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组织

2024-10-22

农业物流组织(共9篇)

农业物流组织 篇1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出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没有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健全,农民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农民的力量就始终显得很渺小,我国的农业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从而难以应对国外农业的竞争。并且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史表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劳动的特定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组织章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经济实体。它具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社团性质的双重性质。虽然世界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总的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原则:劳动者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具有社团性;合作组织建立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具有生产资料集体共有和个人私有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机制;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相结合。

我们认为,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即资本短缺或者是大额资本不愿介入的情况下,经济上的弱者自救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获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组织社员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减少组织社员的市场风险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力量。我国要建立真正意义的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实现民主管理。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长期的集权史,而且目前“官本位思想”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必然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的民主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组织社员拥有完全的入退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

二、政府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1)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还存在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例如,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升降,同类产品和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竞争等。农业经营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市场风险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很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除了要面对市场风险外,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自然风险的困扰。我国全国性的或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区性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对农业经营者来讲,很多时候自然风险比市场风险更可怕,带来的损失更惨重。

(2)农业具有外部效益和部分公共品性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原材料,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粮不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见,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具有部分公共品性质。现代农业更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农业生产的制度体系。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将在这一制度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适合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经营者自身缺乏资本,大额资本又不愿介入高风险的农业生产,这就给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西方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后不难发现,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主体地位,这是由其内在原因所决定的。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是家庭农场。在单个农户力量有限、生产要素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农业经营者具有很高很迫切的合作需求。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那种把政府定位为“合作社组织缔造者和终结者的角色;政府是主人,合作社组织是仆人;政府控制合作社组织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同时,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也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合作社组织的缔造者,由于其目标函数(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与社员的目标函数(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不一致,从而合作社组织,相对于社员需要而言,可能发展过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函数(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加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加入和参与是农业物流合作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再者,政府控制和干预的目标函数与物流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目标函数(个人收益最大化)不一致,严重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职工劳动的积极性;最后,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沦为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控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它们不是社员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自治组织,而是由外部强制力量(政府)发起和控制。

以上分析说明,在农业物流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物流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这对其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组织资源时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常常采取授权、让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决策等多种措施调节引导支持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美国农业合作社委员会参与美国农业及农业合作社方面政策和规章的制定。当我国的农业物流合作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功能。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让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而且可以使我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四、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

(1)加大有关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我国现有的许多所谓的有关农业的合作经济组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的官办商业和官办金融业。在大多数场合,人们都把非合作经济组织当作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来讨论。在进行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宣传教育时,必须先上后下地向各级决策者和农民普及符合国际通则和惯例的合作制度和合作原则,深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2)创建良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其做了专门的立法。我国出台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范本和细则等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央立法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个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创新。具体要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3)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资金支持。通常情况下,创建一个新的制度需要很大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创建成本”,它就像创建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固定资产和其他开办费等大额的资金。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创立也如此。目前情况下,让这些组织快速成长,我国政府一方面可以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支农贷款上优化行政审批和给予利息补贴等优惠待遇,加大农业财政性金融机构对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从而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摘要:“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业物流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三农一百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89-95.

[2]徐文华.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振兴农村合作经济的关键[J].农村经济,2003,5:56-58.

农业物流组织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物流管理

我国的传统农业和互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就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传统农业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较为传统,自身的观念较为落后,农产品和实际销售不链接。并且实际的运输成本较大,互联网设施较为不全面,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够有效地保障,这些都是属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不断的优化。目前我国的农业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实现将农业和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更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点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物流管理概述

(一)农业生产物流。农业物流管理的产中阶段,就是指处在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即农业生产物流。农业生产物流主要是分为耕种养殖、收获和管理这几大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作为当中的基础力量,要注重农业生产自身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认清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些大规模生产并不多见。简言之,就是认清我国的农业生产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我国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的模式,从而会导致实际的农业产量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质量形成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我国本身的农业生产就是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形式为主的,都是属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导致我国的农业经营范围普遍较小,实际的农业生产物流量较小并且物流的方式较为单一。

(二)农业销售物流。农业物流管理的产后阶段,就是指处在销售阶段的物流形式,即农业销售物流。“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物流销售和传统形式的农业物流销售有着很大的差别,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直接建立供求信息联系,这样的交易方式有效地简化了农产品的销售流通环节,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同时有效的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农业销售物流是由农产品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在这一阶段当中可以直接实现对农产品的加工步骤,最终通过对农产品的直接加工,更快地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对农业物流的影响

(一)提升农业物流意识和专业技能。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概念和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整体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流通快捷化的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发展速度明显正在逐步地上升,现如今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农业物流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我国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充分地认识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有效地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地建立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的模式,不断地提升我国相关的农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减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中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发展。要想真正给的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农业物流技术是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部分,在实际的农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外或者其他行业中优秀的物流管理方面的经验。注重不断的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终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得到完善我国相关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二)促进农业供应物流的发展。依照目前我国国内的形式而言,实际存在的机遇有很多,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在各个方面的物流发展有着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也给目前我国的农业物流管理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给目前我国的农业物流管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最后是由于我国本身就是属于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度极大,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农产品发展本身就存在巨大道德挑战和机遇,农产品供应物流的发展将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到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相关的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逐渐提升农产品物流管理思想和水平,充分开发农产品物流管理市场,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促进完备产业链的形成。在我国实施互联网+的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产业链,不断的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农业发展的紧迫课题,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的管理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确保实际的品质。同时还需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创新产品营销,打通农业产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因此要注重将实际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融合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效率。同时要注重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创建新型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实现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同时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村电商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

