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科学教育

2024-09-17

卢作孚科学教育(精选7篇)

卢作孚科学教育 篇1

卢作孚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乡村现代化建设者, 是近代中国运输航运业的先驱。卢作孚一生致力于实业建设, 其还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就是其重要内容及领域之一。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又是其创办民生公司的重要前提, 可见重视职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一、一生为“爱国”、“救国”开展教育实践

卢作孚出生于四川合川, 自幼家贫, 其父卢茂林以贩卖麻布为生, 小学毕业后不得不放弃读书, 这也是其唯一接受过的正规教育, 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追求求学的梦想, 他便开始了其艰苦的求学 (刻苦自学) 的历程。20世纪初, 年仅15岁的卢作孚步行近半个月到成都, 开始了其勤工俭学的艰辛生活, 他开始进一个收费低廉的补习学校学习, 主攻数学。同时, 他开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招收数学补习生, 并在此期间先后编写了《三角》、《解析几何》、《代数难题解》等, 坚实的数学基础不但锻炼了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为其日后的三段航行法及抗战时期组织宜昌大撤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孙中山民主革命理论的指引下, 卢作孚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教育与革命相结合的救国路线[1]79。作为一名实业家, 卢作孚提出将公司办成一所社会大学, 并通过职业教育的实施, 不但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素质, 推动航运业的发展, 而且还将其独特的民生精神灌输到员工内心深处, 最终升华为爱国、爱岗的实际行动。

在当时激烈竞争条件下, 卢作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公司, 从最初四十多名员工, 发展到40年代的八千多人, 年运货七亿多吨, 创造了中国航运史上的奇迹。同时, 作为一名爱国教育家, 卢作孚针对当时教育弊端, 创办了北碚实用小学、中西部科研院等机构, 并通过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 为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促进了人人皆有职业目标的实现, 这也是二三十年代重庆乃至西南地区乡村建设的典范。辛亥革命后, 卢作孚视高官厚禄为浮云, 率领并教育职工为革命运动积极工作, 并成功领导了宜昌大撤退, 这便是后来称之为“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2]16。20世纪40年代, 卢作孚担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运输的几何计划, 大大缓解了抗战时期的粮食危机。新中国成立后, 卢作孚将解放前夕停留在香港多只轮船安全返回大陆, 为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卢作孚的一生, 他始终将爱国、救国作为其唯一追求, 从最初的教育救国路线到后来的教育与实业相结合的救国路线, 他始终将职业教育贯穿其一生的实践当中。他在峡防局开展了“寓兵于工”的教育实践, 一方面为其民生公司及其他实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谋生的技能。同时, 这种职业教育方式大大提供了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 并在危难时刻涌现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二、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色

1.“教育救国说”, 提倡发展职业教育。

在内忧外患的近现代中国, 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 在民族危机面前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 积极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并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 卢作孚就是其中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 经历帝国主义洗礼的中国社会处于军阀混战状态, 国家衰微, 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卢作孚对此痛心疾首, 他说:“自国体变革十余载, 存于吾心中问题远且勿论, 请论吾川, 政治纠纷, 吾人不容有坐享安宁之日。”在其《四川人的大梦醒》中, 卢作孚提到人的问题, 即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所以, 他提出:“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一切问题解决之先, 今后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他还在《大公报》中提出:“中国什么都不缺, 只缺乏人, 尤其缺乏有素质的人, 所以根本还是要解决人的训练问题。而要解决人的问题, 就必须依赖教育。”[3]41卢作孚强烈抨击了袁世凯的愚民政策, 并鲜明举起了教育救国大旗, 他认为教育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他先后推行新教育实验, 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 成为民众教育的重要领导者。

2. 卢作孚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

卢作孚创办民生实业有限公司, 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的龙头企业。同时, 他还是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利用自己的力量, 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中, 为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卢作孚的农民职业教育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化农村, 他认为:“农村不但要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而且还应有现代化的精神基础, 农村不代表落后, 农业只是一种谋生方式或行业类别。发展农村现代化就是要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卢作孚的农村职业教育, 不但要农民学会农业技术, 而且还应教授其新的职业技能, 介绍新的职业等。农村现代化不能局限于农村地区或农业这个行业, 其他行业也要发展, 而这些行业所需的人员便来自于农村。所以, 对农村地区就业人员的职业培养便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1927年, 卢作孚便在嘉陵江沿线开展乡村建设, 他将先进的工业设备引入农村, 同时他还在试验区创办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等, 通过对农民进行现代生活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现代意识。卢作孚还有着丰富的农村发展理论, 他出版有多种学术专著, 将北碚地区建设成为农村工商社区。

三、卢作孚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阶段

根据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 可将其职业教育实践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一个是以“人人皆有职业”为目的的职前教育实践, 另一个是以“服务社会, 方便群众, 开发产业, 国家强盛”为目的的在职教育实践。

