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2024-07-18

反流性食管炎(共11篇)

反流性食管炎 篇1

反流性食管炎 (RE) 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亚型, 主要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食管黏膜破损[1]。由于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视, 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正在逐渐提高。现将2010年1月—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75例RE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5例, 男52例, 女23例, 男∶女为2.3∶1;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47.5岁, 其中20岁~39岁10例, 占13.3%, 40岁~59岁47例, 占62.7%, 60岁以上18例, 占24%.无下述情况则诊断为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 (1) 食管或胃手术后; (2) 各种原因所致呕吐 (包括幽门梗阻或高位肠梗阻) ; (3) 食管胃静脉曲张、贲门失弛缓症或者Barrett食管治疗前后; (4) 食管支架置入术后; (5) 三腔二囊管或胃管置入后。4周内进行过幽门螺杆菌 (Hp) 根除治疗和 (或) 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均被排除。

1.2 临床表现

以反酸、烧心为主诉者52例, 占69.3%;胸骨后灼痛32例, 占42.7%;恶心、呕吐28例, 占37.3%;咽部阻塞感20例, 占26.7%;上腹饱胀15例, 占20.0%;心绞痛样表现2例, 占2.7%.

1.3 方法

采用Olympus电子胃镜进行检查, 同时进行详细的临床相关检查, 排除影响食管动力性疾病, 如: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1.4 内镜诊断标准

RE的胃镜检查诊断采用洛杉矶分级标准, 共分四级:A、B、C和D级。A级:黏膜破损局限于黏膜皱襞上, 且长度≤0.5 cm;B级:黏膜破损局限于黏膜皱襞上, 其中至少1个>0.5 cm;C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 但少于食管周径的75%;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 至少累及食管周径的75%以上。存在食管溃疡和狭窄为D级;单纯食管黏膜水肿或充血不诊断为RE[1].所有病例均于内镜检查时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2 结果

A级22例, 占29.3%;B级41例, 占54.7%;C级7例, 占9.30%;D级5例, 占6.70%.病变分布:食管下段65例 (86.7%) , 中下段9例 (12.0%) , 全食管1例 (1.3%) 。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55例, 占73.4%.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 可引起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多于女性 (2~3∶1) , 发病年龄40岁~60岁为高峰[2]。本组检查显示RE男女之比为2.3∶1,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为主, 与文献相符。

胃镜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和Barrett食管有效的方法。在国内流行病学调查中, 反流性食管炎以洛杉矶分级A、B级为主。本组检查结果中, 轻度RE (A和B级) 占全部反流性食管炎的84.0%, 而C级与D级检出率分别只占9.30%与6.70%.某些老年人群中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症状表现得并不明显,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消化科对3 048例老年人进行直接胃镜检查, 检出的172例RE患者中, 烧灼感21例, 反酸4例, 分别占12.2%和2.39%, 68.6%的患者无症状[3]。因此, 由于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 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RE的敏感性较低, 可能会出现漏诊, 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 食管24 h动态pH值监测, 测压, 胃动力观察等研究的发展, 对RE的认识越来越充分。RE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24 h动态pH值监测评价酸暴露于食管的各种参数值已被誉为金标准, 在诊断GERD方面, 由于多数患者中无反流性食管炎, 故内镜检查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

RE的分型国内外不一, 如洛杉矶、Miller、Sarary分型, 国内1992年通化会议为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制定了参照标准;1999年烟台会议重新制定了RE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2003年在上述会议基础上, 再次制定出RE的诊断及治疗指南[5]。

随着多种有效胃动力及抑酸、抗酸药物的问世, RE的治愈率不断增高, 但长疗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仍是阻碍RE人群治疗的关键问题。我们依据新标准诊断RE, 经内镜诊断快速方便, 并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表现结合, 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是基层医院消化专业医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 (RE) 的诊断价值。方法 按照洛杉矶分级法诊断标准, 对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电子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以AB级为主, 年龄40岁59岁以上患病率高, 临床表现以反酸、烧心为主, 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 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 简便易行。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邹晓平, 于成功, 等.消化内镜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33.

[2]叶任高, 陆再英, 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9.

[3]万军, 肖珑.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要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6 (7) :557-558.

[4]李兆申, 徐晓蓉, 许国铭, 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4) :315-318.

[5]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2003)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4) :221.

反流性食管炎 篇2

2、肝胃郁热:症见烧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烧灼,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降逆,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牡丹皮、青皮、陈皮、栀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贝母、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连翘。中成药有加味左金丸。

3、中虚气逆:症见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复花(包煎)、桂枝、炙甘草。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片。

如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篇3

我今年45岁,最近被诊断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现在我每天都进行服药治疗:在3餐前15分钟各服1粒吗丁啉,在3餐后1~2小时再服2片铝碳酸镁(威地美)。请问,我的这个治疗方案行吗?

