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畸形(精选6篇)
面部畸形 篇1
摘要: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TCAE)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观察术中平均失血量及与颈外动脉结扎法的疗效比较。结果术中平均失血量较颈外动脉结扎法相比减少65%~80%, 输血量减少68%。结论采用TCAE止血效果显著。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颈外动脉结扎术,颌面部畸形,口腔
动静脉畸形, 手术治疗过程中以往常采用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 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血管畸形1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 均符合颌面部畸形诊断标准, 男4例, 女6例;年龄20~53岁。均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2方法
2.1 导管插入法
间接插入法:将导管从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逆行插入, 一直插到颈外动脉。股动脉位置较表浅、易于经皮插入, 且有损伤小, 患者较舒适等优点, 故目前最常用的是股动脉插管。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X线机床上, 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腹股沟韧带下2~3 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 在穿刺点皮肤作小切口, 经刺股动脉, 血液从针孔内喷射状涌出即为穿刺成功。从针孔内插入金属引导丝, 拔除穿刺针后, 将导管套在导丝上, 沿导丝插入股动脉。在电视荧光屏的监视下将导管向前推进, 通过主动脉弓、颈总动脉一直插入所选择的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内。先用2 mL造影剂做试验性注射, 从荧光屏上证实导管确定已插入所选择的血管后作造影。直接插入法:经手术暴露颈外动脉, 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为穿刺点, 或在某些易暴露的颈外动脉分支, 如舌动脉或面动脉进行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动脉前壁直接插入。
2.2 注入栓子法
将栓子置于容器内, 加生理盐水充分混合成悬糊状;用10 mL注射器抽吸, 排除空气后注入。如用间接插入法, 为防止栓子返流入颈内动脉和控制栓子量, 在注入时, 必须在电子荧光屏监视下, 流量控制, 低压注射栓塞材料。一旦发现血管已有被阻图象, 病变区的动脉搏动有所消失时, 提示动脉可能被栓;此时可做栓塞后动脉造影加以证实。被栓后的动脉应不显影;如尚显影, 可再次注入栓子, 最终达到栓塞为止。采用直接插入法, 则根据注入栓子后颞浅动脉或病变区搏动消失, 插入的导管内无血液返流现象时, 提示注入的栓子量已足够[1,2]。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间接注入法:血管有被阻图象, 病变区动脉搏动有所消失, 作栓塞后动脉造影, 动脉不显影则栓塞成功。直接插入法:注入栓子后颞浅动脉或病变区搏动消失, 插入的导管内无血液返流现象提示注入栓子量不足。
3.2 治疗结果
本组10例, 全部完成治疗, 术中平均失血量和颈外动脉结扎法相比可减少65%~80%, 输血量减少68%。
4小结
动脉栓塞术应用较广泛的是对蔓状动脉瘤、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骨肉瘤等病变的手术。这些病变有极为丰富的血供, 传统控制失血方法是结扎颈外动脉, 当结扎同侧颈外动脉后, 其动脉压力会突然下降, 这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导致它和对侧颈外动脉甚至和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之间的吻合支扩张开放, 形成侧支循环, 从而仍维持病变区的血供, 因而达不到理想减少出血的目的。
采用本组疗法, 由于各级血管的栓塞, 从而能有效地发挥其控制失血的作用, 同时能使术野清楚, 便于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国瑜, 张志愿, 竺涵光, 张陈平, 孙坚.Nd:YAG连续激光治疗31例口腔颌面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上海口腔医学, 2000, (01) :77
[2]景捷, 乔光伟, 王宁萍.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软组织静脉畸形疗效观察.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04) .
