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世界理论(精选10篇)
文本世界理论 篇1
认知语言学早期研究重点针对词汇句子层面。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家将重点转移到语篇层面, 文本世界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文本世界理论隶属于认知诗学框架下, 是一个研究处理人类话语的模型。它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可能世界理论及文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大脑中构建一系列心里表征以实现对语篇的加工和理解。因此, 该理论旨在为研究者在考察和讨论这一系列心里表征时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论指导。文本世界理论最初由Paul Werth教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 Werth在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中详细介绍了文本世界理论的框架及其操作应用方法, 称可利用该理论研究所有人类交流形式的认知过程。2007年, Joanna Gavins的专著Text Wold:An Introduction总结并深化了文本世界理论。Gavins认为Joanna教授的专著中仅仅以文学语篇作为例子远远不够, 因此, 除了文学语篇还加入了很多非文学语篇形式的例子, 扩展了文本世界理论的应用。唐诗是我国的精神财富之一, 篇幅短小精炼, 寓意深刻丰富。该文试图以文本世界理论为框架, 分析中国古代诗人怎样建立心里表征, 如何构建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
1 文本世界理论介绍
Werth将文本世界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包括:话语世界, 文本世界和亚世界。话语世界是指人类话语发生的当前语境, 包含至少两个话语参与者及一个自然发生的话语事件。[1]话语世界的要素包括话语事件参与者的信仰、知识、记忆、希望、意愿以及想象。当话语事件为面对面的交流, 话语参与者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当话语事件并非是面对面的交流, 而是文学文本一类, 话语参与者指作者和读者。话语参与者在进行话语活动时, 为了确保会话顺利进行, 会选择与之相关的语境信息进行分析, 这就是Werth提出的共同场概念。文本世界理论的第二层次文本世界是由时间、地点、人物等文本要素和叙述事件行进过程的功能推进命题构成的。[2]它指的是参与者在话语活动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构建心里表征的过程, 已达到对话语事件的处理与理解。第三的层级亚世界是依托当前文本世界产生的, 但它是当前文本世界的偏离。Werth将亚世界划分为指示亚世界、态度亚世界及认识亚世界。Gavins则有不同观点。她认为Werth的划分方法并不全面, 将文本世界的偏离划分为世界变换和情态世界。
2 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唐诗
中华民族的唐诗以篇幅短小精悍, 寓意丰富深刻闻名世界。它对仗工整, 朗朗上口, 诗人可表达思乡之情, 哀叹命运仕途不顺,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风光秀丽, 也可以抒发洒脱豁然的英雄豪气。唐诗的特点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素材, 同时也是诗学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项。该文试图结合文本世界理论, 分析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元和十年被贬柳州, 夏日登楼时所作。为了感叹作者及其四位好友被贬的惨淡命运, 人事变迁, 诗中言语哀怨悲凉。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官员遭受贬谪的现象, 参与者有为官经历, 并经历了谪贬, 通过对之前感性认识的递增深化, 他的知识结构转变成文化知识留存于大脑之中, 构建了话语世界。参与者的个人背景也在话语世界的构建中发挥作用。柳宗元此时已经被贬谪到柳州, “由于他收到政治迫害离开洛阳, 迫使他更能体会到针砭时弊百姓疾苦, 成为现实主义诗人, 这些属于参与者个人的文化知识。”[3]如图所示该语篇共有八个文本世界。
第一个世界的文本构建元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全诗从登柳州城楼开始, 地点则是柳州城楼, 人物就是参与者本身柳宗元。人物通过关系过程进一步推进语言发展, 实现一个关系过程便是完成一个功能推进命题, 这个功能推进命题描述了施动者和受体的关系。作者长途跋涉来到柳州登上高处, 看到与城楼相连接的无限荒地是一个命题, 它引发了另一个命题, 辽阔荒凉的景致, 海天相连使作者联想到自己与四位好友的惨淡命运, 不禁“愁思无限”。全诗二三联作者由近景写到远景, 空间的转换划分了世界和世界的界限, 从而构建出偏离原有世界的另一个新的世界, 实现了世界转换。作者在构建新世界的过程中掺杂了个人感情, 这是一个情态世界。近景中描写到出水的芙蓉花何碍于风, 可狂风偏要席卷它们。薜荔本来覆盖在城墙上不易遭受宝玉的侵袭, 可是密集的雨仍要斜侵摧毁。空间在一次转换为远景, 而这种空间的转换乃是近景出发的联想。作者自己深陷于这样的情景, 其他四位好友的处境如何。于是作者心驰远方, 目光转向其他四州。层层叠嶂遮挡了作者远眺的视线, 弯弯曲曲的柳江恰似作者的愁思无限。这些说明作者是不满并且无奈的, 由于“永贞改革”政治风波作者和他的好友被发配到远离洛阳的五州, 现实中这远离洛阳的五州是否正如作者描述的这般凄凉, 五州是客观存在的地方, 并不会带有个人感情。“人物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如构建出和现实世界有距离的世界, 其目的在于缩短本体世界和情态世界的距离, 从而很大程度获取参与者对于说话者创造内容的认同。”[4]
作者跨越时空回忆到自己和四位好友因政治风波遭到贬谪, 共同被发配到大荒之地, 一句“共来”与首联中的“大荒”相照应, 并且统摄本诗题目中提到的“漳、汀、封、连四州”, 从而与第一个文本世界相呼应。由于彼此相距甚远, 连书信都无法传送, 更加令人通信。此刻题目中的“寄”字余味无穷, 相互呼应。
文本世界理论着重研究语篇, 隐喻的构建和发展也要依托于语篇进行, 在诗歌中隐喻也是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分析诗歌必然离不开对隐喻特征的研究。Gavins提出隐喻的整合世界是两个不同文本世界在语篇中概念合成的结果, 它不是单独的语篇, 属于独立的心里表征, 虽然细化但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文本世界。[5]第二和第三世界是整合过程的输入世界。世界2中作者的真实情况是遭受贬谪, 被发配到大荒之地柳州, 饱受流离之苦。世界3中的芙蓉出自于屈原《离骚》中的典故。芙蓉代表着诗人高尚的人品与纯正美好的道德修养, 柳宗元以芙蓉自比, 正直之士却遭到迫害, 仕途艰辛, 翻身无望。在“狂风”的洗礼下顽强不屈的挣扎, 表现出诗人的胆量与傲骨。经过整合的输入世界形成了一个区别于世界2和世界3的整合世界, 这个整合世界拥有自己的结构, 通过整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形象是:本是将相之才, 遭受政治风波, 一代英雄不得志, 归于平静, 孤独终老。可见整合世界构建出新特征。世界2和世界4同样通过整合构建出新的整合世界,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参与者穿梭于真实世界和整合世界之间, 通过双视角连接真实世界与整合世界, 从而展现两种不同的心理表征。需要注意的是, 整合世界同其他世界属于同一层次, 其目的在于增添现实世界的内容, 不仅仅使语篇更加丰富, 层级更加突出, 还给参与者带来多角度体验。
3 语篇的参与者
唐诗均于数百年前创作, 因此读者不可能与诗人面对面交流诗歌的创作过程。读者在现实中通过读取唐诗的文本信息, 将自身的经验投射到语篇中取, 从而创造出类似与诗人面对面交流的场景, 因此, 读者属于话语活动的参与者。“读者是特殊的语篇参与者, 其对于语篇的心里表征与真实情景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由于文本中描述的世界发生在距离现今遥远的时空。”[6]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读者更容易理解现代小说和诗歌。现代小说和诗歌描述的内容和刻画的场景, 亦或是构建的虚构世界, 这些语篇的文本内容、语言风格、语法结构及词汇的选择均出自于读者熟悉的内容, 是读者在平时的话语活动中经常接触到的, 因此容易获得共鸣。反观唐诗, 由于其创作年代距离现今遥远, 从文本内容到语言结构都是读者不熟悉的, 故不同的读者掌握的唐代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及认知水平均有差异, 这直接导致读者构建文本世界的心里表征有差别, 在话语活动中获取的信息量参差不齐, 交际效率也有高低。
4 结束语
“Gavins通过不同题材文章的分析阐述文本世界理论, 这种方法给出了明确的理论框架是对语篇材料的细致分析, 给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7]唐诗篇幅精炼短小, 选词精准, 以最简短的篇幅涵盖了最为丰富的内涵, 可作为文本世界理论实践的素材, 同时该理论也为唐诗的分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摘要:文本世界理论吸收了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 是认知诗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 该理论通过分析不同层级的世界, 将认知学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 研究参与者在头脑中构建的心里表征。唐诗篇幅短小精炼寓意丰富, 是中国代表性语篇形式。该论文将唐诗作为分析题材, 探求参与者在世界之间的跨越, 从文本世界理论的角度探寻诗人如何构建唐诗的意境, 以及读者对唐诗的理解。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唐诗,心里表征,语篇
参考文献
[1]Werth P.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London:Longman, 1999.