四川杨茂林

杨茂林读者:

在临床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3种:①抑酸剂:该类药物可降低患者胃内的酸度,减轻胃液对食管的刺激程度,从而使病损部位得到较快的修复。常用的抑酸剂有奥美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特别是奥美拉唑被认为是首选的抑酸药。②胃肠动力药:该类药物能加强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减少胃酸等与食管的接触时间,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常用的胃肠动力药有吗丁啉、普瑞博思、曲美布丁等。③黏膜保护剂:该类药物可将患者受损的食管黏膜与胃酸等隔离,并促进病损部位的修复。常用的黏膜保护剂有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思密达等。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临床症状和内镜检查结果)单独使用以上3种药物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治疗。根据您所提供的情况,我建议您可按照下述方案进行治疗:

1.于每晚睡前服1片奥美拉唑(20毫克),可连续服用1个月(若肝功能和血象无异常可服用2个月)。如果您有严重的反酸、烧心等症状,还可以同时服用吗丁啉进行治疗。

2.如果经做内镜检查证实您的食管黏膜没有损害,即没有糜烂、出血和溃疡等改变,则可不必服用黏膜保护剂,否则应在两餐之间或每餐前加服一种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但连续服用铝碳酸镁的时间不能超过2周。

3.服用上述药物2~3个月后可改用法莫替丁或吗丁啉进行维持治疗。法莫替丁的用法是:每次服20毫克,每晚服1次;吗丁啉的用法是:每次服10毫克,于每餐前或睡前服1次。

这个治疗方案可能要比您现在的治疗方案好些,而且花费也不多,供您参考。当然您还应该注意调节饮食,戒烟限酒,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这对于您的康复极为有利。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咽喉炎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来我科门诊并经胃镜检查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慢性咽喉炎患者85例, 其中, 男29例, 女56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41.6岁, 病程6个月~30年。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5例, 男19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42.5岁;对照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41.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8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临床表现: (1) 咽部异物感、烧灼感、阻塞感、咽干咽痒、刺激性干咳、吞咽疼痛; (2) 喉部有声音嘶哑、发音疲劳、喉痛等; (3) 咽部检查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或毛细血管扩张, 咽后壁及舌根淋巴滤泡轻度增生; (4) 喉部有会厌、披裂及梨状窝慢性充血水肿、肥厚、溃疡, 声带慢性充血水肿、可伴有溃疡、息肉、小结等。以上症状、体征符合慢性咽喉炎的诊断。85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临床表现: (1) 反酸、嗳气、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及胸骨后烧灼感等; (2) 胃镜检查示:患者食道均可见点状及条状充血, 部分患者食道可见溃疡、糜烂, 可以临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1]。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55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 2次/d[2];吗丁啉 (多潘立酮片) 10mg, 3次/d, 连续服用8周;加用金噪利咽丸6g, 2次/d, 银黄含化片等常用治疗慢性咽喉炎的药物治疗4周。对照组30例给予金噪利咽丸、银黄含化片等常用药物治疗, 疗程同治疗组。治疗期间均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动态喉镜和胃镜, 观察两组的疗效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判断: (1) 痊愈:症状消失, 动态喉镜下见溃疡及肉芽消失或黏膜充血、水肿及肥厚等体征消失, 胃镜下食管黏膜无充血及糜烂完全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动态喉镜下见咽喉部体征明显好转, 胃镜下病灶面积明显减少或较治疗前有改善。 (3)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动态喉镜下见咽喉部体征无明显改善, 胃镜下病灶无改善或加重。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注: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 (P<0.05) 。

3讨论

慢性咽喉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 发病因素多种多样, 主要与局部炎症的反复刺激、嗜烟酗酒、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及辛辣食物有关。近几年来, 慢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虽然有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慢性咽喉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引起食管外咽喉、气管症状可能是胃酸-胃蛋白酶直接刺激咽喉、气管黏膜和迷走神经造成机体的反应 [3], 也有可能是胃酸反流作用直接刺激后损伤咽喉及气管上皮从而诱发炎性因子释放引起, 一些患者虽然无咽喉黏膜的病理改变, 但咽喉异物感症状明显, 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系[4]。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方法的进步, 证实越来越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咽喉炎。所以对于耳鼻咽喉科医师而言, 除了正确认识慢性咽喉炎外, 还应注意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伴发, 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咽喉炎可以加重胃食管反流病, 而后者也可以影响慢性咽喉炎。

张晶[5]认为慢性持续不愈的咽喉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占34.6%, 伴反酸、胃烧灼感等典型消化道症状的仅占9.2% 。胃食管反流病时长期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喉部可引起反流性喉炎、喉接触性溃疡及肉芽肿、阵发性喉痉挛、咽异感症等。因此认识到慢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后, 对慢性咽炎的治疗注入了新的理念,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同时给予含片、中成药等治疗慢性咽喉炎。经1个疗程的综合治疗后, 大多数患者咽喉部症状、动态喉镜所见及胃镜检查等均得到明显改善或缓解, 总有效率达89.1%;而对照组仍采用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其总有率仅为73.3%,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慢性咽喉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密切。综上所述, 对慢性咽喉炎患者应仔细询问上消化道疾病的有关症状, 对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 在治疗慢性咽喉炎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从而使慢性咽喉炎的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咽炎

参考文献

[1]王秋萍.胃食管反流与咽喉部炎症 (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8, 23 (4) :219-220.

