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2024-10-28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共12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1

近几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各专家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连续几年全国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都在600万左右, 就业难已成为应届毕业生及无数未就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 各家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总觉得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不少人难以很快适应本单位目前的用人需求。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如何让毕业生在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迫切不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困难表现在:

1、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决战职场的首要原因。目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评价都普遍低于毕业生自我评估的分数。有数据显示, 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45%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l) 与其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也指出:“尽管中国每年提供大量大学毕业生, 但高级人才缺乏使跨国企业在华遭遇人才短缺”。

2、品格欠缺, 职业道德意思薄弱。据调查发现, 超过两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 而只有不到4%的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不少毕业生事业心不强, 缺乏责任感, 眼高手低, 不够务实, 轻实践, 怕吃苦, 不愿意深入基层。而用人单位却越来越重视这点。四川省宜宾市在2010年10月出台《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聘用考核暂行办法》, 改变过去公示后等待举报再调查应聘人员个人情况, 先要实地考核且重点考核应聘者的人品、诚信、人际关系等。

3、专业技能不扎实, 缺乏实践经验。

4、创新能力偏低, 创业意识淡。

5、职业规划不到位, 就业资源使用能力欠缺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于2004年6月28日实施了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只有5%的人曾经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满意。

二、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

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设计目标, 确定路径, 学生个体有计划分阶段实现目标的过程。一旦目标导向确定, 所有的路径和手段都应该指向这个目标, 并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目标设定是在职业生涯路径选择后, 对人生目标做出抉择。其抉择是以学生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职业生涯目标一旦确立, 它就会成为学生追求成就的推动力和鞭策力, 学生将会努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业绩, 取得成功, 实现人生理想。在这样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学生将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先了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行、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 制定出合适的规划, 然后再按照规划去实施, 从而激发自我潜能、自我塑造意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势必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之所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正常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关系。例如, 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 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 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 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 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些误区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了让大学生尽可能顺利地实现就业, 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 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 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甚至不能及时正常就业的现象。

三、如何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呢

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交错影响, 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要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实现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需要在自我剖析, 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定位, 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 指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 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估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你的性格、你喜欢/渴望做什么、你做过的哪些事让你最有满足感、你学什么学得快、你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即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 自己能干什么, 自己应该干什么, 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己会选择什么职业等问题。

2、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变迁, 科技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加剧, 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 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然而, 外部环境分析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为了使大学生学会分析外部环境,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 鼓励大学生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短期的分析, 努力培养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

3、职业定位

在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还应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使职业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应注意: (1) 比较鉴别, 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 选择条件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2) 扬长避短, 看主要方面,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3) 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不能固执己见, 一成不变。

4、职业目标确立在进行了职业定位后, 还必须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与目标

之所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 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 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应遵循利益整合原则、时间梯度原则、可行有效原则、动态创新原则。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 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 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 再实施目标, 通过其效果及与环境、个人的适应性, 再逐步检测修订目标。

5、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行动计划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措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类似人生目标, 它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 不断地设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标。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 大学生需要在长期计划下, 面对众多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信息, 逐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如何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主要做到几点:有重点、循序渐进, 每天做一点、反思、寻求反馈和支持。这过重中循序渐进和毅力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在外企工作的人, 想做总经理, 也知道做总经理英文很重要, 但就是不能有恒心提升英文水平, 最后只能看着那些什么都不如自己除了英文好的人得到提拔而黯然神伤。

就广义上而言, 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 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所有时光都是个体为职业的准备时期, 而大学阶段进入一个专业学习, 尤其显出其职业预备的特点。因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毕业期间的工作与任务, 而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 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需要学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从大一开始, 大学期间全程、分阶段指导, 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和自己的将来有个明确的目标, 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 当“毕业等于失业”成了流行语的时候, 就业难早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毕业生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及早的做好职业规划, 在大学学习中有目的的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单位用人标准锻炼各方面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素质,能力,机遇

参考文献

[1]郭晋晖.关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N].第一财经日报, 2005-5-31.

[2]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www.fsttcn.com/ (中国社会观察网) , 2008-10-15.

[3]马慧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7, 23 (1) .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2

PS: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添加。。。。。。。。。

学习英语、office软件考英语四、六级,争取一次性保过。学习有关电脑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考取各种与本专业有关的证件并且准备考研。为考研做准备,关注时事。考研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读研或实习。

四、结束语

中国企业飞速发展,但中国优秀管理人才仍然极度缺乏,在加入WTO后,大批外企涌入,冲击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中国在未来十年里需要大批管理者来改革企业,更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来支撑企业。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

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教育 就业困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32-01

1 高校学生就业面临以下问题

(1)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压力: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共有高校近2000多所,重庆市约有50多所。2006年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形势异常严峻。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增幅达18.2%,加上2005年以前未能就业的毕业生(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约69万人待业;2005年为79万人待业),2006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远远超过500万人。

