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增殖

2024-11-24

信息增殖(通用10篇)

信息增殖 篇1

对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已有诸如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种视角[1,2,3,4,5], 本文所运用的是信息的视角。

1 从信息的视角审视创新过程

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人们是通过获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 而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解释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新的联系、修正旧的“定律”、总结出新的规律等等, 就是通过试验、观测、统计、分析, 而获得了此前人们未知的新信息。

同样, 人们也是通过生发出的关于未曾有过的新事物的信息, 而创造出新事物的——首先要在头脑中生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信息和能使该新事物得以实现的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关于新事物的信息, 在物质世界中使新事物的出现成为现实。

可见, 不论是提出新的发现, 还是搞出新的发明, 或是做出新的改进, 任何创新活动都伴随着相应的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

因此, 研究创新过程、创新方法, 很有必要再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运用该视角, 可以从信息的层面揭示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的规律, 通过研究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传递、转化、增殖的规律, 梳理现有的各种创新方法、构筑创新方法框架, 为创造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研究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2 创新过程是信息的增值过程

无论是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6], 还是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知识创新, 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 创新活动所得出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决策、新方案、新产品 (不仅限于物质产品, 同样包括文化产品)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机构、新机制、新体系、新组织、新途径、新改进等等, 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它们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本文上一段所述, 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因此, 上述事物所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必然对应着关于上述新事物的信息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信息的从无到有的增殖过程。任何创新都对应着信息的增殖, 且由信息的增殖作为先导。

只要是创新活动 (不论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是个体或群体的, 即使是有计算机辅助的) , 就都贯穿着在参与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

产生创意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创意是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头脑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念头、新的设想, 它们都是创新参与者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厂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殖出的新信息。

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 这个过程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不仅创意产生于信息的增殖, 而且创意也落实于信息的增殖。创意所包含的仅仅是新念头、新设想的信息, 仅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使之得到落实, 尚不足以实现一项“创造”。所谓创造, 是要制造出有形的物质实体 (或具体的事物) 以体现和承载新设想的灵魂。创造的进一步落实, 就是让创造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目标。为此, 需要有伴随着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一系列信息增殖过程作为落实创意的保证。

总之, 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利用已知信息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信息的过程, 贯穿着对那些尚不掌握其全部信息但要把它创造出来的事物, 进行信息求解的过程。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头脑加工厂增殖出新的信息 (新的知识) 破解未知事物的规律, 设想出新事物应具备的新的属性, 并设想出让具备新属性的事物得以实现的方法。

3 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

信息是可以流通、传递的, 是可以组合、融合的, 也是可以分解和转化的。信息的流通、传递、组合、融合、分解、转化, 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实现信息的增殖。信息在静止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增殖的。

信息的运动路线既有看上去是连贯的, 也有看上去是跳跃或间断的;既有沿直线行进的, 也有沿曲线行进的;既有单向的, 有多向的;既有正向的, 也有反向的。既有多路向单路的汇合, 又有单路向多路的分叉。既有单一的一种形式的运动路线, 又有上述多种路线的组合。

信息运动路线的多样性, 确定了信息增值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既确定了创新方法的多样性, 也确定了创新成果的多样性。

因此, 研究信息的增殖必须研究信息的运动方式、方向、路线, 以及不同方向路线间的衔接、转化和匹配。

4 信息运动依信息空间而拓展

在创新过程中, 从某已知事物的信息作为信息运动的起点, 将该已知信息向其他已知信息延伸搭接交汇, 交合增殖为新的信息, 并形成新的信息通路, 从而使得原先看上去走不通的路走通, 原先看上去做不成的事做成, 原先不存在的事物诞生。

在一维空间, 在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只能“跑直趟”;在二维空间, 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便能突破“跑直趟”的束缚, 可以在两个关注因素之间作平面曲线运动, 但仍然受到局限——那些在三维空间本来可以连贯通畅的信息运动路线, 对于二维的空间平面而言, 则只能是间断的、跳跃性的, 不通畅的。

在创新过程中, 人们视野的拓展、学科领域界限的突破、对旧有陈规陋习的突破、增加可借鉴事物所属领域的跨度等等, 无疑都属于对信息运动空间维度的拓展。信息运动的自由度依信息空间维度的拓展而增加。信息运动的自由度大了, 信息增殖的途径就会增多, 进而信息增殖的品种就会增多, 从众多信息增殖产品中择优的质量就会更高——创新成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提高。

5 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

基于信息的视角, 在多维信息空间, 研究信息沿不同路线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增殖过程, 有利于对现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创新方法加以梳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创新方法体系框架, 有利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学习、掌握、运用、发挥, 并进一步进行创新方法的创新。

目前分别发表于各种书刊杂志、会议论文集中的创新方法有数十种, 它们分属于发明原理、思维方法、操作技法和技巧、工作过程或步骤、个案成功经验总结、群体的组织管理方法等不同范畴、领域、层面;其中有的是着眼于从事创新的人, 有的则又是着眼于被变革的事物, 且不同名称的方法之间出现内容或案例的重叠交叉。这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人们而言, 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 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7]。

笔者曾于2008年在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举办的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上, 对于从信息视角梳理出的创新方法分类脉络, 以及在此分类脉络基础上构筑的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雏形, 曾作过简要介绍[8]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 本文则是着重于从理论基础层面进一步阐述研究创新方法的信息视角及其意义、阐述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及信息运动路线对信息增值的影响, 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 为派生出针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系框架, 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推广应用, 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3-18.

[2]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Z].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56.

[3]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J].中国社会科学, 1980 (6) :66.

[4]庄寿强.论行为创造学中的新观点[J].发明与创新 (综合版) , 2007 (11) :19-21.

[5]庄寿强.行为学派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形成[J].发明与创新, 2004 (6) :10-11.

[6]许家梁.开发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服务[J].津图学刊, 2001 (1) :22-25.

[7]许翰锐.关于在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创造学会等合编.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34-236.

[8]许翰锐.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协同//张开逊, 等.培育智慧——2008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文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379-383.

鲢鱼增殖放流标志技术研究 篇2

关键词:鲢鱼;增殖放流;切鳍标志;荧光标志;挂牌标志

中图分类号: S965.1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261-03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为中上层滤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各大水系均可见。鲢鱼一般3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为每年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 ℃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亲鱼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则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鲢鱼在中国淡水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近年来,由于水利建设、过度捕捞及水源污染等诸多因素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使得天然淡水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为了保护和增殖资源,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由于鲢鱼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在净化水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淡水水域增殖放流种类。

目前,国内学者对增殖放流的水生动物做了一些标志放流试验[1-5],但鲢鱼的标志方法的选择技术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笔者开展了鲢鱼的标志放流技术研究,探讨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的适用性,为将来更好地评价放流效果和改进标志放流技术,提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鱼为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榕桥科研中试基地人工培育的鲢鱼鱼苗。规格为:平均体长(16.43±0.51)cm、平均体质量为(72.70±3.10)g,共计360尾。试验开始前先集中暂养在水泥池网箱中,经过15 d观察,经抽检确定无病、无残、无异常情况后进行标志手术。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挂牌、荧光共5种标志方法及对照组,共设3个平行组,每组每种标志随机抽取20尾鲢鱼进行标识(或无标志),共360尾。试验开始前,使用丁香酚对鲢鱼进行麻醉,标志后使用5 mg/L有机碘药浴消毒0.5 h。具体标志方法如下:

(1)对照组:对鱼体不做标志;(2)荧光:用注射器将鱼类标志专用的橘红色荧光色素注射于鱼体眼睛后方的鳃盖表皮下,标志长度约10 mm(图1);(3)剪尾鳍:用解剖剪将1/3左右的鱼体尾鳍剪去;(4)尾鳍打孔:用打孔器(孔径为 5 mm)在鱼体尾鳍进行打孔;(5)剪腹鳍:用解剖剪将鱼体一侧腹鳍全部剪去;(6)挂牌:使用“T型”鱼类体外标签,长度为30 mm,通过标志枪注射在鱼体背鳍基部肌肉中。鲢鱼不同标志见图1、图2。

1.3饲养管理

标志好的鲢鱼放养在土池网箱中,土池规格长5 m,宽37 m,高1.8 m;网箱孔径3 mm,规格长12 m,宽1.2 m,高15 m。同时每个网箱放置1个直径为35 cm的微孔增氧盘进行增氧。投喂饲料为淡水鱼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2次(分别为8:00、17:00),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5%,并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每天观察记录鱼体活动、摄食、脱标和死亡等情况,在进行生物学测定时,各组均剔出死亡个体,以消除死亡个体对鲢鱼生长的影响。

1.4数据处理

试验前后随机抽样测量体质量、全长,计算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生长的影响,跟踪各组存活情况和脱标情况,分析各处理组的存活、脱标情况。试验数据利用Excel办公软件处理,并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LSD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标志鱼活动情况

本试验共开展了5种标志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标志鱼的活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标志1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与标志前无差异;挂牌组由于鱼体应急和排异反应强烈,游动迅速且不停摆动身体,时而越出水面,易受惊吓,不摄食;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聚集在网箱底部,少有游动和摄食。

标志3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挂牌组大部分鱼苗与标志第1天活动情况基本一致,个别躲在网底不游动,少部分开始摄食;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活动大部分游动正常并开始摄食,少部分活动缓慢不摄食。

