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流通体系

2024-10-13

现代化流通体系(共12篇)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规避风险、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对策。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细胞更是中国内需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导消费力量。我国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 这些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村家庭购买力成为“最强一族”。要搞好农村家庭消费创新农村现代流通是关键。因此,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符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

1.1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连续六年的中央1号文件, 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将生产的产品, 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市场, 把产品转化为商品, 实现价值和利润, 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市场, 离不开农村流通。现代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性力量,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越发达, 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目前, 我国只有3%左右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农产品, 90%以上的农户是自己销售或卖给个体商贩。农民凭感觉生产, 凭运气交易, 导致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 需要现代流通来实现。

1.2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农民并没有从农产品消费流通这个渠道中获得利益。我国农产品流通一直沿用农户—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集市—个体商贩—消费者的传统模式, 中间商除了正常收取仓储、运输、损耗等费用外, 在农产品批销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获取丰厚利润, 这必然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也让农民在流通中出现了严重的利益错位;农民仍然承受着不合理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差价, 这种不等价交换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因此,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3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是农村: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 增收难度大。要解决农民问题, 一方面, 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另一方面, 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 200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 到2020年这个比例降到45%, 仍会有近7亿农民;到2030年这个比例即使下降到30%, 也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故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2 我国农村消费流通网络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消费流通主体多元、过度分散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农村消费流通网络体系逐步演变成了以供销社“新网工程”、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为主, 以邮政农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并存的多元主体格局。农村流通企业数量很多, 但主体分散, 规模不大, 尤其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各自为战, 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农村消费流通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明显

2008年全国供销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4500多家, 发展连锁、配送网点54万多个, 实现销售总额10762亿元, 农村流通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

2.3 农村消费流通方式落后、业态单一

目前, 我国城市大型综合超市、连锁便利店、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 仍以“集贸市场”、“夫妻店”等传统经营方式为主导。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拥有电子结算设备, 73.2%的仍采用传统交易方式。

2.4 农村消费流通设施投入不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重城市、轻农村, 重生产、轻流通”, 在农村消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 国家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我国工业品商品化率达到98%以上, 农产品中蔬菜、水果90%, 水产品、畜产品70%, 粮食仅有40%,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5 农村消费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村消费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但规模太小、组织分散、势单力薄, 难以生存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存在“三难”:一是信息资源获取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难。三是信息资源开发难。

2.6 制约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发展的因素繁多

主要有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济失衡等。农村地区以家庭作坊、“夫妻店”为主导的“店老板”经营理念落后, 制约了农村消费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消费流通体系建设中对同一服务对象、同一服务内容由多家主管, 体制不顺, 职能交叉, 流通主体间竞争环境失衡, 农村消费流通市场基本处于主体多元、竞争无序的格局, 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失衡, 导致农村流通业发展滞后, 影响了农村消费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

3 建设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3.1 构建全新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等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 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为龙头, 以农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为依托, 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上下联动的农产品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消费流通信息网络资源, 构建国家级、区域级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消费流通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培育若干大型农资流通企业, 建设一批区域性配送中心。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应当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 重点解决农村居民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所谓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 就是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商品,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向农村市场转移, 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物美价廉, 确保农民消费安全。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 以大型烟花爆竹流通企业为龙头, 走产权多元化、产销一体化、经营连锁化、销售规模化的路子, 构建烟花爆竹连锁配送安全经营网络, 统一烟花爆竹的归口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应该由国家网、区域网和基础网构成。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 依靠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纳税、统一排污, 对个体回收户集中收编, 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车辆、统一颜色、统一度量衡器的“六统一”管理。

3.2 创新农村消费流通管理体制, 优化政府管理职能

创新农村消费流通管理体制, 就是要明确流通管理主体, 完善流通管理职能, 整合流通管理资源, 构建生产与消费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消费流通管理体制。也就是说, 政府应该明确一个部门主管, 不要多头管理、交叉管理;要转变政府职能, 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上, 集中精力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 以及信息引导和应急调控等工作。

3.3 培育农村现代消费流通主体, 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 以企业为龙头, 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运销公司+生产基地+农户、配送中心+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体, 通过培育农村现代消费流通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3.4 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个, 虽然只占农产品市场总数的16%, 却承担着70%以上农产品的流通, 但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单一, 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因此, 必须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工程: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兴建储藏、保鲜设施, 建立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检验和质量检测中心;采用现代化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 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保证农产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发挥批发市场的社会功能, 包括组织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教育等。

3.5 改变传统交易方式, 创新现代营销手段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逐步实现定单交易、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通过定单交易、期货交易, 可以让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形成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户、生活超市+生产基地+农户、运销大户+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避免农民凭感觉生产, 凭运气交易, 减少农民损失, 促进农民增收。

3.6 破除制度瓶颈, 提高农村商品消费流通效率

由于物流业受政府多个部门管辖, 各部门采取行动时都以自身利益为优先, 不分行政管辖范围、不分商业活动范围, 没有统一政策法规、没有统一管理标准, 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地方保护和区域歧视性政策, 容易形成区际间的市场壁垒, 阻碍市场优势的发挥。因此, 净化市场环境是破除制度瓶颈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完善市场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流通活动调研功能、质量安全监管功能、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创新流通管理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间组织”, 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鼓励个体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扩大营销规模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流通市场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1.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8-10-1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N].人民日报, 2005-10-11.

[4]李玉珍, 李静.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M].产业经济经典文库, 2006-12-29.

[5]吴海鹰.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4.1

[6]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07) .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2

博财字〔2012〕57号

关于申请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专项资金的请示

市财政局、供销社:

为进一步做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建设,根据财政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申报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的通知》(财办建〔2012〕104号)要求,我县经过认真筛选,推荐博兴县新合作配送有限公司申请专项资金。

博兴县新合作配送有限公司拥有资产8400万元,2011年营业收入12300万元,由博兴县供销社持有70%股份,目前,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已具规模,在博兴县庞家镇建设博兴县新合作配送有限公司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一处,在七个重点镇建

设九处超市连锁店。该项目自2011年6月21日至2012年6月20日已完成固定资产建设投资47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6208平方米。其中: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筑面积35300平方米;9个连锁超市建筑面积20908平方米。

该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其中企业自有资金3200万元,银行贷款800万元,特申请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1200万元,以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

以上申请,望给予研究批复为盼。

二○一二年七月十日

主题词: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资金请示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3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信息手段,让大卖场、超市有效“收容”这些“难卖”的蔬菜?信息化在农超对接、生鲜管理、产品追溯环节该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又有哪些信息化技术可以助力农民乡亲解决“卖菜难”问题?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及农超对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是指通过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有效降低流通各环节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村商品流通业。而农超对接则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2009年以来,为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商务部与农业部共同开展农超对接。这是商务部在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工程基础上,实施的又一项惠农惠民工程。“超市+合作社+农户”是农超对接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方向,能最大程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

然而在充分肯定农超对接作用、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农超对接这项工作才刚起步。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公共财力有限,广大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还较落后,农超对接覆盖面还不宽、发展程度还不平衡,超市农产品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组织化也有待提高,农产品增值税抵扣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另外,虽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距离农民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以致“卖菜难”、“菜贱伤农”的“老大难”问题屡屡发生。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及农超对接的主要问题及现状如下:

