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文明的视角

2024-09-16

搜寻文明的视角(精选4篇)

搜寻文明的视角 篇1

这张艾伦望远镜阵列的图片由SETI协会的天文学家赛思·肖斯塔克拍摄。SETI即“地外智慧生物搜寻”, 该组织利用这些位于加州北部的无线电阵列来搜寻太阳系以外智慧文明的信号。

弗兰克·德雷克和一个小天文爱好者在利克天文台

有关外星人的艺术插画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8日消息, 在某种意义上, 地外智慧生物搜寻 (SETI) 可以说起源于1896年, 当时尼古拉·特斯拉 (现代交变电流电气系统的设计者) 就提出可利用无线电传输的方式搜寻地外智慧生命。1899年, 特斯拉确实检测到与地球电风暴完全不同的信号。有人在检查了特斯拉的数据之后, 认为他可能接收到了来自木星的“风暴”信号。木星的等离子体圆环会发射出强烈的射电流量, 使木星看起来就像一颗微缩版的脉冲星。

到了1924年8月, 当火星到达下合位置 (与地球在太阳的同侧且三者成一直线, 这是一个世纪多时间内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时候) 时, 美国海军天文台每隔一小时就静默无线电5分钟, 以使一艘装有无线电接收器的飞船能够“倾听”来自火星的信号。

现代的SETI真正开始于1959年, 当时菲利普·莫里森 (Philip Morrison) 和吉乌斯皮·科科尼 (Giuseppe Cocconi) 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 地外智慧生命或许可以通过无线电天线进行搜寻。另一方面, 1960年, 弗兰克·德雷克 (Frank Drake) 利用射电望远镜进行了首次SETI项目尝试, 他对鲸鱼座τ星和波江座的天苑四进行了观测。天文学家推测, 地外智慧生命可能会在400千赫的带通上使用1.420千兆赫的电磁频率, 这意味着在这一频谱范围内可以存在40万个不同的搜寻频道。

德雷克方程

弗兰克·德雷克还提出了一个寻找外星文明的“德雷克方程”:N=R*fp ne fl fi fc L。方程中N表示具有星际通信能力的外星文明数量, 其他一些变量的意义如下:

R*表示适合居住的恒星系统的数量, 通常指类似太阳的恒星, 但过去二十年来的研究显示, 较小的红矮星系统中也可能存在适合生命居住的行星。然而, 如果这些行星上存在液态水, 那它们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就不能太近或太远。红矮星占恒星总数量的75%, 这些研究结果大大扩展了地外智慧生物搜寻的目标恒星数量。

参数fp表示可居住恒星系统中真正具有行星的概率。自从2009年3月份发射以来,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的开普勒望远镜已经基本确定了不同大小的行星出现的概率。这对搜寻地外文明的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SETI协会的天文学家已经锁定并“监听”所有在可居住区域内探测到的行星。开普勒望远镜的首要目标是探测体积与地球相近, 且处于其恒星系统中可居住带的行星 (即类地行星) 。在可居住区域内寻找类地行星将为德雷克方程提供另一个参数:ne, 即在某个给定恒星系统内类地行星的数量。

参数fl表示在具有可居住潜力的行星上真正出现生命的概率。要获得这一参数, 需要借助新一代的轨道望远镜, 以对可居住行星大气层中的氧气等物质进行探测。氧气是存在光合生物的标志之一。天文学家估计, 在类地行星上首先可能被探测到的生物群体是森林——在地球上森林已经存在了超过4亿年。

参数fi表示生命体发展出智能的概率。这是德雷克方程中最难以定义的参数, 它还引发了许多更基础的问题, 如什么是智能?“智能”的定义有很多种, 但就地外智慧生物搜寻的目标而言, “智能”意味着可以进行通信、交流, 这也是人类所希望遇到的。

信息论的应用

要寻找外星生物, 我们可以先从地球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学研究 (如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体生物学计划) 开始。许多研究者已经深入南极的干燥山谷, 或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的沙漠地带等地, 探索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此相似, 如果我们想从太空中获得非人类的通信信号, 那第一步应该从研究地球上众多的非人类交流系统开始。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交流能力, 但科学家如何才能分析并确定这些交流系统的复杂性呢?

