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APP研究(共9篇)
新闻APP研究 篇1
在1994年我国融入了国际互联网的大潮, 开启了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新纪元。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互联网的技术和内容不断更新进步。
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互联网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App冲击。如今手机这个集通讯、学习、娱乐等功能于一身且便于携带的工具已经普及, 再加上新闻类的APP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建立要求比较低, App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1. 移动互联网的建立
1994年4月20日, 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了国际互联网, 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研发新技术, 更新互联网内容, 改进互联网设备。到如今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的新方向。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 运用移动无线通信的方式获得业务和服务的新型行业, 其内容有终端, 软件和应用三个方面。而在移动互联网没有像现在这么普遍的时候, 有先见之明的媒体、投资商、开发商等就已经在移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谋划将来的发展。中国4G牌照的发放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则宣告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2. 新闻App的简要介绍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 与手机应用相联系起来的解释就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是移动互联网中重要的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之而至, 传统互联网地位受到App的冲击并被其逐步取代, 成为众多商业平台争抢的对象。
新闻App之所以能够有广阔的市场, 是由于人们对于新闻有兴趣有需求, 新闻的种类在如今也是五花八门, 军事新闻、政治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人们关注着各种各样的新闻, 在新闻中获取自己生活工作所需信息, 因此新闻具有广阔的市场。而另一方面, 许多新闻媒体也希望通过这一新的阅读模式来吸引读者, 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 增加收益, 所以在应用商店中新闻App成为必不可少的应用软件。
在现今, 纸媒和互联网已经不是新闻最新潮流的媒体, 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 已经成为了人们首选的阅读方式, 再加上App新闻在手机上的准入门槛比较低, 使得新闻行业内新闻App的发展成为必然。
3. 新闻App思维主要类型
3.1 门户网站新闻App
门户网站新闻APP的信息量大、种类多, 其内容更加符合网民的喜好。比较早在新闻APP上抢占先机的是新浪, 其在2008年推出了掌中新浪, 这是一款基于手机桌面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 在2010年10月, 网易就进行了新时期的新闻资讯类频道改革, 建设了“有态度的门户”这个理念, 发展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客户端。在之后网易不断更新自己的版本, 搜狐, 腾讯等也在新闻App上进行了拓展和改革, 新闻聚合的模式不断发展。
3.2 传统新闻App
传统新闻的App是传统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依靠自己的信息资源, 将所有信息通过编辑、筛选、整合通过移动应用进行发表的模式。传统媒体的发展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传统媒体正在被驱赶、颠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条件下, 传统媒体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在各种新闻客户端如雨后春笋产生中寻求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因此很多传统媒体进行改革,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立了自己的新闻App, 例如21CN、新京报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级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 而广播、电视等也不甘落后退出了新闻客户端, 连我国最高水准的《新闻联播》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且传统媒体还与四大门户网站搜狐、腾讯、网易、新浪进行合作, 在微博、微信上设置官方账号, 打造媒体订阅的功能, 在发展传统媒体的同时跟随时代的潮流, 将传统媒体网络化。
3.3 新闻聚合类App
此类App是为了提供移动化阅读的第三方技术团队开发的, 它通过客户端来招揽读者, 利用其他网站的公开接口将其他网站的新闻内容进行编辑整合, 重新排版传递给读者。这类新闻App包括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 这些App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面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百度的使用者众多, 人们常会提到“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因此百度在互联网应用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也具有相当的新闻话语权的, 用户们在百度首页就可以看到最新推荐的新闻消息, 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浏览阅读。
3.4 垂直媒体的新闻APP
垂直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 它是行业的专业传播信息的App, 对汽车有兴趣或者有买车想法的人就要下载汽车之家, 数码产品爱好者或者有购买需求的人就要下载中关村, 垂直媒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远远比不上四大门户的, 但是其拥有的读者质量更高, 垂直媒体面对的是专门的读者人群, 不像四大门户面对的是所有用户, 其新闻内容因而更加具体、有深度。总的来说, 垂直媒体在一定互联网上发展稳定, 不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红极一时也不会消亡, 因此四大门户也在自己的旗下创建了相关的垂直媒体, 推出了相关的新闻App, 用户较多的有网易汽车、新浪财经等, 从多个方面覆盖用户。
4.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APP的特色
4.1 在APP的推荐上社会化、个性化、人工化推荐相结合
互联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 社会化推荐和个性化推荐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 结合用户的兴趣爱好推送新闻内容, 避免了信息重复的问题。而要确保用户在新闻阅读上的多样性就需要人工编辑和推荐来进行消息的深度报道, 提高阅读质量, 所以仅仅有计算机编辑是不行的, 还需要有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整合、编辑, 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便捷性。
4.2通过信息的原创来带动平台发展, 创建品牌
新闻类App应该强调新闻的原创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一条原则就是内容第一, 新闻类App不能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转移到移动客户端, 而是要创设原创优质内容实现用户的深度阅读, 用户可以从新闻App上快速方便地寻找到自己所关注的内容, 并且获取所需信息, 这样有利于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用户数量是新闻App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4.3 加强了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编辑要留意网民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 用户在新闻网络平台上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和社会化分享, 这成为媒体与用户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模式。
新闻类App还与社交软件相结合, 便于用户分享。用户在发现有趣或者有意义的内容可以将其与朋友、亲人分享, 实现新闻传播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开放性。
4.4 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网络上进行新闻传播时, 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 提升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增强新闻产品的创新性, 在用户的操作过程中减少操作步骤, 注重信息阅读过程中图片、文字的排布, 增加视觉美感, 体现对用户的人文关怀。
5. 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App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闻类App的发展是基于用户的数量, 所以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类App还是要着重吸引读者, 推动自我发展。从用户的视角出发, 将信息内容能够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更快地传播, 并应对和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使我国互联网新闻类App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綦星龙.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科技与出版, 2013.
[2]黄紫月玫.传统媒体新闻类APP发展现状与前景[J].商情, 2014.
[3]许俊义.同质化竞争态势下新闻APP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知识, 2014.
