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束缚

2024-07-28

课堂束缚(共10篇)

课堂束缚 篇1

上课铃响了, 我准时地走进教室。这节课将学习撕纸艺术, 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 查阅了有关撕纸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撕纸的材料、步骤、技法等等。并且自己也进行大量的撕纸练习, 所以我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信心。

开始上课, 我首先对撕纸的理论知识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接着就撕纸的方法步骤又作了深入的讲解, 并指出在撕纸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分别以动物和人物为主题做了系统的演示。

于是就布置作业, 进行练习。由于是第一节撕纸课, 担心学生操作混乱, 所以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 完成一幅动物或人物的撕纸画练习, 动物种类不限, 人物形象不限。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撕纸练习了。我发现, 尽管同学们练习的情绪高涨, 热情不减, 尽管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撕纸的方法和步骤, 也在启发他们, 可是当我看到他们完成的作业时, 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因为同学们撕出的作业基本是我刚才给他们演示的内容的翻本, 要么是小白兔, 要么是舞蹈人物!方法生硬, 缺少灵感, 内容死板缺乏想象力,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是学生没有领会教学内容, 缺乏想象力?还是我的教学方法失败了?

一、深入反思, 及时反馈

再有几分钟就下课了, 我简单地点评了几幅学生作业后, 下课铃响了, 我带着疑惑离开了课堂。这节撕纸课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教学反思之中, 我在思考着刚才上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了呢?自以为准备地很充分, 自以为会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 却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利用课余时间, 我找了几个学生到办公室, 详细地询问他们:喜欢撕纸吗?撕纸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学习感受?他们大都说非常喜欢, 但是不敢撕, 怕撕不像!有的说太拘谨怕撕坏了!听了他们的反馈, 我又一次陷入了反思之中, 这一次该认真反思的是我的教学思路了。我想, 我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认真打磨一下这一节撕纸课。

二、调整教法, 改变思路

第二天, 要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节内容, 我决定改变教学方法, 希望从新的教学方法中找到教学失败的原因。课前, 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撕纸作品, 内容丰富, 风格各异, 形式多样, 然后做成课件。并对教学板块作了一定的调整, 把教学重点放在作品欣赏和后半部分的练习引导上, 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 学生自己撕制完成, 教师只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情境, 并适当地进行鼓励和引导, 淡化理论和撕纸的方法步骤, 去掉那些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 解放学生。开始上课后, 我对撕纸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只作简单的介绍, 然后利用课前做好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撕纸作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创作欲望。在欣赏的同时, 给学生介绍一些撕纸的制作要点, 要求学生在撕纸的过程中, 要敢于想象, 因形随想, 天然成趣, 不要拘泥于细节, 追求撕纸的总体审美情趣, 追求一种意外偶得的艺术意味。用学生最喜欢的表现方法, 表现最感兴趣内容, 可撕、可剪、可贴、可综合, 形式多样。在给学生演示的时候, 不给学生撕出具体的艺术形象, 只给他们演示一些局部的撕纸方法、技术要点, 这样就不会出现上一节课的照葫芦画瓢的现象了。接着就开始练习, 练习的内容为人物、动物或风景。

十五分钟后, 同学们的作业出炉了!他们的作业又一次让我大吃一惊, 真可谓是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有的几乎是即兴创作, 有的学生的人物撕纸造型生动夸张, 妙趣横生, 有的动物造型被学生表现得栩栩如生, 憨厚可爱。我兴奋地把学生的作业展示黑板上, 激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于是同学们的创作热情高涨, 激情飞扬的教室里纸屑纷飞, 精品迭出, 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黑板上很快贴满了同学们的充满创意的作业, 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看到同学们的表现, 我感慨万千, 也为自己成功的教学探索感到兴奋, 这更增加了我进行课改的信心。

三、对比总结, 教后体会

课后我对这两节课的教学思路作了比较, 归纳一下教学体会:第一节课, 教师重视理论, 忽视实践;重视教学步骤, 忽视灵活运用;重视对学生的生硬要求, 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 课堂气氛沉闷。所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接受, 照葫芦画瓢, 学生作业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 教学效果欠佳。第二节课, 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变条条框框为自由创作, 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变气氛沉闷为师生相融, 让学生尽情发挥。所以,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 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才会撕出那些有创意的撕纸作业。才会收到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

摆脱命运的束缚 篇2

——题记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她的芬芳,多咬了一口。

人食五谷而生百病,疾病肆无忌惮地征服着人类。然而,有人却用毅力和勇气宣告着疾病对人征服的失败,他——就是霍金。当你看到瘫在轮椅上的霍金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你热血沸腾,让你感到人类生命的伟大。

“强者的生命如同巨钟,你要砸碎它,它却发出震撼山岳的音响”。21岁,生命中的黄金季节,没有人会想象到,此时若是得知自己身患重症,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命运往往捉弄人,这个万分之一的不幸者就是霍金。面对生命的缺陷,霍金该如何面对?是向命运低头,还是从容不迫、积极乐观。最终,霍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决不向命运屈服!灾难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绝望,但对霍金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断了一根弦,就要用另一根弦去奏响成功。有的人在痛苦中不仅能孕育快乐,而且还能孕育成功。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霍金的坚持,不仅使他重新找回了做人的快乐,也造就了一个新的生命奇迹。疾病的折磨不仅没能将他击倒,反而令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日益进取,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黑暗过去,希望在成长。

