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实践研究

2024-09-17

思考实践研究(精选12篇)

思考实践研究 篇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 体验, 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则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按照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 以学生为主体、研究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 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 后在全国推行, 是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 也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就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面临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教学应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 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 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索未知, 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研究性学习教学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首先是由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借鉴和改造, 形成了现代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任务) ———提供 (收集) 科学事实———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 引起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 为学生选择和提供科学事实或探索事实的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 经过假说、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 寻找问题的解法, 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然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提出科学结论,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解决新的问题, 以实现知识迁移,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 自主研究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研究,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事某项专题研究, 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开展研究, 最后提交研究报告.自主研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

自主研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 学习内容不限于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 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包括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 运用有关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表述和展示研究结果等.

(三) 案例教学模式

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 寻找对策, 体验和感悟案例的情境, 学习, 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 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 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 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 还有自我反馈式教学模式、活动体验教学模式、“自探共研”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思考

中学教育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 有关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操作过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 因而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 尽管目前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依然不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想进入大学深造高分是他们唯一的途径.目前在高考试题中加大对综合知识的运用, 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但这些仍不能反映, 证明一名学生素质的高低, 因而依然把高考作为能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主要依据是不科学, 不适应教学方式和教学课程改革的.

其次, 由于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 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识水平、教学调控能力.学校与各级教育部门除了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 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立足于解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和困惑, 加强课后的反思, 对自己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梳理、审视和调控, 从而进一步理清教育变革的方向, 提高教学效益, 完善学生的人格.

再者,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 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造成了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狭隘, 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 研究性学习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二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精英化.特别是在高考招生的指挥棒下, 分班教学、分层教学现象在中学还依然存在, 学习后进生、学习后进班的教学基本是应付式, 研究性学习教学得不到实施, 这有悖于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和目的, 限制了研究性学习应发挥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 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 是素质教育的继承与升华, 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其实践的教学模式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优化基础教育的瓶颈, 只有研究好教学模式、解决好实际问题, 才能更好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让更多的人去享受研究性学习并走向成功.

思考实践研究 篇2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扬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教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讨论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和发言权。只有构筑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才有机会、有时间和空间讲,敢于大胆质疑,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迫切想得到教师的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二、鼓励质疑,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巧妙诱导,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一个巧妙的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词语,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要引导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论好坏、深浅,教师要充分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课内贯彻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会学

刚刚初中毕业的高一新生依赖性较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欠缺。他们希望老师事无巨细全部讲到,好让他们详细记笔记,哪怕是初中学过和注释注明了的内容也要老师重复一遍,不然就感到没有把握。课堂上,我们坚决摒弃那些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按以下基本框架来组织教学。

1.自读预习。这是学习的起步和基础,是个人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全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加旁批眉批,记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字,还要记下阅读中的疑难点。

2.发现交流。在自读预习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读”和“说”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发现的意见,让学生的视线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以此为线索串起全文主要内容。

3.质疑提问。学生光有发现是不够的,读书中还应有困惑之处,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大胆的提出来,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哪些是基础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文章内容技巧方面的问题;哪些是当堂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课外拓展研究的问题。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下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4.讨论创新。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研究、交流。讨论既可放在课内,也可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要起到主导作用;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四、课外贯彻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提高综合素质

为改变学生课外阅读中放任自流的局面,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外阅读。

1.根据教材进行延展性阅读,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从课堂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写评价鉴赏文章。

2.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有计划的阅读教育部推荐的文学名著,并引导学生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确定一批课题来进行研读。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3.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推荐学生订阅的《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报刊进行时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并从中确定一些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这样,语文的学习融汇了其他各学科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

①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③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锤炼科学研究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必须改变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发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和增强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还能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对课题研究的相关领域具有超前认识,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所以,研究性学习给教师创设了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环境。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以培养科学兴趣为基础、以探索科研方法为重点、以锤炼科学精神为根本”的三级体系,根据学生素质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研究性学习能力

2.途径

(1)开展时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具有充足的时间,是确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我校采取课内集中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的办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和研究讨论。此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研究。

(2)开展阶段——从方法辅导转向专题研究

传授研究方法和开展课题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和利用。考虑到当前学生自身科研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在开展阶段采取了“先方法辅导,再专题研究”的原则。首先,在高一年级的上学期安排每周1节课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科研方法的辅导,通过辅导,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和程序,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以年段为单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专题研究。

(3)选题方式——双向选题转向自主选题

为了体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能力优势,在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我校在选题方式上采取了教师、学生双向选题两种方式。对研究性选题的方式我们正在继续,在课题选择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研究内容——体现多样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首先,研究内容允许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基于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和发挥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个性优势。其次,研究内容力求体现实用价值,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科研活动的价值观的认识。第三,研究内容注重实践性,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现有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对于开发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研究可促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容易在研究活动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措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系统结构中的基本要求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管理机制。这些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基于这种思考,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研究型课程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及课程安排,它是研究性学习系统工程中的最基本要素。没有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研究型课程开发上我校坚持以自主开发为主,以经验学习为辅的原则。由于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正处在初步阶段,特别是在课程开发上尚无成熟的校本课程。所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研究性课程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

