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

2024-07-23

消费观(通用12篇)

消费观 篇1

【真题回顾】

1. (2013·新课标Ⅰ卷·15)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 人均储蓄25 548元, 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 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 (2)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3) 我国居民高效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 (4)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选项 (1) , 既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然”, 也不符合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储蓄内在联系的“应然”;材料只是揭示了储蓄存款增长率高于同期GDP的, 没有体现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2) 不符合题意;之所以出现高储蓄率,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投资渠道狭窄、品种较少, (3) 正确揭示了上述事实的原因;选项 (4)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考生普遍漏选, 存款储蓄率的提高, 是一个综合现象, 有其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折射居民投资渠道单一,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答案为D。

2. (2013·安徽文综卷·1) 在经济生活中, 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 下面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1)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 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2) 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 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3) 合肥至北京的高铁开通, 合肥飞北京航班的客流量可能减少 (4)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 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 意味着单位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 因此有利于赴美留学, (1) 符合题意;生活用水属于生活必需品, 弹性较小, (2) 错误;高铁与航班互为替代品, 高铁开通, 可能减少航班的客流量, (3) 符合题意; (4) 说法绝对。答案为B。

3. (2013·浙江文综卷·26) 漫画《问候的变化》 (作者毛铭三) 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1)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 消费者要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3) 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4) 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 (1) (4) B. (2) (3)

C. (1) (3) D. (2) (4)

解析:漫画揭示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问候语随着发生变化。 (1) 和 (3) 符合漫画寓意, (2) 和 (4) 没有体现。故答案选C。

4. (2013·重庆文综卷·1) 有消费者说, 我只喜欢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有企业认为, 通过广告遍撒鱼饵, 有“鱼”上钩, 企业就赚钱了。这说明

A.消费者不能盲从广告

B.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C.明星代言可提升企业诚信度

D.代言明星的声誉决定产品的声誉

解析:材料分别从消费者和企业的角度说明了广告的作用, 广告在有些企业眼中只是赚钱的手段, 消费者不能迷信明星广告, A符合题意;B夸大了广告的作用;C和D没有体现。答案为A。

5.[2013·天津文综卷·14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 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 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 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参考答案: (1) 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3) 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 不应盲目排斥。 (4) 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考点精讲】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可支配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 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因此,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

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乐观, 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反之, 人们会节制当前消费, 以备不时之需。

收入差距。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 会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温馨提示:用全面的观点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除上述因素之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都对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2.消费类型

(1) 按照消费的方式, 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 按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 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温馨提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三者的比较

3.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 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 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 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 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改善。

◆温馨提示:恩格尔系数不是一个绝对量, 而是一个相对量, 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也就是说,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降低。恰恰相反,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在一般情况下伴随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增加。只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不断进步的趋势下, 食品支出金额增加量小于家庭总支出的量。

4.消费心理面面观

5.做理智的消费者

(1) 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2) 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3) 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4)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温馨提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还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发扬这种精神, 并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二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内容是会变化的。在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加的前提下, 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6.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

【应试策略】

结合高考真题和考点知识,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高频考点看,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观念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知识载体。

第二, 从命题关注的社会热点看, 要学会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多角度思考国家确立扩大国内需求这一长期战略方针的必然性和采取的重大措施。

第三, 从能力考查看, 既要重视选择题, 也要适度关注主观题。科学认识恩格尔系数、全面掌握和调用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问题、全面探究启动国内需求的措施等是备考的长效热点。

【创新演练】

1.有人对“打的”现象作过一个形象的描述:青年人没多余的钱也打的, 中年人有多余的钱才打的, 老年人有多余的钱也不打的。三代人的选择共同反映了

(1) 消费观念影响消费结构 (2) 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3) 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行为 (4)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消费观念往往不同

A. (2) (3) B. (1) (2)

C. (2) (4) D. (3) (4)

2.2013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光盘行动”,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W市某餐厅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 鼓励顾客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该餐厅的做法

(1) 体现了节约资源这一绿色消费的核心 (2) 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3) 凸显了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4) 鼓励消费者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

A. (1) (3) B. (3) (4)

C. (2) (3) D. (1) (2)

3.据2013年2月18日央视新闻报道:春节期间, 不少国人跑到国外采购商品, 主要原因是其比国内便宜。记者调查发现, 一条围巾在英国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不到2400元。但同样的一条围巾, 国内的售价却比英国高出了人民币2100多块钱。洋品牌在我国的售价偏高与众多因素有关。从我国的角度看,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1) 通货膨胀率高, 人民币升值快 (2) 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3) 进口商品须交纳的关税普遍较高 (4) 物流成本较高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4.韩国三星、LG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 利用优势地位, 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在中国大陆实施价格垄断, 违法所得超过2亿元。2013年1月4日, 国家发改委依法对其进行经济处罚。这体现发改委

(1) 主导市场价格, 完善市场体系 (2) 运用行政手段, 规范市场秩序 (3) 利用国际规则, 维护国内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维护国内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5.“最终需求”指的是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我国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必须着力于创造最终需求,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下列选项创造了最终需求的是

(1)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2) 增加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3)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 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 推进市场多元化

A. (1) (2) B. (2) (4)

C. (1) (3) D. (2) (3)

6.四川是以“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为最大省情的西部大省, 在“十一五”期间, 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达8578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8倍, 扎实推行了一系列“民生工程”, 让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升。伴随着“十二五”开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开, 四川省委省政府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民生工程, 并已明确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写入该省“十二五”规划, 让我省9000万百姓日子越过越舒心。以2012年为例, 四川省十大民生工程预计总投资840.8亿元, 内容包括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体育等10个大项、56个分项。

(1) “十二五”时期, 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结合材料, 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 说明上述系列惠民措施对扩大消费的作用。

(2)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 谈谈你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建议。

参考答案:

1.C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学生容易选择 (3) 项, 解题时要抓住“三代人的选择共同反映”这一条件, (3) 项只符合中年人的消费特征。

2.C绿色消费的核心是促进可持续性消费, (1) 表述错误;“光盘行动”影响某餐厅的经营, 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 符合题意;该餐厅的经营方式的变化, 有利于节约资源, 减少浪费, (3) 符合题意;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体现的是消费者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进行消费, 与材料主旨不符, (4) 排除。

3.D洋品牌以人民币计价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悬殊, 说明这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升值无关, (1) 不选; (3) 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入世后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降至10%以下, 有些甚至是零关税; (2) 和 (4) 符合题意。

