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模式

2024-08-11

对中国模式(精选12篇)

对中国模式 篇1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个国家发展模式多样化,是由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地理资源、人口因素等各种条件决定的。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模式的自发探索过程。

一、社会发展模式的界定

社会发展模式有两种界定方法,一是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道路、经验和特征来界定;二是从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体制的内涵和特征来界定。这两种含义内在地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内容,相互联系又相互交叉。

首先,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道路和特征来界定,比如“莱茵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界定主要从生产力角度强调该种类型发展的途径、手段和过程。由于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某一社会发展模式,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人们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而决定着人们的实践能力。当社会结构由某种社会发展模式向另一种发展模式转型时,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确定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手段来实现这个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生产力,在质与量、时间与空间、外在形式与内涵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体制的特征和内涵来界定。这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体现该种社会发展模式的性质以及特征,无论是“莱茵模式”还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都是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也经常称之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都是以资本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最终会通过所有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的方式、手段确定下来之后,其最终目标指向必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发展模式最终要表现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度、政策、体制等社会规则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二、社会发展模式的功能

(一)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

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不等同于真理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趋势,但是抽象的理论不能等同于具体的操作模式。处理现实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仅仅依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去设计、建构出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从社会发展模式与实践运动的作用机制来看,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社会发展模式发挥着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运动、改造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社会发展模式是巩固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

社会发展模式要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表现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除了要看其是否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还要看其做出怎样的模式选择和建构,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证。社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发挥着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巩固发展成果的作用。实践证明,关于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制度因素是根本保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社会发展模式发挥着保障和巩固国家建设成果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模式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必要环节

如前文所述,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现实的中介和桥梁,而社会发展模式本身又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状况三个要素,这就使得社会发展模式成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实践结果与预设理论不一致时,并不能直接得出理论是错误的结论。首先,需要反思社会发展模式是否合理,还需倒推主体的价值需求是否得当、实际的情境条件是否匹配,才能最终得出理论正确与否的结论,不能省略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环节而将实践结果直接指向理论命题。

事实上,由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我们不能以某种模式为标准去判定其他模式,也不能由于多种模式的存在而否定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模式本身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实验,社会发展模式运行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即使是失败,也并不能因此直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只是意味着社会发展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三、社会发展模式研究对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启迪

(一)区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充分重视社会发展模式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模式———中国模式的逻辑,自觉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不能因为某种具体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或过失而轻易否定社会主义,同时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的价值目标要求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全面解放,“以人为本”也成为中国模式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上的主体地位。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做到遵循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个价值目标统摄着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建构过程,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中国模式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能够让人民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公平、正义、自由和幸福,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中国模式的最终目标。

(三)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的情景条件要求我们从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任何针对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国所面临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目标。这些特征与要求体现了我们建设中国模式所面临的现实条件与压力。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一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结构性特征,也制约着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模式的形成还是未来的发展完善,都要求我们一切从国情出发。

(四)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成变动性要求我们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是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精辟阐述,社会发展模式也会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演化,社会发展模式的这种生成变动性要求我们大胆试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引领实践推向前进。事实上,中国正是通过渐进式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我国的改革与“休克疗法”为代表的激进改革不同,激进改革的前提是政治多元化,结果是爆发式的政治变革,导致原有政治机构和秩序完全被破坏;而我国渐进改革的前提是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现有政治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可能完善现有的结构和体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承受力,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本着先易后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的路径,先体制外后体制内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增量改革逐步转向和谐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和深化改革。实践证明,从某一区域、某一层面的改革开放入手到总体性、全方位的系统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避免了改革开放引起的剧烈震荡与社会冲突,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国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渐进,不断纠错,逐渐通过积累来实现改革目标。梳理中国模式的形成,就是一个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确立目标模式———制度(体制)改革推进的过程。

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倡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同时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2013年3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国内外记者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摘要:文明多样性与多种社会发展模式共存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客观状态。中国模式是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模式”的丰富。研究社会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深化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感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有制度体系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3,(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对中国模式 篇2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

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

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

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4、政府注重培育市场的特征。在“东亚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常常结合为一体,由于东业是市场经济后发育地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因此政府的干预常常是一种重市场的干预,即用政府的干预培育和扶植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消费和支配的国民财富较少,而留给市场调

节的比重较大;从政府财税上看,战后,东亚的税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轻,这是因为东亚国家、地区没有设立危害市场机制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引进市场的民营机制,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东亚教训,值得中国经济发展警惕

1、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

类型。

在增长方式上,表现为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普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过度引进资金,普遍走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由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有关资料显示,1970年到1990年的加年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期美国为53%,相去甚远。时至今日,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同当初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相似之处,普遍足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应引起中国的警惕,中国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走一条集约型的、绿色环保的、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2、东亚模式过分依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到市场无不依赖西方,本国科技和教育严重滞后,长期地法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这一点应值得中国警惕:因为中国的外贸从总体上看一直处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上升的阶段;同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很大部分来源于加工贸易。

德国社会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篇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改变政府职能,以促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一项重大課题。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德国和中国的国情有较多相似之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通过借鉴德国模式,确立自由竞争规则,科学厘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对于中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关系;作用边界;德国模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5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决策涉及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调整。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至关重要的一个命题。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能简单的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一切资源包括公共资源统统交给市场来决定,政府作用可有可无。关键是合理精确的厘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通过政府的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命题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到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方向和效率。

对于该命题,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然而,对于这一项重大问题的研究,仅靠理论研究是不够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市场关系模式进行研究,客观全面的描述其政府市场关系模式,借鉴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更好的处理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将会起积极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英美始终难以摆脱衰退,而不同于英美的德国却稳步发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其实体经济和金融均健康发展,令世界瞩目。由于德国在国情、法律、发展历程等方面均与中国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德国模式更有借鉴意义。

1 德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之处

首先,德国与中国国情相似,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德国2014年GDP为3.8万亿美元,世界第四位,中国2014年GDP为10.4万亿美元。德国人口达到八千五百万,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人口接近14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的经济体量都很大,人口众多,都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

第二,德国和中国两国发展历程相近。德国经过二战的打击,经济毁坏殆尽,从1945年开始进行恢复,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东西德的合并,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中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才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德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英美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东西德合并,将计划经济成分融入到市场经济中的过程。因此德国模式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德国模式对中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更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概述,随后详细介绍德国在处理政府市场关系中的代表性的方面,最后是德国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2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在微观层面,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崇尚市场自由竞争,市场微观主体自由进行各种交易,从而使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宏观层面,政府的干预行为仅限于对必要的领域进行干预,主要是解决市场自身的缺陷。除此之外,政府还进行大量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效率,使整个德国社会处于一种稳定的态势。

这种模式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欧根(W.Eucken),米勒-阿尔马克(Armark)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也不同于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兼顾了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维护了平稳的经济社会秩序。

2.1 德国市场主导地位确立的条件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方式。但是这个市场运行方式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市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其中,完善的法律体系、坚决反垄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三项措施,是德国市场的主导地位的形成的三个基石。

2.1.1 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鼓励自由竞争,确保市场的支配地位

1949年初德国颁布了《基本法》对德国的经济制度做了规定,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包括:消费自由、创业自由及在企业里决定生产和投资的决策自由;竞争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劳动岗位和培训场所;私有财产权,也包括生产资料占有权。

《基本法》中对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非常充分,充分发挥人在市场中的自由,为经济自由、自由竞争作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准则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充分说明了自由竞争制度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石。正如艾哈德所说:“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它内在的要求,任何排斥、损害或阻碍竞争都将导致根本破坏这种制度。”

