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2024-11-03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共10篇)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然而, 新闻报道失实随着新闻报道的产生而产生, 并伴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 新闻失实现象花样迭出, 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一大“顽症”。

一、新闻失实的概念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 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 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 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 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 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 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 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 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 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 而不是事实, 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 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 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 新闻也是一种信息, 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 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 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 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 所谓新闻失实, 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 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 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 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 因此出现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 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 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 具有虚假成分,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 在主观原因方面, 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 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 需要新闻报道失实, 以期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性新闻失实。

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 其真实性必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传播机构作为政府的喉舌, 必须要为政治服务。当客观事实与政治相冲突时, 新闻媒介或工作者必须对事实进行再加工, 从而导致新闻失实。最为代表的就是我国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成为政治工具, 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着新闻媒介, 造成新闻严重事实。

2、经济性新闻失实。

所谓经济性新闻失实就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造成的新闻失实。自从新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后, 新闻单位必须自负盈亏。为了追求市场卖点, 获得较高利润, 新闻媒介不惜将新闻失实报道, 以迎合受众。随着我国报业不断走向市场化, 片面追求轰动效益和市场卖点的媒介增多, 新闻失实现象更加值得重视。

所谓主观性故意失实, 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完全出于个人原因, 故意造成新闻失实, 以期获得个人利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动机不纯造成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譬如新闻工作者迫于压力或者诱惑写“昧心稿”;譬如新闻工作者为了赚钱或获得轰动效益, 对新闻事件肆意夸大, 添油加醋等等。

2、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问题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作风懒散, 进而导致新闻失实。譬如新闻工作者采访不深入, 数据记录不清, 不全面了解新闻事实, 就敷衍写成新闻报道。

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 也称为非故意性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 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入市作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在客观原因方面, 新闻失实的非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可以分为客观性非故意失实和主观性非故意失实。

客观性非故意性失实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新闻失实情况, 这类新闻失实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事实本身。因为新闻报道强调多层次的真实性, 即现象的真实, 初级本质的真实和二级本质的真实。一个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 按照认识规律, 人们只有对他进行表面现象的报道, 不可能揭示出他的本质, 所以达不到本质真实。而主观性非故意性新闻失实则是由于新闻报道者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对于一个新闻事实, 新闻报道者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 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 不能全面了解新闻失事实, 掌握准确的新闻信息, 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 从而造成新闻失实。但这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 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努力学习, 缩小自身的局限性, 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

总之, 了解新闻报道失实的概念和原因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减少和杜绝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发生, 也有利于受众对新闻工作的监督, 更有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朱文丰.如何更好地防止假新闻的发生[J].暨南大学学报, 2006.9

[3]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 2002 (2) .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2

——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就《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答记者问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就《规定》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问:新闻出版总署近期为何要出台严防虚假新闻的文件?

答:近年来,新闻媒体的虚假新闻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直接查处的新闻违法违规案件中,虚假失实报道案件达到160件,占案件总量的22.9%。屡屡出现的虚假新闻不仅严重侵害新闻当事人的权益,而且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有的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形象。群众对此反应强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以议案、提案形式要求,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活动,制止虚假新闻。我们根据社会各界的要求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制订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完善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虚假新闻的管理。

问:新出台的《规定》有哪些主要内容?对于新闻记者的采访有哪些明确的要求?

答:《规定》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等四个方面对防止虚假报道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其中,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包括:新闻记者要持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采访;要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避免只采用新闻当事人中某一方的陈述或者单一的事实证据;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对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的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新闻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等等。

对于新闻机构的责任,分别从采编流程管理、新闻来源的审核、转载审核管理和采编队伍准入管理等四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如新闻报道必须注明新闻消息来源、转载转播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新闻机构必须规范用工制度等等。

问:《规定》对刊发虚假新闻的报刊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现实中,一些新闻媒体存在粗暴对待新闻虚假投诉的现象,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我们认为新闻媒体对刊播的新闻报道负有完全责任,为此,新闻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受理公众举报、投诉、核查、处置和反馈工作的程序机制。本次出台的《规定》明确要求媒体正确对待虚假失实报道问题,认真听取新闻当事人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意见,受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投诉,实事求是核查新闻采编环节和采访证据,及时公布核查结果,妥善处理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

对于已经查实的虚假新闻,《规定》明确要求新闻机构建立更正制度。要求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问:《规定》对记者、相关负责人、媒体机构各自要承担哪些责任是否有明确划分?

答:本次出台的《规定》对记者、相关负责人和媒体机构都分别做出明确的责任追究,如对违规的新闻机构,要求媒体必须向社会公开更正、道歉。如果出现情节特别严重的虚假新闻,则明确规定可以责令新闻机构负责人引咎辞职,甚至对媒体作出停业整顿或者吊销新闻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严重违规的新闻记者,责任追究重点放在限制或者禁止其从业上,如对故意编造虚假新闻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仅要吊销其新闻记者证,而且还将其列入不良记录,5年内或者终身不得从事新闻工作。本次出台的《规定》是新闻出版总署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规范行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全国新闻媒体和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坚决遏制虚假新闻,努力创建健康有序的新闻采编秩序。

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张贺)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规定》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任追究等四个方面对防止虚假报道作出规定。《规定》要求,记者必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采访;必须坚持实地采访,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针对目前媒体未经核实使用网络信息编写报道造成严重虚假新闻等问题,《规定》要求,“新闻机构要严格使用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不得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