4.B我国发改委依法对境外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经济处罚, 这符合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 是发改委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有利于维护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并没有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2) (3) 正确, (4) 错误; (1) 显然错误, 发改委不能主导所有商品的价格。

5.A依题意, 创造最终消费需求, 即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 拓展服务消费符合题意, 增加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带动生产资料的最终使用, 故 (1) 和 (2) 符合; (3)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劳动报酬增加并不意味着消费一定增加, 劳动者可能增加储蓄, 只能说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创造最终需求, (3) 排除;延长加工贸易的增值链, 推进市场多元化, 产品并没有进入最终消费, (4) 不符合题意。

6. (1) (1)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收入水平直接关系着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对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 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量。 (2)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 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用于社会保障和用于促进就业的投入, 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 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3)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密切相关。十大民生工程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 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确保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人们的消费预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回答“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亦可) , 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收入差距。

消费观 篇2

人力三轮车是我们这里特有的一种交通方式,走在街上,总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们优雅地坐在上面,他们中,有兴奋新奇的游客,有疲于奔命的中年人,有懒于走路的娇小姐,然而,更多的还是穿着校服,有说有笑的青少年。一次,我站在某个地点等人,旁边有好几辆三轮车,车夫门因为没有生意,就坐在后座上闲聊,我听到这样一番对话:

“唉,现在的小孩子都真有钱,手机里留个我的号码,要到哪里去,都让我载着去,一天下来光在我这就花了40多块!想想我们那时候,就算几十里路也要用一双脚走着去,鞋子磨破都会心疼半天。”

“那是的,这些家长不知道怎么想的,我们的很多顾客,都是这些小孩子,说难听一点,我们还要靠他们吃饭呢。”

……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着近乎“奢侈”的生活,当然,这是对于这些三轮车夫来说的。

论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篇3

一、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及维度

我们知道,凯恩斯的高消费伦理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是造成人类当前面临空前发展危机的重要原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了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一步一步推进,早期就存在的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已逐渐突显。人类若想改变现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及消费模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吸收西方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教训,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推动可持续发展。

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指出,可持续消费观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忘我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消费本身内涵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凸现出了消费合理的维度:第一,以发展水平为标准;第二,以地球承载力为限度;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第四,以消费公平为原则。

1.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类生产什么,他们才能消费什么。人类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怎样消费,都是由其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奴隶主不能要求消费电视机,同样,现代人也不能要求消费空中住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铁器的出现结束了青铜时代,蒸汽机的使用使手摇磨消失,电灯的普遍化使油灯成为罕见,电视机的普及使电影业大为萧条,粉末涂料在工业领域的兴起将使家用电器外壳油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我们当前所提倡的消费伦理也必须和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还必须发扬传统崇尚节俭的消费伦理。当然,我们所说的节俭并不是要人们回到中世纪的禁欲时代,也不是回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以消费为耻的年代,而是量入为出、以社会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以自身的承担能力为支撑点的适度消费伦理。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已初步建成,因而,我们也必须转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产品匮乏条件下形成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消费伦理。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适当扩大消费不是提倡浪费,提倡高消费,把消费作为人生目的。讲排场的消费,为应酬的消费;受误导的消费,特别是受广告误导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满足占有欲的消费,实际上都是浪费性的。这些消费虽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利润,但由于这些消费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实际上也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或增进消费效果,却消耗了更加多的资源,本质上只是满足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与心理需求,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2.以地球承载力为限度

“消费”一词的首要含义就是消耗,它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包括对工农业产品的消耗。消费的实质是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的丰硕程度也就成了制约消费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消费又向自然排放,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制约着消费水平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无视自然资源,无视环境的承载力来谈消费。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我们的消费是有限度的,自然资源按其本身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所谓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数量和储量在人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重新生产出来的资源,如淡水、纤维素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指资源的储量在人类开发消费后将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更新或恢复出来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费后,该种资源可以使用的总量也就减少了。不管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还可再生资源,就资源本身而言,依然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的”。

联合国报告指出,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超出地球能力的25%。现代的高消费伦理鼓励人们大量地消费,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迫使经济体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而“自利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能源和生态后果支付必要的代价。恩格斯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人们在向自然进行“掠夺”的同时,同时也在生态的意义上进行“集体慢性自杀”和对后代的“集体隐性谋杀”。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考察了决定和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后得出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要避免这样的衰退,就必须重新选择人类包括消费方式在内的生存方式,从追求无限制的“多多益善”的高消费伦理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适度性”理念。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深刻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超载和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生死与共、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损害自然也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让万物既共生互利,又彼此竞争,使社会、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从我国国情来看,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人口基数大,资源总体相对贫乏。另外由于以前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不合理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存在大量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盲目追求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话题。纵观全部或为名或为利,归结起来都不外追求人生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对其不同的诠释也就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高消费伦理观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上极力抬高、突显消费的作用,在消费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消费就是一切,认为消费是快乐幸福的惟一源泉。但是人们发现物质的富裕不能满足世道人心,物质的享受养育不成健康的人格。相反,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物质消费的提高,出现的却是大量的人格分裂、私欲膨胀、焦虑抑郁和对理想信念的普遍蔑视。就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饮食有自己的反面。……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优良传统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必须以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和谐的消费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可持续消费伦理还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消费目标,要求人们兼顾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彻底消除消费异化,使人不至于只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使人心灵充实、品格高尚、性情豁达。

4.以消费公平为原则

公平一直为人们所追求,梭伦最早就认为公平就是“给一个人以其应得”。因为它表明公平的处在共同领域中的具有不同利益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分配的合理原则。由于消费,即使是个人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其消费结果必然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不同的消费方式也就涉及到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所以,可持续消费伦理也必须遵循消费公平的原则,要求人们追求自我好的生活质量时,不可对当代全球其他人或后代每一个人造成然害。

消费公平包括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任何人自身的消费都不能危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我们称之为代内消费公平。代内消费公平体现了全球发展的一体性和世界性。它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都不能损害或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各国对资源的使用极为不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然后又向不发达国家输出污染,实行生态殖民主义,把污染密集型产业和危险废物转移到不发达国家。给不发达国家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事实上,造成目前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至今,他们仍是一些污染物的最大排放者。一些发达国家有意回避或模糊自己的责任,甚至企图把这一责任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这是极不公平的。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了“世界各国对保护地球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必须认真履行扶持贫困的义务,给世界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所谓代际消费公平是指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可持续消费强调人们的消费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就是说,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着眼于当代,而且还要考虑不损害后代人,这就充分体现出可持续消费的公平性。代际消费公平强调人类在资源消费上要公平地对待下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

