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2024-10-01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精选8篇)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1

以人为本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施政方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二者缺一不可。十八大报告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标志着我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一步肯定。

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 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历史传承。

(一) 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 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 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找到树立自然生态环境意识的根据, 也是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理论凭借。

(二) 古人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认识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尽心知性而知天”, 主张“天人合一”, 其本质是“主客合一”,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万物, 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 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到自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正如《中庸》里所说:“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 反映了它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些古人的认识理念, 随着几十年的反战沉淀, 成为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的理论源泉。

二、以人为本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目的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 解放人, 依靠人和为了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 既要强调历史的尺度, 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更尊重和爱护自然, 将人类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把“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它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从其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崇尚人的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我们可以看出, 发展生态文明的落脚点仍然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来。自然是人的自然, 社会是人的社会, 这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三、注重以人为本是促进人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促进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和谐和发展,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 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最为深刻的论断。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才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精准的判断, 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全体民众的认识

为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 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生态学透视.2008.

[2]绿色科技.2012, 第7期.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2

创建文明学校

促进和谐发展

——莆田学院创建文明学校工作汇报

莆田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合并基础上,吸收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教学资源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新校初创,百业待举。校党政领导统一认识,把创建文明学校、迎接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三件大事作为重中之重的牵头项目,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围绕中心,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平安校园活动,营造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快了三个校区的的实质性融合,校园面貌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书育人诸项工作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体制性转变。现将我校创建文明学校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确保“三个到位”

1、广泛动员,统一思想,确保认识到位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学校工作。党委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利用各种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反复强调创建文明学校的重要性。三年来,学校先后召开5场全体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动员大会,每次会议都由院长主持,党委书记动员,把文明创建活动上升到事关学校生存发展、事关学校品牌形象、事关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高度,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进一步统一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创建文明学校的决心和信心。

2、制定规划,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到位 创建文明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党政领导把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素质,实现学校的健康、协调、和谐发展。2003年之初,校党委在讨论制定学校各项发展规划时,率先通过了《莆田学院创建文明学校三年(2003-2005)规划纲要》,对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接着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学校所有党政副职任副组长,各院系(部)党总支书记和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的校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思想道德建设、校容校貌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平安校园建设七个工作小组,分头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各院、系(部)以及机关单位也相应设立了本单位的文明创建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校、院系(部)还分别成立了文明督导组和督导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网络,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度,保证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多管齐下,营造氛围,确保宣传到位

学校通过电台、校报、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体进行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传,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影响,努力为创建文明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校广播电台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的专题节目,定期对文明学校创建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报道。校报和校内各种系办刊物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专栏,及时进行动态报道,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刊登和文明创建有关的文学作品。学校和各院系部的网站、宣传栏、黑板报都设有文明创建专栏,宣传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实质及文明用语、文明礼仪、文明规范等相关知识。校团委和学生会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醒目位置张贴文明警示标语,时刻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校党委宣传部与地方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拍摄专题片、报送新闻信息等方式 向社会宣传学校的文明创建活动。校文明办定期编印《文明建设工作简报》,规范创建要求,及时通报文明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通过这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造势,学校的文明创建活动逐步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使创建文明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1、狠抓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党委重视全校师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和完善校、系两级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建立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中层以上干部学习为重点,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学习的理论学习新格局。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学生社团、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党校、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等思想建设阵地的作用,积极探索理论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市委历次全委会议精神与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着眼于先进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思考,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上来,凝聚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潮流,建设有特色上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上来,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2、创新机制,丰富内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员工共同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坚持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教育内容、方法和 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的创新,把课堂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惑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莆田学院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试行)》,高度重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等三支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建全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支持他们钻研业务、提高素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知心者和引路人。

3、德育为先,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党政领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意识,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学校实际,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在广大师生中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长才干”的风尚,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三)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努力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开展文明创建,加快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校党委紧紧围绕学校教书育人的中心任务抓党建、促发展。着眼于不断提高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能力,把握新办高校的教育规律,科学领导、科学谋划,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进改革发展创新;着眼于从严治党,规范管理,依法治校,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体现在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着眼于科学决策,按照“集体 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增强合力,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树立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团结和谐、宽容宽松、理解支持、求同存异,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业氛围,同心、同步、同向推进文明创建和各项工作。

2、扎实推进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校党委结合新办高校的实际,在创建文明学校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出台了《莆田学院2003—2005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莆田学院关于发展党员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莆田学院发展党员工作测评制、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和基层党建工作。三年来,共发展新党员913名,其中学生新党员858名,完成19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和 55个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领导配备。校党委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制定了《莆田学院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规定》和《莆田学院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民主推荐、公开选拔了一批学校中层及基层的干部,共配备处级干部75名、科级干部111名,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管理干部队伍。

3、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结合创建文明学校工作,学校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具体指导的要求,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制定了《中共莆田学院委员会 莆田学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莆田学院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莆田学院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莆田学院网上招生录取监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加强了 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认真开展审计工作,在项目招标和招生考试、选人用人等方面建立了监督机制,各类规章制度配套衔接,从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中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4、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提升文明创建的成效

从2005年7月开始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为创建文明学校活动注入了强劲的东风和新的活力。教育活动既做到“环节不乱、时间不减、人员不少、内容不缺”,又坚持创新和提高,紧密结合创建文明学校和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紧扣发展,服务群众,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党委根据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抓好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逐项建立巩固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文明创建的成效。

(四)推进教风、学风和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推进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在不断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教风建设,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出台和实施了《莆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定》、《莆田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课、停课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督导,建立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结合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莆田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目标,进一步确立和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和良好教风。

2、推进学风建设,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建文明学校活动推进了学风建设。学校组织力量对各教学 系部的学风进行专题调研,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出台了《莆田学院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莆田学院各系(部)学风评价体系》等文件,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入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增开启发性、实践性强的选修课,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台各种奖励措施,设立“国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扩大评奖面,鼓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以讨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的学风建设中来,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我们把机关作风建设与党风建设结合起来,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党员的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树立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理念,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求真务实,带动机关作风建设。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校务公开、严格考勤考核督查制度、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使机关各处室形成 “勤学、敬业、守责、保密、团结、协调、文明、高效”的工作作风,树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纠正拖拉推诿、文山会海、效率低下的衙门作风,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讲发展、抓落实、比奉献的良好氛围。

