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发展

2024-12-27

消费发展(共12篇)

消费发展 篇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 是一种适度节制并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的消费模式, 以其安全性、持续性、适度性成为21世纪全球消费的呼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已刻不容缓。但是, 现实中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阻力, 进度缓慢。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消费者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无污染、质量好并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 其价格要比普通产品高出很多。作为高消费产品的绿色产品, 相应的也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 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高收入地区或群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但还有部分地区或群体的收入水平却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水平。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就成为了绿色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我国全面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

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 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但总体而言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处在较低阶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的概念, 从行为和意识上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使“反绿色消费”还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为获得“绿色天然”的产品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追求奢侈豪华、热衷攀比, 从而刺激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

(三) 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绿色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严格审查才能进入市场。但是现实中, 一些不良企业和商家看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和信赖, 在产品宣传中假冒绿色产品, 谎报绿色指标。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 以地方政府名义擅自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消费者很难辨别其所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真的“绿色”产品。从而造成了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 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传统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的消费模式,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一) 建立完善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由于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使得相关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疫标准和认证机制, 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绿色产品市场, 造成市场混乱, 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 由于政策监管上的缺失, 我国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绿色产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例如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 增加生态税、绿色税。从而引导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产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 发挥政府主导力加强政府监管

在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力。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增加、鼓励和扶持绿色投资, 不再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生态环境, 把绿色GDP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规,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取缔, 并严格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同时把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是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没有认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都相对薄弱, 一些消费者还受到消费水平的先天限制和消费习惯的固化。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从产品生产入手建立绿色产品生产线。

总之, 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消费趋势, 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了解绿色消费的普及不是哪个部门、哪个群体和个人的责任, 它需要我们社会全员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摘要:绿色消费是一种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的全面推进, 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共同追求。但是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确十分缓慢, 困难重重。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长生, 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J].商业研究, 2003.

[3]尹世杰.需要消费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5]尹世杰, 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 (修订本) [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杨家栋, 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消费发展 篇2

本框包括两目: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介绍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此目还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识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①思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要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今后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五、六、教学手段:

1、演绎法

2、探究讨论法

3、教材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发展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七、教学设计理念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这框内容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来说说在家里和学校或者外面都使用过哪些高科技产品?这对你们的生活的娱乐方式带来什么变化?

那么我们消费的东西从何而来呢?

教师总结 :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显然,生产决定着消费,它怎么决定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

(1)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教师活动:

课本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中,即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享受的最好的出行待遇只是马车,夏天消暑的方式也只是让侍卫撑伞、扇扇子,他为何不像现代人一样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学生回答:古代的生产力不发达,不能生产出飞机和空调这些东西。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不错。这些产品就是我们消费的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出来,我们也就谈不上消费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观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板书)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教师活动:对比旧时和现在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区别。

教师提问: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大家无聊时就到处窜门,但有了电脑以后,沟通便利了,很多人无聊时就上网与朋友们聊天,或打游戏,或查资料,出现“宅男”“宅女”等新的人群。现在智能手机发展得很快,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等,出现了低头族这一新人群。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大家还能举出什么例子说说现代人与过去的人们生活消费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家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我们能这样消费能这样生活吗?因此,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板书)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活动:在我们同学的课室都装了很多风扇,而大家的家里更是安装了空调,大家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样的呢?(用扇子)

连皇帝也仅仅是两个宫女在前面帮他扇风而已。很明显,随着风扇、空调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啊?(不能)

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三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板书)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活动: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就是说电脑和手机都没有被生产出来,大家还会有购买电脑、购买智能的渴望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所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我们大家都无法生存,社会也就谈不上发展了,这也就说明了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动力。(板书)教师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板书)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活动: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提问)学生回答:生产的东西没人用

教师总结:,对!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消费,那么生产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生产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我们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板书)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教师活动:当今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手机,甚至是一个人有几部手机。有了手机之后我们都会想让我们心爱的手机变成更加漂亮,即使是一部‘其貌不扬’的手机,通过专业美容,也会变得靓丽端庄,新潮时尚,使人爱不释手;从中展现个人的个性特征,毕竟手机是大家随身的通讯工具,不打扮打扮怎么行呢?

(展示课件中关于手机美容业的图片)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发展大街小巷都有着卖手机贴膜、手机挂件的小摊。手机美容业的发展是由消费带来的,也是消费促进的。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展示数据材料)

(有人做过这样的市场测算:设定一个地级市人口500万,以每5个人1部手机计算,那么就应有 100 万部手机。如果 10 部里面有1部手机,每年在手机美容上投入20元,那么,一个地级市手机美容市场就有20元×10万部=200万元。你只要占有这个市场的50分之一,每年就有4万元的收入。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值,但至少昭示出了手机美容服务业庞大的市场潜力。)略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手机美容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手机美容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3、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下一则材料,展示图片

手机美容是一项新兴的服务,最早的手机挂绳、透明套、闪光器、闪光天线、屏保、贴画等手机附属装饰品,现在都是小儿科了,手机贴钻、换壳、镀膜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手机DIY装饰。将自己的手机变成一件艺术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得出了课本29页的一个结论: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板书)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教师活动:一个在路边以手机贴膜为生的人,他赚钱了,拿了钱去吃饭(生存资料的消费),吃饱后才有力气可以继续劳动(创造新的劳动力),如果钱赚的多,他还可以去参加手机美容技能的培训(发展资料的消费),提高劳动技能和质量,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甚至是能扩大自己的商品规模,开个专卖店什么的。这样劳动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不断提高的消费也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我们人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也就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所以说我们得出最后一个观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小结: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教师过渡:

其实,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是在不断的重复的,我们把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称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后面的分配、交换,更谈不上消费了;而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 与消费的桥梁,沟通着生产与消费,消费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板书)

1、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4)大力发展生产力(板书)(PPT)2001-2016年世界各国GDP总值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图表材料,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提问: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就业物价形式稳定,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连续几年,我国GDP在世界上均保持着仅此于美国的第二生产大国的地位,看图(PPT)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已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呢?

现实原因: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材料:联系人均GDP,中国幸福指数排名)在世界各国的GDP竞赛上,中国无疑是超车高手——05年超过英国,08年超过德国,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虽然排名世界第二,可我们却是最穷的老二。2016年中国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排世界第69位,虽然比前几年排名提高不少,但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我们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专家坦言:问题还仅仅表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现在还不算强大,只能算肥大,不仅表现在没有多少力量,而且还隐藏这诸多致病因子,具体到中国经济,那就是含金量很低,科技创新不力,经济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换取,这种隐藏的病因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相继致病了——环境污染,产品安全事故频发。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个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只是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和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像跷跷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有些地方,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甚至根本得不到发展,即所谓不能充分发展,再直白点说,不平衡发展的极致,形成了一些地区不能充分发展现象,而推一把,不能充分发展的后果呢?无疑就是在发展中这些地方却陷入了贫困。整个是在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这好比一个鸟巢里的几只雏鸟,强的霸占资源,越来越强,弱的无法与之竞争越来越弱,发展不平衡,弱的吃不到,经济凋敝,发展不充分。这个一直在解决,振兴东北,中西部战略,都努力过。

但一个网购,把这些努力全弄残废了。

实际东部沿海用网购,把持住落后产业,既不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也不向中西部产业转移低端传统制造,只是拼命向内陆输入制造业产品,而中西部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市场一片凋敝,更不能做跨越式发展,甩开沿海走高科技研发道路,发展陷入困境。

解决之道在于,如果是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那么收高额税费,中西部则免税,这样,工厂自然转向中西部,网购发货地在中西部,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平衡,而失去传统制造业的东部沿海,自然进入实现转型升级的时代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发展更是作为第一要务来进行。

3、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板书)

教师活动:发展生产里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实施小组抢答

教师点评总结:a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课件展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设问: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里准备怎么做?

结束语: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我们的课就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大家做一下练习,巩固一下知识。

(三)课堂小结(见板书)

(四)课堂检测:

[例1 单选]下列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A)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C、二者互相决定

D、生产重于消费

[例2 单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A)

[1]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3]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4]改革开放的需要 A、[1] [2] [3]

B、[1] [2] [3]

C、[1] [3] [4]

D、[2] [3] [4]

[例3 单选] 民生厚而德正,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的道理(C)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例4 单选]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D)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例5 不定选]2009年7月18日,大陆居民组团赴台旅游正式启动迎来一周年。一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3731个团组、38.33万人次,日均1050人次。台海旅会副秘书长张锡聪表示,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实施,将至少为台湾带来超过70万人的岗位以及每年远超过600亿美元的产值。这体现了(BC)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D、消费促进生产的升级

材料题: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提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答案: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供给,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其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造新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板书设计: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起决定作用 分配

桥梁和纽带

交换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与意义(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教学反思

从文娱消费看京城发展 篇3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大承是位十足的文娱消费达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在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回到家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着全家的旅游照片、旅游纪念品等,并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他在旅途中的各种经历。同时,李大承还是个收藏爱好者。家里的各种小物件足以证明他对收藏有多热爱。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记账户。

现如今,小李早已养成了记账的好习惯,全家每一笔生活支出都记录在册。小李指着账本告诉记者全家一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情况,其所占全家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略大于四分之一。据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队介绍,这个数字已经高于海淀区的平均水平。

核心数据: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表明:2012年1?6月份,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是1628元,同比增长12%。

数据直击:透过“数据”看本质

专家解析:

王齐国:在这里,我在直观的层面上给大家做一下解读。上述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第二,可以看出精神消费已经构成了老百姓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此方面的数据正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

此外,更多丰富的信息还在后面呢。一方面,北京是中国文化、娱乐、体育最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北京市民对文娱的消费能力也是非常高的。原因在于:北京的人口构成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其移民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其中的一部分移民又很优秀,他们作为新兴阶层的代表,具有相当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说,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全国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嘉宾观点:

观点1:“硬”设施提升生产力

王齐国: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因为北京具备全国最好的硬件设施。比如,国家大剧院、鸟巢、国家体育中心等,堪称世界一流。在一流硬件设施的映衬下,名角名家们汇聚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设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优秀的文化产品怎么能生产出来,老百姓也就享受不到这种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了。

