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创作(共12篇)
群众文艺创作 篇1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文化建设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正确导向, 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城乡基层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艺精品创作工作, 要体现正能量、传达真善美, 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要以地方特色文化、地方发展实践为创作源泉;以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为创作目标。
然而, 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当前的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首先是创作人才匮乏。艺术素养高、群文活动经验丰富的老文艺工作者队伍有散失之虞, 青年人才只占基层文艺创作队伍中的较小比例, 一些作者因缺乏创新意识和艺术修养, 其作品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是创作环境不佳。长期以来, 很多地方在群众文艺创作上投入不足, 缺乏群众文艺创作扶持经费、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培训经费、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经费。基层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大多都是非职业的创作人员, 他们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 接触社会范围比较小, 缺乏交流和专业上的提升。同时, 创作观念落伍也是重要原因。一些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安于现状, 知识更新缓慢, 特别是在群众对文艺作品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 一些创作者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创作出来的作品群众很难接受。在群众艺术部门, 很多文艺创作人员有时因急于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 不能沉下心来创作出高质量作品。
面对当前严峻的创作形式, 应如何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 促进群众文艺创作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推出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作品。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基层群众文艺作品应具有内容形式接地气、传播范围广、亲和力感染力强等的特点。丰富的群众文艺作品是开展好活动的基础, 当前有必要认真研究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厚植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土壤, 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呈现活跃繁荣的生动局面。
二要培养文艺创作人才, 夯实文艺创作基础。繁荣文艺创作,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面对群众文艺创作人才的断层, 建设一支有才情、有活力、接地气的文艺创作队伍是当务之急, 应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手段, 不断充实业务人员队伍。同时充分整合文艺资源, 通过引入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学校的艺术人才乃至区域文化名人, 增强文艺创作实力。另外, 还要积极发挥业余文艺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的创造力, 为他们提供文艺创作展示交流平台, 激发群文创作活力。
三要增加投入, 改善文艺创作条件。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文艺精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增加对文艺创作的投入, 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点题材创作生产的投入, 要从文化投入、阵地建设、营造环境等方面入手,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培育精品, 全面提升文艺创作的质量。
四要健全文艺创作机制。在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 要制定考核指标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措施。面对目前群众文艺创作付出大、回报小、报酬少、待遇低的现状, 要拨出专款, 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实行奖励, 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打破年龄、学历和身份的限制, 对一些德艺出众的文艺人才应破格提拔使用。要创新学习培训机制, 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创作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文艺新人到院校深造, 定期举办文艺采风活动, 以拓宽创作者的视野, 加强文艺作品的交流和展示
五要鼓励文艺创作者下基层。为了创作更加鲜活动人的文艺题材, 群众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基层开展文艺采风活动, 争取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展示福建发展成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或者从基层寻找最能反映最基层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 如开展“一市县一歌”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搜集一些在群众基层反响强烈的作品, 这些从基层中来的歌曲, 风格多样, 时代感强, 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既展示了各地的人文风情, 更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六要创新创作形式。群众文艺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要能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要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往群众文艺创作的形式主要就是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等, 虽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但是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新意。为此创新文艺创作的形式也至关重要。小戏小品就是目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新形式。它生动鲜活, 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 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 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 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说群众想说的话, 讲群众能懂的话, 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群众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 也是培养文艺人才的必由之路。基层和实践是锻炼队伍、成就人才的沃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基层、深入实践, 热情投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 把文艺创作活动与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的群众发展主题结合起来, 在基层中积极参与、勤于汲取、善于积累、关注现实、潜心创作, 增强对艺术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在群众中锤炼作风、增强能力、提升境界。
摘要: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毛泽东曾指出,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 只有联系群众, 表现群众, 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 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应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群众文艺创作中要坚持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 探索建立文艺服务群众的体系和机制, 多创作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 要坚持以群众为评价主体, 制定科学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文艺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经得起群众和市场的检验。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进行了粗浅论述。
关键词: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参考文献
[1]张伟.如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J].大众文艺, 2013 (10) .
[2]肖丁城.浅谈山区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05) .
[3]范静莹.浅论群众文艺创作[J].大众文艺, 2009 (06) .
[4]张敏.浅谈群文舞蹈创作及表演心得体会[J].大众文艺, 2012 (08) .
[5]王绍波.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36) .
群众文艺创作 篇2