标志7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挂牌组大部分鱼苗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个别躲在网底不游动,出现死亡;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极少部分活动缓慢,不摄食,出现死亡。

2.2存活率与标志保持率

标志放流鱼类的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是衡量标志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本试验使用5种不同的标志方法,共标志鲢鱼300尾,每种方法标志60尾,试验周期90 d,试验结果见表1。各组存活率,除对照组外,T型体外标签组存活率最低,为75.0%,剪尾鳍标志存活率最高,为95.0%,标志成活率从小到大依次为T型体外标签<剪腹鳍<尾鳍打孔<荧光标志<剪尾鳍。各组标志成功率,除对照组外,T型体外标签组成功率最低,为70.0%,剪尾鳍标志存活率最高,为95.0%,标志成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T型体外标签<荧光标志<剪腹鳍<尾鳍打孔<剪尾鳍。综合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判断,与对照组相比,鲢鱼剪尾鳍是5种标志方法中较为适合的标志方法。

2.3死亡与生长

通过观察发现,各组标志鲢鱼在标志当天未出现死亡,此后陆续出现死亡现象。与对照组相比,荧光标志、剪尾鳍、尾鳍打孔和剪腹鳍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标志后的8~10 d,此后偶尔出现死亡;T型标签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标志后的3~7 d。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人为的组织创伤后感染寄生虫或病菌致死,尤其是T型标签组更为明显,其注射的肌肉部位出现发炎溃烂现象。

在统计分析鲢鱼的生长情况时,为消除死亡个体对生长指标带来的影响,各组均剔除死亡个体(表2)。从表2可以看出,日增重率和日增长率,除对照组外,剪尾鳍组最大,分别为19.78%、1.69%;T型标签组最小,分别为1452%、143%。通过分别对标志鱼的存活率、增重率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4)表明,荧光标志、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与T型标签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5种标志方法中,T型标签组对鲢鱼的存活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表2鲢鱼不同标志方法日生长率比较

表3标志鲢鱼的存活率方差分析

标志方法荧光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T型标签荧光—0.6390.3740.1440.006*剪尾鳍0.639—0.2190.0580.001*尾鳍打孔0.3740.219—0.3070.003*剪腹鳍0.1440.0580.307—0.006*T型标签0.006*0.001*0.003*0.006*—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4同。

3讨论

3.1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存活和标志保持率的影响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但对放流各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及放流后续效果评估研究较少,没有形成有效增殖放流研究应用技术。以往开展的规模性苗种放流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6-7]。在渔业资源标志放流开展过程中,标志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放流效果的评价。标志方法的选择、标签种类、标志部位及

表4标志鲢鱼的生长率方差分析

标志方法荧光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T型标签荧光—0.3430.5280.2950.007*剪尾鳍0.343—0.1630.0730.008*尾鳍打孔0.5280.163—1.0000.059剪腹鳍0.2950.0731.000—0.034*T型标签0.007*0.008*0.0590.034*—

其被标志动物的规格等直接影响着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8-10]。黄国光等研究表明,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存活和标志保持率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存活率最高,为87.0%,背鳍条肌肉标志存活率最低,为68.0%;在肌肉做标志均为脱标,而背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11]。Thomassen 等报道2种规格欧洲鳗鲡(3.8、10.2 g)标志28 d后,钢丝编码标志保持率分别为99.3%、96.9%[8]。薄治礼等研究表明,石斑鱼采用LATEX入墨法标志、传统背鳍标志法,后者标志保持率约75%,远低于前者,认为对石斑鱼这类岛礁鱼类的标志放流,单纯采用体外挂牌标志不太适合,宜采用体外标志和体内标志2种方法相结合使用[12]。本研究结果,在采用的5种标志方法中,传统切鳍标志法对鲢鱼的存活率、标志保持率影响不大;采用现代荧光、T型标签标志对鲢鱼的存活率、标志保持率有显著影响;试验后期发现T型标签标志部位由于创伤较大,造成伤口愈合困难,肌肉出现溃烂,感染疾病继而出现死亡,同时标志在水流冲击中发生脱落,这可能是造成T型标签标志组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本结论与Claverie 等认为标志部位伤口坏死是试验动物死因的报道[13]相似。因此,在对鲢鱼进行标志放流时,应尽量选择对鱼体伤害较小的标志方法,同时做好伤口的消毒处理,以提高其存活率。

3.2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生长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初,Nielsen 认为标志对鱼体的成活和生长的影响与标志方法和被标志鱼放入个体有关,挂牌标志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的鱼类,小型鱼类可能难以忍受标志操作的压力,难以承受额外的代谢负担[14]。Phinney等研究了鲤科鱼类的荧光和切鳍标志效果,认为荧光标志与对照组的成活和生长均没有显著差异,但荧光组的成活率高于切鳍组,生长也略优于切鳍组[15]。本试验所用鲢鱼的平均体长为(1643±0.51)cm,平均体质量为(72.70±3.10)g,从试验观察及生物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荧光标志、切鳍标志以及不同切鳍组之间在体重和体长增加与对照组没有差异;而T型标签标志在体质量和体长增加方面与荧光标志、切鳍标志、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虽然标志试验所用鲢鱼的规格较大,但T型标签即挂牌标志仍然影响了鲢鱼的生长,T型标签即体外挂牌不适合鲢鱼的标志放流。

通过对鲢鱼进行荧光标志、T型标签标志等5种标志技术研究,综合分析认为,T型标签标志对鲢鱼的生长、存活及标志保持率有明显的影响;切鳍标志与荧光标志对鲢鱼的生长、存活及标志保持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认为对鲢鱼进行切尾鳍、切腹鳍、尾鳍打孔3种标志方法是较为可行的人工标志技术,经严格消毒处理,暂养10 d后适合放流。

参考文献:

[1]罗新,张其中,崔淼. 东江草鱼标志放流技术研究[J]. 生态科学,2011,30(6):575-580, 601.

[2]韩书煜,邹建伟,陈剑锋,等. 人工增殖放流石斑鱼类的标识技术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3):12-14, 17.

[3]徐汉祥,周永东. 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J]. 海洋渔业,2003,25(2):69-72.

[4]吴祖杰,徐君卓,沈云章,等. 浙江沿海中国对虾标志放流试验[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4):309-313, 335.

[5]林金,陈涛,陈琳,等.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技术[J]. 水产学报,2001,25(1):79-83.

[6]戈志强,王永玲,沈其璋. 浅谈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6):15-17.

[7]郑炳锋. 浅谈闽江流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 福建水产,2007(4):79-80.

[8]Thomassen S,Pedersen M I,Holdensgaard G. Tagging the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L.)with coded wire tags[J]. Aquaculture,2000,185(1/2):57-61.

[9]Kneib R T,Huggler M C. Tag placement, mark reten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setiferus Pérez Farfante, 1969) injected with coded wire tag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1,266(1):109-120.

[10]Morgan M J,Walsh S J. Evaluation of the retention of external tags by juvenile American plaice (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 using an aquarium experiment[J]. Fisheries Research,1993,16(1):1-7.

[11]黄国光,梁伟峰,王云新,等. 穿体标志对黄鳍鲷幼鱼的生长、存活及脱标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1):31-35.

[12]薄治礼,周婉霞. 石斑鱼增殖放流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4):321-326.

[13]Claverie T,Smith I P.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hree common tagging methods on the survival of the galatheid Munida rugosa (Fabricius, 1775)[J]. Fisheries Research,2007,86(2/3):285-288.

[14]Nielsen L A. Methods of marking fish and shellfish[M]. New York:Special Publication,1992:23.

马利筋无菌苗增殖培养研究 篇3

采用组织培养发芽后所得的马利筋无菌苗为增殖材料。

2增殖方法的设计

此次试验采用三个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基本培养基为:MS、1/2MS (大量减半) 、SH;生长调节剂种类为6-BA、NAA;其水平 (单位均为:mg/L) 分别为6-BA:1.0、1.5、2.0、NAA:0.05、0.1、0.2。具体组合如表1、表2:

3操作过程与培养方法

取生长状况相同的马利筋无菌苗, 用手术刀将无菌苗切开分为大小相同的小苗, 长约1.5~2.0cm, 保证每棵苗上都带叶芽, 切的过程中手术刀的温度不能过高, 否则会烫伤切口, 切口表面损伤越大, 外植体越容易褐化, 所以切口应尽量小。同样在接入的过程中镊子不能夹得太紧, 太紧容易伤着幼苗的茎和叶。接入A1~A9的培养瓶中, 接后的材料移入常温培养室中进行培养, 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状况等。

4评价项目与方法

增殖系数 (倍) = 增殖后每瓶的芽数/ 增殖前每瓶的芽数

5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浓度的6-BA对马利筋幼苗增殖效果的研究

本次增殖试验是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 生长调节剂种类为6-BA、NAA。调节剂水平 (单位均为:mg/L) 为6-BA:0.5、1.0 、2.0、4.0, NAA为0.05 的情况下观察马利筋幼苗增殖的效果, 具体结果见表3 和图1:

由表3 和图1 可知, 在处理D1、D2、D3、D4中, 增殖系数随6-BA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 并且可以看出在NAA浓度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D1中苗的长势和增殖率都不是很好;苗的长势和增殖率最好的为D2, 在此处理中的苗生长非常粗壮, 产生的丛芽较多, 并伴有愈伤组织的产生;而在处理D3中苗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叶和枯叶现象, 可得知, 6-BA4.0mg/L的浓度偏高。 通过本次增殖得出较好的增殖组合为D2:MS+6-BA1.0 mg/L+NAA0.05mg/L。

