阳气引起, 属内闭痰浊。可用温胆汤治之, 通阳行痹, 清热豁痰, 理气胸。随症加减:茯苓、枳实、青朦、川贝母、胆南星、半夏、桔梗、陈皮、郁金、竹茹、瓜蒌。

8 益气活血法

小儿间质性肺炎多由腺病毒、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 在张雯等[8]看来, 因小儿肺脾肾嫩而诱发, 形气未充, 遇外邪, 则气虚血瘀, 痰食互结阻肺。治疗方法:炒杏仁、炙百部、芦根、当归、黄芪、炙桑皮、半夏、炙紫菀、桃仁、甘草。随症加减:纳呆苔厚加鸡内金、炒莱菔子;咳痰色黄质黏加黄芩;咳甚伴喘加炙麻黄。本方促炎吸收、活血化瘀、改善肺部血运、增强正气, 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莪术油是一种挥发油, 以莪术酮、莪术醇为主, 能抑制或杀死多种病毒, 由广西莪术根茎、温郁金、姜科植物莪术提取, 对于病毒性肠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水痘、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帮助巨大。相关研究表明, 莪术酮能直接杀死A1和A3型流感病毒, 能抑制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叶茂[9]的调查分析中, 与利巴韦林相比, 莪术油治疗婴幼儿间质性肺炎效果更好, 与上述观点一致。

总之, 对于早期的间质性肺炎, 肺闭痰热, 属实热证, 应以开宣启闭, 化痰清热为治疗原则。发展至中期, 积病已久, 难愈已成, 属里热实证, 应以通络逐瘀, 化解清润为治疗原则。在后期, 阻遏气机, 痰浊内闭, 清阳不升, 应以活血益气, 行痹通阳为治疗原则。总之, 对于间质性肺炎, 中医治疗不仅方法多, 副作也较小, 具有西医不具备的优势。此外, 也应不断引进科学技术, 改进创新治疗方法和手段, 使中医发扬光大。

摘要:间质性肺炎发病快, 发病无性别差异, 成人居多, 病因不明, 主要侵犯肺泡壁、支气管周围、支气管壁以及肺泡间隔或血管小叶间的结缔组织, 主要症状是干咳、胸闷、发绀、胸部紧迫感、发热、呼吸困难、脓痰、喘鸣、乏力等。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楚芳, 蒋树龙.六安七味煎治愈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J].湖北中医杂志, 2005, 27 (1) :37-38.

[2]张颖, 楮贵保, 吴云华.倪宗珈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 14 (1) :37-38.

[3]沈其霖.清润化解汤治疗间质性肺炎35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2) :199-200.

[4]刘娜, 宋立群.宋立群教授辨证论治间质性肺炎验案[J].中医药学报, 2004, 32 (5) :42-43.

[5]柯梦笔, 王滨.“宣肺活络汤”加减治疗间质性肺炎36例[J].江苏中医药, 2003, 24 (1) :16.

[6]江瑞云, 陈建杉, 江泳.苇茎陷胸汤治疗间质性肺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2, 37 (2) :56.

[7]李科翠.温胆汤临床运用举隅[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8) :1551.

[8]张雯, 赵学良.益气活血法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5) :57.

[9]叶茂.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婴幼儿间质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4) :58.

间质治疗 篇2

间质性肺炎治愈率高,但是根据患者年龄不同,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治愈率也在变化,不过相同的是,早期发现很重要。在目前的医学阶段,还缺乏全面的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情常表现出进行性发展,所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感染,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中药方面,在必要的时候,与激素一起用可以减轻其副作用,增强疗效。间质性肺炎这样的病必须先仔细谨慎地诊断,然后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治疗,切记不可大意。

总的来说,间质性肺炎这样的病,其实并没有某些专家说的那么可怕,但也不容易治疗,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虽然根据调查,间质性肺炎是难以治疗的,而且死亡率也高,这些片面的信息与患者的无知和大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患者及家属一定要仔细研究了解间质性肺炎的病情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早采取措施。

间质治疗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方法:选择160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对照组接受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炎症反应程度。结果:①手术情况:两组患者的肿瘤定位时间、手术时间无差异,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持续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炎症反应:观察组患者IL-1β、IL-8β、CRP和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43-02

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间叶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1]。开腹手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触摸肿瘤,有利于肿瘤的定位;但是开腹手术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腹腔镜手术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结合术中胃镜同样能够实现对肿瘤的良好定位,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2]。本研究中,比较了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4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胃间质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消化道造影、腹部CT、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完成术前检查、告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术后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43.85±6.34)岁,肿瘤直径(6.72±0.83)cm;肿瘤部位:胃底32例,胃体22例,胃窦26例;ASA分级:Ⅰ-Ⅱ级56例,Ⅲ-Ⅳ级24例。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4.17±5.92)岁;肿瘤直径(6.68±0.79)cm;肿瘤部位:胃底28例,胃体25例,胃窦27例;ASA分级:Ⅰ-Ⅱ级55例,Ⅲ-Ⅳ级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ASA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全身麻醉下,做腹正中切口,逐层分离组织进入腹腔,显露胃间质瘤的位置,通过触摸确认肿瘤的大小和范围,根据肿瘤部位分离周围的系膜和血管,结扎后在肿瘤外周0.5~1 cm处切除肿瘤,妥善缝合胃的基层和浆膜层。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全身麻醉下进行腹腔镜下手术,取脐下1 cm处做观察孔、脐左侧6 cm做主操作孔、脐右侧3 cm做辅助操作孔,首先观察肿瘤部位,而后置入操作器械,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步骤分离系膜和血管,结扎后切除肿瘤。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包括肿瘤定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肛门排气时间、引流持续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③炎症反应:手术后3d时,采集血清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白介素-8β(IL-8β)、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患者肿瘤定位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恢复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持续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炎症因子 手术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均明显增加,观察组IL-1β、IL-8β、CRP、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胃间质瘤是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新病理学概念,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中Cajal细胞的c-kit基因发生突变是胃间质瘤的病理基础,形态学上表现为大量梭形细胞异常增生[3]。胃间质瘤具有恶变的潜在风险,且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因此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4]。胃间质瘤本身不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并且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5],因此,手术切除的范围仅为局部病灶,具体的切除方式应当根据肿瘤具体的位置、形态、大小而决定[6]。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临床上用于胃间质瘤手术切除的两种常用方式,在切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包膜外切除,保证包膜完整;②保持胃肠道通畅和走行正常[7]。

