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通用12篇)
学生阅读 篇1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曾经憧憬过这样美好的场面:学生抱着一本本英语课外书, 在津津有味地阅读, 或教室, 或校园, 或宿舍, 或走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遗憾的是, 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没有兴趣, 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我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问题一:缺乏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一般来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对于英文表达的西方哲理与故事应当有着浓郁的探究兴趣。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英文材料是仅限于教材、练习册中的相关篇幅。这些材料都是教材编者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进行编制的, 很少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与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奠定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
(一) 结合教材, 尝试语篇拓展
就如这世上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一样,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 而是我们教师缺少变化。比如, 我们在讲授教材阅读材料的时候, 就可以针对教材材料, 进行语篇拓展, 延伸成新的阅读材料。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2 My Favorite Season时, 我根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编成了这样一个小短文:
There’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r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It is warm in spring.The trees are green.I often fly kites in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In summer, the weather is hot and sunny.I can wear my dress.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In fall, the weather is sunny and cool.I often go hiking.Ican eat a lot of fruits.In winter, it is cold and snowy.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make a snowman.
这篇短文只是用本单元的主要词汇以及学生学过的句型组成了一段文字。但对学生来说, 语言简单清晰, 内容却很丰富。同时这篇短文也为学生练习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
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之上,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必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充满热情、好奇,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观念、能力还不够成熟, 我们在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 材料的思想性要积极健康, 材料的内容情节、语言风格要吻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规律。
问题二: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系统性
在分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时, 我发现,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缺乏指导性, 导致学生即使读过很多英文书籍、故事, 阅读能力却不见起色。所以, 如何指导小学生掌握英文阅读方法, 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 整体扫描
对于多数文章来说, 我们要准确把握其表现的思想主旨, 把握其内在的故事情节与逻辑关系, 无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翻译, 那样不仅会浪费阅读时间, 降低阅读效率, 更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美感, 桎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 我主张, 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指导学生紧抓who, what, when, where, how等几个问题去阅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抓住文章的故事梗概、脉络, 顺藤摸瓜, 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掌握文章主旨。
(二) 联系猜想
阅读中, 很多学生有着一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就去查词典的习惯。不能说这样不好, 但某些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进而得出这个生词的大概意思, 这种能力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三:阅读活动的展示缺乏特色性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 针对课内所学进行的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但在展示的方式上, 我主张, 应当让学生阅读活动的展示方式更具特色, 更有个性,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 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感受到, 结合课堂内容, 我们可以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多种课堂形式, 一方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譬如, 我每天都会组织学生进行“Everyday English”活动,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阅读能力。
(二) 改编chant和songs
Chant和songs是PEP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歌谣和歌曲。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 Part A时, 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材料, 让他们进行填充改编, 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Spring, spring, spring is______________.
Summer, summer, summer is__________.
Fall, fall, fall is__________and_______.
Winter, winter, winter is_______________.
总之, 从课外阅读开始, 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需, 更是今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 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必需。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是我们每一名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此, 我们还仅仅在路上。
学生阅读 篇2
石峰区先锋小学周艳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和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觉得还是要从抓实课堂开始。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之关键。课堂得法,课外用法,双管齐下,则阅读能力必能得到提升。然而语文课堂教学实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准确定位目标,如何提取训练重点,如何突破学生语言学习难点,如何将知识讲授转化为能力培养„„要研究的问题何其多!先锋小学从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基本目标出发,采取“一课一得,每课必得”的策略,构建了“一读,二讲,三练”语文课堂基本模型。这样的课堂绝对不是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课堂,但是是我们基于当下教学实际水平合适的课堂、保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接下来,我就结合我校语文课改的基本模式,“一读,二讲,三练”来谈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
一、第一课时——以读为本,找准朗读训练点,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是起点目标,是基础目标。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连读准确、读通顺都达不到,势必影响其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第一课时读的形式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
适当渗透其他形式读,如默读、浏览读、跳读等。读有两个层次,一是读准确,读通顺——与生字教学串联,这是保底目标,要求人人达标;二是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与文本解读相融,面向大部分学生,但不要求人人达标。
第一层次“读”的策略
中低年级: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跟录音或者老师一起读,学着老师的样
子读。
高年级:自由朗读,跟录音或者学生一起读。在第一层次的“读”中解
决生字词教学,读的训练由字——词——句(含有生字词的句子或者难读的长句)——段、篇。关注和检查对象以学困生为主。
第二层次“读”的策略:
一是找准“读”的训练点:语言文字精彩语段,语言形式独特语段,情感丰富的语段,围绕文本中心的语段。
二是采取多样的训练方法:
二、第二课时——“以讲为主”,选准讲授点,言意兼得。
讲什么?又怎样去讲呢?