5.2 不同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马利筋幼苗的增殖效果研究

在上次增殖试验的基础上, 本次采用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具体组合和结果见表1 和图2:

①从各列的R值看出, 基本培养基的R值最大 (7.3) , 所以基本培养基 (A) 是主要因子, 其次是6-BA (B) , 再次是NAA (C) , 3 个因子的主次顺序是A>B>C。

② 各因子水平变化时, 对马利筋无菌苗增殖系数影响的变化规律是:6-BA由1.5mg/L增加到2.0mg/L时, 变化不明显, 而在1.0mg/L到1.5 mg/L时, 增殖率增加。因此说明6-BA的最适浓度是1.5 mg/L。对于NAA而言, 随浓度增加增殖率先增加后降低, 由图看出在NAA0.1mg/L时增殖效果最好。对于基本培养基, MS培养基增殖系数最大, 且在观察时发现当6-BA浓度达到2.0mg/L时, 苗出现黄叶的现象, 可知6-BA2.0m g/L的浓度已经偏高, 而MS培养基明显比其他培养基更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 MS培养基为主要因子, 证明这种植物对大量元素的需求量较大。

③ 从各K平均值或示意图看出, 较好的增殖配方为A2B2C2, 即J2处理:MS +6-BA 1.5 mg/L +NAA0.1mg/L。

5.3 马利筋无菌苗最佳增殖配方

对马利筋无菌苗增殖试验时发现, 用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05 mg/L的增殖系数最大, 而且苗比较粗壮, 没有黄叶出现。第1 次增殖研究的是NAA的浓度对增殖系数的影响, 是单因素的研究。取得最佳的配方后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最后得出适于马利筋组织培养增殖阶段的最佳配方为:MS+6-BA1.5mg/L+NAA0.1mg/L。

6结论

对马利筋无筋苗增殖试验时发现, 用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05 mg/L的增殖系数最大, 而且苗比较粗壮, 没有黄叶出现。第1 次增殖研究的是NAA的浓度对增殖系数的影响, 是单因素的研究。取得了最佳的配方后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最后得出适于马利筋组织培养增殖阶段的最佳配方为:MS+6-BA1.5mg/L+NAA0.1 mg/L。

摘要:以马利筋 (Asclepias curassavia) 的种子作为外植体, 进行进瓶诱导并建立无菌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增殖培养, 结果表明:马利筋理想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mg/L+NAA 0.1 mg/L。

知识增殖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 篇4

关键词:知识增殖;理论基础;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15-05

知识增殖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一个知识引发出多个知识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创新的主要的形式,是为改变学习过程中过分关注知识接受、忽视创新而提出来的。知识增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细胞理论

(一)干细胞理论的基本内涵

干细胞是生物最重要的基础性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分裂就是由一个细胞分成两个新细胞。分化就是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其形态、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变化。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量增多,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而促使不同的组织形成。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构成复杂的生物体。

(二)干细胞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教材知识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是与生物干细胞相似的学科“主干知识”,只要条件允许就能够不断“分裂”与“分化”产生不同的新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知识更是如此。因此,教材知识是知识增殖的“源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教材知识的“分裂”与“分化”能力,与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创新意识、知识联系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知识价值实践能力等密切相关。不同的人面对教材的同一知识,增殖的知识是不同的。所以,增殖的知识都是个性化的,依然可以继续增殖,知识增殖是可以持续的。干细胞必须通过分裂、分化产生众多细胞并组成相应的团体,才能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生命特征。细胞组成的团体包括: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体等。同样,单个教材知识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必须联系其他相关的知识组成知识团体,才能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价值,这个团体就是“知识共同体”。

(三)干细胞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干细胞分裂与分化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分裂只会增加细胞的数目,分化只会增加细胞的种类。所以,教材知识通过“分裂”与“分化”增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分裂”增殖的新知识,与“源知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涉及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来源与发展、运用情境和适用条件等,基本都是基于理解层面,其创新度相对小一些。通过“分化”产生的新知识,与“源知识”的关系表面上看好像不是很密切,但涉及领域更广、更深,具体来说不仅包括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关系、知识的融合,知识发展的预测,也包括知识及其关系中蕴含的各种能力、思想意识、策略方法,还包括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有基于理解层面的,也有基于实践与分析层面的,更有基于创新层面的,其创新度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在未知领域里的知识原创。

教材知识在增殖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团体,我们称之为“知识共同体”。所谓“知识共同体”就是以某个知识为核心,联系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团体。知识共同体既可以由教材知识构成,也可以由增殖的知识构成,还可以由教材知识与增殖的知识共同构成。知识共同体容量是不断变大的,其主要原因是获得教材知识的增加与增殖知识的增多,促使与核心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随着增多。分裂增殖和分化增殖形成的知识共同体,也有一些区别:前者形成的知识共同体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内部知识间的关系一般比较紧密;后者形成知识共同体的数量较多,其内部知识间的关系相对疏松一些。以单个知识与以知识共同体为思维单位,其效果显然是不同的。后者必然会提升思维的速度,增加思维的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可见,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会促进思维迅速发展,会促进知识的融合,加速知识的增殖。

二、知识创新的理论

(一)知识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在基本理论、过程方法、技术手段、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新发现和新突破。这里的知识创新只限于基础教育领域,凡是在知识的理解、建构、论证、解读、整合、价值实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相互作用和共享等环节中,产生的新体验、新感悟、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新规律等,都属于知识创新的范畴。创新促进知识与思维的发展完善,同时会促进知识增殖。

(二)知识创新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由知识创新的涵义可知,教材知识不是单纯的认知对象,而是引燃知识创新的火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与媒介。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获得教材知识,而是为了发现其中的创新资源,收获其中的创新思想与创新方法,感悟其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后利用其收获去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思想,从而不断积累知识。知识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需要一定的引燃物,教材知识就是重要引燃物。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距离大小决定着思维顺畅程度,影响创新灵感产生的频度。距离越大障碍越多,创新思维越不顺畅,越难产生创新灵感;反之,则障碍越少,创新思维越顺畅,越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引发更多的知识创新。在没有其他外界知识介入的情况下,创新思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是不会改变的。学习过程就是教材知识不断介入二者之间的过程,这必然会缩短创新思维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使思维越来越顺畅、创新灵感越来越多。教材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创新思维的作用下,必然会相互作用产生一些新的知识。

(三)知识创新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掌握知识创新理论,学习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而是会深入到核心层去全面挖掘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此时,师生就会把教材知识当成是产生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当作是知识增殖的源泉;就会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材知识的价值,会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联系更多的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创造性地建构、透彻地解读、全面地论证、广泛地融合、积极地实践,还会对知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发现一些新知识,引发知识增殖。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创新是发散的,这就决定了知识增殖是不定向的。知识增殖的不定向决定了增殖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的领域既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跨学科的。增殖的知识与教材知识一起,共同填充创新思维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距离,使创新思维更顺畅,创新灵感更丰富,进而引发更多的知识增殖。endprint

三、后现代的知识观

(一)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其产生、发展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领悟知识本质与内涵。知识蕴含着人类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纯客观的知识。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门学科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知识积累主要不是通过接受,而是通过批判来实现的。知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仅是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知识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需要一定的检验、修正和完善。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而知识的个性化是绝对的,个性化知识对知识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后现代知识观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师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绝对真理,而是把其看作一定阶段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是普适性的,而是认为其有一定条件限制;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认为其是有情境性的,不同情境促使知识产生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事物关系本质的反映,而是把其看作是从对事物的本质追求中走出来的,更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现象;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完善的、完美的权威,而是把其看作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需要进一步检验、修正与完善,必须经过检验才能被认可和接受,否则很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或错误,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会领悟其内涵和外延;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主要通过接受才能得到积累,而是认为主要通过批判性获得知识的增殖;还会认识到,对教材知识不能一味地臣服,而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多方质疑。教材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一旦成为学习对象,其公共性就逐渐向个性化转变。教材知识的一切,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表现出来,个性化是教材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本质特征。不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行为,理解、建构和实践教材知识的结果是不同的。

(三)后现代知识观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把教材知识看作是一定阶段或一定时期的产物,不会对教材知识顶礼膜拜和绝对臣服,他们会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现知识不完善的地方,会努力还原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预测知识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知识不完善,也是知识增殖的一种表现。这种发现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促进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完善。在还原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和预测知识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其间会发现一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包括还原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规律、发现知识不完善的规律、预测发展趋势的规律、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以及与有关规律对应的方法等。其二,是精神领域里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三,是一些具体新体验、新感悟等。在发展和完善知识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其间必然会激发创新灵感,产生许多新体验和新发现,进而实现知识增殖。

由于知识的情境性,学习过程会更关注知识的不同情境,关注知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情境中追求知识的不同价值和意义,探索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同一知识对不同人的思维的引燃是不同的,由此增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会把知识还原到不同情境中去运用知识、体现其不同价值。在认可和接受知识前,学生会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教材知识进行辨证思考和多方质疑,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假设,而后从教材、其他课程资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中寻找相应的论据,进行充分地论证。论证过程会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假设,这样就使论证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学习首先是知识的论证。其间,不仅会明确知识存在的背景和使用条件,还会明晰知识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但会发现知识不完善的地方,还会发现修正完善知识的方向;不光会发现知识的不同价值和实现其价值的不同途径与方法,还会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这一切都是知识增殖重要表现。

