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2024-08-17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共11篇)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篇1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是一种桥梁作用, 是教育成功之所在。我国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绪就是情感的一种, 指人的心情、心境, 本文特指人不安心、不愉快的情感。知识的传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的翻录过程, 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或掌握知识的过程, 还是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上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情绪也是影响师生情感交流,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决定着教学的心境

教师的课堂情绪, 首先表现为心情沮丧, 缺乏教学热情, 对课堂教学的备课、教学的组织、知识讲解、批改作业等上课的重要环节敷衍了事, 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和对知识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 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激发性, 失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导致了学生情绪低落, 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教师的课堂情绪还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如果一个教师带着消极情绪走进课堂, 就会对学生和教学工作望而生厌, 影响师生课堂情感的交流。因为师生的心理交往关系, 是受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并表现为双向的互动性。正如有句格言所说:“假如你厌恶学生, 那么当你工作时, 就已经结束了。”学生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教师带着消极情绪走进课堂, 特别是对学生产生淡漠、厌恶、责难等态度, 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这是对他们成绩的否定, 因而自暴自弃、不思上进, 甚至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从而拒绝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的课堂情绪主要来自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气候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课堂情绪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愿意是否主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实质上, 课堂教学的效果, 就是以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掌握多少来衡量的。假如学生带着消极情绪上课, 不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效果可言。此外, 学生的课堂情绪, 还会对教师的情绪产生直接而迅速的感染。当教师走上讲台, 第一眼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况, 学生的精神面貌好, 情绪状况佳, 很容易激发起教师的教学激情;相反, 学生的课堂情绪低落, 精神状况不好, 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兴趣,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情绪。

课后, 学生往往会谈论某位老师的讲课讲得好, 让人听起来轻松愉快, 越听越有兴趣;某个教师讲的课让人听了就想打瞌睡。这不仅是学生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更是对教师课堂情绪、课堂气氛的掌控这一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真实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眼神、情绪、面部表情等方面推知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接受情况往往在表情上可以反映出来, 当学生面带微笑时, 说明他们听懂了;当学生紧锁眉头时, 说明他们遇到问题不得其解, 教师就要减缓教学法进度或让学生质疑。教学的初始阶段, 由于学生没有经常训练, 加上不少学生理解能力差, 所以不少学生皱眉头, 表示出难以回答的样子。于是我放慢了教学速度, 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先帮学生弄清关系, 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注意察言观色, 根据学生的学习表情, 调控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具备了驾驭这种课堂情绪多变交流的能力, 保证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情绪的“和谐性”, 才会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地产生和谐的愉悦性。因此, 教师要时刻掌握课堂上师生课堂情绪状况, 适时做好师生的情绪调适,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 教师应该做好自身课堂情绪的调适。每一位教师都可能会因为工作、家庭、生活、学生情绪等因素带来一些不愉快, 但作为一名教育者, 止怒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不应该把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 更不应该在课堂上丢下教学内容而发牢骚, 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情绪的调适, 以乐观、精神的面貌出现在讲台上, 用自己的知识教育学生, 用自己乐观、精神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特别要避免学生的情绪状态对自己的情绪影响, 不能人乐己乐, 人忧己忧, 在学生低落的情绪上去泼一盆冷水, 影响师生课堂情感的交流, 引起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 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消除课堂中的消极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改造学生的实践过程。教师要认真备课, 采用灵活多样的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缓和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在教学的语态表情方面, 要做到喜形于色、怒不露脸, 不能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活跃课堂气氛和调适学生课堂情绪的教学艺术。一位历史教师,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走进课堂, 见到学生恹恹欲睡的情绪状况, 并没有急着去讲那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 而是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这样既活跃了气氛, 又调动了师生的课堂情绪。当然, 也有的教师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的关的故事, 或是讲一两句笑话, 既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课堂上的师生情绪, 这也可算作一种调动课堂师生情绪的教学法艺术。

然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角度而言, 教师仅仅是引路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应该主动地安排学习活动。如平时要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科学地把握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关系, 保证自己有足够学习精力;课堂上, 学生要对教师的教学作出积极的反应, 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调节器整课堂的情绪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 在课堂上,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情绪,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篇2

杨斜初中 冯红莉

一直以来我们非常强调并重视智商,认为只要智商高就可以代表一切,其实不尽然,往往很多智商比较高的人却不怎么成功,而有些人智力平平,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经过专家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成功者们的情商都很高。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最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即智商最高的人,但他肯定是情商很高的人。

