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营商对比(精选6篇)
中外运营商对比 篇1
国外的美食类节目最早以节目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奠定了其影响力和地位。随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中,国外美食节目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节目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竞技类美食节目、真人秀类、生活服务类、旅游探险类、健康养生类等。如此众多的节目形式,将越来越多的元素集中在节目当中,越来越吸引观众。美食节目能够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获得成功,说明了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在原始欲望面前,仍然具有原始冲动,而美食节目恰如其分地找到了切合点,迎合了观众的需求。
1 节目内容和名称上的区别
1.1 节目内容
我国美食节目的内容随着美食节目数量的增加也不断地丰富起来,有以娱乐性为主的美食节目,有以介绍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美食为主的,在旅游中寻找美食;有以教授美食烹饪方法的服务型美食节目;有竞技比拼类美食节目,通过美食制作方法、过程以及评委品尝等过程来展现节目;也有脱口秀类美食节目,通过美食为线索来进行访谈。美食在这类节目当中不是核心地位。在国外美食节目当中,有一种新的内容出现,就是将科学原理引入到节目当中,帮助观众分析美食的烹饪技巧等。
1.2 节目名称
美食节目的名称是呈现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在我国,有根据赞助商名称命名的美食节目;有根据节目方式命名的,如竞技比拼类节目,名称为《满汉全席》;每天一期的美食节目命名为《天天饮食》等。在国外的美食节目还有以历史事件为命名原由的,如《料理东西军》是根据日本战国时期的东西军合战的事件而命名的。因此,各个美食节目的名称命名不仅可以根据流行趋势,也可以根据文化需求,还可以根据节目本身特点来进行命名。
2 节目主持人上的区别
2.1 主持场所
我国美食节目根据不同类型的节目具有不同的主持场所,如在厨艺教学类美食节目当中,主持场所大多是在搭建的摄影棚厨房中录制的;美食介绍类节目当中,有根据不同地区的美食在其地区进行录制,也有旅游美食直接就是在旅游所在地进行录制;竞技比拼类美食节目有时是选取一个酒店,通过在一个厨房制作美食来录制美食节目。
国外的美食节目大多也是以这几种方式为主,也有将节目主持现场搬到普通餐馆进行录制,也有将摄影棚搬到户外,如海滩、草地等;还有一些将食材选取的场景加入到节目当中,而制作过程再回到摄影棚当中。
2.2 主持方式
我国美食节目的主持方式大多是以下几种方式,如果是健康美食类节目主持人以主持节目为主,制作美食的有专门的美食家进行;如果是竞技美食类节目,主持人只负责介绍;如果是旅游美食类节目,由美食家进行介绍,主持人大致是负责提问。相对来说,我国美食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参与者而非核心角色,只有个别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在主持的同时担负厨师的角色。而在国外美食节目当中,主持人大多是集美食家和主持人以及厨师于一身的方式。由美食家主持节目是国外美食节目比较显著的特点,在具备主持人能力的同时,都是具有高超烹饪技巧的美食家。这样做可以使得较多的观众相信美食节目当中的烹饪技巧,比较有舒服力。
2.3 主持风格
在美食节目的主持风格上来说,国外的主持人大多更为幽默,比如在美国美食频道,被称为“美食电视节目之王”的埃美里尔,主持风格极具幽默,表现十分随性。在节目当中十分自然地推销产品,拉近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较好的互动,使得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再比如,在日本的美食节目《料理东西军》当中,主持人不参与美食制作,而是以脱口秀的形式在旁边调动观众。在主持过程当中也十分幽默,不停的恶搞时下流行话题,嘉宾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流行团体和明星等。
我国美食节目的主持风格也在近几年开始逐渐娱乐化,不仅旨在将美食介绍给大家,而是更多地让大家在相对欢快的环境中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
3 营销战略上的区别
美食节目的营销战略可以从广告运营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美食节目的广告有些比较生硬,直接将赞助商的名称或产品放在节目当中,有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而国外的美食节目有时会以推荐的形式呈现。
在宏观的营销战略上来说,我国也是最近几年开始将销售渠道等拓宽,开始将电视美食节目同图书影音市场相结合,同新媒体相结合,以此来吸引不同阶层的人来收看自己的美食节目。国外的美食节目,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将美食节目同品牌价值和娱乐性相结合,在“频道中心制”的制度下发展品牌营销战略;同时,这种品牌营销战略也在全球其他国家推广,同其他地区的特色相融合,将版权放宽,形成不同版本的美食频道。
中外运营商对比 篇2
Custom(礼仪)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A state of ceremonies)的称誉,伊丽莎白女王也曾说过“礼仪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但是,不同地域却有不同的礼仪,特别是跨国界的礼仪有些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称谓(address)