(五)认真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1、重视第二课堂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教育的同时,认真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校和各院系设立的学生社团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 才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三年中,学生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方面共获得省级、市级奖励300多人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弘扬主旋律,构建健康向上、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始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创造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构建具有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艺团体如中央民族乐团、长影集团、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团、福建交响乐团、重庆女子室内乐团等先后来校举办专场演出。每逢重大节庆日和新学期,学校都会举办全校及各院系的文艺晚会,带动、组织和指导师生开展各种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邀请12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学术和科技讲座、报告会,扩大了师生的科学文化视野。成功举办了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和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十佳歌手赛、新校园之星主持人大赛、四届校田径运动会,校教职工篮球、汽排球、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全校性的体育、文艺活动。组建教授篮球队、乒乓球队、气排球队,不仅参加校内比赛,而且还走出校门,参加省级比赛,均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各院系和学生社团也主动组织开展篮球、足球、排球、演讲、朗诵、全能素质比赛等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六)改造硬件设施,整治校容校貌,优化育人环境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在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中,我们根据“软件建设全力以赴、硬件建设尽力而为”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力争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入1.03亿元资金重点建设了中区金荣教学楼、北区实验楼、学生公寓、北区广场,改建了中区停车场。2003年,学校投入80多万元对北区的食堂进行改造,对中区的东西道德楼、讲师楼进行重新装修和电路改造,并改造了南区供水管道线路。2004年和2005年又投入了700多万元用于学校供电设施的改造和教室、办公室、教师住房、学生宿舍的装修,修建了校园人行道,同时还重新制作并安装了公告栏、宣传栏、校园示意图等。目前,学校正在加紧修通中区与北区之间的通道,兴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基础教学设施,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2、加强绿化、美化,创建生态校园

学校以创建“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为目标,把绿化美化工程同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先后邀请省设计院、福建省绿丰远以设计室、福建省榕树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拓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等单位对校园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校园内种树、栽花、植草,努力做到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三年来,共种植各种乔木1000多棵,灌木5000多棵,种植茉莉、月季、含笑等500多棵,种植马尼拉草坪4万多平方米。同时,在校园内多处地点设置了假山和喷泉,建造了“李时珍”、“南丁格尔”、“林兰英”等人物雕像和雕塑,投入大量资金对芳名湖的水质和环境进行整治。学校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亲自挂帅,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教职员工和学生广泛参与,加强卫生管理、进行卫生评比、组织卫生大扫除,认真做好卫生整治工作,努力创造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实现绿化和美化。

(七)认识到位、保障有力,切实抓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安全稳定工作的决策精神,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确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协 同抓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校园治安网络,完善监控机制,切实抓紧抓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主要特色

在开展创建文明学校的活动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目标,以提高全体师生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育人平台。

(一)利用侨乡优势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校办学的一个突出特色是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中的莆仙乡亲和社会各界对莆田学院及前期的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医大莆田分校、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的建设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先后共捐赠人民币8000多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海内外乡亲中有些人本身并不十分宽裕,他们的企事业发展也面临压力,甚至在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资助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乡亲们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义举,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师生的办学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也因此于2004年11月被省侨联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这既是办学的特色,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创建文明学校的过程中,我们继承和发扬学校历届领导集体在侨务工作和社会工作上的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把侨胞、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捐资兴建的每座建筑都冠以捐资者及捐资单位的名字,让广大师生铭记在心、激励自己,学习乡亲们爱国、爱乡的事迹,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热心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以他们为榜样,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同时,学校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主 题活动,发挥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联办教育基地和校史展览,把“三爱”活动贯穿到学校的文明创建、教学管理中,营造了浓厚的爱国、爱乡和爱校氛围,为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努力探索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 创建文明学校活动是抓手,是推动力,也是一项具有长效作用的育人举措和社会活动。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取得的成果保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使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领域,不断推进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先进文化的积淀,也是我们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初衷。因此,学校制定了文明创建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文明创建活动的责任机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真正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位、活动统一有序、物质保障及时、检查监督规范、评比奖惩得当,使文明创建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文明创建的各个阶段,学校以文明单位考评为载体,制定了详细的考评方案,将文明创建活动同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个人”及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的文明创建单项检查等一系列活动,使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文明创建与教学迎评促建相结合,实现文明创建活动与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

我校在申报省级“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时,就把迎接2006年的学士学位资格授予权评估和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两项重要任务一起研究,统筹安排。使三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在本校对各单位开展文明评估的同时,也对教学工作进行严格的评估。对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文明评估时,把能否为教学院系提供优质服务列入重要评估指标;在对各教学院系进行教学评估时,把各院系的教风学风建设、教学 场馆的卫生环境和师生的文明举止同时列入评估的重要内容。三年来的文明创建,使学校的文明评估和教学迎评有机地融为一体,两者互为参照、互相促进,实现了学校文明创建活动和教学迎评促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收到了“三不误、三促进”的预期效果。

(四)全校上下人人参与、携手共建,营造“共创文明、共建校园”的良好氛围

在创建文明学校的过程中,全校上下广泛树立起 “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识,掀起了一股“为学校发展当先锋、为社会服务作奉献”的共建文明新热潮。大面积的办公楼、实验室、教室、学生宿舍的清洗,卫生死角清扫、草坪整理、水沟清理、门窗玻璃擦洗等都是由广大师生员工自己动手,美化校园,改变了原来师生中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向学校要任务,支援公共场所的清理任务。许多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外籍专家都参与了创建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95%以上。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每位干部、每位职工,人人都成为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主角。

