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块

2024-09-26

培养模块(共12篇)

培养模块 篇1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游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片以游戏开发为主要业务的著名公司。例如日本著名的电子游戏生产商任天堂,美国的电脑游戏及电视游戏软件公司暴雪娱乐等。并催生了大批专门开发游戏开发引擎的众多的公司,比如开发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的Epic Games公司、开发Unity3D的Unity Technologies公司和致力于开发移动平台游戏引擎Cocos2d的触控科技。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平台为终端的移动游戏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至少有几千家的移动游戏开发公司,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移动游戏被发布到各种推广平台上。

游戏常用的迅猛发展也造成了游戏开发人才的巨大的缺口。高等学校站在科学技术水平的制高点,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的社会责任。为蓬勃发展的游戏产业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责无旁贷。但是,游戏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高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高校教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从事过游戏开发行业,对行业所需人才认识不足,没有相关产品开发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等。并且,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在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岗位技能的培训,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所以,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是现在部分高校采用的方法。而培训机构里面的教师本身是游戏公司里面的人,培训是以技能培养为主,其实就是上岗前进行技术训练,而且这种培训只针对一个特定的岗位,在短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加强。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校就业率上来考虑,很多高等院校在游戏人才培养上都采用3+1的教学模式。

游戏专业是一个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网络编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众多学科门类的一个复合型专业。因此,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游戏人才,不是哪一个学院可以单独完成的,这需要相关专业的相互配合。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建立综合的游戏专业的条件在我校还不成熟。不过,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是解决创新型游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模块设置

根据游戏开发人才的多学科性,加强不同学科的横向合作,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可行的途径。由于游戏开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行业,从文学、艺术到技术、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很难将整个游戏流程所包含的所有专业包含在内。因此,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导向,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分为从游戏策划、美工、模型制作、音效、动画、程序设计、测试、管理运营等模块,采用模块教学,将游戏开发的各个环节分散到不同的专业,请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紧紧围绕着一个大的游戏课题某一个小模块进行教学。当所有模块教学完成时,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游戏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游戏开发各模块的讲授选择一个已经完成的游戏项目为原型,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解决当前项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游戏各模块开发的知识,锻炼游戏开发的能力。

2 各项目模块教学内容

游戏开发过程涉及众多专业和学科。让学生掌握游戏开发的各个流程是不现实的。立足各院系的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培养游戏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游戏开发人才,是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上,对其他相关模块虽然不要求完全灵活掌握,但也要掌握其基本功能,并对每个模块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有清楚的认识。毕竟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项目模块的充分沟通与合作,才有可能开发出一款合格的游戏作品。

游戏策划模块。游戏策划模块的主要工作是编写游戏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游戏玩法、数据设置、关卡设置等内容,是一款游戏开发之前必须要考虑好的内容,并且要形成详细的游戏策划文档。一款游戏是否能成功,策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游戏策划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游戏策划必须要有对游戏市场敏锐的洞察能力,以确保当游戏产品开发出来以后有市场以便收回成本和盈利,还要求游戏策划对游戏开发所涉及的艺术和技术都要有相当的认识,并且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统筹游戏中个各种元素,并清楚地表达出来,以便于美工人员和程序人员了解游戏策划的思想,并按照游戏策划的思想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这同时要求游戏策划拥有在各部门之间协调的能力和游戏开发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以便于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放在哪一个模块制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节约成本。游戏策划其实就是游戏开发的主管,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一款游戏从构思到实现所要完成的各阶段工作,让学生对游戏开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以一个成熟的游戏策划案例进行解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如果所游戏策划相当于游戏开发的概论,游戏美工则是在细节上对游戏的雕刻。一款粗制滥造的游戏绝对不会引起玩家的兴趣,而一款制作精美的游戏给玩家的就是一种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要完成的是游戏中所涉及的所有地形、建筑、植物、角色、动画、特效、UI等等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诸如Photoshop,3dsmax等图像处理软件和建模软件。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同样是要以之前的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图像、模型素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动画及音效模块。游戏音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游戏动画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游戏效果。游戏动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游戏片头动画、广告动画、角色动画等等。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戏产品下线,制作精美的游戏广告动画才能吸引潜在玩家的注意,对游戏的推广是非常关键的。游戏动画涉及原画绘制、游戏材质、骨骼绑定、动画调节、动画渲染等内容。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音效、动画的制作。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语言和开发环境,如C、C++、C#、VC、Xcode等,还需要学习与游戏有关的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以及非数学类的数据结构、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等。无论网游、页游、手游都离不开游戏程序开发,在游戏公司里,按照岗位分工不同,游戏程序员可以分为引擎开发程序员和逻辑开发程序员。引擎开发程序员需要编程人员掌握坚实的数学知识、图形学知识和熟练的编程能力,一般作为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培养目标。本科阶段主要的培养目标是逻辑开发程序员。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代码编写的工作。并最终完成游戏的测试与发布。

3 模块化教学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游戏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强调以游戏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为参照,将游戏开发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即相互独立有互相联系。这里的模块化是对整个游戏开发流程而言,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但必须完成整个游戏开发所必需的相应模块的工作,否则将影响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工作以及最终是否能够完成整改游戏的开发。模块化教学之前,首先将学生按照5~6人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布置和期末考核,成绩评定也以小组完成各模块的学习效果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学习效果评定,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学习,否则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多维内容表现。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网上论坛等资源。课程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授课,教师现场演示,学生随后练习,给学生视觉、听觉、动手练习全方位的刺激。组织学生成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由教师进行指导进行游戏的开发,让学生从实战中得到锻炼。

4 实施方案和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游戏开发的各个模块教学的实施要按照指定的游戏案例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分模块、分阶段地完成游戏开发各阶段的任务。各模块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又要统筹兼顾,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表1为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

5 总结

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块化教学以一个完整的游戏作品为主线,将游戏开发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以案例的方式重现,有利于学生对游戏开发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并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定位更加清楚,以便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相关的方向深入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晶,姚则会.模块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2):34-38.

[2]朱滨,宋建文.欧美高校游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EB/OL].游戏产业数据http://www.gamelook.com.cn/,2012.12.

[3]袁暋,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0.