(2)预备基本的科研素养

一定的科研素养是学生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条件。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我们在高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题科研方法的辅导,通过辅导使学生对科研的目的、方法和程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培训

良好的师资条件是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和有效开展的核心条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他的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学过程正常开展和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决定研究性学习开展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研究性学习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独立学习的成分,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比较大,所以这对教师在指导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中,我们采取了普及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做法。利用教工大会时间邀请专家或校教科室老师向全校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关知识的介绍或专题讲座,使每位教师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4)建立管理机制

有效的管理机制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对于指导教师,我们加强过程管理,规定一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共同探讨教学对策;同时,还制定考核机制,除了学期末考核学生的研究报告、教师的经验总结外,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考核,定期检查课题活动记录,抽查研究活动等。总之,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实践后的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问题

课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质量也需要提高。不少课题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有些课题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缺乏科学的理性思考,流于形式的研究课题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2)师资问题

目前,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许多教师对科研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养成及时总结教学心得的习惯,具有独立开展教研能力的教师更有限。所以,师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因素。

(3)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我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其中的评估机制在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上还不够突出,需进一步改进。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有些老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在思想上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情况阻碍我校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2.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性学习管理网络,统筹协调学校各部门在协助研究性学习中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争取社会、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促进系统各要素自身条件的优化和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迟早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研究性学习系统结构。

(2)重点开发系统结构中的关键要素

在研究性学习系统结构中,课程开发是基础要素,师资质量是核心要素,管理机制是动力要素。这三个要素是促进结构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在推动建立研究性学习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还将重点开发这三个关键要素,使研究性学习系统更快、更好地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日语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研究 篇4

一、调整授课内容

想要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必须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首先要对教材的时效性进行调整,我国很多日语教材过于老旧,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很多教学内容与当今时事发展变化不符,因此要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在学习后才不会无法与社会发展脱轨。

其次,教师不应完全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提供的基本语法单词上,而是应该将语法单词与相关知识结合,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而非单纯学习日语,毕竟学生学习日语是为了使用它,如果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那么就会在使用日语的过程中犯一些使用不当的错误。比如很多中国人在说再见时喜欢用“さよなら”,然而他们不了解的是,“さよなら”并不使用在平时的告别中,而是指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面的告别,如果仅仅是短时间告别,第二天还会再见面的话通常会用“またあした”,如此一来,很多只知皮毛的日语学习者就会在使用时用错。这就意味着教学工作者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单词的含义,更要教授他们如何来进行使用,使用日语单词不仅要分场合,还要分时间,更要分对象,这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而是要建立在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必须花费时间将日本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生活、风俗习惯、政治面貌等内容与课程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异国文化,更能使学生对日语学习提升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对日语的掌握将不再是片面而肤浅的。

二、丰富教学方法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同样适用于日语教学,而且这种改变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围绕着教师展开,学生往往只是机械的听与记,这就导致他们缺少必要的口语练习,学完了语言后也只能做个“哑巴”,语言的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否则语言学来不能讲,学之无用。教师要及时转变心态,将教学主体地位交还学生,改变自己一人唱独角的习惯,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来思考及表达,这样既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们在课下时间分组进行探究,学生们可以互相合作、查阅资料,围绕着这个话题不断展开讨论,继而将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当表达有误的时候,教师适当适时的予以更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们自行选角,自行编演,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愉悦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设置比赛,让学生在竞争机制中对日语的学习增加紧迫感。

除了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将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课堂成为一个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踏入社会时可以处于不败地位。

三、增加实践机会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恰如其分地使用所学日语,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形势变化,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走出去”的机会,学校可以多方走动为学生增加一些出国留学的可能性,让学生走出国门到日本进行实地了解与学习,在与日本真正做到零距离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这种出国交流的机会往往是有限的,即使学校想要加大力度,也不可能将所有学生送往日本,因此,一些国内实践学习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尝试与日本企业进行合作往来,定期将学生送入日企参加实习工作,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力求让学生尽快对工作职能加以了解。这种开放式教学将为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言教学的最大禁忌是一味的听,而缺少实践,日语课堂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充实饱满的社会实践一同还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唯有真正全身心投入进去,而不是机械学习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开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提高,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下不断发展自身以求适应。究其本质,日语教学培养的是全面突破型人才,而不是高分考生。只有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日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随着日本企业在国内的不断增多,以及我国与日本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这意味着日语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始进行新的转变,这对于日语教学工作而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本文将从日语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反思等方面对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日语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我国日语人才的培养奉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日语教学,思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思考实践研究 篇5

甘肃省安定区红土学校张琴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较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作用和优势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如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当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现代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必然要引领一场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视点。下面我就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爸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极力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与优势

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大胆尝试,受益匪浅。其最明显的作用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施坦也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只要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此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只是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是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的表演。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级播音员的配文朗读,学生的兴致油然生。他们完全被那雄健有力的舞姿及震耳欲聋的鼓声震撼了、融化了、陶醉了。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们带到了那孕育着厚重的安塞腰鼓的陕北高原,使他们聆听了从未听到的惊心动魄的声音,也感受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安塞人的坚毅与顽强。这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了?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创设情景,孕育情感。

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共鸣。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

