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

2024-10-12

文艺美学(精选8篇)

文艺美学 篇1

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最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不是有多少伟人拓展了多少疆土, 也不是海纳百川地吸引着“万邦来朝”, 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明了诸多创造性的物品, 而是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特别是古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发现、创造出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是能够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柱上不会被磨灭的重要铭文, 是历史长河永无法冲刷掉的珍珠。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 古代中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文艺理论, 这些文艺理论中所包含的美学属性, 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引导我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也为我们寻找真善美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虽然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是我国开创的, 但是纵观整个古代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文艺史, 却无处不包含着美学的精神, 无处不体现着美学的价值。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政治环境趋向平稳、经济发展平稳前进的情况下, 作为文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学在现今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的美学特征是一以贯之的, 其中并没有断裂, 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 所以我们当前研究美学, 需要对古代的文艺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美学是西方开创的学科, 我们要想摆脱这门学科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就必须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提炼美的价值, 以引导我国在未来美学的发展和进步。

一、相关概念综述

一提到文艺, 人们总是会想起文学, 实际上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文艺的概念———即文学和艺术。文艺是人类发展到了不必为生存而忧愁、不必为物质生活而烦恼的阶段时自然产生的,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会诞生的, 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当然, 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提到文艺主要代指的是文学, 但实际上, 广义的文艺包括文学、表演、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等等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不同内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的是文艺的本质、特征、过程、规律以及作用等等。如文艺的概念一样, 文艺理论往往代指文学理论, 但是严谨地说, 文艺理论绝不应当只包含文学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与文学地位相当的多项内容。在本文中, 所有的文艺理论都不仅仅指文学理论, 也包含了其他文艺类型的理论, 当然, 基于文学在古代文艺史中的特殊地位, 文学理论依然是文艺理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上述概念的分歧并不是文艺这一概念诞生伊始就有的, 而是伴随着美学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从文字和文学中探寻美的价值和精神, 人们开始从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探索。例如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研究专家周来祥先生和胡经之先生就不约而同地在倡导文艺美学的发展同时, 也主张将文学和艺术看做一个整体去进行美学的研究, 而不要将二者孤立开来。

而提到了文艺理论, 并且想要研究其中的美学属性, 我们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概念就是文艺美学。文艺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文艺包含的美学性质的学科, 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开始, 文艺美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是包含在哲学学科之内的, 并没有脱出哲学这一学科的桎梏, 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进行嬗变。20世纪前后, 美学、哲学都得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 此时美学逐渐独立出来, 从最开始对形而上的研究和重视转移到对文艺作品本身的关注, 最后与社会学相结合, 成为了兼具哲学、社会学、艺术学多重特征的独立的一门学科, 但是文艺美学又不能离开上述这些学科的任何一个, 它不依附但是却离不开上述基础学科的存在而存在。

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沿革

由于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文艺理论中的美学特征, 所以我们在讨论古代文艺理论的时候没有必要讨论纯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 而是要从包含有美学属性这一点来对古代文艺理论进行研究,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研究重点都是从文艺美学的视角去进行。提起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百花齐放”, 这个阶段为整个中国后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也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塑造的重要引子。这个阶段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端和发源。我们将这一时期和之前的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 并且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承继秦制的汉朝放在一起讨论, 总结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孕育阶段———先秦两汉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孕育而非诞生, 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文艺理论不仅不完备、不成体系, 且并不独立。由于该阶段处于奴隶社会的土崩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政治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文化、思想、美学研究不可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这个阶段的文艺理论却非常重要, 它不开创任何的文艺理论流派, 但是却为后世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蒙资源, 并且在这个时期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 也为后来的文艺理论发展定下了基调, 所有后世的文艺都基于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进行, “仁”“礼”也成为文艺理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开始到了奠基阶段。其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但是这个阶段之所以在中国政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恰恰是因为这个阶段的人的思想开始“解放”, 此时, 真正的文艺理论开始形成。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解放依然没有离开封建社会属性的限制, 但是相较于先秦两汉时期文艺是政治的附庸, 此时的文艺已经开始为个体服务, 真正“自由的”文艺理论开始形成。这个阶段最为著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这一部结构严谨、体系科学、论述详尽的文学理论专著即便放到现在都不能称之为凡品, 他细致地研究并论述了语言文学的美学属性和鉴赏规律。除了文学理论专著之外, 在这个阶段几乎每一个艺术的门类都得到了发展, 像“大音希声”的王弼, 不仅留下了音乐理论上的见解, 在文学、哲学上也有不低的造诣。这个阶段之所以称之为公认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奠基阶段, 绝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示例的文艺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而是因为这些在文艺的各个分支领域出现的理论, 都成为了后世遵循的认同的“定理”和“常识”, 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理论, 这才是这个时期文艺理论奠基的真正理由。

而唐宋时期, 毋庸置疑, 作为整个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 政治体制上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并且成为了“天朝上国”, 经济上封建经济蓬勃发展, 文化上更是将之前时期的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发扬, 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酵以后, “意象”和“意境”这一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成熟的标志开始兴起, 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情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追求相对抽象而并不具体的美的过程也让中华民族所有人的精神气质焕然一新, 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个阶段都脱胎换骨。如果说唐宋之前的时期,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只是比西方发展地要早, 到了唐宋开始,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才开始比西方又早又好,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绝对的领先者。不必多说, 唐诗和宋词直到现在都是中国人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瑰宝, 这些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艺中最具代表性、对现代文化和文艺发展影响最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丰富和深化阶段, 这个时候再也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平地起惊雷”的艺术形式诞生, 而是转而更加注重艺术与人的结合, 此时流行的元杂剧、小说、戏曲一方面将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而不是只有那些文学家所独有的财富, 另外, 此时的艺术形式开始注重人们的需要, 《窦娥冤》《水浒传》无不是伴随着人们精神的需求而诞生并得以广泛流传的。但是, 这个时期的文艺理论仍然是封建政治体制下的文艺理论, 并没有打破封建王朝的限制, 所以此时文学理论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没有完全地解放人性, 突出自我。