观点2:“软”环境造就消费力

李智勇:文化氛围的长期熏染和积淀,不仅会促进群众自身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欣赏能力,还会相应地催生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又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观点3:多元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王齐国:多元是指中国的和外国的,本地的和外地的互相吸收融合,它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实际上,我们消费文化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它的差异性。所以,多元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此外,把国际上一些好的演出产品引进到北京来,也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条途径。仅仅弘扬中华文化是不够的,当更多引进的文化产品在北京形成巨大的交汇时,便可以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对于百姓来说,这也是一件幸事。

观点4:文化产业发展反哺经济建设

消费发展 篇4

挖掘内需, 就要拓展新型消费业态, 完善新型服务消费。本文试对新型消费业态及发展前景作简要探讨。

新型消费业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 是典型的日语汉字词汇, 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业态形式就是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通俗理解, 就是指店铺经营者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消费业态就是指消费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式。传统的消费业态主要是在实体店铺, 买卖双方运用现金面对面进行商品流通。这种消费方式包括:食杂店、折扣店、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无店铺消费、第三方支付消费、家庭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开始涌现, 丰富和拓展了消费方式。新型消费业态主要有:

1. 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作为一项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消费方式, 对于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百姓可以通过网络订机票酒店, 买衣服鞋子, 买沙发家具, 甚至可以租房买车, 找人装修房子等。由于其方便、快捷, 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优点, 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2. 银行支付。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不仅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 而且使银行业务由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卡自动结算系统的运用, 使一个“无支票、无现金社会”的到来不久将成为现实。

3.第三方支付卡。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5年左右开始进入中国。其主要经营模式就是将卡片作为中间服务商, 整合商户资源, 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简单来说, 就是联系足够多的商场、超市、餐饮企业等商户来支持卡片支付, 从而吸引有需求的客户购买这种卡片当做现金来使用。

4.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 (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 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 工信部有关部展览会、博览会的总称。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优势、经济特色、资源优势, 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 召集供需双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和地点, 举行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产品布展、宣传、交易和服务为内容的特色型经济活动。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6.家庭消费。包括家庭旅馆、家庭餐馆等。家庭旅馆, 早年流行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是指拥有条件的房主将有闲置的商品房进行装潢, 配备全面的住宿设备, 持有治安证、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 将家庭房间作为旅馆经营。家庭餐馆是指对自家住宅结构进行简易改造, 并从事餐饮营业。近年来, 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已经将这种餐馆一并纳入管理序列。

7.租赁消费。不变更商品的所有权, 支付一定的费用, 获得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如结婚礼仪用品、汽车租赁、儿童玩具等。

当然, 除了以上新型消费业态外, 还有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其他新型消费业态。

新型消费业态的特点

新型消费业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化。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今天消费业态的发展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消费业态是随着计算机和芯片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融入了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2. 动态化。

消费业态都是变化的, 今天是新型消费业态, 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普通的消费业态, 比如, 大型购物中心、超市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型消费业态, 但是现在, 属于普通消费业态, 而网络购物现在来说是新型消费业态, 随着电脑和宽带网的普及, 它也会成为普通的消费业态。

3. 个性化。

由于消费者主体的不同, 消费业态也显示出了个性化, 年长者还是喜欢在商场面对面购物, 年轻人则喜欢用新型消费业态消费。就是同一群体因为自身性格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也会选择充满个性的业态方式。个性消费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够打上自己的烙印, 让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 或者虽不能自主设计产品, 但至少产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设计和变化。

4. 多样化。

现在, 新型消费业态和普通消费业态在消费市场中并存, 小杂货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并存, 第三方支付和现金支付并存, 专卖店和综合店并存, 为消费者创造了便利、舒适的购物环境。

5. 生态化。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资源消耗, 消费业态都在向低碳消费发展, 新型消费业态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不仅保护消费者健康, 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改善新型消费业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确实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但是, 伴随着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在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的同时,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调整好产业政策、消费政策, 新型消费业态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1.完善准入制度和营运商认证制度。应建立严格的产品销售商准入制度和营运商认证制度, 从企业注册资金、货源组织、公司信誉、网络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严审, 否则不得进入市场。要完善技术标准、突破接入瓶颈。比如, 手机支付必然涉及通信技术标准, 但目前三大电信网存在难于兼容、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等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软硬件协议, 各电信营运商和金融单位都各自做自己标准, 不仅浪费资源, 也不利于手机支付方式的普及。

2.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新型消费业态的产生, 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表现为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因此, 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就赔偿责任承担主体、合同模式、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当然, 消费者自身应提高维权意识, 购物时, 尽量选择规模大, 信誉好的运营商;当发生纠纷时, 应保留证据, 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3.增强消费安全性。新型消费业态是新生事物, 消费者对此不是很熟悉, 运用这些消费业态时会出现安全问题。比如, 网络购物、银行支付、手机支付、第三方支付卡都属于第三方支付模式,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如何切实保障第三方支付的安全, 让消费者放心是摆在产业链各个厂商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4.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要培育国内消费需求, 调整产业结构, 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要完善社保制度, 强化消费信心。要开拓消费市场, 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 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业态市场, 要增加供应, 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 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也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1.消费者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在运用新型消费业态时, 必须确立绿色消费意识, 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 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 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生命健康, 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尤其是新型消费业态形式大都无污染、资源消耗少, 在选择消费业态时更应作为首选项。

2.经营者要生产绿色产品。新型消费业态运营商应由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 及时改变技术攻关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 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 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控制, 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3.政府要培育和倡导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应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推进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发展。将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 增加对新型绿色消费业态的投资, 提高新型绿色消费业态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投资新型绿色消费业态, 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设备;完善奖励政策, 使新型绿色消费业态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政策。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说课稿 篇5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美国消费类期刊发展趋势 篇6

美国的期刊种类

美国的期刊种类繁杂,而统计机构的评测方法各不相同,统计数据难免有差异。据美国国家杂志黄页(National Directory of Magazines)的统计,2010年全美约有254大类的期刊,其中地域性兴趣爱好和医学杂志最多,达上千种;民族宗教文化类杂志,旅游杂志,商业及其行业杂志,大学校友杂志,汽车杂志,健康与美体杂志、大学生刊物,音乐及其产业杂志至少都在四百种以上,超过三百种的杂志有计算机与自动化类,教育,女性、农业、建筑,房地产、体育/运动器材,以及生活类;一些小众杂志如:狩猎垂钓、家装、食品、园艺、环境生态、诗歌创作、艺术雕塑、护理学、儿童等的种类也都有上百种。每年都有杂志停刊,同时也有新杂志上市,据“杂志先生”Samir Husni的统计,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分别有248本、195本、193本和180本新消费类杂志投放市场,其中包括手工艺/业余爱好、汽车、时尚与美容、烹饪美食、娱乐休闲以及其他特殊兴趣类杂志。2007-2009年美国出版期刊种类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消费类期刊编辑选题趋势

美国消费类期刊的编辑内容近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娱乐/名人、服饰/美容、家装/家政、旅游/交通、饮食/营养选题稳居前五名,不过,编辑内容呈个性化趋势发展。很多杂志都根据读者所在地理位置、读者的收入情况、教育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量身定制个性化内容,比如,Time Inc.的Sports Illustrated(简称SI)可以根据当地的体育赛事策划出不同版本的杂志内容(包括个性化封面),并把相应杂志的制版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距离读者最近的印刷厂(和分销中心),读者因此能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杂志,了解当地的体育新闻和赛事情况。个性化内容同时为个性化的广告业务提供了方便,使得广告也更具有针对性。

读者阅读趋势

和报纸近些年来的颓势相比,美国杂志的情况似乎好一些,读者人数在过去的五年里小有增长,增长率为4%。媒体受众评测机构GfK MRI 2010秋季的统计显示:美国人中有93%的成年人阅读杂志,3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96%阅读杂志,24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97%阅读杂志;而青少年中阅读杂志的占到72%,读者群正趋于年轻化。很多数据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电子杂志,但也仍然保留纸媒杂志的阅读习惯,这个比例高达87%。随着便携式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多媒体、跨平台的阅读需求正呈强劲的增长趋势。

期刊的发行态势

美国消费类期刊的发行包括订阅发行和零售发行两大类。由于美消费类期刊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而广告的标价通常和杂志订阅量成正比,出版商因此不惜以比零售价低很多的价格来招揽杂志订阅者,以获取高额广告利润。而杂志的零售发行量相对很小,但利润率较高。从美国期刊发行审计机构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发布的2007-2010年的数据来看,美国消费类期刊的发行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零售发行量的下降幅度远大于订阅发行,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以来,期刊的广告业务大幅缩水,零售量和订阅量大幅减少,一些新闻类周刊如NewsWeek、Time,高端时尚杂志如w,以及一些生活类杂志如GoodHouse Keeping、Redbook的零售发行量都明显下降。虽然2010年几本为数不多的杂志如Time Inc.的People StyleWatch,Hearst的House Beautiful和Meredith的More的发行量有所增长,但总的发行量呈下降态势,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而转向更廉价的杂志订阅方式了。

随着电子杂志的普及,特别是iPhone、iPad版杂志的流行,期刊发行量的统计越来越复杂,ABC为此在不断调整期刊发行的统计方法。2010年该机构修订了电子版杂志的定义。新标准指出,某杂志电子版必须包括其纸媒版的所有编辑内容和广告,而版面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每本电子杂志的复制本都算入杂志的发行量中。男性杂志GQ的iPhone版和iPod Touch版于2009年底率先通过了ABC的发行审计评估。2010年初,大众技术前沿杂志Wired的iPad版成为第一个接受ABC发行审计评估的该类电子杂志。

美国消费类期刊的零售渠道主要有超市、大型卖场/折扣店、药店、书店、车站、机场、报亭、便利店等十几种。其中在超市的销量最大,达33%;在报亭的销量却很小,仅占2%。由于发行量逐年减少,发行收入也随之下降。不过,订阅发行收入相对零售发行收入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10年,订阅发行收入占到当年发行总收入的71.4%。期刊的订阅渠道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去杂志网站直接订阅,二是到第三方网店订阅。第三方网店比如magazines.com,amazon.com等给订户折扣,大受欢迎。目前很多杂志,只要订阅纸媒杂志就可以免费享受其电子版本的内容。

