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债

2024-11-07

自主发债(精选7篇)

自主发债 篇1

摘要:本文以2011年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为基础, 通过对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分析, 我们发现市政债的运行必须遵循市场化的模式, 同时加强对发债主体立法监管的硬约束和市场监督的软约束。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风险控制、信息披露、信用增进方面得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府债券,自主发债,融资

一、引言

金融危机期间,国家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案,但是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某些地方政府筹建了地方性融资平台,试图解决地方融资困难的问题。2009年3月,财政部出台了《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债券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下发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启动。这意味着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机制已经开始起步,而且在不断的筹建和完善,也意味着正在向国际上真正的自主发债发展。

二、我国政府债券发行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对地方政府发债争议声不断。截至2010年底,经审计的全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10.717491万亿元。其中某些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更有甚者超过200%。而从相关的借款的来源看,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额约为84679.99亿元,占79.01%。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除了使用税收资金以外,银行信贷是主要的融资手段。一般采用土地等作为抵押,通过银行获得贷款,这种融资模式,一般资金规模比较大,而且还款效率比较低,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对投资风险具有相当判断力的专业投资群体,并且缺乏具有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可以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税金融设施状况进行中立的分析和评价,再加上政府财政收支的不透明性,很难对政府债券的信用和风险作出评价。

(二)债务类型的限制

地方政府债券一般分为一般责任债和收入偿还债。一般责任债一般以政府税收作为偿还资金来源,而收入偿还债一般来源于该项目自己的收益。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债券资金的去向,毫无盈利的基础性建设占70%-80%,盈利能力不确定的经营项目占10%-20%,用于支付贷款利息的占8%-10%。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从偿债方式和资金用途来看,我国的政府债券已经包含了两种基本债券类型。但是国务院对相关融资平台有一定的清理标准,偿债资金的70%以上(含70%)来源于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财政性资金,那么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公司将不得发债。这就相当于否决了一般责任债的发行,限制了地方政府为毫无盈利的公益性项目融资的可能性。

(三)偿债风险和道德风险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一般是中央政府代为出售债券,获得资金后再转给各级地方政府。因此中央政府往往会在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的时候,成为最后的偿还者。那么债权人就会忽略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那么债券的利率就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情况毫不相干,那么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地方政府只管发债,募集资金搞绩效工程,而不在乎如何偿还贷款,因为有中央政府作为坚实的后盾。即使最后地方政府还不了款,还有中央政府为之埋单。

三、对我国政府债券发展的建议

我国正式的地方债刚刚起步,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发债流程,设计合理的监管制度,加强政府债券的信息披露,避免中央政府成为最后的还款人。

(一)严格监管资金的用途

我国发行地方债是为了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流向应该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比如公园健身器材、医疗文教设施。因此必须严格监督控制资金使用用途,保证资金使用效率,严禁挪为他用,搞形象政绩工程。另外,为了偿还贷款,可以建立一些有收益的项目(例如高速公路等),协助税收收入来还本付息。

(二)对地方债进行市场化管理和监管

将地方政府债券纳入《证券法》的管理范畴,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多角度地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资格、发债规模和发债结构等内容进行监督和控制,听取各部门的意见,系统化地管理地方政府债券。建立一个地方政府债券监督机构,负责监管方案的提出、制定各项监督法规、规范政府债券的发行、加强信息披露等。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已经开始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息披露还是相对不足的。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地方政府的发债率和发债规模。应该要求地方政府详细说明所借资金的使用情况,像其他债券的发行一样,说明相应的发行条件、资金流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及偿还方式等。

(四)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

形成相应的责任义务制度,对于贷款的偿还和使用要有明确的负责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大量盲目借债,搞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按期还款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还款义务,保证贷款的清偿。另外,可以将贷款的使用和偿还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范畴之内,作为一项评价指标。防止出现地方政府由于领导换届而导致之前的债务成为没人理会的永久债务,使得该项建设永久搁浅。

(五)有层次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可以逐步放开政府债券的发行权,使地方政府拥有自主发债权,前提是要保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总规模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实力相适应,并且中央财政要对总量进行适当控制,防止出现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博弈,而导致寻租行为。其次,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因不确定性因素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可以对有偿还能力和偿还保障的地方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梁云凤.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市政公债势在必行[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04) .

[2]彭春华.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05 (08) .