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

根据不同的研究派别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都是不同的, 如上文一样, 本文选取的是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对文艺理论中蕴含美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 从作品出发来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最核心的部分都是研究作品本身。对于文艺作品来说,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进行概括, 这三个角度分别是语言、意象和意境。

由于传统的研究都将文艺直接理解为文学, 本文则将文艺的范围扩大, 所以这里的语言不单单指的是文字语言, 还包括音乐、绘画中所有实质性的要素, 例如绘画的线条、色彩, 音乐的音色、音阶等等。换句话来说, 所有文艺表现形式中具有符号化的要素都可以纳入到本文的“语言”的研究范畴之中来, 我们更可以将其直接称为“艺术语言”就更加明了。艺术语言是文艺作品与人的思想碰撞的最直接的接触, 它成功地运用了最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感官, 直接调动人的感知对这些作品进行初步的认识, 所以从文艺理论研究角度上来说, 语言是作品的核心,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除了语言之外, 意象和意境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部分既有区别, 也有相互联系之处。二者的相同点是相较于具体的语言, 二者都是抽象的, 是人们接触作品时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需要调动思维和想象去进行构建的, 但是二者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从范围上来分析的话, 意境的范围要比意象更广一些, 从抽象程度上来讲, 意境也比意象更为抽象。意象的概念起源已经无从考证, 但是我们从《周易》中已经可以看到关于意象的说法。不过, 《周易》毕竟还是一部玄学著作, 其中所述的意象也与文艺理论中的意象不同。而意境则是一种更加虚无、更加抽象和无法把握的境界, 意境是东方文艺所独有的事物,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重视的要素。

(二) 文艺的创造才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起点

作品固然是古代文艺理论的核心, 但是作品不是凭空出现的, 所以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整个文艺的出现到发展到成型过程, 不是从作品开始的, 而是从创作开始的。一般的创作过程本身并不是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为一般的创作过程即便不进行归纳总结, 不进行研究也能够让更多地人采用这种方法创作下去。所以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创作中的一些特例。例如参悟和神思。

参悟这个概念还可以等同于顿悟、感悟, 之所以用参悟这个词语, 是因为相比其他两个词语, 参悟更加强调了“参”的过程而非“悟”这一结果。“参”这一活动把客观物质世界和相对主观的文艺创作连接起来, 使整个“悟”的过程和结果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当然, 只参不悟就不值得我们重视了, 参还需要一个结果, 那就是悟。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们通过参悟, 将自己的情感、观点都融入到文艺作品中, 参悟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很多重要的文艺作品并不是信手拈来, 都是要经过瞬时或者长久的参悟才能够达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就是参悟之后才能够抒发出的情感。除了参悟之外, 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神思。神思既然能够担得起一个“神”字, 讲求的就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 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下, 超越了当前的场景、超越了当前的时空、超越了当前的思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神思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而不是创作本身的物质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神思, 但是一旦创作者出现了神思的情形, 这个艺术作品无疑会比一般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要优秀得多。其实神思并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事物, 它其实是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 神思其实只有少数艺术家才能做到, 因为一旦进入神思状态, 个人与周围的物质世界、渺小的人与广阔的宇宙就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此时, 才真真应了“天人合一”这一境界。

(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讲求接受

创作和作品都是创作者的事情, 但是不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同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称得上是好的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能够被人欣赏, 被人接受, 这才是文艺创作的最直接目的所在。如果不需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那只能称得上日记或者涂鸦, 绝不能称之为文艺。当然, 也有很多人的自传并不要求多数人认同, 但是人们往往能够从这些自传中获得内心的感悟,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自传也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

在古代文艺理论中, 文艺作品的受众需要从三个层次去接受作品, 分别是“观”“品”和“悟”。观我们很容易理解, 就是直接地感受。这里的观当然不仅限于用眼睛看, 还包括用耳朵听, 用其他器官去直接接触。从这个角度来说, “观”就是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鉴赏。通过直观的感受, 受众产生最基本的审美情感, 这个阶段是被动的阶段, 受众不需要去用自己的经历、情感、阅历和知识去评价, 只需要简单地、机械地了解“第一印象”即可。而紧接下来, 就到了品鉴的阶段了, 此时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艺作品所要传达的表面内容了, 接受者已经开始要调动起全身心的功夫去进行感受和理解, 这个阶段对上文中提到的经历、情感、阅历和知识有关, 经历越丰富、情感越敏感、知识越渊博, 这个阶段得到的精神愉悦感就比其他人要更多。最后, 要达到“悟”的层面。如果说品鉴阶段还有不少人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的话, 感悟这个阶段就必须因人而异, 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 所感悟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属性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没有非常明确地说明要欣赏“美”, 认同“美”且将美学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却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审美经验, 这些审美经验放置到现在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审美经验

首先, 文艺作品中带有哲学性。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本身也总是基于哲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其实严格划分是应当划分到哲学学科内而不应当归于美学、文艺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特别是中国人在文艺创作时讲求一个“道”, 这就更让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带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当然, 这里的“道”并不仅仅指的是道家学说的“道”, 这里的“道”是一种殊途同归的, 凝结于文章、诗词、曲调、音乐、舞蹈、绘画中的, 是与整个文艺作品息息相关又处处体现美的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状态。

