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特点、症状

2024-11-26

流行特点、症状(共7篇)

流行特点、症状 篇1

猪高热综合征, 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是由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 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母猪。由于该病病因复杂, 一般多为病原的混合感染, 临床上较难控制, 治疗效果不理想, 使猪场和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该病夏秋季节高发, 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高等特点。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以上, 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 患猪皮肤发红, 耳边缘发绀, 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 喜伏卧, 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 气喘急促, 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 大部分猪有泪斑, 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 粪便秘结, 呈球状, 尿黄而少、浑浊, 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 出现贫血现象, 被毛粗乱, 部分病猪后肢无力, 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 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 有的猪场甚至高达50%~90%。部分患病母猪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3 病理症状

所有病死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剖检可见以下症状:肺肿大、变硬, 呈橡皮肺, 大理石样, 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大多为混合感染肺变, 有化脓灶, 气管、支气管内有泡沫状黏液。肺胸膜与肺发生粘连, 胸腔和腹腔有纤维蛋白渗出, 有积液。肝脏肿胀, 颜色变淡, 有的肝呈土黄色, 质脆;有的肾、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膜等处有出血点;有的肾肿大, 颜色变深, 质地较脆;有的脾脏肿大、质脆, 有锯齿状。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有的病死猪可见胃溃疡, 肠道出血。

4 病原

该病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5 病因

5.1 病原因素

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 且多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在我国猪群中较为普遍, 多处于持续性感染, 严重损害猪的免疫功能, 导致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 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 一旦机体受到不利应激因素的影响, 易引发猪群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会使高热病的防治变得更加复杂。

5.2 免疫因素

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但很多散养户和中小养猪场防疫意识浅薄, 免疫程序不科学, 疫苗保存不当或失效, 操作不规范, 除接种口蹄疫、蓝耳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病种外, 不接种细小病毒、伪狂犬等疫苗, 这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5.3 应激因素

饲养因素、饲料因素、气候变化、圈舍温度改变、饲养密度过大、断奶过度不好、混群咬斗、长途运输、缺水等应激状态下动物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 且某些激素水平异常, 导致淋巴细胞活性异常而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5.4 饲养管理水平差

许多散养户和中小猪场不懂科学饲管方法, 防病意识淡薄, 不重视消毒, 卫生条件差, 饲料不全价, 使猪只营养差且体质虚弱, 排泄物没有无害化处理, 这些都给病原入侵和引发传染病埋下了隐患。一些散养户有病猪就卖, 散发病原;个体屠宰户随意走乡串户收病猪、死猪, 大部分猪处于亚健康状态, 很容易引起疫病暴发。

5.5 保健意识不强

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 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引起抵抗力下降, 加上夏秋季节较为炎热, 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失效, 饲料易霉变, 猪群食用这些问题饲料后对疫病的抵抗力降低。

5.6 药物不合理应用

超时超量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或不按药理作用科学配伍, 易造成免疫器官损伤, 免疫系统被破坏, 机体抵抗力下降。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6.1.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严把进出关, 养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 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自繁自养的种猪、育肥猪要分开饲养, 相对隔离, 在高温季节, 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 提供充足的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减少猪群转群、混群次数及应激因素, 饲喂优质高效的饲料, 以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6.1.2 严格消毒, 加强疫病监测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定期对猪场环境、圈舍进行消毒以降低和消除猪场内能造成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 保持环境干燥清洁, 严禁闲杂人员出入, 进料买猪的车辆应用优质高效的碘制剂、醛制剂等严格消毒, 在高温季节增加消毒次数。

6.1.3 加强免疫

根据当地的疫情或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 对健康猪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免疫程序, 做好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6.1.4 减少应激

猪的亚临床疾病感染是普遍现象, 如圆环病毒、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 这些病原只有在应激情况下才表现临床症状, 而且多为免疫抑制病, 这就使一些细菌性疾病变得非常可怕。因此, 减少应激是很好的防御措施, 注意避免能量不足、维生素缺乏、饮水不足、饲料贮存不当等营养应激, 减少空气潮湿、闷热、养殖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无遮荫棚、蚊虫叮咬等环境应激, 有害气体、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等有害物应激和疫苗频繁注射、抗生素长期添加等管理应激。

6.1.5 做好平时的药物保健

猪无名高热病重在预防, 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 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 因此, 提前进行药物保健对预防猪高热病的暴发和流行具有重要作用。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 所以驱虫对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平时可使用电解多维和一些抗病毒抗菌的中药制剂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扶正解毒散、荆防败毒散等。