[2]Fauconnier Giller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扬蔚.唐宋诗词点评[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02.
[4]黄国文.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5) :1-3.
[5]马菊玲.认知语篇研究新探索——《文本世界理论导论》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1) :72-74.
[6]魏本力, 霍玉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认知方法[J].外语学刊, 2008 (3) :76-78.
[7]张松松.认知诗学的新进展:兼评Joanna Gavins的《篇章世界理论导论》[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1) :58-60.
于文本世界点亮写作的明灯 篇2
一、补白。让自我心灵回归
文本中的“空白”,往往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形成一段属于自己的新意文字。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我抓住“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一句中的“哪个”来深化主题。
师:从“哪个”一词,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疯娘》中的母亲——疯娘。
生: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生:我想到《母亲的姿势》中那个伟大的母亲。
我顺势引导:“相信这些母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做的哪件事、说的哪句话、哪个动作、那种眼神感动了你?”
一会儿,学生的片段练完成了,或长或短,倒也字字真情。连平时被同学称为“马大哈”的小阳同学也写下了如此细腻的文字:
“我想起了《母亲的姿势》中那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双手向上高高举起,跪在地上,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救活孩子,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啊!读到这里,我激动万分,此刻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平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为我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看着妈妈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我心里真酸,现在我不能在物质上报答妈妈,唯以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来报答我的好妈妈。”
课文“空白”点总有几处,但并非处处皆可练笔,只有教者锤炼文本,观照学生生活实际,找准落笔点,才能让学生有话说。当抓住“空白”点时,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运用已有的积累,形成文字“补白”,对文本完成新的建构。
二、思辨。让对话穿越时空
教过《孔子游春》一文,印象颇深:
师:同学们,读了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知道了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它具有真君子的优秀品质,所以孔子称水是真君子。
生:老师,我们刚刚学过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写了1998年的那场洪水如恶魔猛兽,冲跨了堤岸,淹没了庄稼、房屋,使许多人变得一无所有,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水能称为真君子吗?
我顺势提议:“咱们不妨来写写辩词,水是不是真君子?让孔子也来听听我们的理由。”学生纷纷拿笔在随练本上“沙沙”奋笔。
“水是不是真君子呢?你也许会想到凶猛的洪水,但那是因为人们‘非君子’,他们常常河里倒垃圾、排污水,并且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才导致河流泛滥成灾。况且孔子面对的是两千多年前清澈纯净的泗水而产生的感悟,和我们现在被污染的水不是一回事。所以,我的结论是,水是真君子。”
孩子们在思考、练写中明事理,辨是非,多感悟,提升了思维的品质,探究了事物的本质,并升华课文主旨,同时提高了语言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随兴。让文字自然流淌
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课堂上也抛出同样的问题:“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呢?”一学生说:“南郭先生仓皇逃出皇宫,身边的一点钱很快花光了,他心里特别痛恨齐暝王,到处造齐暝王的谣言,最后被别人告发,落得被处斩的下场。”一学生说:“南郭先生逃出后,特别后悔自己当初没好好学习,什么本领都没有。于是,他重新拜师,学习吹竽,经过勤学苦练,成了一位有名的吹竽高手,他办了培训班,每次检查学生吹竽时,总是一个一个认真听,被学生们称为好老师。”……
在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张扬,老师不着痕迹的诱导,“诱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他们自愿、自觉地去想象去创作,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头脑中蓄满的灵性也因此放飞出来。
合适的随文练笔,不仅可以让文本得以阔化,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人物或事件的影响、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其次,片段练写内容简短,选题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作文兴趣。
文本世界理论 篇3
文本世界理论是人类语篇加工的一种认知模型。Paul Werth[1]在其著作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中阐述了文本世界理论, 他将文本分为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 (指示亚世界、态度亚世界和认识亚世界) 。Joanna Gavins[2]在其著作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中继承和延伸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一个理解心理表征的有用的框架, 将文本世界的偏离分为世界转换和情态世界。
梁晓晖, 刘世生[3]初步探讨了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 例证说明了文本世界是文本中的人物采取行动、进行思考的空间。针对Joanna Gavins[2]的著作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 马菊玲[4], 张松松[5]和唐伟胜[6]进行了评介, 认为本书在理论上有许多创新之处, 也有不足之处。宋士涛[7]介绍和评介了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整合, 并用整合后的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了批评演示。运用文本世界理论, 有学者分析了小说和唐诗, 但无人涉及戏剧。该文拟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黄石矿冶话剧《钢铁夫人》第一部分中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的形成和构建。
2 文本世界理论在矿冶话剧《钢铁夫人》认知分析中的应用
无场次大型话剧《钢铁夫人》分为十部分, 讲述的是濒临倒闭的铁原钢铁厂厂长胡涓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改革, 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最终使钢铁厂起死回生的故事。以下拟从文本世界理论的三方面分析这部话剧。
2.1 语篇世界
在Werth的理论中, 语篇世界是最上面的层次:它包括至少两个参与者的口头对话或笔头交流。在文学语篇中, 作者和读者是文本的创作者和接收者, 他们占据着语篇世界 (梁晓晖, 刘世生[3], 2009) 。Werth认为语篇世界是人们交流时所处的当前语境, 包括文本、环境、语篇参与者、参与者对当前语境的心理感知和他们具有的信仰、知识, 存储的记忆, 抱有的希望、梦想等。
话剧《钢铁夫人》的开篇列出并简介了18个主要出场人物即语篇参与者, 可以得知话剧是围绕铁原钢铁厂展开的。例如, 第一部分的开头:
大幕在沉重浑厚的轰鸣声中拉开, 一缕女高音在轰鸣声的上面时强时弱地漂浮着。天幕上, 空谷幽深, 云雾缭绕, 隐约可见一个女子将一块千斤重的巨石向陡峭的山坡上推去……天幕前面, 胡娟趴在路边的石头上睡着了, 身旁靠着一辆自行车。突然她一声惊叫, 音乐嘎然而止, 云消雾散, 露出满天星斗, 万家灯火。她醒了。 (《黄石矿冶文学作品选》:150-151)
这段话中“路边的石头上”, “满天星斗”和“万家灯火”点明了环境。读者作为语篇参与者, 与胡娟感同身受。根据读者具有的常识, 女子不可能独自推动一块千斤重的巨石, 可知“空谷幽深, 云雾缭绕, 隐约可见一个女子将一块千斤重的巨石向陡峭的山坡推去”为梦境, 胡娟睡在路边的石头上晚上从梦中惊醒。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语篇世界。
2.2 文本世界
文本世界理论的第二个层次即核心层次为文本世界, 它是人物采取行动或进行思维的空间。Werth认为文本世界包括世界构建元素 (时间、地点、事物和人物) 和功能推进命题 (促使语篇发展的行为、事件、状态及过程) 。
以话剧《钢铁夫人》第一部分为例,
文本世界
世界构建元素:
时间:满天星斗、万家灯火 (晚上)
地点:路边
人物:胡涓、孟辉、碧茜、杨世杰、胡撞
事物:石头和自行车
功能推进命题:两只手电筒的光柱照了过来, 不远处有人说话。
胡涓→谁啊?是撞吗?是我。
碧茜→这两天你钻到哪去了?我以为听了我们的劝, 找市长辞职去了。可往那里打电话, 说你没有去。
杨世杰→市委、经委、冶金局、大江贸易公司我们都去电话问了, 全没有, 你到底……
胡涓→怎么不往银行打电话?找他们磨嘴皮子, 这家不行找那家, 全是白跑……
碧茜→哎?不是说了, 谁中了标就贷款一千万作启动资金吗?怎么没有?
胡涓→有, 一千万变成了一百万, 还是上半年给五十万, 下半年给五十万。
碧茜→这够干什么的?嗨!你呀, 也太不听劝了!在大江贸易公司搞得好好的, 得了好几个全省第一, 把分店都开到全国有名的旅游点去了, 却要跑到这个亏损了九千多万的破厂来投标。也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
胡涓→到底为什么我也说不清, 听到这个厂亏了这么多, 心里就跟丢了魂似的, 上班常走神, 干事常出错, 再要不来……
杨世杰→自作多情, 人家需要你吗?一连两次把你从厂长的位置上赶下去了, 你还……
胡撞→这下背上几千万元钱的债心里踏实了。
碧茜→可人家苏云的大儿子, 投标不及格, 却跑到冶金局当副局长去了。
孟辉→别埋怨了, 快回去吧!
