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与麻醉(精选7篇)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1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循环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使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 (Ach R) 变形或失活, 导致突触后膜Ach R数目减少。MG患者往往合并有胸腺疾病, 胸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MG的常用方法。胸腺切除手术的有效率可达40%~90%。然而MG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病理特点, 其麻醉也有其特殊性, 随着麻醉技术与相关麻醉药物的发展, MG患者行胸腺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以利于患者能够顺利地完成手术, 在术后的恢复中尽量减少带管率、再插管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1 MG的发病机制
MG是由于机体胸腺发育异常或其他原因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破坏突触后膜运动终板上的Ach R, 导致出现肌无力症状的一类自身免疫病。位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N型Ach R分子作为自身抗原诱发了这一病理反应[1]。在自身反应性Th细胞的协同作用下, 肌体内出现了多种致病性抗体, 主要为Ig G2亚类。抗体依赖的补体溶解作用参与了对Ach R分子的破坏。由于Ach R分子大量丢失, 导致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 如疲劳、虚弱、四肢无力, 呼吸肌受累常常是致命的死因[2]。
2 MG的治疗
目前对于MG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手术治疗主要为胸腺切除手术。胸腺切除术的适应证包括:MG伴胸腺瘤患者;不伴胸腺瘤的全身型MG患者;不伴胸腺瘤的单纯眼肌型MG患者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剂量不断增加者[3,4]。对于儿童则要严格掌握胸腺切除术的指征, 由于胸腺切除后会使患儿终身丧失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细胞免疫反应严重障碍。另外患儿有20%~30%的自然缓解率, 所以只有在长期用药治疗不佳时才考虑手术。Essa等[5]认为对OssermanⅡ型和Ⅲ型的儿童患者应行胸腺的扩大切除术。关于胸腺切除治疗MG的疗效, 王伟等[6]认为胸腺切除术是治疗MG最有效的手段, 能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长期生存。MG一旦确诊, 应及早行胸腺切除术。徐漫欢等[7]认为一般接受胸腺切除治疗的患者, 年龄相对轻且临床症状较重。通常认为MG合并胸腺瘤是胸腺切除的绝对指征, 无胸腺瘤者胸腺切除效果不确定。
3 MG患者行胸腺切除术的麻醉
3.1 术前准备
肌无力危象是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切除术后患者的严重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14%~21%, 病死率为50%[8], 常发生在术后24~72 h。良好的术前准备是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它对预防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术前应先内科治疗, 待病情改善、症状最轻、用药量最少时再行手术治疗。术前抗胆碱脂酶药用量越少越好, 无效或效果不佳时, 可用强的松、细胞毒剂、大量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等治疗, 待病情稳定时再手术, 术前不必停用激素。笔者认为术前溴吡啶斯的明用量控制在120 mg/d以内, 手术是安全的, 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几率较低[9]。
3.2 麻醉药物的选择
对于MG患者选择何种肌松药, 以及何种剂量的肌松药对其术后有着重大的影响。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用于MG患者的50%有效量 (ED50) 及95%有效量 (ED95) 分别为正常人的20倍和26倍[10], 且被麻醉医生广泛应用于MG患者的胸腺切除手术中, 曾经被认为是唯一可使用于MG的肌松药。MG患者术前往往合并使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吡啶斯的明治疗, 可使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大大降低, 琥珀胆碱是通过血浆胆碱酯酶进行代谢的, 因此使得琥珀胆碱的作用时间大大延长。术后琥珀胆碱的残余作用不能用胆碱酯酶抑制药拮抗, 亦是琥珀胆碱用于MG患者缺陷之一。对于术前未停用胆碱酯酶抑制药, 术后仍需要继续使用的患者而言, 这一缺陷尤为突出。MG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处Ach R数量减少, 导致神经肌肉传导受阻, 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十分敏感, 过去认为此类药物应视为禁忌, 但有文献认为适量应用还是安全的, 虽然肌无力患者的ED95仅为常人的1/5, 但阻滞时间正常[11]。孙新春[12]在12例MG胸腺切除术的麻醉中, 使用短时效的阿曲库铵, 对患者施行了个体化用药后, 术后患者肌力恢复迅速, 除1例外均顺利拔管。由此可见只要对于MG患者个体化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既有利于控制术中患者的呼吸, 满足术者的需要, 对患者的术后带管率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3.3 麻醉新技术
3.3.1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 按照体质量、年龄设定血浆浓度, 根据预定的参数控制术中输药速度, 有诱导平稳和苏醒迅速的特点。TCI技术的优势并不在于实测浓度与预期浓度绝对相等, 而在于实测浓度与预期血药浓度保持平行, 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成比例地调整目标浓度。
3.3.2喉罩 (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自从1991年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可进入临床以来, 在全世界范围内喉罩应用已达1亿多人次。经不断发展, 目前已成为可靠的气道处理方法之一[13]。喉罩在结构上分为双腔喉罩和单腔喉罩, 双腔喉罩主要有Supreme LMA、Proseal LMA、Igel LMA。单腔喉罩主要有CLMA、FLMA。这些喉罩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声门上气道管理, 维持患者有效的通气。由于双腔喉罩可以放置胃管, 引流胃内容物, 因此相对于单腔喉罩前者的反流误吸的发生几率降低, 可以更加安全地应用于患者。其中Prosea LMA的漏气压最高可达30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另外还有一类喉罩称为插管喉罩, 包括Fastrach和CTrach。这类喉罩不仅可以维持患者的有效通气, 更主要的是可引导气管导管进行气管内插管。