地方发债冷思量 篇2

地方政府举债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其在实践中就一定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财政体制是我们决定是否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必要前提,而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则是地方举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土壤。因此,如果在相应的体制条件、法制环境等不成熟,举债门槛设定不科学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将举债权赋予地方政府,那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首先,在“政绩观”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可能会不惜代价地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特别是动用地方举债权来进行投资,因为这些债务往往不在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偿还。于是,在相关的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打开了地方政府发债这个口子,各地将会竞相发债,从而加大地方财政风险,甚至带来地方债务危机。

其次,地方债务危机一旦产生,将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得由于地方盲目举债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最终由中央政府来“埋单”。这就可能使得中央政府的预算失去控制,形成巨大的财政风险。

再次,在相应的制度和体制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地方举债有可能会加剧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仅应债资源丰富,而且财政实力强于不发达地区,因此有可能会利用相对较高的公债收益率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最终加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此外,地方债由于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其风险小于股票等证券市场的投资产品,而收益率又一般不会低于银行存款。因此,有可能会形成对民间资金的挤占,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果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有可能给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民营中小企业带来致命一击。

所以,在地方政府能举债的决策上,我们要慎之又慎。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在相应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改革到位并且发债条件严格设定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举债权,那么,对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事权与财力不匹配、大量隐性债务等问题,将能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自主发债 篇3

一、地方政府自主发债驱动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是否能化解地方债务难题, 这取决于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与规范性, 这就对政府财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发布的《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明确自发债的试点地区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 并及时披露债券基本信息、财政经济运行及债务情况等。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预算会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 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需要能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目的一方面用于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是为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在选择试点省市时, 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财政透明度是是否可以自主发债的重要因素, 也是确定发债规模、期限, 对债务进行监管的依据。然而, 我国目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侧重于对财政资金收支及结存的核算, 不能完整、全面、真实地核算、反映政府性资金和资源的运行情况, 尤其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确认不能满足投资地方公债的投资者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旦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性、完整性、真实性难以实现, 政府通过自主发债获得资金和防控风险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甚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因此, 从政府自主发债的角度来看, 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 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财政部《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要求试点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政府债券,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意味着试点地区将按照市场机制, 让地方政府进入市场, 按需求发债, 社会公众将是债券投资者。《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第七条又明确发债的地方政府按照有关规定择优选择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债券信用评级, 也就是说发债政府必须发布债券信用报告, 说明本地区的财政能力、债务状况、债务率等相关指标, 从而合理地确定发债规模、债券价格等, 以约束政府的发债行为。而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的准确性取决于可靠、及时、可比的会计数据形成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而在市场化运作下, 政府必须满足各个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 投资者除了参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决定是否投资外, 地方政府所公开披露的政府财务报告是其“用脚投票”的主要依据, 在持有债券期间, 投资者还会通过政府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对政府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管, 敦促政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及其他部门也需要获取政府的相关财务信息来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运营情况, 以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和提高政府运作效率。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会计报告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说明书, 这些报表只是一些预算执行的统计信息, 而且各个报表之间缺乏关联性, 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负债的全面性等都不能得到真实、完整、全面的反映。这样的财务信息无法满足市场化条件下,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因此, 需要通过对预算会计的改革, 编制公开、透明, 对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决策有用, 并能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三) 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需要能准确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的相关数据。财政部《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明确试点地区政府债券资金收支实行预算管理。财政部有关文件也明确,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自主发债后, 财政部和相关部门会及时跟踪监督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使用情况, 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监管部门衡量的依据是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虽然不够完善, 也饱受诟病, 但不管是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 还是未来完善后的绩效考评体系都要求预算会计能够提供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财政状况和财务活动成果以及成本费用的相关信息。但目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 无法完整、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的信息, 只记录当前预算支出, 而且存在人为操纵年度支出的情况, 尤其对政府提供的大量连续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其成本、费用的确认难以满足绩效评价的需求。因而, 导致政府成本和绩效信息严重歪曲, 很难进行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监管毫无效率可言, 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因此, 地方政府必须改革预算会计, 突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通过自发自还方式发债能否有效解决地方融资和地方债务风险问题, 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因而, 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必须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出发。

二、从地方自主发债角度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 明确权责发生制也是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 分步骤、分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 只能确认现金交易, 反映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因此, 实际业务往往不能被真实地反映出来, 从而导致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被全面、准确的记录。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大打折扣。而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但要明确的是权责发生制不能完全替代收付实现制, 两者应该是共同存在的。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 也只有个别国家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 大部分国家都是循序渐进地推动权责发生制的。根据我国的国情, 必须借助收付实现制来反映和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为政府提供现金收支的全面信息, 保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但同时要重视政府财政透明和绩效管理的需求, 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活动的结果。从我国目前地方发债的情况来看,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应采用渐进的方式, 逐步推进。近年来,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已经进行了改革, 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对部分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未来我们还要考虑隐性债务、预算支出、工资等采用权责发生制, 以反映政府的成本核算, 体现政府资金使用的效率。至于将来如何发展还要取决于我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但两者的关系应当是相互补充, 发挥不同的职能。

