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2024-08-27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共12篇)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1

摘要: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科阅读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对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熟读背诵,重点记忆,理解掌握,变式练习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着重按以下四步进行。

一、熟读、背诵

熟读、背诵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因此, 对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熟读、背诵。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读, 要读出语气、语调, 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要求学生要在理解思路的基础上背诵, 避免死记硬背。在背诵中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并从中使学生汲取营养, 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记忆

一篇文言文涉及的知识较多, 又不能要求学生全面记忆, 否则就等于没有记忆。应该有策略有重点的要求记忆。

1. 重点记文言实词

学习文言文要下工夫学习文言实词, 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 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对文言实词, 我要求学生重点记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常用的实词等。

2. 重点记名言警句

要求学生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原句 (如,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等) , 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 (如, 青树翠蔓, 蒙落摇缀, 参差披拂等) 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如,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等) 。重点记忆这些句子, 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三、理解掌握

1. 了解文体常识, 便于使学生掌握文体特点及写作方法

如, 《五柳先生传》, 通过了解自传体的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结构上是由正文和赞语两部分构成的;了解《小石潭记》中“记”的体裁特点能更好地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马说》“说”的文体中, 便于知道托物寓意与《陋室铭》的托物言志的不同。掌握文体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写作大有帮助。

2. 理解创作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如,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最后躬耕归隐。了解了这一背景, 学生才能对《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有深刻的认识。

3. 把握文章主旨

只有把握文章的主旨, 才能解答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途径。新课标要求:“习题的选择和编排要突出层次性, 设计巩固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因此, 问题的设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理解能力的训练

学习《论语八则》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五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这是对学生文言语句理解能力的训练, 这比让学生单纯翻译更有效。

1. 表达能力的训练

如, 《记承天寺夜游》中, 苏轼对夜游的描写高度凝练,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这种美丽的景色写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

2. 生活体验的训练

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谈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谈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伯乐的作用;谈谈从宋濂身上获得的人生启迪;谈谈世外桃源与科技发展的今天更喜欢哪一个?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 不但拉近了文言文与学生所处时代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 从思想方面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以上就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大家不妨试一试。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2

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打造高效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的新形势,我在学习洋思和杜郎口中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应用学校倡导的15+30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大班额现象,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四步教学法”模式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合作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点是:导学(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用时约15分钟);精讲(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重点和难点。用时约10分钟);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完成当堂训练习题.用时约15分钟);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本节知识,并可以拓展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用时约5分钟)。在“四步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按照教材内容,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述环节所用的时间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也可以变化。本人在教学中结合学校课改方案,通过生物备课组实际听课评课活动,不断完善“四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现将应用该模式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导学要有尺度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导学目标和提出的问题要遵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掌握教材知识尺度,使导学问题不仅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尺度,还要有指导性,即指导学生学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掌握教材内容,总结规律,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学生对知识新的认识。因此导学目标和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桥梁。教师在编制导学目标和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人点,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例如,在进行七年级生物(上册)《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时,我设置以下导学思考题: “为什么有的植物开花,有的植物不开花呢?”“为什么植物开花时遇到阴雨天气,产量会降低呢?”“花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呢?”“花开了以后为什么就会结出果实呢?”“花的受精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什么花的中央部分被虫子吃掉以后,就不会结出果实呢?”“花的那一部分会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解答,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后,就可以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花的结构、传粉、受精和结果”,解答这四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走动督导,针对不同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问题,应用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也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二、精讲要有梯度 依据认知的规律,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的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教师在精讲前要分清主次,通览教材,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对于教材中重点内容和一般知识,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谈得上“精讲有梯度”。如在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重点针对什么是遗传信息这一问题,着重精讲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所以这节课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并不按照书本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而是着重引导学生知道细胞中贮存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然后再精讲每种生物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这样的梯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遗传物质的关系。最后把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又总结出: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这一知识目标。

精讲要讲究方法,教师精讲宜采用“点拨式”教学法,针对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评。“点拨式”教学以“问题”作为载体,要求教师以强烈的学法指导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昧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

三、训练要有广度

训练是将学生主动获取的生物科学知识模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开放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自然科学本身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设计一些训练习题,让学生能独立作答,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训练题目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其一是防止知识的陈旧性,教师应避免选择陈旧的题型,如果必须用这样的题目,最好是将语言形式改动一下,增加题目的新颖性。其二是防止题目过于肤浅或者过难,应选择适合学生认知顺序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其三是问题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不能几个题目答案全是一个知识点,注意知识综合运用和联系。其四应选择要有针对性,选题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七年级生物(上册)在学习种子的萌发后我设计了一道训练题:一粒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仍然不萌发,可能是由于()A、种子正在休眠 B、种子被虫子咬坏C、种子已超过了寿命D、以上可能都存在。这样设计题目比直接问:“种子在满足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或“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再如: 在学习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后,通过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完成动植物在结构层次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学效果良好。由此看出,训练题目设计合理不仅会活化所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训练题目应精心准备,认真筛选,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总结要有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有纵向沟通到其他章节,有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这就意味着生物教学必须进行知识总结,应该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总结,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意识。总结的主要方式是整合归纳,所谓整合归纳是使教学的知识点由零散回到完整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将个别、具体的结论通过总结纳入到知识体系的框架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也是培养学生概述能力、综合能为、归纳能力的一种方法。由于前面的教学过程把书本的知识划分为许多小的单位,如果不进行整合和归纳,就会使学生缺少完整的知识结构,缺少对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犹如“一盘散沙”难于理解。例如七年级生物(上册)学习了第一单元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7图表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既达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又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我要求学生对这三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提出思考: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而蕨类植物虽然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根、茎、叶内有没有导管?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下节课的引入。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就是总结。总结可以采用课堂学生复述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编知识表格或知识图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再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结构。