6.2 治疗方案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发病后不要盲目乱投药乱打针, 并尽量少用磺胺类等毒性较大的药物, 由于该病病原复杂, 多为混合感染, 要请专业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症下药。

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要慎用疫苗, 以免对已发病的猪群造成应激, 加重病情。对已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原的猪只注射正规厂家生产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如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的产品。

根据笔者近年治疗高热病的经验, 特推荐“康莱特疗法”:排除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后, 可采用对发病猪使用猪瘟细胞苗30头份, 间隔48 h后注射“高能氟奇”+“高能多肽”, 连用3 d, 补充食盐水和葡萄糖饮水。对重症猪采用“特疫健”1次/d, 注射2次, 补充食盐水和葡萄糖饮水, 再用猪瘟细胞苗进行保护, 第3天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羊黑疫的流行、症状与防控措施 篇2

诺维氏梭菌是引起羊黑疫的致病菌种, 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该菌无法产生硬膜, 是一种厌氧菌, 在羊只体内非常容易繁殖且生成外毒素, 从而引起发病。通常2~4岁的绵羊容易发生, 山羊和牛也能够感染, 且一般是体质状况较好的羊只容易发病。另外, 该病的发生往往同感染肝片吸虫的紧密相关, 即流行羊肝片吸虫病的潮湿低洼地区, 往往会同时流行该病。放牧时, 羊群如果食入的饮水或者牧草污染有病菌芽孢, 就会通过胃肠道进入肝脏, 但往往处于隐伏状态。当羊只感染肝片吸虫后, 由于虫体在肝内不断移动而导致肝脏被损害, 造成肝组织发生坏死, 诱使处于隐伏状态的芽孢或者随着肝片吸虫同时侵入的细菌开始在坏死组织内快速繁殖, 生成大量的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 引起致命性毒血症。

2 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发生急性型, 即突然发病, 大多数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独自离群, 行走不稳, 后期四肢无力, 卧地不起, 体温明显升高, 能够达到约41.5℃;部分结膜发生充血, 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部分病羊出现腹痛, 有少量泡沫从口角流出, 呈俯卧陷入昏睡, 临死前没有出现挣扎就发生死亡。病羊通常在发病2 h后死亡, 最长也只有24 h, 病死率能够达到100%。病羊较少发生慢性型, 其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 体质瘦弱, 腹部积聚大量腹水而明显膨大, 明显黄疸,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3 病理诊断

剖检病死羊只可见其皮下静脉淤血的情况非常显著, 导致皮肤呈现黑色 (故称为黑疫) 。还可见病死羊只真胃幽门部位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 并且能够发现许多呈现凝固状的坏死灶, 大多都是黑色的不规整的圆形, 周围还围绕着鲜红色的充血带, 通常会有2~3 cm的坏死灶, 切面呈现半月形, 上述肝脏的坏死性变化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生产中应作为参考。此外, 病死羊只的体腔内积有很多液体, 并且在心内膜上普遍可见出血点的存在。

4 防控措施

4.1 免疫预防

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 羊群可定期在每年8-9月使用羊黑疫单联苗 (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 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接种, 按照瓶签规定的头份, 使用时添加适量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稀释, 充分混匀, 所有羊只都接种1.0 m L, 经过2周能够形成免疫力, 可持续保护1 a。如果在接种疫苗经过30 d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4.2 定期驱虫

通过避免感染肝片吸虫和加强驱虫、灭螺等, 能够有效预防该病。驱虫可选择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按1 kg体质量皮下注射5~10 mg;或者内服阿苯达唑片, 按1 kg体质量使用10~15 mg;或者内服精品肝虫灭片, 按1 kg体质量使用5~10 mg, 即每30~60 kg体质量服用1片;或者内服肝蛭净 (三氯苯达唑片) , 根据三氯苯达唑含量确定用量, 按1 kg体质量使用10 mg, 相当于50 kg体质量服用2片左右;或者内服肝虫净片, 根据阿维菌素含量计算, 按1 kg体质量使用0.3 mg, 相当于每50 kg体质量服用1片;或者内服吡喹酮片, 按1 kg体质量使用10~35 mg。上述各药在第1次使用后经过20 d再以相同剂量使用1次, 具有更好的驱虫效果。