培养模块 篇2

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模块来讲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模块,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就更要高一些。在这个模块既要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歌曲创作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通过这些理论联系高中音乐课与高中学生的特点

选择学习音乐创作的学生多为音乐创作爱好者,甚至包括准备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所以,音乐创作课必须要学习一定的音乐创作知识并掌握一些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这是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重点。

创作模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打破作曲神秘感,相信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歌曲创作知识和技能。

歌曲创作教学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创作准备,教师出示歌词或给定情绪,学生在朗读歌词或思考情绪的基础上讨论用怎样的节奏、节拍较合适。如热烈的情绪、欢乐的情景常在较密集的节奏中体现;悲哀、忧伤的情绪和优美、宁静的意境常在较宽松的节奏中体现等。在学生形成一定想法后,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与给定歌词或情绪相关的节奏填空、节奏模仿、旋律接龙、旋律填空、发展旋律等练习。二是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词或情绪的理解创作旋律,最好是边唱边记谱,或是边奏边记谱。三是创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建设性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四是创作表现,由学生演唱或演奏自己的作品,也可选用某个或某组创作得较好的作品进行集体表现。

游戏开发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游戏开发;模块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45-2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游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片以游戏开发为主要业务的著名公司。例如日本著名的电子游戏生产商任天堂,美国的电脑游戏及电视游戏软件公司暴雪娱乐等。并催生了大批专门开发游戏开发引擎的众多的公司,比如开发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的Epic Games公司、开发Unity3D的Unity Technologies公司和致力于开发移动平台游戏引擎Cocos2d的触控科技。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平台为终端的移动游戏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至少有几千家的移动游戏开发公司,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移动游戏被发布到各种推广平台上。

游戏常用的迅猛发展也造成了游戏开发人才的巨大的缺口。高等学校站在科学技术水平的制高点,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的社会责任。为蓬勃发展的游戏产业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责无旁贷。但是,游戏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高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高校教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从事过游戏开发行业,对行业所需人才认识不足,没有相关产品开发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等。并且,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在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岗位技能的培训,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所以,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是现在部分高校采用的方法。而培训机构里面的教师本身是游戏公司里面的人,培训是以技能培养为主,其实就是上岗前进行技术训练,而且这种培训只针对一个特定的岗位,在短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加强。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校就业率上来考虑,很多高等院校在游戏人才培养上都采用3+1的教学模式。

游戏专业是一个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网络编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众多学科门类的一个复合型专业。因此,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游戏人才,不是哪一个学院可以单独完成的,这需要相关专业的相互配合。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建立综合的游戏专业的条件在我校还不成熟。不过,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是解决创新型游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模块设置

根据游戏开发人才的多学科性,加强不同学科的横向合作,采用“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可行的途径。由于游戏开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行业,从文学、艺术到技术、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很难将整个游戏流程所包含的所有专业包含在内。因此,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导向,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分为从游戏策划、美工、模型制作、音效、动画、程序设计、测试、管理运营等模块,采用模块教学,将游戏开发的各个环节分散到不同的专业,请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紧紧围绕着一个大的游戏课题某一个小模块进行教学。当所有模块教学完成时,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游戏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游戏开发各模块的讲授选择一个已经完成的游戏项目为原型,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解决当前项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游戏各模块开发的知识,锻炼游戏开发的能力。

2 各项目模块教学内容

游戏开发过程涉及众多专业和学科。让学生掌握游戏开发的各个流程是不现实的。立足各院系的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培养游戏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游戏开发人才,是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上,对其他相关模块虽然不要求完全灵活掌握,但也要掌握其基本功能,并对每个模块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有清楚的认识。毕竟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项目模块的充分沟通与合作,才有可能开发出一款合格的游戏作品。

游戏策划模块。游戏策划模块的主要工作是编写游戏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游戏玩法、数据设置、关卡设置等内容,是一款游戏开发之前必须要考虑好的内容,并且要形成详细的游戏策划文档。一款游戏是否能成功,策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游戏策划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游戏策划必须要有对游戏市场敏锐的洞察能力,以确保当游戏产品开发出来以后有市场以便收回成本和盈利,还要求游戏策划对游戏开发所涉及的艺术和技术都要有相当的认识,并且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统筹游戏中个各种元素,并清楚地表达出来,以便于美工人员和程序人员了解游戏策划的思想,并按照游戏策划的思想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这同时要求游戏策划拥有在各部门之间协调的能力和游戏开发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以便于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放在哪一个模块制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节约成本。游戏策划其实就是游戏开发的主管,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一款游戏从构思到实现所要完成的各阶段工作,让学生对游戏开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以一个成熟的游戏策划案例进行解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如果所游戏策划相当于游戏开发的概论,游戏美工则是在细节上对游戏的雕刻。一款粗制滥造的游戏绝对不会引起玩家的兴趣,而一款制作精美的游戏给玩家的就是一种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要完成的是游戏中所涉及的所有地形、建筑、植物、角色、动画、特效、UI等等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诸如Photoshop,3dsmax等图像处理软件和建模软件。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同样是要以之前的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图像、模型素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动画及音效模块。游戏音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游戏动画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游戏效果。游戏动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游戏片头动画、广告动画、角色动画等等。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戏产品下线,制作精美的游戏广告动画才能吸引潜在玩家的注意,对游戏的推广是非常关键的。游戏动画涉及原画绘制、游戏材质、骨骼绑定、动画调节、动画渲染等内容。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音效、动画的制作。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语言和开发环境,如C、C++、C#、VC、Xcode等,还需要学习与游戏有关的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以及非数学类的数据结构、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等。无论网游、页游、手游都离不开游戏程序开发,在游戏公司里,按照岗位分工不同,游戏程序员可以分为引擎开发程序员和逻辑开发程序员。引擎开发程序员需要编程人员掌握坚实的数学知识、图形学知识和熟练的编程能力,一般作为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培养目标。本科阶段主要的培养目标是逻辑开发程序员。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代码编写的工作。并最终完成游戏的测试与发布。

3 模块化教学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游戏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强调以游戏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为参照,将游戏开发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即相互独立有互相联系。这里的模块化是对整个游戏开发流程而言,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但必须完成整个游戏开发所必需的相应模块的工作,否则将影响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工作以及最终是否能够完成整改游戏的开发。模块化教学之前,首先将学生按照5~6人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布置和期末考核,成绩评定也以小组完成各模块的学习效果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学习效果评定,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学习,否则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多维内容表现。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网上论坛等资源。课程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授课,教师现场演示,学生随后练习,给学生视觉、听觉、动手练习全方位的刺激。组织学生成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由教师进行指导进行游戏的开发,让学生从实战中得到锻炼。

4 实施方案和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游戏开发的各个模块教学的实施要按照指定的游戏案例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分模块、分阶段地完成游戏开发各阶段的任务。各模块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又要统筹兼顾,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表1为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

5 总结

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块化教学以一个完整的游戏作品为主线,将游戏开发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以案例的方式重现,有利于学生对游戏开发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并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定位更加清楚,以便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相关的方向深入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张晶,姚则会.模块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2):34-38.

[2] 朱滨,宋建文.欧美高校游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EB/OL].游戏产业数据http://www.gamelook.com.cn/,2012.12.

