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型管理

2024-08-23

计划型管理(共4篇)

计划型管理 篇1

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 (约在1~100纳米之间) 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 , 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在纳米尺度下, 由于电子、光子、声子自身与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材料、元件及系统会展现出显著改善和全然不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和现象, 这些特性将对未来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是各国优先发展的技术之一。

纳米技术的发展时间较短, 真正得到关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从1999年开始推动纳米技术的研究, 相继制定了“纳米材料尖端研究计划”、“纳米科技研究计划”等。这些计划都以人才和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追求“学术卓越”和“纳米科技产业化”为目标, 旨在引领台湾地区知识经济的发展, 建立产业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 全球兴起了纳米热, 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级科技计划, 台湾也开始依托“国家型”科技计划来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 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台湾纳米“国家型”科技计划。

台湾的“国家型”科技计划由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科会”) 于1996年提出设立, “国家型”科技计划是台湾地区第一优先推动的科技计划, 该计划优先支持对台湾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纳米科技列入台湾“国家型”科技计划, 显示了台湾对纳米科技在调整台湾整体产业与技术升级方面的重视。台湾已经推出了两期纳米科技计划, 当前正处于第二期, 本文就两期计划的内容、背景、执行情况进行一些探讨。

一、台湾推动纳米科技计划的背景

作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进口替代战略、60年代的面向出口战略、80年代的出口扩张后, 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台湾经济面临全球竞争的挑战, 传统制造业日渐衰退, 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也出现下滑, 急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提高产业附加值, 提升台湾整体产业的竞争力。由此, 台湾当局修正了以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发展的政策, 提出了“科技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 台湾正式通过《知识经济发展方案》, 显示台湾将更加注重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应用。为配合经济建设目标, 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 其中规定所支持的计划必须具备世界性、前瞻性, 其影响与冲击既深又广, 并需上、中、下游及产学研资源的良好分工与整合, 促进产业投资, 并将纳米技术做为重点计划之一。

同时, 由于纳米技术发展迅速, 被认为是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为抢占先机, 全球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相继推出纳米科技研究计划来推动纳米技术的发展。2000年, 美国制定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 (NNI-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 2001年的纳米技术研发预算即达5亿美元;日本把纳米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四大重点领域之一, 明确要求国家对纳米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重点资源配置;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中也将纳米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纳米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也引起了台湾当局的重视。2000年台湾“行政院顾问会议”及2001年台湾的“全国科技会议”皆指出:纳米科技为台湾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方向, 并认为台湾正处于应该大力投入纳米研发的关键时期, 随着纳米介观世界的特殊现象被逐渐了解, 纳米技术必将给台湾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带来新的机会。2002年, 台湾“行政院”通过《纳米“国家型”科技计划》, 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和第二期纳米科技计划。

在一期计划开始实施之后, “行政院”在产业科技策略会议中表示, 2006至2010年间将提拨近320亿元 (新台币, 下同) , 发展软性电子、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纳米科技、智能机器人、智慧化车辆及智慧化居住空间等六大产业。其中, 纳米技术经费占200亿元新台币, 为其中最大的一笔预算;而在“2015年产业新愿景”中, 台湾当局更将“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列为关键技术之一。而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 纳米技术涉及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 包括发达国家在内, 都没能很好地实现纳米科技的产业应用。同时, 台湾的第一期纳米科技计划并没有达到“2008年台湾纳米技术应用影响产值为3000亿元、投入研究及应用厂商家数可达800家以上”的量化指标, 成果转化率低。因此, 台湾于2009年开始实施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第二期纳米科技计划。

二、台湾纳米科技计划的总体情况

2000年台湾“行政院顾问会议”及2001年台湾“全国科技会议”皆指出:纳米科技为台湾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方向, 并认为台湾正处于应大力投入纳米研发的关键时期, 随着纳米介观世界的特殊现象被逐渐了解, 纳米技术必将给台湾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带来新机会。2002年, 台湾“国科会”、“行政院”科技顾问组、中研院、“教育部”、“原子能委员会”及“环保署”等单位组成“纳米‘国家型’科技计划工作小组”, 于2002年6月“国科会”第157次委员会中通过《纳米“国家型”科技计划》, 同年9月成立纳米“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 于2003年开始实施该计划。

台湾纳米科技计划的总体规划是整合产学研力量, 建立台湾发展学术卓越和相关应用产业所需要的纳米平台技术, 以人才培养和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 进而达到学术卓越研究及纳米科技的产业化, 引领台湾知识经济发展, 建立台湾产业优势。计划主要包括四个子项计划, 各计划目标分别为:

“学术卓越计划”通过提升台湾地区纳米科技研究的原创性, 激发物理、化学、材料、化工、电机、机械、生物、医学等不同专业研究人员投入纳米技术研发的意愿, 促成研发团队的整合, 进而带动各种新兴纳米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纳米技术产业化推动计划”建立台湾地区需要的纳米平台技术, 促进纳米技术产业应用及落实所需的核心技术持续发展, 以奠定台湾地区纳米技术的基础。