紧扣“单元导读”讲。
紧扣“阅读提示”讲
紧扣“课后习题”讲。例:《搭石》
紧扣“文中提示”讲。
紧扣“质疑问难”讲。
抓住“题眼(文眼)”讲。《为中华之崛起》
抓住“中心句段”讲。《桂林山水》
二、第三课时——以练为标,找准读写结合点,实施“每文一练”。
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1、模仿式练笔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能习出方法,习出能力。小学语文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作文范文。有些文章在句、段或片的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典型句段,从课文的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摹仿、运用,有效地形成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描述了火烧云多种颜色变化后,在课文的4-6自然段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这三个自然段结构上基本相似,是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的经典语段,也是我们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好时机。我便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段落结构,即“先用时间顺序词来过渡,接着具体描绘其形态变化,最后写怎样消失”来写一段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的变化。如《盘古开天地》,让学生仿照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句式展开想象练笔:“他的头发,变成了;他的,变成。”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如《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仿写排比句。面向全体,我们设计分层练笔:第一是来自讲读课文的说话训练: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后进生可选这一题完成。中等的学生就完成:这榕树真大啊,;这榕树真绿呀,;这榕树真美啊。优生就完成: 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真啊,;真啊,;真啊。或自由地用排比句式子描写一个事物。
如学习《秦兵马俑》第四段时,课文中对近看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在这个环节,结合挂图或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在挂图或课件提供许多画面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战刀,一脸严肃,似乎正严阵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兵俑,怒目圆瞪,双眉紧锁,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随时听候上级的命令;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善于作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级一声令下„„通过练笔,不仅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现,更是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以及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2、理解式练笔
理解式练笔即读后抒写,能习出情感,习出意境。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课文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使学生感动不已,浮想连翩。这时,教师就要善于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有话说、最易于抒发情感的地方着笔。选好了着笔点,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话题”。是进行“角色移位”,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直抒胸臆,还是以读者的身份来发表感想;是实话实说,讲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是畅谈今后的打算等等。这些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认真构想,巧妙设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笔,那个陌生的小女孩在收到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后,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帮助小女孩写一封感谢信给金吉娅。学生思绪纷呈,感慨万千。有的学生仅仅几分钟,就写下了一封封感人的信:
亲爱的金吉娅:
你好!我今天收到了你寄给我的洋娃娃。我非常感谢你帮我实现了新年愿望!我是个孤儿,没有亲人,没有关爱,没有洋娃娃……。我曾经感到绝望,在这个世界上我我什么都没有!但是,你的帮助让我感到了温暖。原来,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谢谢你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不会忘记你的。祝你和你的家人圣诞快乐!
得到帮助的小女孩
12月25日
孩子们在情真意切的诉说中,传递着对爱的感受和感动。在文本的动情点,设计让孩子投入地写,动情地说,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片断中,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就是获得帮助的小女孩。写的过程,孩子们不再觉得是在练习写作的基本能力,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的时候,她们不再是在读自己所写的话语,而是在替小女孩与金吉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又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朗读体会,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爸爸”的内心活动。学生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3、想象式练笔
想象式练笔即想象拓展,能习出新意,习出素养。新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灵性才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如《小木偶的故事》的结尾写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在小木偶
身上,后来又发生什么事呢?接着续编故事。老师提供开头:经女巫的点化,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突然,他醒悟过来:“啊,小红狐骗了我的红背包,我一定要讨回公道。”„„ 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也可设想小木偶在经历不同事情,不同情绪体验后感慨生活的多姿多彩等。
4、转述式练笔
转换式练笔即改写诗文,能习出乐趣,习出涵养。课文有特定的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如在教完《蟋蟀的住宅》一课,我让学生转换人称,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写出蟋蟀住宅的特点或修建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兴趣高涨,练笔一下子灵动了起来,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加深入地认识并运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如将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改写成一个故事;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搜集资料,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阅读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我们正行走在研究的路上,我们“一读,二讲,三练”的模式还得继续打磨。以上,我们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也算不上经验之谈,还恳请大家批评、指导!