[4]王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新闻APP研究 篇2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软件包含新闻资讯的展示、图片的显示、根据所选择的分类实现不同新闻的阅读、新闻的收藏、分享到微信等第三方软件以及夜间模式、无图阅读等。
根据课题所需的模块,论文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课题内容,涉及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发展前景。第二部分:针对该软件所使用的技术的介绍。
第三部分:针对该软件开发的可行性、需求分析以及详细设计等介绍。第四部分:针对该软件功能概况的介绍,包括功能的设计、界面框架的设计、数据库存储的设计等。
第五部分:主要介绍软件各项功能的具体实现。第六部分:主要是参考文献和致谢。
三、文献检索以及参考文献目录
1.《Android应用开发实战》第一版 李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Android技术内幕:系统卷》 杨丰盛 机械工业出版社 3.《Android开发精要》 范怀宇 机械工业出版社 4.《Android开发权威指南》 李宁 人民邮电出版社 5.《Android Developer 文档》
6.《Google Android SDK开发范例大全》 余志龙等著,王世江改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7.基于Android的手机应用开发研究 付宇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2014年09期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开发 8.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研究 白文江
太原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开发
9.Android安全综述 张玉清
王凯
杨欢
方喆君
王志强
曹琛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
2014年07期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安全 10.基于安卓手机的高效数据库访问机制 彭凤凌
庹先国
王洪辉
钟佳讯
蒲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013年12期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数据库 11.基于Google 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党李成 安徽大学2010-4论文 数据库名称:中国博硕士论文库 检索策略:Android应用 12.基于Android开发的数据存储 伊京花;王华军 数字通信2012-12-25期刊 数据库名称:中国博硕士论文库 检索策略:Android开发 13.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学习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熊水柔
北京邮电大学
数据库名称:中国博硕士论文库 检索策略:Android 14.应用开发中的UI设计 赵晓影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2-20 期刊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 15.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学习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熊水柔 北京邮电大学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策略:Android系统
16.四、课题研究的基础、现状与趋势
现在是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人们对于都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相对电 视、互联网络等方式,手机凭借它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不是所有手机都能满足这种复杂的功能要就,而智能手机由于其强大的功能无疑是所有手机中最好的选择。现今主流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有:阿里OS、Windows Phone、iOS、黑莓、Android等等。而其中,由于Android系统器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平台的便携性等特点,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在智能手机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近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有大批的智能移动平台诞生,尤其Android平台对手机软件行业和移动手机平台将发挥极大地推动作用,而在未来的几年或者一段时间内,Android将越发的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基于Android手机终端的新闻客户端就是这样一款随时随地获取到新闻资讯的Android应用。要实现这样一款应用,有必要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来了解Android平台,来了解开发Android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了解移动软件设计,进而了解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能够与时俱进,通过研究和着手实施开发,了解Android API以及数据库的使用,同时也通过此来增强自身的编程和设计能力,这正是本研究课题研究意义。现如今,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新闻软件有网易、今日头条、新浪新闻以及凤凰新闻等。这些软件都是抓住了安卓新闻软件类型的先机,得以能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大批用户。他们的界面大都简洁美观,将新闻分成了各种类别,你可以个性化定制自己所喜欢的专题。对于每篇新闻的报道,你可以跟帖及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且,服务器会实时的推送最新的新闻资讯到新闻客户端。然而,新闻客户端软件不可能仅仅止步于此,在保证功能的实现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商开始把目光投向用户体验上,开发商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好的用户体验对于吸引用户的重要性。所以新闻客户端软件开始增加了更多的小功能,比如离线阅读、夜间模式、视频、天气、热点搜索等,用户只需要打开软件就可以获取天气信息,可以搜索最新的热点话题,让自己不脱离社会生活的节奏。新闻客户端软件开始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纵观安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争取用户的关键在于界面的美化设计,新闻的质量以及是否及时,同时应该增加更加精致小巧的功能,比如增加更多的手势操作,淡化按钮触控的劣质体验。最让用户关心的一点还有流量方面,一款好的软件还应该更加节省流量,通过较低的网络访问来实现一样的显示效果。这些都是未来值得考虑的问题。
五、本课题解决思路或实验方法
根据周边人对于一款好的新闻客户端软件的要求及意见,我会用自己所学的Android知识开发一款基于Android的新闻软件,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需求分析: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二十四小时不离身的一种电子产品,新闻软件几乎是没个用户必装的软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用户希望能使用一款有着简介界面和优异功能的新闻软件。所以界面方面成为了大众的一种需求。
2.功能设计:
首先,该软件具备正常的新闻显示阅读功能,再其次它还能离线阅读、收藏、搜索热点话题、夜间模式、记录查询、内容分享等功能。
3.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应包含头条显示、新闻主体的显示、收藏界面。各项设置界面、搜索界面等,在这些界面中视具体情况灵活设计。4.编码:
根据自己的需求文档及详细设计书编写新闻软件,注重界面切换时的体验。
5.软件测试:
新闻APP研究 篇3
一、手机的媒体属性不断强化
(一)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
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对手机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网民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不再是单一化的人际交流媒介,而是关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可以肯定,网民上网习惯的改变以及手机应用对生活方式的渗透,为手机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媒介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手机普及与4G网络的成熟,加速了手机媒体发展
在运营商层面上,4G已成为手机用户的主流选择,4G网络提速也为用户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德勤最新发布的《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被调查受访者逾六成用户使用的是4G服务。另一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则显示,到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4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用户达将达到5.3亿户,超过了美国和欧洲4G用户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e Marketer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德勤《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也统计,目前,我国人均智能手机持有量接近2台,智能手机拥有率高达86%。在过去三年内曾购买智能手机的用户占九成以上。4G网络的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改变着人们浏览新闻、获取知识的模式,手机与人日常生活的黏性越来越强,倒逼手机媒体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二、手机媒体的定义被颠覆
(一)手机媒体在新闻生态链中的角色转变
关于手机媒体概念的界定,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早有论述,即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是网络媒体的延伸,而媒体又称“媒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出现打破了学界对手机媒体的传统定义,手机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承载平台,能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其功能已不断向新闻生产前端转移,甚至直接参与到新闻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说既是受众接收新闻内容的移动终端,也是记者发布新闻的直播设备。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出现更像是一次媒介突围,手机的功能性与新闻生产全新的直播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手机成为新闻报道的“全能武器”
手机的媒体属性不断凸显,现有的智能手机不仅具备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各种新闻编辑属性,其自身灵活、便携的特点更是其他媒体难以替代。记者只需一只安装了直播新闻APP软件的手机,就可以拍照、录音、录制视频、编辑文字,而高质量的图像,超清晰的音质,稳定的4G网络等,都为新闻手机直播奠定了基础。
