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体系

2024-08-22

社会文化体系(精选12篇)

社会文化体系 篇1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指由政府主导、非营利性质的社会机构参与形成的以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大众文化、提高精神素养、满足民众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具有公益性。这种服务体系包括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践观, 为人民真正提供了方便, 是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构建新农村文化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新农村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的三农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农村生产力落后, 发展缓慢, 农民知识技能有限, 农村条件落后, 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成为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种种因素。生产者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导者, 应全面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和意识, 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在农村中实施政策文化的引导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了农民的素质意识, 增强农民的生产力发展知识, 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动力, 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发展以经济为基础,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先进性发展。要想构建新农村文化, 就得从经济抓起,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服务性质的公益体系日益完善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普及, 农村的文化得以洗礼, 先进文化氛围得以提升, 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想之屋。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农民对精神需求表现更为明显, 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农民日益萌发了想享受健康科学的新生活理念, 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况且, 公共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通过它的实施能反映政策方向和党的执政方针, 它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因此,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不仅满足了农民的心理需求, 也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目前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困难

首先, 落后的农村文化服务资源是阻碍新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不仅如此, 农村的现有文化设施少之又少, 陈旧落后, 难以发挥其文化功效。特别在乡镇和村寨地区, 文化设备简陋甚至缺乏, 教学教学用具落后, 服务设置系统低级, 缺乏群众文化培训等现象较为严重。

区的文化建设, 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发展并完善农村文化建设。

(五)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 建立和组织一部分专业文化骨干, 并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 愿意为

其次, 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且素质不高。在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中, 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块。公共性文化服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系统, 且素质偏低, 年龄较大, 专业知识不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 且没有专业的骨干培训等等原因是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再次, 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发展滞后。农村的有些地方物质生活仍然存在困难,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文化服务体系上原本就苦难重重, 加上投入文化服务经费偏低, 公共服务系统就严重滞后了。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地方的文化落后, 还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

最后, 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合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从体制上来讲, 由于农村乡镇是全国的基层单位, 资金较少, 经济落后, 乡镇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求生存而不谋发展, 对服务体系不重视。从机制上来讲, 乡镇由于落后的人才资源、陈旧的服务设施等因素造成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加大经费投入,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建设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目前的农村服务性质经费投入远远不足, 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投入, 是政策支持, 基层政府重视, 农民共同参与的大工程。只有落实好文化资源流向农村, 基础设施健全先进,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弘扬起来, 受农民受益。

加强服务设施的建设, 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目前,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呈丰富化趋势发展, 而农村的文化生活显得更为难得。只有将经费投入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才能建设完善的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减少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氛围, 丰富农民的生活。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和农民的参与意识。新型的服务设施需要专业的服务型人才进行管理和运用, 健全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和支持。人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培育一支优秀而实干的干部队伍, 置身于新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是新农村文化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此外, 还要提高农村服务人员和村民的意识,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能知识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切实为农民服务,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只有全民达成共识, 将精神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重视其发展, 才能为共同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摘要:自古以来, 三农问题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文化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密不可分, 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 分析了其重要性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颖.新农村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大众文艺, 2011. (06)

[2]张翠英.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我见[J].文化月刊, 2009, (07) .

[3]郭丽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2) .

[4]赵秀英.论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 2009, (11) .

[5]林怡.整合农村资源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 (08) .

社会文化体系 篇2

营造廉洁自律社会环境

——魏 绪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法律、制度、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和道德文化等内容。其中,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征信体系的建立。征信,即“征之以信”,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为的总称。具体的作用是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帮助人们积累信用财富,扩展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提供有效传播信息的平台,缓解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奖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内在机制,引导人们养成守信履约的行为习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说,有无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能否稳健运行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建设征信体系是人民银行的一项新职能。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年底,该数据库分别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的

1经济活动中,开局良好。人民银行基层行应当积极推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加强对征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和增强人民银行管理和建设征信体系、发展征信市场的职能,把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重要工作。二是应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对发展征信事业、创建诚信文化、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认识,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度。三是积极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积极培育国内信用市场,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带进百姓生活,教育社会成员牢固树立诚信守法意识。四是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系统查询、异议处理、统计、纠错等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建立多渠道的数据质量检查制度和快捷的纠错机制,充分挖掘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和监测功能,加大数据库的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力度,以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应用水平。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以“信用”为根本的银行业来说,推动征信系统建设,防止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

企业文化体系“三同时” 篇3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规模建设同时

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手段,企业文化同质化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不顾企业实际,不考虑企业规模,完全是照搬照抄所谓西方和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果是企业现实与企业文化两层皮,政工部门在落实的过程中更是大多把一锅好米做成了夹生饭。几年前国内某小有名气的家电企业就完全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而是通过外脑将某国外大型集团的企业文化中的文字内容稍加改动变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大力推广、学习,整个内容流离于企业之外,没有附着点,没有结合点,相关内容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关联不大,企业文化成了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的孤魂野鬼,成了一种口号文化。其不再起到应起的作用,而是以一种负能量的姿态存在,成了众多同行与员工茶余饭后谈论的坊间传说。企业文化在该企业降低了市场信用的同时,也损失了原本比较有优势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文化要与企业规模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卖给谁?卖的是什么?企业文化不但要卖给自己的员工,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商品与员工卖给客户,客户通过你企业的一颦一蹙,一举一动,去对你企业的商品进行间接评价。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企业非要和本土客户讲外语,用英文名字,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得来的不一定就是合作,有的可能是怀疑。某企业是一家中型规模的制造企业,以前的企业文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果是自己都“乐”不起来,更别提天下了,只剩下“忧”了,企业死气沉沉,一潭死水,没有朝气,管理层每天面对着库存唉声叹气。经过咨询与学习,该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大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规模与实际,企业文化的诉求不再高大上,而是处处与企业规模相结合,经过半年时间努力,一股正风气弥漫并迅速传播开来,很多客户不是被企业的宣传吸引,而是被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吸引,现在的管理层看着空空的仓库又开始了新的构思。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战略规划同时

