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2024-08-07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共12篇)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1

近年来,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始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只看重结果, 更看重过程, 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在看到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学生即使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但是, 在进入企业工作时, 仍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而是要通过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 待其熟悉与适应企业之后, 才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企业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教育, 如企业的运作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质量控制、文化内涵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同时, 教学过程并不是按照企业工作的全过程设计, 而是不合理地删减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准企业化”管理的学习环境中, 探索开展以企业工作程序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 形成若干适合于中职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 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 任课教师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情况, 将教学班级设计成一个企业组织并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载体, 将岗位内容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质量控制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咨询服务, 整个教学过程是坚持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以企业管理与工作要求为考核标准”的一种实训课堂活动程序。

我校实行“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的教学改革

本次由市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牵头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精心布置, 教学校长和科室领导亲自参与并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具体实施。学校组织了多场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 明确了本次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验班级和基本任务。让参加本次教学改革的教师做到有的放矢。

我校数控专业拥有30多 (台) 套数控车床, 这为本次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所挑选的实验班级是经过了认知部分实训, 对本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优秀班集体。

“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数控实训教学改革的实施准备

在本次实训教学改革前, 学校组织召开的研讨会界定了“准企业化”管理环境改革应包含四部分:

实训教学环境的“准企业化”实训室或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实际相符, 如实训设备、设备布置及环境要求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 环境布置要引入企业文化等。我们在进入车间的醒目位置, 布置了本次实训的具体生产任务及生产进度, 使学生到实训场所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将“一言一行, 为企业负责;一举一动, 为用户负责。”的实训口号制成横幅, 起到了“时刻提醒学生”的作用。另外, 我们还设置了产品陈列柜, 将优秀产品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实训教学管理的“准企业化”按照企业现场生产管理运作模式实施实训教学管理, 并按企业规范操作, 教师与学生模拟企业岗位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本次作为实验班级的1044班, 按照企业车间班组的形式进行模拟设置。此前, 我咨询了企业车间班组具体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 确定了由实训教师担任车间主任, 并根据实训学生的不同特点, 让他们分别担任生产调度、工艺员、质检员、维修员、操作员以及仓储员的岗位分工。同时, 按照车间的岗位职责, 并确定了每名学生相应的岗位职责, 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进行岗位职责学习, 务必让每名学生都能明确各自的岗位任务和目标。我认为:首先, 要让学生熟悉车间的管理模式;其次, 要让优秀的学生帮助后进的学生, 最终实现大家的共同进步。让学生在实训期间增强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例如:工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根据工作任务安排工艺流程, 并负责监督每个机台工艺的执行情况, 同时, 还要帮助其他同学检验和修改程序, 调整机床参数;质检员要做好零件的初检与终检, 负责产品质量目标的完成状况与跟踪记录, 同时, 还要负责管理好车间的工具, 每个机台操作工由机台长和另外一名工人组成, 其任务是完成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及质量指标。

实训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生产任务按照岗位的分工, 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实体验岗位职能。如:我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 在这次实训中, 安排了一个配合零件的加工任务。 (见图1) 该任务为一对简单的联接轴和轴套, 虽然图形简单, 但涵盖了众多知识点。产品最终要形成装配, 对学生数控车床的操作精度有一定的要求。我将班上学生分成甲、乙两个班组:一组做轴, 另一组做轴套, 并分别给予当班的工作计划。当任务完成后, 两组学生任务对调。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 对调完成任务”的工作方式, 学生充分体会到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同时, 两个班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可以使学生对孔、轴类零件的操作训练更加重视, 并且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形成专业技能。

班级管理“准企业化”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公司或一个车间, 公司或车间要发展, 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共同经营。着装统一 (技术人员为蓝色工装, 操作工为红色工装, 以便识别和管理) 、胸牌统一、班微统一, 定期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激励、角色转换, 展现出一股向上的力量, 这样的管理和引导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与成就感, 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班级企业文化” (见表1、表2、表3) 。要求每名操作工熟记卡片的作用和填写要求。如:加工过程卡片的技术要求栏由工艺员填写;设备和工作者栏由调度填写;检查结果栏由质检员填写;起止时间栏由操作工填写;产品入、出库单, 则主要由仓管员、调度员和操作工填写, 其主要作用是衡量一个班组或每一名操作工的效益。强化工作的规范和流程, 每名学操作工必须要有过程卡片才能操作机台。每次下班前都会统计本班的投入与产出数量, 产品的成品率和废品率。对完成任务或成品率较高的班组和个人进行表扬, 并由他们介绍经验, 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

通过本次“准企业管理环境”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 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写出实训心得体会, 可以得到如下经验:

第一, 了解企业或车间的运作与管理模式, 为今后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由于熟记各自的岗位职责, 学生进入车间不会无的放矢。

第二, 了解了“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是一种责任”、“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等企业文化。

第三, “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方法, 加深了职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且希望学校能对这种教学模式加以推广。

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教学模式的探索还需深入进行本次教学改革使用的“361模式”, 即将实训时间和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30%的时间用于通俗语言讲解工作任务及任务的分配;60%的时间由学生拟定并填写工艺卡、任务单以及任务实施;10%的时间用于总结课题任务、检验质量及6S管理验收。虽然本次实训从形式上严格遵守“361模式”,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如何能让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自然对接, 如何顺利完成师生教学角色的转换, 后面还要进一步研究。

实训前准备工作还要更加细致比如:本次实训中有些学生游标卡尺的调整失误, 造成了一些生产品报废。在今后教学中, 将应提前让角色为工艺工的学生先拿图纸, 提前编写出工艺单, 并经车间主任 (教师) 审阅, 之后再大量填写并分发给操作工。一方面, 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实训后归纳问题要针对学生在实训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并在后期教学中强化和补充。

丰富实训项目选择符合学生学习情况, 适应车间生产的项目, 拓展学生对不同技能点的掌握与操作。

加强实训课堂管理建立学生业务档案, 这样既能准确反映每名学生实训成绩和操行表现, 又能根据档案记载的优劣进行奖惩。同时, 还要展示员工 (学生) 的敬业风采, 展示优秀产品, 以彰显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企业文化渗透比如, 企业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保密措施以及执行情况反馈等等, 需要在今后的实训教学课程中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孙伟伟.数控车工实习与考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禹诚.数控车削项目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任级三.数控车床工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2

2月2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通过实习工作,我对公司的业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公司因为隶属xxx公司,同时下面还有土建公司,和二公司。我们项目部是一个出纯粹的管理单位,大多数费用计入管理费,不用记工程成本,比较麻烦和繁琐的是转账业务比较多,对上我们要听总公司的,对外呢与甲方签订合同的也是我们,但工程具体要下面做,他们各自负责自己公司成本的计算,比较麻烦的是供料,主材料合同上写好是我们提供的,其实不然,供应商是甲方指名找的,钱也是甲方负的,但要从我们公司账上走,甲方将钱给我们,我们在给材料供应商,因为钱从我们账上走就要入账,所以材料具体款项入账后还要分,属于下面那公司领用的,计入哪公司成本,总之很乱,我搞了很长时间才搞懂,具体上为什么那么做我也不知道,听黄经理说现在国内的项目企业都是这么做的,我想其存在必有其一定原因,我还在努力探讨中。