农民观念守旧,商品意识较低。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市场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买卖集市、圩市,对新型的流通理念、方式组织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注重加大生产元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对于如何加速农产品的流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并不关心,对农村流通的信息化、现代化更是几乎未闻。

基础设施不足,渠道少而单一。目前,中国多数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农村市场窄小,流通主体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市场尚不规范,流通网络也不健全,流通方式单一,这导致“卖菜难”、“卖好菜更难”。时下全国大概共有2400多个农村产地批发市场,平均每个县不到1个,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成规模的更是廖廖无几。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至今仍倾向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很多乡镇没有交易市场、普遍存在以路为市的现象,遑论“农超对接”,保护广大农民乡亲利益。另外,农村商品流通组织、物质技术构成、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条件与城市相比低得多,农村流通组织发展缓慢,更使农超对接难于最大化实现。

信息化普及少,IT技术应用程度低。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处边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畅,农村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发展较为滞后。而农村交通和通信相对落后于城市,为农民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他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而且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不规范,致使信息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出现有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无法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的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由于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致使农民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产品的选择上产生极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于是就会出现供求关系不对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上一年度看到某些产品销售价高,第二年农民便盲目地都去种植这种产品,又加之销售信息不顺畅,大批产品就会积压,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农村仍缺乏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配套的物流服务系统。由于农村缺乏专业化的流通设施和系统(如农用车、集装箱车、GPS、RFID及其它管理系统等),使流通环节的价格更难于控制,瓜菜零售价格被大幅抬高,导致瓜菜零售价与收购价出现悬殊的差价。以海南为例,据有关数据估算,每年海南岛有近600万吨瓜菜出岛,由于缺乏对运输车辆的追踪系统,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运输车辆空车入岛,形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另外,瓜菜监管部门无法控制蔬菜去向,使得销地瓜菜供给跟不上,导致价格波动幅度大。

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让农超对接普惠农民

目前“信息化下乡”要突出重围,突破“最后一公里”,让农超对接,真正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造福于民,必须想方设法为农民乡亲考虑,加强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信息产品研发,并制定一套直接针对农村、完善有效的信息下乡整体解决推广方案,做精做细营销和售后服务,切实把政策阳光播撒到广大农民身上,才能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新农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全面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农村信息流通不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我国每年有几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烂在地里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以供养2亿多人的生活。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多、收费点多、造成流通成本较大的现象依然未变。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至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以上,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几百万吨。

因此,针对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市场的流通特点,首先就要建设一个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对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增收至为关键。主要是要尽快建设农村流通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在广大农村推广由中国供销合作社设计的“新网工程”和推进面向三农的“新农村商网”信息化服务,使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衔接,及时调剂余缺,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尤其是要全面加大政府投资,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提高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真正农超对接,普惠农民。

其次,农产品流通加工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因此,应加大力度把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作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各中心城市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强化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流通加工信息功能,积极引导流通中心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积极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原料采购、运输、销售活动的创新,逐步实现加工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以努力收容消化广大农村“卖菜难”的难题,全面顺利完成农超对接。

(二)不断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建立农产品收储调节体系。

要做好农超对接,就是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中去,给农村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这主要就是要不断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合作社、自助会为代表的现代化农村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并把这些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带动农超对接的建设和改造,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超市+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鼓励上网卖(买)菜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另外,还要以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跟踪管理,提高生鲜管理与食品安全,避免造成大量损失和浪费,促进农超对接信息化、现代化。上海西郊国际作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一个试点,在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大力推广。

实现我国农村流通跨越式的发展,全面实现农超对接、造福于民,信息化就要成为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在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提高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商贩抓住农民对外界收购信息封锁的弱点,从而压缩了农产品的价格使得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买不到好的价格,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而为防止“卖难”、“买难”的问题频繁出现,目前海南则建立了依托信息化的农产品收储调节体系。依托25个海南产地集配中心,建立起商业收储机制,科学安排收、储、出的时间点与周期,调节鲜活农产品上市时间,防止集中上市导致“卖难”问题的发生,保证生产淡季市场供应,确保市场平稳。

(三)加强电脑培训、提高农民IT应用知识和技巧十分迫切重要。

即使有网站、有平台、有信息站点,但农民不会应用也不行。目前,绝大数的农民对电脑及信息化可谓是“一穷二白”。因此,对7亿农民的电脑培训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作。要想把电脑培训在全国有效推广普及,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电脑培训活动,以年轻一代的农民为目标,从点滴做起,对亿万农民进行电脑知识的扫盲式普及式培训,才能加快信息化在农村普及的步伐,全面启动数字化新农村之路。

同时,要另辟蹊径,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调查发现,农民拥有的电脑少,但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却很高。因此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不仅符合农民流动性强的特点,还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受众广的特点。手机信息平台,不是单一的短信平台,而是一个能够实现互动的综合服务平台。既可以宣传政府的政务信息,让农民了解国家的农村政策和富民措施,也可让农民了解气象信息、种植业信息、养殖业信息、生产资料信息,还可让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形成互动,一举多得。因此在电脑普及比较困难的县乡,可先另辟蹊径,以手机为平台打好农村信息化的前哨战。

(四)推广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亦需要政府各级部门、软件厂商、信息服务商、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产业链厂商同心合力。

目前,农村信息化推广、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2232个乡村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个村级信息化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这些推广模式有的发展不错,有的尚需改善,有的需再加大投入。因此创新合作商业模式,加快社会投资渠道多元化,放长眼量,稳扎稳打,才能信息化在农村广泛扎根结果,并最终促成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建立,让农超全面快速对接。

关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4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 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 农村市场日趋活跃, 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 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 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 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 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 由于交易方式落后, 流通技术滞后, 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 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不够, 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三) 政府指导不够, 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导不够, 农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随意性大, “订单农业”发展迟缓, 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民丰产不丰收。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 缺乏监管, 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农村市场

由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体系, 其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 政府监管难以到位, 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 加之农民鉴别能力低, 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 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农民吃的 (如盐、味精、奶粉等) 、用的 (如牙膏、化肥等) 、种的 (如种子) 假冒多, 劣质品多。

(五)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后劲

至2006年底, 湖南益阳市农民专业组织720个, 这些专业经济组织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诸多问题, 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纪人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尚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

(六)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 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 服务功能单一, 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 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 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 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应将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全面调查, 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根据商务部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文件, 制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网点规划统筹考虑, 纳入整体规划, 实现城乡一体, 合理布局, 协调发展;并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 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 加强宏观指导,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加强宏观指导, 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 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如农产品交易市场) 实行财政贴息, 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扶持 (如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系统) , 并逐年递增。

3、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 放宽市场准入。

4、政府给予税费政策优惠。

5、执行优惠电价政策。

(三) 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 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 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形式, 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 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 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 以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 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 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 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 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 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 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 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五) 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

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合作组织的自主品牌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四是对农村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逐步建设成法人经济实体, 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按地域和行业或专业进行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 从而将其迅速做大、做强。

摘要: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六个问题, 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新利, 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

[2]、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5

2020年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和会展业发展 专项资金西安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项目申报指南 一、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考核奖励项目(一)申报范围及条件 1、纳入西安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范围,符合条件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蔬菜批发市场、外埠肉备案中心、配送中心、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团体采购单位、肉品专卖店等节点企业;

2、具有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独立法人单位;

3、2019追溯系统运行正常,考核结果合格;