4.3 加强饲养管理

为增强羊的抵抗力, 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增加食盐的喂量, 并对妊娠、哺乳母羊加强重视, 不允许羊群饮用死水、污水, 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及毒草, 且气候寒冷时注意避免采食霜冻草料, 并适当增加运动, 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 羊场门口要设置消毒池, 并在周围设置围墙及防护沟。如果外地出现发病, 要加强消毒, 并严格进行隔离, 避免感染疫病。引进羊种必须在非疫区选购, 且引入后必须进行隔离饲养, 经过30 d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将其混入羊群饲养。对于病死羊尸体禁止随意抛弃, 要求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摘要:羊黑疫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毒血症,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 一旦发病, 将会严重损害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必须加以防控。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羊黑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诊断与防控措施。

流行特点、症状 篇3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研究课题。抑郁心理状态不但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1,2,3]。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 为了解云南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状况, 为预防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笔者于2009年对云南省12 206名中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本文撰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弥勒、禄劝4个少数民族地区7 979人的调查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云南5个州6市/县/区17所学校的学生12 206名。首先根据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11个主要经济指标, 将云南省129个市 (县、区) 进行层次聚类分析, 分为好、中、差3类地区, 结合地理位置、民族进行抽样, 从好、中、差3类地区中分别抽取1, 2和3个市/县/区。按每个市/县/区1所乡镇完全中学, 1所城市完全中学的原则, 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抽取学校, 根据学生人数抽取班级。被试7 979名中学生的年龄范围为13~18岁, 平均年龄 (15.74±1.83) 岁。其中初中生3 925名, 高中生4 054名;男生3 690名, 女生4 289名;民族构成依次为汉族3 702名, 白族1 393名, 哈尼族1 265名, 彝族1 100名, 其他民族519名。白族、彝族、哈尼族人口数分别位列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第一、三、四位。5 599人来自农村, 2 322人来自县城, 58人来源不祥。问卷在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指导下, 以班级为单位, 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答卷。

1.2 方法

1.2.1 自编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

1.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CES-D内容包含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人际关系困难4个因素, 共20个条目, 对每个条目进行“偶尔或无、有时、经常或一半时间、大部分时间或持续”4级评分, 总分范围为0~60, 分数越高, 说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以总得分≥20分为标准判定为有抑郁症状, <20分为无抑郁症状[4]。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 (3条) 、主观支持 (4条) 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3条) 等3个维度。该量表共10个条目, 分数越高, 表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4]。

1.2.4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包括2个维度: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 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和合理化解释3个因子, 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等4个因子。量表共36个条目, 采用1~4级评分 (1为不采用, 2为偶尔采用, 3为有时采用, 4为经常采用) [5]。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得分高, 表明学生易以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得分高, 表明学生易采用逃避等不成熟的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答卷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t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民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得分比较见表1。

2.2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检出有抑郁症状的人数为

1 082人, 检出率为22.6%, 并呈现出性别、民族、就读学校及家庭收入的差异, 见表2。不同生源地 (农村及县城) 及所处地区类型 (经济状况差、经济状况中等) 中学生抑郁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637和0.113, P值均>0.05) 。

2.3 中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4。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注:*课余生活以丰富多彩为参照;自评性格倾向以内向为参照;童年生活以愉快为参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高度一致为参照;班级管理方式以民主型为参照。

以有无抑郁症状为因变量 (有为1, 无为0) , 性别、民族、年级、地区类型、最近2周是否患病、自评性格倾向、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自评家庭收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老人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童年生活、童年是否受虐待、家族抑郁症史、课余生活、老师对学生的情绪有无影响、班级管理方式、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对学校满意程度、每天睡眠时间及总社会支持得分、生活事件和指向问题及指向情绪应对方式得分为自变量, 采用Backward方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进入水准为0.05, 剔除水准为0.10。

多元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学生抑郁症状的最主要的因素依次为课余生活枯燥无味、童年生活不愉快、女性、最近2周患病、家族抑郁史、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班级管理方式、自评家庭收入、生活事件其他因子得分、人际关系得分及学习压力得分及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6%, 与国内其他报道[6,7]的上限基本相同, 表明抑郁症状是民族地区中学生发生率较高且比较普遍的负性情绪。但各民族检出率差异较大, 依次为哈尼族25.0%、彝族23.6%、汉族22.4%和白族19.7%, 哈尼族、彝族均高于全国最高水平。民族文化是否在这种差异性上起到作用, 值得进一步探究。