本文研究和讨论的手机APP新闻直播,是指直播记者利用安装在手机上的直播APP软件,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对新闻事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整合报道,使多种方式在一条新闻报道中有机组合,并通过4G网络实时发布到新闻客户端。该新闻产品以新闻事件的时间轴为报道主线,将新闻事件同步呈现在客户端。在这个过程中,新闻采集、新闻处理、新闻发布,以及新闻接收的过程全部是通过一部手机完成的,可以说,手机自身就是一条独立的新闻生态链。
三、手机APP直播的特点
(一)强调“第一时间”
手机APP新闻直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一条时间轴贯穿新闻事件始末。记者根据事件进程,选取重要时间点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音频,新闻事件片段的发布时间节点与事件发展进程一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闻的时效性,记者省去了繁复的写稿流程,甚至是审核流程,第一时间将新闻产品输送到客户的手机上。
(二)立体化的报道方式
手机APP客户端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融合了网络图文直播、网络视频直播等单一直播优势,结合自身的传播特色,迅速进化,形成了一种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为一体的独特的新闻生产方式。这种直播不仅兼具了纸媒、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报道方式的部分特点,在新闻表现力上还产生了1+1>2的效果,其报道形式灵活而立体。
(三)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互动感
互动性作为新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同样被烙印在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基因里。手机APP直播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同步传送到客户端,视频呈现多为第一视角,受众在阅读中更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感官刺激以及立体化的报道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联合刺激着受众的新闻趣味。在一条直播新闻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筛选阅读或观看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以最喜欢的方式进入该新闻事件中。一些网站的手机直播还开设了“聊天室”“边看边聊”等版块,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评论和发问,与前方记者、后台编辑进行互动。例如,今年高考成绩发榜当日,搜狐开设的《高考志愿填报开跑,名师教你选大学》直播,有39万人通过手机终端线上参与,并与志愿填报专家、搜狐编辑进行互动,直播氛围十分热闹。
(四)灵活自如的报道方式
记者利用手机上的APP客户端进行新闻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并不局限于手机,很多新闻是由前方记者和后台编辑利用PC共同完成的。后台PC的信息支持,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了前方新闻报道内容采集的不足,编辑根据前方上传的内容,及时添加新闻外延和延伸,让报道更加丰满。例如,凤凰娱乐在2016年2月直播“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时,就是采用了这种报道手法,前方记者用手机上传最新的会场消息,后台编辑不断加入嘉宾资料、提名影片海报。
四、传统媒体借力手机直播完成媒介转型
(一)传统媒体寻求自救之道
手机直播灵活多变,易于操作,投入的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也相对较少,而跨媒介属性也决定了其更容易进行媒体嫁接。
近年来,传统媒体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几乎每天都处在一种撕裂状态,而新媒体则正处于黄金时代。媒介环境正在重启,传统媒体频频试水新媒体领域,试图通过媒介融合、报网联姻、开发手机APP、建立自身微信公众账号等途径,在险象环生的媒体环境中杀出一条自救血路。
媒介融合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热词,不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A融合B还是B融合A的问题。在探索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许多媒体转型不过是盲目的跟随潮流,奉行拿来主义,简单地将成熟经验和已有模式套用,将整合或拆分后的报纸内容直接搬到PC端或移动端,有些媒体干脆直接原版复制,这种新闻转移方式仅仅是将原先的部分读者进行平台转移,而没有实现新的价值突破。
(二)借力手机直播完成媒介转型
手机APP新闻直播以全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节奏、传播方向、传播内容出现,为媒体吸引新受众创造条件。手机APP新闻直播模式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性,以及丰富灵活的内容呈现方式,令其从众多新媒体竞争形态中脱颖而出,迅速占据媒介高地。笔者认为,手机APP直播新闻为传统新闻行业的迅速转型,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的实践路径。国内较早开始从事手机APP直播新闻开发的青岛掌控传媒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超百家传统纸质媒体,通过使用手机App新闻直播软件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在媒介转型之路上大胆实践尝试。传统媒体依赖现有的媒体采编资源,使用简单的手机APP直播平台,能够较好地将传统媒体的采编优势发挥出来,做出与传统媒体差异化的新闻产品。
五、手机直播新闻现存问题及对策
(一)手机新闻直播规范的缺位
从倒金字塔结构到华尔街日报型结构,从沙漏型结构到章回型结构……传统新闻写作往往具备一系列严格的写作范式、程序与要求,记者在编写完新闻稿件后还要经过层层审查才能将新闻发布出去。
相比之下,由于手机APP新闻直播需要综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多种报道手段,且很多信息都是现场直接传出的,使新闻把关人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业界还没有一种标准对这种新型的立体化报道模式进行规范。正因为此,当面临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时,缺乏媒介素养的记者往往会分不清主次,面对海量的细节,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到恰到好处的取舍。新闻报道难免出现要么蜻蜓点水,缺乏深入思考,要么冗长叙述,缺乏节制的现象。
(二)协同报道,缺乏配合
手机APP直播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方式,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既可以针对一点浓墨重彩,也可以多点布局宏观呈现,有时为了更全面展现新闻事件,直播很多时候需要团队作战。例如,今年高考期间,徐州、扬州、青岛等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都推出了“直击高考”的新闻直播。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今日徐州》客户端来看,就派出了一支由8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被派往8个不同考点,共同完成这次新闻报道任务。8个考点虽然不同,但考生、家长及记者观察到的考场环境总归会出现一定的相似点。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之间缺乏配合,后方有没有“总指挥”就很容易“观点撞车”,内容雷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协同报道的默契以及“总指挥”的统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全能型记者的匮乏
利用手机APP新闻直播客户端进行新闻报道,要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对于记者的媒介素养、整合能力来说都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记者不再限制于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出镜记者、摄像师等单一性,而是以真正的全能型记者的姿态出现。一名全能记者,只要有一部手机和一个APP直播软件便能实现单兵作战,这对记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四)手机APP新闻直播对策
手机APP新闻直播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直播软件自身功能开发的不完备、直播流程规范的缺乏、全能型记者经验的缺乏、直播新闻把关审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手机APP直播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升手机APP新闻直播的质量和水平,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完善:一是业界应该快速制定关于手机直播的相关规范,提高新闻直播的质量;二是加强全能型记者培训,建立成熟的直播新闻记者队伍;三是建立手机直播新闻把关机制,在不影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对直播新闻进行审核。此外笔者还认为,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上,为了更及时地传播新闻可以搭建市民新闻直播平台,让爆料者通过手机将第一现场发布到后台,经媒体后台审核后再进行发布。
摘要: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媒介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手机媒体强大的生命力被不断巩固和印证。可以推测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不仅会成为受众接受新闻讯息最常用的工具,也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平台。手机功能的提升与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的更迭与创新,正在颠覆传统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流程,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为信息的接收终端,而是不断向新闻生产前端转移,悄悄地引发产业格局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网络手机APP直播便是一支新兴的活跃力量。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媒体属性不断强化的媒介现状,通过对手机APP直播的特征研究,探讨手机APP对新闻生产方式带来的影响和启发,并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提出手机APP新闻直播中现存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手机媒体,手机APP新闻直播,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海.互动图文点评系统在新闻直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4,38(6):82.
[2]匡文波.2014年手机媒体发展回顾[J].传媒,2015(2):34.
[3]杨家波.掌控传媒的平台战略——“移动互联网+”与报网融合[J].传媒,2015(7):49.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17.