在进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时,两种手术方式各具优势。开腹手术可以直接触及肿瘤,通过触觉感知反馈对肿瘤组织进行准确定位,尤其是腔内生长型肿瘤、胃后壁肿瘤,通过直接触摸进行定位有利于肿瘤的切除[8],但是,开腹手术的切口较大、牵拉范围也较广,势必会对机体功能造成较大的创伤,并影响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9]。腹腔镜下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通过视频探头的应用可以避免做过大的切口以及过度的牵拉,可以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基础上实现对肿瘤的彻底切除[10],不过,腹腔镜下操作无法直接触及肿瘤,会给肿瘤的定位带来较大难度[11],延长肿瘤定位消耗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通过术中胃镜的辅助,可以实现对肿瘤定位,提高腹腔镜下切除的准确性[12]。对于瘤体较大的手术切除标本,需要采用取物袋装套标本,并酌情扩大脐部切口以利于标本的取出。扩大切口时尽量采用绕脐切口,术后恢复仍然能达到理想效果。

本文对比了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在手术情况方面,两组患者的肿瘤定位时间、手术时间无差异,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不会影响肿瘤定位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且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13]。比较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持续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有助于促进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表现为排气时间提前、流质饮食和卧床时间缩短。手术创伤不仅会延迟术后恢复,还会造成炎症反应,表现为炎症因子释放入血[14-15]。本研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含量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1β、IL-8β、CRP、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胃间质瘤的理想手术方式。但是,本研究存观察指标较为单一,且缺乏对远期效果的随访研究,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偏畸,有待于今后扩大样本、进行多维度、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加以求证。

参考文献

[1]贾腾飞,李岩,王云海,等.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对比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5):667-669.

[2]Demetri GD, von Mehren M, Antonescu CR, et al. NCCN Task Force report: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fo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J Natl Compr Cane Netw,2010,8(Suppl 2):S1-41.

[3]Shim JH, Lee HH, Yoo HM, et al. Intragastric approach for submucosal tumors located near the Z-line: a hybrid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technique[J]. J Surg Oncol, 2011,104(3):312-315.

[4]姜宝飞,葛恒发,于仁,等. 腹腔镜联合胃镜在36 例胃间质瘤手术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1,40(7):668-690.

[5]Sasaki A, Nitta, H, Otsuka K, et al. Single-port versus multiport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case-matched comparison [J].Surg Today,2014,44(7): 1282-1286.

[6]张信华,宋武,韩方海,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4):340-343.

[7]王伟,季科炜,胡耕远,等. 腹腔镜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的Meta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4):366-342.

[8]赵红军. 胃间质瘤开腹与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 中国临床研究,2014,27(5):516-518.

[9]丁伟超,张蓬波,张秀忠,等.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4):313-315.

[10]Tsujimoto H, Yaguchi Y, Kumano I, et al. Successful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 resection using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J]. World J Surg,2012,36(2):327-330.

[11]De Vogelaere K, Hoorens A, Haentjens P, et al. Laparoscopic?versus open re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of the stomach[J].Surg Endosc,2013, 27(5):1546-1554.

[12]戴文宇. 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切除的对比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2014,19(3):378-379.

[13]Patrzyk M, Glitsch A, Schreiber A, et al. Single-port versus standard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agastric benign tumor in gastroscopic-laparoscopic rendezvous procedures using a laser-supported diaphanoscopy[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3,23(4):400-405.

[14]熊世龙.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4):388-390.

小肠间质瘤31例的外科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发病年龄(57.5±3.6)岁(29~81岁),平均病程(38±6.5)个月(6~97个月),首诊以消化道出血为主14例,腹部隐痛8例,腹部包块5例,贫血3例,小肠梗阻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其中腹部超声、CT检查疑为腹部实性包块15例(15/22),行CT三维重建3例均提示肿瘤位于小肠;消化道钡餐或行低张小肠灌钡检查检出率为46.2%(6/13);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率为60%(3/5);腹腔镜下或剖腹探查发现7例。

1.3 治疗方式

小肠肿瘤根治术16例(腹腔镜辅助下完成9例);姑息性减瘤荷手术11例;因浸润胰腺、腹主动脉或肠系膜血管,仅行活检、短路手术4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系统治疗8例,于确诊或转移复发时开始应用,直至无法耐受或疾病进展。

2 结果

2.1 病理特征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6例,空肠16例,回肠9例;肿瘤最大横径>10 cm 9例,5~10 cm 12例,<5 cm10例。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胞质少,核明显异型,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排列紧密。CD117阳性表达率为90.3%(28/31),CD34阳性表达率为67.7﹪(21/31),SMA阳性表达率为29%(9/31),Desmin、PS-100均显示阴性。

2.2 随访结果

随访3~120个月,平均(70.8±5.6)个月,随访率为87.1%(27/31)。根治性切除16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复发及转移3例,其中2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系统治疗6个月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消失;其余11例获访患者中,5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查CT发现腹腔肿块及肝脏、附件转移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无法切除的肿瘤,口服8个月后,肿瘤由11 cm×8 cm×6 cm缩小至4 cm×4cm×3 cm,仍在继续服药治疗。随访期间死亡11例,4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3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3例死于小肠瘘,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61.8%和52.7%;1、3和5年总体生存率95.5%、73.2%和65.7%。

