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体系

2024-09-27

文化教育体系(共12篇)

文化教育体系 篇1

笔者的拙作 《< 学记> 的教育理想国》 (人民出版社2014 年) 谈到:《礼记·学记》制定了一套极为深刻的国家教育指导方针和教育学指导思想, 论述经典文化教学的目的、功用、方法、效果, 并论及教学相长、学会学习、学为师、学为长、学为君的惊世教育学观点, 涉及了教育学之谜的揭开。所以《学记》可以对文化经典的教学提供教育学的指导。拙作结合当代经典教育问题谈出《学记》的丰富启示, 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以下笔者只以概览的方式列举《学记》中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些主要论点, 以引起关注传统文化教育者的重视。

《学记》开篇第一段就讲治国的三种境界:发虑宪, 求善良;就贤体远;化民成俗。教学的最大目的是化民成俗。《学记》说:“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 (xiǎo) 闻,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这里讲的三种治国境界的第一种意味着, 君王虽然有自求善良的修身意识, 但还是难免高高在上, 自认为可以单靠君王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这虽然可能一时勉强治理好天下, 但最后还是难免人亡政息的结果。第二种治国境界意味着君王已经认识到单靠君王个人的智慧不足以治理好国家, 他不再高高在上, 而能够放下身段, 主动屈就贤能之士, 将国事拜托他们去治理。这样君王可以动员的智慧和力量就放大了许多倍。第三种治国境界意味着君王不仅自己有自求善良的修身意识, 和能够善用贤才,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提高和发挥全民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自觉性是最重要的,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途径无疑是在全民中普及文化经典的教学, 亦即落实《大学》里讲的“明明德于天下”的平天下目标, 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所以《学记》第三段讲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学记》说:“是故古之王 (wàng) 者, 建国君民, 教 (jiào) 学为先。《兑 (yuè)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意思是: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在一国当王, 建设国家, 管理人民, 都是以教学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说:“君主要自始至终重视教学, 经常留意考虑在学校中学习经典的问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学为先, 教什么, 学什么?即要教学道, 要学道就要有人教, 人民有了文化教养, 才会自觉服从政府的管理, 所以建国君民要以教学为先。《学记》之前的第二段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知道, 要学就要学至道。实际上也是说化民成俗主要应当靠知道。《学记》说“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其实世界所有的文化与宗教经典都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在讲道, 我们学习实践这些经典都叫知道、行道、悟道, 最后是证道, 达到与道合为一体的最终目标, 这些境界都可以以“知道”两个作代表。

《学记》第四段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教学相长:“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jiào) 学相长 (zhǎng) 也。《兑 (yuè) 命》曰:‘学 (敩xi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通常人们总是将“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理解为:在一种模式的教与学之间, 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诚然是一个事实, 即使是在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中也可以互相促进, 也可以“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可是这仅是对这个成语最肤浅的理解和应用, 而没有结合最高的教学内容作最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 没有前面讲的学至道, 就没有“教学相长”这一回事, 因为学至道是困难的, 是意味深长的,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是终身的事, 所以才引出任何学道的人在学时都会感到不足。而教的人并不是在前面讲的学至道的人之外, 一般而言他并不是在完全学会了至道之后再来教, 否则他就不会感到“教然后知困”了。正因为“教然后知困”, 才明白教其实也是在学, 是学的进一步的方法, 教实际上是对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颖达疏:“‘故曰:教学相长也’者, 谓教能长益于学善。教学之时, 然后知己困而乃强之, 是教能长学善也。学则道业成就, 于教益善, 是教学能相长也。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可见, 孔颖达疏并没有强调教学相长讲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而是强调教与学都可以促进道业的成就, 至于促进什么人的道业成就并没有明确讲, 显然不是单指师生之间的任一方。从字面看起来, 似乎更倾向于讲的是师一方的学业可以通过教与学得以相长, 但无疑的也适用于讲学者一方。

学至道有困难, 学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无知。教的时候也会感觉自己对至道还有不懂, 为了更好更快地学, 最好是以能教为目标去学, 这样学与教作文两种学习方法就会最大限度地相互促进, 这就是教学相长。所以教学相长是学至道的最好方法, 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也是学生学习道的两个基本方法的互动。

而教师教的目的又在于哪里呢?就是要教会人如何自学, 教会人自学就完成了学道任务的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靠自学了。而教会人如何自学的最高要求是教会人如何教他人, 这就是“学 (斆) 学半”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学相长”的原理也可以表达为“学学半”。前一个“学”在《尚书》中的原文是“斆”, 音为效, 即教的意思。合起来意思也有歧义, 一可以理解为会教是学之一半, 即用学教或学为师的方式来学是学之一半功夫。这个理解是最深刻的。陈澔曰:“引《说命》‘斆学半’者, 刘氏曰:教人之功居吾身学问之半, 盖始之修己所以立其体是一半, 终之教人所以致其用又是一半, 此所以‘终始典于学’, 成己成物功也。”二也可以理解为:教仅是学的一半, 老师教之余, 还要靠学生自学。这个意思就较浅了, 没有教学相长的味道。三就按字面理解, 为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教学任务的一半, 这是强调学会自学的重要性, 这种理解也很重要。所以“学学半”作为“斆学半”, 最深刻而准确应当可以读为“斆, 学半”, 意为会教是学习的一半。其实上述这些含义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并不矛盾。

《学记》后面的文字可以说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而展开的。

第五段讲学校的层级制度。这是讲要让文化教学的学校建立起全国或全天下的系统规模。《学记》讲到古代学校的层级制度时说:“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xiáng) , 术 (suì) 有序, 国有学。”意思是:古时候教学的地方, 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 每一“党” (五百家) 有自己的学校叫“庠”, 每一“术” (一万二千五百家) 有自己的学校叫“序”, 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或“太学”。我们可以从《学记》关于学校系统的设想中得到启示, 应当从头开始重建这么一个系统, 在现有的学校系统之外重建。

第六段讲学生成长阶段论, 从入学到大成, 即学会自学了, 要经过九年和五个阶段。

《学记》说:“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以上对学业成长阶段的安排最重要的依据在于:这是一个人学习经书的一般过程, 如果不是学习经书, 而是学习一般的内容, 是完全没有必要经历这些过程的。所以, 《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完全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 是经典本身的内容特点决定了我们应当怎样学, 学习要经过几个基本的阶段, 由此也决定了应当怎样教才能保证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这种对于经典教育成长阶段的安排是非常合理且科学的。

