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民主化

2024-08-26

课堂民主化(精选12篇)

课堂民主化 篇1

教学民主化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也树立了一种衡量教师人格和素质的标尺。课堂教学民主化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特权地位, 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 , 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当今“师道尊严”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专制式教学中, 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民主”改革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堂民主化的理论依据

以苏联当代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为核心人的合作教育学思想倡导:民主、公平、关心、体贴学生, 对学生富有同情心, 与学生休戚与共, 这一切是教师的行动指南, 坚决摒弃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和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到师生共同教学教育过程中来, 成为教学过程的自觉、积极的参与者, 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西方社会较早就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民主”的主张。他们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并能有效的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的积极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反对压抑学生的个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现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符合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 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教育者探索新型的授课方式、教育思路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以此来塑造新时代的建设者。

2 传统教学非民主化探析

2.1 传统教育的人才观非民主化

长期以来, 人们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的硬性标准, 无视学生个体差异, 强行灌输知识。在指导思想上, 只要会学习、能学习、学好习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所谓的人才。非知识性能力培养、思维习惯的引导、道德标准的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倡导这些都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神话。这种落后的人才观泯灭学生独特活泼的天性、兴趣, 乃至健康为代价的, 使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不学经史子传, 唯有题海苦练”的缺乏创造力的“书呆子”, 从而导致未来社会的发展受到这些不能为其所用”的“人才”的严重制约。

2.2 传统教育的学生观非民主化

在传统的学生观中, 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学生是被压制和被塑造的、缺乏独立性的“小大人”。学生被视作教师的附属品, 在教育中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鞭策下最大可能的完成事先设定好的知识内容, 这种“教师中心论”使得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严重的被抹杀;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优异的思维品质, 将难以成长;这种诟病已久的落后的学生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合作”教学理念大相径庭, 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2.3 传统教育的课程观的非民主化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教”为中心, 用“以教定学”, 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文化遗产的传承, 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课程目标是唯知识论, 把预设的知识量传输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唯书为上、服从知识权威;教学环节过于单一, 基本上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霸王式”“斥责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和管理大都是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的。非民主化的课程观造成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滞后。

3 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新思路

3.1 人才观的更新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叫人做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 做国家的主人, 做世界的主人。”新型人才观要充分的体现教学民主化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 一改以往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泛化的人才理念, 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身体健康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具有健康情感态度和健全意志品质的社会公民,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3.2 学生观的更新

韩愈在《师说》中有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的民主思路首先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平衡。在民主化教学中, 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拥有知识上的先知优势, 新课标意义下的新型学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挑战和质疑教师知识上的权威地位, 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极具拓展, 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 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能被全面激发。

3.3 课程观的更新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 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民主化的平台上, 新课标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从三维课程角度, 更新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变书本本位的观念。

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选择性。在民主平等基础上, 在合作教学理念下, 老师们高度注重教学中的民主平等, 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具有机动灵活性。适当的变换教室的布置, 采用一些必要措施, 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民主模式的平台中, 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走向社会, 领进大自然, 以此来打破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规范, 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民主化教学评价应尽量多元化。课堂民主化的教学评价目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程或结果与拟订的学习和认识任务需要达到的目的相对比较的过程, 以便确定是否接受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学评价的民主化会促使教师从多维角度去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 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最终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4 结语

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 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 对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是我国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2) .

[3]王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 2001 (2) .

[4]杨元业.论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3) .

课堂民主化 篇2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当代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著作《民主教育在课堂》,书中的一则则教学小故事,让我充分领略了民主教育的魅力,也让我收获颇深。

一、改变思想,深入课改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正是目中无“人”,而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向民主国家过渡,而要向民主国家过渡,就必须首先从教育做起,培养真正的大写的人。实行民主教育,是培养真正大写的人的唯一途径。李镇西老师激烈地批评了以往的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的观点,批判了教育的日趋技术化,批判了把学校当成工厂企业的教育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把老师的地位定位于方向、人格、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引领者。

在李老师看来,民主应该渗透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不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推行,要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包括在课堂上,李老师批判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创见地提出了共享的教学模式,使民主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是李镇西老师强调,民主的教育必须有民主的教师,只有充满民主意识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而要成为民主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尊严,必须树立民主的权威,必须具备民主的要素,必须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而不是教学生怎么来成长!