其次, 不同文艺作品之间具有共通性。其实这一点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也能得出其为一个真命题。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去看, 整个封建王朝都没有摆脱封建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诞生的文艺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有非常明显的封建特征, 而整个封建王朝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线的, 所以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作品, 即便向表达的是冲破藩篱的内心希冀, 却也无法逃开封建社会这一主题词。从这个角度来看, 整个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系统, 我们可以以“古代文艺作品”这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去进行概括和总结, 就能够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最后, 文艺作品具有灵活性。文艺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 否则现在也不会有唐诗宋词元杂剧、山水画田园画之分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于文艺作品某一点研究史非常透彻的, 那就是中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 那么中国的文艺作品也是一种能够灵活变通并且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的事物。最开始, 在秦汉时期, 儒家学说刚刚起步, 佛学在此时传入中国, 道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后数千年内,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但是佛学和道学却似乎从来没有没落过, 甚至于在特定的王朝内还超越了儒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而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泾渭分明的不同体系, 但是却根据当时学说的不同灵活地进行改变, 这样一种看起来很“功利”的方式却使得文艺作品百花齐放, 诸多不同形式和不同特点的文艺作品得以流传于世。

(二)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中国古代文艺本身的鉴赏和发掘, 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人们。在任何时代, 文艺都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 即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各个领域的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 从来没有断绝过。文艺作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 只有被人认同, 让人感同身受的文艺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 文艺理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能够促进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真正“美”的社会, 各种美的事物层出不穷, 各种美的人物摩肩接踵。整个社会光怪陆离, “美”成为了当代人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越是这样, 就越要明确美的概念、美的价值和美的界限。当代文艺发展可谓蓬勃发展, 专门从事文艺的人数比起古代来说简直是象蚁之别, 但是我们却没有底气说出当前的文艺发展已经远超古代的话语, 这是因为当前的文艺界良莠不齐, 很多文艺作品的质量堪忧, 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 文艺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事情, 而成为了一件功利性的人们的生活附属品。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何为真正的文艺, 何为真正的文艺作品, 有利于人们摆脱越来越功利的心态, 能够沉下心去了解什么才是当代人心中苛求的纯粹的文艺。

其次, 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范围内政治话语权和经济话语权已经不再是各国竞争的主题,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深入和凸显的情况下, 文化软实力近些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和竞争的重点内容。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 但是我们对这些文艺作品的了解和研究却是非常浅显的。而通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晰地把握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 能够用更贴合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这些文艺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什么样的心态, 这样我们才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为未来我国的文化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五、结语

即便当前学界都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确是西方开创的, 但是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的美学近些年来的蓬勃发展也让相关专家学者发现, 中西美学的相互印证和解释才是未来美学能够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人都有欣赏美、创造美、珍惜美的基本情感, 所以说美学是具有世界性、人类性的。当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国美学理论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的美学理论来说发展是相对落后的, 但是相较于西方来说, 我国却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中相对完整并得以传承的古代文艺理论其实就是体系化的美学理论, 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挖掘美学属性是可行且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的。并且,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浩繁纷杂的, 是无穷无尽的, 即便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研究, 仍然不能够详述其万一,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让人敬畏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将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肢解, 从中找出各个细节再进行系统的归纳, 但是我们只要从中选取一个角度, 就能够得出无数的结论, 就能够引领现代美学发展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凸显, 西方哲学的一些观念对于解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对话、融合将不仅给未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未来美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也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价值,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 绝对不是梦想, 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

摘要:中华五千年发展过程中, 留下了数不尽的物质和非物质瑰宝,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传承过程中智慧成果和劳动成果的凝结。在这些传承中, 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当前中华社会文化的发展仍然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完整的、详尽的、科学的, 是真善美的, 所以研究其中的美学属性, 不仅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承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人的整体审美价值观念, 从而将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文艺理论一代一代不断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艺理论,古代文艺,美学属性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刘宗贤, 蔡德贵主编.当代东方新儒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4]邬锡鑫.从“意象”到“意境”——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及其启示[J].中国文化研究, 1995 (10) .

[5]田淑晶.困境与出路: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思考[J].文史天地 (理论月刊) , 2012 (6) .

[6]张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在当代的生命力[J].太远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文艺美学 篇2

一、填空:(10分)

1.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以后南齐谢赫又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2.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诗词学》,都是建立在总结以往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3.古希腊艺术门类: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4.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母嘉通【Baumgarten】。这门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Aesthetik】,即美学。5.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形式。6.艺术的逻辑历史分类: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根据出现顺序划分)艺术可分为:再现艺术(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表现艺术(工艺、建筑、音乐、舞蹈),语言艺术(文学)7.工艺是一种静态的表现艺术。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做表情艺术。舞蹈和音乐一样也是动态的表情或表演艺术。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8.雕塑、绘画、摄影是静态的再现艺术。戏剧、电影是动态的再现艺术。9.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以形写神”。“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神的源头来自庄子 10.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国的传统美学亦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11.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二、选择:(10分)

苏格拉底:Socrates 1.柏拉图【Plato】:美是理式 2.康德【Immanuel Kant】: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认为美是主观的 3.黑格尔【Hegel】: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遵循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抓住了美所需要的特定的感性形式。5.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ushevsky】: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

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者我们想起的生 活,那就是美。(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生活便具有上述的特点。)6.孔子【Confucius,Kung Tze】: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甚至是善的同义语。(“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尊五美,屏四恶”)

三、名词解释:(20分,5个)【某些名词解释也可能用来考简答】 1.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主 要特点: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2.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3.自然美:自然事物之美,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的研究有很多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

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美 由于被当做人和人的生活的暗示,在人看来才是美的。

4.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

律的组合。

5.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

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6.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 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

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四、问答题:(20分,2个)

