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两难选择

2024-10-14

运营商两难选择(共11篇)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1

高清语音已经成为VoIP运营商的不二选择, 传统运营商则在接受和拒绝之间犹豫不决。

过去提起VoIP的质量, 人们往往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现在, 随着高清语音技术的问世, Vo IP的通话质量已经大大改善。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出现往往会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 高清语音技术的出现也不例外, 目前, 采用该技术的主要是新兴的Vo IP业务提供商, 大多数传统运营商仍然徘徊犹豫, 在投资和回报之间反复权衡。然而, 在目前通信市场格局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运营商的小半步落后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差距, 为此, 拥抱高清语音是传统运营商不得已的选择。

Vo IP旧貌换新颜

高清语音是这两年出现的一个新鲜话题, 2009年9月高清通信峰会在美国纽约举行, 今年2月份在巴塞罗那召开的移动世界大会上, 高清语音再次高调亮相。在这次盛会上, GSMA协会将“最佳技术突破奖”授予了Orange公司开发的“Mobile HD Voice”, 以鼓励它在改善话音质量方面的贡献。Orange号称, 通过高清语音技术, 用户能获得接近于面对面沟通的逼真效果。

当然, Orange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高清语音背后还有着众多的Vo IP厂商的支持。

在过去, VoIP因为费用低廉而吸引了众多用户, 但也有许多人因为VoIP质量差而坚持使用传统的电话业务。VoIP运营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努力改进。例如, Skype公司开发了SILK编解码技术, 该公司CTO乔纳森·伯格介绍, 该技术能够大大改善音频质量, 例如可将掉话率降低45%。正是拥有了这样的新技术, Skype能够支持更高质量的应用, 例如, Skype最近表示, 用户通过iPhone拨打VoIP电话可获得“像CD那样的音质”。目前, Skype已经开始在全球推介该技术。

与此同时, 谷歌也清楚地看到了高清语音的价值。今年5月, 谷歌收购了挪威一家语音传输技术公司GIPS, 该公司专注于Vo IP和视频处理平台技术。分析人士认为, 谷歌可以在它的Android操作系统上引入GIPS的高清语音模块, 以实现高清版的谷歌语音通信。

除此之外, 还有更多的VoIP厂商在支持高清语音技术, 这其中包括Avaya、思科、宝利通、Grandstream、Gigaset、Dialogic等。

在过去, 传统运营商的话音业务能凭借质量优势而保持一定的份额, 现在, 这最后的优势正在消失。

传统运营商顾虑重重

面对高清语音的压力, 英国3公司、Orange等采取了积极迎合的态度, 不过, 大多数传统运营商仍犹豫不决。爱立信首席技术官Michael Lee认为, 三方面因素让运营商难以抉择:终端、网络和体验。

首先制约运营商的是终端问题。要获得高清语音, 终端就必须支持AMR-WB技术, 而目前支持该技术的终端较少。不过, Michael认为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运营商对AMR-WB不感兴趣, 终端厂商为什么要支持AMR-WB?

网络改造带来的庞大投资也是个问题。以移动网络为例, 目前运营商在网络中的交换节点上都部署了编码转换器, 将手机终端和基站之间的16kbit/s编解码转换成64Kbit/s的连接, 以适应传统的以PCM语音编码为基础的电路交换网络。如果要引入AMR-WB, 那么运营商需要拆除原有的编码转换器, 部署新的编解码设施。

ABI公司首席分析师Fritz Jordan认为也有一些特例:“2006年以后部署的3G网络使用了新的技术, 运营商只需要通过软件升级而不用更换网络设备就可以支持高清语音, 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在高清通信方面走在前列。”

用户的体验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只有通话双方都支持高清语音时用户才能体验到通话质量的提高, 而如果只有一方使用, 那么用户感觉不出来质量的差异, 这就为最初的市场拓展增加了难度。

上述三个方面原因使得很多运营商在是否部署方面顾虑重重, 有的坚持认为, VoIP的优势仍然主要体现在资费便宜上。不过, Sprint的Slava Borilin认为, 随着越来越多的Vo IP运营商采取高清技术, 传统运营商必须正视和接受这一趋势。

互操作性问题待解

目前, 高清语音技术的部署呈现孤岛状态:大多是企业在自己的公司范围内采用高清技术, 对外通信仍是传统的PSTN连接, 这其中除了传统运营商部署较少以外, 不同编码技术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也是个重要原因。

编码结构决定了Vo IP通话的清晰程度。对此, 国际电联制定了高清语音的标准G.722, 其中有涉及移动3G的AMR-WB和G.722.2标准, 涉及Vo IP企业网的G.722.1标准, 这些标准是当下高清语音的主流标准。此外, 还有一些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标准, 例如Skype的SILK标准和微软的RTA等, 由于Skype和微软在VoIP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它们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不同的技术之间必然存在互操作性问题, 而这一问题尚悬而未决。

此外, 高清通信和非高清通信之间还存在着互操作性问题, 这在目前也没有得到解决。由于互操作性存在问题, 高清通信质量大打折扣, 一些增值服务如语音信箱等则根本无法使用, 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2

重利轻义,毁灭的开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想当年陆虞候是林冲的同乡,结发好友,他因被别人追杀的时候被林冲救下,十分感激林冲,二人遂结成兄弟。可后来高俅执政,一心希望荣华富贵的.陆谦便跟随了高俅。 随着林冲官职的提升,陆谦便视其眼中钉,多次向高俅打林冲的小报告,企图置他于死地。后来,在林冲发配的时候,他甚至和人放火烧了看管的草料场,而林冲这时才知道,一直是他这兄弟在加害于他,于是拿起大枪,闯出门去,陆谦的性命就终结于此。由此可见,在利益面前,重利轻义,为金钱地位而动,定要吃尽苦头,甚至命丧黄泉,可悲!

重色轻友,自酿的悲剧。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吕奉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他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大将军时,能打败他的人几乎没有。他本是董卓的义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可因为貂蝉,却改变了一身的命运。杀了义父,后又中计,死在曹刘二人手中。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悲剧色彩。所以说,求利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见利却忘义,为了达到自己亲近女色的目的,不择手段,放弃人格、信仰和情谊,自酿的忘恩负义毒酒自斟自饮,可叹!

重义轻利,舍生而取义。或许在物资上有所损失,但精神上,往往收获更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信义兄弟”就是如此。哥哥孙水林是一个小包工头,为人诚信,从不拖欠工资。每年年底,到了结清工资的时候,大包工头拖欠小包工头的钱,当他们没钱给工人的时候,便想尽一切办法筹钱。20年底,为凑钱给工人发工资,哥哥在筹款回来的路上遭遇车祸,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有人这时便给弟弟支招“人没了,账也死了”,可弟弟却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赶在腊八二十九工人返乡前,给工人工资,竟然暂时放下哥哥的后事,凑足了三十万工钱,60多农民工能安心回家过年。由此看来,义字好写但难做啊!真真做到重义轻利,舍生而取义,就必须拿出勇气、胆识和赤诚的心,可赞!