杨世杰→昨天晚上在哪睡的?
胡涓→哪睡呀, 刚才实在困得不行, 怕撞上汽车, 趴在路边的石头上打了个盹。
碧茜→一个晚上都干什么了?
胡涓→打了一晚上长途。本市搞不到钱, 想利用在百货的老关系到外地打主意。嘿……都在叫苦。
胡撞→活该, 你是自找的。
杨世杰→撞, 妈妈还没吃饭, 快回去做去。
胡撞→下。
2.3 亚文本世界
文本世界理论的第三个层次为亚文本世界。Werth认为亚文本世界分为三种:指示性亚文本世界、态度性亚文本世界和认识性亚文本世界。指示性亚文本世界主要包括文本世界中指示词标示出的新的时空维度, 例如倒叙, 直接引语, 对其他场景的窗口化窥视。态度性亚文本世界是语篇参与者的观念, 而非他们的行为, 一些如愿望、信仰、目的等命题式态度都属于态度性亚文本世界的范畴。认识性亚文本世界是语篇参与者所表达的情态化命题, 包括从肯定到否定的所有可能性猜测 (梁晓晖, 刘世生[3], 2009) 。
以话剧《钢铁夫人》第一部分为例, 从两只手电筒的光柱照了过来到胡撞回家这个文本世界中存在着三个指示性亚文本世界, 如图1~图3所示。
碧茜找到胡娟, 埋怨她不听劝时, 说到了胡涓以前的工作, 在大江贸易公司搞得好好的, 得了好几个全省第一, 把分店都开到全国有名的旅游点去了。当杨世杰询问胡涓昨天晚上在哪睡的时候, 胡涓回答没睡, 刚才实是在困得不行, 趴在路边的石头上打了个盹。当碧茜询问胡涓一个晚上都了什么时, 胡娟回答打了一晚上长途。这些均属于倒叙, 为指示性亚文本世界。指示性亚文本世界3中包含一个态度性亚文本世界, 即胡涓打长途的目的, 为想利用在百货的老关系到外地打主意。
3 结论
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矿冶话剧《钢铁夫人》第一部分能够再现读者阅读时建构的三层世界, 包括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文本世界理论有助于读者结合当前语境理解语篇世界, 有助于读者结合世界建构元素和功能推进命题理解文本世界, 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世界的偏离即亚文本世界。经过三个世界层次的构建, 读者在心中形成对主人公铁原钢铁厂厂长胡涓的初步的印象, 她工作能力强, 热心肠, 不辞辛劳想方设法拯救濒临破产的钢铁厂。因这部话剧篇幅较长, 出场人物较多, 故只选取了第一部分进行分析。今后的研究中将对这部话剧的其他部分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Paul Werth.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London:Longman, 1999.
[2]Joanna Gavins.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3]梁晓晖, 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 2009 (6) :17-47.
[4]马菊玲.认知语篇研究新探索——《文本世界理论导论》评介[J].2010 (1) :72-74.
[5]张松松.认知诗学的新进展——兼评Joanna Gavins的《篇章世界理论导论》[J].当代外语研究, 2010 (11) :58-60.
[6]唐伟胜.“文本”何以成为“世界”?——《文本世界理论入门》评析[J].叙事:中国版, 2012 (8) :235-239.
[7]宋士涛.再论文本世界的基本问题[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 2011:1-54.
文本类型理论看公示语翻译 篇4
【关键词】文本类型;公示语翻译
一、前言
彼特·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类,即表达文本、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文本类型理论适用于实用翻译的研究,公示语就是其中之一。公示语顾名思义就是给读者看的,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并号召读者行动。在文本类型中属于呼唤文本。然而,很多地方的公示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么显得冗余,要么是错误的或者用语不地道。使用文本类型理论探讨公示语将有利于发现公示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使公示语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理论介绍
纽马克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的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文本、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表达文本主要包括严肃文学作品、权威陈述、自传和私人信函等,这类文本通常代表作者的个人风格,会使用新奇的搭配,自创词或不合常规的用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即使有错误,译文也不修改,而是与原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保持一致。信息型文本包括教科书、技术报告、报刊杂志的文章、科研论文、毕业论文等。信息文本有标准的文本格式,使用现代语言,没有个人风格或方言。由于信息文本的核心是信息功能,作者的地位可以忽略。呼唤文本有指导型和劝导型。指导型包括告示、说明书、各种规章制度等;劝导型包括广告、宣传品、论辩作品等。呼唤文本旨在号召读者去感受或行动,因此这种文本必须使用让读者一看就能够明白的语言。因此,呼唤型文本使用的词语必须简洁易懂,是读者导向的。
三、公示语翻译分析
公示语包括指示牌、标语、标识、通告等,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示语出现在公共场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外国旅客。但是,公示语翻译的问题还比较多,有时问题也比较严重,需要改善。例如将“停车”翻译成“Parking this way”就显得冗余,也不符合英语习惯,“parking”就可以了。还有在很多需要排队的场所会有“请等在一米线外”的标识,有的地方则翻译为“Please wait outside rice flour noodle”,将一米的线翻译为一条米线,真是令人吃惊,外国人看了更是摸不着头脑。“Please wait outside the one-meter line”才是真正的译法。在某汽车站的贵宾候车室写着“Distinguished guests wait for a bus at the place”,不仅字数太多,显得很啰嗦,不符合简洁的原则,表达方式也很不地道,直接写“VIP waiting room”即可,简洁易懂。火车的软座、硬座在英美国家通常是没有这样区分的,翻译成“soft seat”和“hard seat”也会造成困扰,外国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软到什么程度或是硬到什么程度。那么将其翻译为“cushioned seat”和“ordinary seat”就将意思表达得清楚明了,达到交际效果。还有的将房间或建筑的“出口”翻译成“export”,这简直是滑稽。“export”指的是贸易上的出口,而不是建筑的出口。所以翻译成“outlet”或“exit”就可以了。上述这些例子的翻译均不符合呼唤文本应该使用的交际翻译方法,更不要说达到交际的效果。
四、结论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呼唤文本应该使用交际翻译法。交际翻译法注重译文意思的感召作用,因此译文应简明易懂,并尽量做到地道,以产生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上述公示語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有的也是错误的翻译,不仅没有交际作用,还会误导读者。因此,翻译公示语时,应不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而是考虑如何正确地传递意义,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告知或感召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b.
[3]Reiss,K.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牛新生,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2008,29(3):89-92.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廖七一,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J].上海翻译.2005,(2):13-16.
[7]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47-50.
[8]王东风,语言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1,(3):22-24.
[9]张健,英语新闻误译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07,(3):28-32.
[10]张美芳,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06(1):29-34.
于文本世界点亮写作的明灯 篇5
一、补白, 让自我心灵回归
文本中的“空白”, 往往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限制, 思维自由驰骋, 形成一段属于自己的新意文字。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 我抓住“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一句中的“哪个”来深化主题。
师:从“哪个”一词, 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疯娘》中的母亲———疯娘。
生: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生:我想到《母亲的姿势》中那个伟大的母亲。
……
我顺势引导:“相信这些母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做的哪件事、说的哪句话、哪个动作、那种眼神感动了你?”
一会儿, 学生的片段练完成了, 或长或短, 倒也字字真情。连平时被同学称为“马大哈”的小阳同学也写下了如此细腻的文字:
“我想起了《母亲的姿势》中那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双手向上高高举起, 跪在地上, 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救活孩子, 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啊!读到这里, 我激动万分, 此刻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她平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为我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看着妈妈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 我心里真酸, 现在我不能在物质上报答妈妈, 唯以好好学习, 争取好成绩来报答我的好妈妈。”
课文“空白”点总有几处, 但并非处处皆可练笔, 只有教者锤炼文本, 观照学生生活实际, 找准落笔点, 才能让学生有话说。当抓住“空白”点时, 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 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运用已有的积累, 形成文字“补白”, 对文本完成新的建构。
二、思辨, 让对话穿越时空
教过《孔子游春》一文, 印象颇深:
师:同学们, 读了孔子论水的这段话, 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知道了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它具有真君子的优秀品质, 所以孔子称水是真君子。
生:老师, 我们刚刚学过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 写了1998年的那场洪水如恶魔猛兽, 冲跨了堤岸, 淹没了庄稼、房屋, 使许多人变得一无所有, 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样的水能称为真君子吗?