1、请比较中西方认识自然美的历史过程的不同,并说明为什么? 中方: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在人类发展初期,在中国与欧洲,人类形成了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即致用。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尤其是儒家学者,形成了一种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即比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形成了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即畅神。西方主要分为这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通过Tantalus 则神话寓言,我们了解到那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不合作的,不值得信任的。而Narcissus 神话则告诉我们古希腊人对自身寄予了强烈的爱。后来西方造型艺术对人体的重视,则是这种传统的有效延续。

古罗马帝国后期: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希伯莱)文化慢慢取代了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自然更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西方人自然意识的觉醒首先建立在对宗教专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 :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对自然的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主导性精神欲求。

19世纪早中期 :浪漫主义诗人接续了这种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传统,对文明社会的逃离、对自然的归依成为他们表达浪漫理想的最重要方式。

19世纪后期 : 由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启的印象派绘画则将对自然的重视强调到了新的高度。总结来说,东西方人自然观念的发展,其实形成了一个互补型的环状结构。西方人由古代对自然的不信任、敌视、征服到现代一步步发展为对自然的对话和顺应;中国人则是由古代对自然的顺应发展到了近代以来的对抗和征服。

2、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 对现实的美学关系。第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3、喜剧的发展历史、审美表现及其例子: 在倒错中显真实,善用夸张的手法 关于喜剧的本质性特点:

 第一,关于喜剧中人物的特点。 第二,关于喜剧的效果。

 第三,关于喜剧中的喜剧人物的丑和滑稽的关系。 第四,关于喜剧人物的心理状态。 第五,关于喜剧与人的内在生命冲动的关系。关于喜剧作品内在构成的特点:寓庄于谐 关于喜剧作品的艺术技巧:

 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  第二,夸张 喜剧的艺术特征: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4、美感中的理性认识与逻辑中的理性认识有什么不同? 逻辑中的理性认识虽然要依赖感性认识,是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但它却排斥一切感性认识的因素。而美感认识中的理性,它不是排斥一切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之中。所以,美感认识中的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就在对于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和体验之中。

5、“情人眼里出西施”从哪些方面表现审美的个体性? 美感的个性,即是美感的差异性。每个人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是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首先是阶级的差异。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有不同的爱好、趣味、心里和需要。其次,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教养与心境等,是各不同的,因而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

6、美感有没有阶级性?“焦大爱不爱林妹妹”?

7.优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就是指优美,优美的特点是出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和秀雅的美,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典型地体现出优美的意味。

8.崇高:美处于矛盾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 遏制的强劲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力量的崇高一则指拥有巨大威力和支配力的对象,如疾风暴雨。9.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

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它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势力暂时得压到,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10.喜剧:戏剧中的喜剧是一种艺术的形式 美学上的喜剧概念则较为宽泛,它包括文学作品、戏剧艺术以及生活实践中一切 滑稽的因素,即一切荒谬悖理、显得可笑的现象。作为戏剧形式的喜剧则是滑稽 最集中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40分,2个)

文艺美学 篇3

一家无印良品店安静地坐落于济南恒隆广场西翼,它在二楼,而恒隆广场的主剪刀梯直接到达三楼,如果要去无印良品,需要再转乘另一台电梯折返到二楼。即便如此,这家店依然名声在外。

工作日的上午,记者走进这家无印良品店。距离最近的店员小哥身着整洁的白色衬衣,一声“欢迎光临”,既非浓烈,也不寡淡,可谓恰到好处。一如整个店面给人的感觉,陈列简单整洁,店员干净清爽,商品摆放有序,通道设计合理,似乎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却又不着痕迹。

文具和化妆品的两个展柜围了不少人。化妆品的展柜上,每种化妆品都有试用装。在售笔的展台,每隔一段,都放有一个试用的本子。购物后可以选择带有MUJI标志的纸袋,还大中小三种型号的蝴蝶结,上面的“for you”字样可谓点睛之笔。

细节之美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本是客流最少的一个时段,但店里依然有许多顾客,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几个学生模样的顾客对着小小一块标价85元的浴皂感叹:“这在超市可以买三块了!”而一对中年夫妇进店后,没做过多的选择就径直拿走了一件180元的颈部靠枕。该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对于国内平均消费水平来说,无印良品的价格偏高,但是开业以来销售量一直不错,已经成为恒隆广场最受欢迎的店铺之一。”

恒隆广场店只是无印良品在中国100多家门店的一个缩影,不可否认,无印良品在中国的火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如今已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店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日元,从过去的本土品牌,变成日本全球化最成功的品牌之一。“World Muji”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已10多年,自2005年7月在上海的南京西路开出第一家门店之后,10多年来共开出128家门店,共覆盖38个城市(截至2014年底数据),让中国成为无印全球店铺数量最多的海外市场,还为其全球总销售额贡献了10%的比例。

关于无印良品在中国备受追捧的情况,日本良品计划株式会社的董事会会长兼执行董事金井政明说“对于中国市场,Muji仍然在摸索前进的方向”。不过,回想无印良品上世纪80年代创立之初在日本走红的情景,又似乎与当下的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

1980年代,无印良品在东京青山开设出第一家店铺。时值日本经济发展放缓的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大一批主打“便宜”的日用零售品牌,但一味降低质量而追求低价的做法,损耗着人们的生活水准。无印良品当时以简朴的店铺陈列和商品包装,将一种回归简素的生活态度诠释得明确有力。

在无印良品成立之初,其创始人田中一光就提出了“这样就好”的设计理念,用来对抗当时流行的“这样最好”。金井政明认为,“过分的繁华和奢侈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被“误读”的生活方式:No Logo的无印良品遇到了“需求更多”的中国消费者

