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学科

2024-07-18

视唱练耳学科(精选3篇)

视唱练耳学科 篇1

一、感知能力

音乐是感受型的产物,音乐教育的第一步重在培养音乐感知力,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相较于练耳训练而言,视唱练习在培养“音乐感知力”这个方面更容易实现。譬如说,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识读乐谱符号,通过准确、生动地再现曲调来感受音乐,建立良好的音乐听觉并获得积极的音乐审美取向;并且在识读乐谱符号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了对音乐语言各要素的积累。所以从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就会发现:通过欣赏、聆听来模仿和跟唱是常用的授课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用视唱材料培养“音乐感知力”的教学形式。

二、听辨记忆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因此练耳听觉训练对于听辨能力的培养是极有针对性的。在训练过程中,它不但要求“听记”,还要求“辨识”。因为这已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听觉”体验过程,而是一种吸收型的知识内化过程,要求学生将感知到的内容按照正确的知识定义予以归类、辨别。

所有的学习都基于记忆,笔者认为,背唱就是培养音乐记忆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熟记某个音程和弦、旋律片段、节奏型的感觉,在大脑里形成对应的音感,以便在第二次听到时可以准确辨别出来。

近年来,由于多数人对于音乐素养的重视,已经有不少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视唱练耳。笔者认为,这样的早期教育是十分具有优势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对孩子而言有助于开发智力,对社会而言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背唱属于“后天”强化和对于“先天不足”的弥补,如果有条件能够从小接受音乐素养的长期培训,对于训练敏锐的听记和辨认能力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三、音乐表现能力

视唱练耳学科以提高音乐表达能力为目标,前两种能力的积累可以说是提升音乐表现能力的有力保证。因此,这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个强化过程,通过音乐的“外在表现”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首先,这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在正确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中,通过教师的不断指点来予以完善,构成一个反馈-刺激并不断反复的过程。其次,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应该把一些保持和强化音乐能力的科学方法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使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使概念更明确,听觉更精准。最后,只要把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播、音乐听觉训练与音乐学习能力培养在特定的情境中完美地统一起来,当学生在听、唱、练中有所顿悟时,学生也就会主动地进行“强化”活动。

除此以外,我认为这项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也是密不可分的。音乐之于人们的教化作用就是审美教育,有感情的音乐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选取优秀的乐曲片段作为视唱、练耳的练习内容,以理晓之、以情动之,才能引领学生去感受整个过程;作为学生,应该毫无避讳地将自己所感知的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呈示、表达出来。

四、音乐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美育并不是乏味的说教,或者靠教师的被动性灌输就能实现,它应该是寓于娱乐欣赏之中,寓于具体形象、具体情感之中,诱发学生去主动创造的。笔者认为,将枯燥的视唱练耳基础训练与经典的艺术歌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从艺术歌曲中对音乐形式、音乐体裁及风格等进行鉴赏和审美判断。可以说,音乐审美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应当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选材上注重审美性。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可选取不同音乐形式、体裁及风格的艺术歌曲材料作为教学补充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知、理解、记忆、分析、鉴赏、表现和创造,实现审美能力的最大化升华。由于视唱练耳学科具备听、唱、读、写完整的教学流程,使得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掌握也更周详,对于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也更加直接和深入,逐渐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音乐审美力。

视唱练耳学科 篇2

就目前各高校的情形来看, 由于视唱练耳课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的表演学科, 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的根本性质认识不够, 导致上课缺乏积极性, 授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 也就造成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打瞌睡, 做其它科作业, 甚至逃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 如何让教师意识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着眼于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试作一些有益的分析与归纳。