1.“人人皆有职业”的职前教育。

针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陈旧、教学与实际脱离等弊端, 卢作孚在北碚开设实用小学、兼善中学等进行职前教育, 以帮助学员获得谋生的手段与技能。同时, 他还有感于军人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在北碚峡防局进行寓兵于工的职前教育实践, 不但促进了企业发展, 而且也为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20世纪20年代, 卢作孚创办实用小学, 其主要改变一般学校读死书、死读书的现状, 并积极训练儿童掌握知识的能力及行为;同时, 通过实用小学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教育机构, 实用小学就是要改良传统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既能干又具有良好思想, 以便于其后谋生的需要。北碚实用小学就是以训练儿童家庭、政治、经济及游戏上的行为, 教会他们学会管理家庭财务, 并培养他们对长辈的感恩情怀, 了解国家现状, 积极投入家乡改造及民族危亡斗争中。

相对于职业技能教育, 卢作孚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 他要求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及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 教育学生不但要有爱国热情, 而且还应具有世界眼光, 具有为家乡服务的能力, 真诚待人。卢作孚采用观察、实验为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讲述市场作用的时候, 他就会在赶集那天把学生带到市场上, 让他们亲身体验市场的交易及各种计量工具。讲到轮船, 他就让学生们亲自到民生公司的轮船上去观察,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会教授他们如何操作轮船。同时, 在学校内部还开设有儿童图书馆、俱乐部等, 这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场所。针对普通中学教授课程大都为升学预备的, 同时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 使得大多数同学很难继续中学教育, 卢作孚便决定创办一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学, 即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并与当地经济情况相结合, 于是他便创办了北碚兼善中学。校名“兼善”就是取自《孟子·尽心上》中的“达则兼济天下”一句, 其要求学生在艰苦的时候也要坚持自身的修养, 并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4]54。兼善中学在课程教育中增添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 并专门开设职业教育训练班,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寓兵于工”的职业教育实践。

20世纪30年代, 卢作孚担任嘉陵江防务局局长, 为了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及训练青年人才, 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卢作孚特意招收了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五百多人, 并先后创办三期少年义勇队及一期警察学生队, 在平时的训练中, 卢作孚就特别注重其职业思想的培养。在招录上, 卢作孚并不是采取考试这一统一的形式, 而是针对不同的职位要求进行考核。另外, 在对学员的日常训练中, 卢作孚还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坚定的意志, 他还特别聘请周善培为少年义勇队作队歌, 以传唱及丰富队员的生活。2006年初, 《嘉陵江报》报道了卢作孚亲自带领队员进行野外训练的事情, 他还冒雨跳入污水沟中疏通管道,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学员, 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发展生产, 提高生产规模, 卢作孚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范围, 他还将以前的士兵转化为工人, 正式组建三峡染织厂。卢作孚认识到增加职业人数比增加识字人数更重要, 他还因地制宜, 在船夫休息的时候办起了船夫学校, 同时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技能, 他还专门建立了妇女学校。

3.“服务社会, 开发产业, 富国强兵”的在职教育实践。

卢作孚将民生公司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职业培训, 同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他还组织职工家属进行职业培训。卢作孚开办的民生公司专门成立了训练委员会, 并制定《职工任用及训练方法》对职工职业教育的考核及训练作出了详细说明。为了保障职工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卢作孚还专门建立职业教育基金会, 并规定在公司每年的纯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职工培养的资金。同时, 公司还专门设立图书馆, 并创办《新世界》等刊物, 为职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这些都为民生公司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卢作孚对民生公司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卢作孚一生的追求, 也是其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卢作孚全身心投入到实业救国当中, 并努力发展乡村教育, 这也是其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摘要:卢作孚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乡村现代化建设者。他一生致力于实业建设, 还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就是其重要内容及领域之一。

关键词:爱国教育家,卢作孚,民生精神,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欣悦.“乡村教育运动三杰”农村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 .

[2]彭文静.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民众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J].博物馆研究, 2012 (3) .

[3]吴洪成.卢作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9) .

[4]李向红.卢作孚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

卢作孚科学教育 篇2

卢作孚处在传统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他曾就读的瑞山书院当时已初步具备现代小学的性质,开设了数学等课程。卢作孚在读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19,15岁的卢作孚怀揣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只身前往成都补习学校专攻数学,从此开始了他半工半读的自学生涯。在短短的大半年内卢作孚就学完了当时能看到的中文版的全部数学课程,为了进一步阅读、学习英文版的数学书籍,他又刻苦攻读英语,用半年时间学完当时能得到的少量英语版数学书籍。其后他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代数难题解》等书稿,还出版了《应用数题新解》一书。数学学完后,卢作孚又倾注于古文、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还为其后来从事科学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开始,卢作孚深入地研读包括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在内的诸多国外书籍。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学习与研究,卢作孚打开了眼界,对于如何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认识。19,卢作孚来到了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结识了大教育家黄炎培,黄炎培先生非常赏识卢作孚的德才和抱负,不仅介绍他参观了不少学校和民众教育设施,还将自己的苏、皖、赣、浙、鲁、冀等省《教育考察日记》送给卢作孚研读。这次上海之行使卢作孚认识到了“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随后,中国爆发了提倡崇尚自然、讲究实用、发展科学技术等的新文化运动。时任《川报》社长兼总编的卢作孚不仅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而且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成了“德”、“赛”二先生在西陲之地的主要鼓吹者。据高孟先追忆,“‘五四’运动使卢作孚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落后,与科学是否发达关联极大”。20世纪初,很多外国学者纷纷来华讲学和宣传,其中杜威就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正如胡适所言,“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那样大。”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备受卢作孚推崇。卢作孚曾在1922年《教育方法与暗示》一文中提到“杜威氏以暗示为思维惟一之要求,实亦一切知识获得之锁钥,其为宝贵,从可知也。”并在1930年他亲自带领考察团奔赴崇尚杜威思想的教育家陶行知所极力提倡的燕子矶小学考察,在燕子矶小学看到“1.学生教材绝少在书本上,多在校外获得适用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求得常识;2.校内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小商店,以学生的储蓄组成,并让学生自己管理、经营;3.学生自己组成一个救火队;4.学生自设一医院,自设诊所,校外人也可来诊;5.学生自办一时事新闻报社,编辑也由学生充任。”之后,更加信奉杜威的教育思想,并在瑞山小学、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峡防局民众的教育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育实践成果,从而在科学教育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了推动北碚地区的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1930年,卢作孚等人到上海、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敦化、唐山、北平、天津等地进行了为期约半年的实地考察,他们参观了科学研究所、大学、中学、小学、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同时,还与科研院所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并把随身携带的动、植物标本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浙江、江苏两省的昆虫局进行交换。通过到华东、东北和华北等地的考察和学术交流,卢作孚除了认识到当时世界强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厂矿企业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组织的严密性和先进性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在国家兴盛中的重要性,进而使卢作孚更加意识到建立研究机构,从事科学之探讨、科学之教育是当时闭塞的西部地区人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关键所在。