学生阅读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而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比如,曹老师在执教《渔歌子》一文时,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显现出来。第一步,显象之名。即,你看见词中有哪几个景象;第二步,显象之色。你看见这些景象是什么颜色,听到什么声音,感受到什么温度……让语言文字有气息、有温度。第三步,显像之动,让诗词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动起来,让他们看到美轮美奂的风景片。在这一过程中,她还巧妙地引导学生看到镜头的推进,远镜头照到的是生机盎然的西塞山,潺潺的湖面上倒映着水面漫步优雅的白鹭的倩影,各种姿态的桃花散发出清雅的香味,肥美的鳜鱼偶尔会调皮地跃出水面。镜头拉近后,看到的是雨中的垂钓者。通过层层紧扣,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抓住这些意象,让每个孩子形成一种能力,就是读诗词而看到动态山水画。让孩子读了《渔歌子》根据诗词以言造象的特点把薄的文字读厚实,把零零碎碎的景色变成了有颜色的景色,有声音的景色,最后还能把所有的意象变成有动态的画面,继而能将他眼前所展示出的这幅美轮美奂的影片,用他自己积淀的语言表达出来,逐步加强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让孩子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孩子初步学会阅读。
二、引导实践,让学生变成阅读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特别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我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时,我利用课件引入课题后,将全班54名学生分成6个自主阅读小组,分别学习课文中介绍的几种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恐龙。学习之前,我便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弄清它的特点,并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反映出来,每组还要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恐龙模型展销会”,要先写好广告词准备在会上推销“产品”。在小组成员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配角,大家读得专心,议得热烈,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接着,各组代表带着各自的“产品牌子”走上讲台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个个自信的表情、大胆的发言、机灵的表现,真让我刮目相看,喜出望外。因此,阅读教学不是高高在上地繁琐分析、单向灌输,而是把阅读的自主权和时空真正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变成一个阅读者。
三、积极评价,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阅读、理解,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如学习《乌塔》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霎时,学生们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正有滋有味地读着,有的边读边圈点,有的与小组同学互读,个个兴趣高涨。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这下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后,学生便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乌塔不应该独自一人去旅游的,理由有三个: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或看电视等多种渠道增长见识,不一定非去旅游不可;再说,现在社会很复杂,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存在很多的危险性。三、这种行为会让父母忧心忡忡,这是不孝之举呀!可有的学生却说:“我不赞同,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异域的风情和习俗。的确,每个学生对文字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质量观,树立了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的教学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作者简介:陈晓敏,女,广东省东莞市,文学学士,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蒲欣.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3,(01)。
[2]方若芳.巧妙利用朗读 提升阅读能力.汕头科技,2011,(03)。
[3]包小玲.浅谈如何提升語文阅读教学水平.学园(教育科研),2013,(01)。
学生阅读 篇4
一、培养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个性的阅读
高一学年, 无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多么紧张, 都应该专门每周拿出两节课开设阅读课, 因为在这一学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极为重要。在这一学年, 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开放,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有的学生天生对文字没有兴趣, 很有意思的文学书籍, 在他手中就成了催眠物。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比如:读书笔记交流会、语文读书竞赛等。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 甚至不干涉, 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 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 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 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 光靠兴趣和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 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 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三、以应考为目的, 规范探究性的阅读
学生阅读 篇5
创设阅读良好氛围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王丹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3期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文本为载体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主体有文本,还有师生及教学环境,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课堂环境,让学生潜心会文本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跨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去充分阅读,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划批注。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还学生安静的读书环境。少一些热闹繁杂的课件,少一些教师空泛的说教,让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始终拥有读书的主动权。如,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桃花心木的形状特别及种树人种树的奇怪做法。然后让学生说出心中种种疑问,让学生反复研读,仔细体会,让学生理解种树人之所以有这些奇怪做法原来是为了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学生明白了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后,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看法,获得人生感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要经得住生活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样学生在安静的课堂,充裕的时间里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用心灵与文本、编者之间进行交流,学会了阅读,培养了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阅读是一种“死”读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课时,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文章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让学生自读理解时,有学生读到“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时提出质疑:既然周总理生活如此简朴,为什么工作的地方却是“宫殿式的房子”呢?其他学生是一脸茫然,不知怎样回答。对于学生突然提出这个问题,我先是对这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予以肯定,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中南海始建于辽、金经元、明清各朝代扩建,新中国建立后,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周总理就是在这样一所旧的宫殿式房子里办公,与室内极其简单陈设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周总理生活简朴。