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的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学习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合为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感受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技艺的高超,然后播放一段精彩的印度舞蹈表演课件。这种方法突破了一般条件限制,从而能以动态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再现这一优美的艺术,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面对一个接近真实的课文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视频的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较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化抽象为形象。

譬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意识到我们这里没有紫藤萝这种植物,学生们当然也不曾见过,学生的想象远远无法媲美大自然的瑰丽。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一组紫藤萝的图片,学生们欣赏之后,回过头来再读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瀑布来比紫藤萝了。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水平过低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应用能力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2、学科整合中摒弃了值得继承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的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它也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使用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过多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将会是语文失去丰富的形象性、抽象性及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所以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因此不能贬低其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取性。

3、信息技术与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语文学科特点的缺失

现在,很多教师与家长感慨,孩子的书写能力太差。据《中国教育报》2009年对某地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写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40人中有20人字迹潦草或辨识不清,11人错别字较多,而字迹工整者6人,自己漂亮者仅3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过多运用,就是其中之一。教师们为了方便或增加课堂容量,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学生们课堂上难得一见老师的手写板书,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各种能力逐步形成的一个阶段,其中当然包括书写能力。试想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课堂上只看到的是印刷体汉字,他们的书写能力怎么会好呢?

小学数学计算错题研究实践与思考 篇6

一、搜集分析,追根溯源找原因

从总体上来说,学生的错题原因林林种种、千差万别。这表现在,同一道题出现相同的错误和不同的错误,相同的错误当中又分为同样的原因和不同的原因,而不同的错误中也会出现相同的原因和不同的原因。下面以同一道题出现的不同错例为例:

案例:36-18

错例1:36-18=22

错例2:36-18=28

错例3:36-18=19

错例4:36-18=17

错例5:36-18=20

错例6:36-18=54

错例1是受过往经验“大数减小数的”定势思维所致;错误2是十位相减后没有将退位的“1”减去;错误3和错误4都是因为基本的加减法(20以外)没有过关;错误5则是有的学生是把被减数个位的“6”看成了8,有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6”不够减“8”就得“0”,错误6则把减法算成了加法。

错例1和错例2是该知识点中的一种普遍的、典型的错误;错例3和错例4的几率低于前两种情况;错例5和错例6中类似将数字或符号看错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很多老师都视之为“粗心”,其实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都指出表面是“粗心”的问题,其实是学生大脑中的机能的问题。

美国学者盖瑞曾从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计算型学习障碍分为语义记忆型(不能正确提取)、技能程序型(计算程序执行错误)和视觉空间型(不能恰当地排列数字信息、符号混乱、数学遗漏或颠倒等)。

只有了解了学生真正的错误原因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否则,仅仅一句“做错的请订正”,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不会主动去反思自己究竟错在何处、为什么出错,最后在后续的学习中依旧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只有让学生打开真正的“结”,他们才能彻悟。

二、落实课堂,首因效应重预防

对于学生的错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虽然学生的错误原因林林种种,但要避免过多的错误,提高学习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认知。

案例:整数的四则运算

错题:44-4×7

= 40×7

=280

学生受一二年级“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一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影响,对“从左往右”已经根深蒂固,往往容易产生以上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对此应该心中有数,打破这一定势,帮助学生建立“算式中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教学中有很多的策略,往往是根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但是,仅仅靠一个例题是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至少应该有三个例题让学生感知和对比,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明确“算式中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给学生一个清晰、准确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印象。在后续的堂上练习中,除了常规的完整计算外,还应该呈现一些算式,让学生先说出或划出运算顺序,使得一些头脑中有错误思维定势的学生能促动思维,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结构。另外,在课堂上还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出现错题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分析,不至于让错误得到强化。

三、个别干预,因材施教见实效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无论在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学生出现错误的事件也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学生当时掌握好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知识会出现遗忘,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根据学生出现的相同或不同的错题进行个别干预、个别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弥补,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措施。

案例:乘法分配律错题采集

学生甲(同一个学生的不同错误):

对于102×76,该学生能将102看作“100与2的和”,且能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因数相乘的形式展开写成两个数的积相加的形式,只是“100”变成了“10”。

对于75×99+75,该学生也有凑整的意识,能将“75×99”看成75与100减1的差,而且展开也是正确的,但却没有从整体上理解算式的意义和看到隐藏的因数1。最后,又将75写成750,导致错误。

对于84×36+64×84,,可以看出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并没有理解到位,不能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虽然看到“两个”“84”,但是看到的是表面,而没有将它与“一个数分别乘以两个加数”联系起来。看来,学生对于这算式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数感和估算的意识比较薄弱,否则会意识到这个结果是绝对错误的。

学生乙、丙(不同学生的相同错误):

两位学生都是将靠近因数的那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再与另一个相加。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理解不透彻,没有建立清晰的认知图式,错误地理解算式中出现的是三个数,展开的算式也应该是三个数。辅导对策: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的实际问题。例如不同的单价购买同样数量的物品的总价。二是让学生观察算式,对比两种算式的异同。三是让学生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四是进行似是而非的判断。

可见,教师只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引导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让数学思维方法抵达孩子思维的深处,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矛盾。

思考实践研究 篇7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们要先找到学生不写作业的根本原因, 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再对症下药。对此,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动机不明怠惰因循