那什么是情商呢?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情绪智力在英语中的作用。

第一,要树立智商、情商同步开发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占统治地位。人们受它的影响,普遍关心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绪智力或者是轻描淡写,或者是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真挚的情感,这无疑也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根据情绪智力理论,我们在开发智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研究和开发情绪智力训练课程,实施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智商情商得到均衡发展。

第二,确立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我们当代的教育中,一般说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根据情绪智力理论,我们必须普遍地改革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富有安全感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同时,要改革单一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置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在达到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和其他条件,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个性、自立性的发展,使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把教育过程与学生个性的发展过程统一起来。

第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商高的英语老师一定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和高超智慧的老师。由于他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以情感人,以情促思,善于以幽默风趣地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以很容易形成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使自己真正融入学生,急其所急,想其所想,成为真正的平等中的首席,所以他的课堂一定是灵动地、处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而且必然十分为学生所欢迎的课堂。我们要充分发挥情商的作用,寓教于乐。众所周知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有时是非常枯燥乏味的,甚至是有些单调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放弃。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进行灌输性地教学,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出现学生厌学,最后结果事半功倍,事与愿违。那如何利用情绪智力(即情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呢?我认为:

1、尽量用周围的人或事来举例。同样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我尽可能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体育、影视明星、歌星等,或者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设置一定的情境,有机地将语言知识等要讲的内容放在这些情境中,让学生去感知,去应用,学生的兴趣就特别浓,从而也学得轻松学得牢。比如:Zheng Zhaoyan is the best students in our class and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因为说的是本班学生的情况,学生一下子注意力就集中了,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情境,下次使用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尽量使用幽默的语言,同时合理地利用肢体语言。平时自己会阅读积累大量的英语成语俗语或俚语,以及一些幽默故事及笑话,并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穿插于其中,学生就觉得既新鲜又好玩。另外,上课时老师要充满激情,学生的情绪容易被带动起来,虽然说不一定要手舞足蹈,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我觉得老师的肢体语言一定要更丰富些。老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而在这些情境当中老师的表情、动作等均要力争做到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这样学生才会学轻松记得牢。

3、注重形象,以情感人。教师的情绪智力的另一重要体现就是看教师是否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而这里的形象是两方面的,一是外在的,即教师的仪表仪态,很多老师对此不以为然,但面对现在非常追求和崇尚时髦的信息时代的学生,如果一位老师一直是不修边幅,甚至是有些衣冠不整的,很难想象学生会对他有多尊敬,能怎么认真地听其上课,其实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另一形象就是老师的专业形象,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很难想象一个老师学生一问三不知,经常上课挂堂,老是出科学性错误,学生还会信任你,配合你吗?那就是典型地金絮其表,败絮其中。

第四,能遵循教育教学的最新理念,体察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据报道,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自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从专家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我们英语老师来说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真正的需求,要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同时,如果我们英语老师情商如果真的较高的话,我们就会不断反省自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各种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及时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和交心工作,力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我平时上课就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模仿记者采访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思维得到暴露,能及时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要能体谅学生,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平时的作业要少而精,所有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我都自己事先先做一遍,剔除一些质量不高比较浪费学生时间的题目,千万不能多而滥,搞题海战术,要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人为本。另外,情商高的英语老师,一定非常注重处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将自己生活中任何不满情绪带到课堂上,永远将自己最阳光最爱心的一面奉献给学生。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多重角色 篇3

关键词:学业上的导师 生活中的父母 成长中的朋友 理想中的偶像

一直以来,我们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久而久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之间变得紧张、尖锐、对立。

学习前辈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工作,笔者觉得只要学生喜欢你了,那不管是教育还是教学工作都将事半功倍。于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八载春秋,笔者一直在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而努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笔者相信,路在脚下!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扮演好以下四种角色。

一、学业上的导师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工作,我们的活动对象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因此我们理应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

老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程度是不同的,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同学的基础没有打好,特别是我们民办学校,生源广,学生基础不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将“基础教学”放在第一位,夯实学生基础。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却令人担忧,语感不强,阅读理解能力不高,表达能力欠佳。笔者根据他们的情况,个别指导他们。比如,在这个学期的课内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自己给学生们进行范读;凡是课外文言文,必字字落实,翻译到位。这样就会令学生信服,佩服老师的能力。

另外,笔者还根据学生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性格内向的学生上课不喜欢质疑答疑,总是静静地坐着默默地做着笔记,笔者会根据他们的长处来设计问题,让他们可以成功回答问题,并表扬他们。一些比较自卑的学生,笔者会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找到他们自卑的原因,在作文的批阅、日记的检查中给他们写上温暖的关爱之语,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将老师奉为人生的导师。而那些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比较粗心大意,有点坐不住,沉不下心,笔者总是时不时给他们敲敲警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和学生平等相处,蹲下来和学生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真正做好学生们“学业上的导师”,才可能教学相长,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收获丰收的硕果。