培养模块 篇4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疑”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人皆有之, 可以被后天所抑制, 也可以被后天所培养。孩子在儿童时期好奇心最重, 问题最多,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了。问题出在哪里?后天环境的抑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好奇心就像土壤中的种子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发芽、生长和结果, 他们也需要适当情景才能被激发, 每个教师都要对此予以倾情关注。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兴趣:①进行调研,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②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上的图片, 音乐资料, 相关视频。③创设一些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想像力。④对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 尽量给予明确的答复, 必要时组织学生讨论。有了兴趣, 还怕学生学习历史时不“刨根问底”吗?

二、营造氛围, 使学生敢“疑”

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很少有开口讲话的机会, 更不要说让学生当堂提问了。现代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要引导学生消除种种心理障碍, 让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表现自己。

1.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 并能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其次, 在巩固小结部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 建立知识结构,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人文主义学家认为, 要使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境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首先要适时适度的鼓励和赞许学生, 不要引起学生的反感, 让学生达到心理自由的境界。同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还要如第一条提到的——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气氛, 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要知道, 一颗颤抖的心是提不出任何问题来的。

3.提供质疑的机会

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必须依据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 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创设条件, 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首先,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题、思考时间。学生只有“钻”进题目中, 充分品味题目的语言文字, 才能提出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其次, 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智力差异, 知识基础的差异, 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质量可能会高些, 但只代表本人或少数人的疑问, 没有普遍性。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老师应多给中下等生质疑的机会。再次, 允许学生有疑即问, 不懂就问。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场所。

三、积极指导, 让学生“会”疑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即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现成的知识更重要。为让学生自主质疑, 教师应多教给质疑方法,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独立质疑。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是不想质疑, 而是不会质疑。

1.主动演示

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研究知识结构, 在关键处示范性地提出问题, 给学生起模仿、借鉴的作用。这是培养质疑能力起始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开启质疑之门的关键。

2.指导质疑

(1) 质疑课题:

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抓课题质疑, 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 翻开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谁是人性扼杀者?宣战者是谁?怎样宣战的?性质怎样?影响怎样?这样, 从课题入手剖析, 层层推进, 为学生学习埋下伏笔。

(2) 质疑重点名词:

历史学习中, 经常遇到如“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等专有名词, 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了这些疑问就自然促使学生带着疑问, 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

(3) 质疑联系点:

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内容时, 就其中“宣扬人人平等”一条与美国《独立宣言》相比较, 可设问题“比较两者异同”, 这样能使相关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 质疑教材、教师、同学: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新教材中肯定有让学生困惑的内容, 要大胆追问和探究。“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学生同样可以质疑老师。对同学的发言, 学生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质疑。教师应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还给学生, 质疑权威, 服从真理。

模块三模块总结与反馈 篇5

一,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

答:学习完前两个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我将更加继续努力的学习

1,我先对第三模块的必选案例进行了阅读,认真地回答了相关的5道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把理论内化成了自己的理论依据,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继续努力的学习,2,做完必选案例后我还浏览了可选案例,通过必选案例的学习,我已经对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我对可选案例的《学校的平面设计图》《幸福是什么》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并提交了作业。在课程讨论区我还以回帖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了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初步弄清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教学策略也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一种,要结合课程需要来选择,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今后的教研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培养模块 篇6

一、问题分析

根据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到新教师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两方面的信心较足,欠缺比较大的是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一)要解决的问题

1. 聚焦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体问题

新教师要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各个年级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学会将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校本研修,增强新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提升教学技能的具体行为,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疑难点

1. 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自主性强,但创造性不够,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强新教师的发展动力,激发内需,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

2.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科研思路不宽、动手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新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意识,围绕小专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学习,同伴相互学习,研究主题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到实践上。

二、拟定解决思路

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积极的、优化的、上升的过程,是分阶段、有层次、有侧重的延伸、拓展过程。要推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层递过程,我们将新教师的教学技能问题放回它所处的系统中来思考,运用理念“1=n,n=1”,进行系统思考,与各项教学技能整合,修正新教师的局限思考,探索并推行了基于校本的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序列化模块学习的运行机制,其技术路线是:

(一)需求分析,主题生成

对新教师的需求作分析。一是客观需求分析,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与特点,分析其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需要提高的内容。二是主观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详细了解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提高的内容。根据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教师的困惑与问题中提取培训的主题,我们精心设计序列化模块学习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克服了学习中随意、低效的弊端。

(二)主题驱动,自我研习

教龄5年以下的新教师参加模块学习,每次学习前按主题内容计划做好专题准备,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文章,提前做好学习积累和案例分析,为模块学习的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智慧的碰撞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深度汇谈,案例研究

新教师组建成模块学习的研修共同体,每周的星期一下午第三节是模块学习时间,运用启发式讲授、世界咖啡、案例研习、经验学习、现场培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培训形式,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围绕《青年教师“二次成长”》校本研修培训教材的其中一讲的主题进行深度汇谈,每次的模块学习基本上安排约4位老师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立足课堂教学,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和案例,畅谈教学感受,倾诉教学困惑,研究解决方法,开展热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思维启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个性发展。

(四)多层反思,实践提升

新教师在模块学习深度汇谈后,要进行深度思考,多层反思,做好个性备课,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实现做中体验,自我超越。开展小专题研究,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处,积极寻求个性化发展。

三、实施与改进过程

(一)第一阶段实施

1. 过程描述

第一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教学内容的建构”“开放课堂的创设”。12位新教师组建成的模块学习研修共同体,4位老师围绕“交流台”的提纲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让新教师广泛阅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教学杂志,研读教育教学专著,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共享学习心得,正确应对课改新形势,夯实理论基础。

模块学习案例1:如何创设开放课堂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什么是开放课堂?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 如何提高教师对开放课堂的引导能力?3. 结合实际,谈谈创设开放课堂的有效策略。4. 举例说明创设开放性课堂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分寸。

这一次的模块学习,语文科的方老师、张老师、数学科的黄老师、体育科的陈老师围绕模块学习主题进行了中心发言,方老师的发言提出开放性课堂包括“学习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民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设计开放性课堂要把握好“课堂角色的变化、教案作用的变化、重点内容的变化、实施过程的变化”四个变化。黄老师以《四边形的认识》为例,谈了如何创造条件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陈老师谈了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和有效策略。张老师在模块学习中交流了“什么是开放课堂”,如何创设开放课堂,包括课前拓展、开放课堂资源、课后的延伸,要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去实践。张老师既谈了对开放课堂的理论认识,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课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找春天》分享学习的心得。其他参与模块学习的老师也参与了分享,交流了自己对开放课堂的认识,要呈现内容的开放、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和学习成果的开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场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发言比较积极。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通过一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新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学习了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运用等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快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项技能。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检查)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养成自觉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发现大多数新教师只是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新教师是否能真正结合课例与学习的内容进行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教学设计、双边活动的实施方案、作业的布置、考查方式等进行潜心研究?教学理论还不够丰富,教学视野还不够开阔,没有做到深刻反思自己,找出差距,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模仿与创造,如何超越自己。新教师的发言还是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厚度。培训效果在知识获取、态度变化方面效果较强,但技能习得、能力提高、行为转变方面效果一般。