通过《基本法》和相关的经济法律,德国确立了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市场个体,个人和企业都有充分的自由。市场主体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进行由于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个人和企业的权利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德国经济中,市场主导着资源配置。

2.1.2 设立专门的反垄断机构维护市场公平秩序,防止垄断

为了对垄断行为进行监督,德国政府建立了卡特尔局。卡特尔局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联邦经济部长;第二个层次为联邦卡持尔局;第三个层次为州卡特尔局。主要工作由联邦卡特尔局和州卡特尔局承担。联邦卡持尔局由经济学家、法律专家、政府官员及职员组成。在卡特尔局工作的人员,不得在任何企业担任职务,也不得拥有任何企业的股份。

卡特尔局的主要职责是限制企业合并,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卡特尔局由十个审理处组成,对行政处罚和诉讼进行裁决。其中的七个审理处负责专门的产业部门,而另外三个审理处,则负责跨行业的企业项目和特别垄断形式。这样的分工格局使卡特尔局的监管覆盖了德国全部行业。

2.1.3 采取经济措施鼓励自由竞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联邦政府通过创造税收制度的公平,废除了国企的减免税特权,各市场主体不论所有制性质,不论企业规模,所缴纳税款基本一致。进而对保护自由竞争,为中小企业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在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政府部门及NGO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措施,包括培训、低息贷款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小企业以一种平等地位和大型企业进行竞争。正是由于这些措施使得德国中小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2 德国政府的作用边界

尽管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边界也是有限的,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这些市场作用难以达到的领域,德国政府很好的发挥作用,弥补了市场缺失的作用。

(1)基础设施投资。德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世界都非常靠前,德国的公路网路世界排名第三,德国还拥有13个国际机场,3个世界主要港口以及欧洲最大的内陆港。政府的基础设施政策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并且涉及金额巨大,联邦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政府将基础设施投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效益大且投资金额大的项目,比如城市道路、地铁等大型项目,这类项目完全由政府出资进行投资;另一类是可收费的项目,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供电、供气等中小型项目,这种项目允许企业一定程度的介入,而政府只提供一定的注册资本金。

(2)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德国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文艺等方面诸多公共服务方面进行干预,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使国民素质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这是公共利益的所在。因此,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上是国家调节的。除了国立学校和大学以外,在遵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也有以教育为目的的私利机构。绝大部分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在大学内外的国家机构中进行的。应用研究则是在企业或私立机构中进行,它们在这方面得到国家的资助。许多医院、文化艺术设施都是由国家经营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全运转来说,存在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体系,其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3)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联邦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保制度体系。社保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第二是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失业救济、鼓励家庭教育、儿童补贴等。社会福利是一种全民皆可享受,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各项补助。社会福利经费基本上由政府负担。第三是社会救济体系。社会救济主要是向社会中没有收入来源的处于贫困之中的老弱病残者、失业者等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行社会救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社会保险体系的漏洞,起到补充作用。

3 德国模式对中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启示

我国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答案。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德国模式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成功经验。

(1)加强经济立法,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法律保障。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可知,制定和实施各项经济法规,对于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防止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自由竞争进而确保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立法上还很薄弱,应当把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

完善经济立法,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反垄断立法,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应当借鉴德国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保护制度,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加快反垄断立法,为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的良好秩序创造法律保障。

(2)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保持活力的基本保障。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通过价格和竞争来进行,只有让市场参与主体自由竞争,市场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市场的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方面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市场上还有较多不完全竞争的因素,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这对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起到负面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竞争秩序,为各种市场参与主体创造平等自由的交易环境。要消除所有制歧视,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力求一视同仁,实现公平自由的竞争交易和经营,逐步消除对国企的政策倾斜,鼓励国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第二要彻底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隐形市场壁垒,形成一个健康开放的国内市场。

(3)合理厘定政府的作用边界,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调。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最成功的就是很好的厘定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边界。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市场无法很好的起作用的领域,德国政府这是“看得见的手”就很好的发挥作用。中国政府应向德国政府学习,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放手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失灵的领域就弥补市场的缺陷。

就德国政府值得中国借鉴的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国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基础差,应根据我国国情,加快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其次,政府加大对科教文衛等领域公共服务的力度。科教文卫均是市场作用难以达到的领域,是政府作用的边界。第三,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加快在港口、公路、城市基建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学习德国在基础设施规划科学超前的经验,更好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稻葵,伏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演进轨迹及其中国镜鉴[J].改革,2014,(3):105115.

[2]谢汪送.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模式的解读与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7074.

[3]陈金元,高峰.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7577.

[4]刘来发.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评析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6):2931.

试论对中国模式的思考 篇4

新中国从建立到现在已经六十一周年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走进了小康生活, 他们所创造的奇迹, 让世人赞叹, 在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 使得发达国家手足无措。同时也使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遭到前所未有质疑。而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从容面对这场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快发展, 以自身实力与各国共同渡过这场危机。由此也使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1]。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的表述:“中国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 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 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 “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发展模式。

在政治领域中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 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帜,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当家做主, 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经济领域中,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是与时代变迁相一致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是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已出现过三种理论形态,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与全球发展密切相关而又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很多学者认为, “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所作出的具体选择的集合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从中国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独立自主,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 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 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中国模式”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政策, 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 成绩显著。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积极迎接各项机遇与挑战, 不畏各种困难, 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 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逐渐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入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速度很快, 也有一定的防范措施, 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的楷模。

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 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稳定的前提下, 同时也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得到双赢, 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在于劳动和资本、技术等要素, 并且还有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开始, 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再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可以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 为中国经济三十年持续的高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间。

3. 中国模式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什么[2]?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直接源于六十年的“试错”, 但其基础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 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中国模式”所有内容都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支撑着, 很多价值观都在中国模式中得到体现, 比如, 中国人讲和谐中道, 讲国泰民安, 在世界所有文化中, 中国人大概是最讲求整体性的一个民族, 遵守统筹兼顾, 标本兼治。

四、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的发展模式, 取得巨大的成绩, 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 值得我们深思[3]。英国学者里奥·霍恩说,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成就, 中国的生态危机、社会差距拉大以及地方腐败与经济成功形成了强烈反差, 引发了广泛的不满, 并危害到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1. 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第三产业仅占经济总量的40%左右, 而发达国家超过70%。在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 中国除了资源集中的国有垄断企业以外, 还没有民营企业上榜,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 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 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在强势地位。中国制造业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低级化, 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品牌, 遍及全世界的“中国制造”是相对低端的产品, 没有“中国创造”的名牌, 中国本土只是拥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国, 而这种低成本加工国的地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在不断减弱。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发展, 长期形成的高积累、重投资, 轻消费的发展方式, 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以及资源高消耗下的粗放型增长等。

2. 加强完善社会政策体系。

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迅速发展下, 中国社会也在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 尤其是围绕社会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现代社会一方面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使得弱势群体成员增多, 因此引来许多的社会问题, 加剧了部分民众对社会的不满。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如何基于公正的理念建立社会政策体系, 避免经济政策左右一切, 使得社会公正和社会财富形成同步化的进程,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 因此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健康发展, 是中国社会发展急于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充分重视这些问题, 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加强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业的高速发展, 环境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拥有十三亿的人口, 所以对资源的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资源的供给与未来的需求之间缺口仍然相当巨大,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迫切的现象。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还有居民的日常消费模式观念也必须有根本的转变, 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转变发展模式和转变消费模式,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那么就需要我们的政府转变发展思路、制定各种发展战略时进行综合研究, 摒弃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 即先污染, 后治理, 当前的环境状况, 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走那样的道路, 否则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没有生存之源, 所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为目标, 形成科学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和生活道路。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问题摆在我们眼前, 需要我们认真地面对。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既肯定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不能回避或视而不见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始终不会偏离健康的轨道。

五、结束语

“中国模式”的惊人之处在于, 中国三十年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彰显了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更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4]。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需要继续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完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来创造的发展奇迹, 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平稳渡过此次危机, 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高。他究竟有何魅力, 被世人所关注, 对“中国模式”做了基本的阐述, 包括“中国模式”在世界中的影响,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 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模式,影响,挑战

参考文献

[1]方展文.举世关注“中国模式”[J].香港镜报月刊, 2009, (4) .