一、促使教学具有丰富性和有效性

1.视唱练耳教学与乐理

乐理的掌握是视唱练耳入门的初级阶段。如果教师把视唱练耳、乐理分成两个环节, 各按自己的进度教学, 彼此缺乏必要联系, 就会使学生在条块分割中失去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即使在乐理课上将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知识点对学生重复讲授, 也不见得能使学生理解透彻。毕竟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光是要有理性认识, 还要有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视唱练耳课对这些知识点进一步实践, 让学生在感知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比枯燥的理论学习更有效。所以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以练耳为主导将两者同步协调, 这样同一内容在乐理课上充分讲解, 又在视唱练耳课上趁热打铁进行练习, 使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2.视唱练耳教学与和声

和声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阶段, 是多声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理论基础。当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到中段以后, 就需要和声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这时, 教师应根据客观情况, 就一些和弦排列规则, 各级和弦的属性与倾向性、和声进行应避免的问题等在音响分析上重点讲解, 特别要对多声部视唱中和声性多声部与复调性多声部的各自特点与难点作分析与讲解。长此以往, 学生在听写过程中, 就会充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理论基础知识, 较轻松地听辨出各个声部, 从而养成正确的听辨分析习惯。

3.视唱练耳教学与欣赏

音乐欣赏是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利手段, 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欣赏课的内容,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一下, 教师如果将欣赏课中的一些经典片断编入视唱练耳教学中, 并通过图片、动画、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综合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 就可以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当然, 这其中可以先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手段进行视唱练耳实践, 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实践进行对比, 包括音准、节奏、歌词, 对于强弱、整体的处理和把握方面的对比。在这种反复的实践和对比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出对新作品视唱的速度和准确度的把握, 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 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

二、有利于教师积累音乐语言, 掌握不同风格的演唱或伴奏技巧, 培养正确审美的观念;还可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及对乐曲内涵的体会

1.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

视唱练耳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 但它是基础理论课中技能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尤其在视唱教学中必然涉及部分声乐专业知识, 如呼吸换气、咬字吐字、歌唱意识等等。教师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视唱练习, 学生在进行视唱时, 如果不得方法地练习, 必定会造成嗓音疲劳, 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并可能使其产生厌烦情绪, 导致视唱课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要想学生唱好视唱曲, 教师就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 不应当把视唱看成一种单纯技术训练, 而应把每一首视唱曲当成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歌曲来演唱。而事实上, 现有的视唱教材中确实也编入了大量的优秀的中外民歌、名曲的片段, 这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丰富音乐语汇, 提高音乐修养是很有益的。作为教师更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可唱性, 善于启发, 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视唱的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与钢琴

钢琴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主要教具。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高、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的训练, 而钢琴伴奏对这些训练的内容至关重要, 没有严格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 是不能完美地体现这些音乐内涵的, 也就达不到对训练内容掌握的完美程度。同时, 加入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和走向等正确感知能力的培养。如在和声听觉训练的初级阶段, 只需要学生记出和弦的低音和功能。而学生往往开始只注重孤立的音程、和弦的听辨, 忽视和声功能的听辨, 甚至是先听出单个和弦的具体音高再去被动地计算和声功能标记, 这样做不但听辨的速度慢、准确率低, 而且更失去了和声听觉训练的实际意义。如果在视唱训练时附加钢琴伴奏, 对其中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做简单的分析, 并且提醒学生稍注意其中的和声进行功能逻辑及其和弦色彩的变化, 经过这样的积累, 到进入练耳部分的和声听觉训练时, 学生对调式、调性、和声功能的认识就会主动得多, 再结合所学乐理、和声知识, 对和声听觉的判断和认识自然就会接受得更快, 把握得更准。

综上所述, 视唱练耳教学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科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当然, 视唱练耳教学除与乐理、和声、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外,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曲式分析、复调、音乐史等等。教师如果能够始终注重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同时意识到学好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及时得到运用和深化,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让单一学科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的立体交融。

参考文献

[1]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6.