如果本代人对有限资源的消费减少了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从而给后代人带来损失甚至危害;或者本代人出于近期考虑对有限资源的消费减少了本代人长期对该资源的使用,这些都是消费的不公平性,也不是可持续消费。我们应考虑代际消费的合理安排,公平分享自然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空间。

凯恩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已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为了对自己负责、对下一代负责,我们必须抛弃高消费的消费模式,走出“先破坏,后治理”的环境维护模式,树立可持续消费伦理。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消费方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它本身内涵一定的伦理道德因素,在资源消费上凸现出公正性,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浅谈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 篇4

在早期消费一词含有类似于“耗费、用光、摧毁”“暴殄天物”之类的意思, 带有明显的贬义, 主要是指过度使用, 花费消耗的意思。到近代消费一词开始在经济学使用, 渐渐地成为一个经济学概念, 表述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分配交换的概念。包括三种基本的消费观:

节俭消费观

节俭消费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 影响最深、历时最长的一种消费观, 主张人们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的节约物质财富, 减少甚至杜绝浪费的一种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念至今, 对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先秦时期这种消费观念就已经存在, 比如儒家就提倡这种消费观念, 孔子就主张倡俭戒奢的思想, 并以节俭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生坚持, 提出“节用而爱人”“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 宁戚。”这种消费观念认为人们要知足常乐, 重点强调知足和节俭。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节制和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良性互动。

国外的消费观念也极为普遍, 并且为很多的先贤所提倡, 古希腊哲人德漠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十九世纪中叶, 空想社会主义学家马布利认为社会应该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 使人的需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进而提高人的思想品质。

节俭消费观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当今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而言节俭消费观已经不再完全适用。甚至这种观念在某些方面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对国民经济起到了负面作用。

2.奢侈消费观

在经济发展逐渐丰富之后, 一种完全区别于节俭消费观的消费观念悄然出现, 这种消费观念主张大量甚至没有节制的占有并消耗物质和财富, 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说是欲望。这种消费观念被称为奢侈消费观, 而且这种消费观对当前中国的消费观的形成以及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 管子最早提出这种奢侈消费观即“伤心者不可以致功”也就是说, 要是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就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也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他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失业严重、危机重重, 并大力推行奢侈消费观, 以改善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状况, 这些行为使得奢侈消费观得到空前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奢侈消费方式。奢侈消费消极作用远大于其积极作用, 不能作为主流的消费观念, 尤其对于大学生。

3.适度消费观

适度消费观是总结了节俭消费观和奢侈消费观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消费观念, 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 避免其存在的弊端。不赞成一味的节约吝惜, 也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这种消费观认为消费时应该考虑自身的的效用最大化, 保证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这种适度消费观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道德要求, 同时能够适合社会经济发展,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消费观的理论基础

1.大学生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社会的消费现状的一种反映,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最为消费的一大主体, 在消费前后时的意识和价值取向。这也是社会经济现状尤其是消费现状的一种集体反应, 是大学生的对于消费的态度和和自身对于消费的观点的集合, 以及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和思想规范。大学生消费观作为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一部分它引导着引导大学生消费的价值理念。大学生消费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消费现实的发展而随之发展, 同时大学生消费观总体来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保持一致的。

大学生消费观体现的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 大学生作为消费的主体, 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 其消费的资源不完全独立, 其中大部分是由父母提供。如果消费观念不合理, 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自己的发展, 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造成严重的影响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关于需求层次的理论, 其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系统的论述了关于人类发展中的行为和需求的某种关系。单独人的人格发展所达到何种程度和境界是受动机中这些每一层次的需求和满足决定的, 那种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多层次的、动态的需要是马斯洛认定的人的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提出人类关于层次需求的理论, 认为人的最低需求是生理方面, 其次是安全、社交、尊重方面的需求,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在满足最低层次的需求后, 才会自然地向高层次发展;如果想要高层次需求的出现, 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求。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 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 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 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 则刚好相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在马斯洛提出的层次性需求理论中, 生理需求是推动人类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 达到较高层次需求的最基本要求。当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类就要考虑在生理需求层次之上的安全需求了, 对于安全感、自由、防御实力的欲望等是每一个在现实生活的人都会产生的。社交需求是一种无法度量, 不易察觉的需求, 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生长区域、民族习俗, 生活习惯、信仰有关。关于消费者, 大学生迫切需要社交需求。作为社会群体一份子的大学生们, 为了能够获得社会的一种归属感, 都尽力想要得到集体的关爱和注意。当今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体现是通过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观来达到自己对尊重的需求。可以把大学生的这种由于对爱的需求和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当作是他们心理需求的表现。大学生要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并按要求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就是最高级别的需求, 即自我实现需求, 而且这也是一种需要的创造。对于那些竭尽所能让自己接近完美的人, 都是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我们在生活中活跃、充分、忘我, 聚精会神的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这些都是在自我实现。

3.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 消费即是人类生产直接目的, 也是人类生存生活最基本方式。消费在人类社会中, 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 它不仅为人类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生理需求。马克思主义还为消费理论进行多个角度解释:

(1) 马克思认为历史应该存在于唯物主义之上, 因为他发现人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 是由于对生活的需要和满足在不断的提高。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和满足自身。

(2) 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严密逻辑分析为基础, 从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消费都存在不公平性, 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均衡引起的生活资料分配不均。马克思认为, 只有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集体控制生产能力, 人的第一需要是劳动的时候, 也就是进入人类的共产主义阶段, 人类社会才能在分配上达到真正的正义, 从而消费才是完整的正义。

(3) 人在全面发展状态下的自由消费就是异化消费。当人与劳动, 与劳动生产的产品, 与人自身以及与人相互异化, 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工人与资本家处于人的劳动产品越多与自己拥有越少, 劳动越多剥削越重的对立之中。在物质生产力极大丰富之后, 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人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 社会生产和分配都是依照人的需要来共同调节和进行的, 消费在生产环节中满足人的需要并脱离了异己的本质, 达到真真意义上的正义, 这就是人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消费。

参考文献

[1]陈新征, 夏佑新.从生活帐看毛泽东的消费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35-39.

[2]赵平镇.浅论适度消费[J].北方经贸, 2004, (12) :13-15.

