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2025-01-22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共12篇)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效率,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合理进行阅读教学, 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师应从四方面进行尝试, 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树立民主个性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就是读者对作品作主观审视, 进行个性化理解, 从而悟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时, 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入境、入情朗读, 感悟文意, 体会情感, 悟出精髓, 逐渐熏陶出个人的阅读品味, 激发阅读情感的升华。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做好充分有序的阅读教学准备

阅读教学前, 先要指导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有远期、近期之分, 它应与具体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配合课堂文本解读, 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起到真正读有所用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 提前选定好相应的阅读目录。目录内容可围绕文本作者、背景、文体、立意、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确定。再将此目录与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后编成阅读提纲发给学生, 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读什么, 怎么读, 一目了然。这样阅读针对性强, 阅读效率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三、选择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阅读时, 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自己学习的实际, 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四、具备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

学生阅读学习心态是否健康, 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时, 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 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 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阅读心态越好, 阅读也就越有效。初中生阅读中存在不良心态, 克服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首先,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 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 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 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 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知识在于积累, 阅读贵在坚持。只要学生有合理明确的目标、科学灵活的方法、良好健康的心态, 再加上教师的民主教学理念、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2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可以说,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让学生读懂,深刻理解

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遵循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兴趣。

理解深刻是从内容感受、认同、内化的角度考察的。课文是个例子,是学习的载体,是教学对话的凭借,但文本的读懂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读懂这个基础,后面的训练扎实与情感激荡都无从谈起。读懂包括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还有具体的字词句段的理解。读懂有大体的了解,还有深刻的理解。好的阅读教学课,是一定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的。

二、让学生读好,达到三级指标

让学生阅读文章,不能满足于“读懂”,将内容理解,还要涉及用声音来传达语言文字形式,将语言用声音来活化,这就是读好的问题。“读好”的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是三级:一正确,二流利,三有感情。这其中最高级的状态就是读出文章意蕴,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仲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的,通过以读为主甚至以读代讲,辅之以阅读对话,从而“披文入情”。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请看“够了”一处的朗读训练:这里,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体验传达出这种感觉;学生没有读出应有的自信感,教师进行鼓励并提示,学生再试;教师示范,并让学生跟着读;在大力鼓励进步的基础上,请一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出了较好的状态;最后师生协作联合朗读,读出那种自信、坚定的语感。五个步骤,层层推进,使朗读训练达到较高的层次。

三、语言学习与运用,训练扎实,情感激荡

训练扎实是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乃至积累的角度考察的。阅读教学是绝对要强调语文基本功的习得、语文素养的生长的。基本功的习得必须借助于训练来达成,语文素养的生长也是在训练中累积、沉淀和滋生的。当然人文性语文和观照学习自主建构的视野下的训练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训练和形式训练有素的,是自主性、浸润性、熏染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样须强调落实的,不能飘浮,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阅读教学是训练包容性最强、最大的教学,要落实好这方方面面是不易的。

说话训练是阅读教学频率最高的训练,串讲串问或问答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师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有效的说话训练,只有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整理,整体性地、条理性地表达,才是较为有效的说话训练,并且是交际式的说话训练。在这一课中,对话式的说话训练是非常出色的。

情感激荡是从语文人文性和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角度考察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不是纯语言学习课,语文课语文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味儿、人情味儿。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要激发情感、荡涤心灵、升华情意、熔铸人格的。但这种情感的酝酿、生发、激荡、震撼,绝不是脱离文本的声嘶力竭,也不是对文章词句浅尝辄止的矫揉造作,它蕴藏在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孕育在词句理解、朗读、说话等训练之中,但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启发、唤醒、诱发、激扬。推向更深入,使语文的训练推进得更扎实。

四、语言积累,语感积淀

成功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总是在上述几个方面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淀。