“核心设施建置与分享运用计划”建构国际级纳米共同实验室, 整合学术界、产业应用纳米科技研发人才、资源和尖端设备, 以提升纳米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

“人才培育计划”旨在结合学校、各专业学会、研究单位、产业、中小学教师等力量, 建立包含自中小学至大学、研究所的台湾地区企业所需跨领域的纳米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6年 (2003—2008年) , 总经费为231.9亿元, 由“国科会”、“经济部”、“教育部”、原子能委员会及环境保护署推动执行。第一期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纳米技术的原创性, 建立纳米技术平台, 加速纳米技术产业化, 建立国际级纳米共同实验室, 加速培育纳米人才, 开创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的高附加值知识型产业。一期计划执行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1) 计划采取以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发展的政策, 在产业化、学术卓越研究、人才培养、核心设施建设和分享运用四个分项计划中, 以产业化为重点, 占经费预算的61%, 着重强调纳米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性; (2) 以建立实现台湾发展学术卓越和相关产业应用所需纳米平台技术为核心任务; (3) 人才培养和核心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2006—2008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292人、硕士研究生3700人, 到第一期计划结束, 共建立9个学术重点设备中心, 1个产业核心设施中心, 基本实现台湾地区的纳米技术核心设施建设与共享运用。至2008年, 基本上形成了纳米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基础, 并进入纳米科技计划第二期。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也是6年 (2009—2014年) , 2009—2011年已投入92.2亿元, 重点在于延续第一期计划的成果, 实现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初期目标是开展前瞻研究, 支持纳米电子/光电、纳米仪器研发、能源与环境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纳米材料与传统产业技术应用, 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推动纳米科技产业化。但是, 由于纳米科技并没有真正应用于产业, 为加快纳米科技产业化速度, 自2012年起将陆续对计划内容进行调整。目前已停止了前瞻研究计划, 增加了学研合作计划及产学合作计划等。与计划第一期相比, 二期计划不再设人才培养和基础平台建设计划, 更加注重纳米科技的产业化, 尤其是在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方面, 进一步强调要将纳米技术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在研发领域规划方面变得更加具体。经过第一期计划后, 台湾当局认识到纳米技术尚未真正大量应用于产业, 因此, 为强化资源集中利用, 二期计划重点强调在电子/光电、仪器、生物等领域达到纳米技术产业化目的。

纳米科技计划是台湾投入研发经费最多的“国家型”科技计划, 已执行纳米科技计划各年经费投入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三、台湾纳米科技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与欧美等科技先进国家把发展重点放在最前沿的纳米基础研究上不同, 台湾依托其完善的电子产业链, 将纳米发展重心放在了产业化应用。选择进入纳米技术研究的产业领域包括:光通讯、电子、构装、储存媒体、显示器、能源、生物技术、传统产业、监测分析设备开发及平台等, 并通过“产业纳米技术应用促进会”将纳米技术产品化, 配合优势产业及相关基础学术研究, 力求成为世界纳米技术研究的先导地区。

纳米科技计划的第一期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术卓越计划使台湾学术研究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计划及核心设施建置与分享运用计划达到预期目标。但是, 在经济与产业竞争力方面, 纳米科技计划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效果。为充分利用前期取得的成果, 并将纳米科技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效益, 2009年纳米科技计划的第二期, 重点选择了纳米电子/光电、纳米仪器、能源与环境、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展开纳米技术产业化推动计划, 希望以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切入点, 将纳米技术推向市场, 并且在传统产业中将既有技术纳米化, 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从纳米科技计划的各类产出来看, 学术论文的逐年发表量基本保持稳定, 专利申请量及获得授权量变化较大。当计划进入第二期阶段后, 由于更加强调纳米科技的产业化, 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出现明显增长, 2009年申请量达892件, 同时技术转移件数和金额也有明显增长。在纳米科技计划的第一期, 共发表国际论文6274篇, 申请专利3399件, 获得授权1289件。第一期计划是台湾纳米科技的基础发展阶段, 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重点推进的工作, 在一期计划结束阶段核心设施与分享应用计划共建立学术重点设备中心9个、产业核心设施中心1个、学术核心设施服务计划9个、各类重点设备101多台, 使用次数万次以上。目前第二期纳米科技计划已经进入到第五年, 预计到2014年第二期计划结束时, 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申请量会有更强的表现。

台湾纳米科技计划2006—2011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所示。

四、评述

纳米科技计划实施10年来, 台湾的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人才培养、学术重点设备中心建设成果显著, 学术研究水平有较大提升, 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纳米科技产业化促进政策, 成立了产业平台、企业研发联盟等促进组织, 但是, 台湾在纳米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上, 至今仍然没有实现突破。