一息尚存仍呕心。霍金已经走过50多年生命之路,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双手仅有三个手指能够活动,他既不能直立行走,也不能说话。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竟在轮椅上写出了畅销全世界的《时间简史》。暴风雪酿造了深深的脚印,生活的苦难铸造了人生的辉煌。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他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他的脸上/像刀砍过一样/但他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未来的日子里,病痛的折磨仍将继续,然而霍金奋斗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在他传奇的一生中,还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在茫然地活着,而有些人却在不屈地活着。他们为人类与厄运的永恒抗争塑起了一座座丰碑。读他们,我们总会热血沸腾。或许,这些故事让你感到了卑微的现在;或许,它更让你依稀看到了绯红的未来!

远离信息束缚的假说思考 篇3

信息越多越能做出好的决策, 许多商业人士对此都坚信不疑。因此, 他们总是周而复始地遵循这样一种套路:先搜集信息, 再进行分析研究, 最终得出正确的决策。

信息搜集越多就越好吗?《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一书对上述方法提出了质疑。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 有时就如同你走进一家自助餐厅, 大吃特吃后, 才发现这种吃法并不利于健康。其实信息洪流也如同一份饕餮大餐, 如果总想尽获囊中, 不仅难以消化,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 还有许多人在最后阶段只能在“一声叹息之后仓促地做出关键决策, 或者等到做决定的时候才发现还没找齐必需的数据”。

如何才能不为信息所束缚?书中指出你只要学会运用“假说思考”, 以假说思考为基础开展工作, 就能够解决信息泛滥带来工作量过多、效率低下的困惑。

本书作者内田和成现为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他曾为多家公司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新业务战略、中长期战略、全球化战略等等, 并提供实施支持服务。2006年4月, 他被美国《咨询》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25位咨询顾问之一”。

对于什么是“假说”, 作者在绪论中就给出了定义:“在尚未搜集到充分材料的阶段, 或在还没有做进一步分析的阶段, 你就应该得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假定的答案, 称之为“假说”。在作者看来, 它是一种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最佳答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指出, 寻找事物的本质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尽可能搜集相关信息, 把握这一事情的主要构造。一是只从现有的相关信息中推测寻找事情的主要构造, 在实践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证, 进而使事物的本质渐渐露出水面。前一种模式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搜集信息, 但可能无暇一一处理, 导致寻找事物本质的效率很低。后一种模式, 由于信息有限, 在做出正确判断时出错的机率往往很大。但在通过反复地纠正修改过程中, 与前者相比可能能够更高效地找出问题的结论。也就是说, “假说思考”更适于在时间有限的场合时使用。在商业运作过程中, 常常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立即做出正确决断, 而非你是否为这项事业付出了多少劳动。因此对所有的商业人士而言, 假说思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本书在强调“假说”重要性的同时, 也强调要尽早设立“假说”, 也就是注重速度时效。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工作高效的人, 在信息不足之时, 他们却具有比他人更早发现问题、并果断制定出解决方案的思考能力。与之相比, 效率低下的人, 往往分不清什么是鸡、什么是蛋, 其特征表现为缺少判断能力, 过于信赖信息搜集, 当没有足够的信息时, 就无法做出判断。由此可知, 并非信息越多, 判断就一定快速而且准确, 当有用的信息更被埋没在铺天盖地的无用信息中, 它会导致你只见树叶, 不见树干。“假说”的设立没有必要一定建立在大量信息累积之上, 而且“假说”设立越早, 工作进展就会越顺利。

但在缺少信息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假说”, 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重要问题。对此, 作者认为, 首先要考虑形成一定深度的“故事”。也许你论据不足, 但你要学会用解决问题的决策或战略构筑你的全盘“故事”, 这样你就能够目标明确地搜集能够验证你的“假说”所需要的论据, 而不必做那些毫无价值的分析或信息的搜集。

当然, 设定“假说”后, 还要去验证它的正确性有多大, 书中举出两个训练假说思考的方法。一是不断地思考“S O WHAT? (那会怎样) ”。一是不断地问“为什么”。如果发现错误, 就立刻修正思路, 重新构思, 进一步提出更好的假说。这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 有关如何开展分析以及阐述分析重要性的书籍多如牛毛。与其他书相比, 本书的观点可谓立意新颖, 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设定一个“假说”, 分析也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孰是孰非, 读者不妨一试本书的方法, 让实践来检验真理吧。

《品牌传播策略》

作者:舒咏平/吴希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9月

本书特色在于抓住企业面向市场最为关键的内容——品牌创意与传播策划, 对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品牌广告、品牌公关及其整合传播等方面, 结合权威理论与大量案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透视, 对品牌传播从业者的实践操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性。

定价:39.00元

《消费品牌传播》

作者:韩进军/罗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在现实的消费过程中, 消费品牌具有标志性作用。本书采用全新的视角, 对消费品牌资源整合、传播符号化设计、传播战略、广告策略、事件传播、形象代言人、终端情境化传播及传播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全面而有针对性的阐述, 既有理论探讨, 又有实务指导。

