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研究

2024-12-08

景观研究(共12篇)

景观研究 篇1

一、引言

我们行走在热闹都市的楼宇之中、纵横于繁华的商业中心里, 是否曾被一组雕塑或一组景观小品所吸引, 是否曾被小小的震撼过一次,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但是作为建筑景观艺术的辅助——城市景观、雕塑、小品确实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 影响着我们对所在环境的感受, 他们甚至是完全由计算机计算出的一组数据制出的, 也许是毫无意义的虚拟物品,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 如何利用好这一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是我论述此文的目的之所在。

二、虚拟数字化设计的发展

将许多想法数字化、虚拟化是我们设计师目前经常采用的设计手段。数字、虚拟化能将头脑中的念头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成可视的数字化图像, 它不受环境、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随时随地调整现有方案效果, 其实城市规划一直是全面的可视化多角度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我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应用于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 并同时带来切实和可观的现实利益, 例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近些年普及各大城市的一项尖端技术。也正是在此项技术普及的今天, 还有相当多的人们认为数字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甚至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2010年2月21日谷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发了各国热议。日本学者山田健太对此表示, 反对谷歌将作品数字化。他认为, 不应将美国的规则强加于人, 应该尊重地区的实际情况。日本笔会的言论表现委员长、专修大学准教授山田健太反对谷歌将书面作品数字化, 18日在纽约联邦地方法院还进行了意见陈述。他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表示, 谷歌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数字化, 要求作者接受既成事实, “我代表对谷歌的这种做法感到担忧的日本作者陈述了意见。”如果要在日本提供相关服务, 就应该与相关人士进行协商, 在达成共识后方可推行。不应将美国的规则强加于人, 应该尊重地区的实际情况,

谈到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山田健太表示, 以前都是“精英”才能写书出书。而数字时代谁都可以发送信息。手机小说的情节会依据读者反映而改变, 实现了双向互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作者、谁来为作品的质量负责, 有必要认真思考数字时代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的为此感叹, 我们的东瀛邻居对于传统的珍视和爱护, 而反衬出对于虚拟事物的极端蔑视。我国伟大哲学家老子曾说: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其实, 笔者认为这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不应完全否定虚拟化所带来的便利, 也不应不尊重二者存在的价值。

三、景观小品与数字雕塑

景观、雕塑在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美化了人类生活的环境, 抒发了人类对心中向往与目标的追求, 同时也是探索艺术与追求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图1) ,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 又具有精神功能, 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但目前在我国景观小品常常被忽视其精神功能, 粗制滥造, 缺乏美感。其实, 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 好比给一个人化妆。如果他的眉毛化的不合适, 那么就会影响整体妆容。因此, 景观中的细部处理一定要做到位, 因为在大的方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一些细节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等;另外铁艺等金属雕塑也是重要的一大类, 尤其是青铜雕塑。最新的一类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数字化雕塑, 他是新技术艺术形式的代表,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类别最接近的就是数字效果图、建筑效果图 (图2) 、工业产品虚拟效果图等。

可能数字雕塑被很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认为是不入流、不艺术的创作形式, 因为其推翻了手工制作胎具、磨具、成型这样的传统创作过程, 不过从视觉上来说, 实物造型跟虚拟造型并没有什么差别, 数字雕塑介于平面绘画跟立体造型之间。绘画是平面的雕塑, 雕塑是立体的绘画。人们固有的思想可能认为数字雕塑不能像传统雕塑那样可以触摸, 所以不能算做雕塑。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机器加工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 这样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就像雕刻机一样, 从过去的平面雕刻到现在的立体式雕刻 (甚至现在国外出现的立体打印机等技术) 。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进行计算并付诸实现的雕塑造型。它是模仿现实手法对存在或不存在的物体进行雕塑。在一定程度上, 该种方式可以对创作的类型和形式进行合理的改进和研究, 由本人根据波浪数据制作的数字雕塑, 目前已经实现并落成在某滨海城市 (图3) 。在虚拟的世界中, 数字雕塑家可以使用软件对任一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完全基于自己想象的事物雕塑, 甚至是纯数字的模型, 可以使人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数学的形态, 因为他是许多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最便捷手段, 例如DNA模型。

四、结语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 景观雕塑小品艺术会进化成两种类型, 一类叫材料景观雕塑小品, 另一类就叫数字景观雕塑小品或数字景观。它们的区别就是, 在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 一类是用传统手工的方式在材料上创作雕刻出作品, 一类是在计算机中制作出数字模型, 用计算机控制加工设备在材料上制作出作品, 或者直接存储在硬盘中随时进行动态展示。材料景观雕塑小品跟数字景观最接近的就是精确比例塑胶模型和金属雕塑 (图4) , 因为这类雕塑基本上都是先泥塑或建模然后翻模再浇注金属液或者雕刻金属磨具, 最终的成品实际上已经是通过翻模这个媒介而变成了第三方成品。数字景观道理也非常接近, 通过电脑和机器设备把虚拟造型克隆成具象成品。从这个角度来说, 数字景观就是一种新的材料雕塑, 不过是创作过程不同而已。其实只要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和思维工作, 那么做出的作品就是艺术景观, 他的用途甚至超出了观赏的层次, 也许还会推进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创造。材料雕塑制作低效但独一无二, 这就是它的价值。数字景观制作高效却可以复制, 这也是它的价值。数字景观因为不确定性所以更有艺术价值, 数字景观因为可控及确定性所以更有工艺价值。现在应用数字景观方式最接近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是精确比例模型 (图5) , 以后手办树脂模型也有可能从手工制作方式转变成数字模型。不过就像材料雕塑有艺术雕塑的魅力一样, 手工也有手工的价值, 数字景观只会是一种高效的工艺之一, 它和材料雕塑的关系不是孰优孰劣, 也不是谁将会替代谁, 在未来二者是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的创作手段, 艺术家可以借此更好的发挥艺术创作, 科学家可以借此更好的表现科研成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及建筑景观中新兴起的创作形式——数字化虚拟景观设计。数字虚拟化丰富了设计师的创作手段, 同时又给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灵感源泉。数字化服务于艺术景观、雕塑、小品, 艺术景观的创作给力于数字化图像, 使其赋予生命感。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成长的过程, 一方面重视传统, 一方面也应给新生事物以生长空间。

关键词:数字化,景观小品,雕塑

景观研究 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 硬质景观 设计方式 研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概述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与水体、植物等软质景观具有很大的区别,它主要指的是通过人工材料对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处理过的景观。园林景观中,硬质景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设计的效果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园林景观设计的广场、休息空间以及步行道等的灵活应用,促使园林的整体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园林景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而在园林景观应用材料以及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的前提下,加强对硬质景观的设计,就必须改造传统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效果。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设计方式

(一)点元素的设计

(1)花架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花架的应用较为广泛,且是一种特殊的园林景观建筑,能够很好地实现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过渡。结合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设计。首先是长线布置,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绿化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构成特殊的导游路线,同时还能够划分不同的环境空间,从而达到延伸景观环境的目的。其次是点状布置,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对花架的观赏价值予以充分利用,并构成空间内特殊的观赏点。通过灵活布置花架,就能促使造型设计变得更加的丰富,且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也会变得更高。

(2)雕塑设计。在园林景观中,雕塑主要为装饰小品,因而在硬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雕塑设计予以重视。在雕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景观环境周围的特点对雕塑的材料、类型以及大小进行确定,并结合实际雪球,对雕塑的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或者具体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同时在硬质景观设计中,雕塑作为设计的要点,能够很好地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过来,并且通过不同的雕塑设计形式,还能更好的增强园林景观观赏的趣味性。

(3)假山设计。在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的人造景观中,假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景观,且假山作为自然的地形骨架与山水园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地域地势有效地结合起来,防止假山的存在太过突兀。并且为了更好促使周围环境与假山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景观形成的同时,还需要合理的划分空间组织,这样才能与山石小品结合在一起,对园林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建筑等进行很好的点缀。

(二)线元素的设计

(1)园路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硬质铺装是最基础的建设元素,因此需要按照不同的功能来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可以划分为娱乐场地、广场以及道路等。园路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交通、导游以及划分空间等目的,并且将园路与亭、绿化以及植物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能起到良好的改造景观的作用。同时园路还能为人们进行娱乐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硬质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在设计园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园林景观设计中各区域的实际功能来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还要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规范与要求,对设计园路的方式进行确定。

(2)围栏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围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装饰小品,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园林景观,同时围栏还能有效的划分园林景观中的功能不同的区域。通过将园林景观中的其他元素与围栏的合理搭配,还能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效果起到良好的点缀效果,从而使得景观环境更加的富有情趣。另外对于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还可以通过围栏进行分流和指导,从而使得有限的空间获得较高的利用率。

(三)面元素的设计

广场通常指的是由绿化带、道路以及建筑物等限定形成或者围合而成的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必不可少。广场一般包括多种类型,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材料构成、空间形态、尺度关系以及使用功能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硬质景观设计,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并总结和分析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地质以及地形等特点,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以及可行性。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点、线的设计也必须予以重视,这样才能确保硬质景观的设计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亮化设计研究 篇3