青年朋友,在利与义的两难选择面前,作为我们普通之人,有时不需要人人都舍生取义、轰轰烈烈,只需要把“义”放在先,在大家做每一件事时,能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头顶的天,脚踏的地,一撇一捺,足矣。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届9班 关贺远 指导教师:孙延堂

【修改与点评】

1.题目“两难选择义为先”深刻地揭示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立意和拟题精准、精当

2.开篇引用材料,语言简洁,引出论点。中间部分,选取了三个小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论据鲜明,证明有力,每段材料之后,简明扼要的论述,紧扣中心。用感情色彩明确的感叹词语结尾,标志明显。“可悲”、“可叹”、“可赞”新颖独到,写出了作者的性格。

两难的选择 篇3

这些人在干什么呢?说来你可能都不信,就为了一张100元的收据。这点小事怎会引起这么大的麻烦呢?故事就此展开……

老关公司众生相

一滴露珠能折射整个世界一样,老关的公司可谓中关村小型企业的典型。夫妻俩凑了点钱出来闯世界,几年含辛茹苦,公司一点点的壮大了,随即就找了一些亲戚当帮手。公司继续扩大,然后就有外面的人加盟,比如小栾。

首先说说老关本人,他受过高等教育,人很机灵,思维也很现代,唯一的短处就是比较懒,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因为关嫂就很勤快,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老关的缺点。

关嫂天生就是闲不住的人,当然了,中关村这个地方本来就比较繁忙,加上还要照顾家庭,关嫂也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她经常有句挂在嘴边的话:“只要顺心,忙点累点我都无所谓。”可是有一点很奇怪,原来公司不大的时候,关嫂很顺心,钱多了,公司大了,关嫂反而不痛快起来,原因就是公司下属不好管。

其实家里的那些亲戚倒没添什么麻烦,关嫂是个懂得嘘寒问暖的人,亲戚们一来没什么大本事,二来觉得关嫂确实对他们不错,因此工作起来很顺心,同时也很敬重老关夫妇。比如说关嫂的妹妹,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在公司一干就是4年,连半点想走的意思都没有。

唯一让关嫂气不顺的就是小栾。

虽然年纪不大,但小栾已经在中关村闯荡了好几年。一开始他是老关的客户,经常打交道,老关发现他有很多客户资源,而且头脑异常敏锐,就拉他加盟自己的公司。考虑到自己的资金不多,生意很难有太大的发展,小栾答应了老关。

对于老关的安排,关嫂从一开始就反对,其实她也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仅仅凭着一个女人的直觉,关嫂就觉得小栾的到来,势必会威胁到她的地位。当然,正因为理由不充足,老关是不会认真考虑这些问题的,小栾还是顺利的加入了公司,并担任了销售主管。

最初的交锋

能在中关村生存了好几年,老关的公司自然有些独到的地方,归结起来就是老关的眼力和关嫂的人情味,也就是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主要的几个业务骨干都是亲戚,关嫂自然尽心呵护着他们,总之,公司里其乐融融。但小栾的到来,改变了这个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自从小栾接管了闪盘的销售工作后,老关的一个表弟就成了他的副手。这位表弟姓李,嘴很甜,平常就爱和关嫂聊天,姐姐长、姐姐短的,让关嫂听了很舒服。其实在关嫂潜意识里,她觉得公司就是一个家庭,自己就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因此,如果这些员工犯错,只要损失不是太大,关嫂多半也不深究。

长期在一种祥和的气氛下工作,人的精神状态难免会放松,小李也是这样,即便是小栾到任后,他仍然没有什么警觉,直到去年的某一天。

那次,小栾联系了一个外地客户,销售额很大,因此价格谈得非常辛苦。最后算起来,一片闪盘也就能挣20元。不巧的是,提货那天,小栾正好不在,他电话里告诉小李,接待一下这个外地客户,价格、产品型号都说得清清楚楚。

本来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惜那个外地客户非常狡猾,他在提货的时候又要求小李降价,并威胁说货不要了。小李一是嫌烦,二也是想尽力促成这笔买卖,就自作主张地降了5元钱。外地客户当然是欢天喜地,付了钱就走了。

就因为嫌麻烦才降价的小李还没有意识到,有更大的麻烦在后面。小栾回来后,一看销售凭证,脸就沉下来了。他质问小李,为何在不通知他的情况下,自己降价?小李被说的哑口无言,只能任凭小栾数落。按照老习惯,他觉得遭到痛骂后也就没事了,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小栾最后来了一句,“这次的损失你自己承担,一共200片,每片5元,本月工资扣1000.”

一下子就扣了1000元,这下小李有些受不了。怀着满腹的委屈,他跑到关嫂那里去诉苦,话还没说完,可巧小栾走进办公室。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

本来按照公司的分工,小栾和老关负责外面的业务,关嫂负责财务什么的。但眼看着小栾和小李怒目相向,关嫂就主动上去劝。

“小李你也真是,怎么不和栾哥打声招呼,别忘了,他可是你的领导。这次就算了,以后可要注意啊。来、来、来,和栾哥说声对不起。”说着这话的同时,关嫂还用眼睛直瞟小栾,那意思是饶了小李一回。

关嫂没料到的是,她这个老好人的角色却遭到了小栾的当头一棒。“说声对不起就算了,照这样以后生意还怎么做?再说了,您又不是管业务的,替他求哪份子情!”

小栾这话说的可够狠,关嫂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心中暗骂小栾给脸不要脸,让这么多人都下不来台。

两派相争

自从那次价格风波后,公司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业务员们本来就觉得关嫂人情味十足,而小栾太严厉,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到关嫂那里诉苦。逐渐的,一个针对小栾的舆论圈子就形成了。

“他牛什么牛,要不是姐姐您收留他,说不定都滚出中关村了。”小李时常恶狠狠地说到。

“姐姐您也太老实了,他那样挤兑您,我们都看不过去,哪天和关哥说说,把他辞退得了,省得看着堵心。”有“好心人”这么对关嫂说。

“有点客户就了不起了?!咱们公司这么多年了,以前没他的时候还不是照样做生意。”

“这小子才做了这么点事就不得了,将来姐姐和关哥的日子可就不好过啦,弄不好啊,被人家玩喽。”

本来关嫂心里就不是很痛快,加上大家七嘴八舌,特别是听到最后一种说法,关嫂有些坐不住了。真的,小栾将来不会拿我夫妻俩开刀吧,客户都在他那里,我和老关怎么办?宁可公司没发展,也不能让他都占了去。

就这样,没多长时间,公司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关嫂和那些老员工,另一派是小栾加一两个新来的销售,矛盾空前的尖锐。

无奈的调停

到目前为止,老关并没有表态,其实他早就开始关注公司的各种言论,也明白小栾的处境。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怎么调和这些矛盾?