任何企业做事都是有一定需求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每个企业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愿景,决策层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也是以此为重要参考依据的。然而,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作为软生产力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同战略规划同步进行,企业也许在一定的时間内在市场份额上会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但缺少了企业文化动力引擎的驱动,总是会影响加速度的。某企业老总雷厉风行,行事果断,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快速的执行力,但总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的,有也行,没有也可,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认为只要有了资金就有了企业的一切,有了市场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在市场高峰期时一路顺水顺风,但是在遭遇市场低谷时,问题却突显出来,竞争对手凭借着相似的商品质量和服务一路攻城拔寨,众多采购商选择了压低采购量,甚至有的直接和竞争对手对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市场损失惨重。殊不知目前的市场竞争是一场综合性的实力竞争,在市场竞争的课堂上“偏科”就等于为竞争对手留下了软肋,留下了战胜你的机会。

企业文化是多年经营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起来符号,是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留下了烙印,客户对他从事的每一件事都会想到他以前做过的事,一些小企业只是为了捞取第一桶金,那么他们的手段就不会考虑太多,只要达到目的就是好的,因为这种结果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山东某钢铁企业一直以服务客户为宗旨苦练内功,在选择客户时也充分考虑了客户的企业文化与自己企业文化的差异,认真研究客户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立起企业间的情感对接,通过客户服务建立起商品对接,通过资源共享建立起管理对接,两个企业结成了产业链中的“亲家”,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战略联盟,在面临市场危机时相互扶持,共同应对,这对姐妹花很快成长成为一对行业内的新秀。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基础投入同时

任何的企业文化都面临着一个投入的问题,一分钱做一分事,真正能够四两拨千斤也需要借助企业的其他资源。目前企业文化的同质化很大程度上是大家的投入都相差不多,并且一直都想在最少的投入下取得最大的回报。对于企业的基础投入很多企业都是一掷千金,企业文化一直是“老少边穷”地区,只是做几个标识牌匾或者印一批理念手册,在企业文化活动方面压缩一切需要花费的活动,更多的时候只是走一下形式,这就导致了企业文化处于一个极度尴尬的地位,毕竟没有经济基础,腰杆子也硬不起来。殊不知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核企业软实力的方式之一,如果能有多一点的投入就会有一个惊人的蜕变,让你的企业文化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一流企业做文化,海尓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企业文化是海尓的核心竞争力”,山姆沃尓顿对于沃尓玛的企业文化也说过“沃尓玛的企业文化是所在战略得以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尓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的企业员工佩戴的工牌、穿的工装、企业的一些文化活动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但是企业文化如果只局限于这些那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真正的企业文化需要的是结合企业的需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去,并以最大的驱动激活这个经济体中所有因子的积极性,调动一切潜在的、未知的、尚未挖掘的积极因素,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真正彰显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真正享受到企业文化的“红利”。

社会文化体系 篇4

一、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内容

近年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 仍与城市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而“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 为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速度提供了新的载体。“文化共享”工程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涵盖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最新政策法规、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文化教育信息、科普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等, 这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文化信息资源, 不但改善了农村文化内容不足、形式单一的现状, 而且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等实际性问题。

(二) 有利于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均是经过了数字化加工整理, 具备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进行传播的优势, 有利于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手段, 使广大农民群众可以及时地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程度的不同, 针对性地选择资源传输方式。如, 针对网络不发达的地区, 可选用卫星传送文化信息资源;针对具备网络条件的地区, 可选用互联网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针对通信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 可利用移动存储、光盘存储的方式开展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三) 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受地区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呈现出不平等的现状。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县乡, 甚至都未建设起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 而且受经济生活条件的限制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几乎为零。“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改善农村地区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不平等的现状, 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也能享受文化服务的权益, 促进城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想要进一步加快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 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管理考核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以量化的指标加强对信息服务站的管理。在具体考核过程中, 应当将信息搜集、上传、发布数量以及干部和农户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其次, 建立并不断完善能够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信息服务站的运行管理上。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与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强化对信息服务站的管理, 定期委派专人对站内主要设备和线路进行维护检修, 以此来确保“文化共享”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使其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才能使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依托于“文化共享”工程。

(二)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强化农村文化资源建设

在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过程中, 农村文化资源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具体包括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几个方面。就文化共享工程而言, 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为此, 在资源的建设上必须要贴近农民生活和实际情况, 并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及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化信息作为资源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以此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此外, 应当充分发挥出各地区乡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积极性, 并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 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 从而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获得相互补充和促进。同时, 应当在确保信息质量的基础上, 不断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速度, 这样有助于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

(三)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创新农村文化服务模式

在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的过程中, 应当对服务进行不断创新,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导入信息资源网络, 如全国资源信息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数字电视网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 让共享工程各个基层站点的读者能够借助网络查找和阅读海量信息;其二, 以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作为导向, 积极推进网站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利用, 并充分协调好农、文、卫等部门的关系, 确保共享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能够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其三, 应不断探索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模式, 尝试建立与之相关的流动图书馆, 借此来促进基层图书馆向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转型;其四, 加大村校共建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 可以将各地乡镇内的中小学作为主阵地, 并以电教设备及师资作为支撑, 建立起一个基层共享的服务基站, 以此来实现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合作建设。同时可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 借助远程教育设备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和知识培训,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村校共建活动的开展, 而且还能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 进而将共享工程延伸到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有效途径。

(四)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 应当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不断强化文化队伍建设。首先, 应当加强技术骨干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并针对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 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并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自有与聘用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起一支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过硬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同时, 可以利用网络互动、集中授课、光盘教学以及卫星广播等手段, 对基层文化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借此来使各个基层和服务站点都能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此外, 还应发挥出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站等文化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为推动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其次, 可从大学生村官、小学校中选出一批年轻有为、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 将它们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当中, 给农村文化工作注入新鲜的血热, 这样有助于促进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

从音乐看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潘新文 (江苏省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乐记》) 本文从音乐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研究目前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文章具体阐述了音乐的发展历程, 音乐在文化馆中的地位, 作用以及对文化馆发展的影响。音乐作为文化馆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从音乐中见微知著, 明确馆的发展方向, 让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 也让文化馆在正确的发展方向前提下不断改进。

关键词:音乐;音乐文化;文化馆;发展方向

引言: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 音乐一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 传世至今, 从未间断, 因此, 我们更应该一脉相承。目前, 音乐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冲击, 外来与本土的碰撞, 充分利用文化馆这一有利资源, 可以实现对音乐以及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中, 剔除糟粕, 在发展中, 取其精华。文化馆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文化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经之路。