(二)第二阶段实施

为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在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我们加强世界咖啡这个方式在培训中的运用,增加行为示范、现场培训等培训形式,达到有效的互动,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促进新教师的持续发展。

1. 过程描述

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精心设计板书板画”“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的即时性评价”“教学的激励性评价”“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反思和课题研究”“课堂观察研究”。营造一个安全、平和的环境,让新教师针对模块学习的主题展开对话,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汇谈网络,创造集体智慧。先由4位新教师组成1桌,针对一个主题,坐在桌旁侃侃而谈,一共3桌,通过几轮的流动汇谈,除了桌主外,其他人均可在每轮时间截止时,自由选择其他组,参与交流,侧重知识分享、关系建立和价值创造。

模块学习案例2: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举例说说怎样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作业。2. 反思总结作业批改方式,比较其利弊。3. 结合自己的作文批改方式,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4.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学习的评价功能,一位老师应用了“错题本”的小策略,就是让学生把每次的错题收集起来,经常复习。您认为这样做如何?新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流动汇谈,围绕主题主动交流,气氛热烈,激活了新教师自主学习与主动反思的内在需求,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培养了自我提升的能力。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世界咖啡,让新教师发表各自的见解,意见互相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至于深度汇谈,新教师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教学,产生更富有远见的洞察力,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

四、反思与收获

新教师进行了2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是我们在校本培训的方式、内容、管理、资源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力图走出一条针对性强、效率高、重实践、重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主要有以下3点收获:

(一)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

强化教学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对实践的反思和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上的,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关注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关注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智慧。新教师参加了本校6项教师个人立项课题研究,执教了多节课题研讨课,动笔撰写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课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近3年,12位新老师参加教学竞赛、论文评比共获奖34人次,不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参与合作互动分享的培训方式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的序列化模块学习,以参与合作互动分享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世界咖啡是在热情友好、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实现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活动,深度汇谈使新教师在模块学习研修共同体中探索教学问题,鼓励每个人的投入或贡献,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共同审议不同的观点和深层次的问题,收获、分享共同成果,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世界咖啡可以与讲授法、传递法、团队建设法等各种培训方法综合运用,使教师校本培训更有效。

(三)课程设计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

学校编写了以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与专业实践为板块的具有课程结构体系的《青年教师“二次成长”校本培训教材》,设计了序列化模块学习的培训目标、内容,开发“海实云平台”校本培训资源库,为新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提高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培养模块 篇7

一、德国学校心理学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大学里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要求未来的学校心理学家必须首先通过国家考试(staatsexamen),获得“国家考试”文凭,取得教师资格。在德国现有的学校心理学专业中,学校心理学或者在师资专业中作为一类主要专业,或者作为师资专业的拓展专业。[1]如果作为主要专业来学习,学校心理学的大学阶段学习时间会大大缩短,学习内容是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如果是作为拓展专业来学习,除了要学两类专业课程,还要学“学校心理学”课程,所花的时间较长。

1978年,巴伐利亚州开始在师资培养框架下设立学校心理学专业。根据德国大学专业目录,德国迄今为止只有巴伐利亚州的班贝格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开设学校心理学专业,以培养未来的学校心理学家。[2]其他州的学校心理学家都是在获得心理学硕士文凭之后进修而成的。班贝格大学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名称为“心理学—以学校心理学为重点”,该专业以学校类型又划分为5个不同方向:职业学校师资专业、小学师资专业、文理中学师资专业、主体中学师资专业、实科中学师资专业(后三种是德国中学第一阶段的学校类型)。慕尼黑大学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名称也是“心理学—以学校心理学为重点”,简称为“学校心理学”,共分为6个方向,比班贝格大学多了“特殊学校师资专业”这一方向。[3]

这两所大学其学校心理学专业的学习需要至少8个学期,以国家考试的形式结束学业,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第一至第三学期)和专业课程阶段(第四至第八学期或至第十学期)。[3]在基础课程阶段主要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阶段要求在各个应用领域如诊断学、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进行专业基础的深化。[4]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学习结束之后参加中期考试,整个大学阶段结束之后参加国家考试。该州的《教师资格考试规章》(Lehramtspruefungsordnung)明确规定了所有的学习课程、实践要求以及考试要求。

德国学校师资培养的学习课程总体来说分为3类:第一类专业课程、第二类专业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学校心理学教师的培养除了学校心理学专业外,还需选择一个其他方向的专业,另外还有作为教师必须学习的教育科学类课程。比如慕尼黑大学,在师资培养框架下设定学校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课时数,主要包括两类专业课程(第一类专业课程和第二类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科学类课程(见表1)。不同学校类型的师资方向所学习的第一专业课程不同,统称为“第一类专业课程”;另一类专业课程统称为“学校心理学”,包括具体的心理学课程,如心理统计学、教育心理学等。

慕尼黑大学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1.基础课程阶段

在学校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阶段,主要以讲座和研讨课的形式开设了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实践等课程(如下页表2所示)。

基础课程既包括理论讲授式的讲座课,也有讨论课。学生必须取得州教师资格考试规章中所规定的成绩证明(在德国,如果顺利完成了一门功课的学习,则可获得一份成绩证明。该证明或者是修课证明,或者是成绩单),才可以参加基础阶段结束时的中期考试。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参加中期考试的前提条件是取得心理统计学的两份学习成绩证明、一份实践课成绩证明、发展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一份学习成绩证明,以及州教师资格考试规章所规定的实践模块证明。中期考试分为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内容的4次考试,每次考试时间为90分钟,如考试成绩不合格没有通过,可以补考一次。

2.专业课程阶段

专业课程阶段的必选课内容包括心理诊断学(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和人格诊断等)、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或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其他课程,以及关于心理学国家考试的准入考试(如完成一份学校心理学书面论文)。只有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证明、实践证明和通过国家考试的准入考试之后,才可以参加州统一组织的国家考试。

除了心理学课程之外,教育科学类课程也是必须学习的,如学校教育学、社会学和哲学。如果要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教育科学类课程还包括职业和劳动知识。