[3]张丽娜.社会转型期和谐消费观的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刁志萍, 2008.35-39.

关于消费观调查问卷 篇5

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及特点的社会实践调查。调查会耽误您2-5分钟的时

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填写说明: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1、基本信息:

(1)性别:A、男 √B、女

(2)年级:A、中学生B、高中生√

(3)是否为住校生:A、是√B否

2、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100元及以下B、100元至300元 C、300元至500元D、500元至800元√ E、800以上

3、你对你的生活费用是否有所规划?A、有√B、没有C、有时有

4、您的消费主要在于(可多选):

A、学习√B、饮食√C、游戏D、买礼物E、看电影、去KTV等娱乐项目√F、储存

起来√G、化妆品H、服装I、其他(请填写)

5、对于您的消费有记录吗:A、每天记录 B、每月记录C、记录较大花费D、不记录√

6、影响您消费的因素有:A、价格√B、质量√C、品牌D、服务态度E、其它

____

7、在你所热衷的东西方面,你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地大肆花钱?A、会√B、不会

8、在购买商品过程中,你是否考虑过“货比三家”?A、是√B、否C、其它 __

_

9、在购买商品时,你是否考虑过环保因素?A、是√B、否C、其它 ___

10、与朋友一起消费时,您一般会选择:A、AA制√B、请客C、其他(请填写)

11、当您看上一件心仪的物品就时却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你会:

A、攒钱买B、看准时机,打折时买√C、立即向父母要钱D、不买了

12、在购买衣服时,你会:A、名牌B、大众化品牌√C、另类品牌

13、您觉得如今的物价:A、高√B、低C、一般

14、请谈谈对如今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看法:

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消费状况无意义。

当今中学生消费观探究 篇6

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中学生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方面有诸多不合理的成份,因此家长和老师中学生的超前超高消费很伤脑筋。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中学生每月零用钱人均为300元左右,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我校学生的消费量几乎要占当地家庭平均收入二分之一之多,面对学生这一消费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那么,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消费心理特点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求新、时尚心理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心智、生理尚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猎奇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如今中学生消费主要侧重于手机、网络、MP5等等,有些学生毫不吝惜地把钱掷向商店、酒吧、网吧,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在许多新奇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超前消费的原动力,他们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新食品,商店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小玩意儿、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追求个性化、新奇性,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

2.攀比心理

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攀比。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倾向。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在个人的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不能让孩子受罪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所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和关注往往超过对自身的关爱,在这样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子,要吃的好穿的美。同学生日和逢年过节互赠礼物现在看来非常普遍,而且礼物的档次也在逐年增高,甚至还有的要到饭店去请,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青少年来讲,这种消费很明显是不合适的。

3.虚荣心理

部分中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消费、审美等能力称赞,以得到高档、名贵商品为荣耀,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影视明星的消费方式,以获得“明星风采”之满足感;有些同学,他们穿着所谓的流行新款服装,脚上穿着几百元的运动鞋……面对这些学生效仿心理,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是想住那种追逐潮流时尚的感觉,其实都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4.宣泄心理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由于心理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诸如成绩不理想或是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都会引起焦虑、空虚等情绪。此时,有的学生进网吧上网寻找安慰;有的学生吸烟解闷,甚至进歌舞厅求解脱。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消费来宣泄心中的失意、愤懑、烦躁。

5.追星、模仿性心理

和成年消费者不一样,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从名的消费心理特征,这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尤其是一些影视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面对中学生消费心理的特殊性,关键是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对于培养中学生合理消费习惯,为此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适度的消费观念。

所谓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就是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能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养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追求时髦的吃穿玩乐,互相攀比,是很不合乎情理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中学生应当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作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中学生要制止盲目消费。

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观,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要让中学生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防止误入消费歧途。在消费中要老师和家长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

如有的同学吸烟饮酒,进网吧,玩游戏赌博等行为在中学生中并不鲜见,这都是不好的消费行为。中学生应该在修身、立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抵制不良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这无疑就对班主任、教师、家长提出新课题新任务,对中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正常消费的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学校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教育应引起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使青少年真正做到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消费观 篇7

党的十八大指出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为此需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双十一”前后,天猫、京东、苏宁等各大电商掀起网购高潮,2015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为626.42亿元,无线成交占比68.67%,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网购人群强大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国内居民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费异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正确认知消费目的,秉承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提高消费品质,以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的生态消费,以便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双十一”购物节现状

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双十一”前后,各大电商大都以“光棍节”之名,掀起国内的网购高潮。购物节狂欢过后,国内民众是否应该进行深思:我们应如何做到生态消费,避免消费异化从而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在这琳琅满目纷繁复杂的商品中适度购买自己的“生态”商品。下面我们从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一下“双十一”狂欢购物节的销售数据:

纵观2015年天猫交易量,我们来回顾一下自2009年起历年来天猫的交易量,以便做出对比分析:2009年天猫的交易量只有0.52亿元,2010年的交易量增长到了9.36亿元,令人瞠目结舌的是2015年的交易量最终定格在了912.17亿元。2015年相比2014年增长了34个百分点。虽然2015年“双十一”到来之际已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当年的交易量做出了预测,但最终公布出来的“双十一”的交易量结果,数字依然让国内民众震惊,这惊人的数字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国网购人群强大的购买力。

在“双十一”期间国民消费的实际金额比预期高还是低,互联网金融平台挖财的记账大数据显示,对比记账用户预算数据和实际网购金额数据,数据截至11月12日,有16.28%的用户购物金额超过了自己的预算。咨询公司尼尔森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网络消费者今年“双十一”的支出将高于去年,尼尔森10月对中国逾1,000名网络用户的调查中,56%的用户称他们会在今年的“双十一”花更多钱。33%的人称消费可能与去年持平,仅6%表示将减少花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异化。今年的“双十一”,各大商家在促销的策略上也尽显所长。电商巨头在今年比往年还创新式地推出了赊购服务,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其中蚂蚁花呗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这月买、下月还”赊购服务,即可以使用“花呗”先付款,待确认收货后的下个月的10号再进行还款,从消费日到还款日这段时间内免息,这不仅促进了网民的“放心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也造成了消费异化。

