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体系效应(共4篇)
风险投资体系效应 篇1
摘要: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有效地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国务院适时果断地做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一出, 就引起了专家学者对四万亿投资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大讨论。加快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扩大社会投资;经济增长向以社会投资拉动转变, 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挤出
一、关于四万亿投资挤出效应之争
目前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同时对四万亿投资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之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目前基本达成一致的观点认为经济萧条时期通过政府扩展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 并通过投资的乘数作用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热情, 从而达到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短期内对于恢复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需求是最直接、最主动、最有效的方法。对四万亿投资能否在中长期内拉动内需的大讨论从投资计划一出台就没有停止过, 其中焦点问题又是四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问题之争。
二、四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分析
(一)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考察
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 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三季度增长9.0%, 四季度增长6.8%。而第一季度增长了10.6%, 第二季度增长了10.1%。2008年三季度, 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 而到了四季度, 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 达到了6.1%的低点, 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 下降到7.4%。同时, 出口、民间投资和消费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 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我国外贸依存度大, 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对我们出口影响很大。2008年11月, 中国的进出口额自2001年6月首次出现负增长, 进出口总值1898.9亿美元, 同比下降9%, 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 下降2.2%, 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24个百分点, 进口749亿美元, 下降了17.9%。我国出口的是价廉产品, 创新能力不足, 出口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我国出品优势不复存在, 在短期内我国靠出品保经济增长不太现实。
2. 民间投资乏力。
2008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8%, 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个百分点, 相应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2007年的4.1个百分点降为3.8个百分点, 贡献率由2007年的47%降为27%。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 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3. 消费乏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年受经济不景气、大量农民工返乡等因素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普遍降低, 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呈现明显减慢的态势。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42.80元, 比2007年名义增长12.5%, 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6.5%, 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比上年降低2.5和3.5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159.4元, 比2007年名义增长为14.2%, 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为6.5%, 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比上年降低0.4和1.5个百分点。
(二) 从四万亿投资投向来考察
(三) 从四万亿投资资金来源来考察
四万亿投资中中央出资1.18万亿, 2.82万亿资金来自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一般情况下, 政府投资有三个融资渠道, 一是财政自有资金;二是发行长期建设性国债;三是动用外汇储备。本次投资主要采用前两个渠道。从财政来看, 2008年财政收入5.78万亿, 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不到1%;从国债占比来看, 目前我国国债占GDP的比重仅为22%, 而西方其他国家这一比重高达70%以上。在财政赤字和负债上均有较大的空间, 中央投资的1.18万亿资金是能保证的。对于地方政府的配套中央采取了四个措施:第一, 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今年发行2000亿的国债。第二, 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 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的贷款, 作为项目资本金。第三, 扩大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第四, 对于一些有收益的工程, 如铁路及企业的技术改造, 动员企业、社会和民间的投资, 积极地介入。从资金层面看,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还是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一, 发行国债和增加财政赤字, 就会使民间资金进一步向政府集中, 使民间的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第二, 政策性贷款发放的期限长, 利率比较低, 挤占了央行的总贷款额度, 减少了银行对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第三, 目前货币政策的低利率政策也在收益性的项目上使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融资成本存在差异, 从而排挤民间投资。
(四) 从配套政策层面考察挤出效应
1.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2008年12月22日在百日内五次降息,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贷款规模, 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 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防止利率上升, 全年新增贷款额度为5万亿, 一季度新增贷款就达到了4.58万亿。研究向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措施和对策, 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2009年5月27日下调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煤炭、住房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门槛, 有利于扩大社会投资。
2. 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 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改善普通居民生活, 提升全国的消费能力。
3. 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保障性安居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西部校舍改造、灾后重建、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为居民解决后顾之忧,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全面减税。
2009年1月1日年增值税转型改革,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同时,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和退税政策,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 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为了稳定外需, 提高出口退税比率, 扩大出口退税范围。2009年6月1日再次上调五大类产品的出品退税税率, 这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第七次上调。
三、四万亿投资经济效应分析
四万亿能否带动起民间的需求, 即家庭消费和企业的投资, 是检验刺激计划能否成功的标准。总体上看, 虽然政府投资不能代替市场需求, 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 但是, 增加财政支出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在政府投资政策的推动下, 前2009年4个月我国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 比上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 比上年全年加快4.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速大约32.1%, 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 2009年一季度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受国家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影响, 前4个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2.1%, 为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2.7倍。农业、铁路、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增速均超过50%, 大大高于30.5%的平均增速。但2009年以来的数据也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上述投资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 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16055亿元, 增长39.3%。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出口不振、消费乏力的情况下, 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得已的抉择, 短期内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代替社会投资的不足, 投资一些福利性的或者生产性的项目, 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的, 但从中长期来看, 扩大内需真正的动力来自于民间投资。因此, 加快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 扩大社会投资, 实现经济增长从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向以社会投资拉动为主转换, 才是促进经济稳定回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剧锦文.“四万亿”投资需要着眼长远[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12-09.