4、2019考核奖励总金额小于1000元的不予奖励。

(二)申报依据及材料 1、企业按照《西安市商务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安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的通知》(市商发〔2018〕12号)文件要求进行申报;

2、申报企业需提供资金项目申报表(附件1)及项目绩效目标申请表(一式六份)。

二、申报程序 考核奖励项目申报单位根据考核资金额度及要求填报相关材料,经区县、开发区相关部门审核后,并于2020年6月31日前,由区县、开发区商务部门统一报送至市商务局。

三、联系方式 西安市商务局追溯办 联系人:吴岳 电话:86786476 附件: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和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追溯运行考核奖励项目申报表 附件: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6

商务部在东莞召开“双百市场工程”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2006年“双百市场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地工作经验,部署2007年的工作。昨天,一些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大家还参观考察了东莞信立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感到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我就“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双百市场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为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过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双百市场工程”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仅一年,就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2007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也明确:要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切实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还亲自视察了吉林东福米业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公司这两个“双百市场工程”企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

(二)各级商务部门努力工作

一年来,商务部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工作。一是核定示范项目。在各地择优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扶优扶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行倾斜的原则,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市场、企业及项目。二是出台扶持政策。从中央贸易发展基金中安排5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环保等准公益设施和仓储、配送等经营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和规模化。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资金支持原则、方式和标准等做出了规定。四是保证项目质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下发了《关于加强2006年度“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两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以及《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双百市场工程”。24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37个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213次,下发工作文件203份。按照商务部的总体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地区“双百市场工程”实施规划,向商务部择优推荐市场、企业和项目,会同当地财政部门拟定了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督促指导项目建设与改造,协助试点单位落实贷款13.3亿元(2006年11.1亿元,2007年2.2亿元),组织开展项目验收等。截至2007年4月16日,商务部2006年核准的414个建设或改造项目,已经建成了386个,其中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161个,基础设施项目74个,流通企业冷链系统项目85个,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66个。35个省市完成了 “双百市场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累计向企业拨付补助资金3.47亿元。为了交流推广各地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经验,商务部于2006年10月在河南商丘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场会, 在湖南常德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工作会议。昨天上午会议又安排湖北省等4家商务主管部门介绍他们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工作情况,安排东莞信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等4家市场和企业,介绍其承担“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建设改造的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这些经验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地方党政部门大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新疆、大连、宁波和新疆兵团,将“双百市场工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5个省市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十一五”规划。16个省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双百市场工程”做出了重要批示。海南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双百市场工程”工作。2007年,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指导和支持力度。

在配套政策方面,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大连、厦门、深圳等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配套资金7958万元。其中,北京安排2748万元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天津安排400万元,对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双百市场工程”项目给予直接补助;陕西安排1000万元配套支持“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河北安排了400万元、山西安排450万元、黑龙江安排180万元、吉林、安徽各安排500万元、福建安排200万元、湖南和厦门各安排300万元、甘肃安排800万元、重庆安排80万元。江苏对重点批发市场冷藏、冷冻、中央空调等动力用电按工业用电价格执行。2007年各地落实配套资金8450万元,其中上海、新疆和大连各2000万元,陕西1000万元,厦门350万元,吉林、湖南、四川各300万元,天津200万元。

不少省市的领导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了考察指导:重庆市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洪举,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副省长宋北杉,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副省长赵德全,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主席马启智,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新疆自治区副主席胡伟等。安徽、湖北、海南、西藏、青海等省区,也有两位以上省级领导同志考察了“双百市场工程”。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广泛关注

“双百市场工程”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中农办、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对“双百市场工程”很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财政部积极帮助商务部出主意、想办法,在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的同时,主动提出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进度。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国家开发银行刘克崮副行长亲自考察“双百市场工程”项目,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落实试点企业贷款并予以利率优惠,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改造工作。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一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也多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各地省级新闻单位也普遍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五)积极作用初步显现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据统计,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100家市场主要是全国性和跨区域市场。2006年累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2006年食用农产品销售425亿元,新增交易额41亿元。

二是提高了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后,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改造升级,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农产品流通环境得到改善,食品安全系数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三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试点单位普遍取得了“兴一个市场,富一方农民,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的良好效果。商丘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2006年实现交易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45%。该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190多万亩,与11.5万余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户年均增收600多元。

四是增加了就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有效增加了就业。截至2006年底,列入“双百工程”的100家批发市场累计带动新增就业81万人,其中直接就业人数为20万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从业人数1万多人,带动相关人员就业近6万人。

五是承担了稳定市场的社会责任。2007年3月,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遭受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积极组织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供应,在维护市场秩序、平抑物价、稳定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进度参差不齐。由于一些省市未能及时制定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影响了整个“双百市场工程”的进度。我在商丘会上已经讲过这个问题,但现在类似问题依然存在。目前,仍有个别省市还没有向商务部和财政部报送验收工作总结报告。二是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承办单位不按商务部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实施项目建设改造工作,以至造成部分项目达不到规定要求,无法通过验收。这其中既有企业的问题,也有商务主管部门的因素。三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增强。一些市场和企业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非要等到商务部下达项目核准文件后才开工,导致部分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四是部分省市对信息报送工作不够重视,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

二、努力做好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工作

根据中央2007年1号文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的总体部署,商务部将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深化“双百市场工程”试点

在着力巩固现有试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改善200家试点单位的经营环境和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为主要任务,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直接向城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农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促进订单生产,建立并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组织“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维护农产品消费安全,搞好产需衔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搞好2007年项目申报及核准工作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推荐那些经营规模较大、有改造提升计划,且自筹资金落实的单位,力争做到优中选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可以对2006年确定的市场和企业作适当调整。对2007年没有新建项目或所报项目不符合支持方向的承办单位,停止资金支持,同时将部分具备申报资格,条件较好的市场和企业,纳入2007年度“双百市场工程”试点范围。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市场建设司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项目核准工作。

(三)协调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将继续采取投资补助与贴息相结合方式,全额预拨补助资金,以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协调,帮助各地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便利并给予利率下浮优惠。协调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规划、用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双百市场工程”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我在这里再强调几点要求:

一是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双百市场工程”是一项重大惠农、利民工程,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商务系统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努力为试点单位排忧解难。各试点单位要格外珍惜大好机遇,抓紧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要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维护“双百市场工程”形象。

二是要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地方政府报告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力争把“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会同财政、工商等部门,形成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把“双百市场工程”实施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双百市场工程”顺利推进。

三是要切实保障项目质量。要严格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督促承办单位认真做好项目落实工作,保证项目达到基本的功能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搞好项目验收工作。验收时要积极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加强后续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四是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首先,要严格禁止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重复申报,防止出现利用同一个项目向多个部门伸手要钱的情况。其次,各地商务、财政部门和承办单位,都要严格遵守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双百市场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的规定,严禁任何单位骗取、挪用或截留资金。第三,要严格按照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规范操作。项目竣工和验收前,不得拨付补贴资金;未经商务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资金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和支持单位。

同志们,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搞好“双百市场工程”,不仅需要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志们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共同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7