[2]潘维.中国模式——中华体制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上篇[EB/OL].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2009-10-10.

[3][英]里奥·霍恩.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N].金融时报, 2008-07-29.

对中国模式 篇5

摘要:教育是发展中国家进步的根本源泉,教育问题也是历届政府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如果能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转变为人力资本,所实现巨大的社会收益。本文将以印度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印度教育发展中国家启示

一、印度教育现状

1、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近几年才有所减少。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IIT),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1995-1996学年,印度高等学校在校生640万,教学人员31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8722家。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2、职业教育独树一帜

印度职业教育近年来突出的成就是,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印度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软件人才。在印度政府的引导下,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外资大量地流入计算机教育领域。使印度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在印度,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一般的中等城市也有上百家。每家机构的学员都在 800 人以上。每年能培养出数万IT人才。另外印度政府还特别鼓励和支持著名IT业公司办学。如印度著名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信息系统高级管理人才的大学。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全国信息技术

研究所有限公司在印度和世界30多个国家设立了上千个培训中心,每年培养20 万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印度著名的TATA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育子公司,全面负责信息技术的教育和认证工作,并且成功地规划和编写了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计算机教材。

3、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学校的软硬件都难以令人满意。据印度政府1996年的统计,注册上一年级的儿童50%以上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退学,有的邦辍学率高达70%。印度1996年适龄人口中初中、高中新生入学比例分别为12%和15%。虽然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在2001年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据印度最大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统计:即使在5年级,35%的印度孩童还不能读和写。根据政府统计的数字,只有1/4的学生能读完8年级,只有15%的学生会进入中学。在2.02亿的入学学生中,只有7%,也就是大约1400万能毕业。

二、印度教育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口过快增长,国民平均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印度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初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高等教育投入却在盲目攀升,导致印度的高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大量大学毕业生待业和失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切合本国需要等。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过去几十年间,印度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教育投资来说,印度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但是人均水平仍然很低,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另外在高等教育中也并非没有问题。2005-2006学年其高等教育在校生40.4%是人文

与艺术类,21.9%学的是商业,19.6%学理科,18.1%学工程技术、法律和其它专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学农林专业的仅为1%。这使得印度的高校毕业生包括大量的研究生无法就业,当然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原因。这说明,印度的教育要得到健康发展,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实际的、民主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还需要艰苦而长期的努力。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吸取印度教育的长处,同时要避免印度教育发展的不足。

1、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平衡城乡教育差距

许多发展中国家把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是不合适的一种举措。发展中国家应当把大部分的教育预算用于发展初等教育上。同时因为大部分的儿童在农村,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包括直接的财政支持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既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又可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中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印度这儿重视,比如我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很少有人问津,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职业教育是不同的,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职业教育似乎更适合快速提高生产力水平。职业教育方式,投资少而效益高,对低收入和以种种原因失去受正规教育机会的人群最为有利。

3、创造吸引人才回国的大环境

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流动到别的国家,为别的国家服务。这样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本国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供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留住人才必须创造有利的环境,增强对本国人才甚至是外国人才的吸引力。

4、加强教师培训,实施课程革新

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如何培养教师、招聘教师、留住教师、提高教师质量的问题。其基本手段包括提高工资、提供住房、组织培训、号召校本进修。另外针对高等教育课程脱离实际的问题,应该实施课程革新,增加现代科学知识,删减

庞杂的学科内容,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加强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加强学生生活技能及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透视印度教育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印度的教育发展

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篇6

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却是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32年,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占总人口的18%。这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养老问题已引起新加坡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新加坡政府推行以强制储蓄为原则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而政府一直提倡和鼓勵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更值得借鉴和学习。

新加坡:“三代同堂”的“温情”政策

李光耀在1971年春节的讲话中说:“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这样对待他们。”新加坡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 “治国之纲”,创造了尊老敬老、赡养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李光耀还特别强调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巩固国家,永存不败的基础”,极力主张按照儒家传统“保留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认为“三代同室的家庭结构稳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为了保持这种家庭结构,新加坡于199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赡养父母法》规定:凡拒绝赡养父母或资助贫困的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起诉,如发现被告确实未遵守《赡养父母法》,法院将判决对其罚款1万坡币或判处1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新加坡根据该法又设立赡养父母仲裁法庭,由社会工作者和公民组成,地方法官担任主审,调解不成可由仲裁法庭开庭审理判决。同时,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对与老人同住组屋的家庭提供便利和优惠,如在分配政府组屋时对三代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规定单身青年不可租赁或购买组屋,但如愿意与父母或五十岁以上老人同住的可优先考虑;同丧偶的父或母或有残疾的兄妹一起住的纳税人可享受 “父母及残疾兄弟税务扣除的优待”,等等。

此外,政府为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还推出一系列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补助,以减轻其家庭负担,提高赡养老人的积极性。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以来推出了12个“公积金填补计划”,其中有四个是专门的“敬老金计划”;还推出“三代同堂花红”,即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所享有的扣税额增加到5000坡币,而为祖父母填补公积金退休户头的人也可以扣除税额等。在医疗方面,政府规定:平均家庭成员收入在700坡币以下的老人将能到社区发展理事会申请加入基本护理合作计划,到家附近的私人医院或牙科诊所看病时能享受政府的医疗津贴,因病重而严重残疾的人如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到700元坡币每月可获180元援助金。(《联合早报》2002年3月1日)正是因为政府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经济援助,使得这些家庭的老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确实享受到实惠,因此绝大多数新加坡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便利之余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中国:家庭养老仍是“老有所养”的保障

“老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追求之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实现形式。家庭养老历经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也符合中国当前国情。虽然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种养老模式依然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

首先,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崇老文化将崇老观念和价值观赋予中国家庭养老,因而使家庭养老这一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世代相继的行为,随意性行为转变为规范性行为,如此,家庭养老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且须做好的问题。

其次,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1982年为4.91%,2010年为7.88%,2040年将达17.4%左右,增长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快一倍。此外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之大也居世界之首,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达6000万,2040年峰值时约达26500万人。这就导致老龄化程度超出经济实力能承担的程度,国家未富先老。我国现在经济文化尚不发达,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而养老的实际需求却非常巨大,两者矛盾极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单靠社会养老远远不够。城镇中,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享受社会养老,即使是能够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也常担心生活受到高物价的冲击;至于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尚未全面覆盖,农民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远大于城市。我国75%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在经济上一直由家庭供养或靠自身劳动所得,到了高龄阶段更需由家庭赡养,所以家庭养老方式更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最后,家庭养老也符合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按照史密斯的经济学观点,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各人之间存在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人们在交换中双方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交换,交换才能持续下去。我们可以认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存在一种交换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期待年老时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幼年时从父母处得到关爱,成年后以照顾赡养老人作为回报。所以,家庭对老人的照顾是子女将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经济、劳务或精神上安慰的形式回报给他们。互惠是家庭内部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两代人之间在金钱、物质、时间、感情等有价资源方面双向支持和交换,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正体现出这种均衡互惠和代际递进的原则。

