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卫生装备(精选8篇)
军事卫生装备 篇1
1 引言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军担负的任务有了新的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应用的重要方式[1]。应急保障旅卫生分队是全军机动卫勤力量的骨干,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十五”以来,全军应急保障卫生分队狠抓装备建设,在执行历次军事任务和抗震救灾等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但与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2 应急保障旅卫生分队装备建设存在问题
2.1 装备灵活性差
不能根据不同卫勤保障需要组合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可完成不同任务的机动医疗保障单元,成建制携带装备针对性不强,带来输送和工作开展上的不便利。现有成建制的卫生装备功能虽强,但其建立在分级救治保障模式上的配备也不适合多样化任务的要求。
2.2 卫生装备运输条件要求较高
主要都是以陆路保障为主,在船、艇、舰上装载与展开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诸如装备的装载、固定工具、装备的抗震性能等,利用空运远距离投送此类卫生装备研究实践也不多。
2.3 机动性能偏弱
卫生分队装备除“两成一力”的轮式装备外,其余2套方舱和大量的保障装备物资均进行装载,现有卫生分队编成中,运载工作多依托其他运输部队的运力。多样化军事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保障形式多样,卫生分队装备应做到无需申请特殊运力就能实现自行机动、展开、撤收。
2.4 不能适应多样化救治任务的需要
如快速进行检验检查装备、“三防”救援装备等尚未配备,用于日常医疗保障的专科功能模块如五官、妇科等尚无配套装备,另外常规救治设备的先进性也有待于提高[3]。
2.5 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与现有医院平时的信息化水平相比,野战卫生装备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明显落后,目前的信息也仅限于医疗单元内部,无法互通互联。主要体现在物资流、伤员流、信息流“三流”不畅,物资管理“人工化”,伤员资料“纸质化”,医疗信息“单机化”。
2.6 野外生存装备还不配套
卫生分队执行任务时的生活保障和自身防卫、防护装备尚未成系统的配发,不利于恶劣环境下持久性任务的完成。
3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分队装备建设需求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卫勤保障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提出装备建设的需求与方向,从硬件上促进卫生分队整体保障能力的提高。
3.1 集结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受领任务,对卫勤保障需求进行分析,制定计划,按时限完成人员和物资装备的收拢、集结与装载。由于任务紧急,准备时间短,无固定抽组模式,所以要突出装备功能组合灵活性。
3.1.1 适应模块化组合
装备呈模块化设计,提高单装作业能力,各模块具有独立的医疗功能和完善的水电和机动保障能力,模块间又可联系成大的保障单元,在抽组时可依据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作战环境和技术条件等灵活组合,无需成建制携带。
3.1.2 适应多方式装载运输
因任务要求多样,环境、地理条件多变,装载工具不可能是固定单一的,而是多方式的,所有装备要求标准化、模块化,便携性好,适合并方便常用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工具的装载,特别要关注对空投的适应能力,很多情况下要综合应用多手段实现快捷的装载机动保障。
3.2 组织开进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人员、装备等向指定地域开进。要求装备机动方便,避免途中各种原因损坏,确保顺利机动至目的地。
3.2.1 机动性能强
非战争军事行动立足于国内和国际的安全战略,常出现远距离、不确定交通条件下机动,要求在频繁机动中完成救治工作。卫生装备机动能力建设决定着其保障能力的发挥,所有装备均应有较强的机动性能。
3.2.2 环境适应能力强
现有卫生装备基本上无抗打击能力,道路适应性低,无核化生防护和有针对性装备伪装。机动途中的各类安全问题解决不能只依靠外力,应同步列入与装备自身建设中统一设计。
3.3 展开救治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到达配置地域后展开医疗单元,实施各项卫勤保障工作,并做好自身生活、通讯、警戒、防护等保障,要紧紧围绕具体任务抓装备救治效能。
3.3.1 智能化伤员搜救装备
引入射频识别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能在野战环境下发现生命迹象,简单判断伤情和生命体征,跟踪伤员的生理状态,实现生理信息向相关医疗机构的传递。
3.3.2 单兵救护装备
我军现有单兵自救互救装备发展不快,功能较单一,随着保障环境多样性变化,第一时间有效救治对愈后意义重大。单兵救护装备性能上应以适用单人自行操作为主,实现止血、固定、包扎甚至补液和生命支持[4]。卫生分队应常规配足此类装备,以便对非军队人员救援保障时使用。
3.3.3 高新技术装备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要尽早尽快将高科技应用于装备建设,解决医疗救治重难点问题。现有先进检诊设备如CT、MRI,平时医疗保障已很普及,应研制其在野战条件下的机型,进一步列装,以满足对特殊伤情的诊治需要。
3.3.4 远程医疗系统
现有远程医疗系统功能仍较局限,性能不是很稳定,特别是气候条件对信号传输影响较大,应配备视、音频信号清晰稳定的传输与接收系统,拓展系统在会诊以外的影像、教育、电视会议等功能,条件允许可逐步将远程手术系统应用于机动卫勤保障,在早期实现重伤员的有效外科救治。
3.3.5 便捷的制氧制液装置
在灾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常常在恶劣条件下瞬间产生大量伤病员,短时间血、氧、液消耗大,补给困难,卫生分队配备便捷的制氧液装置,应用简单材料满足自身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对救治机构长时间开设也是必要的。
3.3.6 核化生防护和侦检装备
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复杂,卫勤人员随时都可能处在核化生污染的环境中,现有装备配备标准仅列装“三防”医学救援队,卫生分队在医学救援中还将担负“三防”任务。所以在装备中应增加以下3类:一是个人防护用具和装备;二是核化生污染报警和侦检装备;三是专用洗消和救治设备。
3.3.7 专科模块化单元的设置
增加研发除战创伤救治以外的其他医疗功能模块,如五官、妇产、牙科、儿科、心理咨询等,这些在灾害医学救援中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完善的医学救援系统不仅能拓展卫勤功能,还可减少转送的工作量,有益于持久救援。
3.4 伤员后送与撤收阶段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将伤员后送至后方医疗机构,撤收、装载物资等待返回,需要便利、安全的后送伤员装备。
3.4.1 现代后送装备
后送装备应集治、送、通信为一体,能满足各类伤情伤员的运送,便于乘载,救治设施齐全,保证转运途中连续治疗和必要的急救措施的落实,还要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免受武器和灾害性气候、地质条件的侵害。后送方式上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的中远程输送。
3.4.2 防干扰装备
由于装备作业环境较为恶劣,复杂电磁环境和地质气候条件中电磁波、变化较大的温湿度会对卫生装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使其难以正常发挥稳定的性能,影响远程会诊和各类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除卫勤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类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外,主要卫生装备还应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和恶劣条件下持续作业的能力。
3.4.3 生活基本保障装备
自我保障是生存和业务能力发挥的前提,现有装备仅有供饮食保障的炊事车。独立开设保障单元和延伸医疗以外的救援功能都对卫生分队生活设施保障提出较高要求,应利用现有后勤装备的建设优势,配备能自行提供稳定水、电、气、暖保障的装备,如淋浴车、被服洗涤车等。
4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装备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4.1 装备建设要与国防战略思想相一致
我军卫生装备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世界军事变革的大趋势,立足于国防战略的全局高度进行谋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遏制危机和军事冲突的根本方向上加快建设步伐,创新装备保障模式,形成一体化综合保障能力。
4.2 装备建设要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任务相一致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就是要实现保障功能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科学化,装备建设要以三军联勤保障为需求为牵引,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优化使用社会资源,综合应用管理科学,实现卫勤保障装备效能的整体提高。
4.3 装备建设要与平时卫勤保障相协调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参与地方保障以及军地联合保障的情况增多,卫勤保障也由战争行动时单纯的战创伤救治为主向多元化卫勤保障功能发展,工作内容更接近平时卫生勤务,引入民用技术[5]、研制军民通用装备既是一体化保障的需要,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平时的训练和对装备的熟悉、保养。
4.4 装备建设要注重与国际接轨
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样式多样,常需与境外人员联合执行任务;保障要求高,国外在灾害医学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装备建设先进,值得借鉴。一是技术上加大科研创新,使骨干装备技术水平尽快达到同期国际水平;二是设计理念、功能模式与国际接轨,使用条件上注重通用性,电源、零配件国际通用,便于维修;三是设备应使用开放试剂,便于补给。
参考文献
[1]赵锐,张雨龙,王涛,等.战区总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2):246-248.
[2]曹文献.着眼有效履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努力提高抗震救灾卫勤综合保障能力[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5):1-4.
[3]纪春雷,孙喜文,李杰,等.从抗震救灾看我军卫生装备使用情况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66-67.
[4]索再萍,王运,刘训.现代野战急救卫生装备特点与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2):38-40.
[5]何光全.野战卫生装备的设计制造理念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1):33-34.
军事卫生装备 篇2
关键词: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犯罪构成 认定
一、刑法为什么要增设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我国1997年刑法在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规定,对破坏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等地方公共设施的行为,无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在分则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中对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事设施的行为,却规定只有故意才承担刑事责任,这显然与刑法设立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的立法宗旨不符,并且在刑法分则的条文之间也不和谐。第一,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言,破坏地方公共设施与破坏国防军事设施相比,后者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比前者小,特别是在战时,这种危害性更大。第二,对于社会危害性不相上下的两种行为,前者无论在故意还是过失情况下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后者只有在故意情况下才承担刑事责任,在过失情况下却不构成犯罪,显然与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