(二) 确立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需求, 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面向市场, 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地方政府, 必须向众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政府作为公众资金的受托者也必须向投资人提供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尤其是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的信息, 这对于风险防范尤为重要。而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只反映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信息, 虽然目前权责发生制已被引入预算会计, 但能反映财政支出绩效的成本费用等的信息还未被充分关注。而此类财务信息只能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取得。因此建立能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财务会计体系, 提供更加完整、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反映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 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这对于强化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 评价政府工作绩效, 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建立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需求, 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是必然的选择。我们目前需要明确的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如何有效地为政府服务的问题。从两者的作用看, 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而且要长期共存, 相互协调, 实现政府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双重目标,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三) 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所提供的简单汇总的会计报表, 已经不能满足为政府提供资金的社会各界了解政府财务信息的需要, 也不利于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曾指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随后, 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启动了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工作。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同于现行的预决算报告, 预决算报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主要反映财政和预算单位当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主要反映一级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债务风险、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等, 它充分反映了政府的财务状况, 满足了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它也是试点政府编制的重点。到2014年中期, 我国大部分试点的省级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但是在试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政府能否及时、主动公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内容, 这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否真正做到透明的关键。近日, 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 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仍是财政信息公开的薄弱环节, 调查的289个城市中仅14个城市公开了债务数据。因此, 我们今后的任务是考虑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调动政府公开财政信息的积极性, 比如可考虑财政公开度与政府发债规模大小挂钩, 与官员的考核结合等。另外, 在报表中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应重点关注, 比如对风险识别有预警作用的负债率、偿债率、应付款与现金资产比率等财务指标。另外, 我们在编制报表时, 还要进一步考虑政府资产的界定、负债的确认, 尤其是诸如文物、基础设施这一类特殊资产是否应确认, 养老金、社保负债等是否可以入账等。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地方政府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约束地方政府的负债行为, 使政府能够高效率的良性运作, 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四) 完善预算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可行的预算会计准则。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必然要求完善与建立与之配套的预算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财政信息的产生和披露行为, 制约政府的会计行为, 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但我国目前的《会计法》、《预算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而且整个预算会计的法规体系也缺乏一个共同的规则。因此,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预算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内容, 并建立一个能够规范政府财政信息产生和披露行为, 统驭其他预算会计法律法规的预算会计准则, 是我国进行预算会计改革的制度保障。同时, 建立配套的政府审计准则和规范的政府财政统计制度, 以便于从不同角度促使政府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 这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银梅.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 .宫莹.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做好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N].中国会计报, 2014-6-13.

地方发债全攻略 篇4

4月3日,全国首个地方债——2009年新疆一期债券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交易,争议颇多的地方政府债券终于正式启动。

处在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采用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方式,但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发行期限为3年,上市后可以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

隐性债务:转向显性化

事实上,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实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国家的普遍做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补充银行主导性金融系统的趋势增强,地方或市政债券市场在全球市场比例迅速上升。

从我国情况来看,过去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不畅,只能转而加强对国有金融体系的控制或其他“创新”方式,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替代本应由财政手段发挥的功能。具体包括:贷款等间接融资,通过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获得资金和争取国际贷款;准市政债券,以国有企业作为融资平台进行融资;项目融资,包括BOT、TOT以及政府授权大型国企对特别项目实施融资租赁的方式;信托融资模式,弥补公共事业投资缺口。

由于监管缺位问题,上述融资途径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而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險和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与1998年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转贷地方使用的方式相比,此次地方债发行有所突破。在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进行约束的前提下,此次地方发债充分考虑地方建设项目的需求,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加强地方政府对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绩效的评价和监督,减少地方财政风险向中央财政传递的可能路径。

发行方式:期待市场化

由于地方债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为降低风险,目前地方政府债券采取由财政部统一代理发行的方式。这决定了其信用等级类似于国债,加上同样享受免税待遇的因素,其信用等级介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之间且偏于国债。

间接发债的方式保证了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这种由财政部打包发行的方式应该被更市场化的方式取代。