卢作孚之死 篇3

——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

马立诚 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富翁自杀前,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只有两行字:“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们过。”

这是1952年年初。富翁创办的民生公司光是在海外就为新中国保存了两千余万美元的资产。如果按时下实际价值计算,可能已超过一亿美元。

当然还有在大陆的资产。

但是富翁自己不拿民生公司的股份,连住房也是借的银行宿舍,连家具也是向民生借的。所以,他走的时候叮嘱发妻的,是“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与卢作孚同岁的梁漱溟说:“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这是一个没有钱的富翁。这是一个为民造福的民营企业家。这是一个不能忘却的人和一部不能忘却的历史。

他的名字是:卢作孚。

毛泽东没有忘记他。1953年3月15日,毛泽东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说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不过,在毛泽东说这话的一年前,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已经自杀了。

卢作孚逝世50天后,当时的宣传部长陆定一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了检讨。检讨中宣部的理论刊物《学习》,在当年前三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说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反动腐朽的一面。

那么,一条小船起家的卢作孚还有活路吗?当人们说民生公司的时候,想到的是卢作孚;当人们说卢作孚的时候想到的是民生公司。卢作孚就是民生公司,民生公司就是卢作孚,尽管他名下分文全无。

那他也没有活路。

一场政治运动席卷而来,全国性地开会、斗争、交待、揭发。如果缺乏了公正和民主,那么就会诱发人性潜在的不善甚至恶念。于是便有人“揭发”卢作孚是贪图暴利的资本家。

卢作孚谢世前,只说了句:“我累了,我要休息。”

其实卢作孚一生劳累而从不言累,从来想到的只是“责任”。所以民生公司就有一种民生精神。1949年9月初,重庆大火,37条大街小巷化成焦土。民生公司的损失首当其冲。公司襄理用拖轮把两个装炸弹的船拖开,否则炸弹爆炸,那里的几万市民都会被炸死的。拖轮第三次回到码头时起火,襄理以身殉职。公司45名正在上班的员工,奋力转移被大火围住的2000多百姓,员工自己无一人出逃。

45名员工从容赴死。

烧焦的仓库警卫,双手还死死抱住一支同样烧焦的枪。

没有老板在场,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赴死,但是每一名员工都以生命承担起一份责任,民生的责任。

民生公司的历史是一部英雄史。11年前,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天上狂轰滥炸,地上有10多万军工物资和大量后撤人员。卢作孚赶赴宜昌,指挥奋战40天,在川江水枯断航和宜昌失守的最后一刻,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民生公司炸沉船舶16艘。民生公司牺牲员工百余人。

为什么,一个民营企业,会有这么多的雷锋?

这样一个公司,没有人会小视。国民党行政院长何应钦邀卢作孚出任交通部长。10天后新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又两次登门拜访力邀卢作孚出任行政院长。卢作孚只好避到香港。

但是又有一批批客人来访,望“共襄国事”。有内定到台湾接替阎锡山当行政院长的俞鸿钧,有台湾省财政厅长任显群,有台湾省“外交部长”叶恭超等等。

卢作孚嘱人转告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一定从香港回大陆。

船王包玉刚说过,如果卢作孚健在,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包玉刚。

卢作孚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希望他在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主持工作。但卢作孚只想着民生的责任,还是回到了重庆,做他民生实业公司的总经理。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长章伯钧和卢作孚共同签署了《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1951年10月,卢作孚被增补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4个月后,1952年2月2日,卢作孚最心爱的孙女卢晓蓉在香港得到一袋特别好的花生。她一颗一颗挑选最饱满的花生,要带给祖父母和重庆的亲人。有一颗花生里边居然有五个花生仁,晓蓉说这颗一定是给祖父的,她捧着这颗大花生嘴里不停地叫唤着祖父。她怎么想得到,就在这时,她祖父走了,在她的声声呼唤中,走了。