[2]朱珠, 蔡乐.质子泵抑制剂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81-90.

[3]王晓巍, 道风.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 (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55.

[4]Akman C, Riviello JJ, Madsen JR, et al.Pharyngeal dysesthesiain fraetory complex partial epilepsy:new seizure or adverseeffect of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J) .Epilepsia, 2003, 44 (6) :855-857.

反流性食管炎:服药无效的蹊跷 篇5

反流性食管炎不仅使人不适,还有致食管癌的可能,因此病人都希望及时治好它。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反流性食管炎病人,药吃了不少却总是不见好转。烧心、胸痛、嗳酸还是缠绕着他们。于是,他们对医生说:“把最好的药给我吃吧”。医生也十分苦恼:“给你用的药是目前顶级的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多数还是出在用药上,主要和病人忽视用药方法、用药时机,以及用药背景等有关。下面,我们来探讨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常见疏忽。

1忽视用药存在个体差异。对大多数病人而言,每日服用一次质子泵抑制剂(一种强抑酸药)就可以有效控制食管酸反流。但有些病人存在“晚间酸突破”(指发生在午夜至凌晨6时之间的烧心、胸痛、嗳酸症状)。对这些病人来讲,如此用药就不能解决问题。泵抑制剂在这些病人体内可能代谢比一般人来得快(肝内存在一种快速代谢型药酶),这时,就需要在傍晚加用一次质子泵抑制剂或睡前加用H2受体抑制剂。

2忽视有效保护受损食管黏膜。已经受损的食管黏膜需要修复和保护。硫糖铝或碳酸铝镁制剂可以有效保护食管黏膜,但要注意使用方法。服这类药时不能大量用水;中服,而应让其以凝胶状,借助自身重力和食管蠕动,均匀地分布到食管黏膜上。此外,在治疗食管炎时,这类药宜在餐后半小时服用,会更有利于药物在食管内停留,起保护和修复作用。这与药物说明书上的常规用法有所不同。

3忽视使用促胃动力药。有些病人认为,只要强力制止胃酸分泌就可以减轻酸反流,消除食管炎症,因此只要使用强力抑酸药就可以了。其实,酸反流并非全由胃酸引起,胃液里的其他成分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到胃液里的胆汁也是引起食管炎的原因。促胃动力药在维护食管下端高压带压力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促胃动力药初服时有些病人会有轻度腹痛、腹泻,但大多数病人都能耐受。继续用药或调整剂量就会消失。

4忽视在适当时机根治幽门螺杆菌。不少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在知道自己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都强烈要求医生立即剿灭它。殊不知,幽门螺杆菌产生的铵,有中和胃底食管连接处局部酸环境的作用,可能减轻酸对食管的腐蚀。而立即根治幽门螺杆菌,反而可能会加重酸反流。所以,应选择在食管炎基本控制后的适当时机杀灭幽门螺杆菌。

5忽视全身疾病的影响。胃肠运动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糖尿病、硬皮病都会减缓食管和胃的清空,加重酸反流,膈疝的存在使食管下高压带消失,即使使用了促胃动力药,也难以恢复。这时,如果不针对这些原发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很难治愈的。

6忽视生活习惯的影响。有些病人在治疗期间照样抽烟、喝酒,大量食醋或浓茶、咖啡。还有的病人晚饭过饱,还要吃夜宵。有的病人喜欢睡前喝牛奶。有的病人睡觉时未将床头抬高30°,这些都给酸反流造成了可乘之机。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不理想的原因众多,病人应细心具体分析,针对性治疗。

常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药物的性能和特点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使用促胃动力药非常重要。从理论上讲,比抑酸药更重要。

1促胃动力药促胃动力药不仅可以促进胃的排空,而且增强食管的清空和下端高压带压力。新一代促胃动力药对小肠的推进运动也有促进作用,目前常用的是多潘立酮(吗丁啉)和莫沙比利。

多潘立酮(吗丁啉)神经中枢副作用较多,而且对小肠运动作用不明显。

西沙比利 因有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现在已很少使用,国外已禁用。

莫沙比利 该药对全消化道运动都有促进作用,且神经中枢不良反应少,目前常用。其分散片制剂崩解吸收迅速,效果更好。

2抑酸药抑制酸的分泌也是重要一环,因为目前的药物在增强防反流机制方面还不够理想,因此减少胃液分泌也是必需的。质子泵抑制剂是抑制酸分泌的强有力武器,常用的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H2受体抑制药有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