(2)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策还不够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在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数次提到了就业问题,并一而再的强调这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但具体可实施政策尚少见。

(3)就业市场社会服务机构不健全:按照统计结果显示,现在学生就业市场社会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国家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二类为纯商业运作的公司如人才网、人才大市场、职业介绍所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为了引导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各大高校也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办公室”等就业指导部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就业意识,缓解就业供需矛盾,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师资大范围的培训以及相关资金的支持,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4)高校学子面对未来就业的茫然和盲目:大学生为了在以后的求职中稳操胜券,盲目去考证、学双学位,每天匆匆忙忙,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和讲座辅导。等到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获得各项证书时突然发觉自己失去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并不是喜欢这种职业,而自己的专业知识却一塌糊涂。有的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盲目去考研究生,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结果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也无心学习,或去打工挣钱,或去学其他知识,等到研究生毕业时仍然找不到满意工作,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

2 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缓解就业的现实意义

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成长周期需要缩短。大学生如何把知识、能力和技能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做出准确定位和合理安排,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前,相关学者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和求职方面,而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技能和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站在求职者的角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团队尝试在全国近30所高校举行了“职业规划教育”巡回演讲: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重庆通信学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南方翻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郑州大学、黄河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30所大学举行了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同学欢迎,在高校掀起“职场旋风”。

大多数员工在职场中的困境和困惑是,没有明确定位,没有好的职业规划,对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中:上下级、同级、部门同事之间的关系的微妙变化无法很好把握。多自己晋升没有信心和希望,对老板、上司没有更多的沟通机会或者不能有效把握适当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对如何沟通和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良策。从高校进入职场,从单纯的学生生活过度到利益群体中,当事人对自我心理的平衡、追求与现实差距的平衡,在实现团队利益的同时,如何提高自我价值,需要更多的实战经验和知识。另外对自我能力不足或专业知识、语言文化方面、写作技巧的缺失,也使得大多数初入职场的青年感到莫大压力。随着求职招聘越来越市场化,职场话题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热点,许多人在职场上找不准方向,以至于屡屡受挫。而各种关于求职和职业生涯的参考资料也是五花八门。

通過研究,构建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与方法体系,并对相关方面展开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与社会无缝接轨,成为准职业人。并进一步建立职业生涯班级管理模式,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

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大学生方向迷失:通过职业规划,找到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培训;二是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学习模式转为主动学习模式。

职业规划教育要从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设计、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职场面试营销等六个方面进行。构建站在求职者角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技能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过班级团队管理模式,采用绩效考评方法,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施小娟.从就业严峻形势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成功(教育),2009(3):53.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4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缺乏对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对自身和职业的了解程度较低, 对就业和未来都较为盲目。

对于就业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的学者都持不同观点, 但总的来说, 就业能力就是一种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 不是单一的, 它涵盖了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应用性的实践能力、对不同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等等, 这一切的能力都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体现。而实现这种就业能力的前提就是在校期间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在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条件下, 才有可能在就业中充分发挥其能力。此外, 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人际关系技巧、道德素质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要注重责任感和个人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跟学校就业工作尚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大学生就业问题仿佛只与大四的学生有关, 学校也常常集中对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实践中, 大学生若是能够在大学期间就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并为之加强锻炼,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 在毕业之时就顺利签订三方协议是相对容易的, 并且已经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与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使之一毕业便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如此明确的目标, 在上大学以后便从高中紧张的学习中释放出来, 对未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对自己的认识不客观, 对未来期待过高, 转眼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眼中缺乏就业能力, 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轨, 无法适应社会, 更无法胜任工作。可见,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要贯穿整个大学时期的, 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职业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提高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 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首要选择, 为此, 高校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拓宽工作思路。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提高大学生竞争力的就业指导方式, 对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专业实际和学校实际, 做好自身职业的整体规划, 实现个人的稳步发展等有重要推动作用, 即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大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的重要支撑, 是其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石。

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是在国外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就是对人的职业发展预先进行计划与设计, 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做好职业规划,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首先对自己和就业有一个人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方面要对自己有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评估、准确定位, 另一方面要能够依托自身的实际情况快速地把握住工作机会, 始终相信机会是给做好准备的人, 为此要努力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能力。对于将要从事何种职业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估, 集中衡量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该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 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理想。对职业发展目标的评估需要确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 横向自己的收获及对社会的贡献。制定合适的计划, 选用正确的方法, 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职业目标。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随时适应职场的各种变化。

所谓职业规划, 是指大学生根据个人自身实际, 在大学毕业就业前, 能够设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专业培养要求等条件, 在专业教师指导、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 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为毕业就业做好系统规划和充分准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每个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对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 帮组其适应社会, 找到理想就业岗位。

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其发挥作用的路径体现在:

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需求的时代, 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专业人才, 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此基础上, 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与热情、具备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从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职业规划,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结构、形象气质、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情商及潜能等因素, 从而科学设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因此, 签订一份适合自身的就业协议, 就须了解职业满足感的来源。

