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职能

2024-09-26

免疫职能(精选3篇)

免疫职能 篇1

摘要: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作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预防、揭示与抵御方式也是对审计职能的全新描述。本文从审计的单职能论和多职能论出发,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 提出审计两项基本职能即认证和免疫。认证职能和免疫职能的确定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和实际的发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基本职能,免疫职能,认证职能

一、“免疫系统”与审计职能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 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 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 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 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 将入侵之地消灭掉。免疫系统与审计的结合来自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长首次提出把审计看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指出人体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一样, 人体有免疫系统, 经济社会系统也有“免疫系统”, 如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预防病害侵蚀、能够揭示病害侵蚀所带来的危害、能够抵御病害的侵蚀一样, 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 当经济社会系统运行出现问题时, 审计能够较早的感知到, 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问题进行预警、揭露、抵御, 从而确保国家安全。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预防功能。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国家审计具有内生性的威慑作用, 因此, 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充分发挥其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的抑制作用。作为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机关, 具有独立、客观、公正、超脱、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 因而能够而且有责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及早感受风险, 提前发出警报, 起到预警作用。其次, 必须充分发挥揭露功能。根据法律规定, 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 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所以, 审计必须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 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必须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 以保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健康。再次, 必须充分发挥抵御功能。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 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 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 调动积极因素, 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 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 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作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预防、揭示与抵御方式也是对审计职能的全新描述。职能也称功能, 是指人、物应有的作用。系统论认为,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审计的职能即审计的功能, 是连接审计本质与目标的纽带, 指审计“能够做什么”, 是审计工作本质的体现, 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客观性。审计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基本职能反映审计的本质同时决定着审计的目标, 可知审计基本职能是连接本质和目标的桥梁, 所以确定基本职能对于构建审计概念框架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的审计是指审计工作而不是审计学, 所以本文所述的审计职能是指审计工作的职能。

二、审计职能观点综述

(一) 单职能论

认为职能是相对稳定的概念, 现代审计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职能是单一的经济监督, 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形式, 经济评价是经济监督的方法。审计之所以成为审计, 就在于它具有这种职能。古今中外的审计职能都是经济监督, 离开经济监督就不称为审计。经济监督是存在于各种审计形式之中固有的内在职能。无论何种审计, 都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在实行经营管理权分权制的特定经济关系下, 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单职能论还认为多职能论具有以下的缺陷: (1) 多职能论没有从审计内部矛盾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上分析审计的本质, 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的特殊矛盾, 混淆了审计的职能和管理的职能。 (2) 多职能论夸大了审计内涵和外延中的一些非本质属性对本质属性的反作用力, 如认为随着审计主体的独立性程度、自身范围和内容、审计手段以及审计形式等的变化职能会变化等。这些变化只是扩大了监督的领域, 提高了监督的重要性, 并没有改变监督职能, 不能把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理解为职能的增加。 (3) 多职能论忽视了职能与作用的区别, 易把两者混淆。审计职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 而审计的作用则是一个相对变动的概念。 (4) 没有搞清职能与主体职责的相互关系, 常将职责说成是职能。职责是外加的, 受人们主观意志所制约;职能是内在的, 不因为人们的主观意见而改变。

