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健康(精选7篇)
主观健康 篇1
摘要:目的 考察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武汉、山西、云南和海南等地区的8所大学的2 000名大一至大四学生在2014年9—10月期间的主观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运动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68,1.259,0.441,P值均>0.05);主观身体健康水平影响了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长度(F=2.456,P<0.05);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存在潜在影响,自觉非常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大学生依然存在不运动或低质量运动的可能。
关键词:健康状况,体育运动,精神卫生,学生
有调查研究发现,“健康”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首位目的[1,2,3,4,5,6],这意味着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譬如自觉健康水平需要提高的大学生可能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而认为自己非常健康的大学生可能觉得不需要参加体育运动。大学体育改革不仅需要改善体育运动条件、校园体育文化、大学体育管理机制、体育教育内容等外部要素,还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4年9—10月随机抽取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600名) 、华中师范大学( 200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名) 、武汉科技大学( 200名) 、山西大学 ( 200名) 、山西财经大学( 200名) 、云南大学( 200名) 和海南师范大学( 200名) 在校大学生2 000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问卷1 917份,有效问卷1 832份,有效回收率为95. 57% 。其中男生1 136名, 女生696名; 理科学生556名,文科学生340名,工科学生844名,92名学生未选专业; 大二学生804名,大三学生452名,大四学生676名( 大一新生尚在适应阶段,因此被排除) 。年龄17 ~ 25岁,平均年龄( 20. 83 ± 1. 35) 岁。
1. 2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7,8,9,10,11,12,13],编制“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调查表”,除人口学变量外,问卷包含5个选题,其中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采用Likert 5点计分,1 ~ 5分别代表“非常健康” “健康”“一般”“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7,9,10]。体育运动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 过去1周体育运动频率, 分为从不参加、偶尔参加、经常参加和每天参加4个等级; 过去1周体育运动强度,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3个等级; 过去1周体育运动平均持续时间,分为0. 5 h及以下、0. 5 ~ 1 h、1 ~ 1. 5 h、1. 5 ~ 2 h、2 ~ 2. 5 h、2. 5 ~ 3 h和3 h及以上7个等级。
1. 3统计学分析问卷效度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大学体育教师进行评判,认为问卷能够满足本研究调查需要。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 5软件统计分析,然后进行频数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 = 0. 05。
2结果
2. 1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质量81. 1% 的被试认为自己心理健康,60. 9% 的被试认为自己身体健康。55. 5% 的被试参加小强度的体育运动,72. 2% 的被试偶尔或从不参加体育运动,但比较珍惜体育运动的机会,只有16. 1% 的被试平均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低于0. 5 h。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的 比例均超 过50% ( 大二55. 72% 、大三59. 29% 、大四52. 08% ) ,参加大强度体育运动的比例均很低( 大二4. 48% 、大三2. 65% 、大四2. 08% ) 。此外43. 75% 的大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长0. 5 ~ 1 h,而类似时长的大二学生比例是34. 21% ,大三学生是36. 54% ; 达到1 ~ 1. 5 h的大二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为30. 53% 和30. 77% ,而大四学生只有21. 09% 。各年级均有超过60% 的大学生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 大二66. 67% 、大三63. 39% 、大四60. 42% ) ,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均在20% 左右( 大二20. 9% 、大三18. 75% 、大四23. 61% ) 。
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质量明显优于女生,参加中等强度体育运动的男生比例有52. 11% ,而女生只有23. 21% ,因为76. 19% 的女生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男生比例是27. 92% ,而女生只有10. 71% ; 73. 53% 的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长在1 h以内,而59. 61% 的男生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1 h。
2. 2大学生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由表1可见,体育运动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持续时间在不同主观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F值分别为1. 068,1. 259, 0. 441,P值均 > 0. 05) 。提示大学生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体育运动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在不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 591, 0. 067,P值均 > 0. 05) ,但体育运动持续时间在不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 456,P = 0. 045) 。
2. 3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参与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2。
3讨论
我国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健康的愿望提示,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之间应该存在重要联系,其中可能性就是主观健康水平会影响体育运动质量,但该假设在本研究中因无充足证据无法证明。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心理健康、主观身体健康和两种主观健康水平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仅主观身体健康水平在体育运动持续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调查显示[1,2,3,4,5,6],6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但是我国大学生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在30% 左右[14,15,16],意味着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强身健体”的想法而实际参加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可见体育运动质量没有受到主观健康水平的明显影响,因为缺乏体育运动实践,主观健康水平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调查结果还显示,比较健康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非常不健康和非常健康的大学生。 提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较强,为了保持或增进健康,通常会保证较长时间的体育运动。虽然不能有效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知觉是否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质量,但能够看到非常高的身体健康和不健康知觉会导致大学生减少体育运动时长。
尽管本研究不能充分阐释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的关系,但依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不明显,暂时可以不用担心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之间的连锁反应,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当务之急是增强外部动机; ( 2)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存在潜在影响,自觉非常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大学生依然存在不运动或运动质量低的可能。
主观健康 篇2
关键词:自我概念,幸福,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 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SWB的研究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 8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本研究试图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 形成高自尊, 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有效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豫北地区2所中学,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 总计287名学生, 获得有效被试279人。其中男生149名, 女生130名;初一学生93名, 初二学生96名, 初三学生90名。
1.2 研究工具
1.2.1 自尊量表
采用最先由Rosenberg (1965) 编制, 后由季益富等 (1993) 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的 (Self-Esteem Scale, SES) 量表, 用以评定中学生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 每个条目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分4级, 分值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是国内外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适合中学生人群[3]。