二是职业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 大学生在入学之后一段实际内, 通过自身对专业和个人能力的了解, 将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为此, 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在此基础上, 才能坚持正确的学习和就业方向, 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准确把握方向及行动时间和方案;然后, 才能够将个人职业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 并设计出合理的实施步骤与环节, 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要注重挖掘学生潜能, 能够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要务。只要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就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实施路径或方案, 并在不同时期针对阶段性目标脚踏实地的向目标迈进。当今, 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 时刻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并针对不足去加强学习和锻炼, 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职业规划能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通过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能够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就业人员的充分就业,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缩短从学校到跨入社会的距离, 顺利实现与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尽早融入社会, 从而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 避免社会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能够认认真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就会对自身有比较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从而树立和调整职业发展目标, 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最终实现与社会就业岗位的完美契合, 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我国高校完善职业规划的对策

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 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课, 但从当前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 较多的院校仍将主要精力投放到理论和政策宣讲、就业市场信息的挖掘和就业基础知识指导的层面。因而, 缺乏深入的、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所以, 要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需要丰富和完善其基本理论, 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 有计划、分步骤开设基础课程,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是要通过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体系。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承担着多层教育使命, 既要传授学生广博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 还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 让其掌握比较全面的就业知识以及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的基本能力, 如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深化改革与创新思维等。为此, 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就需要将其设定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编入人才培养方案, 列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之中,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认识, 保证其能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职业发展观念。同时, 这一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理论知识, 并且能够及时搜集、分析、整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就业需求信息, 也能够根据自己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调整职业规划, 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充分满足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大学生就业的最终去向是回归社会, 能够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是完成大学教育、实现成人成才的重要目标。但是, 现实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的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等的需求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用人单位总是会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人才选择标准。为此, 不论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还是职业教育的规划, 都应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同时兼顾政府的政府导向, 要始终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开设、调整、建设专业, 科学设置与调整课程安排, 充分尊重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的院校, 将难以在激烈的专业人才培养竞争中取得优势, 同时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就必须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基本特点, 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设特色课程, 为大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职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 高校仍需立足现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摸索, 要认识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三是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备较强的专业性, 它既涉及管理学相关知识, 也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 是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应该将其与就业指导课做严格区分,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 从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 一般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在就业指导相关部门, 尚未建立专业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 势必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带来一些弊端。例如, 在教育资源比较有限的条件下, 设立专业的职业教育教研室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工作;校内就业指导部门将开发就业市场、联系用人单位、开展招聘会等工作视为主要任务, 不能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的职业教育上, 势必造成老师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加大职业教育规划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另外, 考核与评价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难以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为此, 高校可以深化课程改革等现有管理体制, 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地位,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不是个人的问题, 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决定着其能否顺利就业, 所以, 高校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其就业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

[1]要志鹏.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J].青年文学家, 2011, (7) .

[2]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张巧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性诉求与价值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大学生就业规划书 篇5

方0901—520095146刘蕾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也成为了一种负担。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气馁。现在我们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来自于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毕业数量的绝对增长,一方面来自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滞后,停留在只为毕业生提供单一的就业指导,缺乏全面的系统指导三是大学生对个人和职业了解不够,没有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目前52.9%的高校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仅为就业准备的就业指导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很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用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上。问卷调查显示,205位大学生中不知道、不了解职业规划理论的有125位,占61.3%。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对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自我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传统的就业指导限于就业服务,大学生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强调就业观的重要性,属于被动的感知,很难体现大学生的主动参与,远离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职业生涯咨询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提供求职、择业信息,论坛交流等,引导大学生根据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规范就业指导的内容 常规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真正体现“以大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

在大学期间规划好自己的计划,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看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然后多参加课外活动,让自己在大学中的生活更充实。多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看一些关于人生,社会

等等方面的书籍,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可能规定一周必须读一至两本有用的书籍。

我们仍要把专业课学好的,所学专业一定是自己有点兴趣的。没兴趣的话尽早换专业

还要抓紧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参加学校学生会的工作,对你

有很大的好处!并且搞好你的人际关系,多多认识更多的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做有意

义的兼职,既可以挣生活费,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大三,临近毕业的我们开始把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培养自

己独立创业能力。如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创造性;鼓励学生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实践工作;加强和已毕业的校友联系,交流求职工

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加大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等。大四,是一个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应该都有了规划,首先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比如可

以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各行业人才要求,让我们接受择业技巧培训、组

织参加招聘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等。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提

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

练,尽可能地让我们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和了解工作岗位,建立好人际关系,逐步走进社会。积累

工作经验,继续增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

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

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确定好目标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现在就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让我们的生活工

作充满色彩。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困境 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而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多,一旦其就业出现困难将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非常重要,其影响着大学生的一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贫困生就业困境具体表现