二、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表现

(一)消费异化的内涵。异化一词最早用作政治学概念出现在西方哲学思想家卢梭和霍布斯的著作当中。后经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学者的发展,异化才逐渐成为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异化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并逐渐过渡为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变为与自己本质相反的东西的过程。马克思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大生产模式会造成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而这种异化的结果是人把劳动不再当成自由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感到压抑、不自在,劳动成为一部人受另一部分人强迫和压制的工具。于是在异化劳动中,人由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主体转变为被动的客体。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发展现实,我国的学者也基于中国语境来界定消费异化的内涵。一般来讲,中国语境下消费合理与否的标准就是指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生态角度,消费主体过度地对消费客体的占有、消耗和使用,导致生态及自然环境损害并失去恢复能力,使得消费主体受制于消费客体的发展,消费主客体间关系不再协调,消费异化现象产生;另一方面是人的角度,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没有得到发展,人的需要、能力及人的主体性没有在消费活动中得到满足或提升,消费活动没有促进主体的再生产活动,则这样的消费现象及活动就是异化的。

(二)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表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生了消费异化现象,西方学者所批判的符号消费、奢侈消费、盲目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并结合中国特殊的环境呈现出诸如盲目性时尚消费及奢侈性浪费消费等现象。这些消费异化现象并非泾渭分明、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混杂甚至依存在一起,在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某种消费行为中往往隐含着多种消费异化现象。商品竞争越来越从传统的方式走向电子商务,这从苏宁易购2014年销售额高达1,089亿元从而有力推动“苏宁”进入电商行业三甲就可略见一二。网络销售凭借便捷、便宜、省时省力———“鼠标轻点,货物数日到手”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然而,网络消费的优势也使得一些人渐渐沉溺其中,在商家推波助澜的宣传下,网络消费的目标往往省钱,可结果却常是盲目地过度消费。以促销为目的的各种购物节,经过商家的鼓吹和包装成为了一种新时尚。消费者在购物节上“败”了多少钱和多少商品成为自己“新潮和品位”的证明,如果不知道“双十一”是什么或并没有消费多少钱,就会被人嘲笑落伍和背离时尚;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消费观念支配着:时尚就是好的,就是应该被追求的,消费时不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是要选择最流行的和最时尚的。显然这中背离需要的时尚是异化了的。像“双十一”这样的新型网络消费购物节,很多国民狂热追风也加入到购物的大军中来,其中狂热追风的人群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些中老年人受“80”、“90”后的影响也加入进来),这样不仅占据了大量时间而且还花费了大量金钱,疯狂过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投诉率和退货率的问题,我们有理由可以得出国内网民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是不是应该做到生态消费的论断。

三、生态消费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生态消费,就是指一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节制自己的发展实践,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人类生活消费的约束。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极大的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档次向高档次依次递进,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全面性、精神消费等特征。从根本上说生态消费是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和选择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这是生态消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实现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实现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两方面需求并把两者恰当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生态消费。消费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消费的理论基础。消费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确立人对自然的行为规范的学科,在理论上,它要求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上,它要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去指导和约束人类的行为,以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系统。因而,我们理应倡导生态消费,使科学适度的生态消费知识大众化、通俗化,从而使人民大众内化并且认同生态消费,以此来引导消费者进行健康科学的生态消费并改善相应的不良消费环境,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的消费素质,使得人类自身和自然、社会的发展能够达到和谐的消费。

四、生态消费的意义

构建生态消费这一新型消费观,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十八大后,在国内外条件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由外转向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需求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一方面要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兼顾发展消费经济。扩大消费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力。发展消费经济不仅需要关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且还需企业的创新,进而能够引导消费者,推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业态的扩展,消费模式的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在当代,国民的消费行为主要受个人的收入情况、商品的价格变化以及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消费异化。为了把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纳入到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的轨道,使全体国民树立起生态消费的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就必须建立高生活质量的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作为一种文明的消费观念,它倡导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不仅有助于满足国民的需求,而且也体现了人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了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不仅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改善社会心理及社会风尚,而且还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条件和奠定基础。此外,生态需要得到了满足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能发散人们的思维,开拓人们的视野,这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和优良的发展。

(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构建生态消费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消费问题毋庸置疑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生态消费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所以生态消费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生态消费的首要选择。它使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最终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消费不仅对提高全民的消费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摘要:“双十一”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这不仅让电商热衷于促销,就连运营商也开始搞促销活动。2015年11月12日,第七个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落下帷幕,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这表明一方面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背景下一系列不断兴起的网络购物节的网络销售模式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异化。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对“双十一”期间商家的销售模式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模式进行研究,并浅析从当代的新型网络消费模式来构建生态消费观。

《管子》消费观简论 篇8

马克思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 每天都要消费”。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不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而且受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所制约。《管子》消费思想也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

《管子》的消费观首先是一种主俭的消费观, 这一观点的提出同农本经济的不稳定性有密切联系。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度, 特别是早期的农业经济, 由于环境的恶劣和技术水平的低下, 人们的抗灾救荒能力极为有限。“靠天吃饭”的先民们时常受到饥谨灾荒的威胁, “天时不详则有水旱, 地道不宜则有饥谨”, 每次灾荒的肆虐, 都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正是基于这种分析, 《管子》提出“纤墙省用, 以备饥谨”的主俭观。因此, “纤墙省用”首先作为摆脱饥谨灾荒困扰的有效手段而提出,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

备饥救荒, 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生活必需物资的储备, 为此, 作为普通百姓应该“节饮食, 撙衣服”作为统治阶级, 则应该消费有度, “故圣人之制事也, 能节宫室、适车舆以适藏, 则国必富”。国库富足, 如果偶遇饥荒, 国家就有能力赈济灾民, “衣冻寒, 食饥渴, 匡贫, 赈罢露, 资乏绝”。

“纤墙省用, 以备饥谨”只是《管子》主俭论的表层原因。在更深层次上, 《管子》所以提出“毋侈泰之养”, “国富, 不侈泰, 不纵欲”, 是为了禁奸邪, 定国家, 防止民贫思变, 揭竿而起, 危及统治阶级利益。因为“地之生财有时, 民之用力有倦, 而人君之欲无穷, 以有时与有倦, 养无穷之君, 而度量不生于其间, 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 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 用之有止, 国虽小必安, 取于民无度, 用之不止, 国虽大必危”, 作为人君, 不仅应取民有度, 而且应量入为出, 用之有节, “凡牧民者, 以其所积者食之, 不可不审也”。农业生产是有季节性的, 农民劳动的支出也是有限度的, 而国君的欲望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产和劳力, 要想满足国君的无穷欲望是很难的, 如果取之无度, 用之不止, 那么上下的矛盾必然加剧。“穷则思变”, 《管子》的作者们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 “国侈则用费, 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管子》层层深入, 揭示了民变隐患的根源在于统治阶级的奢侈无度, 因此, “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由此可知, “俭财用, 禁侈泰”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固, 这才是《管子》主俭论的主旨所在。

