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湿敷

2024-10-09

药物湿敷(精选6篇)

药物湿敷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154例浅静脉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77例, 采用硫酸镁湿敷加TDP治疗仪照射;对照组77例, 予硫酸镁湿敷。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9.6%, 对照组为61%,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各类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采用TDP照射配合硫酸镁湿敷进行治疗, 方法简便, 疗效满意。

关键词:药物性浅静脉炎,TDP,照射,硫酸镁湿敷

药物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 男女均可发病。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 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 通常用热敷、湿敷疗治效果不佳。近几年, 我部卫生所采用湿敷加TDP治疗仪照射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部卫生所收治由于化疗性药物、甘露醇、葡萄糖酸钙等血管刺激性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患者154例, 其中男94例, 女60例, 年龄18岁~78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炎分级

临床上主要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定的静脉炎分级:0:无临床症状。 (+)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 (++)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可触及索状物。按此标准试验组中 (+) 31例, (++) 28例, (+++) 18例。对照组中 (+) 28例, (++) 33例, (+++) 16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 用吸水性强柔软的棉布或纱布, 剪成大小不等的方块或条块, 浸泡50%硫酸镁1 min~2 min全浸透后, 根据病变的大小, 取不同大小的棉布或纱布敷于患处, 通常每次湿敷2 h左右, 每日2次。试验组予硫酸镁湿敷, 同时配合华阳机械电器厂生产的TDP治疗仪照射, 电压220 V, 功率250 W, 照射距离25 cm~30 cm, 皮肤温度25~35℃, 每次照射时间为20 min~30 min, 每日1次, 照射完后及时去除湿敷的棉布或纱布。2组均治疗5 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由专人负责观察。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个疗程局部红肿、疼痛消失, 静脉条纹、索状物基本消失, 静脉恢复弹性;有效:2个疗程内红肿、疼痛消失, 静脉条纹、索状物基本消失, 静脉基本恢复弹性;无效:治疗2个疗程以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静脉输液给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静脉炎为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大, 且多为高渗性溶液时发生渗漏, 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静脉通透性增强, 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 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同时释放组胺, 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 易并发血栓形成;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据统计, 刺激性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20%~30%[1],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在通常情况下, 一般性浅静脉炎的治疗往往只是用50%的硫酸镁湿敷, 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镁离子的透入, 改善组织间隙与细胞内的渗透压, 从而达到局部组织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 以促进静脉炎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 此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对重度药物性静脉炎疗效较差[2]。TDP治疗仪不仅具有使用范围广、见效快, 操作简便的特点, 主要功效是采取体外施予有效能量和物质发挥其作用。其与传统的红外理疗器及微波理疗器等其他一些治疗器的不同之处在于,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选取了三十多种对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 以无序聚和体、晶态氧化物和单质元素等特质形态, 产生一种具有不同波长和不同能量的综合电磁波, 恰与人体自身释放的电磁波相吻合, 从而易为人体内的核苷酸信息高分子所吸收贮存。对体内瘀血、血栓、血肿等的吸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血液循环障碍、改善微循环起到了明显的疗效, 促进加快代谢产物及炎性产物的排泄, 从而达到消炎、解痉、止痛、加速血管内壁创面的修复。因此, TDP治疗仪照射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起到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 从而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魏建华, 蒋茹.芦荟外敷治疗疖肿22例[J].中国民间疗法, 1997, 11 (1) :8.

[2]廖巧聪.周林频谱仪照射配合硫酸镁湿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J].东南国防医药, 2005, 7 (6) :464.

药物湿敷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剖宫产150例, 年龄20~45岁, 孕34~42周;初产妇91例, 经产妇49例;手术原因包括:胎位异常13例, 胎儿宫内窘迫23例, 胎盘早剥2例, 合并妊娠高血压3例, 其他如高龄初产、珍贵儿、脐带缠绕、巨大胎儿、肥胖、自己要求等共计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后予正确卧位, 减轻腹壁张力, 多翻身, 做好疼痛的评估, 多采用辅助方法镇痛, 尽早起床,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阴道流血, 及时排尿, 保持腹部术口和会阴部皮肤清洁, 做好心理护理和指导正确哺乳。