一、传通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也乐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曾经出现了音乐许多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如中国的礼乐文明就与音乐有很大的关系, 在先秦孔子整理的典籍中就包括“乐”,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隋、唐时期音乐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元代, 出现了民乐器三弦。明清时期说唱音乐更是异彩纷呈, 如南方的弹词, 北方的鼓词, 这一时期, 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 河北吹歌, 江南丝竹, 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

同时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人才, 如师旷、孔子、俞伯牙、蔡文姬、嵇康、白居易、柳永等, 而近现代的音乐家少之又少, 仅出现弘一法师李叔同、萧有梅、赵元任, 吴梦非等音乐大家。新中国成立以后, 也有所发展但速度比较慢。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由于今天流行音乐与网络音乐的广泛传播, 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馆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成了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外来音乐也不全是坏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外来音乐也开始传入, 梁启超说:“清季承学之士, 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外来音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有些人排斥外来音乐, 认为还是本土的好, 但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这样一种音乐, 如钢琴, 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今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有的让人要全盘接受外来音乐, 但其中的靡靡之音应该去除, 保持音乐文化纯净的土壤。音乐没有国界, 外来音乐也不全是坏事, 正是外来音乐的到来, 与本土音乐的不断融合, 使得音乐道路才越走越长。文化馆要起积极引导作用, 不崇洋媚外, 不历史虚无主义。

三、音乐与文化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音乐在众多艺术中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远。在物质生物富裕的今天, 精神生活成了人们的孜孜追求, 音乐不仅提高了人们审美水平, 陶冶情操, 调节情绪, 使内心平和,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音乐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 更离不开文化馆这根支柱了。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机构, 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也是是公共文化组织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馆发展艺术的同时也会带动音乐的发展, 文化馆举办的每一次活动对音乐都是一个契机, 要抓住机遇, 在文化馆把音乐传播, 使文化馆成为艺术成长的摇篮。二者相辅相成, 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四、以小见大, 明确发展方向

文化馆建设总体上始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发展方向, 把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虽然以小见大, 但不可一叶障目, 阻碍了文化馆的前进方向。

1.音乐要创新, 改革少不了。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文化馆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 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但创新不要一味过于追求新, 而忘了继承。要继承出新, 首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次, 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把网络传播化弊为利, 利用不同的媒体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 也要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如舞蹈, 书法, 绘画等。

2.音乐要交流,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坚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本土音乐在受到外来文化的碰撞时, 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文化馆的艺术发展要长期坚持着一战略, 在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取己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也要把本民族优秀艺术推向世界, 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艺术, 使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3.音乐不落伍, 与时俱进

音乐发展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在文化市场多此层次, 多元化的今天,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现代音乐, 为不同的人所喜爱。正因如此, 艺术的创作要根植于广大人名群众, 创作不同类型, 不同风格的文化作品, 要鼓励百家齐放, 百家争鸣, 这也是艺术馆发展的立足点。

4.音乐不消失, 保护才是硬道理

许多音乐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组织, 如昆曲, 京剧更是国粹, 这就需要文化馆的保护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文化馆应坚持传承为重点, 深入挖掘, 艺术不仅以音乐的形式存在, 也要把其他的艺术形式列入保护的对象, 有效展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通过对音乐发展问题的总结明确文化馆坚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作为这样的一个平台, 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前进的道路是光明的但又是曲折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与挑战的考验, 但同时责任与使命激励着我们, 正确看清当前的文化发展形势, 给予正确分析, 满怀信心迎接挑战, 抓住发展机遇, 把音乐, 音乐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

潘新文, 江苏省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研究馆员) 。

参考文献

[1]郑建萍.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基层点运行机制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7) .

[2]徐欣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项目运作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8 (2) .

[3]杨清华.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9 (3) .

[4]宋凤梅.试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文化共享工程的意义[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 (4)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5

根据京山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我镇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与应用,协助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制度为保障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建立起守信激励制度与机制,让信用变得有价值,从而为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建成全镇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信用信息库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开承诺制度。

(三)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行业、部门和镇广泛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对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联奖联惩,强化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与制约。

(四)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经营规范、认知度高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形成群众投诉举报收集工作机制。以信用服务机构为监管重点,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运作。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构建权利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守法守信、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加强诚信宣传,褒扬诚实守信,揭露作假失信行为。注重文化引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京山精神。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协调配合,2 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领导。成立了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部署和指导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安排,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统筹协调小组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对应部门职能,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征信建设和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的督促工作,建立起考核机制。

三、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组

长: 江诗文(武装部长)副 组 长: 张光文(经发办主任)

成员: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综治办、宣传办、组织人事办、经贸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计生办、派出所、财政所、人力资源中心、建设分局、工商所、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站、广电站等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项工作的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由江诗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 3 室工作人员从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各抽调一名,作为专职工作人员。

(二)成立工作任务专责小组。

根据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小组下设5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本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推进相关工作。

1、综合规划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经发办、镇财政所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编制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在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创新的政策建议。

2、信用法制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研究起草《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性文件,组织修订和起草规范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公开和应用等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政府部门征信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征信考核和奖惩机制。组织起草石龙镇信用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

3、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有关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各自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档案,并及时向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和更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探索实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社会 4 组织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

4、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牵头配合市电子政务办推广应用征信系统。利用现有党政外网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查询平台。整合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维护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等系统安全。

5、政务诚信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纪检监察办、镇组织人事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证物诚信建设。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部门实施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推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评估及预警、存量债务化解、将政府性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工作。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失信案例统计调查制度,对政府失信行为以及高发地区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警示惩戒制度。

2015年工作要点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廉洁高效。要结合我县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全镇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要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要结合全镇远程教育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石龙”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镇今年改善投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孙伟: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篇6

全国两会上,山东省代表团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孙伟教授就老年人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中医立法、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两项被大会列为重点建议。

今年两会孙伟更加关注的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在老龄化、老年人保障的问题上,孙伟建议,一是迅速培养护理师队伍:在努力增加养老院数量的同时,以社会多方参与、政府主导的方式,开办“养老护理师”培训机构,通过对学员进行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多学科基础实用技术的系统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能活跃在农村、城镇、社区的家庭护理师,力争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但应是人员固定的家庭养老护理模式;

二是积极完善城市、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完善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方负担,个人自我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障制度,政府设立养老金管理和经营机构,保证养老金及时收缴、及时发放,做到专款专用;