假设交流系统的复杂性可以用信息的复杂性来衡量, 那这就涉及到一个称为“信息论”的数学领域。该理论最早用于测定通过电话线传输的信息量。贝尔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 (Claude Shannon) 在1949年提出了信息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现在该理论已经在众多领域广泛应用。

劳伦斯·多伊尔 (Laurance Doyle) 是SETI协会宇宙生命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者, 同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开普勒任务科学组的成员。他和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布伦达·麦考恩 (Brenda Mc Cowan) 、肖恩·汉瑟 (Sean Hanser) 决定采用信息论的方法对瓶鼻海豚的交流方式进行研究, 观察它们的声音交流系统能传送多大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发生频率的分布, 即“信息熵”。

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早期例子是齐夫定律 (Zipf's Law) 。该定律以一位哈佛语言学家的名字命名, 他将小说中出现的英文字母按出现频率 (对数刻度) 进行绘图, 得到一条差不多45度, 斜率为-1的直线。换句话说, 最常出现的字母比次常见的字母出现频率高10倍;而次常见字母的出现频率则是第三常见字母的10倍, 并以此类推。他还对中文字符、英语单词和俄罗斯音素等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也都获得了斜率基本为-1的频率分布图。

这些结果显示, 齐夫定律似乎可以用来描述语言中必要成分的分布。科学家用瓶鼻海豚的声音信号制作了齐夫斜率图, 获得了斜率为-1的直线。这意味着海豚的声音交流系统可能包含着复杂的关系规则 (在人类的交流系统中, 这种规则被语言学家称为“语法”) 。对婴儿咿呀学语时的声音信号进行分析则发现, 其斜率比齐夫定律中的平缓得多。在海豚幼崽中也记录到了与人类婴儿相似的声音频率分布图。这告诉我们, 在海豚很小的时候, 它们也会咿呀学语, 到成熟时才掌握“语言”。

科学家在座头鲸身上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座头鲸是具有复杂社会性的动物, 它们与海豚一样, 也十分依赖声音交流系统, 而更少依赖姿势或面部表情。在人类之前的几百万年前, 座头鲸就已经发展出了全球性的交流系统。

座头鲸对噪声的处理方式也与人类相似。当我们拿起电话时, 如果出现杂音, 通话者就会减慢说话速度, 保证对方能听清楚所有用词。科学家发现, 当座头鲸受到船舶噪音干扰时, 它们会减慢向彼此发出声音的频率。它们还会在制造气泡围捕鱼类的同时, 彼此进行交流。不过, 科学家的计算结果显示, 座头鲸声音频率的减慢, 最多只能抵消60%的船舶噪音, 而它们的交流时间也会因此变长。

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类比来说明。面对一份缺失部分字母和单词的文本, 我们仍可以运用强大的语法组织能力, 将文本的信息提取出来。在座头鲸中可能也存在着类似的“语法”, 因为它们即使没有听到完整的声音, 也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目前科学家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对座头鲸和人类的“信息熵”进行对比,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鲸鱼的交流系统具有很高的结构复杂性。

信息论也可以应用在单程交流系统中, 如棉花等植物与黄蜂的交流。棉花能够告诉黄蜂哪一株植物可以停留 (植物上拥有作为黄蜂猎物的虫子) 。虽然这还不是不同星球间的交流, 但这种不同生物界之间的交流, 已经是科学家目前所观察到最接近的了。

将信息论应用在蜜蜂身上也很有趣, 它们的“摇摆舞”通信系统涉及利用太阳进行导航。蜜蜂拥有SETI分析中的三个重要要素:一个交流系统;利用工具 (建造六角形的蜂巢结构) ;能运用天文学 (利用太阳, 有时是满月来寻找蜜源) 。

更多的尝试

在利用无线电进行搜索的同时, 用光学手段搜寻地外文明的尝试也越来越多。无线电SETI搜寻的是窄带传输的信号, 自然界显然无法产生这种信号。光学手段SETI则依赖于纳秒级脉冲光的监测。只有人工的技术力量才能制造出这样的信号, 就科学家目前所知, 自然界中最快的脉冲光来自毫秒脉冲星。

先进的地外文明是否会利用纳米光 (或红外线) 脉冲在星际间发射信号呢?也许会, 特别是如果该文明所处的恒星系能方便地发射激光。在太阳系中, 确实存在着天然的微波激光——存在于火星的大气层中。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受到太阳照射时, 能够被激发产生强大的激光。如果我们能打造出围绕火星的镜子, 便能利用这种天然的激光发射器, 向星际间发射激光信号。当然, 人类或许还要等上几十年或一个世纪, 才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