在汉文化中,家(family)是指家族,中国的礼仪产生于家族的宗法文明,因此中国人的家族称谓之繁,可谓举世罕见。《尔雅释亲》解释家族的称谓约100种,历来很受重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被沿用,诸如:“姑”、“舅”、“姨”、“家父、“犬子”、“内子”等。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称谓之多,堪称“名词爆炸”。中国人讲究内外亲疏远近之别,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堂兄、表兄等。受西方文化影响称社会上其他成员为“小姐”、“先生”也是常见的,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叫“阿姨”、“叔叔”也不少,也有的直接叫“xx师傅”、“xx老师”更有表示亲切的叫他人“小李”、“老张”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强烈的“血缘关系”和“人情味”思想。另外,在称呼上,中国人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姓名,该怎么称呼就怎样;同辈可以随意称呼,长辈之间按顺序排名称呼。而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中,家(family)来源于拉丁语familia,它和famulus一词同根。Famulus 一词是仆役,它源于阿斯堪语(奴隶)
摩尔根认为,familia 一词本源意义是指“从事劳动的奴隶”,这与中国的“家”完全不同。
英语国家的人名在前姓在后,如:约翰·威尔逊,约翰是名,威尔逊是姓,这与咱们汉语是不同的。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放在第二位,沿袭父民和父辈名也是常见的,如John William ,junior译为小约翰·威廉。
女士结婚之后要冠上夫姓,婚前可用自己的名字,婚后是自己的名加上丈夫的姓,玛丽·怀特和约翰·戴维斯结婚后就成了玛丽·戴维斯。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一般不缩写如G.W.Thomson.君主制国家也称“陛下”、“殿下”、“爵士”等,与我国古代的称谓相差不大,有的称呼也同汉语的称呼一样比如叫“professor x”、“doctor x”。值得强调的是,“miss”用于未婚女士,已婚女士用“mrs”,“mr”“sir”用于男士,如果不是熟悉的朋友尽量不要直接叫他们的名,那是很不礼貌的。
二、打招呼(greeting)
在中国遇见朋友或熟人必会打招呼,而打招呼又根据不同场合而不同,比如说常用的“吃饭没有啊?” “上哪儿去啊?”,回答的人也根据不同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对于不熟的人,大多数人也就点点头,微笑一下就过去了,不会去关心吃没吃饱,上哪儿去的问题。
欧美国家打招呼相对简单而文明,英文用“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Good night ”,“hello”等,对于像我们那种打探别人隐私的行为在西方是不礼貌的。
对于见面之后,相互间的礼节是不可少的。在中国古代多行作揖礼,只要见到比自己位高的要行作揖之礼,见到君王还要行跪拜之礼。如果是同级之间还要相互还礼。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愈来愈倾向于握手:主客之间,主人先伸手;男女之间,女士优先;上下级之间,上级先;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男女握手时,不可握太紧,如女方无握手之意,只要男方点头即可;上下级之间,下级一定要主动并且双手致意;同长辈握手时一定要专心,面带感情,不可心不在焉。若戴有手套时,应该主动摘下手套,以表敬意。
在西方国家,吻礼(kiss)是一种传统且盛行的礼仪行为,主要是表示友好亲善。吻礼来源于古罗马,相传罗马人禁止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作战归来时,为了检查妻子是否喝酒,便凑到她嘴边闻闻是否喝酒,这种礼仪被沿袭下来就成了夫妻见面的第一道礼。古老的英国人喜欢行握手礼,他们很少使用拥抱礼(hug)和吻礼(kiss)。女子一般行屈膝礼,男子若戴帽,则要行脱帽礼。在社交场合,他们一般用“thank you ”、“sorry”“ok”等礼貌用语。
三、介绍礼(introducing)
中国人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一般场合,做自我介绍时,首先问候他人,然后再向别人介绍自己。但前提是别人是愿意认识你的,如果不愿意,千万不要贸然行事。在做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感情真挚,真诚自然,这样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在介绍他人时,要注意先把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女士介绍在前,介绍时可以加上相应的职务、单位等。
西方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强调主体是“我”,“my name is xx, and I am …”,他们在结识时一般需要别人介绍,介绍的程序一般与我们相同,他们也通过书信介绍朋友认识。介绍信简单明了,不必封口直接交给被介绍人。被介绍人一般不直接持介绍信去拜访对方,以免收信任做出反映。对方收到信后,一般要在3到4天做出答复,以便被介绍人造访。
四、做客礼仪
中国文化讲究礼尚往来。孔子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传统礼仪当中,登门造访须投递名片和带相应的礼物,称为“贄”,客人根据地位不同带不同的东西,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拜访结束时,主人会把“贄”还给客人,尊长可以不要还。现代人到朋友家里,一般都会带点礼物,或给主人家小孩买一点礼物或给主人买点酒之类的东西,朋友家里不用太拘束,男女之间不会忌讳年龄,收入,婚否的询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客人要会为主人打算,主人问你问你渴不渴,饿不饿时,你要回答不渴,不饿,以便为主人减少负担。当然之
后也就有“劝吃劝喝”的习俗了。
到西方家里去做客,可就不像在我们国家那么随便了,西方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如果你要去拜访某一个人,你需要提前预约,否则会让主人很不高兴的。而切在主人家里不能逗留太久45分钟至1小时最佳。到英国人家里做客一般要带有一些价值不大但是意义重大的礼物,若是探视病人或私人宴会可送鲜花水果,但是切忌送菊花和太私人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何浩然.中外礼仪文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袁革.社交礼仪.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赵丕杰中国古代俗礼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中外艺术歌曲对比 篇3