1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状况

1.1 农产品市场的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目前, 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的14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007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 占全国亿元以上市场交易总额的1/3, 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 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商业意识, 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协会等中介组织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近600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3878万户;其次,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连接了消费和生产、城市和农村。1985年以来, 城市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3.4%, 农村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9.1%, 预计“十一五”期末, 我国居民食品支出需求总额将达到36200亿元。同时, 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 我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 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50个, 其中, 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811个, 专业批发市场671个, 成交额9191亿元。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网点为基础, 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2 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功能逐步完善, 促进了农业以需定产, 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一是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改革前, 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农产品230多种, 中央直接定价的113种, 非政府定价收购额仅占农产品收购总额的5.6%。改革以来, 农副产品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 “十五”期末达94%;二是信息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 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监测样本企业2.04万家, 监测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区、97%的地市、35%的县。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 推动了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 目前农产品商品化率超过80%, 其中蔬菜、水果约90%, 水产品、畜产品约70%, 粮食约40%。市场机制在全国甚至全球配置农产品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1/3以上的农产品跨省流通, 1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3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了6倍。

1.3 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目前, 我国农产品“订单”购销、连锁经营交易量比重达到15%, 传统的集市贸易逐步向专业批发、“订单”购销、代理交易、拍卖交易等转变。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家, 覆盖全国75%的县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同时,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 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省,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多达1700多个, 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

2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受城乡发展失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核心矛盾还未解决, 影响农民增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1 现代化水平低,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目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订单”购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 在美国, 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 而我国这一比重尚不足15%;同时,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刚起步, 目前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 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我国农村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仅占2%;再者, 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合作程度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每6个农场主有5个参加合作社, 日本99%的农户加入农协, 而我国每6户不到1户。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低, 直接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时有发生和农户利益缺乏保障。

2.2 基础设施落后,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先导作用

在发达国家, 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一般由政府投资或给予资金扶持。相比之下, 我国流通设施的政府投入不足, 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目前, 全国农村产地批发市场2400多个, 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 而且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路、电、水等设施陈旧, 冷藏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严重匮乏;服务于农村的物流、仓储等发展缓慢。在零售环节, 大部分农贸市场露天经营, 农产品损耗率较高。基础设施落后, 必然增加流通成本。目前, 我国粮食流通费用约占售价的30-35%, 比发达国家高10多个百分点, 生鲜产品更高达50%以上。流通费用偏高挤占了生产环节利益, 不利于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引导农民扩大生产。

2.3 运输成本偏高,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利益的促进作用

根据商务部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跨省流通量占总量40%以上。例如, 海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每年通过山东寿光批发市场销往全国的蔬菜约50亿公斤。调查显示, 寿光至乌鲁木齐运距3000公里, 运费和损耗约占流通总成本的57%。农产品流通环节大约有9种税、13种费, 占流通总成本的10%。车辆通行费使海南到北京的蔬菜每斤成本增加0.125元,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西红柿的摊位费、交易手续费占批发价格的2.4%。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 直接导致了农民受益的削弱。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产品流通法规, 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 但不系统、不协调、缺乏权威性。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导致市场监管不够, 交易行为不规范, 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一些地方对农产品流通监管的随意性也很突出, 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缺少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假农资也在市场上流通, 坑农害农激发民怨, 不利于内部和谐。同时, 市场和流通秩序不规范, 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而影响农产品出口和我国国际声誉, 不利于外部和谐。

更重要的是,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 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信息缺失、失真、滞后, 一些信息过于宏观、针对性差, 对具体地区和具体农产品适用性不强;其次,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硬件配置落后。目前, 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络的建设还比较滞后, 系统还有待完善, 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信息。商务部数据显示, 目前仅有34%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网络信息中心, 大部分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再者, 农民接受信息能力弱。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 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弱, 影响了信息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3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措施

3.1 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化流通

首先, 要以“大市场, 大流通”的理念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据测算, 连锁经营率提高1个百分点, 物流成本可降低0.66个百分点。目前, 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 而我国这一比重不到15%。因此, 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 扩大国内消费, 就需要不断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等, 在国债中安排技改资金, 给予贷款贴息;其次,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环节的硬件建设, 积极培育和发展发展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运输大部分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 并配以EDI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等先进信息技术, 而我国这一比例仍然很低, 技术落后。建议尽快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 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鼓励企业开展网上平台交易, 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 降低流通成本

要针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加大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重点完善仓储、交通运输、储藏、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硬件基础投入, 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 信息共享, 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3 拓展农民农产品经营链条, 增加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收益

农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等初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目前,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初加工均在生产环节完成,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因此, 有关部门应对农民就地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包装等,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 逐步将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前移到农村, 由生产者就地进行, 将目前流通环节实现的部分利润转移到生产环节, 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利润, 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 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而且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 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 做好农产品流通信息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大力推动乡村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实时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和市场交易信息, 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做好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在市场信息监测的基础上, 加强预测预警分析, 为农民生产提供前瞻性信息, 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3.5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市场营销、管理培训、信息服务等支持力度, 减免相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的税费, 放宽注册登记条件, 并在注册和年检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 通过委托生产、协议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 与农民结成产销联盟。首先, 要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实现标准化生产, 集体采集、收购, 集中储藏、包装, 统一配送、运输, 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其次, 适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 发展优质农产品经纪大户成立农产品专业流通协会, 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生产布局与供求衔接。

总之, 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我国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要切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 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 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为保障居民消费、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8

1 部分调查样本的供销社系统现状

1.1 目前山东省基层供销社网络改造的几个层次

1.1.1 起步较早, 有效整合

一部分基层供销社有效整合了县域资源, 组建了县社有控制力的日用品龙头公司, 建设了乡镇连锁直营店, 并依托直营店发展了部分加盟店, 启动效果较好。如滕州、兖州、莒南、莒县、招远、张店、邹城、平邑、安丘等。

1.1.2 初步成型, 尚待完善

有的县 (市、区) 供销社虽然组建了日用品公司, 建设了直营店, 但是直营店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启动效果较弱。如昌邑、泗水、坊子、垦利等。

1.1.3 起点较低, 推进较慢

有的县 (市、区) 供销社在组建县社日用品龙头公司、建设直营店、发展加盟店等方面, 推进速度慢、工作标准低, 如定陶、即墨、台儿庄、乐陵、胶州、高唐等。

1.2 目前山东省基层供销社网络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目前主要存在着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网点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差、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1.2.1 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

伴随着经济转型, 直至2001年放开棉花经营, 供销社失去了一项又一项商品、一个又一个行业的专营权, 剩下的是沉重的债务包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 山东省大部分基层社都陷入困境, 例如到2000年底, 平邑县供销系统中, 3000多名职工有2000多下岗失业, 即使是在岗, 实际领到工资的人也不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是当时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陷入困境的缩影。

平邑县供销社采取破产重组、资产回购、以资抵债等手段, 使全县供销社系统甩掉1亿多元的债务包袱。减债后的平邑供销社轻装上阵, 在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运营机制基础上, 对县直公司、基层社经营网点的有效资源整合和开发, 改造了一大批经营网点和设施, 采取连锁经营、专业化经营等形式, 建设网络, 初步形成上联龙头公司、下联农民、覆盖农村的经营网络。

省内类似平邑县这样的起步较早的基层供销社的成功做法非常多, 但是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供销社组织没有摆脱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供销社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卸除债务的基础上, 山东省供销社的发展新思路是:在县城建购物中心, 在乡镇建商业区, 在较大的村或交通要道建综合服务社, 通过系统改造, 真正使供销社的经营设施成为当地业态最先进、规模最大、形象最佳的经营场所。