面部畸形 篇2
[关键词] 儿童 颌面部 血管瘤 血管畸形
目前对于先天性血管异常的了解甚少,部分原因是由于缺少一个一致公认的分类及对这类疾病的病程发展了解不清楚的结果[1,2]。来自各个专业的临床医生棘手于这类病人的治疗,同时由于缺少一致的血管异常的术语,阻碍了对该类疾病的了解及研究进程。本综述集中讨论目前先天性颌面部血管异常的分类、临床特征、病程、诊断和治疗。
1 分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用于描述血管异常的术语大多是描述性术语(草莓血管瘤、粉黄色斑),虽然体现了病变的外观,但却与其生物学行为或病程发展无关联。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将血管异常分为两种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3]。后来,人们依据病变程度和血流特征进一步完善这一分类(见表1),该分类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并且与病理学和放射学的资料有很好的相关性。
表1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
A.血管瘤
表浅的(毛细血管瘤)
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
混合的(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
B.血管畸形
单一病变
低流量病变
毛细血管畸形(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
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
高流量病变
动脉畸形
混合病变
动静脉畸形
淋巴静脉畸形
其他混合病变
(括号内表示以往的术语)
近来,又将血管瘤分为先天性(出生时就发现的)和婴儿期(出生后很快就出现的)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进一步细分为迅速退化的先天性血管瘤(RICH)[4]、非退化的先天性血管瘤(NICH)[5]]以及先天性非进展性血管瘤[6]。而血管畸形则依照占优势的血管类型和血流特征进行分类。
2 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来确立(见表2)。
只有在诊断不明确或者检查将影响治疗的决策时,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计算机成像被用来确诊可疑的诊断,明确损害的范围[7]。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提供了关于病变范围的精确信息,很好地将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并且具有多维的功能,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异常[8-10]。其它如造影剂强化的X线断层摄影术、灰阶超声和多普勒分析、血管造影术等对于诊断及分辨血管病变的类型及血流情况都有一定帮助。
3 血管瘤
3.1概述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肿瘤”(10%—20%),具有四大特点即生后短期快速增殖、女婴多见、自发溃疡、自行消退。一般出生后不久很快地出现,且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迅速地增生,而后在孩童时期(12岁之前)逐渐退化[1-3]。根据病变的深度,分为表浅的、深部的和混合的血管瘤[1]。表浅的血管瘤源自真皮乳头层,呈现鲜红色的斑点或丘疹;深部的血管瘤源自真皮网状层或皮下组织,呈现淡蓝色的或相对无色;混合的血管瘤同时具有表浅和深部的性质和特征。
3.2治疗
治疗血管瘤的有效途径取决于病变的不同阶段(增殖期或退化期)、病变的类型(表浅的、深部的、混合的)和残留畸形的处理[1,11]。只要是威胁生命或视力的血管瘤,不论处于什么阶段,都应该积极治疗。所有毁损面容的血管瘤应该考虑有效的干预治疗,改变以往“善意忽视”这一观念。
3.2.1增殖期
增殖活跃的血管瘤仅见于婴儿,需积极治疗,目的是为了根除病变或至少阻碍它的生长。表浅的血管瘤可以通过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12]。
在增殖的后期,血管瘤通常变厚,可以考虑口服类固醇,因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口服适当的剂量,将缩小病变的范围[13]。在不复杂的病变中(不会产生不能接受的整容),可以选择“善意忽视”,同时服用类固醇,并小心地随访到3至4岁。
3.2.2退化期
在退化期,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外观和功能。脉冲染料激光器能够成功地治疗包含中小血管的表浅病变[12],而溴化铜和Nd:YAG激光能够治疗包含大血管的病变[1,14]。深部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在混合血管瘤中,表浅的部分应先通过激光光凝固法处理,而后切除深部部分[1,14]。
3.2.3残留的畸形
这是在青少年和成人病人中最容易遇到的。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纤维脂肪变性和表皮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最好的治疗是使用脉冲染料激光器[15];纤维脂肪组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手术切除;表皮萎缩的皮肤,使用二氧化碳激光器和Er:YAG激光似乎有希望重建皮肤表面[16]。
4 血管畸形
4.1 概述
血管畸形是形态发生时出现错误,通过稳定成熟的血管内皮迁移形成[1-3]。男女发病率相等。通常在出生的时候出现,不增生或退化,缓慢扩展。高达35%的血管畸形伴随有骨骼异常[17]。
毛细血管(小静脉的)畸形是由后毛细血管、小静脉组成[1,2],起因于调节乳头层血管丛的神经的改变[18]。毛细血管畸形可能与Sturge–Weber 和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相伴随[1,2]。
静脉畸形表现为静脉的异常集合,其内皮细胞形态正常,但常常缺少平滑肌层[1,2]。病变通常是软的、可压缩的,并且随着静脉压升高而扩大。常伴有邻近骨骼的改变,使之肥大或变形或两者皆有[17]。
动静畸形是最少见的血管畸形[1,2,19]。颜面中部,尤其是面颊和耳朵,是最常发生的部位[19]。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这一病变的主要异常是一膨胀的毛细血管床,过度增长的动脉和膨胀的静脉是第二现象,起因于横过病灶的血流的增加[1,2]。