第七段《学记》讲到教之大伦:“大学始教, 皮弁 (biàn) 祭菜, 示敬道也。《宵 (xiǎo) 雅》肄 (yì) 三, 官其始也。入学鼓箧 (qiè) , 孙其业也[7]。夏 (槚jiǎ) 、楚二物, 收其威也。未卜禘 (dì) , 不视学, 游其志也。时观 (guān) 而弗语 (yù) , 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 (liè) 等也。此七者, 教 (jiào) 之大伦也。《记》曰:“凡学, 官先事, 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教之大伦包括:

所谓“教之大伦”, 即教学的大伦理规范, 亦即学校的最基本的制度性安排。教之大伦对于维持学校的秩序, 对于保证教学能达到培养圣贤君子的目的, 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 教之大伦必须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 一入学就按照这个规矩来执行。简单说, 刚入学时就要落实的教之七条大伦是:祭祀至圣先师, 唱校歌, 击鼓警众, 虚心向道, 犯大过要受体罚, 天子官员视察学校要尊师敬道, 教师要相机施教, 学生不可以逾跃等级。此七条大伦对学者的潜意识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贯穿其间的根本精神乃是敬道。

第八段讲如何才能学得牢固, 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固学的目的, 即固学论。大学之教的成功标志在于安学信道。《学记》说:“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 (说yuè) 命》曰‘敬孙务时敏, 厥 (jué) 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里的教学设计还难以保证学者能真正能达到佛教讲的不退转的境界, 但至少可以达到不容易退转的程度, 或者至少在这一生能够不退转, 这已经是很不容易达到的目标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圣人度世的良苦用心,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 不要说根本谈不上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 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 即从教育理念上说根本没有建立起在德行上不退转和学得稳固的目标, 相反似乎我们的教育是专门为了退转而设计的。因为我们的所有知识几乎都只学一个学期的时间, 以后就基本不学了, 最多就是毕业考之后就没有用了, 就忘得差不多了。真正对日常生活无处无时不产生影响的德行方面根本就不学, 或只是走过场式地学。也就是说, 如果说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学得稳固的目标的话, 那也只是在知识方面。在这些方面, 只要学习者未来不在大学学的专业上持续应用所学的知识, 几乎都难以逃脱知识退转遗忘的命运, 而在最重要的应当寻求不退转的文化知识和德行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目标。只要没有目标, 自然也就没有任何达到的可能, 其结果是我们的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在德行方面几乎没有进步, 反而难免不断堕落的后果, 差别只在于谁堕落得更快更加彻底而已。

第九段讲六种不成功的教学方法。《学记》说:“今之教者, 呻 (shēn) 其占 (zhān) 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 (sù) (速) 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bèi) , 其求之也佛 (fú) (拂) 。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

第九段讲六种不成功的教学方法包括:第一种是“呻其占毕”:教者照本宣科, 口里虽然念着经书, 实际并不通达领悟。第二种是“多其讯言”:又对学生有许多不满的教训和责问。第三种是“数 (速) 进而不顾其安”:教者上课搞满堂灌, 急于赶进度, 但求多教, 却不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学习能否巩固。第四种是“使人不由其诚”: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不是出于由衷的诚意。第五种是“教人不尽其材”:教者吝法, 对学者不肯和盘托出, 或不能因材施教, 不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者的潜力。第六种是“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拂) ”:由于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 要求学生自然也遭遇违逆不顺。如此一来, 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 甚至埋怨憎恶师长, 把学业视为畏途, 以学习为难事、为苦事, 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这样虽然课业勉强完成结业了, 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第十、十一段《学记》讲到兴教、废教之所由。《学记》说:“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 则扞 (hàn) 格而不胜 (shēng)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 燕辟 (pì) 废其学。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也。”

第十段讲兴教之法包括四条:第一条是“豫”:防患于未然。第二条是“时”:把握教育的时机和阶段性规律。第三条是“孙”: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对高年级的学生保持谦逊的态度。第四条是“摩”:同学之间应当形成互相观摩学习的风气。

第十一段讲废教之法, 即不能达到固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包括六条:第一条是“发然后禁”:如果到了邪恶的念头或不良行为已经发生了, 然后再来禁止, 就不容易矫正过来。第二条是“时过然后学”:适当的学习时机错过了才去学, 虽然努力苦学, 也难有成就。第三条是“杂施而不孙”:如果教学进度杂乱无章, 不注意循序渐进, 使学生头脑混乱毫无条理。第四条是独“学而无友”:如果独自一人学习, 没有与朋友在一起研讨, 易落得学识浅陋, 见闻不广。第五条是“燕朋逆其师”:同品行不好的人结交朋友, 跟着易违背师长的教训。第六条是“燕辟废其学”:热衷于宴乐野游必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 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

那么正确的为人师之道是什么呢?《学记》第十二段接着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第十二段讲为人师之道在启发、晓谕, 有三个基本要点:1.“道而弗牵”:只用引导的方法, 而不去强迫别人听服, 可使学生容易亲近,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强而弗抑”:对待学生要求严格, 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可使学生易于自由发挥, 学习起来容易, 得以充分发展;3.“开而弗达”:加以开导、启迪, 而不将结论直白告知或和盘托出, 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 导致废教的也有学者的原因, 即学者四失。《学记》说:“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

第十三段讲学者有四失:1. “多”:学习内容过多。2.“寡”:学习内容过少。3.“易”:学习内容过易。4.“止”:过早终止学道的进程。假如学者能真正避免此四失, 学习的前途必然是无限的光明, 文化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正是因为学会自学是教育的目标, 所以《学记》才在讲了兴教废教之由和为师之失之后, 讲到了学习者之失, 特别是失之止步。

第十四段讲教学之道在长善救失。《学记》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 (jiào) 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增长其善处、优点, 救其过失、缺点, 亦即微观化民的根本方法。

第十五段讲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意思是:善于歌唱的人, 能够感动人心, 使听者乐于模仿他的歌声唱起来, 流传开来并传之后世。善于教学的人, 能够启发人心, 使学者自愿追随他学习, 继承他的志向。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 含蓄精微而允当, 少用譬喻也能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属于善于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来学习。