(四)发展农产品物流行业。在目前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在目前的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注重不断完善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是较大的,这也导致在我国的农业物流发展还是普遍较慢,实际发展的难度还是普遍较大的。因此在目前国家也及时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而有效地实现推动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此之外,企业自身也开始主动的承担起了资源配置的责任。比如目前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总数量,就已经超过30000,而在这当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增长到了3000。实现“互联网+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及时将高质量的农产品及时的派送到全国各地,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物流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整体发展。

(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总体情况,我国应该注重不断的加快建立专业的农业物流中心,从而不断地提升相关农产品的保鲜期,有效地减小农产品在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因此在对实际的农业物流进行管理时,地方的政府作为实际的行政主体,应当要主动的拨付相关的专门扶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基金,并且在实际的财政税收政策中可以适当地向有较大价值空间和经济拉动能力的农业物流倾斜。在目前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要想有效地推进农业物流信息化表征体系的建设,就应当注重从相关的设施、技术和信息源等基础标准抓起,从而实现逐步向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的层面发展延伸。

总之,目前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注重有效的结合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现代农业物流本身就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不断地合作,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但同时也需要认清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仍然还是处于进入期,因此要注重不断地进行探索工作,逐步挖掘互联网+农业的精髓,让我国的传统农业能够有效地向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转变,深度的融合实际的产业链,不断地推动我国的农业增效、增收。

参考文献:

[1]孙明星.“互联网+”时代的农民创业发展与扶持[D].华南农业大学,20xx.

[2]王健.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互联网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3]蒋元.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xx.

[4]程翠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xx.

[5]翟玉霞.基于互联网的农民远程培训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6]吴静.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xx.

农业物流组织 篇3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的提高, 使JIT (just-in-time, 准时制) 物流配送成为可能。JIT物流配送强调准时, 即在客户规定的时间, 将合适的产品按准确的数量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与以往大批量、少频次配送———称之为传统配送———相比, JIT物流配送多采用小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式, JIT物流对于农业物流削减库存, 减少各流通环节浪费, 提高客户满意度, 并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JIT物流在农业物流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现代农业物流获得了很大发展, 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落后, 农业物流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1、农业物流成本明显偏高

我国农业物流环节较多, 流通效率较低, 运输过程中冷藏保鲜技术的缺乏, 造成农产品巨大的在途损失。有数据统计,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美国更为典型, 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对比之下差距明显。

2、农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滞后

从全国来看, 我国的农业物流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农业物流中普遍应用, 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化差距大, 再加上电子商务发展不足, 容易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失灵, 从而影响农业物流的发展。

3、农业物流标准化任重道远

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农业物流标准化, 但是我国仍未建立起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非标准化农业物流装备、设施和行为仍相当普遍。

4、第三方农业物流服务度小

虽然我国也有大量专门从事农业物流的企业, 但其规模和实力较小, 目前只能提供相对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 而不能提供增值服务, 更谈不上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

二、JIT物流在农业物流中应用的可行性

1、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节约要素投入和改善要素配置阶段

在这个阶段, 耕地、资金和劳动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益开始下降, 此时发展农业物流能够给农业的发展打开新思路,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流通效率, 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中央认为,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义十分重大。

3、农业物流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1978年的农、林、牧、渔业构成的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018.4亿元, 到2013年为56957亿元, 增长了56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 农产品物流总值1978年为527亿元, 到2013年为28596亿元, 增长了54倍。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 201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918亿元, 增长30倍。农业生产资料中, 农用化肥1978年产量为869万吨, 到年为7153万吨, 增长8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业物流的潜在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4、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应用

近年来, 农业部、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网”、“新农村商网”与“农资新网工程”。不断运用的现代网络技术和不断完善的现代网络系统, 为农业物流信息的收集、发布、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载体, 加快了信息在企业与企业间、农民与企业间的流通, 提高了农产品的配置效率和输送效率。

5、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国农村公路近年发展迅速, 2013年, 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78.48万公里, 比上年末增加10.64万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已达97.3%, 客车通达率已达90.6%。据国家粮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 全国粮库已建31275个, 总仓容达29364万吨, 其中为具有“四散”作业能力的现代粮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商流、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年经营额超亿元的有4100多个, 建筑面积2.28亿平方米, 全国已有冷藏库1700多万平方米。