3 讨论

小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31%[1],MIET-TINEN等[2]对906例小肠间质瘤进行了系统报道,是目前一组比较大而全面的研究,其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2],而笔者研究的该组病例平均年龄为57.5岁,与文献报道相近。从症状出现到明确诊断多为数月至数年[3],笔者研究的该组平均38个月。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为主,笔者研究的该组以消化道出血及腹部隐痛来诊22例,占70.9%。文献报道[4]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定位诊断准确率可达91.7%~95.8%,笔者研究的该组超声、CT检查疑为腹部实性包块检出率较高,达68.2%,行螺旋CT三维重建3例均提示肿瘤位于小肠,小肠低张钡剂灌肠可作为十二指肠肿瘤较常用的检测手段,而瘤体较小时诊断则较为困难,笔者研究的该组检出率仅为46.2%。TRIFAN等[5]报道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肿瘤方面优势明显,国内仍属实验摸索阶段,临床尚未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不失为重要的检查手段,如无法明确诊断,及时地剖腹或腹腔镜下探查是必要的[4,6]。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于确诊该病至关重要,凡是镜下所见符合小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表现,均应常规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合CD34或CD117阳性表达的“金标准”,在证实了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的特征后诊断即可确立[7]。MIETTINEN等[2]分析了90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98%和40%,而神经源性PS100为14%,肌源性蛋白Desmin、SMA则分别为0.2%和34.0%。笔者研究的该组病理资料显示CD117、CD34、SM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3%、67.7%及29.0%,而PS-100和Desmin均显示阴性。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方法,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获得阴性切缘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单纯局限于小肠的间质瘤,肠道的部分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的效果,如邻近脏器受侵,可一并整块切除,对十二指肠的楔形切除,通常在技术上无法完成,笔者研究的4例因浸润胰腺、腹主动脉或肠系膜血管,仅行活检、短路手术,该病例间质瘤均位于十二指肠。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2],全组1例多发、两叶内同时肝转移,因位于肝S7、8段,术中行肝肿瘤微波固化,随访17个月无复发。淋巴结转移极为少见,笔者认为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能会增加手术并发症,是没有必要的。腹腔镜下辅助切除已初步应用于临床[8,9],全组9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肿瘤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无并发症发生,但针对瘤体较大病例,因其有增加其破裂出血及腹腔播散转移的可能,仍存争议。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新一代靶向治疗药物,在治疗复发转移病例的疗效方面己得到临床证实[10,11],全组8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系统治疗,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参数[1,2,12],肿瘤直径>10 cm,核分裂相/50 HPF>5多提示预后较差,即便切缘为阴性,腹腔种植转移率仍很高[2],而其他病理参数并不能很好地预测肿瘤的转移,也有研究[13]指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无关。全组复发病例,均见于肿瘤>10 cm患者。在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临床之前,WU等[14]总结100例小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显示,治愈性切除85例患者中,44例(51.8%)复发,1、3和5年无病生存率85.2%、53.8%和43.7%,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5%、66.6%和50.5%。全组治愈性切除16例,复发3例(18.8%),肿瘤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均优于该报道,分析认为与病例分期较早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临床有关,结合相关报道[10,11]提示这一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提高了GIST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及存活率,且已成为无法手术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该院2000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57.5±3.6)岁(29~81岁),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超声、增强螺旋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小肠间质瘤手术切除27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4例;平均随访(70.8±5.6)个月(3~120个月),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61.8%和52.7%,1、3和5年总体生存率95.5%、73.2%和65.7%。结论 小肠间质瘤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检出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首选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的疗效。

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自我保护措施 篇5

间质性肺炎的治疗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患者的耐心坚持,特别是中医治疗是从内进行调理,虽然效果显著但是见效可能慢一点,间质性肺炎患者需要有耐心,除了治疗之外,间质性肺炎患者还需要细心,在生活中要细心,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自我保护措施有哪些呢?下面由我院专家为各位详细介绍:

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自我保护措施有哪些?

①室内尽可能不放置花草,如夜来香或玫瑰花等,虽然有时并不一定由该种植物的花粉引起过敏,但亦可能因其香味而诱发间质性肺炎。

③调节合适的室温亦至关重要,大多数间质性肺炎患者不耐寒,对温度的改变尤为敏感。

⑤家里不要养宠物,以免病人吸入或接触其皮毛而引起间质性肺炎发作并且加重。

间质治疗 篇6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疗效,并对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晚期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病症。对照组采用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病灶内的碘油沉积率、病灶的病理变化;治疗1周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6个月后,肿瘤的局控率、病灶缩小率的变化。观察治疗完成之后,2年随访期内,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情况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而在观察组中,脂肪样变性属重要形态。观察组患者病灶中的碘油沉积率、肿瘤缩小率以及局部空率,与对照组比较都明显增高。1周之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水平均有所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根据随访调查结果,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94.74%,2年后为73.68%。对照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8.95%,对照组的2年后生存率为47.37%,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的效率明显较高。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的效果良好[1]。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78-02