这样学生对周总理又增添了一份敬意。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三、教师积极引领,开启学生想象空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但是“个性化”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推进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活,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阅读课文,保证学生阅读的心灵自由,归还他们思维的空间。如,教学《观潮》这课时,文章介绍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场面,当学生读到了3、4自然段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闷雷滚动”和“山崩地裂”那到底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来体会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声势浩大。潮来时“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一丈多高的水墙”,这时教师因势引导,这其间画面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各是什么景象。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画面作品对照,再品读课文语言,达到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师引领下,启发学生想象,通过自读自悟,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方能主动地阅读,快乐地阅读。欣赏文本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意境美,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如,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选取任何一天来说说自己这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再说说一个星期是怎样度过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对时间有何感悟。学生激情高涨,纷纷拿起书品读课文,讨论交流得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树立珍惜时间意识。如,学习《两小儿辨日》时,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和体验,讨论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然后因势指导学生读课文,说说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认识太阳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悉心研读,被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所感动。
学生阅读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84-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熏陶学生爱阅读的情感,发展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构建关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肯定学生的阅读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生成,给予学生必要的精神鼓励和行为支持,推动学生的个性阅读。
如我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导游身份介绍烟台的海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感悟,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场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展开想象和描述,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阅读感受,通过导游与游人的角色扮演,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了课文理解,明晰了烟台的海的四季特点,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诱发冲动,激发强烈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阅读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读兴趣是读者认识阅读需要的情况表现,是阅读动机的重要方面。阅读兴趣的产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某种作品对读者有重要意义;(2)读者阅读这种作品有积极热情的态度。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特点、水平质量、作家个人、写作风格、表现手法、评介文章都可以影响阅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机包括兴趣、成就感以及阅读的欲望和需求,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和期待,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到体悟的过程,直到产生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完成对文本的吸纳和内化过程。
1.及时强化
对于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多元感悟,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给予及时的强化和肯定,如物质奖励、言语肯定、提供展示平台,在强化学生动机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形成适度的心理暗示,进而形成积极探究的行为认同,并逐步培养行为趋向,使学生具备阅读期待和动力。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教师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激励,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地帮助学生强烈阅读动机的养成,并使其行为内化成了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每个个体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感悟和领会的自主阅读行为。
三、捕捉时机,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要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1.抓作者思想“制高点”
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李白清俊飘逸,陆游激昂悲壮,朱自清柔丽含蓄,郁达夫沉郁忧伤,鲁迅冷峻深刻……不是因为作品让他们有个性风格,而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风格决定了作品。而课文思想的“制高点”,实际是教学中应遵循和把握的文本的主旨,它展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倾诉、表达,是学生需要着力领会的思想内涵。教师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才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才会使阅读思维走向深刻和准确,更好地体会言外之言,意外之意。
2.抓文本的“空白点”
文本的“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往往留给学生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起到牵引和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在诸多的不确定、不经意之间,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海伦·凯勒》描述了海伦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赞颂了她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博大精神,其中在描写到海伦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终于能喊出“爸爸、妈妈”的动人情景,我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海伦父母的激动,体悟到海伦生命重新开始的欣喜,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去描写海伦与父母见面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体察人物思想感情,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3.抓学生的“生长点”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冲突,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阅读过程中实现人物赏析,体验生活情境,穿越生命历程,从而促进知识融合架构,优化思维品质,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迈进和跨越。
