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2024-10-29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共12篇)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1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 随着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 中考物理命题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广西近几年中考物理命题不断地呈现出新特点, 中考物理的命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在重视学生“双基”考查的同时, 更突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数理推理能力的检测,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物理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因此, 科学地把握和认识中考物理新课程复习策略与方法, 对于推进当前物理新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中考物理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广西中考物理试题的主要特征

1.命题贴近新课改理念, 紧扣课本, 立足基础, 梯度合理.中考命题原则8∶1∶1, 80%最重要, 如果掌握这部分内容, 成绩就会很理想.能面向全体学生, 切实降低试题的难度, 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填空、选择题不再出现繁难和高超解题技巧的运算, 实验题直接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测量.试题类型稳中有变, 稳中有新.

2.试题情景注意从生活实际或问题入手, 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如填空题中有“升国旗”、“煮汤圆”、“赛龙舟”, 选择中有“熊猫照镜子”、“电视遥控”, 简答题有“白炽灯泡”, 开放性实验探究从“文具盒”、“圆珠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命题,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体现物理之美, 无处不在.

3.重视联系科技成果, 生活、生产实际, 密切联系当前当地的热点, 凸显地方特色.注意把本地的重大事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适当“包装”是试卷的一大亮点.试题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准切入点, 运用科学的原理、规律与方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 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4.实验考查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分析能力, 反映在中考命题中注意对物理过程和方法、实验分析、归纳的考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液体密度,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都强调了过程方法的考查, 还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提出合理猜想, 如利用文具盒中的文具做小实验.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关爱生命.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 增强节能减耗意识.如煤气泄漏、安全用电等题型, 要求学生提出节能建议.

二、复习进度安排及相应策略

第一轮复习:第3~12周, 侧重拓基础.

根据近年试题的内容结构及比例, 力学45分占45%, 电学33分占33%, 热学10分占10%, 光声12分占12%.在此轮复习中, 笔者认为应以课本为主, 贯彻STS的教学思路, 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 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后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 值得重视.

进行第二轮复习:第14~18周, 侧重提优秀.

1.针对质检答卷情况,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查缺补漏, 巩固提高.

2.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如关注估测能力 (例如估计考场温度, 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 ;又如关注问题情景 (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 让你针对图中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 又如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和铅球, 用脚轻轻一踢, 足球会运动起来, 而使铅球运动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 针对以上情景, 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等相关题型的训练.

3.搜集各县市质检试卷进行模拟测试.

4.收集、筛选信息, 避免题海捞针.

针对收集信息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兄弟学校获取, 还要自己动脑动手去捕捉, 关注国家大事、本地区的重要信息, 挖掘题材自编题目, 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达到专题训练的目的.

在收集信息的同时, 要注意把握尺度, 信息题、开放题在试卷上所占的分量毕竟不多、也不难, 不要一味进行追求和训练, 不要不加选择和筛选进行题海捞针,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把应掌握的基础训练给耽搁.笔者目前较关注的信息有:最新的科技 (如嫦娥奔月) 、节约能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2008年奥运会、商品房楼道的路灯 (声控、光控) 、洛湛铁路的通行等.

5.善于利用因特网采集热点信息, 为教学服务, 为中考复习服务, 同时还应当关注新闻热点, 注意捕捉新闻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的物理知识, 并善于与复习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6.题型归类, 掌握方法.目前学生已做了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许多学生仍然在题海中奋力拼搏,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 题目一定要多做, 才能熟能生巧, 才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到了总复习的后面,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 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 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 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之, 总复习不可能千篇一律, 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校、不同生源应采用不同方法, 只要行之有效便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做到:复习全面仔细, 知识点面结合, 把握重点热点, 概念牢固掌握, 方法灵活运用.同时好好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考试动态, 调动多方积极因素, 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2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2、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

4、教学策略的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通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的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5、教学: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

6、教学设计: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7、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1)、教学模式:指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是导向结果的一步步程序。(2)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8、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协调一致活动。(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途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包含组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概念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1、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

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解决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4、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1)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3)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A、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B、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C、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4)课程目标归结为: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整体性、累积性、双部性、灵活性、共振性、开放性。

6、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1)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2)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都总是支配着行为层面上的表现。

2、教育系统的改革会面临四个方面的障碍:物质的障碍、行政管理的障碍、哲学的障碍、心理的障碍。

3、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对课程的理性化人认识。

(2)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A、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B、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针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二设计的。从宏观角度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模式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C、从我国新课程推进的实际情况调查看,教师对新课程的不理解、陈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固有职业活动等,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巨大阻力。

(3)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A、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它既是一种现实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既有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又常表现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社会心理形态。B、教育观念在教师界定行为、组织知识&信息过程中扮演者关键角色,对教师的觉知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

(4)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A20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给我们的启示: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更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思改,B什么是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2)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3)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学校教学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呢?(学校)是教育改革和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与教学策略之中?