仲老师在《船长》这一课的教学中,语言积累与语感积淀是交融的,对于积累而言是“浸润性”的,对于语感的积淀与生成是在理解深刻、训练扎实、情感激荡过程之中的。比如在阅读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自然段时,阅读活动是自主的,教学状态是对话的,有的说读出了“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的说读出了“考虑事情非常周密”,有的说读出了“他很了不起,连灾难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还有的说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威严”,这些同内容的理解,更是语感的领悟,同时,那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排比式短语“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消化”了,融入到他的语言结构中了,也就积累了。

尤其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人们透过阴森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教师独具匠心地让学生在情境下写作,然后由师串生对构成“呼唤”与“应答”,“呼唤”者撕心裂肺、如泣如诉,“应答”者情真意切、毅然坚定,构筑成一个撼动心魄的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心灵洗礼中,语感也随之浸染、生成。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篇3

一、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更多地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因为不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味,而是过快地分析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被简化,学生就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结。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主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新的意义。

我们的阅读教学却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失直接与作品的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

对写作技巧认识的泛化。语文阅读教学散、慢、差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永远都是拿几个框框来套用。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养成一种惰性,不会主动去钻研。

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要途径。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对语文阅读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必要途径

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对学生的“教”变成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的行动。立体的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主题立意、语言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去发现教材中作者的个性。如庄子的汪洋恣肆,鲁迅的深沉热情,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让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作品的深处,引向心灵的深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核心途径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专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也就是说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寫,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投入和专注。

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恒心。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因此,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补充途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阅读内容的选择。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读。

阅读方法的采用。阅读方法的采用是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的。获取信息,了解大致情况采用略读;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行鉴赏就要采用精读等。

阅读积累。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以人为本。总之,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 篇4

一.找准突破口, 提挈全篇。

正如行军打仗, 如果谋划得当, 巧妙突破, 便势如破竹, 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 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 可以带动全篇,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 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以文题入手切入。

师: (板书课题后, 手指着“泊”字) 同学们, 我们注意这个“泊”字, 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 (齐) :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 (齐) :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 (齐) :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 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 (齐) :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后来消失了。

师:对了, 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 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 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 罗布泊的现在。

这位老师抓住文题的“泊”、“仙”、“消逝”等字眼, 让学生迅速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 并领会了作者传达出来的惋惜、悲痛、遗憾的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 后面的语文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再例如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跃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样切入:

上课伊始, 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 “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 (不急着表态,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同学们, 在人的一生中, 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 老师补充一下, “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 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 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 义与利, 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 那就是舍生取义!

陈老师从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为整篇课文的教学蓄势兴波, 降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理解的难度, 并富有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指导, 导入方式颇具匠心, 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从哪一点切入更易抓住课文的灵魂, 这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 以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提取主要信息, 理清思路。

这应该是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句 (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等) , 理出文脉, 从而对课文的行文思路有明晰的认识, 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就能高屋建瓴, 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初中课本中有不少说明或议论性质的文章, 本身层次清晰, 如果将主要信息提取, 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 我们提取中心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假山的堆叠,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 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 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 浓缩课文内容, 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除了概括性的提示信息以外, 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 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 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语句敏锐的感受力, 抓住了重要的信息, 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三.设置核心问题, 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常听到老师接二连三地向学生发问, 一问一答, 步步紧逼, 甚至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不给学生揣摩的时间, 更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课堂上气氛紧张, 由此让不少的学生怕上语文课。问题太杂, 必然导致分解过细, 易于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 引发精神上的倦怠。那么, 是否可以设置“大”问题, 牵一发而全动?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发现的喜悦感, 在与同学思维的火花碰撞中, 辨析理解的偏差狭窄与准确全面。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 可以设置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刚开始也许只找到表层的原因:惑乱军心。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文中有关键句:“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那么杨修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 学生会一一讲述杨修犯忌的事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再深入挖掘, 就会发现杨修之死更缘于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及卷入曹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 为阴险狡诈的曹操所不容, 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核心问题, 牵动学生对课文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 一切水到渠成, 岂不美哉!