此外,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比较突出,严重危及到国防安全。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的安全,惩治破坏军用设施的犯罪行为,在中央军委法制局的积极协调下,全国人大代表、总参通信部部长徐小岩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其他42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修正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的议案》,受到全国人大议案审查委员会高度重视。议案立案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刑法室主任郎胜等专程到部队开展立法调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军委法制局对修正条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其作为刑法修正案(五)草案中的一项内容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讨论。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最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的罪名
我国刑法的一个特点是:刑法分则只规定条文,除少数犯罪外,一般不规定具体罪名。而司法实践中具体罪名的适用,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加以确定。例如,1997年刑法分则中的413个罪名,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1997年12月25日)加以确定。1997年刑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陆续通过系列刑法修正案,对刑法的有关条文作了修改、增加或删除,致使刑法原有罪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罪名的变化也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2003年8月15日)加以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通过后,“两高”目前还尚未对刑法修正案(五)增加的罪名数量以及名称加以确定。在此期间,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五)对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增加的一款,罪名应为过失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全国首例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也已在京宣判。据报载:2005年3月22日16时,李东驾驶铲车,在门头沟某矿矿区东侧土路进行铲石料作业,作业现场附近有书写“国防通信线路严禁挖掘、取上、钻凿、建房等施工”字样的警示牌及“下有光缆禁止取土”字样的水泥标石。李东看见标志牌,知道有军用光缆通过,仍心怀侥幸继续铲石作业,将解放军某部国防重要通信光缆铲断,直到当日22时40分该光缆被修复,致使该部队中断通讯374分钟,造成经济损失共计169.6余万元。案发后李东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法院经审理认为,李东在铲石料过程中,因过失破坏重要军事通信,致使部队遭受经济损失,造成严重后果,已构成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2005年11月6日,门头沟区法院以李东犯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赔偿解放军某部经济损失169余万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本罪被确认定为新罪名且成为司法判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本罪的罪名应当以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为好。理由是:第一,“破坏”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表示行为人有意使物品、社会秩序、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事物被毁坏,而“损坏”,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物品失去原有的效能或丧失全部或部分价值。第二,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行为侵害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相同,但在主观方面出于故意或者过失的犯罪,一般都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前者为故意犯罪,后者为过失犯罪。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均为故意犯罪,而第二款规定的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都是过失犯罪。再如,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是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而第二款规定的是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由此可见,刑法对故意犯罪,用的都是“破坏”,而对过失犯罪,用的都是“损坏”。如前所述,我国刑法中的具体罪名实际上是由两高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加以确定的,因此,为了保持刑法分则中过失犯罪罪名的一致性,笔者建议“两高”在对刑法修正案(五)正式确定罪名时,将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确定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概念和特征
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是指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防建设。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是国家的重要国防资产,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损害和侵占国防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危害军事设施。”因此,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都
将损害部队战斗力,削弱国防能力,危害国防安全。
本罪的犯罪对象有三种:一是武器装备,它是武装部队直接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包括冷兵器、枪械、火炮、火箭、导弹、弹药、爆破器材、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作战飞机、战斗舰艇、鱼雷、水雷、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通信指挥器材、侦察探测器材、军用测绘器材、气象保障器材、雷达、电子对抗装备、情报处理设备、军用电子计算机,野战工程机械、渡河器材、伪装器材,“三防”装备、辅助飞机、勤务舰船、军用车辆等武器装备。二是军事设施,是指国家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建筑、场地和设备。包括指挥机关、地面和地下的指挥工程、作战工程;军用机场、港口、码头;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洞库、仓库;军事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信、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规定的其他军事设施。三是军事通信,是指军队和武装部队为实施指挥、运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它是保障军队和武装部队指挥的基本手段。如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
(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所谓损坏,是指使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毁灭或损毁,全部或部分地丧失其正常功能。损坏的方法有多种,如:因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交通肇事、建筑施工、采石取土、钻探打眼、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等方法,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被毁灭或损毁。此外,除了物质上的有形损坏,还可以采用诸如发射信号干扰,占用军用无线电频率等方法,使军事通讯无法正常进行。
同所有的过失犯罪一样,构成本罪,还必须具备实际造成损害的严重后果,如果虽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但没有给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损害并不严重的,不构成本罪。
(三)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本罪,但司法实践中,常有单位因施工、爆破、建筑、作业等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被毁坏的情况,对此,可以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不对单位处罚。
(四)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四、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认定
(一)注意划清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界限。它们在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主观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其主要区别在于: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本罪侵害的对象只限于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用设施,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对象均为社会公用设施。
军事卫生装备 篇3
1军事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现状
第三军医大学自2007年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五年制本科学员,截至2014年7月底,已有4届学员完成了《军事卫生装备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由于尚未建成集系统性、综合性的军事卫生装备实训基地,学员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见习方式。见习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现场观摩卫生勤务见习展室,动手操作,了解我军现行小型卫勤装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和意义,掌握包扎材料与装备、止血器材与装备、固定器材与装备和复苏器材与装备的战术及技术要求;二是通过到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野战急救医疗队现场观摩,亲身感受,模拟操作,了解我军现行野战卫勤装备的体系组成及主要用途,掌握野战救护车辆和机动医疗装备的战术及技术要求。
卫勤教研室陈列的小型野战卫勤装备是从师以下部队卫生装备中挑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如军医背囊、卫生员背囊、折叠式担架、野战手术灯、野战手术床、吸引器手术冲洗机、急救箱、野战净水器和野战储血箱等。但是教学用卫勤装备品量难以达到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标准,大部分滞后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而且多代并存。另外,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操作不当的情形,导致部分装备已经无法正常使用。通过现有陈列的装备,无法让学员真正了解到我军卫生机构最新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野战急救医疗队的各类卫生装备经常应用于西南地区灾后救援,装备紧贴实战需求,且配备专职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和存放条件有序陈列。然而对于部分大型机动医疗装备,没有配套演示操作的模拟伤员,学员也无法动手实践,更多地是参观装备和听讲解员讲述,无法对野战卫生装备实行全方位的操作练习,脱离了实战要求。