广告业务的发展

一直以来因期刊广告能为广告商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使其成为美国期刊业的支柱业务。然而经济危机使得该业务遭受重创,导致大多数杂志发行量下滑、上百本杂志停刊。2008年的杂志广告页数徒然下降,2009年降到谷底的16.9万页左右(对232本主流杂志的统计结果)。据PIB(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最新统计,期刊的广告页数和广告收入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有所增加,这是2007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被大家认为是广告业务回暖的迹象。2010年主流美国消费类期刊的广告收益已超过200亿美元。

大众期刊的广告收入主要来自医药卫生、化妆用品、汽车、服饰与美容、食品、家装、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零售业,以及交通旅游类广告。2010年排在前十位的广告商为宝洁公司、欧莱雅、通用汽车、卡夫食品、强生、辉瑞药业、雀巢、时代华纳、联合利华和利洁时公司。

除了广告和发行,美国期刊还有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客户数据分享、产品授权、互联网应用(包括邮件新闻订阅,网络广告和活动赞助)、多媒体内容拓展、活动等。根据Red 7 Media对期刊收入分布的研究,纸媒的广告和发行收入仍然占有绝对优势,2010年的纸媒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39.8%,订阅发行收入占21.5%,零售发行占11.6%。互联网应用的收入比例还很小,2010年仅为9.2%,却是近年来成长最快的业务增长点之一。

数字出版趋势

随着纸张、邮资、制作等成本的不断上涨,美国期刊业近几年的实际利润并没有增长,加上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迫使出版商加快了数字化出版进程。美国消费类期刊新建网站从2006年的5395个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8092个,其中2008-2009年间增长最快。为了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增加营收,网站不但新增了大量的在线视频/游戏、图库、个性化的深度信息服务,而且还建立了博客、社交网站接口和电子商务平台。除了网站方面的拓展,出版商还积极开拓电子期刊市场,和美国最大的两家电子期刊零售商Zinio和Texterity合作出版数字版的杂志。

近年来,先进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子阅读器不断推陈出新,这给美国期刊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苹果公司于2010年4月发布iPad之后,基于iPad的期刊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速推广。据McPheters Research的统计调查,此类应用已经从2010年4月的36个猛增到2011年4月的485个,在短短的一年里增长了13倍。随着阅读终端的多样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读者获得的阅读体验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杂志、观看视频、分享信息,接受出版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有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280万美国人拥有电子阅读器,未来3年将有60%的美国人购买同类产品。可以预见,期刊在移动应用平台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 篇7

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消费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 由消费金融支持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 我国的消费金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汽车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消费金融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状况有良好预期的年轻人所接受。

在我国, 消费金融真正地发展只有十多年, 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消费金融就已经在美国悄然兴起。自那时起, 分期付款的信用消费模式激发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 尤其是90年代以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 使得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更加便利、管理更加规范。消费金融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新阶段。

与此同时, 对发展消费金融的研究也开始引起政府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国外消费金融理论综述

(一) 基本概念

所谓消费金融是指为满足居民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

经典的消费理论认为, 居民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拥有的财富等因素。理性的消费者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使用一生的收入, 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 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 因而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 预期和财富也是决定消费的因素。也就是说,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居民消费者可能在当期储蓄留作未来消费, 也可能在当期借贷预支未来储蓄。消费金融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孕育而生的。

(二) 理论基础

消费金融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而是融合在整个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之中。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消费金融提出了需求:在19世纪2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先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而在1929年,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情况, 在借鉴马尔萨斯的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学说。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 而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自动均衡。总需求不足就会导致社会产品过剩, 企业开工不足, 总就业不足, 造成经济衰退。为此, 他提出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扩大社会消费量。二战后,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 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此, 凯恩斯主义确立了在政府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好景不长, 在20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纷纷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和就业量不足的滞胀现象, 此时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合理性, 凯恩斯主义也从政府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以后, 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消费的作用, 注重提高消费需求, 进而采用消费金融刺激消费, 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2.预期收入理论使发展消费金融具有可行性:1949年, 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是关于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 基本思想是: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应该取决于贷款人的预期收入, 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应该重视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者是抵押资产的顺利变现, 而这些都以贷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为基础。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 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稳定的话, 银行则可发放长期贷款;反之, 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即使期限较短也不宜发放。因此, 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人的预期收入或者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来安排贷款的方式和期限。

预期收入理论提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 为银行进一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传统的生产性、商业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 刺激了社会消费量, 从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3.确定了消费者贷款的风险评定方法:1941年, DividDurand建立了一套评分标准对消费者贷款进行评分, 这个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效仿和采用。此评分标准一共考虑了9个因素, 通过计算每项因素分值并将其得分相加, 得出总分。消费信用得分低于1.25分将不予贷款, 超过此界限可考虑放款。具体的打分标准是: (1) 年龄:超过20岁后的每1年给0.01分, 最高为0.3分; (2) 性别:女性给0.4分, 男性为O分; (3) 居住的稳定性:每年都住在现住所, 给0.42分, 最高分为0.42分; (4) 职业:好职业给0.55分, 坏职业给O分, 其他给0.16分; (5) 就业的产业:在公共行业、政府部门和银行给0.21分; (6) 就业的稳定性:每年都工作在现在的部门, 给0.59分; (7) 在银行有帐户, 给0.48分; (8) 有不动产, 给0.35分; (9) 有生命保险, 给0.19分。

Divid Durand的研究, 为金融机构分析消费者信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且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效仿这种分析方法, 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分析。但金融机构在分析消费者信用时, 一般考虑更多的因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 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个人资信证明。

(三) 研究综述

在20世纪50年代, 莫迪利安尼与美国经济学家布伦伯格和艾伯特·安多共同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 个人的现期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未来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收入。个人的现期消费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来进行提前支付, 以此来合理地安排消费和储蓄。

1957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 距现在的时间越近, 权数越大;反之, 则越小。

以霍尔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 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 从而作出消费安排, 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 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 个人可以使用借贷, 使用预期收入来弥补当前消费, 进行消费和储蓄的跨期选择。

1920年, 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在出版的《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理论》中, 指出信用就是货币, 信用可以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 利率愈低, 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 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 信用愈缩, 利率愈高, 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 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

熊彼特则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从信用交易着手, 把资本主义金融看成是一种清算制度, 它抵消债权债务, 将差额转移到下期, 使得货币支付成为特殊情况, 没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

现代的信用脆弱理论认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桥梁和网络, 它使经济体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如果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了, 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 整个经济体会陷入信用混乱。所以, 信用的依存性和连锁性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在享受信用带给我们生活便利性的同时, 更要防范信用风险。

在消费金融公司的微观层面, Sidney Cottle (1960) 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性问题, 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回报率是大于其他产业的, 而且相对其他产业回报率更为稳定, 增速也更快。Ernest A.Nagata (1973) 在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了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的成本结构, 论述了规模效应以及每笔贷款的数量、操作方式对贷款成本的影响, 提出了参与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越多, 平均到每笔贷款的成本就越低。George J.Benston (1977) 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利率上限对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成本的影响, 文中他论述了贷款成本同利率的关系。同年, George J.Benston在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问题, 指出利率上限的变化对消费金融公司净损失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的操作风险远大于利率的影响。

三、国外发展消费金融启示

在世界各个国家, 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和总消费率很高, 而中国很低。我国居民消费比例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详表1:2008年各国消费率一览表) 同样作为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居民消费率也远高于我国 (刘宁, 2010) 。

(一) 美国:

是目前消费金融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消费金融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的消费金融是伴随着美国的诞生而产生的, 美国的消费金融史贯穿于整个美国的历史过程中。美国的消费金融不仅规模壮大, 而且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 形成相当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具体来说, 消费金融的美国模式具有政府的主导性、法律的完善性、体系的完整性和业务流程的高效性等典型特征。

中美总消费如此大的差距背后, 除了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比较被认可的因素外, 消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起着明显的作用。2006年美国消费金融总额共计达23877亿美元, 其中循环信用消费达到8746亿美元, 非循环信用消费达到15131亿美元。2008年11月份统计发现, 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25709亿、9735亿、15974亿美元。美国消费金融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金融的增长高度相关。而我国2006年底消费性贷款总额为24735.28亿元人民币, 其中短期消费性信贷2068亿元, 长期消费性信贷22666亿元。到了2008年11月, 这三个数字分别为36705亿、3981亿、32724亿元。在这个对比中, 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 即美国的统计不包含住房信贷, 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统计包含了住房信贷。我国长期消费信贷基本是住房信贷, 在消费金融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 与美国的差距十分巨大。

(二) 日本:

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出现了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对工薪阶层小额贷款的非银行融资公司。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民间金融公司开始向一般消费者发行信用卡,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等外国消费金融公司涌入日本, 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信贷业市场迅速发展。

发展至2004年3月末, 日本消费金融市场达到一个顶峰, 市场规模超过11兆日元, 独立上市的本土消费金融企业达9家。2005年, 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市场份额达15%, 贷款余额47亿美元, 收益达12亿美元, 纯利2亿美元。

(三) 欧洲:

消费金融在欧洲的金融行业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作为消费金融全球第二大市场 (排在美国之后) , 欧洲市场份额接近全球总额的25%, 与美国一起占据近80%的全球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消费金融收入在欧洲市场上, 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达10%以上。目前, 欧洲消费金融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 同时也期待着更进一步的增长, 市场主体需要集中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产品创新、分销渠道和目标客户上。

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欧洲和日本, 其总消费率也明显低于美国。在收入水平类似即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类似即第三产业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消费率如此之大的差异背后, 消费金融业发展带动的信用消费增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美国学者曼恩对美国和日本的对比, 美国的信用卡消费规模比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要大得多。只有和美国具有高度类似的文化背景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英国, 与美国非常接近。

(四) 新兴市场:

与新兴市场, 特别是“金砖四国”的迅速发展相比, 已经相当发达的欧美市场一定程度上正在失去其全球的市场份额。未来5年, “金砖四国”的预期增长在20%至30%之间, 新兴市场 (包括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 预计占有全球大约25%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

由以上分析可见, 消费金融的发展和总消费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数据来源

消费金融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而被广为接受的获取数据的方式就是对居民消费金融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一) 美国的经验颇值得借鉴:

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的联合资助下, 美国从1961年开始展开消费金融的调查, 并从1983年起每隔3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居民家庭消费金融情况进行调查 (即消费金融调研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 , 其内容涵盖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收入、消费、投资等理财行为以及家庭的人口特征, 至今已历经9次。

(二) 中国的初次尝试:

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是否做到了尽善尽美?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否适时合理?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回答。

2008年,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第一期全国性调研。这次调研取得了预期成果, 在我国城镇家庭的财富分布状况、收入和支出状况、消费和投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金融教育需求等领域收集了丰富的定量和定性数据。

调研问卷参考SCF,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调研由专业调研机构协助完成, 综合考虑地区分布、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因素, 最后将抽样样本定位在15个城市, 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 根据城市的小区分布和人口分布遴选小区, 对小区进行随机抽样, 进行入户拜访, 并严格监督调研过程及数据复核, 收集了大约2100个样本数据。其结果于2009年9月27日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消费金融论坛上发布 (廖理, 2010) 。

问卷数据显示, 我国城镇家庭2008年年均税后总收入接近7万元, 为68, 875元, 家庭净财富超过60万元, 为607, 802元。在家庭收入构成中, 固定工资收入占48.74%, 有84.64%的家庭拥有固定工资收入这一来源, 投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19%, 但仅有26.68%的家庭拥有这一收入项。在支出构成中, 餐饮支出占总支出的38.14%, 其次是衣服日用百货及水电煤气, 占总支出的15.34%。在家庭资产构成中, 房产是最主要的资产, 占比62.72%, 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占比超过15%。在负债构成中, 拥有房屋贷款的家庭其房屋贷款余额为123, 180元。

问卷收集了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对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业与学历、家庭成员进行了梳理。对家庭的理财意识和理财培训偏好进行了调研, 从问卷看, 随着家庭总财富的增加, 拥有长期家庭理财规划的家庭也随之增加, 家庭总财富为50万元以上的家庭超过60%的拥有长期理财规划。而家庭理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富增值, 其次是为了平衡收支, 亲戚朋友介绍是主要的获取理财信息的方式。在被问及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时, 大部分的家庭是为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 (24.06%) 、子女及自身教育 (23.59%) 和养老退休 (19.62%) 进行储蓄。在信用卡的使用及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方面, 使用信用卡的偏好度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呈现U型变化趋势, 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程度则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而稳定增加。家庭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亲戚朋友, 占比达60%, 其次才是银行。在对购房贷款、装修贷款、教育贷款、商业经营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等贷款产品和服务上, 我国的消费者知之不多。退休养老保障方面, 我国城镇家庭主要依托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其次才是依靠自己的定期储蓄。虽然有所忌讳, 但遗产规划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老龄化的趋近也渐入居民视野, 总体来看, 回答没有必要进行遗产规划的被访者在80%左右, 但家庭总财富较高的家庭回答“没有必要”的比例低于家庭总财富较低的家庭。而有遗产社会捐赠意愿的家庭其主要意向是扶贫支困, 占比53.17%, 其次是教育及科研基金。

总体来看, 这次调研成果斐然, 是第一份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的翔实调研, 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 资产负债分布情况, 引导城镇家庭的合理金融消费、投资收益及风险认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的城镇家庭消费金融和投资者教育状况, 洞悉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动机及风险偏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启动内需政策的规划、对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有重大的政策意义。

(三) 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的数据全部来自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独立进行的金融行业个案及连续性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数据的主要采集时间为2009-2010年, 共涉及银行、基金、保险、证券投资等行业。借助Surveycool专业在线调查平台及百万级高质量样本库Assuredsample , 总样本量达到12000个, 对象主要是全国的一二三线城市居民, 覆盖范围达到20余个省市、自治区, 可以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的消费情态与趋势。

报告采用了60后、70后、80后的分析维度, 从三个典型世代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的金融消费情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在金融行业调研中尚属首次。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 对不同年龄客户的研究, 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次研究采用年龄作为分析变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来说, 年龄是最基本的客户信息, 以年龄为维度的研究成果, 可以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结论是60后、70后、80后分别属于保守成就、进取享受和新潮时尚这三类人群。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很多领域还处在跑马圈地, 或者刚刚开始精耕细作的时代, 谁能更了解消费者, 谁选择的目标消费者更为精准, 谁就能在这场长跑中处于领先的地位。60后、70后、80后作为我国未来10年内主要的消费群体,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的深层需求, 企业才能抓住其中适合自己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行营销活动。这次调研, 圈定了三个群体的需求特征和金融消费特点。通过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专业研究分析, 为金融企业的市场细分、产品定位提供了数字化参照标杆。帮助金融企业持续创新,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四) 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 2010年9月19日公布第3季度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感受和预期指数有所转好;城镇居民对第3季度物价满意程度略有提高, 消除季节因素后物价预期指数略有下降;房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 但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变化;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略有下降, 投资意愿有所上升等。

五、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必要性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在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 因其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等独特优势, 受到不同消费群体的欢迎, 对刺激居民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大有裨益, 因而也更能发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因此, 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都具有积极意义。从金融产品创新看, 个人信贷业务是传统银行难以全面惠及的领域, 在我国建立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系统,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个体;此外, 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机构类型,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从扩大内需看, 发展消费金融可促进国内仍处于低迷消费需求的增长, 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孙开亮, 2010) 。

(二)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可行性

说起结婚“三大件”来, 中国人不会感到陌生, 改革开放之初, 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如今“三大件”已成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三大件”的变迁, 说白了就四个字——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 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 消费领域不断扩展, 消费内容日益丰富,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

扩大消费需求, 实现我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内需驱动模式转变,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从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 一国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后, 消费、服务类公司将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虽然国内股市中, 资本型周期型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 但消费增长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内需增长在国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渐增大, 受益于内需增长的行业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像今年批准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 (详表2:消费金融公司一览表) 就是直奔国内“大内需”主题而成立的。

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消费增长的黄金期, 最被看好的一个是消费信心, 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因为中国有13亿的人口, 这个消费市场太大了。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由高储蓄率促进增长,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将由供给经济转向需求经济, 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 城镇化程度的提升, 消费需求结构的重大改变, 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个人消费在总量上爆发性的增长, 在消费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六、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前景分析

在国际上, 消费金融体制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海外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 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示了独特优势。从扩大内需角度看, 金融危机缩减了国外需求, 启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未来转型的方向;而消费金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促进消费的。然而, 在以上积极的政策目标解读之余, 我们亦不能过度期望。如果深入地分析和考虑我国居民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状况, 则消费金融体系的前景不容乐观。

(一)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不对称信息会增加借款人道德风险, 并导致金融系统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损失, 这样会引起“逆向选择”而使得借款人基本都是有信用瑕疵的群体, 最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变成了“柠檬市场”。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则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将面临着信用危机的挑战。

(二) 消费金融体系的自身信用面对挑战和竞争。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机构, 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过硬的品牌。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下, 那些专业从事消费金融却实力和信用平平的公司, 很难与传统银行的个人信贷部门竞争。如此, 最后市场中留下的消费金融公司估计大多是由传统银行设立, 只不过是从这些传统银行原有的个人信贷部门独立出来而已, 抑或是引入了国外成熟的独立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公司。

(三)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量入为出”的思想, 决定了消费贷款的需求不足。同时,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价格的高昂, 助推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和行为。另外, 借钱消费从传统的中国思想来看可能也是很难被接受的。所以, 消费金融体系可能还会面临缺乏需求的挑战。

(四)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模式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 因此缺乏相关的例如借款人违约处理、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等体系和制度法规。所以, 当前的试点其实也是在摸索,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短期内估计也较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靠它来带动内需大幅上升是不现实的。

总体来说, 采取试点的方法实践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的需要, 对于启动内需也至少存在着预期上的积极作用, 是应该肯定的。不过, 我国匮乏的金融信用体系、谨慎的居民消费习惯以及尚不够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决定了, 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七、中国发展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以小额贷款为主, 因此, 业务数量多、额度小、风险大、信贷风险控制成本高成为其不可避免的经营特点。业务的风险管理通常贯穿贷款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 包括贷款政策制定和产品设计、客户选择, 贷款账户的管理和逾期贷款的催收。

(一)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制定贷款政策和设定产品特性, 明确产品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目标客户特征 (还款能力、个人负债比率、个人贷款上限) 等要素, 以有效控制风险。这其中,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公司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这恰恰是我国最为薄弱的部分,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一套个人征信系统, 但个人信用信息来源太过单一, 所以可通过整合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移动、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个人信息, 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确保客户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实时审批。这样既可以达到快速审批,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 建立贷款自动处理系统: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建立自身的自动贷款申请处理系统完成贷款审批, 因此高度自动化的决策和定价流程必不可少, 贷款申请录入系统后, 贷款处理系统要判定违约几率和贷款欺诈的可能性, 确定风险加权价格和最高贷款额度等。

(三) 建立贷后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 对客户贷款账户进行持续监测, 收集客户的还款信息, 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库, 并对逾期账户提出预警以备催收。催收是必要的贷后管理手段。消费金融公司采用逐步升级的催收方式, 并密切监管催收人员的催收行为, 保证合法而有效。基于经济有效的原则, 通常以短信、电话、催收信、上门催收、法律程序的顺序实施催收行为 (何明明, 2010) 。

(四) 设置较高准入门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下简称“试点办法”) 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财务状况良好即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这就从准入条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规模如此庞大的资产要求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有着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 在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等方面该办法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五) 设立严格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风险相对较高, 试点办法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 且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总额的20%。

(六) 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 银监会要求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而且只有已取得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银监会规定了三方面相关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二是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不得随意对外泄露;三是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应采取合法的方式, 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八、中国发展消费金融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这就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消费金融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制订、产品开发、销售分销渠道、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都亟待完善。

(一) 全面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1.当前, 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要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 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差距, 让更多人提高收入水平, 因为收入毕竟是决定消费最主要的变量。

2.此外, 需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 解除国民在消费上的后顾之忧。

只有在国民消费水平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敢于放心大胆地消费的情况下, 再借助于发展消费金融等贷款制度的创新, 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