从投入看, 纳米科技计划是台湾所有“国家型”科技计划中资金投入最多的计划, 主要因素是纳米技术属于新兴技术, 台湾没有基础, 缺乏人才和学术研究设施,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期计划投入231.9亿元, 二期计划前三年已投入92.2亿元, 比计划第一期的投入强度有所减小。

从论文和专利产出看, 产出形式主要是学术论文, 国际论文发表量比较稳定, 波动较小。近几年, 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 但专利授权及转化数量增长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纳米科技计划进入第二期, 更加强调纳米科技的应用和成果转化, 在产业平台和企业联盟等措施的推动下, 促进了纳米科技的产业化。

从两期计划的侧重点看, 台湾纳米科技计划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第一期计划重点强调了为台湾纳米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人才培养和仪器设备建设。随着第一期计划的结束, 第二期计划的重点转入纳米科技的产业化, 重点选择电子/光电、仪器、生物等台湾战略性产业领域作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一期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总的来看, 尽管台湾的纳米科技计划在基础研发和产业推进方面都有明确的计划目标, 在计划实施初期就以产业化为重点, 但是, 目前台湾纳米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水平依然较低, 没有成熟的纳米技术产业框架。虽然全球纳米技术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纳米技术更多的仍处在基础研究和初始开发阶段, 在应用上仍旧属于新兴技术的范畴, 产业化发展较慢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各国都普遍存在产业转化难的问题, 台湾也同样面临这个的问题, 但其原因却具有台湾的特点。

纳米技术未来主要的应用方向应该是材料领域, 而且涉及的技术领域相当广泛, 只有当纳米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整体突破才有可能给下游的制造业带来产业化应用, 但目前尚看不到十分明显的突破方向和前景。台湾虽然有完整的电气元器件产业链, 但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是台湾纳米技术产业化应用的短板确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台湾通过实施纳米科技计划, 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 但基于台湾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似不太有可能单独在该项技术的应用方面获得突破, 形成优势产业。目前阶段的台湾纳米科技计划最主要的贡献应该是促进了纳米人才的培养、研究基础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布局, 为以后纳米技术的产业利用打下坚实基础。一旦纳米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突破, 则台湾可以利用其优势产业链迅速进行产业化应用, 开发纳米器件进而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由于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且产业化应用存在周期不确定性以及风险高等因素, 当局有必要检讨纳米科技计划的投入强度、重点方向及产业化预期。纳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如不能得到持续性的重视与支持, 则很有可能使得台湾的纳米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愿景破灭在全球纳米技术产业应用浪潮的前夜。

摘要:2003年起, 台湾当局开始推行纳米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该计划已经推出两期, 目前正处于第二期阶段。第一期计划在2003—2008年实施, 重点是整合产学研力量, 培育台湾纳米科技发展所需人才, 建立台湾发展学术卓越和相关应用产业所需要的纳米平台技术;第二期在2009—2014年期间实施, 重点是推动纳米技术在电子/光电、仪器、生物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在计划的执行期内, 计划项目的专利和论文的产出比较丰富, 但目前仍面临成果转化的难题和产业化困境。

关键词:台湾地区,纳米技术,科技计划

计划型管理 篇2

姓名: 于国良

学科: 历史

时间: 2009年11月

指导思想:

我校开展课堂教学“三课型达标”活动,要充分反思自己和总结几年来课堂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寻适合自己学科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路子,在立标、学标、达标的实践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宣传、推广优秀课程资源,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打算:

1、通过开展“三课型”活动,促使自己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3、结合课堂教学系列课型达标活动,进一步探讨、实践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授课模式,在达标验收通过的基础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分步行动方案

1. 学标

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围绕“三课型”有效性开展专题讨论,熟练掌握“三课型”课堂的要求及流程,解决在学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课任教师要人人参与,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把学标活动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参加专题培训活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临淄区课堂教学“三课型”教学模式操作指南》、《临淄区中小学各课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及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等,并参加“达标示范观摩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做到次次参与,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把学标活动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从理论上学、名师专家指导学、拜师学、相互学、练中学等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练标

积极结合我区理想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练标活动

提前预习。这个环节是学习的起点,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奠基作用,而这个环节是在课前完成的,不是在老师眼皮底下,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去愿意做这件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习带来良性循环。

导入新课。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愿意去学习,所以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环节是课堂活动的开端,不是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所以有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创设出学习的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兴趣入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做到快、新、实。“快”即导入快,不拖泥带水,使学生

尽快融入课堂,走进文本。“新”即本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使其容易对文本感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实”即导入环节应为整个课堂服务,导入内容应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不可为新而新,为奇而奇。“出示目标”是让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学有方向,突出重点。探究新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交流最积极的时段,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一定得提高这一时段的含金量,而这一环节的探究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自主学习。通过认定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提纲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独立完成的环节。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和自主学习以后,肯定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的答案是否正确啊?我这个问题不会需要交流啊?所以这就得适时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在组内解决问题的环节。

