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

2024-08-09

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并指出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所以,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新时代必须要有新的价值体现。各地高考方案的相继出台, 提高语文分值将是必然和趋势, 不仅仅是因为语文知识的重要, 或者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而是因为语文有其特殊的价值功能, 那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启迪人的思想和智慧。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即具有独立的人文精神、悲悯的人文关怀和主流的价值取向, 主要表现为对精神情感、价值尊严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关切, 外在表现为为人处世的开放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今时代, 是个心灵空虚和精神世界匮乏的时代, 在全民急功近利、贪图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谁来关心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所以, 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能够正确认识和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初中生健全健康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 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为指导, 紧密结合学生多元化的个性特点, 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为辅, 积极大胆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不仅关系的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走向。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爱国课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 一个中学生, 如果连自己的祖国都热爱, 国家社会与我无关, 那就不要谈素质教育了。所以, 我们必须从学生时代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 让他们了解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壮美的大好河山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只有了解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河山和人民, 了解了中国人为世界进步乃至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就会心系祖国、关爱社会, 提升自我。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 并且在语文课本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资源非常丰满, 初中语文课本有相当比例的爱国主义课文, 比如有的课文歌颂中华民族古代英雄人物, 如《出师表》;有的课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如《雨中登泰山》《桂林山水》;有的课文介绍为保卫祖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牺牲英勇事迹,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也有的课文介绍为我国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等;另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为祖国和民族创造奇迹的詹天佑、钱学森, 神舟飞船的航天英雄, 在教授这些课文时, 教师可通过一些图片和短片介绍相关的内容, 用直观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文之中, 仿佛此情此景就在他们身边, 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祖国河山、爱国英雄的震撼, 感受到为身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 并从小立志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服务社会。

二.课外阅读, 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和情感世界

读书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 从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将受益一生。古往今来, 大凡成就大业者, 都酷爱读书, 通古至今, 因为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 了解社会, 更能得到精神上的喜悦和享受;读懂社会, 读懂别人, 读懂自我, 从而提升自我, 超越自我。品读人生, 感悟社会, 让自己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吸取精神营养, 不断健康茁壮成长。当然, 课外阅读是建立在完成课内语文学习基础上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在教授教科书上的课文总是精读精讲的, 学生会对课文厌倦而失去热情, 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是要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鼓励学生多读各种各样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 不断加大课外阅读量,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精神养料, 获得思想的启迪, 多元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 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 同样需要与课内课文相联系, 例如:多读一些名篇名著, 多与历史文人交流, 和睦相处,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在阅读课外读物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 而不是经常看一些游戏小说和情爱小说;课外读物应该紧密联系语文课文, 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比如学了《范进中举》就推荐读《儒林外史》;教了《论语十则》等, 就让学生慢慢了解《论语》《孟子》。此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名著以及外国一些优秀的名篇名著, 如: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 《简爱》等。另外, 紧跟时代步伐, 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 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诵读经典, 感受名家大作, 必能使学生热爱祖国, 感悟人生, 理解人性, 关爱社会, 珍爱生命, 亲近自然……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 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和情感空间, 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品读美文,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