三、主要成效

(一)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有较大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我校以迎接文明学校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并重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增强师资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理、工、文、管、医、教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本科专业发展到23个。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1.16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近2倍,其中本科生6300人,开始实现教育部批文中关于“逐步过渡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已开办35个专业,成教学生4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573人,比2002年增加270人;高职称教师165人,比2002年增加65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达29%;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含在读)207人,比 2002年增加143人,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达36%。先后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整体上得到改善,素质逐步增强。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国有固定资产总值从2002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3亿元(不含附属医院),比增9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02年的2300万元增加到5900万元,比增170%。安居工程、和义楼扩建工程、学生宿舍扩建工程、金荣教学楼和北区学生公寓等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基本就绪,校园绿化面积达319000平方米,绿化率为41%,2004年被莆田市政府授予“国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二)校风建设初见成效,全校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创建文明学校活动推进了校风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先导,以教风、学风、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学术自由、作风民主的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校风建设,使良好的教风、学风初步形成。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满意度日益提高。广大教师潜心于教书育人,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能够结合实际将前沿的知识与分析方法融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让学生学得扎实,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广大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干劲,刻苦学习,上课认真,努力掌握课程内容,课外还能积极钻研,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广大干部职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呈现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三年来,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共获得省级、市级表彰和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11项。教师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立项4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5项,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项。有4名教师分别荣获省优秀教师和校教学名师称号。学生在全国大学 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全省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奖230 人次。200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八级通过率达70.6%,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70.9%。2005年,103名本科毕业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28人被录取;423名专科生参加“专升本”考试,145人被录取。

(三)广大师生的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文明习惯日渐养成 经过三年来的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明创建活动的认识,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了“创文明校、做文明人、讲文明话、行文明事”的意识,道德水准普遍提高,文明习惯逐渐养成,尊师爱生、扶危助困等行为蔚然成风。几年来,我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比如,三年来我校师生共参加义务献血2500多人次,学校因此于2003年被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称号;部分师生自发成立了“爱心会”,以资助贫困学生,爱心基金累计60多万元;师生们向“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印度洋海啸灾区和残疾人事业等捐款捐物达20多万元;临床医学系2001级学生黄文秀,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学校作为教研解剖的人体标本,成为莆田市捐献遗体的第一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不仅构成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文明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学校和个人发展的一笔笔宝贵精神财富。

四、存在的问题

三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校党委的重视、领导和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与重点高校、老大哥学校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学校初创,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文明创建活动的进展还不够平衡;办校时间短,校园 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办学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校园建设标准偏低,办学条件还比较简陋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以勤补拙,坚持“软件全力以赴,硬件尽力而为”,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把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人为本创文明 求真务实促发展 篇3

加强组织领导

奠定文明创建坚固基石

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公司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坚持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和统一考核,贯穿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司围绕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逐层分解任务,把创建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单位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依据,并与绩效考核挂钩,文明创建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制定“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即“一争”: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二保”:保省级文明规范行业,保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三创”:创优秀文化,创优良形象,创优美环境;“四建”:建和谐电网,建平安电网,建四好班子,建优秀团队),实现“电网建设上层次,文明建设上档次,行风建设上位次”的目标,全方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文明单位创建办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公司出台了《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修订)》和《文明单位考评实施办法(试行)》。两个办法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申报文明单位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文明单位的命名、表彰、奖惩与管理。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塑造领导干部形象

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事关领导班子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公司党组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加强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定《理论中心组学习指导意见》,要求在学习制度、学习方式、学习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采取读、听、看、走、写、讲、考等多种形式,强调理论学习实现“统一性”,精选内容突出“针对性”,指导实践呈现“辐射性”。公司本部定期举办“领导讲坛”,充分发挥“南网方略与企业文化大讲堂”的平台作用,围绕公司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有效扩大学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公司指导各基层单位全面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完成基层领导班子和机关部门负责人考评工作,抓好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日常管理,经常性地开展谈心和谈话活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公司还组织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推动人事队伍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党政分设、交叉任职,调整处级干部98人,外派挂职4人;加大干部考评力度,对29个领导班子96名成员开展网上民主测评,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依法经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教育、制度、监督体系已经形成。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观看一部反腐倡廉教育记录片,举行一次廉洁集体宣誓,签署一份廉洁承诺书),出台了《廉洁从业十条禁令》,签订706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举办反腐倡廉建设辅导报告会,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展览。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公司狠抓法律法规教育,被评为“四五”普法省级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海南省金融贷款诚信企业”、“海南省诚信企业”等荣誉。

发挥党建政工优势

塑造党员队伍形象

认真落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公司党组认真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开始,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公司91个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通过验收,65%的基层党支部达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展“双创建、双连心”先锋工程建设,创建党员责任区633个,党员示范岗232个,党员与非党员“1+1”帮扶结对1 501个,建立公司本部处级以上领导基层联系点43个,使广大党员服务中心有舞台,联系群众有平台,发挥作用有载体,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活力。在公司抗风抢险的风口浪尖,在援黔抗冰抢险战斗中,公司广大党员不顾病痛,顽强拼搏,战斗在第一线。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令公司职工感同身受,公司系统三次捐款合计2 107 056元,其中公司本部职工捐款264 331元。公司本部党员170人交纳特殊党费98 530元。

切实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公司党组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围绕党章、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主题,积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照标准,认真剖析,大胆批评。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卡等方式收集基层单位、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边议边改、年内整改和持续整改,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公司本部坚持和完善职代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维稳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被评为海南省国资委系统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公司确定26名基层职工为总经理、党组书记联络员,广泛听取通过联络员反映的群众和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信访维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队伍稳定。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和困难职工生活,对内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实行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公司本部在创建活动中,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司本部干部职工中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区分领导干部、党员、职工三个层次,坚持理论中心组集体学、党支部互动学、个人自觉学。

不断进行公司发展目标、改革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本部职工认同公司重大政策和决策,认识和了解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处的环境,增强本部职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大力倡导公民道德规范;深化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等基本规范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助廉活动,构筑家庭廉洁防线。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我爱安全,祝你平安”每天一条安全短信祝福活动。

实施大培训、大教育智力资本运作。公司实施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能人员、辅助人员五类人才的“素质工程”。大幅增加硬件投入,开发网络培训系统,建成35千伏、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启动网络公司海南培训中心前期筹备工作,实施班组课堂建设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609期,培训24 969人次,一线员工占87%。开展生产类12个工种“应知应会”实操考核, 合格率91%。完成各工种中、高级620人技能鉴定工作,持证率在去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公司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率达67%,同比增长60%。