卢作孚科学教育 篇4

一、卢作孚个人进行的旅游活动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原名魁先,别名卢思,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的一生,不仅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实践方面也是成绩显著[1]32。他多次利用外出开会、考察的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另外,他也利用业余休息和参观考察的机会,多次组织家庭旅游。1914年到1915年期间,卢作孚利用到上海考察的时机,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在上海,卢作孚结识了商务印书馆业务负责人黄警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利用在上海停留的时间,他还专门考察了民众教育设施和部分学校。1922年到1923年期间,卢作孚再次来到上海,参观了中华职业学校和商务印书馆等地,后来通过上海商会的介绍,又考察参观了江浙当地的造船厂、纺织厂、电力厂、锯木厂等。1925年秋,卢作孚专门考察了嘉陵江三峡地区的自然状况以及人文社会状况。这时,卢作孚开始萌生了实业救国的设想。在详细考察后,卢作孚撰写了《两市村之建设》,并提出了建设三峡地区的设想以及开发三峡地区旅游风景区的计划[2]30。1935年,卢作孚赴广东、广西考察,参观了广东省的棉毛丝麻纺织厂、士敏土厂、糖厂等,然后到梧州参观了广西大学、桐油检验所等单位,再到南宁参观了公共图书馆、新建省政府及博物馆等。

1944年,国际通商会议在美国纽约召开,卢作孚作为中国工商界代表,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结束后,卢作孚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考察了美国的重工业、钢铁业、造船工业、机器厂等。随后,卢作孚前往加拿大,参观了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造船厂。1948年,卢作孚飞往台湾,视察民生公司在台业务情况。来到台湾后,他首先参观了高雄、基隆等地的港口,另外,还考察了台湾地区几个比较大的城市,主要考察其造船厂以及工业情况。同时,卢作孚还赴日月潭等风景名胜游览。另外,卢作孚也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多次组织家庭旅游。卢作孚曾亲自带领子女游览湖北燕子矶,参观合川水电厂、重庆渝鑫钢铁厂等地。卢作孚善于将家庭旅游活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为了开阔子女们的视野,他特意安排卢国维、卢国纪到成都去旅游,还经常带他们参观四川各种建设事业[3]28。1940年,卢作孚带领子女参观了乐山凌云寺和乌尤寺,随后,又参观富安镇陶瓷厂、自贡盐厂、三峡及三斗坪等地;1941年,参观了石桥石牌坊与古驿道、铜梁西温泉、成都麻风病院等地。这些家庭旅游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意识,还促进了孩子们树立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

二、卢作孚组织的群体性旅游实践

1921年,为了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卢作孚组织教育界人士赴上海等地参观先进学校的成功教学经验。1930年,卢作孚亲自率领川江航务管理处、民生公司、北川铁路公司等单位人员到华东、华北、东北考察沿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大中小学、图书馆、博物馆等。首先,考察团来到杭州、南通、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参观了浙江昆虫局、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等地,考察了华东地区的科研机构以及学校、工厂等。接着,卢作孚又带领考察团,到青岛,游览了青岛的市场,参观了著名的崂山、海滨浴场、第一公园以及德国人经营的炮台遗迹;到北平,参观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静生生物研究所、居仁堂图书馆等地,并游览了故宫博物院、天坛、颐和园、中央公园、北海等地;到沈阳,游览了文渊阁及清皇富博物馆;到大连,参观了满蒙资源馆;到旅顺,游览了白玉山,参观了水族馆、博物馆、水源地;到长春,游西公园,并参观了敦化周边的森林;到哈尔滨,参观了商品陈列馆“,蛛网式”市场,并游览了博物馆、公园等地。这次大规模考察和广泛游历,对于考察团来说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经营策略。

卢作孚不仅带领考察团进行商业性考察,还组织少年学生义勇队进行地质考察和旅行锻炼。为了训练少年义勇队学生的胆识,卢作孚带领他们到康家洞探险;为了打造少年义勇队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卢作孚多次组织特务队、少年义勇队到嬖山、华蚕山等地旅行。1928年,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社为了进行自然科学的考察和采集,专程组织专家前往四川等地,卢作孚听到消息后,马上派少年义勇学生队,跟随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社的专家学者们学习野外采集。1929年夏天,植物专家方文培等来到四川,调查四川以及西南等地的风土人情,采集动植物标本,卢作孚听到消息后,马上派少年义勇队学生30余人,跟随方文培等前往峨眉山、峨边、大小凉山、越离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当地的风土人情,采集动植物标本,这次调查采集,搜集到大量标本与风物,考察小组回到重庆以后,还举办了科学展览会,采集学习获得了非常圆满的结果[4]65。1930年,德国人傅德利来到四川,准备在四川进行生物采集,卢作孚闻讯后,亦派学生队同傅德利学习采集。193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调查所、生物研究所派专家来川考察,卢作孚闻讯后,亦派学生队随同前往,考察团分赴彝族聚居区采集标本,并在大小凉山引种经济作物,考察团纵横穿过彝族聚居,由雷波入昭觉,由昭觉出峨边,创造了西陲探险之新纪录。