(1)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A、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B、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中学,用中学;D、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2)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变化;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3)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 A、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B、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

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

生转变学习方式; C、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D、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E、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2、做好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全面地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材料信息、结构信息、方法信息)。

3、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包括:(1)、课程内容的预热化:做法包括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到新知;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让课程回归人的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把握所要学的知识,这本质上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新学知识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设为若干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连接起来,使学生在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尝试,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种是教师提供一些蕴含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校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景”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

(4)课程内容的操作化:就是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

(5)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实质是对知识加以系统组织,凸现其内在结构。这样做,要求我们能“见树又见林”,教学是做到“瞻前顾后”与“左顾右盼”,做好知识间的关照与贯通,尽可能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

1、教育情景: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要素构成的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2、我们怎样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呢?(1)富集课程资源: A、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B、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要素来源和实施条件。C、在课程内容的情景化设计中,教师要将丰富的课程资源汇聚起来,作为教学情景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整合到教学活动中。

(2)获取替代经验:人类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可以通过“替代经验”的获得去理解和积累,其途径有:借图画想象、借音乐想象、借影视想象等。

(3)促使感同身受:有时,最真实的实情实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惊喜,平添几分乐趣,这就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中突发灵感,抓着可能转瞬即逝的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触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4)提供学习诱因:主要实通过对教学情景中“刺激物”的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变成学习的兴趣和要求。

(5)运用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假象构造一个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一种角色,学生就能整合自己的经验,运用自身独特的理解,充分驰骋想象。这样做,既让学生舒张了自己的表现欲,激发了智慧潜能,同时也让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愉悦的气氛。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1、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达成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2、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来自三个源点:(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3、教材内容中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隐形情感因素、悟性情感要素、中性情感因素)

4、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一般采用那些策略? A、展示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倾向。教学中,如果能展示课程内容的这些情感因素,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理想的向往,就可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超越自我。

B、发掘情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未能直接表述和倾诉出来,只是潜在字里行间,隐匿于事件、实例、数字和道理的背后,我们应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全面实现情感态度目标。如历史课,教师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片断和运用文字语言讲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诱导情感: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未明示,而是深蕴于一种情绪的表现或审美的趣味之中这就需要教

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在教师的情感倾向和认知评价的启示下,让学生收到情感的熏陶。

D、赋予情感:有的课本内容本身并部蕴涵什么特别的情感因素,但只要将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东西设法与该内容联系,便能把学生对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以此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E、调节情感: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时,要注意情感调节和效果整合,时愉悦、好奇、兴奋、焦虑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以充分发挥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作用。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活动教学的要求。

2、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看,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4、课程内容的展开包括:(实践活动、符号活动、综合活动),这三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5、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哪些方式?

A、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时需要超越空间意义上的课堂,使实践作业有一个更为合适的场所,使学习能在一种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也让知识内容在一种动态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参与中有效地成为主体经验的一部分。

B、在参与中学习: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卷入”到自主获取知识的“陷阱”中,变教师操纵式的授予知识为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C、综合学习:这里的“综合学习”主要指“学科综合学习”。综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探索研究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D探究研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需一定的课程载体,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切科目的学习都必须贯穿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索研究。

E、课程整合:指学校层面上实施“综合课程”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综合。

第八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

2、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1)、学习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是(学习的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从事活动)的内驱力。(3)、现代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答案共5点,见课本第104页)(4)、一个完整的动机概念包括:(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3、目标策略: 1)、学习目的是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测。学习目的性应当具体化为学习目标,才能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具有激发力。

(2)、教学或学习目标的心理意义在于: 体现教学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调节心理能量配置,提高心理激活水平;产生正确的认知方向,保证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启迪学生学会学习。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呢?

A、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有相对概括的意义;

B、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阶而上,这一策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显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合理的、能一步步走向目标的阶梯,使每前进一步都给人带来一种鼓舞的力量,同时,学习经验也在积累者,而且登攀的基础由此奠定,这样,就一步步地追上来了。

C、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在管理学中,目标分解意味着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意味着统一的、泛化的目标,转化为自主的、实践着的目标。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同时也是对学生选择行为方式的一种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目标转化为一件件可实际操作的行为,目标的功能也就现实化了,目标的激发力也就融入行为中。

D、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从目标对心理活动的激发作用看,学生的“结果预期”是一种很强的“诱惑”它能推动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冲动,唤起学习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诱导出能“跳一跳摘下桃子”的预期,即不太难,也并非唾手可得的毫

无挑战性的目标。

4、成就策略(1)、学生的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学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的参照包括集体的经验和观察到他人的经验)有关。

(2)、运用“成就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A、创造成功机会:成功带来的兴奋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其激励作用会影响他们的一生。B、学会赏识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位孩子当作天才来欣赏”。要知道,新苗的成长应当用热忱的赞美去浇灌,而不能以冷漠的非议去扼杀。C、利用优势转移:学生的现实表现总是“优点”与“问题”同时存在于一身,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激起他们“自我”的力量去重新建构人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策略。我们要辨证地分析学生的“长”与“短”,唤起他们“扬长补短”的内在要求,在环境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前进。D、提供替代经验:我们在班级学习中,要营造一种“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班级文化,并且要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他们情况差不多的“参照者”。

5、情境策略

(1)、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的。倡导情境教学具有(促进迁移、真实的学习和主体性的建构)的积极意义。情境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是: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A、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B、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就会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C、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造成学生一步步研讨“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D、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着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学生卷入活动中,自然高兴,思考与追寻的乐趣也就尽在其中了。

6、变化策略(1)、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来实现的。

(2)、变化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安排刺激模式;注意活动方式变化;变换课堂教学节奏;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7、调节策略包括:倡导积极关注;调控课堂气氛;讲究强化艺术;控制焦虑水平。

第九章 教材呈现策略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凭借教材教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2、新课程视野中的教材及其功能(1)、课程与教材、教科书:教材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成员,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课程因此也具备了教材无法包容的内涵。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

(2)、新课程的“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的功能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联系的。

(3)、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与教材呈现:

A、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B、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于哪些方面?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对教辅、教具、课件的自主开发;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的有特色的教学;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C、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注意: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的整体的课程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D、教材呈现:指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是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以有利于

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

3、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是在提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提示、复习、导引汇聚,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既巩固和整理了原有知识,又使原有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

4、“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点:教学时并不立即原封不动地呈示教材,而是呈示具有“组织”教材作用的相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三种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具体模型组织者。

5、素材处理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其类型有积木式材料和案例式材料两种。

6、问题研究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大体有三种情况: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7、活动展示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教材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展开。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的办法有:互动式展示;探求式展示、模拟式展示。

第十章 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1、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1)、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

(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A、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B、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C、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D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E、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进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反思者的角色。

2、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1)、为“讲”正名: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基本的、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重新认识言语讲授,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当实现“双重转化”即课程内容向“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转化,“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向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转化。

(2)、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 A、组织学生的表象:表象是保持在学生记忆里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直观“就是运用形象化语言,自主学生已有的经验,弥合他们从感性认识导理性认识发展中的缺口,促进理解。B、联系学生的经验:课程本质上是学生的经验;教育是经验的连续的改组。C、推动学生的参与:言语讲授要打破“静听的教育”变“独白”为“对话”要学生参与。D、多种方法的配合如采用演示、提问、读书、板书等方法。E、精要生动地表述:教师的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3)、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了解学生的实际;调适自我的心态;研究讲授的内容;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

3、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1)、置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具体内容详见教材207页)

(2)、置疑问难的意义:置难情境与思维活动;揭示矛盾与问题意识;教师善问与学生会问;

(3)、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创设冲突情境;启动定向思考;鼓励思维发散;培育问题意识拓宽探究领域

(4)、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接触真实的问题;挑开认知的矛盾;引向深入的理解;讲究提问的艺术注重适时地介入

4、教师的演示策略(1)、演示策略: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活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使用操作&动作示范等类方法的组合、调控合灵活运用。

(2)、教师演示策略的意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4)、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讲求实效;规范操作;贴合内容;引导参与;不断创新。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学习指导的策略: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学习指导的意义(1)、新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与接受的过程。

(2)、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

A、内在于情境的指导: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

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制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B、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有: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学习。C、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学习方式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练习作业的指导。

2、学习方式的指导:(1)基本的要求: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一些课程中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方向。

D、怎样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家傲视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2)、自主学习的指导:

A、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受控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并不专指那一些学习方式,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B、自主学习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制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教学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C、指导自主学习要抓住哪些环节呢?明晰目标;“解放”学生;要求具体;巧妙提示;循序渐进。

(3)、探究学习的指导

A、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的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B、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相反,教师要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C、在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选好主题;提供支持;相机引导;提高素养;总结交流。

(4)、合作学习的指导

A、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B、合作学习的指导的要求:适宜的内容;精心的组织;必要的技能;恰当的方法;相应的评价。

(5)、体验学习的指导 A、体验学习的指导的特征:体验的感情性;体验的意义性;体验的主体性。B、体验学习的指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身感受;唤起感情;亲历过程;触发体悟;升华提高。

3、具体学法的指导(1)、对于学习的指导,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内容的框架: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习指导的前提和保证;(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学习心理)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动力和保证。

(2)、学法指导的内容包含: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3)、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加强一般指导&学科指导的联系;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4)学法指导的操作要义:

A、直接型指导:具体作法有讲解式、规程式。B、渗透型指导:常用方式有归纳式、点拨式、联结式。

C、个别型指导:具体方式有诊疗式、调适式、支持式。D自悟型指导:包括自我总结式、计划调控式、相互交流式

4、练习作业的指导。(1)、练习作业的类型: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2)、练习作业得形式:书面式、任务式、开放式、自定式。(3)、练习作业的指导:重视练习之前的指导;

注意各类题型的配置;建立练习作业的常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十二章 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1、课堂管理的策略:(1)、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纪律管理;课堂信息管理;课堂运行调控;课堂时间管理。

(2)、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2、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1):以人为本的追求:在教师的管理行为上表现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他控为辅,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最小干预的原理: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预时,应该采用最小值的干预纠正违规行为。

(3)多法并举的思路: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4)、预防在先的原则:教师要确立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要认真选择学习材料;要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5)、因人而异的方法

3、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1)、教师积极的介入:常用的方法有:预防、提醒、暗示、幽默、褒贬、化解、激励、舞台情境

(2)、重视课堂的结构:课堂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3)、发挥规范的作用:复述常规、订立契约、舆论调节、风气感染、自我警策。

(4)、调节焦虑的水平:控制教师的焦虑;控制学生的焦虑。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策略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师立在讲台上没完没了地讲授,学生趴在课桌上拼命地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时期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发凸显弊端。新课标的实施,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无疑是个机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仅要求其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地理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而是将学生全面发展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策略,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奥苏贝尔指出,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师能否为受教育者进行有意义的受教,并为之搭建新旧认识间的桥梁。皮亚杰也认为,学习是自我设定重置的特定程序,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依靠相应的学习工具通过自我意义重置的方式而形成的。因此,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创新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梯度问题,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授“极昼产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适当引导后,就可以把实践留给学生,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或查询资料后,以讲演的方式进行阐释。如此,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就会获得成功感,学习的热情也会明显提升。

2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生活化教学指出,情景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的运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情景,再现教材中的知识将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具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取诸如情景再现,实物展示,小组表演等多种形式。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就可以请同学来演示,请三个同学伸出手,一只一只往上叠,事实上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形成的,这样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就能将知识牢记于心。