1.2.2 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 按嘱予局部氧疗和药物湿敷同时进行。碘伏消毒后, 用流量为5~6L/min的纯氧距创面10cm吹拂30min, 然后用庆大霉素+维生素B12 (剂量视术口情况而定) , 湿透纱布敷在术口表面, 1次/d。

1.3 疗效评价方法术后5d观察两组术口愈合情况。评价标准:术口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 无溢出物为愈合, 有红肿、硬结、裂开、脂肪液化视为愈合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术口平均愈合时间为5d, 对照组为7.5d, 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实验组发生硬结、脂肪液化、红肿为20例, 愈合不良率为26.7%, 实验组为57 例, 愈合不良率为76.0%,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处理难产以及一些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但其与自然分娩相比, 仍有出血多、腹部及子宫瘢痕等缺点, 不利于再次妊娠分娩[1], 因此, 剖宫产术后的护理直接关系到产妇的术后恢复速度与程度, 是否产生后遗症等, 尤其是术口的护理, 如果术口愈合不良, 就会对产妇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到新生儿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剖宫产术后护理过程中除了给予常规护理, 还对术口加以氧疗和药物湿敷等措施, 以促进术口愈合。伤口愈合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因子比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胶原蛋白等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胶原蛋白在术口愈合的每一阶段都至关重要, 它给细胞提供理想的环境, 为血管生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与生长, 加速组织的重建, 减少关节挛缩及疤痕;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 还可以调节结缔组织基质的合成, 而氧气是胶原合成和表皮细胞因子再生的重要元素, 它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 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 形成新生血管, 由此构成肉芽组织, 加速术口愈合。术口愈合如果受细菌、菌类或病毒的影响会减慢或停止, 为了继续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 必须控制污染或感染。硫酸庆大霉素为氨基糖甙类广谱抗生素, 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抑制蛋白的正常合成, 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 导致细胞内钾离子腺嘌呤核甘酸等重要物质外漏引起死亡, 从而将术口感染扼杀于萌芽之中。维生素B12为抗贫血药, 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 促进与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 修复、支持和营养神经鞘膜, 修复损伤的皮肤, 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再生, 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理疗与药物湿敷的方法通过改变内外环境条件, 形成优势互补, 调动各种因子参与术口愈合, 加速术口的修复。通过实践表明:局部氧疗配合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湿敷有利于剖宫产术口的愈合, 缩短住院时间, 并发症减少, 产妇生活质量提高, 有利于产妇及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观察氧疗配合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湿敷对剖宫产术口愈合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实施剖宫产的孕妇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术口氧疗配合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湿敷, 并将术口愈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口愈合快, 且不良愈合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护理联合局部氧疗配合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湿敷术口可以促进术口愈合, 减少脂肪液化、硬结等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口,局部氧疗,硫酸庆大霉素,维生素B12

参考文献

[1]郭爱霞, 杨全惠, 李微微.剖宫产术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 (11) :317.

[2]曾庆艳.庆大霉素冲洗联合碘伏湿敷感染伤口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15) :118.

[3]刘江玲, 周旭.维生素B12联合庆大霉素湿敷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护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 (9) :198.

[4]王淑花, 杨卫东.庆大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联合针剂在手术切口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8) :98.

[5]林海燕.局部氧疗配合红外线照射对剖宫产术口愈合的影响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22) :2816-2817.

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篇3

追古溯源,中医对于湿疹早有认识,在《诸病源候论》中即辟专篇“湿癣候”对其论述。中医认为湿疹总由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因其病位在表,通过外用中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最佳疗效。而由于湿疹皮损多有渗出明显的特点,中药湿敷逐渐成为湿疹中医外治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湿敷,中医学称之为“罨敷”,属“溻渍法”之一。早在《外科精义·溻渍疮肿法》即记载: “溻渍疮肿之法,宜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近年来,中药湿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 而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现代研究显示[2],湿敷法可使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流动,促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减少皮损渗出、消退炎症; 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可减轻皮损局部潮红、灼热感,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从而达到止痒之效; 湿敷过程中,表皮角质层软化水合,通透性增强,肥厚的皮损以及表面痂皮、附着物得以清除,进而促进药物吸收。以上湿敷对于皮损所产生的种种作用,决定了其在治疗以渗出明显、瘙痒剧烈、后期皮损肥厚为特点的湿疹一病上,可取得显著疗效。本文通过整理文献,归纳各家经验,关注目前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探讨湿疹不同病程、不同皮损部位遣方用药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 依据病程辨证施治