好文章是要品的, 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 在品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长时间的感悟和沉淀, 便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 在教授《背影》这一课时, 我先用自己的实例导入, 让学生有先入的情感体验, 向学生讲解我去城里上高中的情形, 父亲每次推着自行车到车站送我的情景,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老远看见父亲推着自行车的身影, 因为小时候家境比较贫穷, 但是父亲还是全力支持我上大学,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渐渐发现父亲的两鬓已斑白, 皱纹也早已爬上了额头, 非常感伤父亲的付出和老去;我也鼓励学生讲他们被父亲深深感动的故事, 学生踊跃发言, 讲自己的父亲, 真情实感, 自然流露, 沁人心脾。在有如此铺垫的基础上, 师生一起品读《背影》, 一起在人伦情怀中体味作者的父爱真情, 使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融合交织在一起,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提升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四.用心写练,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习要做个有心人, 学好语文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要常划、常抄, 常写。在阅读时遇到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时, 可以习惯的划出来, 也可以摘抄名言警句, 奇闻异事, 但最关键是的要常写, 因为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也是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的重要体现。所以,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关重要。文字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文字可以透彻的看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在作文中要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文字, 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世界。同样, 也可以写点读书笔记, 把对书中读到故事的认识和感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 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比赛。当然, 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周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 可以通过周记或者随笔记录下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喜欢的经典名著、感兴趣的作家和明星等等, 用心写, 经常写, 坚持不懈, 厚积薄发, 实质就是情感体验内化的过程, 必将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总之, 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是我们珍爱的精神宝库, 也是我们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竭源泉, 值得慢慢品悟。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首先明确语文在新时期特殊的价值功能, 同时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的精神, 紧密结合学生和时代的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 热爱自我, 为创造美好未来, 建设文明家园奠定基础。综

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 篇2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一、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职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与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一些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人士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屡见诸于报刊、电视。虽然中职生身上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复杂,但究其原因,就是对学生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举办艺术节、书画展、读书演讲比赛、“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等,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一些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在校园内放映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影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够与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和功效相媲美。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社会环境价值的失落。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上有关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得十分多元化,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过程中社会赋予的情感、价值观与书本上提倡的东西发生碰撞与冲突。这对正在形成三观的中职学生产生影响,中职学生本身在文化上不如其他高中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这种拜金主义大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人文素养低下。

(二)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并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很多学校语文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过关,因此,他们在设置教学目标上,只教授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十分浅薄[2]。有一些老师专业过关,但在教授的时候为了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工作,过分偏向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却不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的塑造。

(三)中职学生自身不足。普遍理想信念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与追求,当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很难保持镇定不动摇,导致其社会伦理道德观越来越淡薄。过分追求物质,不注重学识与素质的培养,例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想法就比较普遍,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女生幻想不劳而获,用尽手段嫁进豪门,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的。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诸多典范,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语文教师需合理运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把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予以详细交代,使学生们了解李白在写此文章时正处于仕途破灭的时期,而且还是和朋友杜甫离别之时,同时教学也可以将此文章范读给学生听,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深层含义。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进行文化建设。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

(三)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情来浸润心灵,进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实施人文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反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以教师的真心话,换得学生的心里话,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翠翠的纯真,杜十娘的坚贞,林黛玉的痴情、贾宝玉的顽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验陶渊明的空灵与谈泊;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品味苏东坡的豪放;从”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领略柳永的婉约;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感受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四)拓展阅读空间,培养人道主义的情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和拥有爱心温情的精品美文,尤其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在阅读中,让学生抛却浮躁,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人道主义情怀,让他们懂得要关怀每一个人的命运,人与人应该相互关爱,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手段,从而培育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阅读空间,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他人更有用,那么,便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终极价值,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教师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言行举动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知情意一体地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葛德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J]当代教育论坛,2013(03)

[2]杨天芬.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2(04)

[3]黄素文.挖掘潜力 改革创新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科学,2011(05)

[4]杨天芬.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职业,2 010(06)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刍议 篇4

一、重视课堂教学, 深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人文资源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学科在传承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科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 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现行中学各版本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 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强, 这为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文以载道”, 优秀的篇章往往承载着人类的智慧, 要从中汲取滋养心灵的营养。像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朱自清《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深情等, 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情感教育的素材。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 讲解时必须坚决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文本, 领会作者情感, 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 再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逐渐提高修养, 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二、在广博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 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里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 学生要广泛涉猎, 多读一些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以及多看报纸杂志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体现着美的和谐。如诗词歌赋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深浸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厚实文化底蕴, 为我们的诗意生存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阅读虽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 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拓展生命的宽度。一个人的阅读史, 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 不要把读书这种美好的心灵旅行变成变相的做题, 变成功利性的浅尝辄止, 把充满无限乐趣的阅读变得枯燥乏味。