[管理准实习日记]

你找准企业定位了吗? 篇3

11月14日,《商业2.0豫商》杂志特邀具有实战经验的星河会(中国)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港澳“人际私人董事会”总策划、总教练,中国注册策划师,国家一级讲师,企业管理顾问崔萌为现场30余位企业家带来了不一样的管理课程。

做顾问式总裁

企业从小到大会经历七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重点工作,如何用人,如何留人,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以及财务制度都不一样。今天,有很多的企业都摸着石头过河,采取碎片式的管理。

定位定乾坤。顾客层定位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战略。企业不论在生存期还是在发展期,顾客层的定位都是最重要的,如何寻找双赢的领域?前提是要清楚顾客层定位的一般规律性以及市场中最赚钱的“顾客层五级定位法”。定位准确了不太努力都赚钱,定位错误越努力反倒是加速走向失败。

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不景气,倒闭潮频现,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目前中国民企平均寿命只有2.9年,它们都在艰难地生存着。崔萌在现场讲道,目前企业在市场中有几大现实状况,首先是经营困难,行业内竞争特别激烈,人力成本等不断增加,利润就越来越少。其次人难管理,难招难留难培训等人才问题特别突出。同时资金运作困难,融资难、货款难、三角债务关系多。

对某些行业而言,还存在着市场不规范,无明显行业标准,导致行业发展不均衡不规范。同时老板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做,困惑,孤独。经营者偏科,不专业,缺乏管理完整系统等问题都将制约企业的发展。

崔萌通过多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为现场的企业家展示了企业发展规律图,从刚起步几十万的小公司到上百亿元的集团化公司,在人才匹配,老板个人能力匹配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随着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企业老板应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身份,从最初的全面管理到最后的总裁式顾问,将是不断提升的结果。

找准三个定位

崔萌在现场讲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企业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够实现进一步跨越式的发展。主动分析自己的客户群体以及他们的真正需求,打造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打到市场中去。这就需要用五级定位法准确确定客户的心理需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顾客都需要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而当产品对应这些的时候,从低到高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需求。最低位的生理层面要求产品实现基本的生理或功能性需求。其次对品质稳定的需求,开始有品牌意识。然后归属则是产品需要具有某些特点,归属于更好的产品。再高的话将会达到一般人无法解决的层次,最终当顾客对产品达到最高要求时,即对产品已经不是单纯为解决常规使用需求而购买。

只有充分分析这些顾客对产品的各种需求,才能够进一步调整自己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其次对市场的基本定位也至关重要,行业、区域、人群、细分等因素都决定了对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了解自己所处行业的整体状况,选择好具有可投资性且有发展性的行业,根据公司所在区域定位产品属性和渠道拓展;根据区域内人群消费属性进一步定位。只有有了清晰的基础定位,才能够进一步谋取发展。

最后,还要有认知定位。即是在顾客脑海中的定位。产品和服务呈现出来什么样的效果最终将在顾客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你的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努力打造好的印象而不是产生坏的定位也非常重要。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4

为释放县、区营销单元的经营和创新能力, 从收入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通信企业引入“准利润中心”管理指导思想, 对准利润中心实施的体制、方案进行了思考。

一、“准利润中心”概述

准利润中心与利润中心是有差别的, 利润中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 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人事管理、流动资金使用等经营上享有很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能够编制独立的利润表, 并以其盈亏金额来评估其经营绩效。而准利润中心强调的是更精细化的管理, 在关注收入增长的同时, 也要关注成本支出的效益, 也就是要开源节流, 树立效益观念, 解决影响公司效益的问题、病症。

准利润中心管理可以有效发挥预算管理对生产经营的引导、调控、激励作用, 增强成本费用使用的有效性和对收入的放大作用, 通过准利润考核指标的设定, 引导县、区营销单元逐步树立效益观念。

二、实施准利润中心管理的总体原则

1、统一性原则。

成本资源预算以经营计划为起点, 采用定额与零基测算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利润预算, 确保预算分配口径统一。

2、条块结合原则。

以市场、网络、综合三个专业线编制成本预算, 保证年度预算额度;推进准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匹配资源, 全面考量准利润中心指标。

3、绩效性原则。

设置两大专项成本, 一是应急专项成本, 用于解决预算外特殊应急事项, 须由分管财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二是降本增效专项激励成本, 由成本归口管理部门分解, 用于奖励指标改善与效益提升的单位。

三、“准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1、组建机构, 成立基层营销单元财务部。

成立了县级分公司财务部, 设置财务部主任、预算会计、营收资金稽核、报账会计、出纳、物资会计岗位。其中财务部主任实行派驻制, 业务上接受市公司财务部的领导和管理, 业绩考核由市公司财务部和县公司共同实施。

一是预算管理方面。借助县级分公司财务部, 完善地市公司县级分公司在预算管理中的职权, 确保各项预算目标有效落实。建立和健全全面预算的县级分公司预算分析体制。

二是资金管理方面。通过县级分公司财务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内部控制的规定, 分别从现金、银行账户、资金营收上缴、卡品管理等基本业务抓起, 确保资金安全、账户管理规范、营业款及时、足额上缴, 卡品账实相符, 严格控制分销商的营业限额。并建立营业复核、业务稽核、财务稽核相结合的三级稽核体系,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是资产管理方面。通过委派财务人员参与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综合管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建立账、卡、物三相符体的资产管理模式。

四是业务管理方面。加强业务发展、投资项目效益预测、评估和分析, 提高资源效益。

五是内控方面。发挥对各单位的服务支撑职能, 确保原始凭证内容规范、签章齐全、责任明确;确保上报的各种报表与原始资料数据完全保持一致。

2、规范节点控制, 明确审批责任, 加大县、区营销单元的自主权。

一是实现成本电子化审批, 规范提升了成本审批效率。二是强化预算内与预算外事项的分别, 总体原则是预算内事项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简化了相对不可控成本审批流程, 相对不可控成本审批签至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加大了预算范围内县、区营业部经理的审批权限。

3、搭建准利润中心模型, 确定准利润中心费用归集原则及定额测算。

根据“准利润中心”实施方案的要求, 对收入、成本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轨迹, 按照“基层可控”的原则进行划分, 搭建了数据模型, 划分了成本费用的归口责任部门和分解依据, 各归口按照分解依据进行测算和分解。

4、制定准利润中心考核指标, 激励与评价相结合

(1) 预算下达。关注预算下达的公平公正, 核定预算的标准规范:如营业费用按占收比, 按全年环境不同可做微调;业务费及其他管理费按人均办公、差旅等定额测算;网运成本针对部分县公司地处地域特点测算。