(二) 多职能论

认为现代审计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职能不能限于一个, 有关多职能论的观点也有多样, 像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等。现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审计职能为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 (1) 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以一定的标准为评价依据, 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 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可靠, 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理、有效, 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 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 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 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 遵守财经纪律,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综观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审计无不表现为经济监督的活动, 履行着经济监督的职能。我国的审计实践证明, 越是搞活经济、搞活企业, 越是需要加强审计监督。经济监督是指对经济活动的监察和督促, 目的是使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运行。经济监督作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手段, 是非常重要的。但彭启发等认为将经济监督作为审计基本职能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监督职能对国家审计来说是其行政权力的延伸, 但对民间审计来说, 美国会计协会 (AAA) 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将其定义为“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 而对与这种结论有关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 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审计的最终结果只是传达给相关利害关系人, 其“传达”与“监督”意义相差甚远;审计在执业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执业准则的要求独立地、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若将监督职能作为基本职能, 则必然会出现审计需要维护的一个利益主体, 这便出现了利益导向, 至少在形式上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这与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是不相符的;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或机构甚多, 将监督职能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不能反映审计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即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此外, 曹杉青认为经济监督的实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就是权威性, 失去权威性, 监督无从谈起。一般认为, 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是政府审计代表国家对财政收支和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综合监督。其认为, 只有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最强, 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的实现都需要一定条件。所以得出把经济监督作为审计职能会给审计带来负面影响。 (2)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指通过审查验证, 依据确实的数据和资料,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活动及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进行评定。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其经济活动, 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只有查明了被审计单位的客观事物真相, 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就能够形成各种经济评价意见。经济评价的过程, 同时也是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的过程。彭启发等认为“从审计的历史与发展来看, 评价职能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评价职能能够对现行的所有审计形式作出概括, 也是现代审计向新领域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评价是一种基于对对象的深入了解, 对对象与既定标准的符合性程度的认识且对此发表意见, 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在不同的领域开展工作”。而曹杉青认为, 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评价者具有评价资格与评价指标。认为政府审计主要是对国家的财政收支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政府审计进行经济评价, 首先有评价资格, 代表国家和政府;其次财政收支活动有其较为严格的评价标准。因此, 政府审计对国家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有经济评价的职能。同样内部审计要对其内部单位进行经济评价, 首先必须由单位的权利机构给予评价资格;其次, 要有对经营管理活动评价的标准。如果两个条件任缺一个, 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就不存在。因此, 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极为有限的。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建议中, 从实际情况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利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但对于这些问题是否提出管理建议, 要视情况而定。即要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理解, 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同意, 注册会计师一般以口头提出, 而不出具专门的管理建议书。但无论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 提出管理建议本身就不是经济评价活动。因为注册会计师首先没有评价资格, 其次管理建议也不是评价标准。它只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的, 并且认为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有用的看法。因此, 可以说, 注册会计师审计几乎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但这并不排除注册会计师接受进行经济评价的委托, 从事经济评价活动。这样二种审计活动中, 只有政府审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通过上述分析提出, 只有政府审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 其他两类审计几乎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 (3) 经济鉴证。经济鉴证包括鉴定和证明, 是指由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 也就是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经济鉴证职能是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职能, 它不断受到人们重视而日益强化, 并显示其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 不少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 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人员审查鉴证之后, 才能获得社会上的承认。彭启发等认为“鉴证职能不能反映审计的最新发展, 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 而内部审计就不符合上述条件。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可能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独立性, 但其实质只是一种职能划分, 而某些因素必将影响审计独立性, 其得出的审计结论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证”, 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是极其有限的, 与“鉴证”的真正含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鉴证职能不能有效地反映审计的本质特征, 也不是审计区别于其他具有经济鉴证职能部门的内在的本质特点”;《辞海》对鉴证的解释是“特指对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核实”;对鉴定的解释是“鉴别评定, 确定优劣真伪”。而审查、核实就其本义而言是在对对象的全面审核和查验而不能有半点疏忽, 这与现代审计广泛采用的抽样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曹杉青认为进行经济鉴证活动的前提条件是鉴定者必须要有独立的身份地位, 而政府审计代表国家和政府, 内部审计代表内部管理机构, 身份地位均不独立, 只有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审计组织, 因此认为, 只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经济鉴证职能, 其他两种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同样多职能论认为单职能论存在以下缺陷:第一, 单职能论忽略了审计及其只能要随着政治、经济以及审计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将固有的职能理解为固定的职能,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本质和职能, 没有注意到审计的某些职能要在一定条件下从潜在的职能转化为现实的职能。第二, 未能全面把握审计的本质。经济监督不足以揭示和概括审计本质的全部内容, 它实质上是从传统财务审计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其基点是查错纠弊, 经济监督只是审计本质一个方面的反应, 而效益审计则不具有监督职能, 像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其他工作, 如咨询、服务等, 经济监督也很难解释。本文认同多职能论, 认为单职能论很难符合审计的发展, 单一职能不足以概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等的职能。但就审计的基本职能来说, 无论是多职能论中的某一职能还是单职能论都不能全面而又基本地体现审计本质。