三、在作文教学中抒写性灵, 展现自我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与人生。培养一个人的写作能力, 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从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寻找灵感, 勤于练笔, 感悟人生。通过写日记、记随笔、写影评、评时事等, 引导学生写真话, 抒真情。

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 作文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袒露, 能折射出其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为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 题材不限, 还学生真正的心灵自由, 让学生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 构建理想人格。

作文评语应充满人文性。评语是教师对作文的评价, 是通过文本和学生心灵的沟通。评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一则好的评语能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不可评语千篇一律, 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 篇5

摘要:我国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旨,以设计、操作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是我国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必备的技能,在我国普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是一项基础的技能。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科学创新;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要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以优美的技术产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人为本的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思维,深化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飞檐的讲解中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显示出尊贵和凝重的意蕴,展现了华美高贵的风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飞檐经典建筑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的信念。同样,在学习《人机关系》一课时,通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理解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人机关系是为了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技术设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重视技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帮助,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技术的人文因素,内化为以人为本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为他们今后的技术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必要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引用恰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范例、素材、话题等作为学习的载体,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学生分享从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田忌赛马的决策、丁谓修复皇宫的系统分析、李冰父子主持都江堰工程的系统设计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发展的水平。另外,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列举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的价值,介绍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振奋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关注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坚持“技术造福人类,技术以人为本”的现代技术观念。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要适时、适量地渗透技术的人文因素。

(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常用的技术产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又可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活动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要强调“人性化”原则

在开展技术设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分析,并要强调人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系统设计师》教学中,在学生分析赛事系统设计时,要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各种矛盾,合理解决子系统间的冲突,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才能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这种技术设计活动,在训练技术思维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可使技术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技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进行技术试验要重视人文教育

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地质版教材《结构与设计》中的简易拉伸试验,试验器材中的自制纸绳要求直径相同,因而制作中的纸条宽度、卷纸绳时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绳的质量,进而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试验时,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往往会遇到挫折,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进行技术试验时重视这种人文因素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光海.美国普通高中课堂中基于项目的学习[J].上海教育,(24).

[2]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培养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2-001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解题技巧,偏重于强调物理研究对人类的贡献,从而忽视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教育。提高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物理实验等学习能力必须依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学生具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萌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说学生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培养能力的源动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物理的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书中挖掘人文精神

我们现在使用的苏科版教材除了发挥科学素养功能,还在各个方面以多种形式体现和渗透物理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信息快递”、“生活·物理·社会”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物理素材,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这些材料大部分能给学生以意志、品行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启迪。还有,教材中的插图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寓意深长,既是教材本身对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人文精神很好的教育。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情操,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成教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二、在授课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是拒绝并批评,还是热情的一起讨论呢?我选择后者。因为只有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一定要灵活处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知识水平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求知欲望被压制和打击。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对物理科学探讨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成为班级中物理学科学习的带头人。另外在讲授一些难懂的物理规律时,增加一些“人文”化的例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讲“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概念时,就可以举下面例子:贝多芬耳聋以后,就是用一根棒听取钢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音乐的声音经过棒和他的骨骼传到他的耳朵,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三、在讲解科学家史时挖掘人文精神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是靠物理学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所取得的。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大胆创新、严谨求实、致力于追求科学真理。我们在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将这些科学家的精神、态度、品质与物理知识融合在一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探究实验等方法,再现科学家探究概念、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获得成功的艰辛和喜悦,从而让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活动之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人文精神。

上述就是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从三个方面挖掘人文关怀的一些尝试,通过这些尝试,也让我的物理教学过程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进行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我想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物理教学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8

[2]蒋永华.人文关怀: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4):25

[3]魏耀辉.论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河南社会科学,2002(1):25

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7

既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关注人的生活, 体会人的感情, 展示人的个性, 从而塑造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拓宽教学内容