三是努力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为不但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而且强化老年人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福利机构,保障老年人的“老有所养”,福利机构的建立方式、实现方式以及其内涵要丰富和发展,使福利机构不仅仅是养老之所,更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之所。

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推崇的伦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加强青少年的尊老、敬老、爱老的道德教育,让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更加发扬光大,激励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根本出路;创建农村区域性老年社团组织,是丰富日益增多的老年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孙伟还提出增加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设立公益彩票惠老彩种。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建立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她补充说,在现有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中应增发惠老彩种或专门设立惠老彩票;无论增设惠老彩票还是增发惠老彩种,销售收入全额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发展公益金拨付全国及各省(市、区)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使用;老龄事业发展公益金应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老年公益事业。

孙伟还对比了农村与城市老人的特点,农村老人生存能力强,但不富裕,看病就医困难,青壮年外出务农,形成庞大的老龄空巢群体;而城市老人锻炼身体机会少,身体素质、生存能力较差,生存环境单调、孤独。多年来,作为医生,孙伟不但专注于本职并且热心于公益,每周都要到农村去做义诊,为广大基层提供免费或少量费用的就诊服务。2005年,孙伟被授为“爱心大使”,事迹在基层口碑相传。她的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被授予“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她的格言是:潜下去为大家办事,到农村、到社区、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看到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孙伟带头捐款、成立工作站,为农村提供优质、全科的医疗服务。

在人才培养上孙伟认为,优生优育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培养才是成才的最基础的工作。人才培养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分流。目前,国内的本科生、硕士生很多,但是毕业即失业现象很平常。技校很少有孩子选择,但是往往社会最短缺的却是一身技艺的孩子。她感叹道,国家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社会文化体系 篇7

通常,人们认为信用属于道德范畴。信用的实质是信任,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经济范畴。我国当前突显的社会信用危机是道德沦丧和市场经济缺陷的恶果。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法规来实现的。从精神观念讲,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这;在经济意义上,信用是市场中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本文以理性选择为逻辑起点,从微观角度进一步阐释信用的内生机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危机做出解释。

1 理性选择与非对称信息

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Myerson,1999)[1],理性选择是假定经济主体的所有经济行为都是有效用倾向的,描述主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谋求自身目标函数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的决策选择行为。效用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质产品中获得物质效用,另一类是为满足人们的尊重、赞美、荣誉的需要,从“自我完善”产品中获得“标签”效用(Khalil,1990,1997)[2,3]。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限定主体可选择行为集,直接影响主体选择行为。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看,主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受信息集、博弈规则(参与人、行动、结果)、战略空间、预期得益等多种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约束,约束条件变化必然影响到主体理性选择行为。当经济主体理性选择面对的是另一个理性主体,他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他的理性选择也是对方的理性选择函数;主体之间理性选择相互作用,使主体实际选择结果与期望的最大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但仍是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因而主体的理性选择是在存在着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选择问题。理性选择有如下的特征:理性选择是一种双向选择;理性选择是一种折衷选择;理性选择是信息约束下的选择;理性选择是一种动态选择。

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信息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呈现非均质分布。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使信息非对称性更严重,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和特征。信息非对称性导致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是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根源之一,使内生交易费用增加,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

信息非对称性,形成了交易中的交易主体出现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因而双方地位并不平等。信息优势方由于拥有对方所不拥有的信息,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其理性选择将是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对方的得益;而信息劣势方由于顾虑信息非对称性可能引发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存在得益损失的可能性,行为趋于谨慎,他的理性选择是不信任对方,从而不参与交易活动,结果是即使对交易双方明显有利的交易行为也较难发生。

2 信用内生机制

我们用委托-代理人模型来说明交易双方策略和博弈结局。假定交易为信息优势方(代理人)与信息劣势方(委托人),他们的策略分别有诚实、欺骗与交易(信任)、不交易(不信任),得益矩阵如下:

由双方博弈矩阵可知:若信息劣势方选择交易(信任)策略情况下,当信息优势方理性选择是欺骗时可得到15单位收益,而对信息劣势方造成5单位损失。对于信息劣势方而言,知道信息优势方会(或可能会)选择欺骗行为,就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为避免损失,他的理性选择将是不交易(不信任);那么双方理性选择的纳什均衡结果是:信息劣势方选择不交易(不信任),信息优势方选择欺骗,双方得益均为0。而若双方选择以信用为基础的合作行为,可各得5个单位收益,显然基于信用的合作行为应是符合双方利益的理性选择。为什么对双方有利的理性选择无法实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优势方基于信息优势地位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性,导致信息劣势方不信任感。缺乏信用基础,使双方合作困难,结果是信息优势方找不到交易对手;或者为达成交易必须付出额外交易成本,增加内生性交易费用;这两种结果最终会导致市场萎缩、稀薄、乃至消失,既不利于双方利益,又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如果将信用机制加入上述模型,信息优势方与信息劣势方建立了信用关系,双方理性选择行为变为合作,则各得5单位收益,双方效用增加,实现了集体帕累托改进。那么这种信用机制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双方如何取得相互信任,建立信用关系?双方如何确定对方会采取基于信用的合作行为?由上述博弈模型,假定每次博弈时双方都预期会有下一次交易机会,且博弈结构相同,那么在给定信息劣势方选择交易(信任)策略情况下,对信息优势方而言,若选择欺骗,得到本期收益15个单位,但以后交易不能维持,收益为0,总收益只有15个单位;选择诚实,可得到本期收益5个单位,又由于双方交易可以维持,过程重复进行,每次诚实都可得到收益5个单位,结果是总收益远远大于15个单位。可见,为了追求长期效用最大化,信息优势方有动机选择诚实合作,建立信用关系,信息劣势方也会主动采取触发策略,基于信用的合作得以实现,形成动态博弈树,见图1。