作为业余文艺创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坚持“三贴近”,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鲜活的实践中挖掘素材,要强化创作意识,注重本土文化特色,潜心创作,创作出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精神风貌、表达群众心声、为群众所喜爱的作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白莲蓄能电站,武英路建设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同时,要树立精品意识,推进文艺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德艺双馨。希望多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展现作品的平台,如组织文艺采风活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文明素质;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处理好立足本土和走出本土的关系,打造富有罗田特色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文学创作要更加多样丰富,要求文学艺术创作必须多出精品力作,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佳作。
罗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创作中要突出特色。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促进文艺创作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力度,积极发现、扶持、培养新的人才,研究制定具体的办法推动多出新人、多出大家。
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文学艺术创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制定政策,提供条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创作文艺精品,为繁荣文艺创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全县文艺界的团结和谐,不断推动我县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艺创作;组织管理;宣传工作作为我国文化与艺术事业的基础与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途径,群众文艺创作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部分地区的群众文艺创作出现了创作人群老龄化、作品内容狭窄影响力低、作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履行繁荣与发展群众文化这一光荣的使命。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文艺创作应当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基础,争取在文化范畴内的更大程度上地创新与繁荣。
1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群众文艺创作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作品的总量也较少。究其根本,上述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整体规律与特征不无关系。完善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首先应当较为细致地对其内在规律与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归纳。
(1)群众文艺创作的业余性。群众文艺创作,顾名思义是指非专业人员所开展的在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业余性创作,即专业创作活动与群众创作活动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广大的群众业余创作者利用工作与生产中的启发作为其创作的灵感,在本职工作之余通过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作品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众文艺创作的艰苦性。
(2)群众文艺创作的多样性。群众文艺创作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业余爱好与创作倾向都不尽相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使得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了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群众文艺创作者的作品创作深深植根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作品反映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形成了其文艺创作“杂”的特性。
(3)群众文艺创作的分散性。业余文艺创作者来自于社会工作的各行各业,其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行业中文艺创作者的比例与数量都十分不均衡,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分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
2群众文艺创作组织工作的原则
首先,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以正确的导向与方针来开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过程,要兼顾文艺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力求让群众文艺创作者能够以多重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在艺术性与思想性均有较高深度的作品。其次,应当把握好不同题材作品的总体比重,要突出宣传的重点,以“五个一工程”为建设核心,落实好重点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工作;在其他题材选择上,对于内容与形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也要大力弘扬、鼓励相关的作品创作。对于群众文学艺术作品的效益问题,应当统一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客观上激发群众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热情。有鉴于此,相关管理机关应当改革内部体制,促进管理机制创新,发挥好组织工作对群众相关经济利益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作品,还应当有鼓舞人、感化人的社会效益,在这一方面也需要相关的组织工作下足功夫,加大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协调式发展。
3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措施
(1)融入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文学艺术的创作首先应当符合时代主旋律的要求,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这一标准,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五个一工程”建设指示的要求进行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针对群众的文艺创作,也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指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目标,积极鼓励文艺创作者创作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具体内容上应当体现出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表达出基层人民群众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朴素的小事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摒弃与鞭挞假恶丑的现象。让人民群众在观赏或阅读相关作品时,能够受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以积极的心态与面貌去面对生活、感悟和谐社会之美。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方针。文艺创作者应当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为铺垫,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色彩,积淀作品的感情基础。文艺作品的对象要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与深厚的民间底蕴,做到品种与题材的多样化,风格的质朴化。对于歌曲、曲艺作品,在表演者的选拔上要着重吸引基层群众与基层剧团的广泛参与,通过真实的表演效果,将家长里短的朴素小事演绎出生动感人的效果,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取得强烈的情感共鸣。生活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而人民群众正是艺术之美的发现者与缔造者。群众文艺创造者的作品创作,自然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其作品的服务主体与表现主体。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鲜活的实践组织工作指引好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为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3)鞏固与发展群众创作队伍。群众文艺创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导向指引。因此,对于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来说,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尊重并发扬业余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需要与作品艺术价值,做好业余作者的联络与沟通工作。创设便利的条件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阅历的创作者有较为频繁的交流机会,实践证明,信息的传递与经验的交流,能够凝聚创作者的创作力量,将分散的创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为文艺发展的方向建言献策。具体来看,首先应当着力建设一支骨干队伍。骨干队伍可以发挥好文艺创作的带头作用,在不断提升自身创作水平的同时,带动其他业余创作者积极地从事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创作。其次,应当加强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并与专业的作家协会和艺术家协会进行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巩固与提升群众文艺创作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
(4)营造有利于创作的和谐氛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管机关在开展组织工作时,应当重点组织相关的大众传媒机构,对业余创作者的文艺创作过程进行一定的宣传,努力扩大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舆论方面给予其有力的支持。