1.综合素质不高。贫困学生很多来自于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相对落后,学生自小形成了文化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学生长大考上大学进入大城市,贫困学生逐渐发现自身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难以与其他学生相比,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断参加各种兼职或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根本无暇关注校园各种文化活动。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在就业中占据着天然劣势,急需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为职业选择提供重要指导。

2.就业和择业观偏差。贫困生从小受到了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学生在就业取向上同其他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两级分化严重。由于部分贫困生不能够正确对待贫寒问题,在就业取向上处于相当消极状态,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等问题。贫困生从小受到经济压力使得学生必须背负父辈和亲人的希望,很多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极易出现眼高手低情况,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

二.针对贫困生开展职业规划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当前大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和竞争压力的时候,贫困生比较容易出现茫然和自我迷失等问题。贫困生在追求金钱和真理的同时,很多理不清其内在关系和矛盾,出现盲目追求金钱。贫困大学生入学之后,通过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做到知识储备、能力锻炼,以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职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对自身条件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经验,必须通过专业的职业评测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个性特点。贫困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必须明确自己的劣势和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三.加强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学校教育时必须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尤其是对贫困生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实实在在展开,不能够仅仅将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必须落实各项措施。另外在学校中对于贫困生还应加上就业指导做好教育宣传,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中。

2.建立贫困生档案掌握贫困生基本情况。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其主要是对学生们职业技能、职业要求、人生价值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全方位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课程,必须要收集大学生有效信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走向职业化道路打下基础。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团体,具有其特殊的性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非常良好的保障就业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

3.开设贫困生就业指导课程。对贫困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帮助贫困生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均进行了一个评估,对于其职业选择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邀请一些企业人士开学术演讲会,让学生们从他们的讲述中学习成功的经验,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

4.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发展定位,甚至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显得非常迷茫,对于未来干什么事情毫无计划、一片迷茫。因此学校可以提供职业规划咨询服务,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指导教育中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帮助其更好应对职业问题。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做好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确保贫困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篇7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早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中的常见方法,于近期被应用到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从大学生角度看,有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一种是缺乏自信,“饥不择食”;另一种是“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1]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或者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大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2]这与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这种观念。

2.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缩短不断就业的时间。

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能够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处于失业状态的可能。

3.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与就业指导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功用。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择业就业不再那么盲目,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职业,有计划、科学地进行适合的选择,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这就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就业情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理解上的误区

1. 众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重要意义尚不明晰。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中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提高没有设计的占29.2%;有设计的占60.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9.9%。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即使对职业规划有设计,也未免又过于理想化。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还停留在理想层面,目标远大,但缺乏可操作性。[3]

2.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薄弱。

有些人认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事情无法预料,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正是因为社会发展飞快,我们才应该未雨绸缪,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有备而来应万变之势,因为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并坚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将期望值较大的职业发展目标从理想变为现实。

3. 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同时对自己职业发展期望值过大。

主要表现为择业过程中就高不就低,只注重“钱”而忽略“前”,只看好东部而鄙弃西部,只想着城市而忘记乡镇,只期待进大企业而不考虑小厂家,这无疑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无比的压力。[4]

4. 对学历和能力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区分,误将现在所学的专业等同于职业。

学历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表现为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所接收的知识量,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的考察才能见得分晓。而能力牵扯的方面就太多了,不单单只是学习能力,还有诸如社交、运动、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标志。

首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式表现得越来越丰富。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不协调,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全方面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5]

其次,各高校应引进职业测评的体系,兼顾专业讲师的授课,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做好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在不同场合也叫人才测评、素质测评、心理测评等。职业测评应用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进行测量,从而对其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心理特征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的业绩表现,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准确了解,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通过职业预测,大学生可以认知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求职择业中经常面临的“我是谁”的问题。让受测者了解自己个性特点以及适合的岗位特质,职业测评能针对大学生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助其扬长避短,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随着就业指导逐步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也应不断提高对职业测评技术的认识,在坚持理解和实践原有的好的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职业测评工具,使自己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更科学、更理性。

再次,从高校层面来讲,高校要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突破口。

一要与用人单位强强联手开展职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为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二要加强与人才市场或第三方职业生涯教育单位合作,建立沟通平台,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要盘活校友资源。校友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此外,校友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总而言之,秉持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态度,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社会资源,不断探索新路子,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必要前提。[6]

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个人目标的真正动力和加速器,有效的就业指导会让学生明晰职业生涯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保障措施,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职业成功最有效率的途径。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力推进改革, 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从而在学生个体和高校两个层面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选择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龙立荣, 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11.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

[3]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高教论坛, 2005.6.

[4]周一届.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4.3.