三、JIT物流在农业物流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高效的运输成本管理

在运输方式、运输价格、运输时间、运输的安全准确性及运输的批量水平等方面优化管理, 降低总体成本, 加强价格优势。通过引入看板, 加强信息交流, 当下游的需求信息通过过看板上传到上游, 上游就发出授权, 生产均衡柜的引入也是JIT生产的要求。均衡生产柜的作用是把看板提供的生产授权, 排定生产顺序, 同时以同生产率相同的产品输出率将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往目的地, 避免无效运输;同时保证供货与取货时间上的对等:顾客预订的产品能按时到货。确保达到制造商完成生产和顾客取货对接, 确保货物不积压仓库。对运输费用控制就是要加强运输的服务方式与运输价格的权衡, 选择最佳的运输服务方式。JIT的实施通过实现效率化的配送, 减少运输次数, 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 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 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2、精细的库存管理

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是原材料、半成品都较多, 如何合理地运用好库存管理, 降低库存成本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 农业企业要加强仓库的科学管理, 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提高仓库的利用率, 加快存货周转, 以控制存货持有成本。JIT生产的特点就是“只收所需要的原料, 只以所需要的数量, 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 实现零库存的目标, 很好地降低存货持有成本, 既可整合自有的仓库, 也可使用第三方物流, 实行作业标准化。

3、准确的管理信息

在一般的农业企业生产中, 往往出现供大于求, 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地堆积在市场营销部门, 销售不出去, 当销售部门将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时, 已经造成很大的浪费。在JIT生产下,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 进行预测分析, 可控制无效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供应链, 加强物流行政成本的控制。

4、严格的质量管理

运用JIT生产体系, 追求零缺陷的产品质量。为了达到零缺陷的目标, JIT推行源头质量控制的策略, 从一开始就把工作做好, 如果一旦出现错误, 整条产品线就停下来, 企业寻找出错的根本原因, 把问题彻底根除。

5、严格的员工管理

在JIT模式下, 要不断地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员工参与的多少及责任感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如果企业上下人人都具备节约成本的思想, 并以降低成本为己任, 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自然就会好。

6、整体上考虑农业物流与电子商务的集成

为了解决商品在城乡间快速流通, 改变农产品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现状, 改革农村流通体制,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需要考虑电子商务与农业物流的集成, 以及相关业务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协同, 具体来讲应当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电子商务、农业物流及相关业务系统间的业务协同机制, 进行供应链全程管理和监控;对电子交易信息、农业物流信息进行认证;电子商务与农业物流集成两者协调运作的标准。

其它的, 如服务管理、企业文化管理、都是JIT物流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而JIT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动力, 具有直接面向多变的顾客需求, 感性化的需求变化、即时性和零距离性等特点, 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成本战略、成本分析, 满足顾客需求并不断改进, 以提升成本结构竞争力、优化规模, 使企业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 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JIT农业物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的广泛的, 对于我们现阶段农业物流的不足之处, 应该找准病因, 运用JIT物流针对这些问题逐个解决。相信我国农业物流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N用与发展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 2008 (2) .

[2]翟会颖、韩荣全:JIT生产模式下的库存及其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8) .

[3]闫俊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 2007 (5) .

农业物流论文 篇4

1、农产品物流中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分,农业产品也是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这是我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

2、商流物流合一。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它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时银货两讫。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存在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据统计,截止到河南省20xx年11月份,河南省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有237个,这类批发市场在进货时向固定农户或组织订购,销售产品时基本都是现金付账。

3、集市贸易作用大。在批发市场的下游,是城乡各类集贸市场,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中等以下城市中,仍是以集贸市场销售为主。

二、农业物流发展问题

河南省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造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中出现了些许问题:

1、农产品销售时以原始收获状态为主,一般不经过加工制造。我省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大部分直接运往外地,只有少部分经过加工制成食品再进行销售。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进行的简易包装,很少进行精加工。这也就形成了我省农产品物流链中增值环节少,销售价格偏低的现状。

2、农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物流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但目前这些批发市场仍处于一种初级市场阶段,农产品交易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缺乏物流龙头企业,仍未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3、农业物流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保鲜和冷却环节,但这一点是有地域限制的,河南省的农村物流技术在投入方面明显还不够,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仍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约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差。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新世纪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科研场所给予的指导有限。此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偏多,实用性可靠性不高。

三、河南农业物流发展对策

我省农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1、调整我省农产品结构,同时完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我国农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业及农业的相关产业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产量农产品品种,引导农民多种适合规模化播种和收获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物流的特性出发,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多开拓配送渠道、开展连锁配送,通过物流专业化运作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比如20xx年商务部推广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河南省中邮物流开展了“中国邮政农资连锁配送”,保证配送产品的质量,并按时配送到地头。

2、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创造农产品物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完善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消费时差和空间差,及时调整配送方案,创造加工附加值,扩展农民增收空间。进行农产品物流体系战略调整,引进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上来,同时也能改善农村就业。比如中邮物流开展农资配送之前,要首先对投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投递人员既要有专业物流人员的素质,又要了解配送农资的使用方法。

3、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给予支持或牵头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传递;提供物流系统共用的信息支撑环境,提高物流信息运用的效率;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农资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成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有助于为农户和农户组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篇5

