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概念认知

2024-10-31

词汇概念认知(精选10篇)

词汇概念认知 篇1

一、概念隐喻的起源

概念隐喻的英语表达“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词汇“metaphora”, 词的原始意义为转化、变化, 在修辞运用方面指隐喻的修辞格。语学研究者对隐喻的修辞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分别从哲学、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概念隐喻进 行了研究。Lakoff&Johnson (1980年) 经过研究把概念隐喻归入认知语学领域, 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 不但渗透在语里, 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从认知语学的角度来说,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构成了语的认知基础。Lakoff认为, “概念隐喻的功能是把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推理影射到另事物之上的个推理认知过程”[1]。这样, 人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把有限的词汇推理影射到无限的世界中, 从而借助于有限的词汇认识无限的世界。因此, 概念隐喻修辞格促进了人类语的发展, 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从语学修辞格的角度, 概念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人类语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研究者统计发现, 人生的语表达中可包含470万个新颖的概念隐喻和2140万个定型化的概念隐喻, 可见概念隐喻在人类语中的重要作用, 它使语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其他不同类型事物的概念, 将描述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种概念”[2]。如“These soldiers are lions”这句话说士兵就是狮子, 把狮子暗含的勇猛的特征直接赋予士兵, 这是种结构隐喻。“My brain doesn’t work today, and I will try my best to gr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e matter.”此句中, “work”和“grind out”本来是描述“machine”特征的词汇, 通过结构隐喻修辞格直接用于描述“brain”, 用机器具有的概念特征构建大脑这种抽象的事物, 通过结构隐喻使得“brain”这个本来抽象的词变得具体、形象。很多抽象概念的词, 如“life”, “love”, “time”等也都可通过结构隐喻来构建,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Life is a long and hard road”, “Love is power”, “Time is a cup of wine”. 这三个句子通过结构隐喻, 把抽象的生命、爱和时间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运用具体表示方位的词表达的空间概念来生动、具体地描述另种抽象的概念”。如英语中些表示方位的词, 如“up” (向上) , “down” (向下) , “in” (在里面) , “out” (在外面) , “front” (在前面) “, back” (在后边) 等。这些词可以通过方位隐喻用于描述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的事物, 使无法衡量的抽象事物的程度可以直观地被感觉到。如“My happy is up”, “His mood is down”这两句话中“up”和“down”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的概念用于描述“my happy”和“his mood”, 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抽象的快乐和情绪的具体程度。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和事件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3]。借助于实体隐喻, 把抽象的物体看作实体, 通过已有的对实体的储备知识来理解抽象的物体。比如, 对抽象的思想进行指称和量化, 使其具有物质的特征。实体隐喻中有代表性的隐喻是容器隐喻, 就是将抽象的本体看作种容器, 使其具有界限, 可以进行量化。例如“:A good idea comes into my mind.”“His life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honor.”另外, 实体隐喻还可将事物看作人, 使其具有人性的特征。例如:“His theory tells us that ...”, “Life has cheated me”等。据统计, 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运用中占70% 的比例, 构成了人类语的主体。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概念隐喻理论, 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同时将概念隐喻运用于词汇教学中,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词汇扩展能力。

三、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学概念隐喻修辞格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可以把抽象、枯燥、难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 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新词或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可将概念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 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利用隐喻掌握英语多义词

认知语学研究表明, 多义词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通过隐喻和转喻把词由原来的基本意义延伸到其他意义, 产生多种有相关的意义。

人们先认识能感知的具体事物, 之后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展联想, 把已知事物与新事物进行联系, 找到二者的相关点, 产生两个认知领域之间的映射, 之后, 新词义相应而生。Langacker认为“, 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 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 各个值之间的联系都是有理据的”[4]。然而很多教师在讲解词汇时经常只给学生讲解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没有向学生解释多义词之间的隐喻联系。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概念隐喻把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联系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bank”的基本意义是银行和河岸, 两种意思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 然而在“Money is water”这句话中, 河岸具有的储水功能被转移用于描述银行, 银行具有储钱功能, 二者之间的意义产生了联系。同时, 水的流动特点也影射在钱上, 水和钱流动都可用“flow”表示, 另外还有“流水账” (running account) 和“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等用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对词义进行简单的隐喻认知分析, 这样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另外, 使学生意识到多义现象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可能出现新的意义。

2.注重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

从认知语学的角度分析语可知, 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正确理解语的内涵, 学好这门语。概念隐喻作为各民族共有的语认知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交流提供了心理基础。在共同的语言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内涵中的概念隐喻也有重合之处, 形成“文化共核”现象。如“pig”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懒惰、愚笨”之义, “crocodile”在这两种语中都有“危险”之义。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理解些谚语中的概念隐喻, 如“Don’t believe his crocodile tear.“”All roads lead to Rome.”“A stone hits two birds.”“as power as horse.”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中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深入理解词汇,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因为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不同, 不同民族在概念隐喻使用上也会有显著差异, 英汉两种语文化表现的情感意义存在差异。如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缺乏经验”的意思, 如“She is a green hand in business”, 意思是她在经商方面是新手, 而汉语中, 绿色代表希望和新生, 但也有贬义, 如“戴绿帽子”。又如, 英汉民族对狗的感情色彩内涵存在差异, 汉语中, 包含狗的词汇大多具有贬义, 如“棒打落水狗”“, 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文化中狗被看作人类的朋友, 认为他们具有忠诚的美德, 用狗作隐喻称赞别人。如:“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个幸运儿) “The man is a top dog.” (这个人是个重要人物)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英语背景文化, 避免引起文化误解, 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的内涵。

3.利用概念隐喻灵活掌握新词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借助于概念隐喻许多词汇产生了新内涵。如, 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深入研究, “black hole”具有了描述太阳黑子的新内涵。随着电脑的出现, “mouse” (老鼠) 具有了“电脑鼠标”的新词义, 出现了“hard ware”, “soft ware”等新词。以上词汇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思维, 在词汇原意的基础上利用概念隐喻灵活理解、掌握词汇的新内涵, 扩大词汇量, 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 积极主动地进行词汇学习。

四、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1.讲解词义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必须先培养他们的隐喻意识。因此, 词汇教学时, 教师可有意地把隐喻概念融入到词汇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语学概念隐喻理论,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概念隐喻意识。同时, 让学生明白概念隐喻性是所有语的共同特点, 概念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概念隐喻促进了英语词汇的发展。英语词汇的前、后、转换、派生及合成的构词法, 都具有定的概念隐喻性, 促进了新词的产生。另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语词汇中的词多义现象, 通过剖析多义词的形成过程, 揭示词义之间的概念隐喻联系, 向学生讲解概念隐喻知识, 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

2.词汇教学时, 注重文化内涵理解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学中的种思维方式, 具有语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功能, 语学习者在真正理解该语的文化内涵基础上, 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掌握这门语。因此, 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熟知的母语文化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对于文化内涵差异显著的词, 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词汇教学的同时, 进行西方文化知识讲解和资料展示, 引导学生多阅读、欣赏有关语文化内涵的书籍和相关语音、视频资料, 以文化知识为桥梁, 搭建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该语的通途。通过这种概念隐喻语文化知识比较, 使学生了解概念隐喻中包含的丰富语文化内涵, 正确理解该语的民族思维方式, 使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甚至创造新的概念隐喻, 培养概念隐喻意识, 提高概念隐喻能力。

认知语学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促进了词汇新内涵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概念隐喻会不断赋予词汇新内涵, 新词汇会不断出现。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他们枯燥记单词的现状, 弥补学生词汇表面记忆的不足之处。因此,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概念隐喻理论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摘要:认知语学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种方式, 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新词含义及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 应注意概念隐喻理论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和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认知语学,概念隐喻,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王寅.认知语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蓝纯.认知语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抓住每个质疑 加深概念认知 篇2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多数同学的解法是:由((a·b)c-(c·a)b)·a=(a·b)·(c·a)-(c·a)·(b·a)=0,得出这两个向量垂直的结论.这反映了大部分同学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见的弊病,单纯记忆结论而不重视结论成立的条件.很多同学在遇到向量是否垂直的问题时,采用的方法都是将这两个向量进行数量积运算,观察结果是否为零,进而得出垂直或不垂直的结论.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又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向班上同学明确指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为零,才能得出夹角为直角的结论.这里,如果向量a或(a·b)c-(c·a)b是零向量,由教材《选修2-1》第92页的结论可知: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虽然此时数量积为零,但是零向量与任意向量是共线关系,不是垂直的.

有一个同学争论说,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那么它可以与一个向量成任意的角度,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垂直的,结论没有错.教室里一下子喧闹了起来,显然这样的说法让很多人更困惑了.

此时,笔者重申,“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这是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材第82页上的规定.而共线向量即平行向量,所以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不是垂直关系.但是,“规定”这个说法显然不能让我班的孩子们满意.