[5]孔垂谦.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谈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教育与职业, 2004, (14) .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8

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1999年开始, 伴随着大学扩招,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人们普遍感觉大学学历的价值在降低, 大学生就业困难。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检验表明, 高校扩招前的2000年, 相同条件下每多接受一年的正规教育, 收入增加8.9%;到了2004年, 每接受一年正规教育收入增加5.6%;而到了2006年, 这一比例继续下降到5%[1]。然而, 通过对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可能性变化进行Logistic分析表明,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更高收入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形势在变好, 但过程在变困难, 而且工作状况与大学生的普遍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从宏观层面看, 一方面, 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的供给过剩。但由于高等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相对固化, 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 产出了大量同质化的人才,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劳动力价值的下降[2];另一方面, 大学生劳动力是我国整体劳动力的一部分, 扩招后的十几年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 对劳动力存在持续、稳定的高需求, 使得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从微观层面看, 除了竞争压力,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导致就业过程困难和工作状况不理想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于从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到最终签订就业合同的整个过程中。在学校的培养阶段, 高校很难掌握学生的兴趣和偏好, 很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所有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 大学生很难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缺乏对自身的明确定位和清晰的职业发展思路。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阶段, 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明显, 大学生群体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对对方的明确的了解, 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择业过程的困难和工资待遇等就业状况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到了签订就业合同的阶段, 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不但大学生的违约概率高, 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毁约现象,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差异化的人才供应, 缓解大学生的结构性供给过剩问题。另一方面,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减少就业摩擦, 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方向[3]。

2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相比国外,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在规模、专业化程度和指导水平等方面都非常有限。

第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工作思路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推广的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层次较低等诸多问题, 离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尚有距离。

第三, 社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国正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 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 短视行为较多, 不利于大学生做出长远的规划。

3 从就业难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状况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成果最重要的指标。结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考察,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一,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首先, 高等教育体系要推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要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要建立在对学生能力、兴趣和爱好的清晰把握之上, 减轻人才同质化的程度。其次, 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资金投入和人才配置方面进行倾向性的扶持, 推进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二,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提升大学生质量, 树立良好的学校声誉。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声誉[4]。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增进企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 提高对大学生的待遇水平和长期发展的扶持力度, 这对减轻大学生就业过程的难度和改善就业状况非常有益。良好学校声誉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诚信和对企业的贡献之上。而学生的诚信和对企业的贡献是建立在清晰的职业发展思路和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之上的。所以,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诚信、务实的态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重点。

第三,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等媒介, 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模式[5]。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诸多问题与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困难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社交网络、自媒体等的盛行加速了信息在社会的大范围的传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等新媒介, 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 进行对比, 多做尝试, 积极地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思路。S

摘要:就业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最重要的指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等新媒介, 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模式, 帮助大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树立良好的学校声誉, 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 2011.

[2]崔杰.论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8) .

[3]刘献文, 李少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5) .

[4]曾平江.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效性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 19 (3) .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9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带着很大的盲目性,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不了解,不明白自己应该提高哪方面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甚至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明确的目标。

虽然我国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不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的时仅仅看重近期的报酬状况,而缺乏对职业前景的考虑,缺乏远见。导致上述状况的发生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缺乏对自己的专业以及职业的了解。另外,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缺乏适当的职业规划教育,错误认为大一学生离就业还远,到了大三大四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迟。这样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到大三大四快毕业时临时抱佛脚,那时学生的学习生涯已经快结束,不能取得大一时的效果。只有尽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使其认清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去学习,去完善自己。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 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今后就业有极大帮助,能帮助其认清职业目标,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其保持一个良好心态朝自己目标前进,根据职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业过程中往往眼高手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不符合客观情况,导致就业困难。同样,招聘单位也因为大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而难以招聘到合适岗位的人才。

2. 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

我国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得认知程度不全面,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往往是凭着一时兴起,缺乏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的认识,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分析。也有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现实脱节,往往是大谈梦想、纸上谈兵,而缺乏可行性。同时,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会受到父母意见的影响,对职业规划认可度较低,过于依赖父母,认为只要照着父母说的去选择职业就行了,其实这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这一情况归根溯源是因为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以上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当中,对自己职业漠不关心、对自己职业脱离现实空想、对自己职业选择依赖父母这系列情形,都将导致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缺乏清醒的认识,正是由于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才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缺乏合理规划。

3. 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进入大学就开始抓,以使自己树立职业目标,从而根据目标制定科学的生涯规划,确立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根据目标设定计划来完善自我。如今很多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多学校把就业指导仅仅当做对大学生一门简单辅修课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受到科学的引导。高校应该在学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并在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学习生涯的调整,以便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 强化职业意识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时需要注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一方面要提早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同时还要让大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意识到就业指导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帮助自己找到合适工作的途径,是一个帮助自己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真正意识到进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一个成长。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来进行生涯规划,以帮助各个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和成长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整,可以使用计算机问答形式进行职业规划评测,从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入手,结合自己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定位

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就需要每位学生都使用专业的评测工具评测自己的喜好以及适合的职业,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找到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职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来就业,即使是学习的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在明确自己的特点之后也可以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职业方向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职业倾向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根据所定位的职业方向进行努力,俗话说“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航行方向,那么什么风对它而言都是逆风”。只有真正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找准定位。