数年前,日本流通新闻社针对日本29岁至32岁的群体,做了一次品牌的消费者喜爱度调查。结果显示,无印良品因为给消费者提供购物的安心感、商品的流行感及合理的价格等特性,成为品牌好感度的第一名,高达51.1%。无印在1990年代撤离香港时,还引发了港人的疯狂抢购囤货。

无印良品四字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品牌的好产品”,不以品牌和名人效应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它的立身之本。不过,节约、谦恭的无印,遇到了“需求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流连于无印的店铺,叹息着一次次买走不同的商品,然后陷入MUJI的世界:睡无印的床,盖无印的被子,被无印的闹钟叫醒,穿无印的衣服,用无印的牙刷、洁面乳、化妆水,吃无印的咖喱,种无印的植物,骑无印的自行车……

正如品牌大师沃利-奥林斯所说:“即便无印良品是一个没有品牌的品牌(No-Brand Brand),但你也不能否认,它依然是一个品牌。”当年日本消费者经历名牌华服的洗礼,在经济危机下回归朴素和简单的生活,无印是时代性的产物。但中国的消费者还处于欲望旺盛、追逐流行、崇拜品牌的阶段,No Logo的无印是作为强大的Logo被错位消费的。无印既乐见其成,又有些无奈自己的被误读。

2013年和2014上半年,无印先后开通了中文官方网站和天猫旗舰店,但目前销售占比很低。金井政明说,“我们不把电子商务作为销售的手段,而是作为交流的手段。MUJI就是MUJI,别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东西,很多企业会焦虑互联网,是因为别人有一样的产品在卖。”

原研哉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无印的设计哲学:“欲望”。“所谓设计,必须深刻作用于欲望的本质。欲望是创意的起点。如果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而产生,那么期望的本质就会作用于物品的本质。而欲望往往有惰性,故而有必要对欲望进行约束与教育。”

他形容无印的产品就像“透明的玻璃杯”,在不同的环境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会让它变得丰富。在中国的消费狂潮和流行变迁中,无印良品像一个怪异的容器,盛满欲望和性冷淡、格调和虚荣、个性和反讽。深泽直人说,“我们寻遍千山万水,找到很多东西,最终给你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工作能赚到钱,也是因为顾客如果走进无印良品能够获得满足,更多的人理解这一点,所以才给我们带来了商业的成功。”

禅意美学和工匠气质:曾经被一小部分人所推崇的文艺审美成为大众审美

“日本对美的追求是什么样的?冬天下雪,躺在温泉里,夕阳西下,院子里有两棵柿子树,上面是残叶,一两个柿子挂在枝头,其中一个可能被鸟咬了一口……这种融于自然的美,不完美中生发的美。”伊藤忠物流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司马正树如此描述他对“佗寂”概念的理解。

他认为佗寂美学是日本吸引世界时尚潮流追捧的一个关键要素,而无印则是佗寂在商业上的成功案例。佗代表安于简陋,追求无需修饰、直指本源;寂指代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美。

nlc202309081723

当去旅行必去muji总店朝圣都成为文艺青年们的新风尚,我们很难忽视这样的现象级流行趋势。人们不禁要问:“性冷淡”品牌为什么这么红?

这恐怕和国内逐渐流行的审美有很大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极简,小众文化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开来,曾经被一小部分人所推崇的文艺审美成为大众审美。而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无数文艺青年竞相追随的”性冷淡“品牌们的走红。

怎么识别性冷淡品牌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你在某宝搜索“性冷淡”style的衣服时,千万不要忘记把“文艺”作为关键词输入。出来的一百页搜索结果里保准有九十九页都大同小异,翻上两页就让人清心寡欲。在这些结果当中,再去掉色彩饱和度高的选项,那么十有八九就是一件典型的“性冷淡”衣服了——基本上以本白、黑灰、褐色为主;材质则以棉、麻、羊毛居多。它们看起来师出同门,即便来自世界各地但推崇的美学却别无二致——设计简洁、高冷文艺、禁欲主义,这些都是典型特征。

和无印良品风格上一脉相承的优衣库,推崇的也是日式美学。当然,优衣库不管在价格还是产品上都更亲民一些。不过近年来,它也通过和大牌设计师推出合作系列,填补轻奢空白。

西方极简主义的典型代表中距离普通消费者较近的有吉尔-桑德Jil Sander和H&M旗下的高街品牌COS。上一季的秀场上,吉尔·桑德Jil Sander的模特们统一画着裸妆,远离性感,远离热情,秉承的正是绝对的禁欲主义。2009年以来,吉尔·桑德JilSander还曾与优衣库合作推出Uniqlo+J精选系列。这个以极简风格著称的系列一经推出即被热捧,成为史上最成功的时尚品牌合作系列之一。

再回到国内,文艺高冷时装品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江南布衣以及它旗下的男装品牌速写。江南布衣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叫做“乞丐服”,大概是因为它的用色经常显得非常暗沉。事实上,它所崇尚的是自然、低调、实穿,惯常选用纯天然面料如棉、麻,多年来也一直是资深文艺女青年们的挚爱。旗下的速写不消多说。和江南布衣类似但知名度相对较低的达衣岩、默默耕耘数十年一朝爆红的“例外”也都是个中代表。

总之,“性冷淡”品牌们真的红了。不是在过往的少数群体中受到推崇,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被极简主义、禁欲主义所裹挟,文艺不再是属于少数人的文艺。