新闻APP研究 篇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追求,从古至今,从未停歇。人们对于妆容的重视,使得美妆行业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面对产品繁多的美妆市场,如何选择、如何使用、以及选择何种购买途径才能保证正品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消费者。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无数的移动美妆产品应运而生,有垂直电商类,有美妆视频类,有点评社区类、也有资讯类,还有各式各样的美妆工具,众多的产品,点缀了庞大的美妆行业,也满足了“颜值时代”用户的需求。一款好的美妆APP不仅帮助用户学习如何变得更美,也为用户提供了货真价实的美妆产品。速途研究院分析师通过对2018年上半年美妆APP市场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配合用户调研,分析讨论美妆APP市场的发展趋势。化妆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市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15年国内化妆品零售总额为2049亿元,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8.8%。到了2016年化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222亿元,占全球化妆品市场的15.45%。从品质上看,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注追捧高端护肤品,更追求个性化。同时线上网购也成为化妆品销售增速最快的途径,成为整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到了2017年,化妆品零售总额为2514亿,同比增速达到13.5%,创下了5年来增速新高。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国内人口基数的庞大,化妆品零售市场仍有延续增长的态势。美人妆上半年新增下载量最高
根据统计显示,上半年美人妆APP的新增下载量最高,为102.1万次,美人妆是一款为爱美的时尚女生打造的图像美容化妆软件,通过图像美化、人脸识别等技术,打造多款美妆效果,让用户不再难以选择妆容。并提供专业原创美妆视频和图文教程,用户产生内容并分享,从而形成高频互动的社区粘性。
成立于2015年小红唇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下载量为59.5万次,产品涵盖了美妆、塑身、时尚、生活四大频道,其以美妆达人为核心,通过短视频+媒介的形式,聚集了用户活跃的社区,以此实现用户在电商平台的高频消费。
乐蜂网是2008年知名电视人李静所创办,也是第一家有专家明星进驻的专业美妆购物网站。是侧重于媒体化的电商平台,帮助用户学习和了解海量的时尚案例,筛选出正品行货,其在上半年新增下载量为35.5万次。
各个平台的运营侧重点虽有不同,不过在最终变现方式上仍会导入到化妆品购物上,不难看出,电商购物市场在美妆行业的巨大价值所在。美妆平台融资情况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的观念日趋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自己的妆容上花费更多时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资本开始逐渐关注美妆行业。众多的美妆平台纷纷获得了融资,融资事件主要集中体现在2015年到2016年。
美人妆在2018年1月获得了由深圳鼎瑞祥资本投资的数千万A轮融资。快美妆则在2017年6月份或得华映资本中国和前海母基金投资的6000万元的B轮融资。快美妆是由“视频教化妆”切入美妆市场的时尚媒体平台,时尚达人提供美妆分步教学、化妆技巧等,平台同时兼具社区功能。
2018年7月,唯美美妆获得了由鼎心资本投资的1500万的pre-A轮融资,唯美美妆通过“美妆工具+社区+购物”及大数据分析为爱美的用户提供美容健康服务。目前平台构建了一个S2B2C小程序美妆电商平台,平台提供供应链、物流、客服等整套服务,美妆达人利用社交关系销售商品从而获得一定的佣金。化妆品评价成为用户选择美妆APP最重要的功能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在选择美妆APP时,最在意的因素的用户对其化妆品的评价,其人群占比为71.2%。美妆市场产品良莠不齐,种类繁多类,用户通过美妆APP查看相关产品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产品 产品推荐也是用户在意的重要因素,其人群占比为占64.5%。此外,选择社区互动的人群占比为37.8%。通过用户的妆容分享,可以有效地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从而增强产品黏性。但是,愿意在美妆APP上购买产品的用户却不多,主要原因为其电商体系不成熟,物流和售后服务难以跟进,也为了避免因品质问题退换货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现阶段化妆品线上购买渠道仍是天猫和京东占据主流。
用户选择化妆品倾向调查
根据对用户线上消费化妆品倾向的调查,功效占据受访者的70.3%。品牌和广告宣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用户的购买选择,其人群占比分别为52.1%和42.6%,价格因素也是用户选择的倾向之一,人群占比为47.9%。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认为:美妆APP的功能满足了女性对于美的需求,移动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多数的美妆APP都是在走内容+电商的路径,虽然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想通过专业引导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快速变现。
新闻APP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篇5
手机APP, 是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软件, 这些软件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 在2G手机中, APP种类较少, 而在3G智能手机中, APP的种类多种多样, 用户可以在APP市场自由选择所需要的APP。这个时候, 从手机报受挫的传统媒体们看到了新的良机, 各大敏锐的新闻网站们也发现了这个新的市场, 于是, 新闻类APP就此诞生。新闻APP, 又称新闻客户端、新闻移动终端, 是移动应用软件中的一种。
新闻APP是一种新型手机新闻媒体, 它与传统的手机报有一些相似点, 但是不多, 主要的相似点是他们都是经过编辑的筛选而将新闻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但是, 在发送的形式、渠道等方面, 两者极为不同。传统的手机报是以短信、彩信为平台发送新闻, 能发送的内容相对有限, 形式也不丰富, 而新闻APP是通过某家媒体自己的客户端发送新闻, 用户打开该媒体的新闻APP即可像在网站上一样自由选择性阅读编辑发送的当日新闻, 并且图文声画极为丰富, 多媒体的优越性极为凸显。
新闻APP的出现与火热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介提供了强力的支持, 作为手机新闻媒体的新形式, 它在延续传统手机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并且与传统媒体及网站媒体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相对于传统的电脑上网而言, 其移动性、便捷性大大增强。嵌在手机平板电脑里的媒体自然也拥有这个特性, 与新闻网站相比, 新闻APP的“移动性”大大增强:在传播与接收突发新闻时, 新闻APP可以达到以往媒体都无法企及的时效性。可以说, 作为一个移动性超强的媒介, 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新闻APP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媒介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的延伸。
2. 充分发挥新闻APP优势的策略
新闻APP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特性, 在对于新闻APP的编辑使用上, 必须结合上文几点强而有力的优势即“移动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这些优势, 才能实现新闻APP作为人的延伸的新功能, 才能发挥其作为一个新媒介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发挥好新闻APP的这些特性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做好即时的新闻速递
极度重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对于现存的所有媒介来说, 手机是移动性最强的媒介, 同时, 随着4G网络开始普及, 手机上网的速度将极大提升, 这将使得手机上网的移动性与便捷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突发的重大新闻来说, 没有媒体比新闻APP能更抢先地将新闻通过推送传播到受众手中。所以, 新闻APP编辑工作一定要把时效性放在第一位。
2.2 保证较强的新闻即读性
何为新闻的即读性, 确切地说是用户从收到新闻到真正阅读新闻的过程简单高效, 要做到这点, 既包含了技术层面与软件设计的创新优化, 也包含编辑新闻中的符号传递直接高效, 所以, 新闻APP的软件设计者与内容运行者必须齐心协力, 才能把新闻的即读性做到最佳。
2.3 注意新闻APP的多媒体性与互动性
除去强大的“移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闻APP的“多媒体性”、“互动性”也颇为显著, 这与新闻网站基本相同:对于一篇报道来说, 新闻APP可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式的丰富多样的报道;而受众可以转发、评论、反馈, 实现与新闻网站一样的互动。在多媒体性上, 注意图文声画的结合与使用;在互动性上, 更多是技术层面的, 要做好受众使用新闻APP的交互设计优化。
3. 市场新闻业下新闻APP的多样化与层次化发展途径
3.1 市场新闻业理论下的受众需求
美国学者约翰·麦克马纳斯在其《市场新闻业》一书中,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市场新闻业”理论。该理论认为, 当今的新闻业与很多行业一样, 处于市场化的大环境中。在这个环境里,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生产也会围绕这个目标而进行。
