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共4篇)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 篇1
摘要:[目的]了解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1月—2016年3月随机抽取齐齐哈尔市3所医院医护人员及病人共300名进行调查。[结果]认为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有影响的为94%,62.2%认为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是消极的。[结论]媒体客观、公正、全面的报告给医护人员与病人公平的发声机会,深入了解医疗行业是媒体舆论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媒体舆论,医患关系,建议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医疗行业正处于改革期,而使我国医患矛盾日益加重。媒体舆论作为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传播的舆论,在众多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中影响较大。在媒体舆论中往往对医护人员的形象进行负面的报告与评论。有一些媒体为了炒作,有目的地制造医疗纠纷新闻,不但没有改善医患关系,反而使医患双方的敌对状况进一步加剧[1]。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齐齐哈尔地区的3所医院,齐齐哈尔第一医院、齐齐哈尔第二附属医院、齐齐哈尔第三附属医院。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医生与护士。
1.2 研究方法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回收问卷296份,合格回收率为98.7%。
2 结果
2.1 被调查人员的一般资料
男生160名,女生136名;农村76名,城镇115名,小城市77名,大城市28名;小学及以下6名,初中或高中50名,中专或大专71名,本科及以上169名。
2.2 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影响的现状调查
3 讨论
3.1 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从媒体报告中获得关于医患关系的信息。我国媒体在报告医患关系时50.3%倾向于负面报告。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第一大原因[2]。
3.2 促进媒体舆论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措施
3.2.1 报告公正客观,阐述严谨全面
我国媒体在医患问题上大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进行报告,用偏向于病人的语言对事件加以描述,使人们对实际的情况产生误解[3]。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夸大事实,以便造成轰动的效应。一些记者为了写出独家新闻,断章取义,匆忙发稿。媒体是客观诠释事实,监督国家医疗机构的平台。媒体在报告医患关系时应遵循公正、客观、全面的原则,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看到事情的本质后进行报告,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作为自己的职责。
3.2.2 提供发声平台,搭建沟通桥梁
医护人员在报告中常常没有发言权,发言权掌握在媒体与病人手里。在一些报告中媒体并不采访医护人员,仅采访病人,不给医护人员发声的机会,并对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提出质疑[4]。媒体应该给予病人与医护人员平等的发言权,给病人与医护人员叙述事实的权利,客观地呈现事情的真相,避免一方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同时给医患双方创造沟通的机会,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2.3 深入了解医疗,进行有效宣传
医学类学科作为一个复杂的学科、专业性强、大部分媒体并不了解医学类学科,以致报告大多流于形式,报告涉及的医学类知识,没有专业且深刻的解读。所以报告者应该熟悉医疗知识,了解医疗体系,专业地解读医患关系有关素材。报告者对医患问题进行专业的报告会促进整个社会端正态度[5],同时,媒体进行有关医疗知识的宣传,正确的认识医疗知识及医疗卫生体制,从而减少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程莉.媒体报告应力促医患关系和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4(3):45.
[2]束雅春,彭志行,薛明新,等.病人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80.
[3]王雄伟,武承淑.医患矛盾常态化:基于博弈理论的医患关系路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14,35(6A):64-66.
[4]乐虹,魏俊丽,向雪瓶,等.医患关系双方认知差异比较研究[J].医患关系,2011,31(1):17.
[5]胡俊,陈淑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2,25(9):12-14.