在旅游实践过程中,卢作孚也比较注重手下员工的旅游生活,他从制度和经费上为职员的旅游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他还给职工安排了各种休假制度,职工在休假期内照发工资。卢作孚把职员集体参观、旅游当作教育员工的一个重要手段。1937年,卢作孚还在民生公司制定了《给假规程草案》,在草案中规定,民生公司职工每年给特别休假12天,为鼓励职工在休假时期外出参观游览,民生公司还规定,职工特别休假期间,可免费乘坐公司轮船,随同旅游的直系亲属则可享受半票优待。卢作孚的带薪休假制度,以及职工休假期间免费乘坐公司轮船制度,在当时中国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外,卢作孚还在民生公司组织短足旅行等活动,每年的春季、秋季以及节假日,卢作孚都组织职工进行短足旅行,旅行所需经费,由公司每年从盈余中提取。卢作孚在主管峡防局的时候,也在峡防局各机关制定了《峡防局职员休假办法》,为了鼓励峡防局各机关公职人员进行旅游考察,卢作孚还在《办法》中规定:“凡服务满三年以上者,得有一个月之休假旅行,由该局局长指定派往各地考察,旅费由公担负”。峡防局在1932年一年中,就派遣了二十九位服务三年以上八年以下的职员到甘、新、康、黔、桂、青等省参观考察旅游。另外,为增进职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职员的自然科学常识水平,峡防局还组织远足旅行,每年远足旅行数次。峡防局读书会则实行每周短足旅行一次。

三、卢作孚对旅游事业做出的贡献

1924年2月,应杨森之邀,卢作孚在四川成都少城公园内筹建通俗教育馆。在重新建设之前,少城公园破败荒芜,卢作孚根据少城公园的原本自然地貌和环境,很快就建成了错落有致的花园。在卢作孚的精心设计之下,新的通俗教育馆错落有致。为了达到寓教于游的效果,通俗教育馆内设有包括农业、工业、教育、卫生、金石(即矿石)、武器、自然、历史等陈列馆的博物馆、图书馆。另外,通俗教育馆还设有游艺场音乐演奏厅、动物园以及公共体育场等,科学、文化、艺术全部包容,教育、游览、娱乐名副其实,内容丰富多彩。在博物馆里,经常组织革命史展览会、古物展览会、中国画展览会。同时,每年还在花园里举办各种花展,以吸引成都市民前来游览[5]96。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江巴壁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在任职期间,卢作孚利用嘉陵江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以及温泉、森林等自然风光,创办了一个著名风景区,即嘉陵江温泉公园。卢作孚对嘉陵江温泉公园的建设十分重视,公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他都要亲自进行规划设计,他还每天参与开荒挫地,栽花植树。到1929年,公园已经开辟了小庾岭、戏鱼池、爱莲池、乳花洞、兰谷等游览点,还建成了温泉公园码头。嘉陵江温泉公园建成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当时许多的文人学士以及社会名流都曾来此游憩度假,如周恩来、蒋介石、黄炎培、郭沫若、林森等都曾多次到此游览[6]37。到了三十年代初,卢作孚又开始筹资兴建人工湖。

卢作孚科学教育 篇5

一个星期三,学校组织六年级同学参观了卢作孚纪念馆。

卢作孚纪念馆坐落于嘉陵江畔,背靠青山,脚倚江边,是卢作孚爷爷以前办公的地方。来到大门口,一座白墙灰瓦的建筑映入眼帘,朴素的石阶一直延伸到展馆大厅。

走上石阶,来到大厅,一股简朴的气息便迎面而来。从大厅上几步楼梯,再往左转,就来到了一号展厅。一号展厅中有一块大荧幕,里面介绍了卢作孚纪念馆以及卢作孚爷爷的一生。随着影片的介绍,大家渐渐了解到了这位北碚创始人勤勤恳恳的一生,随着解说员手指的方向,大家一致往墙壁上卢作孚爷爷和他四弟卢子英画像的方向望去。画上的卢作孚意气风发,背后是民生公司的轮船,那伸出的右手仿佛意味北碚的发展会越来越繁荣,那坚定的眼神象征着卢作孚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参观完一号厅后,我们走进了位于纪念馆中部的二号展厅,跨过一级门槛,就看到了一面很大的墙。解说员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卢作孚的简介,卢作孚呢,是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大家饶有兴趣地听着解说员绘声绘色的介绍,有的频频点头,有的认真做好记录,有的若有所思……屋子里张贴着许多关于卢作孚爷爷的照片和事迹,大家都被卢作孚爷爷这位伟大的爱国实业家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

走出二号厅,下几级台阶,就是与二号厅相连的三号展厅。展厅里陈设着年代久远的物品,这些全是与卢作孚爷爷为北碚所做贡献有关的呢。当然,最显眼的还是摆放在展厅中间的那个大沙盘了。那沙盘是一个北碚以前样子的模型,虽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但是从宏伟的.模型中不难看出,北碚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发展得如此之快,卢作孚爷爷功不可没。种种功绩使我们大为震撼。

出门往右拐,就来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展厅——四号展厅。四号展厅装饰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一块白底黑字的板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看到板子上面记载的民生公司在抗日期间自发运送所需物资的损失后,我们被深深地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卢作孚爷爷那爱国的高尚品格所折服了。“请大家往这边走,现在所看到的是,民生公司被毁轮船的残骸。”大家往陈列台看去,一些已经锈迹斑斑、甚至发黑的轮船零件,摆在台里。民生公司是卢作孚爷爷的私人公司,但他爱国爱民的品质还是促使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你说。我们怎能不被卢作孚爷爷如此崇高的精神所感动呢?