1.2.2 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Campbell等1976年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 (Index of Well-being) 。主要测量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包括2部分:总体情感指数 (Index of General Affect) , 8个项目;生活满意度指数 (Index of Life satisfaction) , 1个项目, 权重为1.1[4]。以上9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 总体情感指数之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得分 (权重为1.1) 相加即为总分, 其范围在2.1 (最不幸福) 和14.7 (最幸福) 之间。该量表情感指数的Cronbach α为0.89, 重测信度为0.43, 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
1.2.3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由周步成等修订, 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有100道是非题, 由8个维度构成, 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得分越高, 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0 (P<0.01) , MHT各内容量表同全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70以上;重测的相关系数为0.667~0.863。
根据MHT全量表的总分将学生分为3组:标准分≤55分者为心理健康组, 标准分≥56分且≤64分者为轻微问题组, 标准分≥65分者为严重问题组[5]。
1.3 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当场收回问卷。由主试按照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 使被试了解量表填写规则, 确认学生完全理解施测规则后开始施测。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本次被调查的279名初中生中, 心理健康全量表总分不超过55分的有221人, 占79.2%;56~64分的有37人, 占13.3%;总分高于65分的有21人, 占7.5%。学习焦虑、冲动倾向2个因子得分大于8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42.7%和50.2%。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较高。初中生总体情感指数为 (5.41±1.28) , 生活满意度得分为 (5.39±1.40) , 幸福感指数为 (11.34±2.51) , 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 主观幸福感总体良好。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初中生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
2.2.1 性别差异
如表1所示, 过敏倾向男生高于女生, 恐怖倾向则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其他6个维度及总分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初中生在总体情感体验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生高于男生,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年级差异
各年级学生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 其他各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显示, 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及恐怖倾向方面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 (P值均<0.05) , 初二和初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初一、初三学生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初二 (P值均<0.05) , 初一又显著高于初三 (P<0.05) 。过敏倾向初一显著高于初二 (P>0.05) , 初一和初三以及初二和初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初一、初三学生身体症状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 (P值均<0.05) , 初一和初三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理健康总分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 (P值均<0.05) , 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初二显著高于初一 (P值均<0.05) 。初一和初三、初二和初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注:*P<0.05, **P<0.01。
注:*P<0.05, **P<0.01。
2.2.3 成绩差异
由表3可见, 不同成绩初中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心理健康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经LSD检验, 这6个因子和总分均为成绩优秀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2组 (P值均<0.05) , 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生活满意度、总体情况指数及幸福感指数不同学习成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成绩优秀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 (P值均<0.05) , 成绩中等组和较差组学生的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注:*P<0.05, **P<0.01。
2.3 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初中生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状况 见表4。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初中生自尊、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组与其他2组学生在这4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上轻微心理问题组和严重问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体情感和幸福感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2 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关系
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健康的各维度及总分得分 (除后3者与自责倾向外) 均呈现显著负相关 (P值均<0.05) 。见表5。
2.4 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为自变量, 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6。自尊和幸福感指数进入回归方程, 二者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自尊越强, 幸福感体验越多, 越有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注:**P<0.01。
注:**P<0.01。
3 讨论
3.1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年级和成绩差异
本研究表明,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 这一结果与此前相关研究一致。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及学习焦虑普遍较高, 男、女生在这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易过敏, 女生则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恐怖, 这可能与初中生的性别特点有关。
从年级差异看, 初一学生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 心理健康其他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 即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2个年级, 这和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 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转折期不无关系, 学科的增加、学习压力过大使他们无所适从,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初三学生的学习焦虑略高于初二, 孤独倾向却显著高于初二, 这与毕业班的学习压力过大有关, 升学的压力使得初三学生过多关注自身学习, 缺乏与同伴交往, 以致更容易孤独。
本研究还发现, 不同学习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明显差异,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均显著低于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 中等生和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大多数学生认为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或升学与前途等问题。因此, 成绩优秀者自信心强, 人际关系良好, 心理品质更健全。
以上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关, 初中阶段个体情绪不稳定, 遇事易冲动, 学校及家庭需要在学生的意志力方面加强教育。教师要给予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更多的关怀, 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学生学习焦虑方面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这可能与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 教师、家长要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入手, 同时给予中等生和差生更多关怀,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身体症状因素在心理问题中也略有突显, 学生在学习之余可能忽略身体的锻炼, 其心理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 以使身心和谐发展。
3.2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成绩差异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与王极盛等的研究一致。女生的总体情感指数显著高于男生, 所体验到的幸福感高于男生, 这与杨海荣等[7,8]的研究一致, 可能与女生比男生感情细腻丰富有关。而其他学者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 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9,10]。由此可见, 关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如年龄、文化、学识水平等, 仍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2]。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也存在差异, 初二学生体验到的幸福感最多, 其次是初三, 初一学生的幸福感最少。初二处于初中的特殊阶段, 与其他年级相比, 既适应了初中生活, 又无升学压力, 幸福感指数也就最高。