四.创设和谐情境, 激荡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 能引发学生心灵震颤的美文, 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就会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赵富良老师在讲《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播放日军侵华横行肆虐的电影片段, 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 使学生内心随着作者“泛滥”的情感激流而激荡着, 引发心灵的共振。还有一位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 播放陕北安塞腰鼓龙腾虎跃的画面, 直观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火热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学生在心灵的振奋中朗读课文, 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场面中, 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除了借助媒体资料, 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 相近的文字资料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的心与课本贴得更近, 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 获得审美的愉悦。

五.分配读写任务, 亲近文本。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 而不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认为读课文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我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够熟悉, 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所以, 课堂上是应有学生的朗读声的, 当然这朗读也并非全文一读到底, 反复操作就会令人厌烦。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读的方式, 如品读、选读、分角色读等。

在数学课上, 老师讲完知识点后, 往往安排学生练习, 学生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语文课上, 老师讲得多学生写得少, 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否也应该在语文课中安排一些写的任务呢?比如写课文中该积累的词句并选词造句;写作者行文的思路, 编出课文结构提纲;选取自己欣赏的语句作点评;摘录意蕴丰富的句子作批注;写自己朗读中的疑惑;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仿写文中佳句, 仿照课文主旨或艺术技巧写作文等等。

读读写写,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与作者对话, 与文中人物对话,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使他们的思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驰骋, 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5

童张家 胡世新

小学阅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做了明确的阐述,并做出了详细要求,在此不作赘述。我只想谈谈差异化阅读如何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所谓差异化阅读就是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材料,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然后采取小组间互助合作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要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一般教师教学前都会制定教学目标,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这目标必须是在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这里采用差异化目标训练法:以小组为单位,不同的小组阅读训练的目标不一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照顾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小组内的个体差异由小组内采取互助的方式来处理。

接下来,为了做到差异化阅读,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有的阅读水平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为了实行差异化阅读,我们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具体操作是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依据各小组的学生特点进行阅读任务分配。接下来就是,需要老师事先选好材料,并设计好阅读任务。这对老师要求要高一些,学生则只需要接受并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就行。但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的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并且各组之间还可与以交流学习的收获。

再接下来就是,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于对所有学生安排同样的学习任务,并且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样可以确实减低教学的操作难度,但是无法兼顾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性。比如说,对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首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对于只注重内容趣味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对文章细节的分析理解;对于只注重文章的内容的学生就需要引导他关注文章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技巧。总之,就是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

还有,就是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强化阅读过程形成的兴趣和阅读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的感受,体验阅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阅读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有获得胜利的喜悦。

最后就是,给学生创造展示阅读收获的机会。学生在交流阅读感受的同时写一写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当然这种成果展示可以自由一点,不必统一要求。引导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重要的能够提出问题,这样的阅读才是高效率的阅读。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6

阅读教学有哪些规律可循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遵循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阅读教学应导之以读,以读为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微子曾说过:能力是不能靠讲授的,而要靠训练;训练要靠自觉,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这说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课文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让他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学生读练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以读为基础,把读的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读练的实践,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必须指出,这里强调的多读,并不是要学生死读硬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多读,这里有一个教师善导的问题。所谓善导,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阅读教学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多方记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其学得主动积极能自求之;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按科学序列进行读的基本功训练,使其形成阅读的能力。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来讲,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它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认真贯彻这个三维目标。

现行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兼美的文章。阅读教学的思想内容应是作品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阅读教学应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根据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傍的关系,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语言和思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形式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要发展语言必须加强思维训练。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思”上,讲得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思维的量不够,质量差,要学生回答问题符合现成答案,而忽略学生获取答案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重视集中思维训练和顺序性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和多向性思维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阅读教学应根据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傍的关系,在学生获取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进程中,注意进行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把它们与发展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注重具体语言概括化,概括语言具体化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准确性。(2)要重视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的过程,开拓学生思维的领域。(3)要重视学生认识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多边性和深刻性。(4)注意类比开拓,变换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一定要围绕课文内容中心进行,以阅读为基础,以课文上的语言文字为基础,不能离开文本随意发散。否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根据读与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因素