这就是说,重复博弈使双方达到触发策略均衡,创造信用机制,其核心是交易主体为了诚实合作的长期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利益诱惑。从这一角度看,信用成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结果。当然,信用关系建立和维持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承诺和行动证明自己的信用),即信用成本。当预期未来长期收益大于支付的信用成本时,人们就有动机建立和维持信用关系。信用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累积功能,也就是说随着交易次数增加,信用关系会越来越稳定,双方信任度越来越高,交易更容易达成,交易成本会迅速减少。稳定的信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交易主体的无形资产,并且不断增值,具有报酬递增性质;另外,信用关系具有可移植性,与某个主体建立的信用关系可以“移植”到另一主体,使交易范围扩大,收益增加。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有动机去建立、维持和发展信用关系;信用这种人们基于经济范畴的理性选择,也将升华为道德范畴的自觉行为,整个社会成为信用社会(从道德层面讲)。

当信用成为道德规范,被人们自觉遵守时,经济活动效率会大大提高,信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诺斯,1981)[4]。因此,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经济活动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如果离开了这些习惯和道德,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用(张维迎,2002)[5,6]。信用机制虽未改变信息非对称的客观现实,但降低了交易费用,使交易容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信用机制内生于市场交易,是市场的自我挽救。而信用的产生、强化和发展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完善的产权制度是信用机制的前提。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主体无法也无须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无法获取信用合作长期利益;产权制度不稳定,人们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市场秩序;产权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人们没有动机维持长期信用关系。所以,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产权制度,交易主体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并获得相应收益,人们才会理性选择去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因而,信用问题的实质是产权问题(张维迎,2002)[7]。

(2)市场经济是信用机制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深化、交易规模扩大及交易水平提高,人们才有机会参与重复博弈,于是理性选择自发建立信用关系。信用机制内生于市场交易,并随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一般来说,信用发达程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而市场不发达与信用机制缺乏相伴生。因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必定缺乏社会信用关系,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必定是信用缺乏的社会。另外,市场的竞争机制也有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可以容易地选择交易对方,信用缺乏的主体会很容易被信用良好的主体所替代,这种市场的惩罚外力,迫使交易主体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反之,在垄断市场信用机制缺乏是必然现象[8]。

(3)有效的惩罚机制是维护信用机制的手段。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惩罚功能,信用缺失主体将面临以下惩罚:(1)交易对手将交易转向另一个主体;(2)为了实现交易必须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3)一旦失信成为公开信息,潜在交易对手会不与其交易,使其丧失参与交易的机会;(4)信用关系一旦被破坏,很难重新建立,失信主体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4)信息公开、信息流动是信用机制的保障。信息公开、信息透明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相对降低了信息优势方的优势地位,并使失信行为能及时被发现,从而减少了其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信息的高效流动使失信主体及其行为成为公共信息,被潜在市场参与人知晓,从而提供了可能的市场惩罚机制[9]。

3 启示

(1)信用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属于经济范畴,是主体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信用内生于市场经济,是市场的自我挽救,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和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我国当前存在的信用危机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上,许多人对信用理解仍拘泥于道德范畴,希望并力图通过道德教育,“嵌入”信用机制,建立社会信用关系。这种理解忽视了信用的经济范畴,忽视了信用的市场经济内生性。即使通过道德教育,“嵌入”信用机制,建立社会信用关系,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基础,这种信用关系也是极不稳定的;即使通过“嵌入”方式可以进行信用制度安排(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这种制度安排的遵守难以成为人们自觉行为,因而是低效率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这样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最终建立。

(2)产权制度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稳定的产权制度,经济主体成为自由契约、自主交易、自担风险的产权主体,稳定的信用关系才可能成为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产权不清、产权制度不稳定、产权未受法律有效保护环境下,单纯进行信用制度建设,以其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是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法律上保障主体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建立以法人产权关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规范政府行为。

(3)必要的惩罚机制是维持信用的手段。市场惩罚和法律惩罚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我国信用制度建设,不仅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发挥法律威慑力和惩罚力,更要健全市场经济制度,发挥市场自身惩罚功能;因为相比而言,市场自身惩罚功能可能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维持信用的手段。惩罚与激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仅要有一定的惩罚机制,更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去自觉遵守。市场经济不仅有对失信主体的惩罚功能,也有对讲信用主体的激励功能,因为人们更愿意与讲信用的人合作。同样,法律不仅有对失信主体威慑和惩罚功能,也有对讲信用主体的激励功能,因为法律给人们提供正当权利的保护,保证人们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4)信息的结构、数量、传递系统对信用体系具有显著影响。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必须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全国征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信用登记模式来推进信息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并通过信息共享、电子化信息平台、独立的信用中介组织来建立高效信息传递系统。

参考文献

[1]Myerson Roger B.“Nash equilibrium and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7,No.3.(1999):1067-1082.

[2]Khalil E L.“Beyond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A Reconstruction of Adam Smith’s Theory of Human Conduct.”Econ.and Phil.6(1990):255-273.

[3]Khalil E L.“Etzioni Versus Becker:Do Moral Sentiments Differ from Ordinary Tastes-”De Economist145(1997):491-618.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56-60。

[5]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3-13。

[6]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出版社,2002:112-115。

[8]杜金岷、林永亮、朱小明:《社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1(9):56-60。

创建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篇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需要有一套先进的测量工具和评估手段。

《“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提出: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 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

安全文化建设是以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为目标, 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旨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 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 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 提高各类企业及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提高群众自我安全保护的技能。

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的活动, 以促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更加合理, 安全绩效不断提升。

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价值包括:企业领导者激发安全文化热情和注意力, 保障企业长治久安;安全管理者及时找到安全管理的长板和短板,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防患于未然;文化工作者找到安全文化建设突破口,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评价包括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最核心的是建立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设置的原则: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安全生产法》中颁布的政策原则;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现状与目标;来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个一级指标: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文化包括安全理念与意识、安全承诺与态度;安全行为文化包括安全能力与素养, 安全行为导向与规范, 安全行为激励;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信息沟通与交流, 安全培训与学习, 安全事务参与和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实施、安全文化评价与推进、安全环境文化建设。每个一级指标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细分, 比如安全承诺与态度, 要有安全志愿与发展前景, 要有安全使命和任务, 还要有安全发展目标、安全价值观、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安全承诺、员工的安全承诺与态度, 等等。

测评表格有三种:一是统计确认型指标测评分级标准, 安全管理人员根据统计确认型指标测评分级标准, 对测评对象的实际数据进行评分。二是专家评定型, 专家组利用专家评定型指标、专家调查表给各项指标打分, 经过数学处理后得到各项指标的分值。三是抽样问卷型指标员工问卷, 将测试问卷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相关指标分值。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 篇9