2军事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探索
2.1现有尝试
目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于工程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相对而言医学操作技能的培训尚欠缺。而军队要面向实战,必须加强卫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卫勤保障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医学操作技能尤其是急救技能的培训。为此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拓展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尝试中,安排全体本科学员参与了急救科培训中心关于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不仅了解了常用的急救医疗装备和急救知识,还能较熟练地操作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实施心肺复苏,也为开展实战化训练提供了有力的后备保证。学员对此次增加的教学内容普遍反映良好,认为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在随后的军事卫生装备理论教学中,本届学员对急救和后送装备一章内容的理解较往届学员明显加深,而且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现院校教育训练向部队靠拢,第三军医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综合演练,往年一般由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高原医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并不包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员。为贯彻习主席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指示,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本届大四学员(在结束《军事卫生装备学》学习后),首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联合作战卫生联勤保障演习。演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备等级转换、组织机动、卫勤力量部署、战术卫勤保障四个方面。演习中按照伤员流理论,参练的卫生装备划分为急救装备、后送装备、诊疗装备、保障装备、防疫防护装备、信息装备和专用装备,以及机动医疗系统多个单元[3]。学员重点对大型卫生技术车辆(急救车、手术车、X线诊断车、卫生防疫车和灭菌挂车)、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B超机、电动喷雾器、心理测评仪等卫生装备进行了分组学习。根据卫勤保障任务的变化,在卫勤演练中卫生装备通常是动态使用的,学员在医院和学校各相关教员的指导和协助下有序完成对卫生装备的装载、机动、展开、救治和撤收过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通过此次联合作战卫生联勤保障演习,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我陆军军事卫生装备和器材功能和技术指标,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卫生装备的操作使用。
2.2进一步拓展
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员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会面临军事卫生装备的评估、购置,卫生装备的维修、质量控制,以及卫生装备的设计、研究开发等工作。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加强学员在军事卫生装备维修、管理、研究和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正在筹备军事卫生装备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已经建成的生物医学传感器实验室和医学电子学实验拥有的标准化实验教学仪器和示教仪,回收附属医院临床淘汰的医疗设备,进一步引进维修学习机、专业工具软件,并培训相关师资技术人员,对淘汰的医疗设备进行修复、改装和改进,同时指导学员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军事卫生装备研发工作。
由于军队医学院校培养的学员最终将走进基层部队,通常会去师级及其以下卫生所/队工作,因此在军队卫生装备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训练装备与部队配发新装备的衔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员经过前期实地调研多支部队军事卫生装备配备情况和参与实地卫勤保障演习,已与某些部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下一步将通过学员下部队实习的形式,安排学员到指定部队实地观摩我军现行的卫生装备,从而了解我军卫生装备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思考改进的方法并反馈给学校或相关研发单位进行攻关解决。通过派遣学员到部队实训的方式,将使得军事卫生装备教学更加贴近部队实际需求和实战要求,同时也能锻炼学员的任职能力。
3结论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军事卫生装备学教学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尝试通过急救知识培训和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拓展军事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学员在拓展教学中,强化和巩固了军事卫生装备理论教学内容,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展望了进一步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军事卫生装备实践教学的两种方式。期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创新尝试,为我军开展实战化训练增强后备保障力量,进一步推动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需求,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号召,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军事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方式。尝试通过急救知识培训和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拓展军事卫生装备学实践教学内容。前期实践证明拓展内容能强化军事卫生装备理论教学效果,增强学员面向实战的卫生装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展望了进一步拓展军事卫生装备实践教学的两种方式。
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研究 篇4
军事装备学以武器装备为对象,重点研究装备发展、保障、管理和相关技术问题[1]。工效学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重点研究人、机、环境及相互关系。军事装备工效学是二者的交叉学科。1989年中国人类工效学会(Chinese Ergonomic Society,CES)成立,并于1991年成为国际人类工效学会成员,推动了我国工效学发展。在军事装备领域,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2]、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3]、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4]和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在工效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由于军事装备种类复杂、型号众多,同时各单位研究侧重点不同,军事装备工效学尚未形成完整研究体系。深入研究学科基本问题,科学构建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全面发展,对于提高装备安全性、舒适性、实战化水平,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减少军事职业伤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装备竞争性采购,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军事装备在工效学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使得推动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1)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装备走向“实战化”的必经之路。我国装备经历了引进、仿制和自主研发的道路,研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战术技术性能指标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从参加国际联合军事演习和竞赛情况看,“实战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5,6],其实质主要是装备综合效能不高。装备综合效能E满足
式中,A为装备使用可用度,D为装备可信度,C为装备固有能力。装备是否符合工效学要求(即可用性高低)大大地影响着装备固有能力和使用可用度,进而影响装备综合效能。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
(2)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解决“人-装-环”问题的关键。人员、装备和环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三者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装-环”问题极大影响着人员工效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例如,通过对优秀装甲车辆驾驶员的调查,高温环境闭窗驾驶耐受时间只有1.5 h[3,7]。实际训练中,经过4 h连续训练,驾驶员出驾驶舱甚至需要“架”出来。此外,还有振动、辐射、舱室微环境等问题。“人-装-环”问题降低装备舒适性,影响作战人员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迫切需要运用工效学理论,探索三大要素的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方法,规范装备的研制和设计,解决“人-装-环”问题。
(3)军事装备工效学是战斗人员职业健康的“保护伞”。随着军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部队训练强度的加大,战斗人员作为武器装备的操作者,长期处于噪声、冲击、有害气体等密闭环境,带来的职业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对于服役期较长的人员,普遍面临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听力下降等伤病的长期困扰[8,9,10],给个人、家庭和医疗保障等都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11,12],但要根本性解决还需要通过军事装备工效学。
(4)在装备定型试验、部队试用和部队训练中,还发现了大量不符合工效学要求所导致的严重问题。例如:某型步兵战车驾驶舱布局不合理,导致“死界”过高,无法完成高速接近车辙桥等战术动作;某两栖装甲装备因逃生通道狭窄,出现安全隐患;某型主战坦克舱门设计不科学,严重影响战场救护[13]。总之,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对于提高军事装备可用性、更好发挥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提高战斗人员持续作战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现实意义。
2 学科属性与名称
目前,关于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属性与名称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分析不同观点和形成原因,利于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奠定基础。