淋巴管畸形常见于儿童期和青春期[1,2]。超过75%的淋巴管畸形出现在颈部。由于病变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病变周围纤维变性反应的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累及粘膜和表皮的病变将导致多发的充满液体的小囊泡的形成,而小囊泡将与更大的、更深的淋巴池相交通[20]。根据病变的囊泡的大小,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小包囊、大包囊和组合囊泡[1,2]。
4.2 治疗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畸形的类型、部位、深度和病变的血流特征。治疗选项包括激光疗法、硬化疗法、栓塞治疗、手术切除以及上述方法的联合。
4.2.1 毛细血管畸形
毛细血管畸形常用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常用波长577nm,而最近更常用585nm[21]。部分效果不佳的病变可能会对KTP、铜蒸气、氩和其它新的激光有效[22]。然而,瘢痕形成和色素沉着是使用铜和KTP激光治疗常见的合并症[22]。
4.2.2 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治疗的方法有激光、手术切除、硬化治疗以及联合治疗。较小的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硬化疗法顺利解决[1,2]。手术切除必须要完整以防止复发。冷冻疗法有时候对于小的口内病变的治疗有利[23],但用于治疗表皮的病变则会导致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24]。Nd:YAG激光是治疗表浅病变或混合病变表浅部分的主要方法,通常只是姑息的治疗,因此需要重复治疗以避免复发。大的静脉畸形经常通过硬化疗法与手术切除的联合或单独的硬化治疗。
4.2.3 动静脉畸形
一般而言,一旦确诊便要开始实施干预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包括栓塞治疗、手术切除和联合治疗。
栓塞治疗对于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有用。因为侧支的血供很快就会建立,因此手术应该在栓塞治疗后的24到48小时内进行[19,25]。对于不能切除的病变,单独使用栓塞进行姑息治疗[25]。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病灶,包括组成病灶的肌肉、皮肤、粘膜、软骨和骨。如果病变周围的血管未进入病灶区,则尽可能避免结扎这些血管,因为这将妨碍进一步的栓塞治疗。
4.2.4 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是最难根除的。治疗的选项包括激光消融术、手术切除和硬化治疗。小包囊的病变特别的弥散,且很难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不易被切除,需要多次手术[1]。而大包囊病变更局限,且更容易被切除。
5 展望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正在不断的进步,逐步地规范分类、术语、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而进一步的接近其发生病因的探讨,以及从分子水平研究其生长调控机制,是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这些方面的突破将带给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治疗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Waner M, Suen JY.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New York: Wiley-Liss; 1999.
[2] Mulliken JB, Young AE. Vascular birthmarks. Hemangiomas and malformations.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88.
[3] Mulliken JB, Glowacki J.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Plast Reconstr Surg 1982;69:412–22.
[4] Berenguer B, Mulliken JB, Enjolras O, Boon LM,Wassef M, Josset P, et al. 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Pediatr Dev Pathol 2003;6:495–510.
[5] Enjolras O, Mulliken JB, Boon LM, Wassef M, Kozakewich HP,Burrows PE. 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 a rare vascular anomaly. Plast Reconstr Surg 2001;107:1647–54.
[6] North PE, Waner M, James CA. Congenital nonprogressive hemangioma: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 unlike infantile hemangioma. Arch Dermatol 2001;137:1607–20.
[7] Burrows P, Laor T, Paltiel H, Robertson RL. Diagnostic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vascular birthmarks. Dermatol Clin 1998;16:455–88.
[8] Robertson RL, Robson CD, Barnes PD, Burrows PE. Head and neck vascular anomalies of childhood. Neuroimaging Clin N Am1999;9:115–32.
[9] Meyer JS, Hoffer FA, Barnes PD, Mulliken JB.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vascular anomalies: MR correlation. AJR 1991;157:559–64.
[10] Konez O, Burrows PE. Magnetic resonance of vascular anomalies.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 2002;10:363–88.