二、生活中的父母

一心想着学生,学生的各种问题总是牵动着老师的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尊敬老师。

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性格特征、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都不同。俗话说,教师备课不光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我校是寄宿制民办学校,学生离开父母,吃睡学都在学校。因此,在这群学生面前我们就如同父母,我们就应该用父母般的爱心,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去呵护我们的学生。

当我们真正扮演好学生们“生活中的父母”这一角色,用爱的言行去教育感化他们的时候,即使独自在校,他们也不会茫然无助;反而会有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父母一般的关爱;也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相反的如果缺失了这种无私的爱,我们在学生的心中也就缺少了亲和力和感召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记得笔者第一年做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学生患了重感冒,笔者让他打电话叫家长接回家治疗。他嗫嚅了:“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大晚上的老家也没车过来。”笔者二话没说,就带孩子去了医院,带他挂号、看诊、输水。后来这个孩子,跟笔者的感情一直很好,学习进步很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认真去做,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好他们“生活上父母”,学生们自然会尊敬老师,喜欢你这位像父母的好老师,喜欢你教授的科目。

三、成长中的朋友

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这个老师;只有受到学生喜爱时,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双方的互相认可与尊重,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良性循环。

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真正扮演好“学生成长中的朋友”这个角色。朋友之间是相互尊重、信任、包容的,不会互相指责、谩骂。以此类推,我们作为学生的朋友,要懂得扬“优”避“缺”,让学生会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中获得进步的喜悦;我们要以理服人、以柔克刚,用真诚、友善来感化激发学生,“润物”于“无声”之中。

班上有一位学生对于学习毫无热情。笔者刚开始非常头疼。后来,笔者找他谈话,了解到是他的家庭原因,导致他感觉亲情冷漠,对一切漠不关心。笔者从此就经常关心他,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思想动态,耐心地倾听他的心声,做他的朋友。果然,一段时间之后,他告诉笔者:“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语文课!”笔者深受感动,并深切地感受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再求得“良师”形象的成立,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我的老师是‘益友可爱利于行,良师可亲利于学’的可敬、可信赖的良师益友”。

四、理想中的偶像

(一)为人师表

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位教师,教师就要注重个人形象,要为人师表。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每天打扮得多么美丽、鲜亮,而是要做到干净、整洁,给学生清新、阳光的感觉。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前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学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审慎的目光注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拥戴,并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高为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这一行业,具备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才足以完成教书传知,育人感人之重任。

广大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与见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10倍,多20倍,才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学生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形象,才能始终赢得学生的喜爱。

而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博览群书,最怕知识面狭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本学科知识外,还应学会学科渗透,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如能将一些动植物的灭绝触目惊心地展示给学生,讲述社会上的环保热点,比如丹顶鹤女孩,中国环保系统的第一位革命烈士——鹤仙子徐秀娟,她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白天鹅而献出生命,年仅23岁。像这些故事,比枯燥的说教、空洞的口号更能触动学生心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学《松树金龟子》时,语文老师需要具备生物学知识,教学《巍巍中山陵》则需历史知识,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则需历史和新闻学知识,教学《叫三声夸克》则需物理学知识。这要比直接去讲生动有趣,效果自然好得多。语文老师各种知识丰富了,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左右逢源,自然有一种成熟洒脱的风度。学生也会佩服老师的博学,而崇拜你。

总之,语文老师如果能扮演好这四重角色——在学业上做好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上做好学生的“父母”,在成长中做好学生的朋友,再成为学生理想中的崇拜偶像,那你就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你的课就一定是学生喜欢上的语文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同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将这四重角色演绎到最佳,为学生献上最优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情绪控制 篇4

一、克服过激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驾驭课堂。

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冷静、理智地把握自身情绪的流向。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诗词、散文时,情绪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像演员一样在讲台上表演。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放任情感弥漫课堂也不恰当,因为教师毕竟不同于演员,更需要平和、适度的感情流露。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得意忘形,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大讲题外话,只博得学生一时的兴趣,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远离了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之间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之外,还应有明确的交流中心,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否则,教师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忘却了教学主旨,学生看似十分活跃、畅所欲言,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学到。克服这种过激情绪的关键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这时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冷静的驾驭中使课堂教学的气氛逐渐趋向高潮。

二、节制冲动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有的教师看到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或者搞一点小动作,便流露出不满情绪,或火气冲天地指责学生,甚至中断讲课……这就是冲动情绪的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培养、影响、带动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很好地完成课堂互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诱导,以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借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就像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描写的蔡老师一样。当然,教师作为生活中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但教师崇高的职业要求教师进入课堂时,要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状态,从这时起,他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全体学生,属于整个教学。