我们可向新加坡学习什么

老龄化加快,“4—2—1”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的普遍化及传统家庭观的变化,使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可借鉴新加坡的家庭养老模式,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在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养老。在大力发展与改革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扬孝道传统,将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柱。社会舆论部门要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政府部门也应通过立法等手段强调老年人受赡养的权益,在广泛深入进行家庭养老宣传的同时增强养老法制观念,强调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维护老人的尊严,对侮辱虐待老人、拒绝赡养老人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严惩不贷。

第二,给予贫困家庭以适当的经济援助。我国目前有贫困人口6000多万,主要是城镇下岗人员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对于前者,政府提供的帮助是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收入少于此线的人员由政府定期给予补助。这里可以借鉴新加坡做法,对于有老人的三代同堂贫困家庭,定期不定期给予经济补助和减免个人所得税;在购房、老人医疗方面给予照顾和优惠。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两代老人都在世的情况日益增加,下一代退休老人照顾上一代老人是目前可倡导的家庭养老照顾模式,而且下岗、退养及提前退休者,也是家庭养老的宝贵资源。政府若能通过保障体系向这部分人分配适当的社会资源,将有可能最节约也最有效地满足家庭的养老需求。

第三,发挥社区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保健、咨询、应急服务等。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展老年社区服务,不仅可减轻子女养老的压力,而且方便老年人在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享受到社会的服务,避免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在社区为老年人兴建便利的老人服务和救助设施,对家庭养老是一个有效的保障。新加坡这项巩固家庭养老的有效措施,也值得借鉴。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台联副会长、天津市政府参事、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中国旅游立法模式的研究 篇7

旅游立法是中国“依法治国”法制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立法旨在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旅游立法的建设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体现社会契约关系, 构建以民主、平等、商谈、参与为目标的公民社会, 在强调公民权利实现与保障的同时, 要致力于促进旅游者的健康生活, 并向社会、文化、精神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业牵涉到多部门, 旅游行政部门缺乏“硬手段”措施, 各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强, 缺乏必要的旅游相关法律, 导致旅游投诉处理程序复杂, 难度大;随着中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需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 建立旅游立法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国入世以来, 要求中国旅游立法应具国际化, 制定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法律制度, 建立完整旅游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一、旅游立法的宗旨

所谓立法宗旨是指制定该部法律的根本目的, 它是贯穿整部法的灵魂, 并对其具体适用起着最高的指导作用。在中国, 旅游是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益的表现, 从宪法的角度讲, 它是公民休息权的具体体现。“旅游者是一切旅游现象、旅游实践活动的中心和本源。”“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到的社会个体和群体是因旅游者才被赋予‘旅游意义’的。”可见, 中国旅游法应该是一部服务性大法, 其宗旨是以旅游参与人的各项活动为目的, 法律应从旅游参与者的角度去考虑各项法律规范制度的安排。

二、立法模式

(一) 建立覆盖全面、关系明晰、体系完备的旅游产业基本法———《旅游基本法》

《旅游基本法》是一部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业方向性、基本原则性以及规范旅游活动中各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指导性法律。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旅游法》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大法。它们对国家旅游业市场的监管提供了基本法则和执法准绳。对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 明晰相关旅游法规体系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拓展旅游法源基础。中国对旅游基本法的起草及研究工作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 为构建旅游基本法的法源基础已经具备, 宪法作为中国旅游立法最根本的法律基础外, 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经济法》、《出入境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奠定了中国旅游立法重要法源基础。整合这些法源基础, 找到现有相关法律中与旅游业的契合点, 重新制定出公定力、执行力、权威力、有操作性的旅游基本法。

2.立法模式构想。确定合适的立法模式是中国旅游法的制定的关键, 可以借鉴别国旅游业立法的经验, 结合中国的国情, 建设中国旅游业合理的立法模式, 中国应当在宪法的指导之下进行旅游基本法的建设, 在旅游基本法的指导之下, 进行旅游单项立法和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对现存的部分法律进行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3.确立旅游基本法法律地位。要确立旅游基本法法律地位, 应明确四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是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旅游活动中各项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三是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职能;四是旅游行业协会性质以及旅游监管体系的运行。只要理顺这样的问题内容, 旅游基本法将作为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法典, 对旅游活动起到法律规范的作用。

旅游基本法应该被誉为中国旅游法律体系中的“宪法”, 各项旅游法律法规中的“母法”, 在各级、各类旅游立法中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与依据。旅游基本法也是国家干预各项旅游活动的宏观调控法, 它以纵向旅游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 应属于中国经济法法律范畴。

(二) 完善旅游单行法

中国现行的旅旅游单行法主要是涉及旅行社、导游、出入境和旅客运输的损害赔偿方面, 大多数法规不是专门为旅游业而颁布的, 不能解决旅游活动中法律纠纷。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基本法》的指导之下, 以现有的《旅行礼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法规为基准, 加快制定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单行法、实施细则。

1.制定《旅游社法》。《旅行社法》的主体是旅行社、旅游者、旅行社的员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调整的是旅行社之间, 旅游社和内部员工之间, 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间, 以及旅行社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

2.制定《饭店法》。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 我们已经无法面对繁荣的饭店业带来的各种的纠纷和管理问题, 颁布《饭店法》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举措。如日本就专门颁布了《国际观光饭店整备法》对饭店的设立经营管理做了相关的规定。中国的《绿色旅游饭店》、《旅游涉外饭店星级划分及评定》可成为中国《饭店法》制定的基础。

3.制定《导游法》。因中国旅游市场的现实情况, 导游只有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才能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要更好规范导游的行为, 就需要保障导游的权利。《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为中国《导游法》出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补充、修改其他相关的法律

法律的修改与补充, 是指立法主体对现行法实施改动, 使其呈现新面貌的专门性活动。法的补充则是在原来法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 在法条中添加新内容, 使法更能完善地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 旅游业实际存在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把握, 仅仅依靠一部基本法和几个单行法是难以调整众多的旅游法律关系。

1.在《合同法》中单独列出旅游合同:中国在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分则部分规定了十五种合同, 但没有列出旅游合同。随着人们旅游活动的日益增强, 旅游合同已经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近几年的旅游纠纷中, 有很大一部分纠纷产生于旅游合同中, 如旅游合同中所提供的旅游产品, 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繁多内容。而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 使得旅游合同在履行时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并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使得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容易发生纠纷。所以, 应当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特点, 在法律中单列出旅游合同, 并对合同的成立、变更、解除等活动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有利于规范旅游行为, 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

2.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晰规范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中国旅游活动, 一直存在“零团费”现象, 扰乱整个旅游市场良好秩序。要能有效制止旅游市场零团费的问题, 维护好旅游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 很大程度, 只有取决于法律硬性手段。笔者认为可以修订中国1999年颁布的《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中规定的低价销售商品的行为, 行为可以延伸到服务类产品, 对旅游服务中的低价倾销进行法律上明晰的认定, 并规定相应有效的处罚手段。

3.制定中国《旅游者权益保护法》, 将旅游活动纠纷中容易争议的几项权利进行规定。如旅游适留权、旅游知情权、旅游监督权、索赔权、组团权、人格与民族习俗受尊重权等, 进行法律上的界定;制定《风景名胜区法》, 成立有独立的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能力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明确违反规划进行资源开发的法律责任理, 较好地解决风景名胜区的“软规划”问题, 理顺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对“旅游精神赔偿”作出法律上的界定。