我顺势提议:“咱们不妨来写写辩词, 水是不是真君子?让孔子也来听听我们的理由。”学生纷纷拿笔在随练本上“沙沙”奋笔。
“水是不是真君子呢?你也许会想到凶猛的洪水, 但那是因为人们‘非君子’, 他们常常河里倒垃圾、排污水, 并且乱砍滥伐, 破坏了生态环境, 才导致河流泛滥成灾。况且孔子面对的是两千多年前清澈纯净的泗水而产生的感悟, 和我们现在被污染的水不是一回事。所以, 我的结论是, 水是真君子。”
孩子们在思考、练写中明事理, 辨是非, 多感悟, 提升了思维的品质, 探究了事物的本质, 并升华课文主旨, 同时提高了语言能力, 可谓是一举多得, 事半功倍。
三、随兴, 让文字自然流淌
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 课堂上也抛出同样的问题:“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呢?”一学生说:“南郭先生仓皇逃出皇宫, 身边的一点钱很快花光了, 他心里特别痛恨齐暝王, 到处造齐暝王的谣言, 最后被别人告发, 落得被处斩的下场。”一学生说:“南郭先生逃出后, 特别后悔自己当初没好好学习, 什么本领都没有。于是, 他重新拜师, 学习吹竽, 经过勤学苦练, 成了一位有名的吹竽高手, 他办了培训班, 每次检查学生吹竽时, 总是一个一个认真听, 被学生们称为好老师。”……
在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张扬, 老师不着痕迹的诱导, “诱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他们自愿、自觉地去想象去创作, 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 头脑中蓄满的灵性也因此放飞出来。
文本世界理论 篇6
如何向外国游客推介旅游品牌, 准确地传达旅游文本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的旅游景点,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是亟待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论题。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文本被翻译成英文。有人对目前的旅游翻译现状作过调查, 结论是“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1]究其根源, 在于译者没有对手上的旅游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忽略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 忽略了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忽略了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 一味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要求强加于英译文本之上, 与英语读者产生审美意识上的错位。而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赖斯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e Reiss) 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赖斯根据主要的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 (1) 信息型 (informative) :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此类文本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 (2) 表情型 (expressive) :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 原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它主要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自传、散文和私人信函等。 (3) 操作型 (operative) 及感染型: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目的在于感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感受, 并作出反应;包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手册等。[2]虽然不少文本具备多种功能, 但是它们总是有主有次。赖斯认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 换句话说, 翻译方法应因文本类型的不同而不同。[3]曼迪指出, “赖斯理论的重要之处是, 它超越了纯语言的层面、超越了纸上的文字及其意义, 把视野拓宽到翻译的交际目的”[4]
文本类型理论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启示
从文本类型理论的角度来看, 任何类型的文本至少都具有信息性、表达性和诱导性三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 而且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功能, 以另外两种为辅助功能。一般而言, 旅游宣传文本的应归属于文本类型理论所界定的信息性+诱导性 (呼唤性) 功能文本。旅游宣传文本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 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 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同时, 它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游客增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当然, 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为前提。旅游宣传文本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由此看来, 信息性也就成了旅游宣传文本的重要功能之一, 并形成了以信息性为前提, 以诱导性为最终目的的一种互动关系。赖斯认为, 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并不存在, 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 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实用性文体, 旅游宣传文本属于集信息 (尊重事实) 和诱导 (激发读者) 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 同时, 旅游宣传文本所体现出的浓重文化色彩又影响着目的接收者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以译文的交际目的为向导, 在总的翻译策略和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 旅游文本主要包括两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关于景点的信息, 吸引游客, 激发他们参观游览的兴趣。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而应认真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 “翻译应当使用归化 (adaptive) 法, 在译文读者中创造同等效果”。[5]基于这一原则旅游文本的翻译应采用删略法、重组法、增译法等策略。
1.删略法
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 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 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译文中删去, 反而干净利落, 明白晓畅。如一本介绍青岛的旅游资料中有这样一段原文:“‘烟水苍茫月色迷, 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 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 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 绵延80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它的译文是: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译者把古诗全部删减, 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 而译文中的第一句却正是对前面古诗简洁的概括。
2.重组法
是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原文, 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何志范先生所译的“乐山龙舟会多姿多彩”堪称创造性翻译的范例。如描写龙舟赛前场面的第三段文字:江岸上彩楼林立, 彩灯高悬, 旌旗飘摇, 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江面游弋, 舒展着优美的身姿, 有的摇头摆尾, 风采奕奕;有的喷火吐水, 威风八面。
译文为:
High-rise buildings ornamented with colored lanterns and bright banners stand out along the river banks.On the river itself, gaily decorated dragon-shaped boats await their challenge, 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content.One boat wags its head and tail;another spits fire and sprays water.
译文中, 译者多处灵活地处理了中英文行文上的习惯冲突, 改变了原文中词藻堆砌的现象。如译文表面上虽没有与“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风采奕奕”、“威风八面”等对应的词句, 但仍通过“gaily decorated”、“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将意义与气氛很好地表达出来。此外, 正如译者自己认为的“译文打破了原文句子的排列, 用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来表示群龙在竞赛前各显其能、舒展各自身姿的风采和八面威风;await their challenge又为龙舟夺标作了铺垫,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6]
3.增译法
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中所含信息, 而增加一些相关的参考说明。如与旅游风景名胜相关的历史事件、典故传奇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中文材料中可以只字不提, 但外国游客有时会因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影响他们对旅游宣传材料所含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进而影响他们对所宣传景点的兴趣。因此, 译者必须注意在译文中增添相关的文化信息, 以达到源语文本预期的“诱导”效果。如一本介绍崂山的资料中有这样一段:三官殿里一株茶花树, 在寒冬腊月开出一树鲜花, 因此又名“耐冬”。译文则为“There is a camellia tree in the Sanguan Palace blooming fully in midwinter, so it is called Naidong, meaning it can stand bitterly cold winter.”译者根据原文的字面意思, 在句中增加了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对“耐冬”作进一步的解释, 加深了读者对茶花树的印象。
小结
译文着眼于预期功能, 摒弃了汉语的行文形式, 删减掉有悖于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内容, 采取符合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 有效传达出了原作意图。周宣丰先生说:“文本体裁是经过长期使用而规约化、模式化的语言产品, 每一种文本类型都表达特定语用者的意图和特定交际功能。因此, 译者有必要分析特定语篇体裁的特点, 抓住源语文本的总体意图和功能, 识别作者通过哪些手段来传达文本的意图, 从而正确选择翻译策略。”[7]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来说, 其文本类型具有独特性, 重在信息传递和诱导功能, 具有明确的交际意图。所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 必要的信息删略、重组、或增添, 可以有效地增强所传递信息的接受度, 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参考文献
[1]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2]邓艳.从文本类型理论看旅游资料英译的情感“诱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何志范.乐山龙舟会多姿多彩[J].中国翻译, 1992 (2) .
