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意义

2024-09-05

基础意义(共12篇)

基础意义 篇1

摘要:造林树种的选择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其实,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记载, 其中有不少与现代的理论与实践十分符合, 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

关键词:造林,工程,树种,选择,意义,基础

造林树种的选择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其实,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记载, 其中有不少与现代的理论与实践十分符合, 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

1 树种选择的意义

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树木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 在几乎没人为保护的条件下存活并经历严寒酷暑, 因此, 造林树种还必须抗御一些意外灾害, 例如百年不遇的寒冷时期, 灾害性风暴、罕见病虫害的蔓延等。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 首先是造林后难以成活, 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 即使造林成活, 人工林长期生长不良, 难以成林、成材, 造林地的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造林目的的多样性、自然条件的复杂性, 以及经营管理的差异性, 所以, 选择造林树种是带有百年大计性质的事情, 必须认真对待, 谨慎从事。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记载, 如:1300年前的《齐民要术》就提出了“地势有良薄, 山泽有异宜, 顺天时, 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积”的思想。此后还有许多农书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树种选择原则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手段使我们对于树种选择逐步做到更加科学与合理。

2 树种选择的基础

我国树种资源极其丰富, 有木本植物8 000余种, 其中乔木植物2 000余种, 而乔木树种中的优良用材和特用经济树种就达1 000余种, 还有引种成功的国外优良树种约100种。我国的幅员辽阔, 地势起伏, 自北向南包括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带;自东向西, 有海洋性湿润森林地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和荒漠地带, 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湿润和半干旱森林草原和草原过渡地带。按照树种的特性选择树种, 本质上使树种的特性与造林地性质相适应。由于树种的多样性及其特性的复杂性, 自然条件的多变性, 加上我国在生物基础科学的研究和资料积累方面还不够, 总的来说, 按照树种的特性选择造林树种, 除了某些为数不多的树种外, 实施起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2.1 生物竽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树体高大的乔木树种, 需求较大的营养空间, 木材和枝叶的产量比较高, 美化和改善环境的效果比较强烈, 适宜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以及风景林和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等, 同时也要求比较高的立地条件;光合产物在树木各部位分配也有差异, 主要集中在树干的树种适宜于作为用材林, 光合产物虽高但枝叶部位占的比重较大者可以作为薪炭林;树体虽不高大, 但是树形、枝叶、树皮美观, 或花果的色香具有特色, 可以作为风景林;树叶硕大, 一般来说, 叶面的蒸发量大, 对于土凌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叶表面的气孔下陷、角质层发达, 往往是对于干旱条件比较适应的特点;主根发达, 侧根比较少, 要求深厚的土层, 而须根系发达的树种适于比较干瘠的立地条件;有些树种组织细胞液的渗透压高, 或有泌盐的功能, 则具有较强的抗御干旱、盐碱的能力。

2.2 生态学特性

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历史的长期适应性形成各个树种特有的生态学特性。

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与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条件的关系。树种与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耐荫性、光合作用特性和光周期。耐荫性是指树种在浓密的林冠下生存和更新的能力, 据此能力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和耐荫树种两类。贾成章曾在1933年将华北地区的13个树种对光照的需求程度进行了排序:侧柏、核桃、枫杨、皂荚、元宝枫、复叶槭、白榆、槐树、刺槐、油松、白皮松、梓树、桧柏。选择树种时, 根据树种需光条件可以将其安排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 例如, 喜光树种常作为造林的先锋树种。树木耐荫性的生理基础在于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周期强度及其他因子的关系上。所谓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长萆的反映。光周期主要影响植物的成花, 各种植物成花所需的日长条件不同:短日照植物在24小时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或开花较多;长日照植物则在24小时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或开花较多;也有的植物属于中日植物, 对昼夜的光照时间要求比较严格。遗憾的是, 对于树种的光周期现象的研究还比较少。

不同树种对于热量的要求不同, 这与其水平分布区和垂直分布有关, 分布得越靠北, 海拔越高, 对于热量的要求越低。以我国的松属树种为例:樟子松、偃松、西伯利亚红松最耐寒;其次是红松较耐寒;油松、赤松、白皮松属于温带地区的树种, 有一定的耐寒性;而乔松、云南松、马尾松要求热量比较高;海南五针松、南亚松要求热量很高, 属于热带树种。

由于森林是生活在一个高度有机联系的森林生态系之中, 所以, 对于造林树种的评价、判断和选择以森林群落一生态系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自然分布区树种的自然分布是判定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首先, 要应用综合的植物地理和植被史知识确定一个树种的自然分布区。自然分布区可以反映出一个树种的生态结构, 即环境和竞争中诸因子的综合影响效果, 同时也反映出树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在进行分布区的分析时, 首先应弄清整个分布区的地理性质, 分布区的类型、分布区界的形成状况。在占有分布区资料的基础上就可回答有关分布区的一些有关问题:中心分布区, 最大分布区;树种在植物地理学方面的有关数值:如生长量以及它的平均分布和临界分布。当然, 今天所形成的树种关系和区域分布原因, 不能仅仅依据现存的环境条件来解释, 必须认识到现存的分布区是在冰川期变迁的过程中, 各群落交错竞争与发展以及人为长期影响的结果。

2.3 林学特性

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 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由于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 培育技术水平的差异, 导致树种的林学性质出现多样化。例如, 有些树种个体生长良好, 单株产量可能也比较高, 但由于喜光强烈, 也可能由于地下或者树冠分泌某些有毒物质而产生的“自毒”效应, 栽培密度不能大, 不宜进行成片栽培, 更不能大面积栽培;有些树种则因树冠紧束, 郁闭度小, 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森林环境。这些在树种选择时都需要认真考虑。

参考文献

[1]李伟.林业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杨建民, 黄万荣.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基础意义 篇2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家层面的基础设施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讨论了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在当前时间的紧迫性.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发展的三个主要任务:基础地球物理探测、基础地球物理检测、基础地球物理数据共享服务.国家层面的地球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服务.