初中语文四步教学法初探 篇3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捷,本文立足以前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以期对我们的初中新课改有所帮助。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问题 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97-03

迎着世界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也于2001年扬帆起航。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尝试,以望对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改态度有待于进一步端正

对于新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其中教师对于新课改的态度显得尤为突出。俗话说:“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教师的课改态度对新课改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说到底,新课改的实施要靠所有一线的教师去执行。教师对于新课改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固执不改型:对新课改充满抵触情绪,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愿主动的去进行教学改革,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的埋怨;如果学生的成绩出现了波动,就马上归咎于新课改,指责新课改是罪魁祸首。这类教师主要以一部分中老年的教师为主。②犹豫观望型:由于师资培训没有到位,或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或者是学校的改革措施没有齐全配套等等原因,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是将信将疑,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满了畏难和观望的情绪。生怕自己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会在中考中吃亏,所以还是按原来的老办法保险一些,先看看再说,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这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态度上的犹豫和行动上的观望,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③积极响应型:对新课改热烈响应,并积极行动,能很快的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新课程理念付诸实施,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困难,想方设法的解决并积极的探索新办法;对于取得的经验,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是新课改的主力军,一般也是新课改的领军人物。由以上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积极,需要改正。

2.缺乏专业教学设计人员

这里的“专业”教学设计人员是指那些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的专家型的教学设计者,如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同时又一生未脱离教学一线,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教育理论实践者,而现在的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者一般是各个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的“专职”一般是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研究等,虽然他们一般也有各自的试验对口学校,但是由于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的繁忙,他们去中小学校调研的时间毕竟有限,即使能抽空去一线调研,但仅凭几节课又怎能说了解了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线的教师虽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很了解,但是由于平时教学工作的繁忙和考试的压力,以及教育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无暇也无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证明:当一名教师缺乏有关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的知识的时候,便会将教科书和教学模式等奉为法典,会极力的依赖课程开发者和教材出版商为其开具并印制的教学处方,而这些人往往并不太熟悉教师身处的教学情景,也不太了解那些独特的课堂里的学生究竟在想写什么。所以,缺乏专业的、实用的教学设计,这是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3.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学科教学设计所处情景的复杂性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尴尬的情形:一方面,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唤,“专业”教学设计者十分不解,为什么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不愿意采用他们出色的设计理论和模型?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专业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更为困惑,研究者为什么不能提供出实用的、可操作的、用教师们可接受的、可理解的形式表达的、能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专家们的教学理论似乎并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极大的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在的“两张皮”现象还在游历着,分离的势头也似乎有增无减。

二、四步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针对以上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四方面尝试,简称四步教学法,具体如下:

1.学生自学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因为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但是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的前提。我校的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以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万事大吉,课余时间很少有主动自学的。鉴于这种情况,我利用每周的两节早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通常是先通读课文,自己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采用新旧联系、归类比较、把握要点等方法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圈点画,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互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注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形成。我觉得小组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这种新型学法的形成。我把班内的学生按就近的原则,以四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的学生有好、中、差不等,这样便于他们交流、互助。上课以后精心设计导语,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流各自在自学中的发现,解决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问题,都能解决一些问题。最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归纳总结,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上集体交流时提出来。老师这时可巡视全班,或参与到其中一组,与学生共同学习。

3.交流评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也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疑难,这时可以拿到课堂上集体交流,每个小组都可以提出各自的疑问,也可以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全体师生互相交流看法,评议其他组的观点。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可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师这时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摆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供学生讨论、评议。课堂气氛热烈但不乱,讨论集中而不散,这就要求老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此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导学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了,二者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些细节和一些重、难点也已突破,但他们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或者说不太完善,老师这时可对学生及时进行导学:教师可以对本课的重、难点在此予以强调;也可以综合学生的某些重要发言,查缺补漏,进行完善;还可以对学生认识较肤浅的地方深入探究;更可以做些拓展延伸的创新练习。总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导学,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所需要的条件

但是,要想用这种教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教师的教学功底要扎实

教学功底是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而丰厚。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语言是否规范而有激情。作为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规范而又流利的普通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语言应风趣,有幽默感,还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感。二看课堂调控是否巧妙而恰当。课前的教学设计毕竟是一种预案,预案只是一种静态行为,面对瞬息万变而又不可预测的动态课堂,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结卡或偏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调控,决不能因课堂上出现偶发性的事情而束手无策或乱了阵脚。三看课堂评价是否有弹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评价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让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解除他们的疑惑,让他们走出困境,走出迷茫;有利于情感的交融,关系的和谐,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生成不断,精彩不断,创新不断……

2.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里主要指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从心理学角度讲,“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是心灵的互相接纳,在师生中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如果老师一味搞“一言堂”,“满堂灌”;如果老师的课堂严厉有余,活泼不足,课堂一片沉寂;如果……总之,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很难想象会出现“读书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情形。如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罗杰斯认为,新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真实,指师生关系坦诚如实,不掩饰情感,不粉饰缺点。二是尊重,也称接受或认可,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三是理解,也称“移情性理解”。它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不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理解、同情和尊重。罗杰斯的观点给我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好的借鉴。

四、结 尾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学过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方法又处在一个变量地位。虽然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各种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教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的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特点运用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创造性的掌握教学过程,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注释】

1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 论教育.商务印书馆,199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7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3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4 姜亚琴.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6.7