课后,我仔细回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垂直的根源是两个向量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能否从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定义上去寻找突破口呢?果然,教材《选修2 -1》第91页上给出了两个向量的夹角的概念:a,b是空间两个非零向量,过空间任意一点0,作OA=a,OB=b,则∠AOB叫做向量a与向量b的夹角.概念明确要求两向量为非零向量,

第二天上课,笔者告诉学生,我们研究两个向量的垂直关系,不能忘了垂直的判定基于对向量夹角的定义,而两向量只有在非零的前提下,我们才研究它们的夹角的大小.所以,零向量与其他向量之间没有夹角的说法,至少教材上没有提及.而教材上只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就回避了夹角的大小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两个非零向量共线时,由他们同向或者反向可知它们的夹角为零度或180°,而零向量向量是任意的,所以,不能确定它与另一向量方向相同还是方向相反,也就无法确定夹角是多少.因此,“零向量与某向量垂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词汇概念认知 篇3

一、范畴化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是语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 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语言反映的世界, 不是镜像的客观世界, 而是语言范畴化概念结构的映现, 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 (Geeraerts, 1997)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揭示了词汇组织与人的认知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

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 范畴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趋于条理化、系统化。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认知语义观认为, 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才能够接触现实, 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 (Saeed, 1997) 范畴化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分类, 并且在像似性机制的推动下, 投射到语言范畴。从感知上升到概念, 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时, 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 在一个范畴内的成员之间有基本的共同点。因此我们给一个实物命名时, 就将这一实物列入到了一个范畴, 例如“树”, 共同特征是有叶子, 能结果等。像似性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体现在词汇的组织上, 要求教师在讲授词汇概念知识时, 考虑到词汇的范畴化, 以及词汇范畴与认知范畴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形成概念和范畴时的认知活动特点, 这些关系到学生认知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二、基于范畴的词汇教学对于概念认知的意义

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各学科教师, 教授词汇都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 通过词汇的力量, 帮助学生获得百科信息和人生经验。一个领域内的相关词汇, 构成了一个词汇范畴。这个范畴一般有一个中心主题, 可能是个名词, 例如“食品”, 也可能是一个学科领域, 例如“地理”。范畴内每个词语都对概念的理解提供帮助。例如, 对远程教育的理解, 需要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特别含义的认知和良好运用, 如网络、面授、媒体等。

词汇范畴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决定着对该领域的理解。在大多数知识领域内, 学生都需要阅读大量的教科书和含有大量专业知识的印刷材料。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概念的学习能力和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许多单词在解释复杂概念的时候都有很高的运用率, 这就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构筑了框架。例如, 在生物学中, 对概念“呼吸系统”的彻底理解胜过对其进行定义。同样也需要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呼吸作用发生的生物环境有所了解。

每个词汇范畴都有该学科学术文献的部分单词。这些单词帮助成熟的学者掌握该学科复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未来该学术领域的成员, 需要能够合理通顺地运用这些词汇, 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有效交流。因此词汇是未来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的提高

学生保存在大脑长时记忆中的词汇叫心理词汇, 对心理词汇的研究表明, 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 1975年Collins&Loftus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他们将概念表示为节点, 节点间通过语义关系相互连接, 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网状结构。心理词汇以节点的形式展现, 它们之间通过一定概念关系把节点所表示的词汇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激活就是从某个节点向周围其它节点扩散的过程, 当一个概念被激活, 其效应就会扩散到与之相连接的其它概念。因此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词汇记忆以及提取能力。

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研究发现, 高年级学生能产出更多的语义联想, 而低年级学生多产生语音联想, 说明基于词汇的概念意义的心理词汇组织模式有待提高,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词汇组织模式 (崔艳嫣, 2006) 。

基于范畴的词汇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新单词, 都要在学生已有的头脑内的概念网络与词汇网络中找到位置, 因此有效的词汇教学需要新旧知识的结合。借助一个主题,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出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对错误的概念进行纠正, 同时搭建了学习新词汇的平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绘制图表, 提取、预测、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完成新词汇知识的构建。下面分析几种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

四、范畴图形教学策略分析

范畴图形, 指的是一些形象的结构组织图形, 能够生动地再现概念范畴和词汇语义范畴, 帮助学生组织头脑中的概念知识和词汇语义关系。将范畴图形应用于词汇语义教学, 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词汇能力的发展。

(一) 定义图策略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必要部分, 例如学习“动力原理”, 就必须理解“动力”这个概念的定义。还需要知道跟这个概念相关的已有知识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Schwarts&Raphael (1985) 的定义图策略 (Concept of Definition Map) 就是一种帮助学生组织思路的图形, 展示概念的定义和其他相关信息。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词汇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信息:一是词汇所归属的范畴;二是把词汇与其他词汇区分开来的相关属性;三是相关例子。这些信息既是词汇意义的成分, 也是词汇所表示的概念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定义图, 学生不仅掌握的词汇意义和概念, 而且形成了理解词汇意义的结构模式, 这一立体的结构不仅与范畴化模式相映射, 而且比词典上的线性的定义表达更生动形象容易记忆。

(二) 在每个范畴, 都有一些词汇代表复杂的概念,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 就难以理解

Frayer模式 (Frayer Model) (Frayer, Fredick, &Klausmeir, 1969) 就是这样一个结构图, 帮助学生用分析的方式, 理解代表复杂概念的词汇。学生可以用批判式思维来思考概念的组成部分, 激活背景知识,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例如“Democracy” (民主) 一词, 定义是“人民的政府”, 但这个定义并没有包含所有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而是提出了很多问题:谁是政府管理的对象?大家就政府如何管理的意见一致吗?在管理中, 人们的权利平等吗?人们如何获得权力?民主的政府和其他的政府组织形式有区别吗?因此, 要充分理解民主这个概念,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它是什么, 不是什么。

(三) 语义特征分析法

一个词汇范畴内的词, 可能是一组事件, 人或者概念, 相互之间有相似之处, 也有差异。例如, 同样是美国参与的战争, 那么伊拉克战争,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每次战争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语义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一个范畴内的词汇的联系和区别特征。 (Brenda H.Spencer, Andrea M.Guillaune, 2009)

(四) 语义图 (Semantic Maps) (Johnson&Pearson, 1984) 用蜘蛛网状的图形, 形象地展示语义关系

网中的线把要学习的概念同相关的次范畴连接起来, 显示概念和词汇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词汇和理解概念的策略。这一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组织起来, 并且与将要学习的单词和概念联系起来。语义图还可以不断地扩展, 学生学到新的概念和词汇时, 可以不断添加内容。

(五) 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可以用语义等级图 (Semantic Gradient) (Blachowicz&Fisher, 2006) 来展示, 通过连续体上的等级排序, 帮助学生意识到, 理解一个形容词或副词的概念意义, 必须理解整个连续体上的等级划分。例如frigid-sweltering;patronize-boycott;disloyalty-allegiance等, 都可以构成一个词汇范畴, 添加相关词汇就可以构成一个语义链条, 学生们通过讨论, 理解一个形容词范畴内的同义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细微差别, 懂得在写作或阅读时, 不同的选词会产生不同效果。

(六) 词汇链条 (Word Chains) (Stephens&Brown, 2000) 是让学生用链条的形式表现词汇关系

在选词和解释合理性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之间的联系, 因为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 反映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 词汇树 (Word Tree) (Blachowicz&Fisher, 2004) 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词汇关系

比如同根词, 或者有着整体-部分关系的词汇。

词汇的意义是头脑中的概念的反映, 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词汇意义的学习要求对概念的理解, 某个学科领域概念的学习也借助词汇意义的理解。因此概念和词汇的学习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 不能分开。这些组织结构图形, 都以立体的形象的方式描述词汇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及词汇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 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高词汇语义意识, 在独立使用时也能够利用这一方法来组织信息和学习。教师应该意识到, 学生词汇的习得和认知的发展是同时的过程, 词汇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同时提高, 这些图形策略能够很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 词汇语义范畴和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相映射, 词汇能力中包含认知能力。对于词汇意义的理解可以促进概念的理解, 对于词汇所代表的概念的理解又可以促进词汇能力的提高, 因此词汇语义的教学策略要与概念认知模式相照应, 利用范畴图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词汇习得与概念理解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词汇范畴,概念,图形,语义

参考文献

[1]崔艳嫣.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2006.

[2]文旭, 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 2001 (7) .

[3]Blachowicz, C, .&Fisher, P.J.Keep the“Fun“inFundamental:Encouraging Word Awareness andIncidental Wor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Word Play.In J.F.Baumann&E.J.Kame’enui (Eds.) , Vocabulary Instruction:Research to Practice.New York:Guilford.2004.

[4]Blachowica, C., &Fisher, P.J.Teaching Vocabulary in allclssroom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2006.

[5]Brenda H.Spencer, Andrea M.Guillaune.35 Strategiesfor Developing Content Area Vocabulary, Pearson2009.

[6]Collins, A., &Loftus, E.F.A spreading-activation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Psychological Review.1975.

[7]Frayer, D.A., Fredick, W.C., &Klausmeir, H.J.ASchema for Testing the Level of Concept Mastery (Technical Report No.16) .Madison:University ofWisconsin.1969.

[8]Geeraerts, D.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7.

[9]Johnson, D.D., &Pearson, P.D.Teaching ReadingVocabulary, 2n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84.

[10]Saeed, J.I.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1997.

[11]Schwarts, R.M., &Raphael, T.L.Concept ofdefinition:A Key to Improving Students’Vocabulary.The reading Teacher.1985.