定价:36.00元《兼并美国》

《兼并美国》

作者:王卫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该书通过讲述和分析国际市场上的经典并购案例, 用事实和实际操作说话, 传播知识, 介绍经验, 以求帮助那些已经开始国际并购行动的中国企业少走弯路、节约成本, 以及帮助那些将并购纳入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跨入国际并购的大门。

定价:48.00元

《15分钟打造高效团队》

作者: (美) 布莱恩·科尔·米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5月

作者凭借自身多年的管理和培训经验, 根据高效团队合作的必备能力, 设计了几十种既方便快捷又直接有效的练习活动, 每个练习只需15分钟, 形式独特而有趣, 对那些因忙碌而没有太多时间可花在团队建设上的经理人来说, 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最好办法。

定价:29.00元

解除束缚 释放活力 篇4

山定权后,钟海积极思考深化林改工作,想方设法搞活林农的资产。他鼓励林农开展林地流转,创新经营模式,组织成立了联营林场。他努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现荒山造林42.67公顷、低产林改造173.3公顷、新造油茶林41.3公顷。

2014年5月,钟海被浏阳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大围山镇永幸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他上任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走访调查,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本村虽然有着良好的森林资源,却由于没有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束缚。

因此,他从以下方面入手深化林改工作。一是抓山林纠纷调处,组织人员着力调处山林权属纠纷,做到组内矛盾不出组、组间矛盾不出村,有效地维护了林区秩序的稳定,做到了人定心,树定根。

二是创新林业经营体系,在村里组建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2家,涉及246户、1000多村民。

三是积极推广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发挥敢闯敢干的作风,创新思路,优化措施,改变过去砍伐林木增加收入的短视做法,尽力挖掘森林资源价值,发展林下经济。他组织村民依托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以境内“峡谷漂流”等优秀旅游项目带动,大力发展林果业,种植有机蘑菇和野菜,开发旅游产品,做强农家餐饮,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来了之后能够感受到“下水漂流、上山采果、农家就餐”的惬意。往年漂流时节过后,村民大多到外地去打工。可是,今年有125户村民加入林下养羊、养蜂合作组织,养殖湘东黑山羊近1000只,养蜂2000箱,干得热火朝天。2014年全村村民增100多万元,实现了“不砍树、少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

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放飞 篇5

我们不禁要问:班级公约去哪了?

班级公约,你姓什么?

班级公约的离去,失落的不是学生,而是王老师。因为从一开始,这份公约就只姓“王”。剖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王老师对于公约的理解有偏颇。公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在公共协商的基础上拟定,应得到每个缔约者的认同。很显然,王老师花费心思制定的这份班级公约仅仅是一家之言,没有与学生协商,更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

更为遗憾的是,这份“内容周详、措辞温婉”的班级公约未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尽管王老师已经将公约放大,也贴在墙壁上。试想:如此详实的内容,学生能过目不忘吗?这十全十美的要求,学生能做得到吗?这温婉的措辞,学生能感受到吗?这份公约,究竟能有多少约束力呢?

学生不喜欢冗长的公约条款,十全十美的要求更令学生望而生畏。这看似温婉的措辞中却有许多“要”字暗藏其间,依然是命令式的,依然是一份长着“老爷腔”的公约。公约中的要求面面俱到,却只规定了要做什么,而对于违反公约该怎么惩戒却没有涉及到,约束力又从哪儿来呢?

这份班级公约的先天不足为其成为一纸空文埋下了伏笔。王老师在运用班级公约管理班级时,仍以掌控者的形象出现,她一个人提醒学生,一个人批评教育学生,忙碌至极。可王老师越忙,学生越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她将管理班级作为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班级公约在王老师的心目中仅仅只是一项工具,成为每日对照学生表现的一张测量表,公约应有的约束力早已消失殆尽,于是长长的违纪学生名单取代了公约。

班级公约,如何约?

王老师运用班级公约的初衷是期望以公约强化班级纪律管理。班级公约也是强化学生纪律管理的方法之一,从王老师的班级公约成为一纸空文事件中不难发现,其核心问题在于王老师自始自终在唱独角戏,虽辛苦却无人欣赏。班级公约,在制定时需要慎重,做得好就能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1.围坐一起,说说咱班的那些事

制定班级公约是要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制定班级公约时,我们先不要急于将公约的条款制定出来,可以先带着学生们围坐起来聊聊我们的班级。不需要正襟危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学习、卫生、娱乐、饮食都是可聊的话题。在放松的状态下聊完之后,再请同学们说说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简要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班主任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制定班级公约做好铺垫工作。

2.人人参与,议议咱班的公约事

既然是班级公约,就该由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和制定。有了前期的讨论,班级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梳理,此时拟定班级公约的火候基本成熟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公约的内容条款不要太多,要少而精。条款太多学生记不住,更谈不上遵守了。班级公约在语言风格上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如“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也可以琅琅上口,如“入班即安静,入座即学习”等等。不论我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班级公约的语言,都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班级公约中也应有针对教师的公约。因为教师也是班级中的一分子。如果教师能主动遵守班级公约,就能让学生从内心重视这份公约,从而更加主动地将遵守公约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自律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关键靠他们自己。班级公约制定以后,不是贴在墙上就结束,教师要带着学生读读班级公约,定期组织学生说说近期大家在遵守班级公约方面的表现。也许学生们做不到“日三省吾身”,但在每一次的讨论中,学生对于公约遵守的自觉性都会进一步提升。