3 依靠媒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古板以及死气沉沉越发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对信息环境下图像、声音、画面等技术符号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不仅能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还能为其教学的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地理是文科系统中画面最唯美,风景最秀丽的一门课程。它上涉及浩瀚星空,下触及深邃海洋,春夏秋冬,山河草木,无不是它囊括的知识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尽可能地将多媒体运用起来,通过图片、图像等的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使之与脑力思维系统挂钩,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策略必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翠锋.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7)

[2]康利娟.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2,(10)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4

一、模型与模型方法

模型 (或称科学模型) 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借助具体的实物、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或思维形式等抽象的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 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 (整体的或部分的) 、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的一种方式。总之, 模型是对认识对象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和人们的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分析研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它是一种科学方法, 也是一种思维方法。

根据模型的性质及其构建方法不同, 模型主要有下列两大类型。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十分丰富的模型方法教学资源, 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生物膜模型、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模拟实验、血糖调节模型的模拟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等物质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等具象模型建构;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池塘生态系统图解、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以碳循环为例,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等理想模型建构;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酶活性的变化、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的变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描述种群增长速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遗传平衡定律等数学模型建构。

二、模型方法教学策略在“DNA分子的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1.“DNA分子的结构”教材分析

人教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在此基础上简单明了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最后是让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科书这样安排突出了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 学生通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学习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体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通过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但这样安排容易造成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相脱离, 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无法凸显科学方法特别是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从而不利于有效地发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思路

将课本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研究历程整合为若干条资料制作为PPT, 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串, 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制作模型。DNA结构模型建构的教学顺序是:构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脱氧核苷酸链的结构模型—DNA的平面结构模型 (解决构成DNA分子链的条数、碱基与磷酸-脱氧核糖骨架的排向、碱基的配对方式等问题) —DNA的空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解决的问题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几种?脱氧核苷酸是怎样连成脱氧核苷酸长链的?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根据英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拍摄的A型DNA 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组成DNA的链数、DNA平面结构及分子直径的?碱基与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是怎么分布的?奥地利化学家查哥夫的实验结果与结论表明碱基是如何配对连接的?富兰克林拍摄的B型DNA X射线衍射图谱说明了什么?大家制作的模型与其相符吗?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构建的DNA分子结构模型以及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示意图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DNA分子的性质。最后, 以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的论文中的一句重要的话:“我们还注意到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配对模式提供了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为讲述下一节“DNA的复制”埋下伏笔。

3.“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策略

(1) DNA分子结构的实物模型建构。本节课教学中突出模型方法的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按点—线—面—立体的顺序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实物模型, 即构建 (见下图) 。模型构建过程应用A型DNA X射线衍射图谱、奥地利化学家查哥夫的实验结果、B型DNA X射线衍射图谱等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制作的模型正确与否, 并纠错, 如磷酸、碱基分别与脱氧核糖连接位置、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如何交替连接、DNA为何是双链而不是由单链和三链组成、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碱基是排在两条链内侧的原因、碱基不能同型或同类配对、必须A-T, G-C配对的原因、DNA双螺旋的方向与螺距等。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 能够十分形象、生动地掌握以下知识: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磷酸和1分子碱基组成的, 共有4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长链是通过相邻脱氧核苷酸的核糖和磷酸脱水缩合形成的;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 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排列;DNA分子的主链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组成的, 它们排列在外侧, 构成基本骨架;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是:A-T、C-G;双股DNA链围绕一个假想的共同轴心形成向右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螺旋直径是2.0nm, 螺距是3.4nm, 每个螺距有10对碱基。这样通过DNA分子结构的实物模型再现课堂教学中难以直接观察到的DNA分子的结构, 加深了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并体验了模型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

(2) DNA分子结构性质的数学模型及概念模型建构。通过比较不同小组构建的DNA模型有什么不同, 碱基对数量 (n) 和碱基对排列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其遗传信息蕴藏在哪儿, 在亲子鉴定和案件侦破中是如何识别身份的, 为什么, DNA稳定性的特点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引导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实物模型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出各小组构建的DNA模型因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而异, 推导出碱基对数量 (n) 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数学模型是4n和DNA双螺旋结构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与稳定性的概念模型, 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这是模型归纳、抽象、简化、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通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实物模型建构—遗传信息多样性数学模型的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性质的概念模型建构, 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建构起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性质的全面、完整、真实的认识。同时, 让学生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遇到与科学家曾遇到的相似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DNA结构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 而且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还能缩短科学家研究与高中学生研究之间的距离, 借此激励学生勇敢、自信地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总之,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模型方法教学努力使得模型建构过程成为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统一的过程, 不断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的过程以及知识的获得与探究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体验相统一的过程。

4.“DNA分子的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DNA分子的结构模型是利用模型盒提供的材料构建的, 白色小球代表磷酸, 蓝色小球代表脱氧核糖, 带凹凸的圆柱代表碱基, 粗棒和细棒代表化学键, 球体、圆柱、粗细棒等标有所代表物质的字样及插槽, 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 造成部分学生未根据有关背景资料而仅凭课本上的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造葫芦画瓢”——十分迅速地“拼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弱化了模型建构时应有的思维过程, 降低了模型方法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此外, 教师要在45分钟的一节课内指导全班学生建立既形象生动又符合科学事实的实物模型以及建立简化、抽象化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并非易事, 需要深刻领会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内涵、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以及娴熟的教学技能方可驾驭整个课堂教学, 有效地实施模型方法的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生物学问题, 使模型成为学生认识生物世界的工具,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批判与创造性地建构,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尚需我们努力实践模型方法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367—371.

