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2024-09-01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共12篇)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1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理论性、实践性强, 和后续课程联系紧密, 其教学的目的:从提高动手能力入手,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原理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近年来, 因学生的来源不同, 差异很大, 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 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半以上的学生饱含热情地开始学习本门课程, 却被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拒之门外。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 进行了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尝试, 几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教学模式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对学生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使学生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集体。具体就是针对班内学生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统一教学要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而且保证了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给学生创设了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并在分层、合作学习中使多数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学生分层、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组, 力求每一小组在综合能力上达到平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帮助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以便使他们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内容分层

明确教学目标, 以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基础, 确定不同层次学生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1) 模仿学习。通过模仿, 让学生在熟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 (2) 再现学习。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 (3) 创造学习。以培养能力为主, 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分层:教师要深入教材, 理清知识点及所需基本技能, 从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 问题之间要有衔接、有层次。

三、教学设计是分层次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要对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而适度的目标和要求。授课时要做到起点低, 思路清晰, 问题提出恰当, 处理好知识的衔接。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训练, 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引导所有学生学会学习, 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合作是分层次教学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中, 通过小组内部讨论, 各小组班内交流的方式, 达到争论问题, 明晰问题的作用。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一节, 笔者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如图) , 授课前将元器件、线路板及元件手册发放给学生。当第一个问题提出时, 小组中有的同学读色环电阻, 有的查找三极管参量, 有的做记录, 充分体现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后续问题提出时使各小组之间展开激烈地讨论, 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通过多层面的合作交流, 教师的启发和学生间的研究和讨论, 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完善认识结构, 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体会集体荣誉和同伴互相帮助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中职的培养目标不是优中选优, 而是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单一的评价机制不适合中职教育, 分层次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 注重多侧面评价地评价学生, 跟有利于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既注意结论性评价, 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也注意学习过程中态度、职业规范、职业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变化的评价, 为构建以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奠定了基础。我校的做法是: (1) 期末总评由理论成绩35%、实操成绩35%、操行成绩30%组成。 (2) 单科成绩由笔试成绩75%、课堂提问5%、作业及课堂表现20%构成。既有理论知识评价, 又有实践技能评价, 学生日常行为评价。

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 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 对学生的认识更深刻全面。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会使教师工作量更大, 因此对教师的职业素质, 敬业精神要求更高。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思路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 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尝试

梁艺玲

摘要:目前,《电子技术基础》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理论多、实践少和教师唱主角、学生作陪衬等两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效率,我们教师不妨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本文在分析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总结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来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第一是弱化理论知识,重视实践活动;第二是项目设计的教学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体化教学 篇3

【摘 要】本文针对职业学院电工教材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分析了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计,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促成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实物观摩;实践教学;示范操作;学用结合

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教学目标。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所谓一体化 :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室.将理论和实习操作揉为一体。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做为重点,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1.实物观摩 引起兴趣

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时,常感到所学知识零散、抽象、理不出头绪,学起来既难懂、又难记、困难较大,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没有急于讲课本内容,而是带一些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和电子小产品让学生观看,向他们介绍、演示这些元件及电子小产品的用途和功效,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这就从直观上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多地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而脱离了知识运用的实际环境 ,学生记住了大量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以实践为导向 ,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实习室内,教师要把讲课所用的常用工具、仪表、电子产品和材料准备齐全,每个学生的工位上也备一套,并把所讲的电路做好挂图和模拟线路板,所做线路板一定要规范和标准,使之起到观摩和示范作用,然后,依据原理图进行理论上的电路分析,教师边讲解,边通电实验,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分析,掌握各元件的作用,进而弄清全电路的的工作原理。鲜明实物的演变过程,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这样,学生在实习室内听课的感觉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识别原理图中的元件符号,还能将具体符号与电子产品的具体部位相对应,将理论和实际电子产品相联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示范操作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在掌握电路图及原理之后,就可以在铆钉板上安装,在安装前,教师应先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再把安装步骤和工艺要求进行示范操作。从工具的使用、对焊点的技术要求、元件的选择定位、导线的连接、自检和调试五个方面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亲身体验、逐步提高,使操作水平达到精巧优雅的程度,直到符合工艺要求。同时,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及时发现操作水平优秀的学生,并让其帮助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训练任务,促进训练中的互助协作精神的形成,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各展技艺的良好学习气氛,同时又可提高班级技能的整体水平。