文本世界理论 篇7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举行, 世界对中国越来越了解, 因此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2011年, 来华旅游入境总人数约为2711.20万人次;2012年, 约为2719.16万人次;2013年, 约为2629.03万人次;2014年1~3月约为584.33万人次, 以上统计均不包括港澳台游客。游览旅游景区是国外游客来华的主要目的, 景区的网站英文版翻译质量的优劣, 会直接影响国外游客是否来此游览。景区相关的英文旅游信息, 包括宾馆和景点的公示语、导游解说词、旅游行程表、景点宣传册等英语的规范使用, 也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欣赏风景, 享受旅游的乐趣。
我国一些大城市及旅游热门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展会、赛事, 相关旅游文本翻译已逐渐成熟, 但一些中小城市, 如牡丹江市旅游景区的英文翻译还有很多不足。本文以牡丹江市镜泊湖景区为例, 以德国学者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切入点, 结合镜泊湖景区, 分析旅游景区文本类型特点, 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旨在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提升景区形象, 便于国外游客游览景区。
1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莱斯 (Katharina·Reiss) 在20世纪60年代, 根据语言学家布勒 (Buhler) 的语言功能模式理论提出的。莱斯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模式把文本划分为3种主要的类型, 即表情型、信息型和操作型。其各自的语言和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1) 表情型文本语言具有创造性和美学特点, 强调的是作者或信息发出者本身以及他们所表达的内容, 如: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文学作品 (诗歌、戏剧等) 或作者的态度等; (2) 信息型文本侧重文字内容, 以交代事实、信息、知识等为目的, 语言逻辑性强, 如:参考书、报告、讲座、操作说明等; (3) 操作型文本, 又称诱导型/感染型 (appellative) 文本, 目的在于使读者作出一定的反应, 有劝说、劝阻、要求或诱导的功能, 语言常有对话式的互动性质, 如:广告、竞选演说等。
莱思建议根据文本功能及其相对应的语言特点和使用的交际情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莱思的观点, 大多数文本兼有2种或2种以上功能, 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2 旅游资料的文本类型
旅游资料主要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册、导游解说词、旅游行程、宾馆和景点的公示语、景点介绍等, 常常承载大量信息, 比如交通、娱乐、住宿、餐饮、服务、纪念品等, 涉及源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历史、地理、习俗、宗教、艺术等。旅游文本既要能使读者或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行程、服务等相关信息, 又要能激发游客的兴趣, 吸引游客到此游览。
(1) 表情型文本。景区内表情型文本主要是对各景点的赞美之词, 例如:叶剑英曾给予镜泊湖的赞誉有“山上平湖水上山, 北国风光胜江南”, 还有“冬有三亚湾、夏有镜泊湖”“飞瀑悬流山峡秀, 石壁横亘水中游”等诗词名句, 旨在抒发情感。
(2) 信息型文本。旅游景区内大部分属于信息型文本。如:景区名称及介绍、各景点名称及介绍、景区路线图、景区设施及功能介绍等。例如: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镜泊峡谷、吊水楼瀑布、红罗女文化园等景点名称及相关介绍, 还有游船售票处、景区超市、镜泊湖宾馆、镜泊湖干部培训中心等景区设施及功能介绍都属于信息型文本。该类文本的目的在于向游客提供信息、了解景区概况及设施等。
(3) 操作型文本。景区内操作型文本主要是一些公示语和游玩项目推介。例如:当心落水, 请勿跨越, 请勿戏水, 请爱护林木, 请您穿好救生衣, 还有峡谷漂流游客须知, 游船须知等大多是提醒、诱导游客行为, 按文本说明执行相关活动。
因此, 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划分, 旅游文本是具备信息型、操作型和表情型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本。
3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旅游文本内容丰富多样,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 在翻译时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下面以镜泊湖景区为例, 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旅游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及相关的翻译策略。
3.1 直译
原文: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距牡丹江市80多公里, 是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 湖面海拔350米, 湖长45公里, 水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译文: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out 80 kilometers from Mudanjiang City, Jingpo Lake is the largest dammed lake of the volcanic lava in the world.The lake is 350 meters high above sea level, 45kilometers long.The area of waters is 80 square kilometers.该例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 此类文本的目的是向游客传达信息。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翻译时应注意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翻译时应简洁明了, 准确传达信息。通常采用直译,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信息, 使游客能准确地获取旅游景点信息。
3.2 增译
原文:红罗女文化园。译文:Hongluonv Culture Park (Hongluonv is, girl in chinese fairy story, dressed in red) .原文:白石砬子。译文:Baishilazi (The white rock standing on the hill) .原文:镜泊湖。译文:Jingpo Lake (Clear and peaceful as a mirror) .以上例子, 如果直译会让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很难理解, 体会不到原文要传达的信息。因此, 对于文化性、意象性较强的内容, 如典故、历史事件、朝代名、地名、人名等, 适当添加、扩充一些说明性文字, 可以使译入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含的信息。
3.3 省译
原文:瀑布下游是镜泊峡谷, 您在感受峡谷漂流刺激的同时, 又可以欣赏这奇特的地质景观。可谓:飞瀑悬流山峡秀, 石壁横亘水中游。译文:Jingpo Canyon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from the Falls.While experiencing the exciting canyon rafting, you can appreciate the unique geological landscape.该例属于表情型和操作型结合的文本, 分析原文中最后一句的诗词可以发现, 该句诗词正是对前文的总结。汉语旅游文本喜欢使用诗词名句, 游客读后有美的感受, 而外国游客却不理解, 达不到感染读者并呼唤其行动的效果, 如果把该诗句译出, 反而觉得拖沓、累赘。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 考虑适当删减部分内容, 更能达到翻译目的。
4 结语
中文旅游文本多是集信息、表情和操作型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本, 如果一概采用直译, 译文就会冗余繁琐、不伦不类, 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因此,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 必须分析文本类型, 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提高翻译质量, 发挥旅游文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和庆, 黄皓, 薄振杰.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9 (5) .
文本世界理论 篇8
创伤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针对“歇斯底里症”的“创伤”病理学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战争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度备受关注。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创伤理论进入繁荣期。受到过暴力侵害的女性受害者与战争幸存者在症状上相似的发现为创伤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吸引了众多欧美学者。创伤理论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 但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上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
创伤理论也适用于生存在种族主义压迫下的少数族裔长期以来受到的伤害上, 尤其是心理伤害上。少数族裔创伤的形成跨越的时间长, 原因复杂, 影响范围广。通过对受压迫者身上表现出的症状找出造成其创伤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帮受伤害者开出一副治愈之方是创伤理论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二、《中国佬》中华人在种族主义下的创伤成因及表现
《中国佬》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第二部意义重大的小说, 讲述了汤家几代华人男性在美国主流文化冲击下的心酸故事, 同时映射出华裔在白人种族主义文化霸权下的悲惨境遇。小说中的主人公曾祖父伯公、祖父阿公、父亲以及新一代华裔弟弟, 虽然经历四代, 纵跨一百年多年的历史, 但是他们身上始终有一个共同点──沉默。这种沉默不是天赋秉性, 而是在种族主义侵害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自我压抑, 是近乎于“失语”的症状。
伯公是故事中第一代华工, 在夏威夷种植园做工。在偷渡越洋的船上, 伯公和其他赴美的华工被要求不许发出声音尚可理解, 但是在种植园干活时不许互相说话的规矩却让伯公痛苦难当, 他认为“他必须喊出声才能抓住思想。”[1]98但是只要有个洋鬼子从他身边经过, 这条沉默的规矩就会刺激他。[1]99这说明他的沉默完全是白人强行施加给他的。当他忍耐到极限时他开始用歌唱来发表心声, 结果换来的是洋人落在脊背上的鞭子。伯公是倔强的, 他表示自己还是要说话的, 可他发现因为说话被克扣工钱后, 他比以前沉默了。
祖父阿公是文中境遇最悲惨的一位, 从事的是修筑铁路的工作, 和其他华工一样每天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但是当铁路修好的时候, 他们不得不各奔天命, 因为华工作为美国修筑铁路的工具已失去意义, 他们被驱逐, 被屠杀, 诚惶诚恐的阿公在逃亡的过程中东躲西藏, 可想而知, 这时的他一定不敢发出任何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声音。阿公的病症不仅限于于其在这些过程中所创到的刺激, 长期以来祖母的不理解, 中国和美国间的两地奔波, 对生命延续上的困惑, 还造成了他的裸露癖。这些异症使他回乡之后更受人厌恶, 继续游荡在主流的边缘。
小说中沉默的典型代表是作者的父亲。妻子开他的玩笑时他不争辩, 他变魔术时也不像其他魔术师那样念念有词, 即便是他的洗衣店开张时, 他也沉默不言。他在文中所说的话少之又少, 几乎想表达的东西都是从作者母亲转述而来, 或者由作者猜测而来。谈及他在赌场的工作时他说, “我用化名蒙混过关……因为这些白人洋鬼子分不清汉语名字, 也辨不出中国人的长相。”表面上看, 这是父亲对自己应付洋人得心应手的夸夸其谈, 实际上却道出他沉默寡言的原因, 白人对中国人的名字分不清可以理解, 但是每次他们来到赌场见到“父亲”的脸都分不清, 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人的形象放在眼里, 以至于他们永远辨不清中国人的长相, 哪怕是同一个人的长相。赌场的工作停止后“他变成了垂头丧气的人, 整天待在家里。”“母亲”每天对她抱怨, 催他去找工作, 他也不分辨, “你是洁身自好的人, 你是诗人, 你是秀才, 在金山, 诗人秀才有什么用呢?”“母亲”的抱怨实际上也是父亲的想法, 在中国,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知识分子, 但是到了美国, 他无计可施, 这种落差造成他与妻子观念上的种族主义内化, 也是造成他沉默的原因。