多因素分析表明, 被测学生的抑郁症状受到学校、家庭和个体因素的影响。课余生活枯燥无味、童年生活不愉快、性别为女性、最近2周患病、家族抑郁史、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影响最大的6个因素。班级管理方式、自评家庭收入、生活事件其他因子得分、人际关系得分及学习压力得分及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等也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 (OR值均>1) 。但是在多因素分析中, 民族因素没有进入方程, 可能的原因为民族通过其他因素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 诸如家庭收入、父母的养育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等。哈尼族、彝族中学生童年生活不愉快所占的比例高于白族, 最近2周患病率也高于白族。国内外很多研究也发现, 不同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之间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自我评价低者更倾向于报告有抑郁情绪[8,9,10]。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没有地区差异, 原因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经济落后, 4个地区都不属于经济状况好的地区, 其中1个地区属于经济状况中等, 3个地区属于经济状况差, 但笔者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地区经济不对中学生抑郁产生影响, 只是抽样是依据地区类型而非民族地区。本研究中的民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更多来自学校、家庭因素的影响。排除经济因素的影响, 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需更多关注学校、教师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环境, 注重家校连动及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利敏, 陶芳标, 陈钦, 等.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9) :785-787.

[2]冯正直, 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特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2) :103-105.

[3]ADKINS DE, WANG V, ELDER GH.Structure and stress: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Social Forces, 2009, 88 (1) :31.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00-202.

[5]陈树林, 郑全全, 潘健男, 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4) :211-215.

[6]张洪波, 陶芳标, 曾广玉, 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6) :497-498.

[7]张志群, 郭兰婷.成都市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3) :336-337.

[8]PAMELA K, SCHRAEDLEY MA, IAN H, et al.Gender differencesin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J Adoles Health, 1999, 25 (2) :98-108.

[9]冯晓黎, 梅松丽, 李晶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7, 11 (23) :1342-1343.

流行特点、症状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蚌埠地区选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重点中学1所,中等中学2所,较差中学1所),3所农村中学(好、中、差各1所)。每所中学的每个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每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 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学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龄12~22岁。

1.2 方法

调查问卷由安徽医科大学国家863计划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编制,经预试验修订后投入使用。

1.2.1 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按出生年月计算)、户口、年级、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母是否在外打工、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性格脾气自我评价、体型自我评价、有多少密切可以得到支持的朋友、遇到急难时除了家人有哪些人安慰你等。

1.2.2 抑郁情绪评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4],系William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由20个项目组成,每题按最近1周以来发生的频率(从无或偶尔、有时、经常、绝大部分时间)进行4级评分。20个条目中有10项是反序计分,粗积分累加后乘以1.25即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得分53分以上即可能有抑郁症状[5]。

培训调查员和学校相关人员,统一指导语。无记名填写问卷,并尽量保证班主任教师回避,以求填写问卷的真实性。以班级为单位,要求调查对象集中在教室,由调查人员统一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注意事项,同时要求自愿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录入资料,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抑郁症状分布特征比较