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处于不同病程阶段,湿疹病机特点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当属不同证候类型分治。正如《理瀹骈文》中所云: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根本,也是湿敷治疗湿疹遣方用药的依据。根据湿疹分型分期不同,湿敷的理法方药亦侧重不同。

1. 1 急性、亚急性湿疹———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急性湿疹皮损多为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以基底潮红、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为主要特点。此时期病机可概括为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湿敷治疗上应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法。亚急性湿疹皮损较急性湿疹渗出减少,但中医辨证仍为风湿热邪浸淫,因此治疗原则不变。覃永健等[3]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急性湿疹外用方剂,通过对用药数据分析,证实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法为急性湿疹中药外治的常用方法。刘晶晶[4]归纳总结《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全部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的外用方剂,得出急性湿疹外治法以清热、除湿、杀虫为主法,代表药物有黄柏、荆芥、白矾、黄连、苦参、五倍子、甘草、蛇床子等。

近现代以来,中药湿敷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许多名家在此领域治疗颇有心得,遣方用药各具特色。朱仁康治疗急性湿疹临证皮损见滋水淋漓、渗出多时,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法,自拟湿敷方( 主要成分: 生地榆、黄柏、马齿苋,或贯众、徐长 卿、黄柏) ,嘱患者煎 水冷敷患 处[5]。赵炳南在治疗急性湿疹时,常使用马齿苋、紫花地丁煎水湿敷,以清皮肤之湿、热、毒邪,其中马齿苋若使用鲜药,效果更佳[6]。邹铭西教授在治疗急性湿疹,尤其是皮损以水疱、糜烂、渗水为主要特点者,认为清热燥湿止痒为此时期外治法之根本,常用黄柏10 g、马齿苋10 g、生地榆10 g,水煎湿敷患处,如伴有脓疱者,每味药物用量可增至15 ~ 30 g[7]。陈凯教授认为急性期湿疹红肿、渗出明显时,应首选中药湿敷法,采用甘草油( 主要成分: 甘草、香油) 调如意金黄散1. 5 g( 主要成分: 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苍术、生南星、甘草) 、祛湿散15 g( 主要成分: 黄连、黄柏、黄芩、槟榔) 外敷,其中如意金黄散、祛湿散为中医皮外科临床常用的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功效的外用制剂,使用甘草油调和,可增加收敛止痒之效[8]。

目前,临床湿敷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所采用中药剂型亦多种多样,或草药煎水湿敷、或散剂溶水湿敷、或使用中成药湿敷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顿耿等[9]采用马齿苋、黄柏等清热除湿之药材煎水湿敷,治疗急性期湿疹,疗效肯定。秦晓民等[10]发现,临床常用中成药注射液“痰热清”( 主要成分: 黄芩、熊胆、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 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加生理盐水( 1∶10) 湿敷,可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王再兴等[11]通过临床不断摸索, 发现外用成药复方黄柏液( 主要成分: 黄柏、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 湿敷皮损,可除皮肤之湿、热、毒邪,适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沈丽萍[12]采用临床常用之如意金黄散,加木香、黄连、黄芩等中药,煎水湿敷治疗急性湿疹,其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中佐以木香等辛温行气之品,以奏祛风燥湿之效。樊梅等[13]应用苦参荆芥饮( 主要成分: 苦参、金银花、荆芥、甘草、蛇床子等) 、王丽等[14]使用协定处方( 主要成分: 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蛇床子、花椒等) 湿敷皮损治疗急性湿疹,其在选择药物时均考虑到此时期湿疹风、湿、热邪浸淫肌肤之病机,除使用清热解毒燥湿药材之外,亦加入了荆芥、防风等祛风之药,以及蛇床子、花椒等杀虫止痒之品。关炜等[15]自拟六味洗剂( 主要成分: 黄柏、苦参、苍术、五倍子等) 湿敷皮损治疗急性湿疹,其中选用五倍子配合诸味清热燥湿药物,意在取其收敛之性以增强敛湿之效。