三、防止压抑情绪,以积极互动改善教学氛围。

教师若带着压抑情绪走进课堂,就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益。特别是语文教学,会严重影响到情感色彩,会不自觉地或多或少渗透于课文的情感色彩之中,甚至课文的情感色彩会被教师的情感色彩所淹没,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益。教师的压抑情绪常常是由不良课堂气氛引起的,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对讲课反应冷淡,便丧失讲课的兴趣,内心十分烦躁,情绪受到压抑。于是语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少情感和灵性的过程,窒息了学生思维的情感交流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满腔热情、精神饱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对于思想开小差或感知疲劳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通过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的方式唤醒,这样既起到了提醒作用,又不必打断教学过程,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四、消除紧张情绪,冷静处理突发事件。

“紧张心态”引起的原因,多是教师储备不足,缺乏经验,怕讲不深,难以驾驭课堂。这种心态一旦带入课堂,教师就有心慌意乱、手忙脚乱之感,教学程序就有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甚至出现明显的失误。结果,学生“哗然”,教者“漠然”,课堂教学应有的“和谐”教学流程就会遭到破坏。显然,这些现象是由于紧张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稳定情绪,努力松驰紧张心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产生紧张情绪原因不同,其处理方法也各异。消除紧张情绪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及思想内涵,细心体验和品味教材流露出的情感,要烂熟于心,就像自动程序一样。其次,要充分熟悉、了解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从而使师生的情感和谐共振,这样学生思维随着老师转,就不会出现“意外”了。

情绪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5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掌握熟练的唱歌技巧,最终达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目的。现在不少煤体都在推出文艺活动,促进了音乐艺术在社会上的发展。我们看到如今的演唱者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大都能将音乐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又能经常发现,在众多的演唱者当中,有些并未注意到音乐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情感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方面。

情绪不可能是情感的教学。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绪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通常由多种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引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都拥有自己不同的情绪表现。根据年龄、经验的不同,在一堂课上,有着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区分。

一、教师情绪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音乐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情绪包含音乐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及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

1.音乐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大多数老师通常对于音乐教学都是非常认真的。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一丝不苟。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譬如一个音乐教师上了一天的课,已经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来了最后一个学生上今天的最后一堂课。而此时的老师实在是无法再上课了。此时老师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告诉那个学生,老师已经非常累了,今天不能给他上课了,改天给他补课;第二种,随便让学生唱几首歌,把这节课糊弄过去。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解脱了,但是在学生眼中呢?一个学生好不容易盼来一节音乐课,原本是欢天喜地地来上课,谁知却被泼了一头冷水。善解人意的学生或许会理解老师的心情,知道老师很辛苦。但是学生毕竟年轻、单纯,有些东西不能理解老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造成一些没有必要的思想压力,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普通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

2.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以致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此时的音乐教师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急躁心理,有的甚至对学生发火,或者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讽刺和挖苦。然而,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往往适得其反,时间久了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这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一名教师情绪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作为一名新型的“人民满意教师”,就应该克服这些主观的因素,用“爱”来对待我们的事业以及我们的学生。

二、学生情绪的投入决定着教学结果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教师有自己的情绪,学生也有自己的情绪。一节课上,学生情绪的投人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结果。

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会对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好比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一股,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那他在这节音乐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一定不会那么高涨,同时也会对音乐课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配合状况。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新型的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喜欢我们的音乐课堂。

2.学生对歌曲理解、表达的情绪也是造成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对一首歌曲的内容无法进行理解时,很可能会将这首歌曲的原本意境给打破了,或者就是与歌曲的本身意思完全相反,这就使得课堂无法成功教学。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这就完全需要音乐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现如今是一个讲究“返璞归真”的年代,一切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而情绪就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是自发的,不需要过多地进行打造。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应当好好地利用起这些“自然”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用最自然的声音,和着最自然的情绪进行歌曲的演唱。利用一些较好的音乐教材,用真情实感、用言语来渲染环境、感染学生身上所有的情绪,调动他们的所有积极性,让音乐课堂不再是简单的唱歌教学,而是富有人文气息的艺术殿堂。

歌唱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影响 篇6

对于歌唱和发声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以一定的态度分别体验具体对待, 特别是对具有同等意义的目的、动机的不同选择, 就会遇到很大情绪体验上的矛盾。情绪高涨的情况下, 行动自然轻松自如, 演唱起来得心应手, 干劲十足, 行动效率高;相反情绪低落的情况下, 行动就会笨拙、缓慢、干劲不足、缺乏实现目的的信心、行动效果差。