1.1 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建立适用于不同系统的单一绩效测度, 如Cohen和Lee发展的成本最小化评价模式, Arntzen等人的作业活动时间最小化评价模式, Lee与Billington的客户反应评价模式以及Voudouris的弹性评价模式, 这些单一绩效测度由于其简单化而受到广泛欢迎。由于单个绩效测度本身的缺陷以及缺乏可包含性, 致使物流的重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忽视, 单纯依赖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指标来判断企业发展状况的方式, 已经过时也欠准确。

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物流活动的评价, 21世纪才付诸实践, 对整个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日趋完善。王成认为物流绩效评估应考虑下列指标:订货周期、配送可靠性 (及时配送率) 、送货完好性、订货状况信息、货物残损率、信息准确率、库存周转率、订单完整性等。王成所设计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了物流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但未考虑顾客满意度等指标, 也未涉及物流效益方面的指标。王勇等人从成本、效率、风险和客户管理四个方面建立了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他们认为, 目前对风险的评价只能根据经验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估计或者进行定性的描述, 而未能给出具体的风险量化措施和控制手段, 这是他们的不足之处。2004年以后, 单纯研究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章已不多见, 基本上都转向了定量的物流绩效评价, 在此阶段, 武存磊的第四方物流的产业绩效分析, 从资源配置、利润、规模经济济及创新角度分析第四方物流能为企业带来的绩效。这是物流绩效评价方面的一个新的尝试。

1.2 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确定后, 评价方法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相对于物流绩效指标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专家对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目前在物流企业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在功效和效用方法方面, 孙宏岭、戚世均等人提出一种以功效系数法为主、综合分析法为辅的评价方法;马红艳等人利用效用理论方法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价, 其立足点是本企业物流的各种指标与同行业物流企业 (即标杆企业) 物流指标间的优劣比较。

在模糊综合评价法方面, 张铎等人指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价并建立评价模型, 但这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周涛等人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判。目前这些方法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实际应用少。

在灰色分析评价方法方面, 王生凤、唐晋等提出了用灰色分析法进行物流绩效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应用于物流绩效评价是有效的、可行的, 且方法简便、易于计算机实现;陈雯, 张强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算子的第三方物流客户服务绩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DEA评价方法方面, 王瑛等人用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法 (DEA/AHP) , 克服了单纯利用DEA与AHP的弱点, 判断结果更具客观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若钢、冯英浚等建立基于DEA的动态模型, 实现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跟踪动态评价, 从而解决了现实中具有时序特征的动态绩效评价问题。

2 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2.1 农业物流综述

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 早期的研究多从宏观方面着手, 强调国外经验对国内农业物流的影响作用, 比如1992年商业部的刘海飞在《深化改革, 加快农业物流业发展》一文中, 提出商品农业的发展是与流通事业的相应发展密切相关的, 扩大和搞活农业流通, 需要同时注意商流和物流的平衡发展。从此揭开了中国农业物流发展研究的篇章;随后的李斌和沈绍基于1993年发表了《韩国农业物流考察》, 对韩国农业流通体系及组织形式, 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指出了其对国内农业物流发展的意义, 这是国内学者对农业物流研究的首创。

目前对农业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物流内涵、特点、农业物流的现状、发展农业物流面临的问题、农业物流绿色化、政府在农业物流中的作用、农业物流模式探讨、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农业物流服务体系。

刘东英认为农业物流被传统上农业流通研究所涵盖, 专门针对农村物流或农业物流的文献较少。她指出, 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引入农业流通领域, 但独立的农业物流研究尚无合适的框架。她提出整体框架应该包括如下内容:依据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对农业分类;分析农业物流体系的构成;研究农业现代物流战略的实施步骤等等。

王新利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物流组织模式分为这样四种:加工性公司+农户物流组织模式、流通性企业+农业生产者物流组织模式、批发商+批发市场+零售物流组织模式和第三方物流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 他预言我国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将经历功能混合、功能整合、物流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等四个阶段。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 笔者认为, 国内对农业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 定性探讨其内涵、作用、对策等, 缺乏实证定量研究。特别是紧密依据地方自然、社会与经济特点探讨农业物流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少见。

2.2 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综述

由于国内目前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开始较晚, 绩效评价方面又是难点, 因此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

根据作者所掌握的资料, 由于农业物流活动的特殊性, 目前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界定。结合物流的定义, 本论文试图从物流功能的角度定义农业物流绩效评价, 即农业物流绩效评价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主要指在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中, 对物流企业所行使功能的业绩和效率进行的一种事后的评估与度量以及事前的控制与指导, 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完成的水平、取得的效益和所付出的代价, 以及监测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农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 赵英霞从农业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流程以及农业物流总体效益三个角度构建了中国农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目前较为合理、完善的。