3.3.3气管内表面麻醉:环甲膜穿刺、喉麻管、超声雾化喉部及气管内表面都可以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 其中环甲膜穿刺为有创性操作, 超声雾化喉部需要的设备较复杂, 喉麻管有20 cm长, 不但可对咽喉部及会厌表面麻醉, 还可进入气管、食道进行表面麻醉, 前5 cm管身四周均匀分布有密集的小孔, 局麻药可以从孔中均匀地向黏膜表面呈细水柱状喷洒表面麻醉, 增强麻醉效果, 阻断气管镜或食道镜、取物钳置入时刺激黏膜表面所引起的神经冲动的向心性传导, 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 使交感、副交感神经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 避免了因剧烈咳嗽、屏气造成的低氧和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14]。在MG患者中应用喉麻管良好的气管内表面麻醉作用, 可以在无肌松药的作用下使患者耐受气管插管。
3.4 麻醉方法
Suwanchinda等[15]发现术中分别用氟烷类麻醉气体 (安氟醚和异氟醚16例) 、非去极化肌松药 (阿曲库胺和维库溴胺8例) 和异丙酚 (8例) 维持麻醉, 术后需呼吸支持的比率分别为3/16、5/8、0/8, 说明麻醉方式及肌松药的应用对术后呼吸的恢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故目前普遍推荐复合麻醉 (如静吸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阻滞+浅全麻) , 主张有效肌松监测下少用或不用肌松药[16,17,18]。严国章等[19]观察了20例MG患者, 发现0.3 mg/kg的卡肌宁能全满足插管的要求, 术中通过肌松监测达到既维持手术要求又能尽可能减少肌松剂的目的。异氟醚与N2O复合可以减少异氟醚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N2O还有—定的镇痛作用, 又能利用它通过呼吸排出, 术中容易调控麻醉深度。此种麻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术前服用抗胆碱酯酶药, 加之使用硬膜外麻醉, 使胸部交感神经阻滞, 术中较易出现心动过缓, 尤其是在纵隔探查时更明显, 因此必须重视, 及早应用阿托品加以预防。最终严国章等[19]认为选择低浓度硬膜外麻醉加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 辅以低浓度椎管内术后镇痛是MG患者行胸腺切除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而术后拔管率不足50%, 术后还有15%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的发生率。另外, 王振宇等[20]近5年观察了67例MG患者行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手术麻醉, 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01 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 mg/kg和琥珀胆碱1.5 mg/kg, 吸入异氟烷和氧化亚氮, 不用非去极化肌松剂。术后需要带气管导管和再行气管内插管行呼吸支持的发生率为18%。MG患者术后有明确的拔管指征, 在手术室内成功拔管, 但要警惕少数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插管行呼吸支持, 应加强术后监测, 鉴别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另外还有学者不使用肌松药也能顺利地完成手术。余健等[21]在研究采用了血液溶解度低、体内蓄积作用较小的N2O和异丙酚TCI维持较浅的全身麻醉, 尽管未用肌松药, 但术中尺神经TOF的T4/T1一直维持在0.15~0.45, 显示具有较好的肌松效果, 使得患者对气管导管耐受, 术中麻醉比较平稳, 而其肌松作用可能与异丙酚镇静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发现所有患者在术毕15 min内全部清醒睁眼, 1 h内拔管, 无一例出现再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喉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以后, 特别是Proseal喉罩应用于临床后, 又有学者把Proseal喉罩应用于MG胸腺切除术。Sener等[22]在全凭静脉麻醉下使用Proseal喉罩、不使用肌松药对MG患者施行胸腺切除术。在他的观察中发现使用Proseal喉罩与气管插管相比较, 使用喉罩可以降低气道阻力, 是由于喉罩为声门上通气装置, 不直接刺激气管, 所以可以降低气道反应性收缩, 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几率也会降低。
4 结语
综上所述, MG的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本文列举了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一些麻醉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MG患者选用复合麻醉是现今麻醉的主流方式, 另外可以发现, 不使用肌松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的带管率和再插管率。随着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可以在加强监测的条件下, 对于MG患者不使用肌松药, 使用喉部表面麻醉的方法, 使患者更加耐受气管插管;或者使用喉罩, 进行声门上的气道管理, 采用TCI技术对患者进行靶控输注, 可以更好地控制麻醉深度, 避免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波动, 同时还能使患者耐受气道的收缩性反射, 达到适当的麻醉深度, 避免术中知晓, 满足术者的需要。这些设想的可行性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摘要: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往往合并有胸腺疾病, 胸腺切除术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 然而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手术的麻醉有着特别的要求, 既要满足术者的需要以便能顺利地完成手术, 又要最低限度地影响患者的呼吸, 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着重概述了近几年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麻醉进展。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MG) ,麻醉,喉罩 (LMA) ,靶控输注 (TCI) ,气管内表面麻醉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2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选用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间13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瘤切除术的患者, 年龄39~55岁, ASA分级Ⅰ~Ⅱ级, 男性10例, 女性3例。术前心、肝、肾功能良好。术前常规正常剂量口服溴吡斯的明。