首先劝说自己的老婆,老关不厌其烦地和她说,小栾有能力,公司发展壮大,必须严肃规章制度,靠以往的方法已经不行了。对于这些说法,关嫂倒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不过,她就说了一句,“这可是咱们的公司,在自家里你老婆被人欺负,你一个大男人真看得下去?找了你这样的一个人,我算是瞎了眼。”

得,关嫂没法劝了。

再劝劝小栾,老关的话还没出口,他就从小栾的眼神里看到了一切,鄙夷、无奈、失望,反正什么都有。不用小栾说,老关就仿佛听到了他的指责。“你也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点道理不懂?古代皇上都知道后宫不能参政,这样下去,公司迟早被淘汰?”

还是不要说了,自讨没趣。

既然调停不了,老关就开始琢磨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说让老婆不要在一起搅和,去别的公司上班,或者干脆在家歇着。

有天半夜,老关想得脑袋都疼,他想把睡在一旁的老婆推醒。可看着老婆的熟睡的样子,他自己反倒不忍心。当年两人风里来雨里去,半夜上车站提货,才有了今天的事业。说让人不干就不干?好意思嘛!可要是不说,眼看着其他公司发展迅速,而自己的企业死不死活不活的,也不是个办法。

折腾了半宿,老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长叹一声后,他也蒙头睡下了。

收据风波

老关的对策还没想好,公司又出事了。这次,小栾的板子直接就打到了关嫂的身上。

公司柜台卖了一个16兆的闪盘,因为是老客户,才卖了100元。但这位客户要售后凭证,因此还开一张收据。按照公司的规定,这张收据是要做存档的,以便将来考核员工的业绩,不知是不是因为担心将来要上税,关嫂开完收据后,随手就把存档撕了。

当天小栾清点柜台存货,发现少了一个闪盘,就问销售怎么回事。销售告诉他,因为开了收据,所以账本上并没有记录。然而等小栾问关嫂,是否有这么回事时,可关嫂也想不起来了。这下小栾有些不高兴,本来就没有记录,收据存根也撕了,统计销售额时,不就少100元嘛。

其实事情搞明白了,也就到此为止,小栾也不是很在乎这100元的销售额。但站在一旁的小李说了句风凉话,“怎么?整个公司都是姐姐的,卖个闪盘还要通知你?”

这下可把小栾给激怒了,一来二去,就吵起来了。因为平时就不和,关嫂也在一旁阴阳怪气地帮着小李说话,到最后,整个公司乱成一团,大家都停止了工作,加入到吵架的行列。

到这时,小栾终于明白,如果公司不全面改组,恐怕自己的工作是没办法进行下去了。他直接找到老关,提出两点,要么自己离职,要么公司彻底改组。

事情闹到了这步田地,老关也没有办法,只能召集几位公司骨干开会。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最后的结局

很不幸,老关没有能力控制局面,虽然他想极力挽留小栾,但整个公司似乎都被关嫂控制了。除非另起炉灶,否则要走人的只能是小栾。

小栾站起身,一词一顿地说到:“好了,我想是我卷铺盖的时候了。但我要说一句,我和关大哥、关大嫂没有个人矛盾,只是管理思路不同罢了。我无能,没有办法改变公司的现状,但终有一天,在座的人都会明白,一个只靠人情来维系的公司是无法取得发展的。我现在就去办交接,祝各位好运。”

中国粮食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篇4

2013年12月30日下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一场学术报告会上指出, 近年来, 尽管粮食连续增产, 但中国粮食政策面临更为艰难的挑战, “正在被迫做出两难选择”。首先, 中国粮食已连续十年增产, 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是一大挑战。若继续按传统办法, 增加农药、化肥、薄膜等石油用品投入, 农村环境将难以承受, 农产品安全难以保障。其次, 近年来, 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2012年, 中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 605亿斤, 这相当于10个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说, 保障粮食安全, 增加粮食产量, 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办法有二:一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这是最主要的方法。中国从2004年起, 对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 至今已有11年, 稻谷、小麦等主要品种名义上的最低价已翻了一番。2013年, 小麦、玉米和大米这三个品种的国内价格都已高于进口粮食的国内到岸完税价, 小麦高5%, 玉米高6%, 大米高25%。如果中国继续提高粮价, 就会刺激粮食进口, 对国内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冲击。二是补贴农业和粮食生产。2004年, 中国首次对农民实行粮食补贴, 当年是146亿元, 到2013年, 这一补贴预计超过1700多亿。而增加粮食补贴会遇到WTO关于农业补贴的“黄箱政策”限制。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5

他们担心在出国留学的数年时间里,有可能会错过好的工作机会,而且由于没有积攒工作经验,因此可能在将来回国求职时会碰壁。

留学生小张到西班牙一个多月了。他在出国留学前,就有过上述的.担忧,但是再三思量后,他还是选择了到西班牙学习。

小张毕业于国内某高校的计算机硕士专业,在他即将毕业的时候,学校宣布了一项公费留学计划:当年该校与西班牙的一所理工大学正在进行学校交流活动,因此可以派遣一名该的硕士毕业生前往这所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全额奖学金。

当时,小张已经与上海某家软件公司签定了工作合同,起初他对这份工作的待遇与前景都十分满意。但是,得知了学校将往西班牙公派留学生的消息后,他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自己未来几年的走向。

小张在学校品学兼优,他所写的论文曾经多次获得知名科学杂志的刊登。为此,他十分有把握,如果他向学校申请出国留学名额,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就在他准备选择出国时,身边朋友的状况又让他徘徊于出国与工作之间。

,小张与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一样,没有走出校园去找工作,而埋头苦读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

两年多的时间硕士学习让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但是同时也错失了多个不错的工作机会。而反观当初大学毕业时,没有考研而是直接工作的同学,现在有很多已经事业有成,进入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有的甚至年收入过百万。而自己却仍然是一介穷书生,为此小张有时会心理暗自后悔,甚至决定硕士毕业后,一定不会在继续读博士。

可是,现在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且是全额奖学金,这不得不让小张心动。面对学习、工作的双机遇选择,小张的家人坚决支持他出国读博,而身边的朋友却劝他三思而后行。“现在海归博士一抓一大把,指不定过几年贬值得更厉害。倒不如现在用硕士学历找一份好工作,过几年绝对比初出茅庐的博士强。”朋友如此劝说,甚至有人还拿出去年某海归博士自杀的新闻来劝他。对此,其实小张也有同样的感受,而且学校出国留学的计划显示,如果前往西班牙读博,则至少要在那里呆上四到五年时间。小张掐指一算,到时自己已经30岁了。