推进南网企业文化建设

凝炼海岛电网精神绿洲

让南网方略入心入脑。公司从宣贯南网方略入手,以文化融合促进思想的统一,以思想的统一促进工作接轨。公司牢牢把握“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的南网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形成了“对南网负责,为海南服务”的企业宗旨等文化理念。通过举办学习报告会、演讲比赛、撰写论文、组织理论考试,掀起学习宣贯南网方略和企业文化新热潮。公司组成企业文化宣讲团在系统宣讲38场,培训4 000余人次。开展“南网方略在机关”、“南网方略在基层”、“南网方略在班组”等系列活动,使南网方略在海南电网生根、开花、结果。

着力推进作风建设活动。2009年4月,公司开展“创文明机关、做文明员工”活动,通过民意调查推荐、民主测评及网上投票等形式评选,深入挖掘出“创文明机关、做文明员工”的先进典型,增强了员工自尊、自爱、自重、自省的职业观念。2009年10月,公司开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效能型”本部主题活动,着力解决公司本部部分员工存在的精神不振、缺乏创新;官僚主义、作风漂浮;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能力不足、业务不佳;部门壁垒、相互制肘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公司累计在外部媒体见报见播各类稿件355篇(条)次,举办了援黔抗冰抢险保电《千里驰援 情暖黔山》图片展、“南网情奥运心”沙滩竞技、“庆五四迎奥运”青年文艺晚会和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颂南网情”职工文艺演出活动。公司党组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海南电力报》、《政工动态》、公司外网及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等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内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对外展示形象,提高社会美誉度。

勇担企业社会责任

诠释南网文化精神

加快电网建设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4年来,公司累计投资49.4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1 613公里,新增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327万千伏安,打造坚强“日字型”主网架结构,实现了全岛220千伏电网环网运行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至2011年3年将投入100亿元全面加快电网建设,其中2009年投入26.11亿元资金,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和完善农村电网。优先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通电工程”,城网集中在海口、三亚、洋浦,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及以上项目18项;县城网新建、续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上项目42项,包括98个无电自然村通电工程和46个林场、自然保护区电网改造。

提高供电可靠率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公司认真履行供电服务社会承诺,有效减少停电时间。2008年,海南电网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84%,为照亮海南作出了自身贡献。提升服务水平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通过提升95598的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绿色行动”,开展优质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抄表到户、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各类用电同网同价,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0多亿元。

2009年6月17日,公司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不断深化文明建设

为公司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兑现承诺,服务永无止境。2008年,公司以“责任在我心,奥运伴我行”为主题,全面开展金牌服务迎奥运活动,宣传“服务永无止境”理念,彰显“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规范营业窗口,实现形象一体化、管理标准化。118个供电营业窗口的硬件设施已实现标准化配置,5个城市供电营业窗口和108个乡镇供电营业窗口达到南方电网公司规范化建设标准,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5%。提供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故障抢修人员接到报修电话后到达现场时限:城市范围不超过45分钟,农村地区不超过90分钟,边远、交通不便地区不超过120分钟。

不断提高安全可靠优质供电水平,把减少客户的停电时间作为优质服务的刚性指标,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及内部管理流程。2008年,公司被海南省商业联合会和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联合评为海南省“消费者满意服务单位”。

深植文化理念,强化班组建设。一是提升班组长能力。强化班组管理,把提高班组长管理水平作为班组建设的抓手。制定班组长实施办法、考评细则,共举办了8期班组长培训班,培训538人。培训内容包括:南网方略与企业文化、班组基础管理、班组长职责与管理艺术,提高了班组长管理水平。二是公司启动“班组课堂工程”建设活动,以班组为单位,以南网方略和企业文化、岗位知识、岗位技能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和技术难点突破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网络培训、多媒体电子培训、师带徒、人人上讲台、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活动。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开展丰富的职工文明活动。组织职工以“查隐患、堵漏洞、排险情”为内容的“安康杯”“六个一”平安文化建设活动,共有32个基层工会6 770人参加竞赛。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系列活动,在办公场所及职工生活小区设立“收旧环保箱”,开展节能环保办公“五个做到”活动;开展“和谐机关团队建设”、“和谐家庭影院”、“家庭乒乓球”比赛、“一封平安家书”系列竞赛活动。主办了公司职工文艺汇演活动,开展首届职工“健身节”、“电网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比赛等形式多样文体活动。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15家。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活动,举办“南网情、奥运心”沙滩竞技。2008年,公司志愿服务总队获“海南省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深入开展。坚持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高效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积极开展主题劳动竞赛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公司五项责任制目标考核管理体系》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公司本部获得海南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海南省“创争”活动标兵单位等荣誉。

开展创建文明班组、青年文明号和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公司在系统内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部室等活动,开展了“优秀明星”竞赛和“职工之家”、“先进女职工”等争先创优系列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争当先进工作者、工人先锋号、巾帼建功等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参加当地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生态村和志愿者、送温暖、“南网情深、扶困助学”、“助残帮困”等活动,为地方改革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很大贡献。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公司近年来资助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和“电影下乡”等活动;公司职工还经常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等。

文明之花竞开放,精神硕果满枝头。公司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文明规范行业、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创优示范单位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4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原则是在批判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特别是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其人本主义,抛弃其人本主义,而是通过批判,建立科学的人本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历史的人。以人为本强调要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如果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体现在以下三对关系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国民的素质建设,国民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一是道德文明素质。科学知识的普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普及是一个民族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可见,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它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是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以人为本”在内涵上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这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历史观与价值观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3]即精神文明建设是关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此外,“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面对人们利益追求多样化的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时处体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要求,而“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价值,承认了人的生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高质量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就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落到实处。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原则。

2.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以人为本”内涵中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斗争,就有矛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与人相关的一切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面临不同的情况,会遇到不同的时代问题。如在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公民,以及如何实现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等现实问题,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又如,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的自主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等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可见,“以人为本”思想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导向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空间。

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践行“以人为本”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思想理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指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明确认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类特性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5]由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观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人类整体,其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都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使自身“全面自由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高级活动,其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比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早就有“以民为本”的主张。孟子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中也有“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人的心脏与身体的关系,意指君主有了人民才得以存在,也会由于人民的叛离而灭亡。而后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至理名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古人尚且如此,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2. 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式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坚持‘三贴近’,其实质就是贴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现人文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三贴近’的时代性和实效性”。[6]要做到“三贴近”,关键是“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而深入的关键在于创设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氛围,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如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可以在各个行业中开展以“共铸诚信、同创文明”、“明礼诚信、优质服务、拒绝假货”、“创诚信单位、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等为主题的活动,在“三贴近”中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3. 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目标转变

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而且是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也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此外,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通过他们来实现。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可以说在我国人人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是根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让人民群众自己组办一些社会团体和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即让参与者成为组织者。如在社区的各项建设,可以让居民自己管理社区成立宣传队、健身队、合唱队,设立文化室、老年人活动站,等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居民认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负责人之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深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最终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翠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J].前沿, 2005, (10) .