《规定》还明确要求,新闻机构须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指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对违反《规定》的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新闻宣传如何适应复杂舆论生态(声音)

让群众把话讲出来、把火发出来,新闻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使用者,还成了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传统舆论场的格局被打破。舆论生态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新闻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社会问题成为焦点,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发广泛关注,引起人们情绪波动。压力锅如果没有出气孔就会爆,而社会管理就像压力锅,一定也要有个出气孔,让群众有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把话讲出来、把火发出来。新闻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使用者,还成了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传统舆论场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更多的舆论场。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的渴求、新闻的关注,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信息数字化带来了新闻传播新变革,新老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并存。舆论生态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新闻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新闻内容要求更广,希望新闻媒体要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受众心理;

对新闻形式要求更活,希望新闻要体现出及时、好看、深刻,尊重人们的审美习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

对新闻载体要求更多,希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可以向多样化、分众化方向发展,对新兴媒体的依赖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新闻质量要求更高,更加需要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更加需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更加需要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对新闻传播要求更快,对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情况、重要活动及其它新闻信息,能在第一时间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讲清楚、说明白,让人们明事实之巨细、解问题之深浅、辨传言之真假、知事态之缓急,止谣言于公开,化疑惑于阳光;

对新闻监督要求更严,希望新闻媒体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帮助人民群众反映并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用正确舆论引导人责任重大,必须认真落实党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新闻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切实做到认清形势的新变化,满足人民的新需求,跟上技术的新进步,落实工作的新要求,立足体现时代性,以更好发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高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新闻失实的原因与预防方法 篇3

关键词:新闻失真;原因;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6-01

清楚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一名记者、一个媒体、一篇报道,甚至整个新闻事业来说它的真实性是多么的重要。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报告无法做到还原整个事件的真实性,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误差。大众不会认同甚至不喜欢不真实的报道。为了减少新闻的失真再次发生,就要对新闻发生的源头以及表现方式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导致新闻发生失实的原因

1.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从传播者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介人员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报道人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记者。因为在工作中记者的偏听偏信、疏忽大意,再加上不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导致失实新闻产生最大的原因,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故意的或是无中生有或者是自发想象还是选择性的报道都会造成新闻失实。

2.新闻炒作风盛行。

一些媒体会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将炒作新闻作为竞争市场的一个砝码,为了曝光率,选择新闻时会重点挑选“好卖的”、“有看点”的新闻,这也为失实新闻的产生买下了伏笔。一些笔者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稿费,大肆编造假的新闻,或者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以造成巨大的轰动。在体育和娱乐界这种炒作之风尤为严重,明星为了炒作和抬高身价,今天会跟张三传出绯闻,明天又会跟李四传出绯闻。媒体也会为了收视率在今天可以登刊,明天又会出来辟谣。这样说吧,在媒体大肆炒作的今天,对社会上某些热衷炒作的行业或人来说都是不可放过的机会,因此失实新闻会愈发增多。可是媒体也会为任性的行为做出巨大的代价--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会越来越低。

3.新闻的时效诉求。

在民众还原新闻事实的完整性时会受到新闻传播的力度和频率的影像。依据新闻事实的时间跨度以及复杂程度,新闻事实的报道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披露、二次披露以及三次披露。而时间跨度很长、极为复杂的事实会需要二次或者更多次的追踪报道。就这种情况来说,在事实的报道上媒体有可能是完整的,可是由于报道的详略以及力度的不同,就会对民众能否获得完整性的新闻事实造成影响。

二、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失实新闻的发生

1.做好前期的采访和准备工作。

要从多方面对工作做准备,比如资料准备、知识准备、设备准备和思想准备等。采访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领域,也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俗话说的话“隔行如隔山”,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有所掌握。这里就需要在做采访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你掌握乐材料,就会迅速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在采访时也会做到新中有数,在提问题时也会做到有针对性,采访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同时对于背景资料来说也会很好的掌握,避免因为不懂相关的专业知识以至于写出失真的文字。在采访时,要减少虚假情报对自己的影响,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牢牢抓住第一手资料。另外,从任何渠道得到的信息都有可能存在问题,记者如果不认真观察分析就有可能上当受骗,所以采访时要具有一定的采访技巧和调查的研究精神。

2.做好调研保证稿件质量。

作为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加强新闻调研能力,逐步深入的挖掘新闻的精神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获得经验,多思考、多学习、培养求真理、不怕吃苦的精神,对防止失实新闻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尤其对预防非故意性的新闻发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写作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管是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或者标点符合的运用上,如果一不小心就不能真实的进行报道,甚至会造成新闻的失实。在写作前要认真的检查笔记,真准事实,这是确保写作真实的基础。记者要做到:对于不明白的不要写,有出入的不要写,凭想象的不要写。记者在写报道时,采用各种手段,选择合适的题材形式就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实进行传播。对于不同的题材会有不同的要求,新闻类,主要是指消息,首先要写好标题以及导语。在语言的运用上多使用动词,而少用形容词,多做叙述,少做议论。通讯类涵盖了特写和专访。对于这类的作品要使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要做到准确描述、真实叙述、客观抒情、真情议论。