反思我们的课堂,有时旧思想还根深蒂固。让学生死记硬背,加班加点,分数第一,这些现象还在课堂上显现。学生依旧学得不开心,厌学现象依旧存在。

我们作为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头脑中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乐于解放思想,勤于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敏锐把握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趋势,自觉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去,从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逐步提高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二、不断学习,调整心态

从老师的课堂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孩子比我们的情况更为严重,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但同样作为老师,他们有的不是埋怨,责备,而是改变,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方法,使用民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更显示了老师们高超的教育机制。

《“放纵”他一次》我明白了:教育,应该让孩子快乐,并且有收获。教育不能没有分数,但如果这个分数对某些孩子来说的确无法获得的时候,我们教师还有比分数更重要更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是对人性的呵护!

《坚守承诺,赢得尊重》中,我认识到这样一句话“在面对学生和同事时,我们扮演的是桥,而不是墙”,并且明白了对学生的尊重,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当我们自以为有尊严而无视学生的尊严时,学生表面上驯服,心里却看不起我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当我们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来尊重时,学生也会给我们以真正的尊严。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的音乐课》。里边的小主人公舟舟真可谓是典型中的典型,我想,如果是我的学生,可能自己早就气得差不多了,也可能早就建议开除了,毕竟他自己不学,还影响了一班学生。可刘老师却没有放弃他,反而因势利导,甚至让他一个人给全班上音乐课,最终赢得了舟舟的尊重及改变。

初中化学课堂如何实施民主化教学 篇3

一、构建和谐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态

民主化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和谐课堂“教学生态”的建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软环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初中化学课堂是一种開放、互动、介入、创新的生态课堂。开放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诉求,互动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民主化推进模式,介入则是有效学习的一种前提,而创新则是民主化教学的终极追求。从信息传递的稳定性架构来看,民主化教学从“师授生听”的双边关系发展到“师生对话大家听”的三角关系,从双向之间的交流变换为三向之间的交流,在结构上出现了一种稳定型构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交流渠道,形成了多线式的教学相长的信息交流网络。这较之传统的交流渠道明显丰富了许多。实践证明,民主化教学增强了化学课程的学术气味,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索,培养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大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

二、构建初中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初中化学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初中化学民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通过学习“共同体”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共同体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就需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教学或课余商讨中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看法。尽管学生的说法不一定全面、正确,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种民主的教学作风,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造就一批积极进取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三、让出半个讲台给学生

民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自我解决疑难,并借登上讲台之机解答他人的疑难,让他们通过自主展示环节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价值,充分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并进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发现与创新的能力。

当然,化学课堂的民主教学并不是不分是非的教学,民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还要求教师有高超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说理善透技巧,对于学生发表的各种观点,教师应及时判断分析其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并将自己的分析判断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提出,供给全体学生参考。

作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化学民主化教学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这需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支持,因而对化学课程安排要重新考虑,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时间占领,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由他们自主探索。学生不再是有待加工的“原料”,他们成为化学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使课堂教学从一元主体走向多元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机会,如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活动单”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抓手,对化学文字形式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包括重组、整合、修正、补充、转化等,把教材内容变为以只从适合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活动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化学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民主真正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

四、营造民主化的课堂对话氛围

“对话”乃民主之启蒙。初中化学民主化教学理念下的“对话”既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更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批判性民主”的方向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哲学。他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话已经成为“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对话教学已经上升为初中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精神和原则,在对话中感悟民主与平等、实践沟通与合作、理解创造与生成。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民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与变革后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做法相比,民主化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的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一旦学生的问题多了,思维障碍形成了,课堂讨论气氛就容易形成。教师不要给学生的思维和身心以任何束缚,让他们的思想在广阔的空间内自由翱翔,只要告诉学生:“围绕化学课堂中心所讨论的内容怎么想都可以,有时‘胡思乱想’中也包含着机智”。

修订后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关注了课程背后的内核,关注了教学的有效互动,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建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平等的活动中实施教育的目标。这就为对话型化学生态课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民主化教学理念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关系认知方式,最好地契合了生态化学的本义,正逐渐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主流。