为了消弭祸乱, 禁绝“奸邪”, 围绕“俭财用, 禁侈泰”, 《管子》提出了“俭约适中”的消费原则, 认为消费应从实用出发, 但必须足以辩贵贱, 分等级, “明君制宗庙, 足以设宾祀, 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 足以避湿寒暑, 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 足以辩贵贱, 不求其观”, “俭约适中”这一原则果真推行, 将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呈现出“农夫不失其时, 百工不失其协, 商无废利, 民无游日, 财无砥觯”的繁荣景象。在《禁藏》中《管子》对这一充满功利色彩的消费准则作了进一步论述:“故立身于中, 养有节:宫室足以燥湿, 食饮足以和血气, 衣服足以适寒温, 礼仪足以别贵贱, 游虞足以发欢欣, 棺春足以朽骨, 衣衾足以朽肉, 坟墓足以道记”, 这样就使得衣食富足, 上下相亲, 趋福避祸, “适身行义, 俭约崇敬, 其唯无福, 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 离度绝理, 其唯无祸, 福亦不至矣。”消费不仅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而且受一定社会意识的影响。在一个讲究礼仪和等级森严的国度里, 其消费意识也是建立在等级礼制之上的。在俭约适中的原则下, 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等级存在着等级分明的消费标准;并且通过爵禄服制以“辩贵贱”, “辩于爵列之尊卑”。在《立政?服制》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度绝而制服, 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 衣服有制, 宫室有度, 六畜人徙有数, 舟车陈器有禁”, 衣食住行莫不存在消费等级, 不仅生时有别, 就是死后用藏也有定制, “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春、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 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户多资, 毋其禄不敢用其财。天子服文有章, 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 将军大夫以朝, 官吏以命, 士止于带缘, 散民不敢服杂采, 百工商贾不得服长鬈貂。刑馀戮民不敢服丝, 不敢畜莲乘车”。

《管子》还从养生学角度出发, 指出俭约适中利于健康长寿:“起居时, 饮食节, 寒暑适, 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 饮食不节, 寒暑不适, 则形体累而寿命损。人惰而侈则贫, 力而俭则富”。饮食起居, 一定要俭约有度, 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

综上所论, 《管子》主俭观主要为了保持统治阶级地位的稳固, 这是它的阶级本性使然。值得肯定的是, “纤墙省用”、俭约适中的消费指导思想, 对于备荒救灾, 保持社会安定, 保护农本经济的发展, 有着积极意义。因此, 《管子》指出, 圣明的君王之所以“不美宫室, 非喜小也;不听钟鼓, 非恶乐也”, 而是因为这样侈泰将有“伤于本事, 而妨于教也”。

奢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辨证的统一。《管子》在提倡崇俭的同时, 在个人生活消费和管理国家上也要求从奢, 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侈糜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特别是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上, 提出了“俭则伤事”, 侈糜消费可以刺激生产、调控社会的独到见解。

《管子》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认为侈糜好乐是民众的普遍心态, 对于美好舒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芸芸众生共同的不变的主题。“饮食者也, 侈乐者也, 民之所愿也”, 只有满足了民众的欲求, 国君才能“用之”, 是“民为之而战”, “足其所欲, 瞻其所愿, 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 食野草, 饮野水, 孰能用之?”对于民众需求的满足, 对于民众侈糜好乐的默许, 是建立在对其役使基础上的, 是一种驾驭民众权术的变通。

《管子》认为, “俭则伤事”, “不侈, 本事不得立”, 侈糜消费可以“兴时货”,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富者糜之, 贫者为之”, , 为了满足富者的侈糜生活, 需要各行各业为其提供消费品, 从而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使从事不同职业的贫民衣食相安。“巨瘗堷, 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 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椁, 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 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 故有次浮也, 有差樊, 有瘗藏。作此相食, 然后民相利, 守战之备合矣”。这就是说, 富人的侈糜消费, 不仅可以改变生产停滞、流通不畅的局面, 而且可以使贫民衣食有源, 利于社会的安定。

《管子》还把国家的侈糜作为解决贫民就业平抑灾荒的手段。农本经济受自然的影响特别大, 一旦遇有水旱灾害, 将会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无所依傍,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受极大损失, 从而给社会带来极大动荡。在这种非常情况下, 国家提倡侈糜, 大兴土木, 国家投资来兴建宫室台榭, 富有者也出资进行侈糜性建设, 可以给贫民提供就业机会, 帮助贫民度过灾荒, 从而带动不景气的社会经济走出低谷, 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动荡的困饶“, 上侈而下糜, 而君、臣、相上下相亲, 则君臣之财不私藏, 然则贫动肢而得食矣”。“若岁凶旱水溢, 民失本事, 则修宫室台榭, 非丽其乐也, 以平国筴也”。由此可见, 侈糜并非目的, 而是国家在非常时期采取的一项平抑灾荒安排就业的经济政策, 是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对复苏经济、稳定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此外, 《管子》还试图从货币 (金) 与商品之间的对比关系来阐释“俭则伤事, 侈则伤货”。所谓“俭则伤事”, 是因为“俭则金贱, 金贱则事不成, 故伤事”。所谓“侈则伤货”, 是因为“侈则金贵, 金贵则货贱, 故伤货”。“金贵”与“金贱”即货币的升值与贬值都不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因此, 要作到既不伤事又不伤货, 就必须正确掌握货币和商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很明显, 用金的数量多少来解释其贵贱, 这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当然是不对的;但是, 金 (货币) 的数量和商品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却是事实。《管子》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作出这样的分析, 是难能可贵的。

《管子》消费观的两个方面, 既主张节俭, 又提倡侈糜, 二者似乎是互相矛盾的, 但在《管子》论述中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论主俭还是主奢, 其首要目标是为了发展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 巩固封建统治, 稳定社会秩序, 富国安民, 这是《管子》消费思想的出发点。正因为如此, 《管子》对贫富作了一番比较, 如果太穷, “甚贫不知”, “民贫则难治也”;但如果太富, “甚富不可使”, 人民太富了则很难驾驭,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 比较的结果认为, “民富则不如贫”。因此, 俭与侈仅仅是手段, 二者服务并统一于如何更好地驾驭民众, 巩固封建统治这一目的。