卢作孚企业文化思想介绍 篇6

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革命活动。

1916年,任四川进步报刊《群报》记者。

1919年6月,参加由周恩来等人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

1923年,任四川省通俗教育馆馆长。

1925年筹建民生公司。1926年3月民生公司正式成立,卢作孚任总经理。

1938年初,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交通部常务次长,主管水陆运输任务。

1944年10月,代表中国工商界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

1949年10月,组织民生公司在外航行的船只全部回归祖国。

1950年,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并被增补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10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先生逝世,享年59岁。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实业家,由他创立并领导的民生公司在中国航运业的历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而卢作孚本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其中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创立和发扬民生精神

卢作孚提出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这既是民生公司经营的宗旨,也是民生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卢作孚认为,办企业应该是为了事业、为社会,而不是为个人。他曾说:“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来的钱分掉,而是要把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正是在民生精神的感召下,民生公司才在抗战的前三年,共抢运进川人员150余万人,物资约100万吨,而民生公司却因此而损失船舶16艘,牺牲员工100余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生精神起到了鼓励士气、激励奋起的作用,使民生公司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现代集团生活

卢作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两重集团生活。一重是几千年农业民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只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生活;另一重是由家庭为基础形成的亲戚邻里朋友的关系。这种两重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应该建立现代集团生活。他说,现代集团生活是以社会、国家为核心,超越家庭、超越亲戚邻里朋友关系的工商时代的集团生活,民生公司就应是创造这样生活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功就是大家个人的成功,个人的理想要变为集团的理想,个人的希望要变为集团的希望。由于民生公司致力于创造现代集团生活,所以就要进行帮助社会的运动,也就是“帮助社会寻求现代文明的方法”。卢作孚在企业建设中,始终把企业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力图将民生公司作为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典范。

注重员工教育,主张用人唯贤

卢作孚认为,“中国缺乏技术人才,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则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他提出“企业即学校,且是最实际的学校”,在这里除了训练员工的基本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在当时国弱民穷的情况下,他把办企业与办教育结合在一起,并持之以恒地在企业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这在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重大创新。

卢作孚强调,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个人的成功,而是培养他做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他主张,国民精神必须改造,“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奋发蓬勃之朝气必须养成,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分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卢作孚的道德建设思想成为民生精神建立的思想基础。

在教育员工的方法上,卢作孚也颇有创新。比如,原来民生公司对员工的服装并无统一规定,员工一般常穿西服或长衫。后来,卢作孚提出,民生公司员工一律穿布质的公司制服。他说,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要树起节约的风气,第二是要表现企业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民生公司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员工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卢作孚科学教育 篇7

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卢作孚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学成才,20来岁开始办报,31岁时在军阀杨森的支持下创立四川通俗教育馆,32岁时转向实业。卢作孚以八千元开始创办民生轮船公司,但这种创业绝非我们现在以为的那样容易。在当时长江上的航运是由外国人瓜分的,外资财大气粗。卢作孚靠乡亲、朋友、地方绅士的支持,才募集了一点资金购置了一条仅七十余吨的小客船。这种艰难的起步或说夹缝里的生存大概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但我们想象不出的是卢作孚坚持下来,而且成功了。几年后,卢作孚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企退出长江上游。十年后,相继在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设立分公司。他从只有一艘七十余吨的客船发展到拥有一百三十多艘的三万六千余吨的船队,职工则有七千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船王”。

卢作孚又确实是清廉的,他几乎是清教徒人格的典范。他克勤克俭,严于律己,虽身为民生公司总经理,其股份却只有一股,全家仅靠工资度日,其夫人子女乘坐民生公司轮船一律按规定买票。他也从不求田问舍,他兼职所得的车马费、津贴费,全都捐了出去。他的孩子回忆说,他担任民生公司的总经理,但多年来只靠一份工资维持家庭生活,其他兼职收入都捐给了北碚的公益事业,家中的经济状况一直是相当紧张的。1944年美国《亚洲和美国》杂志曾经谈到卢作孚的家居环境:“在他的新船的头等舱里,他不惜从霍菲尔德进口刀叉餐具,从柏林进口陶瓷,从布拉格进口玻璃器皿,但是在他自己的餐桌上却只放着几只普通的碗和竹筷子。甚至这些船上的三等舱中也有瓷浴盆、电器设备和带垫子的沙发椅,但成为强烈对照的是,他那被称为“家”的六间改修过的农民小屋中,围着破旧桌子的却是一些跛脚的旧式木椅。”家里的设施近乎贫寒,“家里唯一一件‘高级’用具,是一把三十年代初期买的小电扇,漆都褪尽了,破旧不堪,毛病不少”。甚至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卢作孚的夫人亲手缝制,“为了节省,我们全家人的衣服,绝大部分是我的母亲自己缝的;我们的鞋子,几乎全都是我的母亲一针一线地做的”。抗战时,他有一次病倒,家人想买一只鸡给他吃,却无钱作罢。

他担任交通部长时,在交通部领工资,就停了自己在民生公司的工资;兼任全国粮食局局长时,也不领全国粮食局长的工资。任何时候,都只领一份工资,绝不多领。这么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懂生活吗?显然他是懂得的,他的享受之一就是从一个自学成才者获得了语言的能力,他在我们母语——汉语里登堂入室,语言是存在的家,他的居家享受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集卢作孚的名言,那些名言可圈可点。在民生公司船舱和职工宿舍的床单上印着他的一副联句:“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比如他对享受回报的理解是:“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它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它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2003年重庆推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的评语说,卢作孚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我们能从他的勤奋节俭出发,断言他不会生活吗?