职业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结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同时还要根据职业的现状和前景来进行选择,可以通过专业的介绍或者学校搭建相关平台,向学生阐述不同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阐述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压力、薪酬待遇、行业制度等,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职业的特征,从而根据职业特点来对未来行业进行选择。在考虑职业相关情况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于自身兴趣的重视,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了解自身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是职业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行业,才能在今后的行业生涯中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和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根据差距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

3.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成功的一点在于是否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的树立,不仅仅在于是否选择了一个高收入、高地位的行业作为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能符合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长远角度出发就要在求职过程中,克服功利性,避免盲从,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中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职业作为目标职业。避免盲从心理的同时还需要克服侥幸心理,不能将自己的职业和现实脱节,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去求职,这样很可能导致眼高手低。要以自己的实力来衡量职业,不要好高骛远。

4.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在明确了职业发展的方向之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根据自己的目标职业需求来进行学习,多参加目标行业的实习,不断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之后,要根据自己的生涯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施计划来学习和实习,根据计划有步骤的完成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梳理技能树立信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完善自己,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在大一的时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制定初步的计划;大二时根据相关计划来加强学习和锻炼;大三时初步与社会接触,进入自己生涯目标的职业进行实习,并根据职业需求进一步提高自己;大四阶段进一步适应社会,寻找相关职业的面试机会,完成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角色转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多,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现状,分析特点,才能更好地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促进其顺利的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5-58.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47-48.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情况

1. 研究背景。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当前毕业生就业绝对量从2000年的200万增加到了2009年的700多万, 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着“就业难, 难就业”的困扰。各学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积极采取多种形式, 全方位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那么, 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 大学生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职业目标, 实现成功就业以及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生就业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通过对广州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 提出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以期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究竟向哪个方面发展, 他的一生适合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并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提早认知自我、开发自我, 通过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 树立明确的职业和发展目标, 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提升就业竞争的能力, 实现成功就业。同时, 职业规划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国家的就业政策随社会发展不断调整, 国家统一分配模式变成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相配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运而生。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则成了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另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主要以广州重点高校为主, 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有效问卷为922份, 有效回收率为92.2%。本科生占85%, 硕士生占13%, 博士生占2%。其中, 男性占76%, 女性占24%;未婚人数占98%;工科 (理科) 占77%, 人文社科占23%。将回收的问卷统一编码录入, 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

1. 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度 (意识) 。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大的普及度?有多少人真正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 8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做生涯规划, 54%的学生对如何过好大学四年有较明确的计划, 33%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具体的规划。有33%的人自己以前通过社会或学校就业网站的人才测评系统了解过职业生涯规划, 56%的人知道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自己没有亲自做过职业规划。其中8%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可见,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 有部分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我的理想”, 表示毕业后要从事管理类的工作, 要创业, 要到发达地区就业等等。

2. 大学生自我认知度 (能力、兴趣等方面) 。

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职业兴趣等自我认知方面的认识情况, 笔者发现仅有16%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性格等方面非常了解;6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了解;1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兴趣。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 不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占43%, 是各个年级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仍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等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 对自己的将来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年级的对比上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想到去了解自己。

3. 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认知度。

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目标的调查中发现, 有52%左右的学生职业目标不确定, 34%的学生对职业目标有较好的了解, 仅有14%的学生非常明确自己喜欢和了解职业目标。大多数学生做生涯规划时自我认知不足, 人生定位功利性太强, 目标职业的选择盲从, 职业规划主观性强, 盲目地追求过高、过大的发展目标、高薪酬、大城市等。在职业发展方向方面带有理想色彩, 比较多的学生选择以考取各类证书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手段;一定数量的学生则对职业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职业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 可行性不强。

4. 是否接受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很多, 但是学院同专业毕业的学长是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占43%, 媒体和亲朋好友均占20%, 学校33%, 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占4%。可见, 学校及学院关于职业规划指导意见占据比例较大。调查中还发现有23%的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课程或培训不清楚, 63%的学生没有去过学校相关就业指导机构接受职业规划指导服务;3%的学生 (主要是研究生) 认为学校没有相关职业规划指导机构。

5. 大学生通过喜欢何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 58%学生更倾向选择专业机构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 25%的学生选择学校相关机构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 14%的学生选择专业咨询机构的职业规划培训或讲座服务, 另外, 有3%的学生选择学校的职业规划培训或者讲座服务。可见, 多数学生更喜欢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规划服务指导。同时, 通过对几所高校就业网站的情况进行对比, 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等被调查高校的就业网站上都有为本校学生提供的比较齐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但这些服务多是从一家专业机构购买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 只是学校的名字改变了而已, 体现不出针对性和层次性。调查显示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学生中评价不高和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状况不尽人意的状况尤为明显。

6. 在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及培训工作。

调查显示, 各高校均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 但大部分高校由于师资的原因只对部分学生开展选修。大学生获取职业规划指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 而客观上的原因和相关课程及培训不足, 导致超过一大半的学生没有接受其指导服务。另外,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体系中缺乏专业职业测评老师, 也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和西方高校相比, 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造成了指导方法和授课模式的单一, 只能采取传统的大班灌输式授课模式, 导致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没有兴趣, 更谈不上有效地帮助学生科学规划人生了。