[2]符本清, 李可可.中国科普大观园——“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出版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 2000, (01) .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新华文摘, 2008, (6)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1) :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79, 9, (42) :96-97.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5

吴冰强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沣西讲堂”、“我来讲一讲”系列培训活动,很荣幸能在此为大家做演讲,结合我的工作,我想从有关工程文明、安全施工方面的说起。文明、安全施工是我们房建项目部管理的首要部分,也是建设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明、安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建筑安全生产。

俗话说:“安全无小事,责任如泰山”,我们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时刻铭记于心,因为文明施工是我们沣西建设素质的象征,安全施工是所有项目的立足之本,工程建设离不开文明施工,工程建设更离不开安全施工。

下面为将从四方面总结房建项目管理部对工程建设文明、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一、加强组织各项目部领导,为创建文明、安全施工现场提供有利保障

我们项目部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创建工程文明、安全施工作为核心,合理统筹,优化资源,把低影响,高品质的理念始终贯彻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各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分工协作,形成了项目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其次,结合各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制定了文明、安全生产粗略的实施方案,实行分项工程和区域划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明确责任、制定措施、注重成效。为创建文明、安全施工现场提供有利保障

二、全员共创,整体推动,文明、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文明、安全施工现场不是某个岗位的事,而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在好多项目开工初期,由于我们总包单位人员对文明、安全施工的认识不够,规范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多次工地例会中,强调和灌输文明、安全施工的目的和意义,真正让创建绿色沣西,文明沣西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心中,并通过相关制度来规范并确保落实到各施工单位的管理,从而使每个项目都知道文明、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三、注重安全整顿方式,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在实行安全检查的工作中,我们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与各项目部自查相结合的方法,经常性的对各施工单位的现场、安全重点管理部位等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对于每次对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违反强制性标准或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如果限期整改不合格,责令其停工整顿,直至达标后方可施工。经过限期整改和通过我方及监理方复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通过这种定期检查与抽查与施工单位自查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响应号召,将安全进行到底。

2014年6月1日起,全国建设行业实行“安全月活动”,将“质量安全大整治”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房建部门也积极参加由质监站、建设环保局组织的安全月知识竞赛。并将竞赛的精神传达给各施工单位。经过我们的共同的努力,2013年我们房建项目部所属项目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但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不足:一是安全施工意识不强。二是个别施工单位的安全施工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三是现场施工安全隐患多。四是一些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今年工程上的严峻形势,明确下步的工作任务,为了切实把沣西项目的文明、安全施工工作搞好,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我借此机会提倡二点:

一、强化责任的落实

一是房建项目部各项目代表首责制,全面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安全和文明,敬重生命,提倡文明切实抓好辖区内安全文明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监理单位的监督责任。发挥监理作用,强化对在施工生产中安全文明的检查,全面落实安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

三是全面落实各级管理者的安全施工领导责任。各施工单位安全主管人员要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制度。

二、严防事故的发生

(一)要求监理突出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在安全生产彻底大检查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工序的安全监管,依法实施从进场到施工全过程监督检验和定期检查、随时抽查、随工监控、常抓不懈。

(二)要求施工单位加强防范,提高对施工生产隐患整治工作有效性。事故隐患整治是保障施工生产的重要手段,项目部安全员牵头,其他管理人员配合,要做好特殊工种、特种机械机械、特殊地质、重难点施工部位等安全事故隐患的专项整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施工生产进行。

建筑文明、安全施工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施工安全事关广大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项目稳定,我们一定要统筹施工安全工作,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保障。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6

一、高校人事管理的内容

从事相关社会劳动的人群与相关事件之间, 通过协调、监督、控制等手段, 达到人与人、人与事的相互适应,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效率地把事情做好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统称为人事管理。人事管理对象就是“人”。传统人事管理中, 对“事”的管理是主体。由于观念落后, 人事管理中容易造成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的现象。人事部门作为单位内重要部门, 是以行政领导和党委作为指导核心, 发挥承上启下, 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 [1]并负责人员的管理、调配、考核和聘任的职能部门。人事管理工作是各项工作矛盾的汇集点, 这项工作完成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其他部门工作的进行。因此,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的核心, 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推动高校全面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人事管理的问题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关注度, 很多高校经过人事管理工作改革, 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 由于未进行系统性革新, 学校许多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主人翁意识相对较弱, 甚至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很多高校分配制度中, 主要是根据教职工的身份、职位计酬, 分配不均现象使教职工出现心理不平衡, 不利于工作开展。一些教职工对自己的职业甚至产生厌恶感, 价值取向歪曲, 对校风、师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在制定改革措施前, 调查工作不够仔细, 改革中缺乏换位思考意识, 致使矛盾不断加深。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改革实施中更应该富有理性和智慧, 卓有成效地进行改革, 为社会上其它行业和部门提供榜样。[2]在实施过程中, 要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意识, 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改革方案上不切实际, 不加以区别地采用。改革并不是一味的模仿, 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适合自己的改革措施, 避免生搬硬套, 分配不公。

改革形式单一, 只重视单一量化的考核标准。改革中常常会忽略人的主体认识, 把人作为经济人看待, 把人的潜能单一化, 没有充分意识到人的创造能力, 限制人的发展。虽然物质满足是教职工的基本要求, 但是也不能忽视精神建设, 只有精神上得到满足, 教职工才能在主观上愿意做好这份工作,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高校的改革方案千奇百怪, 政策朝令夕改, 表明上是为了调动积极性, 实际却因为没有把握好改革的定位, 造成越改越乱的现象发生。[3]部分高校人事改革措施还未实行, 下一方案就接踵而来, 使人们不知所措, 最终对改革失去信心。