文艺美学 篇4

一、苏轼文艺美学思想

中国的抒情作品强调寄托, 这与迫于环和诗风追求蕴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的审美习惯有关。苏轼于熙宁四年通判杭州, 政治失意, 理想不能实现, 因此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审美的愉悦中忘却实现的桎梏、世俗的纷争, 体现了主人公祈求获得解脱的愿望。“几时”、“不知”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宇宙的迷惑;“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实际上表现了苏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苏轼的政治遭遇及他的思想来看, 产生这样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在清风明月的境界之下, 苏轼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得失, 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哲学相接, 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尽显其博大胸襟。苏轼《赤壁赋》借助酒的生理调适力量, 解除心灵的世俗束缚, 保持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审美心态, 如“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创造出奇妙无穷的作品来。苏轼美学思想以和谐为特色, 吸收了之前美学的各种营养, 又给其后美学以长久的影响, 是中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条件下一个美学的典型。既有社会、集体、政教、伦理, 也有重自然、个体、情感、心灵, 是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的典型,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典型。在中国乃至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意境的思想启示

1.提倡语文教学艺术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

苏轼不但用他毕生的艺术实践表明和谐的艺术世界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共同构成艺术的大观园。他要求文艺不但要描写自然之态、表现自然之数, 尽性知命, 顺乎本性, 追求艺术之自然, 既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 又依据客观规律进行变化,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苏轼文清和妙丽如晋、宋间人, 而诗尤可爱, 咀嚼有味, 杂以江左、唐人之风, 是一个非常尊重每一位作家的个性、风格, 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加以提倡的人。苏轼的审美习惯没有排斥另一种风格之人, 在书法方面苏轼更是“骨气深稳, 体兼众妙, 精能之至, 反造疏淡”, 能够细细品味出不同风格特征。他认为王安石的“好使人同己”之作风做只会导致整个文学的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破坏文学自身的和谐自然发展。苏轼在文艺的百花园里随意采撷,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婉约与豪放、阴柔与刚健、含蓄与外露、平淡与脓丽、清新与峭拔、端庄与洒脱等等, 风格各异, 自然呈现, 体现了一种包容心理。苏轼个人的偏好来看, 他比较喜欢平淡的诗风, 晚年在经历仕途的颠沛困顿之后, 尤喜陶渊明之诗, 称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但苏轼的平淡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结果, 如“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正是他的是艺术臻于成熟的表现。在高中课文教学过程中, 也要主张姿态横生, 张多种艺术手法与风格和谐并存, 从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要充分利用课堂, 驾驭好40分钟, 要讲究效率, 要注意繁简适度, 使语文课堂更生动。

2.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论史上争论的焦点, 苏轼精通百家, 博览群书,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思想营养, 辩证看待此问题, 把两者和谐统一于文学这个有机整体, 有着很高的政治期许, 进入仕途后, 身处党争漩涡的惊涛骇浪之中。苏轼对于宋初体制的诸多弊端有着自己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多次贬谪, 流离于荒山蛮野之所, 使他能够深入民间, 熟悉各地的民情风俗。既避免了前人的顾此失彼, 又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和谐发展, 因而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他对文学首要的要求是重视文学的现实内容及社会作用。他高度评价王庠之文,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 皆有古作者风力, 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对于堆砌饾饤、浮华夸大、不切实用、迂怪艰涩之文苏轼又是坚决反对, 态度可谓严厉。对于当代“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 用意过当, 求深者或至于迂, 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 余风未殄, 新弊复作深为不满”。“辞达”却不浮华艰涩, 华实相副才是苏轼对“文”的要求, 如《石钟山记》中,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 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 是毫无用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 内容与形式要相统一,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 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而不是老师演戏, 学生看戏。

3.化零为整,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苏轼在《论文》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它, 虽吾亦不能知也。”所谓“随物赋形”, 指的是按照自然物体的形态来描状物的创作方法。而高中课文教学中, 要展现的是自然界物体的生香活色, 就要化零为整, 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这样将学习活动化, 即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学习。如组织学生整合有关苏轼的知识, 预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作品以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分组讨论苏轼的思想历程, 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胸怀乾坤, 胸有成竹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 融会贯通, 宏观点拨。

4.让创新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

苏轼以他对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丰富实践经验, 对此理论进行了丰富充实, 以形、神、理为核心, 强调三者的和谐统一, 创造出自己比较完整而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客观事物是丰富生动的, 各有各的形态, 各具各的灵性, 只有把客观事物的精妙处、生动性传达出来才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以形传神, 由形似上升到神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苏轼绘画创新的最高追求。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 对教师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以及工作态度的一种严格检验,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动点脑, 需要教师花更多心思。教师要敢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权、思维权、讨论权”交给学生, 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后, 既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点拨, 又会主动讨论、参与。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法, 都应该追求充实、鲜活、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力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新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苏轼文艺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苏轼在自己长期的文艺实践中能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 并且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既强调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 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更不可缺失创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打破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界限, 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苏轼美学思想,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发现语文的乐趣, 语言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阮堂明.论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J].文学遗产, 2007, (3) .

[2]马驰.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J].学术月刊, 2007, (1) .

[3]魏永贵.苏轼诗歌美学旨趣探析[J].集宁师专学报, 2008, (1) .

[4]蔡良.语文教学中的“意会”与“言传”[J].语文学刊, 2009, (5) .