四、开发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篇7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为了使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广阔的世界, 班主任必须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好习惯。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喜欢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目前,在我国,电视普及家家户户,还有不少家庭拥有电脑。 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像,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太大,很难对读课外书籍感兴趣。 看电视、 玩游戏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1.以境激趣 。 我经常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室 、阅览室参观,任其随意翻翻、看看,让学生潜意识地默默地接受其熏陶,学生一下子被五彩缤纷的封面、插图、奇妙有趣的书名、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吸引,激发阅读的兴趣。
2.以情激趣 。 我把自己喜爱的并估计学生也喜欢的故事 、 儿歌等经常感情投入地有声有色地朗读,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接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图书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表达出来。 我则在一旁倾听,并不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行为模仿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
二、选择内容,有书可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物多了,信息量大了,要找一本喜欢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会花去大量时间。 再加上一些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 造成孩子们面对各种读物非常迷茫, 似乎 “没书 ”可看 。 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阅读材料 ,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才会有收获。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读物推荐工作。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儿童喜欢形象生动 、色彩鲜艳的画面,故以拼音读物为主,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
2.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 ,童话 、寓言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我时常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这类书籍。 当孩子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后,我时常让学生在“读书介绍会”上介绍自己的书,这样运用学生家长的智慧和力量,使选书工作做得更有实效。
三、科学组织,有效阅读
低年级孩子阅读大多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因为没有“诵”、“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收效不佳。 另外,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加之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则太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家长的陪读、导读,自己就完全不会读书,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阅读发展。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积极引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鼓励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阅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指导阅读, 还要特别留心发现学生中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开展读书方法介绍会,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为了使更多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
一是“讲故事”活动。 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活动,如“童话故事”、 “大自然故事 ”、“神话故事 ”…… 通过这些故事 ,他们不仅认识了丑小鸭、白雪公主,而且发现了弹琴的蟋蜶,唱歌的蝉……
二是“仿编故事”活动。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故事或课外书中的故事。 自己创造性地编故事讲一讲、写一写,孩子成了安 徒生 、小作家 ,这种成功 的感觉会 让学生更 快乐地阅读。
三是“古诗文吟诗”活动。 每天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 如果我们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记一条成语,六年该有多少收获呢?这些用课外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 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必然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以上三点外, 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辅导资料,孩子每天淹没在题海中。 部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从自身起控制作业量,每天中午到校后到上课前的时间不写作业,全部阅读课外书,并对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每天睡前保证最少半小时时间读课外书。
学生阅读 篇8
一、当前我国小学阅读情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已经开始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上和课下教师都有积极引导,课堂上规定的阅读任务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课下阅读情况教师无法掌握,学生选择书籍的随意性强,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对自身没有积极影响
如今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盛行,学生除了完成课上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课下大部分都是观看动画、影视作品,或者网络小说和漫画,对日后学习真正有益的文学作品却很少有人去阅读。而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对身心也有很大的伤害,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有很多小学生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或玩手机,长时间积累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小学生阅读忽视深度理解
小学生年龄段玩心重,很少能坚持持续时间的阅读,对有益身心的文章兴趣不高,阅读的时候只是粗略看一眼,甚至有不认识的字词也忽略不计,书中的内容更是没有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幽默轻松的书籍,或者是连环画、带绘画的文章。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特性出发,一些经典名著理解困难,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更不用提深度理解了。
(三)大部分小学生没有课下阅读的兴趣和时间
一方面,一些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自身缺乏兴趣是一部分原因,而最大因素是家长和教师没有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强调天性教育,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教师课堂上对阅读的强调不到位,对阅读任务完成情况也没有做好调查。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但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仍没有改变,课程紧凑,课下作业繁多,需要参加的特长课外班也比较多,周末全天的课程都排满,学生没有时间在课下进行阅读。
二、对目前小学中年级阅读情况存在问题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进行,中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但是语文教材要求的任务仍然很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有上文已经提到,中年级学生处在过渡期,分化严重,如果让他们养成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会一直保持,反之在日后学习中再培养就会很困难。所以,加强指导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各方必须提高认识。
三、关于培养和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引导,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完善