3.加强编辑工作的要求。

做好编辑工作,逐一检查成品,在对原稿进行检查时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对稿件的材料、主题、倾向、结构有所把握;二是要及时发现稿子中的差错和漏洞。对原稿进行修改时要增减得当。编辑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采访的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与事实无关的变动,更不能为了使文章出彩变换观点,要尊重原稿的真实性,对其进行润色和完善,在形式上会有一个好的表现。与稿件不相关的事件就可以作适当的删除,而对于文章的主题,叙述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的补充说明要慎重。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对形式和内容不一的稿件进行统一,这样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根除新闻失实这一现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道路非常困难,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自觉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确保新闻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郭丽.论新闻失实的危害、原因及应对策略[J].神州,2013,(27).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我国媒体在吸收外来先进新闻思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糟粕, 而我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不足也是新闻失实的原因。为此, 我们要找出新闻失实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对策,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一、新闻失实的概念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不相符的现象。[1]

二、新闻失实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1) 新闻失实的特点。1) 数量大。目前我国媒体库中记载有数万家媒体。我国媒体数量庞大, 良莠不齐, 并且其增长速度迅猛。在《2003年十大假新闻》中, 作者写道:“前两年评选, 候选作品大约有二三十篇左右, 真正‘杰出’者凤毛麟角。而在2003年的候选篇目多达130多篇。”2) 内容广且有所偏重。假新闻所涉内容广泛, 但具体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仍是假新闻的重灾区, 其次是有关名人的新闻。[2]例如, 2007年南京《现代快报》刊登洪金宝去世的消息。3) 轰动性, 以炒作为目的。有很多新闻媒体专门用假新闻来炒作, 其给人们造成的误导很难纠正。造假者知道公众的兴奋点在哪, 从而使假新闻显得更加可信。[3]

(2)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新闻失实的形式就其性质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无中生有, 凭空捏造。新闻报道中无任何事实依据, 由记者捏造出来, 是记者个人想象的产物。《新闻记者》杂志曾连续评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六大伪新闻》[4]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2) 添枝加叶, 层层拔高。这类失实, 大量出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中。在我国主要体现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1966年到1976年“文革”时期的新闻报道中。3) 要件残缺, 隐瞒事实。记者抽取可能重要的部分事实, 给读者造成假象。例如, 上海一家报纸在1999年3月份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家化妆品公司开拓市场的先进事迹, 文中什么都讲了, 就是避而不谈企业的盈利情况。[5]4) 偷梁换柱, 移花接木。在新闻中, 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这种多见于典型报道中。5) 因果不符。这种失实在网络新闻中多表现为标题与题目不符, 如搜狐网一则娱乐新闻标题是:“《又见橘花香》杀青, 陈司翰陈怡蓉献出第一次”。[6]该新闻实说两位主角第一次喝杀青酒。

三、新闻失实的原因

(1) 政治原因导致新闻观念的错误。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左”倾思想严重, 造成失实。

(2) 利益的驱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新闻呈现出“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制造出许多“有偿新闻”。

(3) 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是新闻失实的突出原因。例如, 2003年5月22日, 郑州某报刊登一篇名为《警察鸣八枪镇住百人群殴》的新闻, 实为作者朱某5月19日晚在家偷听110接警信息。由于电台中人声嘈杂, 朱某便主观臆断现场发生了大规模的聚众械斗, 而他未去现场采访核实。[7]

(4) 新闻制度不合理, 记者受发稿量、底薪问题而造假。例如, 2007年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 当事人訾北佳坦言想增加收入, 便以为民工购买早点的名义, 要求来自陕西的卫某等四人为其制作“纸包子”。

(5) 党政主管部门对新闻把关不严。广受关注的《新快报》“陈永州受贿抹黑中联重科事件”中, 对主管部门的处罚很少。

四、新闻失实的防范和应对

捍卫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时刻都需重视的问题,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负起责任, 一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1) 新闻传播者要做好把关人。记者要把好事实关, 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编辑做好核实工作, 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2) 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新闻失实立法工作, 对严重违法违规人员,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3)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训, 提高职业道德。提高新闻工作者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4)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从外部对媒介进行监督。面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使公众熟悉媒体运作的特点和流程, 能对传媒形成一种无形的受众舆论的压力。

防止和应对新闻失实, 需要从未来的国家政策和新闻工作者个人做起,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令人欣慰的是, 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已经渐渐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新闻失实之风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许建国.浅析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浅谈[J].文化空间, 第183页.

[3]陈力丹, 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专题研讨, 2007 (7) .

[4]2002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 2003 (1) .

[5]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 2008 (2) .

[7]中国青年报[N].2003-5-27.

[8]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9]胡正荣, 戴元光.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5

中新网10月28日电 27日,中国教育部举行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就日前有关研究生收费改革的报道予以澄清,表示此消息失实。

此前媒体报道称,明年开始,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所有研究生都将缴纳学费,然后争取奖学金。这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内容,教育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该项改革将于明年全面推广至部委属高校。资料透露,这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然后通过自己的学术科研成绩发放奖学金。这项改革的试点工作从开始,当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率先开始。去年增至17 所,今年推广到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

对此,有记者提问:最近有媒体报道说,教育部附属院校研究生从明年开始要收费。这个消息是否准确?另外,针对研究生领域,教育部会在哪些方面加强力度?谢谢。

续梅回答说:我们也关注到最近有一些媒体报道过,我不知道这个报道的记者的新闻源头来自哪里。因为据我了解,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从来没有说过,明年所有的部属院校要推进研究生收费改革,教育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和类似的.材料。