2.1 学科属性
在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与军事装备工效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军事装备学、军事人机工效学和工效学等[14]。工效学是管理学中二级学科管理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军事人机工效学是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二级学科军事医学下的三级学科。军事装备学是军事学中二级学科军制学下的三级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军事装备学为军事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由于GB/T 13745—2009侧重于为科技工作服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在权威军事装备学学科专著中,将装备技术理论纳入该学科范畴[14],为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GB/T 13745—2009中的工程心理学、人体测量学、安全人机学、工程控制论和安全人机工程等学科都与军事装备工效学密切相关。从工效学发展来看,工效学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由于军事活动主要围绕人和武器装备展开,因此工效学在军事领域以军事装备领域为核心。同许多学科的起源一样,工效学的产生也是源于军事领域。因此,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发展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推动工效学在国内军事装备领域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促进工效学的回归与再发展。
2.2 学科名称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从各国工效学发展历程来看,因关注侧重点的不同,有多种名称。英文名称有human factors、ergonomics、human engineering、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和engineering psychology等。中文名称有工效学、人机工效学、人类工效学、人的因素学、人因工程和工程心理学等。
在军事装备领域,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完整研究体系,而俄罗斯在这方面还有差距[3]。同样,美英2国在工效学名称上也曾经有所不同。英国称为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将其作为武器装备采办中人因综合集成(human factors integration,HF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美国有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和人因工程(human engineering,HE)2种称谓,并将其作为有人系统综合集成(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HS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当前,美英2国在军事装备工效学方面都不再纠结于称谓,更多倾向于将其等效使用[15],或者称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HFE)。基于此,选用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作为名称,仍译为工效学。由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军事装备技术的特殊性,因此将军事装备工效学译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ilitary equipment。
3 内容体系
确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内容体系,既要深入了解国外工效学在装备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又要结合国内军事装备学学科特点,符合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要求。
3.1 研究对象
军事装备学紧紧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1]。它们与装备全寿命周期阶段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工效学以“人-机-环”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对于军事装备而言,“人-机-环”系统如图2所示。
军事装备工效学作为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中的工效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军事装备学研究内容体系较为完备,见表1[1]。工效学以“人”的特性、“机”的特性、“环境”特性、“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环”关系和“人-机-环”系统总体性能7个方面为内容。
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内容是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包括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论证、研制、使用等所有工效学研究内容。
3.3 学科体系
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还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发展现状[16,17]。同时,还要摒弃与相关学科(如人体测量学、环境医学、“人-机-环”系统工程学等)的“门户之见”,以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如图3所示。
3.3.1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装备全寿命周期中的工效学活动,将工效学融入装备论证、研制、试验、定型等全过程,在顶层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例如,装备采购中军事装备工效学活动如图4所示。现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成为当前制约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的瓶颈。
3.3.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各个军种、兵种装备实际情况,根据装备作战需求,确定各自的工效学要求,建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用于装备设计、研制和生产等过程。以装甲装备为例,外军就建立了十分详细的规范体系,具体到诸如舱门开启方式都要按工效学要求分类设计(国内只有一种方式),不同类型装甲战斗车辆的开门方式如图5所示。
3.3.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解决不同类型军事装备的工效学关键问题,提高装备舒适性、安全性,提高作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表2列举出了部分军事装备工效学关键问题。
4 结语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促进该学科发展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综合效能、提高人与武器结合程度、减少战斗人员职业伤害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必要。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该学科属性和规范学科名称,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该学科应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发展。对于工效学在军事设施等其他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论证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的必要性,明确学科属性、名称、研究对象等基本内容,构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方法:从实战化要求、人机适应性、职业伤害等方面分析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工效学和军事装备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从3个层面构建学科体系。结果:明确了学科基本内容,确立了学科体系,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结论: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推动该学科发展。
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 篇5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法。”科学历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往往伴随着方法的突破。长期以来影响军事装备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贫困”。
1 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1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研究方法是进行军事装备学研究的必要手段,没有研究方法就无法进行研究。不幸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军事装备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仅未得到比较普遍和足够的重视,而且有许多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有些学者认为,军事装备学研究是一个大杂烩,不需要任何研究方法,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从事军事装备学问题的研究。因此在军事装备学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学术文人化”倾向,做研究等同于“写文章”,只是收集资料加苦思冥想,然后一挥而就。不讲求方法,没有运用方法的自觉。还有些人认为研究方法的获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通过自己长期的研究工作,自然而然就积累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不必接受专业训练。然而现在的装备活动较过去更加复杂多变,军事装备学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而且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仅仅通过自发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自发地积累一些历史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也无法满足军事装备学高水准研究的需要。目前,我国军事装备学界掌握的研究方法还不够,由于不注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运用,对方法论的研究也相当薄弱,大多的学者侧重于传统方法,很多研究人员没有很好的或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而传统的国学基础也日益弱化。提高我国军事装备学研究人员的方法论意识,加强他们的方法论素养,增强研究与使用研究方法的自觉刻不容缓。
1.2 采用的方法相对单一