[2]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237—238.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5

实 施 方 案

梅县龙虎中学“十一五”科研课题组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21世纪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前,中学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且没有得到很正常的发展。怎样才能使我们中学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们觉得应使教师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尽快地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2、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教育科学手段去了解、分析、认识目前课堂教学诸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问题。从当前课堂教学任务实现的有效性和师生之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寻求并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寻求最佳的实施方式、方法、方案、过程等。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特点、规律,有效地纠正、克服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艺术性。

3、研究有望对当前以及今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状况进行改进,研究成果可以对提高教学效益并起促进和指导、借鉴作用,可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

学意图而采用的具体的相对系统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模式、方式、方法、方案、步骤、过程。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以及教学的评价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在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上,它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

教学实施策略有三个特征:

⑴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

⑵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设想;

⑶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不等同于具体的方法和技能。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具有目标性、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性、独创性、可测性。

2、支撑性理论:⑴建构主义理论;⑵有效教学的理论;⑶认知学习理论。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作为切入点来研究,目前只有少量零星的讨论见诸于报刊,作为教科研课题来研究,特别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

2、子课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

3、本课题研究的展开和研究的成果,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上回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若干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务实学生基本功为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能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目的,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基本模式、方式、方法、步骤、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更新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4)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确立现代课程观念,转变课程功能;

2、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和体验;

3、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和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4、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学科整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5、推行和探索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发展;

6、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与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一支具有课程研究、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07、2-------2007、4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实施阶段:2007、4------2008、11以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课题研究

结题阶段:2008、12-------2009、1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教学反思法等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负责人的研究水平较高,组织能力强,有时间保证。曾荣获“十五”科研课题《初中各学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市二等奖、县一等奖;

2、本课题组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从时间质量上能得到充分保障。

3、校园网络的建成和完善,为教科研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平台,为全面提高教科研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九、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优质课例集(包括文稿版和电子版)

十、课题组主要人员名单

负责人:曾鸿亮

成员:李国忠涂武胜曾运新 张梅胜 李中英 张伟军

刘伟金张兆庆黎新平凌云珍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方法

科学属于综合学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向前承接小学的自然学科,向后又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填鸭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客观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需要综合分析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完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案例,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去阐明相关的科学理论,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思考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多问个为什么,把所学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相关的现象。以“死海浮力”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章节内容,巧妙地引申出“游泳”这一话题,利用在游泳中所感受到的浮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死海浮力”相关知识点。以“运动和力”为例,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拔河比赛,向学生解释相互受力的情况,大大降低课程内容难度,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意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学实验操作,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浮力”为例,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亲自感受木块漂浮在水面、铁块沉在水底哪个所受的浮力更大?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能让他们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深刻体会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二、要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集动画、音像、文字等于一体,只需要借助活灵活现的实验、动画等,来理解那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原理。(1)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实践的科学实验特别多,有些简单,有些复杂。对于那些难度与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操作。以“燃烧类实验”为例,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实验的声音、动作等呈现出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可以有效防止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危险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2)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作用下,教师可以从宏观、微观等角度直观地呈现各种现象,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记忆重要的知识点。以“登月之旅”为例,对于这部分知识,课本上有这样的实验:借助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的过程,并仔细观察该过程,感受太阳照射的不同角度以及图形动态变化情况。在该实验中,手电筒可以比作太阳,沙盘上的石子坑比作月球。针对这一实验,教师可以选择在晚上天黑后进行该实验,主要是因为白天光线太强会影响看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录下实验的全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更好地体会太阳光线的动态变化情况,更好地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就科学知识而言,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加上爱玩、好动也是初中生的显著特点,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其中感受该课程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不断拓宽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以“认识动植物”为例,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动植物图片,并在课堂上共同合作,制作成科技小报,并上交给教师,每个小组的小报都丰富多彩。借助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应有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领域,科学学习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使其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不断向前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傅忠余.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J].教师,2016(6):80-81.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7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与爱好, 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 表现出数学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把学生的兴趣作为起始点, 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发挥学习主动性, 感受数学之美。数学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要有创新性。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 通过自我评估、阅读研究、引入新课、课外实践等方法, 为学生打造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数学的教学设计还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情况, 用心研究学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根据学生的情况用心设计方案,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条理性、规则性和可操作性。

(一) 明确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情感、认知和动作技能是教学目标的三大范畴, 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根据这些方面去选择教学方案、策略和媒介, 重组相关内容。教师需根据教材进行备课, 但也不能过于拘束在教材中, 应灵活运用教学资料。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让学生在思想、行为、学识、心理等方面达到期望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每一节课都必须有教学重点, 因为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来展开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定位出课堂中的关键点、重难点, 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先把这些主要内容简略地写在黑板的某块区域, 方便勾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对重点内容的讲解, 便是这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讲课音量、黑板板书或者使用投影设备、模型等教学用具, 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笑话, 让学生用轻松欢乐的方式牢记所学知识,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对新知识的接纳能力。

(二) 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程分析时, 应该把数学课堂的重难点、关键点和意义总结出来, 并解析它的运用价值、实践价值、功能价值和教育意义, 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学会分析学生的情况。简单分析出如何才能在学生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 通过了解他们的基础和心态, 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 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同时, 教师还应经常进行教学反省, 在课后总结出教学经验, 在进行教学实践时, 及时抓住能激起反思的情景, 理性地进行检讨, 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寻找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案。