三、基于“免疫系统”的审计基本职能

(一) 认证职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SCAS) 对认证的定义如下:“向决策制定者提供的, 能改善信息质量或内涵的独立专业服务的总称”。从该定义中可以发现, 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认证服务的用户是“决策制定者”, 体现了“着眼于用户”的观点。传统的审计, 是工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的产物, 是一种通用化的产品。它企图通过单一的审计报告, 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随着信息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多, 通用化的产品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因此必须着眼于用户的切实需求, 提供有用性程度更高的产品。第二, 认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或内涵。信息的质量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内涵是信息表述的方式或利用信息的决策模型。第三, 认证服务未对信息种类加以限制, 可能涉及任何类型信息, 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可以是历史性信息, 也可以是预测性的信息;可以是直接数据, 也可以是相关的处理过程或信息系统 (如内部控制或决策模型) 。第四, CPA执行认证服务时亦应保持独立性, 这对于用户给予CPA信任是十分重要的。“独立性”是CPA职业的基石和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由于信息提供者和决策者的利益可能不一致, 所以其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质量不高, 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因此, 决策者寻求CPA对信息加以认证以提高信息的质量, 降低信息风险。显然, 决策者要求CPA独立于信息提供者。第五, 认证服务是CPA所提供的专业服务, 需要CPA的职业判断, 这是计算机软件或非专业的竞争者所无法代替的。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的速度, 但技术是无法代替CPA的职业判断的。CPA的职业判断使得认证服务区别于简单的数据归集。第六、尽管认证服务可能会出具报告, 但认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或内涵, 而不是出具报告。例如:在很多情况下, 特别是涉及电子形式的数据时, 出具书面报告有一定的困难。尽管报告是证明服务价值的一种方式, 但是, 向用户提供价值的是认证服务的本身, 而不是报告。第七, 认证服务预期将成为CPA职业未来发展的平台。所以SCAS的定义被有意定得很宽, 以避免在目前没有预见的情况下, 对认证服务的发展及其有用性造成限制。国际审计界一般认为认证服务包括鉴证和审计财务报告。《认证业务国际准则》则指出:“认证业务旨在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 专业审计师通过评价某个对象是否在所有重大事项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 从而提高该对象信息满足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可能性。”“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是三种审计共同的宗旨。“评价”是三种审计共同的职能。结合审计实践的发展, “认”是指确认, 审计活动是再确认。通过对被审计者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确认、评价, 提出报告, 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优缺点, 从而保证经济信息合规, 提高经济活动效益。认证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 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的;既可以是财务性质的, 也可以是非财务性质的。认证职能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 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确认和评价职能;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职能, 也包括绩效审计职能。总之, 认证包括三种含义:审核、检查;确认、报告、证明;评价。任何审计首先必须通过认证进行确认, 因而, 本文认同认证具有审计的基础职能。