在出国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小张一直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思想斗争。他不仅自己上网查询海外留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会向已经身处海外的朋友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最终,在父母以及部分朋友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本来开始出国留学的欲望并不强,但是自从开始了解留学生活后,心里的天平就逐渐倾向出国那边,再加上父母的极力支持,因此,我还是放弃了原本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到西班牙。”

到西班牙之后,小张打消了“今后找不到好工作”的顾虑,因为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对高学历者,是来者不拒绝。不仅开出丰厚的薪水,而且各项福利十分完善,尤其是对理工科的博士毕业生。

另外,小张在与导师沟通后得知,他不但可以享受全额奖学金,而且在帮助导师完成某些科研项目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薪酬。小张的家庭原本不是很富裕,如此一来,他基本上就不用在为家里增加负担了。

“其实说起工作经验,在帮助导师完成项目时,也算是一种半工作状态。”小张轻松的说,“这些以后都可以写进我的求职简历中,或许都不用。因为,我从其他几个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博士一般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会有公司发来招聘信息,提前实现了就业。”

政府持股通用两难选择 篇6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成功赢得大选,他计划尽快抛掉美国政府目前所持通用股份。米特·罗姆尼是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前任CEO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的儿子,与汽车行业渊源颇深。罗姆尼指责说,“奥巴马总统不抛售通用股份,会让纳税人遭受更多的损失。”

通用公司也希望尽早摆脱政府控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通用汽车高管表示:“不管是政府汽车公司(Government Motors),还是奥巴马汽车公司,这些戏称我们都烦透了。”“我们当然希望美国政府卖掉这些股份。”但他补充道,通用不愿意发表任何可能被认为是对政府忘恩负义的意见。毕竟2009年在它濒临破产时,是政府出手相助,通过总额高达500亿美元贷款和入股的方式进行的注资,才让它起死回生。

在正式场合,通用汽车的立场是,股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通用汽车公共事务副总裁斯里姆·宾格尔称:“这么说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于,股东会自己挑时间采取行动。政府没打算长期持有这些股份,我们是希望他们能卖掉这些股份的。”

而网上民众对于政府持股通用的反对浪潮却从来没有停歇。在facebook、twitter等交流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拒绝购买通用汽车的各个子品牌的言论。不但雪佛兰(Chevrolet)、凯迪拉克(Cadillac)和别克(Buick)受到波及,连克莱斯勒集团(Chrysler Group LLC)的车也未能幸免,因为它也接受过美国政府的救助。

然而让尚在执政的奥巴马政府卖掉通用股份并非易事。2010年11月通用上市后,投资者也没给它好脸色看。发行价33美元的股票在过去近两年中已跌掉约1/3。美国政府已经卖掉了约一半的股份。但要让纳税人完全接盘剩余的270亿美元的股份,股价就必须达到平均每股约51美元,这将是目前股价的一倍还多。如果不卖,奥巴马当局至少最后有可能完全收回投资。何况奥巴马政府挽救通用,保住的还有美国人的就业机会。

《美国汽车新闻》分析家写到,“通用位于俄亥俄的洛兹敦工厂,雇佣有4500从业者生产新一代雪佛兰科鲁兹,预计会在2014年下线。这款车恰也是最多被称为‘政府车’的车型。”俄亥俄州素来是美国大选中的骑墙派,对大选结果起直接影响作用。目前民调显示奥巴马在俄亥俄州以3~6个百分点领先于奥姆尼,奥巴马又怎会轻易放弃大手笔投资而获得的领先优势呢。套用《美国汽车新闻》分析家的话说,“如果你是个共和党人,并且是个阴谋论者,你就会坚信美国政府至少会拿着通用的股票坚持到11月7日。”

过程和结果在小学阶段的两难选择 篇7

教得好与考得好

有些教师擅长过程:他们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方法新颖,公开课是他的拿手好戏,论文发表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我们谓之以“骨干教师”,但骨干教师的学生也不一定考试就考得好。

有些教师擅长结果:他们上不来什么公开课,写不来什么大文章。但他们懂得静下心,懂得沉下去,懂得花时间,我们谓之以“埋头苦干”。“埋头苦干”的教师教学让人不敢恭维,但考试成绩却是数一数二。

当然我们谁都希望是“苦干”加“巧千”,但关键是当“苦干”和“巧干”割裂的时候,教学与考试分道的时候,我们是要过程还是要结果,如果我们有一个优秀教师的名额,究竟奖励教得好的呢?还是奖励考得好的呢?

作弊与表扬

田径比赛,有些学校用初中生代替小学生,有些学校借用其他县区的体育尖子生参加比赛,结果学生获得了好成绩,团体获得了好名次,学校得到了好荣誉,校长得到了好名气。而有些学校呢,却是凭借学校的有限资源,凭借教师的努力,苦干了一场,结果却是“名落孙山”,没有回报,没有表扬,想想真是冤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次比赛还是应付应付较为明智。

学科质量抽测,有些校长向教师动员,教师向学生动员:为了学校的荣誉,请同学们相互关照等等,结果呢?当然是“苦干”不如“巧干”,“巧干”的学校平时的后进生都不见了,考试都及格了,当然教师脸上有光了,校长脸上有彩了,但学生的心理却暗淡了:原来这就是教师们真正的“诚信”教育。家长的反应却是高涨了:原来优秀学校可以这样炼成的!而“苦干”的学校呢,通过辛辛苦苦的努力,不及格的学生减少了,优秀的学生增多了,应该说考出了好成绩。但因为“巧干”的学校水涨船高,所以考得好还是变成了考得不好。

面对作弊与表扬、诚信与批评,到底是该批评还是该表扬呢?

优秀率与合格率

每年七月,随着中考和高考的落幕,随之演绎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剧。考得好的学校是鞭炮声声、横幅漫天、领导慰问、奖金多多;考得差的学校是低调行事、卧薪尝胆。可是每年七月小学也要进行毕业质量抽测,却从来没有社会的掌声、奖金的刺激、鲜花的烂漫。仔细一想,原来小学考的是合格率,一些后进生,永远都是小学老师心中的牵挂,但到了中学这些后进生,却都成了鲜花的陪葬品了,原来中学考的是优秀率。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小学教师开始怀念未实施义务教育和就近入学以前的岁月,那时考进重点初中也是掌声雷动、威风八面啊!

既然中学骄傲的是优秀率,我们小学还需不需要把合格率苦抓不放呢?既然中学都有升学奖,为什么社会和政府不可以给我们小学也搞一搞优秀学生奖励呢?到时中学也会明白他们成功的背后也有我们浇水、施肥的功劳。

面对优秀率和合格率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厚此薄彼呢?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的是全体建设者,还是少数社会精英?