麻醉前15min静脉用药:阿托品0.01mg/kg, 咪达唑仑0.04mg/kg。常规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乳酸钠林格式液20mL/kg静脉输入。局麻下挠动脉穿刺置管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采用IntelliVue MP50多功能监测仪 (Philips公司, 德国) 连续监测BP、HR和SpO2;使用A2000型脑电监测仪 (Aspect公司, 美国) 监测BIS值。麻醉诱导:面罩吸氧去氮, 氧流量5L/min, 调节七氟醚挥发罐刻度至5%, 密闭面罩吸入七氟醚 (喜保福宁, 丸万制药株式会社) 并以每30s递减1%, 直至3%, 出现呼吸抑制 (呼吸频率<10次/min) 即行手控辅助通气。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 20s内缓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 (批号090802232,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 2µg/kg, 丙泊酚 (批号081021-01, 清远嘉博制药) 1mg/kg, 30s后关闭七氟醚挥发罐, 使用喉麻管2%利多卡因口咽腔表面麻醉, 进行双腔气管插管。所有操作均由一名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的麻醉医师完成。HR<55次/min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mg, MAP降低超过基础值30%时静脉注射麻黄碱10~20mg。麻醉维持:2%七氟醚持续吸入, 氧流量1.5L/min;丙泊酚5mg/kg·h混合瑞芬太尼2µg/ (kg·h) 微量泵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5min关停所有麻醉药。
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开始吸入七氟醚到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 和BIS值, 参照VibyōMogensen评分法[1]评价气管插管条件。
用标尺法评价手术医师对术中肌肉松弛程度的满意度:1~3为不满意, 4~6基本满意, 7~9非常满意。记录手术结束患者呼吸恢复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2结果
13例MG患者, 睫毛反射时间 (60±15) s, 喉镜置入顺利, 声门暴露基本良好, 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92.3%, 两例患者气管插管时出现轻微呛咳, 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84.5%。所有患者SpO2均>97, 气管插管前至气管插管后3minBIS值40~50。肌肉松弛满意度的标尺法数值7±2, 麻醉程度符合手术要求。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 (15±5) min, 拔除气管导管时间 (35±15) min。无一例复行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支持治疗。
3讨论
重症肌无力 (MG) 是以乙酰胆碱受体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机制是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损害, 患者大部分都有胸腺组织异常, 胸腺瘤的发生率为10%~15%, 切除并清除胸腺组织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少数可达痊愈的效果。因此, 胸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MG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2]。由于MG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处突触后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 导致神经肌肉传导受阻, 所以对非除极化肌松剂十分敏感, 即使使用短时效的非除极化肌松剂 (如阿曲库铵) , MG患者的95%有效量 (ED95) 也仅为常人的1/5[3]。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因重复使用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后出现的“II相阻滞”, 其阻滞程度和阻滞时间却明显延长。近年来国内多数麻醉学者已不选用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因此, 在手术治疗MG时, 肌松剂的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有资料表明:避免使用琥珀胆碱和非除极化肌松剂, 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带气管导管和术后呼吸支持的发生率[4]。七氟醚有一定的肌松作用[5]。复合瑞芬太尼2µg/kg可用于无肌松剂使用条件下的快速诱导插管[6]。BIS值可以反映麻醉镇静深度, 40~60时可以满足气管插管条件[7]。
在本观察中, 虽然气管插管要求的肌松条件比较高, 但充分的七氟醚吸入和足量的镇痛镇静, 辅以表面麻醉, 完全可以进行正常的双腔气管插管。术中的麻醉维持也可以不依靠肌松剂来满足手术的操作要求。
综上所述, 七氟醚吸入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 能够很好地满足MG手术的肌松要求, 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延迟, 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安全可行。
摘要:目的 评价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中进行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维持的可行性。方法 重症肌无力行胸腺瘤切除术的患者13例, 年龄39~55岁, ASA分级Ⅰ~Ⅱ级, 术前心、肝、肾功能良好。麻醉诱导:面罩吸氧, 氧流量5L/min, 面罩吸入5%七氟醚, 每30s递减1%, 直至3%,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mg/kg, 30s后关闭七氟醚挥发罐, 口咽腔表面麻醉后, 进行双腔气管插管。麻醉维持:2%七氟醚持续吸入+丙泊酚5 mg/ (kg h) 混合瑞芬太尼2μg/ (kg h) 微量泵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5 min关停所有麻醉药。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BIS值, 采用Viby-Mogensen评分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用标尺法评价手术医师对术中肌肉松弛程度的满意度;记录手术结束患者清醒睁眼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睫毛反射时间 (60±10) s, 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84.5%, 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92.3%;肌肉松弛满意度的标尺法数值7±2, 麻醉程度符合手术要求;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 (15±5) min, 拔除气管导管时间 (35±15) min。结论 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 可以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维持, 安全可行。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气管插管,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