中华文艺复兴的美学内涵 篇5

【内容提要】中华文艺复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的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 要 题】文艺复兴与大众文化

【英文摘要】There entails profou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in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1.The embodiment of lofty spirit.Its lofty beauty exerts an edify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youth.2.The brightness of sens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loftiness.3.Artistic beaut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art.4.The beauty of creation,including the recovery.rejuvenation and recreation of beauty.So 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se aesthetic contents to make them play active roles i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艺美学 篇6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界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居住的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亲朋、邻里之间不会只有鲜花和笑脸,如果一味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如意,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丑恶、痛苦、伤害与伤痕,不但伤害自己的身心,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危及亲朋邻里。因此,美需要培育,记忆需要净化,品位需要引导。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净化与美化。因为只有真善美,故乡才值得眷恋,才有乡愁。否则,不仅没有乡愁,反而只有“乡仇”。当年秦始皇得志后回到故乡邯郸,不是感恩于当年的故交,反而睚眦必报,大开杀戒,就是一例。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虽出身平民,年轻时在故乡沛县历尽磨难,当了皇帝后,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晚年,刘邦终于找机会回到沛县,面对父老乡亲,不由得流下老泪,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他把父老乡亲一并招来,接连狂欢了十几天,又下诏免除了故乡的赋税徭役。由此可以说,有无乡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在思乡的愁绪之下,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永恒眷恋和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梳理一下此传说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从现实到浪漫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有些地方的传说里,倒是织女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织女回到家里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与织女分离后,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織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织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不做家务的现实。在河北蔚县、黑龙江加格达奇等地,民间传说: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上后,被罚一年到头干活,累得腰酸腿软,七月七和牛郎相会时,还忙着缝补衣服,给孩子纳鞋底等,“说着话剥着麻,头顶筐萝晒芝麻;做花衣纳鞋底,又怕孩子受了苦”。突出了织女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完全是现实中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照。通过广大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文化背景下,牛女传说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唯善唯美的情节上发展,最终成为一部爱的赞歌,被视为纯爱情故事,七夕也从乞巧节蜕变为东方情人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文化选择。

我国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民俗九大类。由于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教化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来实现的;直到今天,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民间文艺反映了各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愉悦和文化知识。作为民间文艺指南针和方向标的民间文艺评论,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民间文艺成果必须具备三大价值:遗产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包括本真性、存续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艺术价值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其中的艺术意蕴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美学意境等。由于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共同享有、世代相传的文化认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自律性规约,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时代意义、教育意义,即社会价值。

总之,作为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只有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进行民间文艺评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才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民众文明素质,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艺美学 篇7

意境首次出现是在唐代, 王昌龄将其引入诗论, 继而才逐渐成为美学范畴。《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1]王昌龄这里讲的“物境”、“情境”、“意境”可以被看做是诗歌意境创设的三个层次, 也可以看做是审美主体作者的审美体验的层递轨迹。意境的创设以及意境审美效应的生成, 要由具有敏锐审美观察能力的审美主体 (作者) , 去观察境 (物境) , 感知审美对象, 设身处地地全身心体验, 调动人生体验的各种情感进行想象, 在生命体验中赋予现实物境诗的意义。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活动具有同构关系, 审美体验要以深切的人生体验为基础, 客观世界的物境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外部世界, 一旦进入审美体验中都是心灵世界的情感物。在艺术家极为敏感的情感世界中会将这些人生体验诗意化, 而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 在欣赏过程中又会激发欣赏者的审美体验。杜甫的诗歌《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诗人深陷国都沦丧的悲痛中, 花鸟原本是客观事物, 这时也因诗人的情感浸染, 成了诗人的精神同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壮丽美妙的江月奇景, 诗人置身其中不由感慨生命短暂,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仅仅是描摹山水景物, 更是寄情于景, 情随景迁。因此意境与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也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家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之间消除疏离和对立, 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意境两浑, 物我一体的状态, 而欣赏者也可以通过再度体验去获得新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

物境在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 被灌注了审美主体的情感, 而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客观物境有了审美主体的生命性, 无疑是审美主体内心思想情感的表现, 它属于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唐代诗僧皎然论意境时曾提出“诗情缘境发”的观点, 重点阐述了“境”与“情”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各种“境”是作者创作情感的直接来源, 作者进行意境创设时, 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物境, 而是倾注审美主体的情感, 艺术地表现“境”。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讲到“情景交融”, 王夫之也曾以“情景互藏”阐发意境的情景关系。

从“意境”一词的词义来看, 本意就与人的心理世界有关, 它首次亮相是在唐代, 而唐代是佛教本土化时期, 佛教对“意境”一词的词意产生了重要影响。“意境 (竟) ”一词本意上指涉人的内心思想活动范围, 后在各自本意的基础上, 引入了佛学的涵义。佛教中的“意”与其一般本意相近, “境 (竟) ”指疆域即心理境界, 一般意义与佛家含义结合后, 有了一种体验之境。

体验是以人的生命为底基的, 审美主体在体验中要投入真感情才能体悟出更深切的情感, 因此审美体验是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人的心灵世界的全面敞开。中国画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 艺术家游历自然佳境, 置身于自然界中, 用生命去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山水画就是艺术家情感性体验的活化石。画家遵循“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艺术法则, 赋予物象以主体感情, 在画中渗入画家的个人旨趣与审美理想, 同时也留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和体悟空间。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他的画作《辋川图》意趣生动, 意境高远, 艺术地表现了蓝田辋川的山水风光, 也是诗人闲居恬淡的田园情怀的致意抒写, 整个画作诗画一体, 情景交融。他的诗歌更是以意境美著称,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2]179诗中描写的空寂深远的竹林之境, 与诗人安闲无碍、清幽澄净的心灵世界交融, 审美景象与诗人的审美情思合二为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3]468宇宙人生是体验的对象, 而“入乎其内”就要展开生命性体验、情感性体验, “出乎其外”要不拘囿于宇宙人生本身, 超越日常秩序, 打破常规的超越性体验。审美体验的本质恰在于对现实生存局限的超越, 现实生存是秩序化和常态化的, 日常经验中一切的事物都是外在事物, 在人的眼中不过是具备不同形式属性的物质而已, 当审美主体投入审美体验中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都能闪现出诗意的光芒。审美主体也不再是用眼睛去看事物了, 而是用心去感知, 这甚至会超出日常经验的常态, 超越时间空间的秩序, 审美主体的精神获得自由与解放, 达到澄明境界。而这种超越性地审美体验要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 必须物态化, 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绘画作品中的笔墨, 但它们都是有限的, 与其深厚的内涵相比, 不免会产生言难尽意的状态, 而这种有限的形式与无限的意蕴之间又恰能产生一种审美场, 它既是审美主体审美体验的凝结, 同时又可以引发欣赏者再度体验的全面展开。