肝癌发生的部位是肝脏,属于一种恶性肿瘤。该恶性肿瘤有两种,一种是原发性肝癌,一种是继发性肝癌。根据临床数据表明,前者占重要比例。我国肝癌发病率较高,根据相关统计,近些年因肝癌而致死的概率亦持续攀升 [2]。目前为止,如果能克服一些难关,手术疗效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比如确定肿瘤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肿瘤的部位与界限。此外,患者肝脏功能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疗效[3]。因此,肝癌患者若进入中晚期,肝脏功能衰退较为严重,手术效果会受到较大影响。此时,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更适宜。本文对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20),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7~75岁,平均(48.2±5.1)岁。所有患者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调查、CT、AFP以及彩超检查和穿刺活检进行确诊。其中肝细胞癌25例,混合细胞癌3例。肝癌П期7例,14例肝癌Ⅲ期14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主要步骤如下:决定对患者双侧股沟区的皮肤进行消毒及麻醉。选择穿刺路径。较合适的穿刺路径有三,一是右股动脉穿刺,二是肝左右动脉穿刺,三是固有动脉穿刺。若从右股动脉穿刺,可按照动脉路径;或者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插入肝左右动脉以及插入固有动脉。注射的药物有表阿霉素 (国药准字H19990280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均静脉给药,用灭菌注射水稀释,使其终浓度不超过2mg/ml)30~50mg之间,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33020854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用药4-6mg/日,每周静脉注射1-2次,连日用药法,疗程为一个月) 100~150mg之间,碘化油乳化剂10~30ml(采用鱼肝油酸纳、碘化油以及表面活性剂,分别为4-5ml、10-15ml、4ml,将三者进行融合,每周注射1-2次,长沙市裕丰化玻生物有限公司)。使用明胶海绵,进行适量栓塞。第四步,手术后进行CT复查,时间相隔为三个月。观察组采用联合肿瘤间质方式治疗,第1-3步同对照组步骤。完成以上三步之后,通过CT,对肿瘤内化疗药物复查。同时,运用CT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且通过无水酒精穿刺针对碘油化疗药物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判断肿瘤疤区,进而稀释,顺利进入残余肿瘤病灶当中。此外,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选择碘油化疗的药物量进行控制[4]。在完成以上步骤过程,注射药物时,应当着重控制速度,缓慢注入。肿瘤弥散的范围内需要进行观察[5],若肿瘤残余病灶比较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给药,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病理进行对比观察,主要涉及的指标有碘油沉积率、肝功能、肿瘤病灶缩小率以及局控率等等,同时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相关部门应对其生存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年限一般为一到两年。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2结果

2.1病理变化比较

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坏死的原因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存活比较多的部位主要是集中在边缘。同时,脂肪样变性是患者细胞坏死的重要原因,凝固性坏死则较为少见。

2.22组病灶指标观察 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手术治疗的众多方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在临床上采用较为普遍。碘油化疗药物是栓塞剂中较为重要的成分,由于该药物乳化剂较少,经过血管注入之后,在病灶内部,其容易发生沉积现象,且分布不均匀。[6]使得肿瘤中有些部位没有接触到碘油,从而现短期增生的情况,一些已有疗效的局部部位复发,严重者甚至导致整个治疗失败。此时,将肝动脉化疗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将抗癌药物通过皮穿刺的方法注射到肿瘤间质中,使该间质能够在肿瘤内部得到释放,从而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攻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同时药物处于肿瘤间质中,则不会发生沉积现象,分布也较为均匀,癌细胞局部增生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同时,二者治疗方法联合优势还体现在有效预防治疗过程中脂肪变性,有效预防肿瘤发生大量的急性溶解坏死的情况,同时,有效预防急性凝固坏死不良反应。

最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通过一种联合肿瘤间质,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常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碘油沉积率、局控率、肿瘤缩小率,以及1年、2年的生存率,均较具代表性,将指标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同类指标对比,得出数据,表明联合治疗疗效更好,可见,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注射属于十分有效安全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达.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肿瘤药学. 2011,1(12).13-15.

[2] 王理槐,蔡虎志,陆阳.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 肿瘤药学. 2011,1(14).13-16.

[3] 谢峰,徐峰,牛文洋,杨甲梅. 肝癌间质化疗的研究进展[J]. 肝胆外科杂志. 2008,16(02).24-26.

[4] 王建平,侯鲁强,刘军伟,李中华,马伟海,张昌杰,位思荣. 肝癌碘油栓塞后碘油沉积量与疗效的相关性[J]. 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03).14-18.

[5] 牛俊波,王天翔. 恶性实体肿瘤间质治疗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13(01).24-27.

[6] 张积仁.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肿瘤[J]. 中国肿瘤. 2007,17(05).14-17.

间质治疗 篇7

关键词:胃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GIST是起源于胃间叶软组织处得的肿瘤, 在胃肠道肿瘤中较为常见, 其产生的机制主要是由原始的为分化的间叶细胞异常的增值和分化引起的。GIST的形态复杂多变, 临床症状表现为非典型, 其癌变阶段分别为平滑肌肿瘤及非肌源性肿瘤[1]。目前临床上对GIST的诊断还很困难, 为了探究GIST临床上的诊治效果, 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并对其诊断技术、病理特征进行探讨, 以提高GIST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1例前来就诊GIST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0例, 患者年龄为35~78岁, 平均年龄为 (59.9±2.8) 岁, 患者病程为1~24个月, 平均病程为5.8个月。其中食管癌患者5例, 胃部癌变患者10例, 结肠直肠部位患者6例, 小肠患者1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GIST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经CT、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GIST, 其中24例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切缘阴性) , 7例病情严重的患者行非根治性手术治疗 (切缘阳性) 。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 并给患者顺铂、阿霉素、艾恒以、长春新碱等药物进行治疗[2]。

1.3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例进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为 (27.4±2.8) 个月, 7例行非根治手术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10.5±3.9) 个月, 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其中在病情早期实行手术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 (29.5±2.9) 个月, 在病情中后期进行手术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为 (12.4±3.8) 个月, 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本实验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 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无出现手术死亡个案。