关于客户价值主张等概念的认知 篇4

【关键词】客户;价值主张;品牌传播;商业模式

什么是价值主张?价值主张也称为客户价值主张或品牌价值主张,是指企业的产品(包括服务产品)能为客户带来什么有别于他人产品的价值。一个生产实物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其特定产品的客户价值主张来传播企业品牌,而生产服务产品的企业则只能通过宣传企业的价值主张来传播企业品牌。服务型企业在缺乏价值主张的情况下虽然也可以做自己品牌的广而告之,但充其量只是宣示自己的存在,并不能吸引客户对自己产品的兴趣,从而达到开发潜在客户,巩固已有客户品牌忠诚度的目的。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公允的社会价值,必备条件是其创造的产品价值能与其它社会成员的产品实现价值交换。所以,提出企业的客户价值主张是任何一个试图创立“百年老店”的企业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价值主张不仅是品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创新商业模式的内在需求。建发股份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供应链运营商的市场定位,并且提出了向供应链运营模式转型的商业模式变革方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股份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只是提出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和战略设想,在执行这个路线图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障碍和问题亟待解决。几年来“转换商业模式”一词在建发股份的干部和员工中可谓朗朗上口,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大家在实践中对此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未来也不会有。这就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魅力所在,在此不再赘述。商业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商业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可以确定的。商业模式由四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构成: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转换商业模式,说到底就是充实这四个要素的内涵,调整这四个要素的组合配置。在这四个要素中,关键资源是每个企业都具备的,只是多少强弱的差异而已;关键流程则可依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要求去设定。商业模式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差异。价值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盈利模式。所有企业的盈利模式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是投机型的盈利模式,一是价值交换型的盈利模式。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价值主张,就决定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盈利模式。由此可见,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价值主张,商业模式变革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建发股份提出商业模式转换,最主要的动因就是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我们的市场定位转变,所以,在此不得不提到股份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大家都知道,建发股份的市场定位是供应链运营商。那么我们的定位和其它供应链运营企业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想过。供应链运营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供应链运营企业还可以再细分。我认为,建发股份供应链运营商的市场定位与其它供应链运营企业有如下细分区别:首先,就建发股份整体而言是一般商品的供应链运营商,而非特定或某类商品的供应链运营商;二是,建发股份是运营开放式供应链系统的供应链运营商,而非服务于企业自产品的进向或销向供应链的运营商;三是,建发股份是兼有部分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第四方供应链运营商,而非仅仅依托自有设施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供应链运营商,也非轻资产型的第四方物流代理商。因此,建发供应链运营商的定位完全有别于利丰、戴尔、DHL以及其它生产企业设立的供应链经营体。市场定位细分对建发股份供应链运营非常重要,如果说供应链运营商的定位是建发股份与其他传统贸易商的区隔,那么市场定位细分则是建发股份与传统物流供应链商的区隔。当然,这只是我们希望的市场定位,我们也同时面临着一个“被市场定位”的问题。追求企业“自身定位”与“被市场定位”的统一,无疑是我们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只有完成在市场定位基础上的商业模式转换,才能实现我们自身定位与被市场定位的统一。由此可见,转换商业模式是实现股份公司供应链运营商定位的战略举措,而明晰的客户价值主张是我们转换商业模式的关键基础。

以上所谈到的价值主张、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市场定位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出发点,也是确立价值主张的观念源头;价值主张是创建商业模式的价值基础,也是企业自身定位的体现;商业模式是实现价值主张的解决方案,也是市场定位与被定位相统一的交集点。

自从股份公司确立供应链运营商的市场定位,实施经营模式转型的举措之后,许多经营单位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应。但是总体来看,各经营单位在子品牌宣传中传播的信息内涵还是非常空泛的,基本无法表达出自身商业模式上的优势,价值主张就更谈不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回顾我前面所提到的商业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就不难得出结论。在商业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中,“关键资源”我们有了——资金、资质、人才、经验;“关键流程”我们也有了——ERP系统、规章制度、风险控制体系;“盈利模式”我们正在改变中——但缺乏价值主张的支撑。四个构成要素中,我们实际上唯一缺乏的是“价值主张”。正是这个要素的缺失,使得建发股份向供应链运营模式转变非常艰难,品牌传播工作也难以到位。此次品牌管理委员会在内部公开征集股份公司供应链运营的价值主张,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价值主张要素的缺失不仅仅是影响商业模式转型和品牌传播这么单纯的问题,还影响到我们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现在提出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导向,就是价值主张缺失的无奈选择。因为我们目前拥有的最主要关键资源是资金,而中小企业恰恰缺乏的是资金资源,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以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指经营依托),商业模式设计始终拘泥于资金导向型的思维框架内。试想,如果我们拥有国内外大企业所需求的价值主张及商业模式——大企业基本不缺资金资源——我们又何尝不能以大企业、跨国企业为合作伙伴呢?

以上讲述的都是些理论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部分国内外著名成功企业是怎么表述他们价值主张的。

有些企业是既有明晰的价值主张表述,又有体现价值主张的广告词,如:

GE公司的价值主张——不断挑战自己的创新能力,秉承诚信精神,造福于社会。广告词——梦想启动未来!

苹果公司的价值主张——“我就是与众不同”,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生产出处于“艺术和科技交汇点”的产品。曾经用过的广告词——认同我价值的人,就是我的消费者,请跟着我走!

凤凰卫视的价值主张——打造一流的全球华人新媒体,以海外的视点看中国,以华人的视角看世界。凤凰资讯台的广告词——哪里有大事发生,哪里就有凤凰卫视!

中粮集团的价值主张——自然之源,优质食品,品质生活。广告词——产业链,好产品!

有些企业虽然对自己的价值主张没有明确的表述,但从它的广告语中能让人一目了然其彰显的价值主张。如:

港龙航空的广告词——美,好,旅途!

丰田汽车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更远,更自由!

海尔公司的广告词——海尔,中国造!真诚到永远!

戴尔公司的广告词——美国货,本土价!

华硕电脑的广告词——华硕品质,坚如磐石!

百度网站的广告词——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广告词仅是这些企业在某个时期提出的,这类的广告词往往会因市场环境、产品推广、理念营销等需求而变,有的企业甚至同时提出几个广告词来突出价值理念的不同侧面,但是这些广告词都会立足于企业统一的价值主张。当然,企业的价值主张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此次在股份公司内部征集供应链运营板块的价值主张和广告词,既是为了汇集员工的集体智慧,做好股份公司的品牌宣传工作,也是为了促进全体员工参与内部管理,凝聚共识,实现企业定位和商业模式的实质蜕变。希望此次活动获得大家的响应和积极参与。

感知概念的认知研究 篇5

1 感知概念的生成

概念生成的基础是对世界的范畴化, 即在范畴化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是世界结构向概念域的投射。这一投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它受到人类经验与认知能力的影响。因此, 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 是一些经验事实的结晶, 反映一类事物和关系的本质。

感知事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源于客观世界中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分析, 人们发现了感知事件所存在的普遍性与规律性。A.Usoniene (1999:2) 指出一个典型的感知事件主要涉及三个元素:感知者, 感知对象, 以及两者之间某种特定的感知关系。这一感知关系可以通过语言使用者作出多样的解释。林正军 (2007) 在其文章中也提出了“感知路径”这一概念。他指出, “感知路径”的形成源于感知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对感知者和感知对象的概念化, 以及两者之间以某种路径形式移动的无形物, 如探查 (Probe) 、刺激 (Stimulus)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开始逐步了解这些感知现象的特征, 并对其进行范畴化与概念化。所以当感知事件被投射到概念域时, 它可以表征为:

感知者——感知行为——感知对象

在感知概念的生成过程中, 执行感知行为的生命体被概念化为感知者;被感知的事物被概念化为感知对象, 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被概念化为感知行为。因此, 感知概念应运而生。它被定义为:感知者通过某种感知行为去感知感知对象。

根据感知者与感知行为的关系, 感知概念又划分为两个子概念:主动感知——感知者主动地感知感知对象, 即感知者首先在头脑中拥有感知动机, 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外部环境, 然后处理并诠释这些感官信息。被动感知——感知者被动地感知感知对象, 它意味着环境首先刺激感觉器官并产生感官信息, 然后生命体对其进行处理并将其诠释为有意义的经验。

2 感知概念的扩展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当那些频繁出现的感知事件被人们所感知和概念化时, 这些感知事件就成为了感知范畴的中心成员, 并作为参照点来认知那些同样拥有感知范畴特征的客观事件。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心理和社会领域中同样有感知关系的存在。在认知机制的参与下, 感知范畴通过吸纳这些事件而得到扩展。因此, 感知概念作为一个语义范畴也就具有了原型效应。

2.1 感知概念的原型

在感知概念中, 感知行为是区分原型与非原型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 感知事件首先是通过人的物理感官所感知, 所以感知概念的原型是人们对由物理感官所感知的感知事件范畴化与概念化的结果。简而言之, 感知概念的原型为物理感知。而作为感知概念的两个子概念, 主动感知与被动感知的原型成员则分别为主动物理感知与被动物理感知。

主动物理感知行为指受人体支配的一个无界过程。它的实施主要依靠物理感官, 并具有目的性和意志性。主动物理感知行为可以例示为:

1) a.Peter looked at the birds.

b.Peter listened to the birds.

c.Peter felt the cloth (/to see how soft it was) .

d.Peter smelled the cigar (/to see if he could smoke it) .

e.Peter tasted the food (/to see if he could eat it) .