有些SETI工作者还在搜寻从“戴森球”散发出来的多余热量。戴森球的概念源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 的思想实验。他认为, 如果人类文明能延续足够长的时间, 到某一天对能量的需求就会膨胀到需要利用母恒星输出的“全部”能量, 此时就需要建立能够尽可能收集母恒星能量的轨道结构。这种结构的半径与日地距离相当, 里面可居住的人口比地球人口要多得多。

另一个关于搜寻地外文明的有趣理由是: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不是从地球起源的。有人认为, 是彗星撞击火星时将简单的细菌生物带到了地球。另一个想得更远的观点认为, 如果我们能在人类 (或其他物种) 的基因组中找到某个特定的区域, 该区域不仅是非随机的, 而且与塑造和改变基因组的过程毫不相容——即与基因组中其他部分截然不同, 并且不能为自然选择等过程改变——那这一区域就可能来自某个非常先进的外星智慧文明。信息论或许在这里有用武之地, 将基因组中不寻常的结构找出来。

在进行外星智慧文明搜寻的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考虑比人类先进的文明会做什么, 例如在信息传输中最新的技术——量子隐形传输。目前, 量子光学实验室已经发现, 信息可以在任意的距离间进行传输。更确切地说, 是“量子信息”能够在任意距离瞬时传递, 而接收者需要借助某种“钥匙”来解锁信息——但这种“钥匙”不能够以超光速传送。不过, 人们还是在猜测, 地外文明的第一条信息是来自太空的无线电信号, 还是会显示在某台量子计算机上。

对地外文明的搜寻是一个神奇的领域, 包含了众多学科, 从天体物理学到动物行为学, 从古生物学到量子力学等。现在, 射电望远镜是SETI的象征,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1870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太阳系生命的书《我们之外的其他世界》 (Other Worlds Than Ours) 中, 英国人理查德·普罗克特 (Richard Proctor) 引用一本17世纪法国作品中的话说, 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源自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兴趣。几百年之后, 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

搜寻文明的视角 篇2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搜寻文明的视角 篇3

关键词:匹配理论,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逆向选择

一、引言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近700万高校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共同竞争约900万个就业岗位, 造就了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本文主要对毕业生与企业匹配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进行研究, 理解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毕业生与企业匹配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双边匹配理论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Gale[ 1 ]和Shapley ( 1962) 把匹配模型引入经济活动分析中, 首次提出了“递延接受算法”, 并由此得到结论: 婚姻模型中存在着非空的稳定匹配。之后Sotomayor[2]、Roth[3]等众经济学家相继对匹配理论做了深入研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匹配理论在国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分析体系, 但在国内匹配还处于探索阶段。文胜[4] ( 2006) 在国内首次较系统的研究了双边匹配理论, 并利用匹配理论对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的二元结构进行了解释。魏立佳[5] ( 2010) 首次利用双边匹配理论对高考平行机制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而后对我国的博士生录取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柠檬”问题首先由阿克洛夫 [6] ( 1970) 分析, “柠檬市场”主要描述这样一个问题: 假定市场上有高质量的和低质量的两种二手车。在信息完全且对称的条件下, 高质量二手车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市场出现正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低质量车占二手车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并最终将占据整个市场, 市场产生逆向选择。对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 多数学者均主要从就业服务体系、求职技巧、就业心理以及政府宏观政策等视角来审视。本文结合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考察现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机制及其效果, 结果表明: 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广泛的存在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 并且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匹配

( 一) 简化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匹配[7]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要素市场, 从1989年以前的统招统分到现在的国家政策作指导, 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 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改革, 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也经历由中心化到非中心化的转变。但是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仍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比如相同专业的学生对企业的偏好序列十分相似, 较好的企业通常会相对更早来到校园进行校园招聘 ( 也就有金九银十一说) , 此时我们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做如下简化假定:

1. 每个毕业生Si均向其内心可以接受的企业发出求职简历。

2. 毕业生在同一个时间只保留自己最佳偏好的一份录用通知书, 在其收到更好的录用通知书时, 立即决绝原有的录用通知书。

3. 大学生没有违约成本, 通常大学生与企业签订的违约金为2000 - 10000不等, 但是从长期来看, 一份更好的工作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远远大于固定的违约金。