初中化学民主化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化学课堂的民主化教学究其本质无非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具有探索精神、批判思想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教育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语文课堂教学民主化研究 篇4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民主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首先, 教学中, 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已成共识。 但传统的“ 师授生学”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着。 教师角色理想化、主观化, 确立为“ 被尊”, 学生必须听从。 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时, 会被视为“ 不尊重”。 其次, “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口号已喊了多年, 但反观我们今天的许多语文课堂教学“ 涛声依旧”——教师讲、学生听, “ 一言堂”“ 单口相声”比比皆是。 总以授业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将统一“ 标准”授予学生, 让学生吃“ 现成饭”。 不同于课本的观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 要么被斥之为错误, 要么避而不谈、置之不理。 这种做法最终扼杀了学生自由的思想,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 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只是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成了考试的机器。 再者, 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师往往采用只抓“ 两头”的方法, 实施教学。 即教师只关心优等生, 有时也关注“ 学困生”, 却冷落了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级里表扬不到、批评不着, 课堂上显得可有可无, 逐渐成为“ 陪读团”。 这样, 就使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民主缺失的治理措施

“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 做国家的主人, 做世界的主人。 ” 真正的民主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习具有自主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民主教育的前提

【 镜头回放一】 下面是我在教学《 学问与智慧》 的片段: ( 1) 你认为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你是怎样看待学问与智慧这两者关系的? ( 3) 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 4) 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作用? ( 5) 你还能为本文提供哪些论据? ( 6) 你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糸? ( 7) 在学习本文时, 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问题一、二主要让学生解决“ 写什么的问题”, 问题三主要让学生揣摩“ 怎样写”的问题, 问题四主要让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问题五和问题六主要让学生迁移知识,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通过将近十五分钟的自学, 再请学生来回答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 争着要回答。“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要有学问, 而且更需要智慧。”A同学抢先回答。B同学站了起来, 慢悠悠地说“: A回答的是对的, 那我就来回答第二问, 我认为学问离不开智慧, 智慧离不开学问。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到第六段中进行阐述了。 “” 我来回答第三问“” 我来回答第四问”……

【 分析感悟一】 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提供给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 并且适时对有问题的学生点拨,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更不应局限于个别, 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 教师自始至终不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 质疑……教师只需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维护课堂秩序方面, 作适当的引导。 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 课堂成了学习的“ 演练场”, 教师和学生组成了研究课文的“ 共同体”。

有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生动活泼、 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教学活动的价值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健康的关系,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 才会“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营造自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民主教育的途径

【 镜头回放二】 下面是我在教学《 诗人谈诗》 的片段: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晓雪的标题似乎不够醒目, 你能不能根据本文为作家重新拟一个标题? ”学生根据文本调动自己的思维,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简练的文字, 独特的感受”“ 一首精巧的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生讨论热烈, 答案精彩。

【 分析感悟二】 这个片段的学习中, 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能思, 敢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能做, 会干;解放学生的双眼, 能视, 会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能说, 会道;释放学生的空间, 去实践, 去学习;宽泛学生的时间, 去思考、去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使学生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由疑到信、由信到行的辩证发展和能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 但学生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更不是知识的容器, 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行为, 归根到底是由学生的内因决定的。 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有机融合, 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

3. 落实规范、准确的评价标准是实现民主教育的保证

【 镜头回放三】 下面是我在教学《 窗》 时的教学片段: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不救靠窗的病人?他为什么急于搬到靠窗的床位?请同学们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 因为不靠窗的病人非常的自私, 他想着‘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 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就得到这种机会呢? ’, 并且进一步发展为‘ 紧挨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 进而导致病情一天天的加重。 最后, 对靠窗的病人见死不救, 他的这种自私心理不配看到窗外优美的景色。 ” 教师评价:“ 这位同学用文本中的信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看到了作者对不靠窗病人采用了心理描写, 讲得非常对。 不过, 老师问你,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中‘ 那个人 ’你读得这么重? ”“ 因为要突出他的自私心理。 ”“ 很对, 我们在以后的朗读时, 要注意对朗读重音、节奏的把握, 作者强调的部分我们应该要重读。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 朗读第四到第八节。 ”“ 但是,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有幸看到这一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 ”5 分钟过后, 我请4 位同学作了交流。“ 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所以他能有幸看到这一切。 请大家注意我把这个‘ 看’字读得很重噢。 ”喜欢咬文嚼字的语文课代表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别卖关子了, 说吧。 ”心直口快的C某迫不及待地说。“ 这是他想象出来的, 是给处于生命垂危的不靠窗病人的‘ 享受’。 ”“ 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蕴含在文本中的信息, 要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 下面, 请同学们说说我们通过泰格特的《 窗》 看到了什么? ”“ 看到了美丑的两种不同的心灵。 ”同学们一语道破。

【 分析感悟三】 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 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见, 积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信息, 这样, 既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增强了能力, 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三、结束语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 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整个教育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对质量的评价必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要避免极左或极右, 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要恰如其分地提出学生的错误。 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认识自己, 建立自信。 总之, 在教学转型之际, 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一定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萌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丁毅.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在课堂中的作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1) .