其次, 二者都是国家对社会进行宏观调控而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杠杆。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的, 即“俭则伤事, 侈则伤货”, 节俭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侈糜则不利于财富的积累。情况不同, 各有利弊,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倡节俭或是侈糜, 以引导社会的生产和消费。

最后, 二者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 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从《管子》中可以看出, 作者偏重于强调节俭, 把俭约适中作为指导社会消费行为的基本准则, 具有普遍性;侈糜主要是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手段而提出的,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总之, 俭侈统一的消费观是建立在农本经济基础之上的, 不仅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消费水平, 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宗法等级观念。但是, 《管子》提出的以俭、侈消费作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思想对于今天不无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191页

[2]《管子·五辅》

[3]《管子·禁藏》

[4]《管子·重令》

[5]《管子·权修》

[6]《管子·八观》

[7] (12) 《管子·法法》

[8]《管子·乘马》

[9]《管子·立政·服制》

学生消费观之我见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消费不仅是全体人的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 并对未来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 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乃至影响着整个社会未来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新观念, 追求时尚和名牌, 他们站在时代前沿, 追新求异, 惟恐落后于潮流, 保持时尚, 追求完美, 寻求一种优越的生活, 据调查, 学生主要在生活用品、人情、恋爱、娱乐方面消费太大, 他们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 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 许多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 他们已经形成了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满足较高消费时, 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消费大都为群体化, 就比如, 某一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 所以就不会经常出去买东西, 而他舍友家里不错, 当然这好朋友就会叫他一起去超市啊, 去逛街啊, 所以他就会恨自己父母没有给他创造好条件, 其实, 学生时代的他们, 应该过一种适合他们学生时代应该有的生活, 他们还没自食其力, 他们不该浪费, 更不该奢侈。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全高尚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 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诸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高校应加强消费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理念, 树立节约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避免和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 自觉抵制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等消费主义的影响, 不奢侈浪费。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对自己的每项开支做出预算和记录, 经常反思自己的开支是否合理。同时要避免重物质消费, 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 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 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我认为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 注重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所谓财商, 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 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 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 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 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 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 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老师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 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科学消费观构建问题研究 篇10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被创造出来, 极大地丰富与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但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前行, 其自身所固有的弊端开始逐步呈现出来, 且其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变大, 成为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的桎梏。因此, 如果想保持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保证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始终不超越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天然具有的内在界限, 换个角度来说, 也就是工业文明所追求的经济持续增长是绝对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最终被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国家 (地区) 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要首先保护好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好无损, 即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必然要对工业文明形态下的“消费主义”等不可持续发展理念予以扬弃, 就必然要对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技术观和消费观进行细致地梳理与反思。因为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 人类才做出了大量的错误行为, 以至于最终造成了今日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以往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形态进行彻底的反思, 生态文明理念被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是人类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形态和工业文明形态 (尤其是工业文明形态) 进行系统总结与彻底反思的积极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最新发展, 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 是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最新体现。生态文明在客观上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它格外强调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复合型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正是在对生态文明的相关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 人们逐步开始将生态文明视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一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与以往的文明形态的最大差别就在于, 它将自然、人、社会这三者有机整合了起来, 作为一个统一的复合型系统予以对待。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就自然而然地包含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相应内容, 而力图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实际效果最大化也自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基于以上这些认识, 我们将生态文明界定为: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统一的复合型系统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型社会文明形态。通过对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的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技术观和消费观进行细致地分析、对比及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文明作为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的一系列优势, 也正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无疑应当成为也必将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但是, 我们也应注意这样一点, 那就是虽然生态文明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生态文明较之工业文明而言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但生态文明却并不是对于工业文明的彻底颠覆和全盘否认, 而是在摒弃了工业文明的盲目性、冲动性、破坏性和不可持续性, 继承了工业文明特定的先进性的基础上, 对于工业文明的扬弃。

为了切实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目标,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行动纲领。虽然“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中仅仅出现了两次, 而且还是作为报告第四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部分内容而出现, 但是这无疑已是具有划时代积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此后, 在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生态文明”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及达十五次之多, 而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被直接作为报告的第八章而出现的, 这足以看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子系统或曰五方面的内容:第一, 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普及并最终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第二, 恢复与建设地球自然生态系统, 治理环境污染, 同时保护好现存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三,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生产力的发展。第四, 确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其消费模式。第五, 确立与实施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 我们只有将这五方面的内容统筹兼顾、有序推进, 才能顺利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三、确立科学消费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21世纪的今天, 消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正是基于消费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一基础, 构建起生态文明的科学消费观及其消费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又迫切。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 科学消费观及其消费模式的确立, 无疑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就会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 减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 消费者的这种科学消费行为的客观影响还会逐渐传导到生产领域, 对社会生产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引导社会生产进行生态化的调整及升级, 引导生产方式、生产内容等进行相应的生态化转变, 这样不仅可以在生产中大量节约自然资源, 提高产品产出率, 还可以使生产环节中的废弃物排放逐渐减少, 直至最终消失。由此, 由生产所引发的生态破坏情况和环境污染事件也就会逐渐减少。正是因此, 我们才说科学消费观及其相应的消费模式的确立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所在。

四、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内容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环节的科学消费观, 主要包含以下理念与内容:首先, 科学消费观强调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其次, 科学消费观鼓励绿色消费;再次, 科学消费观要求人们的消费水平始终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第四, 科学消费观倡导公平消费;第五, 科学消费观主张全面消费;第六, 科学消费观坚持可持续消费。这些理念与内容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托。而为了最终确立科学消费观及其消费模式, 就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应对:首先,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工作单位的社会化功能, 使公众能不断习得、提高、深化和践行科学消费理念;其次, 要在文化上逐步建立起价值多元化和人生成功标准多样化的合理局面;再次, 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逐步形成有利于人们实践科学消费观的制度体系。只有将以上这些措施有机整合、协调推进, 才能最终在广大公众中牢固地树立起科学消费观, 形成科学消费模式。

科学消费观及其消费模式的构建绝非易事, 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党和政府下定决心, 科学制订合理的最终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并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广泛支持下, 经由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张文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消费观论析[J].前沿, 2011 (13) .

消费观 篇11

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它倡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选择未被污染或有益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重视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尽力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与当前消费者大量使用白色垃圾“水火不容”,我们当然应该弃白从绿!