(2) 绩效考核:。制定“准利润中心占收比”、“准利润中心增长贡献率”等绩效考核指标

准利润占收比=准利润完成值÷收入完成值×100%

准利润完成值=收入完成值-成本费用完成值

准利润增长贡献率=环比增长为正的县、区分公司准利润本月较上月增加值÷环比增长为正的县、区分公司准利润本月较上月增加值之和×100%

按月计算指标完成情况、改善情况, 与县、区绩效考核挂钩, 并按排名情况予以季度考核激励, 如前三名奖励经营成本, 鼓励县、区分公司关注利润指标的完成和改善。

(3) 过程管控。关注准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如何与专业部门的归口项目管理相结合。坚定归口的过程管控, 坚定专业的项目管理。事前, 成本预算由各归口在财务部的组织下按定额科学核定;事中, 准利润中心发生的费用仍需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向专业部门申报, 由专业部门审核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事后, 财务部及时将各类费用发生情况反馈专业部门。对于日常零星的突发性事件, 由专业部门与财务部协商给予一定限额的自主权。在预算下达时会明确项目类型、界限、额度。

(4) 分析评价。归口部门关注财务列账金额与归口台账金额的对照 (有利于归口分析管理) , 市场、综合、网运线的报账会计与归口管理部门建立按月的数据反馈和核对机制;区、县公司关注费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润短板改进。财务部每月出具各准利润中心 (营销单元) 的利润报表, 后附各类评价对比指标, 首先向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财务部提供, 由其结合自身管理台账, 提出各自的管理意见, 由财务部统一汇总以诊断书的形式反馈给各营销单元。

四、实施“准利润中心”的关键点

准利润中心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一是追求利润与增加收入的关系。利润的增长最终要通过收入的增长来拉动, 收入增长是利润增长的基础。二是准利润中心的推行与归口部门专业管理的关系。准利润中心的推行是为了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离不开专业部门的管理和评价。三是推行准利润中心与县公司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准利润中心推行后, 县公司自行配置资源, 提高了县公司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收入、利润增长快, 贡献大的, 还将另设成本奖励, 最大限度的提高各县 (市) 公司、区营业部的经营活力。

五、推行“准利润中心”, 提升通信企业经营效益

通过准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逐步推行, 引导各营销单元关注投入产出, 逐步强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观念。上述部门由单纯的管理部门转化成准利润中心后, 不仅是市场营销政策、方案的制定单位, 也是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执行单位, 从而激励他们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强化成本和效益观念, 使得效益意识深入人心。

实施准利润中心后资源配置模式发后根本上的转变。县、区营业部由以往的被动接受配置资源的模式转为通过收入增量、成本有效益的支出, 主动争取资源, 配置资源。提高了县公司对资源配置的自主权, 灵活性。“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花小钱办大事, ”的观念深入人心, 管理成效也初步显现。

转变通信企业经营工作思想观念, 创新区县经营单位管理体制, 实行准利润中心管理,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不断完善, 促进了基层营销单元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通信企业经营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5

找准构建节约型煤炭企业的重要途径

如今“节约”已成为我们看到、听到的一个高频词语、一个时尚词语,正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理性诉求。煤炭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节约型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头戏”,必须正确把握“节约途径”,才能事半功倍。

一、运用宏观政策提高煤炭开采“门槛”

据权威媒体报道,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重点煤炭开采省区普遍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与我国资源紧张、能源吃紧的国情极不相符。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山西省煤炭平均资源回收率只有40左右,而开采技术落后的乡镇煤矿的回收率仅为10-20,每挖一吨煤要消耗5-10吨资源,这就意味着在低回收率的生产条件下,煤炭产量越多,浪费就越严重。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挖一吨煤只耗1.2-1.3吨资源,资源回收率为80左右。笔者认为,构建节约型煤炭企业的首要问题,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对目前的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减轻对资源的浪费。要用法律法规和市场调节双重机制约束和规范,使能源开采企业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保护性开采。一是要对资源补偿费的改革,由现在资源补偿费按产量征收改革为按资源消耗量征收,即按划分给开采企业的资源储量来计算,如果企业浪费了,仍需交纳补偿费。二是要调整资源税征收办法,制定资源回收率的评价标准,按资源回收率确定相应的收税标准,资源回收率越底,资源税越高,或用回收率除税率计算收税标准,从税收上促使企业提高回收率。三是建立资源浪费“问责制”,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指标纳入对企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并配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并对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部门也要纳入责任追究范围之内,层层定制度、级级有责任,形成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提高煤炭开采的“门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高产高效战略

某矿始终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高产高效战略。对内,我们确立了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积极实施低成本管理,通过减人提效、减头减面、紧缩开支、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矿职工总数从1998年末的12146人,2005年9月下降为7200余人;六年来,全矿共减头9个,减面3个,矿井产量保持稳中有升,年均生产原煤达到26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高产高效矿井”称号;全员工效由1998年的3.616吨/工提高到目前的3.836吨/工;全矿原煤成本平均完成143.48元/吨,比计划大幅下降。对外,矿党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发展新领域,打造创业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并成功实施了“长、中、短相结合”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在某矿圈占了近1亿吨的煤炭资源,先后建立了某煤矿等3个异地创业项目部。今后五年时间内,除某矿年产超百万吨和组织好现有3个矿点生产之外,我们将不断寻找信誉好、资源充足、安全风险低的合作伙伴,力争再搞2—3个矿点,使外部产量在2010年末达到240—260万吨,确保全矿内外部煤炭年产量超过500万吨。

三、既要抱“西瓜”又不忘“芝麻”好范文版权所有

某矿在“抓好大节约”的同时,应该引导煤炭企业的干部职工重新“唤醒”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大大小小的节约窍门。从拧紧水龙头,少用一个纸杯,一张纸两面打印,到减少电器的待机状态等等,细化到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环节。要通过带领班子成员学习,充分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引导全矿6500余名干部职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用大力气抓好节约型企业建设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员工自觉执行公共办公场所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二是引导员工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的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三是大力节约安全生产原材料,重点加强采掘、辅助单位原材料消耗管理,着力走好“三步棋”,即抓好采煤工区材料现场管理及修旧利废;抓好掘进工区材料合理使用,确保工完料净;抓好辅助单位材料定额超前预报,并健全材料审批、发放、领用、回收复用四个关键的制度,以最低的投入追求最大的回报。四是引导员工开展“远学邓建军,近学某某”活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式,在节电、新型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等方面谋求新的进展,千方百计搞好节支降耗工作。五是引导员工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和工业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六是引导员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找准构建节约型煤炭企业的重要途径,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在“抓好大节约”的同时做好“抓小”工作,节约才能真正实现“抱得西瓜”而又不忘“芝麻”的最大化效果。以此构建节约型煤矿,才真正称得上是科学发展。