通过归纳总结当代名医名家经验以及临床疗效报道可知,采用中药湿敷法治疗急性期湿疹,应以清热除湿为法,佐以杀虫止痒。所选用的湿敷方多为中药复方,如马齿苋、苦参、黄柏、白鲜皮、苍术、地肤子、蛇床子、花椒等药物,常组合为2味或3味药对出现。具体到临床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皮损潮红、渗出、瘙痒程度,调整湿敷方用药之侧重, 辨证施治。

1. 2 慢性湿疹———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慢性湿疹皮损多呈苔藓样变,以色暗红或紫褐、肥厚粗糙、伴有鳞屑或皲裂、自觉瘙痒为主要特点。此时期病机可概括为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以致肌肤甲错。湿敷治疗上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陈平等[16]查阅近年文献,归纳得出慢性湿疹外治以养血、润燥、祛风为主法,兼清湿热之余邪,代表药物有当归、桃仁、赤芍、丹皮、荆芥、防风、地肤子、白蒺藜、白鲜皮等。

目前,慢性湿疹的外用中药剂型多选择软膏或乳剂,总因此期湿疹皮损粗糙并多伴鳞屑、皲裂, 膏、乳之剂可润泽、保护皮肤。然而,不少临床皮肤科医生亦注意到,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药力难以深入,此时期使用中药湿敷,可使皮损角质层软化水合,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且湿敷垫可吸收皮损搔抓后的流滋,并软化、清除痂皮或其他附着物,起到了清洁和保护皮损的作用[17]。因此,中药湿敷正被逐渐应用于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李贵山[18]在临床注意到,此时期皮损瘙痒成为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故在药物选择上注重祛风、通络以止痒,其自拟祛湿止痒汤( 主要成分: 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赤芍、地龙等) 煎水湿敷患处治疗慢性湿疹,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刘桂卿等[19]发现此时期湿疹皮损多有色暗、肥厚粗糙、鳞屑或皲裂等血瘀风燥的特点,故采用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法,自拟活血止痒汤( 主要成分: 苦参、地肤子、刺蒺藜、桃仁、生地、丹皮等) 煎煮后湿敷皮损,治疗慢性湿疹效果较佳。王玉琴等[20]观察湿疹后期,患者常有脾胃受损之症状,故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并湿敷皮损治疗慢性湿疹,其中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补益之品亦有润泽皮肤之效,可缓解此时期皮损干燥、皲裂之症。陈俊杰 等[21]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使用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以外,还加入三棱、莪术等软坚、破血之品,其自拟除湿止痒汤( 主要成分: 生地、丹皮、桃仁、地肤子、白鲜皮、三棱、莪术等) 湿敷皮损, 可有效缓解皮损肥厚。高应林等[22]自拟湿敷方( 主要成分: 川椒、黄柏、地榆、苍术、苦参) 、李文胜等[23]采用皮洗Ⅰ号洗液( 主要成分: 徐长卿、虎杖、白鲜皮、苦参、百部、地肤子、地榆) 、达文慧[24]使用复方徐长卿洗剂( 主要成分: 徐长卿、雷公藤、马齿苋、苦参、黄芩、黄柏、车前草、生地、紫草、赤芍、白鲜皮、蛇床子、六一散) 分别湿敷皮损,其在临床选择药物时,注意到川椒等辛温杀虫之品,徐长卿、虎杖、雷公藤等祛风除湿之品,其止痒均有奇效,故应用于以痒甚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湿疹时疗效颇佳。

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湿敷治疗此时期湿疹,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兼顾清除湿热余邪为法,选择相应药物治疗。此外,还需根据皮损肥厚程度,配伍三棱、莪术、地龙等软坚散结、通络药物以薄肤; 或根据皮损干燥程度,配伍茯苓、白术、山药等补益之品以润燥; 或根据患者自觉瘙痒程度,配伍川椒、徐长卿、虎杖等祛湿止痒之品。由此,灵活配伍、随症加减,可使中药湿敷治疗慢性湿疹发挥更好地疗效。

2 依据皮损部位灵活用药

湿疹除根据病程分期外,亦可根据皮损部位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其中,局限性湿疹包括发于人体上部的头、面、耳部湿疹,发于人体中部的乳房、脐部湿疹,发于人体下部的阴囊、肛周湿疹,发于四肢的手部、足部、小腿湿疹等。中医认为,人体不同部位易感之邪不同、所主脏腑及所过经络有异,且中药由于性味归经不同,擅治部位亦不同。因此,依据皮损部位灵活选择药物,是临床上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另一大特色。