军事装备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包含有基础和应用、理论和技术等不同层次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军事装备学的研究不可能只采用某个单一的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必须综合采用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和各种具体的技术方法等。根据我们对军事装备学相关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统计,以及军事装备学相关著述给出的研究方法看,传统方法占绝对优势,占81.4%,其中历史分析方法占54%。这说明军事装备学领域,传统的定性研究和经验性描述的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多数研究成果缺乏量化分析,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增强。近两年,虽然科研手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现代化科研手段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真正精通现代科研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人员较少。再加上学术科研又缺乏规范等,造成军事装备学研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当前军事装备学领域许多重大课题涉及面广,内外相互关系复杂。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如果仍然采用以往那种定性的、理论描述的方法,显然是力所不及的。只有通过开放研究尤其是各学科专家的知识集成,积极引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充分运用数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加强量化分析,军事装备学研究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1.3 移植的痕迹比较明显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必然与其他某些学科的对象相联系。特别是对于军事装备学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军事科学分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可能就是另一门科学的专门研究对象,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相互移植。从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移植法”(Transplantation method,即把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加强科学的横向联系和打破单一性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但是,在强调研究方法移植的同时,必须同时解决好与本领域的融合问题。从目前军事装备学界对基本方法的研究情况看,多是继承和借鉴了相关科学,特别是后勤学的研究方法,换言之,基本上都是“移植”而来。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与研究对象结合不够紧密,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痕迹明显等现象,在军事装备学领域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对相关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移植的同时,如何解决好与本领域的融合问题是当前军事装备学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
1.4 综合研究的程度不够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吸取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而逐步提高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作为技术性较强,融军事、经济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军事装备学,更有必要进行综合研究。综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装备部队的整体能力,研究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各系统、各单位、各专业的相互联系与合作。目前,这种联系、交流与合作是有的,但远远不够。有的只图形式,而无实质内容;有的实行自我封锁,自安自乐;有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宁可维持落后的现状,也不愿他人插足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军事装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实行综合研究,重要的是要打破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在思想观念上,要打破本位主义的界限,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广博地收集信息,充分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大胆地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系统、本单位、本专业的人员,要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实施联合攻关。实践表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员很难对本专业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而补入的另一专业人员不久就会提出其他新的问题;某一问题,对指挥人员来说可能很难,而对技术人员来说则可能不难解决;某一问题的研究碰上“拦路虎”,一旦采用其他方法则可能迎刃而解。因此,要把装备部队的能力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实行综合研究。
1.5 缺乏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方法论是研究问题所应遵循的途径和研究路线,它的任务是研究和评判具体的方法,是将某一领域分散的各种具体方法组织起来并给予理论上的说明。如果方法论不对,有再好的方法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近年来,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一般科学方法,以及经济、技术、管理与军事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引入,对军事装备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宏观上,我国军事装备学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还缺乏一套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综合这些众多方法的方法。导致目前军事装备学动态性和对策性研究占很大比重,基本是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以至于现在的我国军事装备学研究,大多不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缺乏真正的学理研究。军事装备学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并且又有许多伴随系统相关联的活动系统。一般来说,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这些属性寓于在同一个系统之中。解决如此复杂的系统问题,用某一种或几种方法显然是不行的,需要我们把众多的方法整合在一起。这必然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而这一点也正是当前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欠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研究方法创新的时代需要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学理论的引入,对军事装备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研究方法并没能与时俱进,限制了理论向纵深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当前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
2.1 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装备活动方式。一体化作战要求一体化的军队编成结构,它改变了以往合同作战和协同式联合作战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军事活动方式,对军事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军事装备活动系统是军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斗争环境、军事总体思想、军队编制体制、军事活动方式的整体变化,必然导致军事装备体系及其相应活动方式的变革,近而牵引着军事装备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转变。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僵化,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形态的需求,以及更好地把握信息化战争的本质,有效指导军事装备工作实践,必须创新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
2.2 我军使命任务和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的迫切要求
军事装备学研究应紧紧围绕我军的使命任务和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积极展开,随着我军使命任务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新时期我军的使命任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性课题。因此,军事斗争装备准备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军的军事装备学研究必须适时做出调整,在以增强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能力同时,全面提高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其中必然也包括了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的调整,进而是方法论的相应调整。由于近年来我军装备能力建设主要是针对“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展开的,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装备活动实践中,急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来有效地处理好“战”与“非战”的关系,解决如何避免“两种部队、两种能力”的问题。
2.3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军队建设与发展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意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体系。因此,在军事装备学研究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的就是与时俱进地推动和促进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装备活动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军事装备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求发展。应紧密结合新时期军事斗争对装备发展的需求和装备发展的现状、环境及现实条件,紧密结合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战争装备保障的特点与规律,创新军事装备的发展、保障、管理和指挥方法。研究方法不但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现阶段装备工作的实践活动提供有针对性指导,还要有效地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促使军事装备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2.4军事装备学深入发展的内在需要