[2]庞可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渗透教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张建华.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研究.音乐创作, 2007, (4) .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

视唱与各学科的联系与渗透 篇3

一、视唱的基本概念

视唱即看谱即唱,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读谱演唱, 以对乐谱符号准确的及生动的音响再现达到训练音乐听觉及音乐表现能力的目的, 从而使获得正确的审美取向。视唱必须以发展节拍感、节奏感、音高感、音程感、力度感、音色感、调式感、多声思维感、音乐结构感和充分依据内心音乐听觉为基础, 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 是我们运用音乐语言进行音乐思维、表达情感、传递音乐知识等音乐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视唱的练习形式有: (1) (有) 无预备的看谱即唱。 (2) (有) 无预备的视唱单声部乐曲。 (3) (有) 无预备的视唱声乐作品。 (4) (有) 无预备的视唱带词的声乐作品。 (5) 在钢琴伴奏下视唱单声部及多声部乐曲 (6) 在其他声部的配合下, 视唱合唱声部或视唱多声部的乐曲。

二、视唱中的诸要素

(一) 节奏、速度与力度

“节奏” 一词来源 于古希腊 字“rhein”即“流动”衍生而来, 它广义的解释就是“运动的节奏”一切协调、平衡的律动都叫做节奏。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者, 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主要涉及拍子、重音、小节、单位拍中的音符时值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等诸要素。音乐的速度, 对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速度运用得不恰当, 不仅不能正确的揭示音乐的内涵, 还会严重的歪曲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通常, 活泼、愉快、激越、奋进, 总是与快速度相吻合;而沉痛、温和、委婉、思念, 又往往同慢速度结伴。力度, 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 它必须随情感变化, 在各种情感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 力度往往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对比。力度并不是音量。虽然在很多时候力度大会造成音量增大, 但音量的增大并不指依靠力度的增加, 音量的增大主要是靠共振。音乐作品中所标记出的力度是作曲家为了表现特有的目的, 有意识地对音乐布局安排力度方面的变化。我们在演唱时应遵从作曲家的意图, 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唱。在王瑞炜先生的文章《节奏、节奏感及其训练》中, 对于节奏的特性概括为“律动、推动力、速度、惯性、弹性、重音”等六种。他把节奏的这些特性看成是不可分割的要素及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节奏、速度、力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音准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是由某一个固定音高的要求来确定的, 它可由某一乐器与音笛、音叉来认定,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出的音高, 能与一定率制的音高相符也称为音准。音准的取得, 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影响音准的因素包括:“内心听觉、呼吸、音域、姿势、心理等。”学生在视唱过程中, 往往很难通过内心听觉来判断自身的音准差异, 多数人都依赖乐器音高来给予纠正, 殊不知乐器的音高会随着天气的变化、击弦的力度等客观因素使得乐器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令音高发生偏离。

(三) 呼吸

呼吸是一种表现手段, 它与歌曲音乐作品的整个音调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视唱中正确的呼吸意味着延续声音的动力和正确的分句法, 即换气的所在处与换气直接有关的正确的分句法。在视唱作品中应注意乐句乐段的分句, 注意休止、终止与反复。可在乐句结束后, 在较长的持续音或经过句之前尽量呼吸;较短的呼吸可以在切分之前, 断音之后, 长音之后或乐句中有句逗的地方进行;强调在遇到乐句乐段中延音线或连音线时需要连贯、流畅不间断。在意义上没有划分的短句间, 不协和音与解决之间应避免呼吸。

(四) 声乐条件

现代音乐器乐曲作品层出不穷。作品的丰富性无形中给视唱者的嗓音带来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视唱不需要大声歌唱而提倡“轻声” (又称半声) , 如此既能有效的控制声音的稳定性, 又能使学生在视唱时做到及时的“倾听”, 及时校正, 用“心”演唱。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与发声方法能够使学生克服音域上的限制, 在保持音乐旋律线条的正常进行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 进行旋律局部的八度移调。