(二) 建立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

1.从客户定位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以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 包括年轻人群、年轻家庭或需将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更新换代的家庭为目标, 因为此类人群通过商业银行一般无法获得数额较高的贷款, 也较难申请到大额度的信用卡。此外, 面对商业银行针对中端以上客户的信贷服务已较为全面, 而未来消费市场中最具市场潜力的那部分人群却缺失相应的信贷服务, 这种现状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庞大客户群。

2.从服务领域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注重开发消费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地区, 填补商业银行难以服务到的地方。作为一类全新的金融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填补了长期以来在正规金融与地下金融之间形成的真空地带, 完善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3.从产品开发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吸收专业型的创新人才, 对消费金融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年龄段 (60后、70后、80后等) 的需求、不同职业 (教师、公务员、农民工等) 的需求及不同种类 (消费分期贷款、一次付清性贷款、家庭住宅修缮贷款、学生贷款等) 的需求, 以占领更多的消费贷款市场份额, 发掘出更多的消费金融的需求来。

4.从国际经验来看, 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体乃至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美国, 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用合作机构、储蓄和贷款协会, 甚至一些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 (加油站) 等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因此, 我们也应该向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机构方向发展, 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更适应消费金融多样化、短期化、小额化的特点。

5.从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贷款的消费类型都是目前网上消费最火爆的类目, 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考虑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本身积累的海量数据, 帮助其更好地判别消费者的信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更好地掌握消费者所贷资金的动向也有好处。

6.从业务流程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确保从个人提出申请, 到签订贷款合同, 再到最终还款的过程, 甚至包括破产拍卖, 都在完善的信用制度下进行, 并采取互联网等信息工具, 保证了消费金融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保证了消费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也保证了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及时实现。

7.从监管角度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 加大了它的经营风险, 科学适度的外部监管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在监管手段上应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监管;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 避免出现行业风险, 并在其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一定的规定, 但必须在加强创新与加强监管之间取得平衡。

8.从个人信用来看, 中国政府应积极介入和支持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建设, 在房屋贷款、信用卡贷款、完善法律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目标是构建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体系。政府不仅是消费金融的参与者, 而且还是消费金融的推动者, 推动消费金融的升级, 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否, 对发展消费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消费金融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政府应该为发展消费金融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其中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用环境, 以及未来消费金融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也应该给出一些倾斜和优惠等等。具体来说,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禁止歧视原则。只要是符合风险标准的借款人, 不管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性别、婚姻、年龄、国籍等, 都有权享受消费信贷, 任何歧视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将受到法律制裁。

2.诚实贷款原则。诚实守信, 是从事信用活动的基础, 也是从事消费信贷的必备条件。诚实守信的原则, 不仅要求消费者严格遵守, 而且要求贷款者严格遵守。

3.公正信用报告原则。建立完善消费信贷的重要一环, 就是要如实、准确地报告消费者的信用情况。

4.破产保护原则。所谓破产保护, 是指私人借款者在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 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 取得法律保护。破产保护的最大好处就是为借款者豁免一部分被贷款者索赔的资产, 允许其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清偿债务。

总之,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系统、社保体系、医保制度、教育制度及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 国民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 消费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这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提供了逐渐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丰富金融产品类别, 促进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消费金融创新时代的开启, 中国的金融改革将更加深入, 金融将更加稳定, 金融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 金融市场将更加充满活力。

注:2009年7月22日银监会公布并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2010-8-27.

[2]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何明明.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西南金融, 2010, (5) .

[4]廖理.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200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刘宁.印度消费金融实践及启示.金融发展研究, 2010, (4) .

[6]孙开亮.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世界经济情况, 2010, (5) .

[7]孙章伟.美国消费金融及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10, (5) .

[8]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2010-9-19.

消费发展 篇8

当前, 我们有些人的价值观还不端正, 以物为本, 而不是以人为本。除了生产经营领域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不惜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外, 有些消费者本身在消费生活中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大搞高消费, 奢侈消费。有的大搞炫耀性消费。在用品消费方面, 大搞奢侈品消费, 大肆宣扬所谓“新奢侈品”。这些社会现象都会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观造成重大的影响。为了真实地了解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其观念价值取向, 本文选取了湖南女子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总的样本数1, 000份, 有效样本950份。通过调查, 获得了一些女大学生的消费收据, 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统计收据进行分析。

(一) 月平均消费调查。

(见表1)

(二) 女大学生平均主要消费构成。

(见表2)

由此可见, 总体上来看, 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在多样性的消费结构中, 非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过高, 在外在形象塑造、娱乐消费及人际交往的消费与学习消费投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具有冲动消费、盲目消费、不环保消费、不可持续消费、赤字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等误区。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呈多元化状态, 消费行为的发起动机主要是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 而非对商品真正的需求, 体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冲动性、攀比性、从众性消费的误区。

二、当代女大学生出现消费观误区的成因探析

(一) 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给女大学生的消费带来了不良影响。奢侈消费的示范效应, 奢侈消费历来是人们道义上所不齿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认为:消费者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周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其中主要高收入者消费模式对低收入者的行为起着示范效应。这些参照群体往往是女大学生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 如歌星、青春偶像等。长此以往, 女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羡慕并渴望过上这种生活, 于是有意无意模仿他们的消费行为, 追赶时尚和潮流, 而自身又无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因而消费心理扭曲, 消费人格异化。

(二) 文化因素。

1. 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

享乐源自希腊语, 是指“获得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满足”。享乐主义将人生快乐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欲望的满足, 所以他们对幸福的诉求和价值导向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对物质的追求。部分女大学生在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虚荣心的作祟下, 用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讲排场、比阔气, 一味重视物质享受, 其消费往往超过自己或者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 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研究表明, 目前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90%以上来自于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网络、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 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将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念、消费的意义通过符号表达出来, 引导人们接受社会的消费观, 借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众传媒一方面传递给女大学生真实、可靠的有关商品、服务和劳务信息, 创造了流行和时尚影响和改变她们的消费观, 给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予以正确的导向,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 媒体制作者通过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创意和点子来夸大商品的作用和功效, 夸大了商品的符号价值, 煽动和侵蚀所有爱美女性的心, 刺激女性的消费欲望。

(三) 教育因素。

1. 学校消费观教育缺位。

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洞贫乏。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品质和消费行为习惯,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这就必须强调重视潜移默化和生活践履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和监督, 因而应该有其特定的内容。西方国家要专门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但是, 我国的高校教育一直将消费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物, 强调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忽视对她们进行消费观品质的教育培养。消费观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家庭教育存在弊端。

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基本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个体所接受并加以内化的消费规范、消费价值准则是以父母形成的消费规范、消费价值为主要参照对象之一;第二, 父母的思想、品德、习惯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 不知不觉地传给子女, 对她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与内容

(一) 消费观与消费观教育。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动, 是一种约束、一种观念、一种制度, 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作为消费主体的人怎样获得消费资料, 如何实现消费这一系列的消费过程, 体现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消费观是指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 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念、观念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观的基本范畴是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的自由与责任, 消费观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消费的观念正当性和如何实现消费利益的合理性。

(二)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的原则。

1. 适度消费原则。

所谓适度消费是一种既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又与个体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和谐的一种消费状态。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作了因果目的性的解释, 他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 也就没有生产, 因为如果没有消费, 生产就没有目的。”[4]当且仅当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单是基于其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 而且也基于人们自足的物质供应能力———也就是说, 他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满足自己的这些基本的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时, 其消费行为才能够同时获得经济和观念两方面的正当合理性。

2. 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统一原则。

消费是满足人需要的过程,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两大最基本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消费应该是物质需要和物质消费、精神需要和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它并不是禁欲主义的, 要求女大学生一定要过苦行僧似的生活, 也不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 而是既要重视物质需求和物质消费又要重视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 防止一个人一味沉溺于物质享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女大学生追求时尚新颖、爱美求美, 渴望一定的物质消费无可厚非。但是,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修养的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时代性代表, 是中国未来女性精英人才的奠基, 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3. 利于个人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的终极价值尺度, 一切消费活动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说:“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而其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 马克思所指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指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通过科学合理适度消费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 自由充分地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又把其他人的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条件, 用自己的发展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消费是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容。

1. 增强理性意识, 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

现代生活应该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协调统一的生活。女大学生一是要理性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 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的消费比重, 特别是智力性、发展性消费的比重, 加大消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 自觉抵制劣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提升消费层次和质量, 形成以生存消费为基础, 发展消费为主体, 享受消费为补充的合理消费结构。二是要养成理财习惯。要提高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提高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增强审美意识, 培养健康的消费心态。

有些女大学生以怪异为美, 她们过分追求新奇, 过于喜欢标新立异, 一味追逐所谓新潮、另类;还有些女大学生以享乐为美, 在生活上相互攀比, 追求高消费, 追求超前消费。柏拉图认为:“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和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 融成一个整体”。要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让她们明白外在美即形式美和内在美即内容美是对立统一的, 外在美需要内在美作为底蕴, 内在美需要借助外在美来展示, 只有当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一致, 才是真正的“美”。

3. 增强生态责任意识,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女大学生要增强消费生态意识, 明确个人与社会的消费对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重要性, 提高自己的消费责任感, 养成绿色的消费方式,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消费, 改变“一次性消费”等浪费性消费和不环保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风尚,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卷

[2] .尹世杰.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 1998-1-26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1卷

[4] .赵志毅, 王淳.高校消费观教育论[J].江苏高教, 2004, 1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篇9

传统的消费金融就是指“借钱消费”。随着我国居民对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消费金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它不仅指通过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供消费者使用, 还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提供在线场景服务。它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借贷双方, 还包括投资者, 生产者, 融资者。消费金融还具有打破即期消费束缚, 提供跨期消费服务的特征。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在改变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使人们根深蒂固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

二、我国消费金融现状分析

(一) 消费金融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相比较国外, 我们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也不够成熟。我国的消费金融是由消费信贷孕育而来, 主要精力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兴起阶段, 在这个时期, 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好转发生变化进而带来消费水平的增长;第二阶段是1997年~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第三阶段是2010年后G D P增长率趋缓但消费信贷规模却快速增长。

(二)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快、增长空间大

从2016年2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速从2011年的9.5%连续四年一路降低到2015年的6.9%, 中国的经济有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同时一些行业例如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三四线城市库存量过大, 连年的失衡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等待政府去解决。