学习成绩的差距也影响到了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成绩优秀的学生明显比中等生和差生对生活更满意, 感觉更幸福;差生和中等生无显著差异。可能因为优等生受表扬、奖励的机会多, 良好的学习行为能得到积极反馈, 进而被强化, 以后就容易出现该行为, 形成良性循环, 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这与成绩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一致。
3.3 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自尊以深层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 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 间接影响人的活动动机和行为, 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11]。初中生的自尊得分处于中上等水平。自尊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 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初中生自尊程度普遍较高, 从总体上看, 初中生的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高自尊个体、幸福感体验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少, 心理就更健康;反之心理问题则比较严重。总体情感指数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
高自尊个体倾向积极看待问题, 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生活及学习问题, 幸福感水平较高, 心理比较健康[12]。初中生幸福感水平较高, 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 积极乐观面对困难, 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低自尊个体倾向消极解决问题, 常常否定自己的行为, 幸福感水平较低, 情绪低落, 这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宽松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减轻学习焦虑;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培养自制能力, 减少冲动倾向;提高幸福感水平, 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 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 Bull, 1999, 125 (2) :276.
[2]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93-98.
[3]孙丽丽, 张晓瑜, 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6) :629-631.
[4]CAMPBELL A, SUHEM.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Am Psy-chol, 1976, 31:117-124.
[5]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7.
[6]王极盛, 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96-98.
[7]杨海荣, 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6) :416-419.
[8]杨海荣, 石国兴, 崔春华.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2) :116-117.
[9]苗元江.影响幸福的诸因素.社会, 2004 (4) :20-24.
[10]徐维东, 吴明证, 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 (3) :562-565.
[11]张灵.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7.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影响因素
幸福生活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幸福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由需要、认知及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目前,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 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定义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
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早期理论在于挖掘外部影响因素, 后来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这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需求的满足。人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只有当不同的需求逐渐满足后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这与Masla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个体在特定需要满足后, 相应主观幸福观就会得到提高, 更高的需要才会产生。
目标的实现。在生活过程中, 个体会通过设置各种生活目标,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是个体的主观期待。当这种期待经过自己努力实现后, 个体就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2.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比较。这一理论强调使用的标准。标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从横向比较, 把自己和周围人比, 如果比周围人好, 就感到幸福, 反之, 如果比周围的人差, 就难以感觉到幸福。
适应理论从纵向比较, 现在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反之, 就会感到不幸福。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 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因此,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 不再感到不幸。
此外, 还有人格——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和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既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也受到内在因素制约。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
Diener等人 (1995) 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Diener等人 (2002) 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 (2) 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 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3) 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 文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张建人等 (2007) 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面对应激性事件时, 受到的保护也会较多, 不容易产生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给个体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得个体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和积极情感, 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即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观幸福感不变, 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从短期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弱。
(二) 内部影响因素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有利于缓和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回避应对则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
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可能越多的机会积累各种经验, 从成功处理生活事件中学习经验, 也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就为下次成功应对生活事件打下基础, 所以, 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尊。
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 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谭雪晴 (2008) 研究发现, 不同自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自尊水平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正性情感体验越多, 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3.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 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概念, 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无论以大三人格还是大五人格的研究, 都证实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是每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让个体体会到幸福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目前,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有不少, 但有关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t, 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34-43.
[2]Diener E, 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3]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851-864.
[4]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2) .
[5]王淑燕.主观幸福感测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04, 19 (5) :45-48.