“在越南的弟弟”是新一代华裔美国人, 可他的处境也尤为困窘。只要他批评美国, 他的学生们就会斥责他为“中国佬”, 而中国佬的称呼明显是对华裔的谑称。弟弟在参军前有谣言说征兵局打算把嬉皮士和黑人放到步兵团, 而“东方人”则应该在亚洲与他们的同类厮杀。这种“分门别类”的谣言明显是种族主义的延续, 也让华裔身份的弟弟再次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尴尬。最后, 弟弟在美国的身份终于被认可, 只是“此时中国人的沉默对于美国来说又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工作中又增加了弟弟的沉默。”[2]
三、创伤的治愈
创伤的成因极其复杂, 让创伤患者从创伤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也非常困难。其中, “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创伤复原的基础, 创伤叙述是创伤复原必须经历的过程……”[3]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创伤的折磨, 都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去修复创伤。
伯公的沉默并非与生俱来, 他起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种欲望被极端地压制下去了。他跟华工们讲唐朝李世民做皇帝的时候制定了一种制度:收货时把罪犯们放出来收割, 冬季再去服刑。说这话并非无来由, 伯公在夏威夷种植园的感受和正常工作不一样, 他被禁止说话, 就像犯人一样没有自由。伯公作为文本中第一代华工是倔强的, 他们不打算默默承受这种无端的种族主义迫害, 于是工作时咳嗽也成为发泄的一种渠道, 伯公还给同伴们讲故事, 在听了《国王的儿子长了一对猫耳朵》的故事后, 华工们有计划地在地上挖出一个大洞, 并对着洞口大喊, 起初喊的是对中国的思念, 之后便想到什么喊什么, 这样的喊声非但没有招来洋鬼子们的惩罚, 反而吓坏了他们, 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佬们太冲动了”, 他们想不出他们此举用意何在。此后伯公们干活儿有说有唱, 且没被罚。伯公们在话语权上取得的一定程度的胜利为他们扫除了“沉默”的祸根, 而之后的几代却没有这样幸运。
阿公虽然邋遢不堪, 遭人唾弃, 连祖母都嫌弃他, 但他渴望家人的关爱, 照相时, 他在作者“母亲”的鼓励下加入他们, 这就是建立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过程, 但可惜的是, 他再次被拒绝。“妈妈是唯一愿意听他说话的人, 因此他到处都跟着她, 嘴里说个不停。他最喜欢讲他去金山的几次经历……”[1]126可见, 阿公是喜欢与人交流的, 只是他的病症让大多数人避之不及。“母亲”作为倾听者的形象, 分享他最得意的金山经历, 也是对他在那里所付出辛苦的一种肯定, 只可惜他的倾听者太少, 他也无法回到美国重述并改写那段被抹杀的历史, 所以疗效也只能是他与“母亲”倾诉时短暂的安慰。
“父亲”是第三代华人, 此时他已经被认定为美国人, 尽管他是中国的秀才, 但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下, 他的洗衣店生意不顺利, 他在赌场的工作也只能算作一个无正当职业者。孩子们渴望分享的他的内心世界, 但他绝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 妻子作为他的伴侣也是种族主义内化的一员, 时不时也用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对他审视一番。这都无益于他“失语”的治疗。他爱好的诗词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情绪或者说治疗的手段, 但在金山被否定。最后他对压迫的宣泄也只是梦中的尖叫, 不但不能减轻痛苦, 反而在梦醒时让人更加心悸。
弟弟的聪明刻苦为其在美国获得了体面的工作, 却不能止住白人对其华裔身份的羞辱。他的语言天赋极高, 汉语却不好, 但是连他自己也惊讶的是, 他说梦话的时候用的是汉语。这是潜意识中对其华裔身份肯定的一种宣泄。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身份被压抑的强烈, 他平日里不能自由地表达, 才导致梦中的宣泄。至于后来弟弟为了在海军中谋求更好的职位──间谍或审问官而努力学习, “对军方来说汉语只有一个用途──战争跟原材料、科技的用途一样。”[1]315所以弟弟在美国人和中国人双重边缘身份下的沉默也并不会因此完全治愈。
结束语
“创伤是一种破坏性的经历, 这个经历与自我发生了分离, 造成了生存困境;它造成的影响是延后的, 但影响的控制是很艰难的, 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的。”[4]每一个华裔经历的具体创伤一定有其个体性, 但作为一个整体一定有其共同性, 尽管文本中的几位男性主人公没有完全找到医治心理创伤的办法, 但是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在创作华裔文学作品的同时, 本身就是为整个华裔群体书写创伤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重新构建了历史, 重新确定华人在美国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应该享有的地位, 也是一个为华裔群体疗伤的过程。
摘要:美籍华人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国佬》是其人气小说《女勇士》的姊妹篇, 通过汤家四代男子在美国生存的经历, 折射出华裔作为美国少数族裔长期以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小说不仅是在书写那段正史中缺失的历史, 也是在描写华人在白人主流文化迫害下所承受的苦难及伤痛。本文拟从创伤理论的视角探析《中国佬》中华裔男性所经历的创伤、创伤成因及治愈之法。
关键词:《中国佬》
参考文献
[1]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陈富瑞沉默的隐喻:《中国佬》中“男性沉默”探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01
[3]师彦灵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03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 篇9
关键词:文本;翻译;视域理论;表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6-02
一、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求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其特点应体现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能被广泛运用的可操作性,并能进行有效的阐释与印证。译学理论研究还应兼具系统性、可表征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翻译理论研究者通过对译文、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及心理表征的研究,对翻译活动进行理性总结。就翻译学框架理论研究而言,已经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如刘宓庆从美学视域和语言哲学视角对译学理论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谭载喜则从方法论层次进行译学研究等。但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译学研究须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框架基础,并拓展理论范畴,从而加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
二、视域理论的运用
(一)哲学中的视域理论
“视域”一词最早源于尼采和胡塞尔,指一个人的视力感知范围和阈限。视域是开放的无限的,可随主体的运动随意延伸,其边界永远无法达到。胡塞尔认为视域就是提前标示出的潜能,与意向或意指有关联。
现象学的视域理论可以用以解释翻译过程的心智运作特点和机制。在语篇或文本翻译理解过程中,通常某个特定语词或概念意义的意指对象是由语境决定的。所谓的“语境”就是译者所能感知的一种关联性视域所及范围中某个(些)特定的东西,译者必然要将其视域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延伸,去寻求语篇或文本中那些或显或隐的“作为某个处在联系之中的东西”,这种联系之物是语境的具体化表征。从这种意义上说,“语境”不是抽象笼统,只可感知不可言传的模糊之物,而是可以呈现于视域之中的,且可以对其进行感知、想象和判断之物。但不同译者感知的视域范围有异,对视域延伸所及之物的关联性程度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从原理上说,语境决定语词或概念语义的认知机制就是一种视域延伸过程中的基于经验感知和判断等的意向性活动,即寻求语境化意指意义的过程,不是一种单一或单向的视域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向度的确定关联性的往返视域活动。
(二)“言内视域”与“言外视域”
就对空间事物的感知而言,也有内外视域之分。外视域是非能直观到的可能性,并无具体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并随我们不断获得新视域而转变成内视域。
在语篇翻译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可决定语词或概念的意义生成。前者是指语篇或文本显性发展中可直观的语词或语句,它直接呈现于译者的视域之中而被经验到或感知到,相当于“内视域”。言外语境是指关联性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潜能性,它以非直观的方式或以泛化的方式存在于译者的感知域之中,对不同的译者来说它所能呈现或被感知的幅度或程度可能不一样,相当于现象学理论中的“外视域”,是一种被不断获得的可能性,故对语篇意义的语境化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引入“视域”(visions)这一概念,并区分“言内视域”和“言外视域”的概念。这是因为传统的语篇翻译理论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或情景语境等)的划分纯粹是对主体所感知的对象物的分类认识,是对客体存在的简单分类;其不足是没有从理论上将译者主体思维过程中的感知能力、感知运动、感知维度形式等与感知的客体融合起来,并对其关系等作出理论化和系统化描写。从本质看,语篇翻译过程中特定词句(概念或命题语义)的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必然是一个由视域导向的多维度的心智活动——“多度视域”。
三、“视域”的范畴化与概念化
翻译研究框架下考虑“视域”理论,是对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的实证研究,也是对语际转换过程中文本意义生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卢卡西维茨曾指出过,每一个科学真理,为了被了解和确证,必须赋予人人知晓的外形。翻译活动的规律要被知晓,就必须有其特定的表征形式,而范畴化与概念化则是重要的表征手段。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之网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范畴把认识的成果凝结起来,如同打上一个个结,这样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网中理出个头绪来,即把事物、现象的本质反映出来。
范畴化和概念化密不可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范畴化强调对实践主体对客体不同属性的概括,是主体把握客体反映出的认知模式的过程;而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和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翻译中通常要求译者能在忠实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文字生命。这种规约性的表达可视为宏观的理论概述,但还不足以构成概念框架。译者通常会疑问:译者主观的再创造反映在语言的选择表现之上,是不是语境化因素影响或制约之下的必然产物?语篇或文本概念语义如何在其语境中获得特定的再创意义?其生成机制如何?有何操作理据可言?译者遵循怎样的心理轨迹?能否将其心理表征概念化范畴化?能否对其进行系统描述?上述问题都涉及到“视域”理论的系统研究,并可在其衍生出的理论范畴内进行阐释。
译者获得的语言文字也具有历时性特征,而实际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却又呈现出现时性特征,该特征在形成译文之前构成文本的一种“期待意义”,有待译者将其明示。而经过译者明示的语符意义可称为“暂构意义”。