1.2.2 部分供销社系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调查中发现, 部分领导干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思想相对保守、观念陈旧。作为基层社领导要有创新精神, 敢于大胆设计具有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发展方案, 要主动协调与政府机关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争取宽松和谐、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政策环境。据了解, 这也是制约当前流通网络建设的瓶颈, 因此, 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是当前供销社发展的第一要务。

1.2.3 经营队伍急需有活力、敢开拓、能创业、懂专业的人才

在考察中,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各地供销社系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供销社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年龄趋于老化, 年轻干部比例少, 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少, 给经营管理工作和农村商品网络建设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特别是对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2 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供销社经营网络

2.1 供销社的传统网络优势

供销社的传统网络优势不单纯只是供销社现有的经营网点, 还包括组织体系、资产、人才、品牌优势等多个方面。

2.1.1 供销社有着自上而下、完整的组织、经营体系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供销社从省、市、县一直到基层乡镇, 有着完整的行政指挥、协调系统和经营体系。把各级供销社的“行政力推动”和现代流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可以大大加快网络建设速度。

2.1.2 供销社有着遍布全国农村各地的经营网点

供销社有着密集的县以下经营服务网点, 对这些网点进行整合、改造, 可以避免重新投资建设新网, 在市场扩张时, 成本低、速度快。

2.1.3 供销社系统有一大批熟悉农村流通的骨干力量

这些业务人员和骨干力量, 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民需求, 在当前现代流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对其进行现代营销理念和现代连锁经营知识的培训后, 可以迅速开展本土化的连锁经营。

2.1.4 供销社系统保存了一批优质资产

近年来, 供销合作社按照抓大活小的发展思路, 对社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对棉花、农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骨干盈利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 对其他企业采取租赁、出售、兼并、承包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明晰了产权, 置换了职工身份, 盘活、重组了一批存量资产, 为供销社企业产权合作, 联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2.1.5 供销社与农民消费者有着天然的联系

供销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在县以下城镇和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 与农民血脉相连, 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商誉, 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供销社品牌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 是拓展农村市场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

2.2 供销社传统网络的改造和整合

供销合作社的突围之路是——依赖原有的资源优势, 即网络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等,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要求突破原有的领域, 在连接企业与农户中要起到一个信息导向的作用,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 引导农户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生产。

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以现代流通方式整合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时,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供销社的传统优势, 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供销社传统网络所存在的劣势。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用现代流通方式着力解决单打独斗、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经营人员专业素质低、缺乏现代商业流通企业经营理念等问题。

(1) 以资本为纽带, 打破行政区划, 按经济区域与各级供销社、社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产权多元化的区域龙头企业, 并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跨区域、跨行政级别、跨所有制的产权联结, 改变供销社各级企业分级管理、相互竞争的格局, 变相互竞争为相互合作,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变小市场单打独斗为大区域集团化、产业化连锁。

(2) 以多种形式的低成本运作, 对供销社原有的经营网点、闲置营业场所和仓储设备进行改造, 根据原有规模和建筑框架, 因地制宜地改造成大卖场、中心店、标准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和配送中心等不同的连锁经营业态。

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改造投资, 在资金投入上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 能够尽快形成强大的网络经营群体。现代流通企业的一些区域公司据此能够很快形成具有城乡结合、上下贯通、大、中、小并举的区域连锁集团。

(3) 按照“直营带加盟”的网络拓展模式, 依靠各级供销社的“行政力推动”, 组织、发动当地的供销社基层经营网点加盟连锁经营组织, 形成以县城中心店和县级配送中心为节点、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桥头堡”、以周边乡村农家店为主要阵地的系统化经营网络。

实际操作中, 县城中心店和县级配送中心在为城乡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实的商品及服务的同时, 还要协助当地供销社推动周边乡村基层网点的改造、加盟, 并对乡村“农家店”起带动、示范和培训作用。

乡村农家店是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服务终端, 一是为农民提供优惠、便利的消费服务;二是可以扩大服务内涵, 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农产品换购、代收等业务, 为农服务, 助农增收。

(4) 针对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络线长面广, 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不能适应现代化商品流通的特点, 现代流通企业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强化管理, 通过增强自身实力, 不断提高经营网络的市场竞争能力, 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各级公司均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 按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管理权限、职责,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解决过去供销社社企不分、产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二是搞活经营机制。在对总公司、区域分公司、中心门店的职能、权责进行了合理划分的基础上, 本着奖优罚劣、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绩效考核和奖惩。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培训、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稽核与会计信息管理、利润分配、资产与商品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原则意见和具体操作细则, 同时, 加强了对门店经营行为的管理、约束、规范, 使得供销社的经营、管理理念更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加强商品采购。针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现状, 建立全国联采、区域采购、门店地采三级采购配送体系, 通过强化商品联采, 整合区域采购和地方采购资源, 实现一线品牌商品的统一签约、当地供货的采购配送方式, 降低商品价格;实现对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价格优势的日化类、针织类、食品类、百货类商品的贴牌运作。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选聘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加入流通队伍, 通过培训, 使这些掌握现代营销理念、现代连锁经营知识并对企业现代经营理念有深刻认识的人, 能够迅速成为区域公司的骨干力量, 并对公司区域龙头企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开店—织网—拓展, 是山东省供销社勾勒的我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三级跳”, 通过考察,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供销合作社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 通过改革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使供销合作社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段树军.全面改造传统网络供销社将主攻物流配送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2-24.

[2]吴旭春, 李克军, 杜九如.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供销社经营网络[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2 (225) .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9

在供销社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中,资金短缺是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融资,也就是要抓好债权融资和物权融资。

(一)要抓好物权融资。物权融资主要包括产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招商引资、联合开发、产权置换等,都是以产权融通资金,实现网络扩张和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产权融资过程中,要尽力体现供销社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抓好股权融资,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股权化、股权的多元化。我省供销社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大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这对融通资本金,加强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内部性、相对封闭的融资手段,是以“人合”为主要特征的股权融资方式,不仅难以持续有效地实现资本快速扩张,而且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的弊端。为更好地体现开放办社的理念,进一步培植和壮大供销社龙头企业,应当在坚持社有资本控制力的前提下,在坚持做好内部股权收益转增股本融资、股权并购融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乃至推动公司上市融资,通过以“资合”为主要特征的股权融资,扩大股权融资的渠道。同样地,在股权融资过程中,也要尽力体现供销社资本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尤其要极力促成以项目为牵引的供销社系统纵向和横向的资本联合。

(二)要搞好债权融资。解决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投资要求,债权融资是主要方式。银行贷款、固定回报投资、融资租赁、贸易融资等,都是债权融资的形式。而目前银行贷款仍是债权融资的最主要来源。供销社网络建设,银行贷款必然是主要的融资方式。当前,中央政府已着力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调控投资需求,随着信贷结构的调整,对于“三农”的金融扶持政策仍会持续。财政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主要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扶持方式,为各级供销社切实抓好银行贷款融资进一步指明了导向。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贷款额度管理改为资产负债管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也采取了“严格审查、充分担保”的从严政策。为有效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行性,组合贷款是一个可选方式。它是一种引入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贷款方式,即企业在自身信用资质和信用积累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的情况下,由第三方提供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增加信用资质以获得融资的一种方式。江西省供销社围绕着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举全系统之力组建江西省赣合联投资有限公司,为全省供销社系统的网络建设搭建融资平台。这个融资平台,既是一个信用共同体,也是一个借款主体,更是一个服务实体。