我国以飞速发展的姿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设计规划系统化的特点。随着城市夜生活不断丰富,市民对夜景观有了新的需求。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关注城市景观的亮化设计。从而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城市夜景观对于景观规划的需求,介绍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避免的问题。针对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讨论将其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的思路,重申了“人性化”的科学理念。最后,尝试讨论设计拥有人性化、生态化及功能化合一的有效设计思路,进一步体现研究成果并讨论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光环境 环境特点 生态 以人为本

随大增加;完善的夜景观规划不但能影响人们的夜生活,并且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夜景观光环境设计是一个实际且在社会有着极大效益的问题。

一、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体现

(一)城市夜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灯光的出现,夜景观随之产生。日本朝仓教授的“光构成”理论把光的定义引入造型领域,光的作用从照明向装饰方面转变。从此,城市夜景观进入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领域。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夜生活需求的增加,造就了如今人们对城市夜景观设计的新的要求。新的要求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很好地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这如同日间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位置是一样,必须呈现出城市特色,表现城市的活力及文化等。

(二)光环境在城市夜景观中的作用城市夜景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光的利用,光环境和夜景观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作用、相互体现。光环境设计影响要素包括形态、光色彩、光亮度、亮度分布、显色性、光方向、光动态以及眩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光环境的效果,并影响在夜景观设计中的效果。

二、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基础性讨论

(一)设计的理想目标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是在夜景观艺术与光照技术性中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形象改良的需求,同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节能的需求。

(二)景观规划中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重要性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景观发展的潮流中,景观环境中城市夜景观光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对环境要求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夜景观拓展了城市的景观表达,实现了24小时全方位地展示城市魅力的效果,完善的城市夜景可以促进投资,通过影响人们的夜生活促进经济繁荣的城市。从而城市夜景观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素质的作用,它与昼景观建设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我国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现状随着社会文化发展,我国近在景观和夜景观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不光光仅限于白天对景观的理解,逐渐对夜景观对光环境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许多大城市,夜晚如同白昼一样辉煌,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进入了夜景观的设计中,从以前的白炽灯、弧光灯、荧光灯慢慢进化到现在LED灯种,照射方式也从简单的灯变为现在的多种多样的如树木灯、水幕灯等等。在环境方面利用树木、建筑、山体、水系等自然外建筑物做出更多的效果。

彩色光的不当应用彩色光的形式很多而且颜色绚丽,能够很明确的表现景观的感情色彩。彩色光的表现手法、技术和周围影响较多,所以当使用不当时就会扭曲城市夜景观的形象,现在很多建筑景观中使用的颜色光,效果是混乱的且颜色不符合周围构造物,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的景观光环境中,亮红亮绿的彩色光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使得建筑风格、功能和周围环境极其不协调。在我国城市景观光环境的实践表明,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浓烈且丰富的色彩比较受欢迎;而国外的色彩使用上,他们喜欢柔和、单纯、简练的城市夜景观光环境,他们重视整体环境的和谐,达到建筑、景观、光环境的一体化。这是我们将来设计时将要考虑的。

三、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中寻求的规范性

1.以人为本

设计是以“以人为本”,以这为中心而推出的设计,从实用、舒适、美观为主要设计。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标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创造一个舒适,优雅的休闲活动空间,使人们享受城市空间的使用和体验乐趣的感受,使人能够充分满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建设城市夜景观中是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好的城市,拥有好的城市景观和夜景观,意味着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和品位有着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升着整个城市的形象。

2.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性有三个因素影响光环境的质量,功能、舒适和艺术。显然满足国家照明标准中的亮度水平和眩光的合理控制是功能性的最基本要求,而亮度分布于显色性则与舒适性息息相关,最终的艺术性如何则与光形态、光方向、光色彩和光的动态性密不可分。

3.特色性特色性是指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特殊性。这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和特殊性质。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及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自然景观特色、季节特色、建筑特色、科技特色、节日特色和人文特色。正因为这些特色的不同元素,才能赋予景观不同的呈现形态,从而最大的让人们体会到城市本身的韵味。

四、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人性化的细节表现

(一)特征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要以人为本,考虑在人的角度面对夜景观光环境,主要建筑、园区、住宅和商业街区和道路对人们生活影响比较大,在光环境中,亮度、灯光温度、颜色以及形式是人们对周围景观感受的传递者,根据不同周围环境具体分析研究城市夜景观设计光环境设计。

(二)细部分类1区域区域光环境

(1)商业区光环境:商业区作为夜间商业活动频繁、人流众多的地区,此区域存在许多门头牌匾、橱窗和立面广告,因此商业街不同于一般道路,这样不需要添加过多元素在里就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商业区光环境宜采用暖色光为主色调,适当点缀彩色光,以塑造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

nlc202309030655

(2)居住区光环境居住区光环境应以暖色为主色调,亮度水平不宜过高。居住区的光环境要着重照明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区内道路不宜用非截光灯,灯具安装高度不低于3米。

(3)工业园区光环境工业园区光环境以黄、白色调为主,亮度水平不宜过高,要结合功能性工业景象类载体展开景观照明建设。主要光环境范围是厂区大门、街道绿化带及广场等场所,重要景观照明如冷却塔、高炉等,以形成城市特色区的特色景观。

2.道路系统光环境道路系统光环境应考虑车道、沿街建筑、街道设施、人行道以及街道交叉路口等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不同道路状况不同,光环境中要注意尺度统一、动静统一、合适相宜、避免干扰和疏导交通。

五、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设计趋势

如今城市的夜景观光环境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夜景观光环境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关系。在设计中表达设计来源的同时,认识城市背景及文化氛围和城市形象,设计要符合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在宏观上符合整个城市空间的灯光秩序。

(二)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可此续发展要遵循“长期发展”和“绿色化生态化”的理念,这是未来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对将来景观建设的要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要求对其需求其设计标准与措施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和落实。城市夜景观光环境中能源节约、照明质量改善、减少光污染和眩光、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成为今后夜景观光环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六、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进入我们的生活,它们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景观的新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惊喜,与此同时,我国对夜景观光环景的理解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技术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夜景观光环境对周围环境、景观、建筑以及城市理想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既要做到与其相符合相辉映,又要做到生态化、现代化、美观化。总体来说,光环境的最完美化是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城市对人民都有着重要及深远的影响。

土壤景观研究综述 篇4

土壤景观多尺度性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关系着土壤景观精确化制图。目前国内外利用小波分析进行土壤景观多尺度研究的实例较少,其关键原因在于传统土壤景观研究结果多采用描述性知识来表达,人们对土壤景观等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不确定性认识较浅,数值化的土壤景观信息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和重视。

多尺度是地学领域的前沿关注点之一,尺度根植于自然界复杂等级结构之中。景观生态学家们明确提出尺度和尺度推移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地理学家认为尺度具有学科“横断”性质,地理对象的空间格局—尺度转换模式和转换效果是目前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地学领域的尺度内涵包括本征尺度、监测尺度[3]和分析尺度三个方面。本征尺度是一种客观尺度,与地学对象存在的复杂等级结构和时间空间上的相变或节律密切相关,监测尺度为实验观测尺度,如采样点涉及范围、观测时间间隔和遥感影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分析尺度为主题尺度(或分类数目)、空间粒度和幅度,显然三类尺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和本质-表征的对应关系(即匹配性)。

土壤是地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地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景观是由明确的土壤类型及其关联要素如地质、地貌、坡度、覆被、水文、气候等共同叠加形成的综合体,土壤景观存在复杂的等级结构,其本征尺度客观存在。与地理对象普遍存在的多尺度一样,土壤景观要素都存在着多尺度特性,这些景观要素的空间变异性特征与尺度约束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地球观测技术发展,土壤景观要素中的植被覆盖、水和地表热量等可以应用遥感手段进行定量监测,遥感数据的时间、空间和波谱分辨率就是监测尺度,另外传统土壤调查采样的空间密度和频度也是监测尺度。将监测结果进行空间表达的土壤景观制图成果体现了分析尺度信息(如分类数目、制图粒度和幅度等)。土壤景观领域的本征尺度、监测尺度、分析尺度以及三者之间的约束关系是多尺度研究的核心。目前在土壤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要素的多尺度变异特征为学者们探索的热点。

土壤属性的多尺度研究涉及土壤水、土壤养分因子的多尺度空间变异性。土壤水方面包括:融雪后梭梭林地土壤水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喀斯特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尺度效应,不同尺度网格膜下滴灌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异性分析,不同尺度下田间土壤水分和混合电导率空间变异性与套合结构模型,黄河三角洲多尺度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异。土壤养分因子的多尺度研究中,包括南方丘陵区不同尺度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主要土壤因子的Haar小波分解,基于二进小波变换极大模法的土壤腐殖酸NMR谱信号滤噪,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丘陵地区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黑土有机质和速效氮磷不同尺度空间异质性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多尺度分析。