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情绪消极而影响声乐学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有很多学生由于入学前发声方法错误、喉咙过分紧张而音量小、声音出不来、或唱不上高音等误认为自己的嗓音条件很差, 因而自暴自弃、情绪消极, 上课应付了事, 课后不记笔记、不练习, 即使练习, 也是没有目的, 随随便便, 毫无效果。另有一些学生虽然嗓音不算太好, 但是由于非常喜欢声乐, 每每上声乐课, 情绪高涨, 对教师的要求一丝不苟, 日久天长不断进步, 不到两年的时间, 成绩优秀, 远远超过入学时水平相同的同学。

因此, 好的课堂情绪对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声乐课的课堂情绪变化很大程度取决于声乐教师的调节。教师应具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的能力。

一、声乐教师应善于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作为声乐教师不论自己的心情如何, 在课堂上应展现积极的一面给学生看, 不能以消极的情绪干扰正常的教学气氛。声乐老师应面带笑容, 亲切自然, 满怀信心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心情愉快, 满怀喜悦的学习。这样, 声乐教学课堂气氛就非常融洽, 师生之间容易沟通, 教师在这种教学气氛和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 满腔热情的授课就会思维敏捷, 表情丰富, 态度和蔼, 声音非常圆润, 学生会提高积极性, 努力的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 会体验到与老师协同一致获取声乐知识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 从而有感情的发声与演唱歌曲, 使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二、声乐教师要用爱心、责任心、真挚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绪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对象, 要看成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学生思想活跃, 朝气蓬勃, 善于进取, 有诸多值得认可的方面。教师要用自己受到的教育, 去教育自己的学生, 并与他们一起受到教育。这样的人格魅力, 能表现出教育者的真诚, 而真诚能唤起学生自觉、积极、肯定的主体意识, 从而有效的激发和强化声乐课堂的教学情绪。同时, 声乐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 而这必然要靠发自内心的对学生, 对工作的强烈的感情作为后盾, 教师要把这种强烈的感情用于声乐教学中, 用真诚、诚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 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 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

三、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声乐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索, 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攻克难关,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表现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情绪,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活跃, 行动敏捷, 情绪饱满高涨, 学习积极进取,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要富有激情和感召力, 力求生动, 清晰。

四、声乐教师要善于用热情去感染学生

在声乐课堂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以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态度和认真努力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有的声乐学生受声音条件限制, 歌唱感觉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声乐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还有的学生自身缺乏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势必产生畏难、退缩、失意、害怕、信心不足等自卑情绪, 在声乐学习困难和演唱表演障碍面前, 精神疲惫, 不思进取, 消极对待声乐教学课程。为此, 声乐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 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用真情实感去激励学生。对运用正确的方法, 专注的完成曲目练习的学生, 多用鼓励的语言坚定其信心, 使其有饱满的情绪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总之, 情绪的调控对学生如何将歌曲演唱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巧环节, 在有效的时间内, 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学习, 达到最佳的效果, 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11

谈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管理 篇7

一、教师自身情绪的管理

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论先前发生过什么事情,不论自己的心情有多激动,都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当产生不愉快情绪时,应站在局外的角度去分析事情,让自己保持冷静,然后再用“情绪控制三步法”(觉察情绪、了解不良情绪、缓和与转变情绪)舒缓自己的心情。如果要走进课堂,必须要让自己安静下来,镇定自若地进行教学,用健康愉悦的情绪取代消极沮丧的情绪,摆脱沉闷压抑、暴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平静愉悦地面对学生。情绪是会感染和传递的。教师要懂得“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否则,教师的坏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好情绪,会让一节课以失败收场。

二、学生情绪的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的管理是主要的。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情绪,对症下药,科学管理学生的情绪,才会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觉察、了解学生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灵敏的感觉。情绪管理第一步,就是要能觉察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是什么,是安静平和,还是愤怒焦虑,是愉悦兴奋,还是忧伤委屈。如果不能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情绪,管理情绪就无从谈起。课堂上因为学生某种情绪积聚到极点而引发的意外,尤其是负面情绪引发的意外,会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努力付诸东流。