三、如何进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革新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在政府行政约束下运行的, 人事工资调配都是按照标准办事。随着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 人事管理制度也应顺应发展潮流, 打破束缚, 按照人本思想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为更好指导高校改革工作, 教育部、人事部、中组部下发了一系列规定, 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以确保高校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 对人才引进制度进行创新

现在的高校人才引进制度大部分是硬性的, 强调人才单位意识。但是因受岗位需要、编制数的限制, 这种制度往往没有发挥其作用。要突破人才单位的限制, 必须树立“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的观念, 利用多种渠道, 引进人才。例如, 从其他高校、企业中聘请人才。

2. 对用人制度进行创新

对用人制度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立聘用合同制, 利用合同的法律形式保障双方利益。这样, 教职工对学校会采取主动合作态度, 而不是服从受控于学校。聘用合同制为人才流动、优化配置提供很好的环境。[4]第二步要建立岗位聘任制, 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 明确职责, 改变分工不明现状。在竞聘职位时, 采取公开竞聘方式, 既体现公平公正, 又能知人善用, 把不同人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 保证教职工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发展, 把人与学校的关系协调到最好的状态。

3. 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高校人力培训并不是在上岗前进行简单培训, 或者在上岗期间定期培训那么容易。应该在广泛的研究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培训方法。在程序上, 应包括培训、开发、绩效等;在时间上, 它应该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在主体上包括各部门、组织的人员;在对象上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等所有的教师;在内容上不仅有专业技能, 还有学校的办学理念, 让教职工明确学校的价值观。

4. 对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各高校的考核标准都很单一, 主要是根据量化指标来实行考核, 对大部分教职工而言, 考核等级过粗, 奖罚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5]所以, 对考核制度进行创新很有必要。只有采用科学的考核制度, 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源状况, 对人才引进有正确的评价, 为培训制度、分配制度提供依据。考核制度要采用多种形式, 分为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终考核等,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教职工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

5. 对分配制度进行创新

高校在分配制度上受国家统一工资的约束, 改革力度较小。目前一些高校在国家规定外, 另外开辟资金途径, 进行奖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以市场为根本, 打破工资分配制度,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机制, 以此提高绩效, 鼓励教职工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不同于企业、工厂, 教师的职业关乎国家教育发展大计, 是极其重要的行业。对教职工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心理特点。[6]高校人事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对教职工进行精神、物质双方面的激励, 提供成长进步的机会, 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双赢。高校人事管理中应加强“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1. 把“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这一活动主体, 对高校人事管理改革, 要秉持如下理念:一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促进其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二是对教职工与学校目标不一的情况, 进行协调, 不断完善发展, 建立良好氛围, 促进学校的进步, 保障教职工的利益。

2.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原则

高校人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教师与学教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作用。管理中要求公平公正, 量才而用, 奖罚分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要遵循下列原则:体现教职工的地位, 突出特色办学思想;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精心安排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的活动;支持教师培训, 提高其能力和素质。[7]

3.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一是对老人实行老办法, 新人实行新办法的管理。二是健全工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岗位津贴、多劳多得, 保障教职工待遇。三是为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 构建人才培育基地, 提供管理。四是人事管理部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五是规范岗位要求, 各司其职, 提高工作效率, 为教学事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利用知识资源进行财富创造, 实现知识生产力。“以人为本”突出了人事管理原则, 高校人事管理的作用是为了服务社会, 发挥人才培养功能, 不断规范教职人员行为, 强化纪律。“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是创新高校人事管理的必经之路。

五、“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

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 对于提高知识生产力有着重大意义。高校利用知识生产力作为促进高校发展的基石, 高校管理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这是创新人事管理的必然要求。

高校人事管理创新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内容, 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强调人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 只要人才能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观念下, 我们应该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高校和教职工的发展, 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要求, 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管理的目标, 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 是营造高效率与公平环境的必然要求, 是协调教师队伍与内部利益关系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在高校人事管理中, 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使整个高校的管理事业能长效发展。

综上所述,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刻认识, 才能把握改革主题, 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改革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 从而保障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进行,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曙明, 龚放, 顾建平, 常文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04) :18-24.

[2]顾群玉.论高校人事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渗透[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 (05) :107-109.

[3]王晓龙.关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3) :43-45.

[4]胡晓庆.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价值选择[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02) :18-20+36.

[5]靳秋萍.论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高校院系人事秘书队伍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53-57.

[6]郭清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 2013 (04) :37-40+61.

[7]刘伟, 方熹.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略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02) :143-145+160.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7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要求以教师为引导的核心, 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从而加强其引导作用, 然后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的。与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不同, “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更加注重老师和学生的核心力量, 注重人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还是在学校管理的各方面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 “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要求在尊重人、解放人的同时还要依靠人。这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 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 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是对传统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要求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将人作为主体, 对学校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完全的发掘和利用, 对于与学校利益相关的各方都要仔细维系并认真服务。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 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教育领域中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学生和老师为本, 注重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管理者, 还是被管理者, 都是由人组成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在“以人为本”的工作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教学规律, 遵从老师和学生的意愿, 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不仅要尊重人, 还要善于发展人, 在行动中体现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人文关怀, 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人的作用,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 “以人为本”是根本性与指导性的思想。作为学校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性的思想, 首先, 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维渗透到学校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去, 这样才能够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其次, “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要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对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分配与处理, 还是对于学生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 都要尊重受众的主观意愿。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将人的尊严放在首位, 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二、美国“站在学生身后教学”现象分析

分析美国教师“站在学生身后教学”应着眼学校教学过程中课堂表现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

1.课堂中的“以人为本”

观察美国学校的教育课堂, 最为直观的感觉就是“乱”。课堂上, 学生们或吃或玩或睡, 桌椅板凳的摆放也是形态各异, 同学们三五成群, 说说笑笑。事实上, 美国课堂的“乱”并不是毫无章法的混乱, 而是一种天性的释放, 是一种基于尊重自由的“乱”。事实证明,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 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保持高昂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也正是美国课堂的这种“乱”才使我们体会到美国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实处。这就给我国的“以人为本”教育制度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启示, 最明显的就是不仅仅只有严苛的课堂制度才能够培养人才, 那种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校合理的培养应该是尊重并且解放学生的天性, 使学生在个性被完全尊重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2.课程设置中的“以人为本”