传统知识观几乎都是主张通过接受来积累知识的。这样的知识观过分强调了传承而忽视创新,是不利于知识增殖的。由后现代知识观可知,知识的积累不是通过简单接受,而是通过批判来实现的。教材知识是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统一体。“作为结果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认识的起点;而作为过程的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自我的探究过程,多方位再现知识形成过程的生动图景,无疑对学生的智慧生成、道德完善、审美心理的陶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1]学生在此观点的影响下,会拓展思维,拓宽知识积累的渠道,不再把接受的教材知识作为知识积累的唯一途径,而把知识增殖也作为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会增加知识积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积累知识越多,背景知识就越丰富,思维就越敏捷,理解和建构就越轻松,学习效率就越高,创新热情和灵感会被不断激发,进而增殖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增殖的知识都是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尽管有公共的性质,但在认知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化。教材的众多价值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体现出来的,教材知识的发展完善也是通过个性化知识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仅仅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获得,而是把教材知识当作是个性化知识产生的基础。他们在丰富的背景知识促进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性地论证、理解、分析、解读、实践教材知识,拓展教材价值,挖掘教材隐含的众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必然会生成大量的个性化知识。教材知识的价值,往往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体现出来的。这些个性化知识,绝大多数都属于增殖知识的范畴。面对同一知识,不同人增殖的知识是不同的,这一方面与产生的个性化知识种类和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与学习价值观有关,不同学习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行为,进而会增殖不同的知识。

四、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有关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建构成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解析从而建构个性化的理解。新知识的融入会促发已有知识经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积累,同时还包含因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因此,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而应该与情境化的实践结合起来。endprint

(二)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观点促使师生对教材有一些新的认知:教材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是具有相对性的,它不是被接受的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并引发知识不断增殖的资源。教材知识拥有各自独特的情境,只有把其置于相应的情境中,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才能全面发挥出其价值。教材知识被建构的过程中,会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从而向个性化方向转变。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新知识在与情境、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建立起新知识的意义,还会生发出一系列新认识、新体验和新发现,它们可以是关乎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可以是关乎知识的来源与发展过程的,也可以是关乎知识内在关系的,也可以是关乎知识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还可以是关乎知识对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的。知识在运用过程中被真正理解,其使用规则与条件、使用程序被发现和掌握,进而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知识的情境既有现成的也有创设的。知识的情境包括理解情境、运用情境和创新情境等。理解情境就是体现知识的内涵、外延、来源、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环境。学生在情境中洞悉各种条件,以及条件支持的各种活动和交往方式,理透情境的条件规则和实践活动中的因果关系,对活动过程和结果作出相应的预测。这种情境对理解知识既有直观作用,又有启发和促进作用。运用情境是体现知识价值的具体环境,该环境可以是实验的,可以是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该情境中生成的实践性经验,属于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其中包含着一些智慧,对促进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发现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师生都要积极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促进分析、推理、创新等思维活动,并在建构过程中增殖更多的知识。知识在现有情境中的创造性运用属于知识增殖,知识的新情境创设也属于知识增殖,知识在各种情境中的新价值发现和实践更属于知识增殖。

五、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

(一)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知识间的联系会促进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知识融合会促进“知识共同体”的产生。知识共同体会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既然教材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理解、建构和实践教材知识,必须将之置于相应的联系中进行。教材知识的联系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联系是有限的,涉及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多的;隐性联系是广阔的,涉及知识是众多的。教材知识会通过内在联系构成相应的体系。仅通过显性关系构建教材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因为还有众多的隐性知识没有进入其中。所以,建构教材知识关系,既要通过显性联系,又要通过隐性联系。通过全面的知识联系建立的知识体系,不仅会增加知识联系的深度与广度,还会增加知识体系的容量使其更完整。知识间的联系越深、越广,形成的知识体系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建构知识联系会促使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知识融合会促进“知识共同体”的形成。知识共同体替代单个知识而成为认知思维的单位,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思维速度,加深思维的深度,增加思维的效度。

(三)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知识的联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探求知识的隐性联系、挖掘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知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引发知识的内涵、外延和价值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知识的创新与增殖。知识增殖与知识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知识联系越紧密,相互作用就越明显、越强,增殖知识的数量会越多,但创新度不会很高;反之,知识联系越松散,相互作用越隐蔽、越弱,知识增殖的数量就会越多,创新度也会越高。这是知识通过内在联系,发生相互作用而融合成为知识共同体所致。这首先会增强内部知识相互作用而引发知识增殖;而后再促使不同知识共同体的知识相互作用并引发知识增殖,此时增殖知识涉及的领域会很广、适用的范围会更大;最后会促进不同知识共同体相互作用而引发知识增殖,这会引发更多的知识相互整合、相互作用,增殖的知识会更综合、更有普遍价值。知识的价值是多维的,既需要在不同情境中体现,也需要在知识关系中体现。在不同情境体现知识不同价值的过程中,会使知识得到不同实践运用而引发知识增殖;在知识关系中体现的知识价值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会促使增殖知识涉及的范围更广。

总之,知识增殖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重要创新形式。明晰知识增殖的理论基础,对理解知识增殖的涵义和促进知识增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08):11.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与资源增殖 篇5

1 人工鱼礁及其渔业资源增殖机制研究情况

1.1 附着生物增殖

建造人工鱼礁的材料多种多样,从混凝土、塑料、废旧车辆、淘汰渔船到表面被处理的玻璃钢,甚至是竹木、石块等。对玻璃钢材质的鱼礁进行附着生物增殖试验,发现附着效果良好[1]。在对钢筋混凝土、钢制、木竹制、工程塑料、旧轮胎、石料等增殖效益综合比较时发现,钢筋混凝土、石料鱼礁附着效果最好[2]。此外,研究还表明,同种材质但表面粗糙或者涂有红丹防锈漆、绿漆,灰色塑料板的附着效果,比没有加工过的同等材质,附着效果要好[3]。由此可见,礁体附着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人工鱼礁的选材和表面结构。

1.2 环境效应增殖

人工鱼礁的环境效应有2个层面:(1)鱼礁礁体形成的上升流,将底层的营养盐带到水体表层,使得表层的浮游植物丰度、多样性高于投礁前;(2)鱼礁投放后,改变了海域底质结构,增殖了底栖生物。海州湾和大亚湾的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投礁后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叶绿素含量、多样性指数要高于投礁前,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也达到对照区5倍之多[4,5],而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营养盐含量比投礁前有所增加[6,7]。而底栖生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多样性、均匀度均有所增加[8,9]。

1.3 游泳生物增殖

人工鱼礁具有增殖游泳生物的功能。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种类数均要高于投礁前或者对照区,而且增殖效果与建礁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礁体表面也组建了新的生物群落。海州湾实践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CPUE比投礁前增加1倍多[10];荣成哩岛实践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分别是投礁前的1.78倍、1.32倍、1.47倍和1.22倍、1.68倍、1.62倍[11];嵊泗实践表明,人工鱼礁生物资源生物量的相对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并随着礁体投放时间的增加,经济种类数量增加[12];养马岛实践表明,生物多样性效果明显,增殖效果和建礁时间呈正相关关系[13]。

通过国内外多种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较为认可的人工鱼礁资源增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可为鱼类、乌贼等提供产卵附着基自然增殖;(2)附着生物为鱼类或棘皮动物提供饵料;(3)鱼礁礁体形成的上升流将营养盐带到表层;(4)人工鱼礁改变了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5)鱼礁增殖诱集了游泳生物。基于这些认识,可归纳基于生态系统的人工鱼礁研究内容(图1)。

2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与资源增殖的实证

2.1 人工鱼礁的资源增殖实践

人工鱼礁在渔业生产中起着增殖和诱集的作用。从生产角度来讲,人工鱼礁根本上是提供海洋生物以栖息地,而有捕捞价值的资源量的大小常取决于亲体补充量和资源补充量。因此,人工鱼礁实践与资源增殖放流实践常常结合起来运作。然而,沿海各地资源增殖实践的种类和方式却有较大区别。浙江省岛礁多,所以人工鱼礁区放流的种类多选择鲷科鱼类、大黄鱼、双斑东方魨、石斑鱼等种类[14,15];辽宁大连利用原本就是对虾、海蜇、梭子蟹的产卵场所,进行放流。而山东青岛则通过投放大料石对海参、鲍鱼、扇贝进行增殖。广东省则利用人工鱼礁形成的小生境,在沿岸提供12个人工鱼礁区给海洋生物。

2.2 浙江省人工鱼礁建设实践

2003年在浙江省人工鱼礁区放流后,据潜水调查,发现放流后鲍礁附近有大量真鲷、双斑东方鲀的幼鱼栖息[16];对鲍礁起礁调查,发现在鲍礁网片上有很多幼鱼。另外,为进一步证实鱼礁区放流的增殖效果,2003年6月在礁区标志放流了1 000尾大黄鱼、1 000尾真鲷、200尾双斑东方鲀,20余日后就有人在礁区钓上体长90 mm的真鲷标志鱼,比放流时50 mm已经增长了40 mm。从对礁区延绳钓、流刺网试验结果来看,礁区起捕到6条350~400 g的黄姑鱼,而往年则很难捕捞该种鱼类。