有些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业还不甚了了。调查时,当我询问“为什么写家庭作业”时,一少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考大学”;6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一部分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写家庭作业。

(二)习惯不好松松垮垮

农村孩子在上学后,家长因为家庭的生计问题而东奔西走,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了。从小就学会了偷懒,一而再再而三,这部分学生就成了老油条,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三)负担不轻敷衍了事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教育部门的领导非常重视小学成绩,这必然而然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 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后进生就更吃力了,多又不会,干脆不写。

二、谋篇布局,巧施妙法。

作业也要得法,要让学生觉得写作业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现小结几条对策,以此来帮助正在烦恼中的教师,也让学生们快乐作业,作业快乐。

(一)对策一:区域划分,制定奖励制度

1.哄。这几年,我特别运用了这一招,没想到屡试屡管用。奥妙在哪呢?其实我只是用了一点小计策———哄。比如:事先跟孩子约定,哪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特别好,就不布置家庭作业,给孩子们放松放松。偶尔的“小恩小惠”给孩子带去的不仅仅是快乐、放松,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你这门学科的喜欢。

2.比。每年开学,我都会把班级学生根据成绩、能力分成四大组:优生、中上等、中下等、后进生。这不是歧视学生吗?不是这样的。是为了让他们都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学生竞争起来才算公平,我最后要奖励的人是按每个大组人的比例来的,有的组人多就多奖,人少就少奖。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奖,为什么不参加呢?因此,学生的情绪空前的高涨。

(二)对策二:权利下移,记录表现分数

1.各司其职。除了按学习能力分成四大组外,我又根据位置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个小组人可以少一些,选出组长,他们不仅要收作业, 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负责记录组员的成绩;组长有了,还要选出课代表,负责记录组长的成绩。每天一记录。

2.及时反馈。为了公平起见,每天的家庭作业先有组长审阅数量够不够,老师也参与打分,优秀一分,如还有五角星的话,一颗星一分,就这样累加。每天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收到老师批改的家庭作业,兴高采烈地跑到组长处要求组长加分,有着这样的劲头,还怕孩子不写作业吗?一个学期评两次,每次奖励时我都会自掏腰包买一些好一点的作业本发给他们。孩子们可高兴了,劲头更足了。

(三)对策三:坚持不懈,收服“历史”学生

1.杀手锏———看。在上面几招的攻击下,大部分学生会被你降服的,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刘胡兰”。他们可能是“历史”原因,以前就养成了不写作业的习惯,遇到这些学生, 就要抓住“辫子”不放手,用上“杀手锏”———看。首先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做好“打两星期持久战”的准备。

2.持久战———韧。其次,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合作,坚持当日事当日做。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然会前功尽弃的。

(四)对策四:因材施教,实施分层作业

1.善待差异。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老师们要精心选择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有帮助的作业,依据个体差异, 分层实施。

2.量力而为。班级中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等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争取给每一类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比如:这次要做语文学习报上的题目,因为题目有难度,就不让差生做,而是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写写词语,背背课文。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也是特别重要的。

谈校本专题研究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篇8

一、确立校本学科教学研究专题,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与水平,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应有的教育教学理念,解决与排除其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障碍,找到得以不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校本教研首先要植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使教师群体得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发展。其次在校本教研中必须满足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是应首先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围绕校本教育教学专题实施研究,即校本专题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所谓校本教育教学专题,其内涵首先是学校教师群体在其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其次是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年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具备与掌握的教学理念、规律、方法和能力。校本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引领从事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年段,以及具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通过围绕校本教育教学专题的研究,得以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共性教学问题,同时不仅为学校延续深入地开展这一研究奠定了应有的理性认识基础,而且也会避免校本研究的无序与无规则实施,有利于学校对这一研究的宏观引领与调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校本研究的不同时期所确立的校本研究专题可以不同,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专题与专题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必须体现校本培训的系统性和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完整性。

自2005至今,根据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和我校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先后确定了“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整体构建知识结构”等系列课堂教学专题,并以此为校本教研的着力点,系统地引领教师实施扎实地校本研究,进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规范校本专题研究过程体系

如前所述,学校所确定的校本研究专题,针对的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校本教研不仅要从特殊到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一般到特殊。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个体在学科教学不同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学校所确立的校本专题宏观引领下,教师个体再结合其自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体为单位,针对自身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再确立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专题。这一专题,对学校而言是学校校本研究专题的子课题,同时它是多项和多层次的,它覆盖了学校的所有学科,校本专题研究应以这些子课题为切入点实施。

其次,为了确保校本专题研究的扎实有效,应该确定规范的校本专题研究过程体系。这一过程体系应符合人的“实践—理性—实践—理性”的一般概念形成规律。多年来,我校在校本专题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前沿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为引领,以教育教学研究专题为着力点,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同化专题研究成果为增长点的教师专业化校本专题研究培训的过程体系。概括说就是:理念引领,专题着力,问题切入,课例研讨、分层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我们在校本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个“实”。即专题的选择与确立符合当前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实际需求;专题研究过程求真务实;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确有实效,以此确保研究扎扎实实的有效实施。