卢作孚的能力超群,知交遍天下,以至张群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被西方人称为伟人的晏阳初先生则称赞卢作孚先生是一位“完人”:“我一生奔走东西,相交者可谓不少,但唯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长处太多了。”梁漱溟先生誉为:“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可比之于古之圣贤。”因为卢作孚没有私心,他说:“但愿人人都为园艺师,把社会布置成花园一样美丽;人人都为建筑家,把社会一切事业都建筑完成。”他率先提出乡村现代化的思想:“中国根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这样的完人,可以用安·兰德的话来说:“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

一个接近完人的人

这样的完人在今天是难以想象了。但作家潘婧感叹,她以前也不相信这世上有完人,见过卢作孚的孙女卢晓蓉之后,她承认完人是存在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人。

卢作孚的命运在1949年后发生了改变,虽然毛泽东、周恩来都关心过他,但他还是在1952年年初选择了自杀。这一结局虽然使他逃过了后来的历次运动,却使得他从整整几代中国人心中消失了,使他跟当代中国人之间发生了深刻的断裂,以至今天的新闻记者也老实承认:“在记者的采访中,没有一个人相信世界上有完人。”甚至卢作孚的小儿子卢国纶也说:“他只是接近完人。”“如果说他有弱点,那就是自尊心太强了。如果他自尊心不强,不会发生1952年那件事。”

卢国纶难以理解的是,完人有着极为珍贵的自由。我曾经谈及这种自由:“拒绝流亡的历史人物,卢作孚和陈寅恪,也多为人曲解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显然为外人望尘莫及。”“卢作孚和陈寅恪有远大于他们个人并由他们个人自由选择的文明能力:自由。一旦他们发现社会都不能容忍这种自由,他们仍能够选择沉默或死亡。”

nlc202309040204

要使卢作孚这样的人回到我们社会中来显然是困难的,但这个工作几乎是由一个弱女子出色地完成了,卢晓蓉的长辈和兄弟们都忙于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宣传卢作孚的人生事迹。卢晓蓉自觉承担起了这一任务。

事实上,卢晓蓉自己从商从文,也忙得不可开交。这样一个“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人,居然在经商之余写起散文来,并以《水咬人》《人生的万花筒》等作品行世,获得过冰心奖。至于她的牛刀小试般地挣生活费,也是年龄相近的潘婧佩服的。潘婧感慨,卢晓蓉的能力大概来自遗传。

潘婧了解卢晓蓉生活的繁杂事务,她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80多岁的老人,要照顾孩子……她嫁给了著名书虫、北大中文系的严家炎教授,她得照顾丈夫的生活和读书写作……但这一切工作,卢晓蓉都做得尽善尽美。

最重要的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卢晓蓉为把卢作孚推向社会费尽了心血。在卢晓蓉那里,卢作孚不仅是她的祖父,也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她为一切愿意研究卢作孚的人提供便利,尽一切努力出版有关卢作孚的书籍:文集、年谱、画传、小说、剧本……

当然,作为卢作孚的长孙女,意识到卢作孚这一历史人物存在之意义的人,卢晓蓉可以说是最为准确把握了卢家的家风家教。她说:“卢家没有出败家的人,也是因为无家可败。我们家族的继承不是财富上的,是精神上的。”

从现有的材料看,卢作孚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向社会,几乎是异军突起。在他的身上有传统的孝悌之伦。母亲去世,他致电南京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决定放弃欧洲之行。父亲病危,卢作孚急由成都赶回,父亲故世后,他写下了《先考事略》祭悼父亲。不用说,卢作孚对大哥大嫂也是极为爱戴的,哥嫂无子,他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哥嫂。对弟弟的生活事业更是照顾有加,四弟卢魁群(字子英)在成都念书时,卢作孚除了负担他的学费和在生活上照顾他之外,周末还让他常到少城公园的通俗教育馆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的三弟卢魁甲在晚年回忆他时感叹:“他童年在家总是天天抽空替父母砍柴、抬水、抹屋、扫地、买取物品,减轻大人负担”,“他本人极节约,日夜刻苦求学,很体贴父母和大哥的劳苦身心” 。

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不仅贡献服务于社会,也提升了一个家族。他对家人最重要的示范是做社会有用之人,靠“知识和劳动的本领”自立于世。他对家人最重要的传授是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来。抗战时期,卢子英本来有机会像他的黄埔同学一样做一个中将,但卢作孚的意见是:“中国现有一、两百个中将,但只有一个北碚管理局。”世人皆知,卢作孚是北碚的开拓者,而卢作孚为北碚所设计的蓝图,大都是通过卢子英之手来实现的。因此,卢子英当之无愧是北碚的奠基人。这一建设功德确实惠及无量。