适度消费倡导“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根据需要和可能去生活。在不严重破坏环境、不侵犯他人和子孙后代基本生存权利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的许可程度来生活。消费者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载荷。因此,小病不必大医,房子够住就行,空调温度不是越低越好,照明也不是越亮越舒服。

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增长型过渡到技术增长型的同时,也要求消费观念同时转变,摒弃过度消费或滞后消费的观念,提倡“深度消费”。

深度消费的实质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充分拓展产品的消费受众面,深度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我国花费大量资金引进的国外先进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因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造成了惊人的浪费。又如,婴幼儿用品、玩具、书本和城市居民的衣物等时效性较强的产品,往往还很新就被闲置或抛弃,而对于另一部分有需要的消费群体,它的使用价值仍然存在。这些仪器设备和衣物用品往往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阶梯消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使用,达到物尽其用。小至一杯水、一张纸,大到高额设备和房屋建筑,无论价值,五分轻重,不管大小,我们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充分实现其使用价值。

科学消费观的核心是节约,但节约并不等同于传统观念上的“省吃俭用”。它建立在当代科技进步、物质丰富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它并不主张消费者压抑消费欲望,而是倡导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消费,消费重质而不重量。它更关注所消费的产品是否优质、安全,消费行为能否带来健康、满足和愉悦,消费方式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你可以用一万元吃一餐豪华酒宴,但也许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食物对你来说已经足够。

消费观念决定消费行为。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绿色、环保、适度消费已经成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和普遍习惯:上超市自带购物袋,外出旅游自带洗漱用品,吃自助餐做到适量取食,垃圾自觉分类……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加强对科学消费观的广泛宣传和全民教育。

如果有一天,科学的消费观能够成为我们社会的新主流观念,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深度消费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那么节约型社会的到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消费观 篇12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危害

(一) 消费主义的产生

消费主义是人们对待物质消费的一种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形成于工业时代。一战后, 西方社会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不仅生产了生活必需品, 也生产了大量的奢侈品, 人类社会由为生存斗争转向了为享受斗争。工业社会的消费不再是建立在个人需求满足基础上的消费, 而是建立在由市场引导刺激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上。工业化生产的奢侈品远远超出了人们正常的生存需求, 于是以推崇消费的经济学家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贝尔纳德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类欲望的增长和奢侈的增长, 是助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消费主义观点。

(二) 消费主义的危害

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以及人类自身的危机。首先, 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消费主义消费观过度强调个人的物欲享乐而轻视精神的追求, 其结果是取消或模糊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对物质的无限贪欲, 必然造成人们无止境的利润欲, 最终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其次, 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 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强度甚至超过了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在当今的中国, 甚至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近一个世纪以来, 许多国家面临着水资源危机, 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沙化速度加快, 大气污染严重, 物种不断灭绝, 人们大量消耗种矿物能源, 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总之, 当前生态危机正以空前严重的形式摆在当代人面前, 而这一危机恰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带来的必然恶果,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二、对消费伦理的思考

凯恩斯所倡导的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的消费主义, 仅以短期刺激市场为目标, 没有兼顾到经济发展时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能成为长远的经济政策。而对当代中国而言, 消费主义的做法带给中国的不是“有效需求”扩大, 而是无用的无效需求的增长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我们应看清消费主义对中国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 正确认识中国处于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品质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阶段,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其模式。要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 必须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片面消费原则, 代之以适度、绿色、可持续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原则,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适应于国情国力、生产发展及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况。它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 既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又把消费水平控制在经济、技术、资源及环境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界限之内。适度消费理念是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是对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扬弃, 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 是生态文明消费活动的基本原则。这种消费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和自然界运转相和谐, 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协调, 是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结合, 并由此力求改变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的不平衡状态。适度消费强调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而且要考虑到他人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代的利益, 而且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利益。适度消费观提倡人们应适当节制物质欲望, 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 做到“奢侈有制、节俭有度”, 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 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交换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消费正是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结果, 它不仅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而且是指一切无害于人类的各种消费。它强调在求得舒适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节约并高效地使用物质财富, 促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转变, 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与绿色消费相伴随的是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指包括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少的、可再生利用的劳动产品, 在国外有人称之为环境友善产品。绿色生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在选择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新品种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选择。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于追求其基本需求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 使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沿着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 使自身的消费活动不危及自然界的正常运转, 并且采取措施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生态系统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具体而言, 生态质量追求应成为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时刻关注的方面, 生态效益应成为判断人们消费活动的基本尺度, 把生态利益作为人类整体利益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生态因素作为人们消费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构建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指导, 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 发展生态生产力, 提供非物质类消费一系列措施, 使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生态文明消费观这一新观念, 自觉改变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 积极实践生态文明消费模式, 使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主导人们消费行为的主流意识。

(一) 转变传统消费观念, 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

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指导, 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讲清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导致的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的危害性, 使人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合理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充分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思想准备。其次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强化生态文明消费理论研究, 以更先进的消费理论来指导人们合理、科学、健康消费。第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新闻媒体为平台, 开设生态文明消费专栏, 报道生态文明消费的典型事例, 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第四是开展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 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为载体, 宣传生态文明消费观, 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二) 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不能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和宣传阶段, 也需要形成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一是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为推广普及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通过政策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 限制和消除不合理非生态消费, 鼓励和扶植生态文明消费。如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 补偿环境治理费用, 保护稀缺资源, 扶植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税收政策, 抑制不合理消费, 鼓励生态消费。通过立法的形式, 强化监管机制, 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 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要对生态产业的范围、内容和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组织协调, 建立相应的行业管理体制, 制定本部门或系统内生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 制定统一的技术政策, 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三是要构建生态产品市场网络, 准确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努力树立生态产品的品牌形象, 使中国生态消费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同时, 加强流通渠道建设, 从占领国内外市场的视野构建生态产品流通网络。

(三) 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 积极促进非物质类消费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 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 生产出大量的生态质优价廉的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方面, 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以节约、循环利用和环保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 提供足够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 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 杜绝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另一方面, 积极发展非物质类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生态第三产业, 引导人们的消费重心由物质消费转向非物质消费, 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非物质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11-27.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3]赵清文.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消费伦理的转型及启示———从萨伊到凯恩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121-123.

[4]姚永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透视消费模式的转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45-148.

上一篇:二阶相关下一篇:LabVIEW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