5 张婷婷、程福蒙.关于新课程改革问题症结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

浅谈初中生合唱教学四步曲 篇4

一、精选合唱队员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合唱团, 选择具备较好歌唱条件的队员是最基础一步。在平时训练与教学中, 很多学生参加合唱团的积极性很高。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严格筛选。首先选拨合唱队员的过程中, 不能草率选人;其次, 对于入选的学生不能随意决定进入那个合唱声部, 如果这样就会在以后的排练中会后患无穷。

1.注意音准

注意音准就是要求注意学生在歌唱时, 音发的准不准。一位连自己声部都无法唱准的学生是无法把握合唱的音准的。不仅如此, 他一个人的“威力”足以让周围四五位队员跟着跑调。因此队员必须进行听唱、模唱等测试, 合格后方可入选。

2.注意音色

就是看学生唱歌的时候唱的声音洪亮不洪亮, 不同的声部对音色的要求不同。高声部的音色要清脆、明亮, 中、低声部的音色要厚实、圆润。选拔时, 既要把握音色标准, 但也不能强求个个都是好嗓子, 只要选择接近音色标准的就可以了。在日后的正规训练中, 学生的各种音色会相互融合, 逐步达到音色的统一。

3.注意节奏

就是看学生唱歌的时候节奏跟没跟上、唱的对不对。把课堂和平时的训练结合起来, 每节课前唱一首歌。先听一遍, 把节奏听准了, 再轻声跟歌曲演唱。堂堂课这么做, 久而久之。同学们唱准节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为合唱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发声呼吸训练, 学唱每个声部的旋律, 做到各声部和谐

科学地发声是进行多声部合唱教学的第一步, 扎实的声乐功底是进行合唱的先决条件。歌曲教学前的发声练习, 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培养学生自然优美声音的必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倾听、对比、体验, 找到一种科学的、协调的歌唱方法是合唱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在教唱学生歌唱时要避免喊唱的情况出现, 培养他们在气息支持下轻声歌唱的习惯。再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下, 引导学生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 我主要采取如下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自然放松, 笑肌上提, 打开口腔, 可以用“深度打哈欠”等方式来感受, 从发声器官的构造到口鼻咽腔打开状态的部位训练, 从横膈肌等器官的主动配合到各部位的放松协调, 一步一步扎实科学地自我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决定着歌唱的质量。正确的呼吸与起音、触音、音量、音色、音质有直接的关系。离开了呼吸就无从发声, 也就不会为以后获得正确的高位置声音共鸣打下坚实的基础。演唱歌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呼吸是发声和歌唱的动力, 良好的呼吸是获得动听歌声的重要条件。在这个教学环节上, 我采取了让学生“闻花香”办法来感受吸气的方法;用吹薄纸的办法体会呼气的方法;还用均匀吐气、急吐气、停顿等方法, 让学生体会气息保持的感觉。这项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不断加强, 才能为学生演唱歌曲长音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做到换气自如。

合唱训练要遵循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假声后大声的原则;确定好训练的角度, 采取全曲分声部训练, 或者是分段的同时, 一边分声部一边集中整合练习。在这个训练过程中, 我认为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基本操作。

首先, 教师要选定合适的歌唱曲目, 把合唱队员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相应的声部。其次, 分声部学习合唱歌曲的乐谱, 要求做到十分熟练, 做到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将歌曲音调演唱准确。将学生在演唱中音调不准的地方, 拿出来反复练习, 直到将音调唱的十分准确为止。再次, 将重点、难点部分单独拿出来强化训练, 注意学生的咬字、吐字、节拍、发音等问题, 力争做到各项训练准确无误。第四, 教师要把歌曲各声部旋律结合起来练习。指挥务必做到及时指挥各声部成员准确进入自己的角色, 各声部成员要唱准本声部的旋律, 最终做到几个声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声部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 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 要注意到各个声部间速度、强弱的统一。

三、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它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声音, 一味地重视与强调声音在歌唱表演中的作用, 忽视了歌曲本身的情感, 让聆听歌曲的人感受不到歌曲的内涵, 体会不到歌曲的韵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教师要理解合唱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体会歌曲所呈现的意境;然后再以真挚的情感, 去引导学生, 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演唱效果。通过训练要让学生懂得演唱每一首合唱歌曲, 必须要用心的去演唱, 要带有感情的来演唱, 只有这样才能打动欣赏者的内心, 让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四、树立良好的舞台形象

合唱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唱形式, 同时它也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 在合唱教学中, 我还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要树立良好的舞台形象, 这也是决定合唱表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一说起合唱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人数众多、队列整齐、着装统一、声音洪亮等。其实, 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也是不完整的。为了赢得一个好的舞台形象, 在日常的培训中, 对所要表演的曲目进行认真剖析, 结合曲目自身特点将舞蹈、朗诵与歌唱曲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演唱形式上更多地采用多声部混声演唱形式。例如, 2011年我校在排练合唱时, 根据时间短, 没服装这一实际情况, 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决定排练能以最短的时间出最大成效的《爱我中华》《草原迎宾曲》, 采用多种变换形式, 作曲设计高潮, 将汉族歌曲和蒙族歌曲相结合, 外围女生穿学校的蒙古袍, 中间男生穿学校刚发的校服。并加进了舞蹈, 树立本校合唱风格特色。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严格的训练, 我校合唱团表演水平逐年提高, 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2011年在教育局主办的全区中小学合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总之, 教师要善于根据合唱作品的内容挖掘新的舞台形象, 恰当加入舞蹈、打击乐、道具, 并通过变换队形等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 从而丰富表演内容, 大大提高合唱作品的表现力, 给传统的合唱舞台形象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音乐教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音乐教学成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一门课程, 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 组建校园合唱团, 参与各种音乐竞赛, 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5

胜利初中“四步”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学生们暑假生活即将结束,重返课堂,一段时间以来,胜利初中组织教师培训,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检查校园安全,多措并举全面启动秋季开学工作。