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4.90%(2 479/7 104),其中男生为36.17%(1 278/3 533),女生为33.63%(1 201/3 571);农村学生检出率为38.78%(1 758/4 533),城市学生为28.04%(721/2 571),初中生检出率为49.19%(944/1 919),高中生为44.08%(822/1 865),大学生为21.48%(713/3 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以抑郁为因变量,性别、城乡 、年级、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等作为自变量(性别1=女,2=男;城乡1=城市,2=农村;年级1=初中,2=高中,3=大学;独生子女1=否,2=是;家庭类型1=单亲,2=双亲;父母文化程度1=小学以下,2=初中以上;父母健康1=一般以上,2=差及以下;父母期望值1=高,2=一般,3=低;父母是否外地打工1=否,2=是;自己性格1=偏内向,2=中性,3=偏外向;自己脾气1=偏急躁,2=中性,3=偏温和;自己体型1=偏瘦,2=中等,3=偏胖;支持朋友1=无,2=1~5个,3=6个及以上;有无人安慰1=无,2=有)。结果表明,性别、城乡、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健康、父母期望值、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支持的朋友、有无人安慰等因素与抑郁症状有关(P值均<0.05)。见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以抑郁为因变量,以相关人口学变量、年级等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向前法(LR),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生抑郁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父母亲健康状况欠佳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父母的期望值越高青少年越倾向于发生抑郁症状,自己认为偏胖的学生更易产生抑郁情绪;而外向的性格、温和的脾气是抑郁的保护因子,年级越低,越易产生抑郁情绪,独生子女、父母在外打工也是抑郁的保护因素。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蚌埠市大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4.9%,高于陶芳标等[5]对合肥市城乡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结果(23.5%);其中男生为36.2%,女生为33.6%,男生高于女生(P<0.05),这一结果与对安徽省[6,7]与广西省[8]中学生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现在的学校实行品德量化考核,平时扣分较多的总是男生,因此男生往往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所以较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烦恼、忧虑等有关;此外,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如向好朋友或母亲诉说心中的烦恼、忧虑等,也导致了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38.8%)高于城市(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农村学生会面临更多的经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9.2%,明显高于高中生和大学生(P<0.05),可能是随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及能力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因此抑郁状态呈下降趋势。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的健康状况及父母对孩子有一定的期望是抑郁的保护因子。Fergusson等[9]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和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生活事件有着显著的相关。父母健康状况欠佳是家庭中重要的生活事件,也是影响青少年情绪的重要因素。Linton等[10]认为,父母的抚养模式中情感冷淡、淡漠和拒绝所导致孩子自觉缺乏爱与孩子抑郁有关。Liu等[11]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抑郁风险的提高和父母关心的缺乏、父母的冷淡、来自父母更多的是负性信息而不是正性信息有关,认为中国人是关系取向的,在家庭成员里中国人强调维持爱的或者情感的联系,而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不太可能导致问题,但父母和孩子过度的距离感会导致抑郁。独生子女因为较多地得到家庭的关心与爱护,也成为抑郁的保护因素。父母亲在外地打工的子女,抑郁发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使得孩子的情绪得以稳定。因此,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来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育。

摘要:目的了解蚌埠市大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进行预防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大学和7所中学共7315名大中学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分析影响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9.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农村、低年级、父母身体状况欠佳、父母期望值低及自评体型偏胖者更倾向于报告有抑郁情绪,独生子女,父母在外打工,性格外向、脾气温和者抑郁发生的危险性较低。结论蚌埠市大中学生抑郁现状较为严重。应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3个环节相互配合,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抑郁,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参考文献

[1]ANGOLD A.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aspects.Br J Psychiatry,1988(152):601-617.

[2]RADLOFFLS.The us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 Youth Adolesc,1991(20):149-166.

[3]RUTTER M.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depress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RUTTER M,TIZARD C,READ P.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Guilford,1986:3-30.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39.

[6]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8]林东,覃玫,韦弘.广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24-526.

[9]FERGUSSON DM,HORWOOD LJ,LYNSKEY MT.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J Child Psychiatry,1995,36(7):1161-1178.

[10]LINTON JC,HIRT M.A comparison of predictions from peripheral and central theories of emotion.Br J Med Psychol,1979,52(1):11-15.

流行特点、症状 篇5

关键词:月经,体征和症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随着青少年青春期提前及婚育期的延后以及人类生育的减少和月经期的相对延长,月经问题已成为HR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人口生殖研究会)关注的性/生殖健康问题[1]。女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月经问题的发生。随着高校的扩招,民族大学中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一人群的生殖健康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针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月经状况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月经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等7所民族大学,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这7所院校二~三年级8 314名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回答完整性较好的7 905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分别来自55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女生最多,占17.6%;其余依次为壮族(12.1%)、满族(9.8%)、蒙古族(9.5%)、彝族(8.3%)、藏族(5.4%)、白族(4.4%)、朝鲜族(4.1%)、土家族(3.8%)、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3.1%)等。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36±0.76)岁,年龄最小16岁,最大21岁。出生地是城市的女生占40.8%,农村的占59.2%。出生地是农村者在回族女生中所占比例最低,为42.3%;在彝族女生中最高,为79.0%。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月经相关症状、大学期间压力和环境适应情况、月经相关症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月经相关症状的处理方式等。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组织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卷密封。数据录入前对录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并编写核查程序保证问卷录入质量。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1.3 月经相关症状判定标准

(1)月经不规律:月经先后无定期,指月经的周期不定,或提前或推后在7 d以上为主的月经病[2]。(2)痛经: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3]。