我们发现截止2015年年底, 消费贷款的额度达到18.9万亿, 增速为22.7%, 其增长速度是其他类型贷款的1.6倍。消费贷款的额度却从06年到14年一直在增加, 增长率速度近几年也稳定在20%左右。由此,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消费在未来的10年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平均在50%, 而美国的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在80%左右, 我国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依然偏低, 同时也说明我国消费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当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转向消费的时候, 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金融服务对于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转型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消费金融成为加速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三) 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2016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他还在报告中指出,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要在全国进行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提高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有条件要消费,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消费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经国务院同意, 发布了加大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支持指导意见。

三、我国消费金融模式比较分析

消费金融市场的前景广阔, 我国的消费信贷的增长率高达20%, 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能达到20万亿元, 为了抢占消费金融万亿的蓝海市场, 各大金融机构在着力布局消费金融平台。

(一)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如个人住房按揭、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服务。传统的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的经营, 在消费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核心的竞争力。以下是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优点:

1. 网点优势。

网点能发挥线上线下服务综合平台优势, 通过线上营销导流客户, 线下配合落地, 提供综合个人金融服务。

2. 风险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30年来经历了经济周期变化, 发生了数以亿计的借款交易, 累积了宝贵的风控经验。

3. 产品覆盖能力。

商业银行不仅消费者向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教育等小额、短期消费贷款服务, 还向消费者提供住房分期、住房抵押等等大额、长期消费贷款。但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也存在缺陷。

第一, 具有同质化的倾向:多数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类似, 针对的客户群体相同,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 重复授信:随着各大商业银行争抢客户源的竞争愈演愈烈, 商业银行忽略按照严格的程序向客户办理消费贷款, 存在同一家银行向同一客户办理多张信用卡, 多家银行向同一客户办理多张信用卡的现象。

第三, 申请手续繁杂, 时间长: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小额消费贷款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办理的手续要完全合规, 这显然降低了贷款的效率, 给急需小额消费贷款的客户带来了不便。

我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主要通过银行和客户办理, 客户可以提出想银行提出消费贷款申请, 接下来银行审核客户提出的消费贷款申请, 符合申请条件的银行会在一定的期限范围内把贷款发放给客户, 客户拿到贷款之后可以用于自己的意愿消费, 客户还款的时候可以采取一次性还清贷款、也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还清贷款。

(二) 持牌类消费金融公司

1.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分类。

从股东背景来看, 可以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三类:

第一, 银行系: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由银监会批准设立, 是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的发起人即主要股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成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 银行的消费信贷业给客户办理的消费贷款主要集中在20万元以上, 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金融贷款额度较小, 期限短, 贷款手续简单, 审批速度快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刚好弥补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

第二, 产业系: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指主要出资人是非金融企业, 例如海尔消费金融股份公司的第一出资人是海尔集团, 这些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金融能够扶持主业, 以寻求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在提供家电分期贷款时给客户提供优惠的利率, 这样可以大力的增加海尔家电的销售量, 从而提高利润率, 减小库存压力, 同时又能搜集到客户的消费行为数据, 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

第三, 电商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不同于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 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使主营业务和金融业务结合的天衣无缝, 例如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苏宁电器有线上和线下供应商平台, 拥有海量的的消费者数据和信用分析, 拥有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和物流配送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可以很好地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级打分, 可以严格控制风险。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明显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能使电商零售企业增加客户的忠诚度和粘性。

2. 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模式。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

第一, 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 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过程中, 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合作商户。

第二, 由消费者直接向公司申请贷款, 在完成审核后, 贷款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提供的银行账户里。

(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这一部分提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同于上面的电商类消费金融公司, 这一类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还未获得国家的牌照支持, 属于创新类的消费金融服务。目前把互联网消费金融类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而设立的类信用卡产品, 该产品可用于购买平台商家商品, 具体例如京东白条、花呗、借呗;第二类主要通过场景映射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 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 具体例如分期乐、人人分期、装修分期、旅游分期等。

1. 电商消费金融。

电商消费金融依托自有消费场景, 用户在电商消费平台提出信贷消费申请后, 电商消费金融公司审核用户申请后, 用户就可以直接享受产品或服务。

电商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是一个闭环运营模式, 它比较重视在线消费场景的塑造, 又由于电商自有的销售渠道, 能够提供小额便利、匹配交易额度的服务, 这样能够明显简化申请贷程序。例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花呗、借呗与京东白条等。

2.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 (P2P平台) 。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 (P2P平台) 主要针对大学生或年轻群体, 比如分期乐、人人分期、宜人贷等。从学生时代培养用户的信用消费习惯,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服务场景, 从最开始的只提供在线分期购物与小额现金借款服务, 相继推出将消费场景拓展至线下的商户版, 覆盖更多的线上线下校园消费场景, 未来还将继续渗透到教育培训、出国留学、租房、买车、结婚等各方面, 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消费金融服务。

3. 常见消费金融模式贷款额度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属于小额度贷款, 商业银行最高限额为50万元, 最低为2000元;消费金融公司信贷额度2000元~20万元, 互联网消费金融贷款额度跨度比较大, 电商消费信贷大多只提供自家平台消费贷款, 最高额度为1000元, 这些常见的消费金融企业都在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在信贷额度互相补充, 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消费信贷体系, 未来也可能出现各种消费信贷方式互相合作的局面。

摘要:消费金融作为消费的“助推器”, 在消费市场开发、消费渠道拓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消费金融概念没有真实反映消费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消费金融的新内涵是对传统消费信贷理论的一种创新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 并进一步对我国消费金融模式做比较性分析。

关键词:消费金融,消费,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彬, 王希平.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06:47-54.

[2]张学江, 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11:35-43.

[3]王江, 廖理, 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10, S1:5-29.

[4]廖理, 张学勇.首届中国消费金融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10, S1:153-160.

[5]汪洋, 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01:4-9.

[6]许莎雯.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01:51-57.

[7]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05:97-101.

[8]刘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 2013, 01:38-42.

[9]龚晓菊, 潘建伟.我国消费金融的SWOT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 04:34-40.

践行科学发展,引导绿色消费 篇10

一、科学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 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社会的需要,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等因素, 对有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产品和劳务进行消费的一种现代新型消费模式, 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它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 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平衡中实现需求的全面、持续与最大化满足。国际上对绿色消费有“5 R”原则, 即: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R e d u c e) ;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 (Reevaluate) ;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Reuse) ;分类回收, 循环再生 (Recycle) ;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Rescue) 。我国消费者协会认为, 绿色消费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内容上,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 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在消费观念上, 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三、科学发展和绿色消费的关系

(一) 内涵上有趋同的地方:

科学发展倡导的以人为本,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绿色消费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科学发展。坚持绿色消费不是盲目扩大消费, 也不是抑制合理消费, 而是要把消费引导到有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轨道上来。

(1) 绿色消费就是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绿色消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2) 绿色消费就是要提倡合理使用资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耕地、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绿色消费就是提倡消费以自然资源的可承受能力为限, 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或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

(3) 绿色消费就是要提倡和追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消费,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 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绿色消费就是要使消费者增强环保意识, 提倡绿色环保型消费, 从而引导绿色环保型生产, 使这一理念贯穿在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

(二) 绿色消费又可以推动科学发展

(1) 绿色消费可以引导科学生产。绿色消费是通过促进企业改进技术、优化管理、追求质量, 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促进对污染治理设施、生态保护技术的开发, 从而创造出当下的和持久的绿色商机。绿色消费还拓展和丰富了消费空间, 创造更多样的消费需求, 从而开拓了经济发展的新的契机。绿色消费选择可以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 刺激生产领域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同时, 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 会不断降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成本, 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促进经济科学健康发展。

(2) 绿色消费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建立低负荷、高效率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 必须提倡绿色消费, 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 将生态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做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四、如何践行科学发展, 引导绿色消费

(一) 绿色消费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 政府要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 认证工作, 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策, 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对于政府自身而言, 要带头节能减排, 推行政府节能采购, 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则要强化减排的社会责任, 树立低碳经营的理念,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公民而言, 要自觉改进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使低碳成为一种文化。

(二) 加强宣传教育, 推动绿色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是实现低碳消费的不二选择, 是引导低碳生产的直接动力。一要加强低碳生活宣传。低碳生活倡导的是一种公众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 对于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群众去实践低碳生活, 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 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理解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帮扶。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 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政策机制, 建立、健全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切实支持低碳化产业发展, 运用经济、政策杠杆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对“低碳”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 研究开发新技术, 为落实绿色消费观念提供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 也是落实绿色消费观的基础和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 打造资源节约型产品, 降低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要改进生产工艺, 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要开发更多的新能源产品, 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产品, 鼓励企业生产能效高、易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倡导企业实行简单包装, 并采用符合“可循环”或“可降解”要求的绿色包装材料;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 加强法制建设, 为落实绿色消费提供保障。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是全面落实绿色消费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做到依法对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质量低劣、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产品生产消费, 控制过度包装。各级政府部门要抓紧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适度开发能源等地方性法规规章, 重点解决环保管理体制不顺、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增强环保执法的有效性。

(五) 开展消费者教育, 全面提高绿色消费的自觉性。

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越加增大, 这样, 势必造成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 致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更进一步推进消费者教育工作。通过消费教育, 可以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增进消费者的消费科学文化知识, 给人们的绿色消费提供科学、健康、有益、合理的指导。要引导人们摒弃落后的消费方式, 提升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社会进步, 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把绿色消费理念贯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消费者培养成聪明、自立、自觉的绿色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07 (10)

[2]、邵琦俊、蔡宁.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方式[EB/OL].http://www.zt.zj.com/f/xinxiaofei/0/151507.html, 2007-07。

[3]、赵蕊.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消费, 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 2004。

[4]、李秀荣.科学消费与农村市场开拓[J], 《消费经济》, 2002 (2) 。

[5]、吴孝政、孟红波、吴璟.刺激消费与改善消费环境[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 (5) 。

关于发展我国绿色消费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发展;绿色消费;思考

绿色消费是一种蕴涵着保护环境和健康生活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倡导和发展绿色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绿色消费是时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消费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性消费新潮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进入小康水平,提高消费质量成为居民新的消费需要,绿色消费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绿色消费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要素——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的法宝;一些企业已按照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逐步按环境标准化实行清洁生产,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对绿色消费的政策指引——为了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如制定和推广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绿色信贷政策、出台绿色消费补贴和资助政策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營销技术绿色化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中自觉地采用绿色营销技术开展营销活动