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断完善。根据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调查和教学要求,引进相关的书籍,加强对中年级学生的引导。除了图书馆之外,出版社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将对中年级学生有益的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优化排版,降低难度,使内容方便理解。影视传媒公司也可以将经典名著拍成影视作品,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阅读原著,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建立校园读书馆,在课上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和学习。校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注意开设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区,将各年龄段应该阅读的内容整理规划。图书馆人员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解答,提高学生运用书籍学习的能力。
(二)学校、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与家长配合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学校和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布置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任务,选择的阅读内容要符合学生特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式。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可以保证阅读速度快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高,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如语文学科中比较简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而阅读不仅要停留在语文课本上,其他学科也要强调阅读,英语、数学等学科都要做好阅读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内容应该深度阅读,什么内容略过就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节约时间学习其他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能经常阅读。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谈话,了解阅读情况,对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做好沟通,增加课文阅读的时间。第一,在全社会呼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庭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家长个人养成阅读习惯,为中年级学生做好榜样,推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可以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第三,学校和家长定期沟通,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将阅读任务发到网上,方便家长监督学生学习,也可以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难题,增强教学效果。
(三)做好阅读情况调查工作,及时解决问题
一方面,国家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工作,将调查研究分派到各个地区的小学,保证完整性。各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小学管理人员的监管,提高他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考查,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这里要强调暗访,防止“表面应付”。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做好教学评价,通过对课上布置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对阅读任务、方式、习惯进行改进。而对课下阅读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籍,就要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上一点已经提到,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总之,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点措施外,各方还要深入调查研究,促进小学生中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塑造良好人格的桥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启蒙心智和创新思维。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低年级知识的巩固和对高年级知识的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整体的阅读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小学生阅读的现状,从整体上作出评价并提出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对策
参考文献
[1]古丽巴哈尔·阿吾提.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J].赤子:中旬,2013(10):193.
[2]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3]陈初云.还原教学精彩阅读:浅谈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28):158-159.
设计阅读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篇9
这种设计着力于让学生通过自由的阅读, 深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在阅读中逐渐提升能力。
没有目标的阅读容易成为无效阅读, 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但是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截然不同, 阅读指导也要区别对待。课外阅读只需给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阅读范围和能力目标。比如, 可以结合课内的学习进度, 分阶段地给学生提出目标, 诸子散文阅读, 唐诗宋词阅读, 现代名家散文、小说阅读等等。要求学生每次带着一个范围去阅读, 这样学生就不会茫然无措, 也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和思维同化。另外, 阶段性阅读容易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体系和知识结构,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阅读表的过程中, 我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两个来源, 即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包括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积累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和基础写作的能力等等。思考能力包括感受鉴赏能力、思考领悟能力、应用拓展能力等等。这两方面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说是较为全面的。而通过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无疑是落实这一能力目标的捷径。
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很多教师通过话题讨论、专题讲解、设置情景等方式来实现, 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因为在一个虚拟交流环境中很难有真实的表达。通过阅读表的设计, 同学们每周或每月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 对自己这段时间的阅读成果进行相互交流, 学生在交流彼此的阅读表时既分享了知识, 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上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同时在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也会有话可说, 有时还会有思想的碰撞, 实现由“分享一个苹果”到“分享一种思想”的质的飞跃。
教师点评这一设计,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偏激观念、错误方法等能及时给予纠正。对一些阅读成效比较突出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鼓励。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阅读表挑选出来装订成册, 形成一本班级读书笔记, 以此激励同学们共同读书进步。另外,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 也可以发现学生阅读的偏好。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些学生只喜欢读一些浅显通俗的杂志, 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别人对某部作品的解读之类的文章, 我就在点评中鼓励学生去接近原著, 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原汁原味的文学。