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医患关系
1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我国的医患关系之所以出现紧张的局面, 与我国医疗体系发展不完善有着深刻的关系。媒体作为医患关系信息传播的载体, 其对医患关系如果不能进行准确地报道, 就会使社会上整体的医患关系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 媒体在医疗机构的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对医疗信息传播的结果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医疗机构形象的建立, 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由于本身医学知识的缺乏, 使其对医疗事故的报道有失客观, 在我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今天, 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 尽量使医患关系之间的报道在不失公正的情况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充分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一) 对医务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近几年来各种关于医疗机构事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由于人们对医患关系的紧张性有着切身的体会, 因此在很多媒体对类似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能引起人们高度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医疗机构整体的看法, 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1]。不同的媒体对于同一件医疗事件的报道有着不同的效果, 这使不同的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医患关系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做法, 甚至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关注度, 在传播时故意恶化医务工作人员的形象, 使外界人士对义务工作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这种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正客观, 不利于建立医务人员的形象, 也使医患关系的发展越来越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一定要秉着公正客观的态度, 对事件进行详细地了解之后再进行报道, 避免用过于偏向的语言对事件加以主观描写, 使人们对实际的事件发生情况产生误解[2]。例如, 去年有媒体报道孕妇分娩时发生死亡, 孕妇被晾在手术台上却不见医务人员,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人们纷纷指责医务人员的失职, 然而后续报道对事件实际情况有了还原, 孕妇本身因为患有罕见分娩病症, 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其施行有效抢救导致其死亡, 医务人员怕家属承受不了打击因此想商量一个委婉的方式告知家属, 导致家属见到最初情景有点难以接受, 尽管这件事后续有了澄清, 但是其对医患关系产生的影响还是负面影响较多, 因此, 针对这种医疗事故, 媒体应该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再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 不能捕风捉影恶化医患关系。
(二) 适当宣传医学知识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上升, 目前很多人只要一生病就到医院看, 并且大多数人由于缺乏简单的医学知识, 对自身所患的疾病缺乏透彻的认识, 认为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一旦出现治疗效果甚微或者治疗时间较长时, 就单纯地认为是医院的过错,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对医院的看法有失公正, 长久下去就会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3]。针对这种情况,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应该适当的向大众宣传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 让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能太过于依赖医院, 让其对医院整体有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以此缓和医患之间的关系。
(三) 对医患关系的报道要有深度
对于已经发生的医疗事故, 媒体要通过透彻地分析以后再对事件进行报道, 报道在有深度、针对性的同时, 又要具备一定的全面性, 注意信息传播中要避免出现片面的语言, 这种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和医患矛盾。对于医务人员收红包事件, 媒体要从送红包的家属或者病患的立场出发, 深刻地揭示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不能一味地指责医务人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在我国极力倡导和谐发展的背景下, 不同类型的媒体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努力构建和谐主义社会, 通过自身广大的影响力, 改善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积极指导医患关系向着和谐友善的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社会进步。总之, 本文结合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传播的实际情况, 对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地探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高清, 王晓燕, 梁立智等.医患关系认知差异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8) :619-621.
[2]王雄伟, 武承淑.医患矛盾常态化:基于博弈理论的医患关系路径选择[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11) :64-66.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 篇3
一、反思媒体在处理医患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关注病人的心理;忽略医生的感受
医院、医务人员形象恶化的原因不能都咎其媒体的偏颇之词,其医疗制度的不合理和部分医院医生的医德缺陷也是问题的关键因素。但是作为媒体,扪心自问一下,对于医院、医生的理解和关怀有多少?出于民粹的心态在患者和医院医生上,媒体的这碗水到底有没有端平?其实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医生和护士都具有极高的医德,无数次托起生命的太阳时候,他们也是需要多一些的理解和关怀的。
在医患关系上,部分媒体偏颇的立场、不负责仁的言辞都带了什么?首先是“医闹”事件的普遍化。“医闹”是中国才有的名词。不管医生有没有过错,只要病人及家属稍有不满,鸡蛋里挑骨头一样找出点小毛病就此扩大,非要冠上个“医疗事故”的帽子,再借助媒体爆料炒作。其次是病人家属策划“红包”捉弄医院。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失误和部分医生医德沦丧,致使“红包”常常成为媒体关注医疗卫生的关键,在此点上大做文章。而恰恰是这种风气的盛行助长了病患及其家属的一些策划“红包”、“捉弄”医院的不正当行为。最终由此引发的恶果则是医生护士多忧,医疗事故多发。试问一不小心就成了报纸电视台批评的对象,出门上街人人喊打。很多医生自保都来不及,哪还有精力时间钻研业务?[2]
(二)媒体没有给予医生正确的定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道主义都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将医生放置在一个高而不当的位置。而媒体也总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医生。追其根源,无非是人对病魔地束手无措,在内心深处摆脱不了对神医的希冀。科学和理性都不应该让医者留在神坛了。医者只是社会职业的一种,社会常常可以相对宽容地对待各种技术职业甚至其他人命关天职业的失误,却特别地苛责医者,不能不说是舆论的偏颇。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医务人员时,常常会走极端。医务人员被捧为“白衣天使”没有缺点,例如非典时期,大量的作品报道都将赞美送给医生,一口一个“我们的白衣天使们”,医患关系一度达到最融洽。要么医务人员被贬为“杀手”、“白眼狼”。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媒体容易传达一个信息:“看病贵”的责任在于医务界。这样并不是公平、客观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等都不是医务界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媒体记者,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了解分析,要对责任划分明晰,对医务界该负的责任要监督,以促进其自律,同时也要重视事情的“真相”,以免片面报道加深社会对医务界的误解,使得医患关系陷入更加紧张的局势。
二、维护医患关系,媒体该做些什么呢?