参考文献
[1]Viby-Mogensen J, Engbeak J, Eriksson LI, et al.Good clinicalresearch practice (GCRP) in pharmacodynamic studiesb ofneuromuscular biocking agents[J].Acta Anaesthesion Scand, 1996, 40 (1) :59-74.
[2]Drachman D B.Myasthena gravis[M]N End J Med, 1994, 330 (3) :1797-1810.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37-1538.
[4]Della Rocca G, Cocein c, Dianan L, et al.propofol or sevofluraneanesthesia without mustle felaxanta allow the earlyextubation ofmyasthenic patients[J].Can J Annesth, 2003, 50:547-552.
[5]盛卓人, 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7-119.
[6]Hwan S, William J, Susan E.Sevoflurane with remifentanil allowsrapid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J].Can J Anaesth, 2001, 48 (7) :646-650.
浅议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与护理 篇3
1 临床表现
1.1 起病隐袭, 多数患者眼外肌最先受累, 表现为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 双侧常不对称, 瞳孔括约肌一般不受累。
1.2 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 症状多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 早晨或经短时休息后可减轻, 呈规律的“晨轻暮重”波动性变化。
2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变主要累及肌肉, 活动后加剧, 休息后减轻, 晨轻暮重的特点, 一般不难作出诊断。对症状不典型者可作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重复电刺激和Ach R-Ab测定等试验帮助确诊。
3 治疗要点
3.1 药物治疗
(1) 抗胆碱酯酶药物:常用药物有吡啶斯的明, 60mg口服, 4次/天, 或溴化新斯的明、美斯的明等。 (2) 糖皮质激素:常选用泼尼松60~80mg/d口服, 当症状持续好转后逐渐减量维持 (5~15mg/d) 。 (3) 免疫抑制剂:首选硫唑嘌呤, 适用不能耐受大剂量激素的MG患者。每次口服50~100mg, 2次/天, 一般4周后开始起效。亦可选用环磷酰胺或环孢素。
3.2 血浆置换法
应用正常人血浆或血浆代用品置换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浆, 以去除患者血液中抗体, 虽然起效快, 但不持久, 一般仅维持1周左右, 需重复进行。
3.3 免疫球蛋白
适用于各种类型危象, 通常剂量为0.4g/ (kg·d) , 静滴, 连用3~5d。
3.4 胸腺摘除和放射治疗
胸腺摘除对于有胸腺增生的患者效果较好, 对胸腺瘤也有一定疗效。因不适于胸腺摘除者可行放射治疗。
3.5 危象的处理
应尽快改善呼吸功能, 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行人工呼吸。对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危象处理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给予雾化吸入, 勤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此外据危象类型进行对症治疗。
4 护理措施
4.1 生活自理缺陷
与眼外肌麻痹、眼睑下垂或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有关。
(1) 活动与休息:指导患者充分休息, 避免疲劳。平时活动宜选择清晨、休息后或肌无力症状较轻时进行, 且应自我调节活动量, 以省力和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2) 生活协助: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肌无力症状明显时, 应协助做好洗漱、进食、穿衣、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外伤和皮肤并发症。 (3) 有效沟通:耐心倾听, 不催促打断患者的表述, 为构音障碍的患者准备纸、笔、画板等交流工具, 指导患者采用文字形式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4.2 恐惧
与呼吸肌无力、呼吸麻痹、濒死感或害怕气管切开有关。
(1) 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因为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 患者担心会随时出现呼吸停止, 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甚至死亡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解释病情, 详细告知本病的病因、临床过程、治疗效果以及负性情绪与预后的关系, 告诉患者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让患者了解只要配合治疗, 避免诱因, 本病极少发生危象, 预后较好, 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树立治疗信心。 (2) 心理护理。