教学与管理

到底是教学为管理服务,还是管理为教学服务?从理论上说当然是管理为教学服务,但实际上,从教学者向管理者飞跃,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

所谓教而优则仕。认真教学,从普通教师变成骨干教师;认真付出,从骨干教师转型为学校中层干部;认真琢磨,从中层干部上升为学校领导;认真研究,从学校领导走向机关大院。这就是一个教师的成长曲线图。

当然我们希望教学和管理也能实现和谐的统一,让教师们既教得好,同样管得好;既管得好,同样还能教得好。但很多时候却往往是事与愿违。

所以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一条曲线图:那就是从教学入门到教学精湛,从教学精湛到教学疏散,从教学疏散到教学荒废,这是教师行政化后的教学衰退曲线图。为什么教而优则一定要仕呢,选仕就一定要教而优呢?为什么教师就不能专业化培养呢?

诚然教师需要专业化,其实校长更需要专业化。一个老校长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校长又开始摸索前进了。三五年后新校长变成了老校长,随之他又走了,一位新校长又开始摸索前进了……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8

接着老师提问:如何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呢?由于这种事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 学生感同身受, 所以老师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很快就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在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时, 教师不时插话、引导: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吗?作为孩子, 你谅解妈妈这么做吗?你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吗?她这样做有什么影响?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是不是还有类似的情况?等等。

这是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常常遇到的认知冲突问题, 也有人称之为“道德两难选择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位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道德知识作出判断, 而且允许提出不同的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谓百家争鸣, 异彩纷呈:“妈妈这样做不好, 因为一大早起来就那么紧张的, 让人心里发慌, 会影响一天的情绪。”“妈妈这样做其实都是为了我好, 怕我迟到, 所以有时候明知妈妈没有说真话, 我也马上起床, 快速洗漱好后去上学。”“妈妈这样做就像是那个不诚实的小孩子说‘狼来了’一样, 说多了就不会相信她了。”“尽管妈妈的做法不是很好, 但她是善意的, 她是为了让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 妈妈不必用哄骗的方法来催促我起床, 可以直接告诉我该起床了, 我也会马上起床的。”……面对学生一张张诚实的笑脸, 倾听学生那些充满理性的滋润着父母心田的话语, 老师微笑着一一予以肯定, 并进一步启发道:“是啊, 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呀, 而我们应该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呢?”老师的提问再一次把讨论推上了一个新高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 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我想, 上述这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创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学生不同的语言交流与思想碰撞中, 让那些道德认识较低的孩子与那些道德认识较高的孩子争论, 也许学生的争论, 最后意见还是不统一, 但是在这个交流碰撞的过程中, 他们或多或少已经能感受到家人和长辈的行为背后对自己的那份关爱, 在如何《走进父母》的问题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如果每节思品课, 老师都能够精心设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让学生从中作出比较、鉴别和选择, 长此以往, 坚持不懈,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许多做人道理。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吗?

俄罗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要使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 你都能够加以评判。”为此, 教师在处理“道德两难选择问题”时, 不要简单地说出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 而要精心设计“两难”情景, 创设说真话的舆论氛围, 引导学生争论, 刺激他们思考, 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自己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9

一、农村中小学校面临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困境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上学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当前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优质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无非就是优秀的教师。可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却不得不面对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校长都非常注意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学校,由于自身底子薄,办学质量不高,所以对优秀教师尤其渴望。但是以这些学校的条件,要引进高层次的教师几乎不可能,所以大多数的学校都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优秀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抓,许多校长甚至不惜投入巨大成本,在经济上和时间上给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条件,以此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然而,大凡此类学校,学校的经费普遍不宽裕,为了快出人才,学校往往给少数有潜质、素质好的教师投入更多的资源,这些教师占用了本应是其他教师享受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学校这种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少数优秀教师的措施确实在短时间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享受了众多培训资源和机会的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相当突出,一般都能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甚至是区域内都小有名气,这些优秀教师的声誉给学校带来比较显著的社会效应,对于学校招生、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都有不小的影响作用,这也是一般学校舍得花血本在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的主要原动力。

然而,农村中小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带动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反而出现了大量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由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度的流动。随着我国教育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办学声誉好的学校由于社会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些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增加大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优秀教师培训的周期长、成本高,他们往往以优厚的条件来招聘和引进优秀教师,满足学校规模扩张后的教学需要。在优厚条件的诱惑下,很多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由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由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种单向度的流动对于本身就很薄弱、非常依赖少数优秀教师的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让这些薄弱学校陷入了比较艰难的境地。另外,还有一种流失是由教育部门向非教育部门的流动,优秀教师流出教育部门对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前我国努力去实行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件积极的事。

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境。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整体素质下降。流出的大多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而能够补充进来的只能是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新任教师从业经验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单向度的流动毫无疑问地降低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剧了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危害了教育的公平目标。因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造成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必然导致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以及不发达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下降甚至严重缺乏,使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变得更加突出。再次,降低教育的整体效率和整体质量。教师的单向度的流动造成优秀教师在少数学校的积聚,在有限的局部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但这种提高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而从整体上说,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

二、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1. 学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我们知道学校和教师的决策都是权衡成本—收益比较的结果做出的,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用于满足未来需要的支出的现值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需要提供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等直接成本,还会弥补教师因参加培训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其唯一的途径,学校更期待对教师的投资能收获教师学成后带来的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新课程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期待由于学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即使出现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农村中小学校还是不得不继续培养优秀教师。

2. 教师对于自身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才流动的成本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一,人才流出决策成本,主要包括目标的寻访成本,具体指为发现合意的目标在时间、精力和货币等方面的投入。其二,人才流出过程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指人才在流出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损失,如差旅费、迁移费、违约金等;间接成本,指以上直接支出的机会成本以及流出过程引起的现时收益损失等;人际成本,指流出过程中为协调人际关系而发生的支出。其三,人才流出结果成本,人才从原来企业流出之后面临的成本,如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时的收入损失和人力资本折价损失以及预期收益的各种贴现风险等。

当前,城乡学校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流失的过程中,以上成本都是很小的,在流出决策成本上,由于优秀教师很容易找到更好的学校,在时间、精力和时间上的付出很小。流出过程成本基本上是由流入学校所承担,所以流动的教师本人也不需要承受这部分成本。最大的变数来自于结果成本,由于城市学校人才济济,本来在薄弱学校的非常优秀的教师,到了城市学校可能就变成一般的教师,在个人的声望和专业发展上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但是与教师所获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相比较,这些成本根本就是可以忽略的。而流失教师的学校由于在经济、工作条件上的弱势地位,在防范设置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因此,学校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难以避免。

3. 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整体的影响分析。

效率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非技术劳动力的最佳组合,一个学校在优秀教师流失时,就会有短期调整的成本发生。因此,当一个优秀教师突然离开学校时,在极端的情况下,学校中由这个教师所承担的一些课程和一些科研活动就会闲置下来,直到有人替代这个教师的位置。即使有人替代这个教师的位置,也会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对新接受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熟悉,甚至是重新调整。然而,典型的情况是再优秀的教师,他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优秀教师的流失只会使学校由于优秀人力资本的流失遭受一部分损失。此外,如果事先知道某位教师将要离开并培养其继任者,那么,造成的损失也能降低。