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教学应重视渗透作文因素,搞好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注意前后联系。

要搞好读写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研究和实践。一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提问(老师或学生的提问)和练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的形式展开的。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以读写结合的观点设计提问和练习,否则,读写结合的训练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二要选好结合点。一种观察方法的运用,一个词语的运用,一种句式的运用,一个警句的运用,一段写外貌的模仿,一段写景的仿写,一段对话的写法,材料的安排,写作方法的运用等等,都要注意选好结合点,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扎实的训练。三要体现读写结合型的教学结构。不管教哪一篇文章,都应按照“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两种教学途径进行。不仅理解“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一些写作的基础知识和认识生活的方法渗透到阅读过程中去。

五、根据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关系,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材,只有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培养语文能力的最佳效果。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体特点(如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寓言、童话、诗歌等)和课型特点(如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等)。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寓言故事教学就应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即文学性、教育性、哲理性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文学性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足以表现各种文学形象的词句,概括出各种形象的特征,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遵循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事倍功半。只要遵循了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张悦群.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7

一、注重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

初读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读主要是通过探究、思考、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如, 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 学生初读后, 教师提问: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学生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 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得不容易。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 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 尽管她是那么喜欢这些贝壳, (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 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 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 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 可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丝毫没有占为己有的心思 (研读描写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的语句) 。因此, 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浪一样翻腾。小姑娘多么可爱, 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 画家有多可爱, 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 老伯伯有多好, 文章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 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品读的主要作用在于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 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 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在美。创读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 这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技巧, 指导阅读方法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 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 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 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 让学生好好地读, 充分地读。同时, 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结合图片来想象体会。如, 《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 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 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 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动。”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 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出这几句话, 让学生反复朗读, 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附上图片, 要学生听教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仪, 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录音, 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 学生渐入佳境, 仿佛置身波光粼粼、荷花争艳的湖边, 为这炫目的美而沉醉。这样教学, 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学生朗读时, 教师还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 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 语速的快慢, 语句的重音、停顿。

三、合理评价, 促使学生多读

浅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8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就应讲究策略, 想方设法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因此, 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自主、宽松和谐、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轻松、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为了使学生较快地走进阅读文本, 教师宜利用语文学科极具审美的特点, 讲究一些激趣的技巧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越高, 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就越强烈, 那么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堂上示范, 教给方法

“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古人这句话, 很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学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有效地学习, 才能促使学生从“学”到“学会”, 直至到“会学”。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一套基本通用的笔记方法, 即圈点、批注。圈点, 指在阅读时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这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 它可促进理解、记忆, 便于检查、复习。批注, 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 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 同时也是阅读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运用的过程。

其次是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 从实际出发, 对不同类型文章进行学法的指导。例如教学古诗词, 可指导学生采用“五步法”来学习。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步骤教学, 教完之后要求学生讨论总结学习这些古诗词的方法, 师生归纳为“解题、释词、译句、赏析和背诵”这五步。又如学习写景抒情类文章, 可指导学生们采用常用的做法:细读课文→抓住特点→明了写法→想象画面→悟出情感。当然, 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归纳和创新。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允许和鼓励其有自己独特有效的阅读方式与方法。

三、读写听说, 探究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读少讲,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目标指导设计“读”的形式和步骤, 在多样的“读”中加深理解。不仅多读文本, 还应要求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多说多听, 大胆质疑与讨论, 使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交锋、碰撞, 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迸射出求同、求异、求新的思想火花,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魅力。同时,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还要以书面形式来巩固与提升, 可以摘抄好词佳句, 品析关键词句、写法, 谈感悟心得, 仿写、续写、改写……这样才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课外延伸, 提升水平

仅以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来巩固和提升其能力, 为学生筛选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比如《读写月报》《读者》等适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杂志, 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有利于解决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应当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必须紧跟课内阅读, 有讲有练, 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上, 老师把力气用在讲授阅读规律和方法这个刀口上。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这一广阔天地, 能够扩大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陶冶思想情操, 养成读书写作习惯, 培养自学的能力, 坚持下去, 细水长流, 相信阅读教学中“效率低”的问题就会得以改观, 学生是能够提升语文水平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已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摸索, 完善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成为阅读的主人。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讲究策略, 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伟.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模式简介[J].语文教学通讯, 2000 (8) .