易感之邪不同,导致不同部位的湿疹病机有差异,治法亦有侧重。如李林[25]提出,湿疹皮损发于头面及上半身者,多属风热或风湿或风湿热; 皮损发于手足及下半身者,多属湿热下注。因此,湿疹发于上者,宜疏风散热祛湿; 湿疹发于下者,宜清热利湿。

湿疹好发于人体某些部位,亦有其内在机制。《灵枢·百病始生》有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26]其明确指出,疾病的形成是源于内外合邪或邪犯其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 皮损发于人体特定部位,表明其所主脏腑或所过经络出现了问题。如刘爱民等[27]提出,湿疹发于耳部,多与少阳胆经有关; 发于面部,多与肺经有关;发于腹部、手部,多与脾经有关; 皮损发于伸侧,为阳经所主,多属实证; 发于屈侧,为阴经所主,多属虚证。因此,在治疗时需明辨经络、虚实而治之。

至于临证选择药物,还需注意中药升降沉浮之不同。湿疹皮损发于上者,宜用升浮之药载药上浮,如辛、甘、温、热之品,或花、叶、皮、枝等质轻之品。湿疹皮损发于下者,宜用沉降之药引药下行, 如苦、酸、咸、寒、凉之品,或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之品。此外,中药亦有归经之特色,临床上需根据皮损所属经络,选择相应归经之药物。

目前在临床上,中药湿敷治疗湿疹依据皮损部位用药仍在探索阶段。如孟爽等[28]在治疗面部湿疹时,选用金银花、黄芩等归肺经之品,配以马齿苋、地肤子等药物煎水湿敷皮损,共同宣散上部风、湿、热邪。佟彦丽等[29]考虑乳房归属肝经,故自拟马齿苋合剂治疗乳房湿疹,其中使用大剂量入肝经之马齿苋为主药,并加入荷叶、白及、地榆、地肤子、白鲜皮等湿敷皮损,获得较好疗效。廖颖婴等[30]应用苦参汤化裁( 主要成分: 苦参、黄柏、五倍子、蛇床子、地肤子、大黄等) 湿敷患处,治疗肛周湿疹,其组方中的君药苦参、黄柏均归大肠经,善治下部疾患。姚亚春等[31]考虑甘草味甘性平,可清热解毒且药性缓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抗过敏之功效,故湿敷甘草溶液可应用于治疗皮肤娇嫩、敏感的阴囊处湿疹。闫光英等[32]在临床治疗小腿湿疹时,选用牛膝等归肝、肾经之品引药下行,佐以黄柏、苍术、生薏苡仁、土茯苓、忍冬藤、鸡血藤等药物,共同煎水湿敷皮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归纳总结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相关文献,其中依据皮损部位选择药物的报道提示,临床上面对发于特定部位的湿疹,在辨证遣方时,应考虑皮损部位易感之邪、所属脏腑、所过经络; 在选择药物时, 需考虑药物之升降沉浮及所归经络。

3 小结

紫草制剂湿敷治疗Ⅱ期压疮36例 篇4

选取2011-10~2012-09本院住院患者72例, 均符合Ⅱ期压疮诊断标准[1], 将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生化指标 (白蛋白和血糖) 、病情、皮肤Bred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对照组

将患者压疮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 如有水疱大于3cm, 先用无菌注射针筒抽出疱内液体 (水疱小于3cm则不处理) , 注意保持表皮完整, 后用安尔碘液消毒, 然后使用毫米波照射15分钟, 2次/日。