关键词:中外艺术歌曲;舒曼;青主
一、舒曼与青主
(一)舒曼以及他的作品简介
舒曼,(1810~1865)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的茨维考,舒曼的创作时期主要以艺术歌曲为主,1840年时,他的创作量达到了150首以上。在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他延续了之前的钢琴创作风格,常常将声乐歌曲组合成为套曲,有题赠给克拉拉的套曲《桃金娘》(共二十六首),由吕克特诗词为歌词改编的艺术歌曲套曲《爱之春》(共十二首),由艾先多夫以描绘大自然的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月夜》《在异乡》《森林中》等艺术歌曲。
(二)青主以及他的作品简介
青主,(185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是黎青主,出生于广东惠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32首艺术歌曲,其中以《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最为著名,《红满枝》和《夏夕》等也日渐为人知晓。其中《大江东去》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我住长江头》被认为是20世纪华人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他毕生热爱诗歌和音乐,并认为诗和音乐都各有其独立的生命并且有互通之处,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上成就颇大。
二、舒曼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共性特点
(一)从文学性上看
舒曼创作年代正是西欧音乐史上浪漫主义发展的文学时期。一批批浪漫主义的诗人各显风采, 表现普通人现实生活的抒情诗篇作为主流充斥了当时的文艺界。浪漫主义抒情诗篇作为舒伯特生存的精神支柱, 同时触发了他的艺术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来进行深度创作。
青主曾经参与了讨伐北洋军阀的大革命,在无数革命先烈蒙难的历史时期、青主经历了太多战争,见证了战友们为了革命的成功,奉献出了太多的艺术歌曲作品,大部分采用古时的名诗作为歌词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从而引起共鸣。
(二)从钢琴伴奏上看
1.舒曼在钢琴伴奏音乐上突破了古典乐派钢琴伴奏简单的对位与和声的衬托作用,很注重表现作家主观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加强伴奏的作用方面,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在钢琴织体上作连续不断的背景创作,在背景之上,人声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有时候也将钢琴伴奏与人声形成重唱或者对唱的形式出现,这一点在《胡桃树》中尤为体现。有时舒曼也将人声的旋律线条从钢琴伴奏的织体中延伸而出,使其组成统一的音乐形式,这一点在《两个投弹兵》和《诗人之恋》中的“小玫瑰,小百合”中尤为体现。但舒曼在钢琴伴奏中最典型的创作还是将人声与钢琴伴奏共同分担旋律,钢琴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充分的揭示了诗词的意境,同时将人声没有表达完整的感情完满的抒发出来,这一点在《诗人之恋》中的“弟子与小提琴”中突出得表现了出来,这里的钢琴伴奏为人声所不及的情感提供了完美的补充。
2.青主在艺术歌曲中用音乐来表达诗词的形象及内涵,在钢琴伴奏上同舒曼一样用来补足歌曲的未尽之意并衬托人声歌唱声部主线,青主的创作将艺术歌曲中的各个音乐元素组合得丝丝入扣,人声与钢琴水乳交融,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因此,青主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具有着十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单的发挥“伴”的作用,或者仅仅是跟腔或对歌唱的旋律加以和声伴奏的支持,而是在旋律进行中,与人声的歌唱声部形成和声思维,在织体以及转调的运用上给人以情感和意境上的深刻印象。比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中的钢琴伴奏运用流畅的分解和弦式音型来表达出江水流动之声,与此同时又和歌声相互交融,使这首古词意境更为动人。在《大江东去》中的“三国周郎赤壁”后,人声停止歌唱,由钢琴伴奏描绘出苏东坡词中所见的种種威势和场景,使人声与琴声交替进行,这点与舒曼的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运用十分相似。
(三)从歌曲的抒情性上看
舒曼与青主都十分注重歌曲自身的表现力与抒情性。在舒曼的歌曲创作中就有两集声乐套曲完全是由抒情性的歌曲组成的,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映心理体验发展过程的歌曲。比如由诗人夏米索的诗词改编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的八首歌曲,就运用了抒情的旋律描写了一名普通的女性从恋爱到结婚、生子的喜悦之情以及丈夫去世之后的悲伤之情,舒曼在此将抒情的旋律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贯穿起来,感情上刻画的极其细腻。
青主其艺术歌曲中善于用诗歌的韵与歌曲融合,青主所处的是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新文化时期,在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仍旧选择古诗词作为其完成艺术歌曲的一部分,不得不说他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他在古诗词的表面理解上与深层理解上都达到了透彻的程度。比如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我住长江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选用的题材便是抒发个人真实感情流露。