3 讨论

GIST是胃肠间发生较为常见的叶源性肿瘤, 属胃肠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 其发生率为1%~3%。肿瘤细胞形状多变、呈现上皮样、梭性状。GIST极易发生转移, 其恶性转移率大30%以上, 容易在腹膜和肝脏间发生转移, 在GIST中还存在着良恶性间的边界肿瘤, 因此为GIST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困扰[3]。

GIST中约有60%以上的患者病灶集中于胃肠道里, 也有5%的患者可在大网膜、胆囊、阑尾中出现。在本实验中患者肿瘤分布在胃部及小肠中约为33.3%, 其次是结肠中约为21%。由于该病发病较为隐蔽, 无明显的临床特征, 一经发现时患者往往已经丧失了最佳的诊治时机。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治较为困难, 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具难度[4]。

目前针对GIST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结合化学药物共同作用治疗, 其中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GIST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CIST最主要的扩散途径是经腹腔和肝脏血液循环在身体各处进行种植传播, 但很少发生淋巴结核腹腔的转移.GIST的局部组织侵袭性较恶性消化道肿瘤小, 但也可能存在恶性转移的情况, 因此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时需充分考虑肿瘤的大小、性质、位置以及患者的病情, 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确定手术的范围。

对于第一次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根治性手术治疗, 因为GIST中的假包膜极易出现破裂, 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弄破包膜;对于同时出现邻近器官浸润病变的患者, 可以考虑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 术中可以使用冰冻的切片对活组织进行检查, 并在诊断的同时检查切缘切除的彻底性, 由于GIST极少发生淋巴转移, 因此不提倡对患者进行大面积淋巴清除手术。GIST手术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患者治疗的时机是否及时以及手术对病灶的清除是否彻底。

参考文献

[1]陈利, 郭文.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2) :232-234.

[2]Nguyen sQ, Divino CM.Wang JL, 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of gastrio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urg Endosc, 2006, 20 (5) :713-716.

[3]秦新裕, 刘佩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3) :561-563.

间质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的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诊断确诊,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10例, 年龄18~45岁, 平均 (32.5±4.2) 岁, 病程1~10个月。受伤原因均为外伤, 原因如下:车祸32例, 重物砸伤16例, 坠落伤12例, 大部分患者在骨科已进行椎板减压及内固定术。损伤部位:颈髓损伤12例, 胸髓20例, 腰髓28例, 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SIA) 残损分级:A级26例, B级20例, C级12例, D级2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损伤部位、残损分级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损伤程度, 脊柱稳定情况及功能状况进行康复治疗, 具体方法为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 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和主动肌力训练, 轮椅技巧训练、按摩、坐位及站位移乘, 平衡训练, 针灸或功能电刺激, 佩带矫形器及支具等。 (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治疗前常规检查排除干细胞移植禁忌证, 治疗前由患者签署干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及伦理同意书。

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采集经理化检验合格后新生儿脐带, 将脐带剪碎至约1mm×1mm×1mm, 首先经0.1%胶原酶37℃消化30min后, 在经0.125%的胰酶37℃消化30min, 用100目及200目分别进行滤网过滤, 去除未消化的组织, 离心收集细胞。细胞经培养、数次接代后可获得 (1.0~5.6) ×107的间充质干细胞, 再次检验合格后, 可用于移植治疗。使用时将细胞数为1×107的间充质干细胞悬液30mL静脉输注, 同时沿脊柱两侧竖脊肌及骶髂关节区域点状注射按照1:4稀释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定期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肌电图、X线胸片、血清免疫球蛋白、C3、C4、血压等指标, 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好转情况。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d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评定表 (第6版) 进行治疗前后感觉与运动评分, 感觉评定为皮节的痛觉和触觉, 共分为0、1、2三级, 痛觉和触觉的总分都为112分。运动功能评定上下肢10块肌肉, 分别为深肘肌、屈肘肌、伸腕肌、屈指肌、小指展肌、伸膝肌、屈髋肌、踝背肌、拇长伸肌、踝蹠屈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在治疗90d后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s)

注:治疗前后相比,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并发症

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发热1例, 头痛2例, 予降温及抗炎等对症处理后, 均在移植后2天内消失,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断治疗。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创伤, 患者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成熟神经元不具备增殖分化能力, 脊髓损伤后不能自我恢复, 因此, 常规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脊髓损伤的病理性改变, 但仍不可改变患者的截瘫。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发挥营养神经的作用, 可在体外细胞因子和体内微环境诱导下分化为神经细胞[3]。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向病变部位组织渗透融合, 其在新的环境下表达神经细胞表型, 替代损伤细胞, 作为连接损伤脊髓两断端的桥状结构, 支持并引导宿主轴突再生穿越损伤区, 重建神经环路, 其还能上调神经细胞的可塑性蛋白质, 刺激内源性神经系统的修复机制, 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间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 患者在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综合康复治疗组, P<0.05。间充质干细胞不容易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 本研究中未发现严重排斥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这说明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 能够在近期内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能力, 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谢遵伟, 崔贵祥, 李义, 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7) :1277-1279.

[2]崔丙周, 李恩, 杨波, 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 2011, 32 (3) :304-305.