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方向。对于具体的指导工作,应当积极为业余创作者营造文明和谐的创作氛围,巩固与壮大社会创作力量,力求使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明特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而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 许花月.有效组织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浅见[J].成功(教育),2012(10).
试论群众文艺创作笔会的作用 篇4
一、创作笔会是业余作者的重要学习平台
1. 专家的演讲
一般的创作笔会首要内容是邀请相关专家来授课、开讲座, 有的组织者比较注重专家的权威性, 往往请来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专家来讲课, 以达到更佳的培训效果。总而言之, 既然是群众文艺创作笔会, 一般邀请来的专家应当是文艺界的知名作家、知名编导, 甚至是知名演员等。专家授课的内容应包括剧本创作、舞台场景结构、舞台道具应用、演员动作技巧, 甚至是音乐舞蹈的配合等等。既谈理论又讲实践, 让学员们深入地了解一件文艺作品从创作至演出的详细打造过程。其实, 专家的演讲就是与作者们分享经验和心得, 学员们应当积极做笔录, 把相关的重点适当记录下来, 也许记录的内容给创作没有带来即时作用, 但在日后创作过程中翻来看看, 也许会带来很多创作的灵感。所以确切来讲, 专家的讲座是业余作者学习创作的最佳课堂和重要平台。
2. 专家点评作品
一件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 必须经过有关专家评审鉴定。专家有着独到的眼光, 能更有深度地对该文艺作品提出各种深刻意见, 包括作品题材的好与坏, 作品构思的方向正不正确, 哪些地方有可取之处, 哪些内容不好等等。在专家对学员作品现场点评过程中, 学员们应积极向专家提出有关文艺创作的各种疑问, 也许专家解答不一定全面, 但可以给作者一个最基本的参考;也许专家也不一定能马上帮解决创作上的难题, 但可以为作者提拱一些新的点子, 为将来的创作奠定基础。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被有关专家点评, 往往是该作品走向成功的关键, 所以, 请专家点评作品的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创作笔会是作者之间互相交流的阵地
文艺部门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开拓精神和聪明才智, 鼓励和支持优秀文艺作者施展才干, 用作品说话, 脱颖而出。创作笔会上, 应多关心和尊重业余作者, 要为他们长期以来的创作成效给予鼓励, 有效地促进作者之间的创作竞争。要充分发挥老作者和老艺术家的优势, 搞好对青年创作队伍的传和带, 使文艺创作队伍后继有人, 且不断发展壮大。要有效搭建形成一种梯队式的文艺创作队伍, 举办笔会更应考虑安排作者之间互相认识、交流的环节。
1. 语言交流
笔会中, 作者们通过最基本的语言交流, 从认识到深交, 不断增进友谊。他们互相交谈, 从生活上到工作上,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交流过程中, 文艺作者的话题肯定离不开文艺创作, 这样作者之间会不分年龄及性别界限, 不分创作经验深浅, 不分工作职位和社会地位高低, 感觉这是一个既亲切又和谐的大家庭。
2. 作品交流
业余作者在平时的创作当中, 会有自己的作品积累, 甚至个别作者还自己出书, 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等, 作者都会借开创作笔会的大好机会赠书给其他作者, 以文会友。通过作者间互相交流作品的过程中, 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作品, 比照别人的作品, 会很容易会发现自己作品存在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再取长补短, 有效地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
3. 创作经验交流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性的创作活动, 业余作者大都来自国家机关、学校、部队、厂企、乡下等基层单位, 各有着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创作经验。作者们在这艺术气氛浓厚的创作笔会中交流, 可以不断地互相传递文艺信息, 把自己创作过程中遇上的难题和解决办法都与别人分享, 互相提意见。创作经验的交流对作者来讲最有深刻意义, 尤其是老作者的创作经验, 也许能使年轻作者在艰难曲折的文艺创作过程中事半功倍, 极其宝贵。
三、举办有特色的创作笔会
文艺创作笔会的时间应该是三天至五天, 让作者有足够时间来学习及进行创作, 并且不会太阻碍作者自己的本职工作。
笔会选址应当以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远离闹市的地方为主, 这样能给作者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和创作空间。另外, 笔会举办也不能太过枯燥无味, 建议适当安排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 能使本来让人觉得乏味的文艺创作笔会搞得很有意义、增添更多色彩。
1. 采风活动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组织者在举办笔会的过程中, 应合理地安排一次集体采风活动, 选择到一些有民间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等等的地方去进行采风, 让文艺作者开阔视野, 增长见闻。通过成功地采风, 作者们很快会把接触的新事物和新景象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 从而推动一大批精美的文艺作品在作者心中酝酿, 在作者脑中发酵, 在作者笔下生花。
2. 文娱活动
通常在笔会结束之前, 有的作者会显得精神不佳, 甚至表露出一种压抑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 组织者应当安排作者之间的联欢活动, 活动里可以搞诗歌朗颂、即兴才艺表演、唱歌、跳舞等等娱乐项目。无论作者们是观看还是亲身参与活动, 都能起到松弛、抗疲劳的作用。要让作者认为参加创作笔会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有意尤未尽的感觉。
四、笔会能推动精品生产
群众文艺创作贵在出人才、出精品!创作和打造文艺精品要作为笔会的首要目标。当前, 在新世纪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之下, 要认真提高群众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 深刻理解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内涵, 积极营造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环境, 才能活跃群众文艺创作气氛, 调动群众文艺创作激情, 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创作笔会是深入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 它培养了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它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共性和个性、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 激励广大文艺作者焕发出应有的科学精神、时代意识和创新品格, 促使文艺作者以新生的文艺形式、风格、流派, 推动文艺体裁、题材、主题的多样化, 以新的理念和形式出作品、出精品。
结语:举办群众文艺创作笔会的成功与否, 是群众文艺创作出精品的关键。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要求, 尊重文艺发展规律, 尊重文艺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不断开辟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广阔前景。组织者要确保人力物力的投入, 把每次笔会搞好并且延续下去。在此, 希望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有限的文化运作经费上能给予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实质性的倾斜, 为群众文化搭建广阔的舞台。只有这样, 群众文艺创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且发扬广大, 文艺舞台才能迎来更加璀璨、耀眼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林, 《关于群众文艺创作的若干思考》, (《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获奖作品集》, 北京: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编, 2001年) .
[2]杜染, 《文化馆事业在发展中悄然归位》, (《群文博览》2009年) .
群众文艺工作总结 篇5
四是社会公益活动凝聚人心。
广泛开办少儿艺校和各种兴趣辅导班,建设了少年宫,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暑期学校”“周末课堂”品牌,丰富了未成年人的课外生活;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全天候为群众开放,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读书读报、关爱留守儿童、温暖空巢老人的公益活动。全区共出版发行《经开综艺》2期,《西塘风韵》1集,其他文化出版物5本。12月初,我区迎接全省“书画之乡”验收,得到省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以高分过关。
文艺创作,不妨慢一些 篇6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文艺创作和消费需求的严重失衡,同时也反映出文艺创作的种种先天性不足。一些艺术家不能静下心来搞创作,放弃了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某些原则,一味比速度、比版税、比票房,硬是把文艺作品搞成了速成速朽的盆景小品。一些艺术家的思维飘浮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层,形成了很大的思维惰性,崇尚感性,放弃了理性,放弃了对当下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挖掘,作品以耸人听闻和吸引观众眼球为能事,促生了一批快餐式泛故事文本的出现。
就电影艺术而言,近年来,直接借鉴于好莱坞奇观式的大片依然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电影类型单一,长期依赖武侠电影的惯势依然未能彻底改变,“武侠+明星+奇观”的套路仍在继续。过去一年《让子弹飞》《杜拉拉升职记》《西风烈》《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依然给人“千院一片”的感觉,真正直逼人心的大片仍然稀缺,电影面临着类型重塑和艺术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种晚会的规模、投资都非常巨大,而能像当年的《东方红》一样,真正能留下来值得我们回味的艺术作品又不多。反观当今影视界,跟风成了时尚,你有《结婚时代》,我就有《新结婚时代》,你这边《离婚》了,我这边又《复婚》,那里《我和前妻谈恋爱》,这里《前妻跟我谈情说爱》,一个模子,一个路数,赚足了银子,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有人呼吁: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为什么缺少经典?如今的文化艺术界,小鬼当家,出版商适时端出千万版税的大餐,导演和制片商豪华包装,这是利益一体化的共谋。当多年以后再回头检阅,那不过是一阵风现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用钱堆出来的,而是用心堆出来的。