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篇10
语文学习,识字是根基,习作是工具,阅读是中心。阅读能力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识字,另一头挑的是习作,只要学生学会了阅读,也就牵住了学习语文的牛鼻子:阅读中可以完成识字任务;书读得多了,写作文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物。只要教会了学生怎样阅读,教师真的可以做到“不讲而教”。所以说,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是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经验教给学生的过程,既不是参考书上所谓标准答案的“搬家”,也不是某种成功授课模式在自己课堂上的复制与粘贴。
那么在语文课上,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呢?一句话:教对学生终生有益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可以设想,一本书是由一段段、一篇篇组成的,掌握了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整本书也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由一篇拓展到一本,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我把阅读的一些普遍的方法总结为“读、查、批、写”四个字,做为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每天训练。
读,文章不厌百回读。
读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阶段去运用。最先接触文章首先要用默读的形式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后还要通读,最好是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培养语感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小看读,古人说“读文千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读五遍以上,内容和情感上的理解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如果能读十遍,语感、语法上会收获颇丰;如果能读十遍以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基本上这篇课文就不需要讲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要比教师从教参上搬过来的有用得多。
查,就是查阅读字典等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读书的本质是识字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识字那么简单,其实是边识字边理解字、词、句、段含义的过程,句段的理解是建立在认识字、理解词的基础上的。那么最能造成学生理解障碍的就是那些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学生如果养成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但阅读障碍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达到在阅读中识字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做到“逢文必读”“每字(词)必识(解)”,也就是说只要是读过的文章,都不能留下“夹生饭”。另外,像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影响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查阅其他辅助材料的方法来了解,这些辅助材料也属于查阅工具书的范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学生们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上音,解决了“茅亭”“开辟”“爱慕”等词语的含义,然后通过查阅教辅材料了解到了作者许地山的一些资料,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读到许地山的父亲的资料,这些都是读一篇文章自己通过查阅解决的。
批,也就是做批注式阅读。
批注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注释,直接在书上批注。
2.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写出自己的疑问。
4.写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本人阅读的时候如果手里没有一支笔会感到很别扭,我会不断地在书上圈点标画,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最近几年语文质量检测的阅读题中一直会有“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怎么看?”等类似的题目,不正是对批注式阅读的检验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自读课本的编排与课文教材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或者是题材相似,或者是主题相近,所以,伴随着学习一篇课文的始终,我都会在课外作业中布置学生读自读课本上的相关文章。对于“读”这样一个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评价?我的检查标准就是看学生在书页上所做批注的数量和质量,以批注内容的多少、批注思维的深度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及时把一些能读深、读透的批注阅读的好典型向学生推荐,不是简单地以“完成”和“没完成”来做评价。一本写满批注的书是浸润了学生思维足迹的路,路没有终点,但这条路上却可以收获人生百味,可以阅尽古今。
写,有两个内容。
一是写阅读中新认识的字、词,既是书写训练,又是识字过程。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本民族的人写不好自己的文字、不认识自己的文字,是母语教学的悲哀,所以母语六大工程以写字为首。仅仅认识课本上的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写字是一砖一瓦的建造过程,母语的大厦需要写好每一个汉字。写字、识字训练是基础,而且每个年级段的语文学习都要以此为基础,不能认为写字的训练是低年级的事。不但要有指导,还要有习惯的培养。二是摘抄精美句段,这是一个弹性的任务,不能所有的学生都“一刀切”,毕竟审美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我把“读、查、批、写”四个字写在黑板的一角,长期保留,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按这四个字去做。我还在每个字的旁边标上序号:读①⑤查②批③⑥写④,这里面“读”和“批”是反复进行的,也就是实现多层次批注。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生阅读 篇11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对策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知识面要求越来越高,博览群书要从学生抓起,从小学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做到高速度、高效率地阅读。小学中年级学生处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已经出现分化的学习兴趣,喜欢独立思考,是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段,对他们进行引导,推动其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人员应该重点研究。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当前小学生整体阅读情况存在一些问题。根据问题思考对策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一、当前我国小学阅读情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已经开始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上和课下教师都有积极引导,课堂上规定的阅读任务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课下阅读情况教师无法掌握,学生选择书籍的随意性强,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对自身没有积极影响
如今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盛行,学生除了完成课上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课下大部分都是观看动画、影视作品,或者网络小说和漫画,对日后学习真正有益的文学作品却很少有人去阅读。而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对身心也有很大的伤害,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有很多小学生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或玩手机,长时间积累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小学生阅读忽视深度理解
小学生年龄段玩心重,很少能坚持持续时间的阅读,对有益身心的文章兴趣不高,阅读的时候只是粗略看一眼,甚至有不认识的字词也忽略不计,书中的内容更是没有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幽默轻松的书籍,或者是连环画、带绘画的文章。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特性出发,一些经典名著理解困难,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更不用提深度理解了。