3.学校心理学实践

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3次为期6个星期的心理学实践也不可缺少,包括1次学校实习和两次心理学硕士指导下的学校外实习,如在残疾儿童机构、青少年教育和咨询机构的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需要完成一份专业实习报告。

4.第一次国家考试

学生在提交了企业实践(8周)证明、学校实践证明和课程成绩证明之后,才可以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国家考试包括6个部分的考试内容(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各自分为三部分),其中书面考试包括4小时的教育心理学、4小时的临床心理学和6小时的个案处理;口头考试包括心理诊断、教育或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考试时间各30分钟。

慕尼黑大学和班贝格大学同属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两所大学均按照该州的教师资格考试规章来设置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两所大学在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相似,注重专业学习过程的严格规范管理,专业化标准要求比较明确具体,系统性、目的性和连贯性强,尤其重视学生的教师基本专业能力训练和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德国学校教育实践和改革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经过1978年开办学校心理学专业以来的30年的努力,巴伐利亚州原本为数不多的学校心理学家到2007年已经有520多人。[7]

二、德国学校心理学家培训进修的课程模块

德国职业心理学家协会(BDP:Berufsverband Deutscher Psychologinnen und Psychologen)于2007年发布了一份有关学校心理学家专业素质、职业规范、工作原则和实践质量标准的报告,2008年又对该学校心理学家的“职业简介”进行了修订。在该报告的基础上,2008年3月职业心理学家协会下属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与心理学家学术委员会(Deutsche Psychologen Akademie)共同设置了6个进修课程模块,以便给具有硕士文凭的心理学家提供学校心理学领域基本专业素质的训练平台。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学校危机干预”的补充模块。这里对学校心理学家培训进修的各课程模块的学习目标、内容概况和教学法等作一个简单介绍。[8]

(一)模块1:学校系统中学校心理学的角色和任务

1. 学习目标。

关于学校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学校心理学行动领域知识;对学校心理学家角色理解的反思;对学校心理学家个人资源和能力的反思。

2. 内容概况。

(1)关于学校系统:学校内部和外部结构、学校组织形式及学校规章制度。(2)关于学校系统中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委托人、角色描述、个人的自我理解、保密义务-明晰职责-咨询网络和业务界限(咨询教师、咨询机构、其他机构如青少年福利局的工作职责)。(3)关于学校系统中学校心理学可能的行动领域:教师-家长-学生综合网络系统中的个别辅导,教师进修如大学学习、教育学术会议、进修课程、专业督导等形式,学校和组织的咨询,如质量项目、学校评估、学校发展过程等。

3. 教学法。

该模块主要通过借助于报告者带来和参与者提出的具体实际事例,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二)模块2:学校心理学中资源和问题解决导向的咨询(Gespraechsfuehrung)

1. 学习目标。

与不同动机的个体(Anlass)和群体咨询时采取的专业行动;咨询的系统性策略;能够利用咨询作为诊断工具;个人咨询态度的反思;咨询中面向资源和问题解决的行动。

2. 内容概况。

关于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过程计划:包括明晰咨询任务,学校系统中的咨询(咨询参与者、地点、协议、职责),尝试性的访谈,咨询(个别咨询或者多人参加的团体咨询),问题诊断性的交谈,咨询过程,咨询态度,咨询时过分激动的调节。

3. 教学法。

在角色扮演中以个人工作和小组工作形式进行理论传授,对来自学校心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咨询训练。

(三)模块3:学校心理诊断

1. 学习目标。

明晰责任;诊断和咨询系统中资源的利用;诊断工具的评估以及相关的结果评估;认识各种不同的诊断工具;学校心理测试性诊断的可能性和专业边界。

2. 内容概况。

明晰任务,确定目标,关于所呈现问题的学校资源、能力和经验的诊断(各个学校的课堂文化、教室条件、人员配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家长和家庭方面的诊断(课堂观察、诊断性访谈),学生能力和资源的诊断,学习证明如作业本、学习量和成绩单,测试性诊断:针对学校心理学问题不同测试程序的介绍。

3. 教学法。

报告、讨论、小组工作、个案交谈等。

(四)模块4:学校心理实践中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1. 学习目标。

该模块的目标是,学习者将心理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学校心理实践的专业行动中。因此,首先要激活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然后考虑学习者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引导他们进行学校心理咨询。

2. 内容概况。

心理学基础知识应该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学校心理咨询情境中,如:(1)普通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结果(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感)和它们的意义,比如课程设计的过程;学生、家长和教师遇到成绩问题时的咨询;家庭作业的处理等。(2)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调查结果(Befund),学校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如成绩和成绩评定;班级引导问题和学生团体的过程控制等。(3)发展心理学知识和它们的意义,如学会书写时遇到的问题;社会适应时的问题解决等。

3. 教学法。

将学习者引入到主题之后,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处理。借助于有关学校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以小组形式练习咨询情境中可能性的行动方式。另外,还有认知性的内容讨论和实际练习,如模拟法和合作性个案咨询等。

(五)模块5:特殊问题的学校心理干预

1. 学习目标。

对教师和家长就特殊的学习及成绩问题,以及对青少年的情感和社会行为异常进行专业咨询;对有特殊学习问题的青少年以及在优等生的诊断和促进方面给教师提供支持。

2. 内容概况。

心理干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在学校心理学特殊问题中的应用,如正确读写能力的缺失、计算性障碍、高智商等。

3. 教学法。

报告、小组讨论、个案研究等。

(六)模块6:与教师合作时的方法、能力(教师进修和项目引领)

1. 学习目标。

报告者进行培训时要转换到与普通教师日常交往情境中;敏锐察觉和处理学习者的需求;及时检测学习者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2. 内容概况。

对学校进修的基本环境(Rahmenbedingungen)以及关于任务的问题进行研讨反思,讲授调节方法、大组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等,借助于已有的主题或者学习者自身的问题练习不同情境下的调节方法。对学校发展过程长期进行伴随引导和督导(Moderation),如采用项目管理法(projektmanagement)这种特殊的方法。

3. 教学法。

组织研讨会,以参与者为中心,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除了引导性的专题报告之外,也包括对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共同的尝试和行动。

(七)补充模块:学校危机干预

1. 学习目标。

认识学校危机干预和预防;学习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法以及在尝试性行动中获得;意识到危机情境中的个人重要性和局限性。

2. 内容概况。

理解学校危机,外伤性精神障碍研究的结论,救助、援助-愈后护理-预防模型,学校领导的训练以及与危机处理小组的合作,心理救助,对小组危机进行干预,对救助者的帮助,威胁和危险评估。

3. 教学法。

报告、提供参考性的专题资料、小组工作、对个案的尝试行动、讨论等。

德国学校心理学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训进修的课程模块,具有科学针对性和实践可行性,为德国学校心理学事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为其他国家自主构建学校心理学人才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摘要:学校心理学是德国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本文以慕尼黑大学和班贝格大学为例,简要分析了德国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概况及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德国职业心理学家协会提出的学校心理学家培训进修的6大课程模块。

关键词:德国,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家,培养模式,课程模块

参考文献

[1][6]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et Muenchen:Hinweisezum Studium der Schulpsychologie an der LMU.01.2009.