从艺术家的本质使命来看,应该是用艺术创作来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靠作品说话。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艺创作不同于产品加工,它不仅仅需要技术、时间、材料,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智慧灌注其中,使作品表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质地和境界。文艺作品重要的不在于为这个世界呈现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呈现,如何把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艺术地呈现出来。艺术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给予人内心的温暖和富足。
真正的艺术家能耐得住寂寞、不慕名利、宠辱不惊、自信自重。作家迟子建在第三次领取鲁迅文学奖时说过一段话:“作家就像一个赶路的人,一直走一直走,突然得了奖就好像迎面吹来一阵意外的风,感觉挺凉爽的,但如果没有这阵风吹过,这个赶路的人还是会一直往前走。”我想,迟子建的恬淡明朗适合所有的写作者,没有名利,他们同样会独自一人坐在电脑前“赶路”。无论哪个年代,真正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寂寞的,注定不是靠一把“火”去延续的,它靠的灵魂的浸润与绵延。一部《红楼梦》,作者增删数十载,其中苦乐甘辛,恐怕不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所能够理解的。那些心无旁骛、不贪名利、沉静内敛的写作者才真正值得人们敬仰。作家张炜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经过了20年的长途跋涉,范稳的《大地雅歌》专注于十多年的“慢写作”,这样的“慢写作”是一种负重一种敬畏,更是一种优雅,它抵制了外界无数的诱惑和干扰,在作家纯净而丰饶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作姿态的虔诚、忍耐和悲悯天下的力量,我们的心灵也得到安抚和净化。明代画家石涛在《石涛画语录》里指出,“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此生活之大端也。”用笔之神源于生活,生活是作品的源泉。他重视写生和创造精神,“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不同于前人的成法与程式,“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他点出了艺术创造的真谛。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善于创新,不跟风、不做作,少一点花拳绣腿,多一点对生活的介入,对人性人心的剖析,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和把握,这样,才会留下更多的艺术精品。
前不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访问中山大学时说,自己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一个人一辈子用心做一件事,其实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群众文艺创作 篇7
一、浅谈群众文艺创作
当前我国的群众文艺创作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老一辈的经验丰富的文艺创作者队伍有散失之虞, 而青年的一代大部分投身于网络文学的创作大军中, 在基层文艺创作队伍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国现如今的群众文艺创作状态可以从四点来看:一是业余性, 大部分创作者都是业余的, 既然是群众文艺创作, 那么与专业创作是有区别的;二是分散性, 创作者们来自各个领域, 在他们的本质工作之余进行着文化的创作;三是多样性, 不同的专业领域造就了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 不仅创作形式多样, 在内容上也丰富多彩, 杂容百家;四是差异性, 文化素养、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经验阅历的差异, 使得创作者们的作品良莠不齐, 差距明显。
但总的说来, 群众文艺创作的宗旨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如何通过群众文艺创作来传递正能量, 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有价值的思想, 是文艺创作者如今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群众文艺创作中历史题材的意义
(一) 提升文艺创作者的品味
当前群众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生活, 思想在很多时候难免受到局限。历史题材的加入对于创作者而言, 既是对作品质量的提高, 也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总结过去映照未来, 融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完成自我升华, 让历史带领自己的精神走向另一个高度。
(二) 增加文艺创作的深度
由于环境的局限性, 许多创作者的作品娱乐有余而深度不足, 艺术修养也有待加强, 历史的厚重和深刻则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点。历史是真实的、客观地、并且有规律可循的, 这些特性使得历史成为一个公正的评判者, 创作者站在历史这位巨人的肩膀上, 足以俯瞰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一个人在其中是渺茫, 然而无数人在其中造就了时代的辉煌, 而无数历史人物在人格上呈现出来的对照, 也让创作者对人性的把握有了不一样的参照:英雄与细作, 勇士与懦夫, 崇高与卑劣, 压迫与反抗, 是与非, 善与恶, 美与丑等, 这些根植人性中的东西, 是不会消亡的。
(三) 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做为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过去, 对当今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中指出,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作为文化创作者, 肩负着文化思想的传播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 也应该体现在作品中。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结合, 化作群众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中, 会起到很好的效果。2016年春晚小品《放心吧》就在喜剧故事中表达了诚信友善的主题,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达到了笑中有思, 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群众文艺创作中历史题材的作用
(一) 传递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历史是古老而又新鲜的, 古老是因为它的过去可以追溯到成百上千年以前, 说它新鲜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每一天, 都可以被计入历史中。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往上直可以追溯到神话故事中的炎黄大战, 女娲补天, 遑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打开了各种思想的大门, 唐宋时期的诗词盛世灿烂了整个古代史, 元朝的戏曲吟唱出了不尽民生, 明清小说将人性描述得淋漓, 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不应该被遗忘。泱泱中国, 浩浩荡荡五千年, 历史长河积淀在每个人的血脉里, 文艺创作者们的工作不仅是对艺术的创造, 也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形式, 向群众传递历史文化的内涵, 唤醒群众本身在历史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而形成有文化有自信的国民气质。
(二) 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群众需要的, 不是简单的取乐或者迎合大众口味的低俗作品, 而是更有深度, 更有内涵, 更有思想价值的文艺创作。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背景的群众, 对于文化的需索也有不同的要求, 历史题材的加入, 给了所有年龄层以及各种文化层次的观众一个统一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满足不同的情感诉求, 也能让群众通过优秀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追求产生共鸣, 促进社会和谐。
(三) 提供给群众创作者更多素材
创作源于生活, 而历史题材几乎适用于文艺作品中的任何一类表现形式。将历史题材运用到具备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中, 创作者无疑可以获取更多表现机会, 也能更好地获得群众的认同。20世纪80年代, 姚雪垠描写农民起义的《李自成》, 当时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盛行的时候, 阶级斗争激烈, 他借由对李自成的起义的描写诉说, 形象演绎了“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经典论述, 不仅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也充分彰显了领导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先进作用。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借由对历史故事的改编和陈述, 完成了不一样的创作。
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代表着国家基本文化事业的繁荣, 历史题材的运用使得群众文艺创作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期, 文艺作品中需要融入更多的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 都应该在文化的交流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摘要:群众文艺创作作为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部分, 代表着人民群众自己的意愿和心声, 其取材多源自生活。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因此历史题材的取用对于群众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论述了何谓群众文艺创作, 并就群众文艺创作中历史题材的意义及其作用做出了几点讨论。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历史题材,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挖掘历史题材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及时代意义[J].戏剧之家, 2015 (23) .
[2]王冬梅.浅谈群众文艺的创作[J].大众文艺, 2013 (11) .