在融资平台信用积累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引进担保机构,搭建担保平台。担保机构对融资企业主要有以下的要求:一是需在其行业内具备比较优势,企业产品或资源等某些方面能够超越竞争对手。二是应具有健康、稳步、持续的经营能力,从企业历史经营记录来判断企业今后是否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在财务上反映为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利润增长率等数据指标。三是必须提供足额的资产对担保机构提供抵押反担保。四是考察人的因素,即企业的领导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团队是否具有凝聚力等。企业借助于专业的担保机构协助进行融资活动,虽然短期内会产生一定成本,但有事半功倍之效。担保机构能从融资的角度帮助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对企业自身价值的认识,能迅速根据融资需求制订相应方案。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江西赣合联公司尽快培植为具有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双重功能的融资平台,从而尽力为全系统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服务。

二、争资

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

(一)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供销社农资和农副产品服务网络的改造运营。支持范围包括:农副产品、农资配送中心改造项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改造项目;农副产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点改造项目;农副产品、农资批发交易市场改造项目;农副产品、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农化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对改造项目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对公益性服务符合设定条件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而安排的预算支出。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实行项目管理、标准文本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安排和监督检查等管理。资金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符合下列条件:依据有关规定注册,具有符合“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有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符合民主管理决策等规范要求;有比较健全的服务网络,能有效地为合作组织成员提供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0户,同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范围: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雇请专家、技术人员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对合作组织成员开展专业技术、管理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粗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获得认证、品牌培育、营销和行业维权等服务;改善服务手段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其他服务。

(三)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重点支持优势流通企业发展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补助的支持方式,支持范围:建立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以助农增收为重点的农产品、农资等重要涉农物资的市场价格、供求状况以及科技等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包括优势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本身功能改造及配套的冷链储运系统等改造;建立、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及农副产品集散地、主销区大型市场以及产区能够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的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四)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设立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因素分配、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公开透明”的原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范围包括:社区服务、副食品安全服务体系等面向居民生活的服务业;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等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第三方物流、连锁配送等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业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其他需支持的重点服务业。根据重点扶持行业和领域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发展指标,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并考虑地区财力情况等因素对专项资金进行分配。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支持方式。

(五)“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改造专项资金。“双百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通过安排财政资金,每年支持100家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中部地区在4亿元以上)进行升级改造,培育100家有实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年销售额中部地区在4 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消费安全、独立全封闭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以及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经营设施建设或改造,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以及配送中心建设或改造项目。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对批发市场冷链、消费安全等项目,以及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补助不超过实际投资的70%;对批发市场的交易、仓储等经营设施,以及流通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或改造项目所取得的金融机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予以1年期贷款利息补助。

各级供销社财会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与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项目的运作和申报工作。要避免重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申请、轻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管理的做法和倾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监管,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不能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不能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更不能用于奖金福利等消费性支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三、管资

在供销社网络建设中,如何从体制、制度和机制上强化社有资产监管,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社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要从构建社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机构入手,着眼于理顺社有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按照“一统三分”(供销社统一领导,社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机构分设)的原则,构建“供销社理事会(或社务委员会)——社有资产运营机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三层次的社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使三个层次逐级负责,彼此之间又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完成社有资产的管理目标。

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制订社有资产规章制度、长远战略和发展规划,对所出资企业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管。

社有资产运营机构按照供销社理事会授权委托行使所有者职责,通过资本运营、重组整合等资本化管理促进资本的增值,负责对所出资企业派驻产权代表和财务总监等,以加强资本监管。

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的供销社与社有企业的关系,由原行政隶属关系变成社有资产运营机构与出资人和企业法人的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社有资产监管制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权责统一、运作协调、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使其互相制衡,各司其职。切实保证董事会真正代表股东利益,充分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企业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加强社有资产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防范财务风险。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10

近几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也初具成效, 已初步形成了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涵盖农副产品、日用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 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框架开始逐步形成。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 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 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 致使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一) 农村传统经营网络分散, 农民买卖难

近年来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正逐步引入中国农村市场, 并逐渐壮大。然而,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现代流通方式和新的经营业态尚不占主导地位, 农民买卖难现象仍十分突出。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流通网络不健全, 目前担当农村消费品流通重任的主要是小个体户或者说是“夫妻店”, 这些个体户分散经营, 规模都很小, 难以实现有效的售后服务而且购销渠道不正规, 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商品、药品事件的多发地区, 各种恶性案件时常发生。

(二) 地区网络结构不合理, 城乡网络分布不均

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很多, 突出的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快, 农民消费不积极。从消费品价格来看, 最近几年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农村消费品价格涨幅过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地区差异大、城乡网络资源分布不均衡。

首先, 从地区网络发展看,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消费品市场发育很快,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多种经营方式和业态形式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零售网点多, 发展快, 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大。这些地区也成为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 地区竞争激烈, 尽管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连锁经营也有所发展, 但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者收入水平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缺少市场竞争压力, 并且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原因的制约, 造成连锁业自身的经营与竞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市场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其次, 从城乡网络分布看, 受城市整体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 在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 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 大型的现代化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 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导致市场规模小, 经营网点少且分散。

(三) 现代流通方式滞后, 农民消费环境亟需改善

近几年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商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 大型综合超市、连锁便利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兴的业态发展迅速, 城市居民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流通发展带来的方便与实惠。但是, 大多数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市场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 消费品市场表现为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业态单一, 经营网点数量不多, 经营方式也比较落后, 经营主体大多是个体户或私营业主, 经营场所大多是传统的小店铺, 甚至在少数乡镇一级也少有超市和连锁经营店, 适合农村居民需要和消费特征的产品十分缺乏。柜台式的买卖和现金交易方式仍是农村流通中的主要手段。农村生产资料流通网络的改造和建设虽然已经起步, 但原有的以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农资经营企业正处于改制和转型过程中, 其它农资经营主体, 大多数还不具备建立现代农资流通网络的实力, 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很不方便。落后的消费环境, 难以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 导致农民消费文化贫乏。

(四) 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民消费需求难以满足

农民消费的不断增长, 必然要对购物环境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陈旧、老化、流通功能的不完善, 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当前,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和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 配套设施及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基础设施的落后产生的结果, 一是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影响了现代流通整体水平的提升, 难以推进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和管理方式;二是信息化设施、技术水平和信息资源落后, 农村大部分流通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信息流不畅, 农村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缺乏相适应的信息化的平台支撑。

二、我国农村消费现状

(一) 农村的消费基础相对落后

农村道路普遍不发达。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村级公路没有列入等级公路的范畴, 甚至有的农村到现在仍然不通公路, 造成农村生产生活必需品进城困难。另外, 农村水电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而农村电压不稳、自来水不通、信号不清等情况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 因此只有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 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更好地发展。

(二)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相对于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显落后, 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有显著影响[3]。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广大农村区域仍然是以传统的流通方式为主, 固定商业网点不足, 网点与网点之间缺乏联系, 设施简陋, 经营商品单调, 组织化程度低, 交易手段落后, “小、散、差”问题突出, 是假冒伪劣商品事件的多发地区, 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由于落后的流通方式, 导致农村商品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都非常低, 而且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流通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 其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另外由于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和专业指导的缺乏, 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加工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意识和盲目性, 经常是什么畅销生产什么, 生产什么堆积什么。一哄而上, 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 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失调。