[2][3]德国大学“学校心理学”专业目录:http://www.studi-enwahl.de/index.aspx?bybegriff=schulpsychologie.2009-07-05.

[4][5]Institut für Paedagogische Psychologie und Empirische Paedagogische Psychologie LMU:Studienplan und Hin-weise,04.2003 URL:http://www.paed.uni-muenchen.de/~ppb/2004/beratung/plan2.html#1.2009-10-05.

[7]Staatsinstitut fuer Schulqualitaet und Bildungsforschung Muenchen:Schulpsychologie in Bayern-Haltungen und Konzepte.1.Auflage,Muenchen,2007,S.10.

培养模块 篇8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及其在培养创造性上的作用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含义

模块属于美术课程在学习科目、领域下的一个层次,各模块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新美术课程结构中,会分别将清晰的教学目标设置于每个模块中,各模块属于关于某特定内容的完整学习单元;各模块会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要求。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会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1. 观察力。

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创造,关于观察力,首先,学生应当可通过观察本有的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其次,学生应当能够在平时的事物和生活中发现问题。

2. 联系能力。

若想顺利找出解决措施,学生需要展开联想,能够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具关联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发明和创造。

3. 想象力。

创造的广度和深度由想象力所决定,比起上文提到的2种能力,想象力着眼于从“无”到“有”的过程,即规划新事物,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够产生足够新颖、巧妙的创意。

4. 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造活动应当服务于实践,学生应当能够在进行大胆创意后,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说,学生应学会充分考查实际情况,并能够对现实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

由上可知,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够充分的锻炼和发挥以上几种能力。

二、通过美术模块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

(一)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因教师的教学过程受其教学观念所影响,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观念决定着其能否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教师必须对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改进,摒弃在课堂上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在培养学生态度、能力、创新素质上更多着力。组织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应当展开巧妙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够展开创造性活动,且不可打压学生的创造热情,于是,教师应当使其教学过程更为开放。

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到各种理论知识,还应当使其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但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尊重,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无法得到培养。于是,教师必须改进其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不可给学生设置很多限制,而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启发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使其勇于探索和创造。又因为美术模块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发散式的教学,如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给各组布置篆刻题目,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及合作中共同完成某几部作品,教师可仔细观察各组表现,并适当给与引导与提醒,在各组创作结束后,可让每组选出最好的两个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介绍本作品的构思、寓意、作用等,然后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的探索、创造欲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些新颖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艺术美感,比如,带大家学习制作北京奥运会中国印,在刻制中体会中国印的寓意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刻制“世博”标志的方法等。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其创造热情

为实现开启学生大脑的目的,应当加强对其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设计时,应当重视对其兴趣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事物、问题,进而富于兴趣进行学习和设计。这样,学生在面对因兴趣而产生的问题时,可以纯真的思维进行设计和解决。有时,学生可通过感悟生活中的趣味现象,进行巧妙的设计,一些小创造、小发明就因而诞生了。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在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教师应当使其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如录像、电影、音乐、游戏、故事、访问等等,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并提高其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一个人会通过视觉获得80%以上的信息。教师可根据其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有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观看,进而使学生想象力得到激发,并提高其学习热情和探索动力,进而愿意自发的进行艺术创作。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设计有趣、被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以设计的视角来关注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可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解设计内涵时有效联系其熟悉的事务,知道设计源于生活。教师可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国际范例和较为熟悉的设计作品,并结合其平时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懂得创作的意图、效果,及这些作品富于感染力、冲击力的原因,进而能够富于兴趣的学习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三)通过多样、灵活的材料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限定材料和工具、并规定统一的标准,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个性,进行富于特色的创作。因此,教师应当将各类约束和限制尽可能的减少,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充分的尊重与了解,懂得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在于别人、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其个性和能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发挥其个性,激发其潜能,使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材质,进行自由、大胆的创作和表现,比如,石制材料往往会被用于传统篆刻中,但其价格不菲,且操作存在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改革材质,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出既利于篆刻,又价格便宜的材质,教师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思索,并和学生合作寻找材料。在探索中,学生先后使用了肥皂、泥坯、木料等,但效果均欠佳,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最后找到了石膏板这种材质,能够较好的达到预期要求。在这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高中美术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性发展,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由、大胆的艺术鉴赏和创作,使其充分激发自身潜能、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素质得到迅速的提升。

摘要: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应当在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创意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不断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素质,本文主要探析了美术教师使用合理教学手段,在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创新,创意

参考文献

[1]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151.

[2]张军.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艺海,2013,(03):94-95.

[3]吴志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4]杨建业.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4,(02):218.

培养模块 篇9

一、单元模块化教材的建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1) 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以突出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为提升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2) 理论依据———能力螺旋上升论和知识服务能力论。 (1) 能力螺旋上升论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能力的发展不是直线形的, 而是螺旋形的。所以, 在编写单元模块教材时, 可以依照不同文体进行单元划分, 可以安排记叙、抒情、议论等文体交替学习, 并将听说读写能力贯穿其中, 循环往复地进行, 最终达到读写能力螺旋上升。 (2) 知识服务能力论。教材的结构形式主要以模块为主进行划分, 其中将系统的语文知识和练习设计贯穿其中, 同时按知识和能力进行单元模块的划分, 形成以模块知识学习为主, 在学习中提升读写能力, 通过知识服务于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水平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单元模块化教材编写理念

针对目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和应用能力不强的实际, 我尝试以“实用、够用”作为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以“人文、趣味、和谐”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建构依据, 进行单元模块化教材的编写。