参照市场新闻业理论的思路, 对新闻APP而言, 在内容运营生产的过程中, 其生产的新闻产品必须遵守市场的原则并且符合市场的需求, 用最低的成本去生产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在投资人、广告商、新闻来源和消费者四者中, 投资人、广告商、新闻来源是为新闻APP提供或直接或间接的效益。但是, 这三者为新闻APP做出支持的前提是新闻APP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受众注意力。受众在使用新闻APP的过程中通常来说不用花费费用, 但是却付出了自己的注意力, 在当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 这对新闻APP的运营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越多的受众注意力, 就能得到来自投资人、广告商、新闻来源三方面的越多支持。所以, 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生产最受欢迎的新闻内容组合, 以获取最大的受众注意力, 是新闻APP在市场新闻业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多样性与拒绝海量信息这两个相对立的用户需求为新闻APP生产最受欢迎的内容组合出了一个大难题, 如何在市场新闻业中解决好这个问题, 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满足好受众的需求, 才能获得更多的注意力, 才能得到来自投资人、广告商、新闻来源方面的更多支持, 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新闻市场环境中。
3.2 开拓多样化与层次化思路满足新闻APP受众的需求
虽然我们常对媒体的新闻筛选、议程设置颇有微词, 但实际的情况是, 几乎没有受众可以接受不加筛选编辑的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受众对新闻APP多样化及信息健全的要求基本持平, 但是对量的要求明显降低。在市场新闻业的理论启发中, 受众是上帝, 当多样化的需求与拒绝海量信息相对立时, 无论看着有多矛盾, 我们都必须找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否则在竞争残酷、日新月异的新闻市场, 很快就会被受众抛弃、被行业淘汰。为了解决多样化与低信息量并存的难题, 我们必须引入层次化的思路, 实际上, 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板块要做全, 这是受众对新闻APP的要求, 但是并不意味着编辑工作要对所有内容“一视同仁”。层次化的操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在内容上进行层次化操作。具体思路是热门版块多而碎, 冷门板块少而精。结合上文中的调查研究结果, 新闻APP编辑在每日的编辑工作中, 更新的内容量主要以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为主, 财经新闻、当地新闻、体育新闻排在第二阶梯, 军事新闻等只选较为重大的或者较为深度的新闻传送。
第二, 在时效性上进行层次化的操作。对于热门板块, 即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 这三块的时效性工作放在第一位, 及时更新这三方面的内容, 若有较为重大的新闻要保证第一时间推送;而对于军事之类相对冷门的板块, 在人力等与上述版块相冲突的时候, 可适当放弃时效性, 同时, 冷门版块放弃时效性还可以迎来更多的新闻整合时间走高精路线, 把零散的新闻汇总编辑成质量较高、数量较少的、有一定深度的新闻, 这能更好地配合数量上的层次化策略。
层次化的思路目前来看应该成为市场新闻业视角下新闻APP编辑工作的核心, 百科全书式的新闻网站思维明显不适用于这个更小更便捷的媒体。只有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改变, 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来自投资者、广告商、新闻来源的支持, 真正站稳脚跟持续盈利。
参考文献
[1]刘琴, 孙志刚.技术幻影下新闻APP图景与现实判断:以美国报业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2]陆璐.从“今日头条”的成功突围看新闻APP的生存法则[J].江苏科技信息, 2014 (08) .
APP时代下体育新闻传播新前景 篇6
关键词:APP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移动终端
一、移动客户端发展概述
第一, 根据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近几年, 全球范围内的移动终端数量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同时, 使用手机的用户在全球也有超过70亿人口。还有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个报告《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明确显示, 我国内是用手机的用户达到了5.57亿之多, 这个数据仅仅是截至2014年底。而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了85.8%, 较之于2013年提高了4.8%。第二, 新浪体育为了更好地跟上移动信息时代的浪潮, 也于2013年4月份推出了自己的体育移动客户端。类似的还有虎扑看球、直播吧、懂球帝等专业体育客户端也都推出了便于观众观看体育相关的移动平台, 并且都获得比较好的下载量。第三, 受众面有针对性, 群众表示喜闻乐见。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用移动客户端的群众一般都是学历和收入水平较之于普通百姓高一点。二是当下匆忙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关注体育, 所以移动客户端正好符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新鲜的体育资讯。
二、何谓“APP时代”
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APP, 但是究竟APP是什么呢?其实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 它主要是通过移动设备作为载体开发出来的第三方软件。它的出现是伴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而被广泛使用的。APP的使用在近几年也是成倍数的增长的, 它的兴盛意味着人类正在迈着走向移动终端化的步伐。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体育新闻在目前就主要是依托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第三方软件, 也就是体育新闻APP。它的传播主要不仅是依附于移动终端设备, 还需要网络通信作为资讯传播的前提。虽然APP在我们国家使用的人很多, 但是以体育为主的APP发展的却不是很成熟, 仍处于幼儿时期。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 巨大的用户下载量也着实昭示着体育新闻传播未来的繁荣。
三、APP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1) 直播突破时空限制。它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市场,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有网络通信的地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咨询和体育视频, 不用像以前一样, 死死地守着直播或者是电视。
(2) 更为海量的资讯。用户还可以了解到比以前更为丰富的体育咨询, 而不是局限在新网的报道。比如说比赛最新的资讯, 现场观众的爆料, 比赛背后的故事等等, 用户都可以在移动网络设备中搜索到, 还可以和同样喜爱体育的朋友们一起参与话题讨论。
(3) 体育APP还设置了专门的专栏, 邀请一些资深的体育评论家作为专栏评论员, 对体育事件或赛事进行深度报道。比如说新浪体育就专门邀请著名的主编苏群作为评论员, 对篮球赛事进行深度剖析。
(4) 绝佳的用户体验。用户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主队设置独特的个性化关注。个性化关注后, 能够有强大的提醒功能, 如闹钟提醒功能, 还能在夜间实现免打扰的功能, 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对感兴趣的主队设置比赛提醒, 通过比赛提醒, 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喜欢的主队的具体情况。
(5) 传播内容相对集中。目前, 我国很多体育新闻传播的APP的涉及范围只是在篮球、足球两方面, 对其他项目的新闻放送较少。这也说明了关于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相对集中的。
四、APP时代体育新闻传播新前景
(1) APP引发体育新闻载体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 科技产品和电子技术的普及, 很多人都习惯或喜欢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连接互联网, 从而获取和分享关于体育新闻的相关资讯。可见, 这些便捷的电子设备已逐渐成为传播体育新闻资讯的重要载体。
(2) APP促使体育新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受众有了很大的自由的平台, 去分享自己身边的或者感兴趣的事情, 如把照片或者视频发到朋友圈或微博上, 能吸引更多人去关注, 去转载,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体育新闻热点。
(3) APP加速自媒体时代来临。受众通过这个体育APP的互动平台, 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育消息, 进行二次加工, 反馈给网络平台, 这使得受众的反馈信息得以传播。
五、体育APP的发展路径
(1) “融合”是生存法则。要想体育APP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就要在激烈的是市场竞争中, 寻找能够进行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独自发展是无法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 就拿体育新闻来说, 与新浪的融合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如新浪体育APP客户端能够通过手机客户端或者网页版的新浪新闻, 来传播体育新闻资讯。
(2) 关注用户体验, 实现传播内容定制化。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APP设计的核心思想, 没有受众的支持, APP多半是难以生存。因此, 体育新闻的APP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设计标准, 专门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新闻传播内容, 推送用户特别感兴趣的, 重点关注的内容, 吸引住用户, 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3) “简洁”是力量源泉。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 长篇大论的体育新闻不能够引起用户的兴趣, 只有简单、新颖、独到的体育新闻才能在短时间吸引住用户, 传播出内容。
(4) 流量资费关系未来发展。在使用体育新闻的APP的过程中, 用户除了内容, 最关心的是它的流量资费问题, 这也影响着APP的未来发展。很多运营商表明, 会逐渐改善目前的网速和网费现状, 争取实现提高网速, 降低网费标准的政策。
参考文献
[1]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研究报告[R].2012.