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9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走进课文

情感是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构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之一,对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赞可夫认为:学生的积极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情感交结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便会受到压抑。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

二、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当前仍有一些语文教师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讲为主,以听为辅”,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学生的读、说、练只是教师活动的陪衬,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强调学生与学生配合得怎样,忘记了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便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有的与其完全相反,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目的、无交流、无检查的失控状态,教学效率同样低下。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需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结果,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帮助学生懂得──阅读要善于抓住要害

阅读关乎修身养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关切这一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对推动全社会的读书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书香社会等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成功的标志、途径及动因是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倘若非要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抓住要害阅读是整个阅读链中的关键,揿定这个关键,必能在习惯、方法等策动下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要抓住文中要害进行阅读,最通常的办法是熟读全文,明了大意,然后进行必要的提炼,并根据提炼所得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味。现在不少师生共同阅读时所形成、采用的习惯和方法大多如此。我们应肯定这一习惯和方法,但不能只拘泥于这一习惯和方法。为使本应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还要讲究畅达和精进。

所谓畅达和精进,主要是指在粗略的阅读中对所接触的内容保持高度敏感,并能抓住一点遍及全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读通、读透全文。下面举例作释,旨在期待师生受到可能的启发,从而推导、演绎类似的阅读。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统文本。全文通过对邱少云外表与内心的细腻描述,高度赞扬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严守纪律、直至为了战斗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如用通常渐进式、剥笋式的教学方法去阅读这个文本,虽然能取得效果,但学生的阅读效率及阅读后留下的印象势必有限。而若能抓住文本中的“纹丝不动”一词,并由此生发疑问进行纲举目张式的阅读,效果将会大不一样。为此,我们不妨作以下布点:1.什么叫“纹丝不动”?2.文本中哪几句话正好解释了“纹丝不动”?3.邱少云为什么要在火堆里“纹丝不动”?4.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火堆里坚持做到“纹丝不动”?这以核心问题为线索的系列探究,其实就抓住了阅读的要害。凭借这样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不仅仅可对词句有真切的理解,更可对当时环境的险峻、现场情势的危急、英雄内心的活动,以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都能获得具体的认知和深刻的体验。

四、逐句、逐段串讲的阅读教学

有的老师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篇课文,一定要从头到尾,逐句逐段,串讲到底,唯恐遗漏一二。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即只见教材,不见学生。而对于语文学科,新旧知识的界限不像理科那样分明,这就更需要老师认真加以区分学生已知与未知、能与不能,并做好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转化工作。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适时、适度,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并自然地落实课文的重点训练点。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目标指向,可分为: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属于学习性阅读,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读者也有创造的权利与潜能。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淡化的突出表现是压抑学生阅读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青少年的个性和灵性。没有阅读创造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当然,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练的过程,只有把握阅读创造原理和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常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探究性阅读的水平,总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然而,由于学生的文化环境、自身的阅读能力、性格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学生评价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可采取分层次评价的做法:首先,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的不同评价标准;最后,除了用激励语言多加鼓励以外,还可以用符号代表,如:“棒极了”就用“A☆☆”代表。这样分层次评价,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有效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篇10