其次,要接纳学生各种正常的情绪。

情绪无所谓好坏,凡能出现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健康情绪不是指情绪时刻处于阳光状态,而是你所表现出的情绪应与你所遇到的事情具有一定关联。如果你受到批评了,你伤心是正常的;如果你遇到抢劫,你有恐惧感是正常的;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悲伤是正常的;如果你被他人误会了,你愤怒是正常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对于学生的各种合理、正常的情绪,要全盘接纳;对于学生的积极快乐的情绪,要尽力维系;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情绪,要对症下药,引导其逐渐转变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用一种平和或者愉悦的情绪逐步取而代之。当学生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实时,教师应在第一时间暗示自己:学生的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这样一暗示,教师自身的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会立即恢复安静平和。用这种良好的心态管理学生的种种情绪,会事半功倍,但要切忌被学生的不良情绪所牵制,这会使事情的结果适得其反。

然后,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情绪。

教师在接纳了学生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之后,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表达各自的情绪。这种表达并非是任由学生喜怒无常地肆意发泄,而是教会学生缓和与转变自身的情绪,同样的意思,学会用巧妙的语言艺术进行表达。学生总是喜欢自由,但教师喜欢控制学生,让他们的情绪不能得到自然的释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性层面接纳了学生的一切正常情绪,就不会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控制学生的正常情绪,而是进行合理疏导,巧妙利用多种方式调节学生消极的情绪,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

最后,教会学生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及锻炼,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利用美文美图,渗透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等。

课外引导学生体验美,感悟美,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倡导学生大量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欣赏唯美的艺术,发现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学生情操在课堂内外受到良好的陶冶,其积极的情绪则会不断得到强化。这有利于教师课内对学生进行管理,让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功能研究 篇8

(一) 情绪。情绪有广义和狭义的界定, 广义的情绪指相对强化的情感, 狭义的情绪则指随同复杂的无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愉快、恐惧及食欲等类似的体验。严格来说, 情绪是情感的一部分, 是人对客观事件或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反应或态度。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 情绪在教育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人类高级社会行为的内在体现。

(二) 情绪与声乐教学。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声乐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 并将一定的情绪作为身份主导。不同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热情振奋的情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消极低落的情绪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紧张。不同的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二、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功能

(一) 情绪的动力功能推动教学活动开展。情绪的动力功能是指情绪对个人行动的推动作用, 如推动某人进行某种活动。有研究表明, 情绪的变化能够带动生理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可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相应作用, 如情绪愉快时会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 情绪沮丧时会没有心情去行动。动力功能在声乐教学中是能够帮助教师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的, 比如教师积极的情绪能够使学生的精神更加亢奋, 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加大胆地去放声歌唱。而对于学生而言, 在课堂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会有更好的演唱状态, 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找到音乐的情绪点。

情绪的动力功能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样的, 声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保持微笑, 将丰富的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们, 并用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 为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 推动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 让教学活动变得丰满有趣。

(二) 情绪的感染功能调动声乐教学课堂氛围。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情绪对他人情绪产生影响的功能。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被他人所察觉, 并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情绪的感染功能, 在作品内在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歌唱技能和自身情绪去影响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在情绪共鸣下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教师调动声乐教学课堂氛围的有力武器, 教师应该学会情绪的感染功能来感染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练习运用自身情绪感染听众, 做到自身情绪与作品情绪的完美结合, 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 情绪的迁移功能拓展声乐教学内涵。情绪的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能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学生如果喜欢某一位老师, 就会喜欢那个老师的课。所以, 在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绪的迁移功能, 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所喜欢的老师, 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课, 并更加喜欢声乐。除此之外, 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声乐课, 让声乐课堂变得更加有内涵, 还要培养自身的情绪迁移能力, 在声乐课堂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声乐的热烈情感, 让学生被自己的魅力所吸引。其次就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 与学生培养出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情感态度, 从而让学生相信自己, 让学生爱上声乐课。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深声乐教学内容的内涵,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声乐的魅力, 让他们真正地爱上声乐这门艺术。

(四) 情绪的调节功能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情绪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能够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导向和组织的作用。 情绪的调节动能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情绪能够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消极的情绪能够对认知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上。声乐教学是学生们的认知活动,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吸收、练习、内化相关的知识或者技能, 这就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来调整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去学习声乐, 帮助学生训练自身的应变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形式各异的学习内容。应用情绪的调节功能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利用情绪调节自身学习状态的话, 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不同的情绪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发挥情绪的功能来帮助声乐教学的高水平进行。通过讨论情绪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并从情绪的动力、感染、迁移、调节四个方面的功能来讨论情绪对声乐教学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情绪,声乐教学,动力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进.试论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探索, 2001, (04) .