(一)进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功能之一。作为媒体,缓解医患关系的“桥梁”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特别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医学领域,媒体更是应该本着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斟字酌句,考虑周全,谨慎行事。坚决不能盲目猜测、主观判断、断章取义,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风波”。就像是“茶水发炎”的两个记者,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是正确的,是想要探究医院诊断的精确度以为民办事,亦或者本想报道一下现在医学发展水平结果事与愿违。但是这两个记者却没有本着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把医学领域当作是谁都可以了解的初级学科,以此成了一场闹剧,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并没有体现出来。通过舆论监督,而揭露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是其目的所在。为了图一时之快,不负责任地夸夸其谈,算不得舆论监督。[4]
(二)热点问题要“冷静思考”
例如,谈及“回扣”问题,媒体往往会把眼光集中在医务人员身上,把错误归结于医务人员,医德沦丧、见利忘义等等诸如此类的高帽子就冠在医务人员头上。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了解也从此开始了。这样的报道当然对协调医患关系不利。当然媒体在报道商业贿赂时,“严打”医务人员的受贿行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对用金钱手段将医务人员“拉下水”的医药企业要实行重责,否则,行贿代价小,就会有医药企业重蹈覆辙。而以往的“回扣”事件报道中,对行贿的医药企业谴责显然是不够的。还有“红包”问题。“红包”现象的减少甚至是消除,不仅仅需要医务界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风尚,也同样需要患者明白一个固有的道理:多数医生都是好的,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务人员绝对不会拿病人的生命来开玩笑的。媒体要告诉患者,让他们尽可能放心,对医院放心,对医生的技术放心。不要助长这种风气的蔓延。“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就医就诊中反映较为集中的突出问题念化”,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不利于医患关系的缓和。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论坛报》.观点版,2007.
[2]《中国新闻网》.科教新闻版,2006-7-19.
[3]《南方时评》.社会评论,2005-10-14.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 篇4
一、医患关系的演变与新时期特征
医患关系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特定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又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 我国医患关系的演变
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各地建立了公立医院。无论卫生防疫还是医疗机构均为公益性事业机构, 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这一阶段, 我国医疗技术现代化水平不高, 死亡率、致残率偏高。但是, 没有见到医患纠纷事件报道和记载。
1978年至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 在社会大环境下, 医疗卫生机构引入了市场经济理念, 医疗服务商品化、医疗行业市场化成为时尚, 全国医疗机构都在探索学习医院的市场化运作之路。这个时期, 医院的价值取向出现偏移, 医患关系出现紧张, 医疗纠纷开始频繁出现。为了弥补医疗过错给患者造成的损害,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患纠纷投诉和诉讼案件增多, 但是, 鲜有医患纠纷事件的报道。
1997年至今。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卫生投入,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筹集发展卫生事业的资金, 公民个人也要逐步增加对自身医疗保健的投入。”对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 明确了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不全面性。公立医院作为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样适用这一定性。一些地方出现了政府给医院“断奶”的思想, 把医院彻底推向市场。这一时期, 医患纠纷事件成暴发之势, 且出现多起伤医杀医事件。
(二) 新时期医患关系特征
医患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医”和“患”关系的形成原因是疾病, 其共同目标“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而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 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医患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本为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 甚至随时会转化为尖锐的矛盾关系。
通过归纳, 新时期医患关系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是医患关系中双方的平等性增强。传统医患关系中的医方权威受到挑战, 这是社会公众文化水平、医学知识的提高和学习途径增加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患者既相信医方的专业性, 又能对医方的工作缺陷提出质疑, 并对医方的工作瑕疵造成的不良治疗后果提出维权要求。