(二) 免疫职能

联系实际结合发挥免疫系统的三种方式即预防、揭示、抵御, 免疫职能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防护、保健、预警;服务、建设、促进、咨询;监督、制衡。审计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监督、制衡方面, 应当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 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发挥防护、保健、预警职能, 及时发现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缺陷, 发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 在建设、促进、咨询等方面, 搞好服务, 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产权。免疫系统论使审计活动有被动防范变为主动预防。各种审计都要预防、揭露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及时预警。免疫系统论使审计活动外延扩大。体现受托责任的经济活动是审计对象的核心, 但是, 优良的审计活动还要扩大视野, 创造价值, 更好地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权益, 为社会提高效益。认证职能从审计基础工作的角度经行概括, 免疫职能从审计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两者为指导审计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 认证与免疫职能的关系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认证和免疫。没有认证, 就不可能进行免疫。认证为免疫服务, 是免疫的手段, 及其基础和前提, 因而认证是基础职能。从进行免疫的要求出发, 决定如何进行认证, 免疫室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而免疫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两种职能密切联系, 相互渗透。审计工作从事审核、检查, 属于认证, 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 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 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可靠和有效的结论。从检查到评价再到做出决定以及督促决定的执行, 无不体现了审计的免疫职能。“建立适当的认证免疫体系便能够实现审计的职能—认证和免疫。”基本职能是长期、广泛的审计实践的概括和抽象, 受制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审计基本动因和审计本质, 因而具有客观性。基本职能存在于事物的始终, 但又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审计基本职能认证和免疫都体现审计基本动因的要求, 适应维护产权的需要。本文认为, 本质是固有的、不变的, 基本职能是对本质的客观反映, 具有客观性。系统论认为, 本质是结构的描述, 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 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 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而职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因此作为外在表现的职能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应该随着人们对审计的认识而发展, 只有这样职能才能更好的反应本质, 更好的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审计理论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李孝林等:《审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版。

[3]彭晓勇:《对审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 《财会通讯》1997年第10期。

免疫职能 篇2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一种自我监督机制, 是在单位内部建立、并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医院内部的牵制制度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检查, 又可用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充分性进行评价, 也可对资产安全性和完整、对医院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医院内部审计监督已成为医院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免疫系统”, 在医院的经济发展中, 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 能够防范财务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并最终实现医院管理目标。

医院内部审计的免疫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审计的预防功能, 预防是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前提, 作为医院内设机构, 内部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比较熟悉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监督, 可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可预防和减少损失, 能充分发挥预防功能。二是审计的揭露功能, 揭露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中的最基础一环, 是发挥抵御功能的前提, 也是审计发挥批判性作用的前置条件。通过审计揭露违规、违纪、违法、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害患者利益等行为以达到惩戒目的。促使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维护医院公益性质, 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审计的防御功能, 防御是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点, 通过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阻止和解决。以便强化管理、规避风险、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挥内部审计的防御功能, 也就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1 内部审计参与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1.1 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是医院管理者自身要求强化管理的一个内部控制制度, 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和精细, 内部审计也已经成为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医院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和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内部审计监督, 这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医院管理者转变管理模式服务于广大患者的必然要求。一个医院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内部审计监督, 那么这个内控制度在堵塞经营漏洞、防止舞弊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就会非常有限。当下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一家医院要想在竞争中胜出, 除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让患者满意的服务态度外, 一个完整、严密的内控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内部审计就是医院实施内部管理、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医院内部审计可对现行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运作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对于改进管理水平, 健全和完善制度, 提高医院竟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医院的顺利发展

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坚定地实施内部审计制度这一前提下, 才有可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这是形势所趋, 也是时代的要求。目前, 国有医疗领域内经济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涉案范围包括大型医疗器械的采购、一次性耗材及医疗药品的采购、基建工程发包、转包及医生开单提成及收受红包现象等等。以上违纪现象不仅给医院和患者利益带来了损失, 也导致医患关系矛盾升级, 同时也给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近来通过对一些曝光的医疗违法违纪案例分析, 发现究其原因还是与医院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管不到位有关, 特别是医院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没有很好落实。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研讨会上曾指出:“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要始终围绕事业中心, 突出重点, 完成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重任, 各单位要提高自主防腐的能力。”由此可见, 加强内部审计, 是支持和促进医院管理者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3 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医院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

随着国家对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视和完善, 单位内部审计方法已由传统的监督、检查、评价为主发展为集监督、服务与咨询于一体的工作方法。当前, 如何加快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审计, 已经成为各单位管理者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帮助单位管理者制定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直是审计人奋斗的方向。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审计人员熟悉本医院财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环境, 这样就能正确做好内部控制与信息的沟通, 为医院内部控制的免疫功能提供正确的诊断, 使医院财务控制中潜在的“病毒”得以及时发现, 从而减少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增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免疫功能”, 使医院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1.4 医院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补充