目前,招标文件将地方政府债的招标利率区间限制在招标前5个工作日,3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值的上下15%,这样的中标区间使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在债券定价上难以充分体现,加上银行等机构刚性的配置性需求较大,地方政府债券中标利率的差别相对较小。新疆和安徽地方政府债的中标结果就可以说明,这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债券市场定价机制作用的发挥。而3年期的期限设计尽管从制度安排上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领导的短期行为,但与政府投资项目的较长周期不相匹配,势必造成未来借新还旧滚动发行的局面,同时也加大了未来政府筹资的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评价体系:量体裁衣

未来,财政部代地方发债的方式或将转向地方政府独立发债。由于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未来地方政府独立发债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

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在财政状况、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地方政府债的融资成本,包括信用利差以及流动性利差也会有所不同。未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增加,建立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提高发债主体长期偿债能力十分迫切。

由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投向一般都是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类项目,因而公司债券评级采用的盈利性指标与财务指标分析并不适合地方政府债券评级,必须建立独立的地方政府债券的评级方法。此外,在我们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不能破产清算,一旦地方政府出现难以清偿债务的情况,中央财政不可避免成为“最后支付人”进行兜底。因此,确定合理债务负担水平能够承受的最大债务警戒线成为必需。

市场建设:完善法律和政策

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也会受到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市场是否具备对投资风险有相当评判能力的专业化投资群体;其次,是否存在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税金融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中立的分析和评价——这主要涉及到财政等信息透明度的问题。

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关法律和监管框架的构建是前提。因此,在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起步阶段,一定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机制,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交易、偿还和监管各环节进行严格规定。

法律之外,还需完善与地方政府债券相配套的政策。主要包括:建立推动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制度,确定合适的发行与承销主体,完善发行与定价机制;丰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层次,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提高市场流动性以降低投资风险,完善评级及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提高相关市政项目的投资效益也很重要。

金融危机来袭,地方政府债券应急而生;建设政府融资体制,地方政府发债则更应审慎而为。由此,完善运作机制成为必然的选择。

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经济学研究 篇5

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情况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我国从2007年开始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工作,2009年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推进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目前已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有“2007年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试点”、“2009年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2010年武汉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2011年河南省中小企业集合债”、“2011年常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二)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意义

1.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集合债可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另外,与同等规模、期限的银行贷款相比,由于其属于直接融资,没有抵押登记等贷款手续,融资成本普遍低于银行贷款,不仅可以节约企业财务成本,债券利息也可在税前支付计入成本;同时还可以支持中小企业筹建新的投资项目,扩大业务规模,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2. 改善财务结构,提高治理绩效。

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进行债务融资可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债务融资债权人不具备管理权和投票选举权,发行债券不会影响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日常经营管理。与发行股票融资相比,公司的经营管理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小,对企业所有权结构和日常经营管理影响小。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债的申报和发行,可以激励和约束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很好地解决代理问题。由于公司需要严格披露与债券发行有关的公司经营信息与财务信息,而且债券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公司已发行债券的数量与这类信息,判定公司经营状况、财务质量是否良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公司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和证券发行行为,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公司财务事项,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绩效。

3. 吸引众多投资者,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大量追求稳定回报的资金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企业集合发行的债券作为固定收益债券,对于追求安全、稳健,但也比较注重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投资品种。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开拓了一条重要的投资渠道,为其投资理财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高投资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投资的风险。由于目前集合债的发行门槛高,使得能够参与发债的企业都是优中选优的佼佼者,因此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广告效应,可以迅速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外,债券发行上市后企业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披露信息。通过被市场广泛关注,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后续融资打下信用基础。

4. 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在取得巨大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作为间接融资方式占有绝对高的比重,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很小,融资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会加大金融风险。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可以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均衡,减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从而减少金融市场对于银行体系高度依赖的风险;同时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商业银行向消费金融、理财和中间业务方面转型,加速银行在未来国民经济中的角色转变[2]。

5. 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充分就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债的试行,可以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3]。《纲要》中还提到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不仅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可能,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经济学分析

(一)增加资金供给,降低融资成本

根据需求供给理论,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如图1所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求从D1上升至D2),在资金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由C1上升至C2)。加之中小企业还款能力差、信用低等原因,使得银行呈现出“惜贷”现象(即减少资金的供给,S1向左上方平移至S2)。根据供求平衡原理,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会造成均衡价格上升,即融资成本上升(E3对应的融资成本C3)。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供给(由S1平移至S2),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如图2所示)。

运用均衡价格的经济数学模型描述这一经济事务的变量关系,可以表示为三个联立方程:

由模型决定的变量为内生变量,由模型以外因素决定的变量为外生变量,模型中C和Q是该模型所需要的解,即为内生变量;α、β、δ、γ均为大于0的常数,它们是模型的参数,参数通常也被称为外生变量。