[2]2012年中国社交媒体受访用户研究报告[R].尼尔森在线研究, 2012.
[3]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 2015 (3) :203-204.
新闻APP研究 篇7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移动互联媒体,新闻类APP
一、媒介印象与印象导入
从数量庞大的新闻类APP产品当中选择某个或几个安装进自己的移动终端, 是受众对新闻类APP产品使用行为的开始。从目前移动互联平台上的新闻APP产品来看,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网站的新闻客户端 (网易新闻、搜狐新闻) ;报纸、电视、杂志、电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 (南都手机客户端、央视CNTV手机客户端等) ;第三方订阅类软件 (网易云阅读、Flipboard、Zarker等) 。
事实上, 上述三种产品类型在新闻内容上的同质性大于其间的差异性, 那么当媒介内容可近似认定为常量的时候, 受众在选择使用媒体上是否会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个考察过程中, 我们的调查 (1)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在调查中请受访者具体回答“您使用过以下哪几款手机阅读软件”这道多选题时候, 搜狐新闻以35.7%的获选率排名第一, Flipboard、Zarker的获选比例最低, 分别是2.7%和5.1%。
解读上述数据, 一方面移动互联受众的接触和使用媒体的过程中是主动的 (否则数据将呈现一种无序的随机分布趋向) ;另一方面, 无论是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还是第三方订阅类软件, 在新闻内容上同质化的态势是明显的, 它们各自之间的技术差异也只在细微之间, 并没有大到可以对受众的使用和接触行为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其他诸如方便性、费用等因素, 也基本处于同一个层面。那么, 为上述数据做出合理解释的最重要的依据, 只能集中在受众对媒介本身的倾向与偏好上。
中肯地说, 要在中介因素的层面上研究和探讨这样的倾向和偏好中哪些具体的因素 (公信力、美誉度或其他) , 在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中起到了关键与决定性的作用, 是复杂的课题。但显而易见的是, 在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使用积累之后, 受众的这种倾向与偏好是存在的。不仅如此, Flipboard和Zarker这类纯粹的第三方软件在受众接触和使用过程中, 败给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介的移动互联产品, 则更说明了受众的上述倾向和偏好实际上从新闻类APP的原始媒体平台导入到了移动互联领域。
在媒介的历史上, 革命性的传播体验最初是由互联网带来的:它涵盖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学特性, 让自媒体第一次成为可能, 它甚至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重新创造了一套社会关系, 传播者、受众、意见领袖在这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下认识现实环境。在一定程度上, 移动互联继承了传统互联网的这些特性, 这使得很多传统门户网站的受众在接受其新闻类APP产品的时候, 将之视作一种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 之前用户对门户网站接触与使用留下的印象被直接导入到了其新闻类APP产品里。
在媒介印象导入这个层面上, 传统媒体也是具有优势的。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和《现代广告》杂志社联合在2013年4月发布了“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相关报告显示, 在绝对公信力上面, 电视、报纸明显居于前两位 (2) 。传统媒介的上述印象在一定的营销和方便的技术条件下, 在相当程度上导入到了移动互联平台上。对于刚刚起步的第三方阅读软件来说, 实际上还处在媒介印象建立的过程中。但其社会化的阅读模式、聚合式的内容供应以及对阅读视觉的创新性强调,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偏好。
二、“碎片化”的内容需求偏好
在移动互联的语境下讨论新闻传播的话题, “碎片化”是一个重要特征。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接触媒介的时间, 在事实上已经被分割成了各种小块, 移动互联因其载体本身的特性实际上是受众填补其碎片化的最方便的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论是:手机上网充满于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 呈现出碎片化和常态化双重特征。根据调查, 40%以上的网民在搭车、排队等时候使用手机上网, 碎片化特征明显。同时, 调查还显示, 手机网民在睡觉前、卫生间、咖啡厅和工作学习的时候也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上网几乎占据了网民生活的所有场景, 成为手机网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3)
受众的这个移动互联媒体接触行为偏好, 对于以移动互联为渠道和载体的新闻类APP产品来说, 其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从本质上说, 新闻类APP只是呈现在移动互联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体之上的新闻资讯聚合, 其与传统的以新闻资讯为内容的传播媒体在传播学本质上的区别, 还是在于媒介载体本身。
从最微观的信息传播符号来说, 得益于移动互联媒体本身的传播学特性, 基于这一媒体的新闻类APP本身的符号聚合能力是如此的强大, 以至于受众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全媒体符号。但值得注意是, 受众并没有如同媒体机构所预备的那样去使用它们提供的这些全媒体符号, 相反, 相对于音频和视频, 图文符号的使用更能够满足移动互联传播环境下受众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移动互联媒体的接触目的上, 有58.3% (1) 的受众是“浏览新闻”, 而在信息接收的符号载体上, 只有27.7% (2) 的受众选择视频符号。
在最浅的层面上, 节省流量费用是受众倾向于图文符号的一个重要考量, 但如果借助施拉姆提出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 从接触行为习惯上说, 受众倾向于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 流量费用仅仅只是构成受众付出的有形成本当中的一种, 综合考量受众接触移动互联行为的或然率指标, 成本方面, 除了诸如费用一类的有形成本之外, 其实还有时间一类的无形成本, 而“回报”更是施拉姆或然率公式里一个重要的因子。从这个角度审视新闻类APP产品中的信息传播, 通过图文和音视频符号, 受众都能够达到完整获知一条新闻这个目的。但是在无形的成本付出上, 属于非线性范畴的图文符号, 让受众在认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其选择性接受信息的特征。
在文字内容上, 新闻类APP产品通常采用直接传播新闻要素的实题, 使用单一结构标题, 正文则较多使用概括式导语起始, 新闻要素清楚而明确。而编辑在编排新闻内容的时候, 常常使用“标题+导语”的结构。这些信息点, 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达到“了解新闻事件”的目的, 并可以在最短时间判断是否有需要点开内文进行阅读。
在一条具体的新闻信息中, 音视频媒体受众一旦开始接收某条具体的新闻, 限于线性符号本身的传播学特性, 其只能相对被动跟从传播者, 从第一秒开始到最后一秒结束。但文字符号可以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保持主动, 其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对事件原因的分析性信息上, 对影响的评论性信息上, 或者放在现场细节等事实性信息上。
另外, 图片被作为文字符号的一个重要信息补充, 尤其是事实性信息。值得关注的是, GIF动画也经常被用在了移动互联媒体的新闻内容上。相对于传统的视频符号, 这种新的传播符号更像是新闻事件中关键性信息点的画面拼接。比如, 在一条“酒驾司机拒检查, 顶交警前行百米”的新闻中。顶交警“前行百米”的过程被单独从完整的视频符号中剥离出来, 没有其他新闻要素, 只是作为对“how”这个要素的视觉展现配发在相关文字新闻一边, 这与传统的视频新闻完整地传播新闻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合上述阐释, 图文符号本身以及媒体机构在移动互联媒体上对于图文符号的编排, 实际上不仅保证了受众“获知新闻”的回报, 而且一方面节约了物质的流量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 在整个信息接触的过程中, 充分保证了受众拥有最大限度的信息自主选择权。不仅是选择不同新闻信息的权利, 而且是对事件报道中不同信息点的选择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受众碎片化接触移动互联媒体的行为偏好下, 显得尤为重要。
三、认知与整合的多重需求
对于移动互联这个兼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传播学特性的媒体来说, 受众使用的行为远比其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和传统互联网上表现的更为复杂, 直观而静态地从一种传播形态考量这个复杂的行为是不够的。受众使用传统大众媒体的时候, 获知资讯的需求得到满足通常也意味着媒介接触行为的结束。的确, 看完一份报纸, 就意味着结束对该份报纸的接触行为。
但受众对新闻类APP产品的接触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 即使受众获知资讯的需求得到满足, 也并不意味着新闻类APP产品一个过程的结束, 相反, 是一个新的传播过程的触发。简单地描述, 在这个新的过程中, 以转发和评论为典型行为, 刚刚的受众即刻成为了一个新的传播者。他们通过使用在新闻类APP产品中所嵌入转发和评论的功能, 可以轻松地实施以分享和评论为表象的传播行为。这意味着, 受众即使看完一条新闻仍旧可以通过搭载这条新闻的传播渠道满足“获知资讯”以外的其他需求。以这一需求为起点, 触发新的裂变式的传播过程。
裂变式传播的触发, 除了技术的保证之外, 在传播学层面上还需要一个传播效果的前提, 即原始信息在一级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到达传播效果的第三个层面, 引发行为 (3) , 而在裂变式的传播范式下, 引发的典型行为就是“进行新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 原始信息变得关键和重要。从受众对信息的使用特点看, 他们对有助于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是具有倾向和偏好的。有学者将这类信息具体描述为“与工作、生活相关的信息”, 早在多年之前, 传统新闻业界开始以这类新闻构建内容核心, 即民生新闻。作为受众的基础需求, 对这类新闻的倾向和偏好, 并不会因为传播媒介的改变而改变。事实上, 根据作者的调查, 受访对象在“您对主题订阅中的哪些具体内容最感兴趣”进行回答的时候, 民生和娱乐分别排在前两名, 各有61%和30%的得票数 (考虑到民生新闻并没有作为一个新闻板块, 我们将民生新闻分解为旅游、美食、养生和财经四个选项) 。