她说,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从20开始的,当年是在哈尔滨工大等三所学校进行试点。在20的时候,推广到了17所高校。在20,有47所高校都进行了试点。明年计划推广到所有的中央部委所属的院校。但是这项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目前试点学校的开展情况来看,应该说调动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他们能够更主动的争取一些科研项目,而且更加注意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当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因为实行这项改革是把奖助学金的评定和研究生平时的学习、科研更多的结合起来。而且在这项改革推进过程当中,国家、学校都不断加大了研究生培养投入力度,所以说研究生本人获得的奖励、资助比原来更多。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这个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试点的效果比较好。有的媒体谈到这项改革是收费的改革,有的谈到是不再分自费和公费了,还有的人认为改革之后是不是以后的研究生先要交学费,再去争取奖学金,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进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6

一、网络新闻失实的形成原因

新闻失实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无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无意性失实是指:由于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导致的原始材料本身缺乏完全真实性,或是由于编辑校队人员的工作疏忽照成的一种失实。而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原新闻材料与新闻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符,却将错就错,或者抱有其它非正常的目的而照成的失实。其原因很多,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例如某些单位利用新闻来虚报成绩,为团体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掩盖某些实情。

而网络新闻失实还存在着诸多的原因,相比往常的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介传播的发展阶段,其后产生的网络媒体则具有着自身的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分别是更新更快,强大的时效性,舆论性监督更为突出,传播范围更广。但网络新闻虽说有上述优点,但这些优点同样也存在弊端。在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过程之中,同样也会产生新闻失实的情况,甚至相比于以往传播媒介的失实现象更加严重。

1.1网络的“公民记者”现象引发的失实

网络具有开放性,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信息平等的大舞台,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对新闻事件进行转载、评论、舆论监督。换句话说,凡是参与新闻事件的关注、转发、评论等行为的人都可以定性为“记者”,这类人群可以称之为“民间记者”或是“公民记者”。这种现象有其好处,它可以完全将新闻的传播面积扩大话,对舆论监督起到一定的有效助力。但其同时有存在着一定的坏处。美国《费城问讯者报》的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比德尔曾经表示过,“公民新闻”确实存在着危险的因素,因为“公民记者”一般没有审核监管,有时候会制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一直存在着被质疑的状态,其向来采用先出版后筛选的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之下难免会出现不实的新闻。

1.2网络的高度开放特性引发的失实

从最早的报刊到其后的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具有局限性,其不光受到版面和时间的限制之外,还要考虑到新闻道德、价值、舆论导向等诸多因素。但网络媒体却是一个开放性的新闻媒介,其几乎没有传统媒介的那些限制,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可以在其之上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活动。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新闻传播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对社会影响巨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很多网络媒介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谋求巨大的民众关注度,却忽略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从而引发了失实。

1.3网络编辑的失职引发的失实

网络编辑在网络新闻中占着重要的审核环节,一般的新闻在公布于众之前,编辑应当对新闻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然而这种失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编辑自身的非主观性失职照成的,多为编辑对新闻真实性意识的淡薄,对新闻审核的不重视。有些则是主观性失职行为,其往往是为了某个目的,借夸大新闻实际来产生社会轰动效应,提高新闻的关注度,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利益。

二、网络新闻失实的防范措施

2.1提高公民记者的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监管体制

所谓对症下药,要防范网络新闻失实,应当从其失实产生的原因入手。首先,提高网络公民新闻的质量和公民记者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要加强网络公民记者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加强公民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素质。同时应该对网络新闻进行有效监管,对于真实性网络新闻应当提倡,对于优秀的可以施行奖励政策,提高积极性。对于失实网络新闻,对社会照成严重影响的要进行惩处,严厉打击新闻寻租和虚假报道。用良好的监管体制,遏制网络失实新闻以及虚假报道。

2.2加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要加强网络媒体公信力,通过不断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对网络新闻失实的可能性进行有效的降低。网络媒体应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必须依赖于媒体本身的媒介制度,严格制定并实施媒体的业内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媒体自身的社会名望得到提高。

2.3严格实施网络编辑的审核工作

网络新闻失实的防范,离不开网络编辑的审核和严格把关。网络编辑应当从两个方面对新闻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其一,是从其内容上做好把关,对于网络新闻里存在的诸如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负面因素进行严格的筛选,做好其内容的把关。其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于新闻要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加强求实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某些弄虚作假只求一时轰动效应的失实新闻进行严格的把关。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梅里尔,王玮等译:媒介论争[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60.

[2]张晓雪,高珊.互联网在谣言传播中的角色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1(3).

[3]陈力丹,闫伊默.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M].现代传播.2010(3).

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失实 篇7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 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 不无遗憾的是,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 新闻失实的情况却屡屡出现。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失实是新闻失实的一种类型, 本文以“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我国每年失踪儿童20万’”为例, 探析新闻报道中数据失实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近日, 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 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 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 找回来的大概只占到0.1%。新闻中, 中国政法大学反对人口贩运国际合作与保护中心主任张志伟称, 司法事务中绝大部分收买人都不被追究刑事责任。在近日儿童被侵犯事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 “20万”这个数字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媒体纷纷转载, 一时间成了舆论热议的话题。新闻发布后, 公安部打拐专任陈士渠公开辟谣:“每年有20万儿童失踪这一数字纯属谣传, 严重失实。”这一事件将新闻报道数字失实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二、新闻报道中数字失实的原因分析