一是积极组织教师培训,为学期教科研工作打基础。从暑假开始,该校就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的使用,包括Word、Excel、电子白板,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二是提前教育教学准备,推进开学工作有序开展。8月29日,该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全面反思总结上学期工作,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新学期的教学做了安排部署,并要求全体教师要不断专研,爱岗敬业,进一步提高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全面启动开学检查,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暑期间,该校对教学楼进行了全面维修,目前,对尚未完工的维修点都设置了警戒线,并派专人对维修工作实施安全监管。同时,该校领导认真检查了师生宿舍、教学楼、食堂、实验室、供电设施的安全状况,确保新学期全体师生正常工作、学习。四是做好新生报名工作,确保开学工作顺利完成。8月30日-31日,该校组织教师对学生集中报名,并组织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班级情况,熟悉校园环境,目前,报名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农村初中现代文四步教学法探讨 篇6

但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实在堪忧。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阅读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中生搬硬套参考资料。其次,教师阅读教学方法不恰当,流于形式。采用枯燥无味的环节禁锢学生的思维,更甚者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采用考点练习法,按照考试模式训练学生,将课文编成考题,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再次,农村阅读教学缺少计划性、系统性。很多教师只是在讲解练习的时候,穿插讲述阅读方面的知识,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这样盲目地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阅读面窄,自己的体验、感受少,缺乏阅读材料,90%的学生没有阅读过课外书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阅读题有畏难情绪;问及觉得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内容或地方时,45%的学生选择了阅读题;享受不到阅读的成就感,无信心阅读;阅读缺乏悟性、创造性。

因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出了现代文高效教学“四步教学法”模式,即“激趣导入”“交流预习”“读、品、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其中“读、品、悟”是核心。

一、激趣导入

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步。导入方法有背景导入、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形式,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文章特点而选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

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料《语文课堂作业》中的“课前预习”。先分组交流,再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预习中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四步教学法”模式,重视预习的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可以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及课内外的联系。比如搜集背景材料、作者资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有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就有了学习主动权。

三、读、品、悟

1.读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可先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猜想课文内容,是介绍贝多芬的音乐成就,还是介绍其成长经历,或是其他。然后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按照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或语段理解文章的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朗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全体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大胆质疑,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品

就是细读品味,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句段,进行精细反复阅读,品味揣摩优美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主旨。现代文阅读大多为一些文学作品,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来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如《社戏》中六一公公的语言、行动就体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性格。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或者抒情句,如《伟大的悲剧》最后一段中的“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价值指向。

3.悟

即提高性阅读,通过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着手,揣摩文章的亮点、美点,从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学生可以从修辞手法、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与写作风格,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可以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思想意识。

四、拓展延伸

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延伸课堂阅读教学,比如举行各项比赛、兴趣班等。我校语文组每个学期都举办朗诵比赛与作文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力。

另外,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名著,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并推荐一些名著目录,比如中国四大名著、《骆驼祥子》等国内优秀名著,以及《童年》《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国外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每周开展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畅谈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7

一、学前指导

(一) 英语词汇的学习。

在“双主四步”教学模式中, 组员之间的合作, 小组之间的PK竞争, 能给孩子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1、组长轮流负责。教师不再嘶声嚎气反复教读单词, 而是改由值日组长组织全班或各大组长负责组织组内学生模仿录音带, 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然后再对话和阅读短文, 这不但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2、组内青蓝结对。常言道:三人行, 必有我师。组内学生青蓝结对, 互相帮扶, 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机制, 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又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3、组间PK。组间互相斟酌单词的音准, 利用晚自修或者课堂开展组与组之间PK, 如有错误, 教师更正。掌握音准好的小组, 给小组记分。形成“我是组内一员, 我为小组争彩”的团队学习氛围,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学习、交流。

(二) 课文的预习。

中学英语学习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双主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中, 把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成“先学后教”,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1、组内合作学习。组长或者具有主持能力的学生, 带领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 合作预习, 老师适时点拨, 通过主动发言、积极协作、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达成教学的初步目标。

2、组长轮流检查。第一组英语组长检查第二组作业完成情况, 第二组英语组长检查第三组作业完成情况, 其它组以此类推, 各组的英语组长分别检查下一组的学案、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完毕, 将完成和未完成的分别记以正分和负分, 记录在相应的档案内, 以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对症下药。

3、预习检测。在熟读生词、通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再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朗读、熟读;学有余力的学生背诵、默写、复述课文。教师则运用课前5-10分钟来检查学生自主练习的情况, 以达到检测预习的效果。

二、自学自练

合作探讨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交往过程与培养语言审美的过程。首先, 明确任务,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组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 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其次, 每个组内有一个英语学科组长, 其职责就是鼓励、督促每个组员发言, 并提醒组员做好笔记, 以便在组间交流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精讲点评

在双主四步教学模式中, 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非等同于放羊式教学, 那么, 精讲点评则是必不可少的。精讲就是精要、精炼的讲评。这就一改以往的面面俱到, 做到三讲, 三不讲。三讲即:易错、易混、易漏的必讲;三不讲即:已明白的不讲、已学过的不讲、讲了也不明白的不讲。提倡能让学生动口的就一定要让学生动口, 训练其表达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负责。

四、当堂训练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8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重在具体操作过程的“古今联系沟通”, 加强阅读和课堂训练力度,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参照文言文、走进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把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融于文言文的学习, 而后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促使文言服务于现实, 最终形成从现实走进文言、再从文言回到现实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循环。笔者把它概括为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实施思路, 具体如下:

一、自然导入———用已知激趣感知整体

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学生潜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 教师运用简洁自然而有趣味的导语, 能迅速引起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因此,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更加需要导入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导入方法:

1. 应用已学文言文对比导入。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为他们站在宏观层面理解和落实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的是古代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 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 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教学时, 笔者巧妙联系旧知, 利用《〈论语〉十则》中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的含义导入新课, 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 引起学生的兴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 诗文导入法:

教师可提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同题材或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如学习文天样《〈指南录〉后序》时, 可用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导入, 领会其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 可先由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引出作者陶渊明, 再介绍他自号“五柳先生”的由来, 然后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而且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陶渊明不慕权贵, 向往宁静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性格和情趣, 也为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3. 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

文言文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 或长于描写, 或重于叙述, 或偏于议论, 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 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弱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倾。”教师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 相信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应用成语导入。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 对这类文章, 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 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 笔者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曹刿论战》中”。接着, 笔者就范读课文, 让学生反复朗读语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熟悉课文, 其成语的来龙去脉就会很清楚了。

二、同质印证———用已知高效落实字词

文言文最终要落实到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不落实到字词层面, 就无法面对考试这个最重要的检验关口。“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反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割裂的、生硬的字词讲解法, 推崇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 灵活运用成语、诗词、文言等思想和语言精华, 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贯通古今、交互比对、活学巧用, 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印证的方式常有三种:

1. 应用与已学过文言文的印证, 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

想内容方面印证, 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 都可作为印证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 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 在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的同时, 巩固课内文言知识落实字词。如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等。在学完《醉翁亭记》, 检查“名”的用法时, 就可把“名之者谁?”“不论名其一处也” (《口技》) , “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 应用现代汉语印证,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

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 等等。当然, 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 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3. 成语印证, 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

告曰”一句时, 可请学生思考, 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 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又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 有“尽、完”的意思。这样做, 不仅符合认知规律, 让他们在温故中知新, 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趣味对照中高效率地学习理解掌握文言字词, 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迁移训练———学说学写强化语言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 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组织学说、学写文言文 (包括以文言文为素材的演讲和写作) 是迁移的重要方法, 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虽然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 但只局限在翻译、背诵和字词的检查, 对文言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重现很少研究, 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则主张,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之后可以尝试着“说”文言, 活学活用, 既要做到古代语言在思维中的有效输入, 更要做到古代语言的创造性输出。教师可以设计对话情景, 让学生模仿古代文人雅士, 在即时论辩情景中, 鼓励学生用文言文积极参与论辩。例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笔者让学生借助注释将课文改写成评书, 让学生分别登台演说, 既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又巧妙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笔者抓住学生喜欢武侠小说的特点, 让学生拓展阅读, 看《史记》中的侠士, 并以“我喜欢的侠客”为主题, 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 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角色转换, 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写文言”也是学生提高自己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 改写。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 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 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古诗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 把《鸿门宴》改写成课本剧等等。笔者有位同事别出心裁, 要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 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仿写, 即仿写文言文。

文言文难不难写, 其实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赤兔之死》以后, 这些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不乏有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 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压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 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 深入阐释, 抒发己见, 是阅读深化的体现。例如, 学完《劝学》, 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 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 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当然, 读后感不一定要写成意思完整的文章, 可以写片断感想, 包括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写作技巧产生的感想和由作者或背景产生的感想等。不必求全求多, 哪怕只对某一部分有认识, 也是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了。

4.“用”写。

即为生活所用而写。笔者在此无意提倡现代人要用文言文写作, 但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文言体依然存在, 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 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模仿写作浅显文言文, 更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在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 从而最大程度地彰显文言文在中考、高考这些人生关键环节中的实用性, 这恐怕比任何的架空分析都来得实在, 也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应用训练, 学生从课本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的提升, 几乎在每一次平常作文或考场作文中, 笔者都能看到巧妙地运用文言课文中的名句或素材的优秀作文, 这不能不说是“应用”这一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成功体现。

四、生活运用———古今贯通升华人文素养

初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 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 文言文教学也要表达出人文情感, 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升华人文素养。

1. 以今度古———化古人为学生自己, 进行角色转换, 切身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文言文作品由于时代久远, 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 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 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能将相关的古代作品与当代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当代生活方式、学生思想实际解结合起来, 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例如在教到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 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 先让学生明确王维此次出使的背景是被排挤, 出行时的感情基调是郁闷、孤独。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全诗, 那么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究竟是要抒发这种郁闷、孤独的情感呢, 还是要赞美壮丽奇伟的大漠风光呢?这时, 笔者就引导同学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如果现在让我们去采访祖国的西北边陲, 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多数同学回答说一定会因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 喜悦, 兴奋。因为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繁荣富强。在没有介绍王维身世的前提下, 让同学们将自己想象成王维, 去出使边疆。一路上出了汉塞, 经数日到达居延, 又继续迤逦北进, 来到萧关, 沿途征蓬飘飘, 归雁唳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打探一下自己的目的地, 原来还在遥远的燕然山……大唐的江山如此壮丽, 怎能不让我油然而生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这是学生在诵读全诗后不禁发出的感慨。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式既没有误解古人的意思, 又是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又如当笔者教学《岳阳楼记》时, 笔者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一般人人生中的失意感相通这一点, 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 调动其情绪, 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亲近古人, 理解古人, 实现人性的共鸣, 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 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2. 古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向现实迁移, 应用于生活。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 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古代语言文字是古代文化的载体, 学习文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并将之发扬光大。初中生应该从古诗文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从名篇佳作中, 受到美的熏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 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 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 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如, 学生通过对《离骚》的学习, 可以感受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和“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定;学习《史记》时, 会钦佩于司马迁效仿周文王、孔子、屈原、左秋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先贤圣哲, “就极刑而无慢色”, “隐忍苟活”, 发愤著书的精神气度;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会被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与呐喊感动;学习《指南录·后序》时, 会被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气节深深震撼。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时, 都应该具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 充分考虑其人文因素, 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 深入开掘提炼, 指导学生吸取思想精髓, 这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是极大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 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 联系现实, 发散思考, 从而获得新的启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生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生学好现代汉语的重要基础, 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存在许多问题, 陈旧僵化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所以多年来的文言文教学时间多、收效慢、成绩差, 备受争议。针对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工作经验, 笔者总结提出了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9