皎然在《诗式》中指出诗歌的韵味是超越文字和作者形象之上的, 司空图也指出意境是一种超感性、超具象、生成于具体艺术媒介之外的美学范畴。宋代的严羽用“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来形容诗歌境界难以从直观上把的审美特征, 他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诗歌意境创造的过程中, 诗人作为审美主体要对客观世界有生命性体验, 只有投身其中, 才能在外物的感发下产生真情感, 在情感性体验中, 超越客观对象世界的孤立状态, 体会宇宙人生无限丰富的内蕴, 并将其艺术地表达出来。

唐代诗人虞世南有一首意境深远的咏蝉小诗《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4]1“蝉”的生活习性作用于诗人, 诗人将这种生命体验内化了并在诗中升华为审美体验, 小小的“蝉”就成了那些具有高格内在品质的人的象征, 其中也不乏诗人的自况意味。可以看出诗中的“蝉”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那个不起眼的小动物, 它是被诗人诗意化、形象化了, 蕴籍了雍容高逸人生品格和不凡气韵的人格化的“蝉”, 蕴含了诗人的超越性体验, 是诗歌意境中浸润审美主体生命的“境”, 是诗人超越性审美体验的产物。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事物中看到一种人生境界, 是因为诗人的生命性体验、情感性体验使得诗人对自然物有了新的审美发现, 诗歌蕴含的意蕴性正是来自于诗人体验的超越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大脑皮质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 是相对稳定的审美经验的激发、流动、重新组合的过程,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聚精会神的体验时所感受到的无穷意味的心灵战栗。”[5]56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化状态, 艺术意境的生成与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艺术意境的创设中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功能, 审美主体通过生命性体验、情感性体验、超越性体验在价值世界中, 追寻体悟生命的意义, 审美体验也为艺术提供了诸多可能。

摘要:意境的创设与接受都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审美体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来看意境的美学内涵与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以及读者的再度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主客统一、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艺术家生命性体验、情感性体验、超越性体验的审美体现。

关键词:“意境”,艺术体验,文艺心理学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第1版.

[2][4]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第1版.

[3]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第1版.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国美学发展;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引言

美学是一种形态,以精神追求与重视生命价值为宗旨,其对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散文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并继承时代发展中有益的成果。散文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因此本文以中国古代散文为例,加以研究。

一 文艺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展

美学隶属于现代人文学科,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其传入中国后,促使了中国现在美学产生,使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化转变。西方的美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用哲学的思维说明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在引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对美学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发展,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不论怎么创新,他都会有西方美学的影子,西方美学始终影响这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中国美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西方美学本土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美学进行改造。

2.探索美学的形成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宗法社会,也都经过兴旺与衰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摸索,发现与积攒中创造了美学。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从未断过,发展至今,堪称世界唯一。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血缘与亲情,宗法体制尤为重要,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既重视亲情又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的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是人类认识活动后积累的经验,对人类之后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美学精神正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中华民族再长时间的生活奋斗中形成了本民特有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勇于奋斗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透过对中华美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正是这优秀的美学精神,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3.研究中华美学的价值的意义

研究中华美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经之路,是当代美学研究者的责任。文艺美学最能凸显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正因为人类追求文艺美学观念的精神层面,文艺美学研究才能在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挥着重大作用。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文艺审美活动中,人可以放下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勇于追求人类存在真正的价值,超越自我,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如此,强调人与自然万物要和平相处。文艺美学在人类的感情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在利益充斥的社会中,美学精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帮助人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人的素质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造优良的精神世界。

二 散文艺术价值

1.中国散文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散文可以追溯到秦国,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左转》,《战国策》,是叙事散文发展的先河,其中的《左转》记录了历史发展,有较强的真实性,为后来历史类散文打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政治局面动荡,一些散文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进行编写,形成了新的撰写散文的风气,丰富了先秦散文的内容。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散文进行创新,写作方式大有改变,但是依旧遵守着儒家思想,直至清末,一些先进人士突破旧的思想束缚,以“经世致用”的新观念进行创造,打开了近代散文的新局面。

2.研究散文艺术价值的意义

散文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文学方式以诗歌为主,实际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散文逐渐占据连主要地位,散文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具有日常性,她记录里一个时代,一个人乃至极其细微事物的日常,它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一个时代人类的感情,发现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经验,从中学习。散文以幽默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无限可能,散文的撰写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记录着人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并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将读者带入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慢慢体味人生,散文的最大功能就是让人享受生活。

3.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

(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

综上所述,散文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抱着仔细认真的态度,对古代散文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掌握其中的精神本质,而不是简单粗略的了解表面上的东西,以通俗易懂的观念方式传递给大众,坚持实事求是。

(2)勇于创新,取其精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散文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版社为了追求出版数量,不在意散文的质量,导致散文内容重复,或是散文内容不准确,误导大众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散文作家应该尝试用新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更多不同题材,打破旧的价值观念,使散文作品更具有灵活性,充满新意,进而让读者耳目一新。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散文文化精神,并加以传播。

三 结语

精神支配着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恰巧,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都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所以做好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精神可以使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向上的生活。相反,不好的精神则可以毁灭一个人。在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中,我们要对美学精神与散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好的一面与当代生活接轨,一直流传下去,造福于后人。

参考文献:

[1]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21

[2]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8-18

[3]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4:29-36.

上一篇:无人机低空摄影论文下一篇:教育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