三、视唱与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一) 视唱与乐理

乐理为视唱提供充分准备, 给予理论引导与支持。视唱通过节奏节拍、调式调性、表情记号、速度与力度等要素使乐理得到直观呈现。在视唱前, 需要做乐理的准备。依据谱号调号, 起始音与最后的落音, 以及在旋律中出现频率较高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调内特征音来准确的判断调式调性。迅速构建调内音阶体系, 在内心中默唱, 以稳定旋律的调感, 保证旋律的正常进行。注意旋律作品中各个标记的实际作用, 如连音线、换气记号处的乐句划分;强弱记号注明处的旋律起伏走向;临时升降记号, 调内主和弦及调内特征音引导下的调性转换与变化等。

(二) 视唱与和声

和声是多声部视唱与带伴奏视唱的理论基础。和声“纵向”的织体变化使得旋律线条的“横向”流动变的丰富、多样和充实;同一旋律中不同和声的选择和不同旋律中不同和声的选择都会使学习者感受到对旋律走向的支撑作用及对旋律发展的支持性。在理论知识与认知的基础上, 强调最初练习及长期练习都应具备的和声连接的构唱。掌握调式音级以及该音级上构建的三音、四音和弦, 练习调内正三原转位的连接, 牢固掌握调式正三功能骨架, 加入导和弦 (VII) 的解决进行、和声小调的III级增3 (III) 的解决练习、由V级进行到VI的阻碍进行、终止式中V7到主和弦的解决进行等各终止式的练习。

(三) 视唱与曲式

曲式是音乐的逻辑结构, 音乐作品的形式规范。曲式给予视唱调性布局、作品内容、形式的提示;提供音乐作品分析的能力, 为视唱作品提供主要理论依据。视唱中的曲式多以单乐段、复乐段、单三部及回旋曲式等存在。这就要求在视唱前必须掌握作品的乐段划分及句逗, 为理解作品的乐思与意图奠定基础。很多视唱都由声乐作品改编, 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够找到乐句的气口, 准确无误的指导视唱。学习者在掌握作品的结构、乐思、逻辑、情绪等的诸多因素的前提下, 再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这就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在音乐修养及能力上的表现。

(四) 视唱与声乐

技术固然重要, 但归根结底, 它不过是音乐表现的手段, 而不是音乐本身。转变视唱是一种单纯技术训练的观念, 将每一次视唱作为一次演唱、表演与二度创作的过程。学习者在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与发声方法即“声乐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对作品的关于作者、乐段、乐思等各要素的前提上, 重点强调表演主体对作品的感知、想象与情感体验即“乐感”。技巧是载体, 情感才是灵魂, 乐感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表达。缺乏音乐, 即缺乏对音乐深层次的感悟, 这种感悟来自于对自我灵魂的触摸。音乐是心灵的声音, 灵魂的激情。那么, 这种深层次的感觉和灵魂的激情需要想象与创造, 而生活便是推手。

(五) 视唱与钢琴

钢琴对视唱具有定调和校正的作用, 视唱对钢琴的任务是指明主音, 及时的以和声衬托比较难的旋律瞬间。学习者可以利用钢琴来辅助视唱, 例如弹奏正谱伴奏来进行旋律风格及情感的捕捉, 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再如无伴奏的视唱可以即兴编奏, 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和利用和声知识, 融会贯通。需要强调的一点, 学习者不能一味的依赖钢琴, 坚决杜绝在没有“试唱”的前提下机械重复在钢琴上做旋律模仿。避免丧失“试唱”及“内心听觉”的能力。而是应该将钢琴这个工具的作用得到延伸, 为演唱提供和声背景, 激发视唱的兴趣。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理论学习的一部分, 是所有学习音乐专业者必修的基本课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与转换, 多途径多学科教育信息的相互借鉴与渗透, 致使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大环境下有了一定得拓展空间。视唱练耳已经不单纯的被认为狭义的“听”与“唱”, 而是借助于与各科之间的联系, 使得“听”与“唱”脱离一味的追求技术而倡导对音乐的感受, 对音乐的回应层面上的延伸。

关键词:视唱,各学科,联系,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 7.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

[3]张晓燕.声乐中视唱, 视唱中的声乐[J].人民音乐, 2009, 2.

[4]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6.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论文下一篇:旅游景点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