[3]寿纪新, 马林, 付旭东.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3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40) :607-608.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3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9例, 中位年龄56岁 (29~73岁) , 肿瘤发生部位:胃25例, 十二指肠1例, 小肠12例, 结肠4例, 直肠1例, 就诊时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33例, 腹痛不适者5例, 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 发现腹部包块者5例。

1.2 治疗情况

所以病例都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直径在2~17cm之间。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5例、直肠肿瘤切除1例;37例行开腹手术, 胃大部切除19例, 十二指肠肿瘤切除1例, 小肠部分肠管切除12例, 结肠肠段切除3例;术中见肿瘤与周围脏器浸润粘连、转移或已发生转移但能通过联合脏器能完整切除肿瘤6例, 姑息性手术2例。

1.3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判断

根据Fletcher等[2]提出的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 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数将胃肠道间质瘤进行恶性危险度分级。同时参考美国癌症综合治疗网络 (NCCN) 发布的肿瘤临床指南进行分期。

2 结果

术后免疫组化示:CD+117 (42/43) , CD34 (+) (31/43) , SMA+ (12/43) ;本组病例有30例获随访;时间4~5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 肿瘤完整切除组 (包括联合脏器切除组) 术后随访期间有7例发生腹腔脏器的复发、转移, 死亡1例;带瘤生存4例, 其中2例口服伊马替尼后病灶得到控制, 肿瘤未进一步增大, 其中最长1例患者已带瘤生存13个月。姑息性手术组2例均死亡, 见表1。

3 讨论

GIST的发生部位可能有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等部位, 但发生在胃和小肠的约占GIST总数的80%~90%。发生于胃和小肠外的间质瘤约占10%, 本组病例中胃占 (58%) , 小肠 (28%) , 结直肠 (11%) , 与文献报道相近。

对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能切除的GIST, 外科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术中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及患者的基本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尽量完整切除肿瘤, 避免肿瘤包膜破裂, 以确保完整的切除肿瘤, 如术中发现有远处器官转移的病例,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 应尽量采取联合脏器切除。间质瘤的转移方式很少通过淋巴道转移, 因此术中仅在淋巴结明显受侵时进行清扫, 而不常规清扫淋巴结, 只要保证瘤体的完整切除和切缘的阴性即可。但目前对GIST切缘距离的标准尚未统一, 建议至少>5cm。

近年来,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方面都形成了较广泛的共识, 但该疾病本身所具有的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仍未很好的解决。只有在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胃肠道间质瘤病因及生物学特点以后才能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 而以上诸多的问题仍需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iettinen M, Majidi M, Lasota J.Path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 review[J].Eur JCancer, 2002, 38 (suppl 5) :39-51.

间质治疗 篇10

水蛭, 俗称蚂蟥, 是一味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其性味咸苦平、有小毒, 入肝、膀胱经, 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癥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具有抗凝、抗血栓、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脑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1]。管济生[2]认为, 对久咳、瘀咳的祛瘀透络, 水蛭确系佳品, 既可单用又可入复方。王青[3]用水蛭治疗哮喘, 药用葶苈子、牡荆子、青陈皮配伍水蛭胶囊4~6个, 临床疗效显著。

1 病案

李某, 女, 64岁, 因“进行性喘气加重1月”于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出现进行性喘气加重, 活动后明显且乏力。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20年, 现对称性腕、掌指关节痛、肿胀、畸形, 遇寒冷疼痛加剧。肺部HRCT示:双下肺呈蜂窝样改变。查体一般可, 双下肺可闻及Velcro音, 双手呈爪形改变, 腕掌指关节肿胀、压痛, 舌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 (1) 间质性肺疾病; (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 (1) 肺痿 (虚寒型) ; (2) 痹证 (痛痹) 。拟温经散寒、活血平喘之法, 方用水蛭合小青龙汤。药用:水蛭15g、炙麻黄6g、桂枝10g、杏仁12g、白芍10g、厚朴12g、桔梗15g、独活12g、细辛5g、五味子15g、法夏12g、桑寄生12g、威灵仙12g、海风藤15g、玄参12g、干姜8g、炙甘草6g。水煎服, 日1剂, 日3次, 连服10剂, 患者喘气、腕、掌指关节痛好转。二诊:上方去炙麻黄, 加麦冬12g、北沙参15g制成水泛丸, 连服2个月, 患者病情基本控制。

童某, 男, 60岁, 因“间断性干咳3月”于2014年3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 痰少, 呈泡沫样。在当地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5天后咳嗽减轻, 随后间断性咳嗽, 无痰, 遇风寒咳嗽加重。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部HRCT示:双下肺呈网格样改变。查体一般情况可, 双肺呼吸音低, 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 心率80次/min, 律齐、无杂音。舌红苔白微黄脉沉。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痿 (虚寒型) 。中医治则:益气养阴、活血止咳。方用水蛭合清燥救肺汤化裁。药用:水蛭10g、太子参15g、桑叶12g、麦冬12g、石膏20g、阿胶10g、杏仁12g、枇杷叶12g、浙贝12g、五味子15g、北沙参15g、桔梗15g、紫苏12g、冬花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日1剂, 日2~3次, 服10剂后患者咳嗽好转。二诊:上方去石膏, 又服10剂,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2 体会

水蛭入药历史悠久, 药性平和, 其祛瘀力强而不伤正。正如张锡纯所说“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 (1) 水蛭虽有小毒, 但临床上未发现其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比较安全; (2) 临床上水蛭用量可偏大, 根据病情一般可用9~15g, 最大可达20g; (3) 用药时间宜长, 非一日可见效, 同时贯穿于整个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中, 以达到延缓肺纤维化进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姣, 张大生.水蛭的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7) :77.

[2]管济生.水蛭治疗久咳[J].中医杂志, 1993, 34 (2) :134.