[11] Williams III EF, Stanislaw P, Dupree M, Mourtzikos K, Mihm M,Shannon L. Hemangioma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n algorithm for intervention. Arch Facial Plast Surg 2000;2:103–11.
[12] Hohenleutner S, Badur-Ganter E, Landthaler M, Hohenleutner U. Long term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hemangioma with flash lamppumped pulsed dye laser: an evaluation of 617 cases. Lasers Surg Med 2001;28:273–7.
[13] Bennett ML, Fleischer AB, Chamlin SL, Frieden IJ. Oral corticosteroid use is effective for cutaneous hemangiomas: 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Arch Dermatol 2001;137:1208–13.
[14] Waner M, Suen JY. Treatment of hemang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
Laryngoscope 1992;102:1123–32.
[15] West TB, Alster TS. Comparison of the long pulse dye (590–595 nm) and KTP (532 nm) lasers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nd leg telangiectasias. Dermatol Surg 1998;24:221–6.
[16] Waner M. Laser resurfac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involuting hemangiomas. Lasers Surg Med 1996;40(Suppl. 8):219.
面部畸形 篇3
关键词:肌功能训练,错畸形,作用
近年来,我利用面部肌肉训练法矫治儿童错畸形50例,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5~12岁,其中前牙拥挤12例,前牙反10例,上颌前突、前牙深覆、深覆盖14例,下颌后退9例,下颌过小畸形、牙弓过小5例。
1.2 训练方法与作用
1.2.1 对上颌前突的作用
上颌前突如不早期制止,则由于口轮匝肌松驰而造成牙齿外露,口唇外翻,唇功能不足,加之下唇顶在上前牙的腭侧,因而助长前牙更向唇侧前倾,久之可致上、下唇不能自然闭合,开唇露齿。纠正方法是:(1)将一块干净的纸巾放在上、下唇之间,使两唇闭合夹住纸巾,不让其掉下来,做下一次时,另一只手用力抽纸,而上下唇闭紧抵抗抽取的动作,以此来锻炼唇肌。每天做两次,每次30~50下。(2)上、下唇用力闭拢完全包住两唇唇红,重复多次。(3)用两小手指牵拉口角,使口唇作收缩,闭拢动作。(4)吹口哨吹笛子。(5)暗示法:由父母经常提醒孩子经常闭口合唇。
1.2.2 对下后退的作用
翼外肌的训练可纠正下颌后退,其方法是首先定好中性关系位,使下颌缓慢前伸至下前牙切缘或超过上颌前牙切缘,尽量伸至上切牙唇侧前方,稍停后又缓慢的将下颌退回至中性处,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感到肌肉疲乏为止,在进行翼外肌训练前必须检查关系,有无影响或妨碍下颌前伸的因素,如个别上前牙舌向错位或上牙弓狭窄,不利于下颌前伸及建立中性关系,须先予以纠正。如上颌前突严重,只能在生理限度内适当前伸即可,且不可强制过度前伸,以免关节受损。
1.2.3 对开的作用
一些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开,若在早期通过肌肉训练及时纠正,则可自然消失[1],其方法是对舌肌的训练:取一块口香糖,嚼出其糖份,用舌将其塑成圆球形,置于上腭部,用舌尖将其逐渐压扁,如纸薄,再重新塑成圆球形,压扁,反复多次。这种训练可促进下颌牙弓的扩大,又能使舌头习惯于正常的位置,借于矫正舌的不良习惯。
1.2.4 对反的作用
上颌发育欠佳,面中1/3凹限陷,上唇部分凹陷,下颌前突畸形,这是反(牙合)的特征,个别牙反更易罹患关节疾患,因而更加需要早期纠正[1]。其方法是:(1)对上唇肌并针对上颌凹陷的训练:口含温水,用拇指食指分开形成八字形,压住下唇,鼓动水时只允许上唇运动,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2)咬撬法[2]:针对的是个别牙反,取一根宽而扁的雪糕柄,置于上、下颌间反牙位置,适度力量咬
每日两次,每次20下,久之就可达正常关系。
1.2.5 对牙列拥挤的作用
(1)现阶段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致使孩子咀嚼功能减弱,牙齿和口腔内外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进而颌骨也不能良好地发育,而牙齿数目没有减少,所以儿童牙列拥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儿童咀嚼功能训练,即多食粗糙、坚硬食物,充分锻炼口腔咀嚼肌功能是治疗和预防牙列拥挤的方法之一。(2)针对嚼肌、颞肌训练增强牙颌全面发育方法是:牙齿闭合后,舌尖抵住下前牙舌侧牙颈部,舌体部即向两侧膨胀压迫牙弓,同时嚼肌颞肌收缩,咬紧牙齿,继而放松,以后再咬紧。如此收缩与松驰肌肉,反复练习,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至肌肉疲劳为止,久之牙弓扩大。(3)面部肌肉全面发育的训练:口含温水将牙咬后用舌将水自口腔本部经由牙间隙压迫至口腔前庭,然后口颊肌肉用力,将水挤回口腔本部,如此早晚各练习20~30次,久之自然面部诸肌肉的力量会增强,颌骨发育增大。