选准传媒接近企业的切入点 篇6

传媒界曾经流传过一句话:“跑新闻,拉广告,敲专版”。此话主要是针对报纸、电视、广播这三种媒介而言,虽然有些偏颇和狭隘,但是“跑、拉、敲”这三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揭示了一段时期内传媒争取企业广告经营支持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企业在处理关系上的初衷和终极目的。事实上,在过去的传统传媒行业中确实存在过这种广告经营方法的不当现象。当前,随着新型传媒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迫使大量的传统传媒多次洗牌和经营格局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争取更大广告经营市场。而相比之下,传统传媒,尤其是行业纸质传媒的广告经营更是面临着困局。于是,怎样寻求企业的支持就成了行业报从业人员的艰难课题。

锁定对象。每一个传媒都有自己的服务和客户定位,作为具体的从业人员,要结合自己所在传媒和从事的具体工作分工,调查掌握并详细具体地罗列出自己所应该和能够服务的每一个行业和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做到“底子清”。然后再尽量掌握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需要媒体做什么,而自己又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如此一对一地排列出直接客户,或者说是能够一拍即合的对象企业(除此,还有间接客户,后面在谈)。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最好是建立一个通讯录,拿在手上,记在心上。这样与企业联系起来不但方便,而且省时省力,同时思路就会清晰,不至于盲动和无措。

事实上,弄清楚了所在传媒能够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也增加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针对性。否则谈争取企业支持就是无稽之谈。

《中国劳动保障报》的服务对象就是劳动保障行业系统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而其相对应有需求的企业是各种技术院校和劳务劳动服务企业等等,在寻求企业广告支持方面,针对一个地区,摸清所有学校的基本情况,哪些是需要面向全国招生,而且是需要在覆盖全国的纸媒上做广告的,按照学校的规模和实力等综合情况逐一排名登记,然后再逐一向各个学校电话联系,简单介绍情况,说明这个报纸广告对技校招生宣传的优势和好处,取得对方意向后,预约上门再详细洽谈,成功率非常之高。

合理切入。不管出发点和方式方法如何,传媒与企业打交道的落脚点和目的还是想争取企业的广告支持。而针对企业来说,我为什么要把钱投放给你,能给我带来些什么?企业讲究的是效益,一分一厘都要使它产生效益。换句话说,你想取得企业对你的广告支持,你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总归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和足够的理由。此为笔者所说的间接客户的问题,这时就寻找切入点,给企业一个与你充分打交道的理由,继而给你广告支持的理由:一是切中企业需要你的要害和关键点,引起企业的共鸣;二是为企业寻找和发现其潜在对你的需要,让企业感到你在关注和切实关心他们。

有一个专门从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方案等事务代理的企业,苦于没有客户。而一位相关行业的媒体人士多次与该企业联系,寻求其能否在报纸上做广告宣传,遭到了拒绝。后来,另一位同志接着继续与该企业联系,说:“我们媒体的大部分读者都是你们的客户”,就这一句话立刻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和兴趣,仅通过一次沟通,双方就签订了广告刊登协议。结果广告的效果不错,双方的关系后来发展得也很好。

主动帮忙。很多企业不喜欢与媒体打交道,甚至是苦不堪言和不堪重负。一提及媒体,不是要求其做广告,就是上门“找事”的,有些企业成天接待媒体人员,打发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为此不得不设置一个专门接待媒体人员的部门。而企业方面坦言:帮忙的很少,添乱的很多。

很多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与媒介打交道,就是媒介给他们的实惠太少。有些企业为了推介自己的产品,花费了很大力气组织举办新闻发布会或者是产品推介会,结果媒体去的人回去之后发了个豆腐块块,有的连豆腐块都没有。当然,媒体对企业的无偿宣传,篇幅肯定是有限的。

但是,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企业乐意与你打交道,就要动一番脑筋。首先是寻找企业在管理和改革方面的闪光点,为企业做好新闻宣传服务。其次是围绕一个行业方面的企业,搞好新闻策划,有针对性地对某些企业进行宣传报道。不要钱的事情,企业一百个是愿意的,而且是欢迎的。日久生情,企业不支持你,从情感上都由不得他们了。

善意监督。经常有企业说,媒体上门找事,其实是媒体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媒体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工作,无可厚非,但是要在舆论监督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责任之间做好权衡把握,监督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监督毁灭了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起步和成长都是十分不易的,对解决就业和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善意的监督,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改正错误,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向规范化发展。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问题,而媒体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接到各类人员的投诉和情况反映。媒体要从爱护企业的角度,善意客观地向企业如实反馈情况、指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正错误的建议和意见,力争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化了。总之把问题解决了,把错误改正了就行,能不公开曝光就不曝光,因为解决问题和改正错误是根本。笔者想,企业肯定欢迎这样的媒体从业人员。

鼎力服务。不管企业愿不愿意,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传媒的,尤其是产品品牌需要极力推广的企业。而许多小企业限于经济实力无力无暇顾及利用传媒做产品推广宣传,其实他们是十分需要的。作为传媒人士,应该从长远考虑,帮助他们制定宣传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以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办最大的事情为原则,积极协助他们尽最大努力搞好宣传。

还有些企业虽然注重利用传媒进行品牌推广宣传,但是因为当家人的意识和思路等方面的影响,其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大大地影响着宣传效果。此时,与某个企业打交道的传媒人士,应当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出主意,想路子,给企业经营宣传做好参谋。企业接受点拨,得到了有效帮助和发展,自是不会忘记你个人和你所在传媒。

同时,协助企业发展搞好宣传,为企业发展和培养好通讯员队伍。通过通讯员不仅可以密切传媒与企业的关系,而且通过通讯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传媒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以上这些个人体会,有些可以单独运用,有些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传媒与企业打交道,重心在服务,中心也在服务,只有在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共赢的局面。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7

一、构建“三自教育”模式的缘由: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学校前身是国有大型企业德阳市天池集团公司技工学校, 在20余年的技校办学过程中, 我们深知企业不仅需要大量有技术、精通业务的技工, 更需要有纪律、团队意识强、爱岗敬业、有强烈职业精神和责任感的员工。

2003年, 新学校建立后, 我们组织管理干部深入市内、省外大中型现代企业考察, 发现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普遍为: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其次要有良好的技艺。这就是说, 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接受企业的检验;只有企业认可, 学生才能生存, 学校才会发展。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指示精神, 我们确立了“德育为先, 技能为重, 素质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 提出了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模式, 从而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二、探索“三自教育”活动新机制:打造企业合格员工

学校开展“三自教育”活动, 就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 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 在“自我服务”中提高自己, 从而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岗位意识、劳动观念和团队精神, 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轨。

(一) 狠抓“三个环节”———强化、认同、内化

所谓“强化”, 就是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 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进行适度惩戒, 再加以关心体贴, 做到刚柔相济, 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所谓“认同”, 就是通过强化训练, 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 逐步达到学校要求, 基本认同学校管理;所谓“内化”, 就是让学生不仅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而且全面接受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坚持“三个原则”———人性化、科学化、实效性

所谓“人性化”, 就是以学生为根本;所谓“科学化”, 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所谓“实效性”, 就是要脚踏实地, 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工作。