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说:“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为保护国有资产和广大人民财产不受侵害作出了重要贡献。”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护单位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一个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可以构建健康的经济体制,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增加经济效益, 意义重大。现如今, 我国经济体制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政府对这些国有或国控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社会资源, 政府要想掌握这些资产、资本的安全、完整, 就必须对这些单位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监督, 监督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到国家审计上。但仅凭国家审计力量远不能覆盖所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国家审计机构最多也只能对一些行业进行重点审计或专门审计。所以审计法规定, 县级以上国有医院也要象国有企业一样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正因为医院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财经制度和资金流动状况, 便于迅速、准确地诊断医院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所在, 能及时和有效地进行审计监督, 从而能够对“症”开“方”, 提出抵御“病害”建议和意见,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医院有关机制健全,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实现医院经营目标。

2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让“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2.1 要有正确的审计理念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经济安全平稳发展的重要工具, 也是各种经济正常运行的“免疫系统”。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从保障经济安全和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高度, 来看待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各级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 逐步提高审计水平, 全力促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审计本质, 遵循审计规律, 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力。

2.2 要有明确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职责

医院内部审计监督是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不相容职责的一个重要控制手段, 明确内部审计职责, 让审计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 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人员要紧紧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 主动、及时地对医院的资金流动情况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要对医院现金流动比较频繁的医疗退费业务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大型设备的营运情况要开展效益审计;对本单位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论证, 并要做到跟踪审计;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医院内审机构对待审计工作要严谨, 核算要认真, 要坚定地承担起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 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 要让单位管理者知道内部审计既是医院资产的守护者, 也是强化医院管理的促进者。

2.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目前, 我国处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的转型时期, 审计环境的繁杂化, 导致审计风险越来越高, 广大内审人员也要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 形成内部审计新思路, 提高在新形势下从事内审工作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 不仅要有基本业务能力素质, 更要有对审计事项的敏感能力、洞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文字综合能力等特殊素质。只有这样的一支内审队伍才会使内部审计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 全面发挥其免疫作用。

3 结束语

总之,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控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免疫系统”, 不仅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单位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既揭示了审计的本质, 也丰富了审计的内涵, 从而为医院的健康协调发挥有效地“免疫”功能。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审计目的也由以“增值”为主的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向以管理为目的效益审计发展, 并承担起具有预防、揭示、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病害”的功能, 是各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免疫系统”。本文就如何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这个“免疫系统”功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免疫,职能

参考文献

[1]杜宇.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专访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25/content_2869121.htm.

[2]陈建平.如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EB/OL].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89_201009/19li409650363.shtml.

[3]翁美丽.论“免疫系统”视角下的企业内部审计[EB/OL].http://china.findlaw.cn/jingifa/shenji/lunw en/29076.html.

免疫职能 篇3

关键词: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公共受托责任

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 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杨时展, 1990) 。国家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方式, 它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同时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理论界一直以来都从公共受托责任出发来研究国家审计的本质, 同时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后产生的, 体现了审计适应经济社会生活需要的过程。因此, 本文将从公共受托责任及其演化来研究审计职能及其演化, 进而推导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强调国家审计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成为了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伴随着“免疫系统”论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转化。因此,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出现是审计实践经验总结和审计理论创新的结果。那么,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演化历程是什么?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 结合公共受托责任来分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

一、我国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

从我国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历程来看, 不同时期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不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主或皇帝拥有国家一切的资源和权力, 这时的公共资源指的是奴隶主或皇帝拥有的资源,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依存于官吏对奴隶主或皇帝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旨在审查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评价官吏治理国家的功过得失, 解除官吏的公共受托责任。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国家的一切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首脑手中, 由于此时的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较弱,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下级官员对政府首脑的受托责任, 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公共受托责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旨在审查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评价下级官员的政绩。