在制定好公约后,可以将公约中需要督促评价的任务分配给每位学生,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督促。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好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班主任要多与家长们沟通,共同指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4.定期相约,议议公约的“瘦身”事

每一个班级从最初的创建到后期的发展成熟,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班级公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制定好班级公约后,在共同遵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给班级公约瘦瘦身”的游戏,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公约遵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比如班级公约中原本对课间文明休息有公约,大家可以共同约定以一个月的时间来努力改变。一个月后,学生们在文明休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这条公约去掉,一次“瘦身”成功后,大家再约定下一次的“瘦身”目标。班级公约的最高境界不是写满了条款,而是只有一两条公约,甚至什么都没有。

班级公约,少“管”多活动

学生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才干,又能在自我锻炼中有意识地遵守公约要求,使学生在学习、劳动等自我锻炼的过程中,提升自主、自觉、自律等能力。

在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我们不要期望用某种规则去“管”住他们。管只是一种压制,是暂时的,而非长久之计。听话的班级不等于好班级,提升班级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应该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应该将其纳入提升班级生活品质的工作当中。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生活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建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能使学生从自己的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并乐于将班级作为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高品质的班级生活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致密砂岩束缚水研究现状 篇6

1 束缚水赋存形态

从赋存形态角度讲,束缚水定义为存在于储层岩石表面、孔缝的角隅以及微毛细管孔道中的不流动水[2]。郭和坤等[3]将束缚水赋存形态简化为毛细管束缚水和薄膜束缚水。

其中,毛细管束缚水是指驱替压力不足以克服毛管力,滞留在微小毛细管道中或孔道弯曲处不能流动的水。薄膜束缚水是指因亲水岩石表面分子力作用而滞留在孔隙壁上的束缚水[4]。束缚水水膜厚度并不是固定值,主要受孔喉半径、流体性质、以及压差、温度等实验条件有关[5]。

2 束缚水饱和度测定方法

2.1 核磁法

核磁共振检测的是氢核(H1)的磁化强度,当含水岩心处于静磁场中,流体中氢核(H1)的被磁化,施加一定频率的射频场,产生核磁共振,然后撤掉射频场,接受一个幅度随时间以指数函数衰减的信号,常用横向弛豫时间(T2)来描述衰减快慢[1]。

当孔隙流体的弛豫时间大于某一弛豫时间,流体为可动流体,反之为束缚流体,束缚水饱和度为T2谱中小于T2截止值的不可动峰下包面积与整个T2谱下包的面积之比。

2.2 气驱法

非稳态恒压气驱法建束缚水饱和度的过程与储层中束缚水的形成过程相似[4],当以恒压将润湿氮气注人饱和水岩样,气体将驱替出一部分水。

由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在驱替过程中部分水以水膜或微毛细管水形式存在,当特定实验条件下出水量几乎不变时,认为此时岩样中的剩余含水饱和度即为束缚水饱和度。

2.3 离心法

离心法是依靠高速离心机所产生的离心力,代替外加排驱压力从而达到非润湿相驱替润湿相的目的。离心机转速越高,产生的离心力差就越大,克服的毛管力就越大,从而非润湿相就能进入更小的孔隙[6],若离心力选择恰当,由离心法来建立束缚水饱和度具有不破坏岩样、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7]。

3 束缚水饱和度测定影响因素

3.1 温度

胡学军等[8]依据动静态实验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亲水岩心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表明温度升高束缚水饱和度下降。方建龙等[9]建立高温高压非稳态驱替实验,发现与常规实验条件相比,束缚水饱和度存在很大差异,高温高压条件下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显著低于常规测量值。

3.2 压差

胡勇等[10]研究了不同压力梯度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减小。

3.3 物性

一般而言,物性越差,孔隙和喉道就越小,毛细管压力值高,形成的毛细管束缚水含量较高;物性越差,岩石颗粒越小,岩石与水接触面积大,薄膜束缚水含量也越多。因此,物性越差,束缚水饱和度越高[11]。

3.4 有效应力

李莲明等[12]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都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

此外,郑小敏等[13]利用非稳态实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有效应力条件下的气水相渗,实验结果同样表明随围压增大,岩心束缚水饱和度是增大的。

4 结论

致密砂岩束缚水主要以微毛细管束缚水或薄膜束缚水形式存在,毛细束缚水主要受毛管力控制,目前主要通过核磁法、驱替法、离心法等室内实验进行测定,不同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新移动时代,摆脱旧束缚前行 篇7

“今天语音的故事将被明天数据的故事所取代。”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的一句心声, 事实上代表了全球运营商的关注焦点, 也正指引着一个新移动时代的加速到来。

2011年, 全球数据流量增长速率超过70%,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增长速率超过150%。这样的总体态势在未来数年仍将持续。