三、舒曼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差异性特点
(一)从风格上看
舒曼是德国人,他的父亲是一位书籍商人同时也是一位编辑,所以他受德奥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在它的诸多作品中无不体现了德意志与奥地利、匈牙利的民间文化风格与音乐风格。
青主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的严厉教育逼迫他必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青主也主要以赋有“韵”味的五声调式中国古代诗词为为主,所谓的“韵”便是中国所特有的五声调式,而五声调式便决定了富含中国韵味的声音永远不可能在风格上与西方音乐一致。
(二)从历史背景上看
舒曼所处的时期是西方音乐界上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而浪漫主义思潮主要体现在把美好的愿望与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于梦幻之中。这一点从舒曼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舒曼从艾先多夫以描绘大自然的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月夜》、《在异乡》等整部曲集都在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感激之情。而青主则生活在中国近代晚清的乱世之中,一生思想激进但不通人情世故导致空有一身报国大志的青主却无法报效国家,中国文人的特点在青主身上表现无遗,首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次又喜欢脱离俗世亲近自然。所以青主的艺术歌曲及富含熊熊的报国壮志又含有对美好事物的期望。
四、结语
经过对舒曼与青主艺术歌曲的比较与探讨,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歌曲是一种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音乐体裁,即使是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也无法改变艺术歌曲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是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时期诞生的艺术歌曲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风格与思想意境的必然差异。
【参考文献】
[1]翁百超.舒曼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中外科学传播对比研究 篇4
1 对国内外科学传播的理解
科学传播简单理解就是科学大众化的传播。广义上科学传播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但通常我们所指的是西方近代科学的传播。
1.1 国外科学传播历程
自16世纪开始, 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 科学家通过出版科普书籍, 向社会大众宣传新科学。人们开始理解科学, 使用科学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科研经费的一度攀升和科学应用的负面影响出现, 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泄漏等问题, 公众对科学的支持和赞赏程度下降。学者和相关决策者们认为, 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出现, 公众可能对科学的理解不够充分, 而不支持对科学的投入, 于是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发布了《公众理解科学》报告, 开启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 目的是通过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和传播,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2000年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发布了报告《科学与社会》, 以此为标志开启了“科学传播”阶段, 强调科学家和公众双向互动, 是更进一步的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从而让公众信任科学。
总体来说, 国外有较多的科学传播活动, 社会公众与科学家有较多的交流机会, 公众也比较关注科学的进程。
1.2 国内科学传播历程
西方近代科学, 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鸦片战争让中国人看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先进性, 中国人感受到的西方近代科学的力量。从此国人觉醒开始从军事技术等学习西方的科技。这很容易让我们把“科学”误解为“技术”。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技术之本科学, 以前早期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理念彻底改变, 西方的科学理念开始被中国人引进接受, 并逐渐替代传统的中国文化, 成为中国人所一致认可的意识形态, 大家都认为应该发展科学。甚至过于信任科学, 科学主义在中国盛行。
对科学的不同理解, 使我们对科学传播也有不同解释。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理工翟杰全教授提出的“科技传播”和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提出的“科学传播”。
总体来说, 中国从西方技术学起, 正好符合中国实用文化传统, 但中国若要新的突破, 则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创新探索理论研究。