第一是银企信用关系恶化, 银行信用循环梗阻, 风险加剧。第二是信用供需脱节, 阻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指新兴的经济主体 (如民营企业) 和新生的金融需求 (如消费信用) , 由于没有合适的信用方式和有力的信用制度支撑, 使银行过剩的金融资源与新兴的有效需求无法有效支接, 形成信用脱节和金融低效。第三是优良企业出现金融转移, 信用需求开始减弱。第四是为支撑信用循环, 国家信用空前回归, 社会信用领域日趋狭窄。第五是信用萎缩导致金融资源游离经济实体, 信用日益畸化, 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信贷资金大量进入以国家政策为支撑的证券市场进行投机。信用恶化直接造成银行经营乃至整个经济、金融的萎缩、高险与低效。客观上, 社会信用与银行业务存在着高度的正向关联, 它们相互依存, 同盛共衰。由于当前信用恶化和减弱, 严重阻碍银行的业务经营。首先恶化了信贷资产, 加剧了经营风险。其次制约了银行的融资手段, 降低了资产盈利能力。信用环境恶化使银行融资方式保守、领域狭窄, 银行大量资金因脱媒而滞留体内, 不但资产收益率极低, 而且直接形成信用、经济的双重萎缩。再次畸化了银行信用行为, 催生出新的金融泡沫。最后束缚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制约了银行创收能力。

2 分析我国社会信用恶化的原因

微观层面看, 信用关系是由授信者、用信者和信用工具 (如借据、合同、存单等各种契约性金融工具) 三大要素组成。主观上信用意识淡漠导致有钱不还, 或客观上信用能力不足造成无钱可还, 都直接造成信用的失效和恶化。造成当前社会信用恶化的主要根源有:

2.1 银企产权的模糊性和主体的同一性, 使银企债权俩务缺乏体制硬约束。

由于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主体的同一性, 银行、国企资产债权债务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存续性”和“抵消性”, 最后总可通过国家政策进行债务清理 (如呆账核销、俩转股、清理三角债等) , 即使形成损失也债有其主。

2.2 地方经济与银行条块利益的分割性,

造成地方政府、企业联合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日益严重。如政府企联手通过改组、转制等各种形式大肆悬空、逃废银行债务, 使银行的债权维护、保全工作层层受阻, 信贷资产大量流失, 银企关系不断恶化。

2.3 银行的授信能力相对带后, 形成大量的经营风险损失。

a.授前决策带后。b.授后监控乏之。c.授中管理存在缺陷。d.授信手段带后。

2.4 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备, 无法满足有效的信用需求。

a.个人信用制度尚为空白。b.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 银行对企业建立了信用评级制度, 但这种制度尚未社会化、系统化, 评估依据的信息水平较大, 缺乏真实性和操作性。c.金融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尚未空白。不利于银行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 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d.缺乏完美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解决用信者信用能力不足, 推动社会信用循环的有效途径。当前, 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极度残缺, 除国家信用 (国债) 、银行信用 (银行承兑汇票、存单、信用证) 、机构信用 (保险) 可作信用担保之外, 只能下条件苛刻的实物担保。

2.5 信用运行缺乏有力的法律及道德环境支持, 是违约失信行为大行其道。

a.信用立法尚为空白。b.信用执法不力。c.信用运行缺乏良好的道德支持。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弱化, 信用运行缺乏有力的道德环境予以支撑和维护。

3 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3.1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使企业主体法人

化、人格化, 通过对经营权责的硬性制约, 形成企业守信经营的内生机制。a.深层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 许多将股份制改造作为上市“圈钱”的主要手段, 企业体制行改而神未改,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不仅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且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b.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进行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率低, 竞争能力弱, 资产质量差, 已从分暴露出国有银行的产权体制缺陷。b.建立企业经营者引用的束制约。为规辟经营者人为造成的企业失信行为,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社会化经营者用登记制度。将企业信用视同经营者个人信用进行捆绑考核登记, 对违约及失信企业的经营者, 在以后个人任职、就业乃至申请信用援助时实行严格制约。

3.2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银行授信能力。

a.优化内部授信制度, 强化授信责任。b.建立科学的信用准入机制, 尽力规辟企业制度、政策和市场风险。c.加强对企业的监控管理, 规辟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d.银行自身要加强信用评级和风险制度。要建立银行信用等级评估制度, 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资信评估机构对银行对银行信用等级进行认定。e.提高授信能力, 按市场需求和主体信用能力进行授信。一方面, 对国家产业政策倡导的投资领域, 要结合本地域经济特点来决策, 避免盲目跟从而引起新的重复投资;另一方面, 对新兴的经济主体和融资领域 (如消费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各种中间业务等) , 要主动适应市场, 积极研究、开发各种有效产品, 满足需求, 开拓新的业务和盈利领域。

3.3 建立个人信用及社会担保制度, 广泛链接信用需求。

首先, 要迅速建立社会化的个人信用制度, 满足消费信用需求.个人信用制度是通过构建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 一信用记录生成个人信用级别, 作为个人在获得社会信用援助的资格证。其次, 要建立社会信用担保体系, 从信用保障的角度你补信用能力及其用意识的缺陷。

目前, 国家对建立社会化的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政策规范和引导, 有些地方也初步尝试试性地建立了一些担保体系的建立以社会化、规模化、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担保体初建时期的启动作用。社会化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将极大地拓展银行的融资范围, 特别是将融资对象扩充到充满活力和前景的民营企业, 有效放大了银行的业务空间和盈利空间, 并实现银行融资重心的市场化转移。

3.4 依法、依政、依德治信, 全方位整治信用环境, 通畅信用梗阻。

首先, 要加大依法置信, 严惩赖债、废债行为。一是加强信用立法, 为信用法治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加强信用执法力度, 极大维护债权人利益。执法不力是失信行为大行其道的症结所在。使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债权利益得到法律保护。其次要依政治信, 全面整肃社会信用秩序。信用重整需要政府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推动。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自律, 规范行政行为;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角色和职能, 将建立健康有序的信用秩序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基础工程, 为整治信用秩序鼓与呼, 以信用工程的发起人和推动者的角色, 积极调聚各领域各部门及一切社会力量, 统一整治手段, 严厉制裁措施, 形成一张整治信用的社会之网, 让失信者无处立足。最后要加强依德治信。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最原始、最广泛的社会规范, 是铸信用自律的根本力量。让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加强信用教育, 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二是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使信用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 重信履信成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恶化的原因, 阐述了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 篇10