广州革命政府时期, 国家陷入战争的阴霾, 国家审计也主要服务于战争的需要。此时国家的一切权利掌握在军队手中,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下级军官对军队首长的受托责任, 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公共受托责任也是“名存实亡”, 国家审计旨在审查军队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评价军官的政绩。革命根据地时期, 政府的一切公共资源都来源于人民, 虽然国家审计主要也是服务于战争, 但是此时的军队首长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公众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性,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众, 上级军队对军队首长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旨在审查军队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我国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公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此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众, 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 公务员对行政长官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旨在审查各级政府机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评价公共资源的使用绩效。

二、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我国国家审计本质的演化

1. 公共受托财务责任与经济监督论。

在奴隶社会, 宰夫是执行审计业务的官吏。据《周礼》记载, 宰夫的职责主要是依据朝规考核百官的政绩, 对于节省开支、财政充足、府库盈余, 善于理财者给予嘉奖, 对于奢侈浪费、支出不当和虚列账册者给予惩罚 (陈太辉, 2008;祝遵宏, 2009) 。在封建社会, 具有审计职权的官吏, 负责依据朝规监督百官在经济方面的活动及政绩。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国家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国家岁出岁入之决算”。广东革命政府时期, 国家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各陆海空及机关之决算”。国民政府时期, 国家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国家财政收入支出情况。革命根据地时期, 国家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审计各根据地、解放区军队系统财务收支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国家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可见, 我国的以上各个时期作为公共受托责任的受托方, 国家审计部门的关注点也主要停留在财政财务账目上。因为这些时期, 国家审计的审计职权都是委托方赋予的, 国家审计都是为了解除委托方的公共受托责任而存在的。在这些时期, 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方关注受托资产的安全性, 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否遵循立法程序 (李凯, 2009;赵彦锋, 2009) , 这种受托责任被称为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国家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账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 达到经济监督的目的。可见, 在公共受托财务责任产生后, 促进了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 产生了经济监督论。

2. 公共受托管理责任与经济控制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伴随着公共支出规模扩大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公共受托责任也从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公共受托管理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诸如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就业、住房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财政支出加以解决。这就导致了政府公共支出范围逐渐扩大, 从最初的科教文卫领域, 逐渐扩展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众关心的民生领域。这些领域与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获得利益的多少。因此, 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效果就成为委托方关注的重点, 以前的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已经不能满足委托方的需求。同时,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导致政府用企业家的精神来重塑政府, 企业中重视效率、效果等思想被引入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在这种背景下, 政府更加注重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弱化了财政财务账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 强调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产生了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国家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 达到经济控制的目的。可见, 在公共受托管理责任产生后, 促进了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 产生了经济控制论。

3. 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与“免疫系统”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首先是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 诸如全球变暖、河流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其次是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成为了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最后是民生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及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而作为受托方的政府而言, 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已经无法满足委托方的需求, 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应运而生。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下, 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 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从而促进责任型、效率型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公共受托社会责任要求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 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通过赋予国家审计的权力, 监督制约权力的运行, 确保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实现国家“善治”。可见, 在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产生后, 促进了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 产生了“免疫系统”论。

三、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

1. 公共受托财务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我国从西周开始,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国家审计作为受托方, 承担着解除被审计单位公共受托财务责任的重任, 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这里的真实性是指国家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存在, 是否存在错弊行为, 以及财政财务收支报告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情况等进行审查。从真实性来看, 国家审计人员依据其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来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发挥的是一种评价功能。从合法性和合规性来看, 国家审计人员鉴定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与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 发挥的是一种认证功能。同时, 除了这两项功能, 国家审计还可以通过委托方赋予的权力,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惩罚或建议具有司法性质的机构对其进行惩罚, 从这个角度来看, 国家审计也发挥了执法的功能。此外, 需要强调的是, 在很多朝代, 国家审计隶属于司法机关, 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审计对于发现的各类问题, 可以直接采用法律程序来处理这些案件, 这时的国家审计具备司法功能。从下表可以看出, 不同的朝代由于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的不同, 其国家审计职能也不同, 但总体来看, 在公共受托财务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主要具有认证、评价、执法和司法职能。