2.3 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实践

山东省投放大料石后,潜水观察和试捕数据发现[17]:(1)礁区海参等海珍品普遍长势良好、无病害,海参单体年增重10~15倍;(2)礁区聚鱼效果明显,试钓渔获量为非礁区的15~20倍,且品质优良,个别沉船礁体聚鱼量高达2 000 kg;(3)鱼礁海底藻类茂盛、鱼类汇集,而无礁体海底则藻类不生,近乎荒漠,鱼类极为稀少;(4)烟台豆卵岛附近投礁后,藻类生物量是投礁前的3.2倍,底栖生物恢复和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鹰爪虾、乌贼、短蛸、螃蟹、紫石房蛤等经济水产品收获量成倍增长,鱼类由投礁前5种增加到28种,每100m2存鱼量由0.48 kg增加到52 kg,虾蟹贝类大量增殖。

3 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与建议

人工鱼礁建设效果好坏影响到其资源增殖的效果。我国人工鱼礁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始,已逾30年,其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栖息地增殖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较于已经产业化、规模化的日本人工鱼礁建设,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日本沿岸渔业振兴开发协会早在1980年代就公布了《沿岸渔场整备开发事业人工鱼礁渔场建设计划指南》,指导全国人工鱼礁规划建设。据日本农林水产部统计,自1999年起,在海域面积仅为我国1/5的日本沿海,每年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约投入300亿日元(相当于21亿人民币)用于人工鱼礁建设[18]。另外,在建礁决策、礁址选择、礁体建造、效果调查等方面,日本已经形成各级政府、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渔业协会密切合作的管理体制,从而确保其人工鱼礁建设持续、有效、实用的发展[19]。因此,我国在资金长效投入、科学评价与规范建设、高效鱼礁管理等方面仍然需要多借鉴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经验。

我国人工鱼礁在暂停10余年后又再度兴起,尤其是在2001年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人工鱼礁实践取得了新的认识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将来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工鱼礁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1)广东省近几年人工鱼礁建设快速发展,得益于每年稳定、持续、长效的省财政支持,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礁体抗倾覆性、抗掩埋性性能不佳,单位鱼礁群规模太松散,面铺得太大等问题。

(2)山东省在海域承包、海珍品养殖带动下,人工鱼礁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当地投石造礁随意性较大,有些地方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地方财政上,鱼礁建设资金也缺乏长效配套机制,只能依靠自有资金,限制了部分因为无法贷款和无法筹措建设资金的企业投放人工鱼礁积极性;在礁体设计、材料、制作工艺、成礁机理、工程工艺及施工技术规范等方面缺乏科学指导,自行设计、投放礁体,严重影响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质量;养殖型增殖型鱼礁过多,而一些公益型人工鱼礁却乏人问津,不利于可持续养护我国渔业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法律法规还未建立,部分山东省企业反映承包海域偷渔偷海现象严重;人工鱼礁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不能同时满足人工鱼礁管理涉及到生物、水文、海洋地质、工程建设、管理运作等多领域要求,专业技术培训也很缺乏。

(3)江苏、浙江等省市在国家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支持和地方政府充分意识到鱼礁建设重要性的条件下,在沿海积极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在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支持下建设的人工鱼礁,大都是转产下来的废旧渔船,礁体形式单一,数量也有限,不利于发挥人工鱼礁因建礁目的不同、增殖品种不同而科学配置不同种类礁型。另外,渔民转产转业项目是以处理报废后渔船去向为目的,而人工鱼礁是增殖资源为目的,两者项目实施的目的截然不同,所以在双转项目形式下建设的人工鱼礁,投礁前礁体结构设计和投礁后管理跟踪都不是作为人工鱼礁建设的硬性要求,因而也没有后续的科学评价。由于没有设立根据海域特点的人工鱼礁增殖目标,所以也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工鱼礁资源增殖效果,不能最大限度服务于当地渔业经济和渔区渔民就业。

针对当前我国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1)希望政府能尽早将人工鱼礁纳入国家财政专项,保障人工鱼礁资金长效投入;(2)及时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评价及建设规范标准化;(3)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渔民参与的人工鱼礁管理模式和体制,从而有效改善我国近海生物栖息地,养护与增殖渔业资源,带动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发展。

摘要:总结归纳了人工鱼礁及其渔业资源增殖机制的研究情况,包括附着生物增殖、环境效应增殖、游泳生物增殖等方面,并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中的资源增殖实践,最后针对资源增殖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

细胞增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篇6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是真核细胞重要的增殖方式。细胞增殖不仅使生物达到了增加细胞数量的目的, 还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近几年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 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的过程、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一些数量变化、细胞增殖图像等。

考点扫描

一、细胞周期

1. 具有细胞周期的条件

(1)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进行分裂, 它们就没有细胞周期, 也有的细胞是暂时停止分裂。

(2) 生物体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受精卵、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 (不正常分裂) 。

(3) 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已分化的细胞没有周期性。细胞分裂能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成反比。

2. 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1) 扇形图:

(2) 直线图:

a+b、c+d各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3) 曲线图: (4) 柱形图:

B组DNA相对含量在2C到4C之间, 说明细胞正处于DNA复制时期;C组细胞中DNA已经加倍说明细胞处于分裂期。

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 有丝分裂过程中的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的变化 (以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为例)

【特别提示】 (1)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是全过程都有, 但只要有染色单体, 其数目就与DNA的数目相同。

(2) DNA的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都是DNA分子复制的结果。

(3) 染色体的加倍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形成了子染色体。

2.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

图解分析: (1) 图中D点表示DNA复制完成, A点表示着丝点分裂。

(2) 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和DNA变化曲线和一个细胞核中的相应变化曲线走向一样, 但B点和B′点及E和E′点对应时期不一样。

(3) 染色体数目增多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形成子染色体。

(4) 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的起点为0, 终点也为0。

【特别提示】DNA的含量增加是因为复制, 减少是因为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减少是因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子染色体在细胞两端的平均分配;染色单体出现是因为染色体的复制, 消失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方法技巧】 (1) 动植物细胞的识别:①细胞为圆形, 有中心体, 细胞缢裂→动物细胞。②细胞为方形, 有细胞板且有中心体则为低等植物细胞;如果有细胞板而无中心体则为高等植物细胞。

(2) 在一些低等植物细胞里, 也存在着中心体, 会出现星射线, 因此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 最可靠的方法是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是形成细胞板使细胞质分割为二, 还是细胞膜内陷使细胞质分割为二作为鉴别依据。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变化的规律

1. 列表 (以二倍体为例)

2. 曲线 (以二倍体生物一个细胞为例)

3. 曲线、柱状图、染色体行为变化综合分析

五、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1. 分裂过程的比较

2. 分裂图像的比较

【特别提示】正确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每个阶段的细胞分裂图像是解答相关题目的主要依据。通过比较图像中的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的行为可以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 通过染色体的分布可以判断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

六、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时期和原因

减数分裂是原始生殖细胞 (性原细胞) 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 (配子) 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种分裂方式, 正常情况下的分裂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1. 减数分裂中发生染色体异常行为的时期

(1) 在减Ⅰ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并同时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结果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多, 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少。

(2) 在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 染色单体未分开, 移向细胞同一极, 结果一个生殖细胞染色体多, 另一个生殖细胞染色体少。

2. 形成原因

减数分裂时, 某对染色体不联会或联会后不分离, 或着丝点分裂后分离迟缓甚至未分离, 就会导致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

【特别提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除了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外, 在间期DNA复制过程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还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仅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解题指导

考点一、细胞周期

【典例1】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 (含4条染色体) 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e时期的子细胞变化方向有两种可能, 一种如图所示, 另一种将分化成某种组织

B.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C.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

D.从b到b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解析】本题为概念辨析题, 概念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所以高考对概念的考查比较重视。A项中, 有丝分裂之后, 子细胞可以继续分裂或者进行分化。B项中, 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c三个时期。C项中, 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遗传的影响。D项中, 从e→e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A

【易错警示】 (1)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分裂间期在前, 分裂期在后, 即先进行物质的准备再进行细胞的分裂。

(2) 并不是所有的细胞分裂都具有周期性。只有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进行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3) 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有的仍可继续进行分裂, 有的暂不分裂, 也有的进行细胞分化。

【对点训练1】连续分裂的细胞, 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下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为一个细胞周期

B.c、d两段都要消耗ATP

C.b段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d段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解析】a+b、c+d各为一个细胞周期;a、b、c、d段都要消耗ATP;a、c段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d段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答案】C

考点二、有丝分裂过程

【典例2】 (2012·珠海二模) 下图是一组动物活细胞有丝分裂图, a、b、c、d、e代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图细胞将出现细胞板, 并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B.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的基因突变发生在e时期

C.d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 形成四分体

D.上述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顺序是a→c→d→e→b

【解析】据题意可知, 图中所示的是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是通过细胞膜内陷将细胞一分为二的, 而植物细胞通过细胞板形成细胞壁, 故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差错所致, a图中含染色质, 其他几个图具有染色体, 故a图为细胞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发生在该时期, 再者, 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的目的是诱导染色体加倍, 故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减数分裂中特有的行为,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联会行为, 故C项错误。a为间期;c中染色体散乱排列, 所以为前期;d中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所以为中期;e中染色体加倍且向细胞两极均分, 所以为后期;b中细胞膜内陷, 且核膜重新出现, 所以为末期, 故图中的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顺序是a→c→d→e→b, 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指导】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审题, 明确图中表示的是“有丝分裂”。