“四步呼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按照导、学、练、用四个步骤,遵循生态学理论、整体教学、立体化教学的思想,课堂各因素呼应和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呼应”是对多元互动、立体生态教学的形象描述。

二、“四步呼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一)“四步呼应”中的“四步”

1. 导———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巧妙而恰当地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如直观导入法、事件或故事导入法、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

2. 学———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全新的课程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要求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设计者, 根据不同学习材料设计不同活动,使学生参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索提高。教师启发, 适时归纳总结。我们提倡任务型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

3. 练———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英语课堂是实践的课堂,Learning ByDoing (做中学)是学习语言的原则。练习既伴随课堂“学”的步骤又是学后独立的环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既巩固前面所学,又为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英语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练习设计要有科学性目的性,注重练习的实效性,注意重点难点的突破;题目要分层设计,增强针对性;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讲究方式方法,精练巧练结合,既要照顾基本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4.用———实际运用,评析升华。

“用”是“练”的提升,对新知识进行实际、综合运用,这是课堂产出阶段。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我们根据不同课堂类型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

有的课型在综合运用训练之后需要进行评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日常交际等均作评价。

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知识目标,英语课主要分为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几个主要课型。几个课型的子模式为:

阅读课:话题导入,明确目标—初读语篇,整体感知—读议结合,领会内涵—多元生成,评价提升

写作课:话题导入,明确目标—构建框架,搜索素材—精炼造句,连缀成文—践行写作,评析升华。

听力课:话题导入,明确目标—预测内容,初听互议—再听材料,讨论过度—多元输出,说写结合。

语法课:话题导入,明确目标—提供素材,寻找规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精炼运用,拓展提高。

(二)“四步呼应”中的“呼应”

“呼应”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多元互动、立体生态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1.“呼应”是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英语课是一种实践课,更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响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问有答,有呼有应。

2.“呼应”是前后关联,互相照应。

每节课每一步过渡要自然,四步骤互相交融,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呼应”体现在更多方面:(1)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多要素的综合体。语言不仅仅是结构,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而是结构、功能、话题的综合体;语言又与文化融为一体。(2)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是相联互动的。语言交际凭借声音,必涉及听与说,凭借文字则涉及读与写。听与读是信息输入,说与写为信息输出。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3)语言交际能力是多维要素的复杂综合体。在语言交际中,多种要素同时参与共同作用,才使交际得以实现。(4)新课标所确定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看到教学中人性的复杂性、内容的多元性、功能的多维性———教学的立体性,实施多元互动立体的教学,而“呼应”正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形象描述。

3. 比喻调度,指挥。

现代课堂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更要扮演总导演、总指挥的角色,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条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目的。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视界、心灵,学生也很少得到情感的滋润、生命的关怀,不是生态课堂;离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容易偏离方向,思维难以深入,探究就缺乏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10

“四步”指: (1) 自主学习; (2) 交流展示; (3) 探究生成; (4) 检测巩固。

(1) “自主学习”。我们分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①课前自主学习, 根据学习目标, 完成预习学案, 要求学生静心动脑, 认真预习, 自主分析, 解决问题。用红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②课中自主学习, 再次思考预习学案中难点, 深度研习探究学案。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 “交流展示”。我们分展示和搜集两个阶段。①以板演等形式, 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 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作交流展示。②学习小组内的学科组长、任课老师搜集两方面信息, 即自学成果, 暴露存在问题, 为小组分工合作提供依据。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 “探究生成”。我们分学生的讨论探究阶段和教师的点拨升华阶段。①以小组为单位,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讨论解疑。学生点评生成, 不断修正解题思路, 得出正确答案。②老师点拨升华, 协助解答疑难, 归纳方法规律。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4) “检测巩固”。我们分当堂达标检测和课后巩固提高两个阶段。①当堂达标检测, 总结归纳, 反刍消化, 清理过关;②课后布置训练案, 自查自纠, 巩固提高。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2“四步八阶”课堂模式的特点

一大特点:针对我校师情、生情、教情、学情提出的高效课堂“四步八阶”法, 它具有简单、明晰、易用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熏陶情操。另一方面, 也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使为数众多青年教师解放思想, 革新课堂教学理念, 成为高效课堂实践者、推动者。

3“四步八阶”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

(1) 课堂前移, 强化预习。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 充分预习;教师提前一周完成导学案, 反复斟酌, 确保高质量。

(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老师绝不插手。

(3) 及时评价, 适度激励。点评自学成果, 评价探究展示, 始终营造进取求知的热烈氛围。

4“四步八阶”课堂模式在高三英语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1) “自主学习”环节是高三英语复习前提条件

高三英语复习重点, 一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无论是知识点的复习, 还是阅读材料的处理, 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例如, 我们在高三一轮复习时, 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两篇阅读, 然后教师批改统计分析, 课堂上予以讲评, 如果学生不能完成所布置的阅读任务, 我们就无法进行批改统计, 课堂上就无法进行小组讨论。课前预习学案也是高三学生重点完成的内容, 高三一轮复习在处理知识点之前, 我们会设计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预习学案, 往往是以主观题为主, 以短语的归纳和拓展为主, 适当补充几个句子翻译。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案, 就不能把握复习的重难点, 必然会影响知识点复习的效果。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环节,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 “交流展示”环节是高三英语复习必备环节