(1) 实用。工具性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特性。在语文教学中, 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文体的写作是技校生语文能力的体现, 技校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主要通过应用文写作来展现, 但是, 近两年针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近七成的技校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低下, 无论是日常文书还是作文, 学生连最基本的格式都写不好, 写作内容文不对题。有些用人单位曾对技校生的素质提出质疑:“技校毕业生为什么连请假条都写不好?连最基本的写作都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就必须把写作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把握。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就业中所涉及的应用文体编入一个单元模块, 组成“应用文体模块”, 专门对学生的应用文能力进行着力培养, 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2) 够用。于漪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 应该是语言的工具性训练与人文教育的总和。”语文,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但由于技校生基础差, 底子薄, 造成他们语言上贫乏, 写作上欠缺。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夯实他们的语言基础, 从基础知识抓起, 建构“基础知识模块”和“口语交际模块”, 以促进他们基本功的形成, 从源头上改善,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 人文。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另一特性。《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康人格。”因此, 在编写单元模块化教材时, 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结合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关于选文功能的研究”, 用“定篇”标准去衡量, 并且要选取那些传统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建构“阅读鉴赏模块”, 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思考”的能力,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领会———收获”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4) 趣味。一位作家曾经说:“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一切伸往未知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 其中的一切我们都耳熟能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同时, 兴趣还是最好的创造力,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作用。因此, 作为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语言形成最基础的语文教材, 提倡趣味性、呼唤趣味性, 我们更要重视教材的趣味性。以“趣味”的标准去组编“阅读理解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 以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源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

(5) 和谐。构建和谐的语文课程就是倡导“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文本。作为语文教育的媒介和载体的语文教材, 在编写时更应该体现“和谐”, 强调和谐理念, 单元模块化教材在编写时就应该注重构建语文教材与教材的和谐共振。

总之, 把“实用、够用、人文、趣味、和谐”作为技工学校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既充分把技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放在首要位置, 重视人才培养, 又考虑了技工教育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 还结合了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凡杰.模块理论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河南师范大学, 2006.

[2]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培养模块 篇10

一、引言

实验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专业生存、学校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制定的“十一五”实验教学建设与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探索构建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建立先进、高效、开放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设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构建仪器设备先进、网络共享资源丰富的实验教学环境,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我校测控技术实验中心坚持把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并不断探索和构建“四模块、三层次、二特色”的测控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个性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实验中心定位

测控技术实验中心定位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科研资源,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立足于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 夯实基础理论, 培养工程动手能力, 激发创新精神。通过测控技术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改革思路与方案

测控技术实验中心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确立了“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科优势, 创新内容与方法, 用特色求发展”的改革思路, 建立了“四模块、三层次、二特色”的测控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一) 改革思路

1、以学生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测控技术向着结构网络化、控制分散化、节点智能化、系统集成化方向迅速发展的情况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测控技术实验教学中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性、综合性人才, 着力开展测控技术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中心”根据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全校相关教学资源以及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 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与测控技术方面的本科专业人才服务。

2、发挥学科优势, 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中心”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 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

3、创新内容与方法, 科研资源及时地转化为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积极跟踪测控技术的发展动态, 根据测控技术向“结构网络化、控制分散化、节点智能化、系统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依托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雄厚的科研实力, 不断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创新内容与方法, 将科研资源及时地转化为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目前中心利用科研资源开设实验项目50余项, 占已开出实验项目的1/3。同时, 探索出了直观式实验方式、实景式实验教学手段等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丰富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缩短了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期。

4、用特色求发展, 强化“网络化控制”与“汽车电子”两大特色。测控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科优势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注重每一个学生天生禀赋的充分展现, 强化“网络化控制”与“汽车电子”两大特色, 支撑自动化专业招生仅十年就成为全国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 实施方案

实验中心遵循“体验→学习→实践→创新”的认知规律, 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 建立了“四模块、三层次、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检测类基础实验、自动化类实验、仪器仪表类实验、电气类实验等四大模块。其中检测类基础实验还包括传感、数据处理、仿真三个子模块;自动化类实验、仪器仪表类实验、电气类实验还包括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个子模块;实验项目包括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个层次;实验内容“网络化控制”与“汽车电子”两大特色。学校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实验体系中选择实验课程与项目, 构建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测控技术实验内容。实验中心在各个实验环节都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进行了开放式与研究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利于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

1、四模块。坚持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实验教学,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 设置检测类基础实验模块、仪器仪表类实验模块、自动化类实验模块、电气类实验模块等四个实验模块, 学校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实验体系中选择实验课程与项目, 构建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测控技术实验内容分类施教, 使学生收益最大化。

◆检测类基础实验模块

检测类基础实验模块包括传感、数据处理、仿真三个子模块, 主要培养在信号检测与调制、数据处理方面的实验能力。

◆仪器仪表类实验模块

仪器仪表类实验模块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包括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个子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虚拟仪器应用、仪器仪表设计开发与实验研究能力。

◆自动化类实验模块

自动化类实验模块包括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个子模块, 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主要培养学生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网络化控制方面的设计开发与实验研究能力。

◆电气类实验模块

电气类实验模块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包括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个子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在电气原理、电气控制、电气传动、电力电子、电气测量、电力系统等方面的科学实验与设计开发能力。

2、三个层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根据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设置多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中心”开展的实验教学, 分三个层次进行, 各层次之间统筹协调, 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

◆基础层, 基础验证型实验项目

夯实知识、理论基础, 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定律、定理和基本概念等, 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综合层, 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

深化和拓展理论教学的内容, 构建以综合性、系统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为主要内容实验教学模块,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由学生自行组成实验或研究小组,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 根据实验内容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创新层, 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

通过智能小车竞赛、机器人竞赛、“挑战杯”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毕业设计等环节, 运用实际科研课题,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按项目方式组织实施小组, 使学生能敏锐地发现应该由他解决的问题, 并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工程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的天生禀赋都得到充分地展现。

3、两大特色

注重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个性发展, 从教学平台、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等多个方面改革课程内容与实验方法, 建立培养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的课外工程综合实践、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基地, 强化“网络化控制”与“汽车电子”两大特色。

四、成效

(一) 学生学习效果

1、受益学生量大面广,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迅速提升。“中心”开设的实验覆盖了全校22个专业, 每年有13万余人时的教学实验, 受益学生每年6000余人。

2、团队协作精神迅速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系统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机器人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小车比赛、“盛群杯”单片机竞赛等赛事和课外科技活动中, 按项目方式组织实施, 由学生自行组成实验或研究小组, 根据实验或研究内容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实验或研究,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求知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学生就业率高,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测控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并且有强大的学科支撑, 还有科研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的优势, 实验教学资源利用水平高,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在西南地区高校测控技术实验教学方面已具有显著的示范辐射作用, 2009被重庆市教委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程璐, 刘树郁, 综合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发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Vo1.28No.6, 99-102, 2009

培养模块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订单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具有“高等+职业”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和核心理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以“订单”为导向,构建“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1.“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体制和基础,工学结合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通过校企双向介入、双向兼职、双向保障、双向互补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坚持“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进口”不足、“出口”不畅等严峻现实,为了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针对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经过充分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创建“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2],如图所示。

(1)“订单导向”是指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把企业需求人才数量、专业方向和岗位做成订单,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联体。