2.2 治疗组

前期与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消毒方法后, 弃用毫米波照射, 改用本院自制的紫草制剂 (干紫草30g、白芷30g、冰片15g、麻油500ml制成, 消毒装瓶) , 将紫草制剂液浸润在透明伤口敷料上, 然后将紫草制剂透明伤口敷料平整湿敷在压疮创面上, 注意伤口敷料 (不包括敷料透明部分) 覆盖创面至边缘外围1.0cm处的健康皮肤, 3天更换1次。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天, 在治疗期间两组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 避免压疮局部皮肤过度受压, 每2小时翻身1次, 避免过度摩擦和拖拉皮肤。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痴皮脱落, 局部组织修复, 疮面完全愈合, 局部皮肤恢复正常组织形态。显效:肉芽组织生长, 疮面缩小50%以上, Ⅱ期压疮转为I期压疮。有效:分泌物流出液减少, 疮面缩小50%以下。无效:渗出物未减少, 创面扩大,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两组治疗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 属中医学“席疮”范畴, 内因为久卧伤气耗血, 气血两虚;外因为局部受压, 气血运行不畅, 造成瘀滞恶化, 形成疮疡。紫草制剂主药紫草性甘味寒,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化瘀生肌, 其成分紫草素对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外, 还对许多种浅表真菌有抑制作用, 局部应用可促进创伤愈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草可调动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分泌作用, 刺激bFGF生成, 而使机体自身的组织修复过程增强, 加速修复进程使创面愈合[1,2]。有研究表明对Ⅱ、Ⅲ期压疮有良好治疗效果[3]。白芷具有清热、排脓、镇痛、消炎之功效, 辅以冰片的抑菌、抗炎止痛、渗透协同之功效和麻油对创面湿润作用促进肉芽生长和预防感染。将紫草制剂联合透明伤口敷料湿敷于Ⅱ期压疮创面, 对压疮创面造成一个密封环境, 减少创面渗出液挥发。保持创面湿润, 有效阻断了外界细菌接触创面的机会。

本文结果显示, 紫草制剂湿敷治疗Ⅱ期压疮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2007National pressure ulcer staging definition.WCET Journal, 2007, 27 (3) :30.

[2]谢旭平.自制紫草油涂擦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压疮的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6 (9) 317.

药物湿敷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49~78岁, 平均63.5岁, 糖尿病史6个月~20年。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1]分级:1级2例, 2级9例, 3级6例, 4级3例。

1.2 方法

入院后对20例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有效抗生素、阿司匹林、丁洛地尔、洛伐他丁、甲钴胺等综合治疗, 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确保患肢抬高, 根据溃疡状况, 清除创面分泌物, 去除非良性结痂及坏死组织, 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同时依创口大小, 取0.9%NaCl 20~40ml、普通胰岛素 10~20U、庆大霉素8~16万U、山莨菪碱10~20mg在换药碗内充分混合, 然后浸润无菌纱布, 夹其用力擦洗创口, 直至局部变红或出血;之后再浸润纱布, 略加挤压, 以不滴水为度, 给创面贴敷, 换药2次/d。潜行的创面给予0.4%替硝唑冲洗后再予以填充, 根据创面渗液情况可增加换药次数, 严格无菌操作。

2结果

本组患者中临床治愈 (溃疡创面完全愈合) 11例, 有效 (溃疡创面缩小大于1/3, 边沿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8例, 无效 (溃疡发展转外科行截肢术) 1例, 治愈率55%, 总有效率95%。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由于疼痛、预后、经济、亲情等原因, 心理压力很大, 常感到孤独、绝望、恐惧, 影响睡眠、食欲和血糖的稳定。护士应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的信任, 向患者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 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 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足可防可治, 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3.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 要指导患者怎样管理自己的饮食:要计算理想体重, 要确定自己需要的总热量, 做好餐量分配、食物搭配等, 鼓励患者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的营养标准。恰当的饮食能稳定血糖, 减少并发症, 促进新鲜肉芽生长, 所以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3.3 血糖监测

糖尿病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五辕之马”之一, 严格监测血糖, 教会患者及家属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了解血糖与饮食的关系, 掌握血糖测定的最佳时间, 教会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笔, 定时、合理地应用胰岛素。

3.4 足部溃疡的护理

3.4.1 溃疡的评估:

根据溃疡创口的大小、部位、渗出液的量、颜色、感染情况以及周围皮肤组织状况来合理清创, 正确选择清洗液, 备用适合各型创口的敷料, 适时换药。

3.4.2 合理的清创:

小溃疡面给予生理盐水彻底清洗, 对感染重、分泌物多、有坏死组织的创口, 首先进行清创处理, 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对有坏死组织过多的创口, 要少量多次、分期分批地清创, 必要时切开引流, 要注意局部血供状况。

3.4.3 创口的清洁:

临床和试验已证明, 所有表面消毒剂都具有细胞毒作用[2],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在减少创口细菌污染和降低创口感染方面是有效的。对于潜行的创口, 易合并厌氧菌感染, 可用0.4%替硝唑局部冲洗。

3.4.4 创口的湿敷:

湿敷愈合具有如下优点[3]: (1) 调节创面氧张力, 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2) 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3) 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 (4) 保持创面恒温, 利于组织生长, 无结痂形成, 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5) 保护创面神经末梢, 减轻疼痛。其中理想敷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胰岛素加速代谢, 有利于神经、组织修复;庆大霉素对耐药菌株有效;山莨菪碱改善微偱环等。联合湿敷有协同作用, 更能促进创口的愈合, 且方法简单易行、经济, 患者的依从性良好。

3.5 注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 防止患部受压, 勤翻身,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等情况。在床上适当活动, 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 以发挥下肢肌肉泵的作用, 促进静脉回流。

3.6 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舒适, 床单元整洁, 保持口腔、皮肤卫生。溃疡创面周围皮肤可用温水清洗, 然后用棉球拭干, 避免挤压和损伤周围皮肤。

3.7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教育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1) 经常检查自己的双脚, 如有外伤、水泡、发红、变硬、发热、发凉等应及时就医。 (2) 坚持每晚温水泡脚, 水温在37~40℃左右。 (3) 修剪指甲要小心, 不要太短, 边沿应磨光滑。 (4) 不要打赤脚, 防止异物刺伤。 (5) 禁用热水袋、热水瓶等暖脚, 以免烫伤。 (6) 选择舒适的鞋袜, 保持卫生干爽, 预防脚气。 (7) 皮肤干燥开裂者可用护肤软膏, 应避开脚趾之间。 (8) 找专业人员处理脚上的鸡眼、老茧或胼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失去了双脚, 意味着日常生活将举步维艰, 糖尿病足病变可防可治, 所以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脚。

4讨论

糖尿病足溃疡护理是一项关键和艰巨的工作,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足治疗的成败和疗效[4]。溃疡创口只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无感染和坏死、敷料无刺激且湿润透气, 肉芽组织就会迅速生长, 加速愈合。我们要不断更新创口愈合知识, 正确评估创口, 选择适合的清创换药方法及与之相适宜的敷料, 给创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 同时联合必要的支持治疗及其他综合护理, 才能促进创口愈合,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34.

[2] Lineaveaver W, Howard R, Sonlu D, et al.Topil anti microbialtonicity〔J〕.Arch Sury, 1985, 120 (3) :267-270.

[3]杨晓静, 范红.湿性伤口愈合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8) :1490.

药物湿敷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至2010年, 2年内本科共计手术1040台次, 本组手术470台次, 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观察组手术的患者, 切口缝合一律用75%酒精纱布湿敷, 3d后更换敷料时继续用相同的方法, 直至切口愈合拆线, 病程记录上观察术后3d时切口触痛、渗血、渗液、局部红肿及感染情况。对照组手术570台次, 均按常规缝合切口, 用碘伏涂擦后无菌纱布覆盖, 且观察内容相同。

2 结果

47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应用75%酒精纱布湿敷, 共出现切口触痛29例, 局部红肿42例, 渗血29例, 切口感染24例, 感染率为5.1%。对照组常规处置的患者出现触痛53例, 局部红肿69例, 渗血47例, 脂肪液化及渗液48例, 切口感染39例, 感染率6.8%。Ⅰ、Ⅱ类切口各项临床观察内容对比, 经酒精纱布湿敷后手术切口明显好于对照组, Ⅲ类切口的感染率虽没有优势, 但患者触痛、局部红肿、渗血、渗液等客观感受内容亦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

3 讨论

患者手术后对切口生长的关注和切口愈合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医患双方在疾病诊疗中处理的重点, 手术切口的处理和切口生长愈合顺利与否也一直是患者评价整体医护质量的重要参考, 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切口的不适, 早期处理手术切口的局部非感染性或感染性的炎性症状, 尽量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3.1 75%的酒精纱块湿敷有着明显的改善切口局部症状的作用

本组470例患者和对照组570例患者上述切口表现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手术切口的类型, 应用75%酒精纱布处理后, 患者对切口的痛觉、局部的红肿及渗血和脂肪液化 (渗液) 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处置的手术切口, 尤以Ⅱ类切口典型。我们分析如下:

3.1.1 75%酒精纱布湿敷具有持续的消毒作用

常用的皮肤消毒甚至包括手术的洗手和消毒都只是杀灭了皮肤表面的暂存菌, 随着时间的延长, 皮肤里层的细菌逐渐移位到表层, 同样会沾染手术切口, 和众多重要的围手术期处理一样, 切口周围的围手术期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愈合的过程, 75%酒精穿透性最强[1], 用纱布浸湿后湿敷缝合后的切口能够最大限度地持续杀灭皮肤里层可能移位溢出的细菌, 保持切口区的相对无菌, 挥发干燥后的纱布块同样可以阴隔手术切口区与外界沾染区, 不会使清洁的切口沾染或污染[2]。

3.1.2 75%酒精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观察组患者最明显的是切口局部的红肿、触痛和渗液、渗血控制理想, 且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在对照组的患者中上述几个症状典型者经换用75%酒精纱布块湿敷后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跟酒精的扩血管特性有关, 应用湿敷后能够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促进微循环的建立, 利于组织液渗透到血管内, 短时间即可减轻或消退肿胀[3], 从而减轻患者不适。75%酒精还有易挥发性, 挥发过程中可带走切口局部热量, 在冷敷相对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损能力增强, 因此可以减少切口炎症的发生[4]。本组病例渗血和脂肪液化 (渗液) 明显减少, 同时还与酒精的脱水及凝固作用有关, 湿敷后能迅速扩散至切口对合部位。

3.1.3 75%酒精同时还有脱水和凝固蛋白作用[5]

应用湿敷后能迅速扩散至切口对合部位, 进行止血和减少渗出, 故观察组病例中渗血和脂肪液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3.2 切口感染病例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不仅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从统计学上看并无显著性优势, 且Ⅲ类切口的感染率甚至本组要高于对照组, 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既有疾病本身的原因, 也有特异性个体存在基础疾病的影响, 同时还有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同选择, 除此而外,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外科医师细致的操作, 减少创面的扩散、渗血、出血, 对感染发生的病因以及可能发生而又不可避免的并发症等, 实为其防止感染或减少感染的关键[6]。

3.3 应用75%酒精湿敷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应用中我总结了酒精湿敷的三点注意事项:①无论是切口缝合后, 还是术后第3天更换敷料时, 应用75%酒精纱布都不能太湿, 以轻拧后不溢出为度, 太干燥则作用时间过短, 太湿则容易脱落造成切口的暴露和污染。②在切口缝合后应用湿敷, 因有麻醉的持续作用, 对患者无刺激及不适, 在术后第3天的湿敷时, 因对切口, 尤其是有渗血的切口有短暂的刺激, 操作的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其作用, 作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配合, 从而减轻不适及反应[7]。③因个体差异, 应用酒精湿敷时极少数患者可发生皮肤过敏现象, 具体表现为切口湿敷部位皮肤发红、搔痒、有明显界限, 甚至可出现张力性水泡, 此时应及时停用湿敷, 改用无菌纱布覆盖, 一般不经过特殊处理都能自行缓解。

总之, 结合本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75%酒清因其穿透性强, 能扩张血管, 促进局部微循环及消毒止血等特性, 材料普通, 用于湿敷切口, 操作简便, 且疗效确切, 适宜于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燕, 阳美玉.红花醇湿敷风干儿童静脉注射外渗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4, 29 (2) :2-3.

[2]郑伙娣.75%酒精湿敷治疗静脉药物外渗疗效的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6, 17 (4) :325-326.

[3]谢琼香, 曾雅燕, 谢小玲.新癀片酒精外敷预防长春瑞滨致静脉炎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5, 4 (1) :18-19.

[4]夏穗生.现代腹部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6:50-53.

[5]尹育华, 张金艳.75%酒精湿敷治疗PICC置管引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306-1308.

[6]王静, 张华艳.95%酒精湿敷预防留置针静滴甘露醇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 :13-14.

【药物湿敷】推荐阅读:

药物测定07-14

高效药物07-15

多种药物07-18

不同药物05-10

药物残留05-10

药物设计05-21

药物靶向05-26

中医药物06-08

药物危害06-16

药物灌注06-18

上一篇:图书情报硕士下一篇:直肠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