第十六段讲要学为人师。《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而知其美恶 (è) , 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意思是:君子懂得求学入道有难有易以及从易到难的顺序, 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 然后能够因材施教, 多方地诱导, 广泛地晓喻。能广泛地晓喻, 然后才能当老师。即学为人师取决于三条:能知达到至高境界的学问所经过的从易到难的程序;能知学者的学习能力好坏;能广博地晓喻。

第十七段讲要学为官长, 能为师是能为长的前提。《学记》说:“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这里讲的学为官长的问题, 是古代教育所关注的主要中心问题。在现代社会教育中, 虽然成为行政官员越来越成为专业教育的目标, 但一般意义的领导人比起古代来, 占人口的比例并不是小了, 而是更大了, 多出了大量社会组织和企事业组织的领导人和管理干部———任何一个三人以上的企事业组织或非盈利组织都有一个主要领导人, 此外还有许多分管领导和部门经理。所以, 古代的为当官而进行的教育在现代也就变成一个更一般的成为领导人的教育、训练和培养问题。

成为领导人的核心又可以归结为如何提升领导力的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 过去作为圣王学的文化经典教材对于现代提升领导力的教育一点都没有过时, 只不过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改变教育的方式。

第十八段讲要学为君主。《学记》说:“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 所以学为君也。”意思是:能为长是能为君的前提。能当一地方之长官, 然后才能当一国之君主。所以, 学为师的最终目的是学为君, 或是为了培养可以当国君的人才。

“师也者, 所以学为君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老师就是要培养为君的人才呢, 还是说学为师就是为了学为君呢, 抑或是学为师是为学为君奠定基础条件?可以说这句话意味着师就是教人如何学为君的, 这是就归根到底而言的。虽然能够为君的只是极少人, 但这个目标还是普遍正确的。这叫作教学也要“取法乎上”或“止于至善”, 即要将目标盯住最高的境界, 有了这个目标, 学为长、学为师就容易了。这里也透露出中国文化经典的一个实质, 那就是它是培养帝王的教材。既然是培养帝王的教材, 那么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能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 就不能成为帝王, 或不能成为合格的帝王。所以, 这种对帝王的设计就使得世袭制度在本质上丧失了理论依据或合理性。

第十九讲择师不可不慎。《学记》说:“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意思是:因此, 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三王 (指伏羲、神农、黄帝) 四代 (虞、夏、商、周) , 选择老师都很慎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学记》式以“学为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要能够实现的根本条件是有严师、名师的教导。真正的严师是稀缺的, 这决定了能够受教的学生也是不多的。能够找到这样的严师受教, 需要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超卓的择师见识, 以及稀有因缘条件的成熟。如果学生误拜了老师, 被误导而耽误一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 “择师不可不慎”。

第二十段讲要严师为难, 师道尊严。《学记》说:“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 然后道尊, 道尊, 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意思是:凡有关求学的道理, 严格地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 然后经典之道、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道受到敬重, 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 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 臣子担任祭主“尸”的时候, 另一种就是臣子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礼法, 老师对天子授课或问对时, 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 即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 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第二十一段讲进学之道:要善学、善问, 以及教师要善于回答学生的提问。第二十二段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第二十三段讲志学之道。志学之道在于要从小开始、循序渐进、有榜样和目标的激励作用。第二十四段讲教学之大用似无用。第二十五段讲志于学在务本, 务本之志学在志于道而学。

以上是《学记》所建立的一个经典教育理想国。透彻理解了《学记》才能真正知道什么叫文化教育学。教育学不应当是抽象的, 应当建立具体的、没有离开核心教学内容的经典文化教育学。教育学可能是现时代最大的显学, 可是又几乎是最无实用的学问。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并没有所谓抽象的教育学, 只有与具体教育内容相关的具体教育学。在一切具体的教育内容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无疑是与人性成长最紧密相关的文化, 特别是文化经典。这样最核心的教育学无疑就是文化教育学, 特别就是经典教育学, 那是事关是否能够成人或成为大人的教育学, 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而这样的经典文化教育学之核心就是《学记》, 这就是我们阐述《学记》经典文化教育学思想的极端重要意义。

摘要:《学记》中的一些主要论点, 它们构成了《学记》的教育理想国, 建构了经典文化教育学的庞大体系框架。这个体系对于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应引起关注传统文化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学记,经典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之《礼记正义》卷三十六之学记篇.

[2]元陈澔撰:《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

[3]钱玄等注译.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4]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丁鼎撰.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郭齐家、乔卫平.中国远暨三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江正杰.〈学记〉的教育理想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文化教育体系 篇2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根据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事转企”改制为重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保障,切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持续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三、改革任务

(一)重点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将市人民艺术剧院和市电影公司转制为文化企业,核销事业编制。

加快组建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和市电影放映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的公司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二)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整合现有文化、广电执法队伍,在原有的市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三)积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市司马迁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台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住,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有关政策

(一)财政投入.一是加大投入。

改革所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逐步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二是改变投入方式。统筹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的文化发展资金,做到捆绑使用。资金的投入主要采用“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重点用于精品力作的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发展项目贴息、台站和场馆建设补助等。资金统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三是文化广电等重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

(二)社会保障.转企改革中,要切实做好转制企业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妥善解决好人员的分流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在认真贯彻中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事转企”文化单位的实际,制定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政策,确保平稳过渡、持续发展。改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待遇标准及发放方式不变。转企改革时,对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5年以内的人员,或虽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以及工作年限满25年,从事特殊表演工作的人员(武功演员、管乐演奏员、舞台技术人员),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市人事部门批准后,可按事业单位退休办法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改制后,现有在编职工退休时仍按原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持卡职工月50%的工资补贴不变。改制后新招聘人员按公司章程办理。

(三)财税政策.新组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各项优惠政策具体按照文件,财政部、海毛巷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政策规定执行。

(四)资产处置.改制后,国有资产由市国资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评估移交,以租赁形式委托经营,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五、工作步骤

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3月15日至2011年5月31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改革实施意见。

第二阶段(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20日)。提请领导小组和市政府研究,通过改革方案,下发执行.