当这个裂变式的传播过程开始的时候, 传播模式里两个重要的因子就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受众变成了传播者, 新闻资讯发布的平台变成了多样的观点交换的市场。尽管传统互联网在功能上早就实现了上述转变, 但在移动互联媒介本身为这一转变赋予了社交的属性,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受众在使用新闻类APP产品的时候, 倾向于使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身份, 这等于是在观点交换的平台里导入了来自社交平台上的社会因素。这让受众能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评论的时候, 更能够接近本我的心理状态, 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外, 在观点交换的市场里, 用户不仅仅可以针对某一条具体的新闻资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 也同时在接收他人的观点或者看法。
根据我们的调查, “检索”、“分享与评论”是用户最为看重的两个附加功能, 分别有44%和37%的得票率。在某些具体的议题之下, 符合大部分用户价值观或认知结构的观点或意见, 有可能形成一边倒的沉默的螺旋;而也有反映不同价值观的观点或者意见, 极有可能因为不同用户的意见追随, 而最终形成对立的势均力敌的舆论。
从上述分析看, 受众在移动互联平台上对新闻类APP的使用, 并不是简单的获知, 同时也充满了社会化的使用诉求。受众在阅读内容的同时, 使用网络平台的社会化身份对内容进行转发和分享, 甚至在转发和分享的过程中加入自己对内容的观点和意见。这是对原有的新闻资讯内容在广度 (传播范围) 和深度 (兼有事实性和观点性信息) 两个维度上的拓展, 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 充分展现了受众在移动互联平台上, 对于媒介内容的使用除了“获知”、“娱乐”等之外, 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化需求, 即个人关系或者自我认同或个人心理。
注释
1本文使用的部分数据来自作者所做的一次针对基于移动互联媒体平台的“新闻类APP用户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上海、福州和厦门三地, 调查目标人群为18—35岁之间, 这是移动互联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样本数量1200人, 发出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77份。
2新浪传媒.中国媒介公信力调查:电视报纸依然最受信任.http://news.sina.com.cn/m/2013-04-27/171526971820.shtml.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P020121116518463145828.pdf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P020121116518463145828.pdf
5同上
新闻APP研究 篇8
一、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发展概况和典型案例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势力不断壮大, 传统纸媒的霸权地位已经被撼动, 失去往日的对媒体的绝对统治权。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用媒体的习惯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更青睐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 2013年底中国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人, 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4%。[1]面对难以挽回的颓势, 传统纸媒也迅速拥抱互联网, 寻求转型。在看到众多的市场化的新闻APP如腾讯、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等受到大众的喜爱, 传统纸媒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新闻APP。
(一)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4年6月, 《人民日报》的客户端正式上线, 这标志着作为党报一把手的《人民日报》也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纵观《人民日报》的新闻客户端, 其在页面的设计上亮点不突出, 基本遵循一般新闻APP的板块模式;在内容上还是依旧照搬PC端和纸质端的内容, 本身的原创内容较少;从下载量上来看, 像《人民日报》此类的新闻客户端和商业的新闻客户端相比, 其下载量十分小。
(二)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14年7月, 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正式上线, 其拥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标榜自身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其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 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 “澎湃新闻”开设一个新闻追问和新闻追踪的功能板块, 受众可以对客户端的新闻提出质疑, 并会得到其他用户的回答;受众还可以点击新闻跟踪按钮跟踪新闻的动态, 将会及时收到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进展。
二、当前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不足之处
页面设计雷同。由于纸媒没有做新闻客户端的丰富经验, 其很多页面设计只能向市场上的商业新闻客户端借鉴。因此, 造成与很多其他客户端页面雷同的现象, 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感不强, 难以在第一眼就吸引用户。
同质化内容较多。“内容为王”曾经是传统纸媒赖以生存的法宝, 即使到新媒体时代这一法则还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没有优质的内容就没有吸引用户的力量。但当前的纸媒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多为照搬PC端的新闻, 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采编系统, 使得内容同质化情况严重。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客户端的内容较为死板, 还是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方式生产新闻, 并且多为严肃的内容而缺乏生动活泼的报道, 难以提起受众的兴趣。
市场竞争激烈, 盈利模式不明确。当前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到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中来, 客户端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商业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明显, 排在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前三的分别是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 均超过千万, 而传统纸媒客户的下载量十分稀少。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的客户端盈利模式不明显, 而商业新闻客户端除了旧有的广告盈利模式之外, 还通过与电商合作, 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获取利润。
(二)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商业新闻客户端有着天然的新媒体优势, 但并不意味着纸媒的客户端就没有生存的空间。笔者认为, 只要纸媒客户端利用好自身的优势, 再结合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其新闻客户端还是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寻求新的商业化发展途径。目前我国纸媒的客户端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是自建平台, 搭建单个的客户端。二是选择某个平台为合作伙伴, 以“入驻”的方式寻求合作。例如, 《参考消息》就已经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 因而获得300万的广告收入。虽然可能在入驻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但是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突破传统内容, 占领细分市场。除了照搬PC端的新闻和报纸上的新闻, 纸媒客户端要迎合当前受众新的需求和话语模式, 生产出人无我有的新闻产品。在占领细化的市场方面, 纸媒要看到农村互联网用户的巨大潜力, 据调查中国农村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2]互联网渗透率为23%, 虽然这一数据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这正是农村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的现状所在。在这点上, 如果政府采取政策扶植措施, 纸媒顺应发展趋势, 迎合农村用户需求, 就能迅速占领农村的互联网市场。
注重客户端的社交功能。社交属性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属性, 如QQ、微博和微信都是典型的社交媒体, 其用户的黏度很高。因此, 纸媒的客户端也应当增强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功能, 实现用户与客户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是单纯的看新闻, 也上升到一种社交行为。例如, 用户可以参与新闻的评论, 可以就某新闻事件发布帖子, 吸引网友的讨论, 还可以将新闻分享到其他平台。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3-07-17.