在这样的数据流量激增背后, 有着用户各种各样的业务使用、需求呈现、习惯改变, 也带来了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社会运作和产业成长方式。

机遇与挑战, 多元化变革

新的时代, 对于包括亚洲运营商在内的全球运营业可谓亦惊亦喜。

巨大的数据流量激增, 带来的是网络投资上的巨大压力, 运营商需要在自身流量经营、投入的网络建设成本、保障用户的服务与体验间寻求平衡。

内忧之余, 外患也势头猛烈—互联网服务替代性的加强使得其影响已由传统通信服务延伸到了运营商的增值业务, 运营商渐成“哑管道”。

“在这一情况下, 传统的运营体制和商业模式已成为一种束缚。”奚国华认为。

事实上, 不仅仅是奚国华和中国移动已经体会到了面向新时代自身变革、摆脱束缚的急迫性, 亚洲其他地区, 如日本、印度等国的运营商也同样在思考这一问题。

“心态和思路上都必须改变。”印度巴蒂CEO Sanjay Kapoor认为, “语音业务是线性的, 数据业务是非线性的, 我们的组织架构、思维方式、做法等都需要多元化, 同时还要吸纳各种专业人士, 比如互联网人士、金融业人士、医疗业人士等。”

但即便如此, 新移动时代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潜力仍使得整个产业都甘之如饴地去承受这种阵痛而实现变革。

“全球移动互联网年收入增长率目前超过20%。”奚国华认为这是挑战背后的机遇。

而从整个社会经济体的循环来看亦是如此。根据GSMA的数据, 短期来说, 到2015年, 全球移动产业整体收入将达到1.9万亿美元, 提供980万个工作机会。2012~2015年间, 将吸引7930亿美元的资本投资, 以及2.7万亿美元的公共资金。

着眼未来

“变化是生活的规则, 那些只盯着过去或现在的人, 必定失去他们的未来。”

约翰·F·肯尼迪的这句名言, 在上海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引起了产业界的共鸣。

LTE、云、物联网。当寻找新移动时代的基础、引擎和增长点时, 这些事物成为了关键词。尽管这些事物仍在成长初期, 但对未来的提前备战, 使得他们成为所有运营商和厂商的宠儿。

“LTE是我们的未来,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未雨绸缪地做好。”奚国华这样表示。

这种成长又随时可能是加速的, 仅以TD-LTE为例, 有一份预测就指出, 通过独立建网或融合方式, TD-LTE在近几年就将覆盖全球46%的人口。

物联网也是如此。尽管数据来源各不相同, 但各方对于物物互联市场前景的巨量预测均是毫不保守。

比如互联汽车, GSMA方面指出2012年亚太地区该市场将达到290亿美元的规模, 而2016年这一数字将为1270亿美元, 2020年则为2730亿美元。

又比如NFC, GSMA方面预计, 到2016年, 全球将有15亿部NFC终端, 创造500亿美元的移动交易额。

中国移动则预计, 未来两年全球通过网络连接的工业物件将达35亿件。

争取政府力量

尽管前景远大, 不可回避的却是在新移动时代的发展初期, 仍然存在许多障碍。

“我们为了发展移动钱包, 游说了监管部门3~4年的时间。”Sanjay Kapoor这样说。它的背后, 有传统行业对新技术的不了解, 有传统模式和体制的抵制, 有种种壁垒。对于新移动时代的主角们而言, 这些壁垒和阻力都在起作用。

“在创新大潮来临之前, 行业需要支持。各国政府部门应为新移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而非设障以攫取利益。”GSMA主席Franco Bernabe为了发展做出了这样的呼吁。

比如频谱, 目前GSMA就在要求印度政府开放更多的频谱资源。

物联网发展需摆脱传统思维束缚 篇8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目前进入了初始关键阶段, 各地政府投资和专项引导项目纷纷涌入, 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物联网产业客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在自上而下模式的推动下, 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感知层:需要投入与引导

国内传感器、终端及芯片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受限于基础学科薄弱、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等, 感知层产业是目前物联网最为薄弱的环节。但该环节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 应用侧对终端的控制管理以及实现应用的业务逻辑基本都需要依靠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信息, 而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的精度、准确度等对此有着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的传感器厂商规模均较小, 该产业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投入, 需突破和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而这一点涉及国家科技发展体制及评价制度等, 需要以更为革新的策略, 去扶持孕育出更多的传感器研发制造的精英企业。

国内涉及物联网通信终端的企业有些规模较大, 譬如华为、中兴等。不过笔者从最近两年参与的实际项目合作情况, 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企业已明显没有了2009年和2010年物联网产业大跃进阶段的雄心和热情, 其关注和投资力度更凸显务实和谨慎。当然, 由于这些企业掌握大量的通信核心技术, 且具备产业协同配合优势, 因此一旦有实际可规模化应用的实际需求, 他们也可以快速响应和占领市场。可以说, 对于通信终端而言, 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市场需求, 政府引导的示范项目需求固然会带动该部分的发展, 起到明显的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是示范应用的规模, 以及由此是否真正会带来撬动实际市场需求的动力。