(三)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 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的探究结论更加完善, 还能给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教师参与学生分组时,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因素, 合理进行分组。小组的规模越小, 个人的责任意识就越大, 所以一般以3至6人为一组最合适。小组合作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互补, 还能提升团队的学习水平, 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 通过互相鼓励, 分享经验和见解, 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在这样积极的团队合作中, 大家通过沟通, 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 锻炼交流能力, 从而更科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教学中, 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 而学生则处在被动位置。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 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位置交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和提高他们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1)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有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据相关研究表明, 学生是否进行课前预习, 学习效果与课堂氛围明显不同。2) 培养学生与目标相关的兴趣爱好。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最大的特征就是兴趣和目标有了联系, 他们的抽象和有意记忆力正在提高, 所以更有利于在演示中计算公式、解决习题、总结规律。3) 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由此培养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 老师可以通过“红木树”引出很多数学概念:平行线、同心圆柱体、概率、螺线等等, 让学生感觉到“大自然中也有数学”。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应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学习探索能力。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通过诸多数学教师的努力, 一定能找到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 付庆龙.如何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涂红.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1.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8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

首先, 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很多学校的初中科学教学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虽然新课程理念很早就被广泛宣传, 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 科学仍然属于初中教学的边缘学科,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只要求学生能够考得高分即可,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也不太注意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理论联系实际, 导致科学教学比较死板, 教学质量提高不明显。

其次,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注重各种概念、理论、规律的书面学习, 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科学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是必须的。但是,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 而学生只能在下面看老师的一步步操作。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教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再次, 学校在科学教学上的投入也是不够的。初中科学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 但是部分学校中的实验 (科学) 仪器并不完善,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 基本上是不可能提供全部科学实验操作需要的实验设备的。硬件条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学学习变得越发枯燥无味,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了。

最后, 由于对科学实验最基本的重视不足, 导致在一些科学实验操作课堂上, 学生不用心做实验, 教师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 把实验操作课程当成一个辅助的教学过程, 导致科学实验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进而影响到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 越来越多实用的、有效的、优秀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来, 同时, 随着社会对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视,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学是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 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重视对一些基础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 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的奥秘, 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1. 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知识都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 只有与时俱进, 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 才能够为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所提倡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确定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将预先准备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避免老师一直在讲台上讲课, 而学生只能默默地听课, 变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踊跃参与、气氛活泼的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应当做好引导的工作, 在分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组员的分配, 保证每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 让每个组员分工合作, 保证讨论的高效高质完成, 做好讨论的记录和总结工作, 真正实现交流讨论的目的。同时, 对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表扬, 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 避免批评, 一般均以表扬为主,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 遇到问题、疑问及时提出并解决。

2.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教学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才开始有的一门课程, 处于学生打基础、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应当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因材施教, 注重实践, 进一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

首先,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教学, 这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授, 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了让枯燥无味的科学理论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教师应当多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列举身边经常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积极观察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对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阐明科学理论, 感受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比如, 对于课文中提到的“死海浮力”这一章节, 可以扩展到我们平时的游泳, 在游泳的时候感受浮力的作用。在“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 可以通过拔河比赛中相互受力的情况来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其次, 通过科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实验操作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例如,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木块浮在水面与铁块沉在水底, 比较两者之间谁受到的浮力大一些, 看一下实际的结果与同学们想象中的结果是否一致。在实验教学中, 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领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好动脑的好习惯。

最后, 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将现有的基本教学策略熟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并时时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尽力让每一位学生听懂并牢记课堂讲授的知识, 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挫败感。学生只有体会到学习的成就, 心理获得满足时, 他们对初中科学学习才不会因此而止步。

3. 课堂教学中应当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所以, 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 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便捷、图文并茂, 能够将平时枯燥的图形、实验等通过形象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 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使原先要死记硬背的概念、原理, 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实验、声音、动画表现出来,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首先,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而实践中科学实验又有很多种, 有一些实验简单一些, 实际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有一些实验比较复杂, 操作的步骤比较多, 同时, 如果处理不当, 还会引发安全隐患。所以, 对于难度比较大、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实验,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模拟完成, 然后才到实际操作的环节。比如, 在实践中会涉及燃烧类的实验,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中的声音、动作等通过音频、视频等表现出来,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危险情况。

其次,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因为多媒体在教学中, 能够从宏观、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地将现象表现出来, 比单纯的口头阐述和想象更能够为学生所记住。比如, 教师在讲到《登月之旅》这一部分内容时, 课本中有一实验是要求通过使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月球这一过程, 通过观察这一个过程感受一下太阳照射不同的角度, 图形变化的情况。在这个实验中, 手电筒好比太阳, 月球则用沙盘上的石子坑。那么教师可以利用晚上天黑的时候进行实验 (因为白天光线太强不容易看到效果) , 然后将实验的过程录成视频, 在上课的时候展现给学生看, 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太阳光线的变化情况。如此一来, 教学中看似很难解释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最后,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改传统沉闷的教学模式, 能够将很多实践中受到限制而不能够亲自动手的实验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就像播放电影一样, 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推进初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比如, 摩擦的知识板块, 教师可以通过摩擦起静电的实验, 让学生感受静电形成的原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冬天脱毛衣的时候身上为什么会有声音而且伴随有闪光的出现, 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思考,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学习知识, 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4.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于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初中阶段, 学生比较敏感, 希望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关注, 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课堂上或者是在课外, 教师都应当以良好的情绪进行教学, 传达给学生乐观平和的心态, 通过表扬和鼓励, 发现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是灵活多变的, 笔者在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些典型而已。因此, 在实践中, 更加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教学, 热爱科学教学, 关爱学生, 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极地关注国内外关于科学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案例,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进行反思, 避免盲目教学,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丽燕.新课改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1) .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9