(三)大部分小学生没有课下阅读的兴趣和时间
一方面,一些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自身缺乏兴趣是一部分原因,而最大因素是家长和教师没有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强调天性教育,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教师课堂上对阅读的强调不到位,对阅读任务完成情况也没有做好调查。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但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仍没有改变,课程紧凑,课下作业繁多,需要参加的特长课外班也比较多,周末全天的课程都排满,学生没有时间在课下进行阅读。
二、对目前小学中年级阅读情况存在问题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进行,中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但是语文教材要求的任务仍然很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有上文已经提到,中年级学生处在过渡期,分化严重,如果让他们养成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会一直保持,反之在日后学习中再培养就会很困难。所以,加强指导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各方必须提高认识。
三、关于培养和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引导,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完善
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断完善。根据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调查和教学要求,引进相关的书籍,加强对中年级学生的引导。除了图书馆之外,出版社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将对中年级学生有益的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优化排版,降低难度,使内容方便理解。影视传媒公司也可以将经典名著拍成影视作品,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阅读原著,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建立校园读书馆,在课上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和学习。校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注意开设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区,将各年龄段应该阅读的内容整理规划。图书馆人员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解答,提高学生运用书籍学习的能力。
(二)学校、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与家长配合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学校和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布置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任务,选择的阅读内容要符合学生特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式。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可以保证阅读速度快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高,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如语文学科中比较简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而阅读不仅要停留在语文课本上,其他学科也要强调阅读,英语、数学等学科都要做好阅读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内容应该深度阅读,什么内容略过就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节约时间学习其他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能经常阅读。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谈话,了解阅读情况,对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做好沟通,增加课文阅读的时间。第一,在全社会呼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庭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家长个人养成阅读习惯,为中年级学生做好榜样,推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可以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第三,学校和家长定期沟通,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将阅读任务发到网上,方便家长监督学生学习,也可以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难题,增强教学效果。
(三)做好阅读情况调查工作,及时解决问题
一方面,国家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工作,将调查研究分派到各个地区的小学,保证完整性。各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小学管理人员的监管,提高他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考查,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这里要强调暗访,防止“表面应付”。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做好教学评价,通过对课上布置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对阅读任务、方式、习惯进行改进。而对课下阅读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籍,就要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上一点已经提到,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总之,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点措施外,各方还要深入调查研究,促进小学生中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丽巴哈尔·阿吾提.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J].赤子:中旬,2013(10):193.
[2]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3]陈初云.还原教学精彩阅读:浅谈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28):158-159.
倡导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篇12
一、激发兴趣, 养成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 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三是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经常举行班级赛诗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等,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巧置情境, 体验探究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 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 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多读书, 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 以读悟语, 以读悟情。
三、适当指导, 重点推荐
学生年龄小, 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 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兴趣爱好,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同时要注意配合其他学科,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使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在推荐读物的时候, 覆盖面适当放宽一些, 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 开阔视野, 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丰富精神世界。
四、注重体验, 发展学生个性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说明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理活动。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收获, 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让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 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 促进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