间质治疗 篇11

[关键词] 经阴道三维超声;宫腔镜;腹腔镜;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中图分类号] R714.22;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95-02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约为1∶300~1∶50,其中输卵管妊娠占95%~98%,间质部妊娠仅占异位妊娠的2%~4%[1],由于间质部管腔周围肌层较厚,为子宫卵巢动脉相聚汇集处,血管丰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时出血凶猛,常在短期内发生休克。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的关键,有效的微创的方法使患者保全生育功能是妇产科医生的目标。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12年4月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旨在探讨总结适合经阴道吸引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患者经阴超三维图像特点,完善手术指征,减少手术风险,以进一步提高此类手术的普及应用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共96例,均为2008年8月~2012年4月间我院住院手术患者,平均年龄29.6岁(19~40岁),停经5~11周,尿HCG或血β-HCG均显示阳性,14例无明显症状,80例伴阴道出血及下腹疼痛,3例宫内带节育器,4例做过对侧输卵管切除手术,3例本侧做过输卵管切除手术,其中84例血流动力学稳定。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系统(探头型号3D9-3V,频率5~9 MHz)及GE Voluson E8超声诊断系统(探头型号RIC5-9-D,频率4~10 MHz)。经阴道超声观察子宫及附件区情况,了解宫腔内有无孕囊、包块大小和表面的肌层厚度及包块周边与内部血流特征,将仪器调节至三维模式,对病灶区进行三维成像,旋转X、Y、Z轴,显示最佳冠状切面,观察病灶与宫腔的关系及病灶大小和外周肌层组织的包绕情况,将病灶与宫角内膜相延续者定为Ⅰ型,不相延续者定为Ⅱ型[2]。

Ⅰ型患者如腹腔镜下显示病灶表面肌层相对较厚,约≥2 mm且表面未见明显血管的患者则行宫腹腔联合监视下吸引术;Ⅰ型患者如腹腔镜下显示病灶表面肌层相对较薄,<2 mm行输卵管切除及宫角切开去除病灶缝合术;吸引术失败的Ⅰ型及所有Ⅱ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行输卵管切除及宫角切开去除病灶缝合术。

2 结果

96例患者二维声像图可见三种类型的图像:典型孕囊型、不典型孕囊型、混合性包块型,与有关报道一致[3]。经阴道三维超声图像特点:冠状切面显示宫腔形态完整,内无孕囊,病灶不占宫腔位置,所在一侧宫角向外突出,外上方肌层包绕不全或消失,病灶与宫角内膜最远距离8 mm,最近与宫角内膜相延续,病灶最大平均直径40 mm,最小12 mm,外上方包绕肌层最厚4.2 mm,最薄不足1 mm。本组96例患者中,Ⅰ型24例,Ⅱ型72例。所有患者行腹腔镜及宫腹腔镜联合检查。72例Ⅱ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中3例误诊,后证实为输卵管峡部妊娠;24例Ⅰ型中2例误诊,经宫腔镜诊断为宫腔重度粘连及纵隔子宫的一侧宫角妊娠。总准确率达94.8%。

22例Ⅰ型中12例均直接在腹腔镜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及宫角切开去除病灶缝合术,10例行宫腹腔联合监视下吸引术,8例吸引获得成功,其中2例穿孔,吸引术失败的Ⅰ型及所有Ⅱ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行输卵管切除及宫角切开去除病灶缝合术。

回顾性分析吸引术成功的患者三维图像特点:均为Ⅰ型即病灶与宫腔内膜相延续;病灶平均直径为(20.05±7.41) mm;病灶外上方包绕肌层厚度(2.09±0.31) mm(封三图5~8)。

3 讨论

异位妊娠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发生率最低,但由于间质部是输卵管经过子宫壁的部分,该处管腔周围肌层较厚,为子宫和卵巢动脉相聚汇集处,血管丰富,故破裂后出血甚多,患者可迅速陷入休克状态。随着经阴道彩色超声在基层普及应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为微创治疗提供了条件。经阴道超声由于避开了气体干扰,使用特殊的高频探头贴近目标扫查,显著提高了分辨力,可以早期发现较小的病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是异位妊娠的少见类型,与宫腔距离近,易与宫角妊娠混淆,所以明确病灶与宫腔的关系是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关键。经阴道三维超声可以直接准确获得子宫冠状切面上的回声信息,清晰显示完整的宫腔形态,直接反映病灶部位与宫腔的关系,为间质部妊娠提供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

虽然三维超声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准确性已明显提高,但随着临床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治疗方法的多样化,单纯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超声诊断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我院自2008年开始尝试在宫腹腔镜联合监视下吸引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并获得成功,此方法可完整地保留子宫和双侧附件,如术后加强管理,患侧输卵管的复通成为可能,大大增加了术后妊娠的成功率,且妊娠后无需担心子宫破裂[4,5]。但此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故术前的三维超声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了适应临床需要把三维超声的表现分为近宫腔型(Ⅰ型)和非近宫腔型(Ⅱ型),只有Ⅰ型的患者才有条件行宫腹腔镜联合监视下吸引术,但对病灶表面的肌层厚度仍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肌层厚度≥2 mm的患者吸引术中穿孔的可能性较小,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吸引术成功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患者的三维超声特点:①Ⅰ型即病灶与宫腔内膜相延续;②病灶平均直径20 mm以下;③病灶外侧包绕肌层2 mm以上。

综上所述,三维超声不仅可提高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仔细描写病灶与宫角内膜的距离,准确测定病灶的大小以及病灶外侧包绕肌层的厚度,使诊断达到量化,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6],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选择宫腹腔镜联合监视下吸引术提高客观依据,完善手术指征,减少手术风险,通过临床与超声科医生的继续研究探讨,提高手术技巧和术后的管理方法,将进一步提高此类手术的普及应用率。

[参考文献]

[1] 严英榴,杨秀雄,沈理. 产前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83.

[2] 钱蓉蓉,蔡珠华,林纪光,等.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38-1540.

[3] 时博,韩冰,李士星,等.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早期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2):134-135.

[4] Cai Z,Wang F,Cao H,et al. Transcervical suction of interstitial pregnancy under laparoscopic and hysteroscopic guidance[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09,16(6):761-764.

[5] Cai Z,Wang F,Cao H,et al. The value of laparoscopy alone or combined with hyste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stitial pregnancy: analysis of 22 cases[J]. Arch Gynecol Obstet,2012,285(3):727-732.