2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窘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消费有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特点。随着绿色观念逐步推广,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上的优势,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的活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求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虽然绿色消费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环保意识及绿色消费观未成型。由于全球经济都在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认可,就是因为它的生产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小。通过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造就了绿色的原材料生产和加工、高新的技术科技为手段,因此从生产成本来看,相较于其他产品,绿色产品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由于它的生产需要高投入,所以价格比较昂贵,而绿色产品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是成正比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说:只有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绿色消费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得力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如今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处于中、低等的初级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高,更谈不上绿色消费。由此看来,我国的消费水平较低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发展。

2.2 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模式紧密相关,而相当一部分绿色产品的消费,最终受益者是公共资源环境,诸如无铅汽油、无氟冰箱等,这类产品的绿色消费水平受到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的影响。一般说来,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是靠市场自然生长的。其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影响。

近些年来,一些人抱着“环保是政府的责任”的观点,认为环保由政府负责,与个人无关,做着破坏环境的各种非理性行为。由于国内对环保意识的淡薄,认为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生活就无关紧要,所以对绿色消费的观念只处于较低层面的理解和实践。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形成主动、科学的辨别和选择,消费仍然比较盲目。例如: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华。

2.3绿色消费市场不健全,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流通—消费构成了产品流通交易的过程,由于我国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品流通渠道也不够流畅,对于绿色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了绿色产品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再到消费者购买及推广整个流通过程都还不完善和健全。

另外,由于认证及质量监督的不力,加上真正的绿色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成本都很昂贵,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企业滥竽充数,大量生产、经营非绿色产品,靠价格低赢得市场,同时使真正的绿色高价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3 发展我国绿色消费的对策及建议

3.1 强化绿色采购,促进绿色产品生产

政府采购在国家财政性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政府绿色采购对促进绿色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政府绿色采购。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日本政府绿色采购以政府的购买力为依托,通过签订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的合同,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政府绿色采购需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评判公共货物及服务采购的章程,它要求公共货物与服务采购要把好绿色环保关,必须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二是评判公共工程采购的章程,它规定公共工程采购必须有环境考核因素,必须符合环境标准并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材料。巨大的购买力向绿色产品倾斜,促进了绿色产品的生产。

3.2 构建绿色产品标志,引导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

绿色产品标志是政府部门或有关公共民间团体给符合绿色技术要求的产品颁发的一种环保标志,以此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在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指标上都符合绿色标准,它是绿色经济走向法制化的重要特征。绿色标志是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的重要信息,企业通过绿色认证取得绿色标志,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严格规定设立绿色认证机构的条件及程序,规范绿色认证的执行过程,建立便捷的绿色产品查询途径,以保障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实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3.3 构建绿色消费激励制度,促进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

绿色消费激励制度是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的助推器。绿色消费激励可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措施予以实施,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消费激励措施,如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节能补贴等,有效地引导了绿色消费发展,特别是新一轮节能减排产品扶植、新能源汽车减免税和阶梯电价等政策的推出,更显示出国家力推绿色消费的决心,也有力地促进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3.4 构建消费者绿色责任制度,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来看,一般把消费者视为应受法律特别保护的弱者,对其权利的规定比较多,而很少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在当今资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法律不仅应该尊重消费者的消费自由和权利,还要强调消费者对环境、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国不仅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应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度。从绿色消费角度而言,消费者的责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应当选择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消费者对其过度消费、奢靡消费的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二是消费者在产品使用后或消费行为完成后应不造成环境污染,消费者对其任意丢弃消费后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学敏.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消费发展 篇12

同时,迅速发展也带来一定的隐忧:蚕茧和蚕丝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一些地区优良桑、蚕品种和配套养蚕技术推广的力度不够,局部地区流行蚕病;茧丝绸加工还比较薄弱,技术创新的基础和能力较低;蚕桑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几乎还是空白;蚕种场建设滞后,蚕种生产能力和良种繁育水平跟不上生产发展需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状态不令人乐观,单一的外向型市场使得行业的风险系数增大;产品供大于求的风险将对产业构成致命打击。为避免广西区蚕业重蹈此辙,笔者在此作了点浅显的初探与思索。

1 促进桑蚕茧丝业产品消费的发展

消费是指为了满足当前需要而购买物品和劳务的私人支出,蚕丝业产品消费即指消费者为了满足需要而购买蚕丝业产品的私人支出。蚕业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1.1 桑蚕业产品价值的实现遵循商品供求经济规律

供求规律是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及其同商品价格的关系的规律。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供求关系变化遵循供求规律,其平衡的动力来自价格。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但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却影响着价格对价值的背离程度。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社会所提供的商品超过社会的需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商品只能按照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较低的商品价格具有抑制供给、刺激需求的作用,从而使供给和需求逐渐趋于平衡。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社会所提供的商品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商品就必然按照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较高的商品价格具有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作用,从而促使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逐渐趋于平衡。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是一客观的经济规律。蚕业产品需通过流通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者、经营者的收益,此过程必然遵循客观的商品供求规律,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因此,要获得较高的收入,需以较高的价格至少要高于产品本身具有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要维持蚕业产品价格的增长或相对稳定,需保持市场对蚕业产品的需求量大于或等于供求量,由于广西桑蚕业正处于迅猛增长的态势,要维持价格的相对稳定,开拓蚕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已势在必行,也就是说,蚕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是桑蚕业发展的驱动力,促进蚕业产品的消费是我区桑蚕业持续稳定增长的保证,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1.2 促进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建全国内外茧丝市场体系, 疏通流通渠道, 以利于茧丝价值实现, 以利于蚕茧消费的增长

开拓建全国内外茧丝市场是我区蚕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是由国内外茧丝市场现状及茧丝价值实现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我区蚕茧产量已达全国的30%,而茧丝加工能力薄弱,大半靠流通到省外加工,省外茧丝企业产品的流通好坏当然直接影响到我区蚕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整个中国茧丝业市场呈现外向型特点,中国的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把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向印度、巴西、东南亚和中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印度在五个主要传统产区开展了五年期的“全国蚕丝工程”,总投资约7亿美元,成为稳居我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生产国。泰国虽然每年只有800吨生丝的产量,但政府每年拨付研究经费400万美元进行研发,形成国际闻名的特色泰绸,对我国茧丝绸业构成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茧丝业市场价格的起伏波动较大,致使国外不少商家措手不及,打击了其积极性,有的甚至超过了其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承受力,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茧丝业的形象与市场。主要进口国印度对中国的依赖也逐渐转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新科状元的广西蚕茧业,其命运当然与中国茧丝业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国际茧丝市场格局的微妙变化,面对西部蚕茧量的迅猛增长,国内外茧丝市场的开拓已是趋势所需,作为蚕茧大省的广西当然也是市场开拓的重要受益者。

1.3 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发挥其市场占有优势

品牌是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可以用一种符号表示,消费者凭其与其它产品、服务或组织加与区别。品牌是长期利益的连接口,具有溢价功能,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可以体现在消费者、供应商、订货商、服务商、员工、人才、技术、资金的流向等诸多方面。完全相同的运动服,贴名牌比没有品牌的价格高出几十美金;有合作商可以只获微薄利润甚至无利润与名牌企业合作,为的只是靠对方的名牌为自己赢取消费者的信赖;同样,名牌企业可以更好地留住人,留住人才,甚至可以适当降低薪资,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性质,品牌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科研机构也更愿意将自己的新技术新成果以名牌企业为依托投放市场;资金也如此,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更多关注的当然是名牌企业。品牌的诸多溢价功能有利于其占有市场,品牌的成功建立对市场的占有具有绝对作用,尤其在行业市场低迷时,名牌产品能占有相对多的市场份额。

1.3.1 准确定位市场

在品牌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当中,要让消费者记住,品牌的差异化内涵显得尤其重要,即要有自己的内涵、特色、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地位。一个品牌要成功,首先得作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企业要明确它只为一部分人服务是一个关键,任何行业最终的稳定状态是垄断竞争,就是有限选择,各有特色。一个行业可以分为三层,主流市场(面最广、最大众化的产品),次主流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差异化),还有非主流市场(服务于金字塔尖上很少的一部分人),每一个细分市场又可以再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有限选择,意味着品牌总是针对某一个子市场来特定消费群体的,同一个品牌它不可能是万能的针对所有的消费人群,只能是某一身份,地位,爱好,品位,或者是时尚的代表,消费者通过该品牌产品的消费来强化自身的定位,找到一种归属感,也只有如此,消费者才有可能成为你的忠诚消费者,品牌的建立也才能走向成功。

1.3.2 向目标市场卖思想

我们可以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卖三种东西,即产品,服务和思想。在作好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以后,明确了品牌为哪部分人服务,再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使产品成为这部分人的首选,达到不战而胜的境界,事实上,真正的强势品牌毫无例外都是在卖思想,而不仅仅是反复强调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也不仅仅是卖服务,毕竟服务是可以模仿和超越的。在定位好品牌的思想理念之后,所有的宣传、员工和配套体系都要围绕该理念操作。

1.3.3 以价值诉求作品牌沟通

品牌靠产品的独到价值赢取消费者的选择。要明确产品的价值所在,明确产品的特点、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该优势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实现价值,让消费者明白该品牌能为他带来的价值,能为他解决其最关心的问题,以致让消费者别无选择。

1.3.4 注重产品创新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广告宣传只是表面功夫,要想长久不衰,还得依靠后台的准备工作,将大量人力资金投入产品创新,做好市场调研,寻找创新源泉,将创新源泉定义的产品研制出来。从初级的依靠市场宣传所营造的品牌逐渐往产品创新转移,依靠独到的产品价值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最终实现依靠品牌来建立竞争优势。