在新课改中, 倡导的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要从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 对“教学相长”进行新的理解。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 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探索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实现教学相长。

1.1 新观念下的“教”

教学相长的理想必须落实在教学中。教法决定了师生能否共同发展。在传统教学观中, 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被严重地扭曲, 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因此, 提倡教学相长, 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首先, 要正确认识现代教学观念的本质特征。现代教学观认为: (1) 师生双向互动,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2) 变“苦学”为“乐学”和“会学”; (3) 倡导个性发展 (爱好、兴趣、特长) ; (4) 注重内在学习动机; (5) 重视知识技能、智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6) 在重视经验性教学的同时, 也追求科研性教学。

有人这样总结: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 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 好的老师演示知识, 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1.2 新观念下的“学”

新观念下的学生观的特征如下: (1)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独立生存和创造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学”是学生主动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 (4) “学”的场所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网络空间。

旧的观念下教师过于强调教师的尊严, 强调学生的“不可教”及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评价。

新的观念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有着丰富个性的人。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的差异都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可以任意塑造和支配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有权利, 也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合理的决定, 教师不能替代。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1.3 新型的“师生关系”

常见的师生关系有三种:一是服从:靠纪律约束或用取消考试资格、不能毕业来进行管制, 这算是最低级的;二是认同: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 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崇拜, 享受上课过程, 这属于中等关系;三是同化, 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相互融合, 可以协商合作, 互为新的知识、信息以及智慧的资源, 这应是最高等级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 能够与学生一道探索, 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形成这种高级关系是有极大可能的。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言, “谁有什么想法?”, “谁有灵感了?”, “不要害怕说错!”“站起来就可以说”。经常这样鼓励学生。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产生多种看法, 就会相互启发。师生之间不限制、不控制, 相互尊重、信任, 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 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敢想、敢问, 创造的欲望就有可能被激活。学生在与教师、伙伴合作互动的过程中, 就能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所以说, 要实现教学相长, 教与学应该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关系。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思想发生摩擦、碰撞、共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合作等模式。

1) 民主型。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而言。这种师生关系可使学生较为愉快, 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建立这种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到三点:思想民主、教学民主、作风民主。

2) 友爱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互敬互爱。拆除了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藩篱, 给师生带来一份温馨。

3) 对话型。是指教学中双方的“敞开”和“接纳”, 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 敞开自己的心扉, 接纳对方的信息, 以获得理解和沟通。

4) 期待型。教师的期待会引起学生行为积极的变化。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 从而使学生的学业与行为产生良性循环, 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应当客观, 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5) 合作型。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真诚的态度协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没有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使学习在高效状态下进行。

建立与维护师生关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

2 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相长的方法

上述种种观念的改变是必要的, 但仅此而已是不够的。能否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行动, 即如何进行教学。从教学相长的视野来看, 下面几个方面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自觉做到的。

2.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使师生双方体验到愉快的感觉, 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 放心地思考。教师一句关心话, 一句温暖的问候, 一个鼓励或奖励, 都会让学生难以忘怀。给痛苦的学生以安慰, 给孤独的学生以温暖, 给胆怯的学生壮胆, 给自卑的学生以自信, 对迷惘的学生进行开导, 对沮丧的学生进行鼓励, 对受困的学生给以帮助, 对偏激的学生进行疏导, 对懒惰的学生进行鞭策, 给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 正确解决问题, 处处充满人情味, 到学生中去,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2.2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学科的无穷魅力, 乐在其中, 这样的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 应尽可能地生动、真实, 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2.3 开展探究式学习

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对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 不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2.4 精心设计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的常规手段,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环境下, 作业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设计的作业能真正体现其重要价值, 才会让学生体验到作业的快乐。

“教师教, 学生学”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教师, 教学生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和发展”是现代教学的意义所在, 师生共进, 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交织在一起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或创造出有新意的成果。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马长庚.“学学半”与“教学相长”[J].河北教育, 1999 (10) .

[2]张海玉.教学相长, 为师生插上腾飞的翅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3]周卫.变革社会中的教师和教学工作[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11) .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 很多学校都实施了新课程教学, 开展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等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广大教师对于新课改研究的意识已形成, 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总结出一个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方法也是老师们仍然在探索的问题。高中化学是理科高考的学科之一, 高考中的题型均是以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为主, 分数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储备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刻不容缓。

在新课程改革下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教师如何才能够在遵循教学活动的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取得最大的教学成果, 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 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学习, 这就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教学方法中影响教学的因素

(1) 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单纯地关注学生的认知,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受到以往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学, 这种教学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老师和家长不得不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这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不是教学的发展中心, 其实教学这个事件发生的主角应该是学生, 但是以往的课堂却不是这样, 往往是以老师和课本为重点,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的过程, 而是被动的学习, 这样被动的发展过程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受到了限制, 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限制,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效率往往非常地低下。

(3) 合作学习只是表面的形式, 改革以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 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 大都流于形式, 这样的课堂在表面上看, 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课堂的教学热热闹闹, 但实际的教学成果, 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掌握新课改的精髓, 只是一种搞形式主义。

二、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师生交流互动是新课改的本质属性, 交流互动是实现教学长远的共同发展, 在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经验和知识, 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够得到心灵的发展。