合作探究(课堂讨论):到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可是还存在一个“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就得要求我们老师通过问题设置、活动设计等多种途径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争辩讨论来解决,对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拔高和提升。质疑释疑: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提出来,提出后先由学生自己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点拨精讲,如果当堂解决不了,就当留下当作课下探究问题。巩固新课。这是对新课内容进行系统升华的主要环节,如果说先前几个环节是让学生从微观上来把握课堂知识的话,那么这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宏观整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系统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内容,从而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在本部分,可让学生通过面对面相互提问、自我检测等方法来加深对新课的巩固力度。当堂检测达标。设置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来检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落实的程度,反观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根据检测效果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收获反思。反思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在要求教师自己反思的时候,也要求学生反思。看到自己的收获,为自己喝彩和自豪;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以便查缺补漏,自我提升;记下自己的不足,寻求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未来的学习更加顺利。总之,反思是学生课后后必做的一件事情。

3、达标

积极申报课堂达标活动,争取第一批达标。

(二)第一轮达标活动

1、学标阶段。从2009年10月开始,结束时间视实际情况决定。学标阶段我校将采用专题研讨、名师解读、同课题讲课的形式,组织广大教师围绕 “立标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要把学标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学科教研组的职能作用,通过名师专家指导学、拜师学、相互学、练中学等途径,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立标课”有效性开展专题讨论,熟练掌握“立标课”课堂的要求及流程,解决在学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课任教师要人人参与,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把学标活动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达标验收阶段。从2010年2月开始,结束时间视验收情况由教研组自行确定。达标验收采用先申报,后验收的方式进行。

各教研组应严格按时间要求,结合本组具体实际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验收,未申请验收或未通过初验的教师要在下一轮达标活动前进行复验,复验不合格的教师在整个“系列课型达标”活动周期结束后(即2012年1月后)再抽时间验收。

各教研组对学校验收合格的教师以学科按教研组验收成绩排序学校以抽验的形式进行验收。学校验收合格的教师可参加镇教委对我校该轮的达标验收,如果某教研组验收合格的教师未通过学校的验收,该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均不得参加镇教委的验收(2012年1月以后学校再抽时间验收)。

(三)第二、第三轮达标活动程序可参照第一轮达标活动进行,每轮达标活动压茬进行,循环推进。

五、达标活动注意事项

1、各教研组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此项工作,防止将时间延后,搞一次突击性验收的现象发生。

2、课堂教学“系列课型达标”活动讲究模式,但不惟模式。鼓励各老师教学创新,支持各老师在教学改革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每轮达标活动中被县教研室选拔为立标人或在达标活动期间优质课评选中获县级一等奖或以上称号的教师可以直接认定为该轮达标合格。

4、达标验收合格后,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坚持使用“立标课”模式的教师视为学校复验不合格。

一、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研中心组织的“树标”学科引领会

自8月31日至9月5日,教研中心将组织英语、信息技术、数学、体育、美术学科的“树标”引领会,通过学科会、公开课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解读,树立各学科课课堂教学学习标准。

我校将组织从分管教学的领导到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市级“树标” 课堂教学会议,安排好带队负责人,认真学习会议精神,深入领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并积极参加互动研讨活动,真正成为学科教学的明白人。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与“树标”教师相对照,找出差距,明确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学标”“达标”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全员参与开展“学标”活动,以教研促教改,向教改要质量

(1)伙伴校内学标示范课。在市级课堂教学树标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根据我校制定的《与伙伴校共发展协议》,与各伙伴校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学习市级树标课,推出伙伴校内课堂教学学标示范课:语文(王丽萍执教)数学(谭晓丽执教)信息技术(于天红执教)。

(2)学校内学标研究课。在市级树标课和伙伴校学标示范课的基础上,我们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学标研究课的形式继续开展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让教师弄清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让每位教师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转变观念,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愿说,能做,会观察。研究课要落实到具体学科:语文(姜丽、郭靖执教),数学(刘芳、赛序辉执教),英语(宋修凤、孙丽娜执教),科学(王丽情执教),品德与社会(邢翌华执教),音乐(谭肖艺执教),美术(孙克勤执教)计算机(蔡爱香执教)

伙伴校内学标示范课和学校内学标研究课,均于9月底前结束。研讨的主题是:按照市“树标”课的贯彻精神,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个人学标汇报课。从10月开始,在认真学习、研究树标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学标活动。学标活动要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展示、课例研究等形式进行,要求全体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学标活动。10-11月为课堂教学学标时间,其间,教师人人要执教一节汇报课。

学标示范课、学标研究课、学标汇报课,要继续采取课例教研的形式,加强评课、议课力度,搞好对教师的跟踪指导,通过上—评—议—再上—再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在“树标课”“示范课”中已执教的教师可免上“汇报课”,直接准备“达标课”即可;王丽英、徐海燕、颜春娅老师作为市级树标课的执教者,免上“达标课”,课堂教学直接评为该学科第一名)

