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微博营销

2024-10-30

微信与微博营销(精选4篇)

微信与微博营销 篇1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微表达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最具特色的产物,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交友平台,具有传播和社区两种属性,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参与个人社区,实现即时交流。[1]而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二者的发展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微表达的关注。从学科研究领域来看,也能看出两者的功能认同上的差异:微博趋向于新闻门户的信息获取,而微信更趋向于强调社交的过程与受众交互。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与微信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5W”模式,他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楚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也促使大众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一思路的形成。[2]

下面,将从“5W”入手,具体分析微博与微信功能分化的过程。

(一)who——控制分析

从微博的参与性而言,微博主体呈现多元性的特征,网民、媒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都广泛参与,并通过线上线下产生一系列联动反应,各方力量协同形成集体行动力,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从微博的主体等级而言,微博的分级设置使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阶梯状或是辐射状,“网络大V”的存在让“意见领袖”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关注“网络大V”的微博,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媒体动态以及突发新闻等等,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更趋向于信息的门户搜罗。微信由于与QQ、通讯录的绑定使微信主体的确定性增加,其信息分享和心情发表都围绕在“朋友圈”的范围之内,信息的传受双方大部分是存在某种现实关联的,借助智能手机的微信由于网页版应用少,且主要承载的是类似QQ的社交功能,告别打字的不便,采用语音这样的传声筒功能,实现了在虚拟空间的不同关系群体的交谈。

(二)say what——内容分析

微博由于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受“沉默螺旋”影响下的现实人物因为虚拟世界的存在而不再惧怕多数人的“打压”,其“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形逐渐削弱。但是这种削弱并不代表绝对存在,“网络大V”的兴起将使微博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受其“意见领袖”的影响,小部分人的话语权仍然没有被完全释放,只是作为“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常表现为“粉丝”)出现。微信由于“熟人”圈子的存在,其话语体系大致还是停留在现实世界中,通过语音这样的交谈方式模拟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面对面),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社交平台的即时性与专业性。

(三)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

微博在打通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界限后,其媒介的便利性使得微博在发挥其交互功能和社交功能的同时,更被无数网民看成是信息获取的门户,微博门户网的性质略见端倪,但是由于这种媒介的多样,又将微博的内容置于真假斗争之中。微信经过几十个不同版本的升级,功能在不断增加,用户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微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微信网页版、Mac版微信、视频聊天等功能,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定位[3]。这些功能的不断强化正说明了微信试图做一个强大的社交平台网络,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满足用户对于社交的不同需求。

(四)to whom——受众分析

微博的出现无疑是赋予了其强大的网络权利,将原先分散的公众权利在网络上集中在一起,让微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在利益维护的行列中,其主要“领袖”仍是以“网络大V”为首的一部分名人、专业人士等等,由于他们的公众影响力会赢得“粉丝”拥护,“网络大V”利用微博这样的平台发挥着自身的监督权利,从而,引发了所谓的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党生翠在《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正如微信官网上所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具有“朋友圈”“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LBS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不仅仅局限在朋友的“圈子”中,在微信的应用上,其受众分层较微博而言更加全面和明显,用户只需选择不同的层面进行社交即可。

(五)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

微博短小的篇幅更适宜用户进行暂时性的情感宣泄或是冲动性的情感表达。从微博上的“粉丝”功能来看“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户通过管理的自己的微博而获得“粉丝”,在使用微博这一过程中,由于微博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作为衡量虚拟价值的“粉丝”变成用户追逐的对象,而如今,大量“水军”“僵尸粉”等虚假元素的出现,降低用户信任的同时也让用户的满足度下降,“粉丝”对于用户的黏度减少,因而,微博更趋向于成为用户浏览信息的门户,而不再是强效果的互动模式。微信可以说是介于手机QQ和微博之间的第三种社交关系,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生活方式[4]。由于微信是基于熟悉而建立的虚拟“圈子”,其本身就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用户黏度处在高处,精细化的传播模式让用户认识自身需要的同时,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实现传播效果的针对性,这样一个集视听为一体的社交平台让原先活跃在微博上的“网络大V”转移到了微信上继续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微信公众号)。

三、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以及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微博与微信必将会走入不同的发展模式中,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但是究竟怎么走?不得而知,只能从以上的一些变化和分析中窥见其功能分化的一角,在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微博将会凭借其偌大的关注群体以“简讯”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门户,这也给诸多门户网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微信的传播方式也会随着功能的不断挖掘而走上更精细化、更多样化的社交道路,成为一个“行走中的专业化社交平台”。

微信与微博营销 篇2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有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就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关注的人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想象一下吧,如果你走在路上,正在寻找吃饭的地方,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附近某某馆子有优惠券、可以打折,你是会高兴还是会反感?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关注某个服装品牌,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哥们,你附近的某专卖店3折大甩卖,你会不会觉得很实用?