2 结果

2.1 月经相关症状流行情况

在各种月经相关生理症状中,最为常见的是痛经,发生率为90.9%,其中彝族女生最高,为96.2%。调查对象经期腹痛剧烈者占21.1%,占痛经者的23.2%;其余痛经症状中,发生率在50%以上的有腰酸腰痛和轻微腹痛,其次为下腹坠胀。在月经相关心理症状中,经期前烦躁易怒者的比例最高,为44.8%;其余依次为忧郁和精神不集中。以上症状均以彝族女生的发生率最高。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经期前有食欲不振症状者的比例为24.2%,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女生。另外,12.9%的调查对象大学期间月经不规律,各民族女大学生该比例基本接近。各种月经相关症状分布情况见表1,2。

注:*存在缺失值;()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存在缺失值;()内数字为百分率/%。

2.2 月经相关症状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44.4%的调查对象认为月经相关症状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的比例最高,为58.6%。

2.3 对大学环境的适应、精神压力以及大学前后月经变化情况

由表3可见,34.8%的调查对象大学期间精神压力较大或很大,以藏族、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较高。另外14.1%的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自觉精神压力很大。精神压力较大和很大者中,53.1%的调查对象学习和生活受月经相关症状的影响,高于无压力和压力一般者的39.4%(P<0.01)。调查对象中对大学环境不适应者的比例为5.7%,其中以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最高。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的调查对象中,57.6%学习和生活受到月经相关症状影响,高于对大学环境适应者的43.6%(P<0.01)。16.7%的调查对象认为月经状况与上大学前相比变差了,其中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该比例最高,为22.4%。精神压力较大和很大者中有21.6%的人月经状况转差,明显高于精神压力一般和无压力者的14.2%(P<0.01)。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的调查对象中有47.6%的人月经状况转差,远高于对大学环境适应者(15.0%)。

注:*存在缺失值;()内数字为百分率/%。

2.4 就医情况

仅39.0%的调查对象在月经异常时去医院治疗,其中藏族、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就诊率较低,仅分别为30.6%和29.6%。

3 讨论

月经相关症状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其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调查发现,痛经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月经相关症状。由于痛经判定标准及样本组成的不同,既往有关研究对痛经发生率的报道不一,国内报道的大中学生痛经发生率为11%~76%[4,5,6],国外25岁以下女性痛经发生率为43%~90%[7,8,9]。本次调查结果为90.9%,其中彝族女生痛经发生率达到了96.2%,明显高于国内的既往报道。本次调查还显示,痛经严重者的比例为21.1%,高于韩蓁等[10]报道的18%。以上可见,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痛经情况较为严重,还应进一步探索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痛经状况。除痛经外,44.8%的调查对象经前有烦躁易怒症状,近1/4的调查对象有忧郁和精神不集中等情绪改变,且均以彝族女生的发生率最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彝族女大学生农村生源比例较高(79.0%)或该民族某些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调查结果还显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月经不规律者的比例为12.9%,低于张维蔚等[11]报道的22.7%。此外,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大学生有24.2%在围经期有食欲不振的症状,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女生,且研究还发现,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对大学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不适应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女生,因此不适应大学所在地的饮食习惯可能与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经期食欲不振发生率较高有关。有44.4%的调查对象认为月经相关症状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其中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中受月经相关症状影响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为58.6%。但除食欲不振外,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的各种月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其他民族,可能是不同少数民族女生对于月经相关症状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有所不同。

不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和精神压力情况不同,其月经状况也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压力较大或很大、学习和生活受月经相关症状影响者以及月经状况较大学前转差者的比例也较高;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的调查对象,学习和生活受月经相关症状影响者以及月经状况较大学前转差者的比例也较高。以上结果均提示月经状况及其影响与社会心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本次调查发现,藏族、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的精神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少数民族;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对大学环境不适应者的比例最高;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中月经状况较大学前变差的比例也最高。以上结果提示大学期间精神压力大以及对大学所在地气候、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等的不适应,可能与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生月经状况转差情况较为突出有关。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针对月经相关症状的医疗服务利用不足。月经异常时去医院治疗的调查对象的比例较低(不到40%),其中藏族、维吾尔与哈萨克族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就诊率更低。就诊率低可能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对于月经病的认识不足、心理较为敏感、羞于就医以及针对月经病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低有关。月经密切关系到女性的生活,严重的月经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关部门还应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女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月经病特色门诊等措施,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参考文献

[1]方可娟,贺昌海,宋思,译.生殖健康研究.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75-80.

[2]傅山,傅青主.女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4-28.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

[4]席庆兰,王晶,候湘云.济南市区女中学生痛经现况分析.中国校医,2000,14(5):341.