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其实这是人文教育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意义的体现,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当然人文教育更应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一切陶冶人性的方面, 如人际交往、校内外各种活动、生活情景等, 这些无不要求语文课程是开放且富有创新性、富有活力的。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充实课堂内容, 以增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和在各种场合中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意识。除此之外, 还应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 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精神。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

刘国正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就是说, 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要实现人的发展, 就必须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具体做法: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播报新闻、广播, 报道国内外大事及校园新闻;在课外开展社会调查, 调查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生活环境, 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 等等。这样能使学生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误区, 投身于火热的生活, 去体会各种生活滋味, 认识各类社会人物, 从而丰富情感, 陶冶性灵。

三、采用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

人文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知识的获得靠主体的自主建构, 而不是靠外力。所以人文教育就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 不强调知识的传播, 而是注重充实情感和培养兴趣, 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 在“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教师为了抓成绩, 还是采用死板的、“填鸭式”的强制性的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 使语文的人文性丧失殆尽。教师必须采取那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专断的、强制的方法, 采用能影响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轻松愉快的、组织形式。比如,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并结合范例、谈话等进行教学。

1. 陶冶。

语文教学中要求的人文精神建构不能依靠灌输和说教, 因为它是一种人文熏陶, 它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有助于学生确立价值规范, 丰富思想情感, 提升道德品质, 熔铸意志品格, 强化心理精神。所以在构建人文精神的同时, 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制造一个熔铸着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和“熔铸”, 并通过自己的爱、憎、忧、乐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 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 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从而达到既学到知识, 又受到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 找准挈机。另外, 在课文情感丰韵的关键处要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 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互换等引导学生入境, 并借助品读、赏读、精读等手段通其心, 感其情, 从而抒发他们心中的情感,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自口中出”的效果, 成功培养学生的各种真切情感, 帮助他们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感悟。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前文所说的“暗示”与“陶冶”等方式仅仅是作为一种外部条件, 其实人文精神建构中最重要的是作为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的作用。有人曾提出, 感悟要经历“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过程, 可见感悟不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来达到, 而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品位来实现的, 即“以读求悟, 读中见悟”。在学生的感悟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感悟的主体,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探索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体验, 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感悟力的目的。当然, 要让学生达到感悟境界, 教师要钻研教材, 领会作者情感。

四、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体会他人的感情

文学就是人学。从古到今,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以情动人, 因为文学是诉诸感情的, 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沟通, 能使我们体会到他人的苦恼和无奈、希望和绝望、欲求和矛盾、奋进和退缩、欢喜和惆怅。这些都是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色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 文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深入人心, 使人沉醉。“书本教育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书本拥有更加浩瀚的时空中的一片光明”, 丰富的阅读资源无疑是书本教育之外的另一条大路。

五、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塑造人的心灵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文养性, 以文冶情”。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 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学要通过课文的影响, 让学生把语文的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 把语文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 进而塑造心灵, 健全人格。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 让学生领会“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 在诵诗时让学生懂得:读书在明理, 明做人之理, 明报效祖国之理;学习杜甫《望岳》, 启迪学生领会“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开阔的胸襟, 那种立志奋勇攀登的精神;学习白居易《赋得白草原送别》, 让学生体会“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

六、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 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这其实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扼杀, 不可能发展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才能。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表明了一种平等的师生观, 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指导者”、“激励者”, 师生双方活动的关系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这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创造者, 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建构。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承认了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具有独立的人格, 教师依照这样的原则去做才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才能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 给人以心灵启迪的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品德, 使其能感悟生命内的奥秘、意义、价值, 使人文精神的建构成为可能。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将会让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 让我们的心灵更为充实, 让我们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摘要:人文精神既是现代化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又是现代化社会追求公正、文明、健康、和平等目标的一个支撑点, 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教师要拓宽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采用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感情、塑造学生的心灵、树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小学各科教与学, 2002, (12) .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讨 篇8