(四) 注重地方旅游立法

现阶段, 中国各地方注重旅游立法程度较高。截至2003年, 中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颁布了地方旅游法规, 这反映了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较好, 同时也体现了各地方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旅游业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 这为中国旅游法制建设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 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体系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旅游行业协会体系, 但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不到位, 对旅游行业发展未能起到“领头羊”作用。随着中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渐进转变, 旅游行业协会将逐渐取代政府部分监管职能, 它灵活多变, 善于集中良好行业资源, 对旅游行业市场势必起到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因此, 应该确立旅游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六) 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旅游法律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旅游业作为国际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挑战与竞争。旅游业问题不再是个别国家问题, 而是国际问题。我们共同面临着棘手的问题, 就是现行旅游相关法律与国际服务贸易组织如何相适应。同时, 由于旅游本身就是一项跨地区、跨国际的行为, 它涉及到全人类活动、地球环境、世界资源、能源开发、国际安全等世界性的问题。因此, 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共享良好的旅游资源与平台, 使中国的旅游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 以增强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摘要:旅游立法是中国“依法治国”法制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立法的必要性、立法目的与宗旨、立法模式的构想入手, 提出建立《旅游基本法》、完善旅游单行法、补充与修改其他相关的法律、注重地方旅游立法、加强国际间的法律交流和合作、健全旅游行业协会体系。为探索与研究如何完善中国旅游立法、健全旅游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基本法,旅游单行法,地方立法,行业协会

参考文献

[1]张进福, 肖洪根.旅游社会学研究初探[J].旅游学刊, 2000, (1) :53-58.

[2]任世福.河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与措施[J].林业经济问题, 1999, (3) .

[3]韩钧雅.中国地方性综合旅游法规立法体例比较研究[J].旅避学刊, 2005, (3) :58-62.

[4]张嵩, 宋会勇.试论旅游合同立法[J].法学, 1998, (4) .

对中国模式 篇8

一、德国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就是指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对会计活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会计模式又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会计规范、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会计的方方面面。

在西方学者看来, 德国会计模式的基础就是宏观经济, 会计制度受到政府、税收、法律的影响比较大, 在处理会计事务上注重法律的指导作用。德国会计制度在受到政府和法律两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控制之下, 发展的比较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会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比较先进, 其会计规则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德国会计模式的独特性, 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会计规范法典化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系国家, 在会计记账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各种会计事务活动中都具有相关法律详细的明文规定。德国除了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以外, 其中德国司法制度和执法能力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德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法律设计到德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 其中德国的会计规范相关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商法》、《税法》三大法律。

《公司法》是对德国会计最具主导影响作用的法律。比如, 《公司法》中对公司固定资产折旧中表述是这样的:企业的流程资产应该按照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或者重置价格中的最低者来计算, 企业的年末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核等等。《公司法》对法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商法》详细的规定了企业的核算规则、编制规则、记账规则等, 适用于全国所有有限责任企业。商法中的规定只是一个总括性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的经济制度下, 对会计原则和准则的影响不起多大的作用。

《税法》在对德国公司的具体约束上比较细致。《税法》规定企业收入费用的计算方法、具体分配方法、财务记账等必须严格按照税收目标来处理, 企业的财务表表的收益情况必须与企业的税收收益保持一致。

(二) 会计核算注重稳健性

在德国企业中, 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税法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都是具有稳健性的。例如, 企业的所有负债, 包括企业的还未实现的损失等都必须全面的纳入计提准备, 对于还未实现的利润不得予以确认;企业的流动资产按照企业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或、重置价格三者中的最低者来计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企业合法的低估其企业利润, 从而减少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 会计管理体制松散

德国在会计管理体制上还是比较松散的, 德国目前所具有的会计管理机构主要有:会计协会、会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德国会计协会创立于1931年, 已经具有90多年的历史, 是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言人, 主要负责德国会计职业的具体标准等;德国会计委员会简称为GASC, 创立于1987年, 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会计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制定关于合并财务报告方面的会计准则;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立于1961年, 其主要职责就是, 维护全体成员的职业利益, 同时监督认真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 注册会计师协会最终还是受到德国联邦经济部的监督。

(四) 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原则的制定注重国际协调

最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欧盟的指令影响, 德国也在吸取欧盟对自己有理理的指令, 并为此不断的丰富其商法的内容。德国是欧盟工体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德国的会计组织也是国际会计标准文员会的创始成员。在1993年, 德国参加IASC理事会的代表人数增加, 其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1994年德国开始研究讨论会计国际化标准的必要性。在1995年3月, IA SC理事会在德国召开。

二、德国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了,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名族、语言等社会环境的不同性, 导致各国国家的财务会计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 社会文化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和观念, 其中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务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政治等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受到其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德国会计模式也受到德国其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受到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法制观念强, 倾向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较大。。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 该民族长期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 他们信奉罗马基督教, 直接受罗马文化下的国家制度及法制的影响。罗马国家的文化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社会里, 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 德国全体市民都很自觉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 严格以法律己。所以德国的会计模式也受到法律的影响, 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督。

其二、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长远规划, 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事业只从18世纪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到20世纪就已经名列世界先进行列。德国学生小学是五年制, 当学生念完5年小学以后, 就会对学生进行分流, 采取“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校读书的同时还得兼职到企业工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去实习实训, 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好的提高。德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是高标准高素质, 这样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德国, 对会计注册师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 要想成为注册会计师, 那么就必须要从大学获取高级研究生学位。

(二) 经济体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老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体制是私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限制垄断。市场经济的竞争次序不是单方面受到经济的自然秩序和国家的法律秩序来维护保障, 而是要依靠两者的共同来实现, 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由国家和政府来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会给市场带来活力, 但是过度的竞争将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结果, 所以只有国家政府的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 才能体现竞争的公平性。

(三) 法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在德国一切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在德国的会计审核时,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处理, 要有相关明确的报表。

德国的法律体系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法可依可循的。在德国会计的规范主要是受到商法和公司法的影响, 税法对公司的约束又要比商法和企业法更具的明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个性, 受到其独特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国际化特征,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如果将德国的会计模式能够灵活的应用在我们的会计模式中去, 那将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一大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王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常勋, 常亮.国际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冯文伟.国际金融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对中国模式 篇9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6月, 原附属于德间书店, 由曾在东映动画公司任职的宫崎骏和他的同事高殿勋在德间书店老板德间康快的支持下创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由德间书店杂志连载的漫画而改编的电影《风之谷》。德间书店当时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母公司, 在市场营销方面, 曾向美国迪斯尼提供过多部动画的发行权。2005年, 吉卜力工作室独立, 成为株式会社吉卜力工作室 (STUDIO GHIBLI INC.) 。宫崎骏侧重动画片的创作和导演, 高殿勋侧重工作室的组织和管理, 铃木敏夫负责制片和海内外营销, 目前会社社长是曾任迪斯尼日本区总裁的星野康二。作曲家久石让虽不是吉卜力的正式员工, 但为吉卜力的电影作品配了很多音乐。吉卜力工作室的事业内容为动画电影、电视广告、实拍动画的企划和制作。2014年会计年度数据显示, 资本金为1, 000万日元, 纯利润为313, 600万日元, 纯资产为126亿日元, 总资产为2006, 900万日元, 从业人员150人。吉卜力作品以高品质而著称, 其细腻又富有生气、充满想象力、充满深邃哲理的作品在世界上获得极高的评价, 已成为日本动画界电影动画的标杆, 也成为日本动画在全世界的代表。作为一个人员只有150人的动画公司, 却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研究它的经营模式, 对振兴我国的动画产业是不无裨益的。

二、吉卜力作品的巨大收益

吉卜力工作室创作的作品, 在日本好评如潮, 接连不断的好作品为吉卜力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表1)