军事装备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装备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科学问题包含有人的因素,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自然科学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因此,解决军事装备学问题不应该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因果逻辑、理性分析下的“解释”原则。而我们现在的做法基本上是机械地把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还原方法论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系统方法论引入军事装备学研究,试图用实验、工程设计等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方法完全解决装备问题,这就必然会带来不适应性。另外,随着装备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人们的头脑能否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已成为当今以军事革命为特征的装备活动实践的关键,目前传统的从经验的视角描绘和解决军事问题的研究方法也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以往那样做还是行得通的话,那么,在现代电子信息化条件下,随着现代战争节奏、作战方式和保障方式历史演变及转换速度的加快,这种不适应性就更为突显了出来。迫切需要通过研究方法创新来推动军事装备学的深入发展。
摘要:科学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突破往往伴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的贫困导致军事装备学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对当前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阐述了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时代需要,对军事装备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装备装备学,研究方法,军事创新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评估研究 篇6
1 基本概念
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概念是在军事物流装备和军事物流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军事物流装备是指用以实施军事物流活动的车辆、机械、器材、装具等装备的总称[1]。由于对军事物流装备的认识角度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按技术种类不同可分为机械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信息化装备和可视化装备等;按作业环节不同可分为存储装备、运输装备、包装装备、装卸搬运装备等;按军兵种不同可分为陆军物流装备、海军物流装备、空军物流装备和第二炮兵物流装备等。
军事物流流程是由若干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其基本作业可归纳为4种: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任何复杂的军事物流流程都可以分解为由这4个基本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所谓流程不同无非是其包括的作业环节数量多少和先后次序不同。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各项功能的实现靠的是由不同类别、不同型号的军事物流装备构成的装备系统,即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军事物流装备链就是由这些装备系统(功能系统)按照一定的流程关系相互啮合而成的“链”,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军用物资流经4个装备系统的次数和次序都是动态变化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包含4个神经元的Hopfield神经网络(如图1所示)。神经元A、B、C、D分别代表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装备系统既都是任务的输入端,又都是任务的输出端,不同时刻各个装备系统的任务输入和输出也不尽相同。
2 评估方法探究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所蕴藏的,或在一定条件下军事物流人员通过军事物流装备链遂行军事物流任务所发挥出来的符合需要的作用。对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进行评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选择什么样的量度来恰当地衡量效能的大小。如果已经准确地规定了任务轮廓,就可以用完成整个任务或完成某一部分任务的概率去表示效能。串联模型是军事物流装备链中最简单的链,其保障效能较易评估。假设装备系统i i=,1,2,…,n,在保障环节i完成相应的保障任务为一随机事件,且各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任务的概率为Ei(用完成任务的程度来表示),那么该装备链的保障效能E链(表示装备链完成任务的概率程度)的评估模型为:
然而,上述评估模型没有考虑到各环节任务的多变性、装备系统链接的动态性,对于一般链即类似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链,不能机械地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估。为此,我们采用SEA法对其进行评估。系统有效性分析(System Effectiveness Analysis,SEA)是一种动态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它通过把系统的运行与系统要完成的使命联系起来,观察系统的运行轨迹和使命要求的轨迹在同一公共属性空间相符合的程度,根据轨迹重合率的高低,来判断系统的效能高低[2]。这种评估方法,在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的评估中有其独特性。
3 基于SEA法的保障效能评估
3.1 概念体系
SEA方法基于6个基本概念:系统、使命、环境、原始参数、性能量度和系统效能,前3个概念用于提出问题,后3个概念用于确定分析过程中的关键量。对军事物流装备链而言,系统就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即由运输装备系统、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子系统排列组合而成的链;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适时、适地、适量地将物资送到部队客户提供装备保障;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性能度量MO,P,集合由4个指标构成:运输能力指标MOP1、存储能力指标MOP2、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和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
3.2 系统映射
3.2.1 运输能力指标MOP1的系统映射
运输能力是指运输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运输量(以吨为单位)。运输能力不仅与运输车辆的载重量、台数、性能有关,而且与运输距离、道路状况、物资装载技术有关。运输能力指标:
式中:A1为车辆完好率;A2为车速利用系数,与车辆的性能状况、道路状况、装载技术有关;A3为吨位利用系数,与装载物资、装载技术有关;N为车辆台数;G为单车标定载重量;T为作业时间;V为最高车速;S为运输距离。
3.2.2 存储能力指标MOP2的系统映射
存储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存储装备所能够储存多少物资的能力,通常以能够储存的物资重量计算(以吨为单位)。计算存储能力,先必须查定存储装备所工作的全部场所的面积或容积中能够用于储存物资的面积或容积有多少。假设存储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最大作业能力为E。则当最大作业能力E大于储存场所的存储能力C时,装备系统存储能力指标取C,反之则取E:
式中:Pi为第i类物资单位面积的储存量定额;Si为储存第i类物资的仓库有效面积;σ为实占面积占有效面积的比率(储备型仓库σ=70%,流通型仓库σ=45%)[3]。
3.2.3 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的系统映射
装卸搬运能力是指所有装卸搬运设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装卸搬运量(以吨为单位)。一般地说,当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组合形式一定时,决定仓库装卸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有效率(作业有效率E是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吞吐量P与作业量的比值D,其公式为:E=P/D)。
式中: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mi为机械设备i的最大起重吨位;bi为机械设备i平均起重吨位利用系数;ki为机械设备i一个工作班次实际工作小时数;ti为机械设备i完成一次作业所需机动时间数;ai为机械设备i水平机动时间系数。
3.2.4 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
流通加工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部队用户的需要,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一些辅助性的加工活动,包括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商品检验等作业。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可以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流通加工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决定流通加工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N和作业有效率E,则流通加工能力:
式中:P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流通量;D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加工量;N为机械设备的总作业能力;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
3.3 使命映射
由于各个环节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是动态的,既有时间上的随机性和又有流程上的关联性。假设在t时刻,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任务是S,运输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1。结合具体的军事想定(环境原始参数),完成使命任务S1的运输时间不高于一定的阈值T1,高于这个值,整个装备链完成保障任务的机会很小,所以将MOP1的值域限定在。由效能递减规律可知,保障效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超出一定范围效能反而减小。为此,MOP1的使命映射取其下限S1/T1。相同的原理,假设在t时刻,当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流通加工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2、S3、S4时,MOP2的值域限定在,取MOP2=S2/T2;MOP3的值域限定在取MOP3=S3/T3;MOP4的值域限定在取MOP4=S4/T4。
3.4 映射综合
映射综合是将系统映射与使命映射进行比较得到的度量值,反映系统与使命的匹配程度。用MOPi系i=(1,2,3,4)表示系统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用MOPi使(i=1,2,3,4)表示使命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中的下限。将MOPi的系统映射和使命映射进行综合,得t时刻各系统有效性指标:
设军事物流装备链完成任务S的总时间是T,则如图2所示建立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图:使命轨迹是装备链完成使命应具备的效能(即完成任务的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实质是一条定值为1的直线段;系统轨迹是指装备链瞬时保障效能Et链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介于0和1之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直观地考察军事物流装备链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的重合度(时间坐标轴与系统轨迹曲线之间的面积/时间坐标轴与使命轨迹曲线面积),进而求得军事物流装备链在担负任务S时的保障效能:
4 结束语
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SEA法有效地解决了其保障效能不易评估的难题,使军事物流工作者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保障效能,为军事物流装备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富奎.略论军事物流装备体系[J].仓库管理与技术,2008(4):3-4.