[2]刘锡辉.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四万亿大投资[J].西部论丛, 2008 (12) .
[3]陈永昌.财政投资4万亿要警惕四种新倾向[N].黑龙江经济报, 2008-05-14.
投资的马太效应 篇2
《新约·马太福音》里记载,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 “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最后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的故事。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如今,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意义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既然经济领域中也存在着马太效应,那么,你又是用何种方式来管理你的那锭银子的呢?是“包在手巾里存着”呢?还是拿它来赚了新的银子?你的财富,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精明的投资者早就开始了他们的投资实践。以基金投资为例,那些在2001年即敢为天下先而购买了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以及那些在2002年股市尚处于漫漫熊途时果断买入了基金的投资者,只要他们采取长期投资的方式,必定能获得令人咋舌的收益,一定比刚刚开始基金投资的人们积累了更多的资本优势和投资经验,他们成为了那小部分享受马太正面效应的幸运儿。
进一步而言,如果他们采用红利再投资,而非现金分红的投资方式,那么他们可以利用复利的力量使资本增值的速度更快。爱因斯坦曾经感叹,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复利。复利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钱滚钱”,也就是本金所生的利息,再放回本金之中继续衍生利息。既然如此,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借助于这个最强大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对于马太效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只要决定了,何时开始都不晚。同时长期持有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您想要知道自己的投资项目在几年之内可以增长一倍吗?其实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也就是我们金融界常提到的“72规则”——将72除以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这样就可以算出在您目前的储蓄或者投资回报率条件下,您需要多少年可将目前的本金翻一翻,也就是说把本金1元变成2元需要多少年?
若您的投资本金为10000元,如果全部存在活期储蓄内,需要90年本金才能涨一倍;如果全部投资于年均回报率为4%的国债,则本金只需18年便可增长至20000元;如果全部投资于年均回报率22%的股票型基金,则本金不到4年便可翻番。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储蓄”和“投资”是积累财富的两大主要途径。从表面上看,储蓄似乎是最没有风险的,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殊不知在低利率时代仅靠储蓄不可能满足您积累财富的要求,它的作用甚至比把银子“包在手巾里存着”还不如。因为通货膨胀已经大大地削弱了那些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等你打开布包时发觉银子已经缺了一大块。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有效的投资才能有效地抵御通胀的风险。因为通胀一方面会使货币贬值,另一方面会使以货币计量的资产增值,你持有了能够增值的资产,自然就不怕通胀对你资金购买力的侵蚀了。
常言道:人有两条腿,钱有四条腿。人赚钱往往是吃力又辛苦,而钱生钱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当你有了投资的资本之后,就应该抓紧时机进行投资,而不能仅仅把资产增值的重任放在工资性的收入上,应该让赚钱和投资两翼齐飞。
风险投资体系效应 篇3
1.1 单指数模型基本思想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思想:证券价格由于某种共同因素的作用而有规律地上升或下降。某一证券的收益与某一指数有密切关系。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 市场中大量的证券价格走高;相反, 当市场指数下滑时, 大量证券价格趋于下跌。
1.2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一、证券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因素对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第二、一个证券的非系统风险对其他证券的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两种证券的回报率仅仅通过因素的共同反应而相关联。
1.3 单指数模型
单指数模型假定证券价格变动主要受市场投资组合变动的影响, 在该模型下, 证券的收益率与方差分别为:ri=αi+βirm+εi;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其中:ri为证券i独立于市场变动的收益率;βi为证券收益率对市场变动的敏感度;且εi为证券收益率的残差;σundefined为证券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残差εi的方差;并且贝塔系数undefined。
且满足假设: (1) E (εi) =0; (2) Cov (εi, εj) =0, ∀i≠j; (3) Cov (rM, εi) =0。
所以, 风险σundefined可分解成两部分:
(1) βundefinedσundefined:系统风险, 它反映了证券与证券市场相关联的不确定性, σundefined表示市场推动的大小, 或者说市场整体风险, 而βi表示证券i对市场推动力的响应程度, 或对市场整体风险和敏感程度。并且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的。
(2) :σ2 (εi) 非系统性风险, 它反映由证券自身个别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进行分散。
2 证券风险的分解
2.1 投资组合风险
对N个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模型如下: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其中ri=αi+βirm+εi, 带入整理得到: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非系统风险为:undefined