三、全面开展达标验收工作,力求人人过关

12月—2007年1月,进行课堂教学校级达标验收,确立以学校领导、团队队长、教研组长及科研小组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分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三大组,对全校教师进行校级达标验收及课堂教学评比工作,评比成绩直接与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挂钩。校级达标活动验收工作结束后,根据评委小组的评分,将全校教师按达标成绩排好队,并写出“树标――学标――达标”活动的工作总结。达标成绩及总结交义教教研室,以备下学期进行市级验收。同时对不达标的教师跟踪听课,个别督促,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给他们“洗脑”,直至他们达标。

计划型管理 篇3

我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始于1976年, 当时台湾工研院电子所派遣了十几位专家到美国去取经。1980年, 台湾工研院电子所联合民间资金创建了联华电子公司, 主要生产4英寸技术的3.5微米IC, 成为台湾第一家IC制造商。1987年台积电公司诞生, 该公司由工研院电子所的团队联合民间资金共同创建, 主要生产6英寸2微米工艺IC。1992年, 台湾的宏基公司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合资成立了德基电子公司, 主要生产内存芯片。此后, 随着晶圆代工产业的发展, 台湾半导体业开始进入扩张期。这些半导体公司的设计部门逐渐独立出来, 促进了台湾IC设计业的发展。到2000年, 台湾共有140家IC设计公司、15家晶圆制造公司、48家封装公司、37家测试公司以及众多的相关企业。进入21世纪, 台湾已经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半导体产业成为了台湾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到2000年, 台湾的需求占全球半导体市场 (2078.92亿美元) 的7.76%、全球IC市场 (1806.27亿美元) 的8.93%, 台湾IC市场需求占亚太市场 (461.926亿美元) 的34.9%;在供给方面, 台湾的专业代工制造业占全球的76.8%, 封装业排在全球首位、设计业排第2位、制造业排第4位、制造业的产能占第3位。从产品上讲, 台湾的IC整体产值在全球排第4位, DRAM和SRAM排第4位, Mask ROM排在首位, 具有很强的产业制造能力。由于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产品类型相近, 创新能力不足, 基本上属于技术的跟随者, 台湾厂商无法掌握市场规格, 而且高频、无线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人才不足, 再加上其他新兴国家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的竞争, 使得台湾的半导体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系统芯片的设计和开发被认为是台湾半导体产业升级换代、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也是台湾半导体制造领域向智能化拓展的必需技术之一, 因此台湾当局较早就开始重视系统芯片技术的发展。早在1992年5月, 为了提升台湾芯片及So C技术能力, 台湾“国科会”开始推动芯片设计制作中心筹设项目计划。1997年7月该中心更名为“国家芯片系统设计中心”。2000年4月, 台湾工研院系统芯片技术发展中心改组成立。2002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系统芯片总联盟 (So C联盟) 。同样, 2002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设立实施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 就是希望依托“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投入, 加大系统芯片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的力度, 以此推动系统芯片科技及其产业在台湾的发展。

台湾的“国家型”科技计划由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科会”) 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是台湾地区第一优先推动的科技计划, 该计划优先支持对台湾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将系统芯片科技列入“国家型”科技计划, 凸显了台湾对系统芯片科技在台湾整体产业与技术升级方面的重视。本文将就台湾已开展的两期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内容、执行情况进行一些探讨。

一、台湾推动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1976年开始, 台湾当局所主导推动的CMOS半导体计划与新竹科学园区, 历经二十余年, 造就园区十万个工作机会和1万亿元 (新台币, 下同) 的产值。但是, 台湾半导体产业未来面对国际化竞争及传统竞争优势的不再, 其提升竞争力的希望在于建立以设计与创新价值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逐步累积核心竞争力, 进而发展以智财、设计、软件及系统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系统芯片设计所涵盖的厂商, 包括IC设计、设计服务、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业、硅智财 (IP) 业等。台湾的So C产业发展萌芽于IC设计业者的技术发展以及设计服务业者的兴起, 近年投入设计服务公司的家数增长相当快。迄今台湾共计有超过二十家的设计服务公司, 且各自依附在台积电或联电制程体系之下。但在台湾由于并没有一家公司开发出明星级硅智财 (Star IP) , 无法单纯经营IP服务事业, 大多数的公司是以设计服务与IP、ASIC (特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 服务并行的。目前台湾的设计服务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以IC设计公司和系统公司为主。因此, 推动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 就是希望主导台湾产业的第二次跃升, 从而改变过去以制造为核心的思维, 变为今后以设计创新与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架构。根据国际电子、信息与通讯领域的发展现状, 系统芯片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大趋势, 而硅晶制造技术已为台湾创造了傲视全球的电子产业。因此, 当局推动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 希望以台湾发达的硅晶技术为基础, 加强芯片系统设计的能力与环境, 一则带动台湾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二则提供完整的服务以吸引国外产业来台设计新产品及制造。