(二)通过集合发债,达到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具体来说包括:(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2)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在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内外受阻的双重约束下,通过若干企业集合发债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也就是说中小企业通过企业联盟既可以不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应,可以把它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是由于相关联的企业协作而带来的成本下降、收益上升,它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无形地扩大了企业资源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扩大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实现的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还可以抵御大企业才能抵御的风险,通过联合整体优势改变了各企业势单力薄的状况。当企业需要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时,各企业就会以整体的力量去应付单个企业难以抵御的风险。

下面是从集合发债还是单独发债的博弈角度分析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的问题。假设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五个要素为x1,x2,…,x5,它们生成的生产函数所能够生产的产品产量为Q(x1,x2,…,x5)。设生产函数满足柯布———道格拉斯(CD)形式Q(x1,x2,…,x5)=Ax1α1,x2α2,…,x5α5,其中A表示给定的企业经营水平对总产出的效应,α1,α2,…,α5为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且0<α1,α2,…,α5<1。产品Q的市场价格为P=a-b Q,其中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来看,无论其采取单独融资或者采取集合发债形式进行融资,所获得的受益为R(x1,x2,…,x5)=a Q-b Q2。中小企业采取集合发债方式进行融资时,寻求合作伙伴、协商、支付中介机构等而产生的成本为w Q(w为交易费用系数),因不确定性而造成的风险成本为v Q2(v为风险系数),总费用为TC(Q)=w Q+v Q2。

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时的交易费用系数为w',风险系数为v',总费用为TC(Q)'=w'Q+v'Q2。采取单独融资或者采取集合发债形式进行融资,对企业的发展程度对应的函数为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引致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αi>1,而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就无法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即∑αi<1。

最终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为:π(x1,x2,…,x5)=R(x1,x2,…,x5)-TC(x1,x2,…,x5)。下面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收益函数。

当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时,基于彼此之间某种程度的合作,假设集合发债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程度不低于发债前的发展程度e,在这一前提下求解集合发债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当采取单一企业进行融资时,中小企业在自我配置基础上所获得的发展程度,不小于配置前的初始发展程度的前提下,求中小企

利用上述条件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分别对x1,x2,x3,x4,x5和λ求导并令导数为0,可得:

将结果带入导数式,求得:

最后将x1,x2,x3,x4,x5带入Q,得到:

当中小企业采取集合发债进行融资时,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且此时的发展程度会随着∑αi>1的增大而递增,而∑αi>1又刚好符合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当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时,其生产发展只能建立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并依靠自身的禀赋与努力来弥补生产过程中缺失的要素,此时其生产要素的组合因自我配置所导致的机会成本的上升,很难发挥规模经济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的效应,规模报酬只能体现为不变的或递减的。当规模报酬不变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变,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配置资源只能维持其原有的发展水平很难有新的突破;当规模报酬递减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e随着∑αi也递减,单靠自身的努力配置资源,其发展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逐渐下降。因此,当中小企业采取集合发债进行融资,依靠彼此的比较优势来弥补彼此的比较劣势时(如企业信用等),不但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还能获得递增的企业发展程度。当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其结局要么难以融资,要么融资成本高昂,这对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从收益的角度来说,集合发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优的。

2. 成本函数:

利用上述条件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分别对x1,x2,x3,x4,x5和λ求导并令导数为0,可得:

最后将x1,x2,x3,x4,x5带入Q,得到:

当采取集合发债形式时,最小合作费用为TCmin=w Q*+v Q*2,所获得的发展程度为而采取单独融资时TC'min=w'Q'*+v'Q'*2,所获得的发展程度为

与上述讨论相似,可以得出无论以何种方式融资都期望成本最小化。当中小企业采取集合发债进行融资时,因信用增级而获得资金可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发展程度。由于以“捆绑”形式发债,加之担保公司的担保,可以降低不确定风险,从而减少风险成本。当中小企业以单一个体进行融资时,因融资成本高昂,很难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发展程度。因而,从费用角度来说,中小企业集合发债也是优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收益还是费用角度,都可以得出中小企业以集合发债形式进行融资能达到规模递增。

(三)整合企业间的信用资源,实现信用集聚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信用观念淡薄,缺乏信誉。信用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已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在我国,信用不足已成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个别中小企业的某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欠税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使得众多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资信较好的大企业及国债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其资金的安全性,只能设置更高的要求以及更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更加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是对已有存量信用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了宝贵的信用资源,实现了信用聚集效应,提高了企业同投资者谈判的议价能力。集聚经济效益的便利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接近的便利性,企业新生的便利性,创新的便利性和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表现在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各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四)促进专业化分工,达到报酬递增