群众文艺创作 篇8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意义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 是推动群众文艺的繁荣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是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其产生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作品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他将文艺作品比喻为天上的太阳、春季的清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能够起到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作用, 还能一扫阴霾, 去除颓废、萎靡的不良风气。我们可以看出, 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不仅是人们文化需求的体现, 而且使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对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影响群众文艺创作的主要因素
(一) 文艺创作类别的局限性
虽然文艺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音乐、戏剧、小说、舞蹈等,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受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群众文艺创作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 对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但是在群众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中, 文学依旧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群众的文艺创作大都以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为创作基础, 导致文艺创作的内容过于单一, 没有将音乐、戏剧、舞蹈等文艺形式与文学有效结合起来, 导致文艺创作缺乏创新, 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 文艺创作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逐渐体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对群众文艺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品不仅需要体现出技巧性, 作品中还需要涵盖当下的社会信息, 通过作品来揭示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群众文艺所创作的作品一方面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迎合人们的文艺作品的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作品揭示一些社会所呈现的问题引发人们的反思。群众文艺的创作的成功与创作者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对群众文艺创作者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群众文艺创作所产生的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些群众文艺创作也存在着创作观念陈旧, 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实际创作中, 循规蹈矩, 使得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显得质朴由于、灵巧活泼不足。在生活中所见的文艺作品, 也时常出现过于重视二度创作而忽略原创文本含义, 重视导演的感官体验而忽略了编剧创作的深层含义。种种问题导致更多的文学作品难以打动观众, 深入人心。
(三) 群众文艺创作的人才极度匮乏
近年来, 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但受目前国内文艺创作大环境的影响, 收效甚微。由于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创作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文艺创作涉及的内容较广, 而群众文艺创作是以群众基层为主, 通过对群众生活、心理进行了解, 再整理素材进行创作。所以, 与文艺创作相比, 群众文艺创作的难度较大, 一般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良好进行群众文艺创作, 所以产生群众文艺创作人才极度匮乏的现象。与此同时, 中青年创作人才匮乏, 创作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长此以往, 必将阻挡舞台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的步伐。
三、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方法
(一) 丰富群众文艺创作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步跨入改革深水区,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群众各类思潮涌动, 群众们在思想上逐渐独立。宣传思想文化应以群文活动为载体, 用群众熟知的声音、语言讲诉群众的故事, 传播中国的好人好事迹, 凸显社会主流价值, 体现中国精神。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 组织文艺工作者进行精心创作一些快板、三句半、歌曲、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微电影等原创文艺作品。同时要通过完善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化, 不仅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还要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次、职业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 提升群文作品精神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文艺创作者的履历越来越短、越来越简单, 在同样的年龄段上, 现在的创作者们其生活工作阅历相比老一辈创作者来说显得浅得多。这是因为这一代人有着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 没有机会体会老一辈创作者生活的苦难和曲折。文化部门应该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生活劳动,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 在和人民群众一起劳动中寻找提炼创作主题, 最后融入和人民群众的文艺活动中从人民群众的审美角度出发激发灵感。只有这样把文艺创作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中, 才能创造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导向的文艺作品。还要建立有利于以人民群众为导向的创作机制, 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参与到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中来, 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三) 大力挖掘文艺创作人才
文艺创作发展是群众文艺创作发展的前提, 所以相关文艺工作部门必须加强对文艺创作的重视。文化部门应该组织文艺工作者们进行定期培训, 扩大其知识面, 拓展其文艺创作思维, 从而提高其文艺创作素养, 加强其文艺创作能力。同时, 在系统内定期举行业务基本功比赛, 以此促进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促使其自加压力, 不断钻研, 在各自业务能力提高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另外, 文化部门可以从各领域组织一批文艺创作爱好者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充分发挥其较好的文艺创作能力, 找准各人员的特长和劣势, 从而因材施教, 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进而提高文艺爱好者的专业素养, 为培养和壮大群众文艺创作者队伍储备人才。
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而言, 如何让群众文艺创作得到长足的发展群众文艺得以传承是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体现服务质量提高在群众中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不断的提高自我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体系构建, 由此不但能有大量的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去, 还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广大群众也能参与到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中。这样才能从人民群众出发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变高, 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仅丰富了文化事业的内容, 而且也让文化变得更加基层、更加民主。本文通过对当前群众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 就如何繁荣新常态下群众文艺创作提出几点粗浅意见。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繁荣,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周洁梅.对繁荣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思考[A].2015年05月 (下) 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
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探究 篇9
一、团队建设和群众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 石家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势头, 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发展很快, 文艺团队建设进入了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我们充分认识到抓好团队建设, 实际上就抓住了群众文化的基本队伍这一规律, 正确引导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全市文艺团队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 一定意义上增添了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 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 团队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