第三阶段(2011年6月21日至6月30日)。挂牌组建公司。

第四阶段(2011年7月后)。市文体事业局和市广播电视局总结本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报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总结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了确保改革顺利实施,成立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宣传部、文体局、广电局、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工商局、国土局、国资局、地税局、国税局、养老经办中心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设在市文体事业局,具体负责改制的有关工作。

(二)加强配合.各有关工作部门和单位要落实专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市文体事业局、广电局、宣传部,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工商局、国土局.地税局、国税局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积极衔接落实省、市关于市直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文件,支持引导新组建企业拓展演出市场,发展壮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全球教育评估体系 篇3

有些人说,PISA的评估结果基于过于广泛的各种因素的组合,而这些因素之间缺乏关联性;另一些人则认为,PISA测试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种方法具有天然的不合理性。当然,比较国家之间的教育决非易事,但PISA仍旧是目前试图改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决策者最有用的工具。

PISA出现以前,许多政府都宣称它们管理着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系,并认为它们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纠正教育体系中的一切缺陷。然而,PISA的评估暴露出一国教育体系的弱点,从而有助于确保决策者认识到并希望他们改进仍然存在的缺陷。

PISA给政府和教育部长造成了问责,这有助于刺激他们行动起来。官员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互相取经,探讨如何在应用课程、教学和数字资源方面进行创新;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成功机会;以及如何应对教学所面临的多样性问题。

经合组织将PISA建立为全球评估体系,因为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学生必须能够与来自多种背景的人进行合作,接受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为了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机会,教育必须让他们准备好处理超越国界的问题。

但PISA最重要的结果还是在国家层面上,因为它启发了创新,扩展了国家内部的教育前景。芬兰、日本、中国和加拿大等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卓越教育的全球参照点,他们的经验有助于其他国家设计有效的改革方案。

在2000年发布的首次PISA评估中,巴西教育体系表现最差,对此,许多人质疑将新兴市场与芬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是否公平。但巴西随后奋起直追,在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手笔的投资。如今,巴西已是全球教育体系进步最快的国家。

德国也是PISA 在2000年评估中引人注目的,其表现竟然不及平均水平,并且着存在巨大的教育不公,这一结果令德国人十分震惊,并因此而开展了为期几个月的公共争论。受到刺激的德国政府采取了支持弱势群体和移民学生的措施,并让早教成为德国教育政策的推动力。如今,PISA报告确认,德国教育体系的质量和公平性有了重大进步。

即使在全球表现最好的教育体系,PISA也有助于为之指出改进的方向。比如,PISA評估表明,尽管日本学生长于复述学到的知识,但当他们被问及需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的外延性问题时,往往难于应付。在去年4月访问被2011年海啸摧毁的东北部学校时,我们随处可见这一评估结果所带来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具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这一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另一个教训:即使社会和文化因素是决定一国教育风格的主要力量,改进的空间也仍然存在。日本等国家不需要改变文化来纠正其教育的不足;它们只需要调整政策和实践。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PISA计划提出以来,创造性的教育研究和创新合作的全球平台就一直是其初衷。此后,致力于发展教育的决策者、研究者和专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专业网络,并利用这一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信息进行国际性的比较。

与此同时,PISA还测量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情商技能、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教育平等性和家长支持——所有这些都为理解全球评估得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准。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PISA系统所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并且经合组织一直在致力于扩大PISA所测量的认知和社会技能的范围。

文化教育体系 篇4

本来可以坐在会议室进行的工作交接仪式, 变成了具有浓浓人情味和蕴含传承精神的互动活动;本来是枯燥的培训文件, 却被编排成“攻略式”的培训资料, 让大家通过生动的形式更好地掌握专业的业务知识, 成都市散装水泥系统为促进工作成效, 花心思、有创意地着力构建独有的文化教育体系。

没有生硬的工作汇报, 没有枯燥的任务传递,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浓人情味和蕴含传承精神的互动活动。日前, 成都市建委推出了“岁月鎏金看今朝、形散神聚展未来”的主题互动活动,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市散办全体干部、各区 (市) 县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及散办负责人、9个将工作移交建设局的发改局分管领导及原散办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活动中, 进行移交的发改局代表表达了对新加入散水工作战线的同志继续努力、再创散装水泥工作佳绩的希望;新加入散水工作的9个区 (市) 县建设局的代表表示将接过散水工作的接力棒, 奋力推动全市散装水泥工作更上一层楼。在活动中, 机构调整的区 (市) 县进行了集中的工作交接仪式, 标志着我市9个区 (市) 县散水管理职责由发改局到建设局的调整顺利完成;还通过“和谐共融, 硕果累累”、“闪亮的日子, 岁月典藏”、“继往开来, 锦绣前程”三个板块, 让我市散装人“形散神聚”散水精神得以传承, 散水系统的凝聚力得以强化, 为此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篇5

团队精神:公正廉洁、尽责担当、团结奉献、高效创新 企业愿景:立足清洁能源,实现统合发展,构建和谐家园 企业使命:善能筑业,共生共赢 核心价值观:进取、包容、共赢、诚信

安全理念:安心本岗,用心投入,专心管理,尽心履职。

扉页之后页面需涵盖内容:

经营理念:以人为本求稳健,尽责担当谋发展,高效创新可持续

投资理念:严谨决策筹稳健,统合资源谋收益

人才理念:以综合的眼光发展人才,以合理的标准评价绩效,以价值的准绳赋予公平,以精益的态度传承专业

美国学前教育体系 篇6

开端——多元化教育机构

美国学前教育大多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儿童利益为先。为了适应不同社会的需求,美国学前教育机构趋向多样化发展,从客户群来看,可以分为pre-k public school(学前公立学校),child care center(托儿所)以及head start(从头开始)三种。这三种学前教育形式都是针对2岁半至5岁的儿童,大概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儿童都会到这样的机构学习,但它们所针对的客户群是很不一样的。pre-k主要是针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care center只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照顾需求,大多数经济条件不好,父母都需要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会将孩子送到托儿中心;而head start提供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所以有很多亲子游戏时间。美国大多数州都为五六岁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只有少数州不会做硬性的规定。

从财务情况来看,美国的学前教育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公立的基本由政府、慈善机构提供经费,是非营利性的学校;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是私人申请,获得政府的批准后开办的学校。