体育课堂需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5

案例背景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体育教学的催化剂。

案例描述

有时在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他就浑身不自在。我在讲解示范的时候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要么和同学说笑,要么就“想入非非”,或者看其他班级上课。这种藐视课堂的行为让我非常气愤,自己年轻气盛,哪容得下他这样随意、无礼。那一次刚开始上课,我在讲解上课内容时他又在下面也与同学讲个不停,根本不把课堂放在眼里,也无视我的存在,我气不打一处来,顿时火冒三仗:“你不想上课就给我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指着他。可以看得出,那一刻他无地自容,原来还眉色飞舞的表情在一瞬间凝固,然后转身就走:“不上就不上!”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他没有来,我向班主任汇报了这一情况,班主任来了个缓兵之计,先由他去,看来他是班上的“顽固分子”。就这样这件事随着时间渐渐地淡了。再后来我同样去上课,在我还没有到达学生集合地点的时候,我看到他一样的向教室奔跑,从他的脸上没有看出一点我们之间发生的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我虽然因为剥夺了他的上课权利而有一丝丝胜利的闪念,我还是把他叫了过来,并与他进行了沟通:“你想上课吗?”“想!”他回答。“既然想上课就得好好上,遵守课堂纪律”他认错的态度非常好,他又回到课堂上来了。在以后的课中他表现很好,违纪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但从此让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几年后的一天我在超市里碰到他,我一眼就认出了他。我们不约而同的把手握在了一起,像分别已久的老朋友。我们交谈了很久,尽管谁也没提以前发生的事,但这件事让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也领会到了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案例评析

这件事尽管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同样或相似的情况还在不少课堂上发生,分析这件事发生的经过许多事情的处理都需要教师的智慧与方法。

1.了解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不同的体育项目也有自己的需求与爱好,也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所表现的强烈程度不同。因此,一些同学尽管对老师安排的上课内容不喜欢但能克制,而一些学生则表现强烈,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熊建伟同学的强烈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节课中可适当开辟一块“自留地”,给学生展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课堂中像熊建伟同学一样上课没有心思而出现各种不良状况。当学生通过一些不良状况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时,我不仅不去了解学生的所做所思,反而进行无情的批评,从而导致矛盾激化,这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所致。

2.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疏导

无论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一堂课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时就需要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不可能按他们的兴趣爱好上课,体育课有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安排,如果喜欢可以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如果教师讲道理,分析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将近成人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能接受。在这则案例中因为自己缺乏经验与方法,当时也怕停下来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没有很好的做好熊建伟同学的工作,也让他的这种行为在课堂中反复出现,从而导致后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3.教师要讲究方法,不能强制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并且神圣不可侵犯,而学生就应该对教师尊敬并且服从。再加上自己才走上工作岗位,对这种情况缺乏应对的方法,所以处理起来非常简单,甚至采用了粗暴的方法来强制。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没有给熊建伟同学一点面子,对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同学来说,让谁能接受呢?所以也导致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化,也就出现了他不上体育课的现象。现在想想我这种不讲方法的结果是剥夺了他上课的权利,实在不该,不讲方法的这种强制是要不得的。

案例反思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全心的面貌,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课堂中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运用权威和压制来建立课堂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下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从控制课堂秩序入手。首先,教师要彻底放弃不合理的权威和不平等的压制,依靠教师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依靠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高度的自觉性,共同营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其次, 教师要有教育民主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案例中因为我的专制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使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这种采取专制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亲和、平等,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将专制型教学作风变为民主型教学作风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维持正常的课题教学秩序。

2.正确处理“两主”关系

在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上,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主导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启发学生学习,转变“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去适应同一目标、同一规格、同一要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如果加以强制,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发生转变,被动地附和教师学习,让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的客体。因此,教师时时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之下,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正确引导,或采取一定的方法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如案例中我如果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再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留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努力创造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调节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有很多。(1)改善课堂用语。教师要加强教学用语的幽默性与情趣性,打破课堂的沉闷局面,缓解紧张、慌乱情绪,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受到启迪。如案例中如果我当时用一种幽默的语言给予熊建伟同学以暗示,相信结果又会发生转变;(2)要建立和谐交融的人际关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如多参加学生的活动等,关键是教师要放得下架子,多与学生平等交往。