声乐教学中的情绪与情感探究 篇9

情绪的概念就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 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 大致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概念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一般有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 其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 等等。从心理学上讲,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因此, 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应与歌唱是统一体。良好的情绪与丰富的情感能促使歌唱者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低落的情绪与贫乏的情感则会使歌唱无激情, 声音没有活力, 高音难提升, 歌唱凸显不出表现力。歌唱要有两种状态, 一方面是生理, 即正确歌唱方法, 如歌唱中的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心理的, 即富有情感的演唱。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也是贯穿始终。

在声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情绪与情感培养作为重点内容, 充分利用歌曲这种包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 运用众多方法来调动学生歌唱时的情绪与情感, 让歌唱的欲望发自学生内心, 诱发出学生的歌唱激情。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能用歌声来传递情感交流, 让歌唱在生动、活泼、美好的气氛中做到真正实现以情感的手段优化声乐教学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良好情绪与丰富的情感

1.对歌曲的歌词与旋律要有情绪情感体验

雕塑家罗丹茨曾经这样说:“艺术就是感情”, 声乐艺术就是以人声作为表达手段, 来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任何一位音乐演唱者要使声乐表演成为高雅的艺术声, 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而演唱者表面情绪的展示与发自内心情感的表现正是声乐表演中所具备的一项表演能力。实践证明, 把声乐技巧与情绪与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声乐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 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声音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 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良好的情绪与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 才能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只注重“声”或只注重“情”的片面性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当前, 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首先, 对歌词要有情绪情感体验。声乐艺术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 是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 声乐只有文学语言的帮助下, 才能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 这正是其他艺术类别所不能比的。“言为心声”, 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 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所以在声乐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歌词的含义。以便演唱时, 提高情绪与情感体验。

其次, 要对歌曲旋律有情绪情感体验。任何一首歌曲, 其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 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将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融入到歌曲旋律中, 充分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 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 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 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特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相连的。“情之相通, 美寓其中”, 声音与语言虽然都很重要, 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 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 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把这两个体验贯穿在一起。详细了解歌词的含义与旋律的含义, 熟知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 让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 打动他们的灵魂, 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2.树立歌唱信心与兴趣, 用真情实感去演唱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永远是每一位歌唱者希望与追求的目标。歌唱中的声与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歌唱成为真正的声乐艺术, 就是声与情的完美结合。因此, 声乐教学, 也要把情感培养作为中心内容, 从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之情、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和表现力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首先, 是对歌唱自信心与兴趣。

声乐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具有灵活多样性, 老师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譬如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 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让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 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 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 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就是动力, 正如孔子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声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唱歌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譬如, 老师通过范唱、音乐欣赏, 演奏和生动的作品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 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氛围, 激发学生歌唱欲望, 调整演唱心境, 引起情感共鸣。

其次, 是正确理解作品, 真情实感的演唱。

声乐艺术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 情感蕴藏在声乐之中, 而作品是声音用以表达情感的介体。因此演唱者演唱时, 应该先严格、认真、充分地去认识与把握作品, 分析旋律、领会出词义、理解出歌曲的情感。演唱者的情绪与情感应根据歌曲的要求来表现, 譬如欢快的、悲哀的、郁抑的、愤怒的等。歌唱者只有完全理解作品,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 才会准确表达作品, 情感才会自然流露, 才能恰到好处。歌唱的境界就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不真正投入, 被动地去接受歌唱, 歌声就会给人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 自我陶醉的表象, 这样的歌声不会打动人, 更不能达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感人至深”的境界。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 只有把歌唱的技巧和情感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 而是动人。歌唱表演者正确理解作品, 真情实感的演才能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

总之, 声乐教学中情绪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 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 2001.

[2]杨天君.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音乐生活, 2006.

[3]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5]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6.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绪效应 篇10

关键词:体育 情绪效应

一、教师以端正的教态感染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的教态对学生可以产生一种直观的、经常的、细致而有形的影响,它是身教的一个方面,当体育教师以端正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无疑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同样的振奋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此,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要精力充沛地完成每堂体育课教学的任务。学生也会在教师饱满精神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每节体育课的内容都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教师以优美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美向往美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教师都要先做正确的示范动作,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学生获得感知材料的第一层次,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准确优美的动作,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感染,就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使之对动作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的动力。这时学生会积极的去进行模仿,努力地去练习,这样就会事半功倍。让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中,学生学得快,也爱学,就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的认真。