2 中外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中外科学传播过程中, 对待科学持不同的态度, 因此在科学传播中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2.1 国外的问题
简单说, 国外科学传播的问题是信任问题。西方人崇尚真理, 他们探寻普世真理, 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其客观性。如果有出入他们就会质疑所信任的科学。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经费是要取得大众的信任理解才可以顺利得到。但科学的试用有时是不受科学家掌控的, 当科学被误用产生负面影响, 公众就会质疑科学, 甚至是不信任, 导致科学研究开展不顺。这是一个需要对话理解才能取得信任的长期过程。
2.2 国内的问题
国内目前公众还是对科学深信不疑, 国内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一:对科学和技术的混同理解。中国是在列强侵略战争中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的, 我们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先进性, 再加之我们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 让我们容易把“科学”误解为“科技”, 把“科技”误解为“技术”, 科学被当作工具与技术混用。
问题二:缺乏科学精神。正如万小龙所言“在西方, 是先有科学精神才产生了近代科学, 然后才有近代技术和近代工业。如果说这个过程是由内向外的, 那中国人的学习过程则是由外向内的, 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精神。”[1]现在该是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我们的科技整体都有一定的提高但缺乏一种原创的科学精神, 这将影响我国的创新发展。
问题三:科学主义盛行, 缺乏反思。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的万能, 即用科学的方法思维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中国人是过分的信任科学, 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好处, 但也要对存在的问题警觉起来。在传播科学的同时我们要反思科学本身的局限, 并注意到滥用、误用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要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 不盲目夸大科学的作用, 出现问题时也不急于反对科学。
2.3 共同的问题
科学传播活动有一段时间了,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有些盲目性。科学传播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实践参与人员通常是小范围的开展活动。理论研究没有举世瞩目的著作。
3 对于存在的问题解析
3.1 国外问题解析
对于国外存在的信任问题, 需要科学传播 (science communication) 交流, 可能公众懂了理解了科学家所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流程, 就会改善他们理性的对待科学事件。与此同时科学家也会理解公众的思维想法, 使双方达到某种恰到好处的信任。这是一个不断交流理解的过程。
3.2 国内问题解析
中国人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 容易让中国人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科学。所以在中国谈科学传播, 首先要正确理解“科学”的含义。北大吴国盛教授认为科学有三种定义, 由宽到严, 分述如下:第一种, 把科学定义成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第二种, 把科学定义成由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第三种, 把科学定义成“近代科学”, 即在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 这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科学定义。”[2]这种近代西方科学具有强力意志, 是功利性的、力量型的、征服和控制型的科学。[3]
现在我国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科学主义在中国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西方已出现的如核武器的使用, 环境污染扩大化等问题, 我们要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反思科学, 才能让科学在服务人类的正确航程上。
3.3 共同问题解析
科学传播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 目前偏向实践更多些。总体工作仍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 才能更好地让科学造福人类。
前网络时代, 我们记录积累大量的数据, 那么我可否从已有的数据去预测科学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需要拥有大数据的政府和技术成熟的公司共同合作, 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好科学传播。
4 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 我们反思科学传播, 分清问题认清形势, 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发展科学传播, 可能会使科学传播事业有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万小龙.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中的人文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48.