(3)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首先,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的情绪来左右自己。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孩子,学生总会制造一些让老师不如意的事情来,教师要反复提醒自己,这毕竟是一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度地包容,才不会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其次, 要善于用自己积极情绪去感染学生。孩子心情与表情是善变的, 教师如果有丰富的感情, 而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染、调节孩子们的情绪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师生和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坦诚来反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善意的微笑,生动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一个强而有力的手势,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1、教师要有一颗与学生交朋友的心

陶老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要学会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家庭,真正亲近和走近学生,与学生谈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亲的,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他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老师的学科学习中。可见,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的缩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师要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

陶行知老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里着重指出“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加入到学生里去开发、解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乐园‟。”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天生喜欢别人的赞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

课堂上要有“爱意”,教师不必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一定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课堂上教师言语亲切,神态和蔼,举止大方得体,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3、教师要有一颗角色换位的心

课堂民主化 篇6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 人性的课堂 人性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让人性更加丰满呢?我们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人性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更不是以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学生平等对话,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加以引导,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教学中生成新的认识,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性的课堂。

1、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展开活动。学校周边的环境,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不断发展着的地域文化,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这样说来,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减少老师的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2、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就与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激活,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當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更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最好做到不露痕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每堂课教学,我们既要有课前的设计构想,又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既是预先的设想,就有可能改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大多也都会做一点调整。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不管这种交流是否能得出什么结论,但只要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出、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怎能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呢?

事实证明,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投入,学得尽情。

二、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要用具体的教学实践,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合的美好人性,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

1、创设情境,不断“激情”,唤醒人性。

“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②“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环境,不断“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实现有效学习。我们来看看,《妈妈的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并配以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场景录像,让小朋友一起唱一唱。(小朋友跟着摇头晃脑地唱)

师:大家唱得真好听!刚才唱歌时,你们都想了些什么?(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许多同学说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师:是啊,唱着这首歌,又怎能不使我们想起亲爱的妈妈呢?(师板书课题,读题)……

师:大家听着很认真,评得也很有道理。如果请你再读一次,你能比刚才读得更好吗?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读。你们边听老师读边想:这一节有没有令你感动的地方?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教师出示妈妈为孩子扇扇子的动画)

师: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个地方什么令你感动呢?为什么令你感动?(小组讨论)

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生动的动画,配以柔和的音乐,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形象,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激情”,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2、投入真情,熏陶感染,培植人性。

语文老师是真的卫士,善的使者,美的化身。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老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美好的人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味”。

以《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为例:

师:你再细细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生:“有一次他要出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能说说吗?……

生:……

师:还有谁也被这句话感动了,能把你此时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师:从你读的“忙着”中,我感受到了母亲连休息都舍不得。(再指名几人读)

生:……

师:(动情地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感动了吗?(指名读这句话)

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合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滋长起来,强壮起来。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3、抓住契机,深化感情,凸现人性。

还记得张老师在《背影》教学中的那段感人肺腑的小结:“……《背影》这篇课文不仅是表现一个父亲如何用朴实的行为方式来爱自己的儿子的,也表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真实。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的也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既要懂得接受爱,又要懂得去回报这份爱。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爱,那么他的良知是苍白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索取爱,那么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同样,在结尾拓展环节中让学生交流了生活中感受到无声的爱的故事后,教师又一次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了人性的启迪:“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心灵。同学们并不缺少感受爱的心灵,只要你用心领悟,你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里。”

多么自然的回应,多少有力的深化,就像一个个坚劲鼓点陆续地敲在了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们相信,本堂课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多的是让学生思索人性:如何去感恩。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程度不等地进行小结甚至总结,如果我们在挖掘出蕴含在课程中的美好人性,并被它深深感动的时候,能够抓住学生感情活动的契机,作出富有哲理性的点拨,怎能不说是作了一次“人性”的定格呢?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充满人性的课堂中去实现人性的教育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语文是让人性更加丰满”语文老师如果能凭借自己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去诠释和演绎语文所具有的浓浓的人性,那么语文教学会处处闪烁人性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让课堂闪现“对话灵光”》,金妹娟 ,小学语文卷第2辑。

②《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文拮 ,人民教育2003年第13一14期合刊。

英语课堂实现民主教学 篇7

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 (故作疑惑) :What we will-learn today?