作 者:于晟 陈J 朱日祥 石耀霖 乔森 吴忠良 YU Sheng CHEN Yong ZHU Ri-xiang SHI Yao-lin QIAO Sen WU Zhong-liang  作者单位:于晟,YU Shen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5)

陈J,乔森,CHEN Yong,QIAO Sen(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朱日祥,ZHU Ri-xian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石耀霖,SHI Yao-lin(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基础意义 篇3

【关键词】时政教学;现状及意义;策略和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和近几年高考的试题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日益加强,社会热点和教材考点的结合也日益密切。为此,如何将社会热点有效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中政治老师面临的又一新课题。通过几轮的高中教学,本人深刻体会到:提高时政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高一基础年级开始就把时政引入课堂。

一、高中政治时政教学现状及意义

(一)现状:一些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完成教材中知识点的讲授和讲解,时政几乎不涉及,尤其是高一这一基础年级,因为教学课时的少,忙着赶进度,对时政教学不重视导致政治学科教学几乎不与学生谈时政,很难将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另外,一些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主观性过强,在评论时事政治时太过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所以,在分析时事时,往往会存在传达错误信息的情况,造成学生不能深刻认识时事,甚至导致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再次是,一些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深入理解时事政治教学,缺乏时事热点关注意识,使时事热点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意义:首先,时政教学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作为政治理论的最新素材,可以增加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深化和实践性的认识,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时政教学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高考备战。近年来高考在命题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以时政热点材料作为命题背景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高一开始引入时政教学,日积月累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有利于文科学生高考的备战和应考,也促进理科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

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殊不知,时政内容虽然会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却不会过时。因此,本人积极的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能力的实践,从高考的效果来看,基本满意。下面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高中基础年级时政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思想上重视,增强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教师应该将时事政治知识的积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每天的电视新闻、网络(腾讯网、新华网、新浪网)以及报纸(高中生时事政治报、新华日报)等途径,搜集和积累时事政治,并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组织学生多方位搜集时政信息,归纳整理时政热点,全面了解热点要闻,准确领会精神内核。

(二)行动上落实,课内外多种形式结合

利用好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做好基础年级的时政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形式一:新闻放映和播报

我选择在晚饭后利用班级的电子白板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筛选好的新闻,每节课授新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时政播报,总结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利用电子白板显示时政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时政热点。既帮助学生学习政治,又放松学生的心情,提升接下来的学习效率。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高中繁重学习的同时实现对时事政治的巧妙把握,并且实现对考试中时事热点题目的前瞻性预测。

形式二:时政教学贯穿教学过程

可以在预习环节设置时政问题。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预习问题,巧妙引入时政。如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让学生自主设计,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引入时政材料。在导入新课时,精心选择近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引入当年全国人大会的相关视频和新提法。还可以在讲授新课环节中穿插时政简评。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时政热点展开讨论,然后简单评论一下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最好是结合学过的高中政治课的基本原理进行解说。通过这种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喜欢政治课,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及时复习政治课的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高考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形式三:时政热点研究性学习

依托研究性学习这一形式,以当下的时政热点为课题研究对象,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式四:编排课本剧

为提高学生政治课的参与意识,我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民主管理》《价格听证会》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形式五:开设热点小专题课

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到高考时热点都变冷点了,毫无意义。其实由于学生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高一依托兴趣小组活动提早开设热点小专题,节省了高三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实践证明,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学,把以上多种时政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外,改变了传统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秀辉.时政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05期

[2]杨发红.高中政治教学应引入时政,《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12期

理解学科意义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篇4

课改以来, 听得最多的是课堂缺乏“学科味”。但如果每位教师对所教学科意义有深切的体悟, 我想就不会再听到找回“学科味”的呐喊声。的确, 现在国内不少的学科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大盆菜、满堂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任课教师没有透彻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意义。

何为“学科意义”?顾名思义, 该教学科目的存在对环境或学生的作用, 即教会学生什么, 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当然, 每门教学科目的意义, 并不是孤立的。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等, 应该在各学科中相辅相融。

二、学科意义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1.教师要理解好什么是学科意义, 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如《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 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中, 始终认为该学科就是一门修养身心、培养良好习惯, 让儿童具有好品行的、知道真善美的学科。窃以为,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学习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学科。什么关系呢?一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儿童与自我、自我与熟人、自我与陌生人, 这些构成了社会关系。关系如何相处?如何交往呢?于是便有了“品德”来约束自我, 个人与集体之间便有了纪律与守则的遵守, 上升到国家层面便有了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还有“人是地球主宰”的思想, 那“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理念还会像幽灵一样, 左右着人类肆无忌惮地予取予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分子。既然是平等的关系就应该有遵循的原则。所以,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一门学习如何处理关系的学科。