4.3 潜在并发症:重症肌无力危象。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抬高床头, 及时吸痰, 清除口鼻分泌物, 遵医嘱输氧。重症患者应在床旁备抽吸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必要时配合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 (2)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呼吸频率与节律改变,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加重、发绀、咳嗽无力、腹痛、瞳孔变化、出汗、唾液或喉头分泌物增多等现象;避免感染、外伤、疲劳和过度紧张等诱发肌无力危象的因素。 (3) 用药指导:a.抗胆碱酯酶药物:自小剂量开始治疗, 用药间隔时间尽可能延长, 如剂量不足可缓慢加量, 防止出现胆碱能危象。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等不良反应时, 可用阿托品对抗;抗胆碱酯酶药必须按时服用, 有咀嚼和吞咽无力者应在餐前30min口服, 在患者出现感染、处于月经前或其他应激状况时, 常需增加给药剂量, 故应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b.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而起作用。在大剂量冲击治疗期间, 大部分患者在用药早期 (2周内) 会出现病情加重, 甚至发生危象, 应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并作好气管切开和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准备。长期服药者, 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必要时服用抑酸剂, 以保护胃黏膜。c.免疫抑制剂:使用硫唑嘌呤或环孢素时, 应随时检查血象, 并注意肝肾功能变化。一旦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 应停用上述药物。d.注意用药禁忌:对神经-肌肉传递阻滞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奎宁、普鲁卡因酰胺、普萘洛尔、氯丙嗪, 以及各种肌肉松弛剂 (氨酰胆碱、氯化琥珀胆碱) 、镇静剂等, 可能使肌无力加剧或诱发危象, 应注意避免使用。
4.4 照顾者指导
家属应理解和关心患者, 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细心观察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当患者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大汗、瞳孔缩小时可能为肌无力危象或胆碱能危象, 应立即就诊。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4
1 样本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12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 其中男性67例, 女性55例, 年龄34~72岁, 平均年龄44.8岁, 排除溃疡病史, 以及肝肾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2例患者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和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设定初始吸气正压为8cm H2O, 依据患者生理需求和耐受程度逐渐上调至通气明显改善。待患者病情好转后下调参数, 增加间断性停机时间, 转为鼻导管通气。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心理指导等护理措施。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 所有患者的血气*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和生命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观察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呼吸的深度和频率, 特别观察是否有突发性的呼吸或心跳停止, 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值班医师, 并配合处理气管插管, 进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3.2 药物治疗后观察
给患者使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 极易引发毒蕈碱样症状, 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 流涎、瞳孔缩小等, 必要时可以给予阿托品, 以缓解症状。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冲击治疗, 容易出现症状加重, 消化道出血, 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进行辅助呼吸和对症处理。
3.3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呼吸困难, 所以要保持呼吸道湿化, 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 及时吸痰, 防止气道堵塞。室内温度要始终, 保持通风,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咽部不适等症状[2]。
3.4 心理护理
本次研究的122例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都由濒死感觉, 他们的情绪都非常激动, 心中充满抑郁和恐惧, 病情稍有加重, 心理负担会更大, 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 护理人员要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 耐心细致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生活调养等方面的医学及保健知识, 及时安慰患者, 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 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配合治疗[3]。同时, 协助和指导患者坚持有效的躯体功能锻炼。
3.5 饮食护理
合理的营养饮食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品, 比如鱼、鸡蛋、牛肉等, 同时进食苹果、葡萄、桂圆和柚子等水果。要注意在服药后15~30min后进行进食。
4 总结
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12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进行了研究,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 提供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心理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指标和生命体征以及躯体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 说明为患者提供细致的观察与护理, 对于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莉.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急救进展及整体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5) :245.