[5]金善循,徐克惠,陈波,等.成都市某中学初中女生月经症状及经期卫生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526-528.

[6]胡淑霞,刘爱珍,张春美.大学生痛经心理分析.齐鲁医学杂志,1997,12(4):175-176.

[7]KENNED YS.Primary dysmenorrhoea.Lancet,1997,349(9059):1116.

[8]HARLOW SD,PARK 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menstrual cramps in a cohort of college women.Bjog,1996,103(11):1134-1142.

[9]BALBI C,MUSONE R,MENDITTO A,et al.Influence of menstrual factors and dietary habits on menstrual pain in adolescence age.Eogra,2000,91(2):143-148.

[10]韩蓁,张明慧.原发性痛经病因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1):1-2.

流行特点、症状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整群抽取江门市4所中学 ( 3所初中, 2对象所普通高中, 1所职业高中) , 从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4 ~6个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3 796名, 有效问卷为3 669份, 有效率为96. 7% 。其中男生1 941名, 占52. 9% ; 女生1 728名, 占47.1%。初一学生536名 ( 14. 6%) , 初二学生675名 ( 18. 4% ) , 初三学生653名 ( 17. 8% ) , 高一学生778名 ( 21.2%) , 高二学生697名 ( 19. 0%) , 高三学生330名 ( 9.0%) ; 独生子女1 790名 ( 48.8%) , 非独生子女1 879名 ( 51. 2%) 。平均年龄为 ( 15. 08±2. 90) 岁。

1. 2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包括: ( 1) 自编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类型、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 ( 2) Beck抑郁自评问卷 (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 Ⅱ) [2]。该量表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eck编制于20世纪60年代, 共有21项, 每项有4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每个症状采用0 ~3的4级评分, 总得分在0 ~63分之间。自评总分在0 ~13分为没有抑郁, 14 ~19分为轻度抑郁, 20 ~28分为中度抑郁, 29 ~63分为严重抑郁。该量表奇、偶数分半信度系数为0.86, 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70 ~0.80。

1. 3应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分布被试中无抑郁症状2 792人 ( 76. 10% ) , 有抑郁症状者877名 ( 23. 90% ) , 其中轻度522名 ( 14.23%) , 中度248名 ( 6.76%) , 重度107名 ( 2.9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1)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三世同堂、家庭经济自我评价中上等和父母关系融洽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者所占比例较低 ( 22. 12%, 17. 00% 和18. 51% ) , 而再婚家庭、家庭经济自我评价下等和父母关系不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者所占比例较高 ( 40.00%, 55.88%和42.48%)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1)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 2将性别 ( 女 =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0, 男 = 1) 、年级 ( 初一 = 1, 初二 = 2, 初三 = 3, 高一 =4, 高二 = 5, 高三 = 6) 、独生子女 ( 是 = 1, 否 = 2) 、家庭类型 ( 核心家庭 =1, 三世同堂 =2, 单亲家庭 =3, 再婚家庭 =4, 其他 =5) 、家庭经济 ( 上等 =l, 中上等 =2, 中等 =3, 中下等 =4, 下等 =5) 、父母关系 ( 融洽 =1, 一般 =2, 不和 =3) 等进行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 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父母关系等变量与中学生抑郁状况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将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按α =0.05标准, 采用后退法, 最终显示年级、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 ( P值均<0.01) 。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 90% , 其中轻度为14. 22% , 中度为6. 76% , 重度为2. 92% 。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总发生率处于国内大多数研究报道范围内 ( 22% ~44%) 的低位[1,3,4,5,6,7]。可能是由于国家近年来出台了相关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政策, 很多中学都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有关; 另外, 也与研究工具不同、判断抑郁分值标准不一致、样本量的差异、样本构成不同或调查时点不同等因素有关。

中学生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心理健康状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年级、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与中学生抑郁产生有关联, 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8,9,10]。年级对抑郁的影响, 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 学习、精神负担日益加重; 且年龄在增长, 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也明显增加, 因而引起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升高[9,11]。