水土流失多尺度效应重在讨论多尺度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流域径流泥沙对多尺度植被变化响应、侵蚀产沙等方面。

土壤景观研究方面,使用土壤属性-景观定量模型进行制图为新趋势。将定量化的地形因子信息与土壤性质(养分元素含量、粒度组成等)联系起来,建立二者之间的定量化模型,用以预测未有地面监测数据区域的土壤属性因子,数字地形高程(DEM)的比例尺大小是模型适用性的关键节点,其中蕴涵着土壤属性因子(如养分含量)和景观要素(地形因子)之间的尺度对应性问题。在土壤景观领域,遥感手段早已得到了应用,但主要应用于地物解译,而数值化的遥感指数在土壤景观研究领域的应用尚不多。目前景观要素如植被覆盖常常可以用定量化的遥感植被指数来表示,景观要素的多尺度问题已为景观生态学家们关注,例如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形因子之间相关关系受尺度影响,NDVI的空间多尺度特征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由此可见,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数值化的景观要素信息,使土壤景观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的多尺度定量化分析具有可靠的数据基础。

由此可见,土壤景观相关研究领域的多尺度分析已经成为学者共同关注热点,目前现状研究的主要特征为三方面:

(1)基于采样点上的土壤属性因子(如水分、养分)空间变异性特征,这种变异性利用地统计学模型来描述,变异性特征的原因分析较少,土壤属性因子变异性研究目标乃是力图将有限点上离散的监测结果扩展到连续地表空间。

(2)其次是建立土壤属性与多尺度景观因子(如地形)之间的统计模型,应用于土壤景观制图。这种方法本质上是观测尺度(实地监测尺度)的有限扩展,地形因子的空间分辨率起着控制作用。地形因子与土壤属性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联,更多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与尺度约束有关。

(3)多尺度分析方法通常为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分析,其他多尺度定量方法较少使用。在相同研究对象上应用不同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结果和可靠性的更是罕见。

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回顾性总结评价,可以明确土壤景观存在着具有多尺度特性的属性因子和景观要素,而如何确定土壤景观系统尺度是其中的科学难点。正如John Wiens在《景观生态学热点议题》中提出的如何定义具有多尺度特性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生态系统特征尺度一样。土壤景观系统尺度的确定直接关系着景观类型识别的详细程度和景观类型界线划分的适宜范围。

摘要:土壤景观研究日益受到土壤科学家的重视, 其中土壤景观领域的本征尺度、监测尺度、分析尺度以及三者之间的约束关系是研究的核心。文中就相关的土壤景观多尺度性、土壤景观等级结构热点进行了回顾分析, 得出一些重要的土壤景观研究结论。

关键词:土壤景观,多尺度,遥感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121-124, 157-158

[2]李双成, 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 24 (l) :13-18

[3]郝仕龙, 李壁成.土地利用的尺度和尺度转换[J].中国土地科学.2004, 18 (5) :32-36

[4]黄昌勇主编.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7

国内水景观设计研究 篇5

二零零四年俞孔坚和国外学者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在《城市居住区住宅与景观》上发表了用自然生态环境设计的园林为基础结构,论述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景观以及设计的理论。

2003年4月,城市居住区论坛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会上出现了一些与水景观设计相关的论述和著作,这些著作和论述促进了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11月”生态水景住宅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论述了城市居住区水景观的品质、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设计的尺度等理论,会上还提出了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居住区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

国内的达良俊教授从自然环境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对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2003年8月“首届中国水景住宅研究发展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提出了怎样去解决北方水景观住宅和南方水景观住宅所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探索论述了城市居住区水景观住宅一些营造的规范。

2003年8月,“城市住宅小区的水景观设计与研究以及居住区水景观的管理”会议在上海举办,会上指出了只有去遵循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小区水景观设计才‘能够不断的进步下去。会议上还对当前居住区水景观设计中的一些普遍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和讨论,袁海、田真等人从居住区的水景观和居住区住宅空间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怎么样去营建一个良好的水景观和居住区住宅空间互相融合的形式。

宁越敏教授通过对城市居住小区的人文系统的分析研究,他认为城市居住区的环境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居住区水景观的设计与研究囊括了城市住宅小区水景观的营建与维护以及小区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分析等方面。

在国内外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研究设计中,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倾向于城市居住区水体的运用和维护、城市居住区小院落的营建等等方面。朱钧珍对于中国的水景园林的水景的利用方式以及形式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岳亮、杨晓敏等人也从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设计与研究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滑板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滑板公园;景观设计;问题;设计策略

近几年来,滑板运动风靡全球,成为年轻人非常热衷的一项运动。伴随着滑板运动的发展,滑板公园也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开始兴建。

滑板运动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观类型——滑板公园。它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更体现出滑板运动爱好者试图通过建筑美学来表达自我的愿望。

一、滑板运动与滑板公园

(一)滑板运动

滑板运动是由海上冲浪运动演化而来的,是冲浪运动在陆地上的延伸。这项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阳光明媚的南加州海滩社区的居民们受冲浪运动的启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滑板。由于滑板运动动作炫目、刺激,形式自由,很快就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1]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滑板热潮。由于滑板运动太过惊险、刺激,滑板运动曾受到美国政府严令禁止,并一度沦为“地下项目”。一直到上世纪8O年代中期,滑板项目才被公开解禁,重见天日,使得这项运动卷土重来。[2]而此时,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俨然逐渐形成了一股由美国本土席卷全球的浪潮。

(二)滑板公园

年轻人朝气蓬勃,喜爱运动,天生有挑战传统的创新精神,滑板运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领域。但城市给他们提供的场地并不多,使其犹如困兽一般无处施展,当他们只能在街头甚至地铁站台玩滑板时,不仅影响行人,造成不便,同时,对他人和自身安全也是很大问题。因此,滑板公园应运而生,不光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纷纷建设滑板公园。在滑板运动鼎盛的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仅加里福尼亚州就有300余个滑板公园。现在,美国的极限公园就已经超过了 5000多家,滑板运动的发烧友多达450万。澳大利亚超过1000个,其他地区总共有2000到3000个,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

(三)滑板公园与景观设计

滑板文化经历了从一项业余爱好的边缘运动成为一项极限运动的发展历程。最初没有专门的场地玩滑板,如今却可以在为此项运动专门设计的公园里玩。包括街头滑板在内的大众滑板文化曾经均被禁止,然而可以通过创建滑板公园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使用公园的方式。滑板公园反映了城市环境中的新事物,并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形式和关系,以欣赏到滑板运动者特有的动感流线、运动路线和其他高水平的技巧。

通过对传统建筑环境的改造和重新解释来形成一种新的景观类型,并且在景观设计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年轻人的影响。这种景观类型起源于对街道元素和水池元素的复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应用来使得滑板爱好者可以不受约束的享受这项运动。如今,这种形式已经发展成独特的景观特征,如水池元素已经改进得更适合滑板运动,它增加了光滑的转折区,并形成了新的形式。[3]

当代的滑板爱好者和城市环境需要的不再是一块纯粹由混凝土构成的单调无趣的滑板场,而是一块能够为滑板爱好者提供聚集和多样化滑板体验的都市运动空间,一块环境优美、充满创意的运动场地、一块为社区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多种人群需求的公众场所。

二、当前中国滑板公园设计现状

作为“舶来品”的滑板运动,在中国开展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后,滑板运动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尽管此项目起步较晚,却有着无限的潜力。在一些大城市中,滑板运动正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一种都市文化的象征。[4]同时,全国各个城市都掀起了滑板公园建设的热潮,相较于国外滑板公园设计而言,中国的滑板公园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使用功能单一且与周边城市景观环境不协调

当前许多滑板公园的设计名不副实、单调乏味,实则就是开辟了一块硬质场地,设置一些简易的滑道、平台、地形、高差以及金属或者钢结构的设施,亦或是作为一个公园的附属产地,就美其名曰滑板公园。场地缺乏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层次。这样的设计也并没有与周边的城市景观相融,既孤立又无趣。同时,这样的场地往往无法拓展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一些看似与滑板运动无关的人失去了进入这个空间的意义。如今的滑板爱好者渴望的是一处集都市庭院、公园和行人广场为一体的公共场所。是一个造型美观,建筑可靠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二)缺乏特色,“千园一面”

趋同现象以及缺乏创意和特色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滑板公园普遍且严重的问题。没有将历史文化、本土特色加以提炼,并以现代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及无法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地形特点,使得当前国内的滑板公园出现了“千园一面”、似曾相识的现象。

(三)忽视细节、缺少精细化设计

不同于国外优秀的滑板公园,国内的滑板公园对于细节设计较为马虎随意,缺乏精细化设计。细节及精细化设计往往反映在场地材料、景观元素的选择和细节施工品质等方面。我国的滑板公园在这一环节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场地硬质纯粹单一的使用混凝土,缺乏变化且对透水性欠缺考虑;

2.植物等绿化景观只是作为滑板场地的附属,没有与硬质空间发生互动;