上述吉卜力动画电影产品的收益只是国内的情况, 国外的发行收入更是令人瞠目。2001年的《千与千寻》 (制作费15亿日元, 国内票房收入304亿日元, 约合18.65亿元人民币) , 在海外, 由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Walt Disney Pictures代理在美国发行, 票房达1, 000万美元, 海外总票房达21亿美元。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姬》 (制作费34亿日元, 国内票房收入155亿日元) , 在美国的票房达1, 500万美元。巨大的成功给吉卜力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2014年度吉卜力的纯利润达31.36亿日元。

三、吉卜力的经营模式

(一) 确立公司制作动画的核心理念“有趣、有意义、必须赚钱”。

动画产业作为创意内容产业, 原创力是动画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吉卜力的成功正源于它卓越的原创力。从《天空之城》到《千与千寻》再到《悬崖上的金鱼姬》, 这些既有趣、又有艺术个性的动画作品, 无不源于以宫崎骏为中心的创作团队的良好创意和卓越的制作水平。

数据来源:日本维基网站, 吉卜力词条

(二) 精诚团结的工作团队。

吉卜力公司在宫崎骏和高殿勋两位大师的带领下, 不但连续不断地制作出享誉海内外的动画作品, 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宫崎骏引退后, 还有高殿勋、米林宏昌、庵野秀明、宫崎吾朗、近藤喜文等著名导演。制片人铃木敏夫与宫崎骏合作28年, 他说他和宫崎骏的合作, 不是因为宫崎骏的才华, 而是因为宫崎骏是他的朋友。这种诚信是创作者和经营者最好的纽带。这种领导层之间的诚信氛围以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 造就出了一个为公司的动画事业执著追求的精英团队。吉卜力公司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对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刻, 以巨细无靡的态度, 做出最高质量的动画。《悬崖上的金鱼姬》创作时, 在一年半时间内, 大约70名工作人员共画了17万张图。

(三) 横向联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动画产品的制作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 (high cost、high risk、high return) 的三H事业。吉卜力为制作一部动画作品, 往往联合上下游有关公司成立一个制作委员会, 各负其责, 上下一心, 联合制作。例如, 参与《千与千寻》制作事业的公司有10家。德间书店对《千与千寻》事业进行出资、进行广告推广等营销活动;日本TV放送网对《千与千寻》事业进行出资, 进行商业广告片的播出;电通公司出资, 同时和Nestle (雀巢) 公司一起通过广告进行推销, 包括在商店、报纸、电视上做广告、举办试映会等;迪斯尼日本公司出资, 进行推销活动, 把《千与千寻》等吉卜力作品做成DVD进行销售, 东北新社出资, 通过卫星电视进行节目宣传和广告宣传;三菱商事出资, 和24小时便利店LAWSON一起, 进行电影票的预售、吉卜力关联商品的销售, 和Nestle连携进行推广;东宝公司负责《千与千寻》的发行以及宣传。这么多公司参与到一部作品的创作、制作、销售、衍生品的开发制作, 形成了上下游一体的有机链条。

(四) 票房与影像制片联动, 开发衍生产品, 但坚持主业为主, 混业经营。

票房收入是吉卜力的重要收入来源, 通过票房收入, 吉卜力可以回收部分、全部成本, 乃至实现盈利。同时, 吉卜力还大力发行映像软件产品, 如VHS (Video Home System) 、DVD和Blu-ray Disco。2002年7月19日, 《千与千寻》的DVD在日本上市后, 销量达411万份。吉卜力2001年花费50亿日元建成了由宫崎骏亲自设计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 (GHIBLI MUSEUM, MITAKA) ”。该美术馆除了展卖吉卜力的所有产品外, 还出售这些产品的原声带、卡通形象等衍生产品。这个博物馆的票价大学生、成人每人1, 000日元, 高中、初中700日元, 小学生400日元, 4岁以上100日元。该美术馆是日本国内外动画粉丝的圣地, 参观实行完全预约制, 10点~17点之间分4次入场。吉卜力美术馆还从国外进口动画, 在馆内或日本院线放映。宫崎骏引退后, 一直任该美术馆的馆主。此外, 有关与吉卜力相关的商品在东京、名古屋、宫崎县日向市、高知县高知市的专门店内销售。由吉卜力公司授权的吉卜力服装店在东京、大阪、北海道、名古屋、札幌设立, 客户对象层为40岁以上男子, 主要商品为《红猪》形象的衣服及各种红猪产品。打开吉卜力集团的网站, 不仅有吉卜力工作室的分网页, 还有吉卜力工作室的出版部、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2014年产品电影《回忆中的玛尼》、正在热播电视剧《山贼的女儿罗妮亚》的主页、还有宣传吉卜力职员的监督米林宏昌展、近藤喜文展、男鹿和雄展的主页, 以及在爱知县名古屋爱·地球博纪念公园举办的“吉卜力的大博览会”的主页。

(五) 坚守二维动画净土, 创造独有的动画品牌。

人说“西有皮克斯, 东有吉卜力”。在乔布斯的带领下, 皮克斯领导了技术革新性的三维动画潮流;而吉卜力在宫崎骏的带领下, 坚守二维动画的阵地, 并且令二维动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宫崎骏认为二维动画片富有想象力, 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欢乐、忧虑、梦想和热情。而静下心来, 手持画笔, 也让他更能沉浸在其中去思考生活的各种可能和鲜活样貌, 思考人类、自然的生存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脑技术日益成为动画制作的重要手段, 宫崎骏开始尝试把电脑技术运用于吉卜力的作品中。对宫崎骏而言, 手绘是它的挚爱, 他仍然坚持手绘, 只用电脑制作特效。宫崎骏对电脑动画流行趋势持反对意见, 他说:“电脑技术让人得到了自由, 却很容易使匠心独具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他不希望动画片都走上迪斯尼的模式, 成为工业化的产物。虽然宫崎骏已经引退, 但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 得到了吉卜力全体员工的继承和发扬。目前, 二维动画仍是吉卜力的主流。

四、吉卜力的经营模式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启示

(一) 动画作品的核心来自于匠心独运、独特奇妙的故事创意和可爱的动画形象设计。

中国动画企业应该向吉卜力学习, 不仅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给养, 还应该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挖掘珍宝, 从而创作出引人入胜、美不胜收、韵味无穷的动画作品。“有趣、有意义”的动画才有可能赚钱。

(二) 动画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营销, 我国动画企业应该加大动画产品的宣传力度。

吉卜力的动画制作, 由于有众多的企业参与, 他们为了产品成功获得回报的共同目的对吉卜力的作品通过各自的优势进行宣传。吉卜力从开始筹划新片就对外发布消息, 在制作完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做好了片子的网站, 并开始预售电影门票。这种从制作发布到上映开始的一系列铺天盖地的宣传, 使得观众对新影片产生了很强的期待, 形成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市场人气。

(三) 充分认识到衍生品的商业开发归根结底离不开成功的动画品牌这一定律, 下大工夫做好品牌创造。

没有上游动画制作的成功和推广以及卡通形象的塑造, 下游的衍生品开发就会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吉卜力的衍生品开发是建立在因长期成功影片迭出而形成的良好口碑上。其产业链为漫画原创→杂志连载→出版单行本→制作动画 (电影、电视) →院线播放、电视台播放→映像产品销售→形象授权→各种衍生产品开发→多次滚动开发→收益用于新的动画制作。而我国动画的创作, 往往没有漫画题材积累人气的环节, 在剧本创作方面下工夫太少, 以至于先天资质不足。在制作过程中又做不到精益求精, 动画形象单调潦草, 瑕疵频出。在营销方面, 眼睛不是盯着动画内容的目标观众, 而是盯着电视台握有选择播出权的领导和播出后政府给的奖励。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能造成我国的动画在数量上是个大国, 在质量上是一个小国。中国动画的振兴需要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努力, 更需要动画企业从重数量、轻质量 (目的是获得政府的奖励) 到重质量 (目的是成功的衍生品开发和取之不尽的长期收益) 的战略眼光的转移。