4.实现学用结合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将学生安装调试好后的电路通电,让学生观察电路正常工作时的状态,然后,教师给电路设置故障,再让学生观察故障现象,分析原理,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过多次练习,使学生通过对故障现象的观察达到对故障本质的认识,总结规律,提高检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上述三个阶段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那么第四个阶段便是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形象逼真,一体化教学既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突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技巧 篇4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笔者在从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摸索并实践了一些常用技巧,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学语言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长时间处于一种刺激状态,自然就会产生抑制,需要有新的刺激才能产生新的兴奋。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教师上课就应该对教学语言有所研究,若语言平淡,时间长了就等于是给学生唱“催眠曲”。笔者认为,要不断改变音色、音质和音量,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大脑不断得到新的刺激,处于长期的兴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做到“理直气壮”,特别是在一堂课的高潮时,对于所教内容的重点地方、易混淆处,应充分投入激情,把讲台变成演艺台。

教师上课主要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察言观色,运用讲课的语言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个别学生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稍作停顿或放慢语速,一个暗示的眼神,或一束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感悟,千万不能简单粗暴,意气用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紧张和不愉快,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注重趣味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和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

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更显得枯燥无味,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现象,创设一些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例如,在讲正反馈时,提出生活中唱卡拉OK时的一个现象———音箱有时会发出一种啸叫,这是怎么回事?通常你会怎样做?接着再与学生起分析“从唱歌到听到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反馈、正反馈及正反馈的影响有清楚的认识。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是激发主体性最有效的途径。

上学期,笔者任教三(1)电子班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这门课程。在上了两周的理论内容后,笔者发觉学生没有劲头,对指令等比较模糊,学起来十分吃力。于是,笔者尝试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指令系统实验提前做。在实验中,笔者终于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学生对着PLC练习指令,到下课也不愿意离开;一些还没有讲过的指令,学生竟然主动地去看书,个别学生甚至试图去编写程序。面对学生如此主动地学习,笔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用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让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令人兴奋的是,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自编了交通灯控制、五层电梯自动控制等27个小程序。虽然这些小程序严谨性、实用性并不强,而且有些还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但“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笔者想,能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开始。

在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要注意:真实性的问题,哪些情境是学生实践中会遇到的,可以操作的;新颖性问题,哪些是学生能真正接受的,能和他们接轨的,可以让他们不觉得做作和无聊的。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三、保持强烈的亲和力

在课堂中,要以强烈的亲和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

微笑可以愉悦身心,提高人的注意力,更好地争创高效率。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笔者认为这种作用也是应该多加关注的。而学生在学习抽象内容的过程中更容易出差错,面对那一堆堆错误时,我们能否保持我们的亲和力,风趣幽默地进行我们的教学,那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

但这种幽默的教学也不是随意的、散乱的,而是一种氛围上的调节,学生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一些乱哄哄的闲聊。要灵活机智地在微笑中抓住学生的每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细节,这样才可能实现课程高效“生成”的目标。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多看学生的优点。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错用公式时,当学生在做实验时偏离原来的实验思路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四、贯输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记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一条重要路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突出以理解法来记忆知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在阅读比较容易的文章时,理解仅表现为感知,也就是说一下子想到从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者马上能够从现有的知识里抓住所需要的东西并把它同新的印象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阅读、学习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就要利用知识建立新的逻辑联系。理解记忆是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这种理解并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它与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讲到三级管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输入电阻及各输出电阻时,笔者把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称作“头”,输出端称作“尾”,对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要求就是“虎头蛇尾”,即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在讲到数字电路部分“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时,这部分电路多,而且电路中的元件多,学生极易混淆,笔者就给学生总结出顺口溜“微前尖,积后三”,这样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重要组成器件———电容的位置和电路的作用就都一清二楚了。