以2010年为例,具体做法是:根据课程改革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校确立的校本研究专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整体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各学科、各年级教研组围绕这一专题,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确定各自学科组的研究专题。在研究中,各学科教师再根据学科教研组确立的研究专题,以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定势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提炼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阶段研究目标实施研究。在研究中,学校特别注重对研究各环节的细节管理,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求真务实地研究,同时还注重和以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等校本专题研究的链接,确保校本研究的继承性、连续性,系统性;其次我们注重对教师理论层面的引领,组织教师在研究中学习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以此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再次,我们要求教师在专题研究中一定要明确研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我校确定的学校校本研究专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整体构建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各学科再确定各自的研究专题。我们的专题研究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品社、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校专题研究的完整体系。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的校本课例研究模式,即问题解决式课例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尽快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和能力。问题解决式课例研究的模式是:围绕专题,提出问题(来自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理论学习——课例教案预设研讨与课例教学实践及研讨(即课例研讨)——提炼总结。提出问题就是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确定研究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生成新的问题,通过这种链接式的研究,排除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个困惑,也使专题研究不断步入深化。理论学习是研究前的思想提升,通过前瞻性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思维中的理性含量和认知水平,做到有效理论引领。课例教案预设研讨与课例教学实践及研讨就是结合具体课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我校课例研讨采取分五步进行:课前预设——组内说课研讨——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研讨——达成共识。提炼总结则是将综合的研究共识进行理性的提炼,最后形成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或方法。我校的问题解决式课例研究采取分层互动的形式进行。分层主要体现在学校层,跨学年组层及学年组层,通过不同层次的课例研究解决由易到难、由个性到共性的问题。

随着专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要求教师不要只带着教案走进课堂,而是带着改进、创新的意识与研究的思维走进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自觉主动地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目前,我校教师全员参与研究,在研究中自身能力和素质获得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的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强。另外,教师还在合作中不仅体验到通过个体的努力所带来的群体发展的成功感,而且还深深地体会到群体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影响。校本专题研究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不可替代的一项主要工作。

三、校本专题研究的评价

作为校本专题的评价,我认为应从作用、过程、效果三个方面予以考虑。首先,校本专题研究评价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是激励与调控两个方面。所谓激励作用就是针对校本专题研究实施中某一个阶段或者是某一个周期进行整体状况的评价,从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进而对下一阶段研究产生激励作用。所谓调控作用就是要依据评价的结果针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优劣汰的调控,为此就要求评价必须客观、准确,能够真实的反馈研究的客观情况,绝不能虚构和造假。其次,针对研究的过程考虑校本专题研究的评价,主要着眼于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严谨、科学以及连续性方面,以此保障研究扎实有效。最后,考虑校本专题研究的效果,主要是针对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有效地提升质量的作用。

思考实践研究 篇9

根据当前编程系统的应用发展, 其中Java已成为当今最普用的编程语言。在对Java开发虚拟机过程中由于编程语言的局限性, 所用的编程语言继承的是C语言和C++编程的语言代码。Java虚拟机主要完成的是信息数据的处理、收集以及对编程主机源代码的检验分析。然后执行操作代码中编辑的语言命令, 通过系统内部的框架结构进行数据分类, 按照系统内的指令、数据信息的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维护进行分析检测, 确保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虚拟机对数据处理程序的过程中, 由于对操作系统多种数据算法进行掌控, 处理数据的速度与原来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虚拟机网络安全方面, 虚拟机根据运行机制以及网络模型结构, 所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数据模型和监测网络运行机制, 对后期安全模型的改进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1 Java 虚拟机线性结构

Java虚拟机融合了全部的Java应用技术, 并且Java虚拟机和Java系统中的API共同构成了Java应用数据平台, 根据Java虚拟机的线性结构分析, 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应用程序:基于Linux开发系统的Java虚拟机, 传统Windows系统所应用的Java虚拟机, 基于嵌入式编程系统的Java虚拟机以及操作智能系统所用的Java虚拟机。这四个应用程序所运行的环境平台也不尽相同, 四个应用平台在排布结构上依次为:Linux应用平台, Windows应用平台, 嵌入式编程应用平台以及智能卡算术处理平台。Linux开发系统是一种支持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 这种系统可安装到不同计算机设备上, 并且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面向多用户、多协议的操作系统, 在Java虚拟机编程处理过程中基于了对Linux应用程序的代码编程, 设定合适的复选框, 所运行的环境文件包含了xml操作程序编程的代码。在对Windows系统所运用的虚拟机主要为处理运算速度, 在逻辑结构中添加了ACCESS数据库的“宏”的处理运算模式, 利用二叉树的模型结构对数据进行筛选, 最后得出运算结果。对于嵌入式编程应用平台以及智能卡算术处理平台便是Java虚拟机的实际应用部分运行时数据区以及执行运行环境中的我寄存器, 保持局部变量的有效性。