2 结果
50例患者经相应的肌肉训练,全部有明显的作用,其中12个月以内显效者18例,20个月内显效者32例,随访2~5年无一例失败、复发。
3 讨论
根据统计,错畸形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9%,环境因素占71%。在环境因素中,后天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1],其中咀嚼功能退化,口腔颌面部诸肌肉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应用肌肉训练矫治法治疗的错畸形患者均在12岁以下,因儿童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过程中,尚未定型,错畸形患者其相应的肌肉功能较正常弱,若早期加强面、颌、唇、舌各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完全可以协助改正错畸形和肌肉力量的动力平衡,使其建立正常的功能,达到防治错畸形的作用。
在治疗中应注意选准病例,把握时机。嘱患者按时复诊,经常调节肌肉功能训练的范围。对于一些正在接受固定矫治和活动矫治的错畸形病例,同时应用协助治疗,起到增强疗效,减少疗程,巩固治疗,防止复发的良好作用。
面部肌功能的训练,无痛苦,方法简便,儿童易于接受,也能为家长节省日后昂贵的矫治费用和宝贵的时间,因而我认为面部肌功能训练对各类错畸形作用显著,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林珠,段银,钟丁寅.口腔正畸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384-424.
面部畸形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 均为男性。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1岁。均因车祸导至颧骨颧弓骨折。因眼睑、面部肿胀、张口受限较重, CT显示:颧骨颧弓骨折、上颌骨骨折伴髁突骨折。诊断明确, 在骨痂未形成前, 择期手术治疗。施行颧骨骨折复位书、颧骨骨折整形术。上颌骨骨折固定术。
1.2 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 经治疗后效果满意, 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干预:突遭车祸患者心情很沮丧, 又很担心面容毁坏的程度过重, 怕医生不能施以妙术重塑容颜, 顾虑重重。加之张口困难只能进流食情绪不佳, 临床表现为焦虑、担心、烦躁, 与医护人员的治疗配合不佳。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护士要耐心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医生准备为患者做颧骨骨折复位术、颧骨骨折整形术, 在全麻下进行, 手术过程无痛苦, 颧骨骨折处用钛钢板坚固内固定法固定骨折处, 易操作且可保持颧骨颧弓的拱形结构, 面部塌陷可以矫正。并告知钛板固定较钢丝栓结稳定性强, 即使术后3~6个月颧骨颧弓的对称性仍然好。通过沟通使患者对手术的目的、方法、使用的材料、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疑虑转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 从而积极配合术前的每一项治疗措施。 (2) 术前准备:术前一日备皮 (剃头、清洁皮肤) 、麻醉药皮试、通知患者术前6h禁食水。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6h后可改为半卧位利于减轻面部水肿, 。可进水及温流食。
2.2 预防并发症
(1) 出血: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由于采用头皮冠状切口, 创伤较大, 术后3h后切口覆盖纱布处有渗血, 色鲜红, 6h后颜色变淡, 出血渐止。及时更换纱布, 保持切口清洁。 (2) 预防感染。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 保证切口一期愈合[1]。 (3) 密切观察张口受限改善情况, 颧骨颧弓骨折向后内下后移位压迫喙突和颞肌而影响开闭口运动, 如复位良好则张口受限症状得以改善。由于上颌骨骨折也需要固定, 故术后患者下颌关节活动较术前自如但人为制动仍张口受限。鼓励患者在不影响上颌骨固定的情况下尽量做张口练习, 以期恢复下颌关节功能。 (4) 饮食指导。患者张口受限且不能咀嚼较硬食物, 骨折愈合需要营养丰富的食物支持, 护士要及时指导患者每日少食多餐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量高的食物, 如鸡汤、鱼汤、骨头汤、牛奶、新鲜果汁、口服钙片等。 (5) 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后的期望值较高, 面部的漂亮与否直接影响着心情的好与坏。由于手术采用的是头皮冠状切口, 术后面部皮肤完整, 虽然切口创伤大, 但爱美的心态使患者能接受术后的五官状态, 护士要及时给与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恢复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治疗要有信心, 一定要和医护人员配合好, 争取早日出院[2]。 (6)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因住院时间短, 出院后要加强营养, 每日坚持做张口运动, 以利于下颌关节功能恢复。出院后3~6个月一定要复诊。