3.景观小品随意堆砌,缺乏创意等。

三、滑板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滑板爱好者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处在社会边缘的群体,因此规划和设计好滑板公园将对社会产生重要而又积极的影响。

(一) 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参考不同类型滑板运动爱好者的不同的喜好、习惯等,是滑板公园及其景观设计成功的首要且关键性的因素。例如,在Metro滑板公园的设计中,从概念设计开始一直到最后整体方案的调整及优化,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当地的滑板爱好者参与到设计中来,反复征集了不同类型滑板运动爱好者的意见。根据征集的结果,设计师建造了滑板爱好者情有独钟的造型——管形区。但儿童更喜欢流线型的设计,而青少年则钟爱棱角鲜明的设计,所以设计师又将儿童活动区和观赏区与碗池区连接在一起,设计万案公布后赢得了良好的反响。[5]

(二)加强滑板公园与周边城市景观的和谐化、一体化

在设计伊始,就应该树立和谐的思想。将周边的环境景观纳入滑板公园的设计考量,不仅能加强滑板公园的空间层次,丰富景观资源,使得滑板公园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上均得到提高,并且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发展,优化了城市整体的景观系统。凯恩斯海滨滑板公园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滑板公园,位于凯思斯前滩这个广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公园设计了一体化的活力景观,糅合了原有海滩的美景,更为前滩创制了交通便利的运动主题焦点。为这个本已充满动感的沿海娱乐区域增添丰富的视觉效果(图1)。[6]

(三)尝试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融入

将历史与文化恰当的融入到滑板这项现代都市活动中,并运用合理的现代的设计手法,根据场地内的高差地形,在滑板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不仅能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滑板公园,同时也让滑板爱好者们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例如,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大约241公里的瑞典滑板公园,它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出的世界遗产红线之内,13世纪人们在此开采铜矿的痕迹至今还遗留在这片土地之上。设计师采用考古的方法,创建了一系列浇灌了混凝土的“裸露”的“战壕公园”,并将楼梯、砖石和围栏都位于朝向城市的一边,以堆叠、折叠、切割与弧度等方式组合,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考古挖却出来的前人开采铜矿的遗迹。而位于莫伊拉河旁的滑板公园,设计灵感就源于加拿大人所钟爱的莫伊拉河。设计师从河流中汲取灵感,根据莫伊拉河中的叠层小瀑布设计的保持滑行速度的台阶和高差,以及根据河中翻腾的浪花和水流的弧线所设计的特殊滑板技巧的训练设施,使得当地无论是滑板爱好者还是非专业人士来到这个公园,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图2)。[7]

(四)多种硬质材料的使用

现浇混凝土是滑板公园与滑板文化的精神象征,而滑板公园也可以全方位的去展现这种材质的可塑潜力,将这种粗犷材质的自然美诠释的淋漓尽致。但是大面积单一的使用钢制边缘的光滑混凝土构筑物难免使得长时间运动的爱好者们感觉单调,因此就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混凝土及其他材质的运用。可以加入多种质地与花色的材料,在Metro滑板公园的设计中,花岗岩被设计师作为横档,将镀锌钢镶嵌在某些构筑物的表面,龟裂状的混凝土使墙面看上去更有厚重感。[5]对场地内的各种类型的硬质材料,包括石头、砖、钢材、花岗岩、混凝土等进行分层使用,也能有效的丰富场地内的硬质。

(五)重视细节,进行精细化设计

细节以及精细化设计对于滑板公园而言,是最能体现公园品质以及设计师创意的重要方面。在灰桥湾滑板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以合理的成本,通过混凝土和植物等元素创造出了高水平的细部结构。通过形状来诠释雕塑艺术,如运用直线与二维或三维空间曲线相交叉的百台叶雕塑,大大鼓舞了滑板爱好者。公园中的条形雕塑和滑行弯道也都很引人注目(图3)。

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在灰桥湾滑板公园中,植被开始介入硬质空间,二者的互动在两个坡道下的空隙处发生——仿佛是从公园地面上升起来的两个悬臂,在空中融合并形成了—座桥;[8]在朗斯代尔滑板广场设计中,其拥有一块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区域,遍植着本土植物,解决了几乎所有设施的地表排水。

在景观小品方面,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形式上则可以采用暗纹与暗花的雕刻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使用楼梯和栏杆。

(六)多功能设施的设置及增加

在滑板公园中及其周边地区设置及增加多功能的设施,能够跳脱出传统混凝土的单调造型,使之成为多样化的空间,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来此休闲放松。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更加多样,场地的社会敏感性也就更强,能够吸引更多的非滑板公众来到其中,使滑板公园的设计能够触及更加深刻的社会层面,变成一个受欢迎的“真正的开放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滑板的产地。例如,在Metro滑板公园中就设置了色彩缤纷的儿童活动区,配有相应的游乐设施和塑胶保护层。与活动区相对的是一面颜色亮丽的瓷砖墙,墙上的图案也是由当地孩子们绘出。仿佛这里是只属于他们的天地。[9]亦或是在朗斯代尔滑板广场的设计中,广场西部边缘向上提升与相邻的人行道形成阶梯状关系.下层广场形成了一个露天剧场场景,与木板人行道、其他观赏空间以及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色一起将人们吸引至此,使其成为一个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市民的各种需求的受欢迎的新社会空间。[10]

四、结语

滑板公园不仅是滑板青少年们释放活力的安全场所,同时也能为他们有时表现出的消极行为提供了一种替代方式,无论是对社区还是公众而言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当前的滑板公园已经一改过去单调的混凝土空间,因此,就要求设计师们以新的思维和理念去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多样化体验、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姜广义,马鸿侠.滑板[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08):2-3.

[2]靽祢.滑板运动:挑战自我的陆地冲浪[J].中国信用卡,2008(07):38-39.

[3]《景观设计》杂志社编.世界前沿景观设计TOP50[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246-247.

[4]郝勤主.挑战极限:风靡世界的极限运动[M].蜀蓉棋艺出版社,2001(02):9-10.

[5]Derek.DeLand,王睿瑾,孙路.混凝土的构筑:Metro滑板公园[J].景观设计,2008(04):06-09.

[6]任宪玉.亚太景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184.

[7]Jim.Barnum,王玲.莫伊拉河滑板运动场[J].景观设计,2009(5):80-81.

[8]《景观设计》杂志社.全球经典景观设计探索集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9):17-21.

[10]Jim.Barnum.Derek.DeLand.B.Sc.B.Arch.刘丹春. 朗斯代尔滑板广场[J]. 景观设计,2010(02):30-31.

作者简介:

景观研究 篇7

然而,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有关乡村环境景观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需要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予以指导,同时由于我国各地乡村实际状况有着较大的区别,如何在实际建设中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建设模式,对于从事乡村景观研究与建设的园林工作者是一次挑战,现以岭南地区为例,探讨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

1 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乡村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规划不当、村民盲目建设等原因,当前乡村景观建设出现了较多问题:一是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各地乡村政府盲目地套用城市建设模板,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对乡村了解甚少且调查研究不足,各类生硬、不合实际的景观大量出现在乡村中;二是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不断遗失,乡村可识别性消逝,非理性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千村一面”现象;三是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造成耕地、林地、水资源的大量流失破坏。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家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制度存在,使得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具有乡村背景基础知识的专业设计人员,缺乏深入到具体的农业或者乡村景观中开展的系统研究,缺乏成功的乡村景观建设范例,加上乡村政府领导意识对景观规划的干预,导致了当前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2 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的探讨

由于我国景观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乡村环境景观建设很难形成统一的样式模板,同时也不宜盲目模仿附近的城市景观,而是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充分挖掘乡村的地域性景观资源,发挥其乡土性优势,突出乡风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营造出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杜绝雷同的乡村环境景观,保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岭南村落风水林

在岭南地区,有一类极具特色的地域性绿化景观资源——村落风水林,它广泛存在于各个乡村聚落。高耸的林木环绕在村落旁,历经悠久的历史岁月依然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屏障守护着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外貌。

村落风水林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而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古人把风水林分为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3种基本类型,村落风水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水口林、龙座林、垫脚林、宅基林4种类型。村落风水林蕴藏着很高的景观、生态、文化和旅游价值,值得深入挖掘,通过对其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判断,可以为乡村环境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3.1 景观价值

岭南古村落风水林历史悠久,植物种类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乡土自然植被的景观特色。在村落风水林中,有直径达40~50cm的粗壮木质藤本,有季雨林群落特有的附生、茎花和板根植物现象,有高大壮观的古树群落,还有多种国家珍稀保护植物以及各类果树、药用植物,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村落风水林景观。

通过对风水林景观特点的提炼和把握,把现有风水林和道路绿化、庭院绿化联系起来,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大量应用乡土植物种类,在村落传统风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沿用或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为岭南乡村环境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份极好的样板。

3.2 生态价值

在岭南地区,乡村招商引资吸引了众多外来的化工企业和加工厂,其废弃物对于乡村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在这些乡村进行景观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因此,通过模拟村落风水林群落中乔、灌、草种类搭配,按其树种组成来设计造林混交模式,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营建,建立村落风水林生态系统,促使风水林的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并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文化价值