二是医患关系的商品性增强。医疗服务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医方向患方提供层次不同的有偿医疗服务。医方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相应回报, 患者在支付相应货币后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尽管有各种保险制度和政府指导价等公益性成分, 但是, 医院的经济补偿来源主要来自提供有偿服务。
三是医患关系的法制性增强。医患双方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 就法律地位而言, 双方是平等的。医方依法取得开展医疗工作的资格, 依法依规开展诊疗工作。患方依法享有就医权、健康权。一方利益受到侵害时, 有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
四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突出。基于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 医方对患方快速提升的形势认识不足, 加之医疗服务商品性的客观现实, 医方价值取向不同程度的偏移, 导致患方对医方治疗措施、服务目的的不信任和对医疗服务瑕疵的不容忍, 进而导致以侵害医方权益的方式进行维权。
(三)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而医患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构成, 其状况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可以说, 医患关系直接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相关, 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不仅是医患双方的责任, 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责任。作为主要社会舆论渠道的媒体, 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尤为突出。回顾医患关系的发展演变, 尽管有多方因素, 但是, 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媒体在医患关系传播中行为特征
(一) 价值取向的偏倚
从社会身份来看, 媒体从业者在医患两者之中可归属于患者角色 (记者也有成为患者的可能) 。基于对立角色定位, 当媒体人发现或推断医院或医生的行为侵犯患者权益或是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时, 便自然而然地把自身归属为患方。这样, 在医患矛盾报道的价值取向上, 就明确地将医方视为“侵权方”, 而患者则通常是以“利益受损方”的形象出现。
(二) 权力扩张意识强烈
在医患纠纷事件的报道中, 媒体往往带有很强的道德批判意识。记者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社会的良心、正义的维护者。于是在具体采访过程中就会过度使用隐性采访, 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医患双方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某些情况下, 媒体的过度干预和推理会对受众的思想产生引导或误导,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媒体审判, 失去了媒体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 在医患纠纷的报道中, 医方作为医患矛盾的一方当事人, 在媒体报道后, 出于不愿扩大影响和息事宁人等方面的考虑, 往往会采取不回应态度。这种态度会导致媒体方的猜疑和过错推定。另外, 媒体的采访形式和采访目的及记者对于医学知识不了解等方面的问题, 使医方、患方、媒体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 以至于传播中出现与事实相悖或相偏离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 媒体似乎成为医院方面的“新闻发言人”, 而真实的状态是医院方面失声的状态持续, 并渐渐丧失话语权。
(三) 强调故事性和猎奇性
媒体总是对吸引眼球的事件乐此不疲。为博得受众注意, 有些媒体会截取事件最精彩、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 并为之加上一个言过其实, 甚至舍本逐末、断章取义的标题。这样一来, 一篇摒弃了前因后果, 只截取高潮和冲突的“大作”就完成了。此类文章必定会刷新点击量, 并且在受众的舆论之中掀起轩然大波。如此这般, 媒体便达到了关注度爆表的理想效果。但是流言凶于猛兽, 对医患矛盾的炒作会给医患双方, 乃至行业形象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灾难。
《焦点访谈》曾经播出过一则关于医患关系的“标题党”新闻误导公众的报道。报道中的新闻标题为《病人因欠5万元手术费, 颅骨被摘下, 一年多无人给装上》。看到这令人义愤填膺的标题, 网友们纷纷对标题指向的医院进行谴责, 并对该医院及医生恶评如潮。但事件的真相并非如此, 患者的颅骨不被装上是由于其颅内压过高, 一旦装上就会危及生命, 而并非是医院贪钱不作为。媒体将“标题党”的文章误传, 使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四) 抓住矛盾过分放大化
部分媒体出于新闻报道即时性和吸引眼球的需要, 往往会对一些较为严重的医患矛盾给予更多关注, 并进行高频次的报道。但是, 如果以媒体报道的案例作为评判医患关系现状的全部依据, 未免也会有失偏颇, 因为毕竟有些新闻内容明显是以偏概全、过度放大的。
例如, 在“虐婴门”中, 实习护士有悖人性的行为确实应该受到谴责, 但是有的媒体在对该事件的聚焦报道中将该实习生的身份直接标明为“护士”, 以至于将其一人之劣举推及整个医护群体, 这样的做法实有不妥。在日常的医患关系报道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医院方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 媒体立马就会上纲上线、无限放大, 甚至把曾经发生过的或者与之类似的医患纠纷案例拉出来串联论述, 进而得出一些令受众愤怒或惊惧的结论。这种危机传播方式势必会加剧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
(五) 没有与医方建立良性互动