一、阅读教学中应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 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不明显, 一些繁杂、枯燥的教学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 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也就是说, 备课要充足, 考虑要周到。教师在教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能够时刻跟上教师的节奏。语文阅读中, 有的文章的重点在一个中心词上, 有的则是在一个句子上。教师在教课时应该善于发现这些文章的中心点, 引领学生一起学习。如在向学生教授《草原》这篇文章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细细品读“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中心句。在学生品读这句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作者叙述这句话的本意, 让学生体会到蒙汉两族的浓浓情谊。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后习题的布置与讲解, 因为课后习题是对文章的巩固练习。以《草原》一文为例, 教师在教课时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赏析。总之,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时刻明确教学目的, 突出教学主题, 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更简单地进行阅读。

二、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 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 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比如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开始前几分钟放送《好汉歌》, 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课时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林冲这一人物, 并借由林冲这一人物引出其他的英雄人物。紧接着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一名著, 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一名著的背景知识,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不能一味地代替学生进行阅读, 要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自己感悟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在阅读时,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不阻碍学生的自主思考, 不盲目否定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心, 年龄越小的学生其思维的束缚就越少, 就越具备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独特观点时应秉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并让学生自主发挥。此外, 教师在进行课文自然段讲解时, 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耐心为其解答, 要注意在解答的过程中不要给出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反问, 从而展开开放式的讨论,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四、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 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还比较低下, 在阅读时不知道哪些是适合阅读的书籍。对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读后总结。对于要背诵的文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表演, 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这样更有利于课后的背诵。以《蘑菇该奖给谁》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让学生就“大蘑菇为什么奖给小白兔”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在学生作出回答后, 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假若作为颁奖人, 谁是蘑菇的最佳获得者?为什么?”教师应该对理解错误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当然, 这种引导要有技巧性。小学生在心理和语言上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时要讲究技巧, 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5) .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前言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中间阶段,是重要的学习教育过渡期,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全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重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就语文教学实际来说,阅读理解教学占据着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在初中生语文学习中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最重要能力培养途径。然而纵观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学校中语文教师与学校及学生家长方面越来越偏重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其全方位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甚至在初中生学习生活中占据很小的部分,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语文教学现状,提升语文阅读在初中生教学中的比重,是当前教育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2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虽然占有重要的分量,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初中的语文学习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有,学生语文阅读没有耐性、被动、效率低,时间短等等。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阅读能力本身的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同时,还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比如作文写作与文章理解部分。

2.1过于程序化步骤化的阅读教学过程

不少初中学校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实际都非常讲求莫须有的程序与步骤,教师常常把不同的阅读教学任务都按同一个程序中特定的各个步骤进行安排,使得教学显现很大的程式化性,对待不同的阅读文章没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这便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用有效的方法领导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往往停留于文章的表层而不能深入其思想精髓。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文章往往来自于一些著名的报刊上面或者出自学者之手,其文章十分有内涵,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与其深刻的生活阅历,是需要读者进行更为仔细的阅读才能完全掌握的文学作品。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仔细型的阅读方法,才能够在认真思考与品位之后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进而从中总结与领悟人生的智慧与思想指导。程序化的阅读教学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初中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与理解能力。

2.2教学方法模式化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与教学相关的新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能力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本应当与时俱进地探索相应的高科技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起其学习的激情与兴趣,使得教学课堂新颖而具有独创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然而我国不少初中学校中,不少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模式化,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如幻灯片等,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单一方法进行教学,并且仍旧用纸质教学与板书授课的方式。

2.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正处于想象力提升阶段,因此对很多事物都有新奇的想法。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过于死板和老旧,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育部门也应该反思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此,教育部门和老师更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与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

3.1开展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意境的感知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生阅读兴趣,帮助与引导其从根本上提高自我语文素质,最好的办法便是进行情景化阅读教学,将学生引入阅读文章的背景意境之中。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室,播放录音或者放映背景视频或者安排学生自主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在了解学习内容与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

3.2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自我阅读目标

不同的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关注点,安排不同的语文阅读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更多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3.3提升老师语文教学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老师在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引导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有益的正确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阅读兴趣给予指导。