[2]沈浩.海军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43-48.
军事卫生装备 篇7
1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是指为了实现油料装备储存目标,按照油料装备储存运行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油料装备储存中的人、财、物、环境等相关因素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活动进行规范和统一。
1.1 是油料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是油料装备管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油料装备信息化、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当前,我军正在大力推进油料装备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油料装备的全面信息化,就一定会涉及到油料装备全寿命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储存这个重要环节的信息化就必要把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标准,才有了工作的参考、努力的目标,才有助于实现油料装备建设的全面信息化。
1.2 是提高油料装备储存管理规范化、统一化的必然要求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是油料装备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其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条令条例和标准制度,使各项工作得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离开了标准的协调和纽带作用,从仓库到战场的保障环节就可能出现了断链,就可能导致油料保障系统失灵,“快速后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加速我军后勤油料装备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促进油料装备储存工作的集中统一,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后勤保障能力,必须完善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走规范化、统一化的道路。
1.3 是提高油料装备储存完好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战争的快节奏和发起的突然性,使得后勤的保障越发艰巨,油料的需求更加的迫切,对油料装备的保障更加繁重。通过完善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促进油料装备储存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储存管理的有序、统一,是提高储存油料装备的储存质量、储存完好率,保证装备从仓库到战场、从平时到战时快速转换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4 是提高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效费比的有效手段
在油料装备的储存管理过程中,根据其油料装备的类别合理规划储存布局、储存方式和保管保养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储存管理规范,合理地分配、使用对于储存管理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益。
1.5 是进行油料装备质量等级转换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油料装备储存的标准化管理,以获得更加系统完整的储存装备质量信息数据,从而为油料装备的质量等级转换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依据。只有充分掌控了在储油料装备的质量情况,准确划分了等级,才能选用更合适的储存管理标准对装备实施恰当的储存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2 军事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为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油料装备保障需要,我军在油料装备储存管理的规范化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各油料装备储存单位都制定了一定的管理条例和要求等行政规范,但全军性统一的管理标准还不完善,大多都是各自为战、自成一系,在规范的统一、推广及使用范围与标准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2.1 资金较为紧缺,保障物资到位率不高
油料装备的储存过程中,不但仓库的维护需要资金物资,装备的保养维修维护则更需要资金物资,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行政管理定性的多,利用技术要求定量的少,其所需资金物资量的预算也不十分准确,实施过程中到位率又比较低,尤其是进行储存管理所涉及的各种油料等物资更是如此,比如对各种机动性的油料装备进行保养或定期发动时所必须的各种油品,就存在由于缺乏或不足而导致一些装备的保养不到位,发动不定期,从而影响了储存油料装备的质量。
2.2 管理人员技术缺乏,责任制度落实较差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是对储存的技术、经济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它要求管理的人员具有过硬的素质、熟练的业务、精湛的技术。由于储存管理又是一个事务繁杂的工作,其储存涉及到的油料装备多型号多,而每种装备的储存管理的细节也各有所区别,它又要求其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
2.3 检查监督中经验主义较为严重
由于没有储存管理标准,油料装备储存管理的检查监督缺乏有效的标准,其检查监督多留于经验,重于过程。例如对油料装备储存条件的检查,常常停留在是否有无温湿度,有无通风,储存地域是否清洁,登记是否完善,保养是否定期做过等易查易看的常规方面,而忽略了其可能严重油料装备质量或寿命的致命方面,如橡胶制品的防腐防裂等问题。
2.4 信息标准化程度比较低
当前我军的油料装备类型多,储存方式要求多,管理信息数据多,而储存管理中装备编码不规范,信息处理不规范、各业务部门管理信息共享率低等,导致油料装备储存管理信息标准化整体程度偏低。
(1)储存管理数据标准不完善,信息处理效率低。目前,我军各油料装备储存单位都在建立储存管理信息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大多数都是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等不标准、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难以实现部门之间的储存数据信息共享,使得系统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甚至有些数据信息还需要重新排列录入,这势必带来资源的浪费,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而严重影响油料装备储存管理信息数据的处理效率。
(2)储存管理信息数据各阶段的标准缺乏,数据的有效形成难。数据的有效形成包括采集、获取、处理、保存、更新,而当前我军储存管理过程中,其数据的各个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前期的采集和获取主要还靠人工作业,其准确率和适时性很难保证;后期的处理也欠缺必要的标准和规范,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可能出现信息不完整、不系统等导致数据不能真实反应装备储存管理情况;数据的保存和更新是一对矛盾体,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标准,其储存管理数据的保存没有标准,更新更是随心所欲,即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促进管理,又不能有效的对所储存油料装备质量进行监控。
3 编制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的几点建议
3.1 编制原则方面
3.1.1 合理分类
一方面由于油料装备的种类较多,并涉及多种材料,因此在规范时必须根据油料装备自身以及各种材料的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分类;另一方面,装备的储存方式又有多种,针对同一装备的不同储存方式时,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检查要求。同时在分类时也要注意统筹总括,不能过细过滥,要注重分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1.2 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
储存管理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行科学管理,完成油料装备的储存任务。因此,制订标准时必须从不同油料装备的不同要求和实际的储存条件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另外,制定储存管理标准时,一方面要符合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要制订得适当。亦即说,标准订得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求过高一是不易达到,二是不经济;要求过低了则不能保证管理要求的落实,影响储存装备的质量、寿命以及定级转级。
3.1.3 积极采用非军标的原则
采用非军标,可以引进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缩短标准的制定周期,节省资源,提高其标准的水平。因此,从标准制定的一开始就应执行《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关于采用非军标有关规定认真检索、搜索、研究、分析国内外的标准情况,确定是否有相应的标准可供不同程度的采用或参考。
3.2 标准组成方面
油料装备储存管理标准是为了建立正常的油料装备储存工作秩序和顺畅的运行机制所规定的标准,是油料装备储存工作的主体。通常情况下,标准应包括五部分(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9页)内容。一是储存管理总则,即储存管理工作标准的总纲,包括管理方针,管理总体目标等;二是储存管理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涵,包括储存管理任务、管理业务范围、管理工作性质、人员职责内涵以及岗位责任制等;三是储存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四是储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它对储存管理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储存管理效益的实现;五是储存管理工作绩效的考核和检验方法,它包括考核检验的内容、时序、方法及评分。
参考文献
[1]刘振志.军用油料装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2.