1.4 着力创建蚕丝被、茧丝绸名牌,促进广西桑蚕茧丝消费量的增长

1.4.1 蚕丝的绿色保健性能决定了其产品的市场所需

蚕丝纤维的生物化学性能和人体卫生保健功能是其它任何纺织纤维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由蚕丝本身所固有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子结构所决定的。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木薯蚕丝等)是一种蛋白质纤维,它含有丝氨酸、赖氨酸、天门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上大多含有亲水性的基团,因此蚕丝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蚕丝的蛋白质和人体皮肤的化学组成近似,与皮肤接触时感觉柔软舒适,无异物感。此外,蚕丝纤维中的色氨酸和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可防止皮肤遭受过多的紫线侵袭。蚕丝的诸多绿色保健性能决定了其产品的使用非常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符合绿色产品的需求发展趋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相信,绿色产品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未来的绿色产品市场会逐步扩大。

1.4.2 创建蚕丝被名牌,有利于广西蚕茧的消费增长

蚕丝被的兴起适宜于广西蚕茧的消费,并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蚕桑比较效益较高,加上气候、人文政策等的影响,近年来,广西蚕茧产量迅速增加,东部蚕茧产量的减少量与西部的蚕茧增加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全国蚕茧消费市场显得有些滞后,开发耗丝量大的产品已是市场所需,蚕丝被的兴起正好弥补了这一市场空缺,也更利于广西茧丝的消费。首先,蚕丝被对丝质量的要求略低于丝绸的要求。广西因历史、气候、发展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茧丝总体质量不够高,要制出高质量的丝绸难度较大,蚕丝被更适宜目前广西茧丝的更多消耗。其次,蚕丝被耗丝量大,也刚好与广西茧丝的迅速增长趋势相吻合。再次,蚕丝被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暂且不说国外市场,就国内来说,我国十三亿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四亿多,目前人们使用的大多是棉被,蚕丝被才刚刚兴起,只是在苏州一带被人们普遍接受,对于蚕丝被来说,我国的被子市场还是一块广袤的处女地。

蚕丝被制出来了,也只有被子到达了终端客户我们的茧丝收益才能真正实现,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流通领域取胜,名牌起到了关键作用。打造蚕丝被名牌成了我们的首选。首先将我们的消费者人群定为中段人群,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又比较关心自身健康的这类人群。大力宣传,让其目标人群明白蚕丝被的优点,让其明白蚕丝被是天然的蛋白质产品,它可以让皮肤自由地排汗、分泌,保持皮肤清洁,令人备感舒适,具有良好的恒温性、排湿性及透气性,轻软、贴身、冬暖夏凉,舒适宜人,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让其明白,蚕丝被的使用等于在为自己的健康在加分。当一个真正关心自己身心健康的人,如果从潜意识里接受了这种产品,那么想让他不买都难。当然,品牌的打造,关键还得看质量,宣传只是一个表面的短期的行为效应。为使我们的蚕丝被品牌生命力长久不率,技术创新是关键,毕竟,现在的蚕丝被确实存在不少缺点,容易板结,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移位,丝绵糅合变形粘在一起,导致被子厚薄不匀,直接影响其使用。这些缺点会影响消费者对蚕丝被的接受程度,不利于我们的市场开发。在宣传的同时,加大技术科研投入力度,解决现有蚕丝被的缺点问题,并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新种类,以达到高起点引领蚕丝被产业发展的目的。

1.4.3 创建茧丝绸名牌,促进广西蚕茧的消费增长

高端品牌的出现已成为市场格局变化的趋势所需,越来越多的所谓奢侈品牌虎视眈眈的瞄准中国市场,国内高端消费者已经成为国际大牌的忠实顾客,然而,我们的国际品牌在哪里?我们有理由有底气说,未来的丝绸国际品牌将诞生于中国。这是由其历史及文化积淀决定的。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中国丝绸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积淀的人类文明是其它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经过精练加工过的蚕丝晶莹光润、轻盈柔软、华贵飘逸,从古至今都被奉为纤维中的珍品,被人们誉为“纤维皇后”,而用其织成的丝绸是奢华与品位的象征,欧美人士把丝绸视作“软黄金”。由于丝绸是动物蛋白纤维,是生态学非污染的天然纤维,对人体有着极好的养护功能,故又有人体“第二皮肤”之美溢。蚕丝分子独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丝绸具有很好的散热与保暖功能、吸音吸尘耐热与抗紫外线等功能,其功能性与时上感符合国际服装服饰消费追求舒适、环保和健康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国内丝绸消费在整个服装品类中还不到0.2%,这意味着丝绸业在国内蕴涵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且仅仅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及加工大国,缺乏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丝绸品牌,国内的消费也是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真正高品质、新概念的丝绸品牌所具有的众多优点,如防绉抗缩、绿色环保、营养护肤等还不为众人所知,需要加大宣传,特别是要加深目标群体对丝绸优点的映像。目前市场稀缺的是针对高端消费人群的知名丝绸品牌,需要打造的当然也是知名品牌,丝绸的消费不仅仅是舒适、保健性能的消费,更是一种无形的消费,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代表。

要制造高档丝绸,茧丝质量当然是关键,然而我区茧丝质量总体不高。尽管横县已生产出5A级生丝,但并不能改变目前茧丝的整体现状。由于历史等原因,产业链后端蚕茧加工能力不足,茧丝生产工艺落后。如此现状,要打造知名丝绸品牌还得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结合当地特点,作好科技攻关,提高茧质,招商引资,与东部合作,吸收资金与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整合企业实力,为有实力的丝绸企业提供优质茧丝原料。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蚕业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有了优质原料基础,有了深加工技术的进步提高,在加之宣传策划,高端丝绸品牌的问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当然,丝绸名牌的问世,将会吸引国内外高端消费人群,一旦成为其品牌的忠实消费者,优质茧丝的消费市场便相对会稳定,优质蚕茧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广西蚕茧随质量的提高也会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

1.5 开拓蚕桑副产品消费市场, 降低桑蚕业市场风险, 促进我区桑蚕产业稳定发展

综合利用桑果、蚕沙、蚕蛹、蚕蛾、桑枝条等副产物,开发附加值新产品,延伸桑蚕业价值链,促进蚕农亩桑收益的增高,有利于降低蚕农的市场风险,有利于桑蚕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当茧丝畅销的时候,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可以为蚕农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当茧丝市场低迷的时候,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可以对桑蚕业的稳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蚕农们通过蚕桑副产物的利用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不至于亏本,不至于因茧丝市场不景气就砍桑,一旦市场好转又得重新种桑。除成本损失外,再次种桑带来的时间滞后,对于桑蚕业的复苏回升极为不利,甚至会因此使蚕农失去市场先机。也就是说,在非常时期,在茧丝市场低迷之时,副产物的利用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让蚕农保住桑树,保住茧丝行业再回升时的市场先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尤其是桑枝的综合利用价值极高,而且资源丰富。桑枝食用菌及桑枝制板的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不错。2007年我区桑园面积已达13.47万公顷,按每667m2面积的投产桑园夏伐枝条750kg计算,每年约有150万吨的桑枝条,桑枝资源之丰富足以可见,直接用去燃烧很不经济,有不少甚至留在地头自然腐烂,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倘若将桑枝粉碎栽培食用菌,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每667m2面积的桑树枝可生产菌袋1000个,每个菌袋产菇1.5~2.0kg,按2元/kg计,每公顷桑地可增加收入4.5~6.0万元,几乎与蚕茧收入对等,可见,桑枝食用菌产业,成本低,效益高,并且生产开发投资周期短。生产食用菌后的废包可直接投地头做肥,实现元素回归,生态循环,利于环保。另外,将桑树条碾碎成小切片,再经过一系列加工,用处不大的桑条就变成了光滑坚实的木板,属于中密度纤维板,不仅能做漂亮的家具,还能用于房屋的装修。而且随城市的发展,家装市场增长很快,从规律来讲,过个八年,过个十年装修就不行了,一个是已经旧了或者说不时髦了,感觉不满意了,有可能要重新装,随房地产发展时间长了以后,积累量非常大,这边有新房子,那边有老房子,不断地滚,因此装修市场前景可观,桑枝制板作为一种环保制板总会有机会,应该说消费潜力巨大,特别是待转基因生物制板研发出后,其常温、常压、无化学添加、无污染的特点会很受消费者欢迎。

2 依靠科技,促进新领域、新市场的开辟,实现未来我区桑蚕产业的全面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桑蚕产业革命靠的仍然是科学技术,未来桑蚕产业链的新延伸仍然离不开科学技术。从过去传统的发展规律来看,桑蚕业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衰退,从发达国家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解决贫穷地区的温饱问题,就业问题,历来似乎是穷人的专利。我们相信,科技,有一天应该会改变这一产业的命运。随着生物基础性研究的深入,桑蚕业依靠科技的力量将会实现其产业的提升,将会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这不,基因组计划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家蚕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也于20003年11月绘制完成,并于20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发表,这一先机由我们中国人而占领,是国人的骄傲。基因组计划是未来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是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我们期待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到那时,功能基因及其作用机理作用方式都已研究得比较透彻,桑蚕育种及新产品的研究便会很有针对性,便会据市场的需要而有的放矢。

即便是如今,桑蚕业在食品、营养品、保健、美容、医药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生物制药、科研工作等领域,家蚕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反应器,其氨基酸与人体的氨基酸基本相同,个体大小适宜,在转基因技术中操作方便,易饲养,比起牛、羊等成本低得多。在蚕体上可生产多种生物产品,如,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外延基因,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有生产农药降解酶的表达系统,生产动物激素的表达系统以及正在研究开发的几百种可利用的外延基因表达系统。在医学上,蚕丝作为功能手术缝合线、人造肌腱、人造皮肤、伤口处理、组织工程支架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美容方面,绿茧中可以提取一种抗氧化的美白物质,在日本已有开发应用。近来,有报道新加坡生物物理专家刘向阳在超级蚕丝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可能将进一步推进蚕丝在生物、功能材料,宇航、防弹等国防上的开发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桑蚕产业新领域新市场的开辟,相信,作为蚕茧大省的广西,其桑蚕业会突破传统的发展趋向而形成广西特色的新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潘中华, 贡成良, 甘小兵.世界桑蚕业的发展对中国桑蚕业发展的启示.广西蚕业, 2005, (1) :24~27.

[2]著:木下晴夫, 译:屈达才.中国广西蚕丝产业现状及分析——对广西部分农村蚕桑生产水平和缫丝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广西蚕业2007, (4) :1~7.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乳中免疫球蛋白下一篇:静-动结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