三、教师应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情绪因素,加以利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情绪因素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相比的,其本身就含有情、理、趣等因素,能否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情绪因素,并进行再创造,开发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巨大动力,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而是被动地进行学习时,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的意识,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由于体育课层次多、项目繁,从体育课的教学法来讲,包括讲解、示范、练习、比赛、测验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一堂体育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所教内容的本身,而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手段。如冬季长跑,这是比较枯燥的项目,学生一般不喜欢这个项目,但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说明长跑对人体的好处,并告诉学生“耐力差”是适应现代工作、学习的最大弱点。同时,指出长跑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考验,在教学上采用变速、爬坡、越野跑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越是复杂的动作,就越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来完成教学任务,外在的因素不如内在的动机更能促进入对运动目标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然,兴趣应服从于教学任务,我们反对一切从兴趣出发,或迁就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借口没兴趣,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要注意正面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完成学习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理特点,活泼型的学生总想通过各种机会来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去表现和“尝试”,并以他们的“点”带动全班的“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让他们做为教师的助手,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又减轻了教师指导的压力。同时,教师既要对学生认真教育,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作风和组织纪律性,又要教态和蔼可亲,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情绪转移到学习中,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体育运动兴趣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组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为此,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传授教学内容,让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对体育的情趣,更好地完成整个体育教学任务,以致对学生终身的健身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绪调动问题 篇11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不能混为一谈, 虽然他们很类似, 但其实还是存在区别的, 情绪一般指人类或动物本身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是在生理条件反应下的一种影射与体验, 说得通俗点就是佛语中的七情六欲。而情感一般泛指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于人类本身的一种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态度体验。情感分为道德情感和价值情感两个模块, 通俗点说也就是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抽象化的一种思维。情感是人类赋予的抽象思维, 因此,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可被视为蕴含着情感。心理学上情绪是生物伴随着意识过程进展对外界事物认知上的一种态度;而情感则是蕴含在态度这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具体感受、意向具有协调性与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又具体的独特反应。

二、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艺术类别中音乐的一个分支, 而艺术是由多个一级学科构成的, 可以说集心理、物理、语言、表演、教育、音乐、美术等众多的学科为一体。而音乐又是艺术中相对比较重要、占幅比较大的学科, 音乐的魅力在于陶冶情操,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俗点说就是乐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中具体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在听众脑海里形成画面, 以此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从作用上来讲与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相对于文学来说, 音乐要更加抽象, 所以在更加抽象的前提下, 要让听众感受到情绪与情感的蕴含与变化, 更是不容易。而声乐的形式其实与诗朗诵类似, 就相当于深层次的配乐诗朗诵, 与文学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挂了勾的, 所以相对而言, 声乐中的情绪与情感表达其实比器乐与舞蹈要简单些, 但是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情绪与情感应与歌唱是统一体。良好的符合所演唱作品的情绪与情感能促进歌唱者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负面的不良情绪与贫无起伏的情感则会降低对音乐作品情绪的表达, 声音显得死板, 高音不稳, 低音不够, 歌唱没有激情, 更加没有表现力。歌唱者要注意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理, 比如正确的歌唱方法, 包括歌唱中的呼吸、发声、共鸣与咬字, 同时还有呼吸系统的状态, 比如感冒、发烧等症状就会对演唱者的状态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心理的, 一般指心理状态, 比如紧张与不紧张, 有的演唱者心理素质较差, 临场发挥总是不及平时练习水平的十之一二, 而有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演唱者, 则可以超水平发挥。除去心理素质的影响外,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也是尤为重要的, 这里就牵扯到了情绪与情感, 对于音乐作品合适的理解与适当的表现是尤为重要的。也就是说, 情绪与情感要适当, 要符合音乐作品的意境。

三、如何培养与调动良好的情绪与情感

1.对歌曲的歌词与旋律要有情绪情感体验

想要对一首歌曲有相当不错的演绎与诠释, 除了演唱者自己本身的音乐与艺术素养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于乐曲的理解。比如说, 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描写的场景、音乐中蕴含的情绪以及适当的艺术处理方式。之前有说到, 情绪与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绝对不能只看重技能训练而不重视音乐素质的培养。但是技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只有演唱作品时游刃有余, 才能把更多的精力与心神放在音乐感觉的表现上。因此在我看来, 技能训练即日常的发声练习是显性的, 是有具体方法与形式来增加的, 而音乐表现力是隐性的, 这个有很大一部分归咎于先天原因, 但是后天也可以训练, 即对于加强音乐的理解, 多听多看, 各种各样风格的都要涉猎。

2.树立歌唱信心, 用真情实感去演唱

信心是关乎心理素质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有信心才能不怯场, 有信心在演唱时才能不犹豫, 不瞻前顾后。许多演唱者没有信心, 在演唱时经常会在心里冒出各种想法, 别说音乐表现了, 就是完整地演唱歌曲都有一大部分的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带着真实情感去演唱其实很简单, 集中注意力在歌曲上, 自然就会忘情, 忘情才能动情, 动情了, 音乐表现力就强了。

上一篇:教育系统构建下一篇:CAD/CAM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