二、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开展系统芯片科技计划的目标为使台湾成为全球芯片系统设计中心, 根据产业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选定重点产品为主轴, 据此发展所需要的硅智财与整合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 重点在于建立平台, 实地使用硅智财整合与验证于实际的产品之上。推动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目的, 就是要使台湾能够在制造业优势上继续发挥, 同时开创出新的设计优势, 达到半导体产业垂直整合的效果, 根据产业的新需要, 推动设计平台服务产业的开发、智财汇集服务产业的开发和整体设计环境的建立等三大主轴。

系统芯片科技计划的重点是推动多元化人才培育计划、先进产品设计计划、高级平台开发计划、高级智财开发计划和新兴产业技术开发计划等内容, 期望促进台湾的产业升级, 将台湾过去的制造优势转型为未来知识经济的硅智财技术创新, 成为世界最完整的硅智财汇集地, 并可提供全球客户80%所需要的硅智财, 提供So C时代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同时吸引全世界一流设计与硅智财公司来台投资。

系统芯片科技计划前后共执行了两期, 从2002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计划由台湾“经济部”、“教育部”、“国科会”等机构共同推动。根据工研院IEK研究报告显示, 2010年台湾IC设计产值为4, 432亿元, 仍有2.9%的成长率。同时, 台湾具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先进半导体制程技术, 相关论文的产出量亦提升到世界的前3、4名。这说明实施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执行的目的已基本达到, 余下只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So C设计能力及整合相关资源。因此, 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10停止了实施。

1. 各期计划概况

第一期系统芯片科技计划实施时间为期四年 (2002-2005年) , 总预算经费为76.7亿元, 由“经济部”、“教育部”及“国科会”推动。第一期计划的主要目标为: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整合电子设计自动化产业, 重点在于建立平台, 将系统封装技术应用于实际产品, 根整合产学研力量, 将台湾建设成全球系统芯片设计中心。

第一期计划推动主要内容包括:

(1) 多元化人才培育计划

加强芯片系统设计人才培育, 包括系统芯片硬件与整合设计人才, 含系统、射频、高速、模拟、数字及内存等集成电路设计;系统芯片软件设计;EDA设计人才, 含仿真、验证、电路系统合成、布图及测试等工具设计;通讯、光电、信息、微机电及生物医药等应用系统设计。

(2) 先进产品设计计划

先进产品设计计划的推动重点, 以三大芯片系统产品主轴为载体计划目标, 建设台湾自主的各主轴产品的系统芯片设计基础建设、智财、设计能力和产业。

(3) 高级平台开发计划

计划实施包括全面发展整合设计技·、测试技术、设计流程、设计与测试自动化工具及可再用核心等的设计平台;So C设计相关的EDA、测试及验证关键技术。

(4) 高级智财开发计划

高级智财开发的计划希望能加速台湾成为全球IC和So C的设计重镇。建立自主性的关键IP技术来源、提升IP整合的系统设计技术及带动So C设计新思维模式。

(5) 新兴产业技术开发计划

新兴产业技术推动计划以既有技术优势为基础, 对重点项目进行补助以产生杠杆效应, 以延续“国家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建立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优势。建立全球So C设计者需要的最佳的产品设计环境与服务;建立完善的通讯网与同步设计环境, 实现异地同步设计, 缩短设计时间。发展IP的商业运作模式, 健全全球客户重复使用的IP与合理付费的长期发展。

第二期系统芯片科技计划实施时间为五年 (2006-2010年) , 总预算金额为101.36亿元, 由“经济部”、“教育部”和“国科会”等机构共同推动, 第二期计划主要实施目标为:建立丰富的知识产权, 整合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 提供优良的设计环境, 加速由系统封装向系统芯片制造转变, 创新性产品开发、先进技术的整合及人才环境的全球化。

主要推动内容可分为三个分项和三个专案:

(1) 分项一:以创新产品为导向的系统

多元网络整合技术:异质网络整合与上层应用整合, 作到无缝应用、移动IP与泛在网。

数字生活数字家庭:迎接数字家庭, 围绕“人本”开发相关多媒体产品技术, 丰富娱乐教育内涵。

健康监控生活照护:发展健康监控与居家照护系统并结合网络系统开创e-health、e-life的新应用。

(2) 分项二: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芯片

高级电路智财技术模块:开发多元网络与数字家庭的关键智财模块, 作为系统芯片整合的基础。由政府投入资源, 引导开发先进制程设计技术, 以促成技术升级。

多元模块整合技术 (CMOS/MEMS/Si P, D/A/RF) :整合数字、模拟、射频模块, 降低能耗、减少成本、提升IC产品附加价值, 并进一步整合微机电与感测组件, 开创健康监控与生活照护的新应用。