反流性食管炎36例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临床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 RE)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 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炎性病变, 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病变严重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甚至癌变。本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流、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系列症状。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目前治疗主要以抑酸剂和促动力药物为主, 以提高下段食管括约肌张力, 增加食管的胃酸廓清能力, 减少反流, 促进食管炎症的愈合[1]。本文通过对2010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3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措施。现将研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3例, 占63.9%,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24~67岁, 平均年龄51.4岁, 50岁以上患者28例, 占77.8%, 病程2个月~1年。在患者临床表现中反流16例, 占44.4%, 反酸10例, 胸痛6例, 烧心4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食管下段炎性改变, 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器质性病变, 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制订的全国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标准[2], 患者无胃部手术史, 且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抑酸剂治疗

患者每日餐时或饭后服用西眯替丁每次0.2g, 每日3次, 睡前无用剂量加大到0.4g, 坚持用药6~12周;法莫替丁每次20mg, 每日2次, 坚持服用8~12周;每次早晚各口服1次0.15g雷尼替丁, 连续用药8~12周为1个疗程;每日1次服用奥美拉唑20g。

1.2.2 胃动力药物治疗

饭前服用吗丁啉10~20mg, 每天3次;饭前服用甲氧氯普铵 (胃复安) 10mg, 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服用西沙必利 (普瑞博思) 10mg, 每日3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胃体部、胃窦部黏膜无明显充血, 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胃镜复查病变部位有所改善, 胃体部及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 但偶尔可见少量胆汁逆流入胃内;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胃镜复查发现胃窦部逆蠕动活跃, 胃体部及窦部黏膜可见明显充血水肿, 胆汁逆流人胃内,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出现黄染。

2 结果

29例 (80.6%) 患者在服药后1周内, 症状明显改善, 反流、反酸、烧心及及胸部不适及得到明显缓解, 持续用药4周后得到治愈;好转5例, 用药1个疗程后胃体部及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2例患者治疗无效, 且两位患者均为高龄患者, 内镜诊断分级为Ⅱ级, 有条状发红, 并有融合, 但非局限性。

3 讨论

RE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 从而引起食管黏膜其他炎症所致。RE通常是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结果, 主要包括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3]。

许多RE患者易出现胸痛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发现6例患者有胸痛症状, 尤其是老年患者易出现反复发作性胸前区疼痛, 临床上易误诊为冠心病或心绞痛, 因此对于老年胸痛伴泛酸、烧心等症状患者, 应想到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此外, 多数RE患者因反流、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就诊, 说明仅依据症状来诊断RE, 虽有一定特异性, 但敏感性较差, 若医生未详细询问检查, 反流症状常被忽视。内镜可较准确地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范围以及程度, 并可进行活检, 检查有无并发症, 是目前RE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临床采用抗酸抑酸剂合并胃动力和胃黏膜保护剂综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综合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对36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94.4%, 略高于刘群山[3]等人的研究结果 (93.59%) 。由于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及胃肠动力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 绝大多数RE可得到有效控制, 食管炎的病损得以愈合, 但少数患者疗效不理想或无疗效。临床上仅对极少数难治、反复发作的患者及有并发症者予以手术治疗, 从而减少胃酸的损伤作用, 促进胃肠道动力, 避免反流的发生。

章宏等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多因素分析表明便秘、性别、上夜班、重体力劳动、不良饮食习惯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需引起关注。因此, 患者需改变生活方式, 调整饮食习惯, 少进食刺激性食物, 戒烟戒酒, 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机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本华.85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4) :1443-1444.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0, 5 (1) :3-4.

反流性食管炎13例随访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病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79岁;10~20岁2例,21~40岁4例,41~60岁5例,60岁以上2例。13例均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临床表现:有反酸者13例,烧心者11例;有胸骨后疼痛者7例,剑突下疼痛5例;吞咽困难者3例,吞咽疼4例;其他有癔球症者2例。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3例,并呕血2例,贫血1例,食管狭窄1例。Barrett食管癌变者1例。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1. 1 X线检查

有7例经钡餐X线检查,表现为狭窄伴溃疡龛影者1例,单纯食管溃疡龛影2例,其中并发食管裂孔疝表现者2例。并发十二指肠球部及胃部溃疡龛影4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激惹征者3例。中下段食管管腔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局部僵硬、黏膜紊乱1例。

1.2.1. 2 纤维内镜检查

经内镜检查者13例,炎性改变13例,伴中段食管溃疡者1例,伴下段食管溃疡者2例,其中,溃疡单发者1例,多发者2例。局部炎症、糜烂12例,其中,伴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直视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癌肿1例。

1.2.1. 3 病理检查

13例均经内镜检查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食管腺癌1例,食管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胃溃疡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食管炎性改变者13例。

1.2.2 治疗方法

针对13例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消失6例,症状减轻3例。伴发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症状消失2例,减轻2例。狭窄伴吞咽困难1例。死于食管腺癌1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9岁,退休干部。经常性打喷嚏、流鼻涕、咳嗽10余年,间断按伤风感冒、过敏性鼻炎、冠心病、气管炎等治疗。200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规律治疗近6个月。2006年9月,因下端胸骨后不适、剑突下疼痛伴进食不适再次就诊于我院,确诊为 (1) 反流性食管炎; (2) 食管腺癌中晚期; (3)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放疗后病情相对稳定近2年,于2008年7月死亡。