在农业物流绩效评价方面, 华中科技大学的杜小芳等人建立了农业物流JIT配送的效益评价模型, 并以生鲜农业物流配送为例, 结果显示生鲜农业物流JIT配送获得的整体效益比传统配送的效益大, 这是农业物流绩效单方面评价的大胆尝试。山东师范大学的赵庆祯、王文宾、赵培忻主要针对种植业农业物流, 建立了指标非线性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基于网络分析法 (ANP) 的评价模型, 评价了农业物流绩效的优劣。这是农业物流绩效整体评价的先例。王文宾的硕士学位论文在农业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提出不少可行的方法。他用网络层次分析法, 评价农业物流系统的有效性。提出了考虑指标权重的隶属度“非平均”偏差法进行路网规划方案评价的研究, 给出了单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给出了解法。龚迪生从四个方面研究影响生鲜物流配送的主要因素, 并建立了3个层次2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指出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但未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在农业物流优化方面, 另一位学者秦立公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广西农业的物流技术现状进行了评述, 建立了广西农业物流技术选择与优化评价的二阶段模型, 并就该模型的软件实现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为丰富农业物流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依据地方特点研究农业物流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小结

通过以上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阐述, 不难发现, 不论在评价指标选取还是在评价方法选择上, 都有其合理和有效的一面, 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第一, 目前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界定, 这是导致专家学者在选取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第二, 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已有的研究与实际结合得较少, 这就更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所以最好能结合具体的企业和行业进行实证研究, 将其评价思路、评价建模过程及评价分析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 对物流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而与实际紧密结合和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如借助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也可以做成物流评价软件。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采用定量方法对其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依据实际地方的地理、经济、人文条件, 形成一套成熟的农业物流分区域发展模式, 将评价结果付诸实施, 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马麟等.四川省现代物流业2006-2007发展报告[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庆祯, 王文宾, 赵培忻.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的ANP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和综合研究, 2005, (3) :237-240.

[3]杜小芳, 张金隆, 张思华.农产品物流JIT配送效益评价模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4]龚迪生.生鲜物资物流配送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储运, 2007, (5) .

农业物流组织 篇6

一、研究假设

企业物流组织作为物流活动的承担者,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克利斯蒂安·波弗尔认为集成化的物流思想对组织扩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学者张雪宁、刘莉借鉴美国、日本、欧洲的实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总结,物流组织结构经历了:分散管理阶段;功能集成阶段;内部一体化阶段;过程一体化阶段。张艳也认为随着管理科学和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的组织结构必将出现矩阵结构、网络结构等先进的物流组织结构形式。纵观前人的研究,可以得到本文的命题假设:企业物流组织结构的构建对物流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对以上命题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定义下列变量:物流绩效(F,因变量)。物流绩效指标由物流成本指标和物流服务质量指标构成。物流成本指标包括运输成本、仓库成本、存货成本、采购成本、订单处理和信息成本、企业内部配送费、物流人事费等;物流服务质量指标包括对上下游企业的单证准确率、对上下游企业问讯回应速度、对生产部门的支持率、采购物品质量、满足企业内、外运到期限的要求、能够提供跟踪查询、理赔、投诉等回收物流处理及时、破损率低、提前期短等。物流组织结构(S,自变量),物流组织结构有物流职能分散组织结构、物流职能集中组织结构、一体化再造组织结构。

基于以上的基本假设和变量的基本界定,又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假设:假设一,物流职能分散的组织结构比物流职能集中的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大;假设二,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比物流职能集中的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大;假设三,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比物流职能分散的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大。

二、实证分析

本实证分析的调查开始于2006年8月,截止到2007年2月。一共发放问卷200余份,回收186份,有效问卷162份,剔除的无效问卷多数属于问卷回答不充分,缺失信息过多,且相关填写人不愿对这些信息进行适当补充。在具体的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按企业选择的不同组织结构对所有问卷进行聚类分析,划出选择三种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群类,以便进行差异性分析。因为调查结果显示,三类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之间并没有绝对明显的划分,很多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处于调整和变革尝试阶段,对问卷回答并没有给出绝对5分的答案,所以必须对企业群类进行必要的聚类。经逐步聚类分析后,可得到分散职能组织结构(S1)、集中职能组织结构(S2)、一体化组织结构(S3)三类企业。聚类分析后的类别变量设为S0,对应的变量值保存于原数据库中。聚类分析后需要进行方差分析,确保聚类的有效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类别的Sig.均为0.000,满足类别间距离差异的S i g.<0.001的要求,聚类效果良好。对不同组织结构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影响的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显示,由于F检验值的S i g.为0.000,表明不同组织结构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下面对不同组织结构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两两分析,使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简称LSD法)两两进行检验,以分析不同组织结构类型对物流绩效影响的差异性(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一体化组织结构和集中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高于分散组织结构;但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和集中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即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和物流职能集中组织结构相对于物流职能分散组织结构来说,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比较显著,而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和物流职能集中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实证结果看,企业物流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程度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企业组织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组织结构都不是完美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任何企业,也没有适合企业任何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由于物流工作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性质,以及通常跨越一个行业运作的事实,可以说更是没有彻底的对或错的物流组织结构,类同的组织结构,在不同企业中的运行效率可能相差很大,企业在借鉴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时,要考虑适用性。

实践证明,我国目前企业的一体化组织结构并没有必然带来的高的物流绩效。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还处于由分割的阶段向职能集中阶段过度,对物流管理还缺乏系统和一体化的认识,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和模式的选择应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所以我国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物流战略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代理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因此,企业物流组织机构的建立必须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何种物流组织模式取决于管理的现状、管理基础和现有组织模式等因素。

摘要:企业物流组织作为物流活动的承担者,其结构的选择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的物流组织结构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并由此推断出国外先进的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并没有必然带来高的物流绩效。我国在当前情况下,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和模式的选择应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关键词:物流组织结构,物流绩效,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德]汉斯.克利斯蒂安.波弗尔.国外物流前沿系列讲座之四:物流组织的变革与重组[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100-102.