1. 新闻形成的业务性原因

从记者得到新闻线索直至新闻最终出现在媒体上, 新闻制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许多新闻失实往往是记者或编辑在“采、写、编”某一环节上出现疏漏导致。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由于消息来源单一, 来源不权威等原因, 新闻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编辑在新闻制作的把关过程中, 对于新闻中的数据来源未向记者核实, 未向当事人核实, 使得编辑功能缺失。在本文研究的案例中, 通过调查发现, 关于“我国每年失踪儿童人数”相关数据, 政府部门并未作出权威数字, 也没有科学的统计, 现有的只是一些研究者根据二手、三手数字简单相加作出的统计。“我国每年约20万儿童失踪”就是一位专家几年前估算后并发布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级的权威媒体, 在引用这个数字时未说明来源, 没有明确说清这只是专家的“估算”, 使公众误以为这是权威部门公布的数字, 使得报道一经发出就遭到强烈的质疑。

2. 新闻失实的思想根源———忽视新闻本源观的信息本位

无论是故意制造还是把关不严, 其本质都是把新闻当做一般信息传播, 完全忽视了新闻的本源观。新闻信息和大众传媒传播的其他信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新闻强调的是真实第一性, 新闻第二性。一条信息能够成为新闻的充要条件是这条信息必须是事实。在本文所引述的案例中, 该新闻之所以会出现数据失实, 使得该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是因为传播者只重视新闻的数据信息属性而完全忽略了新闻数据的事实属性。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记者在报道中突出强调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显著性、新奇性、趣味性。然而, 新闻价值只是衡量事实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新闻的一把标尺, 如果一条信息和事实无关, 根本就用不上这把标尺。再显著、新奇、有趣, 它也只能说一般信息而不能是新闻。新闻报道中数字失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连起码的新闻信条都不遵守。

3. 网络传播信息把关不严

目前, 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新闻媒体的加速发展, 互联网媒介在当前新闻传播中占主要地位。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Web网络从信息内容的互联转变到“人”的社会互联。网站、个人、搜索引擎形成了一种系统合力。网站或者个人作为信息源, 再经由网站、个人、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现实社会人际网络之间的相互传播和“引荐”, 一条虚假信息受到多级传播的重构, 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和渗透到各个角落。在现代新闻采编过程中, 新闻记者写作的很多素材直接来源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的真伪难以分辨, 记者为了图省事, 很多时候往往“直接拿来使用”。据估算, 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 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看中的往往是是应聘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捕捉热点新闻的敏感, 对于其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新闻教育并不在意。同时, 企业和互联网媒介也建立了转载的合作关系, 在不加审核的情况下对新闻进行转载, 一旦最初的新闻失实, 经转载后的新闻同时失实。

三、总结

在本文引述的案例中, “我国每年失踪儿童20万”这一数字来源于一位专家在网络上发布的几年前估算的数据。而对于该数据真实与否、权威与否, 记者并未予以核实。这样的乌龙数字, 对媒体是一个警醒:对网络上的数字一定要谨慎“拿来”, 且要核实来源。不少网络数字是不准确的, 或者是很多年前的数字, 或者在多次传播中已经被扭曲了, 媒体不能看到一个很刺激的数字符合自己的期待, 就立刻拿来, 这样很容易落入数字陷阱, 假新闻多与网络中埋的这些数字陷阱有关。一些记者拿到一个充满新闻诱惑的数字, 立刻就抢着发布, 不去核实信息来源。儿童失踪是个社会问题, 但具体数字不可以讹传讹。

新闻报道数据失实只是新闻失实的冰山一角。目前, 新闻失实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政府的威信以及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所以,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相关企业领导, 不应视而不见, 而是要找出新闻失实的源头, 加强社会监管, 提高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规范, 真正做到新闻的真实可靠, 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安鹏旭, 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科技博览, 2011 (2) .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8

2008年3月14日, 中国西藏拉萨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打砸抢烧事件, 造成多人伤亡, 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内媒体对“打砸抢烧”事件进行全面跟踪报道的同时, 境外媒体也将视野投向了中国, 几乎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连续数小时 (三、四个小时至六、七个小时) 内追踪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在对拉萨3·14暴力事件进行报道的一些西方媒体中, 充分地体现了其编造新闻的拙劣手法:英国广播公司 (BBC) 在网站上刊登了一幅图片, 显示的是中国公安武警协助医护人员将伤员送进救护车, 但图片说明却是:“在拉萨有很多军队”;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则任意使用“军事镇压”、“武力管制”、“藏人被杀数百人”等耸人听闻的文字;德国媒体干脆采取张冠李戴的手法, 把尼泊尔警察驱逐闹事喇嘛说成中国警察驱逐闹事者。

更让人震惊的是,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发表的一张图片, 图片原本反映的是暴徒投掷石块攻击军车, 而CNN有意将暴徒投掷石块的部分裁剪掉, 而仅显示出军车在路上行驶, 前面则有人在奔跑。不仅如此, CNN主持人卡弗蒂在某节目中公然发表攻击中国的言论, 称“中国的产品是垃圾”, “在过去50年里中国人基本上一直是一帮暴民和匪徒”。卡弗蒂辱华的言论一出, 迅速激起了华人的极大愤慨。许多网友自发反击外媒炮制的不实报道, 身居海外的华人更是齐心协力, 一纸诉状将CNN告上了法庭, 要求卡弗蒂就其辱华言论向中国人道歉。在中国外交部的强烈要求下, 卡弗蒂最终发布了一封“道歉信”。这封仅有101个字的所谓“技术性”道歉信打破了华人的忍耐底线。4月21日,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纽约分部大楼前, 百余名华侨、华人集会抗议卡弗蒂公开发表辱华言论, 并对其毫无诚意的道歉信予以严厉谴责。