资料来源:陈太辉 (2008) 博士论文《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

2. 公共受托管理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受托财务责任不能满足委托方的需求, 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出现了, 这时的国家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相同质量下, 将耗费成本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在相同质量下, 投入产出比最大, 也就是说在投入资源不变的情况下, 使产出最大, 或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投入资源最少;效益性是指既定目标是否达成, 或评估预计效益与实际效益之间的关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不仅仅强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 更加强调通过绩效审计, 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使用公共资源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出审计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此外,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会公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人大、公众等对国家审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 迫切需要国家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公共资源使用状况作出鉴证, 以提高人大、公众对政府、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任程度。可见, 公共受托管理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除了发挥认证、评价和执法功能外, 还发挥了建设和鉴证功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在革命根据地时期, 国家审计也发挥的建设功能, 但这时的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审计发现财经法纪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出审计建议来完善财务收支制度, 这是建设功能的雏形。

3. 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凸显背景下, 为了满足委托方的需求, 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产生了, 这时的国家审计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关注的是公共权力的合理运用。国家审计通过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 实现国家“善治”。

首先, 国家审计需要及早感知经济社会运行和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及时发出警告, 发挥审计预警功能;其次, 国家审计依据党、人民和政府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开展工作, 依据审计预警功能发现的风险制定审计计划, 通过发挥认证、评价功能, 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经济运行和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 通过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公告和告知政府、人大、公众和被审计单位, 发挥鉴证功能;再次,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国家审计能够自身处理的, 通过发挥自身抵御功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罚, 对于触犯法律的单位和个人, 移送司法、纪检监察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罚, 发挥审计的执法功能;最后, 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挖掘, 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的完善。可见, 在公共受托社会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具有认证、评价、执法、建设、鉴证和预警职能。

四、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分析

1.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指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和公共权利运行过程中, 所发挥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

其中, 预防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国家审计通过审计预警的方式, 及时发现经济社会运行和公共权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障碍、矛盾和风险, 发出预警, 提醒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即预警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国家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 配合相关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杜绝同类问题的发生, 即修补功能。

揭示功能也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揭露功能, 即通过审计发现问题;二是展示功能, 即把审计发现的问题, 通过报告、简报、信息和审计结果公告等形式, 及时向政府、人大和公众展示出来。

抵御功能也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审计利用自身具有的处理处罚功能, 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罚, 即自身抵御功能;二是审计把查出的问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及相关部门, 通过这些部门来对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罚, 即配合抵御功能。

2.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深化, 要求国家审计不仅仅要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是通过发挥展示 (鉴证) 功能, 为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途径。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也层出不穷, 迫切需要审计发挥其威慑力, 通过发挥抵御 (执法) 功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罚, 迫使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这也就意味着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就成为了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而揭示和抵御功能都是事后审计, 随着社会风险的集聚, 迫切需要国家审计在审前对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等风险进行预警, 发挥国家审计的预警功能, 提前采取措施,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在审计之后, 国家审计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分析, 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制度缺陷, 通过发挥国家审计的修补 (建设) 功能, 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来看, 在公共受托财务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主要发挥了揭露 (认证、评价) 功能;在公共受托管理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主要发挥了揭示 (认证、评价、鉴证) 、抵御 (执法) 和修补职能;在公共受托社会责任背景下, 国家审计主要发挥了预防 (预警、建设) 、揭示 (认证、评价、鉴证) 、抵御 (执法) 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如图所示, 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使公共受托责任不断演化, 同时也使得人们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 最终导致国家审计职能从揭露 (认证、评价) 功能发展到揭示 (认证、评价、鉴证) 、抵御 (执法) 和修补功能, 再到预防 (预警、修补) 、揭示 (认证、评价、鉴证) 和抵御 (执法) 功能,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此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 (1979-1999) :审计卷 (上册)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审视思考下一篇:分项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