4.总结

教育部门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好的学习氛围,循序渐进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有,有正确的方向,在加上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初中生更好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8:108-109

[2]聂跃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微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61-64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12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力求切题而新颖

在教学一篇阅读文章时, 为了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度, 往往要讲究一些方法。传统的阅读教学, 总是教师先领读单词, 然后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而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也只是为了学这篇课文而学习。

尤其从新目标英语八年级 (下) 开始, 学生要接触较长的阅读文章, 如果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堂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也会大大降低, 使整堂课变得毫无生气, 更谈不上有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八 (下) Unit 6中的阅读文章“I ha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时, 并没有把单词和文章孤立地分割开来, 而是把与课文有关的生词以图片的形式在多媒体里呈现出来。又如在教学该篇课文的开始, 我展现了一幅新中国成立的图片, 来教“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然后呈现中国的朝代年表及每个朝代的代表人物, 教学生词dynasty和character等。这样,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基本上对中国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同时, 由于和图片相结合来教学生词, 使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更加牢固, 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运用阅读技巧, 精读泛读相结合

阅读理解是学生以阅读的形式对文本的解读, 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角色, 重新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 不能独占整个课堂, 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基本掌握生词的基础上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我主张第一步进行泛读。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并创设出宽松的阅读环境, 在学生进行泛读之后,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总结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进入一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心理境界,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其在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全面感知阅读材料,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知识和心理铺垫。

第二步是精读。如在教学Unit 6“I ha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时, 我在幻灯片上打印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些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分析, 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这样,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而且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启发和培养。

由此可见, 精读和泛读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对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倡导激发共同参与, 归纳与朗读并重

教师要有意识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因为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分析与理解, 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通过浏览全文, 学生在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意念。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适时对文中的一些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有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 英语阅读教学就不会显得空洞。这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 这时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选择朗读的方法和合作伙伴。这样既可以达到直接吸收语言和积累语言的效果, 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写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使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超越文本层面阅读, 凸显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目标, 不仅仅在于接受, 更在于凸显创造。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 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在课堂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思想启迪性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大胆发问, 积极参加讨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 也提不出问题, 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质疑, 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其次, 教师可在学生并不经意的地方设疑提问, 引发学生议论。因为“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 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致使学生乐于思考, 急于思考。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多肯定、少否定, 多鼓励、不批评, 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比如在学完Unit 6“I ha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更高层次、能够扩展他们思维的、高于课本的问题, 让他们探讨。如:How many Chinese dy-nasties can you think of?/How many famous characters from Chinese history can you think of?/Can you think of famous charac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等。在讨论完毕后, 给予适当的评价, 由于老师的肯定, 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中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五、适度扩大阅读面, 丰富学生思维结构

爱德华·T·霍乌认为:“文化确定了人的存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知识是思维结构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 知识的学习能开阔视野, 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 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

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关系密切。对我们来说, 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 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 提高英语阅读欣赏速度和效率, 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要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 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课文, 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家的背景知识, 增加阅读训练时, 要注意选材的广泛性,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 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学习途径, 汲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丰富和发展思维结构。

六、加强科学评价, 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测试, 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多数是让学生做一些客观题, 即在文后列出数道选择题或对错题。事实证明, 这种考核方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即使学生所做的题目全对, 也不能反映出他们真正的阅读水平, 只能说明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做阅读题的技巧。

要改变学生这种“高分低能”的状况, 就要对我们现行的单一的阅读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需要逐步建立一个评价项目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既保证考试的信度、效度, 又允许一定程度灵活性与特殊性的多元化英语阅读评价新体系。学生阅读成绩评价应包括两部分, 70%来自平时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 30%来自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伴随着整个课程的始终, 从知识与理解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on) 、推论 (inference) 、应用 (application) 、交流 (communication) 四个方面给学生一个成绩评价。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 如:海报、辩论、制作英文网页、自编自演英语小品等, 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种评价体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 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下一篇:质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