[2]李建国, 陈瑞, 罗惠秀.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 26 (6) :364-365.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50例, 其中, 男31例, 女19例;年龄17~56岁, 平均 (32.4±10.2) 岁, 病程3个月~5年;根据Osserman临床分型标准[3], 其中I型 (单纯眼肌型) 12例, Ⅱa型 (轻度全身型) 7例, Ⅱb型 (严重累及全身型) 22例, Ⅲ型 (急性进展型) 9例;术前胸部CT示合并胸腺增生20例, 合并胸腺瘤30例;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全身麻醉, 双腔气管插管, 患者右胸垫高30°, 右上臂外展抬高, 右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第五肋间建立观察孔, 右腋中线第五肋间和右腋前线第三肋间建立操作孔, 在心包上胸腺边沿切开纵膈胸膜, 以超声刀和电凝钩游离胸腺右下角、峡部和胸腺左下角, 锐性结合钝性游离胸腺右上角, 在胸腺峡部上方以钛夹夹闭胸腺静脉并切断, 注意保护左无名静脉, 锐性结合钝性游离胸腺左上角, 整个切除胸腺, 分别清除右心膈角和左心膈角脂肪组织, 术后经观察孔留置引流管。 (2) 观察组:采用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下胸腺切除术;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后, 患者取平卧位, 纵向锯开胸骨正中, 充分暴露前纵隔区域, 完整切除整个胸腺组织, 并清除右心膈角和左心膈角脂肪组织, 术后经剑突下留置纵隔引流管;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常规服用吡啶斯的明60~360 mg/d, 对Ⅱ、Ⅲ型患者同时口服类固醇制剂[4];I型患者术后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3 d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应激期结束后可半量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Ⅱ型患者术后抗胆碱酯酶药物减半服用, 3~5 d后逐渐增加至术前用量[5];Ⅱ、Ⅲ型患者术后同时服用类固醇制剂维持。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6~24个月的定期随访, 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判断参照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 (MGFA) 制定的标准[6], 主要分为完全稳定缓解、药物缓解、微小症状表现、改善、无变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单位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肌无力危象患者平均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肌无力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比较, 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定期随访6~24个月, 两组患者术后长期效果比较
由表2可知, 观察组术后长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异常疾病, 多与胸腺异常有关, 且多伴有胸腺瘤或胸腺增生;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胸腺切除手术方式一般有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颈部切口入路手术以及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7], 其中, 以统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最为常用, 该术式优点是直视操作, 手术视野清楚, 操作方便, 前纵隔脂肪及胸腺组织清扫彻底, 但其具有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 同时, 对于术前已服用激素治疗者可存在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8];近几年,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逐渐广泛应用。
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只要能够对胸腺进行完全切除, 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尽可能的彻底清扫前纵隔内的脂肪组织, 清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异位胸腺组织, 对提高手术疗效, 避免复发具有重要意义[9];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中, 胸腔镜具有放大作用, 手术视野清晰, 能够充分暴露胸腔顶部至膈肌的整个胸腺组织, 加之良好的深部照明, 可充分显露前纵隔内的脂肪组织;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还可利用精细的操作器械对胸腺进行切除, 对前纵隔内的脂肪组织进行清扫, 操作更为精细准确, 安全性更高, 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相比无论是脂肪清扫率, 还是清扫范围几无差别, 既降低了手术风险, 又保障了手术的成功率;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而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肌无力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其安全性相对高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评价某种手术方式的最终指标是长期治疗效果,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其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已得到相关文献证实[10], 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6~24个月的定期随访证明,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长期治疗效果较传统手术无明显差异。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62例, 对照组中男30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38.24±2.12) 岁, MG按Osserman分型, Ⅰ型26例, Ⅱa型15例, Ⅱb型14例, Ⅲ型7例。试验组中男29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 (37.78±3.06) 岁, MG按Osserman分型, Ⅰ型28例, Ⅱa型14例, Ⅱb型15例, Ⅲ型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MG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胸切除胸腺的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全身麻醉, 单腔气管插管, 于胸部前正中劈开胸骨入路, 手术过程中将胸腺组织完全切除, 并将颈根部至膈上与两侧纵隔胸膜中的脂肪组织及异位胸腺组织彻底清除。试验组采取胸腔镜手术:取左侧卧位, 全身麻醉, 双腔气管插管, 于右胸入路, 分别在第三肋间腋中线、第五肋间腋前线、第六肋间腋后线打3个小切口, 置入胸腔镜导管, 将前纵隔充分显露, 探测到胸腺后将胸膜切开, 自下而上钝性游离胸腺, 沿头臂干静脉前方游离胸腺静脉并结扎, 胸腺动脉也同样结扎, 同法将对侧胸腺切除, 最后再将前纵隔所见脂肪组织清除, 避免残留异位胸腺组织。术毕彻底止血纵隔, 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治疗疗效等。