归因论证类主观题探析 篇4
【典型试题】
1.(2014·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 成国家级 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 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 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要调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做”的理论必然性,分别从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责的角度分析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3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拓展分析】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要……”“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材料中主体行为的必要性。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把握其中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既要分析“做”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做”的重要性;既要分析“谁在做”(行为主体)的原因,又要分析“为谁做”(行为对象)的原因,还要分析“做什么”的原因(行为本身)。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设问中的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具体而言:
(1)善于分析客观必然性。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进行分析;二是客观规律决定,联系规律进行分析。
(2)善于分析重要性。要注意有两种“意义(作用)类”设问,一是发散型设问;二是收敛型设问。设问不同,答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发散型设问,即分析“A的意义”,要求坚持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问题等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收敛型设问,即分析“A对B的意义”,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2.(2013·全国大 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 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说明金砖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侧重考查学生演绎和归因论证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后发优势,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有共同渴望,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可以判断金砖国家的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的体现。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要是因为金砖国家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主要体现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常见的归因论证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能……”“分析……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等等。与分析必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此类问题侧重分析可能性,要求学生从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展开分析,如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等等。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 理念更加 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的作用这 一具体知 识点。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理论依据,即文化创新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第二步,结合材料,演绎分析教育创新的作用(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概念包含教育创新的概念),即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的形成(这是对“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的演绎)。第三步,结合材料,进一步分 析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培养人 才的具体 作用。其中,化学、生物老师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主意识,别出心裁的测验评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再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结合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归纳起来,本题的答案逻辑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教育创新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更侧重考查其演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演绎出教育创新的作用。正是这一步演绎,打通了学科抽象理论走向试题具体问题的关隘。在某种程度上,演绎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高考试题更加青睐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关系”论证类试题,是“必要性”归因论证的升级版,这种试题强调意义分析的收敛性。此类问题要求分析某一事项(设为A事项)对另一特定事项(设为B事项)的作用或意义。这种设问具有收敛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确定答题思路时可先进行逆推理,即先分析如果要得到B事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设为B1,B2,B3);再分析A能提供哪些条件(设为A1,A2,A3),分别有助于上述条件(B1,B2,B3)的成立,并依据理论发现和阐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A1→B1,A2→B2,A3→B3。
答题逻辑:“A可以A1,有利于B1,从而B”。
思维模型: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 待字母词 的使用,而非简单 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阐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求先立论(明确论点),再论证。设问比较具体,要找到可以运用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对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西文字母词,属于外来文化。由此,设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立论看,可以有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若赞同,中心论点是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反对,中心论点是文化传统的保持,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文字的规范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持赞同,还是持反对观点,都要处理好文字发展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开放性和 纯洁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一定分寸。