在美国,申请入学幼儿园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立的幼儿园,提供父母双方的经济情况、孩子的信息以及入学的愿望,孩子便可以在开学时进入幼儿园上学;另一种是富裕家庭申请的幼儿园(head start),同样除了申请材料以外,很多学校还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作出评估,对于评估分数较高的孩子会得到特别待遇,即美国的“天才儿童培养计划”,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果资质一般,则获得大众化的教学,即自由活动+上课的学前教育模式。

发展——一切为了孩子的教学理念

幼儿园里的环境都是力求最好的,孩子接触的东西,都必须以安全无毒为前提,孩子的教材、学具、玩具都有公司进行专业的研发。美国教育者认为,学具玩具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教育机构的环境熏陶感染、孩子的教材等,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教材。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会非常注重材料的选择,幼儿学具和玩具的材料选择也是非常注意安全环保性,教材的编辑也会非常符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并充满童趣。

美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在平时生活中,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比如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生活,还会教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美国的学前教育还非常注重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一名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学校希望家长能够提供与家庭有关的照片,教师会把孩子们的照片集中制作成照片墙,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一种家庭自豪感,孩子会跟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教师也更容易对孩子的思想状况、知识技能进行了解。

在培养自信方面,美国的学前教育也有独特的方式。在纽约幼儿园的课程实验基地里面,随处可见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这些孩子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作品都会被当作是非常宝贵的物品摆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让孩子们体会被其他人认可的成就感,以及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待特殊儿童,美国的幼儿园教师一般不会给予特别的关注,让孩子觉得自己与他人没有差别。有一位3岁小女孩,有先天性的兔唇,尽管刚做了手术,但是嘴部周围还是有很明显的痕迹,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包括每一位小朋友从来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过。有一次,她穿着一双非常漂亮的红色皮鞋来到学校,老师看到以后,用非常羡慕的眼神和夸张的语气说:“好漂亮的鞋啊,可不可以借给我穿呀?”小女孩得意地摇了摇头说:“这是妈妈送给我的。”她没有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女孩漂亮,也会穿上漂亮小裙子端详着镜子中的自己,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小公主。

卓越的创造力是优秀人才的素质之一。在美国的幼儿园里,没有生硬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教师会对每一名孩子的学习目标设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教师的作用不是“放羊式”教育中的牧羊者,而是通过材料投放和环境创设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美国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并不高,但是教师对待幼儿教育工作非常认真,会针对时间、季节以及当下儿童关注的事物设定不同的主题,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活动。如果设置的主题是水果,那么孩子在活动期间会看到一切关于水果的内容,比如与水果有关的故事书、与水果有关的歌曲,每个小朋友还会带不同的水果在学校互相交换。有时,老师还会陪孩子编排与水果相关的话剧,孩子们就会对水果非常感兴趣,在表演话剧中扮演角色的同时既收获了乐趣又学习了知识。若遇到不同的节日时,为了让孩子们享受节日的快乐,每所幼儿园都会组织不同的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发动全体教师、孩子制作丰富的食品和非常有趣的礼物。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授”部分隐藏在活动中,更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征。

为了尊重孩子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有益于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大部分幼儿园没有设置专门的大人会议室,不管走到哪里,孩子都能够使用到最适合自己的设施。

未来——孩子的发展是核心目标

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学前教育基本特点是:去中心化,分权化。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未来美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人们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服务的紧缺性和重要性,日托中心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美国政府意识到,在扩大学前教育供应范围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因此在教学制度上,会采取有条件的拨款管理、整合幼儿教育资源以及组织开发幼儿教育研究项目的方式,加强中央干预。未来的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将有公立和私立合作经营的模式,既能保持学前教育多元化特点,又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还能促使学前教育体系有一定的统一性。当然,师资是学前教育发展重要的环节,在保障教育质量与数量共同发展的同时,政府需要努力提高学前教师收入水平,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方面,未来美国学前教育的内容将会从社会情感培养和自由活动转向儿童认知教育的培养,课程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建立在幼儿的知识和兴趣上;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日常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到讲授复杂的数学概念;3.注重语言教学,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技能;4.开设逻辑与模式主题课程,培养孩子问题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 篇7

近20多年精益生产在国内外的应用帮助很多企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率提升,但也有很多企业在应用精益生产时感觉效果不佳或水土不服。齐二石教授认为[1],我国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工具方法、难以做到持续改善、难以做到全员参与。梁秋鸿认为[2],大多企业看到的精益生产作业多是表象的,潜藏在外显的作业流程下有着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必须通过解读和构建文化才能建议真正的精益企业。

1 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从人出发,通过构建精益文化来影响和激励员工,在精益改善中培养员工并逐渐形成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精益改善等实践活动及精益文化的交互作用,使得企业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逐渐达到精益。美国学者詹姆斯·沃麦克在其著作《精益思想》一书中概括了精益的思想原则,试图从比生产管理更高的层面来描述精益[3]。詹姆斯期待管理者通过熟练地运用这些原则,将企业构建为一个精益的企业。天津科技大学学者孙杰提出全面精益管理(Total Lean Management)的观点[4],即用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步消除不正确的行为,从而逐次地剔除在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任何浪费,并能持之以恒的使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运营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尽善尽美地追求将企业运营中的不准确行为递降为零,从而使企业运营中的任何形式的浪费现象不再发生。

本文构建了精益管理模型,该模型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精益管理的“本”,即精益的驱动源,包括精益改善与精益文化;另一个是精益管理的“末”,即由驱动源所生发出来的成果,包括精益技术体系及精益价值观。“本”与“末”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本”作为驱动源会驱动“末”的形成,而“末”的状态会反作用于“本”,形成对“末”的促进力或抑制力。

精益改善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包括局部问题与系统问题,逐渐形成适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在改善的过程中实现员工的成长。精益文化通过影响员工基本的信念、看待问题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方式促进着精益改善活动以及精益技术体系的形成,同时使得员工在实践中巩固这种文化氛围,形成精益价值观。

2 精益文化体系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学者舍恩对组织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个群体在解决外在适应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到的基本假定。舍恩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基本假定,组织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外显的可见部分[5]。本文参考舍恩的思想,将精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基本假定层面。