The students an sweredtoge the randloudly, Unit1Part ALet’ stalk.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 一笔一画, 极为 认真, 颇有老师的架势。

Teacher: Who can help mereview the- word sin Part ALet’s learn?

学生们跃跃欲试, 脸上抑制不住兴奋, 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 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 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 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 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单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如MyChinese teacher is strong and kind.We all like her.

师 (迫不及待) :Who’s your Englishteacher?What’s she like? Who can tell me?

Ss:Miss Bao is our English teacher. She’s young and tall. She’s funn yand- kind. (异口同声)

Teacher:What about your other teach- ers? Talk about your Math/Science/…… teachers with your friends.

学生积极讨论, 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 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 也让我一次次震惊, 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 他从未发过言, 上课小动作还不断, 我曾搞过突然袭击, 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 他破天荒地举了手, 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 没想到他不仅讲得正确、流利, 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时地动作、神态,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 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 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Let’stalk.课文下面准备的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 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 他们把课文中的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 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表演得惟妙惟肖, 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 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 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反思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 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 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 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知道,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 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课堂民主教学三忌 篇8

1、课堂被少数学生垄断。

民主化的课堂, 应该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在民主化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力图体现课堂的民主化。但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 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只集中到了一部分胆量大、性格开朗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获得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课堂被这些少数学生垄断。大多数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少数学生垄断的课堂, 变得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课堂没有任何差异。

按照新加坡教育专家法雷尔的观点, 课堂师生互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个师生互动, 一种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在课堂民主化教学实践中, 造成课堂被少数学生垄断的根本原因, 就是教师没有明确师生互动的前提。正确的课堂互动应该是:即使单个师生的互动, 也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的基础上, 也就是在课堂互动之前, 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2、教师结论代替师生对话。

在我们的课堂民主化教学中, 教师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对话的现象, 大致有三类:第一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随意打断学生话语, 插入自己的观点, 使正常的师生交流中止, 有时甚至忘记请学生落座。教师的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 完全与民主背道而驰。第二是教师把预设答案暗示给学生, 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回答。民主的结果是课堂只有一家之说。第三是教师只追求课堂热闹。在教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后,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面对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契机, 一些教师不善于抓住它。当学生的答案停留在浅层次水平时, 不相机引导, 作深度启发, 而是这个学生回答后, 又点那个学生回答, 此起彼伏, 课堂十分热闹, 但学生对问题都只有懵懂的认识。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看法, 教师还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搬出自己的答案, 再凑个数。课堂对话, 最终仍摆脱不掉被教师结论取而代之的命运。民主的结果是使学生对纷芸众说莫衷一是, 一头雾水。

英国的教育学家巴恩斯, 把课堂师生对话分为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他说, 探究性对话的特征是试探性, 就是当教师运用这种对话形式时他们并不就某一问题下最后结论, 并且自己也不知道所有的答案。形成性对话是与探究性对话完全相反的对话形式。教师常常强调自己在课堂讨论的专题方面是具有权威的专家。观察我们的课堂师生对话, 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形成性对话形式, 不善于将探究性对话引向深入, 在课堂交流中总爱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对话, 始终坚守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不放。课堂虽有民主之形, 但无民主之实。

3、教师评价缺乏针对性。

教师应具备一项专业素质, 那就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给以灵活而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一个好的评价, 有时可以像一支兴奋剂, 使疲软的课堂呈现生机, 使课堂在瞬间变得活跃起来;有时也可如一丝丝细雨, 让喧腾的课堂安静下来, 让学生宁静以致远, 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思考, 从而调节课堂节奏, 并促进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目标。但是, 在我们的课堂上, 许多教师评价形式单一, 整堂课只有教师一人的评价, 而教师的评价也仅仅囿于口头评价。其次是教师在作评价时, 词语贫乏, 评语不够生动, 缺乏个性。常见的评语, 就是“你很棒”、“很好”等之类。再者, 教师的评价抓不住学生回答话语的实质, 评价大而不当, 或十分笼统。

让民主教学走进课堂 篇9

那么如何做到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呢?