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很多人会问,微信用户会超过新浪微博用户吗?现在只能说,微信的前景十分客观。因为你可以没有微博,但你肯定有QQ号。根据双方的数据,截止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而目前,腾讯QQ账户数7.84亿,同时,截止到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亿,根据推测,到2012年底,微信将达到2亿的用户数,最终将超过QQ的用户数。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微信与淘宝

1、淘宝是一个商城,微信则是一个生态圈

淘宝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无店铺经营的理念,但同样今天面临着一个平台内数十万商家互相竞争的局面。微信在拥有了3亿个人用户后,做出关键性跨越,率先革掉自己QQ的命,推出企业公共账号,瞄准数以百万计的企事业单位用户。一举洗刷腾讯只会做用户交互平台的帽子。如今的微信,个人用户交互更强的同时,出现了众多银行服务、机票服务、话费服务、甚至以后的购物、逛街,微信将变成一个手机端的生活应用平台,营造出一个地道的生活服务生态圈。

2、两者的发展步伐有着超越两极的差别

淘宝一边喊着商家、铺着SKU的同时,一边拼命吆喝着用户光顾,还要费尽气力培养教育互联网用户,这一干就是六年。如今的微信,是在所有通讯商、互联网巨头打盹的时候,偷偷摸摸一年半时间把自己养成一个庞然大物。现在拥有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始企图完成自己生态圈的闭环,搜索、支付、交互全做了,你们爱咋咋滴吧。

3、淘宝是线上购物平台,微信是线上用户管理平台

淘宝是让商家把店铺搬到网上,无店铺经营,节省经营成本,满足网络用户的购物需求。微信则是通过更多开放的应用让商家建立一个网上的云端营销平台、用户管理平台,便捷化用户管理、针对性用户互动、高质量口碑传播,帮助本地商家让线下店铺生意做的更好。

4、微信能够帮助商家解决的需求,淘宝做不到。

目前的合作客户中,有两个层面的微信平台解决方案,好像淘宝都做不到。

解决广告投放成交率的问题;

广告投放打上二维码,首先就锁定了多少用户看的问题。只要潜在意向用户关注了商家的微网站平台,商家就有了跟用户二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互动营销的机会。用户还可以传播分享,关注用户储备多了,就不用长年累月的打广告,花钱买流量。

解决用户多频次重复消费的问题;

已经来店消费的用户,关注了商家微网站,商家就可以通过亲情营销、生日关怀、节日促销、有奖参与、在线预约等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高质量互动。微网站同时是一个窗口,可以让用户随时知道商家店铺里边发生了什么?甚至分享传播,引起用户围观。

5、淘宝更多是实物交易,微信改变的是本地服务。

微信与微博营销 篇3

微信在2011年作为互联网产品登场的初期, 定位是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允许用户实时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甚至地理位置等信息给好友, 还可组建私密的多人交流群。其后, 微信朋友圈功能开通, 用户可以分享照片、视频、文字和连接, 在朋友圈中只有好友才可以看到彼此发布的信息, 并对该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评论。[1]后来添加的微信公众号是在基础人际沟通平台上新增的功能模块, 是向相关用户提供内容信息、实现沟通互动以及服务定制的工具。

通过对微信传播功能的解读, 可以看出微信主要以封闭式的人际传播为主, 同时具备一定的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功能, 主要体现于公众号服务。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公众号, 将文字、视频、语音等信息定时推送给受关注的用户, 并通过用户节点进行传播辐散。这使得微信中信息的传播既具有个人私密性, 同时又有着群体的精确性。