7. 学生接触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哪些内容。

一半以上 (57%) 的学生接触过学校提供的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范围、就业状况和相关职业规划知识, 其它内容依次为培养自身对专业的兴趣 (35%) , 促进自我认知的培训 (33.0%) , 建立与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资源库, 为学生见习和就业提供服务 (48%) , 进行某些职业心理的教育和能力训练 (29%) , 对选择职业个性化辅导的占13%, 进行过择业技能的培训 (21%) 。

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相关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相对少一些。多数高校仍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由于学校编制的限制, 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聘请专门的职业规划师, 而是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兼职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但是还存在着参与学生范围较小, 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 还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要求, 无法一一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看, 大学生正处于对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能力迅速提高, 职业兴趣趋于稳定, 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这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目标作出初步的决策。因此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的能力、兴趣等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 就显得十分必要。调查显示, 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引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有待深入。

1. 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营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氛围。

高校引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 人们对其内涵、外延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高校自身要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拓宽教育的渠道, 变过去只提供就业信息, 办理手续等事务性的就业指导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社会有关机构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建立健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和辅导导师团队, 完善职业指导体系。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职业辅导机构和教师辅导团队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主导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设立就业手续、信息采集等日常事务管理部门外还应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中心以及聘请一批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理论的教师以及企业、政府等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学生“职业启航导师”, 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咨询服务。在健全机构和队伍的同时, 高校也应该构建立体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体系。建立个性化与团队辅导的咨询室、创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站、引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等网络教育辅导平台,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3. 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 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体系建设, 应把其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目前, 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和相关指导课程, 或者即便有相关课程, 也没有被纳入学校总体课程体系, 或者纳入到体系中了, 但师资力量不足, 也是疲于应付等等, 学校不够重视。高校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指导培训和辅导课程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设置, 聘请专业力量,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深入人心。其次, 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系列大赛等各种社会实践与就业实习机会, 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规划专业机构等方面的社会力量, 担任学生的职业启航导师, 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规划职业,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第三,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很多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是从高年级学生开始, 学生反映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高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并根据专业学习的情况制定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教学计划, 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全员、全程化和专业化教育。

4. 政府部门需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持。

要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必须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除各高校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外, 还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政策, 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还需出资搭台, 建立一个高效的职业规划教育网络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共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并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专家小组, 指导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 政府牵头开发出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 供高校使用, 便于学生职业相关教育的调整和提高。同时,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实习等平台建设, 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畅通学生就业渠道, 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 促进学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荣华, 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教育探索, 2009 (2)

[2].姚伟龙, 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2)

[3].郭天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4].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11)

[5].谢辉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及思考.平原大学学报, 2008 (2)

[6].刘荣军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1)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打下就业基础,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进步,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就业还是存在问题,主要是中职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太高,但个人的服务意识不够,个人的综合素质还很低,所以不断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更好地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中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問题

1.欠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安排职业规划课外,学校的就业服务小组还要积极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但是由于授课的教师主要讲授的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接触交流比较少,不了解就业形势,对于很多存在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问题都不清楚,也未能及时解决。所以就出现了偏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的现象,对学生的触动不会很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怎样严峻的就业情况,最后就会影响到学生就业的质量。

2.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和社会上的职业要求能够相对应,所以要讲求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及能力的指导,否则就会出现更多人与职位不匹配的情况,令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现在很多择优推荐中的“优”,大多数都是凭教师的主观印象,但不代表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就是岗位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讲求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通过顶岗实习,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适应该岗位,如果不适应,要进行调整或再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否则只会让学生出现更多跳槽或不断更换职业的情况。

3.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对社会新型人才,除了个人能力外,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用人单位非常注重的要素。虽然很多企业跟学校之间有合作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由于学校未能掌握用人单位的规格,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或个人素质往往达不到要求,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及不能吃苦耐劳、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的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一个目标明确、管理严格、运作畅通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对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务求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到与企业密切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其共同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2.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就业为指导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进去,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要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提高,使其行为严格规范,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人格测试的软件,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指数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指导,向学生推荐更合适的实习岗位,尽力做到人职匹配。这样也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为未来做好规划。另外,还可以通过实践实习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如到合作企业参观,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或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种类;然后进行短期的实习,了解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或不适应,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最后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学生实习半途中断或频繁更换实习工作的现象。

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丽丽.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徐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2.