首先, 确认教师和学生社会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 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凌驾学生, 而应该时刻记住自己所教育的对象是和自己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公民。

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受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师师生生”等纲常伦理的影响, 都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严肃、权威的面孔;师生间的关系似乎完全对立。试想, 在这种恭顺或逆反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怎么可能自觉自主的学习呢?因为“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也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取的方法与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对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很大。

其次, 宽容学生、鼓励学生, 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这方面, 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比如, 魏书生的教学艺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一切都和学生展开“商量”, “其身不凌驾学生之上而融于学生之中, 其心不孤高自傲而走进学生心灵之中”。

最后, 课堂民主, 才能“量产”人才。

切忌课堂被少数学生垄断。民主化的课堂, 应该属于全体学生。在民主化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力图体现课堂的民主化。但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 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只集中到了一部分胆量大、性格开朗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获得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课堂被这些少数学生垄断, 而大多数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少数学生垄断的课堂, 其实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课堂没有任何差异。

总之, 教与学, 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方面, 解决这个矛盾, 靠老师管学生, 压学生, 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 都不能解决矛盾, 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老师, 或者强调老师必须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

课堂民主化 篇10

让我们回到课堂教学的环境中, 大家普遍认为课堂就像一个小的社区一样。Vitto (2003) 曾指出“以关系为主导的课堂必须满足学生对归属感、权利、自由、趣味及生存方面的基本心理需求”。对于先进课堂的菜鸟教师, 他们要建立一个富于关怀、尊重的、有包容力的勤勤恳恳的学习者社区, 在那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享有平等的机会, 并被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所掌控。这一学习目标也是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教育系希望他们的教授所完成的。相关能力第七条如是说道:“教师要区分学生的差异, 并且要创造一种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联系和自我评价的环境” (1993.p.2) 。可是, 这样一种责任化很强的学习社区, 如果不能在管的过严和管的过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 就很难被真正建立起来。要满足学生这些需求, 教师必须要首先效验建立一个民主、安全和积极的学习环境所必需的权威现象的复杂性。

教师不能把混淆具有权威性和独裁这两个概念。有意识的完全控制和教师赋予学生的某种自大, 不仅是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一种方式, 而且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冷漠、过度遵循、不加评判的认证、缺乏对权威论述的抵制、自我克制和对自由的恐惧的表现” (Freire, 2005) 。

这也暗指了教师对他的学生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民主。Freire论证了这种理论, 并陈述道, 真正的民主课堂“必须把独裁倾向、种族主义等, 例如对那些和大多数人不同的人的民主、权利、自由的否定视为对基本人性的否定” (Freire, 2005) 。

我们也不能把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和放弃对学生的管理混为一谈。此外, 有一种因素也要被考虑进来, 那就是在“教师放弃一部分权利并割让一部分决定权给学生的时候, 学习效果会得到增强” (Weimer, 2002) 。然而教师也要避免过度纵容学生, 过度纵容是软弱和缺乏决断力的表现, 但教师也要认可学生抒发心生、表达关注、兴趣和需求的权利。

表现权威性是赋予学生自由, 但这是种有限的自由。的确, 学生们再课堂上的自由要有一些限度, “这种限度让自由不至于变成无组织无纪律, 使得教师的声音和学生的需求都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从而使课堂不会显得荒诞” (Freire, 2005) 。

正确的课堂纪律只有在反应一个人的观点和信仰的时候才能得到体现, 其态度会帮助或抑制学生的成长。作为一个进步的教师, 我们必须明白“独裁主义和对学习热爱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Singham, 2005) 。唯有多年的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 才能让我们找到完全对学生的控制和对学生过度放纵的平衡点, 由此我们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要培养这种对学习的热爱, 让学生把自身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带入课堂和学术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依据Freire的理论, “把学生放入预先设定好的条件中, 并不预先做出判断, 是我们克服文化差异的钥匙” (Freire, 2005) 。

在之前引用的Freire的理论中, 教师是作为预先设定好的个体, 但并不做预判, 所以教师能够克服文化上的偏见, 从而创造出包括社会公正性在内的一个进步、民主的环境。教育是一个创造和促进社会正义的工具, 并鼓励民主过程的参与 (Nager&Shapiro, 2007) 。确实, 没有社会正义的存在, 就谈不上民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可以意识到学生会带着他们自己的涵义、信仰、理解和文化实践进入到课堂当中 (Bransford, 1999) 。为了未来社会正义所设计的课程安排和教室必须是基于学习和学习者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而且必须对学习的主体、学习原则以及学生、家庭因素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深入的了解。

在这种具有社会正义性的教室中, 课程设置和课堂实践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师工作要融入批判性思维的技巧, 并做到多文化、促正义、参与性强、具有希望和远见的积极的变化缔造者。

参考文献

[1]、Bransford, J.D., Brown, A.L., &Cocking, R.R. (Editors) (1999) .How people learn: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Committee on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2]、Freire, P.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Translated by MyraBergman Ramos.New York:Continuum.