现有的微信营销方式主要是基于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 用户注册微信后, 可以通过公众号订阅自己所想要获悉的信息, 而商家通过在公众号发布各类信息, 进行点对点的互动营销, 将普通关系逐步发展为强关系, 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公众号可通各种人格化营销手段, 让企业与消费者形成朋友般的强关系。再加上微信的人际传播功能本就使产品本身的使用粘性极强, 也极利于商家与用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强关系。

微信传播中的用户不再以单纯的产品消费者或产权拥有者静态存在, 而更多地以品牌的关注者、聆听者、建议者、共同创造者存在;微信中的互动传播让用户更加拥有归属感、趣味感和成就感;互动的双边关系, 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和想法同企业的营销策略紧密结合。并且在微信公众号发起活动、消费者参与活动后, 还可以将活动推送到个人朋友圈, 让信息在人际网络的传播中扩散增殖, 这种网状交互式的交流方式使得商家的营销策略更具有精确性和针对性。

在2015年1月, 腾讯朋友圈新推出了广告推送的营销服务, 一方面达成了在大数据时代定位推送广告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这种新颖的营销模式在受众中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从而将这种模式推向了舆论的高台。让消费者产生“下一次会得到什么样的广告推送”的好奇心, 多人可评论的方式也制造了新的话题热点, 广告的推送仿佛成了用户身份的象征和肯定, 给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谈资, 具有较高的营销价值。

2 解析微博平台的开放化传播模式

微博于2009年在新浪诞生, 其最重要属性是社会化的媒体传播平台, 也是唯一一个覆盖了PC端和移动端的社会化媒体软件。微博这个技术含量并不复杂的平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便捷性。140字的限制让普通民众和专业人士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使得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每个人都可在微博客上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是即时性。微博的出现使信息的书写、传播更加方便即时, 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表达自己和获取信息。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打破了以往媒体更新的时间、地域限制。三是自媒体性质非常突出, 微信首先解决的是点对点的传播问题, 而微博解决的是一个点对一个巨大面的传播问题。[2]

新浪的定位一直都是网络新媒体, 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博客还是现在的微博, 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大众传播特色, 与微信的封闭式人际传播相比, 微博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任何人发表的一切内容和评论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见的。所以微博账号的粉丝关注数成为了营销成败的关键性指标。

微博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内容的吸引力, 每个用户都可以生产个性化的内容, 通过转发和评论, 可形成几何倍数的病毒式传播。发布者的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 KOL (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 的意见相比普通用户而言更具有影响力。而多个KOL发出的热点内容便可在微博的弱关系中形成了公众话题, 传播范围以及传播影响都大大增强。

所以企业主纷纷选择通过微博来宣扬企业文化、推广产品、宣传品牌、处理危机公关。微博所具有的裂变式传播使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爆炸性的宣传, 这意味着在“内容为王”的新浪微博中, 只要制造出足够的话题热点, 配合KOL的转发, 形成病毒式传播, 信息就能够为更多人所知。所以微博可以策划出“热门话题”、“电影热评榜”、“明星势力榜”等基于传播量级而产生的产品。依靠着大量的信息来源、快速的信息交互, 微博自然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主战场。

3 微博微信营销模式的问题分析

新浪微博上的大部分信息枢纽节点被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或明星名人等KOL所把持, 普通人的声音如果不经大KOL转发, 很难传播开来, 这就造成了对普通用户内容生产积极性的打压。在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上, 传统大众传媒无法与微博比肩, 但从运行机制上而言, 微博与传统的大众传媒仿佛又殊途同归。传统媒体中的传播权力不对等的现象又在微博中重新出现。

在这模式下用户生产的内容得不到有效反馈, 缺少认同和激励。大部分用户会被逐渐调整为“倾听者”, 而不是“内容创制者”, 结果就造成了大量的非僵尸沉睡用户, 这些用户很少发言, 也很少参与转发评论, 但对一些掌握信息出口的大V保持关注, 以随时收听新的资讯, 微博对他们来说成为了一个新的内容接受渠道, 因此这样的微博有可能被其他新闻媒体所代替。

在大量的新兴社交媒体和新闻资讯类APP的围攻下, 微博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风靡一时的社交平台, 现已回归成一个常规的信息媒介渠道。但即便如此, 微博仍旧不失为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传播工具, 建立一个官方微博并获得众多粉丝已经变成了企业和品牌常有的营销态势。