自动设计软硬共构:厚植嵌入式软件技术, 开发其发展系统平台与外围相关应用软件工具链。引进先进EDA技术, 开发共时软硬体验证流程, 以缩短设计流程。

(3) 分项三:高级So C设计人才养成与环境建构

芯片系统教育改进与人才养成计划:“以高级芯片系统设计人才培育先导计划”, 培育电机信息相关科系学生为具国际竞争力的芯片系统软硬件设计的高级人才。为工程师再教育与转业的培训, 以系统芯片产业人才培训为延伸。以训练具国际观与国际知名度的设计人才, 提升台湾技术的能见度为规划内容。

设计专区设计与环境建构:推动IP使用成为台湾So C设计的主流模式, 并建构完整的IP商业整合环境;推动设计验证先进So C产品设计所需的设计环境。

服务产业与全球市场:推动参与国际So C/IC组织与标准会议, 引进国外主流产品技术;专人专职参与国际标准组织, 引进先进标准技术并学习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

(4) 专案一:射频与混合信号电路设计

系统架构与标准规范、RF/MSD高级电路模块设计、射频与混合讯号电路教育改进联盟。

(5) 专案二: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软件应用平台 (分项一) 、嵌入式软件设计平台 (分项二) 、嵌入式软件教育改进联盟。

(6) 专案三:异质整合技术

生物医药芯片系统开发、系统封装、微机电、感测组件之设计与整合、异质整合技术人才培育。

两期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的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数据来源:台湾《科学技术年鉴》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系统芯片科技计划自2002年开始实施后, 总共执行两期。第一期执行四年, 在建立平台和整合产学研力量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从2006年开始的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重点在创新性产品的开发以及加速由系统封装向系统芯片制造转变方面进行研究, 期望将台湾建设成全球系统芯片设计中心。

计划的第一期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

(1) 先进研究创新学术研发的表现跻身国际一流舞台。自计划推动以来, 指标型的学术期刊论文数每年大幅度增长。

(2) 优质科技加值领航, 以优势高科技产业带动高值创意起飞。官产学研均全力研发具有高价值的关键零组件及验证测试平台, 提高自制率及自给率, 打破每年支付庞大权利金给国外大厂的困局。台湾自行研发的平台设计、验证流程及测试技术, 为学术单位增强So C研发能量的先进研究, 如工研院完成的PAC Media processor计划是高性能、低功耗的MPU及DSP关键零组件开发;工研院发展出适用于可携式电视机的数字电视调谐器IC开发;凌阳开发出第一颗台湾研发的自主架构32位处理器核心, 同时授权教育版核心给“国家芯片系统设计中心”, 供学术界教育及研究使用;Gigabit网络卡单芯片计划创全世界0.18微米同样制程下, 芯片面积最小, 功率消耗最低, 拥有独家SCA及POA两项专利。

(3) 兆元产业蓝海愿景。台湾半导体产业在2004年产值破万亿元, IC设计业产值持续增长, IC设计在2005年达到2, 700亿元;由该计划直接促成的研发投资达到15.44亿元, 7家IC设计公司 (联发科、联咏、威盛、凌阳、奇景、硅统及瑞昱) 排名进入全球前20大, 这些公司的营业额也都超过100亿元。

计划的第二期主要成果也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在创新产品方面, 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计划结合该计划执行期间所建立的重要技术, 平均每个计划项目建立创新技术1.78项、非创新技术1.31项、技术项数3.08项、开发衍生技术1.72项、衍生产品1.94项, 获得计划专利5.97项、衍生专利0.72项。

(2) 在芯片技术研究方面, 2010年的芯片技术分项研究共发表了国内期刊及研讨会论文249篇、国外期刊及研讨会论文921篇、技术报告629篇, 以及举办国内外竞赛与研讨会160场次, 共计13, 679人次参与;补助成立51个研究团队。此外, 台湾学者过去在EDA国际顶尖会议 (DAC、ICCAD、ITC) 的论文总数表现并不突出, 在该计划的推动及鼓励下, 论文发表数亦呈稳定增长。而ITC及VTS等测试技术领域指标型研讨会的论文数也有不错的成果。综上所述, 该计划的实施显示学术领域的研发水准已在各相关领域获全面性提升。其中台湾交通大学吴重雨教授主持的智能型仿生系统芯片平台技术开发计划则是芯片技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并且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3) 人才建设方面, 主要有“经济部工业局半导体学院”举办的半导体产业人员培训;南港育成中心从硅谷引进11家公司回台创业等。

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2003-2010年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

三、简析

有分析指出, 自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以来, 台湾的系统芯片科技有了迅速发展, 学术研究水平有较大提升, 建立了相应的平台, 整合了产学研力量。但是在技术的领先性、系统产品与应用服务的整合及具有远见与竞争的营运模式等方面仍有欠缺。

由于两期系统芯片“国家型”科技计划已于2010年执行结束, 台湾当局主管科技的部门对本计划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了完整的统计, 有利于我们对该计划的产出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也是台湾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的一个特色, 值得借鉴。