在主动物理感知中, 感知者为人。这是因为只有人才会通过不断搜寻信息来实现自己的感知目标。感知对象在主动物理感知中不仅可以是事物, 也可以是一种经验现象。它必须存在或发生于真实世界。但是, 感知对象必须要与人头脑中所设想的目标或所预期的结果相一致。

被动物理感知行为主要指独立于人的意愿与动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它的实施仍需依靠物理感官, 但不具备目的性, 并独立于人的意志。被动物理感知行为可以例示为:

2) a.Peter saw the birds.

b.Peter heard a sound.

c.Peter felt a stone under his foot.

d.Peter smelled cigars in the room.

e.Peter tasted garlic in the food.

在被动物理感知中, 感知者必须是生命体, 它能够通过自身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行为。物理被动感知中的感知对象是感知信息的来源。它可以是物, 也可以是经验现象。两者必须存在或发生于真实世界以被人类物理器官所感知。

2.2 感知概念的非原型

感知概念的原型是人类认知非原型感知事件的参照点。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认知机制的帮助下, 人们开始在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所以, 感知范畴的非原型成员随之产生。心理感知与社会感知由原型的物理感知扩展而来。它们仍然保留“感知关系”这一特征, 但是感知行为却与原型产生了偏离。作为原型的物理感知具有物理特性。相反, 作为非原型的心理感知与社会感知则具有非物理特性。

在心理感知中, 感知行为依靠心理感官。它是来自于人体内部的感觉官能, 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心理感知行为既可以是主动的, 也可以是被动的。例如:

3) a.I try to see (/understand) what you mean from your expression.

b.I will be glad to hear (/obey) your opinion of them.

4) a.I suddenly saw (/understood) what you said.

b.*He felt happy of his own free will.

在心理感知中, 感知者为人。只有人才拥有心理感官能力。在心理感知中, 感知者不是直接感知外部世界, 所以感知对象并不是具体的事物, 而是抽象的概念, 性质, 状态或关系。

当人们对感知事件进行概念化时, 他们首先强调地是感知行为本身。随着认知的发展, 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感知事件的目的与结果上。因此, 在以整体概念结构呈现的感知事件中, 一些相关行为随之产生, 从而带来一种社会效用。该文将这种行为归类为社会感知, 社会感知与主动物理感知 (主动感知的原型) 的区别在于社会感知具有非物理特性。在社会感知中, 感知行为的实施不再是焦点。也就是说, 感知行为主要为感知事件的目的和结果提供有效通道。

在社会感知中, 感知行为的实施仍然诉诸于物理感官。但是, 感知行为本身不再是关注点。例如:

5) a.Come and see (/see and visit) us again soon.b.The court heard (/listened to and tried) the evidence.

社会感知中的感知者为人, 只有人才能强调感知事件的目的与结果。其感知对象既可以是事物, 也可以是经验现象。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是, 与主动感知一样, 感知对象必须要与人头脑中所设想的目标或所预期的结果相一致。

根据以上研究, 该文将感知概念的扩展图示为:

2.3 感知概念的扩展过程与扩展机制

人们通常会通过已知的概念范畴来对不熟悉的客观事件进行概念化。因此, 概念得到不断扩展。

在由物理感知向心理感知的扩展过程中, 感知关系从物理域投射到了心理域。所以在扩展过程中, 概念隐喻应运而生:EXPERIENCING IS PERCEIVNG。当我们用物理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时, 我们获得了信息, 并从内部心理感官上去体验它。传统五官自身的特征导致它们的扩展过程又各不相同。所以, 概念隐喻的两个相关域之间的隐喻联系还包含众多的对应与投射。例如, 视觉被看作是表达人们心理状态或诠释个人所获知识的最快捷方式。因此, 视觉感知到心理感知的扩展就出现了UNDERSTANDING IS SEEING。在由物理感知向社会感知的扩展过程中, 物理感知行为被保留, 但是它不再是感知的焦点内容。人们通过强调感知事件的目的或结果来维护彼此的关系。这一扩展过程主要得于转喻的运用。Kǒvecses and Radden (1998:54) 曾指出转喻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一个行为域包括施事, 受事, 工具, 目的与结果等。行为域中的某一部分可以通过转喻为另一部分提供心理入口。在社会感知中, 人们更加强调感知的目的或结果, 而不是感知行为本身。所以, 感知行为的运用是为感知的目的或结果提供心理入口。有时, 行为本身并没有产生。人们只是通过假想行为来表达感知事件的目的或结果的。

6) a.Mick wants to see you in his office right away.

b.Mary caught a heavy cold, so she will see a doctor tomorrow.

7) a.I will listen out for you.

b.Which judge is hearing the case?

8) a.What he did was perfectly legal, and the police can't touch him for it.

b.No one can touch him as a comedian.

9) a.The police have been sniffing around here again.

b.The critics sniffed at the adaption of the novel to the film.

在以上例子中, 感知事件不仅包括感知行为, 它还蕴含着与之相关的活动来强调感知事件的目的或感知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总之,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感知概念和结构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希望对这一概念的探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句法层面上的感知结构。

参考文献

[1]Kǒvecses Z, Radden G.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8 (9) :37-77.

[2]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Usoniene A.Perception verbs revisited[J].Working Papers, 1999 (47) :211-255.

[4]Van Valin R D, LaPolla R J.Syntax:Structure, Meaning andFunc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认知策略与词汇搭配 篇6

一、搭配的定义及类型

传统上搭配是词汇学的概念,它是指“单个词汇之间习惯性的共现”。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搭配成为语言教学、词典学,尤其是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作出了界定,习惯上人们将搭配分为广义的搭配和狭义的搭配,广义的搭配认为词的共现即形成搭配,搭配是语料中两个或更多词汇在短距离之内的共现。狭义的搭配强调语法的限制作用和词语的决定作用,其核心意义是“以等同形式超过一次重现,并且构成良好语法关系的词汇序列”。本文中的搭配问题是指狭义的搭配。

搭配的种类也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搭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类,根据搭配的选择限制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固定搭配、常规搭配和破格搭配。固定搭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习语或成语,指那些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固定下来一起出现的词项。常规搭配,即虽不是固定不变但常一起出现的词项,这种搭配在英语中大量存在,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这就很自然地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破格搭配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有意冲破搭配限制而创造出新的非常规搭配关系。根据搭配词的词性,搭配又分为: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名词与动词的搭配、副词与形容词的搭配、动词与副词的搭配、单位名词与名词的搭配。

二、搭配的难点及错误表现

搭配之所以是二语学习的难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社会性、民族性。不同语言的对等词很少有完全相同的搭配。一方面,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全人类具有基本相同的客观外界,有着大致相同的思维,因而不同的语言可以互译和理解。另一方面,特定的社会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因素,如风俗、文化、思维习惯、语言心理等,这些因素导致不同语言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为外语习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对本族语使用者来说,一些搭配是可以预见的,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大多搭配语的语义是不容易从构成搭配的各个词的词义中推测出来的,所以经常表现为过度概括(动词的无用与滥用),近义词代用,惯用法失误,等等。

三、认知策略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犹如一缕清风,使语言学界为之一爽,长期以来,人们接受了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认为词、词的搭配及句式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是独立的、约定俗成的,认知主义认为,概念、词语、句子及任何层次的语言结构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不同程度地源于我们的经验、亲身感受到的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验或经历和学习者的主动加工。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引起更多学习的反省思维和分析思维。尽管每个学习者都有关于记忆、注意、学习及思维的一些策略,但一些人所拥有的策略似乎比另一些人更好,如何促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改善,能够使每位学习者发挥其潜能,乃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给现代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习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几个经典理论的综合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词语搭配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

(一)象似性

相似性又称拟象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使得一部分词的搭配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动作、状态、事件的模拟投射。

象似性包括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数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语符数量一多,就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心智加工也就较为复杂,自然就传递了较多的信息。

(二)概念范畴化

范畴化是一个把相似事物概括为概念的过程。认知能力之一就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人们在认识和了解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从未进入过自身认知体系或自己并不熟悉的概念或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

概念范畴化是任何语言的词语搭配的基础。范畴化是人类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拉博夫说:“如果语言学还有一点用途,那就是它研究范畴。”人类认识世界,人类的思维活动始于概念。范畴化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莱考夫给范畴的作用以更高的定位:“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学习搭配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词语搭配能力。

1.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应做到更多地鼓励学生提高搭配意识,帮助学生找到更有利的学习策略。

2.在传统的词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多地关注词汇的发音、词型和词义,而词汇的深层知识往往被忽略了,所以学生在表达中常犯的错误是语法合乎规则而搭配却非常怪异。在今后的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的深层知识。

3.更好地收集和利用真实性材料来提高英语输入的质量,真实性材料中的搭配与教科书上的搭配相比更自然、更生动、更接近生活,也更有利于学生使用认知策略。

“finger”概念的认知诠释 篇7

隐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本质上是将所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投射到陌生的认知域, 生成新的概念。人们认识和感受世界首先是始于自身。手指”是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指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同文化中, 手指的诸多特点映射到认知领域, 就会形成很多新的延伸意义。由于人类有共同的生理和经验基础, 隐喻映射在汉英语言中具有共性的一面, 但由于汉英民族社会历史、思维习惯、文化特征的不同, 隐喻映射会有很深的民族烙印。那么, 汉英语“手指”一词在具体的始源域和抽象的目标领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手指”隐喻在汉英民族中有何异同呢?