二、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搞好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群众文化工作者来自基层、服务基层, 是最能代表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核心, 应结合自身工作现状, 不断参与团队建设, 培养团队骨干, 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把开展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工作当做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 积极组织广大群文文艺爱好者参与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其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以石家庄市群艺馆群星艺术团为例。该团队成立于2003年, 最初只有戏曲票友之家、舞蹈团队, 随着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群星艺术团广泛吸纳社会文艺爱好者, 由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常年定期进行培训和辅导, 已形成涵盖舞蹈、声乐、戏曲、器乐、书法、美术、模特等专业的16支较为专业的文化团队, 演出活动不断, 有的还经常参加国内为知名赛事、活动, 深受省会群众的广泛欢迎, 为石家庄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增添了色彩。可见, 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质量地做好群众文化的传输工作, 才能为群众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当前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
1. 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素质不高。
部分团队负责人文化素质偏低, 艺术活动组织能力不强, 团队组织化程度不高。而团队成员大多是基层群众, 没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 艺术修养差, 对节目只能生搬硬套死模仿, 演出的内容老套路多, 再创新少, 传统的剧目多, 新创的剧目少, 致使演出节目的思想性与观赏性都不够强。同时, 我市现有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即中老年人多、女性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数多, 年轻人少、男性少、高学历人才少。这些都影响了团队水平的提升, 也影响了群众的参与率。
2. 缺乏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 档次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 现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日常对文化娱乐和健身的需求。但目前文艺团队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 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校园、企业和部队等这些质量可能较高的业余团队没有很好地挖掘。
3. 服务与管理关系处理有难度, 管理力量缺乏。
群艺馆、文化馆 (站)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从原则上讲, 应当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但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大多肩负着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职能。而群众文艺团队是由群众自发性的组织, 随意性比较强, 有些时候存在难以组织、管理的现象, 降低了服务效率。另外, 群艺馆、文化馆 (站) 专业干部人员不足, 有的文化馆 (站) 工作人员专干不专职, 难以全力开展文化业务工作, 这导致对团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力量不强, 很难满足日益壮大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需求, 这已成为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
4. 资金短缺, 发展缺乏后劲。
群众文艺团队正常经济来源主要是自筹、拉赞助、地方企业和政府适当支持、奖励等, 经费普遍不足, 设备、服装、道具等条件较差, 运作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和日常活动的开展。
四、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团队活动和管理
在开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至上的原则, 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 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为一切人提供亲民、便民、利民、悦民的文化服务, 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素质, 实现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从唱唱跳跳的“小文化”概念向“大文化”转变, 让群众从“观赏者”向“参与者”转变, 运作方式从“条块分割”向“共建共享”转变, 呈现出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群众的普及化, 文化形式的多样化, 活动内容的知识化,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运作方式的社会化, 推动群众文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大文化、新格局。
2. 发挥团队特色
一是要深入农村、社区, 挖掘、发展特色文化, 整合资源, 鼓励开发层次低、管理不规范, 但群众基础好的文艺团体进行组合,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的群众文艺团队, 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二是面对一些较为活跃且成熟的团队, 要发挥示范作用, 培育品牌团队。如要继续重点培育一批以群星艺术团为龙头的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团队, 让这些团队走出石家庄, 走出河北, 同时对全市各文艺团队品质的提升也将起到示范鼓舞作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逐步培养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 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群众文化的积极性。
四是在政府主导下, 加强横向联合、区域整合, 让基层群众自发组成的分散文艺团队的优势形成最大合力,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团队的健康、有序成长, 使其朝着秩序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提升专业水平, 更好服务基层, 真正起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用。
3. 建立人才支撑
一是发挥指导、辅导职能, 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通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文化辅导员管理制度》, 定期深入团队活动场所了解情况、分类指导、协同管理、解决问题, 特别是要加强对团队的专业培训和表演技能辅导, 在征求不同受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基础上, 加强与群众团队的联系, 增强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活动组织能力和演出水平, 为提供群众文化咨询、策划、辅导、扶持和引导等服务, 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壮大。
二是要打造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通过“十百千”工程、社区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工程, 梳理全市人力资源, 吸纳各类文艺人才, 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及基层文化能人为骨干, 建立“文艺人才库”, 形成人才网络、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 再带动出更多的文艺积极分子充实到团队中, 提高本地区群众文化组织、管理、开展和保护水平。
总之, 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有助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对于提升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群众文艺团队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 是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由于人员、资金、管理等方面影响, 整体水平有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抓好群众文艺团队的组织、管理, 有助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对于提升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困难,建议
参考文献
[1]廖嫦.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J].大众文艺, 2010 (04) .
[2]莫丹莉.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群文天地, 2012 (13) .
[3]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1) .
群众文艺创作 篇10
群众文艺的发展与时代紧密地相连, 更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群众文艺的发展和传承是新时期下文化大发展、文化大改革、文化大繁荣的必在过程和必然结果。加快群众文艺大改革, 就要牢牢地加强群众性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积极地推进群众文艺的进步, 加快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
2.群众文艺大改革与群众的关系
1.1 群众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生活
群众文艺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群众文艺的内容的发展来源于群众的文化生活。群众文艺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分支, 着力体现了文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文艺是与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紧密结合的, 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做到齐头并进, 才能够加快群众文艺的大发展和大改革。
1.2 群众文艺是群众性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群众文艺来源于群众性的文艺生活, 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文艺的主要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群众文化生活, 并不是所有的群众生活都能够成为群众文艺的主体, 这个时候需要去粗存精, 改善那些不合理的、庸俗的大众文艺, 同时也要将优质的文化生活提取出来, 融入群众的文艺创造中, 形成高雅的群众文艺, 被广泛地传播出去,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关注。总体说来, 群众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生活, 群众生活为群众文艺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是群众文艺发展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3.群众性生活成为群众文艺决定性因素
2.1 群众生活是群众文艺的主要内容的来源
群众性的生活是群众文艺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群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群众的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众文艺的丰富程度。群众性生活的高雅与否决定了群众文艺是否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所以这两者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群众的活动范围是很广的, 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 如文学作品的创作、民间故事的传承、各种剧种的传诵等等, 这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有的是通过书面的形式传播, 有的是通过口头传播的, 总之传播途径很广泛。这些途径正好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群众文艺的发展和进步, 让优秀的文化的成果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之中去。