[2]张雪宁,刘莉.物流发展与组织模式的演进及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2004,(4):77-80.

浅议农业物流人才需求 篇7

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导致的物流不畅、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低劣等落后现状,必将使农村经济处于极其不利的竞争地位。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应急措施和长远战略,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建立科学的农业物流体系。农业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专家认为,效率低下的农产品物流,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而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已经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物流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组织、控制与管理。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流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很难达到经济规模。而且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分散销售的盲目性,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常常导致大量经济损失。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桎梏。

(2)农业物流信息化滞后。尽管涉农部门建立了一些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覆盖面不够大。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等信息,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我国县级以上政府的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也较大,但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连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信息资源很难共享。

(3)农业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农业物流非标准化装备、设施、行为仍相当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与国际间农业物流活动的通畅。

(4)农业物流技术和装备落后。农业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存储、保鲜技术落后且条件差,加工处理水平低。农业物流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农业物流数量有限、规模和实力都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仓储和初加工服务。此外农业物流运行过程中缺乏需求预测、精深加工、物流信息服务、成本控制和物流设施网络设计等增值服务,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开展。

(5)对农业物流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很多人把现代农业物流理解为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装卸等,没有认识到现代农业物流是蕴涵农业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品种流向、农资和农产品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储运、加工增值及相关服务与信息的环节链系统;没有认识到现代农业物流在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农业物流因环节链的脱节无法实现整体上的科学、合理运作。

(6)农业物流人才严重匮乏。改进农业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强农业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控制物流成本都需要农业物流人才,目前我国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开设农业物流专业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农业物流需要农业物流人才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

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而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达600万,与城市相比农业物流人才缺口更大。根据国外农业物流的发展经验,重视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培养那些既能了解农业生产特点,又能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推动农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中现代经营人才缺位、缺失就成为制约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

实现农业现代物流,观念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探索有效培养农业物流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畅通的农业物流人才培养渠道,以满足日益发达的农业生产过程、市场和社会需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意义极其深远。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已经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构建畅通的农业物流人才培养渠道,对中国农业发展意义极其深远。

关键词:农业物流,农业物流人才,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利辉.发展我国农业物流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26):33-36.

[2]佚名.5种农资连锁经营将受扶持[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6):9.

农业物流组织 篇8

“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现代物流业, 是山西省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物流主要有综合类、运输类、仓储类、中介类四大类。由于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受传统“大而全”“小而散”的思想影响, 依然习惯于自成体系, 惯性发展, 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还有些物流企业的发展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难以满足社会化的需要。全省共有大小物流商户数千家, 但真正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并不多。为了提高物流业整体水平, 促进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使物流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因此, 有必要制定一个指导全省各类物流组织建立标准体系的标准。

起草过程

2014年1月, 山西省标准协会对山西省物流现状、物流标准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 正式申请地方标准立项, 并被批准。

2014年3月, 由山西省标准协会再次组织各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并聘请有关专家研究、修改《各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 以此稿正式申请省质监局组织评审。

2014年10月, 山西省标准协会又先后征得山东标院、浙江标院、东莞科协有关专家的意见, 提出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评审稿, 以此稿申请省质监局组织评审并通过。

主要内容

1.标准体系表 (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 的类型

根据GB/T 13017推荐的板块模式, 结构图分为4个大板块:板块1为“管理基础”, 板块2为“资源管理”, 板块3为“服务提供”, 板块4为“检查改进”。

2.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编号统一便于整合

物流组织的企业标准采用三段式编号, 即企业标准的标志加五位数编码加发布或搜集年代号的方法。物流组织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中的方框图内, 下部所编的编号第一位代表了三大类别顺序号;第二、三位代表了在所在大类别中标准集合的顺序号;第四、五位代表该标准集合中每一个具体标准所在的顺序号。所有纳入该标准体系表的各级标准都应给定一个在本体系中唯一性的标准编号, 按照上述要求给定的三段式编号, 则是每一个单独标准在明细表中体现的唯一性编号。企业自行编制的标准须在标准文本的封面和页眉体现, 而选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虽然在明细表中有体现, 但在文本中则不必显示。

3.几个国家标准的协调统一

GB/T 24421中提出的, 服务行业普遍推行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岗位工作规范, 与根据GB/T 15496系列标准在建立服务企业标准体系时, 强调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比, 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相互包容, 并分别散布在各类别的明细表中。这两套国家标准并不矛盾, 内在要求完全一致。