[2]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17.
中外社会福利对比 篇5
2010012086
化工 102 李春
邹雪莹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对比
摘要: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个国家由于发展程度和国情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选择其中的教育来做重点比较。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的改革,在各个国家都已经普遍存在,但中外的社会福利也存在着不同的制度改革。外国的社会福利都由国家支出,支出的金额使得公民都有福利参与。而中国的社会福利存在着很多弊端,福利的到位性不够。而且在法律法规上中国的福利也存在着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要讨论社会福利,我们必须要了解税收。因为,社会福利的经费来自于税收,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从小到大被这样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我们有非常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那我想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低税收高福利。可结果我发现我们国家恰好相反,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是高税收低福利。社会福利的建设远远不能达到人民的需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第一件大事,所以要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主要看看教育的福利就可以了。根据政府官方数据,我国2011年投入教育的资金为16116亿元,而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这个比例和其他国家相比之下还是很低的。众所周知,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可中途还要经过中考,这个九年义务教育是很勉强的。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澳大利亚实行12年免费教育,学生在18岁前还可享受学习补贴。大学生可以获得政府的无息贷款。日本的幼儿园到初中实行免费教育,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约25万元人民币)的婴儿在托儿所的费用全免,每个18岁以下的孩子可增加约合人民币2.5万元的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地方政府向不满9岁的儿童发放育儿津贴。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但他们早就做到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连教材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学生读大学,食宿都由政府“垫资”。学生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半后开始在10年内还清政府“垫资”(4年约合8000元人民币),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国家不向学生索要这笔费用。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发现我国教育的社会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跟发达国家还是非洲贫困国家相比较。
近年来我从媒体和自身的所见所闻了解到我国教育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著名主持人周立波去年的时候听说偏远地区孩子上学的情况他不大相信,所以他亲自组织了一个车队,带着一车物资去了解,结果比他想象的都严重,他当场落泪;最近《电脑报》连续刊登的山区孩子科技之行,我见到的依旧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我国是太贫困了吗?根据新闻联播和我国资助其他国家的大手笔,我们还远远没到这个地步。山区的教育问题应该是政府的责任,现在却很多情况在靠私人的资助。从这里可以窥视到我国社会福利之教育的一斑。
社会福利是一个长期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更体现了社会的先进程度。我国社会福利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根据和外国社会福利的对比,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我们只能期盼着在社
会改革的过程中,能发展出一个人人都感觉到的社会福利制度,人人都能受益的社会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1.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1201/t20120120_624316.html
中外监理制度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工程监理;问题分析;经验总结;制度对比
引言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效益,决定着工程进度与资金的运作情况,制约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的安全工作需要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断的摸索,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帮助中国的监理制度完善的重要依据。通过内部分析和外部比较,大胆的提出解决中国监理制度完善的解决办法。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监理行业的不足,国外同行的经验。为做好国内的监理提供依据。为建筑监理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工程监理作用
工程事故的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对国内建筑行业的担忧,并形成一种建筑行业的崇洋媚外。工程质量监管的本质在于工程监理,因此加强建筑企业的监理与建筑行业监理制度的优化变得迫在眉睫。建设工程监理是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1]。
2 中国监管体制现状
监理行业独立性不强。在我国,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问存在着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当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关系密切时,监理单位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之下,监理单位很难独立的行使其权利。