又如数学学科。数学是一门重在思维、理解的学科。学数学需要理解, 教数学更要理解。数学中“理解”的含义, 建构学说称———“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构造自己的理解……是我们自己的注意、选择和建构, 为理解现实提够构造。”这里的“经验”和“注意”就是我们已掌握的数学双基或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 , “现实”就是要学习的新的数学对象, 而选择、建构、构造就是理解。只有懂得了数学学科意义的老师才不会在教学中与数学背道而驰。

而争议更大, 最难把握的是语文学科。很多语文老师在学科教学中, 如果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意思, 就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有时跑到思品学科田地里去干活, 有时跑去地理或生物学科田地里掺和等。只有对学科意义理解清晰化、系统化、个性化, 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行”, 在熟知学科意义的前提下, 老师才能知道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怎么去才是捷径”。

通过这些个案, 我想说明的是每位教师只有自己对学科教学有了深切体悟, 才会真正明白学科的本质意义, 只有理解了学科意义, 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可见, 理解学科意义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应的则是相对稳定而充满个性色彩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改进不能简单化地从操作形式入手, 而是要寻求建立一种“知”“行”并进、互促的专业发展模式, 才不会误解学科意义的内涵。

2.理解透彻学科意义, 才能设置好各学科的顶层设计, 形成校本课程。各学科在小学六年里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程度, 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比如说语文, 到了六年级毕业, 课外阅读量要达到多少等, 课标写得清清楚楚。当我们各学科老师心中清楚了学科的顶层设计, 就不会盲目。“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不懂的、不明白、糊涂的内容”, 这句话看起来谁都会说, 其实很多人是不明白的, 因为我们很多老师不理解学科意义。作为学科教师, 我们不应该只盯着自己所教的学科段目标, 更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理解掌握小学阶段各学科的顶层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越位又到位”。

3.理解学科意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解学科意义不是教师、校长个人的问题, 而是关乎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解了学科意义, 对学科建设能起促进作用。

(1) 学科建设可以优化学科教师之内部结构。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在这当中学科带头人能在磨练中迅速成长, 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学科教师梯队的结构, 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2) 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要创造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要吸引、培养老师, 就一定要抓学科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通过学科建设, 才能使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得以提高、人才梯队结构更趋于合理、学科教学能力大大改善。

(3) 学科建设对深化改革,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材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学科建设把教育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学科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 促进了对学科意义的理解;学科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4) 从学科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习兴趣, 就要加强对学科本身意义的了解和认识,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目标动机理论”, 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学科最终有什么意义。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就简单地认为,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计算、考试, 那么高中阶段的代数、几何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告诉学生, 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学不好数学, 将来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都是不可能学好的;如此, 学生可能就会重新看待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了, 进而也能培养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基础意义 篇5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的分环勾连,从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最为原初的语境条件.借以认清语言科学研究中知性思维的制限,深化意义与语境关系的理论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作 者:李海平郑溟 LI Hai-ping ZHENG Ming  作者单位:李海平,LI Hai-ping(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郑溟,ZHENG Ming(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H030 关键词:生存论哲学   意义   语境   海德格尔  

基础意义 篇6

小学;数学教学;作业

1 明确意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做作业的目的?明白我们不是为了做作业而去做作业,而是通过作业的形式来培养自身的一些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素质,从而为他们将来的 发展 奠定好基础。

开学初,我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交流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大家明白,做好作业:一是可以及时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住知识,否则知识就会忘得很快,久而久之,也可能我们真的就两手空空,把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忘掉了,那我们又怎么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二是要想作业全部正确,得满分,这就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认真 计算 ,认真检查,认真去做,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这种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具有这种素质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同学们在交流中也说到:如果一些科技人员缺乏这种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可能就会导致计算上出现错误,哪怕是一点点小的错误,我们的人造卫星就不能发射成功,这将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比如一名医生,如果他缺乏这种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有可能因为他的不认真,不负责而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给许多家庭带来不幸等等。所以,只有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素质,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明确了做作业的意义后,在对做作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同学们就很愿意去做,并且愿意自觉地、较高质量地去完成。

2 严格要求

对学生而言,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严格要求是完全必要的。这种严格要求完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在作业方面我努力从以下两方面来体现这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

(1) 要“严之有理”。

比如,我对学生作业本的使用要求就非常严格,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画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像等号、分数线一律要求用直尺画,所有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规范。这样做,不仅作业看起来既清楚又美观,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如果有错误,学生会很快找到作业本上的题目在书上具体而准确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查找错误原因。开学初,我还要求学生在交作业的同时一同交草稿纸。这样做的目的是:①通过草算,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②便于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原因,也便于了解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在改错题时会有的放矢,不至于无从下手。③草稿也要力争书写整齐,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还养成了学生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当我把这样做的目的告诉学生后,他们都很愿意这么做。现在班上大部分学生认真验算的习惯已经形成。如,在测验的时候,他们都能很清楚、很整齐地在试卷右边的草稿部分进行验算,确实大大降低了错误率。

(2) 要“严之有度”。

我认为严格要求不等于什么都“一刀切”。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不同,智力发育也不同,往往提出要求后,总有学生做不到位,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我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一步到位,他们肯定是做不到的。因此,第一步:我只要求作业格式书写正确就可以了。第二步:则要求其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正确率。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而要求书写得整齐一些,美观一些。这样,把要求分成几步,把握好度,使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学生容易接受,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激励评价