岭南村落风水林与区域内的民俗风情、文化习惯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地域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一般环境景观潜在的美学、生态价值对乡村居民来说并不显著,村落风水林则不一样,它和村民的价值观相符,和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在其原本含义中,就具有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意义,具有非常高的认同感。推广这样的乡村环境景观营造模式,无需大费周折宣传,只要顺势而为,给予适当的协助,就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性,维护乡村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4 旅游价值

村落风水林集科学、历史、观赏、文化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在现今留存的村落风水林木中,大多数都是参天古木,枝体苍劲,姿态奇异,与周围的民居建筑构成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在粤东地区,著名的客家土楼后就种植有大片的风水林,为建筑增色不少。在今日,这些风水林已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是风景资源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然而,在对古老的村落风水林进行开发、建设新乡村景观的同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将开发与保护工作均衡协调、维持村落风水林的生态环境,是园林工作者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尊重乡村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景观资源的开发都尽可能的考虑维持原有的地域特色。村落风水林作为典型的地域景观资源,符合未来景观建设开发的发展要求,不仅能在岭南乡村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岭南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通过对岭南村落风水林展开更加深入和完善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探讨其可行的应用形式,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景观文化资源的优势,避免因景观开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论述了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岭南地域性景观资源——村落风水林为例,探讨了其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环境景观,村落风水林,绿化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慧.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J].现代农业科学,2008(9):38-41.

[2]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国荣.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史文化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6):60-63.

[4]关传友.古代风水林与绿化思想[J].寻根,2002(4):98-103.

[5]欧应田.风水林在生态住宅小区的价值和利用[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6]倪金根.风水与古代中国绿化[J].古今农业,1994(3):45-53.

景观研究 篇8

意象一词在《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中首次被提出, 其认为, 于大众而言, 城市的特点为可印象性、可识别性, 城市存在的此类独特感觉形象, 就可以理解为城市意象。乡村环境意象对应城市环境意象, 其历史悠久, 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共同的心理图像”。王云才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了定义, 即: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游客与当地人是感受乡村景观的对象,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具有个性化差异, 其是感观者联系乡村景观时所产生的印象、想象。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人员, 需利用调查分析对所在位置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总结, 在景观设计原理基础上, 充分展现乡村景观意象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独具当地文化特征景象地营造。也就是说, 乡村景观规划中其景观意象为控制重点。利用空间意象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可突破土地功能分区与社区分析的空间结构, 实现景观设计合理化。

2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背景及解读

2.1 项目规划背景

按照城市发展战略规定, 进行当地旅游业发展布局的重新规划, 形成全市贯通、全省延伸、走向国际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在整体规划中,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极为重要。本项目位于我国北方, 气候寒冷, 整体规划面积为667 km2, 7个村庄, 半平原丘陵地带为园区地形, 无山。

2.2 对于项目基址的乡村景观意象解读

专家学者在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元素及其构成方面解读各异, 倪静雪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乡村景观意象元素进行了总结, 认为可分为7种, 即农田景观、自然环境、人、道路等。张晋萍则认为乡村聚落景观意象、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等为构成乡村意象的主要成分。为更好地理解本项目意象, 本文将其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 以民俗风情为人文元素的意象表现。本项目所在地充满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情, 原有民居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且还保留了剪窗花、舞蹈、皮影戏等当地部分民俗活动, 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历史文化, 还可以展现其人文意象;其次, 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业元素意象表现。本项目富含多种生态产业, 如生态瓜菜产业、生态果业、生态养殖业等。其中果类种植最多, 可为加工果品供给大量原料。通过对旅游观光需求的充分考虑, 可进行浆果产品经销基地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地文化, 还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

3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梳理生态农庄景观意象, 再现地域风貌

生态农庄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确立景观意象的正确性。本项目与市区较近, 具有广阔的旅游观光发展前景, 市场潜力好, 在空间上能够对城市环城游憩地景观布局进行充分填补。该生态农庄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条件,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高, 能够和附近景区进行互补, 达到互惠互利, 双赢的局面。为此, 该地区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的定位为将其地理风貌作为发展依据, 通过传扬当地民俗文化, 建立“生态旅游、特色乡村”的品牌, 将农庄设定为一体化城郊结合型度假场地, 实现其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

3.2 梳理景观意象层次, 合理规划功能结构分区

本农庄基址背景为广阔的农田景观, 景观意象节点则为民居聚落, 旅游观光路线为瓜果蔬菜产业, 通过合理划分以上元素的层次, 能够达到以农田种植示范观光为主的农村景观意象图式。按照当地发展状况及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考虑, 进行景观生态网的确定。

3.3 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

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征是构成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的重要元素, 而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则为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的前提。民居建筑群、围界墙等则为乡村的景观元素, 此类元素通常都存在浓郁的乡土特色。相比其他地域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存在诸多差异性, 如建筑群落密度不高、四季景观对比差别多、冬季雪景意象显著等。除此之外, 乡村景观元素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反映, 还是承接乡村文化物质层面的载体。但当前这种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不多, 即便存在也已残缺不全, 不具统一规划特点。在设计乡村景观过程中, 应做好梳理、协调工作, 通过风格统一, 进行极具特色乡村风格的塑造。

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 为将民居风格充分展现出来, 必须进行农家院的合理规划, 将新功能充分注入, 如选取民族结合现代的外立面建筑形式, 或建成独具特色的四合院, 及将建筑小品设置于临街坊, 形成精品民居群落。在统一整体风格后还应重视其细节差异性。按照园区功能进行各个区的合理划分, 将现代元素充分融入到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内。

3.4 修护农田景观

由统计调查得知, 农田是乡村景观元素中给人最多乡村意象感知的元素, 农田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 当地农民是其耕种者, 则游客是其观赏者。农田规划不仅要求农民耕作习惯相符, 还要保证耕种路线安排合理化。玉米与蔬菜为本地主要农作物, 在农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在观光节点内融入农作物元素, 并做好农田边界修护工作, 如农田边界道路、原木栅栏等, 且与该农庄主要种植区相结合, 进行农业景观塑造。

3.5 最大限度挖掘当地文化素材

旅游业结合农业, 进行文化特色挖掘。作为北方避暑度假地, 要求本农庄必须将自身民居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来, 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必须对乡村景观意象规划进行全面梳理, 将地域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同时, 作为一种文化体现, 农业存有的文化资源必须深入挖掘, 且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园区文化品位的全面提高, 达到地域性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按照实地考察结果, 本地具备特色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酒文化等, 将此类文化作为设计节点, 进行各种功能区的设置, 如民俗博物馆、休闲广场、新式农村居所等。除中心区以外, 还可将管理服务区、园艺产品街设置于此。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休闲”为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 要求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基础上, 以自然乡村景观为主线, 对当地村落民俗进行充分利用, 进行原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同时, 通过具体案例, 将农业资源、乡村风情融入其中, 充分增添其乡村休闲气息, 在休闲度假中让旅客感受植被景观, 近亲自然, 放飞心情。

摘要:生态农庄旅游景观以农家乐为原型, 逐步向生态度假农庄过渡。目前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但定位还不明确。为更好地发展此类旅游文化, 1999年武汉大学熊凯将意象概念第一次融入乡村旅游。基于此, 本文以乡村景观意象为前提, 对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以此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小雨, 李婷婷, 王崑.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7) .

景观研究 篇9

一、乡土人文景观的构成

(一) 乡土生产景观

本文研究的乡土生产景观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有别于原始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乡土生产景观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运用当地特有生产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人文景观形式。包括农田风光、农耕工具、农业水利、农耕生产场景等。

1. 田野风光

在我国, 由于不同地区有着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历史背景的差异, 因而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不同的耕作方式, 在物种的种植上也有所差别。这些因素表现在农田上便呈现出有地域特色的田园景观。农田是农作物的载体, 不同的农田在依附地形, 种植作物后便形成了丰富的大地肌理, 形成了美丽的田野风光。

2. 农业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不仅孕育了农作物, 记载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史, 也创造了农耕文化。水利设施在乡土生产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代表性的农业水利设施主要包含筒车、水槽、水渠、水车等。

3. 农耕工具

农耕工具是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民族众多, 农耕工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 使用的农耕工具又有各自的特征。农耕工具是乡土生产景观中一类重要的组成要素, 具有自身完整的形态和人文历史记忆, 常见的农耕工具包括犁、耧车、铲、锄和镰刀等。

4. 农耕生产场景

提到农耕生产场景让我们想到的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农耕场景, 人们依托传统的农耕工具亲自参与的劳动场景;另一种是我们现代借助大型农耕机械来完成农耕生产的场景。然而前者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耕作乐趣和场地感受, 这正是我们当代景观所要尽力营造的。农耕生产场景包括有牛耕场景、春播秋种场景、收获场景以及晒谷子、扬场等场景要素。