(2) 根据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分布情况判断每个分裂图所处的时期。

(3) 明确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间期。

【对点训练2】 (原创) 下面甲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及DNA数量变化曲线图, 乙图是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实线表示核DNA的含量变化, 虚线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B.甲图中AB段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乙图中的细胞处于甲图中的DE段

D.①、⑤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不同

【解析】从甲图中实线上升阶段是逐渐上升的, 可以很容易判断实线表示核DNA的含量变化, 在后期虚线表示的结构先升高又下降, 所以虚线表示的是染色体的含量变化, A项正确。甲图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 AB段表示DNA的复制过程, 该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项错误。乙图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所以对应甲图中的DE段, C项正确。 (1) 、 (5) 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变成的, 一般情况下所含的基因相同, 但也可能因为基因突变而不同, D项正确。

【答案】B

考点三、有丝分裂的过程

【典例3】 (2010·江苏卷) (改编) 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男性正常情况下产生1种初级精母细胞

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223

【解析】A项中, 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一男性正常情况下产生1种初级精母细胞。B项中,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使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C项中, 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D项中, 正常情况下,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子, 两两相同, 故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00%。

【答案】D

【技巧点拨】精子、卵细胞的种类和数目的计算方法:

(1) 1个含n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 经过减数分裂后, 能形成4个精子, 2种类型。

(2) 1个含n对等位基因的卵原细胞, 经过减数分裂后, 能形成1个卵细胞, 1种类型。

(3) 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 经过减数分裂能形成2n种精子或卵细胞。

【对点训练3】 (2012·衡阳模拟) 下列细胞既含同源染色体, 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③有丝分裂后期

④有丝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 因此, ②⑥无同源染色体。DNA复制后, 形成染色单体, 当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 即不存在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因此, ③⑥不存在染色单体。故既含同源染色体, 又含染色单体的是①④⑤。

【答案】C

考点四、细胞分裂图像的判断

【典例4】 (2012·广东佛山市二模) 甲至丁为二倍体生物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 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 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

B.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依次为4、2、1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 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aBb

D.乙是次级卵母细胞, 丁可能为卵细胞

【解析】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其他几个细胞处于减数分裂, 故A项中的排列顺序应为甲→乙→丙→丁, A项错误。甲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为4, 乙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为2, 丙和丁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为1, B项正确。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 则丁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 C项错误。乙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 且每条染色体中有姐妹染色单体, 所以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D项错误。

【答案】B

【方法指导】分裂图像的判别方法 (以二倍体为例) :

(1) 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2) 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或成熟生殖细胞。

(3) 出现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列和分开等现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4) 无上述现象为有丝分裂。

【对点训练4】 (2012·济南三模) 下图是某雌雄异体的高等动物体内两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体一个正常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8条

B.若图Ⅱ细胞的①中有基因B, 则图Ⅰ5中含有基因B或b

C.图Ⅰ中3和7表示性染色体X, 图Ⅱ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图Ⅰ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图Ⅱ细胞中的两倍

【解析】图Ⅰ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从该图中可以判断, 完成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 (体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为4, 则该生物体的一个正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后期可以达到8条, A项正确。结合图Ⅰ和图Ⅱ可以判断, 1、5、4、8、 (①+②) 为常染色体, 2、3、6、7为性染色体。由于该个体的基因型是未知的, 所以若图Ⅱ细胞的①中有基因B, 则图Ⅰ5中含有基因B或b, B项正确。图Ⅱ所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所以无同源染色体, C项正确。图Ⅰ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4, 图Ⅱ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是1, 故D项错误。

【答案】D

考点五、减数分裂异常原因分析

【典例5】 (2011·山东卷) 基因型为AaXB 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 正确的是 ()

(1) 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首先要明确题中形成的配子异常之处有两点:一是含有两个2号染色体上的A;二是无性染色体。然后结合基因型和减数分裂过程可推测是在减数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不正常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无性染色体, 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性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 也可能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两条染色单体变成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两个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 产生AA配子, 说明2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 形成含有两个A基因的配子。形成的配子没有性染色体, 有两个可能: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没有分开, 形成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性染色体, 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XY两条性染色体;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性染色体正常分离,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性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或分开后移向同一极, 结果形成的配子中一个缺乏性染色体, 另一个多一条性染色体。

【答案】A

【方法指导】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分析:

(1) 纺锤体形成受阻

低温诱导或用秋水仙素处理, 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 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形成多倍体细胞。

(2)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所产生的次级精 (卵) 母细胞异常, 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3)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导致产生的配子有一半异常。

【对点训练5】 (2012·山东卷) (改编)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都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B.从图中可以看出, 具有Y染色体的不一定是雄性个体

C.正常的果蝇具有8条染色体

D.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 Y) 为亲本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其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解析】图中的几种类型都是性染色体的数目发生了异常, 属于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具有Y染色体的不一定是雄性个体, 如XXY类型是雌性个体。正常的果蝇具有2个染色体组, 共8条染色体。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 Y) 为亲本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还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 或者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形成了不具有性染色体的卵细胞, 再与含Xr的正常精子受精, 形成了Xr O型雄性不育个体。

【答案】D

题组训练

1. (2012·合肥二模) 若用15 N标记的胸腺嘧啶处理活的洋葱根尖, 1h后洗去游离的15 N标记的胸腺嘧啶, 几小时后, 检测放射性;若用15 N标记的尿嘧啶处理另一同样的材料, 1h后洗去游离的15 N标记的尿嘧啶, 几小时后, 检测放射性。其结果是 ()

A.二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二者都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

C.前者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 后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后者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

2.如图, 甲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正常培养中, 某时刻所测得的不同DNA含量的细胞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当向该培养液中加入某种化合物并连续培养几小时后, 分布情况如图乙所示, 则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

A.促进DNA复制

B.促进着丝点 (粒) 分裂

C.抑制四分体形成

D.抑制细胞质分裂

3. (2012·大连二模) 如图表示两个动物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它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动物, 则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

B.如果它们分别代表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细胞, 则它们的差异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C.图P和图Q中, 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所携带的基因均有可能出现差异, 但图P出现这种差异的概率明显大于图Q

D.图P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与图Q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相同

4. 用32 P标记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 P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2 P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5. (2012·西城区二模) 下图为某种植物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规律性变化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是有丝分裂间期, 此时细胞内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B.低温处理导致④→⑤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开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⑤→⑥过程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增加一倍

D.⑥→⑦过程中DNA解旋酶可使染色体解旋变为细丝状的染色质

6. (2012·淮安三模) 下图分别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和减数分裂部分阶段每个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CD含量下降的原因和图乙CD段含量下降的原因相同

B.图甲中AB含量上升的原因和图乙AB段含量上升的原因相同

C.图甲中DE段所处时期和图乙DE段所处时期相同

D.图甲中BC段染色体含量变化和图乙BC段染色体含量变化相同

7. 如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某种分裂的两个时期的结构模式图, a、b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关于两图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此时期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B.两图说明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不发生在两图所处的分裂时期

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 且图2是卵细胞, 则图1是次级卵母细胞

8. 如图是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某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胞①中染色体数目最多

B.细胞②处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C.在细胞周期中细胞③所处时期的时间最长

D.持续观察细胞②, 可见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9. (2012·潍坊模拟)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的某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正在发生交叉互换

B.细胞②分裂结束后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C.细胞①有4个四分体

D.细胞③分裂结束后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两个子细胞

10. (2012·皖南模拟) 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形。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了赤道板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此阶段染色体着丝点发生分裂

D.如果丙图表示精巢内的几种细胞, 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

11. 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洗去盐酸, 避免对染色的影响

B.A过程时间太久会使根尖过于酥软, 难易制片

C.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D.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后, 可以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

12.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基因突变易发生在图1中的哪一段?________。

(2) 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段。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与图1中的________段变化相同。 (填序号)

(3) 雄性激素能促进图3、图4、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________。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______。

(4) 图3细胞中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___。

(5) 若图1纵坐标是细胞周期中细胞的DNA数, 则图3~图5中哪个细胞的DNA含量与图1中D1E1段的相等?_________。

13. 下列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 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亚显微照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_________区细胞, 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的准确顺序_________, 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

(2) 细胞是独立分裂的, 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原因是_________。

(3) 某同学在镜下观察到了A图像, 发现了赤道板, 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_________。

(4)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_________区细胞, 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 (填“是”或“不”) 发生改变。

(5) 若下图E、F、G、H表示该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 a、b、c、d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中的哪个细胞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

参考答案

1.C 解析: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 所以只有在能进行细胞增殖的细胞中能检测到胸腺嘧啶中的15 N, 根尖细胞中只有分生区的细胞才能进行增殖, 所以只有部分细胞中能检测到15 N。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 根尖的所有的细胞都要合成蛋白质, 合成蛋白质的第一步是转录形成RNA, 因此在根尖的所有细胞中都可以检测到尿嘧啶中的15 N。

2.D 解析:通过图甲和图乙的对比, 发现加入化合物后, 导致DNA含量高的细胞数目相对增多, 而促进着丝点 (粒) 分裂和抑制四分体形成对DNA含量都没有直接影响;从甲图可以看出, 原来DNA复制能正常进行, 才会出现不同细胞中DNA含量不同;该化合物很可能是抑制细胞质分裂, 从而导致部分细胞中DNA含量增多。