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的每一篇美文中都渗透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而这文化传统中又闪耀着高贵的人文精神的光辉。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利用教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中深厚的人文精神, 使我国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使宝贵的人文精神得以闪耀, 从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教育因素, 才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思想, 让他们感觉眼前的文章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 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美妙无穷。通过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文章会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对我们当今生活和国家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可以体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这对生活安定、富足, 无忧无虑, 没有忧国忧民意识的一代是不是会有很大的促动呢?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篇, “所欲有甚于生者, 舍生而取义者也”, 会使学生了解人世间的“舍”和“取”的辩证关系, 会让他们明白面对金钱、物质、诱惑和原则、廉洁、人格时该何舍何取。

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美进行人文教育。汉语言博大精深, 而用一个个汉字书写成的篇章又是一首首动听的歌, 意境优美雄浑, 音韵和谐, 节奏抑扬, 情感丰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 情感的美。

二、强化教师的职责

首先,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以便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求,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研究的组织者、促进者, 由富有权威的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促进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形成的朋友式的帮助者, 由“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研究课题的实践者, 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及研究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成果的展示者, 教师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领域的引路人, 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人生的指导者。唯其如此, 才能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

其次,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如果没有文化积累较深厚, 人文品位较高, 教学主导性和创造力较强的教师, 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是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营造人文氛围的重要因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注入人文素质教育精神的能力, 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 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 就会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良育人环境, 逐渐对学生产生深刻和持续的影响。

最后, 创造民主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我们要求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要体现人文精神,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建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 倾听学生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教学,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其次, 教师要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作用, 在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 要善于挖掘蕴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摘要:加强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是解决高中语文教学痼疾的方法。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 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共鸣, 归根结底, 它使高中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医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9

关键词:中医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

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技能固然重要, 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人文素质教育被逐渐重视起来, 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两个部分, 即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 又教会学生做人, 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 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在中医护理教学中, 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是一种个人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 包含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护理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 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 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 能够利用人文精神解除患者的痛苦, 从而能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1]。

2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包含两方面的教育, 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这是现代教育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只有两者同时、辩证的发展, 才能使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避免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之中。教育改革的浪潮呼吁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2.2 护理工作的内涵要求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各个学科向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生物医学也不例外。生物医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同时, 护理模式也进入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 患者对护理的要求高技术的同时, 也要求护理过程中同时具备高尚情感和人文关怀。由此可见, 人文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价值[2]。

2.3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等用人单位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护理理念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 还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毕业生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吃苦耐劳精神、应变合作意识、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 这就要求在教育培训的时候, 不能只顾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做到双管齐下,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3.1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专业教育,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即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管在是在中学阶段还是进入中等职业院校以来, 都频于学习文化知识, 应付考试, 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状还在延续, 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课程设置上,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 现有的课程大多针对考试而设定的, 学生被培养成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件, 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尴尬境地。

3.2 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脱节

中医护理专业教育中, 专业教育依然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增强专业技能, 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但是忽视了患者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属性, 对患者缺乏同情心, 不能设身处地、全方位的为患者思考[3]。

3.3 教学方法落后, 有待于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 个别教师依然使用“注入式”教学方法, 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结合社会现实, 理论联系实际, 在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3.4 教师的知识结构欠缺, 有待完善

具备素质优良的教师是对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成功教育的关键。而我国护理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科学知识, 而人文科学教师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这样的局面就容易造成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无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中医教育的特色与魅力。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 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4 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4.1 利用榜样的力量