(1) 从正确率方面进行评价。

作业全部正确可以得1个“100”分,“100”这个成绩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是对其作业正确率的一个充分肯定。

(2) 从书写习惯方面进行评价。

书写规范,作业整洁可得优,书写较规范,作业较整洁得良,书写不规范、作业不整洁这一项没成绩。这样的评价不是很笼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看到他的作业成绩是“100、良”的时候,他会明白,他对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在书写上还应下工夫,还应力求把字写规范;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是“优”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自己的书写还是很好的,但作业是有错误的。这样,他便会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原有知识的漏洞还是对新知识的不理解?是纯知识的问题还是学习习惯的问题?这样学生从每一次作业的评价中,能够明确自己要努力、要改进的方向,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3) 从情感方面进行评价。

我认为对作业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一种简单的鉴定上,而应立足于让学生通过这种评价,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愿意继续努力。在每次作业的后面,我都会根据不同学生写上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话。如:有的同学学习有进步,作业完成得很好,我就写道:“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加油!”有的孩子解题方法很新颖,我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于成绩一直很好,作业一直很优秀的学生,我写道:“真棒!继续保持!”对于个别学生我写道:“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仔细找找原因好吗?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评语感受到了:老师在关注着我,老师看到了我的进步,老师对我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从中使学生看到了希望,产生了动力,这大大增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交流评价。

浅谈西医基础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篇7

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观点应运而生, 其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得到较为广泛认可。此模式对于世界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国内外众多院校的尝试与探索, 西医课程整合的理念日趋成熟, 应用价值日益明显[1]。

1.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的优势

1. 1 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弥补授课学时不足

在我国, 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授课通常涵盖数十门基础课程, 中医院校的基础学科更是囊括了中医、西医学的众多学科, 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十分广泛。学生学习负担繁重, 压力较大缺乏学习的趣味性。因此, 有必要对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以缓解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学模式中, “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科知识完整性, 存在基础课程的一些内容的重复讲解的情况。如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在组织胚胎学中已经有较为详细的讲解, 生理学的相应章节中仍然需要重复讲述, 甚至在病理学、免疫学等后续学科还会涉及。这种情况显然影响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可以有效避免此问题出现。结合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 选取医学基础课程中那些最基本的核心课程实现整合。既可减少授课的学时需求, 又能在教学中更好理解学科知识的相关性, 减少相同知识点重复讲述,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集约化的教育改革理念。

1. 2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是被动接受的 “填鸭式”教学配合 “题海战术”进行复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几乎无从培养, 学习的方式方法单调枯燥, 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课程整合减少了理论和实验的授课学时, 学生的课外时间明显增加, 更多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我国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已开展多年, 其涉及的相关内容极为丰富, 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需要通过同学探讨、师生沟通以及网络查找等方式不断充实理论知识。这种课外学习的客观需求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来确定学什么以及如何学, 从而让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2]。

1. 3 可以改善西医学科间衔接不良

医学课程体系中的诸多学科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人为地将医学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 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分离, 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衔接宏观形态与微观形态、生理性结构与病理性结构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从而使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医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 通过与PBL等教学模式的结合, 还可在整合过程中更为自然的引入病例分析, 从而实现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关联, 避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情况的出现。

2.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存在的不足

2. 1 教学大纲制定以及教材编写急需完善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续多年, 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业已十分深入, 而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课程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 教学大纲制定思路不明确, 各院校的课程整合过程虽然特色分明但缺少协调, 不能形成合力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另一方面, 配套教材的使用比较混乱, 不同院校撰写教材、使用教材缺少统一的思路, 涵盖内容尚不一致。医学教师应尽快完善教材及大纲制定, 保持兄弟院校间沟通, 使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具可行性。

2. 2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课程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理念的改革, 长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广大学生乃至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 先进教学理念探索乏力、推广困难。医学院校教师应不断提高教法、改变对课程整合的理解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学法改善学习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3 师资培养不足

医学教师通常具备极强的专业特色, 本学科的知识较为熟练甚至精通, 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则比较薄弱, 难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求。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师资培养, 才能使教师的学科特色逐渐淡化, 才能使教学改革的理念趋于成熟, 才能实现正真意义的多学科理论和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综上所述, 以 “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符合医学生的思维方式,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 通过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课程整合的理论必将逐渐完善, 必然对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西医基础课程整合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西医基础课程整合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学科学习内容重复、课时不足以及学科间脱节等问题,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西医基础,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颜京霞, 王海涛, 高俊玲.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 2007, 30 (6) :825-826.