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反思 篇5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 :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 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6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思考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电气技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代课老师普遍反映这门课越来越难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技校学生多是普高上不了的学生,甚至有些都未参加过中考。学生进入技校还是不能好好学习,不仅不学理论课对于实习操作课也同样不感兴趣。(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抽象,学生普遍觉得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教材与教法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偏大,而课时安排有限,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适当地进行取舍,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并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精炼,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该减则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等几个方面用得最多,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应多用些课时,重点讲解。同时,科学地使用教材,应与时俱进,跟踪科学技术发展在工农业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新成果、新方法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以 素 质 培 养 为 目标”,因此要求我们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技校学生的教学,更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出他们的听课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需要有情趣的提问,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從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讲电功时,可以跟家庭用电情况相结合。讲直流电源制作的时候可以跟我们现在的手机充电、电动车充电相联系,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论基础的学习并不是只是纸上谈兵,让他们从抽象的理解到形象理解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本中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和好处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采用启发式、类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电容器时要将水容器联系在一起,类似于用不同的容器装水,要达到相同的水,截面积大的容器需要装的水比较多。根据电容器和水容器的类比轻松地介绍了电容器的概念和影响电容量大小的因素。讲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类似门一样,顺着门的方向就可以打开,逆着门的方向就打不开门的道理。这样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将电路中的电位类比成海拔高度,电压类比成高度差,引导学生将常用规律迁移到电路中,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在求解三相电路时,引导学生分析多种求解思路从而找到最佳的求解方案,使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让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例如对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动手,通过万用表的测量去判断二极管、三极管的管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从实验入手,再从实验中引入问题,这样具体而真实,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再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对于关键的理论推导、重要例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而对于大量的概念以及图形,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除此以外,本课程中有些知识点很难理解,例如在讲解旋转磁场、PN 结的形成、晶体管中载流子的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难以看到的内部结构、难以理解的内部运动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多媒体的音视频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完美地展现;教材、课件资源更加易于积累、修改、共享,减少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间,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总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尽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技能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郑利锋.试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7

1 指导思想

(1) 教学要适应新的电子技术应用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加大课堂讲授内容的信息量, 将课程学习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人生的经验、能力、智慧、技能和技巧等素质的养成, 不是从别人那里直接获取的, 而是通过体验等方式观察、领会感悟到的, 教学中应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

(3) 教学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学习考评不但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能力发展水平, 还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完善, 使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案例——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

2.1 教学资料

(1) 教学课题的引入。演示学生熟悉的3瓦手提式晶体管扩音器实物, 分析其结构, 设问:“为什么其中电路能够放大信号?”, 使学生进入本章教学问题的情境。 (2) 讲解相关原理与概念。放大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和电路的组成原则。通过课件演示共射极基本放大仿真电路图, 讲解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电路接法;放大电路的原理与特性。要求学生在仿真电路图上通过仿真示波器和电压表, 按照实验内容去观测电路中各点电压的波形、数值和相位关系, 通过改变电路中Ri与Ro的数值, 去观察它们的变化对ui和uo的影响, 并将自己的实验和分析结果填写好, 认识放大电路的基本特性;放大信号的失真现象及消除方法。给出仿真电路图, 通过更改Rb和Rc的数值, 在课件上演示电路输出信号出现的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现象, 讲解相关的概念。多级放大器的组成及放大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总结。教师在理论上讲解了多级放大器的组成框图、级间耦合方式, 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后, 用教学课件分别演示, 并让学生展开问题讨论, 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正确答案。

(4) 课后作业。在学生学习了基本放大电路的相关知识后, 做一个有关放大电路设计的课业,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5) 考核。模块考试与综合实践能力考核。

2.2 分析

“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中的重点内容, 它的基本概念、分析计算和应用方法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一般电子电路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依据两条主线交叉组织教学活动: (1) 理论教学:引入课题—概念讲解—演示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归纳知识要点—分析计算讲解—实用电路学习; (2) 实践活动:提出任务—个人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讨论应用方法、经验分享—改进完善—总结应用原则、方法和技巧。用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抽象概念,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对应用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手段的掌握。从而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 教学分析

3.1 对比分析

我校从2002级开始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探索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课程教法与教育手段的革新, 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从02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 由于在课堂活动中增加了多种实践活动, 同时加大了应用能力的考评力度, 大部分学生在较好地掌握了放大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 另外我们还发现, 在学期初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开始有了兴趣, 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增加了与同学的“技法”交流, 注重理论课的学习, 因此学习有了明显进步。

3.2 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对2002级学生就对实践活动课的感受、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与自我评价等问题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94%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64%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改革思考