物联网的应用是由传感器、RFID及视频采集等技术产品应用延伸而来的, 因此感知层面的研发及制造企业在物联网产业中具有天然的基础优势。由于传感器等技术的研发回报周期相对较长, 投入又很大, 因此目前不少传感器研发制造企业更多地开始依赖盈利更快的系统集成应用项目, 其重心有所偏移, 这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不利, 相关方面需要做好切实的引导工作。

网络层:运营商号召力下降

网络层主要涉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 以及企业局域网设备和运营服务提供商。

电信运营商正在不断受到互联网企业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挑战, 其盈利能力和空间受到极大的压制, 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而物联网产业正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既可以帮助运营商充分利用其管道优势, 又能帮助它们提供更多能提升其管道价值的智能业务, 包括对物联网终端的可控可管可运营的业务。不过要最大化智能管道业务的价值, 则需要终端、网络及业务均遵循统一的由运营商主导定义的产业标准协议。其中, 中国移动推动制定的WMMP协议、中国电信制定的MDMP协议, 均是基于这样的产业目标而制定的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 从传统产业链到物联网产业链, 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和号召力正在下降。运营商在传统电信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 再也无法复制到新兴的物联网产业中。物联网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过程中, 产业链结构更为复杂, 行业壁垒较深, 运营商对行业信息化的渗透不得不依赖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来试图实现突破, 甚或是完全基于运营商品牌影响力和对行业信息化产品服务质量的考量, 目前在不少行业内运营商被委以项目牵头单位, 被用以利用其产业整合优势能力为行业提供有保障有质量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及应用服务。这或许可以被认为是目前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最有实质性的作为之一了。

事实上, 目前关键问题在于智能管道等的需求并未充分显现, 当然可以寄希望于目前阶段是在培育市场, 但这一发展方向未来依然很难突破,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智能管道的所谓“智能手段”本身是非常有限的, 物联网终端愈加复杂的功能和应用, 很难使得不同行业接受标准化和统一的协议, 因为统一了各行业复杂特点的标准很难做到简单易用, 事实上WMMP和MDMP也是如此。同时, 各行业目前尚没有足够明显的需求来支撑起这样的智能管道应用, 因此依靠这样的“智能手段”很难打破各行业业已普遍接受的封闭体系。

应用层:中小企业呼唤更多空间

应用层涉及到的更多是软件服务及平台应用提供商。目前阶段, 物联网产业的垂直化应用特点非常显著, 涉猎的企业非常广泛, 包括华为、中兴、联想、同方、IBM、HP等, 同时电信运营商也涉及该层面。

应用系统的研发商用相对来说起点较低, 因此除了上述著名企业之外, 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均涉及该领域, 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定制或标准化的应用服务。由于应用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 因此很多应用项目往往由应用层涉及的企业来牵头进行系统集成。

行业应用服务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承接和实施企业的规模, 而在于能否吃透和深刻理解行业应用特点及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 往往各个企业均有自己所擅长的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积累, 包括协调产业链资源配置的能力。目前来看, 很多专注于某些行业应用领域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 往往不得不依附于其他大企业, 分包其所专长的应用侧系统项目。

对于应用层来说, 要以革新的思路和策略去创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不束缚于传统价值思维, 给更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隐形的束缚 篇9

一类对学分并不在意,认为按部就班地修课就能毕业;

另一类则认为国内学分太多,束缚了他们自主研究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

不关心vs隐形的紧箍咒

“我们的课都是规定好的,只要按要求上完就可以了。”华南师范大学国学班毕业的汤伊就表示自己不清楚大学里修了多少学分,每个学期系里开什么课程她就上什么课程,跟着大部队走就好。“比起学分,我们更关注绩点。我们系只有前几名能获得保研名额,大家都想提高绩点。相比起来,就很少人关心学分了。”

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的小圆,他们的专业课程是规定的,只要按照本科生培养方案,把该选的课选上了就万事大吉。“没有计算过学分总数,大概一百多分。”如汤伊、小圆这类不清楚学分多寡的同学,所在高校大都有严格的选课指导规定,因此他们不必花时间计算学分。

来自复旦大学的王菁则属于另一种情况,她能一下子说出自己专业的学分要求。“我们专业要修146个学分才能毕业,还要另外加上计算机和英语水平测试的分数。”据她介绍,复旦每个专业要修的学分数目都不同,基本在140~160之间。由于学校没有强制每个学期必须修读的课程,以本科生培养方案作为指导,但学生可以自己选课。“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修够多少分能毕业,规划好四年的学分分配。我和室友每学期在选课系统开放前都要认真计算一遍学分,担心漏了哪个模块没选,到毕业审核时候不能通过。”然而几乎每年都有“悲剧”发生,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到大四毕业审核时发现少了学分没选,如果无法补救就只能选择延长毕业一年。