3 讨论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烧心、泛酸、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GERD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可达7%~15%,约有7%的成人每日有1次反流。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GERD发病率并不低,只是对此病的认知率和就诊率低和误诊率高造成我国GERD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近年我国GERD的发病率达8%左右。此病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发病率(2~3):1[1]。近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据最新资料表明,儿童尤其是超重儿童的GERD发病率达17%,数据表明GERD与肥胖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少患者得病后因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绵延加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

目前对GE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比较清楚,正常情况下食管有防御胃酸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侵袭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道黏膜组织抵抗力。GERD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组织攻击作用的结果,其中,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ower esophagea sphincter relaxation, TLESR)是引起GERD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导致食管廓清作用下降、食管黏膜防御功能障碍及胃排空功能异常是引起GERD的次要原因[2]。

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变异较大,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临床上极易与慢性咽炎、胃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相混淆。不少患者往往因咽喉异物感而在五官科就诊;不少患者因胸痛在呼吸科就诊;部分因左前胸部疼痛,疑似心绞痛,而在心血管科就诊。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常被误诊为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3]、心绞痛、冠心病、神经性耳聋、神经性呕吐等。一般情况下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分生理性GERD或病理性GERD。目前,虽然24 h食管pH值监测为公认的诊断GERD的重要诊断方法,但只是对无症状的GERD较有价值。除此以外,食管滴酸试验、食管测压等辅助检查只是有助于诊断,临床上仅依靠任何一项单一的辅助检查均很难确诊,必须采用综合诊断技术,通过多方面检查加以鉴别才能确诊。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GERD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及Barrett食管。最为严重的是Barrett食管形成Barrett溃疡后的癌变,也可在Barrett溃疡前发生癌变。本文13例中,形成食管狭窄及Barrett食管(最终癌变)并发症各1例,2例均为长期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的结果。临床实践表明,医患双方对此病的认知率、就诊率和能否早诊早治决定着患者的预后。目前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还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存在着治疗时间长,症状易反复而不能完全根治,患者的依从性差,经济负担较大等问题[4]。西方国家报道停药后半年复发率可高达70%~80%;胃底折叠术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存在着手术指征问题。近年,由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应用,手术适应证减少;据报道,内镜射频治疗是当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高等特点,此结论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此病一般治疗同样重要。特别强调的是,睡前过饱进食、高脂、浓茶、咖啡及烟酒等都是增加腹压的因素,应力求避免。另外,餐后睡眠者,抬高15~20 cm床头能有效减轻反流。肥胖患儿应把减肥列入治疗计划。

本文资料表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在我国并不低,目前医患双方对此病的认知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患者的就诊率低,而误诊率较高[5]。同时还表明,GERD已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肥胖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不断加大对此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认知率,尤其是提高广大基层和非专科医疗机构医师对该病的认知率,做到早诊早治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总结我院确诊并随访的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症状消失6例, 症状减轻3例。伴发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症状消失2例, 减轻2例。狭窄伴吞咽困难1例。死于食管腺癌1例。结论: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认知率, 尤其是提高广大基层和非专科医疗机构医师对该病的认知率, 早诊早治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认知率,早诊早治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党海燕.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87-188.

[3]熊毅敏, 王一鸣, 徐维田, 等.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24 (1) :21-23.

[4]周向红, 魏崧松.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5, 8 (9) :183-184.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诊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8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33例, 年龄60岁~79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病程最长的为5年, 最短的3个月,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未经过系统检查与治疗, 既往史均无异常。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 观察组使用埃索美拉唑。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癌、上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管裂孔疝等疾病, 其中病情较轻的21例, 病情一般的35例, 病情较重的24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损伤。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健康指导, 严禁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 严禁烟酒。对照组患者予奥美拉唑40 mg/次口服, 每日1次, 晨起空腹服用;观察组患者予埃索美拉唑40 mg/次口服, 每日1次, 晨起空腹服用。2组患者在服用以上药物的同时给予莫沙比利5 mg/次, 每日3次, 饭前口服, 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1]。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除, 且无不良反应;有效: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但仍然有反流情况发生;无效:症状无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反流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见表1。

注: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3, P<0.05) 。

2.2 2组患者治疗后内镜下黏膜破损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注: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 P<0.05) 。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十二指肠以及胃的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中进而引发食管出现炎性病变[3]。多数患者在内镜下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食管黏膜损伤, 损伤多呈糜烂性或为溃疡。本病可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群中发生,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概率增大。其中吸烟、嗜酒、长期饮食不规律、肥胖的人群, 尤其中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4]。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 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出现食管狭窄, 甚至会发生癌变, 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 对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方式的讨论就变得意义重大[5]。在2010年3月—2013年5月间选取我院8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使用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反流症状改善程度对比中, 对照组患者反流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的有14例, 占35%, 无效的患者有8例, 占20%。观察组患者反流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的有26例, 占65%, 而无效的患者仅有1例, 占2.5%。在对2组患者治疗后内镜下黏膜破损的治疗效果比较中, 对照组患者效果显著的人数为13例, 占32.5%, 观察组患者效果显著的有18例, 占45%;而在无效的患者中对照组有6例, 占15%, 而观察组仅有1例, 占2.5%。