(1) “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活动、独立探究、积极体验的全面的、充分个性化的发展机会。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会了学习;通过对个人知识的体验和过滤,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反思性的学习方式, 去体验变革与创新。因此, 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也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要求, 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应用的完整思路和方法, 培养应有的工程素质, 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因此, 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的实践活动, 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知识的最佳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8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中国劳动社会 保障出版 社第四版《电子技术基 础》共八大 章节内容,教学大纲中总的教学时数为160学时,而实际教学中却只有80学时的教学时间。针对目前中职 学生基础 普遍较差 的现状,再根据《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中对学生电子实习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部分删减和修改,并制订了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经实践证明,调整后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难度下降不少,学生能听懂 并学会的 知识明显 增多。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需要有情趣的提问,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电子技术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直流稳压电源”时,可以拿一个手机充电器拆开让学生看里面的结构,并提问: “这里面就一个线圈加几个电子元件,怎么就把220V的交流电转变成了5V左右的直 流电?”这样很快就会使学生对电路的作用产生了很直观的认识,就会激发其对这个电路的兴趣,有利于后 面分解电 路的讲解。 此外,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子技术,让他们的 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整体了解,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自己为 什么会对 这门课产 生兴趣,说服学生扩 大自己的 学习活动 范围,不要只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要充满兴趣地去做一切可能做的事情。作为学生,因为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对个别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但为了系统地掌握知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我们必须把对一些课程的排斥放下。

三、立足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电子技术基础”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种方式提问。提问法主要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 的实际掌 握情况,有目的、巧妙地提出问题。问题不应拘泥于课本和大纲,可以结合身边实例进行提问。

(2)演示教学,激发求知欲。演示教学使学生通过观摩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更加贴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相近电路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4)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学习,同时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善于总结,巩固知识。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了什么内容,应该掌握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牢固。

四、理论教学和实习课题相结合

学生一边学习理论课,一边进行电子方面的实 习课题,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这是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最好方式。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理论课与实习教学安排 时间不一 致。为此, 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整 合为3个模块12个子模块 (如表所示) 进行一体 化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都给出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达到的操作技能。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的前提下,能分析判断各模块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和部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组装各种电路的工艺水平。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各模块的知识点及对各模块电路的功能测试、分析与应用。目前这种一体化教学模 式还正在 试行当中,从最近的效果来看,学生对电路的理解要优于以前。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9

1 概述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目标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 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典型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协作并且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具体的特点体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 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之, 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显著提升课堂效果, 真正提高学生能力。

2 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中职教育中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学科, 是中职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起来效果不是很好, 不仅是由于该课程内容繁琐, 知识抽象, 也在于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所学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 一味的抽象理论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相反, 项目教学法中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都参与的实践活动, 更加强调完成项目的过程, 而非最终的结果。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中,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和乐趣, 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这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品质之一, 也是很多学生都不具备的能力之一。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 很好的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占据更多地优势。

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践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项目选择

恰当地进行项目选择是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的起点, 也是项目教学法发挥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具体选择项目的时候不仅要结合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的相关内容, 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和接受能力, 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满足上述几个原则才算是一个成功的项目选择, 才能为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展开提供支持。

3.2 项目计划的制定

制定项目计划,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小组成员以四到六个为宜, 老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在一个组里, 促进项目的完成, 每个小组中一定要有一个认真负责、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担当小组负责人。在安排下具体任务后,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自己能够运用的途径收集资源, 了解相关知识, 然后共同商讨出详尽的工作计划, 同时, 把计划给老师审阅, 老师对学生的计划进行指导, 及时纠正项目计划中的错弊。

3.3 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

项目计划通过教师的审阅后就可以具体进行实施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作为教学活动指导者的老师可以做一个导入环节, 使得学生加深对具体项目的理解, 避免学生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的情况。老师引入后, 学生就按照先前制定好的项目计划开始操作, 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 齐心协力, 各司其职, 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模块, 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 小组成员要共同商讨解决, 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如果不知该怎样进行下去, 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教师要耐心做出指导。任务完成后, 与项目计划中所要求的结果进行对比, 存在偏差的要分析原因, 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

3.4 项目的检查评估

学生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克服困难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检查评估时老师应该就学生取得的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成果要给予肯定, 以便对学生形成激励, 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出错, 以便下次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这是一个总结经验教训的环节, 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是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环境中占据更加有力地优势。项目教学法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汝信, 周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2 (11) :134-135.