依据杨格定理,有保证的收益递增有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中小企业以集合方式发债促进中小企业以集群方式进行融资,并且作为以分工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分工的深化和演进。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的发展受制于市场规模和范围。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可以使单个企业在融资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更加专业化,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分工与协作容易实现规模生产。发债主体内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专长,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产业链;同时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专业化分工也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Arrow(1962)给出一个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数学模型,指出由于学习效应,可使技术改进、成本降低,产生报酬递增。Romer(1986)利用一个复杂的动态数学模型,将技术进步内生于模型之中,得出了技术进步可以产生报酬递增及无约束增长的结果。和罗默的工作相比,Lucas(1988、1993)的模型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给出了人力资本(知识的溢出效应)生成报酬递增的过程。Yang and Borland(1991)基于微观经济学的机理,将劳动分工水平内生于模型,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将产生报酬递增。Spence(1976)、Dixit and Stiglitz(1977)给出依赖中间产品的效用函数。Ethier(1982)利用这一效用函数,讨论了包含中间产品的生产函数,即把中间产品的数量内生化。Romer(1987)建立了一个使用劳动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函数,对报酬递增和专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我们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生产中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相对重要性。

作为对分工深化的描述,人们用中间产品的种类来刻画劳动分工。按照罗默的模型,最终消费品的产出是最终产品生产者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种类数的增函数。假设最终产品生产中使用的中间产品为变量x,x(i)表示中间产品i被使用的量,劳动L和中间产品x的生产函数Y(L,X)为:

式中g是单调增加的严格凹函数且g(0)=0。当g为幂函数g(x)=xα(0<α<1)时,Y(L,X)成为如下形式:

假设i∈[0,M],x(i)取常数为x(i)=N/M,其中N代表总的中间投入量,M代表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中间产品的种类数),得到生产函数:

从模型(7)可以看到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能够使企业尽快地将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中间产品种类数M的增加,带来最终产出Y的增加,意味着分工深化产生报酬递增。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集合发债企业的自主选择

企业以联盟方式发展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因此,企业间能否合作、是否合作、与谁合作,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状况,是一种企业自觉行为(即企业自主选择的过程)。政府可以对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联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引导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作为集合债券发行的牵头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只能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集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规范,而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否则只能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目标和行为的扭曲。

(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小企业集合起来可以实现“干中学”,不断获取新的技术知识。合作———学习———竞争优势将会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应该注意的是在任何企业联盟中,企业不仅要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源的利用,即对方的资金和设备等硬件要素的利用,而且更要重视无形资源的利用,如技术、管理、品牌、人才等知识要素的利用。由于这些无形资源存在于企业内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而中小企业集合起来则是获取这些无形资源的最佳选择。通过企业间的密切接触和员工经常性的交流切磋,可以实现从对方企业中学习和吸收无形资源的目标。“向合作伙伴学习”是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公司建立企业联盟的主要动机,但是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只重视合作带来的有形利益,而对学习重视不够,这将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在合作中竞争

自主发债 篇6

五年前, 蜚声国际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KKR出现在国内市场第一次大手笔的投资运作落单天瑞集团, 让这个长久以来低调潜行的水泥业巨头逐渐浮出水面。

事实上, 这个远不及同行海螺水泥等知名度高的企业, 通过十余年的运作, 已形成了以水泥为核心, 铸造、电解铝、旅游、酒店、发电、矿产等多元发展的产业集群, 其实际控制人李留法更数次问鼎河南首富。

其企业规模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路径, 则有赖于兼并收购领域的长袖善舞。

然而, 与国有及外方背景水泥企业相比, 民企出身的天瑞水泥在自身资本以及融资能力方面弱势明显, 要实现宏伟的扩张蓝图, 如何撬动巨额的并购资金并维持日常周转, 便成为攸关成败的一环。

据了解, 天瑞集团的并购手法常常采用的模式是通过承担企业债务的方式进行低价甚至零价格收购, 财务费用和偿债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天瑞集团的继续融资需求。

以十年为时间轴, 细观天瑞集团财技可以看出, 其精心搭建的融资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银行信贷作为主心贯穿始终, 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 又有各异的“吸金”重点, 用来部分“置换”贷款以分散对于银行渠道的依赖。