护生在未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后, 必然会对医学人文精神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她们会实实在在感受到患者的疾苦, 同时, 也将面对医疗活动中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生, 会自觉的将她从理论学习中领悟到的人文精神应用到医疗行为的各个方面。中国医学历史渊源流长,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无数杰出医疗代表和医德医风的典范。教师在中医教学中除了重视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之外, 还应该重视医德教育, 以德为先, 以德为本。所以, 中医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著名中医医学家的学习经历、治病救人的典故等, 有时候内容不必太多, 但是同样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且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悬挂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人物画像, 比如李时珍、葛洪、孙思邈等, 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对学生的德育有深远的影响[4]。

4.2 灵活应用医学知识

学生在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大, 学习任务重, 作业多, 而进入中专后, 压力骤减, 学习动力也变小。但是,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 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适应现代化的全方位的护理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 灵活运用医学知识。例如授课时可结合中医理论情志致病的特点, 以“肝”之情志特点, 分析因肝气郁结所致之病患, 教导学生真正好的护理工作, 不仅护理疾病之症状, 更不可忽视其情志之变化, 应从传统意识之护理“病”, 转变为护理“人”。因中医学之特色, 结合护理学之整体护理, 从“因人制宜”, 结合地方水土、气候特点, 扩展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把中医学之整体观念, 活学活用于护理工作中, 从而转变护生的传统观念, 使其对护理工作的理解, 从单纯打针发药, 转变为对病患由外及内的整体性护理, 在解决患者躯体的痛苦时, 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细致的交流, 热情帮助、开导患者, 把他们从患病的阴郁心理中, 解脱出来。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 这一良好的沟通能力, 尤其重要。

4.3 转变教学方式, 注重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首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仅学会记忆, 更要学会思考;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传统文化中的“忌口”一说, 从“肺主皮毛”, 讲到“辛味入肺”, 解释辛辣刺激之品对肺脏的特殊归经, 用中医中药的知识来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 带领学生研究护理过程中护士如何对患者提出饮食方面的建议, 并依此拓展学生思维, 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如水果、零食等, 结合中医学之寒凉、温热、润燥等知识进行分类归属, 研究各类病患的饮食禁宜, 并能举一反三, 从“会记忆”, 转变为“会思考”。启发护理新思维,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4.4 以中药为载体, 提升护生人文素质

中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中药的性味和用药禁忌, 掌握中药的煎服方法和药后护理, 还要针对护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少的特点, 讲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症, 以及如何运用中医中药的“小偏方”, 缓解痛经、感冒、腹泻等简单疾患。并结合日常生活, 掌握如三七、天麻等群众常见、常用中药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方法, 针对如何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纠正使用误区等问题, 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利用校园板报、学报、广播、网络等宣传手法, 进行医学常识的宣讲及普及教育。这些对护生实行的个性化培养教学, 能够发挥中医护理在养生保健、食疗等方面的优势, 提高护生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质量, 实现中西医护理的优势互补。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5]。

4.5 在实验操作课程中培养其人文素质

中专护生年龄小, 所以动手能力较强, 接受新知识较快, 学习兴趣高。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开设穴位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等实验操作, 这些操作简单易学, 耗材量少, 实用性强, 并在教学同时增设医学人文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体验实习”, 带领学生运用学到的操作手法, 参加残疾人、老年人的照顾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患者需求的体验, 感知患者的痛苦, 认识到人文服务就是医务人员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同情患者, 对患者真正的尊重和关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精湛的技术, 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5 结语

医护人员这一职业崇高而伟大, 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医学与人文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医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踏出校门之前,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更要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青.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 (9) , 14, 5:750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10

一、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一改从前只关注传授历史知识的状况,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的。现在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被大大拓宽。同时,历史学的课程标准中思想与德育的目标已经跨越政治教育的层面,更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强调以力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从而提高爱国意识和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最关注人的发展与需求,强调全面实现人的价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义,从理论中努力找到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历史课程中所揭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关注人本、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培养和加深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共同关心世界 ;引起共鸣,加深民族自豪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态度。