我国高水平监理人员又比较缺乏,由于建筑行业生产的产品周期长、体量大、成本高、技术规范较多,导致监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对监理费的收取逐年呈下降趋势,低价竞标压低了工程监理费的收取,有的项目工程监理费还未达到标准费用的二分之一[2]。过低的监理费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和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不愿意从事监理行业。
在我国,很多建设单位不给监理工程师签证付款权,也不让监理工程师有投资控制权,而只让监理工程师管好进度和质量,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监理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背离了工程监理的目标。
3 国外工程监管状况
国外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简称PMC)、项目管理组(Project Management Team简称PMT)、施工管理(Constriction Management简称CM)和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缩写为EPC)[3]。
PMC模式中,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它是业主的延伸,其与业主充分合作,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3]。
PMT模式中,工程公司或其他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与业主共同组成一个项目管理组,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3]。
CM模式中CM管理公司与咨询工程师和主承包商之间只是协调关系。将项目的建设分阶段进行,通过各阶段设计,招标,施工的充分搭接,使施工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开始,以加快建设进度[3]。
EPC模式中投资方仅选择一个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及试运行,提供完整的可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模式[3]。
4 结论
相对于国内的监管系统,国外的监管系统更加成熟系统。国内的监管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理制度的不完善。当监理人员施行相应的监管权力的时候,无法有力的督促施工人员的行为,没有很好的威慑力。
(2)检测手段的缺乏。对于一些较为隐蔽的工程缺陷做不到及时发现,及时修正。造成工程更大的损失。
(3)监理的工作指标性较差。对于一些工作监理人员做与不做都可以,造成监理人员在精神上的懈怠。
(4)对监理人员的监督体制的不够完善。导致监理人员对一些工程问题的合理规避。
在国际的建筑施工合同中,在签订合同时一般采用“FIDIC(Fédération lnternationale Des lngénieurs Conseils)合同”。咨询工程师在整个建筑的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工程的控制水平。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业主负责,工程师的责任是贯穿在整个产品的周期,采取终身问责制。在国内的建筑施工合同中,在签订合同时一般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规定工程的质量由监理工程师确定,而监理工程师的权益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由于施工资料的保存不完善,施工完成后在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因此造成监管的漏洞。
国情的不同并不能否定哪一种监管体制,但是在当下的施工环境中,国内的工程监管问题更加突出。管理工作没有最好的模式,国外的施工监管同样会出现问题。通过国内的观察和国外的对比,如果要做好工程施工的监管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提高监管水平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采用不同类型的培训,对员工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着重实务实用的专题性培训以及实用外语能力培训等,提高员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4]。
第二,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良好的制度是监理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明确监理人员的责任,监理人员应对工程进行全程动态监督。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与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及时督促质检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落实[5]。
第三,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终身负责制。详细保存建筑的生产流程文件,每个流程对应相应的人员负责,当建筑出现质量问题时追究责任到个人,形成严格的质量责任制。使每一个监理人员怀着敬畏之心去工作。
第四,应不断完善现行规范,做到与时俱进。科技的进步导致建筑行业的发展,旧知识的淘汰和新知识的产生,使建筑行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的旧规范将会阻碍行业的发展,必须摒弃旧规范,完善新规范。
5 结束语
行业的发展依托制度的进步。中国的监理制度相对于国外先进制度还处于学习阶段,制度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不断学习,吸收消化总结经验。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监理的一些不足,并获得相应的改进经验。但监理行业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本阶段的方法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儒春.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与验收[J]. 科技资讯,2009
[2]许积羽: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中的实践体会[J].建设监理,2006
[3]何琪,陈李斌,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比较与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
[4]全国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 施工项目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吴锡桐:新编建设工程监理实用操作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中外运营商对比】推荐阅读:
中外超市对比分析08-18
中外思维文化对比翻译06-09
中外铁路运输现状对比分析09-05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09-22
中外保险10-17
中外网络05-18
中外戏剧05-23
中外模式06-12
中外酒店07-04
中外作品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