二、偏见从何而来?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密切,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认识西方媒体的机会。它们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眼光在看中国?在那些报道的背后又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受众心理?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走向世界, 并与世界产生互动的过程, 深入而理性地分析西方媒体的运作及其对华报道,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嘈杂纷繁的西方舆论环境。

近年来, 在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中, 一些惯用的手法是以偏概全、捕风捉影, 比如, 中国食品制造了恐慌、中国间谍窃取某国机密、中国黑客攻入某国重要网站, 等等。但近来却接连出现了造假的手法。“何苦挖空心思/想要弄假成真/做人别太CNN/你又怎么可能/让周杰伦变成李宇春”“我宁愿你们/只是很傻很天真”———一首《做人别太CNN》的歌曲, 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歌曲矛头所向正是CNN。为什么某些西方媒体和记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偏离职业道德和原则, 甚至不惜采用制造假新闻的手法来抹黑中国呢?

1、意识形态偏颇的“有色眼镜”

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这是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出现偏差的一个老问题。历史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 今天的中国也发生了巨变, 但从一些报道中, 我们会发现, 某些西方媒体似乎仍停留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新中国的敌视中, 观察中国仍然没有脱离冷战的思维逻辑。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原因, 他们对中国有着一种十分偏执的双重标准。

西方媒体对青藏铁路通车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过历史的人都清楚, 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 铁路的开通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教科书、历史书上就有这样的评价:“建筑铁路对美国西部开发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铁路在美国历史上书写了一页新篇章”。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铁路的作用更是不容低估, 西方学者和媒体对这一点也十分清楚。直到今天, 它们在介绍或报道印度时, 还常常会提及当年英国殖民者修建的铁路和铁路带来的好处。但为什么铁路一修到中国西藏, 报道的措辞就截然不同了?《纽约时报》有篇报道的标题是《最后一站, 拉萨:将遥远的西藏与中国连接在一起》。作者将西藏与中国并列, 并称之为“连接”, 显然是别有用意。报道借所谓“西藏和西方批评人士”的话称, 这条铁路“牺牲了藏族人民的利益, 换取了汉族人的利益”。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网站也运用同样的“技巧”, 借“批评人士”之口说, “耗费42亿美元的青藏铁路是北京破坏西藏文化的一部分。北京鼓励汉人迁入西藏, 同化藏人”, 并煞有介事地要就这个题目展开“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铁路, 在美国就是“工业化的奇迹”, 在印度是“造福于人民”, 而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对藏族文化的破坏”, 并且成为一些西方媒体热衷“讨论”的话题呢?为什么在中国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还要对中国进行歪曲报道呢?为什么在出现了“青藏铁路”的歪曲报道之后, 又有了对3·14打砸抢烧事件的失实报道?所有的一切都表明, 西方媒体始终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

2、“全是坏消息”的新闻思想使然

“美国新闻界一向秉持报道和评论负面题材的‘曝光’、‘揭丑’传统, 自诩为环境的‘瞭望者’和‘监测者’、公众的‘看门狗’和强权的制衡者, 它们瞭望和监测的是急流险滩, 而不是一马平川, 试图通过消灭一个个罪恶和问题以及抑制社会权势集团来改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1) 如果我们把媒体上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称作“喜鹊新闻”的话, 那么, 那些直面现实、报道“官场现形记”、曝光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报道就是“乌鸦新闻”。美国新闻界一向有以负面报道揭丑的“传统”。美国的新闻记者们曾对“水门事件”、“五角大楼事件”、“克林顿性丑闻”等事件穷追不舍, 他们掘地三尺般地挖掘这些新闻“富矿”并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 以至于总统们在媒体的“监视”之下都有如坐针毡之感。

2007年4月16日, 第91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在获奖的13类奖项中, 负面题材的报道共有11篇, 占获奖总数的85%, 中性题材两篇, 正面题材一篇都没有。2007年12月, 美国MSNBC也评选出了2007年度精彩图片, 其中新闻图片33幅。在评选出的33幅新闻图片中, 负面题材的22幅, 占总数的60%以上, 正面题材的只有一幅。由此可见, 受到有史以来“扒粪”、“揭丑”的新闻思想的影响, CNN立足于“揭中国的丑”、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违背新闻道德原则来歪曲、诋毁中国的行径自在情理之中。

3、“CNN们”的傲慢心态

CNN以及卡弗蒂只是一个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典型, 其实, 在西方媒体中还有众多的“CNN”和“卡弗蒂”, 比如教观众“如何让中国人出丑”的福克斯电视台主持人奥雷利。他们都具有一种相同的心态, 那便是傲慢与偏见。

近代以来, 东西方世界的冲突以及西方奴役东方秩序的形成, 使得西方世界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正是“CNN”们之所以傲慢与偏见的根源所在。而这种基于历史形成的优越感, 在东西方相互交融和影响的今天并没有减弱。正如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所说:“西方主流传媒、大企业和政治势力等三者之间固然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和公关网络, 但有时更要命的, 或许是媒体人那种未经反省却又自命正确的价值观。” (2) 当今世界, 美国媒体在技术人才、操作模式和传播网络处于最发达地位, 从而也掌握了语言霸权。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声音为之淹没, 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和监督力, 使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弱肉强食。

CNN对西藏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失实报道之所以会出现, 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那种平和、全面、公正的报道风格, 相反, 他们追求的是偏激的东西, 既然有这样一种主导型的东西作支撑, 就不可能全面、公正、客观地来看待一个新闻事件。

三、如何应对西媒的偏见或失实报道

随着商业化的迅速渗透, 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个媒体都想以出好新闻、出独家新闻来提高竞争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壮大, 近年来, 有关中国的新闻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极大兴趣。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上, 几乎每天都有中国的新闻, 很多大腕级的记者也跑到中国来采访。中国举办奥运会, 更是让西方媒体和记者感到莫名的亢奋。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的:到中国采访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出名的好机会。也许正是受到这种类似于“出名”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许多西方媒体不惜以制造假新闻来歪曲中国。而作为受害者的中国, 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这些失实报道呢?