微信属于基友较强私密性的强关系移动平台, 点对点传播无疑是它的优势, 但相对微博而言, 缺少了用户之间信息可见和互相沟通的功能, 用户的回复只有企业账户才能看到, 无法与更多的用户和自己的朋友去分享观点, 而大多数企业账号只是为了做推广, 没有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机制, 且企业账号的运营受到人力和成本的限制, 不可能展开大规模的互动营销, 导致企业公众号与用户的互动效率与质量都相对低下, 所以微信的粉丝活跃程度和互动的积极性会明显低于微博。

微信平台推送信息打开率低已经是饱受诟病的问题, 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持续不断地推送各式各样的营销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中, 就像电子邮箱中的垃圾广告邮件, 即使信息是有价值的, 读者也无心阅读, 从而导致推送消息打开率越来越低。

即便如此, 大量的订阅号依然从短期的营销目的来入手, 简单粗暴地推送广告或相对委婉温柔地推送软文。许多企业以产品或者品牌直接建立订阅号, 通过硬广、促销、活动、抽奖等信息来换取用户的关注, 完全将公众号当作广告发布的传播媒介, 彻底忽略微信封闭的人际传播本质和精确的群体划分, 导致用户忽略企业的信息甚至直接取消关注。

由此可见, 封闭环境的营销活动不应完全依赖于生硬的信息推送模式来展开, 而应该是以“最符合用户体验”的方式进行。社会化媒体上的客户关系需要定期维护, 除了各种优惠活动等吸引方式, 更多的是长期大量的有针对性和使用价值的内容, 让用户产生固定的阅读习惯, 辅以互动体验式的营销, 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长期客户关系。

摘要:微博与微信都是新兴的社会化媒体, 随着近年来在各行各业的大幅度普及应用, 已成为了企业营销传播的全新渠道, 但其营销价值的实现机制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传播逻辑的比对分析来揭示二者在营销传播上合理的用途和功能。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营销传播

参考文献

[1]卢晓云.微博与微信营销价值比较研究[J].现代视听, 2013 (6) :13-17.

微信营销与微博营销的区别 篇4

微信营销向左,微博营销向右

自微信诞生以来,其瞬间庞大的用户增长和腾讯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微博的推广方式近似,一时关于微信要抢微博客户的传闻甚嚣尘上。其实,由于两个平台的差异,彼此的营销方式不尽相同,客户的投放目标也不一样。

目前,业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微信的营销效果比微博更有价值;二是微信的价值难以超越微博。两种观点各有一定市场,本文不辨高低,只分享一些观点,还请诸位看官口下留情!

微博本身是媒体平台,以内容为核心,更多是用来发布信息,弱关系的社交平台;而微信从一诞生就是以用户关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微博上信息才是重点,用户既是发布者,也是接收者,平台是建立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上的;微信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

所以,营销所追求的目标受众越多越好和传播越快越好在微信上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微信在信息传播上不如微博。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没有微博上所聚集的名人用户资源,也没什么具有影响力的内容和信息产生。但对企业来说,微信是个不错的CRM工具。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为和朋友下班去哪里吃饭而发愁,有人会用大众点评寻找附近美食,然后发给朋友挑选后确认一家。之后再在微信上寻找该商家的公众号,添加之后对方提供订餐和导航服务。吃完结账可以扫描店内的打折二维码,把优惠信息分享到微博、朋友圈等。以后想常来,可以成为该店的微信会员,获得微信优惠卷,还可以利用微信订餐。如此一来,顾客和商家各得其所。

当然微信除了公众平台外,还有微信里面的二维码、漂流瓶、朋友圈、开发平台应用、LBS等,每个都可以个性化营销,也可整合出击,形成合力。但微信的信息推送服务难免步微博的后尘——让用户反感。

微博一大诟病就是@他人无论你多讨厌都能“被接收”,这种广告类似于垃圾邮件;而微信虽然没有转发和@的骚扰,所有信息都是私密的,但其信息推送服务让用户不胜其烦——用户哪有那么多兴趣和耐心去频繁接受你的信息推送?

上一篇:建筑消防管网设计下一篇:发掘学生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