3 结果
护理措施合理、科学、到位。
4 讨论
心理护理很重要, 由于术前沟通及时、科学、合理, 患者本着治病及美容的宗旨, 有着积极配合的基础, 得以顺利实施手术。术后护理重点突出, 心理疏导贴合患者对疾病现状的认同, 护士重点告知患者完全恢复需要时间, 复诊很重要[3]。
摘要:目的 将骨折的颧弓复位。方法 手术沿发迹线做一皮肤切口, 钝性分离皮肤至颧弓骨折处, 将塌陷的骨折断端挑起再用钛板固定。结果 骨折复位良好, 张口受限有一定缓解。结论 及时修复骨折的的颧弓, 利于畸形面容的恢复。
关键词:颧弓,面部畸形,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爱华.护理干预对颅眶沟通肿瘤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0) :48.
[2]郭瑛, 易巧云.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9) :1731-1732.
面部畸形 篇5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 年颌面部脉管畸形部分临床病例, 以病变直径大于5 cm为标准, 共12 例。男性7 例, 女性5 例, 年龄9~25 岁。入院常规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主要扫描参数:采集厚度1 mm, 重建厚度1 mm, 螺距3.5 mm, 重建间隔0.5 mm。分析图像, 结合临床表现, 制定治疗方案。
2 结 果
2.1 全身情况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胸片检查正常, 心电图及彩超回示心脏无异常, 神经系统发育无异常, 病理反射未引出。
2.2 专科情况
病变位于颌面部, 其中5 例在颧、颊、眶下区、鼻翼、上下唇、颏部及下颌下区不同部位各有不同程度受累, 7 例发生于以上2 个或2 个以上部位;单侧未超过中线者4 例, 超过中线者8 例;其中3 例口腔颊黏膜同时受累。面部外形不对称, 正常比例失调;病变部位皮肤增厚, 色泽异常。触诊包块质地柔软, 边界欠清楚, 无压痛, 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张口度正常7 例, 不同程度受限5 例; 3 例发音不清。典型病例见图 1。
2.3 CT表现及治疗
16 排螺旋CT扫描, 平扫, 病变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的混合影, CT值不均匀, 病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结节为静脉石, 淋巴管畸形可表现为液性密度影。增强扫描 呈线状迂 曲 紊 乱的高密度条索状影, 为供血和引流血管, 病灶可明显强化, 可见不规则分布“血窦”样影及海绵状影像学改变, 瘤体破裂出血时表现为未强化稍高密度影。部分病例可见颌骨的骨质有吸收破 坏 影。三 维 重建图像 通 过SVR保留和切割骨质可以清楚地显示脉管畸形的立体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 (图 2~4) 。本组病例CT显示病灶巨大, 保守治疗无法取得最佳效果, 均行手术治疗。CT显示病变边界清楚者8 例, 周围骨质密度如常, 无吸收改变, 与术中所见一致, 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脉管畸形内部结构。此型病例术中有序地采取结扎滋养血管, 完整切除病灶, 血管重建, 顺利完成病变组织切除, 手中出血少, 术野清楚, 减少了以往因术中出血多而采取的输血治疗。术后患者反应较轻, 无感染, 伤口愈合良好。CT显示2 例病灶范围广泛边界欠清晰, 先予平阳霉素硬化治疗, CT显示硬化治疗后病灶局限, 边界清楚后行手术切除。下颌骨破坏致部分下颌骨缺损者2 例, 增强扫描见病变骨质中未见异常血管影, 为压迫性吸收改变, 排除骨内血管瘤病变, CT三维立体定位, 确定移植骨量, 术中所见病变与CT一致。术中切除病灶, 选择自体肋骨修复病变骨缺损, 术后伤口一期愈合, 面型及功能恢复较好。
3 讨 论
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畸形, Waner和Suen的分类法将其分为: ①微静脉畸形:包括中线型微静脉畸形和微静脉畸形两类; ②静脉畸形; ③动静脉畸形; ④淋巴管畸形; ⑤混合畸形:包括静脉-淋巴管畸形和静脉-微静脉畸形[4]。发生于颌面部的脉管畸形体积不大时常无症状, 一旦体积增大, 生长加快, 往往影响美观及功能。外伤后可引起严重的出血、感染,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出血而急诊治疗的病例。同时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颌面部脉管畸形除了常规检查, 临床通常行彩超了解病变血供情况及病变范围, CT、MRI及DSA等检查可提供更佳的诊断价值[5]。MRI及DSA由于检查费时, 限制了临床检查的便利性, 特别是对于需要急诊处理的患者。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 图像分辨率高的优点, 已取代了单层螺旋CT扫描, 更重要的是多层螺旋CT可通过后处理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6,7], 清楚地显示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病变三维立体解剖图像和病灶内的血管分布。尤其了解病变对于骨质结构的破坏情况分辨率优于MRI, 这也是DSA所不能达到的[8]。3 种构成成份类型脉管畸形的CT图像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动脉畸形, 表现为增强的血管团, 病变区动脉静脉增粗; 静脉畸形, 表现为增强血管团, 流出静脉增大增粗; 淋巴管畸形, 表现为增强或不增强团块影, 无血管增大[9]。对于部分骨质破坏病例, CT可以清楚显示脉管畸形周围骨质破坏早期低密度改变, 骨质压迫性吸收改变, 增强扫描可以排除颌骨血管瘤所致的骨质破坏。