3.C 解析:图P中, 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因此图P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图Q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 (粒) 排列在赤道板上, 因此图Q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P出现基因差异明显大于图Q的原因是图P除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外, 还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4.C 解析:32P标记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 P的培养基中培养, 根据半保留复制, 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中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是20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是20;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 根据半保留复制,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是40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是40, 故C项正确。

5.C 解析:⑥→⑦过程中染色体解旋变为细丝状的染色体, 不是DNA解旋酶的作用, DNA解旋酶作用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项错误。

6.B 解析:甲图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加倍的原因是DNA的复制, 乙图中细胞核中DNA含量加倍的原因也是DNA的复制, B项正确。

7.D 解析:若图中的两个细胞由一个卵原细胞分裂而来, 图2是卵细胞, 图1则为第一极体, D项错误。

8.D 解析:因为细胞在解离过程中已经被杀死, 所以无法看到一个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所以D项错误。

9.D 解析:细胞③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因为该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 所以细胞③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故细胞分裂完成可能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或ab或Ab或aB, 所以D项正确。

10.B 解析:乙图中每条染色体中含有染色单体, 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关系相符, 此阶段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项正确。

11.C 解析:由于在解离过程中细胞被杀死, 所以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一个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C项错误。

12. (1) DNA的复制 A1B1段

(2) E2F2 C1D1

(3) 图4 卵细胞和极体 图4

(4) 4 4 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5) 图5

13. (1) b B→A→D→C 线粒体

(2) 制作装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3) 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 不是真实结构, 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4) d 不

(5) F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 篇7

一、价值增殖

艺术创意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本, 是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产[1], 它来自于个体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智力禀赋, 包括属于个人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先天与后天习得与积累的素养与才智等。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其中经济价值可以量化, 用价格来衡量, 具有可计量性;文化价值来自于产品的文化意义, 主要包括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 难以量化, 其评价尺度须取自文化领域。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从内容创意到生产制造, 再到营销推广和分销传播, 直至交换消费的过程[2], 这一过程对应着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价值增殖、价值实现三个环节。

价值创造:艺术创意的生成是将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艺术创意以文化资本的形态进入产业价值链, 其来源, 从广义上说, 是取自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储备;从狭义上说, 则是由依附于创意人员的无形文化资本直接转化而来。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环节, 对应着内容创意的阶段, 由创意人员捕捉创意灵感并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作品, 这是艺术创意产业整条价值链的动力源所在。

价值增殖:艺术创意带来的资本价值增殖, 主要是通过文化资本的“排他性”和“边际收益”非递减性得到保证的。艺术创意在某个领域所具有的“排他性”, 是指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下, 使得竞争者不能随意降低成本的使用, 从而保证了艺术创意持有者的竞争优势;艺术创意的要素“边际收益”则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单位增量所带来的收益, 它的变化反映了要素投入的经济性。传统的三大生产要素都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而作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创意却由于文化符号的特殊性, 其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增加量不仅不会递减, 反而逐渐递增。某些艺术创意的边际成本很小, 几乎为零, 在使用的过程中, 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而本身却无所谓发生损耗。艺术创意的这一特点给文化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附加值, 因此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增值的资本, 这使得艺术创意这种文化资本在经济上的产出常常远远大于它的投入, 保证了高额的收益。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环节, 对应着生产制造和营销传播阶段, 是价值经过开发、捕捉和挖掘不断增殖的过程[3]。生产商和制造商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进行批量生产, 将内容作品转化为创意产品;以代理商、经纪人和策划人为主的营销商通过对市场预期和把握, 运用各种营销模式, 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分众传播机构以及虚拟和实体等销售机构向市场推广和销售创意商品。这一环节中, 各种形式的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持续不断注入, 使创意产品的价值不断增殖, 这些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主要包括进入生产制造阶段后的货币资本、技术资本和生产资本三种职能资本。因此资金的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优良的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广泛良好的社会资源都是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得以实现的保证。

价值实现: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与一般消费品所具有的功能性使用价值不同, 无论产品的物理媒介是否被消耗掉, 艺术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都将不会消失, 而是通过消费体验过程进一步转化为依附于个体和群体的新文化资本, 并入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储备, 从而成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艺术创意的价值实现环节, 对应着消费体验阶段。消费者购买并消费艺术创意产品, 在这一环节, 产品的所有价值得到实现。

二、意义建构

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意义, 二是符号意义。一方面, 艺术创意通过对生活用品的再创造, 使得创意产品具有了其它商品所不具备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 艺术创意通过象征意义的塑造, 使得商品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可以指称某种社会地位、生活品位、生活方式并建构社会认同。艺术创意作为艺术文本, 其审美意义的建构通过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接受来实现, 属于“个体建构”;同时, 艺术创意作为一种商品, 其符号意义通过作为最终接受者的消费者, 与作为符号意义的创造或诠释者的广告和传媒系统之间, 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 进行协商建构, 因而更具有“社会建构”性[4]。

艺术创意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意义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包含三个环节:

意义预设:在创意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与商人对产品的文化意义进行预设, 这些带有预设文化意义的内容产品就构成了文本。艺术创意产品的文化意义并非预设了即固定不变, 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 消费者才是文本意义的最终创造者, 意义的预设只是建构的起点, 整个意义构建过程的完成, 最终还需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设计师对意义的预设实际是赋予了文本某种潜在的功能, 等待阐释者运用已有文化心理认知图式去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 进行创造性的参与和意义的再造。创意文本带有设计者的主观意向性, 同时与设计师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紧密相关, 但当它脱离设计者以后, 便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意向空间, 引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意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意义诠释与再造:创意产品进入生产与市场营销传播环节, 广告传媒界对产品的预设意义进行诠释或再创造, 以利于消费者接受。为诠释产品的符号意义, 广告传媒常常将产品与具有既定象征意蕴的文化类别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确立起相应的象征等价性而设定某种意向空间, 引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符号意义进行接受[5]。消费者可能与传媒的诱导意向产生一致, 从而在产品与符号意义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消费者也可能会忽略媒体的诱导而遵从于自已对于产品文化意义的阐释。因此, 经广告媒体所创造和诠释的产品符号意义, 其建构的完成与否最终取决于消费者能否就这一符号意义达成共识。

意义接受:艺术创意到达消费体验环节, 也就是消费者对意义经过诠释的创意产品进行协商接受的过程。艺术创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 可以游离于具体的使用物品之外, 成为一种表征某种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象征物。产品的这种象征意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产品符号通过造型、风格、品牌形象等的设计而彰显出与其他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二是通过这种独特性来标识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味并构建社会认同。创意产品的符号象征意义, 使得对于产品的消费超越单纯的物质层面而成为精神层面上的“象征消费”, 通过象征消费, 消费的过程成为社会交往的过程, 消费者籍此传递包括自己的身份、地位、个性、品位、情趣的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消费者群体对产品意义的理解, 共同作用于已有的文化世界, 从而对文化世界产生重构作用。在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中, 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一种认知框架, 同时, 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又指导着个体对现实世界进行重构[6]。

三、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的耦合

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增殖、实现过程, 同时也是其意义生成、流动与接受的过程, 两个过程出现了耦合,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如图所示) 。耦合过程的背后其实就是支配文化经济的两种逻辑: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在运动中增殖自身, 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文化逻辑就是意义的逻辑, 是意义在预设与接受的过程中完成建构。两个过程的耦合表明在文化经济中, 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与意义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的关系。

一方面,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必须以文化意义建构的完成为条件, 这就是现代文化经济为什么又被称之为意义经济的原因。意义建构既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产生需求的原因, 同时也是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的结果。消费者对于审美意义与符号意义的需求是驱动艺术创意价值增殖与文化意义建构的第一个动力来源。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将消费的发展分为量的消费、质的消费、情感消费三个不同的阶段[7]。在后工业社会, 物质生产出现较大富余、社会消费能力充分提高, 人们更加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追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获得的满足, 对于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的需求就成为情感消费阶段的特点。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8], 事实上, 人也按照美的标准进行选择, 美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尺度。对美的追求, 是人类的行为动机的一种重要形式。满足美的需要、体验美的愉悦与享受, 不仅体现在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中, 也体现在对其它产品的消费中, 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当中。在产品有充分剩余的社会, 对美的需求心理进一步得到强化, 商品所蕴含的美的价值和创造美的价值的能力已成为消费选择时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 消费者还需要借助消费来表达和传递包括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等在内的各种意义和信息, 以满足消费个体体现自我、寻求自我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情感需要, 这种对意义追求的需要来自于人类最深层的社会本能。因此可以认为, 作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创意, 其价值的创造、增殖和实现取决于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

由于艺术创意的文化意义主要来自于审美意义与象征意义, 而意义的创造、诠释与接受整个建构过程是通设计师、媒体和消费者之间协商完成的, 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和趣味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说, 大众对意义的需求也具有非确定性和开放性, 社会趣味则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就给艺术创意者以很大的自由能动空间, 尤其是产品设计师、艺术家、时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 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文学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 他们是创意产业中的“核心创意群体”[9], 在集中于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法律、医疗卫生、商业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部门对创意进行产业与商业运作的“专业创意群体”[10]的协助下, 作为社会精英的意义创造者和诠释者可以充分地发挥创造力, 鼓励与引领大众对已有的文化原则与文化类别进行变革, 改变需求、创造需求, 从而对整个社会的趣味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 从意义建构的角度来看, 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完成, 需要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以生产要素的方式共同投入、协作创造价值, 因此, 可以认为, 意义的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生产与传播, 需要通过“收编”资本而完成。这其中的深层动力来自于资本价值增殖的本能与资本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和一般秩序在文化生产中的体现, 是驱动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的第二个动力来源。