【参考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 西文字母 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拓展分析】
与传统的辨析题不同,此类试题不强调答案的全面,而强调其深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个性与品质,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备题型。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来看,备考时要注意把这种题型与传统辨析题区别开来,这种题型不用辩证表态、“持论公允”;不用全面分析,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分析即可。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企业最初是1992年由长沙某研究院投资50万元创办的小型国有企业。22年来,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到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六强。具体信息如下。
资本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到2014年的14年间,企业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国有资本增值达800倍。
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直接挂钩,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改革方案、职工持股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职代会 审议通过,全程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运行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互补优势和利益达到高度契合,使双方的合作存在广阔前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 比,增长了近10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第一个陆地边界上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 胆的预想,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某地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工程“五德工程”和“春雨工程”,传递正能量。一是实施孝德、诚德、仁 德、爱德、礼德等 “五德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该区进行评选“孝德之星”“美德之星”活动,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设置光荣榜、编写通俗读物、印制宣传品、举办道德讲 堂等形式,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使各类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实施“春雨工程”,动员辖区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书报和文体器材,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干旱”地带“增雨”,进而实现城乡文明资源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实施的两大工程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一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 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可);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等优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1)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地缘优势明显;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是重要推动力。
说明:学生从“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亦可。
(2)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促进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我国资本“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3.实施“五德工程”,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两大工程,有利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4.答案一:赞同。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让主观达到顶峰——抽象主义 篇5
这么说绝不为过———巨大的画面上, 黄色、白色、栗色、黑色, 好像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不用想象, 一看便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把绷着画布的画框靠在墙上, 或者索性就平摊在地上, 然后把喜欢的颜料甚至是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着颜料往上画。哦, 不, 是堆, 是滴, 是揉, 是搓, 是摔———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事实上, 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把自己“催眠”了———闷着头, 不管不顾周围的一切, 疯狂地围着这画布转, 进行着肘部、肩部、腰部、腿部的———全身心运动, 那是祭祀的舞蹈!“当我作画时,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 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 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 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
这就是即兴、随意, 让主观达到顶峰的抽象主义绘画。这就是二战结束后的美国艺术。
美国, 二战的战胜国, 有足够的理由傲视一切, 流亡在此的艺术家们也一下子改变了萎靡不振之风, 一下子找到了蕴藏在内心的创作冲动, 变得亢奋、彪悍, 充满了冒险精神, 喜欢用自己的美术语言表达对这新世界的理解。于是, 冒出了许多前卫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罗伯特·马瑟韦尔、弗朗兹·克兰、阿德·莱因哈特、莫里斯·路易斯、康定斯基, 等等。美国, 迅速成为了世界前卫艺术的中心。
好几位画家宣称自己是抽象画的第一人。但通常人们将这一桂冠赠给了在美国发展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 认定他是抽象主义绘画的先驱。而与波洛克不一样的是, 康定斯基充满理性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 《温和的活力》是康丁斯基的最后一幅作品。画面上, 对角放置的一条大带子, 绿色、红色、灰色, 把大带子分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它们组合在一起将长方形画面一分两半——上部, 蓝紫色调背景衬托下, 一串套着白色边框的深色四方形, 宛如点点繁星;位居中间很像水母又像极了天使的造型随风荡漾;下部, 是两只不知名的动物, 它同样在漂移, 在飞翔。这种淡淡的哀愁是一首怎样的歌?这位可以让音乐凝固在画面的画家, 这位中学时代就是杰出大提琴手的画家, 他在暗示着什么?是想让我们看到他所说的“淡蓝色像一支长笛;蓝色犹如一把大提琴;深蓝色好似大提琴;最深的蓝色是教堂里的风琴;纯绿色表现为平静的小提琴的中音;白色是倏然打断旋律的停顿;黑色则仿佛是音乐中深沉的结束性的停顿;鲜明温暖的红色像是乐队中的小号;偏冷而鲜明的红色弹奏出小提琴悠扬的曲调;橙色宛如教堂的钟声;紫色却带有病态和衰败地发出木管乐器低沉的音调……”还是想让我们看到那代表小提琴、长笛、短笛的极细线条, 看到那代表中提琴、单簧管的略粗线条, 再或者提醒我们看到那些慢慢由窄变宽的线事实上就是表达大提琴、铜喇叭的逐渐变为低音的过程……一幅画浏览过, 耳边便飘来一曲忽近忽远的交响乐, 这是画家康定斯基最感到欣慰的。