2.1 物质层面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了人们在组织中可以直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物。这个层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虽然很容易被观察和发现,但是很难被模仿。精益文化的物质层面是一个精益企业的生产现场和办公现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性质。这种外在的物质表现是精益改善推进的结果,但同时也会促进进一步的改善和影响员工的观念与意识。比如在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工人一般不会随意的堆放物料,因为一旦有人将一车物料随地码放在车间,四周的工作人员都会马上注意到这种不和谐的操作,从而制止这种操作。人趋同的心理会引导人去遵守群体规则,并维持这种规则。这种作用就是精益文化物质层面所带来的。本文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即5S现场管理和消除3个M。

2.2 观念层面

精益文化在观念层面表现为管理层及员工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这个层面一般并不通过外在的物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方式表现出来。在参观一个工厂时,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精益文化的物质层面,对于观念层面的东西需要深入的接触才可以了解。因此,评估一个企业精益实施程度时,不仅仅要看现场的表现,还要看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本文将观念层面的精益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现场主义、用智慧解决问题和团队观念。

2.3 基本假定层面

基本假定是组织文化最深层次的方面,有些学者将之称为“基本价值观”,但舍恩认为用“基本假定”可能更恰当些。因为他认为,价值观通常更开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同意或不同意某种价值观;而假定则更加理所当然,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东西。这也是基本假定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区别,如果一个人进入组织时带有不同于该组织“基本假定”的意识,那么他会被组织员工视作“外星人”。在精益企业中,文化的基本假定层面应当是整个公司员工所共同持有,并能长远继承的信念。并且这个层面的东西并不能够被直接复制,而是需要亲身实践和体验去长期的坚持。本文将精益企业的基本假定层面总结为两个方面:竭尽全力与坚持信念;公司与员工长期共同发展。

3 总结

精益管理模型揭示了精益生产的驱动力由改善和精益文化构成,它们往往是企业在推进精益时易忽略的无形内容。精益文化体系的三个层面由外及内地介绍了企业在推行精益时需要完善的文化内涵,它更加具体地为企业进行文化适应做出指导。

摘要:揭示了精益文化的构建对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意义,提出了精益文化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精益文化体系中的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和基本假定层面,通过案例的方式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层面所包含子因素的含义,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精益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精益管理,精益文化,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基本假定层面

参考文献

[1]齐二石.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2):133-136.

[2]梁秋鸿.精益生产组织文化研究.物流技术,2009,28,(2):7-10.

[3]詹姆斯.沃麦克,琼斯.精益思想(修订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2):129-134.

注重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篇8

一、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而为其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中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其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 动脑思维,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爱学习, 会学习的人。

(三)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在当今社会, 我们已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世纪的警钟已敲响, 它告诉我们,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学会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 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 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即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并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伟大的朋友》和请老红军、老干部来校进行传统教育报告会, 教育学生继承老一辈革命的光荣传统等、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朴素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形式的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既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 教书育人中。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语文教材中《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日记》等等在教学中渗透英雄事迹、受英雄思想教育。只要我们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 管理育人中。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 活动育人中。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德育于“环境”, 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即以学法定教法, 从而做到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还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文化教育体系 篇9

一、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内容

近年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 仍与城市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而“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 为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速度提供了新的载体。“文化共享”工程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涵盖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最新政策法规、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文化教育信息、科普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等, 这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文化信息资源, 不但改善了农村文化内容不足、形式单一的现状, 而且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等实际性问题。

(二) 有利于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均是经过了数字化加工整理, 具备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进行传播的优势, 有利于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手段, 使广大农民群众可以及时地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程度的不同, 针对性地选择资源传输方式。如, 针对网络不发达的地区, 可选用卫星传送文化信息资源;针对具备网络条件的地区, 可选用互联网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针对通信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 可利用移动存储、光盘存储的方式开展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三) 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受地区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呈现出不平等的现状。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县乡, 甚至都未建设起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 而且受经济生活条件的限制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几乎为零。“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改善农村地区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不平等的现状, 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也能享受文化服务的权益, 促进城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想要进一步加快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 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管理考核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以量化的指标加强对信息服务站的管理。在具体考核过程中, 应当将信息搜集、上传、发布数量以及干部和农户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其次, 建立并不断完善能够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信息服务站的运行管理上。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与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强化对信息服务站的管理, 定期委派专人对站内主要设备和线路进行维护检修, 以此来确保“文化共享”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使其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才能使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依托于“文化共享”工程。

(二)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强化农村文化资源建设

在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过程中, 农村文化资源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具体包括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几个方面。就文化共享工程而言, 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为此, 在资源的建设上必须要贴近农民生活和实际情况, 并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及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化信息作为资源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以此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此外, 应当充分发挥出各地区乡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积极性, 并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 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 从而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获得相互补充和促进。同时, 应当在确保信息质量的基础上, 不断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速度, 这样有助于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

(三)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创新农村文化服务模式

在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过程中, 应当对服务进行不断创新,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导入信息资源网络, 如全国资源信息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数字电视网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 让共享工程各个基层站点的读者能够借助网络查找和阅读海量信息;其二, 以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作为导向, 积极推进网站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利用, 并充分协调好农、文、卫等部门的关系, 确保共享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能够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其三, 应不断探索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模式, 尝试建立与之相关的流动图书馆, 借此来促进基层图书馆向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转型;其四, 加大村校共建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 可以将各地乡镇内的中小学作为主阵地, 并以电教设备及师资作为支撑, 建立起一个基层共享的服务基站, 以此来实现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合作建设。同时可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 借助远程教育设备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和知识培训,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村校共建活动的开展, 而且还能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 进而将共享工程延伸到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有效途径。

(四)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 应当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不断强化文化队伍建设。首先, 应当加强技术骨干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并针对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 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并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自有与聘用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起一支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过硬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同时, 可以利用网络互动、集中授课、光盘教学以及卫星广播等手段, 对基层文化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借此来使各个基层和服务站点都能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此外, 还应发挥出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站等文化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为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其次, 可从大学生村官、小学校中选出一批年轻有为、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 将它们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当中, 给农村文化工作注入新鲜的血热, 这样有助于促进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

从音乐看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潘新文 (江苏省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乐记》) 本文从音乐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研究目前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文章具体阐述了音乐的发展历程, 音乐在文化馆中的地位, 作用以及对文化馆发展的影响。音乐作为文化馆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从音乐中见微知著, 明确馆的发展方向, 让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 也让文化馆在正确的发展方向前提下不断改进。