(二) 乡土生活景观

乡土生活景观是当地人在平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物和场景, 是乡土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文化景观范畴, 与乡土文化密不可分, 在不同的地区乡土生活景观也呈现不同的形态。乡土生活景观可分为乡土生活器具要素和乡土生活场景要素。

1. 乡土生活器具

乡土生活器具是当地人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借助当地材料, 利用手工加工工艺并融入共同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 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乡土生活器具包含石磨、水缸、灶台、扁担、成串的红辣椒、玉米等。

2. 乡土生活场景

乡土生活场景是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当地的民风民俗, 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文化最淳朴的展现。乡土生活场景景观元素相当丰富, 如水边淘洗、抓知了、掏鸟窝、集市场景、婚丧嫁娶等。

3.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作为乡土景观的构成元素, 受所在地区地形、气候、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 乡土建筑更多地保持着原貌;同时也由于环境宽松、成长自由, 它也呈现出自由多变、丰富多彩的一面。按照使用功能, 乡土建筑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农用建筑和宗教建筑三大类。

二、乡土人文景观

(一) 运用人性化尺度创造舒适空间

在当代景观建设中应吸收乡土人文景观的特性, 借鉴人性化的尺度, 尽可能的创造符合人生产、生活、社交的适宜人的舒适空间。

(二) 提高空间利用率, 创造功能丰富的空间

乡土景观的空间总是兼有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 而这些使用功能多是在当地人生活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的, 因而具有很高的空间使用、利用率。当然每处景观都有其最适宜的使用方式, 但是对于当代景观而言, 这种单一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公众性的参与和使用要求, 所以应该探索和研究乡土景观使用的多样性。因此, 将乡土景观中对于空间丰富利用的方式运用于当代景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运用乡土材料和工艺, 创造耐久性强的景观

利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可以创造耐久性高, 维护系数低的的景观。这里所提到的耐久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不是指乡土材料本身比现代材料寿命长。在当代小城镇景观设计中, 适当运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 并加以后期的适度维护, 才能创造具有较强耐久性的景观。

例如, 对驳岸的处理上, 可以利用柳条编结的方式来处理护坡, 并利用柳条的自然生长来自然的加固河岸, 从而弥补了现代利用混凝土来处理驳岸的不足, 同时也软化了环境, 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能。再如, 在设置挡土墙时也可以利用当地的石块进行堆砌, 既自然又有当地特色。

三、再现乡土生活、生产景观, 体验与感受乡土文化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适时适地的加以提炼再现, 重塑原貌, 能给人们带来了参与体验的可能, 从而也达到了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对乡土生产、生活景观采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将乡土生产景观中的农耕工具、农田水利以及乡土生活景观中的生活器具等元素, 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加以再现或重塑。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小品等形式来表现。同时, 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也应从尺度、材质、色彩、形态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 将乡土生产生活场景用具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如拉牛耕田、弓背插秧、春播秋种, 喜获丰收、放牛、捕鱼、挑担、炊烟袅袅、水边浣洗、鸡犬相闻、爬树、捉迷藏等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可以表现, 我们在进行特定景观设计时应选取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场景来表达。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第一, 利用场景雕塑来反映生产生活场景。

第二, 从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某一细节或局部来反映整体场景的内容和含义, 这种景观表现需要感受者的想象力。利用生产和生活体验联想到具体场景, 因而具有较好的公众参与性和吸引性。

第三, 模拟重现乡土生产或生活场景, 融入相关乡土活动, 让人们在娱乐中感受乡土文化。

在设计中, 我们可以抓住人好奇的本性以及亲近乡土的愿望, 结合再现具体生产生活场景, 借助各种乡土活动, 使人们对乡土器具、乡土事件有深入的感知, 从而在体验乡土活动的同时得到文化情感的共融。

参考文献

[1]王浩, 唐晓岚, 孙新旺, 王婧.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进士五十八.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4]林锦枝.城镇景观撷趣[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羌寨聚落景观特点研究 篇10

1. 羌寨聚落概况

聚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聚落有多种类型:按经济活动分农业聚落、林业、牧业、渔村或两类以上经济活动的聚落;按形态分为块状(集村或团村)、条状(路村、 街村)、环状(环村)、散漫型(点村)。羌寨传统聚落按经济活动,属于农牧相结合的聚落;按平面形态分类,则属于块状聚落。

羌族聚落现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茂县、绵阳专区的北川县。面积大约12181.6平方公里,以现茂县为中心,沿杂古脑河和黑水河分布。羌区处于四川盆地外围山体向西部高山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中山向高山、高原过渡,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境内受大面积区域变质作用,部分地方并伴有花岗岩浆侵入,岩石破碎,深度变质,断层发育, 以三叠纪变质岩为主。山多贫瘠,石多树少。羌寨所处区域是极不利于生产生活的,但他们没有更多选择,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结果导致他们夹在南部汉族与北部藏族之间,只能栖身现有环境并对环境资源充分加以利用。

2.羌寨景观构成

2.1本底——建筑

羌寨建筑最基本单元有两种。一种为邛笼(鸡笼),为高七八米的石砌民居;碉巢,也叫碉房, 是高二十米左右的碉楼与邛笼的结合体。建筑材料一般有石砌、土夯,以及板屋。石砌民居是最常见的,以石头作为墙体材料,泥土作为砌筑材料,“但支撑结构仍以木构为主。”[2]

在单体建筑布局上,平面多呈矩形院落,一般三层,通高15米~ 20米。

其中,二层主室是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主室的最大空间为堂屋,它是联系火笼、灶房和卧室的主要空间,同时也是整个家庭水平和竖向联系的交通枢纽,揭开地面上一块隐藏的活动地板可以看到底楼牲畜圈。在更原始的地区,家中长者的卧室可能就设在主室,不是不孝敬,而恰恰因为主室在家中地位很高。

火笼一般通高两层,类似现代住宅的客厅或起居室,是羌族家庭的核心,由火塘、中心柱和角角神共同构成,这三者被赋予了神的象征。火笼一般兼餐厅,在火圈上铺上圆木板即餐桌。以前还兼灶房。

A、火塘——最早羌族火塘三足用三块白石作支撑,代表三种不同的神。后来改为铜和铸铁做的三足。火塘也加入了汉民族的宗教意识,如火塘四面位置有“上八位”(靠近神龛)、“下八位”“上组呢”“下组呢”的尊贵卑贱之分。

B、中心柱——二层平面中间部位最大的一棵柱子,称为中柱神或中央皇帝神,保佑着房屋的稳固。 它保留了羌族最早作为游牧民族的烙印(毡包的中心支柱)。在结构上不起任何作用,仅具象征意义。

C、角角神——每家火笼都有神龛,供奉神位。 过去供奉白石,现在供奉“天地君亲师”及日、月、 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和十二尊家神等等。从神位的设立以及供奉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汉族文化与宗教对羌文化之影响。神龛靠墙两边设置,而神位设在神龛转角,故神位称为“角角神”。

“火塘、中心柱和角角神三点一线,制约着整个主室的平面对角线,室内桌椅、厨灶、水缸都视其布置。角角神没有特定的方向归属,以进门即可看见为准,因此在主室中为视觉中心,处于最险要地位。”[3]而羌族石屋很讲究朝向——“门对槽, 坟对包”,槽是山间空隙,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门并非是入户门,而是石屋主要房间的门,同石屋朝向一致。透过山间可以遥望远处连绵的大雪山;同时室内第一个要确定的要素就是中心柱。角角神位于大门与中心柱的沿线上;火塘也在中心柱与角角神的连线上。因此,火塘、中心柱和角角神,加上大门共四个要素决定了二层主室平面空间。

灶房——其灶台必须东西朝向,“烧东烧西”, 取“烧东西”之意,若烧南北,则触犯了风水。现在不大在意。

夹层:卧室——如果没有夹层,卧室分散于主室层和储藏室。

2.2聚落斑块:公共空间

较大的寨子一般有碉楼,形成整个寨子的垂直构图中心。一般二十多米,矮的也有十多米。古时防御外族入侵而修建,多处于地势险要、视野开阔之地。以其特殊的体量、形体、尺度等与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桃坪羌寨就有两座遗存的碉楼,据当地人讲,以前的碉楼更多。

表 1 | 羌寨建筑单体布局状况

羌寨为防御而生,因此,除了碉楼之外,原始的寨子中没有刻意制造的外部公共空间。路边树下或是房屋旁稍宽部位有时会聚集一些当地人拉拉家常,晒太阳等等,但不适于久留。事实上,“他们几乎每晚都有大小不等的聚会”[4],他们的聚会场所是任一家的房间、屋顶。跳锅庄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一般都在某户室内或平台上举行,视天气情况而定。笔者就曾经很偶然地被善良好客的当地羌人邀请至某户跳锅庄。

2.3聚落生成:原点—核心组团—全寨

每一座羌族建筑,都是一座退台式堡垒。由高而直的厚石墙围合;墙体内直,外部有收分,但不如藏族建筑明显。尤其在寨子防御较薄弱处的建筑, 如入口,墙体更直更高,防御性特别强。而对于每一个羌族聚落,则是由若干堡垒单元绵延不断所组成的堡垒群,它的生成方式也比较有规律,往往围绕中心的原点形成核心组团,再渐次外延,形成羌寨聚落。