主观构建的标准形式(中) 篇6
3 行为类标准
行为类标准主要有本能行为标准、劳动行为标准、体育行为标准、表达行为标准。行为是意识支配的身体机能和肢体的活动。人类的行为是服务于人类生活、工作和娱乐的行为。人类的行为比其他动物的行为要多得多,其他动物的行为主要是本能行为,而人类除本能行为外,还为自己创建了劳动行为、体育行为、表达行为等。这些行为使人类比其他动物更优越,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丰富的生活方式。行为总是围绕着行为的目的在不断地重复实施,在重复中总结有效性动作关系,剔除多余的动作,改进低效的动作,慢慢使行为统一在优化的行为关系上,由此形成了各类行为的标准关系。
3.1 本能行为标准
本能行为标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结合的结果,是以基因遗传的身体结构为主要决定因素的,主观性只能起有限影响的作用。动物都按自己的身体结构关系,在适应环境和竞争生存中,建立了自己的本能行为标准关系。动物本能行为的标准性在于,同类动物在本能行为上是一致的,动物的后代与它们的同类祖先在本能行为上是一致的。人类经历400万年的进化,智力和手的灵巧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移动、饮食、攻击、躲蔽、繁殖、休息六项本能行为没有太多变化。原因是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身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基于身体结构的本能行为也不易变化,其他动物也一样。生物的身体结构形状与其本能行为,就是定义生物物种的重要标准内容之一,这两项内容正是物种中相互区别的内容。相同大小的甲鱼和海龟很像,但海龟生活在海水中,而甲鱼生活在淡水中,它们的本能行为差别使它们成为了两种物种。有些情况,用本能行为比用外形更有利于分辨物种。本能行为标准不是主观规定在先的,是客观适应在先,固化在脑子里,更多的是感觉器官条件反射性的意识行为,不是逻辑性的思考推理行为。
3.2 劳动行为标准
人类的劳动行为在生存竞争中建立,在不断的比较中优化成为标准化的劳动行为。标准化的劳动行为是高效的劳动行为,也是方便传授和普及推广的劳动行为。人类建立的劳动行为标准会随着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增减。人类的劳动行为已经历了狩猎、渔捞、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机械工业、其他工业、服务业等,在劳动的重复过程中相应建立了标准化的劳动行为。随着新兴的劳动行为成为生存的主流,狩猎、渔捞等劳动行为标准已逐步消失,农业劳动行为标准和商业劳动行为标准在改进和增加新的行为方式,而工业生产劳动行为、服务劳动行为的种类在大量增加,新增加的劳动行为在实施中形成了相应的劳动行为标准。在过去的劳动行为标准中,变化比较小的是手工劳动行为标准。在文件形式的标准出现前,这些劳动行为标准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通过长者对后生进行传授的。在文件形式的标准出现后,这些劳动行为标准开始从身体中脱离出来,总结记录在文本上,如农作物栽培方法、牲畜饲养方法、商业服务规范、设备操作规程、工序操作规程等劳动行为标准。劳动行为标准是人工操作行为的标准和劳动方法的标准,标准指导和约束的对象是人。劳动行为标准不只是体力劳动行为标准,也包括脑力劳动行为标准。因此,劳动行为的标准不仅仅是操作性的行为内容,还有专业知识应用和逻辑判断的行为内容,如用于设计劳动行为和评价劳动行为的设计计算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等。
3.3 体育行为标准
体育行为是人类锻炼体魄、丰富娱乐生活的行为,是生存基本需要以外的行为。体育行为既有行为有效性和正确性的要求,也有竞技性追求。体育行为的正确性以避免运动者受到损伤,有效性为保证训练者受益,竞技性驱使体育锻炼者不断追求更高的行为能力境界。体育行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竞技性,都需要有标准作为保障和支持,都需要有标准作为认定的依据。体育行为的标准是体育行为传播的基础。体育行为的标准类别有体育训练标准、体育竞技标准、体育裁判标准等,训练标准是针对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竞技标准是比赛能力资格的界限,裁判标准是禁止关系和胜负判定关系。体育训练和竞技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运动的时间、距离、力度、速度、平衡、准确、耐力、技巧、协调、姿势等要素,训练和竞技时按这些标准要素确定身体的训练部位和身体运动的方式。体育行为的标准类型有:田径运动标准、球类运动标准等等。训练行为标准属软性标准,不需要处处非常严格地执行,可以有一些非危害性动作的调整,因为,个体间存在差异,动作调整可以更好地适用不同人群。竞技标准和裁判标准是刚性标准,这类标准涉及道德、公正性、真实性和名誉的归属。因此,这类标准的执行必须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3.4 表达行为标准
表达行为包括语言表达行为、文字表达行为、歌唱表达行为、演奏表达行为、舞蹈表达行为、戏曲表达行为、绘画表达行为、书法表达行为等。语言表达行为和文字表达行为属于人与人之间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行为,歌唱表达行为、舞蹈表达行为、戏曲表达行为属于感情和艺术关系的交流和表达。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语言和文字行为的标准元素是音节、调号、笔画和字词及其含义以及句子的语法等。语言和文字行为的标准是刚性标准,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音节和调号(或辅音、元音、声调),文字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笔画(或字母),只要语言的音节、调号和文字的笔画不准确,表达的信息就会变化,有时甚至是变化成相反的意思,以致直接传达错误信息。语言除了声音语言外,还有手语言、旗语言、灯语言、代码语等,这些语言也有它们严格表达字词的标准元素。歌唱和演奏行为的标准元素有音调、节拍、和谐关系、发声部位、乐器演奏姿式、手法等。歌唱和演奏表达行为的标准是中上刚性标准,歌唱和演奏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音调、节拍及和谐关系,否则就出现跑调或噪声。舞蹈和戏曲行为的标准元素有身体和肢体姿势及其含义、身体和肢体的运动关系及其含义、动作的节奏、唱腔、化妆、服装等。绘画和书法的标准元素有颜色、比例关系、分布、高光、投影、笔画、起落笔及运笔力度等。舞蹈、戏曲、绘画、书法表达行为是属于个性表现比较强的行为,标准的约束是比较弱的,标准的意义主要是起到传承有效的基本技艺,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注重特别的表达视角和表达意境。
3.5 行为标准的特点
行为标准大部分不是由标准化机构颁布的标准,但行为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的,标准的特性是突出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是业内的专业机构,标准的内容是那些传授和教学的经典内容,一般通过长辈教晚辈、师傅带徒弟、老师教学生的方式进行传授。行为主要靠行为示范教学,很难通过书本自学成才。凡是需要传承的、需要重复操作的、需要进行比较判别的、需要一致化的行为,都需要建立行为的标准关系。行为的标准关系是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肤感器官能直接感受的,是一种外在的标准关系。行为标准化是行为标准关系的实现(复现),行为标准化复现体是行为实施者,大部分行为的质量是以行为标准化作为判据的。早期的行为标准关系是靠人的意识记忆和身体的行为训练保存的,以最熟练和最规范者的行为作为标准,人既是标准的载体,又是标准的传播者。随着文字技术、录音技术、录像技术的发展,行为的标准可以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使行为的标准关系不会随着标准载体的逝去而消失。同种行为因时间不一样、地点不一样、人不一样,行为通常会不一样的。行为标准的形成,使行为在时间长度上不变,在空间范围内不变,在人群范围内不变,即使同一种行为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去完成,所完成的行为是一样的。行为标准化还能展示群体一致化美感,如四个小天鹅群舞等。技术的发展使行为形式的许多标准内容可用文件形式的标准来记载,但人仍然是行为标准内容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是文件无法代替的。