差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篇8

(一) 差异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差异教学法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最近发展区”1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的发展完善为差异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有着不同的现实能力, 同时通过他人的帮助所能挖掘出的潜力也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这种已有才能和潜在才能之间存在的差异,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及时发现学生的已有潜能, 并认清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在才能, 实行差异教学法, 对所有的学生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强化已有才能, 并挖掘潜在才能, 沿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前进。

2.差异教学法产生的教育学基础

差异教学法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完善中的教学方法, 有着深厚的教育学基础。布卢姆2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给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结构, 他先将全部教育目标分成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然后再将不同领域中的教育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1]例如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部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通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很多方面获得发展, 这些方面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其区别之一便是由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差异, 不同的受教育者面对三大领域的教育目标, 实现的程度是不同的, 而每个受教育者在其各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又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 引导受教育者实现某一领域的教学目标, 或者在某一领域优先发展。

加德纳3的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为差异教学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为差异教学法提供了方法和策略。这一理论提出了智能的分类及其性质, 并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它把人的智能划分为八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2]正因为如此, 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优势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实行差异教学法, 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势潜能, 并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智能领域, 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优势潜能都得以发展。

(二) 差异教学法实施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学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两大弊端:第一, 传统的“精英教育”没有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 教学中强调分数和成绩的应试教育仅仅关注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优势潜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3]由此可见差异教育法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主张, 反应了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发展要求, 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对克服中学教学实践弊端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精英教育”的弊端

课堂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 而传统教学中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仅仅关注为数不多的“精英”, 仅仅按照培养“精英”的教学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化教学, 这样忽视了对非“精英”者的教育, 影射出传统教学的教育不公平, 既是对非“精英”者的伤害又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传统的“精英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仅仅与考试有关的, 这样造成只有在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与考试有关的方面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与积极引导, 只有与考试有关的智能才能得到发挥。由此可见,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差异教学法便应运而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差异教学法的精髓。

2.利于克服教学中强调分数与成绩的应试教育

智能具有多元化特点, 而各种不同的智能在一个人的智能构成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同的, 有着主次的区别。传统的应试教育人为的忽视了各种智能在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智能构成中的权重排序, 片面的夸大某些与考试有关的智能的权重, 而把某些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智能忽视。这种以考试取向为划分依据的传统智能价值观使教育只面对部分智能, 只针对部分对象, 这种教育必然造成高分低能, 造成教育窄化, 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在这种现状下, 差异教学法的产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克服教学中强调分数与成绩的应试教育, 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各种智能在总的智能构成中的主次关系, 按照学生的智能特点, 遵照学生的需要, 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智能, 创造条件推动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使有不同方面智能的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发展进步。换句话说希望所有的学生都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时时刻刻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8

[2]吴炳煌, 刘耀明等.适应学生差异的教育对策研究[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8.114

桩基础工程测量的意义及措施 篇9

1 工程测量的意义

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称为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 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 它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

按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 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 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按照工程测量所服务的工程种类分类可分为建筑工程测量、线路测量、桥梁与隧道测量、矿山测量、城市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等。

此外, 还将用于大型设备的高精度定位和变形观测称为高精度工程测量;将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称为工程摄影测量;而将以电子全站仪或地面摄影仪为传感器在电子计算机支持下的测量系统称为三维工业测量。

2 桩基础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2.1 把设计总图上的建筑物基础桩位, 按

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准确地测设到拟建区地面上, 为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标志, 作为按图施工、指导施工的依据。

2.2 进行桩基础施工监测。

2.3 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 为检验施工质

量和为地面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桩基础资料, 需要进行桩基础竣工测量。

3 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技术要求

设计和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尺寸精度要求不是按测量中误差来要求的, 而是按实际长度与设计长度之比的误差来要求的, 对长度尺寸精度要求分为两种:一是建筑物外廓主轴线对周围建筑物相对位置的精度, 即新建筑物的定位精度。二是建筑物桩位轴线对其主轴线的相对位置精度。

4 桩基础工程测量的有效措施

4.1 建筑物定位测量。建筑物的定位是根

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 将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轴线的交点 (简称角桩) , 测设到地面上, 作为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的依据,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筑物定位测量。

4.1.1 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及说明书。为便

于桩基础施工测量, 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 在作业前需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及说明书。

(1) 确定定位轴线。为便于施测放线, 对于平面成矩形, 外形整齐的建筑物一般以外廓墙体中心线作为建筑物定位主轴线, 对于平面成弧行, 外形不规则的复杂建筑物是以十字轴线和圆心轴线作为定位主轴线。以桩位轴线作为承台桩的定位轴线。 (2) 根据桩位平面图所标定的尺寸, 建立与建筑物定位主轴线相互平行的施工坐标系统, 一般应以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西南角的控制点作为坐标系的起算点, 其坐标应假设成整数。 (3) 为避免桩点测设时的混乱, 应根据桩位平面布置图对所有桩点进行统一编号, 桩点编号应由建筑物的西南角开始, 从左到右, 从下而上的顺序编号。 (4) 根据设计资料计算建筑物定位矩形网、主轴线、桩位轴线和承台桩位测设数据, 并把有关数据标注在桩位测量放线图上。 (5) 根据设计所提供的水准点 (或标高基点) , 拟定高程测量方案。

4.1.2 建筑物的定位。根据设计所给定的定

位条件不同, 建筑物的定位主要有5种不同形式:一是根据原建筑物定位。二是根据道路中心线 (或路沿) 定位。三是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红线定位。四是根据建筑物施工方格网定位。五是根据三角点或导线点定位。

4.1.3 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量。对建筑物定

位矩形网测量, 根据工程大小、复杂程度不同, 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 定位桩法。若需要测设A、B、C、D建筑物时, 要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 首先测设出A'和B'两点, 然后根据A'、B'测设出C'、D'两点, 最后, 以A'、B'、C'、D'定位矩形网为基础测设ABCD建筑物所有的桩位轴线进行建筑物定位。此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和精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厂房的定位测量。 (2) 主轴线法。大型厂房或复杂的建筑物, 因对定位精度要求高, 采用定位桩法不易保证建筑物定位要求。由于主轴线法测设要求严格, 误差分配均匀, 精度高, 但工作量大, 主要适用于大型工业厂房或复杂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4.2 建筑物桩位轴线及承台桩位测设。