关键词:音乐;音乐文化;文化馆;发展方向

引言: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 音乐一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 传世至今, 从未间断, 因此, 我们更应该一脉相承。目前, 音乐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冲击, 外来与本土的碰撞, 充分利用文化馆这一有利资源, 可以实现对音乐以及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中, 剔除糟粕, 在发展中, 取其精华。文化馆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文化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经之路。

一、传通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也乐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曾经出现了音乐许多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如中国的礼乐文明就与音乐有很大的关系, 在先秦孔子整理的典籍中就包括“乐”,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隋、唐时期音乐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元代, 出现了民乐器三弦。明清时期说唱音乐更是异彩纷呈, 如南方的弹词, 北方的鼓词, 这一时期, 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 河北吹歌, 江南丝竹, 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

同时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人才, 如师旷、孔子、俞伯牙、蔡文姬、嵇康、白居易、柳永等, 而近现代的音乐家少之又少, 仅出现弘一法师李叔同、萧有梅、赵元任, 吴梦非等音乐大家。新中国成立以后, 也有所发展但速度比较慢。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由于今天流行音乐与网络音乐的广泛传播, 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馆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成了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外来音乐也不全是坏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外来音乐也开始传入, 梁启超说:“清季承学之士, 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外来音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有些人排斥外来音乐, 认为还是本土的好, 但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这样一种音乐, 如钢琴, 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今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有的让人要全盘接受外来音乐, 但其中的靡靡之音应该去除, 保持音乐文化纯净的土壤。音乐没有国界, 外来音乐也不全是坏事, 正是外来音乐的到来, 与本土音乐的不断融合, 使得音乐道路才越走越长。文化馆要起积极引导作用, 不崇洋媚外, 不历史虚无主义。

三、音乐与文化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音乐在众多艺术中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远。在物质生物富裕的今天, 精神生活成了人们的孜孜追求, 音乐不仅提高了人们审美水平, 陶冶情操, 调节情绪, 使内心平和,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音乐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 更离不开文化馆这根支柱了。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机构, 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也是是公共文化组织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馆发展艺术的同时也会带动音乐的发展, 文化馆举办的每一次活动对音乐都是一个契机, 要抓住机遇, 在文化馆把音乐传播, 使文化馆成为艺术成长的摇篮。二者相辅相成, 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四、以小见大, 明确发展方向

文化馆建设总体上始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发展方向, 把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虽然以小见大, 但不可一叶障目, 阻碍了文化馆的前进方向。

1.音乐要创新, 改革少不了。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文化馆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 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但创新不要一味过于追求新, 而忘了继承。要继承出新, 首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次, 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把网络传播化弊为利, 利用不同的媒体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 也要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如舞蹈, 书法, 绘画等。

2.音乐要交流,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坚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本土音乐在受到外来文化的碰撞时, 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文化馆的艺术发展要长期坚持着一战略, 在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取己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也要把本民族优秀艺术推向世界, 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艺术, 使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3.音乐不落伍, 与时俱进

音乐发展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在文化市场多此层次, 多元化的今天,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现代音乐, 为不同的人所喜爱。正因如此, 艺术的创作要根植于广大人名群众, 创作不同类型, 不同风格的文化作品, 要鼓励百家齐放, 百家争鸣, 这也是艺术馆发展的立足点。

4.音乐不消失, 保护才是硬道理

许多音乐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组织, 如昆曲, 京剧更是国粹, 这就需要文化馆的保护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文化馆应坚持传承为重点, 深入挖掘, 艺术不仅以音乐的形式存在, 也要把其他的艺术形式列入保护的对象, 有效展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通过对音乐发展问题的总结明确文化馆坚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作为这样的一个平台, 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前进的道路是光明的但又是曲折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与挑战的考验, 但同时责任与使命激励着我们, 正确看清当前的文化发展形势, 给予正确分析, 满怀信心迎接挑战, 抓住发展机遇, 把音乐, 音乐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

潘新文, 江苏省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研究馆员) 。

参考文献

[1]郑建萍.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基层点运行机制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7) .

[2]徐欣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项目运作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8 (2) .

[3]杨清华.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9 (3) .

[4]宋凤梅.试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文化共享工程的意义[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 (4) .

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 篇10

文化馆体系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由国家政府所举办的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方向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在公共文化体系中体现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公众行使文化权利的主要体系。因其是国有性质的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它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具有全民性、主导性、公益性、服务性、平等性、多样性等多种特征,其对公共事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等等方面。

公益事业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保障,它能使大众享有文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侧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目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偏向于多元化,而文化馆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就是指挥民众进行文化活动,充分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为民众公共文化而服务,进而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目前文化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在文化馆体系的发展上我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求在文化服务体制上能够做到新变革,使得其运作的方式得以创新。在对文化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要注意从整体来看,将文化馆体系建立成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同时,政府方面应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等,力争在公共文化管理方面取得新成绩。目前的文化馆体系较为陈旧,因此,改革就被放到了台面上来,改革是能够保障文化馆体系正常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建立文化馆体系时政府可以采取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政策。适当的让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体系的建设上来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方面,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会更加注意公众的实际需要,因此,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体系的建设中来是有利于文化馆体系的建设的。通过社会方面的参与支持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招商引资,其被赞助的可能性也被大大放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政府主持的、非盈利性的、传播大众文化的以及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所以机构的总称,它的涵盖范围很广,其目的是要满足大众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目前,我国的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要能够与时俱进,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稳定的发展下去。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而面对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老旧的文化馆在其面前相形见拙,其网络条件还有数字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对于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比较明显,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馆的管理者的发展艺术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片面的认为文化仅仅是一个跳梁小丑,与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完全不相关,只要有相关的技能就行,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来说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到底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机会而毫不在意;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方面的经费长期不足,着也间接的导致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以此,我们要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时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设施的群众文化专业功能

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性指标有建筑面积、利用率和数量等等,这些硬性指标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

2.1 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将社会文化服务大大加强,因此需要对文化馆体系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大力建设,使之形成一个以文化活动为主体的平台。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体制的改革,让文化馆体系能够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2.2 确保文化设施的公益性