新闻APP研究 篇9
一、新闻传播资讯与APP的融合传播模式
按照《2013传媒蓝皮书》的统计结果, 当前Android和IOS平台上新闻资讯类APP的应用量已经高于1300个。新闻传播资讯与APP的融合传播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一为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依靠自身新闻资讯优势, 在加工、筛选、编辑的应用性操作下所形成的独立的新闻客户端, 如《三联生活周刊》及《南方周末》等。其二为门户网站在运营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用户体验完善等优势下的移动化应用, 如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 此类门户型新闻传播咨询具有信息量大、新闻种类多、内容更接近网民生活及偏好等特征, 因此很容易辅助新闻传播, 成为新闻传播资讯与APP融合传播的主体模式。其三主要为依靠第三方技术平台开发所进行的资源整合及信息传播, 如ZAKER、今日头条、鲜果联播等, 此类APP新闻信息资讯, 以其信息整合能力强、信息更新灵活度高, 可以与其他网站公开接口联合调动新闻并编排后供应客户的特质, 成为当前新闻传播资讯与APP灵活融合及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传播模式。
二、新闻传播资讯与APP的融合传播模式的障碍性
1. 市场竞争激烈与受众使用比率间的矛盾
当前, Android和IOS平台上APP的运用的确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但是从新闻传播资讯与APP的结合角度来看, 新闻传播资讯的APP仅仅作为手机、平板诸多APP形式中的一个门类, 无论下载排名还是在使用排名方面远远比不上天气、游戏、图片、小说、音乐等应用。就360应用商店的当前下载排名来看, 游戏、手机小插件、娱乐应用如唱吧等位居前三名, 而新闻APP的下载量却远不及前三名。由此可见, 新闻资讯的APP使用率与竞争市场的激烈性并不呈正比, 而新闻资讯APP制作方的强大口碑效应、社交基因等并没有有效融入到新闻资讯APP的实际内容中。信息的趋同性和信息的过载, 导致很多新闻资讯APP的区别性有限, 频道相似度较高, 类似互联网、数码此类分类并未明确的频道重复性更导致新闻资讯APP受众使用的不稳定。
2. 传播应用需求与技术供应性之间的矛盾
APP技术与新闻资讯应用的融合, 必然以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及用户需要的双向乃至多样性为基础, 然而当前很多新闻信息运作团队依然停留在后视镜时期, 将APP技术的应用及表现模式作为旧媒体的扩展和延伸, 因此当前新闻媒体的APP应用表现并非真正的创新化, 而是旧有形式的不断翻新及扩展。按照当前新闻资讯应用和传播的需求来看, 移动用户阅读的高峰时期多集中在晚间22点到凌晨的1点之间, 但是在黄金时段中, 传统媒体使用的APP技术却无法保障新闻资讯的及时更新及储备, 这样导致受众的新闻阅读需要无法被及时满足, 新闻更新尚未保障实时性。
三、基于客户需要的新闻传播资讯APP模式改进及调整
1. 打破传统思维, 构建新闻类APP品牌权威性
当前, 竞争市场日渐白热化与受众运用率低之间的矛盾, 可以通过构建立体化、多层级的新闻类APP品牌的方式来缓解。摒弃传统传播中一成不变的信息搬迁, 按照APP使用者的特殊心态, 增加和灵活调整新闻的表现方式, 切实强化新闻的独一性、原创性, 逐步提升使用者对新闻类APP的关注度和依赖性, 并以此来提升用户群体的重视度。比如, 严格衡量新闻内容的聚合是否独到, 新闻分享是否便捷, 内容放大是否能适应手机、平板屏幕, 是否需要设计导航, 能否使用多渠道新闻保存和存储、评价等功能等。
2. 结合新闻传播特质逐步引入针对性技术辅助传播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现有优势是进行新闻资讯类APP平台构建的基础, 可以借助LBS来有效提升新闻的接近性, 并将此类位置服务最大化供应到周围有需要的人群。当然, 当前新闻资讯类APP平台个性化的设计和发展需要一定历史时期, 在此之前务必遵守传媒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依靠专业性和信息的综合型分析来明确进行新闻类APP的设计及应用。随着云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及相关技术的提升等, 均可以为新闻传播APP平台的日常维护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帮助。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 APP以其交互性、社交性的特征, 可有效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服务和内容的优势, 跃然成为当下开放媒体平台时代媒体发展新的表现形式。在APP与新闻传播资讯有效融合传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播内容、方式、技术、盈利要求等的影响, 两者融合的障碍呈现多元化, 本文以此为基础围绕消除两者融合障碍的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并以此作为我国新闻传播资讯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创新手段。
关键词:新闻传播,APP,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王晓映.APP传播不良信息将严打行业联动净化网络[J].通信信息报.2014 (05)
[2]孙琳.中国报刊App转型之路的反思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14 (03)
【新闻APP研究】推荐阅读:
民生新闻研究09-06
新闻写作研究09-17
新闻采访技巧研究05-12
新闻职业观研究09-05
新闻与宣传关系研究10-18
新闻节目发展创新研究10-21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05-19
地方新闻史研究06-17
体育新闻的受众研究08-29
新闻采编创新路径研究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