[2]滕允兰.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2011, 04 (09) :36-37.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10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 盛行于德国。它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 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 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项目教学方法是一套教学战略, 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题目进行深入地学习。项目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层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 它是一个复杂且灵活的框架, 用于帮助师生进行互动教与学, 教师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 会自觉地学习, 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较强的学科, 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本课程, 在实际中有何用途, 如何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对中职学生们甚感茫然。特别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在整体素质不高, 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控能力比较低, 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下, 这就更要求教师针对职专生的就业特点,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可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 我将教材全部内容划分为十个知识模块, 将每个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 分阶段选择十个项目: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扩音器的制作与调试、信号发生器的制作与调试、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触摸式延时开关的制作与调试、一位十进制数码显示器的制作与调试、全自动点火器的制作与调试、可逆循环采灯控制器的制作与调试、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和实验,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然后按3~5人一个小组, 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 并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画出方框图, 设计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必要时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再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相互交流, 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经过改进后, 学校提供器材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 项目完成后, 写出总结, 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体会、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 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在项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 我体会到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选取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项目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 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的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自主创新, 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但要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项目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 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 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2.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项目确定后, 进行项目实施动员,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任务、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应先期完成该项目, 一方面, 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 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

3.总结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价,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 让学生表达自己都学会了什么, 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 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 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 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他人的长处,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中得到提高。最后, 进行项目完成后的综合评定, 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层次, 可以从理论设计、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我深刻体会到, 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 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 是将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 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组织实施教学,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 而且可以通过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综合职业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关键的是,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平台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是以理论课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计算机仿真技术能把复杂事物简化、变抽象为具体、微观的事物放大、宏观事物缩小,缩短时空距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的进程,利用Multisim,Protel 99 SE,EWB,PSPICE,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辅以生动的仿真演示,作为教学的补充,为传统的教学注入活力。这一方法实现了理论讲解和验证的同步进行,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灵活性,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弥补了理论上的抽象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仿真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课程课本内容过于理论化,过于注重原理分析、公式推导,理论课教学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对该课程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利用计算机仿真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利用Multisim 7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后,在讲解电路原理的同时,可穿插Multisim 7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如在单级共射极放大器电路教学中,在讲解完基本电路原理后,利用Multisim 7软件对此电路进行仿真演示。先用Multisim 7软件模拟连接电路,确定电路中的各元器件参数,使用Multisim 7软件虚拟仪器进行在线测量,再对照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关元件参数,观察所得的变化,最后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这样就将理论上枯燥而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过程中,抽几节课讲解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学生首先学会Multisim 7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Multisim 7软件,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各类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使用虚拟测试仪器对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如同置身于实验室使用真实仪器测试电路。由于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引入了虚拟的电子实验,使课堂教学情境化,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时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虚拟仿真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经常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实物演示方法虽然有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但演示准备工作量大,不便观察。教学演示的内容一旦确定,其可变性很小,灵活性差。并且有些现象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是无法展示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借助于虚拟仿真实验。将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能模拟一些用语言难以清楚表述的和现实实验不易进行的内容。

例如,利用Protel 99 SE软件仿真显示出波形,振荡器起振的过程非常直观,还能看出这种振荡电路的波形存在较大的失真,但振荡波形较稳定。如果对波形失真要求较高,则需要采用改进型号振荡电路,即克拉泼或者西勒振荡电路。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活泼,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仿真实验,突破教学难关,增强教学效果

将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把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动态地演示一些现象,化难为易,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变得一目了然,便于学习者观察与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讲课需要,运行Multisim 7软件,模拟各种实验,并根据需要随意控制,使“实验结果”反复重现,使实验演示与教师的讲解同步进行;通过屏幕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一些学习方法以动态方式图解。这样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利用Multisim 7软件对负反馈放大器进行辅助仿真教学。反馈不仅是改善放大电路性能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电子技术和自动调节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放大电路中引入电压串联负反,会导致电压放大倍数下降,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提高,非线性失真减少,通频带展宽,输入电阻增加,输出电阻减少。借助于Multisim7软件对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实验来验证这些影响,得出与理论相符合的结果,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

四、虚实结合,增加实践环节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学习必须紧密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电子技术实践课之前,学生先利用仿真软件将电路进行仿真,得到实验结果以后,再进行实际的安装、焊接、调试。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信心加强,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仿真软件中,可以随时修改元件参数,并能马上获得仿真结果。使教师、学生感觉到自己置身于特殊的教与学的环境之中, 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电子技术基础环境的感受和体验。Muhisim 7软件还提供了故障设置功能,实验时,学生可以两人为一组,互设故障,然后通过仿真结果进行故障分析,最后排除。这样,学生能初步学习电路的故障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可提出各种设计方案,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电子技术基础的设计水平。