三、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对策措施

(一)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

制定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 检验检测系统及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 培育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抓紧制定农产品市场管理的有关法规。鼓励外商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

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开办农产品超市, 对于外来的商品, 流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模式、商品货源等, 用直营、加盟等方式将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与连锁网点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农贸市场改建成连锁超市, 改善经营条件和设施, 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直接向农村超市、便利店等配送商品, 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兴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零售市场, 外商投资设立农产品经营企业不受地域、股权和投资额的限制。

(二) 发展农产品流通, 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

引导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 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针对农产品流通特点, 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制定合理的农产品铁路运输价格, 降低公路运输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努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工作经验, 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 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 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 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 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店。逐渐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建立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

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计建设, 为家用电器和电信等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积极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假日消费、节日消费和旅游消费活动, 不断创新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资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 吸引小型农资经营企业加盟, 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国有及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公司制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更好的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资经营;允许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农资经营网络, 加快农资流通现代化步伐。

(四) 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

要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进一步健全农村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网络, 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村市场的执法监督, 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 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 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 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在政策上对农民进入市场加以引导, 调动农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充当绝对的组织者角色, 把当地农产品归于自己的统一策划和营销方略之中, 挖掘产品的集中优势来冲击市场。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 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6]。在工商登记和税费方面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消费品等流通给予支持。鼓励农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注册为法人, 从事农产品运销。

参考文献

[1]、陈文玲.现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中国经济时报. 2004 (5)

[2]、丁俊发.关于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加快流通速度, 提高流通效率, 降低流通成本的几点认识2006 (7)

[3]、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农村流通体系财税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0)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11

1.我国农机流通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机流通业正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农机流通模式转变。从市场参与主体来看,流通企业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其中包括经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重组的国有农机公司,以及近10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大批民营企业),以农机生产企业自设的农机流通网点为补充,农资经销企业和其他经销企业等多种企业主体并存。从具体规模上来看,有初具规模和实力的农机流通企业,也有规模较小和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2008年全国农机销售总额在1800亿元以上,其中以连锁方式销售规模12亿元,其市场总额的提升空间为99%。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具体业态上来看,有连锁经营的农机流通企业、有区域性的农机大市场、有中型的农机销售门店和农机生产企业自建的4S店,也有散落在广大农村的小型农机经销点。但越来越大的农机产品的销量、保有量与日趋繁重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缓慢相矛盾。

2.影响农机流通的环境因素

内外部环境是造成当前农机流通业问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目前農机流通法律法规尚处于健全过程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另一方面,在各个农机流通企业内部,包括企业文化氛围、科学决策机制及基础管理体系和专业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进行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之前,认真研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解决当前我国农机行业种种问题的原则、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系统性地总结、归纳其中。此外,《意见》中对农机流通问题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22个二级标题中共有14次直接提到农机流通,所占比例达到63.6%。针对农机流通问题,文件做出了系统性的界定和要求。

2.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1从制度和机制角度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虽已经深入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确立,但必然要经历逐步完善的过程,合理加速和推进才是外部环境发展所需要的。

2.1.2从“三农”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分析 农业生产从时间上来讲,耕、种、收、储等环节各有其特定且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农机流通和生产企业所面对的是其服务对象在空间上的广泛分布。 农机流通过程中生产企业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服务和培训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和技巧应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2.1.3从价格竞争分析 对于业内多数农机流通企业来说,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它导致业内多数农机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在物流、销售、演示、培训、维修和配件供应等环节的投入不足,无法精耕细作,进而出现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容易形成:价格竞争→利润锐减→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竞争手段单一→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另外, 业内中小农机流通企业在融资方面有困难;物流效率较低,物流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过高,对于备件供应这一重要的农机流通环节不利。

2.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2.1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 即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内容是组织的价值观念。目前大多数农机流通企业内部的价值观是以销售和利润为本的结果导向。这种组织文化会直接导致组织成员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减弱,对工作没有热情,只是应付了事,这无疑会使整个组织效率大大降低。

2.2.2企业内部的科学决策机制 此机制是否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科学决策机制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企业方向选择和战略管理的基本机制。当前农机流通企业的决策存在随意性,影响了农机的流通。

2.2.3企业内部的基本管理系统 此管理系统是否建立并能够规范运行是衡量组织竞争力的又一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实力,还应该在上述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基本管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

没有充分研究和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农机流通企业是缺少发展后劲的。衡量某个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行业内部是否有优势企业存在。优势企业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即在行业内部数量上占20%的企业应该拥有80%的市场份额。没有强势的企业就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强大工业和服务业。

3.解决措施

3.1深入领会、切实执行国发[2010]22号文件

《意见》针对农机化和农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对各相关方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可以将系统性解决农机流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看作是为农机流通企业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2营造适合农机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的业内大环境

从宏观来看,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把公司做强做大的市场环境刻不容缓,如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机流通企业兼并联合、做大做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再促成建立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机连锁流通企业,或者使其他符合市场规律和商业模式的农机流通企业在中小板甚至主板上市,从而最终形成农机流通业内的有序、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资金引导方面,着力考虑为符合条件(农民投诉率低等)的农机流通企业提供整机和配件库存无息或低息贷款等。

3.3加强管理、苦练内功,积极营造优良的企业内部环境

农机流通企业通过相互联合兼并与自主创新及标准化的相互促进,积极发展农机流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是营造农机流通企业内部环境至关重要的环节;企业应该建立基础性的管理系统,这是农机流通企业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企业内建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彼此之间存在大量反馈流和信息流的管理环节,从而形成科学决策、令行禁止、反应敏捷的、开放的基础性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农机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建立标准化管理子系统。

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12

1 畜产品流通不畅的主要症结

1.1 牛羊收购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有限

牛羊肉加工企业是祁连县畜产品的流通主体, 在增加群众牛羊饲养收入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目前本县各牛羊收购加工企业所用设备陈旧落后, 冷库设计不合理, 库温低、冷冻过程长而达不到速冻要求, 造成牛羊肉色泽不好, 味道不鲜, 系列产品加工没有专用车间, 全部手工操作, 时间过长, 导致肉质变味, 销售困难。作为全县最大的加工企业省肉食集团祁连分公司冷库虽然各类加工车间齐全, 但建厂时间有25年之久, 厂房年久失修, 设备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品, 设备严重老化, 加之银行负债过重, 已基本停止运转。各企业牛羊收购主要靠银行有限贷款, 第一批牛羊收购后加工销售等资金回笼后, 再收购牛羊, 使企业因资金短缺, 收购和加工进程缓慢。

1.2 品牌效应难以发挥, 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本县目前注册使用的牛羊肉商标有4种, 主要产品是牛排、羊排、牛羊肚、羊卷肉、羊前后腿、牛前、牛后, 产品包装上将鲜肉用无毒塑料包裹装箱, 包装简单, 档次低, 选料加工不精细, 大多数企业主要靠牛羊胴体、大件包装和有偿使用西宁和省外名牌商标推向市场, 自己所使用商标的企业由于产量小, 市场占有面不大, 没有竞争力, 甚至有些厂家将本县牛羊肉加工企业生产的胴体和系列产品进行二次精细加工, 以自己的产品、商标推向市场, 同时本县企业生产的系列产品选料过粗, 包装档次低, 销售价格直接受到影响。