(2)“专基础、活模块”是指在学生入学时即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并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方向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专业能力基础模块按照相对稳定的专业标准开展教学。在第二年末,根据学生个人就业取向与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在第三年初即开始学习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内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学生完成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考核通过即可到订单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图“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在创建“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是相对稳定的,而岗位需求是动态灵活的,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岗位的需求,专业教学体系由两部分组成:相对稳定保证专业通用能力的部分与相对灵活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部分。为此,新的专业标准分为“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和“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专业能力基础模块按照相对稳定的专业标准开展教学,企业需求弹性模块则是根据企业需求灵活确定。

根据高职毕业生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高技能技术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业认知阶段,在校内的通用平台和技术中心环境中实施职业认知教育。

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在技术中心综合教学环境下,按照“学做合一”模式学习核心技术课程,中间穿插以培养企业员工职业通用素质为目标的生产实习。

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一项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训练综合职业能力,中间穿插以培养企业员工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目标的企业实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接受企业管理制度、自觉维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第四阶段是工作岗位训练即岗位能力形成阶段,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顶岗实习,完成向员工的转化,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目的。

聘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组,在职业分析基础上获得岗位综合能力,并就已经确认的综合能力进行分解细化,获得具体的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为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最终把能力目标培养细节落实到各教学环节。模块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分阶段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结合,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3.结论

“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架构的形成,制订各个阶段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让工学结合有机融入到三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依此制订全新的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编制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能力公共模块,校企合作开发需求弹性模块。使学校能及时响应企业和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在“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童登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35-140.

[2]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4,03:29-31.

[3]蔡爱敏,郭法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订单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4,08.92-95.

[4]张命华.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14,07.43-44.

培养模块 篇12

近年来, 各类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特色围绕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符合社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探索, 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正是由此而生。但是, 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仍旧套用传统的模式, 无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甚至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桎梏。由此可见, 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

一、高校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 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考试目标定位不正确

简单地说, 就是注重成绩评定, 轻视信息反馈, 重知识的掌握, 轻能力的培养。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更在于发挥其反馈功能, 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反馈, 又包括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对自己学习情况加以了解的反馈。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教师进行卷面分析, 但多停留在形式上, 还未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真正反馈给学生。而片面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必然影响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 考试形式不合理

考试形式单一, 方式固定。高校的课程考试多是安排在每个学期末, 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一张试卷、110分钟、不区分课程性质的“统考”难以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更无法实现“因材施考”,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 考试内容固定, 考试题型固化

考试内容多是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 只考学生的记忆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造成学生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 “背多分”是大学生对现行考试的评价。考试的题型基本上多是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客观性试题, 论述、分析、实验操作等主观性试题所占比重较低。考试题型的限定无疑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考核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摒弃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做法, 把考试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形式, 注重能力测试, 覆盖全面

国外大学的考试形式很多, 如课程论文或设计、答辩、口头演示、阶段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作业、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口试、实习笔记、资料分析、专题讨论、实地考察、实际应用、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 推行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 撰写论文及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 增加作业、课堂表现、论文、技能实训情况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考试中的比重,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广泛性掌握方面情况的同时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的专、深和能力运用。

(三) 强化过程性考核, 让考核贯穿全程

传统的考试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价, 反馈功能发挥不出来。重视包括平时测试、作业测试、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即时考试、期中考试在内的多个阶段考试, 发挥考试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指出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以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根据实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中来, 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 实行结构化成绩

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考核不应仅仅是主考教师一人评定, 应该采取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同时, 应该强化实验、实践、实习、实训、参考书等课外学习效果的考试, 并以结构化成绩形式纳入该门课程的学业成绩。不应一刀切地按平时10%、期中考试20%、期末70%, 全部以书面形式体现。课堂讲授内容可以书面考试为主, 讲练结合的内容应以过程考试为主, 而实习、实践、实训类应以综合设计应用考试为主。课程考试成绩比例一般按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相应设置。要明确命题要求、考试范围、考试方式与方法、成绩评定形式、各类形式考试所占比例等。

三、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下考试模式改革

(一) 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结构化、集约化、生成化、整合化的教学操作, 是一种知识大容量、学生高投入的教学方式, 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学生形成高结构和灵活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操作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模块化教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美实行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模式, 即“能力模块”, 注重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第二种是国际劳工组织 (TLO) 研发的 (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 MES模式, 即“任务模块”, 注重完成任务要求。

以《电声技术》课程为例, 在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和探讨的过程中, 我们同时借鉴了两种模块化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CBE模式, 按照专业培养要求中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多级化模块的划分, 首先是整体内容的划分, 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等特点划分出课程的一级模块。在一级模块的基础上, 规划二级模块, 继续划分下一级模块直至细划到知识点。

在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MES模式, 以项目教学为导向, 依据电声系统构建等任务要求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此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 可以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依据掌握的知识, 结合教师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电声器件的选择、匹配及线路连接, 实现符合要求的电声系统的构建,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改革

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变传统考核方式为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检验,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 以《电声技术》课程课为例:

第一, 明确考试目的。电声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学相关知识, 理解、掌握电声系统各类器件的性能、特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电声系统构建及应用的方法, 以期在实践中能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合理设计电声系统, 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本门课程的考核必须以学生综合能力检验为出发点, 同时又要以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点。

第二, 增加课程设计内容, 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注重应用能力考核、培养。比如说, 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体育馆、音乐厅、演播室等场所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进行电声系统的设计 (适应MES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 课程设计不集中时间进行, 具体的工作均放在学生的业余时间。

第三,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提高阶段性考核比重, 增强考试反馈作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程监控。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两次小考, 每次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平时作业成绩比重提升到15%, 推行考、练结合, 及时把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 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起到反馈调节作用, 以利于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对学生具有预警、督促和激励作用。小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等内容, 也可以是实践中的某个项目, 比如说小型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构建、实验室中小型电声系统的构建等。

第四, 拓展考试形式。以平时小考为例, 可以结合实际采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操作、调查报告或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 同时突出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发展趋势。

第五, 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这种机制的引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者之间地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

第六, 变换期末书面考试题型。在体现全面、基础性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类记忆性内容, 加重分析、表述、操作技巧类的考核。同时安排两道综合设计性题, 一道是必做, 另一道属开放式附加题, 以此引导学习理解、批判地学习,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考试时都有题做,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 尤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 因为“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从而激发学生客观展示自己的特长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考试成为不再只是知识的再现和机械记忆的过程。

考试模式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成败, 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 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诚彦.CAD/CAM技术在数控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07, (31) :369.

[2]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82-83.

[3]殷国强.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26-27.

上一篇:广西北流下一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