临床上治疗方法繁多, 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有硬化治疗、激素疗法、放射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10,11], 通常采取综合疗法。本组病例均为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 病变直径最大达13.5 cm, 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笔者认为对于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的治疗, 单纯采取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往往不能收到最佳的疗效。采取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佳。由于病变范围大, 结构复杂、血供异常丰富、手术难度高, 术前对病变的解剖结构若无充分理解, 盲目的手术将增加手术风险, 达不到理想效果,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 血管得以清晰的显示, 上下颌骨的病变显示清楚, 避免手术的盲目性。通过先结扎主要供血血管, 减少术中出血, 术野更为清晰, 将手术的创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缩短手术时间, 使复杂的手术治疗变得更加顺利, 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颜面外形及功能。基于多层螺旋CT的优势, 在术前可以通过CT影像学信息确定病变分型,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口腔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临床病例12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分析图像, 结合临床表现, 制定治疗方案。结果:12例口腔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均达到满意的疗效。结论:分析颌面部巨大型脉管畸形多层螺旋CT扫描提供的图像信息, 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颌面部,脉管畸形,诊断
参考文献
[1]高倩, 赵铱民, 白石柱, 等.正常人外鼻缺损种植区域三维测量[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2) :198-201.
[2]贺洋, 张益, 张智勇.眼眶骨折标准诊断CT层面的确定与应用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3) :385-389.
[3]Wakoh M, Harada T, Yamamoto K, et al.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visualization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of the maxilla[J].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03, 32 (1) :63-66.
[4]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6-269.
[5]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9-61.
[6]Hu H.Multi-slice helical CT:Scan and reconstruction[J].Med Phys, 1999, 26 (1) :5-18.
[7]Sennst DA, Kachelriess M, Leidecker C, et al.An extensible software-based platform for re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T images[J].Radiographics, 2004, 24 (2) :601-613.
[8]Jun BC, Song SW, Cho JE, 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images from spiral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temporal bone:Anatom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J Laryngol Otol, 2005, 119 (9) :693-698.
[9]张培华, 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475-482.
[10]郑家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 (3) :185-186.