想要将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层面,就要将社会的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同发展,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活动的顺利实施,公共文化活动用房面积要能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2.3 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建设需要进行整合,使其尽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能够在现在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功能,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升级。政府方面还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这方面的行为,使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文化设施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评估体系,促进事业发展

3.1 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政策

文化项目建设的法制保障还不健全,因此需要落实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收入主要来自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无偿的服务等。文化馆体系想要能够顺利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只有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够基本确保社会的投入与付出服务的基本平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能够稳定发展下去。文化馆体系的法制化不仅仅是对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应该是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使公民能够获得确实的文化服务。

3.2 完善评估体系,加强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活动首先要注意的是社会效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是其最大的成果。而对于这方面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随着工艺化事业的发展,相关的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而完善,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文化评估体系,并以此来反映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情况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点。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将一贯以实践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据可寻,在今后的发展上更加规范。

二是要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将文化设施的以多建为重点转向建设、管理、使用三个方面共同抓的局面。要抓好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力度,着重于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三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将从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共同互动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强为公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使得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

四是要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活力,将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的服务转变为数字型、科技型的服务。大力支持文化传播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让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市民享受文化服务更加方面、快捷。

五是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向以政府为主体的局面转变为政府引导民众为主体的形式。一方面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机制稳定下来,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尽快研究出台,强化文化投入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鼓励,让社会广泛的参与到文化惠民的格局中来。

4 在文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创新

4.1 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比例,保证群众免费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优势和专业人才队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大力推动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发展,其中包括宣传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等等,这样能够使他们在进行文化活动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全面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4.2 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是文化馆体系在目前这个竟争激烈的市场保持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化馆体系对于公共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视,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知名度的公共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工文化服务品牌有很多途径,一是可以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向大众推出其文化活动品牌。二是利用政府单位的信誉与其可利用的品牌价值,为人民群众开办具有引导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动。从而在此基础上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

4.3 把握活动发展的生态环境

文化馆体系的发展要建立起一个文化发展的效益观,其中有一些关系需要处理好:一是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二是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文化活动质量提高的关系;三是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这几种关系要能够处理好,不然文化活动的初衷与方向就会朝着其他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建立健全文化馆体系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文化馆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为人们群众服务,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应文.努力构建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形象[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2]曹锦扬,丁春华.文化馆: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力量[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3]杨红.谈谈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义[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4]曹锦扬.认知文化民生力行文化民生——以“文化民生”践行在南通市文化馆的二三事为例[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5]陈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现状与对策[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6]韦小海.浅谈文化馆零门槛开放——贵在充分认识,重在大胆实践[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7]班继胤.文化馆应大力与企业“联姻”共创群众文化与企业双赢新局[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篇11

1.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程增加创业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政府在强化企业和社会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应强化大学生毕业前实习与培训,力促普通教育职业化和健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就业机制。

2.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最后一哩学程”经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稳定率。要为大学生配备职业教练提供一对一的全职培训和就业计划、创业规划等。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导师制、技师研修制度。

3.打造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链。在良性人才培养链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意大赛、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评价、实习、聘用、奖励、激励,加强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意创业能力培养,把实习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4.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推行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发在岗教师的导师培训课程,建立成长导师网络平台。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提升我国“教育—产业—就业—创业”新课程设计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文化教育体系 篇12

一、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苍南县有120万人口的大县, 2011年6月份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把原有36个乡镇合并成10个中心镇和2个少数民族乡, 现在全县有87个社区, 有776个行政村。近年来, 我县始终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 不断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多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1年9月, 现代化、多功能的县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 县文博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县城中心湖文化广场、龙港体育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已动工兴建, 预计明年年底竣工;灵溪、金乡、龙港、矾山和桥墩等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已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灵溪、龙港、金乡、宜山、矾山等5个中心镇图书分馆已建成免费开放, 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县现有32个社区建成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其中五凤、南宋、兴南和石坪等4个社区申报温州市文化示范新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7个, 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62所, 农家书屋333家。这样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和县内外“文化走亲”活动;开展送讲座、送培训、送展览下乡活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建立图书流通点, 每个流通点图书每季互相流通;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丰富电源、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 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以县文化艺术节、“草根微舞台”“广场文艺晚会”“经典红歌演唱会”“新春音乐会”等为载体,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打造“县有品牌、乡镇有特色、社区有特点”的文化品牌, 形成县、乡镇、社区 (村) 多层次文化活动平台, 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推出艺术创作表演新人, 活跃文艺氛围。

二、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同时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调查, 发现有些中心镇、社区和村经济基础好, 基层领导较重视, 交通方便,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常年坚持开展文化活动, 并能积极购买新书, 补充藏书。但有些乡镇、社区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经济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 例如, 浦亭社区文体中心、凤池社区文体中心和凤阳乡文体中心等活动综合楼均被其它单位占用了, 无法开展活动, 严重阻碍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 资金投入不足。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免费开放、免费

服务, 是文化惠民工程, 需要政府资金投入, 保障正常运转。有的中心镇根据上级要求已建成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但由于资金的困难, 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尤其是社区和村的文化服务阵地均很少正常开放, 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

3. 服务水平不高。

发展文化服务, 队伍是保证, 人才是关键。乡镇文化干部专职专用不多, 很多文化干部被借用到其它岗位上工作。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和阵地几乎没有专职干部去管理, 是聘请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 这些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据统计, 社区和村文化管理员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40%, 年龄55周岁以上的占65%, 这样造成管理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已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它作为评价本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积极构建党委、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建立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咨询制度,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及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2. 健全机制, 增加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经费

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保障基层文化建设及免费开放运转经费。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全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培育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等, 同时,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支持、引导和规范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的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事业非营利性领域, 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文化事业。

3. 培养人才, 壮大队伍。文化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文化干部队伍。因此, 当务之急, 要从政策上、机制上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队伍。一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建立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 以形成县区 (文化馆业务干部) 、乡镇 (文化员队伍) 、村级 (文化辅导员队伍) 的文化队伍网络。政府文化部门特别要重视村级文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在业务上进行培训和指导的同时, 每年排出一定资金, 发给一定金额的奖励。二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村以及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 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4. 绩效评估, 确保实效。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

上一篇:老年性腹泻下一篇:网络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