三、走出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1. 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教师教育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将会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也会使教师流动问题更加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原所在单位的利益。事实上,教师的流动并不是无常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取决于工资 (当然它不是唯一因素) ,要减少教师流动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为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提高一些工资的方式,把培训的某些收益转移给受培训者。这样做的结果将会使受培训者的供给大于需求,人人都希望不支付费用而得到收益,市场供需将因此失衡。要使市场供需均衡,办法只有一个,把部分培训费用和收益同时转给受培训者,即培训费用由教师所在单位与教师本人共同分担,教师完成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工资适当提高。这样,教师所在单位不再支付全部培训费用,也不再独占全部收益。这有利于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教师教育的目的。

2. 在人力资源上要实现合理配置。

校长和教师的智力资源要打破校际壁垒,合理流动。对有些学科的教师可以实行联聘,对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实行区域共享,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还要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省域、市域、县域内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网络来接受现代化社会相应的同质、同步的高水平教育,也就是要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3. 制定适当的赔偿机制。

为解决人才流失的不平等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弥补流失学校损失的适当的赔偿机制。作为人才流入的学校,由于享受了人才流出学校的付出,获得流出学校优秀的人才,再加上人才流入的学校本身就具有很多优秀的师资和培训经验,应该有责任帮助人才流出的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对人才流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给予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以减少由于优秀人才流失对学校造成的损失。比如,定期派送优秀教师到这些流出学校去帮助教师提高,或者接收流出学校的教师到人才流入学校进行跟班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流出学校人才培训所付出的成本,也节省了人才流入学校的所付出的赔偿,起到了一个双赢的效果。

摘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可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过程中, 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面临花费大量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教师却留不住的问题, 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境。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学校、教师进行分析, 成本—收益是其中决定性因素。为此, 以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培训成本分担为指导, 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适当的赔偿机制等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走出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关键词:教师流失,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

参考文献

[1]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4, (1) :23-41.

[2]谭有模.广西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J].传承, 2009, (4) :160-161.

[3]冉祥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 (9) :54-57.

[4]傅树京.谈控制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措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105-109.

[5]张效诚.农村教师流失的不可承受之重[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6-12 (6) .

运营商两难选择 篇10

两难之一:自愿参加还是强制推行

中央为新农合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而要坚持“自愿”,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农民有很多顾虑,担心交了钱花不到自己的头上,担心生了病得不到补助,担心资金被挪用,担心手续复杂报销难,担心医院变相涨价得不到实惠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降低农民的参合率。合作医疗作为一种互助共济制度,必须遵循保险上的“大数原则”,即参合的人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参合率越高,农民受益的面越大。没有一定的参合率,就违反了在大人群中分散风险的原理,必然要导致合作医疗的不可持续。但是,基层干部们估计,如果完全靠农民自愿,参合率可能不会超过50%。另外,在自愿模式下,还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愿意参加的都是有医疗需求的,而健康的、年轻的人就可能不愿意参加,这样可能导致合作医疗基金出现支付危机。

如果强制参合,受制于当前体制和基层干部素质,决策者担心会背离保障农民健康的初衷。然而,强制可以用制度建设来约束利益各方,农民参合率会比较高,可以做大“基金”蛋糕,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农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强制参合还有相对稳定的筹资途径,比如通过财税部门收取,可以提高筹资效率,降低筹资成本等。

试点县干部认为,一项社会保障事业,光靠“自愿”是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推行新农合,既要强调农民自愿、又要有一定的措施来保障推行;因此,他们在实际执行中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例如:规定凡未达60%~70%农户参加的村(或乡),村、乡干部要负责宣传发动群众,使参合率达到规定的比例,否则就不接受该村、该乡参加合作医疗;为了达到规定的参合率要求,村、乡往往先替农民垫资代缴,等验收通过后再想办法向农民收取,“自愿”演变为变相的“强制”。

两难之二:直接收缴还是代扣代缴

调查中,试点县普遍反映直接从农民手中筹集资金的成本太高,筹资仍是试点工作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按国家政策规定,合作医疗基金来源于各级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各级财政投入是按农民筹资配套的,农民需每年缴纳,且以自愿为原则。由于农民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筹资难度大,成本很高。金寨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粗略估算2005年(试点的第一年)全县筹资成本大约在150~200万元之间,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2006年的筹资成本大约在100~150万元之间。

为解决这个问题,各试点县想了不少办法。如考虑到筹资成本太高,金寨县2007年没有直接从农民手上收缴,县里利用库区移民等补助资金直接支付了这笔钱。还有的试点县,将大量的登记、收费工作交给乡(镇)卫生院去做,给老百姓造成了合作医疗最大的受益者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费用肯定会变相涨价(筹资费用最终会在经营中转嫁给患者)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并进一步影响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代扣代缴比直接收缴更经济,效率也更高。但如果综合政治、经济和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考虑,代扣代缴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如可能产生搭车收费的问题,因为从农民手中直接收取的费用不仅仅是新农合一项。决策者有理由担心,开了口子,一旦失控,有可能会影响中央的惠农政策,引起新一轮农民负担的反弹。

两难之三:保大放小还是保小放大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几年农村居民因患重、大病,治疗费用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推出的。其基本思路是,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十分有限.只能集中财力解决主要矛盾。制度设计以大病统筹为主,符合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也符合重点保障风险发生概率小、经济损失大的保险原理。

实践中,一般的界定方法是,住院就算大病,门诊就是小病。这样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数的农民有病并不一定选择住院,看门诊的更多,但只看门诊不住院,即使其花费超过最低起付标准,甚至上千元,也不能报销,这就影响了农民参合积极性;二是重大疾病和住院治疗发生几率较小(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每年仅有3%~4%的农村人口住院治疗),只保大病会降低参合者的预期收益,威胁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难以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甚至出现小病拖成大病现象;四是会出现逆向选择,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退合(各地退合现象时有发生),而参合者往往又是经常患病的人,逆向选择由此产生。如此,推广新农合的难度就会加大。这不但影响参合率,还会使医疗经费出险,当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时,新农合就难以持续发展。

可见,在制度设计上,到底以“大病统筹为主”还是以保小病为主,不同的路径选择将导致农民不同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新农合的可持续性。如果以保大病为主,那么受益面就会比较小,而且补助额比较高,相对而言可以缓解因病致贫的问题。但是由于受益的人少,没有生大病的人觉得自己交钱没有受益,可能降低其继续参合的积极性。如果以保小病为主,受益面就会比较大,可以刺激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但对于因大病住院的参合者而言,得到的补助则是杯水车薪,不能有效地起到保障作用。