2 Java 虚拟机在实践中的运行操作

Java虚拟机在编译器的运行系统中将源代码中的字节代码通过代码转换成相应的字节码, 然后通过信道的传输, 放至到字节码文件中, 之后Java虚拟机便会字节码中传输的信息进行检测、校验, 等待数据信息校验完成后, 解释器便对字节码之间的数据进行翻译处理, 解释器每执行一次, 相应的操作指令便会对应编码一致的机器码, 直到所有解释其对字节码全部读取完成为止。这种执行字节码的操作流程的优点便是与所提供的Java平台无关, 具体字节码翻译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其次在后期数据转换算法程序中需要将字节码完成相应的跳变, 其中采用的是逻辑关系中的“与”运算的跳变过程, 一个元素只能在Java虚拟机内完成一次相应跳变的过程, 对于跳变的码元在堆栈的引导下, 传输至HIR运行操作命令中, 最终将代码程序进行内联扩展, 采用的是虚拟机的内联虚测调制技术, 将其转换成静态的安全测试码, 以供Java虚拟机安全稳定的运行, 执行相应的操作流程, 最后通过Java虚拟机中的界面管理来设定程序的运行情况, 所以这种运行实践程序确保的系统能够有条理的运行。

3 Java 虚拟平台的搭建

JAVA在平台构建上采用软件和硬件设备共同搭建的过程, 在兼容性能上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终端设备正常运转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传输数据信息堵塞的现象。JAVA在设计结构上针对不同的应用平台, 设计了Java编程的线性结构, 并且Java虚拟机在实践中的运行操作流程简化了终端编码效应机制。在搭配流程上分为可选包, 在可选包选用界定范围内, 主要是对应用平台的JAVA系统的开发。

在MIDP选用模块中对JAVA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而是采用可选包的形式代替了原有的结构层面, 在可选包的应用流程中可划分多个层面结构, 包括:Web传输服务器、无线多媒体终端以及流量传输消息。在第三层结构上便以简表的形式代替, 简表程序的开发主要基于Web应用层面的划分, 将抽取的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 完成整个传输数据模块的对接, 并且在开发界面上所用的简表都是基于对CLDC设备运行所用的简表, 在JAVA应用程序流程中对CLDC的应用配置进行研究。基于android系统编程版块运行SDK应用软件, 在安装android应用程序中的SDK板块时没有对编程系统的JAVA中的应用版块激活, 所以在运行android系统内SDK应用包时, 应先激活java应用程序中的JDK, 在安装JDK应用流程中, 应先双击应用包解压至C盘Problem应用程序中。在此选择next下一步操

作流程, 最后点击安装便可完成对java应用程序内的JDK安装, 然后激活android中的SDK应用程序包, android应用程序是在java的基层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在应用程序中首先激活最底层的应用程序包, 然后再选用最高层的程序包。

4 结语

通过对Java虚拟机技术以及实践应用分析, 其设计的逻辑结构严谨, 与传统编程语言技术相比, 其在安全性和应用性两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进展。并且虚拟机的兼容性不但涵盖了Linux系统而且也包含了当今最普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 使之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摘要:Java编程所用的编辑程序包括C语言和C++, 笔者这对此Java虚拟机的主体结构、调用专配模型以及线程数据的栈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介绍, 该虚拟机的研制不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运行环境, 而且处理运算速度也非常快。

关键词:Java系统,虚拟机,技术研究,编程语言

参考文献

[1]Cay S.Horstmann, Gray Cornell著, 京京工作室译, JAVA核心技术卷一:基础知识,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0.

[2]杨博, 王鼎兴.一个基于混合并发模型的Java虚拟机.软件学报, 2002年, 第十三卷, 第七期.

[3]陈谕.源代码开放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分析与实践:基于SkyEYE和ARM开发平台.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9.

思考实践研究 篇10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高速发展, JAVA技术在我国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作为JAVA技术的核心是JAVA虚拟机, 虚拟机与编程接口 ( API) 共同构建成JAVA平台[1], JAVA平台上的程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软件上运行, 这说明JAVA平台具有无关性。JAVA语言编程环境, 分为编译环境和运行环境, 使用JAVA语言编写好的程序通过应用接口传递编译完成的class文件, JAVA程序的class文件的运行环境就是在JAVA虚拟机中, 经过调用class文件实现程序的调用[2]。JAVA技术除了具有平台无关性, 还具备网络移动性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JAVA语言以及JAVA虚拟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 JAVA 虚拟机技术体系结构

作为JAVA技术的核心, JAVA虚拟机的体系结构包括五个部分:类装载器、运行环境下的数据区、执行环境下的引擎、本地方法应用接口以及垃圾收集部分[3]。

类装载器主要的功能是从JAVA应用程序接口装载class文件, 类装载器装载文件时, 必须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装载, 正确的顺序为:查找、装载———链接 ( 先验证、再准备、后解析) ———初始化。在运行程序时, 数据区主要用来存储程序中包含的信息, 例如参数值、局部变量、返回值、字节码等。JAVA虚拟机中运行程序主要包含方法区、堆、PC寄存器和JAVA栈的数据区[4]。执行引擎执行包括解释、动态编译等技术, JAVA程序中线程整个生命周期都属于执行实例。JAVA虚拟机中本地方法接口模块与内部工作联系紧密, 任何JAVA虚拟机实现都支持本地接口, 本地方法与JAVA虚拟机的内部状态进行交互, 允许执行传递、查询变量、调用类方法等[5]。垃圾收集主要是为了空间回收再利用, 方便堆空间的分配。垃圾收集可以提升JAVA程序的性能, 保证了JAVA程序的完整性。