4. 不存在企业违约现象, 因为这有损于企业的形象与社会声誉, 所以极少有这种情况出现。

5. 企业按照等级的优劣而先后进入校园, 这符合中国金九银十的实际情况。

6. 企业与大学生对对方有严格、完备、可传递的偏好序列。

由此得出: 每一个毕业生一旦接收到某一个企业的录用通知即意味着其不可能被更好的企业所录用, 也就没有毁约的动机, 而企业方面则获得其所能聘用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且在这一简化模型中, 大学毕业生作为偏好被优先考虑的一方是具有优势的, 因为每个学生都能够匹配到他所能得到的最高序列的企业。

( 二) 信息不对称下的匹配过程

简化环境下大学生与企业的匹配显然过于完美, 实际情况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即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改变。例如, 大学生即使同一专业他们的就业偏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企业并不可能严格的按照自身的优劣而先后进入校园招聘, 且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招聘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就业渠道, 网络上的这种先后顺序并不明显。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对大学生无法清晰的产生严格、完备、可传递的偏好序列。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收集、与大学毕业生实地访谈以及团队的亲身求职体验等途径, 毕业生们自身对求职匹配过程也是非常迷茫的, 这一点从我们实地做的633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两个问题的统计分析可见一斑: 当他们被问到自己更可能是凭借自己哪一项优势而被录用时, 76. 1% 的毕业生认为, 自己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实力上没有明显的优势, 被考官录取主要是因为“眼缘”“会展示自己”或者身高、外貌、性别、家庭背景等其他外在因素, 而仅有23. 9% 的毕业生认为考官是通过认真考察每个人综合能力而产生最后结果的; 当被问到“简历与面试可以充分的衡量出自己的个人能力吗? ”有4. 4% 的毕业生认为几乎可以完全反应出自己的能力水平, 同样4. 1% 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简历与面试几乎不能反映出任何问题, 另外48. 5% 的毕业生认为可以反映出70% - 80% 的能力, 43. 0% 的毕业生认为可以反映出50% 的能力, 偶然性仍比较强。

据统计, 毕业生们对于以简历以及面试作为录用的评价依据感觉是非常迷茫的, 一部分人认为简历与面试掩盖住他们的才华, 让他们无法完全的脱颖而出;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华丽的简历与精彩的面试对话刚好可以掩饰他们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 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 寄很大的希望于通过证书、自身形象包装、简历与面试等获取招聘人员的信任, 进而博得一份相对更丰厚的工作。这也正与大学生花费精力于包装自己而很少注重自身实力的增强, 学校注重学生的应聘技能培训而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相符合。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虽然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依然在按照上述的匹配机制进行着, 但是这与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更优秀的人才与更优越的工作匹配”的匹配结果依然有所差距。这种状态下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俨然更像一个二手车市场, 企业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的求职信息, 仅仅基于简历与毕业生所考取的各项证书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准确评估。而大学生却可以通过招聘启事、网络等途径很容易的了解到企业的各项信息且目标相对比较明确。由于毕业生 与每一个企业之间的博弈都是一次博弈, 且每个人的能力很难被准确评价。大学生在就业竞聘这场赛跑中为了获得一份相对更好的工作, 有足够的动机隐藏自己的缺点而尽量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 其中甚至可能还有大学生伪造简历、办假证的情况。由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可知,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想要彻底弄清楚每一个应聘者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容易, 要想发现这种差异性从而招聘到更优秀的员工就必须付出额外的考察成本, 而大学毕业生则可以相对简单的做到隐藏自己的缺点, 且成本较低。所以, 企业在与毕业生的无数次博弈之后, 类似于二手车市场, 中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最受欢迎的人群: 顶尖大学毕业的学生、各类证书在手的学生、在校经历丰富的学生。但是从什么学校毕业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而各类证书与在校经历则是可以完全可以自己来掌控。从调查的另一项数据发现, 有42% 的毕业生积极考证并认为证书是职业专门化的必然要求,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2. 4% 的毕业生积极考证但认为证书只是为了便于企业区分、录用大学生; 19. 1% 的毕业生消极考证并认为考证除了劳民伤财别无其他意义; 另外16. 0% 的毕业生则干脆拒绝考证, 他们认为有太多比去考证更重要的事情, 而在校经历相对于简历则还更不可信的多。

笔者认为, 简历产生的意义即在于以最简练的内容既展现出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体现其综合能力的高低。但是基于这样一种人职匹配机制, 简历与面试越来越趋于形式化, 而在仔细揣摩其中的窍门以及付出实践来完善自己简历的时候, 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使得大学生的简历确实变得越来越漂亮, 面试也越来越精彩, 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 三) 应对措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匹配机制中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弊端呢? 针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 我们认为虽然现有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信息传递与甄别机制, 简历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 但是其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如人意, 要想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缺陷, 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 学校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适当的增加重要课程的课业压力, 促使大学生专业素养得以提升。并且控制好考试试卷难度, 让最后的成绩客观的反应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8]。