本文结果显示, 使用奥美拉唑治疗的患者预后效果较使用埃索美拉唑的患者差。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 埃索美拉唑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生物特性, 使有效抑酸因素能够存留时间更长, 且不良反应较少。虽然奥美拉唑的抑酸能力较强但与埃索美拉唑相比较, 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在对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中, 埃索美拉唑的疗效好, 副作用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8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 观察组使用埃索美拉唑, 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反流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的有14例, 观察组反流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的有26例,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埃索美拉唑对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要比奥美拉唑更佳, 且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老年性,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李薇, 曾晓华, 沈思魁.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2 (25) :33-34.

[2]古丽尼格尔·克力木, 徐维维.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5 (32) :41-43.

[3]邓秋飒, 刘丽青, 谢静秋.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4 (26) :11-13.

[4]慧瑛.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8 (11) :67-68.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27例误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62岁~81岁,平均年龄72.3岁。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8例,冠心病者6例,原发性高血压者9例,高血脂者9例,肥胖者8例,糖尿病者2例,吸烟者11例,均为男性。临床表现:就诊主诉为咽部不适、咽痛、咳嗽、气急、哮喘、胸痛症状中一种或几种,无或有轻微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由于误诊、漏诊后,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追问病史发现。上述症状发生与饮食有关者19例,与体位有关者11例,曾有反酸、嗳气、烧心等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者21例。

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14例,其中慢性咽喉炎9例,支气管哮喘3例,支气管肺炎或支气管炎2例,以上均经积极抗感染、清咽利喉、解痉、平喘、止咳等治疗后疗效差或反复发作。误诊为心血管疾病5例,其中心绞痛4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1例。漏诊患者8例,这8例患者均以胸痛为主诉就诊,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改变,诊断为心绞痛,但经硝酸酯类等药物改善冠脉循环无效或疗效极微。误诊时间2个月~11年。

1.3 确诊方法

全部病例最后行胃镜检查确诊,根据1994年第十届世界胃肠病会议推荐的洛杉矶内镜分级系统标准:A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但破损直径小于5 m m,8例,占29.6%;B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 m m,但破损间无融合,11例,占40.7%;C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但尚未环绕食管壁四周,6例,占22.2%;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合并累积至少超过食管周径的75%,1例,占3.7%.其中还有1例患者内镜检查发现Barrett食管,并经活检确诊。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后,嘱其少食多餐,低脂饮食,减少或避免平卧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或是钙拮抗剂者,改用其他替代药物,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 g每日2次)、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胶囊220 m g每日4次)及促胃肠动力剂(莫沙比利5 m g每日3次)治疗。

2 结果

综合治疗6周~12周后完全缓解17例,10例明显减轻。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R E)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破损。R E在我国属常见病,近年因饮食结构西化,肥胖患者增加,人口老龄化,幽门螺杆菌清除等诸多原因R 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研究表明,年龄>70岁的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是年龄<39岁人群的3倍;国内研究发现[2],在老年人中R E检出率为8.9%,而在中青年人中检出率为4.3%.因此,老年人是R E的高发人群。

R E主要发病机制是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和膈食管膜的协同抗反流屏障,食管清除功能,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与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对于老年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胃黏膜有一定程度萎缩,胃酸分泌减少,但是同样伴随着年老,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贲门变得松弛,唾液、重碳酸分泌减少,黏膜组织修复再生能力下降,食管动力减弱,胃排空延迟,这些因素造成了反流防御机制相对于年轻人下降明显[4]。同时老年人多合并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退行性疾病,长期服用抗胆碱能、钙拮抗剂、硝酸盐类、茶碱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使食管的反流防御机制进一步下降。在本组误诊病例中合并支气管炎患者8例,高血压患者9例,冠心病患者6例,其中长期服用上述一种或多种药物者有8例,占到所有误诊患者的29.6%.

虽然R E典型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但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G ER D典型症状的发生率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有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患者主诉烧心是65岁以下者的一半[5]。国内学者研究[6]认为老年患者典型症状少与老年人对食管扩张后产生的疼痛敏感性下降,对食管酸注缺乏敏感性有关。还有学者研究[7]认为老年人烧心、胸骨后灼痛症状的缺乏,可能与老年患者疼痛传入神经退变、疼痛等感觉阈值提高有关。这使得老年人的临床表现经常与内镜下的病理表现不一致,而食欲减退、呕吐、吞咽困难、贫血、体质量减轻,以及食管外的非典型症状相对多见,从而易造成误诊、漏诊。