三、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 教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者,是能否将学生培养为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学习,修养自身,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具备传播人文精神的素质基础和资格。这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教养、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历史知识、创新的理念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等,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努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理性独立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新的教学改革中在内容上丰富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方面的内容,增设相关的兴趣课题等,让学生深入挖掘和学习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3. 教师应该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放弃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把鲜活的历史人物与史实真实还原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要寻找如何挖掘课本中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人格与观念内容的途径方法,课下课外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与素材,用适当的方法分享与教学。同时,要为加大拓宽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拜访历史人物,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思考。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启示,从而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1. 明确教学立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立意往往是体现课堂质量的关键。知识立意的课仅仅关注基本史实,没有强调充分挖掘史实中所蕴含的情感与观念,教学死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立意的课强调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支撑与引领,能力会失去其意义,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只有价值观立意,以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价值观存在于基本史实之中,也存在于对知识的思考运用之中,课堂的教学要结合这两者,引导出真正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示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

2. 引用名人名言,増强情感体验。过去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都体现着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影响,历史研究呈现出概念化、符号化、公式化的特点,过于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与掌握,感情色彩较少。而现任的高中历史教师也是这种历史学习方法和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观念培养出来的,也在教学中习惯性地使用符号式、公式化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也缺少生动、有趣,而是精炼、抽象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十分精准无误的,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失去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教师不妨通过积累历史经典言论,在相关史实的教学中巧妙引用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深入历史细节,还原历史情境。现在的历史教材往往概括地、宏观地叙述基本史实,忽略了许多历史细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问题没有得到清楚解释,会有一些内容逻辑不连贯的现象发生,学生就难以产生共鸣,感受不到历史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当对细节进行补充,使学生更能够充分地理解历史,从而切实感受到历史知识所要传达的情感。

4.建立和引导科学的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观对师生如何解读一段史实是有重要的影响的。一旦历史观有重大偏离,就会影响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反过来对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应该对基本史实进行科学和主流的阐述和解读,建立和引导科学、正确的史观和价值观。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人文素养;言传身教;文本感染;优化评价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中华民族,向来重视语文教育,尤其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除了是生活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人文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传身教,拓展人文素养培养的宽度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文本感染,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小珊迪展现的是“不宝金玉,而诚心以为宝”的崇高境界。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易以恩”,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跳跃与发展。师生互动,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要锐意革新,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终确立自我。这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确立主体文明意识,完善健全文化人格的过程,可以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第一次飞跃。而学生个体人文素养提高的第二个阶段质的飞跃应在说、写训练中去落实。老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特定情境,组织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畅所欲言言情说理,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即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从而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评价,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因此只要是敢于挑战自我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有进步的学生就要给予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教师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总之,优化后的评价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12

一.提升教师素养,奠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坚实基础

政治科目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政治科目教学任务,并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层次,只有教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更好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想要在枯燥的政治课堂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能力的挑战。为了给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在思想品德上过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生活中乐于学习,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有益于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接受新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后,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教师“师长为尊”的观点,以学生的角度看到学生的问题,并积极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深入挖掘教材,搭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初中政治教材是由大量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编纂的,尤其是人文版的新课标教材,其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够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深度解读和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摘选和挖掘出适合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并将其重点讲解。只有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作用,才能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才能应用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应用教材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对教材中优秀教学案例的使用,来构建生本政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其他教学资源时,也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和主体结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方面的帮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提升。

三.营造浓厚氛围,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政治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氛围。政治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其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能够营造符合教学情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政治教学内容的感染,最终转化为人文精神,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为了更好的应走啊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的穿插使用,创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的渗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动作多角度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中,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和学生平等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善于表达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创设良好情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逐步完善自我,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升华,教师一定要做好情景教育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境教育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政治教学课堂的“自由开放、多姿多彩”的特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不断丰富自我。可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在培养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标对当前政治科目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方法,从而在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摘要: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展开论述与分析,为初中政治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机械系统下一篇:梯级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