(四) 坚守二维动画阵地, 发扬光大中国学派风格。

对中国模式 篇10

关键词: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竞技体育中,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的, 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发展。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是我国足球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 我国现有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先后有过几次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主要有足球学校模式、职业或是业余俱乐部模式及各高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这几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的时期, 这些模式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足球项目与其它体育项目之间、各培训俱乐部之间,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利益成为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追求。我国的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的管理与不足导致足球运动发展的滞后, 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迫在眉睫。

2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

2.1 以成绩为目的, 忽略了体育的含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我国现存的各种模式中都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获得更好的竞技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运动本身的精神与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含义[1]。这些年来, 这种一味追求利益的方式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 对我国足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职业联赛的红火, 让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在全国各级足球场上, 我们所看到运动员参加打架斗殴事件, 曾经的国足队员,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竟不是在比赛中出现, 而是因为泡吧、赌博等各类丑闻。长此以往, 越来越多对足球感兴趣的孩子、家长将会选择远离足球, 中国足球运动也将难以继续发展。

2.2 教练水平层次不齐

足球运动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足球学校的建立。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道路后,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曾一度繁荣, 导致了市场管理上的混乱。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2], 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足球教练从业人员不在少数, 但多数教练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且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许多教练员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 在从事教练的同时还要兼任其他工作, 不能严格制订教学计划、专心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严重影响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2.3 资金来源的缺乏及职能部门的不够重视

资金是队伍发展的重要条件。资金的投入不足不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国足球学校的经费来源除了依赖政府的拨款之外, 主要集中在向学员收取费用。一所足球学校的基本收费每年最低也在1万元左右, 光学费一项, 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都难以负担。且让孩子学足球的风险极大, 若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付出的投资与收到的回报很难成正比, 导致大多数学员放弃了踢足球这一条路。另一方面也造成足球学院生源缺乏, 难以为继。由于资金缺乏, 学校办学水平与管理能力也无法保障, 今天还在招生的足球人才培养机构, 也许明天就不存在了。

由于足协并没有相应成套的行业标准和审核办法对足球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3],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足球运动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因此在现有的模式下, 普通学校很难培养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 也是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 相应解决方案

3.1 普及足球知识, 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会更容易全情投入, 取得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所以增加对足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建立起青少年们对于这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才更利于发展壮大足球后备人才的队伍。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舆论支持, 应加强媒体的宣传, 扩大比赛规模和影响力,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帮助, 改善中国足球运动人才不足的现象。

在培养足球运动人才时, 应遵循学员的发育情况,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且重视文化课对学员智力发展的启发。足球运动并不是一项单纯用体力的竞技运动, 它还需要使用相应的战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球员才能更好的领会教练的指导, 真正做到随机应变。

在中国, 体育和教育归属各自的部门。球员与部分家长会有轻视文化课的思想, 而没有接受正常文化课学习的足球运动员, 综合素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要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人才, 必须打好基础, 系统训练, 让学员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

3.2 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国家应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市场的管控, 严格控制足球学校的设立, 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改善足球教练员的生存水平。同时, 加强教练员自我提升的意识, 让其注重足球人才的选拔, 重视足球学员训练质量的提高。积极安排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进修, 让其能全面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状况,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真正实现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 提高中国足球队伍的整体水平。

3.3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各方合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实力的雄厚才能保证队伍的稳定发展。中国足协可真正实行“文体不分家”[4], 多借鉴其他国家培养足球人才的方式方法, 设立足球比赛训练及各教练员的专用经费, 积极吸纳来自国家、家庭、社会各方面投资, 用于场地设施建设与比赛的组织工作。

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 足协应加强与商家企业的合作, 设置多形式的青少年足球联赛, 建立完善的足球比赛体系, 保障足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足球运动的进一步推广, 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墨守成规, 应紧随时代的脚步, 加强国家体育部门对足球的重视, 加大对于足球比赛的宣传力度, 建立完善的运动员筛选标准, 形成更合理的人才储备体系, 保证足球运动中高水平人才供应的可持续性, 为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元, 张生杰.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6) :82-85.

[2]孟冠华.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济南:河南师范大学, 2011:12-13.

[3]李瀚宇.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培养为例[D].山东:上东体育大学, 2013.

对中国模式 篇11

制造型企业搞管控模式应具备的四个基础

在国内企业中,属于民营制造企业,年销售规模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在所从事的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且企业持续经营历史超过40年的企业寥寥可数。因为企业可以依靠外在条件迅速做大,也可以依靠超强能力做强,但要经过岁月沉淀和社会的磨砺做久却需要具备超强的综合实力。而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做久这些企业关注的目标上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而事实上它也不是一开始就大而强的,美的是从5000元人民币资金起步,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它所经历的历程和所采用的管控模式对国内制造型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在美的40多年的企业管控实践中,对企业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们认为,企业要搞管控,必须具备四个基础。

第一,思想基础。企业和下属成员要具备一个相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能够被绝大多数成员接受和认同。

第二,人员基础。企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理人队伍,经理人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越高,越容易掌握使用好管控工具。

第三,制度基础。企业要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体系化、制度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是企业管控的依据,管控工具是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的浓缩和精华。

第四,制衡基础。企业的监督机制要非常强势,监督部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监督机制和监督部门可以确保企业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企业员工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在机制上处于可控。

当企业具备以上四个基础条件时,企业采用相应的管控模式,才会有好的效果。A企业是珠三角一家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的规模企业,在由传统制造加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转变,企业非常注意制度基础,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并形成了良好的制衡基础。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统一,原有的务实、稳健型文化和新的开放、创新型文化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再加上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还不够成熟,导致企业出现了激烈的内耗,最终企业原有核心人员大量流失,企业实力大幅下滑。

对国内不少制造企业来说,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制衡基础可以在外力的帮助下迅速地构建,但人员基础却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努力。在美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靠北滘人,70年代靠顺德人,80年代靠广东人,90年代靠全国人,现在要靠全世界的人才。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层次是变动的,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却是不变的。

当然,并不是企业要具备四个基础时才来搞管控,而是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个性化自己的管控。而在个性化管控中,最需要考察的就是企业的人才基础水平。很多咨询公司管控模式的不落地,大都是忽略了这个因素。

B企业是南方某省的大型国企,资产规模有几百亿,下属企业有几十家公司,管理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企业为理顺管控,聘请了国内咨询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某国际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按照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的管控进行了梳理,可项目过后半年,该企业仍有不少下属公司中层管理干部对咨询公司提供的管控模式一问三不知,企业高层也对咨询项目很不满意。出现这样问题的结果是必然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方法,虽然可以做到专业化,但往往缺乏系统思维和系统改变,仅从局部入手导致不了系统效应,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

制造型企业做管控模式的核心思想

对于如何做管控模式,美的将其概括的总结为十六个字“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集权有道,是指企业在该集权的时候,对于应该集中的权利一定要集中。例如,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讲,中高层管理干部的人事管理权、下属公司的投资与战略管理、企业的资金管理等工作,企业老板一定要抓住,松手就会乱。

分权有序,是指一定要有序分权,而不是盲目分权。例如,企业老板给职业经理人的财务权限下放,应该是一步一步的,比如先给3万元权限,试行一段时间不出问题再加到10万元权限,以此类推。

授权有章,是指按照规则来授权,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就要有管控手册,可以是职责权限规范手册这种形式(单个经营实体运作企业),也可以是集分权手册(集团运作或集团化运作企业)这种形式,制作成一本,随用随翻。国内不少中小型企业喜欢口头授权,往往出了问题。授权有章,还要求企业的各项流程的管控要点都能找到制度的规定。找不到制度规定,再精细的流程也会失去管控的意义。