交流展示环节, 包括课前五分钟词汇检测,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展示每天50个单词背诵任务完成的效果。通过这一环节能有效督促学生加强高考词汇的记忆。交流展示环节还包括小组讨论后的交流。例如, 我们在处理阅读理解时, 经常分组让学生讨论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要求学生找出答案出处, 分析出错原因。然后, 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在处理知识点的时候, 我们会经常设计一些句子翻译, 这种题型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行黑板板演, 鼓励学生进行一句多译, 通过板演, 能发现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问题, 然后及时予以纠正, 提高学生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

(3) “探究生成”环节是高三英语复习核心环节

探究生成环节包括生生探究, 主要表现在小组讨论环节, 如小组讨论的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The big fire in shanghai, believed to ______ due to the burning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caused 58 deaths and destroyed all the belongings of the people around.

A.have been occurring B.occur C.have occurred D.be occurring

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归纳sth/sb be believed to do/have done/be doing三种不同使用情况, 并且要求学生加以适当例句来说明。然后由其他学生予以讨论, 加以补充, 最后让学生形成对这一用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探究生成环节还包括师生探究, 如我们在讨论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如: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ell us?

A.Young adults have poo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More young US adults live with parents.

C.More young Americans enrolled in school.

D.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will be delayed.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章, 在文章中找到印证四个选项的句子,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A项是B项的原因, C项和D项是B项产生的结果, 从而分析出主旨大意题作者的命题思路,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4) “检测巩固”环节是检测高三英语复习效果重要部分

我们处理知识点时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堂检测环节来巩固这节课所讲的重要的知识点, 题型可以多样化。如:在处理了adopt、consequence、conduct三个知识点后, 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三个知识点的相关用法设置一个情境, 写一篇小短文。在处理完一篇完形填空后, 可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章当中重要的句子和一些高频词汇。也可以事先将要处理的这篇完形填空设置成一篇任务型阅读, 在处理完当中的共性疑难问题后, 让学生完成一篇任务型阅读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 “四步八阶”课堂模式能有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从根本上提高高三英语复习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阿戈尔, 陈琳.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11

“四步”导学案的模式

“四步”导学案的设计由二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设计分为四步:“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完成教学过程,故把这一模式称为“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而“探究活动”这一步,又将它划分成二个教学环节,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四步”导学案备课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教师精心研究教材,紧扣教材内容及课后习题编写成学生易于探究、操作性强的精选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思维活跃、轻松愉快的当堂完成导学案中90%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导学案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渗透给学生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充分利用“四步”导学案备课上课,旨在打破以往教师课前抄教材写教案,课堂上教师泛讲而学生听的没有主动性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开始尝试“四步”导学案的备课模式。备课融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紧紧围绕“导学案”采用“提前备课、轮流主备、二次备课、集体研讨、个人备课”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紧密结合的备课模式。

“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

“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设计由三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编写与设计的重要板块,我们把学习过程设计为四步:“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达标检测、拓展延伸”,故我们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初中数学“四步”导学案教学模式。我们将“探究活动”这一步划分成二个教学环节,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在这四步的导引之下,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学生易于探究、可操作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每一步中都有问题去讨论、去研究,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个问题,轻松愉悦的当堂完成导学案。在课堂导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渗透给学生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使教师也能易于驾驭课堂,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下面就各个板块和环节加以简要阐述: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要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读后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抓住重难点,在课后复习时进行知识归纳。

一、课前预习

本环节可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或有类比性的基础性练习或上节课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设计三到四道小题即可。力求让学生拿到导学案后能简单且迅速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二、探究活动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本环节问题设置相对比较简单,不是课本引入和课本例题的照抄照搬,是教材内容的重新调整,适当编排,编写时要紧扣教材,教学引入和例习题进行微变后再现,题目中出现的数字和字母与教材内容“神似而形不似”,避免学生从书中或资料书中进行不动脑的照抄,倒逼学生,使得学生不预习课本就无法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力求慢慢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本环节要求学生能通过看教材就能解决问题,90%的学生均能独立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

2.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后把知识加以简单的延伸、运用,从而解决问题。此时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是教材内容的变式,选题尽量能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程度好的学生能在课前解决一部分,但整个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讨论方能完成。在此环节中,使学生课上讨论不正确的解题步骤得以修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得以重新纠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留下的疑问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得以突破。本活动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三、达标检测

本环节主要设计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基础题,以再现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方式来巩固内容,取材来自于课后习题,本活动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会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题型设计以多变的题型呈现,设计成选择,填空、解答等形式,加以训练,应对试卷中出现的题型。总体还是以基础题为主,综合解答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紧跟课节步伐。使得80%~90%的学生能做全对,题量不能超过6道题。学生答题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难度应稍加大,题型设计要使20%~30%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读题有初步的解题思路,课后有50%~60%能完整的解答此题。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 GHB1567。】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论文 篇12

关键词:课堂教学,四步五察,评价,点卤

“远古时代, 战乱纷起, 江湖风云变幻, 武林中点线面三大门派各占一方, 争做霸主, 这个时候, 一个神秘的组织突然崛起, 他以消息灵通, 直观盖天下雄霸武林, 他就是图表!且看……”这是图表课自评环节中学生采用的导入词, 是不是觉得很有新意。这是采用美术课堂评价新方法之后一段时间, 学生想出来的自评“新招”。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评价从定义范围上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 狭义的评价只指言语点评, 广义上的评价指除言辞外, 还包括形体的语言。如教师的某个表情,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等都属于评价, 并且后者比前者的效果要明显得多。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正如“点卤”。因此,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经过评价, 进行适时“点卤”。