本组中有13例以胸痛为主诉就诊,被误诊为心绞痛4例,其中有8例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改变。由于应用改善冠脉循环药物无效或疗效极微,追问病史后发现患者还伴有反酸、嗳气,因而行胃镜检查确定为反流性食管炎,给予抑酸药物治疗后,胸痛症状好转。由此看来,在老年患者中可能缺血性心脏病和食管功能异常同时存在,并且具有胸痛表现。此时应追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鉴别心源性胸痛与食管源性胸痛,防止误诊、漏诊发生。

在本组中有3例首诊表现为喘息、气急、咳嗽急性发作,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抗生素治疗后虽见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经追问病史后,发现患者在饱食后有反酸、恶心等症状,行胃镜检查确定为反流性食管炎。经相应治疗后咳嗽、喘息、气急逐渐减轻至消失。

本组中有9例患者以干咳、咽喉部不适、异物感为主诉就诊,误诊为咽喉炎,经常规治疗后不见好转,追问病史发现患者干咳、咽喉部不适阵发性发作,无明显规律和诱因,并伴有恶心、反酸,考虑为反流性食管炎造成的食管外症状,嘱改变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禁食高脂饮食,其中3例给予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给予抑酸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6例拒绝胃镜,给予抑酸药物行诊断性治疗,上述症状亦得到明显好转。其中有1例76岁男性患者,被误诊为咽喉炎长达10余年,经胃镜检查后发现有Barrett化生表现,由此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食管的敏感性下降,尽管烧心、反酸症状不典型,但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常较严重。

综上所述,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反酸、烧心、反食等典型症状不明显,多以胸痛、上腹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甚至是牙龈炎、咽喉炎、哮喘、慢性咳嗽等食管外非典型症状为主诉就诊,且多伴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老年人病史多叙述不清,思想顾虑大,这常常也会影响医生的诊断思维。所以对胸痛、哮喘、咽喉不适等症状反复发作的老年患者,在排除原发疾病后,要考虑到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必要时给予电子胃镜检查或诊断性治疗,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误诊的原因、确诊思路与方法。方法 回顾27例被误诊为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诊断思路与确诊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经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经6周-12周抗反流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7例,10例明显减轻。结论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与非老年患者相比,具有发病率高、病变程度重、不典型症状及食管外症状多的特点,在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行内镜检查,防止误诊。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老年人,误诊,确诊方法

参考文献

[1]Kaushalm adan,Vineetahuja.Impactof24h esophagealpH monitoringon the diagnosis of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Defining the goldstandard[J].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 and H epatology,2005,20(1):30-37.

[2]郑松柏,项平,徐富旱,等.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1 119例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6):574-576.

[3]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3):223-226.

[4]Achem AC,Achem SR,Stark M E,etal.Failure of esophageal peristalsisin older patients:association with esophageal acid exposure[J].Am JGastroenterol,2003,98(1):35-59.

[5]JonaitisV,KudelisG,Kupcnskasl.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with erosiveand non erosiveGRED in high-helicobacter-pyloriprevalenceregion[J].DisEsophagus,2004,17(3):223.

[6]高建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3):351.

怎样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篇10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在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为7%~15%,孕妇发生该病的几率则高达48%。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地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8.7%。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是:患者在餐后或躯体前倾时或夜间睡觉时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疼痛、烧心、反酸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会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内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后者多在患者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灼痛感前出现。此外,若反流物刺激到患者的咽喉部可使其出现咽喉炎;若反流物被吸入患者的气管和肺内则可使其反复发生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有些人出现的非季节性哮喘就可能与其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有关。在临床上,对疑似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一般做一下相应的检查便可明确诊断。检查该病的主要方法如下:

1.内镜检查:用此法检查反流性食管炎准确率高,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病情的轻重。若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为患者做一下食管黏膜活检还可将该病与其他类型的食管病变(如食道癌等)相区别。

2.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即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对该病的疑似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的连续监测。一般认为,正常人食管内的pH为5.5~7.0。当一个人食管内的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反酸的症状。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的各项参数均以此为基础。近年来,该方法已成为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对症状不典型或症状虽典型但治疗无效的该类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3.食管测压:即通过连续灌注的充满水的导管系统测定患者食管腔内的压力,以判断其是否有反酸的情况。对于经内科治疗失败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来说,这是一个辅助性的诊断方法。

4.食管滴酸试验:即通过胃管向患者的胃内滴入一定浓度的盐酸,若患者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样疼痛,则为阳性反应,说明该患者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用该方法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准确性约为80%。

那么,对反流性食管炎如何进行治疗呢?