用权有度,是指一定要在授权的同时懂得制衡,让权力不被滥用。例如,对职业经理人授权的同时,要有强势的财务监控和审计监察;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的工作分开;出纳和会计的工作分开;薪酬与绩效的分开等。

对制造型企业打造管控模式的建议

目前,对国内不少制造企业来讲,首要解决的不是管控模式好坏问题,而是有没有自己的管控模式问题。有了自己的管控模式,接下来才是改善和提升问题。

一般说来,各种类型的制造企业都需要打造自己管控模式,单一经济实体运作的企业建议搞职责权限规范手册,集团运作或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建议搞集分权手册。

管控手册一般涵盖以下内容:经营战略计划管理、研发管理、知识管理、投资管理、销售管理、制造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监察管理、法务管理、IT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和行政后勤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和对外关系管理等。企业的管控手册,一般要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进行年度的调整。

企业管控模式的打造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基础条件,需要牢牢抓住管控模式的核心思想,并结合自身的业务运作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开发。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标杆,在推行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改善。特别要提醒的是,企业管控模式是为了方便企业运作的,切忌盲目照搬,不加试验地大力推广。

对中国模式 篇12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和地区,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逐步意识到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 都在紧锣密鼓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积极形成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相一致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目前,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不仅在行业自律、运行模式、适用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甚至有了稳定的模式, 在服务内容、业务水平、核心能力、市场空间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二、科技服务业的定义与内涵

(一) 科技服务业的定义

科技服务业不同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 它是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 并且具有较高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高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1]。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一般是由政府、公共组织机构一级企业提供的, 以不断融合制造业为目标, 以高知识化的人才资本为核心的一种需要客户高度参与的新兴服务业, 并且, 定位于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创造和传播;依赖于具有专业知识或技术[2,3,4]。

(二)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就目前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 科技服务业毫无疑问的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基础结构的要素, 承担了基础性知识生产和重新配置的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性和新驱动者的作用[5]。国内外学者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的广泛研究, 将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高”, 即高知识性、高创新性、高技术性和高互动性。

三、国外先进模式

(一) 美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类型

在美国, 为美国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服务的机构一般为技术咨询或经纪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技术评估组织、技术测试与示范机构等[6]。这些结构构成了美国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美国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类型非常多, 这些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大部分都依托于大学、研究机构、协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总量如此之多的美国科技服务组织机构中, 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发展模式, 那就是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和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两大类:

1.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在整个美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可以进行更下一步的细分。比如根据设立者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国家设立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和民间设立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就美国目前的相撞来看, 国家设立一般数量很少, 但是规模很大并且为美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美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的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小企业发展中心的运营经费绝大部分是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的。目前该中心已形成了遍布全国57 个州的全国性网络, 拥有950 个分中心。该小企业发展中心主要通过免费提供计算机网络、软件使用、管理技术、开发技术等服务, 帮助具有高技术的小企业博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投融资服务, 并以此逐步建立越来越完善的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民间设立的非营利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是由民间设立的, 其中大部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服务业组织机构, 只有少数规模的组织机构是较为专业的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业务主要表现为高度的综合性, 其收入来源一般包括:所提供的研讨会、咨询交流会服务、企业和私人基金会等的赞助以及为其客户企业提供有偿市场咨询, 在面向会员的内部刊物上登广告等。

2.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该种组织机构呈现的主要形式大多是以企业形式, 该组织机构同一般的企业一样, 拥有着法律地位、享受着权利和义务。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 我们可以将美国营利性科技服务业企业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 高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为客户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服务机构不仅为客户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 而且为客户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客户企业提供的科技服务形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客户企业提供场地租赁以及所需先进设备的服务;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给客户企业提供融资和管理服务;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给客户企业提供接待、复印、传真以及文秘服务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给客户企业提供相关法律和会计服务;此外, 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还为客户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各行业的最新资讯等。

(2) 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估企业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 在一般情况下, 企业仅仅依托自身的渠道和资金信息为企业客户提供技术成果评估业务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 现实情况下, 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估企业都是一个专门的技术咨询服务部门, 背靠在大的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之下, 成为其下的一个部门。

(3) 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客户企业提供特定的科技服务, 主要针对客户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 如圣荷西市软件发展中心就属于这类专业服务机构。圣荷西市软件发展中心除了帮助中小软件开发企业取得所需专利和资金外, 还针对特定领域为客户企业提供实用软件测试设备。

(二) 日本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

日本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大型咨询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 主要是针对于外资企业和银行系统;非营利性的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府委托科技服务业事业法人机构;民间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科技孵化器[7]。

1.大型咨询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主要是专门为日本外资及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的一种组织机构。大型咨询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完善的咨询服务, 通常有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公共支持, 因而主要为大、中型商业集团和跨国集团提供决策、技术、工程和管理咨询服务。此外, 日本咨询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还参与日本国防和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如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等, 从而为客户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咨询服务。

2.政府的委托服务机构主要是由日本政府法人委托的, 承担着中央或地方政府委托的事业, 因而主要用于为日本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并承担日本政府专项拨款的执行情况、组织有关资格考试认证等等。此外, 日本委托服务机构也提供一些与日本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以及产业化比较困难的新技术服务。因而, 政府的委托服务机构实际上是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一种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 如全日本能率联合会 (社团法人) 、中小企业诊断会 (社团法人)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等。

3.民间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由个人开办的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咨询公司, 以及由各个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创办的事业机构, 如富士通总研究所和大阪的木村经营研究所等。因而, 日本的民间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主要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种多层次的服务, 主要是针对客户企业的现实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科技服务。

4.科技孵化器主要服务对象包括一些创业不久的企业、进入新领域的中小企业, 以及已成型的为了发展新的事业的中小企业等。日本科技孵化器主要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互相合作, 包括创新中心、科学园区、研究开发园区, 研究机构等, 从而将科研机构所研发的技术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 同时把社会、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到科研机构, 进而促进科研机构与客户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科技孵化器与科研机构的联系越紧密, 则研究开发、创立高技术企业、推动技术产业化的功能越强。

四、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 我国大多数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主要依靠政府资助, 具有事业单位属性, 营利性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较小、生存能力较差。同时, 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发展资金短缺, 缺乏吸引人才的引进机制, 没有形成网络化体系, 缺乏公共信息平台。总的来说, 我国大多数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不仅市场开发困难, 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很弱, 而且迫切需要实现科技服务业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进行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优化和整合, 因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已经不断规范化、法制化、商业化、市场化、标准化, 这对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 我国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因而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的先进经验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构建切实可行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总的来说, 我国在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对于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以智力因素为主发展科技服务业模式;切实推进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公司化运作;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在全球得到了飞速发展, 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种类繁多, 组织形式多样化, 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先进、合理、有效的经验模式。我国应借鉴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的先进经验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构建切实可行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对于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以智力因素为主发展科技服务业模式;切实推进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公司化运作;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基础化建设, 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关键词:国外科技服务业,先进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汤颖超, 周寄中, 刘腾.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企业对知识生产与流动的影响[J].管理评论, 2004 (1) :1-7

[3]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初探[J].科研管理, 2006, 27 (l) :70-74

[4]Miles I, Kastrinos, N, Flanagan, K, et al.1995.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 carries and sourices of innovation.Luxembourg:EIMS publication.

[5]刘志彪, 郑江淮.服务业驱动长三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康月敏, 冯政.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7 (7) :34-37

上一篇:医院营销战略下一篇:文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