近20多年精益生产在国内外的应用帮助很多企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率提升,但也有很多企业在应用精益生产时感觉效果不佳或水土不服。齐二石教授认为[1],我国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工具方法、难以做到持续改善、难以做到全员参与。梁秋鸿认为[2],大多企业看到的精益生产作业多是表象的,潜藏在外显的作业流程下有着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必须通过解读和构建文化才能建议真正的精益企业。

1 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从人出发,通过构建精益文化来影响和激励员工,在精益改善中培养员工并逐渐形成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精益改善等实践活动及精益文化的交互作用,使得企业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逐渐达到精益。美国学者詹姆斯·沃麦克在其著作《精益思想》一书中概括了精益的思想原则,试图从比生产管理更高的层面来描述精益[3]。詹姆斯期待管理者通过熟练地运用这些原则,将企业构建为一个精益的企业。天津科技大学学者孙杰提出全面精益管理(Total Lean Management)的观点[4],即用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步消除不正确的行为,从而逐次地剔除在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任何浪费,并能持之以恒的使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运营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尽善尽美地追求将企业运营中的不准确行为递降为零,从而使企业运营中的任何形式的浪费现象不再发生。

本文构建了精益管理模型,该模型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精益管理的“本”,即精益的驱动源,包括精益改善与精益文化;另一个是精益管理的“末”,即由驱动源所生发出来的成果,包括精益技术体系及精益价值观。“本”与“末”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本”作为驱动源会驱动“末”的形成,而“末”的状态会反作用于“本”,形成对“末”的促进力或抑制力。

精益改善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包括局部问题与系统问题,逐渐形成适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在改善的过程中实现员工的成长。精益文化通过影响员工基本的信念、看待问题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方式促进着精益改善活动以及精益技术体系的形成,同时使得员工在实践中巩固这种文化氛围,形成精益价值观。

2 精益文化体系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学者舍恩对组织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个群体在解决外在适应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到的基本假定。舍恩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基本假定,组织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外显的可见部分[5]。本文参考舍恩的思想,将精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基本假定层面。

2.1 物质层面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了人们在组织中可以直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物。这个层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虽然很容易被观察和发现,但是很难被模仿。精益文化的物质层面是一个精益企业的生产现场和办公现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性质。这种外在的物质表现是精益改善推进的结果,但同时也会促进进一步的改善和影响员工的观念与意识。比如在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工人一般不会随意的堆放物料,因为一旦有人将一车物料随地码放在车间,四周的工作人员都会马上注意到这种不和谐的操作,从而制止这种操作。人趋同的心理会引导人去遵守群体规则,并维持这种规则。这种作用就是精益文化物质层面所带来的。本文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即5S现场管理和消除3个M。

2.2 观念层面

精益文化在观念层面表现为管理层及员工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这个层面一般并不通过外在的物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方式表现出来。在参观一个工厂时,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精益文化的物质层面,对于观念层面的东西需要深入的接触才可以了解。因此,评估一个企业精益实施程度时,不仅仅要看现场的表现,还要看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本文将观念层面的精益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现场主义、用智慧解决问题和团队观念。

2.3 基本假定层面

基本假定是组织文化最深层次的方面,有些学者将之称为“基本价值观”,但舍恩认为用“基本假定”可能更恰当些。因为他认为,价值观通常更开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同意或不同意某种价值观;而假定则更加理所当然,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东西。这也是基本假定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区别,如果一个人进入组织时带有不同于该组织“基本假定”的意识,那么他会被组织员工视作“外星人”。在精益企业中,文化的基本假定层面应当是整个公司员工所共同持有,并能长远继承的信念。并且这个层面的东西并不能够被直接复制,而是需要亲身实践和体验去长期的坚持。本文将精益企业的基本假定层面总结为两个方面:竭尽全力与坚持信念;公司与员工长期共同发展。

3 总结

精益管理模型揭示了精益生产的驱动力由改善和精益文化构成,它们往往是企业在推进精益时易忽略的无形内容。精益文化体系的三个层面由外及内地介绍了企业在推行精益时需要完善的文化内涵,它更加具体地为企业进行文化适应做出指导。

摘要:揭示了精益文化的构建对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意义,提出了精益文化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精益文化体系中的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和基本假定层面,通过案例的方式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层面所包含子因素的含义,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精益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精益管理,精益文化,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基本假定层面

参考文献

[1]齐二石.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2):133-136.

[2]梁秋鸿.精益生产组织文化研究.物流技术,2009,28,(2):7-10.

[3]詹姆斯.沃麦克,琼斯.精益思想(修订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2):129-134.

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研究 篇11

摘 要:为满足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态公园在城市中建设起来。城市生态公园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能够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形成一种生态文化。本文以上海闵行文化公园为例,探讨城市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原则,以期建立起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总结经验。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文化体系;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2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people on the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chang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cological parks have been built up in the city. The urban ecological park serves people, and it can arous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while obtaining mor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form a kind of ecological culture gradually. This paper takes Minhang cultural park,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talk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system of ecological priority, people-oriented, and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for other urban ecological parks.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ark; cultural system; ecological priority; humanism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对休憩活动场所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1]。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身心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要,也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2]。目前我国多数公园过于强调美化,而忽略了其中的内涵文化建设[3]。

城市生态公园是指位于城市的城区或近郊,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园林[4]。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主要利用城市周边山水自然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满足当地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目的[5]。

在求大、求全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公园设计存在着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等问题。城市生态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6]。一方面,它既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主要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它又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憩场所和公共开放空间[7]。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公园,从而服务于人民群众且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上海市闵行文化公园为例,通过区划设计、生态景观构建和人文活动三大方面,对城市生态公园文化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1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文化体系的基本内容

1.1 规划原则

1.1.1 生态优先原则 通过合理的、有节制的、有目的的开发,为城市生态公园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有效支持。并通过承载力和容量的核算,控制进入该地区的人数及其活动,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人们能够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8]。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前期建设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植物选择上以更具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为主,并引进适宜当地生存且有利于美观的非本土植物,保证了生态的前期恢复与后期保护的顺利进行。