两难之四:设立家庭账户还是取消家庭账户

这个问题其实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家庭账户是借鉴城市医保的做法而设立的,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受益面,提高参合率,是作为吸引农民参加新农合的重要措施而提出来的。我们调查的三个县,其中有两个县设立了家庭账户,另一个县开始设立了,后来又取消了。关于家庭账户,总的来看,有“应设”与“不应设”两类相反的观点,即有主设派和取消派之分。

主设派的理由:一是农民最讲实际,不愿意别人花他的钱,家庭账户全部用于家庭成员的门诊费用,用完为止,节余归己,所以,农民对家庭账户普遍持欢迎态度;二是家庭账户是用于门诊就诊时使用的,大大提高了新农合的受益面,符合新农合互助共济的基本属性;三是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应该更多地考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保障,而这些病更多的是在门诊就诊,另外,增加门诊就诊也可以防止小病拖大,轻病拖重,从而减少新农合基金的压力;四是有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家庭账户收益独享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吸引健康人群和中青年农民的积极参与,提高参合率,等等。

取消派的理由:一是设立家庭账户这种在我国城市都没有成功先例的模式被搬到农村去,对新农合起何种作用,本身还是一个问题;二是家庭账户每人每年几元钱存入账户中,对农民看病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而且报销手续繁琐,行政成本很高,也增加农民负担(每人一张卡就需要成本),农民不知道如何运用账户中的钱,即使知道,也因为怕麻烦而不去用。三是设立家庭账户无非是希望能够消除农民怕“吃亏”的心理以提高参合率,但对本来就已经很少的10元钱进行分解,即使是一时提高了农民的参合率,即使是不考虑其运作的成本,谁会对这种模式产生一个良好的长远预期呢?

两难之五:定点就医还是自主选择

调查中,农民反映比较多的是,他们觉得看病不自由,没有选择权。这是因为,实施新农合的试点县都规定了定点医疗机构,而且定点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是本乡(镇)卫生院和本县(市)及以上医院。同时,在报销比例上对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都有所倾斜,即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报销比例高于县级定点医院,县级定点医院高于县级以上定点医院。这样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是从方便管理和有利于监督的角度考虑的,如果不设定点医疗机构,就会遇到管理混乱和难以监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调研中,有的试点县干部就明确地说,新农合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还救活了一大批乡(镇)卫生院,认为这是一举两得。

定点就医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定点医院一般都是由政府或主管部门单方面确定的,并没有听取农民的意见。按理说选择定点医院不应由某一方来决定,管理方应主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村民的意愿来确定。二是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在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形成垄断。试点县一般都将个体医疗机构和非医疗系统的医疗单位拒于定点医院之外,因为只有在定点医院就医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故形成不平等竞争,农村的其它非定点医院有可能被挤垮,最终形成独家经营。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以垄断形式运作,则可能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使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高额医疗费用而不能及时就医。特别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日益上涨的医药价格已经成为他们获得哪怕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巨大障碍,最终将导致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下降,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侵犯。有调查显示,很多医院被新农合选为定点医疗单位后,次均住院费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从报销中得到的实惠被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抵销了,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患双方共同欺骗新农合组织,骗取医疗补助的现象。三是农民参合的最大愿望就是花最少的钱,获得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目前,农民就医主要在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最高的也是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都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老化、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和愿望。

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应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至少是允许参合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不仅仅是本县范围内)的自由选择。但这是以完善的制度和较高管理水平作前提的,现实与之仍有较大差距。

两难之六:重速度还是重质量

自2003年经过四年多的试点,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

伴随新农合的高速推进,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也不断出现,如互相攀比、垫付资金、违规操作、弄虚作假、不尊重群众意愿,盲目追求参合率,一拥而上搞试点等等,有人甚至质疑参合率的真实性。四川省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肖定松说:"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几经反复,不仅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存疑惑,就是基层干部也有不少人持等待观望的心态。急于求成,仓促扩面,一味强求参合率,其结果必然是再次失信于民。”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对新农合的评价,回答很满意的占22%,较满意占36%,一般的占29%,不太满意的占9%,很不满意的占4%。而且,试点时间长的县满意度要低于刚开始试点的县,如肥西县(2003年开始试点)回答很满意和较满意的两项合计为54%,濉溪县(2006开始试点)回答很满意和较满意的两项合计为77%。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会逐步显现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完善,急于求成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吴仪副总理今年初在全国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2007年新农合覆盖80%以上的县(市、区)是对全国而言的,各省(区、市)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条件不具备的,一定不要盲目推进。工作要尽最大努力,但千万不能弄虚作假。”问题是在中央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表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要求下,各级地方政府的选择是不言自明的。

两难之七:裁判员还是运动员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省、地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因而,新农合管理机构实质上是卫生行政部门的内设机构,服从并服务于卫生行政部门,这就产生了管理主体对被管理者缺乏公正约束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

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农合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便于从行业和专业的角度来制定新农合的相关政策,规范新农合的运行,这是有利于新农合发展的。但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卫生部门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卫生部门既代表农村居民购买卫生服务,维护需方利益,又在管理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卫生服务提供者。事实上,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卫生部门一身二任的角色很容易引起角色冲突。值得提及的是卫生部门曾有作为城镇医保管理者的历史,但并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可以说管理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角色定位的问题。

从县(市、区)级看,县合管办作为县(市、区)卫生局的一个下属二级单位,单位类别一般定性为事业单位,这种管理体制削弱或牵制了县级经办机构的监管职责。因为县合管办是政策的执行者,直接监督定点医疗机构,而合管办和定点医疗机构又同属卫生局领导,这样的制度设计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监督不到位和监督不力的问题。作为卫生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维持全县卫生事业的正常运转,保医务工作者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全县新农合的健康发展,手心手背都是肉,使之处于两难的境地。

两难之八: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运作

试点中的新农合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对新农合的主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央政府对合作医疗的原则、组织管理、筹资、资金管理、服务管理和组织实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从而规范了新农合的基本框架;其次,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合作医疗提供补助资金。目前各级政府提供的补助额度在中西部农村已占到合作医疗基金的五分之四(每个参保农民每年补助4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纳10元);第三,省、市(地)、县政府成立管理机构,县级成立了专门的经办机构,具体操作合作医疗的运行。同时,政府既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给以财政支持,又对合作医疗(即需求方)进行补助,从而使政府能对合作医疗施以足够的影响。

政府主导新农合,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府解决农民医疗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政府对亿万农民健康问题的关怀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以政府的信誉和财政资助作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和参与度,节省制度建设的时间,加快推进的速度。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当新农合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并持续运转时,如果继续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否有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即使中央政府能承担的起,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是否能承担起;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是否有效率?对此,必须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这是因为:首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其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再次,医疗费用是不断上涨的,而且上涨幅度还要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那么,政府的补助资金能否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同步增加?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能否逐步提高?这些必将影响到新农合的可持续性;最后,从效率的角度看,在提供公共服务上,政府的效率显然比市场组织要低。新农合筹集的资金本来就不多,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选择更为有效的市场运作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两难之九:是合作医疗制度还是社会医疗保险