一、美术课堂评价最怕“四无”———察“无”

评价的过程, 是发现、梳理、破解、生成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发现自评、互评不仅仅是乏味, 简直是离题千里。主要是评价中存在四个问题:

1.心中无“情”

我们看事物, 重点在于看有什么样的“眼睛”, 草地上开满了鲜花, 而在牛羊眼中看到的只是饲料而已。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才能“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

2.眼中无“美”

美术教室后面的墙上常年贴着一句话:“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但是有些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思考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观察体验要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嘴尝、用体触, 还要用情感、用联想、用心悟, 才能眼中有美, 进而心中有美。由美引发学生道德理解、价值判断、审美体验等变化, 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自成高尚”。

3.手中无“术”

美术课堂练习所出现的作品常常“垃圾当道”, 只因学生手上缺少技能, 只能沙场点兵, 不能实际操作, 手中必须掌握美术基本技能, 才能创作出精致的作品。

4.言之无“物”

很多时候, 因为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我们的评价往往是隔靴搔痒, 沿着问题一圈圈地在绕行, 很是急人。言之无“物”, 只因“库存不足”。因此, 知识的积累以及技能的学习与了解是课堂评价的基石。

二、美术课堂评价“四关注”———察“有”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 你就会得到什么, 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 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 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 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 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 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在教学中,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 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如:即时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以评促学,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新的尝试。

1.学习过程之“点卤”

《奇妙的肌理》一课, 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法, 整节课是五个游戏来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揉纸团, 游戏开始了, 教室里非常“热闹”。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游戏:感受肌理。采用水粉和印泥等材料, 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印采集肌理。由学生的作品来导向下一步骤的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并不进行示范, 与其说是上课, 不如说学生在开心地“玩”。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感知了肌理的分类。了解了点状肌理、线状肌理和面状肌理之分;知道了可以分为有彩色肌理与无彩色肌理;甚至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人工肌理和自然肌理的区别。由此开始寻找室内室外的肌理。第二个游戏开始了, 我们要根据所学来创造肌理。通过游戏来模仿我们见过的肌理, 材料被学生充分地利用起来, 牙刷、树叶、敲、抹、印、挤、刮都成为学生的有力“武器”, 教室里又是一阵热闹。在这个过程中, 教室里的声音是格外的热闹, 敲打声、刮擦声、吹气声, 演奏出一幕幕“交响曲”。过程中, 我一直采用的是巡回式指导,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即时性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加入适时的评价, 是过程性评价, 也是即时性评价, 这个时候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开展学习活动, 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2.学习情绪之“点卤”

讲到《中国古代人物画》时, 我要求学生细细地观察, 并给予他们一系列要求:看完作品之后必须提出一个问题, 且这个问题要由班上的同学来回答。这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对于作品的观察他们是非常细致, 涉及的问题从作者的性别、性格、时代背景, 以及作者绘画时候的心情都被他们一一挖掘, 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被提出了多种说法, 使得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古代绘画更多的时候讲究的是意境, 追求的是情感的宣泄。在欣赏写意人物画的时候, 学生对大笔泼墨表现出来的人物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恨不得自己也持笔泼墨来挥洒一番。课后询问学生, 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课非常有趣, 既有趣又有压力, 观察过程中, 学生显得非常的“静”, 然而他们的内心绝不平静。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 由此达到了对中国画的意境和形式美的联想到艺术感受的飞跃。美术课是追求美的课程,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我们的一生都在追逐着美丽, 而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引导学生的情感, 遇到不同的课题, 要引领学生用不同的情绪去体会作品中带着的那些永恒的美。

3.张扬个性之“点卤”

现代教育一直提倡放飞灵性、张扬个性。应用设计领域就是学生个性发挥的时候, 有一个内容叫做“有趣的墙”。我就巧妙地借用了校园周围的环境。当时, 正好校园外的一家民居在修缮房屋。水泥墙扒掉一片, 上面画好了格子, 正要往上堆砌瓷砖。工人在施工的时候, “沙沙”的搅拌水泥的声音, “笃笃笃”的轻击瓷砖的声音, 对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 我带领学生站在校园里看着他们往上贴瓷砖。经过简单的引导, 学生发现里面的基本形居然可以有两层。第一层基本形是砖, 在水泥的墙体下面, 是一块块砖堆砌的成果。在粉上水泥之后, 就是第二层基本形, 第二层基本形是瓷砖。那画好的格子正是第二层基本形的骨骼。由此我开始引导:“那第一层的骨骼又是什么样的呢?这骨骼的变化就是样式的变化, 是最能体现我们的艺术构思能力的, 同样的基本形可以累积出许多不同的样式。”经过这一启发, 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 什么是骨骼, 并对把基本形与骨骼的配合进行了很多种配合, 对基本形与骨骼的理解更深刻了, 也引发了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扒皮抽筋”式的联想。作品效果也变得千奇百怪,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有些学生基本功扎实, 可以绘制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有些学生天赋有限, 但是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 于个性“点卤”, 是个性的张扬, 也是灵性的激活。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主体进行了改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 可以通过自评、互评等过程, 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四步五察法”是指在农村美术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学习的节奏划分为四个步骤, 即:独学时、群学时、展示时、评价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的观察重点分为五步, 即五察:一察2分钟预习情况;二察实践中错误的步骤与方法;三察查阅资料的方法与拓展能力、分析方法、合作情况;四察学生的参与和评价;五察拓展方法、延伸情况。通过四步五察, 提高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客户营销下一篇:结直肠癌术前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