3 类装载器设计与实现

由第二节可以知道类装载器是从JAVA应用程序接口装载class文件, 传统类装载器装载完成后所生成的数据结构为规范的二进制数据流, 程序员无法读懂数据流的含义。针对这一问题, 文章将对传统类装载器进行改进。

3.1 类装载器功能设计

文章主要介绍改进类装载器的功能设计, 文章所设计的类装载器提供了class文件字节码显示功能, 如图1所示, 为class文件字节码显示流程图。

完成字节码显示后, 要进行系统文件查找, 文件名包含java以及javax开头的, CLASSPATH环境下对目录集进行遍历搜索, 搜索得到的文件会找到JRE安装目录, 进而可以搜索到JAR包, 如果找到JAR包则可以进行相应的文件处理。如图2所示, 为JAR文件处理流程图, 通过利用aunzip32.dll和azip32.dll进行压缩和解压缩, 文件处理中需要调用add UNZIP_Archive Name和add UNZIP_Extract To函数[6]。

3.2 改进功能的实现

通过JAVA class文件可以完成对一个类或接口的描述, class文件的格式定义要求相对严格, 文章改进后的类装载器具有字节码显示功能, 在执行过程中查看日志文件功能等。

通过Class Loader程序的运行, 可以显示功能界面, 其中就包含Bytecode Display功能。用户可以选择一个指定的class文件, 运行程序可以显示class文件的字节码[6]。字节码所包含的信息包含文件字段、属性、常量等。文件的查找功能也是通过Class Loader程序下解析class文件, 查找成功后包含文件的基本信息, 包括文件大小、文件路径等。文件解析过程中要依据JAVA虚拟机规范从中获得有用二进制流信息, 解析完成后可以将文件信息的内存数据结构显示给用户。

4 结束语

作为JAVA技术的核心部分, JAVA虚拟机的体系结构包括类装载器、运行环境下的数据区、执行引擎、本地方法应用接口以及垃圾收集五个部分, 文章分别讨论了五个部分的具体功能, 并且对JAVA虚拟机中传统类装载器模块进行研究和改进, 改进后的类装载器与传统类装载器相比较, 类装载器具有显示、查找和解析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艳贤, 杨凯.Java平台上装载远程类文件的实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3, 25 (4) :100-105.

[2]李风云.Java虚拟机性能及关键技术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4, 12 (2) :68-71

[3]谌宁, 覃证.基于嵌入式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算法[J].计算机应用, 2005, 25 (1) :218-223

[4]黄广君, 王万城.java虚拟机的研究与设计[J].控制工程, 2003, 10 (5) :444-446.

[5]倪红波, 谷建华, 周兴社.嵌入式系统中Java虚拟机的研究与移植[J].计算机工程, 2004, 30 (24) :52-54.

思考实践研究 篇11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们要先找到学生不写作业的根本原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再对症下药。对此,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动机不明 怠惰因循

有些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业还不甚了了。调查时,当我询问“为什么写家庭作业”时,一少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考大学”;6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一部分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写家庭作业。

(二)习惯不好 松松垮垮

农村孩子在上学后,家长因为家庭的生计问题而东奔西走,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了。从小就学会了偷懒,一而再再而三,这部分学生就成了老油条,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三)负担不轻 敷衍了事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教育部门的领导非常重视小学成绩,这必然而然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后进生就更吃力了,多又不会,干脆不写。

二、谋篇布局,巧施妙法。

作业也要得法,要让学生觉得写作业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现小结几条对策,以此来帮助正在烦恼中的教师,也让学生们快乐作业,作业快乐。

(一)对策一:区域划分,制定奖励制度

1.哄。这几年,我特别运用了这一招,没想到屡试屡管用。奥妙在哪呢?其实我只是用了一点小计策——哄。比如:事先跟孩子约定,哪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特别好,就不布置家庭作业,给孩子们放松放松。偶尔的“小恩小惠”给孩子带去的不仅仅是快乐、放松,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你这门学科的喜欢。

2.比。每年开学,我都会把班级学生根据成绩、能力分成四大组:优生、中上等、中下等、后进生。这不是歧视学生吗?不是这样的。是为了让他们都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学生竞争起来才算公平,我最后要奖励的人是按每个大组人的比例来的,有的组人多就多奖,人少就少奖。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奖,为什么不参加呢?因此,学生的情绪空前的高涨。

(二)对策二:权利下移,记录表现分数

1.各司其职。除了按学习能力分成四大组外,我又根据位置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个小组人可以少一些,选出组长,他们不仅要收作业,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负责记录组员的成绩;组长有了,还要选出课代表,负责记录组长的成绩。每天一记录。

2.及时反馈。为了公平起见,每天的家庭作业先有组长审阅数量够不够,老师也参与打分,优秀一分,如还有五角星的话,一颗星一分,就这样累加。每天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收到老师批改的家庭作业,兴高采烈地跑到组长处要求组长加分,有着这样的劲头,还怕孩子不写作业吗?一个学期评两次,每次奖励时我都会自掏腰包买一些好一点的作业本发给他们。孩子们可高兴了,劲头更足了。