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

在卢家的家风中,除了学习服务社会的本领等精神财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愿。这种发愿使得卢作孚能够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中成就那么多的事业,能够让卢子英把一个落后、野蛮的北碚建设成为花园般的文化重镇,能够让卢晓蓉在当代推介祖父不遗余力……

据说,卢氏家族算得上是中国民族实业家族传承的一个完整样本。卢作孚当初对民生没有所有权,也并不鼓励子女接班,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几乎都学了理工,而不是管理;他的孙儿孙女也成长各异。但是,卢作孚的子孙多是发展全面的人才。

以卢铿为例,从事房地产业十七年,有百余万字的著述,被誉为地产界的“思想者”。他在1999年首倡的“新住宅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超越房地产范畴的广泛影响,被誉称为“以住宅产业为载体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创新运动”。卢铿的思想,其源头仍是卢作孚。

卢铿文化经营地产的理念得到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认同,2007年,张瑞敏邀请卢铿加盟运作海尔地产。据说,在与张瑞敏首次见面时,令卢铿惊奇的是,张瑞敏能悉数其祖父卢作孚的往事,张不但能讲出许多连卢铿本人也未知晓的祖父事迹,还能信口说出卢作孚的许多语录。

这样尽善尽美地服务社会的愿心在卢作孚的长子卢国维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或者说表现得可歌可泣。作为卢作孚的长子,卢国维的人生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他十一二岁时,卢作孚的一位好友就半是开玩笑半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卢作孚的长子不好当啊!”卢国维的校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融先生告诉卢晓蓉说:“你祖父当年很有名,我们听说他的大公子也在中大念书,都争着去看,可你父亲却特别谦虚朴实,令我很有些意外。”

因此卢国维从青少年时期就走上了一条报效国家的道路,他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受尽磨难。抗战结束,卢国维考进父亲的民生公司做技术员。在公司里,他以更加勤勉、更加谦虚、更加自律的心态赢得了尊重。在父亲自杀后,他毅然从香港回到国内,并放弃了在机关或研究院工作的机会,带着全家来到位于重庆郊区的民生机器厂落户,一待就是28年。

他最好的人生岁月都在社会动乱年代里耗掉了,卢晓蓉回忆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现代完人”的长子其实职尽天伦,在为父亲和这个社会守望着一种人的精神。这是一个大愿:卢作孚死了,他得活着,他得证实现代中国人格的某种完善境界。

卢晓蓉写道:“文革”中,大婆婆被赶出家门,没有了生活来源。我父亲不顾自己蹲“牛棚”、扣工资、三个子女都在农村的困难,每月坚持给她寄生活费从不间断……同时得到父亲资助的还有他的三叔、三婶等。父亲年逾九十的四婶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如闻“一声惊雷”,泣赞他“至尊至孝”。

这个愿心确实得到证实了。“文革”结束时,四川省委统战部的一位干部曾对卢国维说:“您的档案是我见过的知识分子档案中,最清白干净的。”

这个愿心确实得到证实了。改革伊始,全社会对商业、市场经济都很陌生,国家想到了当年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的后人。政府出面做工作,希望年近花甲的卢国维能招商引资。这个一辈子做技术的人开始展示他的才能。1980年,他被调到武汉的长江航运管理局,担任了高级工程师,负责欧洲船机的引进及涉外谈判工作。1984年,他发起成立大通实业公司。1985年,他引进500万美元为武汉市创建了第一家国际租赁公司。

这个愿心确实得到证实了。为了更好地促进内地的“三引进”、两岸的“三通”和香港的回归,1990年,卢国维举家重返香港住了12个春秋。他多次接待海外友人,动员他们到中国发展,并将他们的宝贵建议转呈给中央有关部门。通过卢国维的关系引进的外资,达上亿美元,创建的项目有数十个之多,但卢国维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的回报。

跟父亲大起大落的一生不同,卢国维的一生显得平淡一些,但这个人跟卢作孚一样怀着菩萨心肠。卢作孚有一篇文章,《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其实用于卢作孚、卢国维、卢晓蓉三代人身上都是恰当的。他们的人生即是报世,在发愿中建设,在发愿中承担一切痛苦。这是完人的事业,是菩萨的命运,即把众生之业力担荷于一身。卢作孚承认:“我自从事这桩事业以来,时时感觉痛苦,做得越大越成功便越痛苦。”但他们仍去做了,而且自觉,而且建立起令人景仰的现代人格。

卢作孚说过这样的话:“人生的快慰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欣赏,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与公众一同享受。最快慰的是且创造,且欣赏,且看公众欣赏。这种滋味不去经验,不能尝到。平常人以为替自己培植一个花园或建筑一间房子,自己享受是快乐的,不知道替公众培植一个花园或建筑一间房子,看着公众很快乐地去享受,或自己亦在其中,更快乐。”他的儿孙们多这样实践了,卢国维辞世时,他的朋友、同事多有撰文纪念,真挚感人。朋友们为他写下了挽诗:“欣任译员赴国难,奋拼余热创宏基。离亭芳草连天碧,寥落晨星动远思。”还有挽联:“丧乱曾经,青春作远征,一生清朗入江魂;孝慈共同,耄耋成苍穹,千秋气节映高松。”

这样一个福泽绵延至当代的家族,用卢晓蓉对祖父的理解,确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摘自《史客1204·四海》 金城出版社

上一篇:氧化降解特性论文下一篇:做好综合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