1.1.2 因地制宜原则 避免过度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本土动植物,突出地方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态潜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以上海市市花玉兰为主,建立起文化与植物的紧密联系。在景点设置方面,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在适合游人休憩的地方设计景亭与生境廊道,更增添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1.1.3 以人为本原则 公园内部环境设施以行为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为依据,丰富公园内的设施,使功能区多样化以满足游客游览参观的需求。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在此基础上,鼓励市民在城市生态公园游览休憩的过程中,能参与到绿色发展建设中,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环保教育,培养大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从而更好地弘扬生态文化。

1.2 生态文化体系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化是由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三大子系统构成,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着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彼此交叉、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完整的生态文化体系[9]。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生态文化的载体,属微观层面的生态文化,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区域的限制性、资源的特殊性等影响。因此,城市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就是根据生态文化体系的特征要求,坚持生态立园、文化兴园、为民造园、科技建园4个原则,及生态为主、文化相辅、与商务区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构筑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

2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

2.1 区域概况

2.1.1 规划范围 上海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闵行文化公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内,北至航南路,南至漕宝路,西至航中路,邻七宝生态商务区,东接A20外环线100 m林带,规划面积约83.44 hm2。其中绿化面积69.74 hm2、绿化率为83.6%。吴中路横贯公园将公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占地面积65.09 hm2;北区占地面积18.35 hm2 (图1)。

2.1.2 生态条件 基址地形平坦,其中河流环绕,中心处有一小岛,岛上植被丰富。区域位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润多雨,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条件优势使该区域有利于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根据前期对文化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园区内共有维管植物68科107属124种(含种下等级)。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5科6属11种,被子植物58科96属108种,其中木兰纲45科65属74种,百合纲13科31属34种。其中水生植物20科24属27种。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共记录到鸟类45种,隶属于6目25科。不同生境的鸟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2.1.3 人文条件 上海市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对外交流程度高,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上海市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丰富,外来人口占很大比例,多种文化汇集于此。因此有较高的文化吸收能力,也有利于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2.2 设计思路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秉承以生态为主、文化相辅,坚持生态立园、文化兴园、为民造园、科技建园“四个原则”,为周围居民提供娱乐休憩场所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以达到人人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2.3 建设与管理

2.3.1 区划设计 根据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则的基础上,将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活动展示区、乡土风情体验区、商务休闲区、博物馆区、市民文化休闲区。公园设置乡土风情体验区,将乡土文化带进生态文化公园,实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公园整体形成“一轴、两翼”的格局。“一轴”指吴中路入口景观轴,是整个文化公园的核心景观和交通通道,主要包括入口建筑、景观长廊、绿坡广场、大香樟、亲水平台(图2、图3)等;“两翼”指以景观轴为基础,向两侧衍生的东西两翼,其中东侧景观突出生态特征,西侧景观体现时代特色;公园桥梁设计也颇有特色,6座桥梁以花卉为主题,形态各异,分别是迎春桥、望春桥、百花桥、牡丹桥、玉兰桥、蝶影桥。公园内没有大兴土木建设人工景观,而是因地制宜,做到步步为景、移步换景,使人们能够最大化地同自然相接触,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3.2 生态景观 构建与以往“四季有花”的造园理念不同,闵行文化公园通过建设玉兰景观园、秋季观果园、生态湿地园、水森林、芳香植物园等特色景观,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生态湿地园主要选用黄菖蒲、千屈菜、睡莲等;水森林主要选用东方杉、池杉、落羽杉等。在其中以木栈道衔接,并建有亲水平台、茶室、观景长廊、景亭等,方便游人穿行其间、与自然亲密接触。芳香植物园主要选用梅花、桂花等乡土树种。搭配美国薄荷、迷迭香等矮生小灌木。生态观果园主要选用秋季结果的树种:橘树、枣树、柿子、山桐子、火棘、冬青等。在闵行文化公园外环绿带内建设国内首个秋季观果园林景点。

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石[10]。因此在生态构建方面以突出上海公园文化及生态为重点,玉兰科植物作为上海市的市花,园区的玉兰科植物种植就更加重要。玉兰园中大面积种植品种丰富的玉兰,如:红运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等13个品种,并进行玉兰的新品种培育。玉兰作为上海市市花,大面积的种植玉兰不仅能够产生很积极的景观意义,而且将城市的文化寓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地方建设文化与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融合。

2.3.3 人文活动 人类是城市公园功能实现的根本保证,城市生态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免门票费,大大降低了入园门槛,使人们更愿意进入生态公园游玩。在设施健全以保证生态公园的游憩性的同时,公园根据各功能区、景点生态文化的功能和性质,积极组织丰富的生态文化活动。如:“长期免费开放博物馆”、“古树名木认养”、“植树节”、“爱鸟周”等,充分突出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同时,公园内定期开展绿色长跑活动,使大众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生态文化思想。寓教于乐的生态文化活动,使生态保护知识得到普及,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 结 语

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本文从景观建设的角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以期推动构建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但是公园建设内容体系仍不完善,有待补充。首先文化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目前已经有序开展,而其具体内容还有待扩充和制定标准的细分与界定,其内容量与涵盖面也有待补充与扩大。其次,城市公园精神文明建设多样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公园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因而游客数量不多,可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很有限。下一步工作在完善公园设施的同时,会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多样的生态文化相关活动。

城市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是多学科交叉的建设工程,涉及到大量科技工作和内容[11-13]。除了要构建稳定美观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外,也要增加文化内涵,构建人文生态,打造一个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生态文化公园,并通过建立生态文化公园发挥环境教育功能,让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真正将生态的意识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12):51-53.

[2]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 2002,21(3):61-64.

[3]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 (2):32.

[4]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 (2):50-52.

[5]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 (4):56-57.

[6] 以生态和文化为导向的现代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以杭州市市民公园方案设计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14-15.

[7]王启照.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3-6.

[8]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158-159.

[9]卢山,毛玉明,章晶晶,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3):83-86.

[10]李文博,郝文渊,周鹏.西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析[J].北方园艺,2014(6):84-86.

[11]李欣韵.生态与文化并置的“城市绿心”——遵义市三阁公园景观设计札记[J].四川建筑,2008,28(5):35-37.

[12]谢婷婷.关于广州市越秀公园生态完善建设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69-73.

社会文化体系 篇12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上一篇:词语解释下一篇:消失的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