其中: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方差, βp为投资组合的加权β系数, 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残差的方差;并且有undefined为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 wi为第i种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投资权重。
βundefined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 不随证券组合中证券数量N的变化, 是不可分散化的部分。因此, 可以不予考虑, 只要考虑非系统风险σundefined即可。
由单指数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证券与证券的误差项不相关, 有:
undefined
从而, 可以最终得到单指数模型条件下的非系统风险变为:undefined
2.2 证券投资风险分散化分析
记所有σ2 (εi) 的上限为σ2, 即∀i, 有σ2 (εi) ≤σ2, 将资金以相同的权数分散到N种证券上, 每种证券的投资权重均为1/N, 则有:
undefined
当N→∞时, σ2 (εp) →0也就是组合的分散程度越高, N越大, 则非系统风险也越小。
3 分散化投资应用——投资基金的积极意义
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投资所采取的策略是把种证券进行投资组合, 降低投资风险, 证券的的数量越多, 投资风险越小。为了能把非系统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但是对于证券的数量又不能无限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证券数量太少, 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如果选择数量太多, 投资成本又会过高, 因此选择适当的证券数量进行投资组合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选择证券数量与风险降低程度的数量关系。
3.1 基金重仓股数量的的选择
在实践中, 即使随机地选择证券 (如从标准普尔500中进行选择) , 即使证券之间不存在零相关性, 也能大大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到, 当所持有的证券数量从1增加到10的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σ2 (εp) 下降的很快, 从原来的100%下降到10%, 也就是说基金投资在做证券投资组合的时候选择大概10只证券就能大大降低投资的非系统风险。从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重仓股的数量为10。
3.2 基金投资组合证券数量的选择
基金管理公司的在做投资组合的时候除了基金重仓的10只证券之外还要选择其它证券, 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最少为30只证券, 一般在都在100以内。对于小点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30-70,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70-110只。
从上表和图还可以得到, 当投资组合中证券数量超过30后, 投资组合方差的减少幅度变得非常小, 证券数量为30的时候,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原来的3.3%, 当证券的数量增加为8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25%, 证券数量增加为10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 证券的数量增加的数量大而风险减小幅度比较小, 并且几乎降低到了最小。鉴于这个原因和佣金费、监管大量证券的信息成本就可以解释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更倾向于投资较小数量的证券组合。
4 结语
本文采用单指数模型, 根据投资组合原理, 分析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 主要讨论证券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对于风险分散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得到, 证券投资风险与证券数量成反比, 随着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选择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时, 证券数量的选择相当重要, 关系到投资风险大小和投资组合证券管理成本, 选择证券数量太少, 节省了成本, 但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降低;选择证券数量太多, 风险可以有效降低, 但投资成本过多。从而选择合适的证券数量对于投资者, 特别是基金管理公司尤其的重要。
在分析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基础上, 综合考虑证券管理成本和风险分散效果, 得到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时基金重仓数量为10只证券, 基金旗下的证券数量一般为30-100只, 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证券的数量一般为30-60只,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的证券数量一般为60-110只。这里使用数量方法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所包含证券的数量是吻合的, 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投资组合所含证券数量的合理性。
摘要: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在现代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在证券投资组合程序中, 证券组合数量的选择尤其重要, 关系到证券管理费用以及投资组合的成本的高低。通过单指数模型分析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原理及其应用, 并综合考虑投资组合成本, 分析基金重仓股数量为10的原理, 以及基金证券数量为30-100对于基金投资风险分效果最佳。
关键词:投资组合,单指数模型,风险分散,证券数量
参考文献
[1]曹志广, 韩其恒.投资组合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36-48.
[2]Keith Cuthbertson, Dirk Nitzsehe著, 朱波译.数量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郑志勇.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128-135.
[4]杨小娟, 王顺江.分形理论与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J].商业研究, 2003.