原点:羌寨之原点一般在聚落心脏部位,后来者围绕它向四周发展;有的原点在聚落的一端、视野开阔,防御形式最好,后来者紧随其后[5]。原点在羌寨中一般容易分辨:一般而言,它年代久远; 而且由于它建筑时不受制约,一般规模较大;最主要的是它能深刻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

核心组团:附着于原点周围,互相倚仗,防备外人侵犯。

寨子:密集建房,有机生成。利用建筑错落划分街道,转换天井以避开与邻家视线干扰。由此也形成了羌寨中独特的三层式道路系统。

地面道路:地面道路系统通过住宅的墙体围合产生,宽度都极为窄小,1至2米左右,建筑墙体又高又直。道路往往出其不意,峰回路转。且高差起伏变化,加之普遍存在的过街楼,道路景观变化多样,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但其尺度使人颇觉压抑,不过这也是羌人千百年来,在严酷的与自然和其它种族作斗争的必然结果。

空中道路:地面道路的狭窄是便于空中道路体系的搭建。羌寨建筑皆平屋顶,需要时,羌人往往利用跳板、梯子搭接各家屋顶,方便战时接济,互通消息。

人工水渠系统:桃坪羌寨的人工水渠随道路分布。利用杂古脑河高差引水入寨子最高处,明渠、 暗渠,时隐时现,随道路进入每家每户。无论是行进在道路上,还是在羌人家中,常常能听到水流声, 成为羌寨景观之背景音乐。水渠宽度刚好容一人穿越,战时则成为通道。有的引水口的磨坊处于寨子与荒野交界处,往往成为实际交往中的共享空间。

3. 羌族聚落景观之特点

羌族聚居地位于战争频仍的“民族走廊”地段, 先后经历与当地土著戈基人的战役、唐蕃战役、清(大、小金川战役)等等。因此在聚落的空间形式上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3.1防御功能强

1羌寨多建于山脊之上,易守不易攻;即使河谷地带也充分利用河流、索桥御敌于寨外。2建筑就地取材使得与环境浑然一体,不易察觉。而且建筑本身房大墙高,墙体厚,外八字的观察孔,便于了望、守卫。建筑与建筑之间总能互相钩连。一家的建筑修好之后总会预留两孔,以便亲戚搭建新屋。 一边叫“挖眼搭木”,一边叫“靠墙立柱”。这样, 建筑屋顶晒台就能户户相连,有利于结成一体,成为防御能力很强的堡垒。3住宅入口设于建筑巷道内或由建筑和过街楼构成的半封闭天井内,有的还需要通过坡道进入。各户的入户门朝向不会完全一致,也很少会有两家的入口完全相似,完全根据周边环境状况而设,使进入的敌人无处藏身。4寨内连通系统通过建筑巷道、屋顶道路系统和水系水道组成一复杂系统。建筑巷道窄,墙体高直。羌寨中的地面道路宛若迷宫一般,只有住户自己才清楚每条路通向何方,便于歼灭来犯敌人。屋顶皆平屋顶, 可通过跳板、梯子连接。这样整个寨子就成为了一个严密的整体。5碉楼作为瞭望和避身之所,高而直,窄且小。便于居高临下,打击来犯敌人。

3.2对用地的节约

由于羌寨在选址上非常受制约,因此在寨子的用地开发和建设上非常注重集约利用。首先村寨选址上主要建于不能进行农牧生产的山坡、石岩上, 以保护生产用地。在建筑形态上,尽量利用挑台、 过街楼延伸空间,向空中发展,不占基底面积。在寨中的联系空间上,巷弄狭窄,尽量减少用地。

3.3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吸取和保留

羌寨聚落从整体到单体,从建筑到局部,也都体现了对其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吸取和保留。 首先,基于最原始的游牧民族帐幕式建筑的利用, 羌寨建筑中对中心柱进行保留,并发展为精神支柱。 对曾经的窑居式建筑的特点保留,形成了今天退台式平屋顶,以及外部封闭、内部开敞的四合院形式。 对曾经干栏式建筑的板屋结构和底层牲畜圈的保留。

4. 结语

羌寨是羌人在几千年特殊的战争历史背景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景观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许多羌寨如桃坪、萝卜寨等现在也已经开发成重点旅游区,并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在现场调研中也发现,由于用地的紧张,邻近道路的桃坪羌寨局部已出现不协调的要素(砖墙),降低了整体景观的价值;当地人急于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住房现状,却没有实在的规划条例去约束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建设, 势必造成景观的进一步破坏。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达成平衡,使双方都能获利最大,正是我们需要做出努力的。

摘要:论文从四川羌族聚落的景观构成上,分析了其景观本底单元,即羌族建筑单体;景观斑块,即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景观的有机构成原理,原点——核心组团——全寨。并据此总结了羌寨聚落的景观特点:防御功能强;节约用地;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保留。

老人社区+医疗景观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 老人社区;医疗景观;老龄;园林景观

1 老龄化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1.37亿人,占10.1%。根据国际通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门槛,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

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老年产业的日渐发展,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医疗景观将会逐渐被人们欢迎,此研究无论是对景观设计者还是老年产品生产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当前建筑行业饱和的情况下,该研究给景观设计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3 老人社区养老模式

老年居住社区的养老模式,从通俗上的理解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居住社区的设计中设有一系列针对老年群体的专业服务设施服务以及针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综合服务有机构成。在社区的组成方面,主要以老年公寓的模式为主要居住模式,同时社区内还设有针对老年人服务的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以及针对老年人的商业及餐饮服务等内容。整个社区的设计,因为针对老年人,所以在规划和设计的同时,都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例如在社区设计的时候,从地面的材质的防滑、卫生间的扶手、各个方面的紧急呼叫系统、社区各方面都采用无障碍的设计。

4 医疗景观

4.1医疗景观概念

医疗景观是指建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并将户外景观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的景观环境,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治疗性的花园是对医疗机构这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所进行的环境护理治疗,有消极与积极两方面的属性。

4.2医疗景观的参与者

在医疗景观中的参与者分为三类,分别是老年病患、醫护人员和探访者,三者构成了整个医疗景观的设计对象。老年病患依据疾病的概念简单可分为生理上有残疾、缺陷及脏器受损的人群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的人群,还有一种为自身机体完好,由于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客观暂时性的各种障碍且自身没有主观察觉的潜在人群。医护人员也是参与康复景观的一个重要群体,除了包括如内科外科等职业医师外,还有康复护理的专职人员。

4.3医疗景观的主要类型

医疗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医疗花园、体验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疗养花园。 医疗花园为老年病人提供了恢复身体功能的机会,强调的是从身心重拾人整体的健康;体验花园则强调从老年人生理需求来维持他们的身体条件。通过积极的活动,循序渐进地保持和提高他们的身体状况;冥想花园花园的设计在于能提供精神集中的焦点,精神的恢复更为重要;复健花园的设计与患者的治疗方案相比,目的是达到期望的医疗效果。主要关注身体上康复;疗养花园设计的目的是缓解压力,使病人重获心理上的动态平衡。

4.4医疗景观的材质选择原则

4.4.1安全性原则与耐用性原则。摩擦或负重系数较大场所的材料选取,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如消防车道的道路应考虑到最大荷载,避免出现荷载不足的情况。

4.4.2实用性原则与美观性原则。注重景观材料的实用性,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绿地广场和内庭院景观中应多采用亲人温和的材料,如果材料的实用性高,但缺少美感,那么医者将失去对景观的兴趣。

4.4.3融合性原则与生态性原则。在选取材料时,注重材料的应用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最好能做到绿色环保。植物、生物等构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能够融合城市大环境,也能自成一体,形成良性循环的小气候。

4.5医疗景观的植物配置

4.5.1形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所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统一。各种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植物造景应该满足这些需求。为植物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如在患者集中的地段,四季要有景可赏。 植物景观组合的色彩、芳香、植株、叶、花、果的形态变化要有多样性,主次分明。总体艺术布局上也应协调。根据局部环境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应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规则式园林植物种植多对植、列植,而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种植,充分表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

4.5.2功能分区。在患者集中的中心庭院、绿地、广场地段配置了不同季节的景观,以备患者及工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活动、康复。次级道路,以漫步道为例子多采用乔木类树种,达到秩序庇荫的效果,保护使用者。因为次级道路的遮阴功能需求明显,所以在选择乔木方面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保证造价的经济性,降低植物的养护成本,提高成活率。

4.5.3色彩搭配。色彩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根据功能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植物。搭配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多选用冷色调搭配,平静患者的焦急心态。而在住院部及内庭院多采用柔和温暖的色彩,给患者营造亲人的环境,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小结:医疗景观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老人社区+医疗景观的模式是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患病康复的优先选择模式。并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医疗景观的样式将会更加丰富,功能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徐丽莎.合肥银河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及植物配置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75-79.