1.3 疗效标准
治愈:MG不良体征和症状基本全部消失, 且不出现复发;有效:患者肌力已恢复正常, 但仍然存在轻微的不良症状;无效, MG不良体征和症状无明显缓解, 甚至病情恶化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过程中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对比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对照组有效率为46 (74.19%) , 明显低于试验组56 (90.3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MG的主要症状为骨骼肌无力, 患者还会在运动后出现肌无力加重的症状, 免疫学上表现为血清中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增高等, 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基础为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有所减少[4]。MG患者大多伴有胸腺瘤, 开胸手术切除胸腺是治疗MG合并胸腺瘤的有效方法, 但这种传统治疗方法创伤大、恢复慢、术后留有瘢痕, 多数患者难以接受[5]。近年来微创外科手术发展迅速, 胸腔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与传统开胸手术切除胸腺治疗MG合并胸腺瘤相比, 胸腔镜具有以下优点: (1) 手术创伤小:传统胸腺切除术要求从胸骨正中位置劈开, 并切断胸部肌肉, 撑断肋骨或撑开肋间, 甚至将胸骨劈开, 切口大, 出血多, 术后疼痛剧烈。而胸腔镜仅需在胸壁上开1~3个小孔,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 疼痛轻, 恢复快[6]。 (2) 手术时间短:传统胸腺切除术切口大且深, 耗时长, 而胸腔镜切开小孔后探入胸腔镜探测、切开胸膜、游离胸腺, 耗时短, 手术快, 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有很大程度的减轻[7]。 (3) 对免疫力影响小:传统胸腺切除术创伤巨大, 严重影响机体术后免疫力的恢复。而胸腔镜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小, 对免疫力的不良影响小, 术后易恢复[8]。 (4) 美容效果好:传统胸腺切除术切口长, 术后常遗留较难看的瘢痕, 有些患者难以接受, 而胸腔镜手术切口非常窄小, 术后恢复外表美观, 几乎无瘢痕遗留。该研究中,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6 (74.19%) , 明显低于试验组56 (90.3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结果说明胸腔镜相比开胸手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势。
综上所述, 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 胸腔镜比开胸手术的疗效高,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宁璐, 赵青, 樊一萌, 等.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螺旋CT表现[J].河北医药, 2012, 34:1822-1823.
[2]陶绍霖, 谭群友.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1, 40 (23) :2369-2 371.
[3]陈雯辉, 赵业志, 崔禹锡, 等.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5例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35-36.
[4]何靖康, 宋心雨, 黄海涛, 等.经左胸电视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40例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19:208-209.
[5]张莉.10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7) :1600-1601.
[6]陈雯辉, 赵业志, 崔禹锡, 等.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5例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10) :35-36.
[7]陈智文, 郎均荷, 周客华.胸腔镜微创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 :255-256.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篇7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经胸骨胸腺切除,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效果
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生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发生神经传递障碍,重症肌无力多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1,2]。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睑下垂、机体乏力、吞咽功能障碍等,如果病情严重可能对呼吸肌形成抑制,从而危及生命安全[3,4]。70%~90%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异常,采取胸腺切除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效率达到80%[5,6]。胸腔镜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不断被推广和应用,以往对于电视胸腔镜与经胸骨胸腺切除治疗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效果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两者在治疗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过程中是否有相同的手术治疗效率,安全性如何,这些都成为本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电视胸腔镜与经胸骨胸腺切除治疗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40例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手术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9~64岁,平均(36.8±10.9)岁;病程3个月~30个月,平均(11.5±5.2)个月;临床分型:Ⅰ型5例,Ⅱa型9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0~63岁,平均(37.1±11.1)岁;病程4个月~31个月,平均(11.2±5.4)个月;临床分型:Ⅰ型6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Ⅲ型2例。纳入标准: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容易发生疲劳,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波动性,伴有晨轻暮重的临床特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有一定的效果。排除标准:任何既往疾病史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及严重内科疾病者,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患者,营养不良性疾病患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多发性肌炎患者。本研究在我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与本项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纵行切开胸骨正中,进入胸腔,完整地切除胸腺,清扫前纵隔脂肪组织,清扫的范围是向上达到甲状腺下极,向下达到心膈角,两侧达到膈神经前缘,手术完毕前纵隔放置引流。观察组: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左侧单肺通气,保持后仰30°体位,肩下方垫一个后枕,经过右胸入路;在右侧第5肋间腋中线处做1 cm长度的观察孔,在第5肋间接近锁骨中线位置做一个长度为2 cm操作孔,在第3肋间接近腋前线处做一个3 cm长度的操作孔,放置胸腔镜手术器械;沿着膈神经的方向从上纵隔开始游离,将腺叶和纵隔脂肪钝性推开,在心包反折处对腺叶下极进行游离;向上提拉腺叶,在胸骨后钝性游离直到侧胸膜反折,从对侧下极逐步向上游离上极腺叶;胸腺静脉较短,并且与无名静脉之间有粘连,手术过程中用钛夹进行夹闭;在胸腔镜下对前纵隔脂肪进行钝性清除,手术过程中要完整地将胸腺组织和心包前脂肪组织切除,保护好膈神经。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情况。