1.3 畜产品销售的信息不畅, 渠道单一

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尚未建立,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牧民提供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 同时, 干部群众坐等客商上门收购, 走出家门跑市场、找信息主动性不够, 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每年活畜销售季节, 全县年出售的45万头只牲畜中, 本地企业和个人收购30万头只, 只有15万头只销往天峻、肃南、嘉峪关等地。销售渠道的单一, 给本地企业和个人创造了压价收购、高价售出的机会。同时, 由于牛羊系列产品品种单一, 难以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

1.4 专业经济协会发展滞后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称为市场的“活化剂”, 本县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 但是还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缺乏协会工作的引导、支持和协调, 认识水平低, 没有把发展农牧民协会引入“三农”问题高度认识, 放松了这项工作, 因而发展缓慢, 识水平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比较小, 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不多, 群众积极性不高, 带动作用不明显;合作的水平不高,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买卖关系, 双方都缺乏诚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 章程不规范等等。

1.5 不法经营行为依然存在

牧业区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一些偏远地区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 垄断经营、压价收购等不法交易行为、掺假销售等现象经常发生, 阻滞了畜产品的流通。同时, 全县市场检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难以深入开展, 致使不符合兽医卫生要求的畜产品流入市场, 成为了祁连畜产品深购远销的羁绊。

2 对祁连构建现代畜产品流通体系的几点思考

祁连是青海省和环湖地区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也是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流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关系到祁连畜牧业向高效、生态、安全发展, 也关系到农牧民的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当前乃至今后, 应结合祁连实际, 坚持多轮驱动、多管齐下, 重点发展多种类型互为补充的流通体系, 加快畜产品流通。

2.1 经纪能人带动型

农牧区经纪人是加快畜产品流通的“活化剂”, 目前, 本县农牧区畜产品购销市场活跃着一支近300余名的活畜、羊毛、皮张收购、贩运经纪人队伍, 他们具有灵活的头脑, 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并且与省内外畜产品营销商、专业市场具有稳定的购销关系, 同时组织形式多样, 或单独经营, 或合伙经营, 每年收购全县约40%的活畜、95%的羊毛和牛绒, 已成为了全县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力军, 为此, 加快畜产品流通, 就必须发展和壮大这支队伍, 创造农牧区经纪人队伍良好的发展环境, 帮助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 尤其是注重将现有分散的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组织起来, 进行联合合作, 形成规模效益。要根据他们市场经济知识、畜牧业科技知识匮乏的实际, 通过开展专题培训, 选送优秀经济人到专业院校学习等方式, 提高综合素质。要根据他们周转资金短缺的情况, 协调金融部门, 简化信贷程序, 延长信贷周期, 给予信贷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这些“能人”的带动效应, 依托他们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在省内外建立的稳定销售关系, 加快畜产品流通。

2.2 专业协会带动型

要高度重视已建立的“祁连畜牧业协会”的规范运作, 围绕农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实施“大协会”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理事会的组织领导作用, 完善协会组织章程, 广泛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纪人等加入协会, 不断充实协会力量, 牵头开展种畜展示会、畜牧业观摩会、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活动, 提高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尽快使“祁连畜牧业协会”成为带动畜产品流通领域的“航母”, 并成为本省重要的专业经济协会。同时, 要按照“一村一品”和协会“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思路, 县、乡、村连动, 扶持发展好已有的“黄牛改良协会”、“鹿业协会”、“牛羊育肥协会”、“峨堡镇黄蘑菇”协会、“祁连藏系协会”等专业小协会, 并根据区域特点, 在牧业区引导成立“羔羊育肥”、“藏羊白品种选育”、“牦牛改良”等符合产业特色的协会, 以组织牧民、服务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良种选育, 调整畜种结构, 建设白藏羊、牦牛、奶牛生产基地、肉牛羊生产基地、鹿业生产基地, 发展“订单牧业”, 在农业区引导成立“奶牛养殖与繁育”、“饲草料种植”等小协会, 让各类专业协会把农牧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 逐步建立各协会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生产流通体系, 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不对称、进入市场难、风险大、产品运销环节多、成本高的问题, 努力使本县更多的农畜产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2.3 龙头企业带动型

要按照“扶大、扶强、扶壮”的原则, 通过产业化项目和资金支持, 扶持壮大以八宝穆斯林牛羊肉开发公司、祁连山牛羊肉畜产品进出口公司、藏毯加工厂为主的8家畜产品加工企业, 不断提升生产能力。要鼓励各类畜产品收购加工小企业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 逐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 培育和组建“祁连肉食品集团公司”、“祁连大白毛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 整合资源, 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加快皮毛、乳品加工等精细加工、深度开发, 并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牧户”、“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牧户”等新型生产加工体系, 使企业内联基地和牧户, 外联市场, 促进产加销紧密结合, 架起农牧民与畜产品销售市场的桥梁。

2.4 品牌战略带动型

要把握“攻特色”这个关键环节, 以祁连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优势和“净土”优势, 抓住祁连藏系羊, 高原牦牛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加快“祁连大白毛”、羔羊肉、牦牛肉等特色畜产品品牌培育和注册步伐,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要全力打造“祁连藏系”品牌的良好形象。“祁连藏系”是本县乃至全州的特色品牌, 也是本县畜产品进入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主要产品“祁连大白毛”、羔羊肉等在市场享有盛誉。为此, 今后要进一步面向省内外, 加强宣传、搞好广告, 做好包装设计。通过参加畜产品博览会、广告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不断提高知名度;二要大力采用代理、配送、连锁等现代物流模式, 在省内外超市开设“祁连畜产品”专柜等形式, 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三要积极推进祁连“绿色产品”和“无公害畜产品”体系认证工作, 严格按照生产拓宽销售渠道。

2.5 农贸市场带动型

要把农贸市场作为加快畜产品流通的有效载体,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围绕主导产业在县、乡投资建设一批基地依托型的大白毛、牛羊肉等专业批发销售市场, 当务之急是在建设生猪和牛羊定点屠宰场、祁连鹿业有限公司畜产品交易加工基地, 并在默勒镇、峨堡镇等物流相对发达的乡镇建立畜产品交易市场, 健全和完善仓储、保鲜、运输、检疫、信息服务等功能, 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畅通畜产品流通渠道。

2.6 政府推动型

目前, 全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县、乡两级政府要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充分发挥在畜产品流通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组织干部主动出乡、出县、出省, 帮助农牧民跑“订单”、找门路, 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 开辟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广辟畜产品销售渠道。要加强协调和联系, 巩固发展和山丹军马场、酒泉、敦煌和省内各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的稳定购销关系, 扩大羔羊、大白毛订单规模。同时, 要积极总结和推广“大白毛”竞拍销售的经验, 将此做法全面延伸到羔羊、种公羊、牦牛等畜产品销售过程中, 形成以政府服务、协会主导、牧民参与的统一竞拍模式, 抵御市场风险, 增加群众收入。另外, 还要把规范畜产品流通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建立健全工商、检疫、卫生、公安、税务等多部门连动的执法监督体系, 严厉打击羊毛搀假、商业欺诈等坑农害农不法经营行为,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规范交易行为。

2.7 现代科技支撑型

上一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下一篇:非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