1“手指”的隐喻意义解读

1.1 手指的形状、大小及外表特征投射到认知域的隐语意义

手指喻指山峰、湖泊等自然物。位于海南岛中部的海南五指山, 峰峦起伏, 俨如五指排列, 因而得名。重庆金刀峡的千指岩, 是由状若手指的岩石组成。在高加索山区也有座五指山 (Five Finger Mountain) , 在纽约有五指湖区 (finger lakes) , 是著名的旅游区, 都是因为形状像手指而得名的。

手指喻指长而窄结构的物体。如mechanical finger是形状如手指的机械手。fish finger指裹着面包屑或面糊的长方形鱼条。lady's fingers在英语中可以指牛奶葡萄, 长葡萄, 也可以指小指状松糕, 都是由于其形状而得名的。

手指也喻指动植物, 甚至喻指婴儿。五指毛桃, 因其叶子长得像五指, 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佛手 (fingered citron) 因为其形状如大佛的手指而得名。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森林中, 生活着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狨猴, 由于身体大小如拇指, 又称拇指猴。

1.2 手指的位置关系投射到目标域形成的隐喻意义

手指从拇指到小指有着一定的排列顺序, 每个手指的位置不同, 功能大小也不同。拇指往往比喻地位显赫的人或好的事物。小指比喻不好的, 被人不齿的事物。

1) 两人同声赞美他住的房子好, 布置得更精致, 在他们这半年来所看见的房子里, 首屈一指。 (钱钟书《围城》)

2) 她靠在车窗口, 瞧见那人回头寻她, 她冲着丢去一个媚笑, 右手伸出了大拇指指指自己, 再伸了小拇指指那人, 呸地一口就唾在小拇指上了。 (贾平凹《废都》)

在例1) 中, 首屈一指, 表示居第一位, 引申为最好的。在例2) 中, 小说中的“她”用拇指指自己, 意思是自己是最好的, 用小指指“那人”, 是不好的, 是“她”所不齿的。

英语中turn up the thumbs意思是高挑大指, 表示称赞;under sb's thumbs指受人支配, 受人压制。这些短语的意义都是由拇指的特殊地位从基本的始源域投射到认知域的结果, 拇指投射出来的隐喻意义是地位卓越, 有权威, 有力量的事物。

1.3 由手指的动作、功能特征所投射到认知域形成的隐喻意义

1.3.1 手指由于其动作轻快, 弹指、捻指等动作喻指时间短

手指的基本动作, 如例3) 和例4) 中的弹指、捻指、拈指、指日, 这些动作的发生速度极快, 所以极言时间短暂, 或者用来指为期不远。

3) 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 落得虚做人情。” (罗贯中《三国演义》)

4) 捻指间, 岁月如流, 不觉雪晴。 (施耐庵《水浒传》)

1.3.2 手指由于动作灵巧喻指轻松自如

手指非常灵活, 所以常常喻指事情做起来轻松自如, 得心应手。如例 (5) :

5) 大将身居百万军中, 若还不是一德一心, 安能用兵如指? (施耐庵《水浒传》)

6)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例6) 说明在汉语中, 如果“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能力会更强, 会更加灵巧。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英语中, 手指数目越多, 反而会更加笨拙, 例7) 中, be all fingers指笨手笨脚。

7) His fingers are all fingers.他笨手笨脚。

在英语中人们多以指尖喻指灵巧, 如例8)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tips表示熟识, 精通。

8) He has the history of his country at his fingertips.他对国家的历史了如指掌。

在西方文化中, 手指常常用来喻指力量, 如在英文中finger of God指上帝之力、神功、神力;in sb's finger在某人掌握中, 听某人支配;twist somebody around one's little finger指让某人言听计从, 千依百顺, 将某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见例9) 。

9) She twists her father around her little finger.她老爸事事顺着她, 任她摆布。

1.3.3 手指的测量功能投射出来的隐喻

在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初级阶段, 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 对物体的测量也是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测量单位的, 人们用手指来计数个数, 如掰指细数。用手指的宽度作为基本的测量单位, 如:下了几指雨。雪下了几指厚。汉语成语“指不胜屈”, 意思是数不胜数, 极言数量之多, 用掰指计数的办法无法计算。

英语中, count on the finger指扳着指头计算;a rule o thumb指单凭实践和经验的估量方法;by a finger's breadth表面的意思是一个手指的宽度, 隐语意义为差一点, 险些。

手指的这种基本的测量功能, 投射到新的认知域就有了新的隐语意义, 例10) 、11) 中“屈指算了一下”、“掐着指头算了一算”指的都是“掰指计算”, 而12) 、13) 中“掐指巡纹, 算着他在此成精”、“我因屈指询算, 知他走在此处”指的不是普通的计算, 而是具有了“心力”甚至是“神力”, 可以预知未来, 得到未知。

10) 二奶奶道:“对了!我那时候也这样想。他们几月里订婚的?”两人屈指算了一下, 相视而笑。 (钱钟书《围城》)

11) 行者在底下掐着指头算了一算, (吴承恩《西游记》)

12) 我今早扶栏看花, 却不见这厮出拜, 掐指巡纹, 算着他在此成精, 害你师父, 故此未及梳妆, 运神功, 织个竹篮儿擒他。 (吴承恩《西游记》)

13) 及客去寻他不见, 我因屈指询算, 知他走在此处, 特来寻他, 正遇着孙大圣施威。 (吴承恩《西游记》)

1.3.4 手指的指向功能投射的隐语

我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指南针”、“指向标”、“指路明灯”的隐喻意义, 就是由手指的基本指向功能投射到新的认知域而形成的。手指的指向功能, 投射到新的认知域, 还会产生诸如指引, 指教, 指明, 指挥等隐语意义, 见例14) -17) 。

14) 故此特来拜见如意真仙, 求些泉水, 搭救师父, 累烦老道指引指引。 (吴承恩《西游记》)

15) 孔明曰:“老丈有何高见, 望乞指教。” (罗贯中《三国演义》)

16) 遇观音, 指明善道。 (吴承恩《西游记》)

17) 操指挥军马掩杀, 众皆奔散。 (罗贯中《三国演义》)

1.4 手势语投射的隐喻

俗话说十指连心, 人们恐惧、尴尬、紧张的心理状态, 往往通过手指的动作表现出来, 如例18) -20) , 人们在恐惧、尴尬或为难时, 往往用牙齿咬手指, 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咬指”的隐语意义就为恐惧、尴尬或为难。

18) 遂此众皆恐惧, 不敢上前, 一个个都捻手矬腰, 摇头咬指, 战战兢兢, 排塞街旁路下, 都看唐僧。 (吴承恩《西游记》)

19) 四老见三藏发怒, 一个个咬指担惊, 再不复言。 (吴承恩《西游记》)

20) 唐僧摇手, 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 (吴承恩《西游记》)

中西文化中的手势语投射到认知域形成的隐语意义有很多相似处。例如put a finger to one's lips (把食指竖在嘴唇上) 中西文化中, 其隐语意义都是不要出声, 不要讲话;thumbs up (翘大拇指、高挑大指) 隐语意义都为赞扬和夸奖, thumbs down隐语意义都为否定或鄙视;wag one's fingers at sb. (向某人摆动手指) 其隐语意义都可以指警告或责备。

由于文化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中的手势语差异很大, 有的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 在另一种文化中缺失。[2]例如, 下面的短语表达的手势语只在英语文化中存在, 在汉语文化中是缺失的。thumb one's nose at sb (用拇指顶着自己的鼻子, 其它四指左右摆动) 其隐语意义是轻蔑和嘲笑对方。cross one's fingers将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交叉, 形状像十字架, 与东方佛教中的合掌祈祷含义相近, 隐语意义为好运。finger quote-mark gesture, 指“兔耳手势”, 双手的手指做出双引号的形状, 隐语意义指反意、讽刺或重点等。例21) 是《老友记》中的例子, Joey为自己辩解, 说自己没做错, Ross说“accidentally”时做出“兔耳手势”, 取其反意, 来讽刺Joey, 说那些事情总不可能是意外吧!

21) Ross:OK let's put aside that you (finger quote-mark gesture) "accidentally"picked up my grandmothers ring and you (again) "accidentally"proposed to Rachel.

2 结束语

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3]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 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假设出发, 对英汉语对进行认知分析, 有利于我们揭示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 认清认知机制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摘要:通过语料, 对汉语词语“手指”和其对应的英语词汇“finger”进行认知分析, 探求“手指”在具体的始源域和抽象的目标领域之间的必然联系, 阐释其隐喻意义。

关键词:手指,概念,隐喻,投射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5.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0.