面部畸形 篇6
1 临床资料
45例患儿 (56个瘤体) ,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男女之比为1.25∶1;年龄最小3个月, 最大6岁。其中单发38例 (84.44%) , 多发7例 (15.55%) 。瘤体位于眶部1例、颧颞部1例、面颊部8例、腮腺区5例、上下唇14例、颌下区6例, 均为无痛性软包块, 位于皮肤、皮下或较深的肌间隙中, 皮色各有不同, 穿刺有血。口内 (唇、舌、颊黏膜) 10例, 多为紫红色的软包块, 也可抽出回血。瘤体直径最小0.8cm, 最大8cm。瘤体直径<2 cm 17例, 2~6cm25例, >6cm 3例。
2 治疗方法和疗效判断标准
2.1 治疗方法
注射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胸部X线片。注射液的配制采用平阳霉素8mg;生理盐水3mL, 2%利多卡因1m L。每瘤体内注射0.5~1mL药液。1次用量不超过1m L。7d注射1次, 3~5次为1个疗程, 观察1~2个月, 未愈者可重复联合注射治疗。严密消毒后, 从瘤体周围正常组织进针, 穿刺有回血, 尽量将瘤体内血液抽净, 不拔针头, 只取下针筒, 然后换注射器缓慢注射药物。实体性肿物应尽量将药液均匀注入瘤体内, 体表肿物注射不宜过浅。注射后压迫15~30min, 术后抗感染治疗。除进针时有点刺痛外, 整个治疗过程是无痛的。对于肿瘤速度增长较快、肿瘤范围较大的重症血管瘤, 还配合口服泼尼松、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是按3mg/ (kg·d) 一次口服, 肿物缩小后, 改用1~2mg/ (kg·d) , 一次口服, 再持续2周为1个疗程。
2.2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肿物完全消失, 无功能障碍, 皮肤和黏膜颜色恢复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肿物大部分消退;但外观尚欠对称, 需定期观察, 或需再行手术治疗;无效:肿物部分消退或消退不明显。
3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 注射1次者8例, 注射2次者12例, 注射3次者7例, 注射4次者15例, 注射5次者3例, 平均注射2.9次, 平均治疗时间约为21d。治疗完成后经12个月随访, 治愈30例 (66.67%) , 有效14例 (31.11%) , 无效1例 (2.22%) (肿物消退不明显) 。治愈和有效率为97.78%。黏膜海绵状血管畸形、血管瘤范围较小的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
患儿采用此法治疗, 虽有肿胀反应, 但反应都较轻, 应用十分安全, 偶有应用平阳霉素后出现发热[3]。出现全身发热4例, 体温在38℃左右。皮疹1例, 瘤体表面点状坏死2例, 注射后食欲不振3例, 经对症处理或停药, 预后良好。
4 讨论
血管瘤的硬化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中理想的血管硬化剂的选择, 是决定预后效果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国内外硬化剂的种类日益增多, 但尚缺乏其相应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4]。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 其原因是平阳霉素可使抑制高度增殖的血管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而起作用, 使瘤体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退化, 血管收缩, 管壁增厚, 管腔闭塞;另外平阳霉素还具有一定的硬化作用, 通过两种作用而起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而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 主要是通过药物的硬化作用而起到治疗效果。对婴幼儿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1次用量不应超过1m L。避免出现较重肿胀反应和并发症。
对范围小生长缓慢的血管瘤笔者认为仍可采取了等待退化的方法。但须注意血管瘤的生长特点, 对于肿瘤速度增长较快、肿瘤范围较大的血管瘤, 应该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进行, 而不应该盲目地等待退化, 以免错失治疗良机。另外对血管瘤单纯地进行激素治疗, 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对有些血管瘤疗效不能肯定, 且停药后有一定的复发迹象。因此, 积极地采用平阳霉素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一些特殊病例, 还是应当采用几种方法综合治疗, 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由于使用药物剂量相对较小, 对肝、肾、心、肺功能无影响, 也不抑制免疫功能。所以, 此法是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45例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畸形患儿。7d注射1次, 3~5次为1个疗程。结果45例患儿平均疗程21d, 治疗完成后经12个月随访, 治愈和有效率为97.78%。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畸形安全、简便、疗效高、疗程短。
关键词:平阳霉素,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
参考文献
[1]王昌美.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8 (5) :317-319.
[2]张志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的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6, 6 (增刊) :10-15.
[3]寿柏泉.平阳霉素引起严重过敏反应1例[J].华西医药通讯, 1999, 10 (1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