(三) 落实“四个条件”———爱心、用心、恒心、精心

所谓“爱心”, 就是必须热爱学生;所谓“用心”, 就是勤于思考;所谓“恒心”, 就是要持之以恒;所谓“精心”, 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

三、开辟“三自教育”活动新途径:坚持校企文化对接

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企业未来优秀员工的特殊教育。在“三自教育”活动中, 我们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这种能力就是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 着力培养“就业素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表现和检验标准, 就是“就业素质”。在“三自教育”活动中, 我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 从五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强化“一种意识”, 即学生“三自”意识, 让其自觉地融入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活动中。

2. 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以培养学生干部参与管理为重点;二是以教育学生如何管理好自己为重点。

3. 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德育管理教师由裁判型向导演型转变, 引导学生正确塑造自己;

二是师生关系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变, 让学生感到双方地位的平等;三是教育方式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 让学生更多地结合实际去领悟教育的含义。

4. 达到“四个结合”, 一是准军事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二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四是教育与表率相结合。

5. 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是辨别是非的能力;三是控制情绪的能力;四是互相理解沟通的能力;五是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 以学生“三自教育”活动为载体, 打造企业准员工

1. 突出自我教育, 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管理别人和对比自己, 将会发现自身或其他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从而改正错误, 提高自己,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学校推出了如下举措:

(1) 独创素质教育大课。开设素质教育大课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我们根据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 以讲座的形式, 开设素质教育大课, 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成功的秘诀传授给学生, 使德育内容“入眼、入心、入脑”。同时, 通过精心安排主题教育月活动, 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等延展教育时空。

(2) 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我们组织学生教官队, 以班级为单位, 对学生就餐、卫生、出操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言行, 作出具体规定, 并按照军训标准进行强化训练。在考核量化方面, 根据企业对加工产品的检验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的标准, 我们对班级常规检查, 也只确定10分和0分两个等次, 并安排学生干部严格检查考核, 逐日公布。通过相互检查评比, 学生能从中受到自我教育。

(3) 注重环境育人。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是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的又一大特色。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和温馨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自醒自立,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 以学生为中心, 形成自我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 从细节入手, 落实全程管理。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我们坚持“让20%的学生管理80%的学生”。比如, “两操一点名”的任务, 校园广播站和文学社团刊物的采编, 校园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 以及学生军训等,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校园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 其片区分工、标准制订、检查评比、垃圾分类等, 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早晚自习不要求老师到场, 由“小学长”、“小老师”管理, 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 创造环境, 增强自我服务意识

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要通过服务于他人和自我来体现, 这决定学生必须学会协作、沟通和交往,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将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打造“三自教育”骨干, 在服务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有一支经过严格筛选与培养的学生干部队伍, 他们同“小教官”、“小学长”、“小老师”一起, 成为“三自教育”活动的生力军。学校8个校区共有2000余名学生干部, 承担着学校德育管理、新生接待与军训、来访家长接待、校园集体活动的纪律检查、课外兴趣活动组织、校园清洁卫生督导等工作, 他们在服务中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2)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学校有常年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承担着各种公益劳动与社区活动任务, 如参加“三国蜀汉文化节”、“中国 (罗江) ‘诗歌节’”等。这些活动的参与,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三自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 学校“三自教育”活动,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兄弟学校的赞誉, 用人单位的称赞。“三自教育”活动的实施, 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升。不少学生在他的周记中写道:“自从来到这所准军化管理的学校, 我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个学校是最棒的!”。“三自教育”活动, 让学校的知名度日渐扩大。今天, 生源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宣传时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学技能去通用, 读职校到通用, 找工作选通用”。“三自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青睐。深圳华为、中山佳能与我校建立了定点输送学生的校企合作关系, 中山佳能还将我校作为“员工定点培训学校”, 毕业生进入佳能不用面试, 成为“免检产品”……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8

刘迎秋认为,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要深化包括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体制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社会融资环境。同时, 要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难于直接对接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还应考虑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鼓励企业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主动发展。

从眼前情况看, 要积极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抓紧转变经营观念, 开辟和拓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便利窗口和融资便利机制, 加大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和支持力度。另外, 要积极规范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 丰富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融券品种, 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必要支持。此外, 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仅需要考虑结构性降息, 也不仅要有“定向降准”这一着, 还要考虑进一步全面“降准”。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待加快

问: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原因主要有哪些?

刘迎秋: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而是相当普遍的国际性难题。中小企业信用资质较弱, 加上金融资本具有风险规避和追逐高利倾向, 大型企业占用较多的金融资源是市场迟经福济发林展内在规律所使然。正因如此,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世界研各究国员、, 包博括士发生达导国师家, 第都十广一泛届存、在十。二但届在我国现阶段, 体制全机国制政存协在委的员众。中多国弊 (端海致南使) 改中革小发企展业研融究资院难现象显得尤为突出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中不国可行否政认体, 制中改小革企研业究信会用副资会质长较。弱国, 家是行导政致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学之院一、。中我国们井知冈道山, 干中部小学企院业、北多京属大于学初、创浙型江的大, 企业规模小, 效益学不、东稳北定大, 偿学等债多能家力所不高强等;院一校些的中特小聘企教业授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较弱, 经营风险较大;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 难以获得银行授信;此外, 中小企业依赖银行贷款, 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总之, 中小企业信用资质相对较弱, 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先天性融资难。而在现实生活中, 个别中小企业出现的转移优质资产、恶意抽逃资金、借壳经营甚至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企业整体形象、伤害了中小企业的应有融资能力。

一定要看到,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特别是银行体系和金融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与不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社会对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 民营经济长期面临理论歧视、思想歧视、政策歧视和门槛歧视等诸多歧视。在我国, 大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正是被这样或那样的歧视造成的。这就使国有企业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 从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比如, 在银行体系和金融机制建设方面。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主要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配备的, 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机制。同时,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也不完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作法, 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中小信用担保机构并不少, 但普遍存在担保实力弱、资金来源单一且资金补偿机制缺乏等问题, 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提高空间。此外,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有待加快, 我国现有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入门槛较高, 私募股权市场也有待进一步培育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

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问: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201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这次降息前也出台了不少政策, 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融资成本下降主要惠及了体制内优势企业, 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

刘迎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 但到目前为止, 金融资源仍然相对稀缺。说目前我国广义货币 (M2) 存量规模已高到百万亿元以上, 意味着我国金融资源不再稀缺, 这种看法未必正确。实际上, 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M2存量较高与我国经济市场化范围和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关, 是国民经济活动从总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采取过度反映的态度, 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去年年初以来, 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和融资成本的持续上升, 尽管央行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释放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流动性, 引导市场利率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 但效果并不明显。来自市场主体的基本反馈信息是,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普遍感到信贷供给不足、资金需求仍难满足, 表现为M2增速仍持续低于市场预期, 2014年8至10月份连续三个月低于全年13%的预设增长目标。M1更是持续低于10%, 10月份甚至降低至3.8%的历史低位。如果考虑到凡是M1增长率低于M2的年份都是流动性不足、经济处于衰退的年份, 说2014年市场流动性不宽松, 当是毫无疑义的。

一方面是金融资源相对稀缺, 另一方面是大量金融资源持续向国有部门和大型企业集中, 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挑战。近两年来, 由于融资环境偏紧、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迟缓, 难免出现信用风险点状爆发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信托市场、私募债市场等领域频发信用违约, 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机构投资风险偏好下降, 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资源向各类国有经济部门和非企业集中的倾向,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必然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到目前为止, 国有企业较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倾向, 它们的融资需求虽然同样强烈, 但向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明显不足, 常常是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拿到资金, 然后更多地将其投向关联性信托公司或小贷公司。经过这样一个循环, 市场融资的成本必然进一步上升, 从而又从另一个侧面把本来就面临资金紧缺挑战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融资市场中挤了出去。

融资难恐致“生力军”变风险源

问:中小民营企业占用较少的金融资源是否合理?