“看起来我们是自由选课,但学分实际上控制了选课的自由。大部分课程分值是2分,如果除去实习学期和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每个学期我们至少要修上10门课才能按时毕业。”由于总学分数值庞大,这直接决定了王菁每个学期要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她坦承有时候甚至无法一下子记起学期内所有要修读的课程名称。据了解,大一大二的同学课程表基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都有课,日程相当丰满。这么多门课程导致她很难静下心来钻研一个领域,因为每周都疲于应对层出不穷的作业与测验,一个学期下来能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有限。“有的通识教育课,一学期有三四次讨论课,要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本来是很好的学习计划,但我经常临时抱佛脚,因为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如果说GPA(绩点)是大学生的紧箍咒,学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隐形的紧箍咒”。庞大的总学分数量意味着丰满的课表,这让不少学生在诸如国际交流项目等心仪的活动面前“望而却步”。“许多课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你这个学期去交流没有修读,那下一年老师不一定会开设,这样可能导致你达不到毕业时候总学分要求。”王菁介绍,复旦大学的交流项目缤纷多彩,每个学期或者寒暑假都能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满世界旅行,但这背后要付出的汗水是大家想不到的。复旦规定,作为“交换生”一个学期能换回来学分的上限是12分,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另一个学期比平时多修好几门课程,或者一进入大学时就把四年的学分规划好,否则将面临修不完学分的风险。“现在,学校开设了暑期课程,去参加交流的同学可以花半个暑假的时间留在学校‘挣学分’。不过开设的课程还很有限,能不能有你需要的学分就看运气了。”

“不关心”派和“紧箍咒”派的不同看法,显然与学校选课方式的设置有关,选课自由度越大越需要学生注意学分。笔者认为学分的走访凸显出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是由学校做主按部就班地修读学分,所以不去主动了解,跟着“培养方案”的大流走。二是学分数量庞大,让一些同学在隐形之中束缚了自我发展的手脚。

不过,即使在学分不减的情况下,一些同学真正地关心起学分和所学知识的关系,开始尝试对学分做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修读进度。复旦大学的孟萌萌同学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在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她偶然看到一个和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学术领域关系密切的工作项目,但这个项目需要到10月底才结束,和学校的上课时间有冲突。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放弃了按照进度四年修完学分的计划,申请到海外参加这个学术项目。在大四上学期里她只修了学校要求的单学期最低学分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海外的学术工作项目上。从近四个月的海外学习里,她从一个学术门外汉,到初步了解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从一个只会上课做笔记的本科生,到深受实验室导师认可的助手。“这段经历是宝贵的,真正让我知道做学术是什么样的。也坚定了我未来申请相关领域研究生的决心。”

尽管无法四年修完学分毕业,但孟萌萌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减少学分后,觉得从容了很多。现在我有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做研究和学习,对知识的消化也更好了。”从被迫延长毕业到按需延长毕业,高校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像孟萌萌这样主动规划的人。在她看来,学分远远不是一个数字,大学生应当认真制定自己的修学分策略,找到合适的路子将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修得多不如修得精

那么在学分问题上,国外的大学又与国内的高校有何异同?

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鸣同学告诉笔者,高考后他出国读书,与留在国内的小伙伴相比,他的经历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据王鸣介绍,和复旦相似,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每个专业都会公布取得这个专业毕业文凭需要修满的学分和课程,然后由同学们自由安排4年的学习计划。一些文科专业甚至只需要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即可在第3年结束时毕业。第4年的课程只开设给成绩优秀且愿意继续就读的学生,他们修读更多的学分最终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因此在学分的数量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沿用了英式教育的传统,比国内高校的弹性大。

当被问及每学期修读的课程数量时,王鸣说:“大部分学生都修5门课,如果修6门可能就累得够呛了,我们还必须参加社团social和研究活动。”可见新国大每学期的课程数量仅是国内大学的一半,给学生留出了更多消化课程和参加课外活动的空间。

学分少了,不代表课业变轻。在美国威廉姆斯大学就读的李凯表示:“我们一个学期的修读上限是18个学分。虽然我们的课比国内的同学少,但是每门课课后的作业多很多,在图书馆泡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其中大部分作业还需要团队合作或者长期研究,不能考前才准备。不过因为总学分不多,我们还是能够应付过来。”

他介绍一门通识课程,往往包含几次个人作业、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和期末考试,每个任务都占一定的分数,最后加起来才是总成绩,不以一次期末考试论胜负。在和国内同学交流中,他发现美国这种评分模式正在被国内高校学习。“朋友们也开始要做个人报告、小组作业,但是太多学分让他们根本没法精心准备每一个任务。评价模式也变成了形式主义,最后占大头的还是期考成绩。”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回国实习时发现自己对专业领域问题的研究要比国内同学深得多,他将这归因于课程形式的差别。李凯总结:“修得多还是不如修得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蕾磊

别让爱成为束缚孩子的桎梏 篇10

14岁, 在我们这里, 也就是读六年级或是初一, 生理心理很不成熟, 生活阅历也不深, 生活上还离不开父母。要是孩子提出独自一人外出去旅游, 估计没有哪个父母会答应他。

可是, 乌塔呢?