指导认知策略,促进词汇学习 篇8

关键词:认知策略,词汇教学,词汇学习

一、词汇教与学的现状

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了英语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三者的关系,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这样描述:没有语音和语法,还可以传达一点信息;但如果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不能传达。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与其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成正比。《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高中英语语言知识七级、八级和九级的目标描述中都提高了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要求。浙江省2011年《英语考试大纲》也对词汇量提高了要求,新增了100个。可见,词汇在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在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又要背课本后的词汇表了!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学生之所以如此害怕、厌恶背单词是有原因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教师习惯将词汇表中互不相关的单词孤立地讲解其发音和意思,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在课文中处理重点词汇和固定搭配,但那也是让学生用母语的思维简单处理,一带而过。更有甚者,教师会用一两课时的时间将单元中的所有新词汇面面俱到地讲解词义、词性和用法。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习词汇也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时一碰到生词就查词汇表,认为了解单词的中文意思是关键。2.不知道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3.不利用构词规律,死记硬背,准确率低。

我认为以上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探索如何利用认知策略来指导学生的词汇学习。

二、词汇教学与认知策略

词汇教学到底教什么?拿到一个单词,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词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Laufer(1998)认为:学习者要习得一个词的:(1)形式,即读音和拼音;(2)单词结构,即该词的词根、词缀及其派生和屈折形式。(3)该词在短语和句子中的句法形式;(4)意义(多种意义)(5)该词与其它词的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词;(6)基本搭配。

程晓堂和郑敏(2002)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比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重要。作为学习策略的核心内容,实验理论依据O’Malley&Chamot(1990)将“认知”定义为学习者赖以获得知识和概念的识别、记忆和理解等过程。他们将认知策略分为死记硬背、上下文、分类、联想、意向、查词典、猜测、词形分析和活用等。基于以上对词汇教学内涵的理解,我认为贯穿认知策略于词汇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生词。本文重点探讨猜测、查词典、编码和练习策略对词汇教学的意义和做法。

(一)使用猜测策略

“词义猜测策略”,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使学生能够依靠从文章中所获取的信息和文章上下文的结构来猜测所遇到的生词词义,从而习得这个单词。这一策略已得到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认可,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加以应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一策略是大脑通过对文章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输入、存储、分析和输出的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而最终获取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时它还涉及到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经历、阅读量等。比如在学习必修六Unit 1“Art”时,我发现,爱好绘画和音乐的学生比其他同伴更能集中注意力去阅读、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猜测核心词shadow,abstract,realistic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猜测策略通常以以下形式开展:

1.根据文中前后逻辑关系进行推测。由于词本身并不承载意义,教师会在具体的一个语境中,引导学生关注生词的前后关系,根据上下文猜测该词汇意思。例如在这个句子“Most of the people you deal with will dislike,belittle,or ignore what you say or do most of the time.”中,当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belittle”时,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根据单词结构来猜测其意思。但若观察生词前后的词汇,发现这几个词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后,学生可以立刻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belittle是look down upon的意思。因为句子中出现了“dislike”和“ignore”两个词。但有时猜测策略不仅仅只局限于根据生词的前后句子或提示词来判断意思这么简单。例如2011年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的一篇阅读中有一道词义猜测题:“Students rely on compassionate teachers to guide,to tutor,to listen,to laugh and to cry with them.Teachers provide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the human one.”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单从前后搭配来看,很多学生认为需要博学的教师去引导他们和感化他们。然而该生词仅靠句子前后关系还是不能立刻确立其在文中的精确含义。教师可以这样来帮助学生推断词义:抓住文中的几个主旨句:“Most students still need that one-on-on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learn and to succeed;They also want personal advice and encouragement;This personal connection is the necessary lin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no amount of technology can improve upon or replace.”并提问:“What kind of teacher can guide you,tutor you,listen to you,laugh and to cry with you?”在他们有困惑或问题等方面的倾诉需求时,教师能一对一地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鼓励,从而推断出这里compassionate是富有同情心或能产生共鸣的意思。

2.根据上下文中的定义或解释进行推测。有时阅读篇章中作者考虑到读者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或经验,会给出相应的解释或说明来描述生词。此类型解释一般以mean,refer to,defined as,call,that is等词来表示。如:He says Lieberman’s charisma is the key.下文马上就解释“That is about your personality and finding a way to keep people’s eyeballs on your show.”,可以推断charisma是吸引人的一种能力。

3.根据同位语、定语或其他限定词来猜测生词。同位语、定语都可以解释、补充作者说要表达的中心词。如:Only athletes who have reached the agreed standard for their events will be admitted into the Olympic Games.这里定语从句是来解释运动员的。

4.根据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信息来推断词义。如:Even though science can tell us that some of our traditional beliefs don’t hold water,there is still a lot of truth in the old wives’tales.从下一句的“there is still a lot of truth”可以推测出这里“hold water”是可信的、可靠的意思。

5.根据举例或常识来进行预测生词。如:Monkey-pox may be the wake-up call.Researchers believe infected animals may infect their owners.“wake-up call”是闹钟警钟的意思。不难推测猴痘疾病的发生给人敲响了警钟。

(二)使用词典策略

词典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学生身边最好的老师。赵卫认为:运用词典不仅是听、说、读、写、译等的辅助性活动,而且是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所使用的有意识的学习策略的一部分。杨晓蓉也认为:词典的查阅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的理解性输入。运用词典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词汇。

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词典策略,首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选择英英词典的重要性,并推荐学生尽量使用英英词典。因为英英词典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在语境中的准确含义,而且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受个体语言差异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困生使用英汉词典时,也要使他们认识到查询中文意思不是记忆词汇唯一的目的。其次,应该引导学生确定哪些生词要查。一篇阅读文章中生词很多,不是每个生词都要去查。假如这个生词很重要,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又无法从上下文中推测出意思,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词典。另外,使学生掌握查阅词典的方法也十分有必要。查词典不仅要了解词的各种意思,而且得要了解词的发音、拼写,更重要的是查询该词在例句中的各种用法。要避免将中文意思直接代入语境的做法,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

(三)使用编码策略

编码策略就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后,对新信息的特征和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的学习策略。该策略受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认知表征理论的影响,认为人们存在着两个认知子系统:其一专用于对非语词事物、事件(即映像)的表征与处理,而另一个则用于语言的处理。编码理论暗示我们,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和认知信息可以使得记忆保持更长久。

词汇教学中的归类和整理可以根据词的结构来进行记忆词汇。例如,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英语新增词汇中大部分都是一些派生词和转化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单词结构,依据前后缀进行单词归类记忆。-able:admirable,unbelievable,uncomfortable,enjoyable;-tion:translation,invitation,motivation,administration;-ment:disagreement,entertainment,judgment。然后结合语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再次重复理解和记忆。

为了有效地组织信息和储存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关系图来联想,归类词汇。课文中每个话题都可列出许许多多与话题有关的词、词组等,进行大量输入,反复刺激。教师可选择一个主题词,运用关系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常见的方式有展示网络关系图、流程图或树形图等来归类词汇。我注意到,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在相关的听、写等语篇任务中运用词汇。以“Olympic Games”这一单元为例,词汇教学如下图所示:

(四)使用练习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四到七天内不复现,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根据此规律,词汇巩固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英语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孤立记忆单词的教学法,提倡词汇练习策略和其他策略相结合,在运用中习得用法。当然,这个策略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留心社会,改编出多种多样的练习来检测和巩固词汇。我通过实践,认为以下一些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任务中自然习得词汇。

1.热门歌曲中习得词汇。

平时课前播放几首美国排行榜歌曲串烧,在韵律中选择性地呈现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摘录部分重点高考要求的词汇:Yeah,you got me.You build me up.You?break me down.My heart,it pounds...Why am I tired of counting sheep.Please take me away from here...There’s so much time to figure out the rest of my life...But I figured it out with all that’s said and done.Two is better than one?...You take a deep breath and you walk through the doors.It’s the morning of your very first day.You say hi to your friends you ain’t seen in a while.Try and stay out of everybody’s way...Take another look right in my eyes.My first love broke my heart for the first time.

2.诵读地道口语,习得关键词汇。

在教学模块五时发现很多重点词汇经常可以在地道的生活口语中出现,我积累了一些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词汇的学习。如:

Honey,I missed you so much that I couldn’t concentrate on my work.

How did I acquire this peculiar accent?

How dare you accuse me of stealing!

Will you approve of the proposal?

Tom kept quiet about the accident so as not to lose his job.

It wasn’t my intention to fool you.

3.读美文诗句,记考纲难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头疼的是记忆那些难词和难句。教师可引导他们诵读一些美文和诗歌来记忆难词、难句。当然,由于学生学业繁重,教师可推荐和改编一些美文和诗句,让学生晨读。如在模块六第二单元诗歌教学后,将核心词汇编入美文中,进行诵读,效果很好。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some English poems?OK,then,let’s try it out!

You need to warm up before you start writing.Here are two exercises to warm you up:

Firstly,pick a word,and think of all the words that rhyme with it.For example,carry,bury,marry;or packet,jacket,racket.

Secondly,pick a concrete object———a pencil,a tomato,your teacher———anything.Then write down every aspect you notice about it.

Are you ready?Just take it easy.

Thirdly,Carry a notebook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and feelings you want to convey.You can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subjects in a flexible way.