例如在典型的互补对称式推挽OTL功率放大电路的实践中,先在Multisim7软件中绘制仿真电路,运行仿真电路,通过数字万用表和示波器观察输出结果。若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则需修改电路再对电路进行仿真调试,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并输出Protel格式网络表文件。再应用Protel 99 SE 软件载入网络表,将元件封装形式修改为Protel形式的元件封装,设计PCB布线图。然后,根据布线图制作印刷电路板,并进行实物安装与调试。制作成功时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相应的电子制作,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并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目的。

(作者单位: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夏路易,石宗义.电路原理图与电路板设计教程Protel 99 se[M].北京:北京希望出版社,2002.

[2]熊伟,侯传教,梁青,孟涛.Multisim 7 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 篇12

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专业教材不足

填鸭式的教学一直长期存在于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变得枯燥,在一些先进教学工具的使用上不够完善,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因材施教,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无法开发,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材上也是比较落后,很多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在一些改革的教材中也是将少许的内容进行整改,这样的教材完全不能体现出高校培养人才的宗旨。目前看来,高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专业的教学还是不能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材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有些章节内容的导入过程中也是做的不足。很多教材内容上理论东西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事实。

2.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高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高校拥有完善的师资队伍。从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相关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电工电子技术的专业教师应积极融入到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中。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能适应社会上企业的需求,相关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之后在学校中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教育的规律。目前来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极为缺乏的,没有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这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着很大的制约。

3.教学实践模式有缺陷

很多院校对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验考核模式为抽查,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能真正参加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容易导致很多学生钻空子。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考核方式为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实验数据采集等,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进行认真的考核,这样就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对于实践课的重视度降低。其次是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设备的问题,很多教学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学生在上实践课的过程中都是好几个人用一个设备,这样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无法保证,很多理论上的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总体来说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环节中,高校所做的远远不足,难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做好课堂导入,提高教学质量

1.结合实际,发挥想象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掌握电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目的,可以在新课讲授之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将枯燥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以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加强了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平时家中所用电表,如何来计算家中所用电量的多少,传输交流电的形式是怎么样的,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性,自然而然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效果就能提升。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中,应严格实验室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应联系身边涉及到电的实物。在每个教室中都有着吊扇,这可以用来讲解单相异步电动机原理,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想象之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通过想象和提问的形式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课程。

2.设置悬念,联系旧知识

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是大学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之上玩手机、睡觉,久而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更不用说是理论性非常强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困惑,这样就能激发其对破解谜题的欲望,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课堂内容的讲解也会非常容易。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在进行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往所学的旧知识,由一些浅显的知识过度到复杂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一个过度,学生对将要讲解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新知识也增加了信心。

三、改革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1.完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在现代化社会,电工电子技术不断的发展,很多电工电子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在教学内容扩充的同时专业教学时间也减少了许多,为了综合两方面因素,应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完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时非电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对面如此庞大的学生量,统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积极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味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感受毫不考虑。真正正确的教学方式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信息,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来挖掘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学生的智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极大的帮助。在变化多端的时代,全新的教学思想应该融入到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课堂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地点,在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究成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将一些电工电子技术方法教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有了学习上的主动权,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电子技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作为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应该接受新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进行一些筛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加强对电子元件的认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电路要有所了解。教师应该经常去专业相关单位进行观察研究,结合企业的需求,适当的改变专业内容,将一些实用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计算机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知识和软件设计一些教学视频,将电路的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所有学生所喜爱的,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教师素质,举办科研竞赛

对于一些新来的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做起,在实验室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对于一些新来的教师应该由一些专业的教师引领。定期将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培训是极为重要的,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将学生培养成适合企业的人才。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活动和竞赛,各院应该为电工电子竞赛提供经费,设立奖金等制度,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在校生可以跨专业进行组队参赛,利用各专业所学特长来竞争。类似的竞赛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进行探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在一些研究中表明,通过竞赛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拼搏精神。

结束语

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进行仿真教学,教学设备的问题也是高校应该注意的,学校的教学设备应与企业设备同步,这样才不会出现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问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关键的作用,应引起高校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徐西昌,赵刚.浅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6(14).

[2]张守武,李恒娟,赵文锐,柳国良,穆丽花.创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J].中国培训,2014(04).

上一篇:调速方案下一篇:频谱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