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不同的, 除了教学大纲一致外, 其余的教材或者教学方法都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习惯。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很多的课程供学生们自由地选择, 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兴趣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此外, 美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无论是道德教育, 还是公民教育亦或者爱国教育, 都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身心领悟和人性关怀都是着眼于终身的。这也进一步启发我们在我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关怀不是一时的,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 要把眼光放长远, 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创造自由的成才环境和外界条件。

三、我国“以人为本”教学的构建途径与策略

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 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国外的一些人本教育的典型成功事例, 从中获得启发和经验教训, 然后将国外人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良为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理论依据,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建立人本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结合美国课堂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 若要在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效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 笔者认为应该从领导、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加强人本管理工作。

1.领导层:对人本思想的深刻认识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层, 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 还要满足学校和学校师生的发展需求。领导层的观念和意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领导层观念的成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校教育观念和师生教学意识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建立学校人本制度和人本管理, 首先就要保证学校领导层对于人本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够使自上而下的各级执行机构和管理机构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制度的优越性。领导层对人本思想认识充分, 才能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为学校的发展汇聚更多的有利条件, 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

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领导层首先应该具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饱满热情, 其次, 还应该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念, 研究和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人本教育制度, 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 将国外的经验改良内化为适合本学校的发展制度, 深入实施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样, 只有领导层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才能够在学校已有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基础上深化改革, 拓展教学实践的视野和领域, 追求学生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多维的发展角度, 这样的领导层才能够满足中国的教育改革对于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2.教师层:对人本管理理念的贯彻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为了更好地在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的领导层首先要尊重教师, 知人善任, 发挥教师的长处和优点, 尽可能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思想, 这样才能保证其对于教学的积极创造性。美国学校课堂中, 老师一般会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同理, 我国学校也要注重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鼓励其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创新, 校方还要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 保证老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教学的热情。最后, 为了建立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师在学生身后”的学习模式, 学校还要加强任教老师的在职培训, 促进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 提高其面对各种教学难题的应对能力, 更好地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既是被管理者, 同时还是管理者, 所以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在对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里执行教育职能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 学生的潜力能否被完全挖掘, 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 综合素质能否有效提高等等一切关于学生成长的方面都与教师息息相关, 所以,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无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明确教师职能和其对于学校巨大促进作用的前提下, 学校的领导层就要引导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学校首先要通过学科培训保证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然后在管理过程中将教师的主观作用发挥到位, 使教师能够明晰教学任务, 积极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献计献策, 进一步促进学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发展。

3.学生层:以学生为本的凸显

纵观美国课堂中的学生表现, 在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们大都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 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不断地讨论过程中融合他人的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依靠机械的记忆和学习, 对于知识的掌控能力很薄弱, 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相对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 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忽视了对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在“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中, 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 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认为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应该紧密关注学生的自身价值和尊严, 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潜力, 尊重其存在的价值, 帮助其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学生为本, 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改变其受教育的环境, 争取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当我们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时, 要避免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弊端, 首先, 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拔苗助长或者人为规定学生的未来都是不正确的, 保持学生的活泼与健康才是素质教育的要义。在教师的教学和授课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智力水平合理设置学习内容和作息时间,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 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每个人能够称之为独立个体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在相同教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个体设置不同的课下计划, 这样才会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更好地做到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本。

综上所述, 我们所讨论的“以人为本”不是作为某所学校的特色或者优点, 而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作为教育行业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思想。随着教育制度进一步的发展和学校组织建设的日益完善, 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在理论上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从领导层、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加强人本思想的培养和人本制度的构建,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教育论坛, 2011 (2) .

[2]王长杰.探索学校人本管理新途径——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3]韩国海.学校立体互动人本管理的特征及现实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1) .

[4]傅冰.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6.

[5]廖新平.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研究.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教学与管理, 2004 (6) .

[6]郝士儒, 王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0 (6)

[7]李新忠.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管理, 2012 (10) .

[8]寇琼洁, 张全友.以人为本, 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反思.教学与管理, 2011 (33) .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明 篇8

一、突发事件回顾

2016年5月27日晚八时左右,驾驶员朱旭光在执行当天的最后一趟任务后回到二汽新塘客运站。吃完快餐,他到新塘车场了解自己驾驶车辆的报修情况,突然感到头晕头痛并剧烈呕吐。新塘值班线长在发现后马上拨打120救助,并与驾驶员姚桂文将朱旭光送往新塘医院抢救;经检查,确诊为为自发性脑塞出血,医院立即进行了手术救治。当晚,分公司领导连夜前往新塘医院进行了探望。

5月28日,朱旭光同志因病情加剧而需转至广州市中山一院治疗,分公司委派业务员协助家属办理了转院手续。考虑到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分公司领导班子马上研究决定,向朱旭光同志资助1万元重病救助金以解燃眉之急。

5月31日,朱旭光仍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其家属面对每天的巨额医疗费用,感到万分彷徨。分公司工会在了解到其家庭的确存在较大的经济困难后,迅速组织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广大职工都体恤同事的困难,纷纷慷慨解囊,共捐善款13735元。

6月1日—6月16日,脱离了生命危险的朱旭光一直昏迷不醒;期间,分公司领导多次前往医院探望。但在家庭突然陷入困顿的情况下,其家属听取别人的教唆,以朱旭光是在单位病发为由,强烈要求认定其为工伤并全额垫付医疗费用。虽然工作人员多次耐心解释,但他们都没能接受。后来家属在得知分公司不可能垫付医药费及不能申报工伤后,更是多次哭闹并扬言上访。