一、非药物疗法

1.调整体位:让该病患者在进餐后保持身体直立的姿势,避免过度负重,不穿紧身衣服,放松腰带。患者躺下时可将枕头抬高15~20公分。这是改善该病症状的有效方法。

2.减肥:肥胖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积极地进行减肥,力争使体重达标,尤其在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减少夜间胃酸的分泌。

3.调整饮食: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以高蛋白、低脂肪和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为主,要限制咖啡因、酒精、酸辣食品和巧克力的摄入量。

4.避免某些药物的刺激:有些药物,如黄体酮、茶碱、抗胆碱药、β受体兴奋剂、α受体阻滞剂、多巴胺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能降低人的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二、药物疗法

1.可使用H2受体阻滞剂:使用该类药进行治疗可使该病患者24小时的胃酸分泌量减少50%~70%,但该类药物不能有效地抑制患者因进食刺激所导致的胃酸分泌,因此该类药物适用于病情较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用的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病情较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2.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能产生比使用H2受体阻滞剂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果。该类药物适用于症状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病情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3.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该类药物可增加患者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改善食管的蠕动功能、促进胃的排空,从而能显著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常用的该类药物有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吗丁啉)等。

反流性食管炎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致慢性咳嗽的患儿共46例, 其中男29例, 女17例, 年龄1~14岁, 平均 (8.5±3.6) 岁;病程1~6个月, 平均 (3.8±1.2) 个月。临床主要症状:持续性干咳, 咳嗽时经常出现呕吐或胸后疼痛, 咳出物大多为清涎;咳嗽多以清晨或夜间为甚, 其他时段相对较少。消化道症状主要有反酸、反复呕吐、溢奶、胃烧灼感、嗳气、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部分患儿出现哮喘、反复肺炎等。

1.2检查方法

详细了解患儿咳嗽的特点、发作的时间、季节、导致发作的主要因素、过敏史及过敏源等。除血、尿、便常规检查外, 做胸部X线正、侧位片、结核菌素试验 (P P D) 、血沉、肺炎支原体抗体I g M、痰涂片及培养、胸部C T、胃镜等, 有针对性地做2 4 h食管内p H值和胆红素值监测检查、胃镜下食管黏膜检查。5岁以上儿童行常规肺功能检查, 必要时可对患儿进行支气管舒张剂的诊断性治疗[2]。经过各项检查, 确定本组慢性咳嗽主要由胃肠道功能不良所致。

1.3 治疗方法

采用促胃肠动力药, 抗酸药及黏膜保护药联合治疗。使用多潘立酮 (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1 0 9 1 0 0 0 3, 规格:1 0 m g)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412, 规格:20mg) 、硫糖铝咀嚼片 (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32024513, 规格:0.25g) 联合治疗。吗丁啉1片/次, 3次/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粒/次, 2次/d;硫糖铝咀嚼片2片/次, 3次/d。依据患儿情况适当调整, 如伴有感染使用有效抗生素。所有患儿均连续服药4周,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2 结果

46例反流性食管炎导致的慢性咳嗽患儿经连续治疗4周后的复查结果显示, 41例 (89.1%) 慢性咳嗽症状完全消失, 5例 (10.9%) 除清晨或夜间轻微咳嗽症状外, 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据文献报道[3], 欧美等发达国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比较高, 我国在上世纪末有研究机构对上海地区2500人随机调查发现, 8%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引发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较多, 如酸性胃液及碱性肠液逆流进入食管内, 长期刺激和腐蚀食管黏膜后发生慢性炎症反应, 激活迷走神经反射弧, 诱发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咳嗽、气喘, 反流物吸入气管和肺, 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甚至出现肺间质化。临床一般会出现胃烧灼感、胸痛、反酸、吞咽困难, 容易导致食管出血、狭窄等, 甚至发生食管癌,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

小儿慢性咳嗽临床较常见, 诱发原因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反流性食管炎亦能引发小儿慢性咳嗽, 临床诊断需慎重, 注意鉴别诱因, 否则容易出现误诊而延误病情。临床诊断反流性食管炎致小儿慢性咳嗽需配合较全面的检查, 以全面掌握患儿各项生理指标的信息, 采取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

近年来, 在较发达的地区, 临床提倡采用动态24h食管p H值监测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研究, 与其他检查相比,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一度被认为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指标[5]。临床诊断严重、复杂的胃食管反流病一般采用食管内镜检查及黏膜活检, 但限于该技术尚未广泛应用, 且大部分患儿和家长较难以接受, 因此, 目前仍采用食管X线吞钡造影检查, 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由于该技术操作简便, 易于发现食管裂孔疝和食管狭窄等病变, 其分级对判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变程度和估计预后均有很大的帮助, 仍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6]。

本文46例反流性食管炎导致慢性咳嗽患儿入院后均经全面的临床检查, 在充分掌握各项指标的情况下, 针对患儿的病因给予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杨苹, 汪细晶, 刘洪全.儿童慢性咳嗽7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6) :3296.

[2]蒋雪峰, 秦小刚.阿奇霉素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慢性咳嗽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6) :2460.

[3]管志伟, 代运磊, 于素平, 等.活血通络中药佐治儿童慢性咳嗽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3) :208.

[4]涂明辉, 朱小燕.从误诊病例分析基层医院儿童慢性咳嗽的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9) :1062.

[5]Drescher BJ, Chang AB, Phillips N,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 following presentation to a tertiary pa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ediatrics, 2013, 13 (1) :125.

上一篇:英语论文下一篇:美丽的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