2. 增强简历真实性的监督与惩罚力度, 保证呈现给企业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避免企业与毕业生的策略行为, 保证双方都展现其真实偏好。

3. 能力证书化, 适当增强各种证书考试的难度, 并严格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让证书更客观的体现个人的专业素养。一个证书如果所有人都有即等价于所有人都没有, 到最后显然只会造成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4. 突破校园招聘对市场的分化, 构建网络毕业生招聘的大平台, 并按专业的不同构建不同细分专业化市场。增强毕业生的跨校竞争, 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好的工作, 同时也增加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竞争。

5. 适当效仿西方一些办学特色, 改变中国大学走进来难、走出去易的现状。

引入这些解决途径的唯一目的即在于实实在在的增强大学生自身能力并让企业容易甄别, 提高匹配的实现效率。总而言之,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只是应聘的能力, 而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一味的注重应聘技巧, 高年级毕业面试, 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而忽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是短时间内指标而不治本。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简历与证书的信服力才是完善毕业生市场, 达到就业匹配公平有效的根本之道。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双边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这样一个比较新颖的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问题, 对双边匹配理论进行了简单综述, 总结了双边匹配理论的特点, 结合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利用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进行探讨。我们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大学生有明显的隐藏自己缺陷的占优策略, 而这一策略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大学生重视包装自己、重视应聘技巧的学习而不是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身能力, 企业一步步的降低对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在不断的换届更替循环下, 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呈下降趋势, 这也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专科生面前就业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为应对这一问题, 我们提出了五点建议, 意在改变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这种格局, 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进而实现更加公平有效的稳定匹配。

参考文献

[1]Gale D.and Shapley 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62, 69 (1) .

[2]Sotomayor M.Implementation in the many-to-many matching market[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4, 46 (1) .

[3]Roth A.E.The evolu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for medical interns and residents:a case study in game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 (6) .

[4]文胜.双边匹配理论及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魏立佳.中国高考录取与博士生录取的机制设计.[J].经济学 (季刊) , 2010, (1) .

[6]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 2001, (6) .

[7]张成.双边匹配理论及其在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太阳公公搜寻记作文 篇4

我最喜欢有陽光的日子,每天早上看到太陽公公,我的心情就会好一整天。尤其是在冬天,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感觉很惬意很幸福。可是现在,太陽公公已经消失了15天了,每天叫醒我的不再是小闹钟,而是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太陽公公去哪里了?是生病了?还是在杭州走失了?

我沮丧地去上学,发现路边的小草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变得蔫蔫的;花儿也不再有灿烂的笑容,都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耳边不停地传来抱怨声:“这雨怎么一直下一直下,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同学们因为不能去操场上体育课,也都无精打采。回到家,发现妈妈也在发愁:“这么多衣服都没地方晾了,要是有太陽就好了!”太陽公公,你在哪里?我们都很想念你,你是不是迷失了回杭州的.路?

我去问小区里的一棵老树,这棵树爷爷可是看着我长大的呢,我问他:“树爷爷,树爷爷,太陽公公去哪里了,你知道么?”树爷爷叹了口气:“我也在找他,我的树根啊,都要发霉了,你去问问别人吧!”

树爷爷都不知道,那我去问谁呢?呀,西湖里的小鱼可能知道,他们可是会感知天气呢,“小鱼小鱼,你知道太陽公公去哪了吗?”小鱼摇摇头说:“我虽然可以对天气敏感,但是太陽公公去了哪,我真的不知道,连续的下雨,我感觉我都不能长身体了呢!”

小鱼不知道,那我去问问宝石山吧,山伯伯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山伯伯慈祥地笑着告诉我:“孩子呀,我们杭城的太陽公公受到了气流与寒流的影响才暂时和我们告别一下,至于什么时候回到我们身边,其实你该相信科学,你去问问气象局的叔叔阿姨吧!”

我真笨,为什么没想到呢,我打开妈妈的手机看墨迹天气,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本周四也就是明天,太陽公公要回来了,虽然气温骤降,但是温暖的陽光又回到我们身边了。“太陽公公明天回来喽,我终于找到太陽公公了!”我朝妈妈大声呼喊着,欢笑着。

上一篇:文书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下一篇:考试质量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