2.2 群众文艺的发展从群众生活提取有利的艺术元素
面对种类繁多的群众性艺术生活, 善于从这些内容中提取有价值的艺术元素, 是加快群众文艺发展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若要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文艺的发展, 就需要从群众生活提取有利的艺术元素,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成果, 把它们完整地记录下来, 并加以改进和提升, 才能够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创作。群众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生活, 群众的生活是原材料, 不断地对群众的生活进行升华是群众文艺发展的关键。善于从群众的生活中提取优质的文艺性的精华, 并将之扩散出去, 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群众文艺能够沿着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前进, 取得较为明显而快速的成果。
4.如何从群众生活的视角进行群众文艺的改革
3.1 要充分地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群众生活是群众文艺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 要想加快群众文艺的建设就要从群众的生活抓起, 从根本上加快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丰富群众性生活。对于丰富群众性生活不仅要从理论上提高群众对于群众艺术的认识, 还要为群众进行更好地艺术生活创造条件, 提供必备的支撑和保障。要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就要坚持以群众的艺术生活委指导, 不断地挖掘有可能成为群众文艺的优质素材, 加以整合, 成为活灵活现的群众文艺素材。党和国家及地方的政府都日益地重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群众文艺的建设, 例如建立地方公共图书馆、创建地方歌剧社等等,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保证。
3.2 用敏锐的视角挖掘群众生活的艺术元素
群众性的生活是形而下的, 而群众文艺是对群众性生活的理论总结然后在以各种形而下的形式表现出来, 群众文艺是对群众性生活不断地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地提取生活的艺术元素的过程, 要善于采用敏锐的视角, 广泛地深入群众的生活, 去逐步地探寻群众的艺术成果。由于在很多时候群众的生活是形而下的, 仅仅靠群众自身的理论是无法完成将现实提升为理论的任务的, 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者把这个工作做好。
3.3 与时俱进, 加强文化艺术精神的创造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体, 在物质财富日益发展的今天, 对于建设精神文明, 不断地丰富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坚持群众文艺的发展, 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把群众文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相结合, 不断地扎实人民群众, 逐渐地深入群众的生活, 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改革, 从根本上重视加强文化艺术精神的创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大力度地丰富群众文艺的发展和传承, 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大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不断地进行探索, 找到发展群众文艺的路子, 广泛地结合广大人民群众, 并及时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行有益的指导, 这样才能够实现群众文艺的发展和传承。
5. 结语
群众文艺创作 篇11
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可回避
“成教化、助人伦”,我们民族的先贤早就看清了这一点。文艺作品,无论你用何种体裁,表现何种题材,采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段,实现何种形式美的效果,都必然地、程度不同地、角度不同地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教化作用。
优秀的文艺作品,本身就具有歌颂和倡导真善美的内质,从而发挥其高雅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应,通过社会教化作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反之,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文艺与哲学相伴,担负着实施人类灵魂建设工程的重要社会责任,对提升人们的思想、智慧、道德、伦理、审美等精神活动的层次与品位,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如美术、书法、艺术设计等视觉艺术,音乐等听觉艺术,电影、电视及各种舞台表演等视听综合艺术,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技巧发挥艺术感染力,触动广大受众的心灵与情感,触动得越深,就越会对人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立场、思想、方式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品格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塑造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应包括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审美教化诸方面。“文革”十年浩劫中,那些“破四旧”“反封资修”“批孔孟”等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人们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及审美意识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逆反,且在“文革”结束后很长时期内仍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与审美观念产生着难以一时消弭的不良影响。
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低俗现象不可忽视
如今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变革,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些低俗现象还不少,民族自信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高雅审美、道德规范等有待重建。文艺创作中出现的种种低俗现象,既是这一历史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反映,同时也在客观上给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带来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小品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尤为突出,如有的在艺术语言与肢体表演上热衷于以“逗乐”为目的,或装傻装疯,或以生理缺陷搞笑,或以谐音、意会的手段寄寓庸俗下流的内涵。更让人忧心的是,有的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将这种低级趣味的表演手法愈演愈烈。这一类艺术创作,将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中的糟粕成分加以发挥,将矫揉造作当作创新,将低级趣味的恶作剧当作幽默,把通俗混同于低俗,把单纯感官娱乐混同于精神快乐,误导大众审美,使其走向低俗,害人不浅。
诸如此类艺术语言的低俗,一时间反而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社会风气。而这种低俗现象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如绘画上简单理解与模仿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民间绘画,用以表现当代中国的人与事,以“丑化”为创新,将不适当地夸张变形标榜为“现代”。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似小儿麻痹症患者、痴呆儿、残疾人、有心理缺陷者等,与民间美术中人物形象的天真拙朴绝不同类。这样的表现与品质高尚的漫画艺术并不同质,与追求真善美的适度夸张变形也不同义。这种创作,故意将画面形象、色彩与构图不适当地夸张丑化,甚至出现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以及一些应予以歌颂的、高尚的人与事也加以丑化,在国际上造成了损害国家形象的不良后果。
在书法创作中,也有张扬所谓“丑书”的现象存在。这一类创作简单化地理解民间书法的拙朴趣味,将笔法消解为涂抹,将天真拙朴曲解为支离怪异,实远离民间书法真率淳朴的天趣,同时又破坏了传统书法中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基本形式规则与法度。
在篆刻艺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妄造篆字结构;书法笔意泯灭,雕饰气过甚;字形故作支离,势态过度夸张等。反映了当代篆刻创作中,追求荒率古拙走向极端,反造成做作卖弄、趣味低俗的不良倾向。如此发展下去,必将使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隅的篆刻艺术在一片张扬个性、崇尚创新的高调声中走向败亡。
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艺术语言的“通俗”固然值得称颂,但审美趣味上的低俗则是不可取的,应从本质上对二者加以严格区分。
文艺创作应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
近些年存在的文艺创作与审美观念上的低俗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当前文艺创作及艺术审美的新潮流或日平民化倾向;从本质上看,却是直接折射出当代国人人文修养的败落,而在这追逐的人群中,青少年表现出的热衷尤其令人堪忧。我们讲“当代人文修养”,包括传统文化修养、社会公德修养、美育修养,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以至研究生教育中,均有待“补课”和加强,以期重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因此,加强人文修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中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防实力飞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提高人文修养的需求也随之格外迫切,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尊重。众多文化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对传统文化经典加以讲解,阐发其要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高雅文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近几年来,诸如此类的电视节目、网络节目、报刊专栏、图书馆讲座、图书出版物也迅速兴旺起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兴起了读书热,由此进一步倡导读原著,避“演义”,成为人文修养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措施与途径。提倡读书,尤其是读传统文化经典,创建学习型社会,充实国民的精神生活内容,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