4.2.1 桩位轴线测设的质量控制。建筑物桩

位轴线测设是在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设完成后进行的, 是以建筑物定位矩形网为基础, 采用内分法用经纬仪定线精密量距法进行桩位轴线引桩的测设。对复杂建筑物圆心点的测设一般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对所测设的桩位轴线的引桩均要打入小木桩, 木桩顶上应钉小铁钉作为桩位轴线引桩的中心点位。为了便于保存和使用, 要求桩顶与地面齐平, 并在引桩周围撒上白灰。

在桩位轴线测设完成后, 应及时对桩位轴线间长度和桩位轴线的长度进行检测, 要求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 对单排桩位不应超过±1cm, 对群桩不超过±2cm。在桩位轴线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承台桩位的测设。

4.2.2 建筑物承台桩位测设的质量控制。建

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是以桩位轴线的引桩为基础进行测设的, 桩基础设计根据地上建筑物的需要分群桩和单排桩。规范规定3~20根桩为一组的称为群桩。1~2根为一组的称为单排桩。群桩的平面几何图形分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和椭圆形等。测设时, 可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承台桩位与轴线的相互关系, 选用直角坐标法、线交会法、极坐标法等进行测设。对于复杂建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 往往设计所提供的数据不能直接利用, 而是需要经过换算后才能进行测设。在承台桩位测设后, 应打入小木桩作为桩位标志, 并撒上白灰, 便于桩基础施工。在承台桩位测设后, 应及时检测, 对本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2cm, 对相邻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3cm。在桩点位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 才能移交给桩基础施工单位进行桩基础施工。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施工人员还要加强自身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这样才能将桩基础施工测量工作做好。

5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展望

5.1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

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2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

中, 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 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 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5.3 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

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 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

5.4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

发展和广泛应用, 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 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5.5 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 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基础意义 篇10

在纷繁多变的艺术浪潮中,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或许是教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诚然,作为基础教学,离不开学科基本常识、规律、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而在当代艺术多元和复杂专业结构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广泛知识的涉猎又是基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这两点,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应四位一体:掌握规律、培养技能、开阔视野、发展观念。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都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方向,就是首先使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人文视野,然后进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艺术学科也不例外。教学过程中,笔者倡导“图式”介入教学——在常规写生训练的同时介入对大量经典或优秀绘画作品的学习(分析、比较、借鉴、实践)。众所周知,教育离不开传承,美术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实际上大多是通过对已有绘画图式的学习实现的。伟大的文艺复兴所出现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归根到底也是对古希腊罗马经典艺术图式普遍关注的结果。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指出:“图式是艺术家施展魔法的媒介,没有这种媒介,没有一个能够加以和娇正的图式,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每个艺术家首先都必须有所知道并构成一个图式,然后加以调整,使之顺应描绘的需要。”2可见图式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其实,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也是通过对已有图式的教学实现的,但它主要以教师个人经验图式和单一的“写实”造型要求作为教学的支撑点。显然,过于狭隘的教学范式与当代艺术的自由和广泛的专业结构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可预见的影响主要在学生思维广度与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层面。在“图式”介入的教学中,通过优秀绘画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把思维推向更广的空间,并能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下面就教学中要侧重的两个方面进行简略探讨:

一、着重改变偏重技术传授倾向的教学,以研究造型规律为主,在掌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培养技能。综合性能力培养是当代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特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绘画基础,又要重视思维能力基础。大量经典和优秀图式的学习,是掌握规律和发展思维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经典作品的作用,充分挖掘图式中潜在的造型规律与遮蔽的丰富语义。在教学中要注意:第一,为了使焦点集中到共性规律的把握上,应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画面的抽象构成形式(如黑白色块的平面构成、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的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实际上,在平面造型中,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3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单纯的“模拟”而侧重于艺术自身规律的掌握;第二,美术教学也要系统化与知识化。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知识性让步于技术性,不易于知识系统化的实施,“图式”介入为教学条理化提供了可能性。如色彩静物写生课可按“画面的黑白灰组织”“色块的归纳与限色”“色调的组织”“色彩的平面协调性”等几个知识模块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借助图式学习以掌握造型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规律运用的写生实践。经过这样的整合,既保持了绘画写生课程的独立性,又明确地把造型基本知识转归到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有助于学生的掌握。

二、注重艺术思想与艺术时代性意识的培养,强调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和个体创造性。艺术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这也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在。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一种图式形式,图像的表述和视觉的体认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一个“看”法或认识。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反对阐述》一书中写道:“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比另一个艺术作品更有兴味,并不取决于该作品的风格选择是否让我们注意到了更多东西,而是取决于这种注意的强度、可信度以及是否机智,不管其焦距如何狭窄。”4一幅吸引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视觉力度——视觉在接受图像信息时所感受到的审美强度,而非纯粹的技术层面,所以艺术思想与艺术传达方式对作品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同时,艺术观念也是作品从“模拟”走向写“我”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观念层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艺术理念中进行深化和系统研究,并藉此进入文化思考的领域。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图式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知不同图式的观念差异,引导学生从常态发现非常,从看似乏味的形象中发现并表达出“意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绘画心理场。