从投入来看, 系统芯片计划第一期投入76.7亿元, 第二期投入101.36亿元, 其投入金额在台湾各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中算是较多的。这里面的主要因素可能在于系统芯片技术被看成是台湾制造业优势领域——如计算机、半导体、电讯和网络等制造业拓展智能化所必需的技术, 产业本身也具有雄厚的基础, 研发人才和研发基础完善, 所涉及的企业也较多, 需要较多的投入才能满足业界需要, 同时该计划被寄予了推动台湾产业转型、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较高期望, 因此, 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数据来源:台湾《科学技术年鉴》 (注:“-”处为数据未公布项)

从两期计划的侧重点看, 系统芯片科技计划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第一期计划重点强调了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整合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 并将现有的系统封装技术应用于实际产品, 实现产业化。随着第一期计划的结束, 第二期计划重点转入建立丰富的知识产权, 加速由系统封装向系统芯片制造转变和创新性产品开发及先进技术的整合, 更加深入地推进第一期计划的产业化进程, 加速推动台湾产业转型。

五型班组目标、计划措施 篇4

一、在创建“学习型”班组方面:

1、目标:提高素质,培养技能人才,员工技能满足岗位需求,各种学习培训达标。让员工明白学到手的才是真本事,技多不压身触类旁通的道理,以端正大家学习态度。

2、学习计划及措施:本队结合队伍状况由队委和班委统一制定出2011“五型”班组学习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到位。班组方面除坚持每天班前班后半小时自学制度外(内容上尽可能的以实践工作配合原理结合的通俗些),队上积极鼓励大家在日常实践工作中总结学习提问,生产中没弄明白的,可以下来后提出来,由相关的专业人员给大家讲解,让员工真正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并做好记录;学习载体以岗位责任制、操作技能、安全知识为主,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有问题能发现、一般故障能排除、作业风险会识别能消减、发生应急知道如何处置。

二、创建“安全型”班组方面:

1、目标:岗位违章明显减少、班组隐患及时发现,全队无安全事故事件发生。

2、计划与措施:从值班干部、大班人员、生产骨干到员工逐级

构筑队伍的安全生产网络,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哪里有问题,有安全隐患,哪里就有相关人员解决、汇报;在生产工作中坚持相互监督提醒的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发现隐患,杜绝违章,自己不违章,也不让别人违章,体现在班组安全生产台帐上;值班干部进行汇总,月底进行总汇;加强班组生产骨干的安全责任感,通过每次的班前生产会,由司钻根据当班的生产任务自行安排人员,明确各岗的生产任务及安全风险监督消减措施,值班干部根据安排掌握班组动态,进行安全督导。

三、创建“清洁型”班组

1、目标: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设备区域分配到每个岗位员工人头上。要求设备管理标准、规范,无“跑、冒、滴、漏”现象,属地区域清洁、干净,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营区生活环境干净、整洁。

2、计划与措施: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划分的区域和要求,每班对自己岗位分管的设备、工具、区域进行认真检查,发现有设备、工具不清洁、放置位置不当等现象自觉进行清理,属地区域不整洁的自觉进行清扫,并与下个班组进行认真交接;每周生产班组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营区生活环境打扫、清理,保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实现井场三标规范化,生活质量标准化,努力实现“绿色基层队”的规范要求;职业劳动保护到位,员工按时进行健康检查,努力实现无职业病发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消灭四害,洁净美化工作生活环境;

四、创建“节约型”班组方面

1、目标:严格按口井各方面料的使用计划执行,岗位员工无物、料、油、生活物品灯方面的浪费事件发生。认真做好“修旧利废”工作。力争实现节约创效。

2、计划与措施:树立节能降耗从点滴做起的理念,各项物、料、油、生活物资方面要求班组从一点一滴做起,充分发挥班组的聪明才智,把好各种材料的消耗控制,坚持修旧利废的优良工作作风,每个月进行核算总结分析,推广奖励那些好的做法,改进旧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创造性;优化作业参数,搞好动力匹配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运转,做到节能减排。

五、创建“和谐型”班组

1、目标:班组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团队意识强,自觉遵守职业和社会道德规范。

2、计划与措施:生产中做到相互协作与协调,主动沟通和开拓创新能力;自觉开展“职工之家”和文化体育活动,创建班组特色文化;加强民主与落实班务公开,增强员工民主参与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班组员工行为,确保班组员工能够遵纪守法;切实提高服务意识与质量,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和效益;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温馨小家”。

六、创建总体目标:2011年三个班组全面“五型”达标。

七、队干部创建任务分工:由平台经理刘长英、支部书记钱宏负责全面创建工作,平台副经理康锁具体负责安全型、和谐型创建,工程师李久远、李磊具体负责清洁型、节约型创建,工程师刘忠磊、谢正强

体负责学习型创建。

八、激励与约束办法:严格执行70586队“五型”班组奖惩考核办法中的相关条例和措施。

上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论文下一篇:地理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