[3]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刘碧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12

一、高职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涯规划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一) 价值取向偏颇。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取向, 已经由理想主义变成了务实主义, 因此,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被充分重视, 从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 职业目标模糊。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了解的不足, 使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很多问题。同样, 在“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中反映, 52%的高职毕业生并不了解所选择职业的发展前景、人事制度、企业文化等情况。

(三) 规划意识淡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50%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的第1年就更换工作, 75%的大学生会在2年内更换工作。这种缺少规划的选择职业和更换工作, 不仅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也增加了其在工作中学习的负担, 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

(四) 实践能力不足。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停留于说教, 不紧密与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中, 缺乏实践环节。而我国高校实践的内容较少, 涉及的范围不广, 缺乏统筹规划。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教育体制落后。

一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 仍摆脱不了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本位”思想的影响。国外大学通行的是“教授治校”, 而我国实行的是“校长治校”。二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来说, 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二) 课程教育不足。

国家硬性规定, 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外语、政治理论、大学生品德修养等必修课。这些课既不属于知识性课程, 也根本不适于当作课程来考试。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一项名为《高校与大学生对职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表明, 学生对就业咨询的需要率达24.1%、就业信息指导的需求率为23.0%, 都很高, 同时, 问卷调查显示, 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 专业化的不足。

一是职业指导者专业化不足。目前, 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 该行业的从业者多是搞思想政治教育转行的或过去就业办的人员, 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二是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需要更新就业观念, 高校才只是设立了职业指导中心, 全方位服务还没有完全展开, 使得高职学生不能规划适合的职业生涯, 影响日后的发展。三是专业化研究成果和评测工具方面, 基本上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测评工具, 大多从西方引进, 脱离了我国实际, 使测评结果不够科学。

(四) 财力支持不足。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 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58美元, 处于第二等级的底端, 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4.482%, 我国仅2.3%, 远远低于平均值。在财政预算内经费中,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 2002年的7.0%。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坚定的目标, 作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 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培养高职学生学会做人, 强化职业意识, 教育高职学生学会做事, 强化职业能力, 是“职业观的教育和职业胜任素质的培养”。

(一) 基础内容的构建。

该体系的构建, 从高职学生的需要出发, 提高其职业能力, 培养其职业素质。具体而言, 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殊职业发展需求, 培养不同年级的基础内容 (见表1) 。

(二) 培训职能的构建。

构建该指导体系的培训职能, 关键在于师资团队的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带头人, 壮大骨干教师队伍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专兼职教师团队。通过各种方式, 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兼职指导, 通常采取的方式有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企业共享等。

(三) 企业环境的构建。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做好社会服务。建立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 调整中职办学结构, 实施多元化模式, 注重对高职学生职业环境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一) 国家政府层面。

1.法律法规的建立。

从国家层面上, 首先要形成完备的职教法律法规体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之下, 制定相关的可具体操作的约束性法律、法规;其次, 可以考虑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或者相关制度, 规定出高校与企业双方合作的相关条款, 明确双方的权责, 理清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高校学生等其他各方共同介入该体系的权力和义务。

2.职业制度的推行。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很早就提出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我国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规划。根据规划, “十一五”期间, 国家教育部将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 包括优先安排招生的录取批次、鼓励开展的单独招生试点等很多具体的方面。

(二) 高职院校层面。

1.课程体系支持。

深化“校企合作”的融合度, 达到“双赢”的目的, 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依据其培养目标和宗旨,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 是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高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这不仅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而且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而言, 是一种有效的保障措施。高职院校要保障该体系的运行, 首要而必需的环节就是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 通过系统教学、督促指导, 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 根据行业或岗位的需求, 分析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 并据此设置出所需开设的课程。

2.生涯规划引导。

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出台政策法规,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公众认识。高职院校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 并对现有的指导机构进行整顿提高, 加强机构的专业化建设, 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 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思想教育辅导。

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是该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该体系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高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 不只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或理性思维。

4.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体系当中, 涉及有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和相关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这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提出很高要求, 专业化是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必需的。

(三) 校企合作层面。

通过双向选择, 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原则, 争取政府和各行政主管的支持, 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建设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 (培) 训基地以及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四) 高职学生层面。

1.目标设定与自我评估。

高职学生设定的职业目标, 确立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可以说是职业成功的驱动力。职业目标, 按照时间来划分, 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按照性质来划分, 有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目标的确立是为了有行动的方案, 比如, 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重点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获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 切实的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环境评估与职业测评。

在评估领域里, 还有环境评估。环境评估分为就业环境、职业环境、组织环境。就业环境的评估, 是为了就业需要, 分析市场形势, 考虑职业优势, 预测职业发展;职业环境的评估, 是要考虑职业当前的现状, 分析职业存在的问题, 预测职业发展的趋势;组织环境的评估, 要考虑组织文化、组织制度、领导人的素质和价值观、组织实力等, 是为了实现“和谐的共处合作”。

3.素质提高与实践强化。

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才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所在。高职学生要认识到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知识的整体效能。职业知识的积累, 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理论应用于实践才有效。职业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体现, 而综合职业素质包含有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活动、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职业实践很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吾琰.关于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103~105

[2].张家祥、饯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3

[3].李其龙, 孙祖文.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155-157

上一篇:有机硅乳液下一篇:美丽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