刘迎秋:按照“按贡献分配原则”, 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对我国税收和就业分别做出了高达50%以上和85%以上的贡献, 但它们实际得到的金融资源始终很少。有统计说目前大型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可能占到其贷款总量的20%以上, 但就算此项统计准确, 在金融资源占用上也同样是不符合“按贡献分配原则”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民营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日益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推动力量。无论是从民营企业的数量, 还是从民营企业创造的GDP, 或是从民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就业等角度看, 民营经济都超过了国有经济。去年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强调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表明政府对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稳定器、新增就业吸纳器作用是高度重视的。必须尽快改变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 但融资便利和规模却始终偏重于大型国有和大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格局。

问: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难持续得不到缓解, 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刘迎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中小企业发展持续放缓甚至更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而无法摆脱, 其结果必然伤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特别是在短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突出、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 如果外部融资环境仍然难于改善, 那么会发生局部性信用风险、甚至产生行业性或区域性信用风险蔓延等隐忧。

近年来, 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企业信用普遍下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个别企业转移资产、逃废债务倾向上升, 这些现象都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进一步缩减信贷、收窄债权风险敞口的策略。这样一来, 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必然更加突出。

深化改革综合施策促进资金供需对接

问: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制度安排及宏观政策等方面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刘迎秋:长期来看, 一是从理论上和认识上进一步纠正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二是下决心继续大面积破除行政性垄断为基础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 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进一步反腐倡廉, 坚决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对公益性领域的国有企业, 实行国有国营, 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根本利益;对自然垄断领域则按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实行网运分开, “网”紧国有国营, “运”转归市场招标和市场化运营;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下决心全面推向市场, 通过出资人制度管理, 强化资本运营,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真正实现竞争性市场主体间无公私区分的平等进入、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交易、平等发展。最后一条, 也是更具直接意义的一条, 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加快民营银行审批和发展步伐, 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当前, 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正当其时, 包括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可考虑在银监会审批五家民营商业银行基础上, 对各省、市、县分级授权审批监管若干区域性中小银行, 充分发挥其服务本地区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优势。

从眼前情况看, 还是要积极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抓紧转变经营观念, 开辟和拓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便利窗口和融资便利机制, 加大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和支持力度。另外, 就是要积极规范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 丰富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融券品种, 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必要支持。再就是, 在积极发展新三板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 积极培育和发展私募股权市场, 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完善管理办法, 充分发掘个人、企业、机构的投资潜力。

问:当前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刘迎秋:2014年11月22日起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政策的出台, 是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但是, 如前所述, 由于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原因, 降息后形成的新增流动性能否最终流入中小企业, 可能还需要打问号。因此, 为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不仅需要考虑结构性降息, 也不仅要有“定向降准”这一着, 还要考虑进一步全面“降准”。

准企业化管理论文 篇9

一、“创争”活动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必然要求。

“创争”活动内容体现了对职工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越是发展, 知识型职工的作用和价值就越明显, 知识型职工以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精湛的技能, 成为学习的先行者、创新的实践者和企业进步的推动者, 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国有企业的职工尤其应当加强知识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因为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 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知识素质提高了,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增强了。

二、开展好“创争”活动的关键, 是提高职工对“创争”活动的的认识。

落实好“创争”活动, 必须让职工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 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职工群众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及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 做到挖潜增效与职工思想同频共振, 与企业文化相融, 实实在在地把“创争”活动落实好, 在挖潜增效中发挥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三、“创争”活动能否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结合企业实际。

当前, 各行业企业上下正深入开展挖潜增效降成本活动, 要想把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好, 就必须把“创争”活动和企业增效及发展结合起来, 与科学管理、和谐创业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各种创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力宏扬爱企、爱岗的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的贡献精神,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快速挖潜增效任务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上来, 统一到发展企业、做大企业的伟大事业上来, 众志成城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四、企业开展好“创争”活动必须在实效性上下功夫。

国有企业开展“创争”活动的最终目的, 是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在开展“创争”活动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把开展“创争”活动贯穿于系统性素质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

一是结合“创争”活动, 提高职工素质。引导职工瞄准国内先进指标, 向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方面拓宽和迈进, 立足本职,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贡献。结合对标挖潜增效建功劳动竞赛活动, 推进“精细化管理”, 使精细化管理覆盖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 实现精细管理赋予“创争”活动的深刻内涵。

二是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开展职工读书教育活动及典型先进人物事迹展, 激励广大岗位职工从自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投入到对标挖潜增效活动中去的热情。

三是将开展“创争”活动, 把挖潜增效不断引向深入。首先引导职工用素质文化贯穿“创争”活动的价值取向。就企业而言, 为深入开展好“创争”活动, 就必须紧密结合单位实际, 制定下发详细的活动推进方案, 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创争”活动。以典型教育引导为主, 以知识竞赛、演讲赛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 按照“创争”活动要求, 更好的为职工提供了知识食粮。其次引导职工用各种学习活动体现“创争”活动的要求。通过深入挖掘职工的人才资源, 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学习活动, 把“创争”活动的要求体现在职工学习技术的建设中。企业要结合“创争”活动, 以学习型班组创建为重点。班组是职工学习、工作、成长的主要场所, 创建学习型班组目的在于为广大职工学习、成才构筑更为广阔的平台。创建学习型班组, 推动团队学习, 提高职工学习能力、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提升竞争力;通过开展的“知识培训”活动, 为广大职工拓宽了技术视野;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及知识竞赛, 在企业掀起开展“创争”活动热潮。第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激励之中。在企业快速挖潜增效活动中, 最大限度地激励职工是很重要的, 要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 在职工参与的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分配机制和落实制度;要对职工进行精神激励, 掌握职工的心理活动, 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 寻找职工的闪光点;要用典型激励职工, 用身边的人和事, 给职工教育和启迪。这些活动的开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职工们的“创争”活动意识增强了, 与企业共奋斗的决心得到了巩固, 在职工中逐渐形成了立足本职、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第四引导职工用文体活动体现“创争”活动的要求。通过大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传播精神文明, 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把娱乐教育工作渗透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引导职工团结友爱, 培育生产中的新型人际关系。通过开展“拔河、围棋、羽毛球”等系列活动比赛, 来推动“创争”活动向深入开展。