6月17日上午9时,朱旭光同志80多岁的父亲与其妻子、哥哥、姐夫等4人来到分公司,强烈要求必须认定为工伤并垫付医药费,情绪相当激动;其妻子情绪一度失控并扬言“如果今天不给钱就在现场撞死”。面对混乱的场面,我们立即采取了系列的措施:首先立即向二汽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党群工作部报告了相关情况,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二是安排人员对其家属进行逐个安抚,并反复解释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伤及医疗政策;三是当场明确由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跟进工伤申报,由工会副主席负责跟进医疗报销及困难补助等工作,并表示在政策、制度允许的前提下,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四是发现其姐夫是个明白事理的人,而且在家庭中也有一定的威信,于是与他进行了单独的交谈,希望他能协助理性地处理此事。经过大家耐心的解释和安抚,并在其姐夫的配合下,他们于中午13时多离开了分公司。

其后,其家属仍不断哭闹要分公司垫付医药费,并多次扬言上访和曝光媒体。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我们也曾无奈和烦躁,但我们坚信真心关爱一定能打动他们。于是,我们除了积极为他申办工伤、办理医疗报销和申请困难补助外,还坚持落实人员隔天打电话给其家属,关心了解朱旭光的病情进展,说明我们工作的进展。虽然每次接通电话后,都几乎会被劈头盖脸地痛骂,但大家坚持下来了。就这样,凭着“今天,好点了吗?”一声声轻轻的问候、一点点真心的关爱,慢慢感化、打动了他们,从恶言相向到理解再到最后的笑脸相迎,事件最终得以和谐解决。

二、事件反思总结

(一)上级的支持和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事件发生后,分公司曾多次请示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公司和部门领导不厌其烦地帮我们想办法、指导工作的开展,使我们能坚定信心,使事件的发展一直在可掌控中。此次事件也得到了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在7月11日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上,公司领导班子带头发动参会人员进行募捐,共捐得善款9206元。此次募捐活动,使其家属对我们的态度也有了质的变化。

另外,争取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也是其中的关键。不能申报工伤是此次矛盾爆发的其中一条导火线,其家属一直认为是我们故意不帮他申报,不肯听取我们的解释。后来,我们得到了增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当面为家属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家属终于明白了不是分公司的过错。

(二)“真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我们就是本着换角度思考、真心关爱的原则,一步一步地感化了家属。

首先,事件发生后,由工会、劳资等人员组成了应对小组,不定期开会研究应对策略。同时,分公司领导与小组人员一起换位思考,站在家属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分公司领导多次前往医院进行探望慰问,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家属勇于面对逆境,与亲人共同战胜病魔。同时,还坚持落实人员隔天打电话给家属,关心职工的病情进展,并及时掌握其家属的思想和行为动向,把握处置事件的主动权。

三是,除了在分公司内部开展募捐活动外,还积极向公司及增城市总工会为朱旭光同时申请困难救助。6月份向增城区总工会申请了困难救金400元及米、油食品,7月份向公司济难基金会申报列入一级困难职工进行求助。

四是,由专人对朱旭光的医疗费用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经分析认为,朱旭光参加了医疗保险及广州市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实际个人支付的金额不会很大,分公司资助的1万元救助金及职工13735元捐款应该可以暂时应付个人支付的医疗费,他们的困难主要是医疗费周转问题。经过我们的分析,家属彷徨的心慢慢安定下来;同时,在我们的鼓励下,家属积极与亲朋戚友联系,筹集周转经费,携手度过难关。

(三)坚持原则与分工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本次事件中,在公司的指导下,我们始终依制度与原则办事,以人为本传送企业关怀,即使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原则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最终赢得了家属的理解。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应对小组的人员虽然也有牢骚、苦恼,但自从分工后,大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且经常主动地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对策,互相督促、互相提醒、互相想办法……事件最终能够和谐解决,也是大家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动了家属。

三、未来工作思考

(一)关心员工的健康,防患于未然

朱旭光突然发病的事件发生后,我们立即对员工体检报告进行了分析,对个别显示异常的情况,逐一进行了提醒,要求他们注意日常保健并进行复检。另外,针对员工中常见的疾病,分公司于7月4日下午举办了“突发病、常见病知识讲座”,特邀广州慈铭体检中心的冯丽雯健康管理师进行了腰椎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理知识的讲解及施救示范。

这些小小的举措,得到了员工的极大反响。大家对这次讲座及提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此,以后我们除了定期组织体检外,还要请专业人士对大家的体检报告进行分析,及时对大家进行健康提醒。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员工生活

据了解,大部分有腰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员工,平时几乎都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原因是没有兴趣,找各种借口逃避;另一种原因是没有锻炼意识,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体力劳动,下班后就应该回家睡觉或者几个朋友打打牌。因此,我们首先要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坚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营造运动的氛围;三是在一线员工中选拔各类体育爱好者,并指导他们带动其他员工一起参与。

(三)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拓宽家庭收入渠道

分公司一线员工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村户口,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小孩。作为经济支柱的男职工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疾病和意外,基本上这类家庭都是顿时陷入困境中。为此,我们要发挥班组的作用,了解大家的家庭情况,集思广益、鼓励家属积极拓宽家庭收入渠道。

(四)完善各项救助制度,体现大家庭温暖

为了帮助遭遇不可抗拒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员工解决实质性的困难,公司的《解困济难工作实施方案》和番广公司、番禺分公司的《扶危解困互助方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们将根据分公司的实际,征求员工的意见,制定适当的救助方案,以发扬员工间互助互爱的精神,更好地帮助员工解决实质性的困难。

四、结束语

企业的稳定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繁杂,尤其在社会转轨变型时期,各类矛盾复杂交织,处理失当,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企业稳定,阻碍企业发展,朱旭光家属事件的有效解决,提醒了我们要坚持用“真心凝聚民心、用爱心温暖民心”,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里,以促进企业和谐有序、健康稳定地发展。

摘要:<正>“今天,好点了吗?”看似一句轻轻的问候,但在恰当的时候却能发挥巨大的能量。还是在2016年5月27日傍晚,广州二汽增城分公司驾驶员朱旭光在二汽新塘客运站收车后因突发性脑溢血晕倒,重度昏迷近一个月;期间,其家属多次闹事,但我们就是凭着这一声声轻轻的问候,慢慢地用爱心与真心感化了他们,稳妥地解决了这次家属上访事件。就这样,凭借有理有据有情的思想工作,我们既维护了企业制度的严肃性,也

上一篇:执行的有效性下一篇:食品添加剂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