由于企业主要根据所拥有资本的比较优势而承担产品在价值创造与增殖各环节的不同分工, 因此艺术创意的生产将呈现不同的组织模式。从简单的分散的个体生产到较为复杂的集体生产, 再到高度复杂的集中的社会生产, 传统艺术生产中的个体性特征被削弱了, 而代之以个体创作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性特征。从画廊、艺术工作室、时尚店铺到动漫公司、传媒集团, 再到跨国创意企业、娱乐传媒帝国, 资本的运动通过产业组织的形式得以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 从而不断地革新艺术形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奇迹, 将意义的建构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

注释

1[1][美]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 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6页

2[2]肖骁.创意产业价值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03) .116页

3[3]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149-153页

4[4]Berger, P.L.&T.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Garden City, NY:Anchor Books, 1966.p53

5[5]罗钢, 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58页

6[6]McCracken Grant.Culture and Comsumption: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al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6 (01) .p72

7[7][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8[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页

日照首次进行海蜇人工增殖放流 篇8

海蜇, 又名水母、白皮子, 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 是沿海渔民的重要捕捞对象。日照市黄家塘湾、海州湾都是海蜇增殖放流的理想海区, 适合海蜇增殖的海域广阔, 前景看好。为尝试开展海蜇人工增殖, 日照市水产研究所于4月初开始海蜇苗繁育, 5月底培育出规格1cm以上的海蜇苗。经检验检疫, 苗种健康活跃, 符合放流标准, 经由专门验收小组进行规格测量、抽样计数、统计汇总后放流大海。此次在石臼湾放流的海蜇, 到8月末即可收获, 届时每只伞径可达到35cm以上。

据悉, 由于海蜇以海洋浮游生物为主要摄食对象, 海蜇的生长可有效抑制赤潮等现象的发生, 促进海洋生态平衡。因此, 海蜇增殖生态价值极高。此次海蜇义务放流活动, 不仅对探索在日照海域进行海蜇人工增殖放流的可行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还将为日照市继续开展其他水产品种增殖放流提供重要借鉴。日照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将对海蜇放流区域加强管护, 密切关注增殖海蜇的生长情况, 对海蜇增殖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

海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 篇9

1 海南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在三亚南山鲍鱼自然保护区增殖放流鲍鱼苗10万粒,在琼海市万泉河放流单性罗非鱼苗100万尾,在松涛水库库区放流鳙、鲢鱼苗100万尾;2002年在三亚市近海投放人工鱼礁20个,增殖放流黑鲷鱼苗15万尾;2003年在三亚市近海投放人工鱼礁25个,增殖放流红鳍笛鲷鱼苗5万尾;2004年在三亚湾海区投放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鱼苗10万尾;2005年在陵水新村港沿岸水域投放点带石斑鱼苗8万尾,在文昌清澜港沿岸水域投放斑节对虾稚虾1 200万尾和带放流标志的斑节对虾3 000尾;分别在临高新盈港和三亚港沿岸水域放流紫红笛鲷苗和红鳍笛鲷苗各70万尾;2008年在临高新盈港海域放流紫红笛鲷苗30万尾和红鳍笛鲷苗50万尾;2009年在三亚港沿岸水域放流红鳍笛鲷、紫红笛鲷、斑节对虾、珍珠贝和扇贝等700多万尾(粒),放生海龟19只、鲸鲨3只、鲎32只;2011年在三沙市中沙海域放流石斑鱼苗3万尾、麒麟菜苗10 万株,分别在三亚、儋州和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放流大珠母贝苗种30万粒,石斑鱼苗和斑节对虾苗5 115万尾;2011年在中沙海域投放藻类苗种10万株、鱼苗3万尾和贝苗5万枚;2012年在中沙海域投放1 000只海龟、西沙海域投放500只海龟,在海口市演丰镇曲口码头放流紫红笛鲷鱼苗20万尾、石斑鱼苗1万尾、斑节对虾苗1 000万尾,在海南岛的东、西海岸放流紫红笛鲷鱼苗100万尾、卵形鲳鲹鱼苗100万尾和斑节对虾苗5 000万尾。

2 海南省开展渔业种质资源增殖调查

近年来,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在中、西沙开展渔业底播增殖和渔业资源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文昌、琼海、东方、陵水和海口等放流水域,其增殖放流结果显示:金鲳鱼、红鳍笛鲷、斑节对虾等渔汛在近海海域重新形成,放流虾类渔获产量与放流前同比提高1倍以上,各放流品种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15,放流的鱼虾苗种成活率约在80%。在三亚市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活动,通过对礁区进行调查,鱼类品种从原来的10多种增至50多种,投礁后藻类和螺类的捕捞产量较投礁前增加5倍以上。

3 海南省开展渔业种质资源增殖放流的前景展望

海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可以增殖鱼类、贝类、虾蟹类,还可以增殖藻类。增殖的品种可以多种多类,重点优先考虑育苗技术成熟的种类,以及过去在当地海区资源量较大的经济鱼类。未来今后几年,就鱼类而言,石斑鱼、红鳍笛鲷、黄鳍金枪鱼等,因捕捞强度过大,各主要经济鱼种资源皆已衰退,应以上述品种增殖为主。贝类应以泥蚶、黄边糙鸟蛤、波纹巴非蛤、大珠母贝、翡翠贻贝、合浦珠母贝、华贵栉孔扇贝、塔形马蹄螺、羊鲍、杂色鲍、耳鲍、栉江珧等品种增殖为主,而虾蟹类则以斑节对虾为主,如有条件还可以增殖新对虾属的种类,近缘新对虾等。

(收稿日期:2015-10-29)

乳铁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胃癌细胞系MGC-803为本室保存。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qRT-PCR miRNA Detection Kit购自广州天根生物公司。miR-218 mimics为Ambion公司产品。DMEM培养基购自Hyclone公司, 胎牛血清来自杭州四季青。MTS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

1.2 细胞培养

胃癌细胞系MGC-803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 在95%的湿度、5%的CO2、37℃条件下培养。用不同浓度重组人乳铁蛋白干预MGC-803细胞。

1.3 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取对数生长期的MGC-803细胞, 胰蛋白酶消化后接种于96孔板中, 每组设6个复孔, 处理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重组人乳铁蛋白的培养基, 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的不含重组人乳铁蛋白的培养基放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在未接种细胞的孔中加入DMEM培养基中作为调零孔。接种后24、48、72和96h各检测1次。检测时每孔加20μL MTS检测试剂, 37℃孵育2h, 在酶标仪上测定570nm波长处吸光度值 (A570) 。细胞增殖抑制率= (1-实验A值/对照组A值) ×100%。

2 结果

采用0 (对照组) 、0.1、1、10、100μg/L重组人乳铁蛋白处理MGC-803细胞24、48、72h, 分别取细胞进行MTS检测, 结果发现乳铁蛋白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 (P<0.05) , 其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时间依赖性 (见图1、表1) 。

3 讨论

乳铁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 是一种非血红素铁结合蛋白。因与铁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呈红色, 故早前又称为“红色蛋白”[1]。它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 (人、牛、羊、马、狗、猪和一些啮齿类) 乳汁、唾液、精液、泪液、气管和鼻腔分泌物、胰液等外分泌液, 以及血浆、中性粒细胞次级颗粒中[1]。它在人类初乳中含量最高, 可达6~8mg/mL, 成熟乳汁中含量在1g/L左右。乳铁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除参与铁代谢外, 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癌、调节免疫系统等功能[1]。乳铁蛋白的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使其在畜牧、食品营养品、医药界受到广泛关注。乳铁蛋白在多种肿瘤中下调或缺失, 它能抑制宫颈癌细胞、头颈部肿瘤细胞等肿瘤细胞的增殖, 并且发现乳铁蛋白能阻止细胞周期G1/S进程[4,5]。研究也显示, 乳铁蛋白能调控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如p21、p27和Rb的表达和活性, 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4]。

本研究通过采用重组人乳铁蛋白处理胃癌细胞MGC-803, 结果发现乳铁蛋白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 (P<0.05) , 其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时间依赖性。乳铁蛋白产品在畜牧业、食品行业已经开始使用, 安全性很好。因此, 本研究对于乳铁蛋白应用于胃癌的预防和治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ARNAUD S R W.Evans, Lactoferrin-a multifunctionalprotein with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J].Mol Immunol, 2003, 40 (7) :395-405.

[2]TSUDA H, T Kozu, G Iinuma, et al.Cancer prevention by bo-vine lactoferrin:from animal studies to human trial[J].Bi-ometals, 2010, 23 (3) :399-409.

[3]TSYDA H, K SEKINE, K FUJITA, et al.Cancer prevention by bovine lactoferrin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J].Biochem Cell Biol, 2002, 80 (1) :131-136.

[4]ZHOU Y, Z ZENG, W ZHANG, et al.Lactotransferrin:a candidate tumor suppressor-Deficient expression i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inhibition of NPC cell prolif-eration by modulating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J].Int J Cancer, 2008, 123 (9) :2065-2072.

上一篇:整理规则下一篇:心理因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