1、统一传播口径

新闻报道口径的统一有助于形成信息合力和对话语权的争夺。3·14事件发生后不久, 国内各主要媒体都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 并且统一口径为“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样, 一方面使得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有了一个心理底线, 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我国新闻记者在对此事进行报道时的束手束脚。当然, 这种“声音”一致是在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前提下的一致, 否则就会重蹈西方媒体之覆辙。

2、及时准确回击

“西方媒体对我国进行歪曲报道的手段、内容、动机和关注点各有不同的侧重, 因此我国媒体要找准切点准确回击, 把广大受众欲知、应知、未知的情况充分报道出来, 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发挥信息轰炸的传播冲击力。” (3) 在回击的过程中, 不仅要发挥传统媒体主战场的作用, 还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手段, 如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渠道, 整合各种传播形式优势于一体;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信息告知的报道手法, 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深度说理、评论辨析等政论利器, 以强大的信息攻势打好舆论宣传的合围战。

3、事实昭告天下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上述英国广播公司 (BBC) 网站、英国《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体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凭空捏造、违背事实的做法从反面告诉我们, 要坚持“事实证明一切”的作法, 将事件的真相充分展现在公众面前, 让公众真正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自己去判断事件的真伪, 这种自发产生的“公众信任”是给西方媒体失实报道最有力的回击。

4、政府努力跟上

西方对中国偏见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何才能让这种偏见不至于根深蒂固呢?首先, 中国驻外使领馆应及时和多方留意西方媒体的报道, 并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 主动发布新闻澄清失实的报道。此外, 中国国务院及外交部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 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引述西方历史或社会事件, 积极回应西方媒体的疑问, 使其更加明白中国事务与西方事务的共通和差异之处。最后, 我国应成立西方新闻分析研究中心, 及时发现、辨析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谬误, 如发现诽谤、不实之报道或文章, 应予以严正交涉, 要求更正, 亦可诉诸法律, 以正视听。

参考文献

①展江:《普利策新闻奖:“乌鸦嘴”的荣耀与误读》, 2002, http://media.people.com.cn

②丁刚:《西方媒体的偏见从何而来》, 《新闻与写作》, 2008年第5期

浅析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篇9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 一直工作在一线, 也曾经面临过各种各样的诱惑, 也曾经面临过虚假新闻所造成的伤害。今天我就结合我自身的工作谈谈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首先,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肯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负面新闻谋求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前新闻出版署就曾经处置过并吊销了一些弄虚作假、搞有偿负面新闻的新闻工作者的记者证, 有的记者还因此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拿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失实报道来说, 这起事件的失实报道就是故意性失实报道的典范。陈永洲在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 并捏造事实, 故意扭曲事件真相,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给报道对象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这类新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十分严重的, 长沙警方对陈永洲的依法刑拘可以说是对新闻失实一次最直接的对话, 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也可以说具有典范的意义。

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 在工作接触中一些群众, 读者对失实报道深恶痛绝。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失实报道很有感触。例如, 在前几年, 笔者所在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公司准备上一批节能的太阳能路灯, 辽宁日报社驻营口记者站的记者为了抢新闻在太阳能路灯还没有安装上的前提下, 提前发布了太阳能路灯上岗的消息, 当消息见报后,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太阳能路灯还没有进行安装, 这让看到报道的当地读者贻笑大方, 也对辽宁日报报道的其他新闻产生了怀疑。这样的失实报道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和伤害, 但是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它牵扯出一个我们老生常谈的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一名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真实置之度外的时候, 其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理当予以剔除。

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新闻失实让群众对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怀疑, 对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亵渎。让一些本来就是新闻事实的事实产生了怀疑, 于党的新闻事业, 于国于民都不利。我们必须坚决地对新闻失实行为要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只有理清新闻失实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我们就可以做到新闻真实, 才能够维护新闻的生命和坚守新闻真实的底线, 以事实为依据。其实, 避免新闻失实并非做不到, 加强自身的修养, 有一个扎实的工作作风, 以新闻真实为生命, 深入实地调查采访, 完全做到新闻真实而不失实。

2013年, 失实虚假新闻让公众迷失了双眼, 诸如:“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这一虚假报道, 还有“温州乞丐获700万拆迁补偿”, 实拍“老外花费一百万购买五吨鞭炮燃放”等, 都让2013年虚假失实新闻报道达到了一个让公众迷乱双眼的窘境, 更是让新闻单位的公信度一降在降。

面对失实虚假报道的频频发生, 我们必须要面对, 而不是逃避和回避问题。防止虚假失实报道的产生, 显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维护新闻真实, 需要内外兼治, 更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勇气。