“视域”理论研究的任务恰恰就是要对暂构意义在语境中的形成机制进行推导概括,而在特定文本语境中处于意义期待中的文字符号可称为“弹性意义载体”。其中,“弹性”言指语境对其作用力,语境可称为“力场”,直接作用于该载体的因子则称为“参数因子”,力场中对暂构意义产生张力之物可称“力点”。弹性意义载体的暂构意义的生成受力场中多重力点的复式映射,这会导致不同主体再创造过程中暂构意义的差异。该语符意义生成机制反映了译者主体的心理轨迹和操作理据,也揭示出翻译的再创性并非译者主体单方面审美作用的结果。
例: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唐·钱起)
在上例中,“怜”的字典语义为“怜悯/惜”(sympathize or pity),但在此语境中,若译者硬性地将其固化语义作为译文语境的选择,则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读:Bamboo sympathizes the new rain(竹子怜悯或怜爱新雨?)and mountains love the sunset(群山喜爱夕阳?)。译者须将其视域延伸到语境中去确定其他与之形成语义关联性制约的概念:如“后”和“时”是表示特定时间的“时问参数”,说明心理过程“怜”和“爱”是在特定时间点所具有的行为或物态特征,即新近下雨后竹林的状态和夕阳时分群山的物态。其可经验性感知内容为:“怜”说明的是雨后青翠欲滴的竹林怡人景象,“爱”说明的是夕阳下山时晚霞映照山岭的壮观美景。而“怜”和“爱”则构成互参关系,可称其为“对应性结构参数”,其中一个参数因子可能受另一个参数因子的影响而产生意义趋同性。在上述诗句中,“怜”受“爱”的制约而产生意义趋同——(竹子显得)可爱(因其青翠欲滴而产生美感,从而使人觉得可爱),从“怜”到“可爱”是一种对审美对象的因果关联性概念的阐释。而“爱”则具有“美”的语境化阐释义,故从“爱”到“美”是一种对审美对象的果——因关系逆溯关联性概念的阐释。在视域理论下,“(竹)怜”和“(山)爱”在特定力场中失去其历时性概念意义而成为弹性意义载体,并受到参数因子(力点)“后”、“时”与“爱”、“夕阳”与“新雨”的关系意义映射和制约而产生趋同的暂构意义:怜=可爱的;爱=美丽的。因此产生:
译文:Bamboo seems lovelier after the rain; Mountains look prettiest in the evening glow.(曾炳衡译)
有经验的或具有艺术创造性思维的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不会囿于特定概念的历时性固化意义,而需不断地延伸视域并建立参数关系,此过程是译者进行多维度认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该综合思维运动形式就是所谓的“多度视域”。
四、“视域”理论的可表征性
对参数因子(力点)的系统性定性概括是视域理论范畴核心部分的内容,即视域的可感知性是通过可定性概括的语境参数因子来确定的。
就上例而言,“(新雨)后”与“(夕阳)时”分别是心理过程或物态特征概念“怜”和“爱”的时间参数,对该心理过程或物态产生关联性制约和影响;而“怜”和“爱”又构成平行结构中对应性结构参数,其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受到对应性结构参数的语义趋同性制约和影响。在理论表征上,我们将参数因子(力点)“爱”视为弹性意义载体“怜”的“对应性结构参数因子”。
五、结语
“视域”理论研究将“弹性意义载体”的意义暂构操作纳入特定的理论范畴,决定了该理论的适用性及针对性。对“视域”理论的研究还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反思,是实践主体自身的一种意识行为。它有助于澄清翻译的许多困难,将之分类和概念化,同时启发译者并为其选择提供帮助。“视域”的理论范畴化和概念化能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寻求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对客体的真理性探讨。“多度视域”的研究视角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操作规程,从而揭示行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华.从视域融合角度分析译者翻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刘彧.视域融合下的翻译过程[J].科技视界,2012(11).
〔3〕蔡瑞珍.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关联翻译的本质属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1(04).
〔4〕蔡瑞珍.关联翻译的交际本质:视域融合的对话过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朱健平.“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外语教学,2009(02).
〔6〕旷爱梅,蒋坚松.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7〕于风军.从译者与原作“视域融合”的视角看翻译的开放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
〔8〕李屹.互文与视域融合:创造性翻译的诗学维度[J].外语教学,2011(05).
〔9〕张婧超.论“视域融合”与“文本复译”[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10〕邓哲.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红字》海斯特女性形象的传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
文本世界理论 篇10
一、错误阅读“小人物”, 冲谈文本“真情意”
“小人物”是相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言的, 但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 小人物也是作者刻画的活生生的人物, 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如果误读了这样的“小人物”, 就会错误理解文本的真意, 就会冲淡作者的那份真情感。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在一次省级研讨活动中, 有几位特级教师在评课时, 将“妹仔”误读为“我的妹妹”, 可能是因为初次接触文本, 没有深度研读, 进而出现了这样的误读。但这样的误读不仅误读了邹韬奋散文中的一个人物, 还误读了“妹仔”这个人物的文学价值。“妹仔”这个“小人物”在文本中有着怎样的文学价值呢?这样的误读有没有影响文本的内涵呢?
首先, 这样的误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查阅了邹韬奋的原文《我的母亲》, 发现苏教版教材将原文中对“妹仔”的一段叙写删除了。原文中有这样一段:“后来祖父年老告退, 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 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 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 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 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 家里一贫如洗。我还记得, 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 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 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 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 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 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 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 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 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 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 她们竟好像母女, 共患难, 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 她还是不肯离开她, 把孝女自居, 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苏教版教材的这一删除, 不仅造成了学生对“妹仔”这一人物的误读, 也使得没有阅读过原文的一些教师对“妹仔”身份的错误判断。教材的编者对选文进行删减, 这是编者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力以及课程目标而对文本的再创造, 这无可厚非, 但如果这样的删减易造成误读的话, 不妨借助注释, 将原文适宜补充, 或以“探究·练习”的形式, 让学生阅读时能正确理解人物关系, 如此补救, 我想就不会出现类似的误读了。
其次, “妹仔”在文本之中是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呢?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 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紧承的第四自然段就写到了“妹仔”,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 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 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 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 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 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 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 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一自然段表现的是母亲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其对我的影响不仅是让我感受到了母爱, 也让仆人“妹仔”感受到了无限的母爱, 由此可见, 这样的母爱不是狭隘的, 而是慈善之爱, 即使对仆人“妹仔”也饱含着慈爱之心。如果将“妹仔”误读为“我的妹妹”的话, 其广博的“母爱”之心会不会由此减弱呢?大家知道, 将“妹仔”理解成“我的妹妹”, 这仅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而已, 而事实是, “妹仔”只是母亲从娘家带过来的“女仆”, 这更显母亲的博大的仁慈之心了, 而这种仁慈之心不仅教育了我, 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同时也教育影响了“妹仔”的一生。据此再来阅读这一段时, 母亲讲小说给妹仔听时的情景, 事实上虽是一个主人讲小说给仆人听, 但在阅读中却感觉到的是一个姐姐讲小说给妹妹听, 也是一位母亲与“女仆”的亲密与爱意的表达, 如此超越了亲情的细节刻画, 更能突出母亲的仁慈之心, 更能表现出母亲的博大母爱, 这才是邹韬奋刻画“妹仔”的“真情意”。
可见, “妹仔”虽是文本中的一个“小人物”, 但如果误读了这样的“小人物”, 就会冲淡文本中的“真情意”。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解决这些误读呢?首先, 教师应该对文本深入研读, 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也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的前提。其次, 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教学的素材, 积累教学资料, 如果教材中的文本是节选的话, 教师则需阅读原著或原文, 厘清原文的表达内涵和教材编者对文本删选的用意, 以此确定好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第三, 教师在教学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处理, 用教材来教学,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方案, 做到用教材教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力、表达力和文化力。
二、有意阅读“小人物”, 洞开文本“大世界”