认知策略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当然词汇教学也不能忽视社交策略、情感策略、调控策略的作用。对于很多学困生来说,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词汇的兴趣和动机,所选择的例子、话题都可以更趣味、典型和生动些。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同伴交流合作,用积极的情绪和主动的态度,有计划、有系统地建立个人词汇库,并定期地不断反思和调整词汇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秀娟.EFL环境下词汇能力与词汇习得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09,(4):59-62.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晓蓉.英语学习词典运用策略中的最佳输入[J].太原大学学报,2008,(1):112-113.

[5]赵卫.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策略调查[J].外语界,2004,(2):29-34.

[6]O'Malley J;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third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J].Applied Lin-guistics,1998,(12):255-271.

宁波谚语中动物词汇的认知解读 篇9

关键词:宁波谚语  动物词汇  意象

一、引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殊不知这“一方水土”也产生了“一方”的方言土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固定语句。它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语言质朴明快、琅琅上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1]。谚语来源于生活,而动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宁波谚语中也常见动物的身影。一方谚语的使用必然会反映出该谚语所源自的那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情趣,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读宁波谚语中的动物词汇。

二、宁波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意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名词在谚语中有时不仅仅指代某种动物,也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含褒义的动物意象

宁波谚语中常用作褒义意象的是“马”和“牛”两种动物。“马”素来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例如,由马及人,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曹操《龟虽寿》有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扬具有远大志向的老者;另有“老马识途”,喻有智慧,经验丰富的人;黑马喻一鸣惊人者。在宁波谚语中也是如此,马多作为褒义的意象或与褒义词连用。例如:

(1)马美弗在鞍,人美弗在衣(比喻真正的美不仅在外表,还在于内心、品德和学识)

(2)快马一鞭,快人一言(形容人快言快语,爽快、果断)

(3)骑马寻马(比喻已有好职业的人另谋别的职业)

(4)快马弗用鞭催,响鼓弗用重锤(比喻好的工作者不用人监督催促,真正聪明能干的人不需重言重语)

牛的形象通常与“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联系在一起。例如:“羊圈里牵出牛来”(比喻在平庸的群体中出了个杰出人物);“家有一头牛,吃穿好甮愁”(牛喻指吃苦耐劳的男人);“吃猪狗食,出牛马力”(比喻待遇很差,而干活很重);“初生牛犊弗怕虎,初出茅庐弗怕苦”(比喻年轻人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敢作敢为)。有时,在宁波谚语中,“牛”也与“财力雄厚”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如:“牛瘦角弗瘦”(比喻富豪人家虽然衰败了,但还保留着体面的外表)等。

(二)含贬义的动物意象

狗,作为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动物,在谚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宁波谚语也不例外。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谚语一样,在宁波谚语中,“狗”这一动物形象多表贬义。例如:

(1)狗皮倒灶(比喻人吝啬、小气、不大方)

(2)差狗不如自走(比喻差遣别人还不如自己干,是子女没办成事时父母常说的气话)

(3)狗行千里吃屙,狼行千里吃肉(以动物喻人说明本性难改,屙:读作ou,大便)

(4)闲饭喂野狗,吃了活奔走(讽刺那些不知感恩的人)

(5)自小弗做家,老来当狗爬(若从小不养成节俭的好作风,到老年时就会受苦)

(6)大狗跳墙,小狗看样(比喻上行下效,看样:学样)

(7)白饭喂狗,反转咬手(比喻好心待人,反遭人害)

(8)救了落水狗,回头咬一口(比喻恶人是不能救的,救了则可能自己受害)

(9)癞皮狗捧弗上场,呆大当弗了家(比喻呆头呆脑的人当不了家,做不了主)

(10)皇家狗,舔民油,丧权辱国弗知羞(讽刺旧时的官员对内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对外丧权辱国,不知廉耻)

此外,“老鼠”“蛇”“苍蝇”“乌鸦”等动物也常用作贬义。例如,“落弶老鼠”(比喻歹徒被抓住时眼露凶光、困兽犹斗的样子);“吃饭如上山扒雪,干活像老鼠啃铁”(讥讽人好吃懒做);“恶龙难斗地头蛇”(比喻外来居民虽强,也难与地方恶势力较量);“见火弗救火烧身,见蛇弗打蛇咬人”;“苍蝇撼石柱”(讥讽不自量力);“老鸦笑乌炭”(比喻品行不端者之间互相耻笑,两者一样黑);“老鸦嘴,糯米心”(比喻有些人有一颗慈善心,而说出话来却很不中听);“老鸦当头叫,祸祟免弗掉”等。

(三)贬褒皆具的动物意象

宁波谚语中还有一部分动物词汇,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其中以“老虎”“羊”这两种动物最为典型。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是充满自信、勇于冒险的领导者。因此,在宁波谚语中老虎也带有这种褒义色彩,常与“勇敢的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深山藏猛虎,乱世出英雄”(英雄人物在特殊形势下才会显现,平时看不见,就像猛虎藏在深山);“跟老虎吃肉,跟黄狗吃屙”(警示人交友要谨慎);“懦夫胆如鼠,英雄胆如虎”等。然而,由于老虎生性凶残,其在宁波谚语中也常与“恶人、恶势力”等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比喻恶人坏人必须依法惩治,不能轻饶,否则会有后患);“跟了好人学好,跟了老虎学咬”;“东山老虎要吃人,西山老虎拖人吃”(比喻所到之处都遇到恶人当道)。

同“虎”一样,“羊”也是贬褒皆具的动物意象。在谚语“羊肉当作狗肉卖,烧酒当作冷水卖”中,“羊肉”意为“正宗商品”,为褒义;而在“羊圈里牵出牛来(比喻在平庸的群体中出了个杰出人物)”中,“羊”则指“平庸的群体”,为贬义;“羊肉没吃,羊膻贼臭(比喻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惹来坏名声)”中,“羊肉”为褒义,而“羊膻”为贬义。

三、含动物词汇的宁波谚语的特征

(一)宁波谚语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宁波与“海”“河”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宁波方言的精华,谚语也带有浓郁的海鲜味。宁波人爱吃海鲜爱吃鱼,反映在语言里,产生了一批包含宁波人耳熟能详、饭桌上常见的海洋或淡水生物名称的谚语,其中尤以鱼类为多。例如:

(1)埠头黄鳝(比喻守定小地盘,坐享其成的人)

(2)翻白泥螺(比喻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对别人的意见置之不理)

(3)骨头像糟鲳鱼(讥讽人受到一点称赞,立即喜形于色,轻飘飘起来)

(4)桥倒压弗煞差鱼(比喻出了大事也牵连不到小人物。差鱼:一种细长的淡水小鱼)

(5)鳓鱼骨头里戳出(比喻内部问题被自己人捅了出来。鳓鱼:一种海鱼,体内多刺)

(6)八月蛏,一梗筋(清明前后蛏子最肥,到农历八月就瘦了。蛏:软体壳类海鲜)

(7)八月鳎,壮如鸭(农历八月前后的玉秃鱼很肥美。鳎:比目鱼,俗称玉秃鱼)

(8)春鳊秋鲤,冬鲫夏鲌(各个季节都有特别肥美的淡水鱼类)

(9)闲话讲道理,带鱼吃肚皮(意为说话要有理)

(10)千鱼万鱼鲻鱼,千肉万肉猪肉(各种各样的鱼中鲻鱼最好吃,肉中猪肉最好吃)

(11)鲥鱼吃鳞,黄鱼吃唇,甲鱼吃裙(指明各种食物都有精华之处)

(12)三日弗吃鲜,蛳螺带壳咽(嘲讽爱吃荤腥的人断了荤腥的狼狈相。蛳螺:螺蛳)

(13)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旧时人们认为飞禽中最美味是斑鸠,鱼类中最美味是泥鳅)

(14)三只指末头撮田螺,十拿九稳(指末头:手指)

(15)管其泥螺蟹酱(比喻一切都不理会)

(16)乌鳢鱼,扮河桩(比喻假痴假呆,装聋作哑,待机而动。乌鳢鱼:也叫黑鱼、乌鱼,生性凶猛,捕食青蛙和小鱼等,常一动不动地潜伏水中,形似木桩)

(二)宁波谚语中含大量甬语

所谓“甬语”,即宁波方言中的特殊词汇,正是有了这些词,谚语才有了地地道道的宁波味道。在宁波方言中,“黄狗”一词就是典型的甬语,它并不是字面上的“黄色的狗”的意思,而是泛指一切狗。例如“黄狗咬脚痛”“黄狗游河,出张嘴巴”“十只黄狗九只雄,十个衙役九个凶”“老鼠咬断饭篮绳,黄狗走过趁现成”“好日黄狗奔弄堂”(讥讽人无目的地瞎奔忙)“做人做人总要做,做了黄狗总吃屙”等。“梅林草鸡生大蛋”中的“梅林草鸡”是旧时产于象山的一种体型较小的母鸡,故也叫“象山鸡”。“逐魂装翠鸟,毛羽欠细巧”中的“逐魂”是宁波老话中对猫头鹰的俗称。“黄狗管福利”中的“福利”也是甬语,意为祭祀用的猪头。“蜒蚰螺上宁波,只要日脚多”中的“蜒蚰螺”是泛指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的甬语。“运道来了推弗开,烤熟毛蟹爬进来”比喻运气盼不来,但是一旦到来,想推也推不开,即使煮熟了的螃蟹也会爬进你的屋里来,其中“毛蟹”为“螃蟹”的甬语。“蛳螺”为“螺蛳”的甬语,如:“蛳螺壳里做道场”(比喻在狭小的地方举办婚丧宴会等大事)“人像蛳螺,闲话真多”(讥讽青少年尚空谈,妄自尊大)“侬是月里嫦娥,我是河边蛳螺”“三十夜里下饭多,独缺一碗割蛳螺”(揶揄宁波人爱吃螺蛳,割蛳螺:割去尾壳的螺蛳)。