我们常常对我们记者提出的一句话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这句看似老生常谈的话其实今天说出来还是蛮有必要的。最近, 中国梦经常被提起, 那么做一个有理想有正义感、对党的新闻事业忠诚的新闻工作者并不难。避免新闻失实的办法也很简单, 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 只有深入调查采访, 接近新闻事实的核心, 不听一面之词, 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核对, 才可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

我们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要发挥出正能量。那么, 如何发挥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正能量, 对失实报道给予有力的规避哪?笔者认为, 有三点至关重要。一个是新闻工作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 同时要对投向自己的糖衣炮弹说不。对一些提供虚假情况, 并有针对性的虚假报道要有辨识力, 而且对于各种诱惑要坚决地予以抵制。其次, 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作风建设, 并能够经常性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学习, 对出现的不良苗头要及早发现并整治, 对出现的失实报道要严厉查处, 而不是敷衍了事。第三, 新闻单位要建立相关的有效制度来维护新闻真实。我所供职的鲅鱼圈广播电视台就先后出台了新闻工作者管理规范, 新闻稿件的三级审稿制度, 虚假失实新闻报道处罚若干规定等相关措施。而且鲅鱼圈广播电视台还向社会聘请了新闻监督员, 建立了报道差错和失误反馈体系, 定期收集观众意见, 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虚假失实报道的发生。

新闻真实是所有新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命脉, 虚假失实报道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严肃对待、彻底根除的毒瘤。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 足以说明虚假失实新闻报道的极大危害性。

摘要:2013年10月, 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钱发失实报道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效应让外界对新闻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伤害。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的伤害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进行了探讨。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篇10

1新闻报道失实的影响因素

1.1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相违背, 脱离了真实的事实, 难以将事实真相进行真实准确反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必须要保证真实性, 但是不能将真实作为报道新闻的唯一原则。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 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禁止报道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内容, 保证新闻的真实。

1.2影响因素

影响新闻报道失实的因素可从经济、政治、竞争和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在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部分事物呈现“商品化”特征, 而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 部分新闻工作者扩大其属性, 为了实现个人私利, 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将其作为商品进行虚假报道, 导致虚假新闻出现。

其次, 在政治方面。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有力保障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 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从而有效防止虚假新闻的出现。但是如果受“右倾”或“左倾”思想的影响, 将会破坏新闻报道传播的一般规律, 新闻报道受“政治需求”的掣肘, 缺乏客观公正的立场,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新闻报道失实现象多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 时期, 但是当前由于体制性和政治原因的影响, 我国新闻报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实。

再次, 在竞争方面。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提下, 其竞争日趋于白热化, 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保证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但是部分媒体或个人无法对市场经济的正常竞争进行全面清晰认识, 利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牟取自身利益, 导致虚假新闻时有发生, 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最后, 在工作方面。新闻报道失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问题, 部分新闻工作者作风不良, 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来获取新闻线索, 难以通过正常手段与途径进行采访、 编辑、写作和发稿等。同时编辑人员没有核实记者的稿件, 直接将稿件刊登在报刊中, 并且在对稿件进行校对时, 仅仅只纠正文字, 而没有严格把关稿件的质量。

2解决新闻报道失实的有效措施

要想有效解决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一是健全业内审查制度;二是提高民众新闻素养;三是加强相关法律的约束;四是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1健全业内审查制度

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下, 行为示范以及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很大程度导致新闻报道失实。要想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必须要对新闻行业的业内审查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 并对西方新闻自律制度的建设加以借鉴, 成立监督委员会和从业人员协会, 加强业内人员的管理与监督。 同时, 需要对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和职业素养加以提高, 加强道德素质建设, 保证新闻策划程序的规范性, 避免新闻报道目标出现僵化现象, 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2.2提高民众新闻素养

民众作为新闻媒体运作的重要对象, 社会大众的监督对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民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让其能够对新闻媒介运作的过程和特征加以熟悉, 形成舆论压力, 因此新闻媒体可以对相关的更正制度加以建立和健全, 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由于该措施涉及多方面的安排和利益, 需要从宣传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加以落实和推动, 保证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一般而言, 新闻造假是由主客观因素产生, 防止新闻报道失实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只有社会风气和党的风气逐渐好转, 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 才能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

2.3加强相关法律的约束

由于法制观念的相对滞后, 新闻行业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与完善, 部分法律处于空白状况,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利用法律来制裁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行为, 严厉处罚故意编写虚假新闻的从业人员和媒体, 能够降低虚假新闻的发生几率, 保证新闻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对于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而言, 由于社会传统和独特环境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低下, 因此需要对其职业道德意识加以强化, 保证职业道德的明确化与规范性。一般当新闻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会自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操作规范。新闻工作者需要结合这些规范来对自身角色岗位加以明确, 将其作为工作的行为准则, 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 以自律为基础追求新闻的自由, 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失实现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工作、竞争、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的失实现象, 影响新闻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 必须要健全业内审查制度, 提高民众新闻素养, 加强相关法律的约束, 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 细化各项工作要求, 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满足民众的知情权, 有效改变新闻报道失实的局面, 实现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 有效推动了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新闻报道作为新闻行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追求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被广大群众所关注。但是在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报道策划执行不力、目标僵化等原因的影响, 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新闻报道失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试探性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闻报道,失实,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田泳, 刘广成, 刘兴伟.新闻报道失实原因探究[J].新闻窗, 2014 (1) :96.

[2]黄轶群.新闻失实报道的原因与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0) :24.

上一篇:巡检方法下一篇:压裂液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