当作家汪晓洁在罗马一家青年旅馆遇到乌塔, 了解到这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时, 感到极为震惊。她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 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 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 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 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当我在备这篇课文时, 我觉得难以置信:1.游历欧洲那么多的国家需要多少钱?几万?几十万?乌塔利用三年的双休日与假期靠发广告单, 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就挣那么多钱?果真如此, 那么这个小姑娘着实令人敬畏:11岁就想着一个人出去闯世界, 而且能坚持三年打工挣钱, 哪一个中国孩子有这样的想法, 有这样的

茺浙江海盐县实验小学

意志, 更有这样的能力?2.事先她要读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了解自然风光, 了解人文古迹, 了解民俗风情。看这些书, 必然不会像看小说一般, 只是浏览, 而是抓住有价值的东西设计出旅行的路线与日程。而这一般是旅行社所做的事情。3.乌塔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她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以便遇到危险与困难时请求帮助, 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明信片。

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对于乌塔, 你有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说羡慕, 羡慕她这么小就游历世界;学生说敬佩, 敬佩她有极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能够自己打工挣旅费, 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自己保护自己, 一点也不依赖父母。

我对学生说:12月8日的《南湖晚报》有这么一则报道《48岁儿子天天“骚扰”83岁老爹》, 说是嘉善县魏塘镇一位姓李的83岁老人, 他儿子今年48岁了, 10多年前没了工作以后, 一直未曾努力找工作, 却梦想着过安逸的生活, 于是就向自己的老父亲要钱, 10多年来, 年年如此。父亲省吃俭用, 每月给儿子1000元生活费, 可儿子还不满足, 平常喜欢找人通宵达旦地搓麻将。有一次, 父亲劝他注意身体, 去找一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 他以为这是在侮辱自己, 就大发脾气, 把他父亲的门砸坏了。

我让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

学生1说:父亲已经83岁, 做儿

顾富荣

子的应该孝顺他, 让他吃饱穿暖, 让他安享晚年, 让他享受天伦之乐。可是, 这个48岁的儿子好逸恶劳, 还恬不知耻地向年迈的父母要生活费, 真是不合逻辑!

学生2说:养不教, 父之过。为什么儿子48岁了, 还不能独立生存?这与他父母从小就对他溺爱有关, 这与他父母从小不对他进行自立意识的培养有关。

我说:你们听说过现代有些大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很差的故事吗?

学生3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例。这个大学生进大学没几天, 在学校食堂买鸡蛋吃, 发现那个鸡蛋与家里的不一样, 家里的蛋软软的, 白白的, 吃起来口感好;而学校的蛋硬硬的, 黄黄的, 吃下去把喉咙卡痛了。他打电话给母亲。母亲哭笑不得。

学生4说:还有一个家住广东的大学生去西安交通大学读书, 入学第一周, 就打电话跟母亲说, 吃不惯学校的饭菜, 特别想吃母亲包的饺子。这个母亲当即包饺子, 第二天带了一盒饺子买了一千多元的飞机票赶去西安看儿子。等儿子吃完饺子又买了一千多元的飞机票回到家里。真是“千里送饺子, 可怜慈母心。”

上完课, 我依然热血沸腾, 浮想联翩。我想起了2008年11月《教育月刊》上的《郎平执教美国女排给我们的启示》。其中引用了一段郎平令人深思的话:“这群美国姑娘非常自立, 喜欢思考, 有自己的想法, 这和中国截然不同, 在中国教练有绝对的权威, 教练告诉队员怎样做, 队员就会去做。可她们不是, 想轻易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们是不可能的事情。要让她们认可我的想法, 需要过程。她们先跟我discuss (讨论) , 然后会去try (尝试) , 尝试过了, 觉得我的正确, 才会接受我的做法。有时候她们不听我的, 比如一个动作或者战术, 等她们尝试一圈, 发现我的更好时, 才能认可。因此, 我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必须要根据她们的思维方式, 还要等她们尝试。”自立、喜欢思考、勇于尝试, 这是美国青年不同于中国青年的地方, 也是他们在比赛中能取胜的法宝。因材施教, 尊重队员, 这是郎平高于陈忠和的地方, 也是很值得中国教练、中国老师, 中国家长借鉴。

重新翻开留美博士黄全愈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看到了作者评论中国教育的一段话:中国的学校、中国的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 比如不允许左手写字, 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子上, 或背手坐直, 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 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 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 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 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 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 等等, 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个性受压抑, 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就不敢“为天下先”, 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 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人没有坚强的独立性, 就会时时处处依赖他人。像那些还要老师叫起床催睡觉的大学生, 没有坚强的独立性, 怎么可能有打破常规所需要的百折不挠的承受力?!

但愿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老师、家长等都来读读《乌塔》这篇课文, 别让我们的爱成为束缚孩子发展的桎梏。笠责任编辑:白文军

教学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发展

学生个性

茺福建邵武市城郊八一希望小学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 没有创造的阅读, 只能是一种机械的“死读书, 读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张扬, 让阅读教学更富有魅力。

一、在想象中阅读, 训练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寻找课文中知识的发散点,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绽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1.挖掘空白处。我们的教材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 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如教学《丰碑》一课, 我指导学生根据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 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形, 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 想到他可能是

张世贤

非常冷, 走不动才这样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 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 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 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 学生的想象很丰富, 发言很热烈。正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挖掘语言规律。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 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 由于表达的需要, 课文结尾处对黄山奇石名称的描写采用了省略号, 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充分学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给黄山奇石起名字并模仿课文内容进行描述。霎时间, 课堂成为了“孩子的世界”, 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上一篇:零售业税收筹划下一篇:袭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