种种迹象表明, 天瑞新一轮的并购计划正在潜行当中, 今年以来密集抛出的融资计划也成为对此的佐证之一。

“滚雪球”式融资局

天瑞掌门人李留法首次涉猎并购可以追溯至1993年。

当年11月, 天瑞集团的前身汝州市铸钢厂成功兼并大型国企豫西煤机厂, 此后更是一路攻城略地, 不但于1999年收购汝州市磊裕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并以此为基础于次年组建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 搭建起如今天瑞系的主体产业。其间更是先后完成了当地多处国有及集体资产的收编, 几次重要的并购运作成就了天瑞的原始积累。

时间行至2006年, 之前亢奋发展的水泥产业开始出现拐点, 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取消水泥出口退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一系列行业发展结构调控手段, 水泥行业开始进入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组整合阶段。

而在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重点支持大型水泥企业名单中, 天瑞集团跻身“十二强”, 并成为中原地区唯一一家获支持主体, 更使得天瑞集团的下一轮并购高潮显得一触即发。

然而, 天瑞集团要如何撬动即将启动的大规模并购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 便成为棘手的问题。据了解, 天瑞集团此前的融资大比例依靠银行渠道, 而基于当地产业龙头的地位, 天瑞也得到了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普遍支持, 维持基本企业周转尚可, 但要完成此后大规模的收购, 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接下来, 天瑞通过资本财技完成了漂亮的第一步布局, 也是这一次的运作使得这家偏安一隅的企业开始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2007年3月, 天瑞水泥引进外资联合财团,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巨擘KKR透过项目公司泰坦 (Titan) 水泥完成了对天瑞的多轮投资, 总额达1.15亿美元, 持有后者43.2%左右的股份, 国际金融公司 (IFC) 持有4%的股份。

这不仅是KKR在中国的第一单直接投资业务, 也是国内民营企业当时引入的最大一笔融资。

而更大的诱惑在于, KKR首期资金进入后, 即发起一笔金额高达3.3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 由摩根大通牵头, 其中IFC提供八年期美元贷款, 其余的人民币贷款均为五年期, 参与的国内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

这笔银团贷款迅速置换了天瑞此前对河南各家银行的约11亿元短期贷款。而财务成本也大幅下降, 据了解, 当时银团贷款的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下浮10%, 而此前天瑞部分短贷利率上浮曾达20%, 除此之外, 天瑞过去分散各处的抵押资产, 也实现了集中打包, 利于估值安排。

入股资金加上外资银行长期贷款, 天瑞水泥的融资达到了4.5亿美元, 随着天瑞的并购步伐开始启动, 两年间先后收购了营口、禹州、卫辉和郑州等地多家水泥企业股权。

上市融资解渴

但是, 如此操作依然无法满足天瑞集团的资金渴求。

据当地银行业人士透露, 天瑞集团的并购大比例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法, 诸多通过承担企业债务的方式进行低价甚至零价格收购, 在收购的当下确实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但长期来看, 偿债和财务费用便逐渐形成压力。而2010年以来, 银行对于中长期贷款规模普遍压缩, 也使正处于规模扩张期的天瑞融资需求出现缺口。

另一方面, 当地水泥业人士透露, 天瑞此前并购的企业也有部分并未按照原定计划实现整合, 生产能力并不乐观, 资本使用成本较高但运作并不如预期, 导致资金压力增加。

李留法抛出的第二枚棋子, 即为成功囊括第二个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在借助收购将天瑞水泥 (01252.HK) 纳入麾下4年后, 2011年12月23日, 天瑞香港的母公司中国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共募集资金9.66亿港币, 至此, 天瑞系旗下核心产业水泥板块完成了整体上市。而募资中95%将用于偿还公司贷款, 另外的5%用作营运资金。

成功上市后, 天瑞集团的资金压力有所缓解, 为并购再开通路。截至2012年6月末, 公司总共收购了包括禹州市中锦水泥有限公司、郑州天瑞水泥有限公司和卫辉市天瑞水泥有限公司、天瑞营口水泥有限公司等5家水泥公司, 收购获得2条熟料生产线、5条水泥生产线。

当然, 虽然实现了快速扩张, 但天瑞集团的并购也并非全然如意, 个别被收购企业此后出现债务危机也使天瑞受到牵连。

以其铝业板块而言, 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 2007天瑞集团出手介入收购彼时经营状况堪忧的天元铝业, 并以“冰点”价格完成交易, 从三门峡市国资背景的天元集团手中以1.23亿元收购该公司67.02%股权, 天瑞集团也由此掌控了第一家港股上市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 在行业整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 天元铝业更是负债累累无力偿还, 遭遇银行诉讼不断, 据其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 天瑞集团须就天元铝业债项承担责任, 天瑞香港、天瑞水泥及实际控制人李留法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天瑞集团银行账户中1.29亿人民币存款遭法院冻结。