标准解读

《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 (DB14/T 1053-2015) 地方标准共7章,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要求、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编制、标准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编制、标准实施和标准体系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内各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的建立。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制定可参照GB/T 13017、GB/T24421.2、GB/T 24421.4、DB14/T 550。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标准明细表、编制说明、标准统计表、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工作标准、企业标准化10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基本要求。规定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的要求;物流组织标准制定的要求;物流组织标准体系表编制的要求。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相互协调, 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结合服务业组织的需要, 制定企业标准。物流组织所制定的企业标准应以简单实用为出发点, 关键要突出物流组织特色, 能用、管用、实用为主, 无需在格式上过分强调。

第5部分为标准体系表。本部分主要包含三大内容, 标准体系结构总图、示意图和标准明细表。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可分为4种, 运输型标准体系、仓储型标准体系、中介型标准体系、综合型标准体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结构图, 参照GB/T 24421.2构建。结构图分为“两个层次三大模块”:第一层次为物流组织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第二层次为物流组织保障标准体系和物流组织提供标准体系。标准明细表按照GB/T 13017的要求编制, 应是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以及本组织制定的企业标准。标准明细表包括三部分:通用基础标准明细表、服务保障标准明细表、服务提供标准明细表。

第6部分为标准体系表编制。本部分对标准体系表做了详细说明, 主要分为编写标准重点和各部分标准编写两大板块。标准编写内容包括: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提出了编写物流标准的重点:编写物流服务标准时, 宜充分考虑物流服务质量特性的要求, 即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间性、文明性6个方面对服务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标准主要指服务方法和手段以及服务流程和环节过程;物流服务人员资质标准主要指服务业组织在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健康素养等资质的管理要求。这里强调的是企业对“人员资质”整体管理的要求, 并不需突出对各岗位的具体要求;物流服务运行管理标准是指对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这两大策略的具体对策, 包括对物流服务过程中“人、机、料、法、环 (境) 、信 (息) 、 (监) 测”的设计和落实措施;物流组织标准体系中强调的“工作标准体系”正是落实“保障标准体系”和“提供标准体系”的载体, 因此各项“岗位工作规范”集中到物流服务运行管理规范中是相对合理的;物流服务安全标准主要指物流服务结果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物流服务环境标准是指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四周环境和环境保护;物流服务设施、设备及用品标准系指对这些物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第7部分为标准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标准的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参照GB/T 24421.4和DB14/T 550。

意义

浅析大件物流运营与组织问题 篇9

关键词:大件物流,运营系统,组织措施,辅助系统

1 我国大件物流的现状

我国的大件物流发展的比较晚, 发展速度也比较慢,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尤其是生产制造业产品逐渐向大型化趋势发展。目前我国的大件物流现状的特点有: (1)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路径制约大件物流的发展, 道路狭窄以及路面的承载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大件货物运输需求; (2) 一些地方政策的限制, 为了保护当地公路桥梁等禁止大型车辆或者大件货物通行; (3) 竞争秩序比较混乱, 企业之间没有按照大件物流的相关规定执行, 难以有效利用资源, 降低物流成本; (4) 我国一直没有完善的大件物流相关理论知识体系, 人才引进方面做得不够。

2 大件物流理论基础

2.1 大件货物的定义和分类

大件货物可以定义为具有超宽、超高、超重等特点的物件。所以针对这些特点在运作的过程中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变性。

大件货物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或者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1) 按照运输方式分为:水运运输大件货物、公路运输大件货物; (2) 按照货物品名分为17类共计21种, 比如, 机械类、电器类、设备类、化工原料以及制品等; (3) 按照尺寸和重量划分为四级, 可以用下面这个表1来表示。

2.2 大件物流的运输方式

基本的运输方式一般是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以及联合运输等, 但是大件货物由于自身的这些特点和特殊性一般使用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联合运输这几种。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大件货物的尺寸、重量、运输成本、运输距离、运输时间以及装卸条件等综合考虑和分析以后再做决定。

2.3 大件物流的技术设备

采用铁路运输大件货物时, 可以选择普通平车、长大货物车, 如果是一些外表尺寸不大, 但是重量非常大的笨重物体, 可以选择敞车来装运。

采用公路运输大件货物时, 大件物品不可以再分, 尺寸一般较宽、较长。可以选择牵引车、大件挂车等。

水路运输大件货物一般使用船舶, 专业的大件运输船舶不是很多, 很难满足大件运输的需求, 所以, 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多用途船舶或者是标准型散货船进行装运。

2.4 大件物流的运输路线

大件货物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运输路线, 以上的几种运输方式中水路和铁路运输的路线是相对比较固定的, 只要达到水路、铁路运输规定的要求就可以顺利运行。公路运输路线非常容易选择而且不是固定的,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可以选择很多条路线, 但是不一定每一条路线都适合大件物品运输, 加上公路路线障碍物会比较多。因此, 选择合适的、最优的运输路线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运输效率同时降低运输成本。

3 大件物流的主体运行系统

3.1 大件物流的运营系统概述

为了避免大件物流过程中发生一些安全隐患, 保证人员、设备的安全, 杜绝一些交通违法行为或者责任事故的发生, 保证大件货物安全顺利到达, 降低大件物流对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的影响, 建立完善的大件物流质量保障系统非常重要, 同时要在运输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1) 物流公司与业主签订相应的运输合同, 明确详细的运输任务和运输要求。