摘要:在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 如何找准着力点增强企业“创先争优”活动实效性,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全面推进职工素质工程, 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就如何开展“创争”活动进行探讨。

高校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建设 篇10

而高校现有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制约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正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拨款仍以学校为独立单位, 而不是二级学院;同时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尚处于摸索试验阶段, 学校与二级学院就人事权、财权、物权、职能分配等问题上没有完全建立起规范的体制, 二级学院还不能独立、完全地控制和使用各种经费,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只能实行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与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章程的规定, 将预算经费在学校与各二级学院之间进行分配。各二级学院对学校分配的预算经费和本学院创收的收入拥有支配权, 但对资金不拥有控制权。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财务制度,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编制预决算, 制定符合本学院的财务管理办法, 接受学校财务处在业务上指导和年度绩效考核。这种管理体制赋予了各二级学院一定的财务自主支配权, 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一、高校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

1. 财力资源分配要与坚持统筹兼顾、效益优先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下, 学校首先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财力分配, 对于重点学科和新兴专业建设要予以经费上倾斜, 对于已饱和落后的专业要进行经费收缩;其次要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物力和学校定位, 对能给学校带来明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专业、学科进行重点扶持, 在经费上给予保障;最后财力资源的分配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责任承担与资源分配相一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学校应明确学校与学院依照学校章程规定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分工, 并按照工作任务分配办学经费, 按责任分权, 按事权分财权, 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学校在将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 要充分给予学院必要的人、财、物的自主支配和使用权, 这样既可以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2. 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原则

学校根据责权结构的划分与学校、学院之间分级管理职能的特点, 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统一核算、经费分级管理、经费单独核算”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

(1) 财务管理核算机构统一。学校财务处是学校唯一的财务管理机构, 只接受由校党委、校行政统一领导, 负责制定财务预决算, 筹措、管理各项经费, 审定和报批收费项目等;各学院不单独设财务机构, 对于较大的学院可设立由财务处委派的报账点。

(2)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统一。财务处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 制定全校性的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开支标准及预算定额, 各二级学院只能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架构内, 充分考虑本学院实际情况, 对本学院可以控制和支配的经费制定具体财务管理执行办法, 并报学校财务处备案。

(3) 学校收支核算要统一, 口径要一致。学校财务处全面负责全校的财务收支核算工作, 学校所有收入 (包括各二级学院创收的收入) 均应纳入预算, 由学校财务处统一收取, 并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校与学院之间进行分配;所有支出均应纳入学校核算账户统一管理, 根据预算进行安排。各学院不得私设小金库, 不得有坐收坐支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 经费使用支配要分级管理, 单独核算。预算经费和各类收入经学校相关程序分配后, 学院对本学院掌管的经费和创收分成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干涉学院对其经费的支配使用;在符合国家与学校相关财经法规的情况下, 学校财务处不得以各种借口禁止或延误学院经费的使用;同时学校财务处应为每个二级学院单独设立项目, 单独核算其经费。

四、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注意事项

1. 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要超前不能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对全局性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比较重视, 但对二级学院层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关注不够。同时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规范性极强的工作, 若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指导和规范是难以保障分级管理体制下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的。

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上, 学校要建立全校预算编制办法、全校经费分配办法、创收收入分成办法、经费审批规定和经费内部控制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学校制度, 同时各学院依据学校制度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本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

2. 建立完善有效的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制, 发挥校院两级预算管理在准分级财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两级预算管理体制是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积极推进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是执行校院分级财务管理的保证。校院两级预算是学校和二级学院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工作计划共同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的计划文件, 是学校和二级学院预算年度经费使用的依据, 体现学校决策层的意志和学校及二级学院发展的方向, 校院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好坏, 影响到学校与二级学院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要建立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学院的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校院两级预算执行过程, 强化校院各自的预算控制;其次要有“大预算”的观念。要明确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学校财务处的事情, 而是全校所有部门和学院的事情;预算编制只有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全力合作下才能完成, 预算执行也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配合才能执行好;最后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和跟踪审计, 确保预算经费使用在刀刃, 确保学校和学院重点工作能够完成, 确保预算总体目标的实现。

3. 建立内部审计、教代会等监督体系

(1) 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级学院拥有更多的财力、物力, 如何确保这些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科学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执行实质性审计过程, 可以发现二级学院在经费管理使用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风险, 对二级学院领导当家理财的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 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 用于指导以后年度经费分配, 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2) 随着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级学院有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办学自主管理权。在此情况下, 校本级教代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级学院教代会的建立顺理成章。建立二级学院教代会既符合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客观需求也保障了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本学院事务的基本权利, 同时推进了二级学院科学管理、民主决策, 促进了二级学院和学校事业整体可持续发展。

4. 构建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分级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建立和完善校院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二级学院财务整体管理水平和实现办学总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考核内容既要能全面反映二级学院整体财务指标, 也要能对二级学院优化财务收支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指导性作用。

(2) 规范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工作是规范性很强的工作, 其绩效考核指标也是有相应的规范要求的。在设计二级学院考核指标时, 要符合目前理论界通用的指标体系, 同时考核指标也要符合高校办学特点, 具有可操作性。

(3)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有些财务考核指标, 如学生欠费率、预算完成率等可以用数量来进行评价, 但有些财务考核, 如内控执行情况是否良好、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只能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 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二级学院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超.基于非完全分散模式的高校两级财务管理.经济论坛, 2009 (05) .

[2] .杨林, 何兆益, 许锡宾.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09) .

[3] .李鹏, 潘秀山, 朱丽丽.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3) .

[4] .李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会计之友, 2012 (35) .

找准定位人本管理 篇11

一、多当“领航者”,少作“代办员”

有人常说:“班主任应当放权,让班干部更多地自主管理好班级。”不少的班主任教师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事务完全依赖班干部去“打理”,撒手不管,听之任之。笔者认为班干部与班主任之间,更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开导领航、凝聚合力,多“传球”,少“踢球”,善于在互帮互助、合作信任中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任五年级班主任期间,刚开学不久的一个下午,新任班长小华面红耳赤、带着哭腔来到办公室。原来,午休时有学生大声喧哗,她大吼了几声:“安静!安静!”但无济于事,甚至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跟着起哄,令她大受挫折。待小华情绪稳定后,我开始与她谈心。告诉她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团结协作;告诉她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下不要急着下结论和做出处理。同时,建议由她牵头召开一个班干部会,就纪律管理一事和大家一起商量。几天后,班级午休安安静静。我找到小华,问她其中原因,她告诉我:“班干部会上,大家帮我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现在遇到吵闹情况,我总是先走到那个同学的座位边小声地提醒他,委婉地规劝他,这样既照顾了他的面子,也不影响其他人……”听着听着,我满意地笑了。