(三)宁波谚语的特色否定词

宁波谚语的否定词也很有特色。在谚语中,常用的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有“弗”“唔”“覅”“莫”“甮”。“弗”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不”,如:“三年弗吃酒,买头老黄牛”“亡羊补牢弗算迟”“一蟹弗如一蟹”(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坏)“会叫黄狗弗咬人”“苍蝇弗叮无缝蛋”“好马弗吃回头草,好蜂弗采落地花”“田鸡剥皮眼弗闭,甲鱼剖肚心弗死”(比喻恶人临死还不甘心失败)等。“唔”是个否定动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其后只跟名词[2],如:“唔脚色”(没有真本事,脚色:为人处世的能力)“唔头苍蝇”“有钱人像梗龙,唔钱人像梗虫”“三月清明节,乌贼唔处叠”“唔没杀猪屠,弗吃带毛猪”(比喻即使没有专业人才,也可以解决问题)“头唔埭,蜘蛛会当蟹”(讥讽人头脑不清,言行失当,把蜘蛛当成了螃蟹,这是极其夸张的说法。头唔埭:即唔头埭,没有头绪,思路不清,埭:读作da,蟹:甬音读作ha)等。另外,“唔告”和“唔没”在宁波方言中使用十分广泛,是“唔”表否定的主要形式[2],如:“唔告话头,老太婆肖牛”(老太婆:甬俗对妻子的称呼);“儿子唔没囡也好,河里唔鱼虾也好”。“覅”是“弗要”的合音合义词,相当于普通话“不要”,表示不情愿或不接受。“覅”用于否定,表示主观意志[2],如:“黄狗覅其咸肉吃”(比喻各有喜好不同)。“莫”的语义接近普通话的“别”,表示禁止、劝阻、祈求或猜测[2],如:“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甮”是“勿用”的合音合义词,意思是“不要、不需要、别、不用”,表示事理或情理上的不需要[2],如:“家有一头牛,吃穿好甮愁”。

(四)大量谚语与气象、节令、物候相关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中,共同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学,谚语是大众从生活的素材中探索得出的智慧结晶,宁波谚语中就有不少与气象、节令、物候有关的表达。它们脍炙人口,是宁波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如:“六月带鱼毒如蛇”(民间认为夏天的带鱼有毒,宜少吃或不吃)“鸡吃叫,鱼吃跳”(鸡鸭等家禽和鱼虾都要吃鲜活的,滋味好,吃了不得病)“清明螺,抵只鹅”(清明时节的螺蛳肥壮,价贵,而鹅较便宜)“日头落山,田螺摆摊”(白天田螺栖息在稻根草茎下,太阳下山后出来觅食)“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农历四月中旬,黄鱼向沿海洄游,绵延数里,声响如雷,渔民在象山港和嵊泗列岛洋面捕获颇丰)“菜籽花结龙头,小黄鱼结蓬头”(清明前后,菜花黄的时候正是小黄鱼旺产)“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秋分弗露头,割割喂老牛”(晚稻到秋分还无稻穗就没有收成了)“鲤鱼跳龙门,大雨背后跟”“燕子贴地飞,阴雨在眼前”“六月蟹瘦瘪瘪,十月蟹壮搭搭”(白蟹农历六月瘦瘪少肉,到十月就肥壮了)“六月六,黄狗猫漒浴”(旧俗以为农历六月初给孩子洗澡,夏天可少生病。漒:读jiang,洗)等。

四、结语

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中共同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学,谚语是大众从生活的素材中探索得出的智慧结晶,含动物词汇的宁波谚语只是谚语中的冰山一角。宁波谚语比喻生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反映出宁波人民的风俗情趣和文化底蕴。若把它们当作一种趣味语文来欣赏,也未尝不是一件能启人心扉的乐事。

感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于善志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德闻.宁波谚语[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2]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基于认知平台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10

一、有的放矢, 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

词义属于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 其义项成员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 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语义范畴形成的同时产生了词汇范畴, 也决定了词汇产生和发展的顺序, 构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 即基本范畴词、上位范畴词、下属范畴词。基本范畴词使用频率最高、构词能力最强, 其重要性体现在:首先, 基本范畴词汇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 属中性词, 使用频率最高, 如英语词汇中的根词。其次, 基本范畴词的构词能力最强。很多下属词汇来源于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再次, 在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向外扩展过程中, 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发展了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由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应该有目的地将教学大纲中的词汇进行分级整理, 重视基本词汇的教学, 尤其是积极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同时, 在需要掌握的词汇中分清接受性词汇与表属性词汇。对前者只要求能辨认, 即会发音, 了解词义, 至于其他用法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自行掌握;对后者则应进行精读教学, 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

二、运用认知词汇学理论, 扩大内在词汇量

内在词汇量是对某一英语单词的多个意义的把握, 即一词多义及一词多译。

1. 一词多义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一词多义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延伸。因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教给学生认知方法, 即找出其基本含义, 然后, 依据其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推导并记忆其他含义。要理解和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必须考察各词义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原始意义与引申意义、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等, 进而探讨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模式, 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常见的词义关系模式有三种: (1) 辐射式:即以中心意义为中心, 其他意义向四周辐射。例如:根据《现代英语综合大辞典》, red的含义有:红色的、充血的、赤热的、残酷的、英国的 (英国领土常染成红色) 、微红肤色的、红头发的、共产党的、北极的。red的八个含义不尽相同, 但都和红颜色有关, 也就是说, red的每个含义都是以“红”为中心向外延伸。这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 (2) 连锁式:词义与词义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从中心意义引出第一个词义, 第一个词义又引出第二个词义, 以此类推, 最后引出的意义可能完全脱离了本来的意义。例如:heart, 心脏→内心→心境→情感→爱情→宝贝儿。 (3) 混合式:即辐射式和连锁式的交叉。

2. 一词多译

一词多译是隐喻理论的绝好体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映射要受思维方式、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心理意识、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文化内涵的影响。因此,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利用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 在一定的语境中, 猜测熟词的引申含义, 以此扩大内在词汇量, 同时也能实现学习英语, 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例如:blu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

(1) His face is blue with cold.他的脸冻得发紫。 (2) Her face turns blue with feat.她吓得脸发白。 (3) He felt rather blue after the failure in the foot ball match.足球赛输了, 他感到有些沮丧。

(4) She comes from a blue blood.她出身于名门望族。

(5) They enjoy the Blues.他们很欣赏布鲁斯音乐。

(6) Lily has got the blue-ribbon in the composition.莉莉在作文竞赛中名列前茅。

(7) Nancy is a blue stocking.南希是个才女。

(8) 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s out of the blue yesterday.我昨天意外地遇见了我的一个老朋友。

(9) The chance to him is once in a blue moon这次机会对他来说千载难逢。

(10) Hearing the news, he felt having the blue.听到这个消息, 他感到晴天霹雳。

(11) Actually, blue movies have much bad effect on him.事实上, 黄色电影对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3. 强化英语词汇构成特色, 扩大外在词汇量

外在词汇量即表示单词数量的多少。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在构成上不同, 其构成法有三种:派生、合成、转换。学习者一旦掌握了构词法知识, 就会举一反三, 有效地扩大外在词汇量。例如:如果知道duo (变型有:do-, dou-, du-) =two, double, 便很容易记住下列词的含义:duodecimal, 十二进位法的、十二进位法;duologue, 对话、对白;dodecagon, 十二角形、十二边形;dozen, 一打、十二个;double, 双重的、二倍;dual, 二重的、两层的;duel, 二部合唱、二重奏;duplex, 双重的、二倍的。再如:如果知道这些词的含义:frost (结霜、上冻) , bite (咬) , land (陆地、国土) , slide (滑动) , rattle (喋喋不休) , snake (蛇) , stock (股票) , holder (所有人) , scare (惊吓) , crow (乌鸦、啼叫) , 便不难猜出下列词的含义:frostbite (冻伤) , landslide (山崩) , rattlesnake (响尾蛇) , stockholder (股东) , scarecrow (稻草人) 。

众所周知, 词汇学习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制于教师自身的词汇知识, 以及在引导学生分析词汇构成、词义、词性、用法等方面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词汇学知识。认知词汇学以原型、范畴等级理论为出发点, 为英语教师系统地了解英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核心词汇及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基于认知平台的英语词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核心词的讲解及演练、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英语词汇的隐喻概念及本质, 从而促使学生能扩大外在、内在词汇量, 达到准确、高效地学习及使用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马永红.课堂英语导航.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4]吴光华等.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外语研究, 2002 (5) .

[7]刘毅.英文字根字典.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

[8]龙筱红.英语色彩词辨析.外语教学研究论文集.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煤矿固定资产管理下一篇:压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