[3] 蒋莹.西方医疗性园林的两个实例[J].中国园林,2009,25(164):16-18.

稻草及其景观应用研究 篇12

1 稻草内涵及分布

稻草即水稻的茎, 通常指农业生产中在稻谷成熟时将稻谷脱粒收集后留下的莲杆、叶片与穗部总称, 它是全球最丰富的木质纤维素类资源之一。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2 稻草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稻草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蜡质等组成。稻草木质素分子量小, 含量低, 其溶出的活化能较低, 约为木材木质素溶出活化能的一半, 因此, 蒸煮稻草温度在用碱量适当时, 可控制最高蒸煮温度150℃。稻草半纤维素含量较高, 具有碱易溶性。稻草纤维的灰分含量远高于木材纤维, 稻草中灰分含量达到10%以上, 灰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稻草疏松多孔, 叶、穗和节部位存在大量的薄壁细胞, 薄壁细胞长度很短、腔大而壁薄, 吸液量大。稻草表皮细胞中的长细胞呈锯齿形, 可提高细胞间的结合强度, 而短细胞含有大量高度硅质化的硅细胞。稻草纤维又细又短, 纤维长度277.2μm~1 981.6μm, 纤维宽度3.9μm~18.1μm, 细胞壁厚2.6μm~4.8μm[2]。

3 稻草的主要特性

1) 稻草的力学特性。稻草内部结构较松散, 其外壳致密, 强度也较高, 韧性极佳, 但刚度极弱。2) 稻草的物理性质。稻草具空心结构, 草茎本身具空气保温间层, 易受潮、腐烂、生虫。稻草是一种有机物, 干燥后的草料极易燃烧。因此, 稻草的防护不但要注意防水、防腐、防虫, 还要防火。3) 稻草的景观特性。a.意境象征性。稻草有一种天然的粗犷而原始的野趣, 自然, 无加工痕迹。古时, 众多隐士向往桃园仙境, 逃避世事, 觅山水俱佳之绝境, 结草为庐, 度闲云野鹤的生活, 与世无争。稻草屋、草庐常成为桃园仙境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表现元素。b.纹理构图性。稻草多呈线条形, 其平行脉络、凹凸纹理、秸秆节理及叶鞘常常是人们喜爱的自然构图灵感来源, 具有其他材质不可比拟的表现力。稻草屋面厚实感强, 随风飘逸, 赋予人以生态环保的气息。4) 稻草的工程性质。稻草资源十分丰富, 非常容易获得, 可塑性强, 易加工。稻草虽然寿命周期短, 但作为一种可完全自然降解的材料, 目前已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稻草经过简单的再处理转化成其他可利用物, 从而提高稻草的应用性能, 改善其承载力, 增强其耐久性等。

4 稻草的防腐、防虫

未经防腐处理的稻草材料通常使用寿命平均不到一年, 因此防腐相当重要。烟熏、干烤或干蒸是稻草防腐、防虫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制简将草材经初步加工后, 干蒸以除湿, 水分随之蒸发出来, 加工后的草材不易生虫、霉变, 使用持久[3]。或草板外抹以泥浆, 泥浆外涂抹石灰或水泥砂浆, 杜绝空气和潮气侵入。防腐剂防腐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实验表明, 浸泡海水和自来水, 稻草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都随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浸SH胶稻草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都随浸胶时间增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的特征, 至浸胶14 d时稻草吸胶达到饱和, 再浸海水稻草的吸水率的降幅最大, 其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也最大, 防腐效果最好。

5 稻草的应用

5.1 应用于风景园林建筑工程

1) 稻草砖。稻草砖是将干燥的稻草等谷类作物的秸秆经草砖机打压, 将草压成一层层“薄片”, 然后将这些“薄片”用铁丝或麻绳紧紧地捆在一起组成的砖状绿色墙体材料。目前稻草砖种类繁多, 有方形、圆形等, 其规格各异, 这主要取决于建筑需要[4]。草砖的密度一般为83.2 kg/m3~132.8 kg/m3, 经技术检测, 其承重压力为1 956 kg/m2, 建筑中多用三线草砖580 mm×400 mm×1 100 mm[5]。一块高质量的稻草砖, 须坚固、笔直、干燥, 无谷穗。稻草砖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好, 冬暖夏凉, 室内湿度适宜、空气质量好, 隔音效果好, 抗震性能好, 舒适感强, 造价低于传统红砖房[6,7], 但不耐潮湿, 防水能力差, 易腐烂, 外饰面易龟裂, 外观设计受到一定限制[8]。稻草压制成的密实草砖明显减少了氧气的供给而使草砖具有极强的抗燃烧能力。为提高草砖墙的耐久性, 常用石灰、水泥、泥浆、石膏、混合砂浆等抹灰材料处理草砖墙, 或将稻草裁成细小的草段与粘土混合制成草砖以增强砖的韧性及材料内部的拉结力。抹灰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材料资源情况、气候条件等综合考虑。2) 稻草板。稻草板是用清洁干燥的稻草为主要原料, 经热压成型为板芯, 板的六面贴一层牢固完整的面层, 板芯内不加任何粘结剂, 只利用草间的拧绞与压合而形成密实并有相当刚度的板材。稻草板的厚度分38 mm, 58 mm两种, 宽1 200 mm, 长度依设计确定, 单位重量21.5 kg/m2~25.5 kg/m2, 含水量10%~16%。经测定, 其保暖、隔热性能与三七砖墙近似, 四边支撑的2 500 mm×1 200 mm×50 mm稻草板可承受22 k N~25 k N的荷载, 58 mm厚板隔声性能为28 d B~30 d B, 耐火性能良好。稻草板具质地轻、强度高、刚性好、保暖、隔热、耐火、隔音、抗震等特点, 可锯, 可钉, 可挖洞, 可油漆和装饰, 可做成隔墙、屋面、顶棚、填充墙以及永久模板。施工方便, 效率高, 速度快, 不受季节影响, 劳动强度低, 建筑利用系数高。3) 屋顶材料。人类利用稻草做建筑屋顶材料的历史由来已久。一般选用长条形稻草段的叶, 自然垂挂于屋架上, 平行叶脉纹理, 非常有利于排水。屋面厚铺排草30°以上, 既利于排水, 防草料腐烂, 也便于草料铺盖。

5.2 树下覆盖材料

将经过整理加工的稻草扎覆盖园林树木下裸露的土壤, 不仅能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 且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结构, 同时整理成扎的稻草纹理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5.3 草泥

草泥是由当地的黄粘土、砂子、晾干的稻草碎纤维作为基本材料, 加水搅拌, 使砂被粘土均匀包裹而形成的一种纯手工的生土材料。作为一种古老的建造材料, 草泥具有经济、可塑性强、粘附性好、密度小、可操作性强、保温隔热等优点, 可经受严寒、暴晒考验, 是一种理想的乡土建筑材料。草泥建筑建造过程能耗低、操作简单, 且草泥与石块、砖、木材组合砌筑的建筑墙体的稳定性更好, 保温、隔热性能更优, 其厚度空间可以变化多样。相比于土坯建筑, 草泥垛墙的强度、整体性都相对提高, 但抗震性能较差。

此外, 草泥还可应用于水闸等构筑物的建筑, 将粘土与铡碎的稻草 (或麦秸等) , 加水拌和至半干半湿的状态修建粘土草闸。

5.4 稻草绳

稻草绳是一种以水稻秸秆为原料, 经专业加工机器加工而成的绳索。由于稻草绳使用方便、耐用、一次性不用回收、价格便宜, 环保无污染, 所以稻草绳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既可以用来缠绕树干以保护树木的成长和水分, 又可以用于捆绑树木的土球, 防止土球松散, 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不过, 由于稻草绳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 其强度一般只有合成纤维绳的1/3, 不适应用于有强度需求之处。

6 结语

绿色低碳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流行语。稻草不仅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特性, 且具有优异的景观特性, 还具有良好的工程加工特性。中国稻草资源丰富, 开发稻草应用于风景园林建设, 适于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应用前景广阔。废弃稻草资源景观化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生态园林建设、缓解资源紧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稻草的景观工程利用价值, 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稻草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糅合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 完全能满足其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需要。

摘要:基于稻草的结构、组成及其基本特性, 探讨了稻草的景观特性、工程特性、防腐防虫措施及其园林应用特点, 发现了稻草显著的工程价值、景观价值及生态价值, 指出废弃稻草资源景观化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生态园林建设、缓解资源紧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稻草,生态材料,工程应用,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毕于运, 王红彦, 王道龙, 等.中国稻草资源量估算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5) :137-143.

[2]杨淑惠.植物纤维化学[M].第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肖蓉.地方原生材料在云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解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9:106-120.

[4]King, B.Buildings of earth and straw.Ecological Design Press.1996.

[5]田苗.西北地区村镇住宅之材料、结构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7:17.

[6]李文亮.草砖房在农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 2007 (2) :98-99.

[7]庄卫东.可再生节能型墙体材料草砖标准研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6:34-47.

上一篇:水处理膜下一篇:侧块钢板内固定术