[6] 应伟雯,许剑萍,宋伊丽. 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6):348-349.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8例特发性间质肺炎患者, 其中包括23例女性患者, 35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30~73岁之间, 平均年龄 (52.17±8.59) 岁。患者发病时间最少的只有2个月, 最长的可达2年, 平均时间 (1.26±0.45) 年。所有患者均具有进行性呼吸困难、陈发性咳嗽等临床症状, 关节痛者13例, 周身乏力者14例, 干咳者21例, 咯血者25例, 胸痛者34例。血沉增高者共有54例, 低氧血症者共有43例。49例患者有网状结节影, 肺纹理表现模糊、紊乱、增粗以及增多者共有28例。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情,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该组58例患者行基础支持治疗, 每天药物治疗:甲泼尼龙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098) , 剂量为250 mg, 1次/d, 用药3个月;环磷酰胺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393) , 剂量为1 500 mg, 1次/d, 用药3个月;长春新碱 (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8597) , 剂量为2 mg, 1次/d, 用药3个月。

治疗4~6 d以后, 药物改为口服甲泼尼龙片 (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224) , 剂量为40~80mg, 连续性治疗3个月, 等到患者病情恢复稳定以后, 即可开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同时给予维持治疗, 时间至少1年。在治疗过程中, 间断性给予吸氧[2], 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缺氧症状。若是患者伴有感染, 可根据感染病原菌实施对症抗感染的药物加以治疗。

1.3 疗效判定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病患血液, 通过Elisa法对于患者血清IFN-γ、Ⅲ-C等含量进行检测, 同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6min时间的步行距离、SPO2以及高分辨CT来评价病情。CT评价标准如下:根据下肺野、中肺野以及上肺野进行内脏划分, 每个肺野的网状改变记为1分, 网状影为5分, 磨玻璃状为3分, 小片模糊影为4分, 半片模糊影为3分, 通过两肺病变冲分的形式进行积分计算。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利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通过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予以检验, 应用χ2检验两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 该组5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 病情均获得了显著性改善。在治疗后,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3.5±0.6) L;肺活量为 (66.4±7.7) mm Hg;而治疗前,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2.0±0.2) L;肺活量为 (47.7±8.6) mm Hg, 治疗前、后, 对比差异性较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期间,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共有21例患者, 约为36.21%。1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致死, 死亡率是1.72%。见表1。

而根据上述情况进行分析, 该次实验中的病患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影响学表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通过CRP评分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经过治疗后, CRP评分明显下降。见表2。

注:P<0.05, 上述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患在进行治疗之后, 病情好转, 其除了CRP评分数据上出现改善, 在肺活量以及动脉氧分压方面的情况也出现了好转。通过比较其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5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 病情均获得了显著性改善。在治疗后,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3.5±0.6) L;肺活量为 (66.4±7.7) mm Hg;而治疗前,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2.0±0.2) L;肺活量为 (47.7±8.6) mm Hg, 治疗前、后, 对比差异性较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甲泼尼龙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文永胜[3]认为IIP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炎症所致的损伤以及纤维化。该次试验中所采用糖皮质激素起可有效抑制引发炎症的细胞活性的作用, 减少肺泡出现炎症等情况, 并可抑制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对炎症纤维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4]。

由于IIP病因尚不明确, 通常和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以及遗传因素有关[8], 而病毒感染或是药物都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发因素, 在当前医学界尚没有定论哪种药物可有效逆转炎症纤维化过程[3]。本次研究对患者采取冲击疗法, 即给予甲泼尼龙250 mg/d, 环磷酰胺1 500 mg/d, 长春新碱2 mg/d, 治疗4~6 d后, 改为甲泼尼龙口服治疗, 40~80 mg/d, 持续3月治疗后, 逐步减少剂量, 经过为期1年的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病情均获得了显著改善, 患者动脉分压数值、肺活量均明显大于治疗前的指标数值, 由此充分说明,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表明此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疗效, 值得推广。

病患在经过甲泼尼龙治疗后, 其血气、肺功能等相关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 大大提高了IIP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环磷酰胺与长春新碱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此两种药物均为免疫抑制剂, 可抑制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向纤维细胞转化[5]。同时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长期为患者使用如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激素类药物, 势必会因此出现相关不良反应[6], 所以需要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通过该次研究发现甲泼尼龙对于早期IIP患者效果显著, 但对于已经出现纤维化的患者来说, 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死亡, 该名患者病程较长, 在治疗前已经形成纤维化。由此可见对于IPP应当及早诊断,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以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方法体会。方法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8例特发性间质肺炎患者, 均采取基础支持疗法。治疗过程中, 间断性吸氧, 尽可能改善患者缺氧的临床症状。若是伴有感染, 应该根据感染的病原菌实施对症处理治疗。结果 在治疗后,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3.5±0.6) L;肺活量为 (66.4±7.7) mmHg;而治疗前, 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数值为 (2.0±0.2) L;肺活量为 (47.7±8.6) mmHg, 治疗前、后,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期间,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共有21例患者, 约为36.21%。1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致死, 死亡率是1.72%。结论 对于特发性间质肺炎疾病, 应该尽可能做到早期临床确诊, 进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使临床疗效得到最大程度提高,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特发性间质肺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忠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6 (10) :147-149.

[2]张卫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临床治疗体会[J].北方药学, 2013, 10 (4) :169-170.

[3]文永胜.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中外医疗, 2011 (1) :3-4.

[4]张祥盛, 吕长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类和临床病理特点[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1) :125-126.

[5]田军平, 彭博, 屈燕丽.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致病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9 (3) :143-145.

[6]谷丽, 朱元珏.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肺肌成纤维细胞[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11, 25 (5) :360-362.

[7]李芙琼, 冯承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近期疗效预测指标观察[J].贵州医药, 2011, 30 (3) :260-262.

上一篇: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下一篇:幼师体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