发债再“还贷”

个别案例的不尽如人意显然并未减缓天瑞系的并购步伐。

种种迹象表明, 这类并购计划在2013年后还将进一步升温。据了解, 天瑞新一轮的并购计划锁定河南、辽宁、安徽、天津等地的水泥生产线, 对象集中在产能约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商。根据此前机构的预测, 天瑞未来三年的并购资金需求将超过百亿。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 债券工具开始成为其融资布局中的新重点。为配合接下来一轮的并购计划, 天瑞在今年年初大手笔发行了20亿元的8年期公司债, 而这笔募集资金的用途除了1.60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外, 其余18.40亿元将全部用于收购河南省、辽宁省和其它地区的熟料及水泥生产线。

按照天瑞的计划, 预计收购所需资金总数约为47亿元, 而截至2013年5月31日, 募集资金中用于收购的18.40亿元资金已使用17.95亿元, 用来支付10家拟并购企业的收购资金, 其中, 辽宁恒威集团威企水泥有限公司、辽阳诚兴水泥有限公司和大连金海岸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收购已基本完成。

事实上, 运用债券一直是天瑞集团重要的融资渠道, 但今年以来, 这项工具的使用节奏显然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来得密集, 今年以来已发行了三期短融及一期私募债。

而截至目前天瑞集团共发行债券总额70亿元, 包括1期企业债、1期私募债、7期短融及3期中票, 其中20亿已到期, 50亿尚未到期。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今年发行的企业债, 天瑞发行多期债券融资的募资用途基本全部为“小部分补充流动资金, 绝大部分偿还银行贷款模式”。典型者如今年发行的2013年天瑞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的6亿元资金就明确表示1亿元用于补充下属子公司禹州公司的流动资金, 另5亿元用于置换集团及子公司银行借款。

值得一提的是, 尽管融资运作频繁, 仅从负债率数据来看, 天瑞集团的情况仍在较为乐观的范畴。据记者统计, 2010~2012年, 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72%、63.24%及63.62%。而截至2013年上半年, 这一数据微升至63.85%。

怎样的企业适合发债融资 篇7

其中,沪深两大交易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于去年推出。来自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份首只中小企业私募发行以来,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两家交易所共有81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完成发行,募集资金达到90.83亿元。

民营企业发债为主

在已经完成私募债发行的主体中,民营企业的占比最高。据统计,从发行人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共计51家,占比63.0%;地方国有企业23家,占比28.4%。发行债券的行业则集中在工业、消费和材料行业。

就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期限而言,主要以2年期和3年期为主。在2012年已发行的81期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共有1年期、1.5年期、2年期、2.5年期和3年期5个品种,其中3年期和2年期分别有39只和30只,二者合计占比达85.19%。

对去年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利率进行比较,其中最高发行利率为“12巨龙债”的13.5%,最低为“12新丽债”和“12孚信债”的7%,平均发行利率为9.04%。具体到各个期限,1年期平均发行利率为9.16%,1.5年期为8.50%,2年期为9.05%,2.5年期为10.00%;3年期为9.01%。

市场化的发债方式

春节过后,企业开始进入新一年的经营运作,是否能够通过发行私募债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发行私募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在沪深交易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中,对于企业发行私募债的门槛制订得较为宽松。主要的要求为三点:一是企业为非上市的房地产、金融类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三是所发行债券的期限需在1年(含)以上。

同时,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采取备案制,由具有承销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承销。交易所将对备案材料进行完备性核对,对于备案材料完备的,将在接受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接受备案通知书》。在取得《接受备案通知书》后,中小企业私募债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发行。

但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不能通过公开方式发行,只能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投资者发行,如基金、券商和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上交所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其金融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上)。因此,私募债的发行与投资都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对发行人进行筛选,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二是债券的条款为非标准条款,由发行人与投资者商定,包括发行方式、发行利率、派息周期、评级和增信措施等,条款设计也完全取决于投资者对私募债风险与收益的识别和判断。

中小企业私募债属于信用债的范畴,而且目前对于私募债不设有评级机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要求发行人增加增信措施也是常见的做法。常见的增信措施包括:限制发行人将资产抵押给其他债权人,使用第三方担保和资产抵押、质押,以及购买商业保险等。增加增信手段,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但能够有效提高私募债发行的成功率。

上一篇:旅游情景英语下一篇:产品开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