4 实物类标准
最早由主观建立的实物标准是250万年前的石器等劳动工具标准。实物类标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物质。尽管早期的实物类标准的物质是天然的,但这种物质标准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建立的。实物类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样板、基准等,通常用于形状仿制、测试对比和类型识别等。实物标准的类别主要有几何形状类、度量衡类、物理性质类、化学性质类、生物性状类、质量特性类等。通常,物理性质类、化学性质类、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属标准物质,是新发展的实物类标准。
4.1 几何形状类实物标准
几何形状类的实物标准是用于作为几何样板的标准,为制作统一的几何形状产品提供对照或控制,特别是需要保证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几何形状一致时,这种实物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几何形状的实物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照式的实物标准,另一类是控制式的实物标准。几何形状类实物标准在几何尺寸上和表面精度上,都应显著地高于比对的对象产品,以保证对照或控制的传递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对照式的几何形状实物标准有非接触式几何形状对照实物标准和接触式几何形状对照实物标准。最早的非接触式几何形状类对照实物标准是工具制造的标准对照实物,起源于几百万年前的石器、骨器、竹器的制造。新的金属材料出现后,几何形状的对照对象发展到铜、铁、钢等金属工具和用具。接触式的几何形状对照标准有靠模类型的标准,它们作为基准形状与制造对象进行形状接触对照检查,如光学零件加工用的“对样板”,光学“对样板”是作为形状标准,通过接触干涉检验被加工光学零件的形状偏差。随着铸造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控制式的实物标准——铸模,进而又发展了冲压模、挤压模、拉模等控制式实物标准。模具在作用上是一种控制式的实物标准。通过模具生产的产品,可保持产品几何形状的一致性,而产品表面的精度取决于模具成形接触面的相应精度。
4.2 度量衡类实物标准
度量衡器具的标准性在于其称量的量和单位的法定性。只要是在一定范围内统一的度量衡器具,就是一定范围内适用的度量衡实物标准。度量衡实物标准有接触性测量的实物标准和非接触性测量的实物标准。度量衡的测量方式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如用测量弧高和弧面直径求曲率是间接测量。度量衡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误差的大小取决于度量衡器具的精度等级,精度等级不是标准关系的属性,是测量值可靠程度的属性。度量衡器具的精度高低由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大小决定,系统误差是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偶然误差是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度量衡器具的精度一般都有溯源关系,源头的器具是高基准器具。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关系是链路的,上一层的度量衡器具是其下一层器具的标准或基准。度量衡的实物标准的基本度量类型有长度测量的、时间测量的、质量测量的、温度测量的、电流测量的、发光强度测量的。目前,距离、温度的测量有非接触测量的设备,距离可用激光测距仪非接触测量,温度可用热像仪非接触测量。度量衡器具使人们对实物的描述能力由定性跨越到定量阶段。有了度量衡器具和定量关系,人们才能建立生理感觉分辨力以下的细小关系的概念,才能分析研究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
4.3 物理性质类实物标准
物理性质的实物标准就是物理特性标准物质,主要用于测试仪器的校准、评价测量或测试对象比对的基准,是具有准确量值的物质标准。物理性质的标准物质的标准要素是物理性质,物质的形状、大小、多少和元素成分不是标准要素。也许物质的元素成分会影响物理性质,但物质的元素成分不是标准内容。标准物质可以有气体的、液体的和固体的。物理性质类的标准物质有光学标准物质、磁学标准物质、电学标准物质、力学标准物质、声学标准物质、热学标准物质等。标准物质通常要具有溯源性、均匀性、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测量不确定度、有效期等。溯源性是通过不间断的比较链,测量结果能够与权威的标准器相联系的特性。均匀性是标准物质间的特性的一致性。稳定性标准物质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标准物质特性的保持性。重复性是相同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下,多次测量的一致性。复现性是改变测量原理、方法、测量者、测量仪器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测量不确定度是在一定置信度下,测量值的分散范围。有效期是标准物质在规定的时间期内(一年或半年等),物质特性保证准确的时期。有证标准物质分为两级,一级标准物质(GBW)和二级标准物质(GBW(E)),证书由国家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一级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要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由绝对测量法或两种以上准确可靠的不同原理的方法定值,如只有一种测量方法时,可采取多个实验室合作定值。二级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低于一级标准物质的水平,采用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或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定值。
4.4 化学成分类实物标准
化学成分类实物标准是化学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是由物质中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决定的。化学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中种类最多的一种。化学标准物质有自然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水质、岩石、土壤、pH值、离子溶液、建筑材料、油料、石油、煤矿、食品、药品、残留农药、放射性、环境化学等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基本上是由大量的化学元素成分及其含量来确定的。因此,化学标准物质都附有其相应的光谱标样,以检测对照。物质的谱系是其所含化学元素成分的标准关系。用于标定化学标准物质的化学元素关系,如:用于标定花岗岩标准物质的化学元素就有Ag、As、Au、B、Ba、Be、Bi、Br……CO2等70种元素及其含量。
4.5 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
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是生物标准物质。生物的标准物质主要是菌株标准物质、霉标准物质、疫苗标准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标准物质等。菌株标准物质有有益菌株标准物质和有害菌株标准物质。菌株标准物质有双歧杆菌、腾黄微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生孢梭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生物性状类标准物质用于医疗和卫生相关的分析和对比,以鉴别微生物物种和有机化学物。
4.6 质量特性类实物标准