(三)对策三:坚持不懈,收服“历史”学生

1.杀手锏——看。在上面几招的攻击下,大部分学生会被你降服的,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刘胡兰”。他们可能是“历史”原因,以前就养成了不写作业的习惯,遇到这些学生,就要抓住“辫子”不放手,用上“杀手锏”——看。首先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做好“打两星期持久战”的准备。

2.持久战——韧。其次,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合作,坚持当日事当日做。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然会前功尽弃的。

(四)对策四:因材施教,实施分层作业

1.善待差异。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老师们要精心选择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有帮助的作业,依据个体差异,分层实施。

2.量力而为。班级中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等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争取给每一类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比如:这次要做语文学习报上的题目,因为题目有难度,就不让差生做,而是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写写词语,背背课文。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也是特别重要的。

兵家之法,晓以借鉴,我们教师也尚需做个谋士,学习谋篇布局之道,以帮助自己的教育工作畅通无阻地进行。

研究型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12

1 定义

研究型学科是以产生和传播新的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为使命,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并举,注重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催生高水平成果,并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进而推进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建设进程的先进科室发展[3]。

2 标准条件

2.1 日常管理科学规范,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学科领导班子团结和谐,求真务实,管理理念先进,发展思路清晰,保障措施具体,内部各项制度完善,内外关系融洽,学科建设形成合力。作风建设、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学术交流广泛,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学科发展潜力较大,建设势头良好,有望取得新突破。

2.2 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领衔作用突出

老、中、青专家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各年龄段人才无断档,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注重实效,学科主系列(医疗、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比例≥60%。各层次人才密切配合,尽职履责,传、帮、带效果明显。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其素质全面,能力突出,领衔作用明显,能够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推进学科全方位建设。

2.3 临床医疗优势突出,指导示范作用明显

专科特色鲜明,临床分工明确,亚专科或具备亚专科条件的专业组≥3个,临床诊疗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主要工作指标居于国内本学科专业领域前列。主动适应临床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医疗质量提升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良好。各项遂行保健任务全力投入,圆满完成,无差错事故,服务满意率100%。

2.4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学科教学氛围浓厚,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四生”教学层次完善,能够为本专业各类受训人员开设专业理论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贴近实际,培训计划合理有序,实施手段多样,考核严密完善,教学档案资料完备。学术活动内容丰富,重视双语教学,科室学术讲座≥1次/周,积极承办院级学术午餐会。

2.5 科研紧密结合临床,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自主创新意识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多学科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方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科研支撑条件良好,科研经费充足,近5年科室作为第一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经费累计100万元以上或主系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人均科研经费10万元以上。高等级成果、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新药证书、成果转化等各项科研效益指标显著。

3 具体实践

3.1 指标体系

按照研究型科室建设标准,采用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2 建设与管理

3.2.1 评选。

根据医院印发的《研究型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研究型科室每两年评选一次,按照学科自主申报、临床部推荐、机关审查、专家评审、院党委审定的程序进行。自2008年以来,医院先后评选出33个研究型学科。

3.2.2 管理。

组织研究型学科制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其执行情况作为医院检查、评估研究型学科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院党委每两年、部党委每年听取一次研究型学科建设情况专题汇报,掌握研究型学科建设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措施。根据需要,在符合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医院对研究型学科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大在建设经费、人才配备、发展条件、功能布局、导师增列、研究生招生、群体宣传等方面的投入。

4 思考

4.1 创建研究型学科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研究型科室是与研究型医院相伴随的新生事物,建设研究型学科既是建设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必要途径,也是科室适应激烈的医疗竞争环境、实现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赶超国际水平的必然趋势。在创建研究型科室之初,难免出现思想的偏差和认识的误区,因此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引导学科带头人和所属人员正确理解研究型学科的内涵实质,实现思想与认识的统一和行动与目标的聚焦。

4.2 创建研究型学科必须构筑人才高原

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学科队伍建设。而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不仅表现为其学科带头人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而且还表现为这些学科带头人所扎根的基础——作为学科队伍主体的人才群体即“人才高原”应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4]。因此,创建研究型科室,必须重视研究型人才建设,只有建构起海拔较高的人才高原,才可能使学科的建设水平真正达到一流。

4.3 创建研究型学科必须强化竞争激励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长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创建研究型学科过程中,学科建设管理部门要从长远考虑,一方面要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政策扶持与倾斜,以激发广大科室参与创建研究型学科的热情和干劲;另一方面要对研究型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打破“终身制”,定期组织复评,对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研究型学科资格,以避免产生不思进取吃老本的懈怠思想。

4.4 创建研究型学科必须强化理论指引

在现阶段,对于医院来说,研究型学科建设还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一是要始终把握方向,不断丰富完善研究型学科的内涵,着力探索研究型学科建设的特点规律,将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提升为普遍适用的指导方案,促进实践成果向理论成果转化;二是要深入拓展研究型学科的建设途径,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找准内部环境和外部支撑的结合点,实现自我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同步推进;三是不断完善研究型学科的评价体系,从规模质量、资源要素、创新能力、品牌特色等维度,明确评价指标,规范评价方法,全面检验研究型学科的建设成果,强化导向。

参考文献

[1]樊功为,崔新景,朱迪,等,关于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考[J].管理与教育,2010,3:130-131.

[2]顾海良.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9:7-9.

[3]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上一篇: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下一篇:视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