有调查表明, 在医患纠纷中, 有47.35%的医方对媒体报道的态度偏向于不回应。即使回应了, 其态度也通常是直接否认或逃避。这一点也反映出医方通常恐惧媒体的介入。其原因是, 媒体在接手医患矛盾的事件时, 多数时间里是在倾听患者的声音, 对矛盾事件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认识, 然后通过患者反映的问题向医护人员或者院方了解相应的情况, 加之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对医学科技发展水平、医院救治能力的过高估计, 主观臆断, 这样难免在报道时存在偏颇。另外, 基于医方习惯于“捂盖子”和不回应的状态, 记者将很难清楚掌握两方矛盾的真正原因, 如此, 便极易导致失实新闻的产生。
三、媒体在医患危机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一) 加强自律, 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新闻法规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社会现象的记录者和监督者, 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不越国家法律红线。一方面报道要出于公心, 不向强权妥协, 不为名利弯腰;另一方面要注意报道力度, 确保报道的平衡, 要注意媒体的社会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媒体对医患矛盾的报道过分放大化甚至炒作会侵犯医生和医院的权益, 同时, 对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搜集, 大多数经历过医患纠纷的医院在名誉、经济上都会受到损失, 医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医务人员的职业神圣感受到挫伤。而这种报道并不能为医患纠纷的解决提供帮助, 只会激化矛盾, 或使医院不堪舆论压力选择赔偿以息事宁人。其实, 这并不意味着医患纠纷的根本解决。长远看, 这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是非观及和谐医患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 客观公正, 弘扬正气
媒体应加强与医院的互动沟通, 增进对医院工作情况、运行规律和医学知识的了解, 以提升甄别能力。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医院方面改变处理医患矛盾的方法, 转变对媒体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有利于媒体更加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事实真相, 以便客观公正报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媒体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医患纠纷。在调查时, 以事实说话, 不偏信, 不带主观情感去报道事件。在与医院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 以平等的态度去采访, 不盛气凌人。
(三) 始终不忘社会责任
媒体肩负着社会责任, 传播着时代精神, 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责任所使。当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作为媒体和媒体人, 所言所行都要为时代主旋律服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这才是万众期盼, 众望所归。如果只图一时之快、一时之功、一时之利, 至社会责任、时代精神于不顾, 必将为人所不齿。
在对医患关系的前景调查中, 有46.04%的人认为医患矛盾会非常严重, 并且状况还将激化。媒体作为公众的舆论领袖, 对缓解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也自然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医患间出现矛盾时, 媒体方面不仅须坚持中立的报道原则、真实的信息反馈, 还要注意社会价值和公众效应。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也应积极配合, 正确面对, 客观陈述, 保证沟通渠道通畅, 实现消息公开透明,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同努力。
摘要:20世纪末,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方向重新回归“公益性”, 使得医院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日渐暴露, 并成为媒体争相揭露的焦点。对于医患矛盾的报道, 媒体在价值取向上通常将医方作为“侵权方”, 而把患方作为“利益受损方”。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体张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由于医方应对媒体的能力与经验不足, 加之媒体亲“弱势群体”的危机传播取向, 在客观上造成了受众对医院及医生形象的恶化和敌视, 对消解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就我国医患关系演变、媒体在医患纠纷报道中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媒体的定位提出了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新闻法规;客观公正, 弘扬正气;始终不忘社会责任的观点。
关键词:媒体,医患关系,行为特征,角色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1997-1-15.
[2]庄一强.医患关系思考与对策[M].
[3]曹荣桂.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共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 2007, 11 (8) .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推荐阅读:
新媒体的传播效应研究05-12
媒体效应09-28
媒体医患关系01-05
多媒体教学负效应07-28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09-04
师生关系的和谐效应11-13
情感效应中的师生关系05-14
时间效应关系06-03
浅谈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品牌效应的关系10-25
媒体关系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