倡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应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当代人文修养的本质要求。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在这一教育中应得到正确的诠释,以提高全民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文艺创作纯粹以“逗乐”为目的,其“乐”必然流于浅薄、低俗。大众审美接受并热衷于这样的所谓“幽默”,也正反映了大众审美中存在着低俗化倾向,人文修养的欠缺,导致了审美选择上的盲目。文艺创作中其语言可“俗”,但这是通俗之谓,而不是庸俗、低俗(低级趣味)。作品的思想、精神内蕴要求“雅”,给受众以高尚情操、高尚审美的教育,这是我们从事文艺创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倡导和弘扬生活中积极、健康、高雅、优良的东西,摒弃和鞭挞生活中丑恶、虚假、低级、拙劣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修养,这正是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群众文艺创作 篇12
一、在“善行河北”活动的推动下河北文艺创作取得佳绩
在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中, 河北省的获奖数量为全国第三, 共有8部作品获奖。这次活动中的获奖作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覆盖了所有的奖项, 反映了河北省文艺创作取得的喜人成绩。由省委宣传部、河北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在央视播出后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获得了第28届飞天奖、第25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以河北农业大学学生为蓝本的广播剧《永远的约定》获优秀广播剧奖;动画电影《西柏坡》获“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河北省话剧院排演的话剧《寻找李大钊》被文化部确定为42个以红色主旋律为基调的精品剧目之一, 被业内专家誉为话剧界的“好莱坞大片”;歌曲《好人就在身边》登上2012年央视春晚, 青县文联主席韩雪创作的歌曲《最美的人》等都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一) 以燕赵大地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 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提出“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用文艺特有的方式扬善贬恶, 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向善的良好风气。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发现典型, 挖掘典型, 精心提炼, 努力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道德新风的精品力作。”河北农大果树93 (01) 班的学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帮助已故同学李宝元照顾父母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以此为题材的广播剧《永远的约定》一经推出, 就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样以此为题材的话剧《约定无期限》在全省多所高校进行巡演, 电影《一诺千金》也被河北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彰显着“情义燕赵、善行河北”的文化精神, 给人以精神洗礼。
(二) 各艺术团体走进高校, 以艺术作品巡展、微电影大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进行“善行河北”的文艺创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 其使命之一就是传承文明。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人才, 才能更好地传承燕赵文化、传播河北的如潮善行, 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河北、美丽河北。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活动中, 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汪帆、省民协主席郑一民等文艺工作者走进各高校做了《河北影视态势分析》、《燕赵历史文化与使命》等讲座, 在大学生中掀起学习、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热潮。由省会大学生拍摄的讲述“尽孝要趁早”的微电影《天堂午餐》上传至互联网之后得到迅速传播, 获得了几百万的点击量, 引发了全民对母爱亲情的热议。
(三) “善行河北”与“中国梦”紧密联系, 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2013年5月, 河北省举行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座谈会。座谈会上, 省委书记周本顺曾深情寄语广大青年, “梦成于道, 梦成于能, 梦成于干, 梦成于德”, 告诫青年“个人的梦与民族梦是紧紧相连的, 国兴则家兴, 国衰则家弱”。因此, 在围绕“善行河北”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 各媒体、艺术团体和文艺工作者都自觉把创作与实践“中国梦”相联系, 如举办“善行河北”艺术记录成果展、“寻找校园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河北省网络影像大赛活动等。
二、“善行河北”在推动河北文艺创作中的现实困境
虽然在“善行河北”推动下河北文艺创作、演出等取得了喜人成绩, 但也存在现实困境, 阻碍和影响着“善行河北”的快速传播和品牌创建。
(一) 利用新媒体进行“善行河北”文艺作品有效传播的平台和途径相对欠缺。“善行河北”活动启动后, 在省文明委的主导下, 河北省文明网、日报、电视台多家主流媒体都相应地设置了“善行河北”栏目或版块, 广泛宣传;广大城市和乡村也通过条幅、文化墙、功德碑等形式宣传和书写累累善果, 这些都为“善行河北”的有效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也要意识到目前是新媒体大放异彩的社会,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方式也很便捷, 而“善行河北”文艺作品的传播却没有做到全覆盖,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何谓“善行河北”, 其中包括担当文明传播重任的大学生。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善行河北”文艺作品有效传播的平台和途径上还相对欠缺。
(二) 在“现实好人”向“艺术好人”转化上做得不甚到位。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燕赵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进行挖掘创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文艺作品, 在给广大老百姓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感染和鼓舞着广大群众心向光明、积极行善。但整体来讲, 河北艺术工作者在把“现实好人”向“艺术好人”进行转化上做得还不甚到位, 还没有树立起在全国影响力深远的典型艺术形象。如何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林秀贞、被胡锦涛同志称赞为“功臣的好女儿, 孤儿们的好妈妈”常玉珍, 参加过2015年央视春晚的全国道德模范“油条哥”刘洪安等“河北好人”形象在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善行传播的同时, 又能以艺术表现的手法去感染更多的人, 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艺术课题。
(三) 社会联动机制不是很健全, 还没有充分形成文艺创作、传播的合力。“善行河北”启动两年来, 省曲艺家协会等多家文艺团体和全省许多高校都投身到“善行河北”的文艺创作和传播中来。虽然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热情很高, 但因“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启动才短短两年, 又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文艺创作、传播的合力还没有充分形成, 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组织措施得力、群众参与广泛、活动成效显著的工作典型”局面还有一段距离。
三、“善行河北”文艺创作精品化、品牌化的战略思考
(一) 充分利用新媒体, 使“善行河北”文艺创作成果得以迅速、有效传播。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意见》中指出, 要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善行河北”的生动局面, 就要“以强化宣传教育为引导, 着力营造崇德向善的舆论强势”。就是说要使“善行河北”的文艺创作成果广泛深入人心, 引导广大群众向善、乐善, 就必须使其时时听到、处处看到、时刻感受到“善行河北”的力量。而能做到以上几点, 除了组织常规的观摩会、报告会、座谈会外, 还必须从官方层面充分整合各类媒体资源, 让老百姓能用手机、网络、公交移动电视、户外LED广告牌等各类媒体实时收看和传播“善行河北”文艺作品, 真正得到“零距离”的艺术享受和善行鼓舞。
(二) 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善行河北”文艺创作。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提出, 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提高、群众受惠放在首位。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通过传统媒体、传统艺术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的同时, 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善行河北”文艺创作的新形式, 创作出接地气的文艺精品, 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品牌建设局面。要使“善行河北”更加深入人心, 广大艺术工作者和各高校从事文艺创作的师生必须主动深入生活、深入民间, 通过动画、微电影、话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形式展现和刻画典型艺术形象。各文艺团体要以赛事促创作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将区域经济的故事入诗、入画、入影像、入微博, 让更多的文艺精英和文艺“草根”参与到创作中来, 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推动“善行河北”深入人心。
(三) 以“善行河北”为契机, 积极探索河北文艺创作新机制, 打造河北文化产业链, 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北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 紧紧围绕“善行河北”进行文艺创作是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要把“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继续引向深入, 就要创新河北文艺创作机制, 打好文艺创作的“组合拳”。各文化部门、文艺团体和相关高校须联合出拳, 组建彼此联系的文化创意团体和文艺创作群体;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整个链条中, 应积极探索新的文艺作品生产机制, 与全省一道努力打造河北文化产业链, 进一步提高“善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为河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善行河北:为实现中国梦河北梦集聚强大正能量[N].河北日报, 2013-5-31
【群众文艺创作】推荐阅读:
群众文艺的创作08-24
群众文艺10-05
群众文艺团队09-16
群众文艺团队建设论文10-19
市群众文艺汇演主持词06-06
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05-24
文艺创作08-30
文艺创作漫议08-31
群众音乐创作06-23
文艺思维与文学创作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