初探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关联效应 篇4
一、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绩效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 对于引导、创新企业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科学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增强管理过程的可控性, 保障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 其重要价值在于企业管理的改善和提升,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才能打造出优异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确保企业个人、部门利益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高度一致, 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
2. 不断优化的薪酬体系是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推动力
薪酬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要有一个公平、有效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体现经营者管理思想的基础, 薪酬水平是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可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薪酬体系表达的是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并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如果说不断改善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实现卓越绩效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 不断优化的薪酬和薪酬制度已经不再仅仅是对员工贡献的一种补偿, “作为连接所有者和员工之间的纽带, 薪酬和薪酬制度已成为引导员工行为和表明企业发展动向的—个最有力的信号。”
二、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相关联的必要性
1. 优秀的绩效管理是实现薪酬体系公平合理性的关键因素
绩效管理为企业驾驭人力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平台, 引导每一名员工完成自身的工作目标, 并通过绩效评估员工的投入以确定薪酬分配。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 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员工业绩, 并将报酬与业绩挂钩。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体现薪酬公平, 保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必须根据绩效结果区分类别, 让优秀、一般和不良员工之间的薪酬存在合理的差距, 彰显每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价值的差异性。
2. 合理的薪酬体系能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 企业绩效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最直接、决定性的影响, 而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形式是薪酬。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设计与运作情况, 是反应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公平性, 又要保证外部竞争性, 以求更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力, 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 推动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不断改进, 促进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有效关联, 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使薪酬更加公平, 更加具有激励性, 让绩效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 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 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相辅相成, 相互不可或缺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建立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基础上, 而设计出与企业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则是企业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和控制的体现和必然结果, 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把员工薪酬与可量化的工作业绩挂钩, 将激励机制融入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中, 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薪酬体系;通过薪酬的有效激励和管理不仅能大大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整体效率, 同时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薪酬存在的内部有失公平、外部缺乏竞争力等突出问题, 促进绩效管理持续改进, 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不相融合的绩效与薪酬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 才能使控制企业劳动成本与激励员工这一关系得到平衡, 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但在企业现实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脱节, 各行其是;绩效结果与薪酬分配关联不全面, 不能相互映衬;绩效和薪酬战略不同步, 企业与员工的绩效不增反减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制度缺乏战略导向
缺少绩效管理战略引导的薪酬不能从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高度出发来设计薪酬系统, 只能就薪酬论薪酬, 把薪酬本身当成了一种目的, 而不是关注什么样的薪酬制度才会有利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
2.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结构不合理, 易导致平均思想
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有一系列的薪酬激励来支持, 同时有效的薪酬激励手段能为绩效管理增值。薪酬与绩效必须实现对接, 否则就会失去激励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薪酬结构仍存在“大锅饭”、“论资历”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想留的人留不住, 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3.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体系只能是无本之木
与绩效不相融合的薪酬体系易出现定位偏差, 往往把目的仅仅停留在给员工分级、发奖金、搞分配上, 只关注外在报酬而忽视内在报酬, 员工的绩效不能在薪酬上得到准确反映, “一分钱, 一分货”的心理就会滋生, 直接损害企业战略的引导和员工行为的驱动, 最终会导致绩效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从而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四、促进绩效与薪酬的有效关联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只有与绩效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薪酬同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彼此互相照应:如果没有绩效, 薪酬的支付不会长久;反之如果没有薪酬支付, 恐怕绩效体现更难以持续。
1. 树立绩效和薪酬关联的理念, 促进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在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关联效应已凸显。绩效是根本, 薪酬是手段, 通过绩效和薪酬之间的联动实现企业茁壮成长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所在。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间的辩证关系, 树立起绩效和薪酬相关联的理念, 是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模式, 完美展现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效应的重要基础, 是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增强企业战略执行力, 真正把绩效结果应用到薪酬体系之中
虽然企业的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都是基于企业战略, 为企业战略服务, 但是要实现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的有效关联, 还必须做到把绩效结果充分应用到薪酬体系之中, “绩效高低应该直接反映在薪酬水平上并有明显差异”, 绩效结果的真正运用, 才能让员工相信自己的努力奋斗与公司绩效紧密相关, 从而增强企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更好地实现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的战略协同效应。
3. 把握好员工激励方向, 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的关联效应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愚者赚今天, 智者赚明天。”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高, 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 就必须重视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要充分利用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的关联作用, 重点关注内在薪酬, 满足员工的自尊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有助于激励员工发挥更大的热情, 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4. 不断完善绩效薪酬战略, 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的长效机制
企业的绩效和薪酬战略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持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 企业战略目标不同, 所对应的绩效和薪酬战略也应有所变化,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实现长久发展, 企业必须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的新模式和长效机制, 找准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永葆企业活力, 追求基业长青。升, 为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