[3]、Freire, P. (2005) .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Letters to those whodare teach.Translated by Donaldo Macedo, Dake Koike, &AlexandreOliveira,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Singham, M. (May/June 2005) .Moving Away from the AuthoritarianClassroom.

营造民主气氛 构建和谐课堂 篇11

一、打造和谐课堂之一——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1.和谐课堂来源于和谐文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成为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这种课堂文化,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2.和谐氛围的创设:为学生的心灵营造快乐的家园

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应该是和谐的,而和谐的心灵对话,必须以心灵的安全感和快乐感作为保障,以此营造起快乐的家园。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对话的情感支柱。只有教师与学生享有了同样的话语权,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只有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中,孩子们才会无拘无束地舒展想象、充满自信、释放本真、放飞自我,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带着知识走向生活,从狭小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

和谐课堂的美,来自于自由、民主、轻松、和谐、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气氛,而教师精心的设问、学生精彩的发言则是这种美的源泉。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自信、主动探索与交流的课堂小主人。

3.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学就是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个体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形形色色的舞台,创设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情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教师一句形象生动而富于智慧的话语、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打造和谐课堂之二——学会赏识、适时评价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互信、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也就可能随时生成。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时,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提高对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地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的情感与想法,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新课程评价也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过程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打造和谐课堂之三——教师的价值在于学会爱学生

教师的根本价值——培养、发展、完善人的价值,是通过教师自身价值来实现的。教师自身的价值是指那些蕴藏在教师个体和群体身上,对学生成长不可缺少,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人说教师像红烛、像人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正是凭着自身的价值“燃烧”来照亮别人,托起明天的太阳,实现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的。

教师是受国家和人民的委托“闻道在先,术有专攻”,专门从事受教育者个体培养、发展与完善工作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自身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人格价值。

让民主教学植根语文课堂 篇12

一、尊重学生主体,促进个性发展

1.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能,都拥有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习的自主权 还给学生。如 在作文教 学中,允许和鼓励学 生多角度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允许和鼓励学生自选文体、自选内容、自拟题目,而不是一刀切、同要求、同题作。在随笔或日记、周记中,更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所见所想之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少加框框限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快乐之举,而非绞尽脑汁完成任务的痛苦之事。教师要在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使教师教学的方向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得到完美的统一。

2.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见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 界如此多 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阅读文本时有不同的见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各自的鉴赏个性和鉴赏结果,鼓励其对作品再 创造。如阅读 《散步》,有的学生羡慕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有的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 父母身上 的重任,表现出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倘若简单地按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阅读见解,那么长此以往,何谈阅读能力的 提高,何谈学生 的独特见解,何谈人的个性发展?

3.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都渴望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潜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需要适应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制订灵活可行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素养、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因素,实施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水平选择 不同层次 的作业。这样,他们就能 在教师的 指导下,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多给赞赏激励,充分发挥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起到调节、组织、导向和动力的作用。在师生频繁的交往中,教师如果经常向学生表达出肯定与赞赏的情感,学生就会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宋定伯捉鬼》一文的主题,教参早有定论,可笔者在上课中却出现一个学生为“鬼”翻案,认为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诚恳老实。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 尽了欺诈 的手段,可恶的是 宋定伯, 而不是“鬼 ”。面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感到欣喜,应充分肯定 他们创新 的勇气和 智慧,要给予鼓励和褒奖。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教师都能意识到赞赏性评价的重要性,但有两点问题仍需引起注意:一是赞赏性的语言显得单调、呆板,无非是“不错”“很好”“有自己的见解”之类。教师应针对性地点评。二是平时回答问题较少或者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少得到赞赏。如果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时,我们更应该及时地赞扬他。

三、多给展示机会,满足表现欲望

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 生更多地 展示自我,而不是教师自己“一言堂”“满堂灌”。

课堂中推行问题讨论。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深层次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如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约数并不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使用约数是否影响语言的准确性”这一问题,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推选 代表发表 见解,同学们各执一词,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在讨论和探究中师生达成共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很多数据在当时科技条件下还难求精确,把这样的 约数用在 说明文中,不仅不影响说明的准确性,还体现出人类对未知的领域的真实认识。这种讨论课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得到了最大满足。

上一篇:教学互动网站的实现下一篇:道路纵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