父母关系是对中学生抑郁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当父母关系不和时, 中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差、适应性低、缺乏安全感, 易产生紧张, 且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 因而中学生抑郁表现明显; 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则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与Repetti等[10]研究报道一致。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追求最大化, 经济实力常常用来评判人的成功和地位, 而当前中学生受到各种媒体、社会和周边朋友的影响, 容易存在攀比行为, 当家庭经济无法满足物质要求时, 虚荣心和自尊心受损, 可能比较易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12]。家庭经济自我评价中下等以及以下的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 与曾瑞华等[13]研究结果一致。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行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习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转变教育模式, 降低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增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 父母应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 给予恰如其分的期望和融洽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从而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促进其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分析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 为中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门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3 669名中学生进行Beck抑郁自评问卷 (BDI-Ⅱ) 调查。结果 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90%, 其中中重度抑郁症状发生率为9.68%;是否独生子女之间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4.775, 201.400, P值均<0.01) , 女生 (25.58%) 高于男生 (22.41%) , 高中生 (28.66%) 高于初中生 (19.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年级、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与中学生抑郁产生有关 (P值均<0.05) 。结论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鸡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特点及症状 篇7

1 鸡流感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的一种疫病综合征。不同日龄、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鸡均可感染发病。野禽中储存的流感病毒或病 (死) 禽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被污染的水源可能长期存有流感病毒。该病可通过与病 (死) 禽、带毒分泌物、粪便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蛋托 (箱) 、垫料等接触而传染, 还可通过带毒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垂直传播。吸血昆虫也可传播该病。禽流感在临床上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大小鸡只都可发生, 发病后鸡群突然出现大量死亡, 头部肿大, 冠和肉髯发紫, 鸡腿、爪鳞片下出血, 发病后1~7d死亡率可达100%。剖检可见鸡的胃肠道严重出血, 消化道粘膜呈红色。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危害产蛋阶段的鸡群, 鸡群感染后一般很少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不造成死亡, 精神、采食均正常。最主要的症状是产蛋率突然连续下降, 每天下降5%~10%, 一周内可降到40%左右, 并且是产蛋刚刚上到高峰的青年鸡群最容易发病。剖检的典型病理变化为:腺胃粘膜小片出血, 肌胃角质膜下有时有出血斑, 肝脏表面有条状黄色压痕、边缘有出血点, 卵泡变形, 表面凹凸不平, 输卵管粘膜潮红、内有条状灰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2 鸡新城疫

主要为突然发生, 见于各种日龄鸡, 成鸡发病多见于产蛋末期4~7月份, 鸡处于新城疫疫苗免疫的末期, 抗体滴度降低免疫能力已急聚下降;温暖季节, 鸡受应激增加, 抵抗力削弱降低。初产鸡群常在开产后1~1.5个月发生。鸡新城疫疫情有时与其他病毒病或细菌性传染病混感发生。有的表现慢性化或非典型性, 临诊病鸡鸡冠、肉髯发紫, 有呼吸音, 排水样便, 粪便呈黄白色、灰白色、红色、绿色。剖检病死鸡嗉囊呈半气鼓状态, 气管、心冠脂肪出血, 腺胃乳头、肌胃角质膜下、小肠、盲肠、扁桃体、直肠黏膜等部位均有出血变化, 有时出现呈神经症状。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通常雏鸡或成鸡群突然病死鸡增加, 病鸡排出黄白色稀便, 群体性精神状态差, 采食量降低, 而剖检可见鸡只胸肌、腿肌有密集的出血斑, 法氏囊囊体肿胀发亮光胶样水肿, 或变得如紫葡萄样, 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

4 鸡马立克氏病

以神经型和内脏型, 眼型病鸡为主。蛋鸡3~5月龄间发病。发病率达3.0%~7.4%不等, 显性病鸡致死率高, 基本全部因为运动与采食障碍而发生死亡。

5 鸡痘

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 夏秋季节多发。主要通过皮肤损伤传染, 其中蚊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播因素。鸡痘通常有干燥型和潮湿型两种类型, 干燥型在鸡冠、脸和肉垂等部位, 有小泡疹及痂皮。潮湿型感染口腔和喉头粘膜, 引起口疮或黄色伪膜。皮肤型鸡痘较普遍, 潮湿型鸡痘之死亡率较高。两类型可能同时发生, 也可能单独出现;任何鸡龄都可受到鸡痘的侵袭, 但它通常于夏秋两季袭侵成鸡及育成鸡。本病可持续2~4周。通常死亡率并不高, 但患病后产卵率会降低达数周。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流行特点、症状】推荐阅读:

流行学特点07-09

疫病流行特点07-10

现在流行不流行09-04

流行歌词06-23

流行现况06-30

国际流行07-03

服装流行07-09

爆发流行07-23

控制流行08-15

流行新语08-17

上一篇:透镜数控加工效率提高下一篇:一年级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