新农合制度发展到今天,合作医疗基金已经由农民个人交纳为主发展为以政府补助为主,在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补助的资金已经占到80%(如果扣除家庭账户的金额,在统筹资金中实际已占到90%左右),新农合制度互助共济的合作性质正逐渐消退,已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是一种保障能力相对较低的社会医疗保险,只不过是称谓中带有中国农村的传统特色罢了。

从长期看,新农合会向完全的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出面以社会保险的形式组织的、向公民提供因生病、受伤或生育所必需的医疗服务及经济补偿的制度,它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和社会性等特征。社会医疗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面,通常个人只需要承担小部分的费用。从理论上分析,新农合已具备了社会医疗保险的某些基本特征,有些虽不完全符合,但也有了一些成分,如强制性,虽然新农合的原则是自愿参加,但同时又规定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参加,这实质上有一定的强制性成分。那么为什么不定性为社会医疗保险而称之为“合作医疗”,并冠之以“新型”作为与传统合作医疗的区别。笔者认为,理由有四:

一是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创举,在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曾写下过光辉的一页。它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它的功效和成就也为世界所公认。既然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又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推广起来风险会比较小,成功的把握就更大。

二是合作医疗制度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农民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农村合作医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办到80年代的衰落,以及90年代的尝试恢复与重建,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为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政府基于财政负担能力的担心。如果重打锣鼓另开张,实行社会医疗保险,一旦作出承诺,财政是否能够负担的起?如果不能兑现,必将失信于民,形成被动。然而,推行新农合回旋的余地就比较大。

四是新农合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具有政府主导、县为单位、大病统筹等几个方面的显著区别,所以,冠之以“新型”。

问题是新农合用了“合作”之名,但“合作”之实不足;虽然未用社会医疗保险之名,但却行社会保险之实。如何定性,处于两难。

摘要: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其制度本身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些原则、规定和管理办法表面看似乎很明确,但当具体操作时方知事情不像已有答案那么简单,那么可操作,由此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发展中的诸多两难选择。

关键词:考验,合作医疗,两难选择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②民盟安徽省委会:《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问题和建议》,http://www.ahmm.gov.cn,2006-1-16。

③荣静、杨川:“从参与主体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和对策”,www.zlunwen.com,2007-02-18。

④安徽省卫生厅最近对138所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调查表明,仅有15.2%的卫生院有规范的消毒供应室,有规范手术室的卫生院也仅占23.2%。

⑤陈竺:“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新华网,2007—09-06。

⑥代群、訾红旗、杨三军:“农村合作医疗‘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半月谈》2006年第6期。

⑦吴仪:《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 itemid——5044/page-1.htrnl。

⑧张晓燕、阳义南、尹莉娟:“农村合作医疗四种模式的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12期。

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选择 篇11

在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教材中,选人了《百年孤独》的第一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是绝对需要的。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对阿卡迪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过于简单,过于平面化了。称他“富有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全盘肯定式的评判,似乎没有深入把握作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把握人物形象,自然须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那么,在整个第一章中,阿卡迪奥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择其要者叙述如下:四次实验——磁铁吸金实验,用放大镜制造武器实验,用观象仪观测天象实验,炼金实验;一次探索——带一帮人寻找通往外界文明道路的探索。显然,《教师教学用书》上所作的人物性格分析“富有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云云,应当是建立在作家这些生动描写的基础之上的,而对其所作的基本判断:阿卡迪奥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大致可信的。但是,以上仅仅是阿卡迪奥这个人物的一个侧面,不是全部。对这一主要人物,作家赋予他的性格,似乎更为丰富多彩;作家的创作动机,更是微妙复杂,耐人寻味。

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对阿卡迪奥似乎并非全盘肯定、一味褒扬,而是肯定之中有否定,热烈的褒扬中也夹杂着冷峻的批判——肯定其积极进取,勇于向外域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批判其弃自己本土文化如敝屣,以至深陷“崇洋媚外”的迷狂而不能自拔。

何以见得?有两方面的事实为证。

首先,作家在对阿卡迪奥本人的描绘中已初露端倪。我们发现,阿卡迪奥进行的那四次实验,除了第三次总算有了一点成果(那点成果对于马贡多人而言也是大而无当、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使阿卡迪奥本人变得神志颠倒,连身体也搞垮了)外,其余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以一匹骡子和一群山羊为代价换来的磁铁实验不过是找到了一付破烂的盔甲,武器实验的成果被政府无限期冷冻,只白白给自己身上留下了多处灼伤;炼金实验败得更惨,让妻子乌苏拉的珍贵遗产一三十个金币变成了一团粘在锅底的锅巴。这种几近漫画式的笔调,是否隐藏着什么意味深长的东西呢?阿卡迪奥遭遇的一连串失败,固然可以表现他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精神和气概,为什么不可以同时承载一些别的寓意,比方说对他盲目追随吉卜赛人以至迷失了自我的批评乃至谴责呢?如果把作品中关于阿卡迪奥在投入迷狂实验前的有关描写仔细琢磨一下,似乎更可以坚定这一种看法:这里包含着批评和谴责!

其次,从对乌苏拉这个人物的描写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正如《教师教学用书》中分析的那样,乌苏拉可以说是理性秩序中的中流砥柱,是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保护神。正是她阻止了阿卡迪奥的搬家计划,挽救着布恩地亚家族趋于混乱和崩溃的命运。可以说,在这个人身上,既有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宽厚、勤劳能干,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高度理性、意志坚定,确称得上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怪不得作家曾经非常明确地表示过:乌苏拉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既然乌苏拉在全书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对阿卡迪奥的几次实验是持怎样的态度的呢?第一次实验,她就不支持,“伤心得哭了”;等丈夫的实验进行到第三次时,她更是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你要发神经病,就一个人去发!”一气之下还把他的观象仪摔了个粉碎;当丈夫陷入搬家的狂想时,果断而巧妙得粉碎了它,使丈夫最终把心思集中到了孩子们身上来。

由此可见,这一对夫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组对立面,既然作家对乌苏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视之为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那么,作家对阿卡迪奥就不可能没有批评和谴责!

综上所述,阿卡迪奥这个人物身上凝聚了作家非常复杂的心态:肯定其积极进取,又警惕其在进取中迷失自己,最终酿成灾难。其实,这种复杂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作为第三世界一员的作家在西方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心理:选择闭关自守,只能日益落后,最终难逃被消灭的厄运;选择学习,又可能丧失自己许多美好的东西(就如科学实验使得马贡多镇失去了原先的美好秩序一样),又可能伴随着许多屈辱和痛苦。

上一篇:光电化学下一篇:市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