阅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划分的话, 可分为有意阅读和无意阅读两类。有意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预设有意引领的阅读, 也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可疑之处却不疑之时进行的有意阅读教学, 是有意注意心理下的阅读教学;无意阅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 是在无意注意心理下的阅读教学。一般而言, 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无意阅读转化为有意阅读, 指导学生在有疑却不疑之时展开阅读教学, 只有这样的有意阅读才能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的内涵,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前不久笔者在江苏邳州给参加“省培”活动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 教学文本选择的是七年级上册的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 以“新装”串起了简洁的情节, 以“诚实”与“虚伪”确立了明确的主旨, 人物形象生动, 所以, 一般的教学设计均会从皇帝、老大臣、官员、骗子、老百姓、小孩子身上来分析理解文本, 但笔者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特别对故事中不起眼的人物———骑士有着不寻常的阅读感悟。我在教学准备阶段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安徒生为何要写“骑士”呢?由此, 我查阅了关于欧洲骑士阶层的资料, 对安徒生创作“骑士”的文学价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 有了教学准备, 就能以备教学之需。课堂教学以“‘皇帝的新装’是一件怎样的衣服”为主问题展开, 要求学生在七分钟之内阅读完童话,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结合文本, 以“我是谁 (童话中的人物) ”来讲“‘皇帝的新装’是一件怎样的衣服”这一故事。有的学生选择的是皇帝, 有的选择了老大臣, 也有选择了骗子, 其中有一位同学选择了骑士, 说:“我身为骑士, 可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东西也没有, 我不能让皇帝看出我不称职, 我无比兴奋地称赞:真漂亮, ‘皇帝的新装’是一件多么神奇的新装啊!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啊!”此时笔者追问道:“同学, 你的表演很好, 你知道骑士在欧洲君主立宪制下具有怎样的身份, 拥有怎样的地位吗?”同学答道:“骑士就是战士。”旁边一位同学补充道:“骑兵。”教者说道:“骑士不是骑兵, 《皇帝的新装》 中的骑士已不再是战士了, 骑士是欧洲君主立宪制下的贵族阶层, 但属于贵族阶层中的最底层, 骑士是不可以世袭的, 他们因对君主绝对忠诚, 为君主牺牲自己, 进而被君主封为‘骑士’。骑士既有修道者的虔诚, 又有贵族的气魄, 诚实、公正、勇敢、怜悯、牺牲、荣誉、谦卑是骑士精神。同学们, 你们在《皇帝的新装》中还能看到这样的‘骑士精神’吗?”学生忽然领悟道:“不能!”笔者继续追问道:“这帮骑士在‘皇帝的新装’面前, 他们将骑士的荣耀与精神全部抛去, 我们阅读到了什么呢?”学生答道:“在‘新装’面前, 即使是引以为傲的骑士精神也失去了, 这是一件让贵族蒙羞, 让人格扭曲的新装!”教师就此总结道:“骑士是欧洲贵族的最底层, 是以绝对的忠诚为荣耀的, 但在‘新装’面前, 荣耀的骑士精神也被扭曲, 这是对欧洲贵族社会的极度讽刺, 也揭露了扭曲人性的皇权。这件“新装”不是简单的一件衣服, 而是皇权, 是虚伪, 是不称职, 是险恶, 是昏庸, 只有当人们除去了心中的‘新装’, 人才能诚实、称职、善良!”我借助小人物“骑士”的形象, 揭示出扭曲的皇权意识和对虚伪的贵族的嘲讽这一主旨, 洞开文本内涵的大世界。
童话故事情节结构清晰, 而隐喻其间的道理需要在教学中深入探析。在教学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 我主要让学生分析小姑娘抱着装满水的水罐回家碰到的几个“小人物”的形象, 第一次是“她匆匆忙忙, 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 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 水罐也掉在了地下。”面对绊倒她的小狗,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第二次是“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 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第三次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小姑娘自己一口水没喝, 而将水给了“小狗”“母亲”“过路人”, 在这三个“小人物”的阅读中, 学生感受到了爱的三个层次的变化:对自然中万物生灵的爱, 亲人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爱, 对他人的爱。因为特别阅读了三个“小人物”, 学生感悟到“爱”的三个层次。
当教学预设有意阅读于这些“小人物”时, 常常能轻易洞开文学作品的“大世界”。
三、巧妙预设“小人物”, 智慧生成“新天地”
课堂教学因为教学目标的设置, 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在取舍内容时, 通常会选择主要人物深度阅读, 但有时也可巧妙预设文本中的“小人物”, 让阅读教学别具匠心。
小说教学一般都要分析人物形象, 此前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 都是指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闰土 (少年和中年) ”“杨二嫂”“我”的形象, 以此解读出小说立意中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三个不同社会阶层, 借以分析各自的“辛苦”生活, 揭示社会现象。在前不久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李旭东工作室的课堂展示活动中, 我在教学《故乡》时, 选择了“水生”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将“小人物”“水生”预设为教学的切入口, 生成了文本的“新天地”。
小说是这样让“水生”出场的:他回过头去说, “水生, 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当学生阅读到“水生”时, 我顺势问道:廿年前的闰土是什么样子?学生将小说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了出来, 读道: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追问道:廿年前的闰土和水生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呢?学生答道: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水生“颈子上没有银项圈”。教者进一步追问:闰土为何颈上戴上银项圈?水生为何颈上没有了呢?学生的讨论渐趋热烈。有学生说:闰土戴着银项圈说明“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有同学说:闰土的孩子水生在“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的生活境遇中, 苦得没有了“银项圈”。此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没有银项圈的水生, 也是没有了神佛的保佑, 但也没有了“圈子将他套住”的束缚, 这是一种解脱束缚的寄托, 这可能是作者的希望, 希望水生有不同于闰土的生活。同学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从人物刻画的详略而言, “水生”这个人物所花的笔墨很少, 看似是一个“小人物”, 但“水生”和“宏儿”这两个“小人物”, 却寄寓了作者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教学中的巧妙预设, 学生智慧地生成出语文教学的“大世界”。
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看似用笔不多的“小人物”, 细读刻画人物的语言, 深度解析人物形象, 常常能生成出文本的别有洞天的“新世界”。在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 教学设计常常会从写作欣赏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会较多地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但我在教学预设中, 特别预设的是那个“坐车的”人物。小说描写“坐车的”仅仅三句话, 可概括为“一言”“一行”“两叙述”, “两叙述”在“一言”“一行”的前后, 首先叙述交代了“坐车的”:坐车的仿佛死在车上, 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接着描写了“坐车的”的“一言”“一行”:“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最后叙述交代了“坐车的”:拉到了, 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 他已经顾不过命来。如此简洁的描写和叙述, 将“坐车的”冷漠与毫无同情心的狠劲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刻画“坐车的”的同时, 也揭示出祥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冷酷的社会之中的“挣命”境遇。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 欣赏“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的自然环境描写, 可能很难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但只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悟“坐车的”, 就能洞开了小说《骆驼祥子》揭示的“祥子在天灾人祸中挣命”内涵。
同样, 在小说教学中, 我更多地指导学生阅读作者惜墨如金刻画的“小人物”, 教学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带着学生们重点阅读了“看中二姐的人”, 小说在交代“大姐”“二姐”时这样写道:我大姐那时28 岁, 二姐26 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 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来了。他是公务员, 没有什么钱, 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 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在这一段的阅读中, 我要求学生分析“看中二姐的人”, 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看中二姐? (为什么没看中大姐?) 他是什么身份? (怎么来交代他的?)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他?在这三个问题中,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 从一处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更好地阅读到“金钱主宰下的冷酷的人情世态”, 同时也能够在阅读这个“小人物”时, 更好地理解了菲利普夫妇以及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见微知著的文本处理, 让课堂教学别有洞天。
教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我要求学生重点分析了“郝叟老头儿”, 轻易阅读出小说表现出的民族情感;阅读鲁迅的小说《社戏》, 重点分析了“阿发”, 打开了小说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之情;阅读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重点阅读了“米行里的先生”, 解开了丰收成灾的主题;阅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重点赏析了“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 明白了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普遍性。这些人物看似是小说中的“小人物”, 但在阅读理解中却能轻松打开文学的大门, 让文学作品的“大世界”成为课堂的精妙生成。
不管是童话还是散文抑或是小说, 文学作品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教师在教学预设或阅读指导中很容易忽略作品中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如果有意阅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准确解读, 有意阅读, 巧妙预设, 以“小人物”为教学切入口, 让“小人物”为教学“点睛”。
参考文献
[1]李旭东.本真语文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文本世界理论】推荐阅读:
文本世界06-13
文本理论范畴09-02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07-28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西方文论)09-21
世界体系理论01-07
英语世界化理论06-22
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太湖世界文化论坛08-27
初中课外文本《荷塘月色》文本解读11-06
经济文本07-19
文本层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