质量特性类实物标准是用于鉴别材料内部组织质量、产品零件外部质量、产品零件内部均匀性缺陷质量等级的标准物质。金属材料内部组织质量是通过金属断口的金相组织来鉴别的,金属材料的牌号及热处理工艺决定材料的金相组织。钢铁基本金相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上贝氏体。金属组织的马氏金相标准金相图如图2所示。材料内部的均匀性缺陷质量问题主要是材料密度不均匀和材料不纯净等问题。质量缺陷的标准物质主要是材料内部存在的条纹、气泡、裂痕、杂质、结块、疏松等标准缺陷的物质,是用于与加工件对比材料缺陷程度的样板物质。表面质量的标准物质是用于对比表面粗糙度、表面划痕、麻点等缺陷的标准样板。表面粗糙度是零件表面微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是产品零件表面的一项重要的质量因素,其会影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稳定性、疲劳强度、抗腐蚀性、密封性、接触刚度、测量精度等机械性能。此外,还会影响零件的镀涂层、导热性、接触电阻、反射能力、液体和气体流动的阻力、导体表面电流的流通等物理性能。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在加工面通常是均匀性关系的,检验只需选取几个抽样位置检验即可。表面划痕和麻点等是偶然性的缺陷,需要全面寻找。铸造、刀具加工、磨铣加工等都有表面粗糙度等级的对比样板,表面粗糙度标准对比样板如图3所示。表面粗糙度几乎是每种金属零件产品设计时都要给出的加工关系。对于有严格表面粗糙度要求的零件,其表面加工后,都应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检验,检验的方法通常有:一是微测试法,用双目显微镜对加工表面进行表面轮廓不平度进行测量;二是对比法,用表面粗糙度标准比样对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检查。
4.7 实物标准的特点
实物标准的载体都是物质,标准的内容是人们设计或选择制作的,标准的存在是物质的。实物标准有多种用途,有的是直接使用(如度量衡器具),有的是对照使用,有的是校正仪器使用。实物标准有自然界实物的标准物质,也有人造实物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应定期进行检查或标定,以确认标准物质的标准内容的可靠和有效。实物标准的关系通常是稳定的,在其承载的标准内容有更科学、更合理的选择时,也可对标准物质的内容作相应的改变。(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麦绿波.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J].中国标准化,2012,(5).
[2]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上)[J].中国标准化,2012,(6).
[3]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下)[J].中国标准化,2012,(7).
[4]麦绿波.广义标准概念的构建[J].中国标准化,2012,(4).
[5]GBW07103花岗岩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6]GBW07166铜精矿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克服主观偏见尊重个性差异 篇7
很多教育失误都是由对学生的偏见引发的,我们所理解的“偏见”就是用旧框框、不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人、物或形势.显而易见,教学偏见就是指与教学相关的偏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对学生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些人、冷漠另一些人的思想或行为.我们知道:偏见省劲的思考,是思想的斜视.因此,避免对学生的偏见,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要避免对学生的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对偏见的成因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迁怨心理;先入为主的“灰色背景”;对陈腐观念的屈从;顽固的权威情结;此外,环境误读、心理迷障、个人好恶的强行输出等都可能造成偏见.对于“迁怨心理”,教育者首先要责问自己:对此人此事怨得在理吗?有没有搞错所怨对象?如果搞错了,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本身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避免不良结果的产生?对于“灰色背景”,教育者首先要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暂且将每名学生视为“零背景”与“零档案”呢?若这样想,这样去做,我想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要克服主观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师就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正如陶行之所说,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爱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应没有教育.同时,爱本身就是教育,爱是培养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克服主观偏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差异
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方面和基础好坏等因素,对学习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要承认这个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例如在教授《古诗二首》后,让学生再从课外说出写有关春天的诗句时,班中朱雨桐一口所说出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后,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而周明伟只说出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课堂立即哄堂大笑.这时,他脸红得像斗败的公鸡.见此情景,我说:“周明伟同学虽然没有完全听清楚老师提问的要求,而他所说的诗句虽不课外得来,但也是有关春天的呀,况且他第一个举手发言,声音多响亮啊!你说他多勇敢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时,他红红的脸渐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差异
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景所支配,加上可控性较差的情感特点,学生在某些环境的影响下,情感上比较会出现消极和积极的差异.教学中,对一些消极的情感,不能使用盛气凌人的语言去扼制,而应带着温和目光、商量的口吻、鼓励的手语,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如学了《北风和小鱼》一文后,你喜欢谁,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小鱼,因为它不畏惧北风勇敢又机灵.但张哲奇却站起来说:“我喜欢北风,因为他所向无敌、很威风.”然而,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北风吹落梧桐树叶,吹跑鸟儿是真的威风吗?通过讨论,张哲奇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北风是自以为是,欺负弱小,我现在不喜欢他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三、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心理学家加德纳以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此,当他们遇到某一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教学时,我们要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评价.如讲完了《大松树和小松树》一文后,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有的说,我喜欢大松树,因为他很虚心,不骄傲;有的说,我喜欢风伯伯,因为他及时提醒小松树,而且态度温和;还有的说,我喜欢小松树,因为他虽有点自高自大,但是他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了!最后,我作了总结:“你们多有主见呀,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以后,我们一定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认识事物,看待问题,领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