[2]卢宝亮等.军队仓储管理[M].后勤工程学院,2000,3.
军事卫生装备 篇8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其基本职能是弥合装备及器材供需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以保证平时和战时装备及器材供应的不间断。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消耗量大、时限急, 保障资源储备必须统筹考虑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 整体规划战备物资储备, 建立布局合理、军地联储、规模适度以及结构优化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装备及器材仓储的数量、品种结构和空间配置, 保持和发挥存储装备及器材的使用效能, 对于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1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为满足部队需要而进行的预先有计划的储存即为装备储备[2]。着眼于目前的国家安全形式, 军队一方面需要时刻为打赢战争做好充分的战备, 另一方面又要为随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预有准备。为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需要, 保证保障资源及时、准确、连续、有效地为部队提供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 应把握以下原则[4]:
(1) 选取模型要符合装备储备的基本规律; (2) 根据保障资源类型的不同, 采用不同精度的模型表示; (3) 多视角, 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多个方面逐步逼近。
装备及器材储备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库存装备及器材的型号、品种、规格和数量准确, 齐全配套, 发陈存新, 并根据装备及器材的存储要求, 合理地安排储存场所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进行适时保养, 保持装备及器材的原有使用价值不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不同于日常战备储备, 为了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需要, 充分发挥仓储装备及器材的效能, 在建立装备及器材储备时, 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 根据需求, 科学设计储备内容[5]。 (2) 突出重点, 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3) 优化结构, 合理构建储备布局。
储备通常分为战略储备、战役储备和战术储备三种。为持续满足部队的装备需求, 装备储备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 储备的规模既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3]。
储备结构, 是指所储备的各种类别、品种、规格、性能的装备之间的数量构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的种类繁多, 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各种装备的综合使用及整体功能的发挥, 缺少某一种装备都有可能贻误时机, 乃至影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整体效能。因此,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必须形成完整配套、比例恰当的储备结构。 (1) 突出储备重点。 (2) 应当比例恰当。
2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规模模型
2.1 模型假设为了研究的需要, 从具体的物资形态中抽象出来普遍适用的模型。模型假设如下:
(1) 装备保障资源的消耗和补充是逐渐进行的; (2) 在一段时期内突发事件平均再现周期T是固定不变的; (3) 各种消耗是同步的; (4) 突发事件在各地发生是等机率的。
2.2 模型建立在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建立时, 应考虑资源储备的经济性和资源的特殊性。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分为两个层次:非常规储备 (机动储备) 和常规储备 (保险储备) 。
常规储备 (SK) 是一个线性方程, 储备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考虑到小型突发事件以及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因此必须常年保重供应以应付各地小规模突发事件和轻微灾害的发生。为了对于灾害常发其余保持一个较高的常规储备水平, 应当建立完善的更新、补充制度。
以T为周期, 以Sm和SK为上下限的上下波动的t的函数即机动储备 (SM) 。其中T是突发事件的平均再现周期, Sm是机动储备的最大值, 这部分储备主要是为了应付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因此这部分储备可以集中存储在较少的几个重点地区或者是灾害多发地区。机动储备呈波动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库存基本理论要求强调储备的经济性;建立储备更新机制和补充机制的需要;使储备资源保值增值的需要;波动性正是经济性的体现;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小, 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固定储备。
其中A为无量纲常数, f (t) 可以表示为
式中n为周期数。将式 (2) 代入模型方程, 则有
为了简化, 这里只讨论一个灾害周期内的方程。即:
式 (4) 为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的方程。
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和在供应商的紧缺程度两大方面。
3.1 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
地区的安全状况 (包括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重要战略地区等) 以及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两方面是决定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重要程度的重要因素。设地区安全等级为Ci, 参照相关的资料以及根据各类地区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将地区安全状况划分为i=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为Uj, 参照相关资料以及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所需的各类保障资源的轻重缓急把行动中的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度划分为j=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为Zr, 则由地区安全状况Ci与行动中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Uj的组合共同确定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Zr。Ci与Uj的组合矩阵为≤CiUj (≤CiUj表示第i类地区需求的第j类资源) 。定义r=i+j-1, 那么Zr=f CiUj=Z[ (i+j) -1]来表示各类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的程度。设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为μr, Zr经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解得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μr的具体值, 见表1。
3.2 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
设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根据行动所需装备保障资源在某一时期内的紧缺情况和调配情况, 将其分为5个等级, 即t=1, 2, 3, 4, 5, 分别赋予量化值为1.0, 0.8, 0.6, 0.4, 0.2;见表6 (Qt的值主要由装备生产能力和调配能力决定, 这里仅作示例) 。
设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 经过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
解得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的具体数值, 见表3。
3.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构建
从以上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 装备储备部门应着重储备行动需求重要程度高和调配困难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因此, 可以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调配两个方面,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结构进行度量。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Zr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Qt的相对权重通常都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设Zr的相对权重为Wz, Qt的相对权重为Wq, 那么假设根据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法获得以下数据:WZ=0.5455, Wq=0.4545。
设第S类保障资源为Ds, 那么其需求的重要程度为Zr, 对应的需要重要程度系数为μs∈r;其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对应的供应紧缺程度系数为λs∈t;设第S类保障资源的优先储备系数为Esrt, 则有:
设装备保障资源最大优先储备系数为Emax, 最小优先储备系数为Emin, 则有:
设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总价值为H, 第S类装备的价值为hs, 储备数量为Xs, 临界储备优先系数为Ey, 利用整数规划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优化模型如下[4]:
对上述储备结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测算, 最后可以确定储备优先临界值Ey=ENrt (当s=N时) , 储备装备保障资源的总类别为N。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度量体系由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以及两者分级量化标准为基础的, 通过建立体力可以计算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种类的优先级别, 通过储备结构优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确定在现有条件下最优资源的储备范围和储备总体类别, 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摘要:本文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并应用AHP法、整数规划法建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储备规模与储备结构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资源需求,储备规模,储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我国军事应急物流保障的实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龚传信.军事装备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l77—l78.
[3]李霖.军事装备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军事卫生装备】推荐阅读:
军事装备12-09
军事装备维修11-13
军事装备高技术10-27
军队卫生装备06-30
应急卫生装备08-02
二代野战卫生装备10-25
医疗卫生装备01-08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05-17
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12-12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主要设备基本装备标准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