1.3.2 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制订的重症肌无力临床评价标准[7]。完全稳定缓解:重症肌无力患者没有使用药物治疗时,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只有单纯的眼睑闭合无力,至少持续1年;药物缓解: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时,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只有单纯眼睑闭合无力,至少持续1年;轻微症状: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肌无力表现,但是肌肉的功能无受限表现;恶化: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表现加重或者达到同等症状需要增加应用药物的剂量;复发:重症肌无力患者已经达到完全稳定缓解、药物缓解和轻微症状,但在此后出现肌无力的临床表现;死亡:患者因重症肌无力或其并发症死亡。总有效率=(完全稳定缓解+药物缓解+轻微症状)例数/总例数×100%。
1.3.3 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心房颤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心房颤动1例(5%)、切口感染1例(5%)、肺部感染1例(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临床表现是波动性肌无力和肌疲劳相关性症状,其病理学变化是神经突触后膜免疫复合物沉积和乙酰胆碱受体减少[8,9]。有资料显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产生与异常的胸腺微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10,11]。手术治疗胸腺微环境就成为了治疗重症肌无力常用的方法。胸腺所在解剖位置比较特殊,多数位于前纵隔内,经胸骨胸腺切除治疗术野较好,手术切口长度可以满足前纵隔脂肪组织的清扫,但是其创伤较大,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有效恢复[12,13]。随着胸腔镜等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胸腔镜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重症肌无力的应用也逐步增多[14,15]。
胸腔镜是胸外科临床常用的一项微创技术,电视胸腔镜治疗多采用右侧入路,其切口比较小,一般只需要做几个1.5 cm左右的小切口,创伤小,对于周围组织的损伤范围较小,其还有较好的照明系统,提高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从胸顶直到膈肌,将整个胸腔进行探查,同时对于局部病灶有很好的放大作用,加上30°倾斜视角提高了观察角度,促使脂肪组织中的各种脉管结构在胸腔镜下可以进行清晰辨认,可以避开心脏和主动脉的遮挡,对上腔静脉和双侧无名静脉进行暴露,对清除上膈脂肪组织更加安全。手术中有效地保护了右侧膈神经,对手术创面可以很好的止血[4,16]。经胸骨胸腺切除治疗可以在直视术野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野暴露更加充分,对于前纵隔周围脂肪组织可以彻底清除,但是其创伤相对较大,胸腔内脏器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相对较长,范围较大,术后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胸骨感染等并发症[17,18]。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胸骨胸腺切除治疗手术入路创面较大,对于组织的分离较多,手术术野渗血相对广泛,电视胸腔镜治疗切口较小,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纵隔结构进行观察,对局部术野有很好的放大效果,在处理微小血管出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率,减少了出血量[19,20]。电视胸腔镜治疗只需要做3个1~3 cm的切口,对于胸廓破坏较少,减少了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干扰,手术过程中的副损伤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21,22]。本研究还显示,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电视胸腔镜治疗术后疼痛相对较小,对于肺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更加有效的咳嗽和排痰,提高了肺部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进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电视胸腔镜治疗所激发的炎性反应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一些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释放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炎症因子诱发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研究显示,因异位胸腺组织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治疗需要对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组织进行清除,因前纵隔脂肪组织中可能分布着异位的胸腺组织,但是有些异位胸腺组织可能分布在后纵隔、颈部,甚至可能位于腹部[23,24]。胸腺组织完全性清扫,在理论上是不能完全达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不理想的原因[25]。另外,胸腺质地较脆,操作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过于暴力的牵拉和钳夹,从而诱发胸腺的断裂和残留,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耐心地钝性分离。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膈神经的保护,避免膈神经损伤引起的膈肌上抬从而诱发的肌无力危象。还要注意术中减少刺激和挤压胸腺,对胸腺血管尽快结扎,降低胸腺内激素进入血液循环的概率。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推荐阅读:
重症肌无力护理07-09
老年重症肌无力10-01
重症肌无力的自我观察07-20
工作无力11-18
手脚无力的原因有哪些05-23
对现状不满又无力改变08-30
装载机行走无力的排查08-13
回天无力的意思是什么05-23
柴油机无力的原因分析01-26
回忆太深,我无力说明的伤感散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