那天,我没有“代办”——直接去批评那些捣乱的同学和直接告诉班长正确处理的方法;也没有“踢球”——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是接过“球”,并巧妙地在传递中为她“领航”——在她陷入僵局时,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她寻求团队的合作与帮助,集中智慧解决问题。对于班长来说,她不仅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管理好班级纪律,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去倾听,少下命令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为人师者,尤其是班主任,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使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倾听,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有了倾听,才会有更好的了解;有了了解,才会赢得相互尊重;有了尊重,就会有水乳交融的情感,学生也就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健康成长。

记得我在乡村小学任教时,班上有一位小斌同学,他生活懒散、性格倔强,作业总是拖拉,甚至根本不做,好冲动、有自闭倾向。教师们对他头痛不已,有的教师甚至习惯拿他当“反面教材”来教育其他学生。我把他带到办公室,一起坐下聊天,从身边趣事聊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慢慢地发现他在认真地听,并不时地发出笑声。说完后,问他:“你能和我说说你的童年吗?”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打开话匣子。才得知他的父亲因犯罪被判刑入狱,母亲改嫁且常年外出打工,他只好寄居在外公家里,但他外公一家对他都不太关心,在家除了干活就是睡觉,很少说话。当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脱口而出:“我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平等地与别人谈话。”我当时心里一颤,这简单、平常的事竟然成为他最大的愿望。

我对此不由得反思起来,我们教师整天忙于教学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人的心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试着转变教育方式,在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他真情关怀,并帮助他在同学间树立新形象。同时利用家访的机会与他的母亲、外公进行了沟通,使家人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渐渐地小斌变了:他每天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学习成绩也有大好转,特别是我任教的数学,由原来的20来分稳定上升到80分以上。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多倾听,少命令,就能对学生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真心的交流。

三、多吹“南风”,少刮“北风”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的比赛,看谁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人紧紧裹住大衣;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最终,凄厉的北风无奈地输给了温煦的南风。作为班主任,应当像南风一样温润无声。对待学生,要善于表扬,懂得欣赏,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

准从业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篇12

存在问题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某建筑行业准从业者。

职业危害普遍存在

通过调查得知, 多数建筑工程类公司的生产工艺中存在多种有害健康的因素, 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和生产性粉尘、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生产事故也时有发生, 尤其是火灾、电力事故和机械事故。同时, 部分企业还存在其他一些有害因素, 如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员工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调查结果得知, 建筑行业准从业者在入职期间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普遍存在。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在企业方面, 虽然多数企业有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管理和实施方案, 但仅针对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 没有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 缺乏对准从业者入职期间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教育。更有少数企业存在不合理的加班制度等损害准从业者职业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行为, 忽视了企业有保障劳动者安全的责任与义务。

安全防护设备缺乏

调查发现,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 准从业者使用各种动力机械的频率较高, 还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运输材料和构件等, 工作现场产生大量噪声。然而, 一部分企业未给准从业者配备防护耳罩, 而有些配备了防护耳罩的企业, 没有严格要求准从业者配戴。因此, 噪声污染的问题普遍存在。

另外, 少数企业未给准从业者建立健康档案, 未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比如防尘护具、送风头盔、送风口罩、安全帽等。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在准从业者入职期间均开设了有关安全健康的专题教育, 但由于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缺乏实际操作实践, 致使准从业者只停留在书本“知”的层面, 未能进入实践“用”的层面。比如如何配戴安全帽、防护口罩, 使用灭火器等, 准从业者记住了方法和步骤, 缺乏实际使用能力。

安全工作教管分离

调查显示, 多数企业开展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但偏重于对准从业者的理论知识教育, 而企业履行安全管理的责任则偏重于对准从业者的实践管理, 两者责任边界不同。若教育与管理过程孤立开展, 缺乏连续性, 严重影响管理的实效性。

原因分析

安全意识淡漠

大部分企业比较重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企业的安全意识淡漠。他们认为将时间、精力与金钱花在增强准从业者的安全意识、提供防护用品上, 不如花在提高员工、企业利益上, 只看重眼前利益, 未考虑企业长远发展。

教育资源缺乏

一方面, 企业对准从业者进行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场所主要是教室和校内实训室, 缺乏相应的真实环境和实际操作工具供准从业者使用和模拟。准从业者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 很难对这些技能产生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 师资水平不高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许多安全教育培训人员不能满足既熟知建筑行业安全技能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要求, 使得准从业者的安全健康教育缺乏实效。

监督机制缺乏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评价, 对准从业者在入职期间的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没有进行全程跟踪了解,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也没有明确告之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后果及防护措施。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约束不强, 导致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 作出了损害准从业者职业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 单靠企业的自觉性不足以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推进。

管理措施

健全组织机构增强管理意识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 应在准从业者入职期间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落实企业的三级安全教育。企业应成立职业安全健康部门, 明确各层级人员的具体安全职责、职责边界与主次关系, 相互配合, 做好准从业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安全技能

企业除了对准从业者在入职前进行理论教育以外, 还要对他们进行职业安全技能训练。把安全健康观念的培养和具体的技能融合起来, 从而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企业可以建立职业安全健康实训基地对准从业者在入职前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比如对于高职或技校的学生, 可以由合作企业提供建筑材料、防护用品等进行校内实践。实践内容可包括:辨识生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辨识消除安全隐患, 并降低其危险性;自觉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了解企业避险逃生预案和安全设施;掌握个人防险避险方法等。同时, 应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定期组织教师安全健康培训, 提高教学技能。还可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参与准从业者的实践训练, 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订立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合作

针对缺乏合作机制的问题, 企业必须制定有明确安全要求、具体内容、客观考核标准和严格的长效管理制度, 保障准从业者入职期间的职业安全健康。

通过成立职业安全健康领导小组, 和企业职业安全健康部门共同完善入职期间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引导、跟踪调查、监控防范、应急处理、考核评价等制度。包括制定详实的大纲计划及管理制度, 并结合企业实际编写安全健康手册等。职业安全健康手册应包含各种安全管理规范、安全知识以及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及事故的应急处理等。

建立监督机制做好全程管理

企业应加强对准从业者入职期间职业安全健康的全程管理, 及时做好跟踪巡查与指导工作。跟踪巡查, 指的是企业职业安全健康领导小组定期到相关作业现场巡查。对准从业者较为集中、安全管理有代表性的单位的准从业者进行安全情况的跟踪巡查, 了解他们在入职期间的安全状况。联合企业安全培训人员, 现场解决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 还要系统地归纳总结准从业者岗前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得失, 从而确保管理质量。

在安全检查过程中, 对于准从业者还要注意现场指导。企业培训人员有责任向准从业者现场讲解该岗位的生产原理、设备名称、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参数指标和安全隐患等实际问题, 让准从业者自己分析讨论生产故障原因及应对措施等。在进行实践操作前, 安全负责人应要求准从业者填写安全培训记录表, 确保其已经了解相关操作规程。

上一篇:住宅室内环境下一篇:临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