(2) 物流公司需要对货物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解, 确定分解还是采取整体运输, 做好详细的分解清单以后对货物进行测量, 为运输车辆的选择做好准备。

(3) 对大件货物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 要确定配车方案。依据货物尺寸确定是横装还是顺装, 以确保在运输的过程中大件货物的稳定和安全。可以分解的货物最好分解, 以降低超宽、超重问题。

(4) 考察并选择运输路线。为了保证大件货物顺利、安全到达, 需要对大件货物运输的有关规定以及实地情况考察, 做好全面的分析和考虑, 进一步确定道路或者桥梁的承载能力、通行能力、障碍问题以及空间等方面是否满足货物的运行, 选择物流成本最低的、最安全的运输路线。

(5) 在确定运输路线以及运输车辆的基础上要制定运输技术方案, 比如, 大件货物的装载加固方案、大件车组行驶的最高车速、验算运输技术方案、运行技术措施等。

(6) 物流公司需要提前把大件物流运输方案交给有关部门进行审阅, 以保证运输经过的地区都能顺利、安全。

(7) 运输过程中要及时排除障碍。比如, 对于高度的制约可以把上部的交通牌暂时挪动, 当然要有交通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对于宽度的制约可以对道路进行扩宽或者是将两边的植物花草进行移植等;对于重量的制约可以在道路或者桥梁上铺设钢板以增加路面的承受能力。

(8) 在运输之前要对车辆组装进行调试和模拟, 主要是检查车辆在上坡、下坡时的动力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以降低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9) 所有参与大件物流运输的工作人员都要对运输任务做到详细的了解, 公司对员工要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10) 对大件货物在装卸和搬运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 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来执行, 一旦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对货物造成损坏。对吊装、捆绑、加固等环节做好检查, 做好超限运输标志。

(11) 按照制度的运输方案进行运输任务, 总指挥者做好领导、控制、组织和协调工作;司机按照规定的运行标准安全驾驶车辆;安全质量人员随时掌握货物的状态、行驶路况, 为安全做好保障;通信人员与相关部门做好通信联络, 保证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

(12) 货物安全到达以后, 与业主办理货物交接手续, 依据签订的运输合同和交接手续进行运输费用的结算。

3.2 大件物流的运输组织系统

(1) 在大件货物的组织过程中, 要满足组织措施和技术要求。比如, 载货车辆要与大件货物在尺寸上、重量上要符合, 不能超过车辆的实际载重量、高度以及宽度等;装车时要将重量的支撑点均匀的分布在运载车辆上, 保证车辆受力均匀;运输又长、又大、又笨重的货物时考虑合理的装载技术, 采用相应的加固捆绑措施;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防止摩擦、防雨、防盗等安全措施, 确保安全行车;船运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衬垫工作, 防止底部擦伤、防潮、防止生锈。

(2) 大件物流的运输作业流程一般分为前期准备、组织实施以及项目总结。前期准备阶段包括资料的收集、路线的勘察、运输方案的确定等;组织实施阶段包括大件货物的接收、运输的准备和实施;项目总结就是运输任务结束以后, 编制总结报告以及记录有关资料并整理归档。

(3) 大件物流的装卸搬运系统中要注意装车、捆绑加固以及卸车这三个环节。在装卸的过程中对技术要求非常高, 稍有不注意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捆绑加固的过程要注意货物的稳定性, 通过有关计算公式得到货物的稳定系数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4 大件物流的辅助运营系统

4.1 大件物流仓储系统运营组织

对货物进行存储任务是物流管理中的其中一项工作, 由于大件货物自身的特点, 一般不需要仓储作业, 但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质量和安全, 可以进行临时保管, 不用入库。

4.2 大件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息系统的构建对大件物流企业发展具深远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资源的耗费, 节约时间成本;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纸质单据的使用, 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加快了企业各个部门的之间的工作交流, 提要企业经济效益; (3) 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上级和下级之间信息的传达, 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4) 通过信息系统的辅助, 决策者可以得到有效准确的信息, 做出可靠正确的决策, 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4.3 大件物流辅助活动组织

(1) 大件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货物运输安全, 比如, 尽量在白天运输、行驶速度要控制、对车辆和货物做好全面检查以后再启动车辆、在夜间停车或者中途停车要视野开阔并且有专人看管; (2) 项目资源配置要合理, 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 特殊职位一定要持证才能上岗; (3) 要提前做好应急方案, 以免受到天气原因、车辆故障或者是道路原因等对运输造成影响。

5 总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知道, 大件物流运输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由于本身就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以及高难度等特点, 因此对大件运输组织和运输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大件物流运输非常复杂但是只要在各个环节按照运营系统操作, 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全面的考虑和统筹安排, 就能保证大件货物安全、顺利达到, 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焦艳艳.公路大件运输系统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11 (15) .

上一篇:国内市场体系下一篇:心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