互动是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互动, 互动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 还有生活经验的互动, 生命意义的领悟, 从而达到在情景上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是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 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

在互动的背景之下, 以学生为主体, 而不是教师和课本,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为了强化教学, 教师应该掌握高中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的学生的发展特征, 从而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成长。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还应该有教师的大力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时时刻刻都有一些建议告诉学生, 而且还能够不断地鼓励他们。

教师一方面需要打破之前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 另一个方面应该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都应该重视过程, 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创建一个情景从而使得学生有强烈的想要学习的兴趣。除了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积极地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 从而使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地发展。

三、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 采用兴趣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学习中的最好的老师, 新课改的课本也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编写的, 需要运用到兴趣化的教学策略, 从而使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激发自身想要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还有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都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生活化教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也是我们想要学以致用的最重要的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特别是化学这么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化学,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 学会依靠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深刻地认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的概念, 所以实施生活化教学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时候需要进行角色对换, 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多多地举一些与现实相关的例子, 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要关怀到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使他们共同进步。

(3) 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若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要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其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在互动和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信息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也应该紧跟着化学的发展, 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动态, 在了解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口授耳听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探讨、上网等方式, 这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祖浩, 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感悟新课程 实施新方法 篇11

一、教学思路简述

教学“圆的认识”,是学生从学习平面折线图形的知识转入学习平面曲线的知识。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为此我先创设了一个“前往动物运动会”的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投身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中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并通过折圆、画线,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然后在小组的合作下,学习直径与研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自然水到渠成,对于画圆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同时,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片断(一):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方形的轮子吗?

(学生面面相觑,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吗?不知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此时,师播放一段录像:阳光明媚,小狗、小猪、小猫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动物运动会。小狗带来了自己做的方轮小车,小猪使用的是星形小车,而小猫出场的是圆轮小车。

(学生们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

师(微笑地):你们猜谁赢了?

生:当然是小猫啦!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真的把学生们难住了,大家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生怕错过了这一节课)

[分析: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有趣的录像,为新课做了孕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片断(二):

在接触了生活中的圆的时候,教师进行认识圆心和圆的半径、直径的教学。

师(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圆):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立刻沸腾起来,纷纷出谋划策)

生1:可以用圆规的方法,一脚放在圆的边上,一脚所在圆的内方便是圆心。(掌声响起)

生2:用折的方法,多条折痕重复的地方就是圆心。(大部分学生非常同意这个方法)

生3:还可以用量度的方法找出这个圆的中心点,就是圆心了。

……

[分析:在小组合作下,学生有的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学习如何画圆心;有的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下,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还有的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唤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考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图形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创设了一个“前往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投身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以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结论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从何谈起?

3.给学生创设“研究”的时空。

新课程新方法新策略 篇12

一、班级管理——“闪光教育”

俗语说得好:“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残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而其中,尤以德育更为重要。于是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将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严爱相济,恩威并重”是我当班主任多年总结出的经验,也是我一贯的作风。真诚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不仅用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在思想上、生活上也时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家庭条件比较差的,我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化,不偏见。但我也从不纵容他们的每一个缺点、恶习。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我常用“退三进一”的方法,先表扬学生三个闪光点,再做批评,只要有理有据,该罚就要罚,决不姑息。

我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对学生的教育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打造以“修德求知,健体创新”为班训的团结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闪光。有了这一氛围,在每次的校际活动中,本班的学生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先恐后地为班级添砖加瓦,所以在军训表演、广播体操比赛、田径比赛、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中,本班均获得优异成绩,受到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在湖南省宁乡县第一中学担任384班班主任时,根据示范性高中学生素质较好的特点,所有班干部都是通过竞选演说,民主投票,竞争上岗,在班级管理中探索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班级自我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有闪光的机会。班主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取得可喜的成绩:熊煜华等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周蓉蓉等2人获省三好学生奖,戴蕾获省优秀干部奖;李园伟等3人获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省二等奖,刘仕龙等3人获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省二等奖;邵雪峰、杨思雨、李新明3人参加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分别获得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北京科技大学高考加20分资格;当年高考班级人均成绩600.1分,周嘉等人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名校录取,全班52人全部被重点本科录取;班级被评为长沙市优秀集体。

二、学生管理——“微笑服务”

很多人提到班主任时,总会将班主任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好像班主任每天就必须是这个样子才有威信。其实不然,我认为,微笑才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在学生取得成功或有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赞赏;在学生感到灰心失落、紧张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无心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而且,班主任和学生一样,都承受着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如果我们把每天的累、烦、压力、责任都挂在脸上,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模仿,心里就不会“阳光”;相反,如果我们每天把微笑挂在脸上,我们的学生也会模仿,“一笑解千压”,他们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因此,我想说:微笑,是一把能开启教育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可以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让我们每天多一点微笑吧!

三、转化潜能生——“三点育人”

爱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肯定地说,爱让社会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有人说,母爱最伟大,然而,我认为集体的爱才是最高级的情感。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激励他们,切忌心浮气躁,那样的话只会适得其反。我在宁乡十四中担任高15班班主任时,根据当时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特点,探索出了“明确起点,增加接触点,捕捉闪光点”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潜能生的“三点育人”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我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当时班上有一个计划外招收的学生,他学习差,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想法,挤时间帮他补习,并且让班级里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慢慢地,他的英语成绩从高一入校时的40多分到高考120多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后来在高考中考入重点本科——华东师大。

上一篇:恢复算法下一篇:纳米微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