基础意义 篇11

一、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祥林嫂为什么会再到鲁镇做工

在当代社会中,一个女性即使离婚都可以分得一些财产,更别说继承遗产了。而祥林嫂和贺老六结婚时住的房子在贺老六死后却被她的大伯子收走了。为何?因为封建礼教之中的“三从四德”要求女子“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祥林嫂不仅死了丈夫,还死了儿子阿毛,只剩了一个光身的女性的她根本没有权利去继承任何财产。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社会中,本属于自己的房子,却被大伯子收走,这在世人的眼中看来反而是正常的,是合情合理的。不禁让我们为祥林嫂打抱不平,愤愤不已!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祥林嫂有个房子,然后或者有点田地务农,或者养蚕织线,都足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了,她还用得着再去鲁四老爷家里帮佣吗?而她现在一无所有,那么失去经济基础的祥林嫂就只能靠重新做工维持生计了。

二、我们分析一下既然留下来了,祥林嫂为什么没能在鲁四老爷家里留得长久,很快就“穷死”了。事情是怎么出现转折的呢

我们看到再到鲁镇时,祥林嫂看起来相比较以前太清闲了。而太清闲只会让她更有空去回忆痛苦。再到鲁镇后,祥林嫂在祭祀之时想照旧的分配酒杯和筷子都被四婶阻止了。到头来,一天可做的事情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太清闲,让祥林嫂有更多的时间加深痛苦的回忆,更加的难以忘怀。

统治阶级又不可能容忍一个太过清闲的人。当祥林嫂已无半点伶俐可言,鲁四老爷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把祥林嫂留下了。

也许,我们有人会想,那时社会上,鲁镇就至少连一个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都没有吗?我们当代社会还经常会出现一些“活雷锋”,而那时真的就连一个也没有吗?

如果说四婶是因为不能接受一个已无半点伶俐劲儿的佣工的话,那么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们又怎么可能接受祥林嫂再次失节的事实。怪不得,当祥林嫂被卖改嫁时会闹得满城沸反盈天。当中奇了怪的地方既不是祥林嫂是由她的婆婆强行卖掉的事,也不是推荐祥林嫂来鲁四老爷家做工的中人卫老婆子又合伙劫她去的事。而是因为祥林嫂新寡再嫁。所以,即使祥林嫂后来沦为乞丐,也不会有人对她有真正的同情与怜悯。

三、看现当代妇女解放运动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在作品《玩偶之家》中塑造了一个温柔善良,而最终觉醒离家出走的女性娜拉。女主人公娜拉为了替丈夫治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人借钱。8年后,刚当上银行经理的丈夫海尔茂决定解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正是当年的债主,债主写信给海尔茂发出威胁。海尔茂知道后,深怕此事影响其前程和名誉,怒斥娜拉是“撒谎的下贱女人”,坏了他“一生的幸福”。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林丹太太(柯洛克斯泰的旧情人)的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后,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称她是自己的“小鸟儿”、“小宝贝”,宣称自己已经“宽恕”了妻子。但娜拉已看透了海尔茂的极端自私和虚伪,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他的玩偶,不再信任他,果断勇敢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基础意义 篇12

一、设计“企业化”基础会计作业的意义

(一) 有助于改变目前基础会计课程的作业现状

通过对会计专业教师和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做会计作业。究其原因, 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以及用文字描述的会计业务题, 太理论化, 过于枯燥、抽象而难以理解。而“企业化”基础会计作业, 让学生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学习巩固理论知识, 化抽象为具体, 强调动手能力, 让学生愿做、会做、乐做会计作业。

(二) 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宁波余慈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成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目前拥有民营企业13万多家, 工业总产值近4000亿元。通过对当地一些企业的调查发现, 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能迅速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人才, 对目前刚毕业学生的“直接可用性”持怀疑态度。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 发现有很多刚工作的学生在碰到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 学生在校期间实际操作经验太少, 课后所做的作业大部分是理论化的题目, 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而将基础会计作业“企业化”, 是理实一体化的最佳选择。

(三) 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2008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要“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设计“企业化”的基础会计作业, 让学生在企业的模拟会计岗位上实践性地实现“做中学”, 必定能加强学生的会计基础职业技能, 这是当前职业高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鉴于此, 在会计作业设计中, 我们有责任认真地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及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结合目前会计作业的现状, 分析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 以模拟企业为背景,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实际的会计业务, 设计贴合实际工作的“企业化”作业,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主动、积极的作业环境。

二、设计“企业化”基础会计作业的方法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 我们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余慈地区中小型工业企业。余慈地区小家电企业众多而且发展态势较好, 因此笔者创设了“余姚市曙光电器有限公司”这一模拟企业。企业主要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因此我们按照这两种核算程序, 将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分成两大模块, 如下表所示。

与之相配套, 我们将基础会计作业也设计为两大模块, 即记账凭证核算程序模块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模块。其中, 我们又将记账凭证核算程序模块作业分成了7个子模块。

子模块一:认识企业的经济业务

作业设计:

(1) 调查身边的企业, 记录企业中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

(2) 对调查所得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 用会计语言进行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企业, 盘点企业的“家底”以及这些家底的来源, 并用会计语言表述, 让原本抽象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等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 使学生不仅巩固了上课所学的知识, 而且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了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理论含义。

子模块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

作业设计:

(1) 填制企业常用的原始凭证, 如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现金缴款单、进账单、借款单、收据、收料单、领料单、入库单、出库单等。

(2) 审核所填制的原始凭证。

(3) 表述常用原始凭证所表达的经济含义。

设计意图:传统的会计作业中只是让学生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理论题熟记原始凭证的填制内容和填制要求、审核内容和审核要求, 过于枯燥抽象, 难以记忆。而在本模块作业设计中, 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 而是让他们动手填制企业中常见的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并进行审核。在填制和审核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填制内容和填制要求、审核内容和审核要求这些理论知识。

子模块三: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作业设计:

(1) 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 (用原始凭证表述) 填制记账凭证。包括筹资过程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核算。比如在供应过程的核算中, (1) 号题为增值税发票、收料单、转账支票存根各一张, 让学生概括这三张原始凭证所表述的经济业务内容, 并用会计语言表述在记账凭证中。 (2) 号题中只出现其中的两张, 即增值税发票和收料单, 让学生判断经济业务内容并编制记账凭证。 (3) 号题再次变题, 出现其中的增值税发票和转账支票存根, 让学生判断经济业务内容并编制记账凭证。 (4) 号题则在 (1) 号题的基础上增加一张运费发票, 让学生判断经济业务内容并编制记账凭证。

(2) 审核所填制的记账凭证。

设计意图:以往的会计作业让学生做大量的经济业务题, 这些题大多是文字表述, 而且做的是会计分录, 理论性强。而在企业中会计拿到的都是原始凭证, 会计必须根据拿到的原始凭证判断发生了什么经济业务, 然后再用会计语言表述在记账凭证中, 实践性强。由此不难看出, 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严重脱节, 以至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 在碰到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 学生感叹工作太难, 企业感叹学生的“可用性”太差。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设计了“余姚市曙光电器有限公司”这一模拟企业, 并以这一模拟企业为背景, 设计了企业常见的经济业务, 这些经济业务都是用原始凭证而非传统的文字描述来表述的, 让学生判断这些原始凭证所表述的经济业务内容并用会计语言表述在记账凭证中, 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 拉近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距离。我们还通过原始凭证的不同组合不断地进行变题, 不仅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而且在变题的运用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升华会计理论。

子模块四:登记会计账簿、对账

作业设计:

(1) 根据前两个子模块中所完成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包括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明细账 (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横线登记式) 等。

(2) 对账, 将前三个模块中完成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进行核对, 即账证核对。将前一模块中完成的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明细账进行核对, 即账账核对。

(3) 将对账过程中发现的错账, 用相应的错账更正方法更正。

设计意图:单纯的登记账簿并不难, 但是根据账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账簿类型开设账簿、规范地登记并进行对账、更正错账却并非易事。很多毕业生反映, 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 账簿有日记账、总账、明细账, 明细账又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 也知道怎么登记账簿, 怎么对账、更正错账, 但在工作中还是犯难。究其原因, 传统的作业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账簿的类型、账簿的登记方法、对账的方法和更正错账的方法, 学生并没有经历选择合适的账簿类型并开设账簿、登记账簿、对账、更正错账这一过程。而笔者的课题组在发现了这一情况后设计了本模块的作业, 让学生在做了这一模块的作业后更好地掌握登记会计账簿、对账和更正错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子模块五:财产清查方法及清查结果处理

作业设计:

(1) 调查周边的企业, 记录何时以及如何进行财产清查。

(2) 根据设定的情境清查库存现金, 填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并根据库存现金盘点表填制记账凭证, 审核后登记账簿。

(3) 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给定的银行对账单进行对账, 清查银行存款, 并填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 根据设定的情境清查存货, 填制财产物资盘点表, 并根据财产物资盘点表填制记账凭证, 审核后登记账簿。

设计意图:本模块的作业是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清查, 填制清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据, 然后根据相关单据进行账务处理。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整个清查的流程, 而且掌握了各个清查流程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 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处理财产清查业务时能够得心应手。

子模块六:结账

作业设计:对已完成的上述子模块的会计账簿进行结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所登记的账簿进行结账, 体验结账的方法, 并且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消化结账的理论知识。

子模块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作业设计:根据已完成的上述子模块的会计账簿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设计意图:在此子模块中学生亲自体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过程, 不仅使他们掌握了这两种表的编制方法, 而且知道了编制的整个流程, 升华了财务会计报告相关的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7个子模块的操作性作业, 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流程及处理方法已基本掌握。为了巩固这些知识, 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 我们又设计了模块二的作业, 即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在此模块中我们设计了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根据原始凭证概括经济业务内容并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根据已审核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类明细账。跟前一模块不同, 模块二的作业不再让学生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总账, 而是让学生将记账凭证半个月汇总一次, 先登记科目汇总表, 然后再登记总账, 最后对账、更正错账、清查财产、结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实践证明, “企业化”基础会计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 形成了一套以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为载体、理实相融的基础会计课程“企业化”作业方案。更重要的是, 改变了学生的作业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技能, 实现了与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解会计理论知识的能力。2011学年第一学期宁波市职成教教研室对基础会计会考进行了改革, 由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技能考核, 笔者所在学校“企业化”基础会计作业的试点班级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合格率达100%, 优秀率达73.08% (宁波市平均水平为16.4%) 。

参考文献

[1]张玉森, 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面向永恒的建筑下一篇:思维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